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潜能开发模型与运动训练

脑潜能开发模型与运动训练

一、脑潜能开发模式与运动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周盈盈[1](2021)在《持续高频模式运动对5-6岁幼儿神经系统工作耐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儿童时期是神经系统发育及智力开发的“敏感期”,提高敏感期内儿童神经系统的抗疲劳能力、帮助幼儿神经系统机能状态的维持,对培养儿童的良好学习能力及生活习惯具有重大意义。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在诱导大脑神经系统发育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国内现有的促进5-6岁幼儿神经系统发展的研究大多是通过数理游戏或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形式来进行的。通过体育运动来促进幼儿神经系统发展的研究十分薄弱,鲜有文献报道。在此研究背景下,充分考虑5-6岁幼儿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特点,采用使神经系统持续性高强度参与的高频率动作模式,以游戏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刺激幼儿注意力稳定性、记忆力水平以及运动能力的发展。故假设持续性高频率运动干预在提高幼儿运动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发展,提高神经系统的持续工作能力——工作耐力,该研究为“运动改造大脑”提供理论依据,对引导幼儿体、智能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实验对象为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光祈幼儿园大班,通过运动前筛选并自愿参加实验测试的5-6岁儿童90名,随机分为三组,进行为期十周,每周三次,每次30min的训练干预。其中实验组采用持续高频模式的体育游戏作为干预方案,对照组使用经典的蒙特梭利运动训练方案,空白组按规定参与园内的常规体育课程,不额外施加干预。使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对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的各项指标进行实验前后对比分析,考察幼儿运动能力、注意力稳定性以及记忆力水平的变化:采用原地快速双脚交替和站姿快速拍掌来反映神经系统持续高强度支配运动系统工作的能力,动作频率越高,说明神经—肌肉控制系统传递信号的能力越强,随时间增长,动作次数的增加幅度越大说明神经-肌肉控制系统的抗疲劳能力越强;注意力稳定性的指标分别根据仪器测试的注意力在靶时间和注意力广度值进行分析,随着时间增长/次数增加,在靶时间越长/广度值越大说明注意力稳定性的提升效果越好,再配合数字划消实验和舒尔特量表的测试得分进行评价;记忆力测试采用包括数字记忆和图画记忆两部分的麦卡锡记忆量表进行分析,评分越高表明记忆力越好。【研究结果】第一部分:运动系统指标(1)下肢运动频率:经过10周的运动干预,高频率运动组的原地快速双脚交替次数显着高于常规体育组(P<0.05)和经典蒙氏组(P<0.05),神经系统持续高强度支配下肢快速运动的能力更强。(2)上肢运动频率:经过10周的运动干预,高频率运动组的站姿快速拍掌次数显着高于常规体育组(P<0.01)和经典蒙氏组(P<0.01),神经系统持续高强度支配上肢快速运动的能力更强。第二部分:神经系统指标(1)注意力集中度:与常规体育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率运动组和经典蒙氏组在注意力集中度测试仪上在靶时间更长(P<0.05),在数字划消实验中成绩也更为优异(P<0.05);与经典蒙氏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率运动组的数字划消实验成绩更为优异(P<0.05),维持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更为稳定。(2)注意力广度:对注意力广度测试仪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得出,与常规体育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率运动组的广度值更高(P<0.05);对舒尔特方格的成绩进行比较得出,与常规体育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率运动组和经典蒙氏组的成绩更高(P<0.05);与经典蒙氏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率运动组的成绩更为优异(P<0.05),保持注意力广度的能力更为稳定。(3)记忆力水平:与常规体育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率运动组的麦卡锡记忆量表成绩更高(P<0.01);从成绩的整体提高幅度来看,高频率运动组与经典蒙氏组都能显着提高幼儿的记忆力水平,但高频率组的提高幅度(17.8%)略高于经典蒙氏组(11.8%),对记忆力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有效。【结论】1.通过对比不同模式运动对幼儿运动能力的影响得出,实验后高频率运动组与经典蒙氏组和常规体育组相比,相同时间内完成的动作次数更多,神经—肌肉控制系统持续高频率传递信号的能力更强;通过对比随时间段变化的动作完成次数曲线,高频率运动组的斜率提升最大,对神经-肌肉控制系统抗疲劳能力的提升作用最为有效。2.实验后高频率运动组与经典蒙氏组和常规体育组相比,能够更有效提高幼儿神经系统的抗疲劳能力,帮助幼儿神经系统机能状态的维持,使幼儿在注意力集中度的维持能力、注意力广度的保持能力以及记忆力水平方面的提升效果更为显着。因此,高频率运动组通过运动训练对幼儿神经系统机能产生的影响,可以更有效地作用于注意力和记忆力水平的发展上。

王蒙[2](2020)在《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发展性阅读障碍汉语儿童影响的ERP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视觉空间注意的影响机制、对阅读障碍的影响效果以及视觉空间注意与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关系。方法:通过问卷在1225名儿童中筛选出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8名为实验被试。被试进行9天共12小时的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的干预,采用EGI-64导联脑电仪,分别记录干预前后完成有效提示、无效提示任务与汉字识别任务时的行为反应和EEG数据。结果:实验一结果,P1成分脑区主效应呈现显着差异,前、后测试与提示线索之间呈现显着差异;N1成分脑区主效应呈现显着差异,前、后测试与提示条件的交互效应在显着边缘;P2成分前、后测试、脑区、提示条件三者交互作用呈现显着差异;实验二结果,P1成分脑区主效应呈现显着差异,前、后测试与脑区的交互效应呈现不显着,N170成分脑区主效应呈现显着差异,前、后测试与脑区交互效应呈现不显着。实验一、二反应时均无差异,呈现不显着的结果的原因是由于被试过少以及干预训练时间相对较短造成,但数据结果均呈现良性趋势变化,反应时变短,被试的刺激位置的分析判断能力提高,文字识别能力有所呈现提升。结论:(1)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空间注意加工能力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被试存在单侧视觉忽视问题,而大脑右侧顶叶损伤更容易造成单侧视觉忽视。通过训练后,单侧视觉忽视问题有所改善。右脑区在处理相同任务时更具有优势,视觉注意范围以及注意集中度的调控能力有所提高,其调控着对非注意的抑制,支持右脑区顶叶控制着视觉空间注意。(2)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发展性阅读障碍具有改善趋势。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前测试时左脑区激活程度小于右脑区,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干预训练之后,在后测试时左脑区激活程度大于右脑区,文字加工存在左脑区优势。(3)与视觉空间注意和阅读障碍相关的“背侧通路”传导功能有所提高,右脑区顶叶和梭状回以及V1、MT区激活增强,随着视觉空间注意加工能力与发展性阅读障碍两者共同神经机制的激活增强,视觉空间注意加工能力提升与汉字识别能力提高呈现出正相关。

段炼[3](2020)在《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足球运动具有独特的全面育人功能,是学校体育工作中重要的育人手段和教学内容。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事关长远,涉及基础,对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和中国足球运动科学发展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2015年1月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动校园足球发展。2019年3月,教育部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遴选建设3570所足球特色幼儿园,开展试点工作。如何科学的从娃娃抓起?相关学者根据教育部“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要求,根据《3-6岁儿童发展纲要》,构建了系列“幼儿足球适宜性游戏课程”。至此,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科学发展和足球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体系构建,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但这一初创体系仍存在缺少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一体化、全周期、系统化整体审视和对学龄层次间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等方面有效衔接的细节考量问题。尤其是缺少对最为关键的“幼小衔接”阶段6-7岁儿童——小学一、二年级足球课程开发、教学和活动设计与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问题的科学审视。当前6-7岁儿童足球教学未能形成适宜性、系统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目标单一化,教学内容技术化,教学形式专业化,活动开展竞技化,教学评价体质化等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没有抓手、学生学习没兴趣,严重削弱了校园足球课程体系的全面育人功能,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探索能够实现有效衔接、协同联动和可持续发展的6-7岁儿童足球课程理论及及实践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加强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校园足球打造成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奠基工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和新时代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探路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以系统构建与我国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的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与对象,以促进儿童“发展适宜性实践”与“适宜性游戏”为理念,以系统论、课程论、教学论、适宜性游戏理论以及青少年足球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了该课程体系的转换路径选择,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的目标要求,从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方面系统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并进行该课程体系的实施与论证。以期实现对现有足球课程的系统升级,更新该年龄段儿童足球教学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完善内容体系、拓展实施渠道、实施科学评价,实现有效“幼小衔接”,全面提升足球课程体系全面育人的系统功能。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遵循”立体化”转换与路径选择。一是将校园足球水平一阶段课程实施路径由原有仅向上支撑三、四年级足球课程的基础功能定位,转换为向下有效衔接“学前幼儿足球游戏”与向上支撑“小学三、四年级”课程教学的承上启下功能定位,拓展了路径长度;二是将校园足球的体育学科课程形式,转换为有效衔接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参与的一体化适宜性游戏课程形式,延展了课程实施路径的宽度;三是将重点体现校园足球课程掌握足球技术和提升运动素质的课程目标,转换为更加重视学生运动兴趣、品格提升、习惯养成的全面教育发展目标,提升了足球课程实施的教育价值。第二,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是以发展适宜性实践及适宜性游戏理论为理念引领,以足球为手段实现全面教育为目标,以组织开展高水平的“适宜性游戏”为课程内容形式,以课程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与保障的全面化为依托,以建立全方位、标准化课程评价体系为参照,有效衔接学前课程与小学课程、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适宜于我国小学6-7岁儿童学校足球课程开展的理论-实践要素反馈体系。第三,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由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前两者以课程大纲、方案的创编为主要目标,强调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后两者则以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为目标,强调实施过程的科学性与评价方式的客观性、标准性。最终,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统一于课程体系建构之中,在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反馈调整的系统循环中,实现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第四,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是以该年龄阶段学习特征与适宜性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各种素质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变化和足球基本技术结构特征为主线,将各阶段课程学习标准有效融合到适宜性足球游戏的创新创编中,通过科学分类、难度梯度、功能定位、菜单式选取等方式,将新创编的游戏内容有序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课程大纲、课程方案及每节课程教案三个层次。第五,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包括实施过程和实施保障两方面内容。前者强调了教师在执教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中的规范性与标准性要求,包括课前设计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调整三个环节;后者则从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和保障入手,为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与实施路径,包括建立运动联盟、设置主题活动、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社会资本参与、智能科技支持等多元形式。第六,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及效果评价三个环节,本研究通过构建成长激励性标准化的指标评估体系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评估。目标评价的对象包括适宜性游戏创编与课程内容(大纲)创编两方面评价;过程评价的对象为教师或教练员的施教过程,包括施教准备、施教过程、施教效果和施教评价四方面评价;效果评价的对象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以及对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效益的综合性评估。

邢怡丹[4](2020)在《幼儿早期舞蹈教育对其身心潜能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古训所言,人的天性在最开始都是美好的,没有多大差别,只是所处的后天环境不同,人的性情也就有了好坏之差。在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作为孩童的婴幼儿时期,更是人生的初始期和关键期。教育部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智力。”艺术教育作为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艺能益智的重要作用。舞蹈教育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一种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对幼儿的教育可谓“一艺多教”“一艺多益”。关于幼儿早期舞蹈教育对幼儿训练影响的研究已经开始有所展露,幼儿早期舞蹈教育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语言表达、塑造个性、培养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协调能力和想象创造力上有着极大帮助。早期教育阶段是幼儿接受教育和发展的重要而特殊阶段,了解幼儿早期舞蹈教育对幼儿生理和心理有怎样的作用与影响,怎样才能运用幼儿早期舞蹈教育实现对幼儿多元潜能的开发?现如今幼儿早期舞蹈教育尚存在何些问题?本文研究幼儿早期舞蹈教育与幼儿潜能开发的关系,为对研究幼儿早期舞蹈教育方面添砖加瓦和对关注舞蹈对幼儿潜能开发的教育者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建议。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搜集分析、现场观察、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结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幼儿早期舞蹈教育对幼儿潜能开发的必要性,从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幼儿医学等多领域、宽角度,阐述了幼儿早期舞蹈教育与幼儿潜能开发关系,结合实际分析了幼儿早期舞蹈教育现如今的发展情况。当前幼儿早期舞蹈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第一,缺乏对幼儿早期舞蹈教育的重视,对教材、教学方法等缺少系统的认知;第二,因循守旧教学目标偏颇,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技能”“成人化”“重模仿”等。传统舞蹈教育还在延续着固定统一的模板进行教学,既教师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求同不求异,这种教育方式把舞蹈等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幼儿早期舞蹈教育,是以幼儿为主体,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舞蹈教育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包括幼儿园和其他早期教育机构中对幼儿自娱自乐的舞蹈教育,在培养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将幼儿的“好动、爱玩、好奇”引入舞蹈艺术课堂。本论文的研究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依据,以幼儿早期舞蹈教育为根基,释放幼儿天性,助力幼儿多元成长。

马春晓[5](2019)在《表象训练法在高校公体篮球课弱侧手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篮球运动已经成为新疆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重要选修课之一,成为培养学生掌握篮球运动技术技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经调查显示,在篮球教学方式上,仍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老旧的教学形式,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化的学习。这类教学方法和训练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在运动技能掌握方面,学生的两侧肢体没有得到均衡发展,学生在篮球的弱侧手能力相对较弱,阻碍了学生两侧肢体同步发展,不利于进一步全面掌握篮球技能和运用,也阻碍了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术时能通过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目标的实现。学生学习篮球技术时能通过表象训练法增加其的主动性和兴趣感,摆脱了原传统教学和训练模式带来的弊端,并对学生的诸多心理因素有着极大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将表象训练法应用在高校公体篮球课的弱侧手技术的教学与训练中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在高校公体篮球课中检测表象训练法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研究假设提出:1.在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比较,表象训练法对于公体篮球选修课中学生篮球弱侧手技术的提升和掌握更有效;2.在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比较,表象训练法在公体篮球选修课的教学运用更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动表象能力;3.在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比较,表象训练法在公体篮球选修课的教学运用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研究结论:1.从实验结果看,对两个班的学生来说,经过为期三个月的教学训练,在篮球技术水平提升方面两种方法均有效,但表象训练法的效果更显着。2.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实验结论可以得出:实验班在运用表象训练法较对照班运用传统教学法在提升学生的运球、传球、全场运球折返跑上篮技术的弱侧手技术的提升上有更优的效果,但在强侧手上的训练效果无显着差异。3.在高校篮球公共选修课基本技术教学中,但表象训练法对提高学生篮球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篮球的动力有较好的作用。

彭兰宾[6](2019)在《体能主导类项群潜能发挥的多维焦虑理论应用研究 ——以公路自行车赛为例》文中提出公路自行车是以体能为主导的周期性运动,在耐力性项目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近几年,公路自行车运动在业余体育活动中迅速发展起来,每年全国各地举办的职业、专业、业余大众等各层面的公路自行车赛事多达数百场,逐年增多的公路自行车赛事推动着我国业余公路自行车竞技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公路自行车运动中,选手的竞技能力主要由耐力性体能、心理技能以及战术等要素组成;尤其在高水平选手间的博弈早已不仅限于体能方面,而更大程度上是心理和战术层面的较量。想要挖掘身体潜能、取得优异成绩,公路自行车选手除了要具备最基本的体能条件,更要具备极好的心理技能和战术运用能力,因此,竞赛状态焦虑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变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公路自行车选手不同发挥状况下的竞赛状态焦虑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探寻选手竞赛状态焦虑与潜能发挥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公路自行车为代表的耐力性体能主导类项群选手潜能的开发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选用马腾斯(R·Martens)的《竞赛状态焦虑量表》(简称CSAI-2量表),对公路自行车比赛中396人次的超常表现、正常表现和失常表现选手的竞赛状态焦虑进行收集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以体能为主导的公路自行车选手的竞赛状态焦虑在超常、正常以及失常三种发挥状况下有显着差异。(2)超常表现程度不同的选手之间在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上有着显着差异。(3)选手在过去比赛中超常表现的感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持续留存,但时间会弱化选手对其状态自信心的认同。(4)在超常表现状况下,参赛年限较短的选手的躯体状态焦虑更高,状态自信心更低;较低运动水平选手的躯体状态焦虑要明显偏高,状态自信心要相对更低。在失常表现状况下,男性选手的状态自信心要明显高于女性选手,参赛年限较短的选手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要相对更高。(5)选手的竞赛状态焦虑与发挥状况之间呈现显着相关,其中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三个维度之间相互影响,呈现中度相关。选手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运动水平对发挥状况有着显着影响。结论如下:(1)更能发挥潜能的超常表现选手有着更低的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更高的状态自信心。(2)超常表现状况下,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在一定范围内更高的选手,潜能发挥的程度也更高。(3)选手对过去比赛中迸发潜能、超常表现的情景记忆犹新,但时间会驱使选手的状态自信心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低估;而被淡化的那部分自信,可能就是体能主导类项群选手激发潜能的关键。(4)不同性别、运动水平和参赛年限的选手,在超常和失常两种发挥状况下的竞赛状态焦虑存在显着差异。(5)选手的认知状态焦虑越低、运动水平越高,发挥状况相对也就越好,从而更有利于选手的潜能发挥。

崔田田[7](2018)在《双侧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标枪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西安体院标枪普修课女生班教学为例》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技术课课时逐渐减少,而掷标枪是一项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项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技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那么,怎么使学生更好的完成这项挑战,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快又好的掌握这项难度大、要求高的技术,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众所周知,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学者们常从教学方法入手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近些年单侧视频反馈教学法、双侧学习教学法逐渐出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且得到教学实践的认可。通过参考大量文献发现,两种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优势来自两种不同的机制,那么,将这两种不同的机制结合起来,会不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以如何更好的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好的掌握难度大、要求高的运动技能为出发点,结合单侧视频反馈教学方法及双侧学习教学法,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双侧视频反馈教学法,探讨双侧视频反馈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否可以比单侧视频反馈、双侧学习教学法更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掷标枪教学更优化。为今后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今后该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教学实验法。在教学实验中,分一个实验组两个对照组,每组20人,进行为期16课时的掷标枪技术教学,其中实验组采用双侧视频反馈的教学方法(双侧肢体练习+双侧视频反馈),对照组1采用单侧视频反馈教学法(单侧肢体练习+单侧视频反馈),对照组2采用双侧学习教学法(双侧肢体练习),在实验中,对三组学生每次课所学重点技术进行技术评定,且三个组在整个过程中无关变量保持一致。并且在实验前对三组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进行差异性检验,实验后对三组学生的达标成绩、技评成绩以及掷标枪关键技术(出手高度、角度、初速度、偏差角、两重心间距)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1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达标成绩和技评成绩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1,且P值都小于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实验组学生在达标成绩和技术掌握两方面都好于对照组1。在关键技术的动作解析结果上,实验组学生掌握情况好于对照组1。(2)实验组与对照组2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达标成绩和技评成绩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2,且P值都小于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说明实验组学生在达标成绩和技术掌握两方面都明显好于对照组2。在关键技术的动作解析结果上,实验组掌握情况好于对照组2。主要结论:(1)双侧视频反馈教学法不仅可以很好的将单侧视频反馈教学法、双侧学习教学法两者的优势发挥在掷标枪教学中,起到了双重强化的作用,且更好的发挥了视觉与本体感觉的相互作用,比单独运用其中一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更好。(2)双侧视频反馈教学法与单侧视频反馈教学法相比,在具备单侧视频反馈作用的同时,双侧视频反馈更好的促进了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均衡发展,促进学生运动潜能的开发,同时更有助于学生肢体的协调发展,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双侧视频反馈教学法与双侧学习教学法相比,在具备双侧学习效果的同时,双侧视频反馈更好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掷标枪的兴趣,改善了课堂氛围,更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可以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杨群茹,刘建和[8](2018)在《运动训练方法历史演进的几个问题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运动训练方法的概念进行辨析后讨论了运动训练方法历史分期与理论研究缺乏的问题;对运动训练方法演进进行了展望:运动训练方法的产生植根于对"人"的认识;医学的发展构成了运动训练方法的生物学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保证了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性与实效性。

李风军[9](2014)在《对学龄前儿童右脑潜能开发的研究 ——太极拳基因游戏法的利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文明的生活和强健的体魄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儿童的大脑并不是空白的,而是拥有极大发展空间的。在得知这一发现时,在现状中人们为了开发学龄前儿童的潜能想尽各种办法,包括大脑的训练,技能的训练,语言的训练等各方面的培养。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认为:运用游戏的方式将学龄前儿童从现实生活的束缚中走出来,使他们自发地担负起发掘自身先天资源的工作,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游戏是自发的自由的,它是有意识的主体进行潜意识的全方位的表达。在游戏中学龄前儿童会赋予极深的感情,在游戏中的每一个角色中都会富有高度的社会性。虽是游戏,但不能任由的嬉戏,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本研究将改编后的太极拳基因游戏运用到学龄前儿童游戏中。从太极拳的研究方面来看,很少有人将太极拳运用到学龄前儿童身上,本文试从太极拳基因游戏法对学龄前儿童右脑潜能开发进行研究。本文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观察法和数据统计法为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现实学龄前儿童潜能进行研究,并扩展学龄前儿童练习太极拳的可行性。本文以6-8岁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探求将太极拳因素加入到游戏中对学龄前儿童右脑潜能开发的影响,在游戏情境中加入含有太极拳基因的动作,观察学龄前儿童的运动强度、反应时间、呼吸和身体变化,通过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测量学龄前儿童各方面的变化来提供数据支持。太极拳基因游戏法的利用不仅起到开发学龄前儿童右脑潜能的作用,又将太极拳合理的运用到学龄前儿童的身上,为更好的练习太极拳提供一些参考。

窦义军[10](2010)在《创新理念下运动训练负荷的潜能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创新理念内涵的深入理解,拓展对运动训练负荷潜能的开发认识,在运动训练中对运动训练负荷的开发做出更好的判断。创新理念下运动训练负荷的潜能开发,要从竞技比赛的需要出发,认清项目的本质特征和制胜规律,突出专项训练与比赛的一致性;优化调整负荷结构,统筹处理训练环节,结合实战需要,根据运动项目的规律、运动员的个人特点、运动训练的阶段,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使运动员的机体受到刺激,促使运动员获得最大范围内竞技水平的提高。

二、脑潜能开发模式与运动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潜能开发模式与运动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持续高频模式运动对5-6岁幼儿神经系统工作耐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幼儿体育课程的开展
        2.1.1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
        2.1.2 幼儿体育课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运动与神经系统
        2.2.1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2.2.2 高频率运动模式的原理及方法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实验法
        3.2.1 研究思路
        3.2.2 实验流程
    3.3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结果
    4.1 第一部分:高频率运动对5-6 岁幼儿运动能力的影响
        4.1.1 不同运动干预对幼儿下肢运动频率的影响
        4.1.2 不同运动干预对幼儿上肢运动频率的影响
    4.2 第二部分:高频率运动对5-6 岁幼儿神经系统耐力的影响
        4.2.1 不同运动干预对幼儿注意力集中度的影响
        4.2.2 不同运动干预对幼儿注意力广度的影响
        4.2.3 不同运动干预对幼儿记忆力的影响
5 分析与讨论
    5.1 高频率运动对幼儿运动能力的影响
    5.2 高频率运动对幼儿神经系统耐力的影响
6 结论
7 创新点
8 展望与建议
9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知情同意书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发展性阅读障碍汉语儿童影响的ER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一、选题依据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非利手
        (二)动作电子游戏
        (三)发展性阅读障碍
        (四)视觉空间注意
        (五)事件相关电位
    三、研究现状
        (一)动作电子游戏与发展性阅读障碍相关研究现状
        (二)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现状
        (三)视觉空间注意的ERP研究现状
        (四)视觉空间注意与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相关研究现状
        (五)非利手与视觉空间注意和发展性阅读障碍相关机制
        (六)小结
    四、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创新点
    五、研究思路及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实验法
        (三)数理统计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发展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空间注意加工能力影响研究结果
        (一)行为学数据结果
        (二)脑电数据结果
    二、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影响研究结果
        (一)行为学数据结果
        (二)脑电数据结果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一、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发展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空间注意加工能力影响研究结果分析
        (一)行为学数据结果分析
        (二)脑电数据结果分析
    二、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影响研究结果分析
        (一)行为学数据结果分析
        (二)脑电数据结果分析
    三、儿童的视觉空间注意加工能力与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局限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3)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适宜性游戏理论对我国6-7岁儿童(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1.2 实现3-5岁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完整性,满足幼小衔接的现实需求
        1.1.3 满足6-7岁儿童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1.1.4 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推动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需
    1.2 研究问题
        1.2.1 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体系转换与路径选择
        1.2.2 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2.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实践成效验证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体育课程
        1.4.2 幼小衔接
        1.4.3 课程体系
        1.4.4 适宜性游戏
        1.4.5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8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小学体育课程相关研究
        2.1.1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与发展观研究
        2.1.2 小学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2.1.3 小学体育课程研发研究
        2.1.4 小学体育游戏与足球游戏研究
        2.1.5 小结
    2.2 儿童群体特征相关研究
        2.2.1 儿童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2.2.2 儿童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研究
        2.2.3 儿童动作能力发展规律研究
        2.2.4 儿童认知过程研究
        2.2.5 儿童行为构建研究
        2.2.6 儿童人格形成及发展研究
        2.2.7 儿童智力、潜能开发研究
        2.2.8 儿童少年体育兴趣培养研究
        2.2.9 儿童性格形成及培养理论
        2.2.10 小学6-7岁儿童足球课程需求研究
        2.2.11 小结
    2.3 儿童足球运动发展相关研究
        2.3.1 儿童足球教学相关研究
        2.3.2 儿童足球课程相关研究
        2.3.3 儿童足球竞赛相关研究
        2.3.4 小结
    2.4 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与适宜性课程研究
        2.4.1 DAP理论思想起源、理论背景、核心主张
        2.4.2 DAP理论的课程观、教师观研究
        2.4.3 DAP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创编实施的启示
        2.4.4 小结
    2.5 研究评述
        2.5.1 研究的主要观点
        2.5.2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5.3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发展趋势
        2.5.4 创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我国 6-7 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现状及中外对比分析
    3.1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分析
        3.1.1 课程要素调研分析
        3.1.2 课程调研方案设计
        3.1.3 课程调研结果与分析
        3.1.4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特征
    3.2 小学足球课程模式的分析框架
        3.2.1 “课程模式”概念分析
        3.2.2 比较教育理论模型分析
        3.2.3 足球课程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
    3.3 国外学校足球课程模式现状
        3.3.1 日本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2 德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3 英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4 中外6-7岁儿童足球课程模式比较分析
第四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4.1 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4.1.1 系统论:哲学基础
        4.1.2 课程论:课程设计模式基础
        4.1.3 适宜性游戏理论:课程理念基础
        4.1.4 儿童足球教学理论:教学论基础
        4.1.5 校园体育游戏创编理论:方法论基础
    4.2 课程设计的原则
        4.2.1 特异性
        4.2.2 系统性
    4.3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
        4.3.1 促进儿童足球全面发展
        4.3.2 实现课程幼小衔接
        4.3.3 促进功能不断优化
    4.4 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与模式
        4.4.1 设计思路
        4.4.2 设计模式
    4.5 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设计
        4.5.1 课程体系的要素分析
        4.5.2 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4.5.3 课程体系的功能规划
第五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
    5.1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指导思想
        5.1.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5.1.2 “适宜性游戏”理念
        5.1.3 “全面教育发展”理念
        5.1.4 “融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5.1.5 发展适宜性课程理念
    5.2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
        5.2.1 基本课程目标
        5.2.2 全面教育发展课程目标
        5.2.3 各阶段课程目标
    5.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结构
        5.3.1 数量结构
        5.3.2 内容结构
        5.3.3 组织结构
        5.3.4 课程长期发展结构
    5.4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内容创编
        5.4.1 基本规律
        5.4.2 逻辑演变
        5.4.3 游戏分类与内容体系搭建
    5.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与课程大纲创编
        5.5.1 课程创编的设计与调查
        5.5.2 游戏分类
        5.5.3 创编与组织实施
        5.5.4 新创编游戏的评估与甄选
        5.5.5 课程大纲创编
第六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
    6.1 课程实施的目标
        6.1.1 课程实施过程体系目标
        6.1.2 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目标
    6.2 课程实施的原则
        6.2.1 游戏规则合理性原则
        6.2.2 趣味与安全性原则
        6.2.3 合理运用场地器材原则
        6.2.4 分组分队原则
        6.2.5 练习变形应用原则
    6.3 课程实施的阶段划分
        6.3.1 课前设计准备
        6.3.2 课程实施阶段
        6.3.3 课程评价调整阶段
    6.4 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1 实施过程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2 实施保障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教学方法
        6.5.1 体育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6.5.2 适宜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6.6 课程实施的步骤
        6.6.1 微观实施过程步骤
        6.6.2 宏观实施保障步骤
第七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
    7.1 适宜性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1.1 构建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7.1.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7.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7.2.1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2.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构成
第八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与论证
    8.1 课程实施方法
        8.1.1 试点课程基本安排
        8.1.2 试点课程评价方法
        8.1.3 试点课程评价模式
    8.2 课程实施效果实验论证
        8.2.1 实验方案
        8.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8.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8.3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评价结果
        8.3.1 课程目标/内容评价
        8.3.2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8.3.3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8.4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效益分析
        8.4.1 “课程体系”指标评估效益
        8.4.2 “课程体系”的系统建构效益
        8.4.3 适宜性课程理论理念贯彻执行效益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幼儿早期舞蹈教育对其身心潜能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幼儿早期舞蹈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关系
    (一)幼儿早期舞蹈教育概念厘定
    (二)幼儿早期舞蹈教育促进幼儿生理发展
    (三)幼儿早期舞蹈教育引导幼儿心理发展
二、幼儿早期舞蹈教育挖掘幼儿潜能开发多元能力
    (一)幼儿潜能的概念
    (二)开发幼儿多元能力的措施
    (三)开发潜能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三、幼儿早期舞蹈教育现状调查
    (一)幼儿早期舞蹈教育教材的形成
    (二)幼儿早期舞蹈教育课堂活动设计
    (三)以唐山市三所幼儿早期舞蹈教育培训机为例
四、幼儿早期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一)幼儿早期舞蹈教育发展困境
    (二)幼儿早期舞蹈教育发展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表象训练法在高校公体篮球课弱侧手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文本核心概念界定
        2.1.1 表象的概念
        2.1.2 表象训练的概念界定
        2.1.3 表象训练法的概念界定
        2.1.4 弱侧手的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问卷调查法
4.表象训练法在高校公体课篮球弱侧手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4.1 实验方案设计
        4.1.1 实验假设
        4.1.2 实验对象、时间、地点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内容及评定细则说明
        4.1.5 实验实施
    4.2 实验步骤
        4.2.1 实验前测
        4.2.2 实验后测试
        4.2.3 实验控制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学生篮球弱侧手运动技术水平实验前后的比较分析
        5.1.1 运球技术实验前后的结果分析
        5.1.2 全场运球折返跑上篮的实验结果分析
        5.1.3 在“三对三”比赛中弱侧手参与次数的比较分析
    5.2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运动表象能力的比较与分析
    5.3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的篮球技术学习动机的比较与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一 《运动表象能力评价问卷》
附录二 《高校篮球选修课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6)体能主导类项群潜能发挥的多维焦虑理论应用研究 ——以公路自行车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项群训练理论与体能主导类项群
        1.3.2 焦虑
        1.3.3 潜能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关于潜能的相关研究
        1.4.2 竞赛焦虑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公路自行车选手的竞赛状态焦虑特征与差异分析
        3.1.1 不同发挥状况的公路自行车选手的竞赛状态焦虑差异分析
        3.1.2 不同程度的超常表现和失常表现的公路自行车选手的竞赛状态焦虑差异分析
        3.1.3 回顾式与即刻式样本间公路自行车选手的竞赛状态焦虑差异分析
    3.2 不同变量在公路自行车选手不同发挥状况下的竞赛状态焦虑差异分析
        3.2.1 不同性别公路自行车选手在超常和失常表现状况下的竞赛状态焦虑差异分析
        3.2.2 不同运动水平公路自行车选手在超常和失常表现状况下竞赛状态焦虑差异分析
        3.2.3 不同参赛年限公路自行车选手在超常和失常表现状况下竞赛状态焦虑差异分析
    3.3 公路自行车选手竞赛状态焦虑及运动水平、参赛年限、性别等相关因素与发挥状况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3.3.1 公路自行车选手竞赛状态焦虑及运动水平、参赛年限、性别等相关因素与发挥状况的相关分析
        3.3.2 公路自行车选手竞赛状态焦虑及运动水平、参赛年限、性别等相关因素与发挥状况的回归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7)双侧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标枪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西安体院标枪普修课女生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掷标枪的技术特点及其教学现状
        1.1.2 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及其发展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双侧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反馈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视频反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4 相关概念的界定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调查法(特尔菲法)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录像解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组与两对照组达标成绩、技评成绩分析
    4.2 实验组与两对照组出手高度、角度、初速度、偏差角及两重心间距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8)运动训练方法历史演进的几个问题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训练方法的论域问题
    1.1 运动训练方法论域问题的两种观点
    1.2 论域问题辨析
2 运动训练方法历史分期问题
3 运动训练方法的理论研究缺乏问题
    3.1 基于一般理论对运动训练方法历史演进的研究
        3.1.1 基于体育史学科视角对运动训练方法的研究
        3.1.2 基于运动训练学学科视角对运动训练方法历史演进的研究
    3.2 基于专项视角对运动训练方法历史演进的研究
4 对运动训练方法历史演进的思考
    4.1 运动训练方法的产生植根于对“人”的认识
    4.2 医学发展构建了运动训练方法的生物学基础
    4.3 科学技术的进步保证了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

(9)对学龄前儿童右脑潜能开发的研究 ——太极拳基因游戏法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选题依据
        1.1 教育的使命和学龄前儿童的界定
        1.2 学龄前儿童参加体育运动对其右脑潜能开发的科学性
        1.3 专家对学龄前儿童练习太极拳的见解
        1.4 对学龄前儿童太极拳基因游戏法利用的现实呼唤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论文关键词的界定
        2.1 关于潜能概念的界定
        2.2 对人潜能的理解
        2.3 太极拳基因游戏法
        2.4 太极拳基因的概念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过程
第一章 太极拳基因游戏法与右脑潜能的关系
    1 太极拳基因游戏法
        1.1 定义
        1.2 太极拳基因的加入
        1.3 太极拳基因游戏法创编的内容
        1.4 太极拳基因游戏法的目的
        1.5 太极拳基因游戏法创编的原则
    2 右脑潜能
        2.1 大脑
        2.2 右脑的潜能
    3 太极拳基因游戏开发右脑潜能的研究
        3.1 游戏对学龄前儿童脑潜能开发的科学研究
        3.2 太极拳基因游戏对学龄前儿童右脑潜能开发的研究
第二章 个案描述与分析
    1 案例一
        1.1 课程的设置
        1.2 对当事人和背景的描述
        1.3 推荐评价的理由
        1.4 观察方法
        1.5 观察结果
    2 案例二
        2.1 课程的设置
        2.2 对当事人和背景的描述
        2.3 推荐评价的理由
        2.4 观察方法
        2.5 观察结果
    3 案例三
        3.1 课程的设置
        3.2 对当事人和背景的描述
        3.3 推荐评价的理由
        3.4 观察方法
        3.5 观察结果
    4 个案总结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与本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
        1.1 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
        1.2 离差智商(Deviation)
        1.3 智力测验
    2 对实验对象的同质性检验
        2.1 总体的正态分布性检验
        2.2 学龄前儿童智商初测的方差齐性检验(见表14、15)
        2.3 原始数据一般性分析
        2.4 实验后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图2)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3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3.1 本研究的创新
        3.2 本研究的不足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创新理念下运动训练负荷的潜能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创新理念的理解
    1.1 创新与体育创新的概念
    1.2 创新理念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2. 对运动训练负荷的理解
    2.1 运动训练负荷的概念
    2.2 不同运动项目训练负荷的要求
3. 创新理念下运动训练负荷的潜能开发的几点问题
    3.1 现代竞技运动水平潜能的再认识
    3.2 创新理念与运动训练实践的相关性问题
    3.3 创新理念下运动训练负荷的控制
    3.4 创新理念下不同运动项目运动负荷的控制
4. 结束语

四、脑潜能开发模式与运动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持续高频模式运动对5-6岁幼儿神经系统工作耐力的影响[D]. 周盈盈.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发展性阅读障碍汉语儿童影响的ERP研究[D]. 王蒙.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段炼.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幼儿早期舞蹈教育对其身心潜能的开发[D]. 邢怡丹.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表象训练法在高校公体篮球课弱侧手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马春晓.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6]体能主导类项群潜能发挥的多维焦虑理论应用研究 ——以公路自行车赛为例[D]. 彭兰宾. 苏州大学, 2019(04)
  • [7]双侧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标枪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西安体院标枪普修课女生班教学为例[D]. 崔田田. 西安体育学院, 2018(12)
  • [8]运动训练方法历史演进的几个问题综述[J]. 杨群茹,刘建和.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03)
  • [9]对学龄前儿童右脑潜能开发的研究 ——太极拳基因游戏法的利用[D]. 李风军.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4)
  • [10]创新理念下运动训练负荷的潜能开发[J]. 窦义军. 科技信息, 2010(26)

标签:;  ;  ;  ;  ;  

脑潜能开发模型与运动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