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后我是谁

30后我是谁

一、30岁之后的我是谁(论文文献综述)

贰麻,JOJO,夏凉,沐一,猫饭团[1](2021)在《不惧不惑,向美生长》文中研究指明女性"年龄贬值"这个话题,无论在公众号、影视剧还是娱乐节目中,似乎都能引起巨大的讨论热度。关于这一点,社会学家李银河这么说:"女性作为一个创造主体,她的价值并不会因为年龄而下降,岁数大了以后她更有经验了反而会上升。如果你的生命除了年轻年龄之外,还有其他价值的话,你就不会有太多的年龄焦虑。"

张安然[2](2021)在《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日常经营活动中成为主流,消费者参与社会责任活动为社会公益做贡献的意愿也越来越强。在此背景下,将慈善捐款与消费者产品购买关联在一起的善因营销被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青睐,它不仅可以使企业实现社会责任承担和产品销售促进的双重收益,也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获得帮助他人的满足感,公益事件也在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作用下得以改善和发展。以往企业和学者们主要关注活动的设计制定和传播推广,而对善因营销的结果披露重视不足。学者们仅简要粗略地分析了应该披露哪些方面的内容以及披露透明度的重要性,缺少对具体某一方面内容深入细致的研究,企业善因营销结果披露的效果也参差不齐,这与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不无关系。捐款帮助公益事件是善因营销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故也是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善因营销中的公益事件,企业是直接的捐赠方,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企业捐赠的根本前提条件,故企业和消费者对于捐款帮助公益事件都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角色主体。那么,企业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对于捐款帮助公益事件应该突出强调谁的角色作用呢?实践观察表明,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对于捐款帮助公益事件存在突出强调企业的角色作用和突出强调消费者的角色作用两种,且后者引发的消费者口碑传播强于前者。这一作用关系的内在机制或作用路径是什么?是否有边界条件?过去还没有学者对此进行探究。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在对导向以及各种情境下不同类型导向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的概念用于说明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关于捐款帮助公益事件突出强调的角色问题,并将其分为企业导向和顾客导向两种类型,探究其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影响的作用机制。更具体地说,首先,本文探究了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的直接影响,即企业导向和顾客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的差异性影响(实验研究一);其次,本文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探究了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影响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的作用路径,即消费者-企业认同的中介作用(实验研究二);最后,本文基于信息整合理论和可及性-可诊断性理论,从活动特征和企业本身两个方面探究了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影响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的边界条件,即,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实验研究三)和企业声誉(实验研究四)的调节作用。在通过预实验选取适当的企业产品和公益事件等实验材料的基础上,本文开展了四个正式实验,借助SPSS23.0和AMOS23.0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上述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会影响消费者的口碑传播意愿。更具体地说,实验研究一发现,在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顾客导向比企业导向引起的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更高,而且,无论是企业导向还是顾客导向的善因营销结果披露都高于无结果披露情境下消费者的口碑传播意愿。第二,消费者-企业认同对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与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间的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实验研究二在使用不同产品作为实验材料以及更一般的消费者作为被试再次检验角色导向影响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主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了消费者-企业认同的中介作用,即在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相比企业导向,顾客导向引起的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水平更高,进而口碑传播意愿也越高。第三,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对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与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间的关系有显着的调节作用且被消费者-企业认同所中介。实验研究三的结果表明,当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较低时,相比企业导向,顾客导向引起的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更高;而当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较高时,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没有显着影响,即顾客导向和企业导向引起的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没有显着差异。此外,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的调节作用被消费者-企业认同所中介。第四,企业声誉对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与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间的关系有显着的调节作用且被消费者-企业认同所中介。实验研究四的结果表明,对于声誉较高和声誉中等的企业,其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顾客导向比企业导向引起的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更高;而对于声誉较低的企业则相反,即其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顾客导向引起的消费者口碑传播低于企业导向引起的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而且,企业声誉对角色导向与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被消费者-企业认同所中介。概括来说,本文通过四个实验研究首先证实了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关于捐款帮助公益事件突出强调消费者或顾客角色作用的顾客导向比突出强调企业角色作用的企业导向在引起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方面存在积极效应,其次探明了其作用路径,即消费者-企业认同的中介作用。此外,本文还发现了顾客导向(相比企业导向)积极效应的两个边界条件:一是善因营销活动特征——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当契合度较高时,顾客导向的积极效应被抑制;二是企业本身属性——企业声誉,对于声誉较低或者说不好的企业,顾客导向的积极效应被逆转。本文的研究聚焦于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关于捐款帮助公益事件突出强调企业的角色作用还是突出强调消费者的角色作用的问题,提出并界定了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的概念,以新的思路对善因营销领域尤其是善因营销的结果披露进行了探析和探究。本文实证研究了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的直接影响、作用路径及边界条件,揭示了善因营销结果披露影响消费者反应的内在机制,弥补了善因营销领域对消费者角色外行为研究的不足,也从整体上丰富了善因营销的研究内容。在实践管理应用方面,本文不仅有为企业如何通过善因营销提升与消费者的关系以及更好地实现长期收益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指导的战略方面的管理应用启示,还有为企业如何进行善因营销结果披露的具体操作策略方面的启示:一是企业不仅应该对善因营销最终产生的对公益事件的捐赠额等结果进行披露,还应该注意突出强调企业还是消费者角色作用的表述问题;二是企业可以通过在结果披露中采用顾客导向来弥补善因营销活动中企业-公益事件低契合度的不足;三是企业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采用何种角色导向对捐款帮助公益事件进行表述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声誉水平决定。

沈倬丞[3](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孟翀[4](2021)在《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作为教育变革的核心参与者,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中坚力量。围绕为什么培养教师,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等课题的研究方兴未艾,一直贯穿教育教学变革的始终。教师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决策者、管理者以及一线教师关注教师发展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作为新兴的学科领域,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融入到教师教育当中,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助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信息技术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已经由早期的配合者、支持者角色转变为教师教育的参与者,并逐步走进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的内核,成为当前教师教育变革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技术视角下的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反思?整合技术视角下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特别是整合技术视角下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对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有鉴于此,本研究利用信息技术领域内的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教师反思性教学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构建了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来探索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提出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的有效策略与发展建议。研究发现,第一,为了预先掌握与呈现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现状,为后续质化的个案研究以及实证验证提供坚实的现实基础。研究根据相关理论,确定了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发展的实践、认知、情感、元认知、批判以及道德等六个方面的维度,利用李克特五级量表问卷法收集样本原始数据,采用SPSS 22.0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的数据分析方法,来反映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整体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整体发展水平并不理想,在性别属性、年龄、学历背景、教龄、工作职称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为后续质化的个案研究以及实证验证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第二,因为具体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教师教学反思行为的不稳定性,本研究离不开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与教学中具体的教学决策。因此,研究根据样本的水平将总样本分为低等水平组、中等水平组以及高等水平组,在分组基础上选择了教师M、N以及O三个个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法、非参与式课堂教学观察法、生活史分析相融合的研究方法收集数据,采用扎根理论的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及选择性编码三阶段理论,凝练与归纳了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核心类属与次级类属,确定了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和过程影响因素,并深度描绘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相关因素的本质内涵,以及确定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定性结构关系。为后续量化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本研究在前期理论框架建构与个案研究相关结论基础上,建构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理论假设,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测量,同样选择个案的样本总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基于协方差的结构方程模型(CB-SEM)相结合的模型法进行实证研究,确定了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和过程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结构关系。最后,本研究综合考量个案研究的质化结论与问卷调查法的量化研究结构,以及影响因素的定性结构关系与量化结构关系的相关研究结论,从教师教学反思发展的文化根基、实践范式、发展逻辑、平台建设、监控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建议。同时,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争议或问题,并结合本研究从学科环境创设、信息技术课程培训、保障措施等提出优化策略。

王珍珍[5](2021)在《“全面二孩”背景下城市育龄女性就业保障体系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这是针对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形势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的生育政策开始迈入新的阶段。然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职场女性面临更大的就业困境,包括就业机会不平等,就业质量下降,职家冲突加剧等各种因素困扰着女性的职业生涯。为处理好女性就业面临的新困境,完善育龄女性就业保障存在的问题,需要发挥政府、社会组织、用人单位、女性自身的联合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育龄女性就业保障体系来促进女性就业,推动女性职业生涯的发展。论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从“全面二孩”背景下河南省城市育龄女性就业保障的不足之处入手,探讨如何完善城市育龄女性就业保障体系,以期推动城市女性就业工作实现公平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全文除绪论部分外,一共分为四个部分:正文第一部分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明确阐述;第二部分主要从河南省政府、社会组织、用人单位、女性个人四个层面切入,深入分析“全面二孩”背景下河南省城市育龄女性就业保障现状;第三部分是通过现状发现存在政府对用人单位监管和补偿不足、婴幼儿照顾服务有待完善;社会组织就业服务内容单一且参与率较低,社区活动经费不足及人才短缺;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担当,培训次数少且就业环境待加强;女性就业质量不高,工作与家庭平衡困难等问题;第四部分提出完善城市育龄女性就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包括政府应多举措确保政策有效落实,解决女性就业后顾之忧;社会组织拓宽就业服务领域,多渠道吸纳资金和人才;用人单位配合政府承担社会责任,为女性员工创造友好的就业环境;女性自身提升就业质量,提升平衡工作与家庭的能力等等。通过四个主体的共同完善来建立起系统成熟的城市育龄女性就业保障体系,对缓解育龄女性的就业压力,保障女性就业权益具有积极意义,对生育政策的顺利实施具有推动作用。

黄燕[6](2021)在《组织社会化策略对海归新员工工作适应的影响 ——探索文化适应和应对方式的作用》文中指出海外人才是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不断出台一系列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本研究基于Berry(1990)的文化适应理论,将文化适应策略应用于组织环境,重点探讨海归新员工的文化适应策略对工作适应结果的影响,旨在帮助海归新员工适应国内的工作环境,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研究将组织社会化理论和文化适应理论相结合,从文化适应策略这一视角阐释组织社会化策略对工作适应结果的相关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验证组织社会化中文化适应策略对工作适应结果的中介效应这一综合模型,其次本研究进一步探索个人应对方式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对文化适应策略的相关关系及作用机制。工作适应结果是组织社会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将文化适应策略和应对方式引入到组织社会化中,为新员工工作适应结果的影响因素提供一条全新的研究路径和不同的思维视角,为组织社会化的研究找寻一种新的理念模式来解释工作适应结果的心理和行为原因。本研究还通过对海归新员工和在本土新员工(国内大学毕业的新员工)工作适应结果、文化适应策略以及应对方式的比较,分析两个组的差异及形成原因,探讨文化差异对工作适应结果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研究一深入探讨海归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策略、工作适应结果、文化适应策略以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及内在机制;研究二对比分析海归新员工和本土新员工在工作适应结果、文化适应策略以及应对方式上的差异,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研究数据来自于对123名海归新员工以及287名本土新员工的问卷调研,使用SPSS及Process插件进行回归分析,获得以下结论:(一)组织社会化策略、工作适应结果、文化适应策略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文化适应在组织社会化策略和工作适应结果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二)组织社会化策略、文化适应策略以及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应对方式在组织社会化策略和文化适应策略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三)海归新员工和本土新员工在工作适应结果、文化适应策略以及应对方式上存在显着差异。

胡玮璇[7](2021)在《企业员工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商业道德问题逐渐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近年来不断曝光的企业不道德事件不仅对商业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更对企业的声誉和长期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害,影响了企业的战略发展。虽然员工的不道德行为并非都是出于破坏性的目的,可能是无心甚至是好心办了坏事,但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是有利于组织短期利益但却最终严重损害组织长期利益的不道德行为,尽管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初衷是维护组织利益,但是却不能因此而舍弃组织的长期良性战略发展。因此,了解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原因以及有效抑制和治理企业员工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和关系到企业长期战略的重要议题,并且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商业文明的优化。本研究从“知行合一”的视角和社会、组织和个人多方面因素出发,结合对个体行为有很好解释力的计划行为理论的延伸,并通过对企业员工组织认同、道德认同、授权和道德推脱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相关研究的研究脉络和研究现状,然后以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企业员工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机理模型,探究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的成因和路径,通过探索道德推脱的的调节作用拓展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机理的作用边界。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分析、bootstrap中介效应分析、层次回归模型等计量统计方法分析正式调研数据并且验证提出的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机理中组织认同、道德认同和授权的不同作用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机理中包含三个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相关的前因变量,即组织认同、道德认同和授权。本研究中组织认同通过行为态度和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最终产生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即员工具有高组织认同时,考虑到高水平组织认同的消极作用,具有高组织认同的员工更容易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持积极的行为态度,从而倾向于做出有利于组织的不道德行为。道德认同通过主观规范和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对最终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有负向的或抑制的作用,虽然经过实证检验后不显着,但负向作用的结果与国内外有关道德认同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研究中两者负向的相关关系是一致的,道德认同是个体在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的影响下产生的道德行为的预测因素,而主观规范亦是指个体受到感知的社会压力的影响从而决定是否能够做出某一行为,进一步得出道德认同与主观规范的正向相关关系,同时本研究中的实证结果中这两个变量的正向相关显着也验证了这一关系。本研究中道德认同通过主观规范和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抑制亲组织不道德行为这一机制路径不显着的原因可能是,亲组织不道德行为兼具亲组织和不道德双重特性,因此,虽然个体由于对自己道德原则的坚持从而否定不道德行为,但亲组织的特性符合道德认同中个体对自我采取行动以提升或保护他人福利的承诺认知,使个体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矛盾心理,与此同时由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是不宜公开对他人说明的也不易被外界察觉,所以个体受到外界影响的可能性会降低。通过授权作为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机理的前因变量得到的实证研究结果可知,授权与知觉行为控制正向显着相关,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图的中介效果成立,因此,授权通过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最终影响企业员工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实证研究结果说明了个体感知自我被授权从事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能力后以此为依据评估产生此类行为的障碍和难易程度,最终个体的授权越大、个体的知觉行为控制越高时,正向促进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行为意图形成与行为产生。。2.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机理的三条路径本研究中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机理通过以下三条路径:第一,组织认同通过行为态度的作用形成行为意图,最终产生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组织认同与行为态度显着相关,行为态度与行为意图显着相关,行为意图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显着相关,并且方向均为正向,行为态度在组织认同和行为意图之间的中介效果以及行为意图在行为态度和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之间的中介效果成立,因此,组织认同通过行为态度和行为意图最终产生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路径成立,此路径是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机理的第一条路径;第二,道德认同通过对主观规范的作用形成行为意图,最终抑制亲组织不道德行为。道德认同与主观规范显着相关,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图不显着相关,行为意图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显着相关,并且道德认同与主观规范以及行为意图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路径系数为正,而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图的路径系数为负,主观规范在道德认同和行为意图之间的中介效果以及行为意图在主观规范和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之间的中介效果不成立,因此,道德认同通过主观规范和行为意图最终产生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路径不成立,此路径作为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机理的第二条路径不成立;第三,授权通过对知觉行为控制的作用形成行为意图,最终产生亲组织不道德行为。授权与知觉行为控制显着相关,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意图显着相关,行为意图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显着相关,并且方向均为正向,知觉行为控制在授权和行为意图之间的中介效果以及行为意图在行为态度和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之间的中介效果成立,因此,授权通过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图最终产生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路径成立,此路径是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机理的第三条路径。。3.道德推脱在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机理中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引入变量道德推脱作为调节变量并分析其在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机理中起到的调节作用,探究亲组织不道德行为因其亲组织特性从而与一般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是否存在不同。实证研究中通过层次回归模型并对调节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道德推脱在形成行为意图后与最终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其调节作用显着。因此,道德推脱可以显着调节行为意图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关系的强弱,即当员工的道德推脱水平较高时,行为意图更可能发展为亲组织不道德的实际行动。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将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延伸整合形成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机理的系统解释。关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现有研究主要是分别依据社会认同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前因,并未从系统的视角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动机和路径进行分析。因此,本研究结合以往研究的人际因素、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以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为视角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计划性特征,引入完整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延伸,从“知行合一”的视角验证多方面因素通过计划行为理论形成路径最终系统地解释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机理。2.运用计划行为理论解释亲组织不道德行为进而丰富了计划行为理论在不道德行为领域的研究。计划行为理论对道德行为等正向行为具有很好的解释力,但对不道德行为等负向行为的研究尚未广泛开展。虽然目前有关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个别研究运用了计划行为理论,但仅涉及了计划行为理论的理念或部分框架。本研究将完整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运用到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解释中,是对负向行为进行了验证,是对计划行为理论解释不道德行为的补充,拓展了计划行为理论的应用范围和普适性,同时也为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3.界定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机理的作用边界。本研究在探讨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的系统解释机制时,根据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亲组织”与“不道德”的双重特性引入道德推脱变量界定其产生机理的作用边界。虽然目前研究中有关于道德推脱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内容,但是仅将道德推脱作为中介变量进行研究。本研究关注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意图形成后到最终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中,个体通过启动道德推脱机制为自己实施亲组织不道德行为寻找借口的过程,因此,将道德推脱作为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机理的调节变量,是对当前关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研究的发展。

韩甘甜[8](2021)在《昆明市五华区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幼有所育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日益重视托育服务的发展,相继出台托育服务的有关政策。2020年云南省颁布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少子老龄化”时代来临的背景下,优化托育服务有助于减轻0-3岁婴幼儿父母的养育压力,对提升人口出生率有着重要且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昆明市五华区W妇幼保健中心和H亲子园的0-3岁婴幼儿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了托育服务需求的现状和差异性,对满足托育服务需求展开了相应的思考。首先,调查发现0-3岁婴幼儿家长的托育服务需求表现为:看重机构的环境与设施,注重托育机构的便捷度,重视饮食的安全与营养,关注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关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亟需家庭指导。而后,本研究在不同背景变量下对托育服务需求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在婴幼儿背景变量上,不同月龄婴幼儿在便捷性程度、护理保育、早期教育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家长背景变量上,父亲年龄、父母职业对托育服务需求具有显着差异;在家庭背景变量上,不同家庭收入和不同的家庭结构在教师专业性和早期教育方面具有显着差异。其次,总结了托育服务需求的特点,探讨了影响托育服务需求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托育服务需求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托育服务需求的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婴幼儿的年龄、家庭背景、家长育儿观念和母亲对家庭工作的权衡,外部因素体现在政府和托育机构两个方面。最后,为满足托育服务需求,从政府、机构、家庭三个方面提出了思考。其一,充分发挥新时代政府职能,为托育服务需求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二,进一步健全托育机构是维护托育服务需求的重要基石和着力点;其三,构建和谐家庭是补充托育服务需求的重要支撑点和途径。

司毅[9](2021)在《医药代表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在“新医改”的背景下,“看病贵”问题持续地存在,医药代表由于社会给予的职业污名,在职业认同上有一定的负性影响。改善医药代表的职业认同,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都会带来正性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职业认同可显着正向影响心理资本和幸福感,但研究人群不完备,而且其作用机制探究还不够完善。本研究以医药代表为研究对象,了解医药代表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幸福感的现状、关系和影响因素,为提高医药代表的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幸福感提出建议,力图促进医药代表回归本位,为“看病贵”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为医疗改革提供有效建议。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采用方便性抽样和滚雪球抽样,选用《职业认同量表》、《心理资本量表》和《工作幸福感量表》对选取的1303名医药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调查,掌握其心理状况。研究获得有效问卷1295份,问卷有效率为99.39%,其中医药代表样本974份,占比有效问卷75.21%。通过方便性抽样选取8名医药销售管理人员和16名医药代表进行一对一访谈,了解医药代表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医药代表职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性别、学历、是否医药相关专业、毕业院校类型、工作城市类型、当前服务公司类型、当前负责产品类型、职级和月收入在职业认同上存在显着差异。2.医药代表心理资本处于较高水平;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性别、婚姻状况、是否医药相关专业、毕业院校类型、毕业后计工作年限、医药代表从业年限、当前服务公司类型、当前负责产品类型和月收入在心理资本上存在显着差异。3.医药代表工作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社会幸福感>认知幸福感>职业幸福感>情绪幸福感;性别、是否医药相关专业、当前服务公司类型、当前公司工作年限、当前负责产品类型和月收入在工作幸福感上存在显着差异。4.医药代表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心理资本各维度、工作幸福感、工作幸福感各维度两两变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职业认同可显着正向预测工作幸福感及各维度;职业认同可显着正向预测心理资本及各维度;心理资本及各维度可显着正向预测工作幸福感;心理资本可显着正向预测工作幸福感各维度。5.自我效能、韧性和乐观在医药代表职业认同和工作幸福感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心理资本在医药代表职业认同和工作幸福感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6.收入因素和政策因素是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幸福感共同的影响因素。提高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幸福感的方法为,医药代表自身需提高专业能力、加强心理建设;公司需加强培训、增加代表收入、提高人文关怀;领导需鼓励、认可及支持下属。研究结论如下:1.医药代表心理资本在职业认同和工作幸福感中是完全中介的作用,不同于其他行业部分中介的结果,值得在未来进行持续的研究和对比,并进一步探究背后的理论原因。2.医药代表心理资本自我效能、韧性和乐观维度在职业认同和工作幸福感中分别具有部分中介的作用,进而可以针对医药代表的不同情况做个性化的的建议和帮助。3.未来的研究要重点要关注女性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幸福感,并对单个维度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张为婕[10](2021)在《砚山县税务局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层税务机关是国家税收征收管理层级中的重要一环,其与数万纳税人有着最直接的接触,是国家税费收入来源及传递税收政策的第一战线。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一步步加深以及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从“营改增”的明确提出到全面实现,从“金税三期工程项目”在全国各地发布,到全国各地税务局实现“互联网+税收”,从国、地税局合并,到个税改革,一项项措施都持续推动着征纳关系进步。但是,随着企业形式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同时纳税人数量日趋庞大,我国自2005年一直沿用至今的税收管理员征收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要解决传统式的税收管理方法产生的难题,就要求基层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方法上要有新的思路。因此,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开始对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进行积极地探索,力求找到一条适宜本地需求的管理路径。砚山县税务局设有4个基层管理分局:江那分局、平远分局、第一分局以及第二分局,其管辖区内的纳税人数量多、涉税业务类别覆盖面广,其目前是文山州开展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的试点地区,对基层税务机关探索税收专业化管理方法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以砚山县税务局为研究对象,对其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展开了研究。首先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提炼出了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在税收专业化管理方面的观点,然后对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概念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维度和方法。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对砚山县税务局在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的成效进行了解,从而总结出砚山县税务局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对不足之处的原因加以剖析。最后,结合砚山县税务局的具体情况和其在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创新实践中的优点及不足,从税源管理专业化、人力资源配置专业化、征管程序专业化、纳税服务专业化四个层面对完善本次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意在为我国其他基层税务机关探寻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提供一条合适的途径。

二、30岁之后的我是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0岁之后的我是谁(论文提纲范文)

(1)不惧不惑,向美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不断“刷新”,在时间中增值
    30岁之后,我们做了这些
拥抱热烈生活,不把婚姻当“任务”
    也曾想为了父母匆匆进入婚姻
    在该结婚的年龄结婚,这是个伪命题
    忠于自己意志的婚姻才值得歌颂
职场妈妈,于理想与现实间突围
    职场隐形天花板,打得“工断女”措手不及
    没人会问职场爸爸,如何平衡家庭和生活
    柔软并坚韧,是30+带来的心态变化
而立之后,寻找生活的真谛和精神的寄托
    烟火气的胡同,给了她最好的治愈
    生生与共的老胡同,为她提供了人生的转机
和时间做朋友

(2)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善因营销相关研究
        2.1.1 善因营销的概念内涵
        2.1.2 善因营销的类型划分
        2.1.3 消费者对善因营销的反应
        2.1.4 影响消费者对善因营销反应的因素
    2.2 角色导向相关研究
        2.2.1 导向与角色导向的概念内涵
        2.2.2 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的定义
    2.3 口碑传播意愿相关研究
        2.3.1 口碑传播意愿的概念内涵
        2.3.2 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因素
        2.3.3 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作用
    2.4 消费者-企业认同相关研究
        2.4.1 消费者-企业认同的概念内涵
        2.4.2 消费者-企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2.4.3 消费者-企业认同的影响作用
    2.5 契合度相关研究
        2.5.1 契合度的概念内涵
        2.5.2 契合度的影响作用
    2.6 企业声誉相关研究
        2.6.1 企业声誉的概念内涵
        2.6.2 企业声誉的影响作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假设提出与理论模型构建
    3.1 理论基础
        3.1.1 社会认同理论
        3.1.2 信息整合理论
        3.1.3 可及性-可诊断性理论
    3.2 研究假设提出
        3.2.1 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的直接影响假设
        3.2.2 消费者-企业认同的中介作用假设
        3.2.3 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的调节作用假设
        3.2.4 企业声誉的调节作用假设
    3.3 理论模型构建
        3.3.1 模型框架构建
        3.3.2 实验研究安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研究一: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的直接影响
    4.1 预实验
        4.1.1 公益事件及企业产品的选取
        4.1.2 角色导向的操控材料预检验
    4.2 实验一设计
        4.2.1 实验操控
        4.2.2 实验样本
        4.2.3 实验过程
    4.3 实验一结果
        4.3.1 样本特征
        4.3.2 操控检验
        4.3.3 信效度检验
        4.3.4 假设检验
    4.4 实验一小结
第5章 实验研究二:消费者-企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5.1 预实验
        5.1.1 企业产品的选取
        5.1.2 角色导向的操控材料预检验
    5.2 实验二设计
        5.2.1 实验操控
        5.2.2 实验样本
        5.2.3 实验过程
    5.3 实验二结果
        5.3.1 样本特征
        5.3.2 操控检验
        5.3.3 信效度检验
        5.3.4 假设检验
    5.4 实验二小结
第6章 实验研究三: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的调节作用
    6.1 预实验
        6.1.1 不同水平契合度的公益事件的选取
        6.1.2 角色导向的操控材料预检验
    6.2 实验三设计
        6.2.1 实验操控
        6.2.2 实验样本
        6.2.3 实验过程
    6.3 实验三结果
        6.3.1 样本特征
        6.3.2 操控检验
        6.3.3 信效度检验
        6.3.4 假设检验
    6.4 实验三小结
第7章 实验研究四:企业声誉的调节作用
    7.1 预实验
        7.1.1 企业声誉的操控材料预检验
        7.1.2 角色导向的操控材料预检验
    7.2 实验四设计
        7.2.1 实验操控
        7.2.2 实验样本
        7.2.3 实验过程
    7.3 实验四结果
        7.3.1 样本特征
        7.3.2 操控检验
        7.3.3 信效度检验
        7.3.4 假设检验
    7.4 实验四小结
第8章 实验结果讨论与管理应用启示
    8.1 实验结果讨论
        8.1.1 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直接影响的实验结果讨论
        8.1.2 消费者-企业认同中介作用的实验结果讨论
        8.1.3 企业-公益事件契合度调节作用的实验结果讨论
        8.1.4 企业声誉调节作用的实验结果讨论
    8.2 管理应用启示
        8.2.1 战略层面的管理应用启示
        8.2.2 策略层面的管理应用启示
第9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与理论贡献
        9.1.1 研究结论
        9.1.2 理论贡献
        9.1.3 研究创新点
    9.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一、研究路径
        二、总体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一、核心素养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一、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一、概念及内涵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一、文化历史理论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一、目的与原则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一、培养理念层面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三、考评机制层面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教育契机:回应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的现实需要
        (二)教育旨归:适应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教学反思:信息时代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途径
        (四)实践基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整合的教育实践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方法
        (一)质化研究方法
        (二)量化研究方法
    五、研究工具
    六、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七、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一)研究的创新性
        (二)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教师教学反思的相关研究
        (一)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差异的研究
        (二)教师教学反思培养策略的研究
        (三)教师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相关研究
        (一)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适切性与匹配性的研究
        (二)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工具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三、技术接受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一)教师采纳信息技术行为过程的研究
        (二)教师采纳信息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教师采纳信息技术行为策略的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教师教学反思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
    二、教师反思性教学相关理论
        (一)反思性教学理论
        (二)教师的个人理论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三、技术接受相关理论
        (一)技术接受模型(TAM)及其拓展模型
        (二)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模型(UTAUT)
        (三)个人计算机使用模型(MPCU)
        (四)社会认知理论(SCT)模型
        (五)整合TAM与 TPB(C-TAM-TPB)模型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理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理论
        (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构建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关系的理论构建
        (一)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核心目标
        (二)教学反思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互动的中介力量
        (三)教学反思与教学实践的良性互动是以教师个体经验为前提的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内部影响因素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绩效预期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困难预期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群体影响
        (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便利条件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过程影响因素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意向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行为
    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外部影响因素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现状及差异分析
    一、调查研究设计方案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统计方法
        (二)问卷编制与问卷题项修订
        (三)研究场所与研究对象选择
        (四)调查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现状在不同维度的差异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总体发展水平
        (二)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性别属性方面的差异比较
        (三)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方面的差异比较
        (四)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学历背景方面的差异比较
        (五)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教龄阶段方面的差异比较
        (六)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工作职称方面的差异比较
    三、调查研究结论
        (一)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整体发展水平并不理想
        (二)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性别属性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三)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四)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学历背景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五)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教龄阶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六)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工作职称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个案实证研究
    一、个案研究设计方案
        (一)研究个案的选择与确定
        (二)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三)三级编码结果及信息饱和度检验
        (四)研究信度、效度与伦理
    二、小学语文教师M的个案研究
        (一)行动前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的生活史追忆
        (二)行动中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的课堂教学观察
        (三)行动后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的课堂教学访谈
    三、小学语文教师N的个案研究
        (一)行动前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的生活史追忆
        (二)行动中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的课堂教学观察
        (三)行动后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的课堂教学访谈
    四、小学语文教师O的个案研究
        (一)行动前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的生活史追忆
        (二)行动中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的课堂教学观察
        (三)行动后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的课堂教学访谈
    五、个案研究结论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内部影响因素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外部影响因素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过程影响因素
        (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结构关系
    六、本章小结
第七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模型验证研究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假设模型与测量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假设模型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测量
    二、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一)影响因素PLS-SEM初始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二)影响因素PLS-SEM修正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三、基于协方差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一)影响因素CB-SEM初始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二)影响因素CB-SEM修正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四、实证研究结论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内部影响因素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外部影响因素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过程影响因素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发展策略
        (一)创设适宜教师采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情境
        (二)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弱化教学困惑
        (三)提供更为健全且系统的信息技术保障措施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发展建议
        (一)个人哲学: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文化根基
        (二)实践批判: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实践范式
        (三)技术知识: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逻辑起点
        (四)虚拟共同体: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平台建设
        (五)技术参与监控: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监控体系建设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模型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二、研究展望
        (一)开发更为完善的研究工具
        (二)拓展研究对象的选择范畴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行为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课堂教学反思访谈提纲
        (一)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访谈提纲
        (二)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访谈提纲
        (三)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访谈提纲
    附录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全面二孩”背景下城市育龄女性就业保障体系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育龄女性
        2.1.2 女性就业保障
        2.1.3 就业保障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统计性歧视理论
        2.2.2 社会性别理论
        2.2.3 工作家庭角色冲突理论
第3章 “全面二孩”背景下河南省城市育龄女性就业保障现状研究
    3.1 “全面二孩”下城市育龄女性就业特点分析
    3.2 问卷设计与样本情况
        3.2.1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3.2.2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3 河南省政府保障女性就业的政策法规
    3.4 女性自身就业的现状
        3.4.1 女性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现状
        3.4.2 女性自身努力程度现状
        3.4.3 女性职家平衡现状
    3.5 社会组织辅助女性就业的现状
        3.5.1 社区辅助女性就业的现状
        3.5.2 妇联辅助女性就业的现状
    3.6 用人单位落实女性就业保障的现状
        3.6.1 招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状
        3.6.2 就业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3.6.3 落实《河南省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现状
    3.7 小结
第4章 “全面二孩”背景下河南省城市育龄女性就业保障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政府层面的问题分析
        4.1.1 法律法规中反就业歧视规定不完善
        4.1.2 男性陪产假制度难落实
        4.1.3 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和补偿不足
        4.1.4 婴幼儿照顾服务有待完善
    4.2 女性个体层面的问题分析
        4.2.1 就业质量不高
        4.2.2 高学历女性面临职业适应危机
        4.2.3 工作与家庭平衡困难
    4.3 社会组织层面的问题分析
        4.3.1 就业服务内容单一且参与率较低
        4.3.2 社区活动经费不足及人才短缺
        4.3.3 未能有效维护女性就业权益
    4.4 用人单位层面的问题分析
        4.4.1 用人单位缺少社会责任担当
        4.4.2 培训次数少且就业环境待加强
第5章 “全面二孩”背景下完善城市育龄女性就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5.1 育龄女性就业保障体系总体思路
    5.2 政府层面
        5.2.1 进一步明确女性就业歧视的相关规定
        5.2.2 制定统一的法定陪产假
        5.2.3 多举措确保政策有效落实
        5.2.4 解决女性就业后顾之忧
    5.3 女性个体层面
        5.3.1 提升自身就业质量
        5.3.2 提升高学历女性的实践能力
        5.3.3 提升平衡工作与家庭的能力
    5.4 社会组织层面
        5.4.1 拓宽就业服务领域
        5.4.2 多渠道吸纳资金和人才
        5.4.3 多举措维护妇女就业权益
    5.5 用人单位层面
        5.5.1 配合政府承担社会责任
        5.5.2 为女性员工创造友好的就业环境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全面二孩背景下河南省女性就业保障情况调查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组织社会化策略对海归新员工工作适应的影响 ——探索文化适应和应对方式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组织社会化研究概述
        2.1.1 组织社会化理论
        2.1.2 组织社会化策略
        2.1.3 工作适应
        2.1.4 组织承诺
        2.1.5 离职倾向研究概述
        2.1.6 组织社会化策略、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的实证研究
    2.2 文化适应研究概述
        2.2.1 文化适应的定义
        2.2.2 文化适应的理论发展
        2.2.3 文化适应的实证研究
    2.3 应对策略研究综述
        2.3.1 应对的定义
        2.3.2 应对理论的研究
        2.3.3 应对策略的实证研究
        2.3.4 应对策略的结构和测量
3 研究构思
4 研究一:组织社会化策略对工作适应结果的影响:文化适应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4.6 结论
5 研究二 海归与本土新员工在工作适应结果、文化适应及应对方式上的比较分析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结论
6 综合讨论
    6.1、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的分析讨论
    6.2、研究变量在相关关系以及作用机制差异的分析讨论
    6.3 海归和本土两个群体在应对方式上存在差异的分析讨论
7 研究结论
8 研究意义与创新
9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B.1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B.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7)企业员工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
        2.1.1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概念及测量
        2.1.2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与相似概念辨析
        2.1.3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依据的主要理论
        2.1.4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前因与结果变量
        2.1.5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以往研究述评
    2.2 组织认同
        2.2.1 组织认同的概念界定
        2.2.2 组织认同与相似概念辨析
        2.2.3 组织认同的主要动机
        2.2.4 组织认同的前因变量研究
        2.2.5 组织认同的结果变量研究
        2.2.6 组织认同的研究小结
    2.3 道德认同
        2.3.1 道德认同的概念与测量
        2.3.2 道德认同的前因与结果变量研究
        2.3.3 道德认同的研究小结
    2.4 授权
        2.4.1 授权的概念界定
        2.4.2 授权与相似概念辨析
        2.4.3 授权的前因与结果变量研究
        2.4.4 授权的研究小结
    2.5 道德推脱
        2.5.1 道德推脱的概念与机制
        2.5.2 道德推脱的测量
        2.5.3 道德推脱的前因与结果变量研究
        2.5.4 道德推脱的研究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基础理论
        3.1.1 社会认同理论
        3.1.2 社会认知理论
        3.1.3 自我决定理论
        3.1.4 计划行为理论
    3.2 研究假设
        3.2.1 组织认同与行为态度
        3.2.2 道德认同与主观规范
        3.2.3 授权与知觉行为控制
        3.2.4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计划性
        3.2.5 计划行为理论相关变量的中介作用
        3.2.6 道德推脱的调节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量表设计、预调研和正式调研
    4.1 量表设计
        4.1.1 量表设计原则
        4.1.2 问卷基本结构
        4.1.3 变量量表设计
    4.2 预调研
        4.2.1 预试样本数据收集
        4.2.2 初始量表题项筛选方法
        4.2.3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题项筛选
        4.2.4 组织认同的题项筛选
        4.2.5 道德认同的题项筛选
        4.2.6 授权的题项筛选
        4.2.7 道德推脱的题项筛选
        4.2.8 行为态度的题项筛选
        4.2.9 主观规范的题项筛选
        4.2.10 知觉行为控制的题项筛选
        4.2.11 行为意图的题项筛选
        4.2.12 社会称许性的题项筛选
    4.3 正式调研
        4.3.1 正式调研问卷
        4.3.2 问卷发放与收集
        4.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
    5.1 信度分析
    5.2 共同方法变异检验
    5.3 效度分析
    5.4 违犯估计检验
    5.5 相关分析
    5.6 模型拟合度指标
    5.7 假设检验
        5.7.1 人口统计变量对潜变量的差异分析
        5.7.2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机理中研究假设分析
        5.7.3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机理中中介作用分析
        5.7.4 道德推脱在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机理中的调节作用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6.2 理论贡献
    6.3 管理启示和建议
    6.4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引用的英文量表
附录2 预调研问卷
附录3 正式调研问卷
附录4 预试数据的共同方法变异分析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昆明市五华区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托育服务日益受到国家和政府重视
        二、优化托育服务有助于减轻父母养育负担
        三、研究托育服务需求利于完善托育服务体系
        四、个人研究兴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0-3 岁婴幼儿
        二、0-3 岁婴幼儿托育服务
        三、0-3 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0-3 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0-3 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工具
第二章 昆明市五华区0-3 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现状
    第一节 家长入托意愿调查
        一、入托年龄可接受程度
        二、托育费用可接受程度
        三、对不同机构的意愿程度
        四、对机构性质意愿统计
    第二节 家长对托育服务需求的现状调查
        一、看重机构的环境与设施
        二、注重托育机构的便捷度
        三、重视饮食的安全与营养
        四、关注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
        五、关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六、迫切需要教师家庭指导
        七、托育服务需求表现强烈
第三章 昆明市五华区0-3 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第一节 婴幼儿背景变量上家长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一、不同月龄婴幼儿的家长对托育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二、不同性别对托育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三、是否独生对托育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第二节 家长背景变量上家长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一、家长年龄对托育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二、家长受教育程度对托育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三、家长职业对托育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家庭背景变量上家长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一、家庭月总收入对托育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二、家庭结构对托育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昆明市五华区0-3 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托育服务需求的特点
        一、托育服务需求具有普遍性
        二、托育服务需求具有多样性
        三、托育服务需求具有差异性
    第二节 托育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托育服务需求的内部影响因素
        二、托育服务需求的外部影响因素
第五章 关于满足昆明市五华区0-3 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的思考
    第一节 发挥政府职能是保障托育服务需求的关键
        一、寻求政策支持,减轻育儿压力
        二、加大托育投入,优化公共服务
        三、厘清政府职责,完善监督制度
        四、打造多元模式,满足不同需求
    第二节 健全托育机构是维护托育服务需求的基石
        一、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专业程度
        二、整合多方资源,关照个体发展
        三、注重经验积累,发展特色托育
        四、改进职业培养,稳定教师队伍
    第三节 构建和谐家庭是补充托育服务需求的途径
        一、转变育儿观念,坚持科学养育
        二、强化父亲职责,加深亲子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医药代表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职业认同概述
        1.2.1 认同的理论框架
        1.2.2 社会认同的理论框架
        1.2.3 职业认同的定义
        1.2.4 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
    1.3 心理资本概述
        1.3.1 心理资本的理论框架
        1.3.2 心理资本的定义
        1.3.3 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
    1.4 工作幸福感概述
        1.4.1 幸福感相关定义
        1.4.2 工作幸福感研究现状
    1.5 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幸福感的关系概述
        1.5.1 职业认同和幸福感的关系
        1.5.2 职业认同和心理资本的关系
        1.5.3 心理资本和幸福感的关系
        1.5.4 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幸福感的三者关系
2 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方案思路
        2.2.1 研究假设
        2.2.2 研究思路
        2.2.3 研究设计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现实意义
    2.4 研究创新
3 调查研究
    3.1 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
        3.1.3 研究假设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3 研究程序
    3.4 研究结果
        3.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4.2 总样本人口学变量分布情况
        3.4.3 医药代表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幸福感总体情况
        3.4.4 医药代表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幸福感在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3.4.5 医药代表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3.4.6 医药代表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3.4.7 医药代表心理资本及各维度在职业认同和工作幸福感中的中介分析
4 访谈研究
    4.1 访谈目的
    4.2 访谈工具
        4.2.1 自编访谈提纲
        4.2.2 自编知情同意书
    4.3 访谈方法
        4.3.1 访谈被试选择
        4.3.2 资料收集方法
        4.3.3 资料分析方法
        4.3.4 质量控制方法
    4.4 访谈被试一般资料
        4.4.1 一线医药销售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4.4.2 医药代表基本情况
    4.5 访谈结果
        4.5.1 选择医药代表职业的原因及职业优缺点
        4.5.2 社会大众、客户及家人和朋友对医药代表的看法
        4.5.3 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及如何提高职业认同
        4.5.4 心理资本重要性、影响因素及如何提高心理资本
        4.5.5 工作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如何提高工作幸福感
        4.5.6 择业观及对孩子的职业期待
    4.6 访谈小结
5 综合讨论
    5.1 量化研究讨论
        5.1.1 医药代表职业认同的特点讨论
        5.1.2 医药代表心理资本的特点讨论
        5.1.3 医药代表工作幸福感的特点讨论
        5.1.4 医药代表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幸福感的关系讨论
        5.1.5 医药代表心理资本在职业认同和工作幸福感中的中介效应讨论
    5.2 访谈研究讨论
6 建议
    6.1 对政府的建议
    6.2 对媒体的建议
    6.3 对社会大众的建议
    6.4 对医生的建议
    6.5 对家人及朋友的建议
    6.6 对医药企业的建议
    6.7 对医药代表领导的建议
    6.8 对医药代表自身的建议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医药代表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幸福感调研问卷》(部分)
    《访谈提纲》(部分)
    《知情同意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砚山县税务局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一章 税收专业化管理概述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税收专业化管理概述
        一、核心概念
        二、税收管理的发展历程
        三、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特点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分工理论
        三、扁平化理论
第二章 砚山县税务局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试行概况
    第一节 砚山县税务局基本情况简介
        一、机构设置情况
        二、人员构成情况
        三、税收收入情况和税源分布概况
    第二节 砚山县税务局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背景与目的
        一、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的背景
        二、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的目的
    第三节 砚山县税务局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税源分类管理专业化方面
        二、人力资源配置专业化方面
        三、征管程序专业化方面
        四、纳税服务专业化方面
第三章 砚山县税务局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实证调查
    第一节 问卷调查研究与分析
        一、以纳税人为研究对象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以税务干部为研究对象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第二节 以税务干部为研究对象的访谈
        一、访谈对象的选取
        二、访谈情况分析
    第三节 金三系统纳税人申报数据整理分析
        一、实际入库数额环比分析(2020年3—10 月)
        二、实际入库数额同比分析(2016 年—2020 年)
        三、改革前后月末逾期未申报罚款户数对比分析
第四章 砚山县税务局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评价分析
    第一节 砚山县税务局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的成效
        一、纳税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二、税务干部更为专业化
        三、有效降低征纳风险,减少征纳成本
        四、管理层级减少,人员配置优化
        五、纳税遵从度大幅提高
    第二节 砚山县税务局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税源分类管理专业化方面
        二、人力资源配置专业化方面
        三、征管程序专业化方面
        四、纳税服务专业化方面
第五章 完善砚山县税务局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对策
    第一节 强化税源管理团队,建设专业化人才库
        一、强化税源管理团队
        二、建设专业化人才库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征管程序及绩效奖惩机制
        一、完善征管程序
        二、建立税收专业化管理分工协作制度
        三、发挥绩效考评作用及完善奖惩机制
    第三节 加强纳税服务一体化和信息化建设
        一、加强纳税服务一体化建设
        二、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30岁之后的我是谁(论文参考文献)

  • [1]不惧不惑,向美生长[J]. 贰麻,JOJO,夏凉,沐一,猫饭团. 女友(家园版), 2021(03)
  • [2]善因营销结果披露中角色导向对消费者口碑传播意愿作用机制研究[D]. 张安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3]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D]. 孟翀.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全面二孩”背景下城市育龄女性就业保障体系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王珍珍.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6]组织社会化策略对海归新员工工作适应的影响 ——探索文化适应和应对方式的作用[D]. 黄燕. 浙江大学, 2021(08)
  • [7]企业员工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机理研究[D]. 胡玮璇. 吉林大学, 2021(01)
  • [8]昆明市五华区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的研究[D]. 韩甘甜.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医药代表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司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砚山县税务局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研究[D]. 张为婕.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30后我是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