彩信 冬天的火

彩信 冬天的火

一、彩信 冬天里的一把火(论文文献综述)

俞晓艳[1](2014)在《新媒体环境下属性议程设置研究 ——基于微博热点话题为对象》文中指出议程设置理论的诞生明晰了这样一个事实,很多时候,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了我们对于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而属性议程设置的提出,则将目光瞄向更为细致的层面,媒介在报道某个客体时突出哪些属性,这些属性就会影响公众对于客体的了解。微博的诞生,改变了网络传播格局,它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很快成为网络信息舆论的主要平台。而纷纷开设的媒体机构微博由于依托传统媒体机构的信息资源和公信力,因而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信息舆论传递中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国内对于微博议程设置的研究虽然有所涉及,却鲜有对于微博属性议程设置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微观的角度,以新浪微博为着力点,通过对选取的热点话题的微博内容进行分析,来试图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机构微博对微博热点话题的属性议程设置。论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以期为后文的展开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第二部分从议程设置理论谈起,引出对于属性议程设置的分析,着重从理论的角度来对属性议程设置的影响因素、特点等做详细的介绍。第三和第四部分则从相对微观的角度入手,选取常态性的“春晚”话题和重大突发性事件“雅安地震”,在新浪微博上以五家具有代表性的媒体机构微博:人民日报微博、财经网微博、凤凰卫视微博、中国之声微博、新周刊微博对于这两个话题的微博内容进行抽样,然后对抽样的微博内容进行分析,包括发布数量分布、发布形式、发布时间,着重探讨抽样微博内容中所呈现出的属性分析,以及如何突显和建构这些属性的。第五部分是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之上做对比研究,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抽样媒体机构微博对选取的两个话题的属性设置趋于一致;不同性质的话题,影响着抽样媒体机构微博对其属性设置的方式;而这与其背后所依托的母媒体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关联度较高的属性、能够引起受众情感共鸣的属性、具有争议性乃至负面性的属性在属性议程设置的过程中更能够与受众产生特别的共鸣。

何家佳[2](2013)在《中文幽默祝福类短信中的语用预设研究》文中提出预设,即“前提”或“先设”,它一直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研究的是两个语义命题之间的真值关系,而语用预设是那些和语境相关的与说话人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语用预设通常被认为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因此,预设最重要的特点就共知性,然而当言语内容与背景知识或常识相悖时,原有的前提就会自动消失,这就是预设的可撤销性。除此之外,语用预设还有隐蔽性和主观性等特点。这些独特的特点使得短信语言更生动,更有趣,也更吸引人。本文拟从语用预设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分析中文幽默祝福类短信的预设特点,以及所产生的交际效果。根据预设特征以及以往的研究,本文将中文幽默祝福类短信语用预设分为:1.存在预设;2.状态预设;3.文化预设;4.虚假预设;5.隐喻和明喻预设;6.双关预设,并统计它们在所收集短信中的频率。本研究发现存在预设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文化预设,隐喻和明喻预设以及虚假预设比例占第三且数量相当,紧接着是状态预设,双关预设运用最少。语用预设是短信交流中有效的策略之一,本文还发现在传递祝福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它具有经济功能,幽默功能,创新功能,信息功能和情感功能。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短信文化现象,也能为自编自创更好的幽默祝福类短信提供一些借鉴。

汤莉华[3](2012)在《论广告的文学性》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对广告的文学性作出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从语言、形象、体裁等方面阐述了广告的文学性,并援引大量例证论证了文学性在广告中的存在。归结来说,在语言上主要体现为广告对修辞和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并能激发联想,在形象上主要体现为广告对典型形象、象征形象、意象的运用,从体裁上主要体现为广告对诗歌作品、叙事作品、戏剧作品特征的借用。本论文在阐述过程中指出了广告文学性与文学的关联,指出了广告的文学性与文学的文学性的不同,并从创作动机和作品功能方面阐述了造成不同的原因,即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在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而广告作品是创作主体在强烈的功利性目的的催使下产生的。本研究对非文学的文学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杜舟[4](2009)在《下一座金矿 移动互联网》文中认为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参加公司视频会议,在火车上在线收看喜爱的电视剧,在海边度假胜地与家乡的朋友实时分享你的美妙时光……随着3G时代的到来,这一切都可轻松实现。3G牌照的发放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今天,对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前景,无论怎么评估都不为过,极度膨胀的用户数带来的巨大潜在商业价值犹如火山终将喷发,一座巨大的金矿日渐显现。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SP、WAP等产业链上的掘金者个个摩拳擦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还不能盲目乐观。移动互联网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用户才会为之埋单。降低资费、改善终端、推出杀手级应用、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商家仍要继续苦苦求索。尤其运营商更应摆正心态,在利益均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已经行不通——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要把3G"金子"真正挖到手,离不开产业链各方摒弃前嫌、通力合作。

刘雅丛[5](2007)在《高校流行音乐文化传播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流行音乐传播最广泛、最深入的受众群体当代大学生为主,从大学生与流行音乐的关系入手,通过大学生在校流行音乐社团、网站、论坛、比赛等的实际传播情况以及问卷调查等实证手段的运用,再通过大学生人文环境的分析,找出大学生与流行音乐相通的特点,并对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地位互换以及二者对大学生不同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流行音乐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并分析流行音乐在大学校园里传播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同时,指出对流行音乐理性认识的对应策略。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言,对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以大学生欣赏流行音乐的实际情况为主,分别从社团、网站、论坛、比赛四个方面总结;第三章主要是对前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生人文环境”的概念,并指出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对抗。第四章提出流行音乐在高校传播的可行策略;第五章为结论,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马晓莺[6](2005)在《手机文化的深度解析》文中指出手机是近20 年来最为普及的通讯工具之一,它受到了人类极大的关注与喜爱。如今,对于受众来说,手机早已突破其技术层面的意义,而是渗透到人类的文化与生活中。本文试图将手机和手机广告作为一种文本,用传播理论、大众文化理论、消费社会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来分析文本所体现出来的多元意义。在上篇中,将手机技术形态作为文本,依托技术文化、传播文化、流行文化的理论背景,对之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在下篇中,收集了150 个手机广告样本,将手机广告作为文本,找出形式各异的手机广告中的相同符号,借助消费社会的相关理论,剖析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全文约3 万7 千字左右,由绪论和上下篇共六章内容组成。在绪论中简要阐述了本次研究课题的由来、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背景和状况,以及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一章在媒介变迁的整个大环境中讲述手机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形态的变化。第二章从传播学角度探讨了手机的产生与发展给人类传播方式带来的影响。第三章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受众对于手机的接受与喜爱的深层次原因,探讨手机风靡的原因。第四章用手机广告中常见的游艇、劲舞、滑板、酒吧、汽车等元素,揭示了作为手机核心受众的年轻人对手机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对享乐、个性和时尚的渴望。第五章对手机广告中出现的男性与女性形象分别作了解读。第六章探讨了手机广告热衷于找明星代言的原因。在消费社会中,消费偶像观已经深入人心。在结语中对整篇文章的脉络进行了梳理,重申了对手机文化的解读观点。

SPENCER,F.KATT,RUMOR,CENTRAL[7](2003)在《赶猫上架》文中提出 猫(Modem)是干什么用的?大家都知道是调制与解调。可猫王家里新装的ADSL猫却是非同凡响。此猫通上电只要十分钟,就能触手生烫。若是三九天气,它倒不失为冬天里的一把火,还有几分“绿蚁新醅酒,黑漆小火炉”的韵味。可现在刚是初夏时分,它就这么热力四射,三伏天一到岂不是立成平底锅。猫王以为是自己不巧碰上了一只高烧不退的病猫,

程伟[8](2002)在《彩信 冬天里的一把火》文中研究说明 去年这个时候,最引人注目的是联通公司的CDMA,今年,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中国移动的MMS—彩信业务。中国移动自从10月份开通彩信业务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前不久,中国移动数据部副部长王红宇透露,在已经过去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移动的彩信业务已经突破56万条的使用量,从已经在市场上出售的彩信手机数量来看,平

王兵[9](2002)在《春天到底有多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1月2日,业界瞩目的 2002年中国国际通信展落下帷幕。尽管当前全球电信业在低谷中徘徊,尽管我国电信业的改革重组对投资带来一定影响,尽管下一代网络的全面引入还在酝酿中,但是,无论是展会现场如潮的观众凝聚的旺盛人气?

二、彩信 冬天里的一把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信 冬天里的一把火(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环境下属性议程设置研究 ——基于微博热点话题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于议程设置理论的回顾、梳理及相关研究综述
        二、网络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
        三、微博议程设置研究
        四、属性议程设置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
        二、内容分析
        三、比较研究
第二章 议程设置及属性议程设置
    第一节 从议程设置到属性议程设置
        一、从查珀希尔(Chapel Hill)研究开始
        二、属性议程设置的提出
        三、在争议中前行——关于属性议程设置的界定
        四、客体属性的探讨
        五、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属性议程设置的特征
        一、网络环境下传统议程设置的新特点
        二、网络环境下属性议程设置的特征
第三章 “春晚”话题的属性议程设置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
    第一节 微博与媒体微博
        一、微博的兴起
        二、媒体微博的发展
    第二节 抽样来源说明
        一、话题抽样来源
        二、抽样媒体机构微博说明
    第三节 春晚话题
        一、抽样微博说明
        二、微博数量分析
        三、微博发布形式分析
        四、微博发布时间分布
        五、微博内容所涉及属性层面分析
第四章 “雅安地震”事件的属性议程设置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
    第一节 抽样微博说明
    第二节 微博数量分析
    第三节 微博发布形式分析
    第四节 微博发布时间分析
    第五节 微博内容所涉及属性层面分析
        一、不同属性呈现分析
        二、属性如何突显
        三、总结
第五章 “春晚”话题和“雅安地震”事件微博属性议程设置对比分析
    第一节 属性分析对比
    第二节 与受众产生特别共鸣的属性
        一、关联度较高的属性
        二、能够引起受众情感共鸣的属性
        三、具有争议性的属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中文幽默祝福类短信中的语用预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1.2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y
    1.4 Outline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Chinese Cell Phone Messages
        2.1.1 Rhetorical Perspective
        2.1.2 Cultural Perspective
        2.1.3 Pragmatic Perspective
        2.1.4 Cognitive or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2.2 Limitation of Previous Studies
    2.3 Studies on Presupposition
        2.3.1 The Related Research Abroad
        2.3.2 The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Semantic Presupposition
    3.2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3.2.1 Definitions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3.2.2 Properties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3.2.2.1 Mutual Knowledge
        3.2.2.2 Felicity
        3.2.2.3 Subjectivity
        3.2.2.4 Latency
        3.2.2.5 Defeasibility
    3.3 Classifications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3.3.1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3.3.2 State Presupposition
        3.3.3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3.3.4 Fictitious Presupposition
        3.3.5 Metaphor Presupposition
        3.3.6 Pun Presupposition
Chapter 4 An Analysis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in Chinese Cell Phone Messages of Humorous Good Wishes
    4.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Cell Phone Messages of Humorous Good Wishes
        4.1.1 Phonological Features
        4.1.2 Lexical Features
        4.1.3 Syntactic Features
        4.1.4 Rhetoric Features
    4.2 Properties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in Chinese Cell Phone Messages of Humorous Good Wishes
        4.2.1 Mutual Knowledge in Chinese Cell Phone Messages of Humorous Good Wishes
        4.2.2 Felicity in Chinese Cell Phone Messages of Humorous Good Wishes
        4.2.3 Subjectivity in Chinese Cell Phone Messages of Humorous Good Wishes
        4.2.4 Latency in Chinese Cell Phone Messages of Humorous Good Wishes
        4.2.5 Defeasibility in Chinese Cell Phone Messages of Humorous Good Wishes
    4.3 Classifications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in Chinese Cell Phone Messages of Humorous Good Wishes
        4.3.1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4.3.2 State Presupposition
        4.3.3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4.3.4 Simile and Metaphor Presupposition
        4.3.5 Fictitious Presupposition
        4.3.6 Pun Presupposition
Chapter 5 Functions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in Chinese Cell Phone Messages of Humorous Good Wishes
    5.1 Economical Function
    5.2 Humorous Function
    5.3 Creative Function
    5.4 Informative Function
    5.5 Emotional Function
Chapter 6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Implications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3)论广告的文学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有关“文学性”的理论来源
    1.2 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学性”内涵的解读
    1.3 关于“广告文学性”问题的提出
        1.3.1 文学性泛化
        1.3.2 日常生活审美化
        1.3.3 论题的提出
2 从语言层面分析广告的文学性
    2.1 语言的陌生化
    2.2 修辞的运用
    2.3 联想的激发
3 从文体层面分析广告的文学性
    3.1 诗歌类广告的文学性
        3.1.1 韵律的表达
        3.1.2 意境的营造
        3.1.3 咏物抒情
    3.2 叙事类广告的文学性
        3.2.1 注重人物的塑造
        3.2.2 注重情节的构造
        3.2.3 人称叙事和叙事角度的变换
        3.2.4 叙事时空的变化
    3.3 戏剧类广告的文学性
        3.3.1 对话与行动
        3.3.2 戏剧冲突与情节
4 从形象层面分析广告的文学性
    4.1 形象的典型性
    4.2 形象的象征性
    4.3 形象的意象性
5. 从创作层面分析广告文学性
    5.1 创作动机
        5.1.1 文学创作动机分析
        5.1.2 广告创作动机分析
        5.1.3 文学与广告创作动机比较分析
    5.2 作品特性及功能
        5.2.1 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作品
        5.2.2 以符号为媒介的广告作品
        5.2.3 文学与广告作品特性及功能比较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高校流行音乐文化传播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流行音乐在大学校园中的实际传播现状
    第一节 我国流行音乐现象简述
    第二节 流行音乐在当代大学校园传播的实际情况
        2.1 流行音乐社团
        2.2 音乐娱乐网站
        2.2.1 全国十佳大学生音乐娱乐网站评选
        2.2.2 学校论坛
        2.2.3 大型搜索与音乐专门网站
        2.3 流行音乐比赛
    第三节 音乐院校与非音乐院校对流行音乐需求的比较
        3.1 音乐院校的流行音乐传播情况(以天津音乐学院为例)
        3.2 音乐院校与非音乐院校流行音乐传播的比较
    第四节 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从大学生所处的人文环境看流行音乐在高校传播的必然性
    第一节 大学生人文环境
        1.1 学习环境
        1.1.1 学习方式
        1.1.2 学习动力
        1.1.3 流行音乐与学习环境
        1.2 生活环境
        1.2.1 生活环境
        1.2.2 生活环境与流行音乐
        1.3 社会环境
        1.3.1 社会环境
        1.3.2 社会环境与流行音乐
        1.4 道德修养环境
        1.4.1 道德修养环境
        1.4.2 道德修养环境与流行音乐
        1.5 小结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
        2.1 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2.1.1 传统文化被忽视
        2.1.2 传统观念淡漠
        2.1.3 传统艺术“变味”
        2.2 大学生中的流行文化
        2.2.1 偶像崇拜
        2.2.2 时尚消费
        2.2.3 流行语
        2.2.4 网络文化
        2.3 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比较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2.3.1 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
        2.3.2 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1、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2、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3、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大于传统文化
        2.4 小结
    第三节 流行音乐在高校存在的必然性
        3.1 校园传统文化被流行文化取代
        3.2 大学生的人文需求
        3.3 流行音乐与大学生相互需求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在普通高校中流行音乐传播的有效策略
    第一节 树立对流行音乐的正确认识
    第二节 对流行音乐的有效传播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问卷调查
附录二: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后记

(6)手机文化的深度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手机诞生与风靡
        1.1.2 手机对人的影响
    1.2 课题研究方案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创新点
上篇 手机技术形态的文化解析
    1. 技术文化的变形
        1.1 媒介的变迁
        1.1.1 口语媒介
        1.1.2 文字和印刷媒介
        1.1.3 电子媒介
        1.2 玩具、镜子和艺术
        1.2.1 玩具功能
        1.2.2 镜子功能
        1.2.3 艺术功能
        1.2.4 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
        1.3 中心涣散
        1.3.1 处处皆中心
        1.3.2 “守门人”的消失
    2. 多种传播方式的融合
        2.1 随时随地的人际传播
        2.1.1 语言——人际传播的基本符号
        2.1.2 “地球村”的实现
        2.1.3 声音语言与文字语言并存
        2.2 大众传播的又一新平台
        2.2.1 短信新闻——大众传播新途径
        2.2.2 短信传播的特点
        2.3 手机的“使用与满足”
        2.3.1 “使用与满足”理论
        2.3.2 受众对手机的期待
    3. 文化支撑下的流行
        3.1 生产式文本的解读
        3.1.1 从“贵族”到“平民”
        3.1.2 生产式文本释义
        3.1.3 相关性标准
        3.2 视觉文化的冲击
        3.2.1 手机短信迎合视觉文化需求
        3.2.2 视觉文化的地位
        3.2.3 文化权力的多样化
下篇 手机广告的文化解析
    4. 享乐、个性与时尚
        4.1 享乐主义
        4.1.1 享乐主义与炫耀性消费
        4.1.2 代表符号:游艇、酒吧
        4.2 个性主张
        4.2.1 个性与差异
        4.2.2 代表符号:滑板、劲舞
        4.3 时尚宣言
        4.3.1 进步与新潮
        4.3.2 代表符号:移动资讯、汽车
    5. 男性范例与女性范例
        5.1 男性范例
        5.1.1 男性范例释义
        5.1.2 代表符号:力量、成功
        5.1.3 阿妮玛
        5.2 女性范例
        5.2.1 女性范例释义
        5.2.2 代表符号:身体、性
        5.2.3 阿妮姆斯
    6. 消费偶像
        6.1 消费偶像观
        6.1.1 偶像的魅力
        6.1.2 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
        6.2 周杰伦与偶像崇拜
        6.2.1 叛逆
        6.2.2 酷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致 谢

四、彩信 冬天里的一把火(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环境下属性议程设置研究 ——基于微博热点话题为对象[D]. 俞晓艳. 安徽大学, 2014(09)
  • [2]中文幽默祝福类短信中的语用预设研究[D]. 何家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1)
  • [3]论广告的文学性[D]. 汤莉华. 浙江大学, 2012(06)
  • [4]下一座金矿 移动互联网[J]. 杜舟. IT时代周刊, 2009(04)
  • [5]高校流行音乐文化传播初探[D]. 刘雅丛. 天津音乐学院, 2007(06)
  • [6]手机文化的深度解析[D]. 马晓莺. 上海师范大学, 2005(07)
  • [7]赶猫上架[J]. SPENCER,F.KATT,RUMOR,CENTRAL. 每周电脑报, 2003(19)
  • [8]彩信 冬天里的一把火[J]. 程伟.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02(06)
  • [9]春天到底有多远?[N]. 王兵. 人民邮电, 2002

标签:;  ;  ;  ;  ;  

彩信 冬天的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