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竞争与合作、纵横——对话联想研究院院长何志强

知与行、竞争与合作、纵横——对话联想研究院院长何志强

一、知与行,竞与合,纵与横——与联想研究院院长贺志强对话(论文文献综述)

胡凯[1](2007)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主体地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不论是对国家、区域还是企业,创新都是决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因素。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提高我国的竞争能力,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创新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主体相互复杂作用的特征,这推动了创新理论的不断演化,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区域内多要素经由以根植性为特征的制度环境所形成的、有利于区域创新活动的系统,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转效率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交互机制。创新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为顾客提供新价值的经济活动,正是这种本质决定了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只有确立了企业的主体地位,区域创新体系内各要素才能在利益机制的诱导下,以企业为中枢开展创新活动,区域创新体系才可能是高效的。本文构建了区域创新体系结构图,建立了企业创新活动反馈因果结构模型,从理论上对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本文的一个重要视角是从区域创新绩效来研究企业的创新主体问题,本文将创新分为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两个阶段,建立了区域创新绩效评价的两阶段模型,运用DEA方法对我国各区域创新绩效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大多数区域创新绩效差的原因在于应用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阶段,这说明了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本文进一步对企业在我国创新投入、创新执行、创新产出三方面的地位进行了评价,评价时不仅使用了常见的“相对指标”,还使用了“强度指标”。通过评价,我们发现企业在我国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这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进程中显然是应该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比如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强化创新管理等;还取决于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市场竞争环境是否完备以及政府是否对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支持都将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乃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市场的、政府的、企业自身的三个方面对进一步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行了分析。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为更好地激发企业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从事创新活动的意愿,为企业提供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更好地发挥“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必须要解决企业市场主体地位问题。本文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两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要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就必须解决企业创新的外部性问题。本文从外部性理论入手,指出政府应对企业创新活动给予一定的支持。本文主要分析了专利制度和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提出了完善专利制度、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资金支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政府采购政策等建议。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开展创新活动。本文通过对企业创新能力内涵的分析,认为企业应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供应链上各成员的作用、重视顾客需求和价值、采用合作创新模式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毛武兴[2](2006)在《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研究 ——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企业的创新和能力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1912年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以发表《经济发展理论》为标志开创了创新理论,1959年潘罗斯(E. T. Penrose)以发表《企业的成长论》为标志提出了企业能力理论。以往关于企业创新理论和能力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然而,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创新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关于企业创新管理和能力建设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进行有效的全面创新管理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途径。创新管理是一个过程,而且是战略、技术、市场和组织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成功的创新管理要求企业建立惯例,并适时打破旧惯例、不断建立一套完整的新惯例。成功的创新管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需要以一种综合的方式进行创新管理;仅仅开发某些方面的能力或者片面的管理都是不够的。很多公司对创新过程的某些方面的管理能力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由于欠缺其他方面的能力而以失败告终。因此,迫切需要对我国企业的全面创新管理能力进行研究。 本研究以我国企业创新管理的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电子信息企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企业创新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等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通过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对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建立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理论框架。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1)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关键维度及其子维度;(2)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关键维度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3)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构建过程及其动态演进。本研究对发展企业创新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为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自主创新和全面创新管理能力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管理工具和政策建议,对构筑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全面创新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绩效和建造企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共分七章。 第一章是绪论。本章重点在于概述研究背景、阐明研究问题。根据研究背景中所阐述的企业创新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企业创新管理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本研究的三个研究问题,进而确定研究目的。 第二章是文献与理论研究述评。本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企业创新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创新管理过程与创新管理能力等文献与理论研究的贡献与不足,为本研究概念模型的构建以及理论和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赵涛[3](2005)在《企业中央研究院的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始,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国内一些知名大企业也投巨资成立各种企业研究院。2002年l月24日,来自联想、微软、春兰等5家企业研究院领导在京举办了首届企业研究院高峰论坛,自此企业研究院成为企业界焦点。我国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尚比较薄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既能对加快我国企业技术能级的提升带来机会,同时也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威胁。但是如今,却出现了跨国公司在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时,研发生产率却没有得到提高的尴尬局面。这种巨大的反差,归根到底是由企业研发机构运行效率不佳造成的。因此,本文就以企业中央研究院的运行机制这个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全文共分八章,每章的概要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主题、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文献评述,明确企业中央研究院的定义,并同其他相近概念进行比较。另外对相关理论做概述,为后文的写作做准备;第三章国内外企业中央研究院运行机制,主要介绍国内外知名企业中央研究院的运作方式,并总结出运行机制的成功经验;第四章到第六章,介绍我国企业中央研究院运行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为企业中央研究院设计高效的运行机制,同时对保障企业中央研究院顺畅运行的实施条件进行分析。第七章基于以上理论总结和案例分析,进行具体企业案例探讨——谈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建设思路及方案。(说明:

二、知与行,竞与合,纵与横——与联想研究院院长贺志强对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与行,竞与合,纵与横——与联想研究院院长贺志强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主体地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框架
        1.2.4 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
        1.3.1 特色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
第2章 创新理论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创新理论
        2.1.1 技术创新学派
        2.1.2 制度创新学派
        2.1.3 创新与竞争力
    2.2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提出的背景
        2.2.2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内涵
    2.3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
        2.3.1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提出的背景
        2.3.2 国外研究进展
        2.3.3 国内研究进展
    2.4 区域创新体系绩效评价及企业主体地位衡量的有关研究
        2.4.1 区域创新体系绩效评价研究
        2.4.2 企业在我国创新体系中地位的研究
第3章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及动力机制
    3.1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
        3.1.1 参与区域创新活动的要素
        3.1.2 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3.2 企业与区域创新体系其他要素的互动关系
        3.2.1 企业与顾客的联系
        3.2.2 企业与政府的联系
        3.2.3 企业与研究机构的联系
        3.2.4 企业与教育培训机构的联系
        3.2.5 企业与中介机构的联系
    3.3 区域创新体系运转的动力机制研究
        3.3.1 研究方法
        3.3.2 企业创新活动动力机制的总体描述
        3.3.3 企业创新活动反馈因果结构模型
        3.3.4 模型分析
        3.3.5 结论
第4章 基于 DEA的我国各区域创新绩效评价
    4.1 DEA方法
        4.1.1 DEA方法简介
        4.1.2 C~2R模型的基本原理
        4.1.3 DEA有效决策单元的构造
        4.1.4 DEA有效性的经济意义
    4.2 运用 DEA方法评价我国各区域创新绩效
        4.2.1 DMU界定与选择
        4.2.2 评价指标选择
        4.2.3 数据收集和整理
        4.2.4 数据分析
        4.2.5 结论
第5章 企业在我国创新体系中主体地位衡量
    5.1 企业是创新体系的主体
        5.1.1 创新主体的演化
        5.1.2 区域创新体系主体的内涵
        5.1.3 企业成为创新体系主体的必然性
        5.1.4 企业在美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5.2 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分析
        5.2.1 衡量企业在创新体系中地位的方法
        5.2.2 企业在创新投入中地位的衡量
        5.2.3 企业在创新执行中地位的衡量
        5.2.4 企业在创新产出中地位的衡量
        5.2.5 评价结果总结
        5.2.6 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总体思路
第6章 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完善: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前提
    6.1 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与创新的关系
        6.1.1 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内涵
        6.1.2 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是创新主体地位的前提
        6.1.3 我国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演化
    6.2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6.2.1 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6.2.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
    6.3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6.3.1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含义
        6.3.2 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创新活动的关系
        6.3.3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措施
第7章 对创新活动的政府支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保障
    7.1 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性
        7.1.1 外部性
        7.1.2 企业创新外部性分析
    7.2 完善专利制度、保护企业知识产权
        7.2.1 专利制度
        7.2.2 专利制度设计
        7.2.3 完善专利制度促进企业创新
    7.3 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补贴
        7.3.1 政府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7.3.2 政府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7.3.3 鼓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7.3.4 支持企业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
第8章 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要求
    8.1 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8.1.1 企业创新能力研究概述
        8.1.2 本文关于企业创新能力内涵的分析
        8.1.3 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
    8.2 企业加大创新资金投入
        8.2.1 强化企业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8.2.2 增加企业可支配的创新资金
    8.3 加快企业创新型人才建设
        8.3.1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模型
        8.3.2 促进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形成
    8.4 以市场需求为核心进行价值创新
        8.4.1 顾客价值
        8.4.2 供应链管理理论
        8.4.3 价值创新理论
    8.5 通过合作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8.5.1 合作创新模式是我国多数企业的现实选择
        8.5.2 企业实施合作创新的经济分析
        8.5.3 合作创新中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8.5.4 企业合作创新案例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研究 ——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产业技术空心化和企业“双怪圈”问题对创新管理提出新挑战
        1.1.2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创新管理能力提出新要求
        1.1.3 我国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建设的现状
        1.1.4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几个关键概念的界定
    1.5 章节安排、逻辑框架和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主要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与理论研究述评
    2.1 企业创新理论
        2.1.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1.2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理论:继熊彼特之后创新研究
        2.1.3 我国创新管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2.2 企业能力理论
        2.2.1 企业能力理论的演进
        2.2.2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2.2.3 企业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理论
        2.2.4 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
    2.3 创新管理过程与创新管理能力
        2.3.1 战略、能力与创新
        2.3.2 技术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动态能力与核心能力
        2.3.3 创新管理过程与创新管理能力
    2.4 以往文献与理论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2.5 本章小结
3 全面创新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相关性研究的概念模型
    3.1 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框架及其关键维度
    3.2 全面创新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相关性的概念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相关性问卷调研
    4.1 问卷调研方法介绍
    4.2 问卷内容介绍
    4.3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数据合并的有效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相关性实证研究
    5.1 定量研究方法、数据判别标准和定量研究流程的介绍
    5.2 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框架中的关键因子
        5.2.1 战略管理能力子量表因子分析结果
        5.2.2 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子量表因子分析结果
        5.2.3 市场需求管理能力子量表因子分析结果
        5.2.4 基础管理能力子量表因子分析结果
    5.3 各子量表、各关键因子的CFA模型效度检验
        5.3.1 收敛效度检验
        5.3.2 区分效度检验
    5.4 整体 SEM模型与假设检验
    5.5 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及其创新绩效相关性的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构建及其绩效作用路径的案例研究
    6.1 TCL集团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构建及其研究发现
        6.1.1 TCL集团全面创新管理能力和研发体系组织形式的演进
        6.1.2 TCL集团案例研究中的发现
    6.2 联想集团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构建及其研究发现
        6.2.1 联想集团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构建过程分析
        6.2.2 联想集团案例研究中的发现
    6.3 中兴通讯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构建及其研究发现
        6.3.1 中兴通讯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构建和组织形式的演进
        6.3.2 中兴通讯案例研究中的发现
    6.4 华为技术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构建及其研究发现
        6.4.1 华为技术全面创新管理能力构建过程分析
        6.4.2 华为技术案例研究中的发现
    6.5 电子信息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结构特征和绩效路径
        6.5.1 电子信息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结构特征
        6.5.2 电子信息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绩效作用关键路径分析
        6.5.3 创新管理能力绩效路径图的应用:对困境企业的分析诊断
    6.6 本章小结
7 中外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比较研究
    7.1 NOKIA全面创新管理能力演进及其研究发现
        7.1.1 NOKIA全面创新管理能力和组织形式的演进
        7.1.2 NOKIA案例研究中的发现
    7.2 MICROSOFT全面创新管理能力演进及其研究发现
        7.2.1 MICROSOFT全面创新管理能力演进过程分析
        7.2.2 MICROSOFT案例研究中的发现
    7.3 中外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有关绩效的比较分析
        7.3.1 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绩效作用关键路径比较
        7.3.2 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绩效演进比较分析
    7.4 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提高模式:基于结构和流程方面的演进
    7.5 中外企业案例研究的主要结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调查问卷(正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企业中央研究院的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主题和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视角
    1.4 研究结构及框架
第二章 文献评述
    2.1 企业中央研究院的定义、特征及其他基本概念
    2.2 技术创新概述
    2.3 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
    2.4 企业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2.5 关于运行机制的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知名企业中央研究院运行机制介绍
    3.1 国内外企业中央研究院的实践
    3.2 企业中央研究院运行机制分析
第四章 我国企业中央研究院的发展状况
    4.1 我国企业中央研究院的发展现状
    4.2 当前企业中央研究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企业中央研究院运行机制设计
    5.1 对企业中央研究院的定位
    5.2 企业中央研究院的运行机制设计
第六章 企业中央研究运行机制的实施条件分析
    6.1 企业中央研究院新组织结构设计
    6.2 中央研究院的管理理念
第七章 企业研究院建设实证分析
    7.1 上海电气企业概述
    7.2 上海电气科技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及各组成部门的职能
    7.3 中央研究院组织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7.4 研究院任务来源、科研经费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途径
    7.5 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的建设思路及方案
第八章 结论
    8.1 本文取得的成果
    8.2 对我国企业中央研究院实践的一些建议
    8.3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知与行,竞与合,纵与横——与联想研究院院长贺志强对话(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主体地位研究[D]. 胡凯. 南昌大学, 2007(06)
  • [2]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研究 ——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D]. 毛武兴. 浙江大学, 2006(02)
  • [3]企业中央研究院的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的研究[D]. 赵涛. 上海财经大学, 2005(12)

标签:;  ;  ;  ;  ;  

知与行、竞争与合作、纵横——对话联想研究院院长何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