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统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五个统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一、“五个统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李彦博[1](2017)在《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为特定区域,以县级财政的独立为标志,以县级区域内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并以特定县之下的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互动为基本结构,通过人力资源、资金、物资、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互换,从而具有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县域经济作为基础性的经济,也构成了县域发展的中心环节,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绩,但是当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创新力不足、发展不协调、资源能耗大、市场封闭等等一系列迫切的问题,严重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观在现实中的运用,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在此背景下,开展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这一命题切入,运用理论分析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阐明中国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功能和主要特征,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并立足于现实、把握好理论,针对突出问题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以期全面认识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有效模式,进而为决策者制定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参考。首先,对县域经济的理论进行概述。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从不同角度划分了县域经济的类型;明确了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现出了县域经济产业构成多样、经济体系开放、地域特色鲜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特征。在阐明基本概念、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认识县域经济的作用、准确把握其特点是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县域经济的基础。其次,阐明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现代西方发展理论,包括主体功能区理论、增长极理论、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清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进程与脉络,从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的先后提出,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性的指导理论。再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新开始阶段(1978—1982年)、探究摸索阶段(1983—1991年)、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2年)、科学发展阶段(2003—2012年)、新发展阶段(十八大以来至今)。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概况进行了介绍,对整体状态、分布状况和基本情况进行了展示。对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进行了实例分析;挖掘各个模式背后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继而得出我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经验启示。然后,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要素结构不断完善,县域经济有了明确定位。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创新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资源消耗大,发展难以持续;市场封闭,资金等要素不足;城乡分治,一体化进程缓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先后又出现了“江阴模式”、“神木模式”、“双流模式”、“新晋江模式”等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其实并不仅仅在于促进了自身县域经济的发展,更重要在于它为中西部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某种借鉴。基于对新型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丰富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宝库,为县域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文章基于理论、现状和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典型模式的总结,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分别是: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响应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发展文教事业,提升县域软实力。以期在刚性的原则下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县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个维度,实现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郭先登[2](2016)在《践行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文中指出如何在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下,践行好国家实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呢?这是一个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践行好国家实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需要透彻认识指导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新跨越科学全面缜密的理性逻辑;全面深度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深入对接国家实施区域发展计划大工程;需要以"五大理念"指导"五个统筹",实现"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伟大跨越;需要精准把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的落地,创新符合域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操作模式。

黄笑[3](2014)在《五个统筹目标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成绩显着,但是随之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过度,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我国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依然较大等问题日益突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严重障碍。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根据中央的各个文件和会议指示,说明我国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基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学内涵,着重利用定性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重点强调在五个统筹目标要求下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研究。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分别从经济发展理念、制度调整和创新、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对策和建议。本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理论概述。这部分主要阐述了“五个统筹”的基本理论,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概述。第二部分:五个统筹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本部分主要强调五个统筹要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强调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以五个统筹为目标。第三部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和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和机遇,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转变。第四部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本部分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深层次上分别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剖析。第五部分:以五个统筹为目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本部分以前四部分为基础,分别从经济发展理念、制度调整和创新、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这四个方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力求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陈雯[4](2010)在《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在社会实践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力求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中,阐释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按照如下逻辑层次展开论述:第一章阐述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个概念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基本内涵,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理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实证与逻辑相统一,重点辨析发展、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谐、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基本关系、基本特征,形成本文的理论和逻辑基点。第二章从科学性和价值性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价值性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它们是中国共产党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要求和期盼、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中国实际提出的科学理论,体现了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统一于发展的合乎规律性,统一于以人为本的合乎目的性,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第三章从发展理念和发展状态的理论角度,阐述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发展状态,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社会和谐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检验,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发展理念与发展状态的辩证统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促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和谐的过程,社会和谐又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两者统一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促和谐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取得新突破,求发展要在推动社会和谐中寻求新动力。第四章从发展手段和发展目标的实践角度,阐述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社会发展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发展手段和发展目标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任务是必须着力解决现实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着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切实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等等。在推动科学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中,更加清醒、更加坚定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征程。

何灵[5](2010)在《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思想解析》文中认为统筹兼顾思想在中西方思想史中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是古今中外方法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都曾根据时代主题和实践需要的不同对统筹兼顾的发展方法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而为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统筹兼顾是指在工作指导上要统一筹划,平衡各个发展环节,协调各方面利益,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优化配置一切资源。社会是一个由众多方面、诸多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系统的各个环节要求相互协调才能形成系统整体的统一发展,作为领导者,在筹划和指导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必须要兼顾各个方面,平衡各个环节,协调各种关系。因而统筹兼顾作为我党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应运而生。胡锦涛进一步把统筹兼顾提升到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的高度,这就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大大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兼顾发展方法论的认识,从而也提升了“统筹兼顾”方法的理论地位。统筹兼顾思维具有系统整体性、协调有序性、结构优化性、动态平衡性等基本特征。统筹兼顾发展方法论是对我党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目前在我国实践统筹兼顾方法推动科学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传统思维方式根深蒂固;深层次社会问题凸显;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坚持以系统思维统揽全局的新思路,合理设计发展目标,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构建长期有效的实施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兼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贾新政[6](2010)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五个统筹”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并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领域的现实展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同时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实践指针。同科学发展观一样,“五个统筹”本身也是具有一门科学体系的特征,即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全面、系统、科学地探讨“五个统筹”思想的过程,既是对我国当前不断变化着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密切关注和深刻把握的过程,同时又是使这一思想本身不断得以梳理、清晰的过程,因而这一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除前言和结语之外,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五个统筹”的提出。主要论述了“五个统筹”提出的时代背景、提出过程、理论界对此问题的探讨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实践的现实需要。第二部分:统筹兼顾思想的历史继承性。追溯了我党历史上各个时期统筹兼顾思想的演进,并对“五个统筹”的特征进行剖析。第三部分:“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主要是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把“五个统筹”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种新的发展观来探寻其时代价值。第四部分: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把作为科学发展观重要组成部分的“五个统筹”,及其内部各个方面的“统筹”作了深入的分析。第五部分:党的十七大对“五个统筹”的新扩展。对十七大提出的三个“统筹”进行了剖析,并尝试将其现“五个统筹”的关系作了分析性论述。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按照历史和逻辑的顺序,在揭示我党各个时期统筹兼顾思想的基本内涵、历史作用、把握这一思想不断变化、演进和拓展的过程中,将“五个统筹”这一关于统筹兼顾思想新的表述形式,纳于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之下,并密切关注党的大政方针中对于统筹发展论述的新动向以及在对学界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吸收借鉴的基础之上,通过比较方法的运用,来凸显“五个统筹”的实践功能和理论价值。

冷溶[7](2006)在《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的重大理论。它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是我们党提出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实现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认识的飞跃。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从发展的角度,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

刘军[8](2006)在《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后半叶,发展理论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开始成为中国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的发展问题。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既是一个具有深邃内涵和丰厚外延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和时代意义的实践问题。发展实践的拓展,需要发展理论为先导,而发展理论的构建和运用,又要求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则进一步强调:我们“要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因此,本文以邓小平发展理论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分析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观,其着眼点不仅在于论证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观是什么,而且在于论证这一发展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以及历史与时代来源,在于说明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之间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进一步说明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的发展的,它们在发展中的理论地位、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与社会相适应的实践模式。这一过程表明当代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正在走一条独特的,既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又不同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国家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具体而言,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探讨: 第一部分论述了邓小平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厚理论基础。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以一位政治家、战略家的宏伟气魄和敏锐洞察力,审时度势,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对时代发展主题和特征作出了正确判断,对世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总结,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出了有关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如何评价发展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邓小平发展理论作为20世纪下半叶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发展学说,不仅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彰显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的,主要缘由之一是因为它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前提、坚实的国情基础和宽广的全球视野;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一任任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和关心发展问题。他们从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和中国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和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课题组[9](2005)在《我国社会事业领域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上)》文中提出本课题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牵头,并联合国家有关部委和高校的领导与专家组成的国家科技重点攻关课题--《我国社会发展这类国家在经历了两阶段的过渡后,国民经济有可能出现协调发展的真正"起飞",在短短的三四十年内一跃进入发达国家。

陈文科[10](2004)在《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发展观内涵非常丰富、深刻。其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把握了上述几点,才算正确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二、“五个统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个统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县域经济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类型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类型
        三、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产业构成的多样性
        二、经济体系的开放性
        三、鲜明的地域特色性
        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节 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作用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路径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现代西方发展理论
        一、主体功能区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四、不平衡发展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
        四、新发展理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与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1978—198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开始阶段
        二、1983—1991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究摸索阶段
        三、1992—200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四、2003—201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步入科学发展阶段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县域经济迈入新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概况
        一、中国县域整体状态及分布状况
        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及其启示
        一、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二、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东部地区发展成效显着,中、西部地区蓬勃发展
        二、要素结构得到不断完善,部分县域经济发展迅速
        三、充分利用地区中的资源,县域经济有了明确定位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
        二、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
        三、资源消耗大,发展难以持续
        四、市场封闭,资金等要素不足
        五、城乡分治,一体化进程缓慢
    第三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及经验启示
        一、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实例分析
        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新型模式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一、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完善土地经营制度
        三、深化县域金融制度改革
        四、落实“直管县”体制改革
        五、深化市县行政体制改革
    第二节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
        二、建设农业科技园区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农业产业合作化组织建设
    第三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树立“新型”理念
        二、转变政府职能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
    第四节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
        一、助推工业化发展
        二、推动县域服务业
        三、壮大民营经济
        四、打造特色品牌
    第五节 响应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
        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二、精准扶贫战略
        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第六节 发展文教事业,提升县域软实力
        一、人才强县战略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注重宣传推广
        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全国行政区划(2015年底)
    附表2 2014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100强排名
    附表3 2016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3)五个统筹目标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基本理论概述
    (一) 五个统筹的基本理论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概述
二、 五个统筹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一) 五个统筹要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以五个统筹为目标
三、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一)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条件
    (二)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
四、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五、 以五个统筹为目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一) 在经济发展理念上坚持以五个统筹为指导
    (二) 加快制度调整与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 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建立自主创新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 基本框架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辨析与历史考察
    一、发展与发展观
        (一) 发展的科学内涵
        (二) 发展的本质特征
        (三) 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渊源与基本内涵
        (一) 科学发展观的立论依据
        (二)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渊源
        (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三、和谐与和谐社会
        (一) 中国历史上的"和谐"观念与"和谐社会"理想
        (二) 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社会观念
        (三) 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
        (四)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与科学内涵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一、科学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
        (一) 科学与价值释义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一) 科学发展观中蕴涵的科学原则
        (二) 科学发展观中蕴涵的价值原则
        (三) 科学发展观中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蕴涵的科学原则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蕴涵的价值原则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四、科学发展观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三)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的一致性
第三章 发展理念与发展状态的辩证统一
    一、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发展理念
        (一) 发展理念的伟大创新
        (二)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一脉相承
        (三)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二、和谐社会是一种发展状态
        (一)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二) 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三) 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目标
    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一) 促和谐要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取得新突破
        (二) 求发展要在推动社会和谐中寻找新动力
        (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者统一的基础
第四章 发展手段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
    一、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二)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三) 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障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社会发展目标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二) 科学发展观中蕴涵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任务
        (一) 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二)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 着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四) 切实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科研论文目录
后记

(5)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思想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统筹兼顾思想的理论溯源
    2.1 统筹兼顾思想在中西思想史上的最初萌芽
        2.1.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统筹兼顾思想萌芽
        2.1.2 西方哲学中的系统辩证法思想
    2.2 党的三代领导人的统筹兼顾思想演进
        2.2.1 毛泽东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思想
        2.2.2 邓小平非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思想
        2.2.3 江泽民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兼顾思想
第3章 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思想的方法论特征与哲学意蕴
    3.1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统筹兼顾方法论形成的标志
    3.2 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科学内涵与方法论特征
        3.2.1 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科学内涵
        3.2.2 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论特征
        3.2.3 统筹兼顾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新和发展
    3.3 坚持统筹兼顾方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3.4 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3.4.1 统筹兼顾的唯物辩证法底蕴
        3.4.2 统筹兼顾的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思想
第4章 当前实践统筹兼顾方法推动科学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4.1 实践统筹兼顾方法的困境
        4.1.1 传统思维方式根深蒂固
        4.1.2 深层次社会问题凸显
        4.1.3 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
    4.2 实践统筹兼顾方法的若干对策
        4.2.1 坚持以系统思维统揽全局的新思路
        4.2.2 合理设计发展目标
        4.2.3 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
        4.2.4 构建长期有效的实施机制
第5章 结论
    5.1 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思想的理论分析
    5.2 实践统筹兼顾方法推动科学发展的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6)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五个统筹”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五个统筹"的提出
    一、"五个统筹"的提出过程
    二、"五个统筹"的提出是对社会公平的再认识
        (一) 理论界的观点
        (二) 科学发展观视角中的社会公平
    三、"五个统筹"的提出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迫切需要
        (一) 发展新阶段的新特征
        (二) 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统筹兼顾思想的历史继承性
    一、统筹兼顾是我党一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 "五个统筹"的实质是统筹兼顾
        (二)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二、统筹兼顾方法论的历史演进
        (一) 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提出
        (二) 邓小平统对筹兼顾思想的丰富
        (三) 江泽民对统筹兼顾思想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对统筹兼顾思想的新发展
        (一) 统筹发展的目标更明确
        (二)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更鲜明
        (三) 统筹发展的实践内涵更丰富
第三章 "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
    一、"五个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一) "五个统筹"回答的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 "五个统筹"既是预期结果又是连续过程
        (三) "五个统筹"既是发展目的又是发展手段
    二、"五个统筹"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方针
        (一) 统筹城乡发展
        (二) 统筹区域发展
        (三)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四)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三、"五个统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体现
        (一) 和谐社会的概念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五个统筹"为途径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
    一、"五个统筹"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一) "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组成部分
        (二) "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在实践领域的具体化
        (三) 二者统一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进程
    二、"五个统筹"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前提
        (二)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保证
        (三)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基础
        (四)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实现全面统筹创造条件
    三、贯彻"五个统筹"应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一) 经济发展"质"与"量"的关系
        (二) 发展经济与关注民生的关系
        (三) 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 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五章 十七大对"五个统筹"的新扩展
    一、统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一) 发挥两个积极性是关键
        (二) 强化宏观调控是根本
    二、统筹各方面利益
        (一)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必要措施
    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一) 统筹两个大局的必要性
        (二) 统筹两个大局的指导原则
    四、"三个统筹"与"五个统筹"的关系
        (一) "三个统筹"与"五个统筹"的内在关联性
        (二) "三个统筹"对"五个统筹"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发展观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第一次形成了我们党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实现了在发展问题上的认识飞跃,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三、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从发展的角度, 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经验过程中概括出来的理论精华, 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 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是充分发挥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3.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角度, 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8)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 本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深厚理论基础
    (一) 邓小平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实践基础
        1、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晶
    (二)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什么是发展的深刻揭示
        2、对为什么要发展的准确把握
        3、对怎样发展的深入探索
        4、对如何评价发展的科学判断
    (三)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历史地位
        1、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发展理论
        2、是指导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发展理论
        3、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初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基础
        4、为当代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二、科学发展观: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一)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主要依据
        1、理论依据
        2、现实依据
        3、历史依据
        4、时代依据
    (二) 从邓小平发展理论到科学发展观的演进
        1、关于发展地位的新论断
        2、关于发展目的的新认识
        3、关于发展目标的新追求
        4、关于发展方法的新总结
        5、关于发展阶段的新定位
        6、关于发展动力的新推进
        7、关于发展途径的新部署
        8、关于发展机遇的新判断
        9、关于发展道路的新设计
    (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及其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创新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2、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创新
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一) 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思想的主要来源
        1、基础性来源
        2、直接性来源
        3、民族性来源
        4、补充性来源
    (二) 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辩证地看待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3、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 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思想的理论创新
        1、人本理念上的创新
        2、价值本位上的创新
        3、政绩观上的创新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一) 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
        1、实践层面—“四个文明”的整体发展
        2、价值层面—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 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的目标指向
        2、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3、协调发展的制度对策
    (三)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1、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特点
        2、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 统筹城乡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妥善处理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
        2、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二) 统筹区域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三)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实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对策
    (四)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五)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是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的有机统一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和谐内部环境
        3、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和谐外部环境
结语—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继承和创新的集中体现
    (二) 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世界发展观的有效整合与超越
    (三)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参考文献
后记

(10)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
三、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

四、“五个统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李彦博. 武汉大学, 2017(06)
  • [2]践行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J]. 郭先登. 环渤海经济了望, 2016(04)
  • [3]五个统筹目标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 黄笑.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4]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研究[D]. 陈雯. 武汉大学, 2010(10)
  • [5]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思想解析[D]. 何灵. 东北大学, 2010(03)
  • [6]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五个统筹”思想研究[D]. 贾新政. 山东大学, 2010(09)
  • [7]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J]. 冷溶.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08)
  • [8]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D]. 刘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2)
  • [9]我国社会事业领域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上)[J].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05(13)
  • [10]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J]. 陈文科.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04)

标签:;  ;  ;  ;  ;  

“五个统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