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汽车加速

公共汽车加速

一、客车 行驶速度加快(论文文献综述)

王猛[1](2021)在《地面交通振动作用下明长城城墙的动力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日益激增的地面交通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问题不断显现。车辆荷载是一种长期的随机荷载,其对道路周围建筑物,尤其是古建筑的影响也是长期、显着的。明长城是中国古代夯土建筑的杰出代表。本文选取被道路穿越的保安堡、徐达窑两段明代长城为研究对象,在现场实测基础上,结合城墙-路面-地基土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对车辆振动在长城地基的衰减规律及城墙的动力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古长城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⑴现场实测数据分析:车辆行驶引起的地面振动响应峰值随着距路面边缘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减小,且在距振源较近处衰减较快,距振源较远处衰减趋于平缓。城墙各测点振动响应峰值随车速增加、路面不平整度增加而增大。在水平范围内,距路面边缘较近处测点振动峰值大于较远处测点。在高度范围内,随城墙高度增加,振动峰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⑵数值模拟:运用ABAQUS建立了城墙-路面-地基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单车行驶荷载下,车辆振动对城墙的影响随车辆行驶速度、车辆自重的增加而增加。车速较高、车辆自重较大时,城墙振动幅值、车辆振动的影响范围明显增加。同单车行驶对比,双车行驶时,城墙振动幅值更大,水平振动速度峰值约为单车行驶时峰值速度的1.4~2.3倍。双车同向行驶时,城墙振动幅值比对向行驶时振动幅值略大。

寇越[2](2021)在《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事故发生机理及安全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公路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及公路客运的便捷性,公路客运在交通运输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客运总量不断提高,然而公路客运为乘客带来便利的同时,公路运输中客车事故发生量也不断增加。大型客车载客量多、体积大、质心高,在弯坡组合路段易发生侧滑或侧翻事故,严重影响公路交通安全,风、雨、雪不良天气耦合作用增加了事故发生风险。论文面向不良天气作用下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运行安全问题,分析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风险因素,对弯坡组合路段大型客车运行特性进行受力分析,研究大型客车发生侧滑及侧翻交通事故机理,建立基于横风风速、载客量、质心高度、运行速度、公路圆曲线半径、超高、纵坡、路面附着系数等参数的大型客车运行安全力学模型,结合Truck Sim仿真试验,提出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不同路面状况下发生侧滑及侧翻的阈值,为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安全保障措施设置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运行安全水平。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和分析了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运行的风险因素,包括人、车、路、环境四个方面。其中,对大型客车行车安全影响最大的风险因素包括驾驶员本身的因素,客车运行速度,道路线型和不良天气因素。驾驶员自身的驾驶经验以及反应能力,能使驾驶员在面对复杂道路状况时选择正确操纵客车,避免事故发生;当大型客车运行速度过快时,由于驾驶员和客车本身限制,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大型客车在复杂路段上行驶,尤其是弯坡组合这种道路线形组合较差的路段,遇到风、雨、雪不良天气,驾驶员视线受阻,路面附着系数降低,当受到这些风险因素的耦合作用,更容易使大型客车造成侧滑侧翻等事故。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运行速度调查分析,为不良天气作用下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侧滑及侧翻虚拟仿真试验及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基于汽车空气动力特性理论,对大型客车的气动六分力展开研究,分析了气动六分力对大型客车运行安全的影响。气动阻力会增加大型客车的燃油量,降低大型客车的动力性;气动升力和纵倾力矩使得大型客车轮胎和道路路面的附着力降低;侧倾力矩、侧向力和横摆力矩则影响驾驶员操纵大型客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对弯坡组合路段大型客车运行特性进行受力分析,研究大型客车发生侧滑及侧翻交通事故机理,建立基于横风风速、载客量、质心高度、运行速度、公路圆曲线半径、超高、纵坡、路面附着系数等参数的大型客车运行安全力学模型。运用Truck Sim虚拟仿真软件,建立大型客车模型、道路模型、横风模型、驾驶员模型,通过不同的道路线型指标和路面状况,建立不良天气耦合作用下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运行仿真模型。以大型客车侧向加速度、侧向偏移量和轮胎垂直荷载超过某一限值为大型客车侧滑侧翻极限状态值,得到不同线形指标和路面状况下的侧滑和侧翻阈值,为弯坡组合路段大型客车运行安全提供参考。提出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运行安全控制措施,提高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运行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发生,降低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提高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安全性。

朱凯家[3](2021)在《客运驾驶员驾驶行为分析及车速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公路客运服务能力与出行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道路交通事故频发,而驾驶员作为车辆的操控者,其不安全行为是引起道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车载智能设备的普及为长时期行车数据的获取提供便利,通过挖掘行车数据并提炼出有价值的驾驶行为表征参数,掌握驾驶员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开展车辆运动状态预测研究。本文选用重庆市某客运公司提供的客运驾驶员行驶数据,从驾驶员的角度出发,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挖掘驾驶行为特征参数并在驾驶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车速预测模型,通过预测车辆未来行驶状态可以为驾驶员的不安全驾驶行为做出预警提示依据,另外还能为交通管理部门开展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驾驶行为分析特征参数选取与分类属性融合。剔除冗余或影响较小的属性数据,为客车行驶数据的分析降低难度。(2)驾驶行为分析。本文进行驾驶行为分析时参考驾驶技能与驾驶风格两个指标,以聚类的方式将驾驶行为进行分类,提出一种改进的权熵FCM驾驶行为聚类分析算法,该算法针对权熵FCM算法只能使聚类得到的类簇内数据间距较小而不能达到各类簇间距离较大的问题,引入修正参数来提高各类簇间间距,进而优化聚类效果。为了与增加修正系数改进的权熵FCM驾驶行为聚类算法作对比,选用权熵FCM算法和k-means算法的聚类模型,另外对比了不考虑天气下的行驶行为分类结果与考虑天气因素对驾驶行为分类结果,验证了驾驶行为受天气因素的影响。(3)基于客运驾驶员驾驶行为分类结果建立车速预测模型。考虑到客运公司监测系统获取的客运驾驶员行驶数据量较大,本文选取具有人工智能特性的BP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车速,针对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车速预测时容易在局部最小值状态下无法跳出且在平坦区域连接权值调整较慢的问题提出一种将自适应学习率调整、附加冲量项和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有机结合进行改进的BP神经网络车速预测模型。(4)模型实例验证。用改进后的权熵FCM驾驶行为分析聚类算法在不考虑天气下的自然驾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后将驾驶行为分为激进熟练型、一般熟练型、沉稳熟练型三类,对比考虑天气因素下的分类结果,验证了驾驶行为分析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另外将权熵FCM算法、k-means算法与改进后的权熵FCM驾驶行为聚类分析算法的聚类结果进行比较,得出改进后的权熵FCM驾驶行为分析聚类算法迭代次数最少、簇间距离最大、聚类效果较好的结论;将驾驶行为分类结果作为参数带入自适应学习率调整、附加冲量项和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有机结合综合改进的BP神经网络车速预测模型中训练并进行车速预测实验,另外选取BP神经网络车速预测模型和基于灰色序列的车速预测模型做对比,将三种模型预测速度值与实际速度值的误差进行比较,证实综合改进后的BP神经网络车速预测模型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陈小凡[4](2021)在《车辆行驶对公路隧道内流场与污染物扩散影响的模拟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公路隧道建设得到大力发展,隧道总里程持续增加。然而由于隧道结构的封闭性,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所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容易在隧道内产生积聚难以有效排除,隧道内的空气状况通常较差,可能导致隧道内人员健康问题。因此对隧道中流场与污染物扩散的研究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就公路隧道而言,机动车行驶所产生的交通风是影响隧道通风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机动车尾气是隧道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所以着重研究机动车行驶对于隧道环境的影响是切实需要的。为了对不同交通条件与环境因素影响下隧道中速度场与浓度场分布进行讨论分析,本文基于数值模拟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建立符合实际的数值计算模型,确定合适的网格尺寸与时间步长,使用动网格技术模拟车辆行驶过程,通过对前人所做缩尺模型实验进行数值模拟并与之进行数据对比,完成对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2)对不同交通条件下的隧道中行驶车辆引致的流场特征进行研究,讨论车速、车辆行车间距、车流量和车型对于隧道中活塞风速与车队周围流场的影响,共计算了27个算例。结果表明,车速与车型对隧道流场影响大于行车间距和车流量,且活塞风速与车速呈线性相关。(3)针对隧道中行驶车辆尾气排放所形成的污染物扩散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了车速、隧道入口环境风速和车型对于隧道中车队附近污染物分布的影响,共计算了31个算例。在所研究参数变化范围内,发现车速与车型对隧道内污染物分布产生更大的影响;当车速为10m/s时,客车车队的污染物分布相对均匀且CO浓度值最高,达到81.2ppm,约是SUV的1.3倍,轿车的3.2倍。(4)考虑隧道拥堵时极端条件下的车队附近污染物分布特征,针对隧道内污染物扩散问题引入机械排风和自然通风两类优化措施,分别给出了加装射流风机与增设竖井两种优化方案并进行效果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基于本文设置条件,这两种优化方案均可以加强隧道通风,而增设竖井效果上要低于加装射流风机。客车车队周围的CO浓度在加装射流风机后由810.4ppm下降至93.8ppm,约下降了88%;而在隧道中增设竖井后CO浓度下降至430.1ppm,较无竖井条件约下降了47%,下降幅度是布置射流风机条件下的53%。本文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车辆行驶对于公路隧道中流场与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分析了不同交通条件、环境因素下的隧道流场及污染物浓度分布特性,并对于射流风机排风与竖井通风两种方式开展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可以帮助隧道内工作人员和车辆驾驶人员规避污染物危害,同时可为隧道通风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王淳[5](2020)在《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时空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机动车排放已成为全国各个地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机动车减排已初见成效。为了进一步推进机动车的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减排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区域机动车排放特征研究已成为相关政府部门与研究机构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广东省高速公路网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路网中各种类型车辆排放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通过对区域机动车排放特征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分析,发现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是从省份或者城市的全路网尺度进行的。考虑到高速公路网所承担的客货运输活动不断增加且路网中车辆的构成特点以及行驶工况与普通公路及城市道路有着较大的差异,提出了单独对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特征进行研究的思路。由于高速公路网具有全程控制出入的特点,因此通过收费数据可以获取到路网中各种类型车辆的流量、速度及行驶里程等参数的值,相较于普通公路及城市道路相关研究的可靠性更高。第二,分析了现有各种排放模型的优缺点。考虑到模型参数易于获取,对国内车辆控制技术适应性较好等特点,选取了COPERT模型对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进行研究。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模型所需参数进行了本土化的调查及计算,并标定了各个参数的取值。在此基础上,使用COPERT模型计算了广东省高速公路网中各种类型车辆的排放因子。结合高速公路的车流量及平均行驶里程数据,求出了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并编制了2018年广东省高速公路网的排放清单。第三,研究了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在时间分布特征方面,通过收费数据获取了全省高速公路车流量的日变化规律和小时变化规律,结合排放因子计算得到了排放的时间分布特征;在空间分布特征方面,为了提高空间分配的准确度,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以实际路网为基底,结合与排放紧密相关的高速公路营运车辆的客货运输量、路网长度及车流量等信息计算出空间分配权重因子,并借助Arc GIS软件将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分配到整个路网中,得到了广东省高速公路网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化排放清单。第四,研究了目前广东省政府采取的主要减排措施的减排效果。使用情景分析法构建了基准情景、提高排放标准情景、淘汰“黄标车”情景以及推广新能源汽车情景,并使用均值GM(1,1)模型预测了目标年份的车流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目标年份下每种情景的路网排放量,进而评价了每种排放措施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对于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提高排放标准是减排效果最为明显的减排措施。

冯磊[6](2020)在《窄车身主动倾斜电动车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交通拥堵是现代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开发窄小电动通勤车应用于日常城市交通,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窄车身主动倾斜电动车属于新型非标准车辆,体积小,车身窄,通过主动倾斜技术改善转弯时因转向内侧轮胎受力过小,易向外侧发生侧翻危险的情况,从根源上防止侧翻。针对以往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难以确定车辆倾斜动作对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未形成具体的控制策略、相应控制策略下未对系统的动态性能加以探究以及没有相应的非标准车辆仿真环境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分析倾斜动作影响,反向设计实现主动倾斜转向的控制方案,分析了车辆的动态性能,设计了适应该车辆的仿真方法,并完成了相关仿真实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提出一种车轮位置参数可变的车辆模型。该模型基于Tadpole结构(两个前轮一个后轮的布局),通过改变前轮的纵向和竖向位置,调整车身位姿,保证车辆稳定行驶。通过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获得车辆的动作规律,为研究建立基础。第二、探究了倾斜动作对稳定性的影响,获得了车辆载荷分布变化规律。第三、提出了主动倾斜控制策略。讨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两前轮轮心位置的最优布置方式,使车辆获得良好的行驶姿态和侧倾稳定性。第四、探究了车辆的动态性能。提出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车辆转向模型,配合倾斜控制策略,辅助车辆转向。并讨论了倾斜动作的动态影响,确定了其动态参数。第五、提出了适合该非标准车辆的仿真方法,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以及车辆的动态性能。

张昊楠[7](2020)在《机动车排放管控对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效应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机动车保有量始终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18年,中国已连续十年位居世界机动车产销量第一大国,机动车移动排放源已成为空气污染物、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从2013年开始,先后推行了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加速淘汰高排放车辆、提升燃油经济性、发展新能源与替代能源汽车、优化公共交通规划和布局等一系列管控政策,不断强化机动车排放管控,积极倡导“绿色出行”理念,机动车排放治理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相比于外国相关研究,我国针对机动车排放治理政策评价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缺少结合我国国情的量化分析。同时,天津市作为中国的直辖市之一,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00万辆,在全国66个城市中名列前十,因此研究和分析天津市机动车排放管控政策的实施路径和减排效果,特别是针对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天津市机动车排放治理为研究对象,基于当地机动车保有量、活动水平、排放因子、环境指标、道路分布等数据,从市域角度对机动车排放控制政策的单一减排效应和协同减排效应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主要研究创新性研究如下:(1)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面板数据反事实分析方法,研究了机动车排放标准提升对于机动车污染物的减排效应。通过构建回归合成模型,将天津市作为干预组个体,并引入机器学习LASSO方法从全国城市中选取控制组个体构建反事实结果,从而估计了提升机动车排放标准对空气污染物的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国V标准的实施有助于降低大气中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氮(NO2)的浓度,但对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污染物的治理效果不明显。因此,在进一步规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配合实施其它管控政策来治理空气质量。(2)构建基于燃油经济性的碳排放模型,探究提升燃油经济性对于降低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的效应。本文在IPCC2006碳排放模型的基础上,将原模型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修正为燃油含碳量系数,使得模型更具一般性。研究结果表明,提升燃油经济性对CO2的减排效果初期并不显着,未来随着老旧汽车的逐步淘汰,提升燃油经济性的CO2减排效果会逐渐增强,到2030年预计可以达到8%。此外,“双限”政策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也是有效降低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3)构建了基于多情景模式的机动车排放清单,探究机动车排放管控措施对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效应。本研究以2016年为基准年,估计了 2017年至2030年天津市机动车的排放清单,并利用弹性系数方法,比较了各单一减排措施、结构性措施和综合性措施对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等单一减排措施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效应要高于空气污染物的减排效应,而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实施交通管制等单一减排措施以及结构性措施和综合性措施均对空气污染物的减排效果更佳。因此,综合考虑各项减排措施的减排强度和协同效应,应在构建机动车排放综合治理体系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提升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等减排措施。

李月[8](2020)在《新一代货运挂车列车—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新一代的货运挂车列车——双挂汽车列车,较我国正在使用的铰接汽车列车,具有更高的单车次货运量,科学地推广应用将显着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降低运输能耗和排放,有利于推进货运车型的标准化,对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内对双挂汽车列车产品技术储备不足,相关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因此,开展双挂汽车列车的行驶安全性研究对其产品开发、试点应用以及示范推广等至关重要。在对国内外相关应用场景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选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通过查阅文献,分析了解目前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理论、评价指标及标准法规等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道路货运行业转型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结合前沿技术,围绕运输装备技术、标准及运输服务国际化发展趋势,梳理出我国挂车列车产品技术发展方向与目标,明确了新一代货运挂车列车技术特征。选取牵引货车+半挂牵引拖台+半挂车的结构组合形式,开展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研究。通过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线性模型的建立,求解矩阵方程,进而分析在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条件下双挂汽车列车的行驶稳定性,分析影响列车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基于TruckSim仿真模型,开展稳态回转试验、单车道变换试验和蛇行试验等稳定性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的使用参数与结构参数,提出改善车辆行驶稳定性的建议。开展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实车道路试验,通过稳态回转和横向稳定性试验数据分析验证了 TruckSim模型的精确度。针对国外常见的双铰接点/三单元、总长为25.25m的3种典型双挂汽车列车结构形式,开展双挂汽车列车操纵稳定性和横向稳定性仿真对比分析,为未来深入开展双挂汽车列车的安全性研究和车型选配奠定了基础。

李怡[9](2020)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协调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通需求增加造成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部分路段拥堵常态化,合流区作为拥堵的源发区域,成为制约道路通行效率的瓶颈路段。为响应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构建精细化交通管控技术系统,可以有效优化既有设施的运输能力,缓解拥堵问题。可变限速控制和入口匝道控制是合流区常用的管控技术,为合理平衡主线和匝道通行权,研究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可变限速与匝道协调控制方法,可为高速公路交通控制方案的制定和管控技术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改善高速公路运行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沪宁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为例,对获取的检测数据进行了整理和提取,阐述了入口匝道上车辆运动特性及合流区汇入位置与主线交通状态的关系;分析了合流区不同车道车型比例、流量、速度和车头时距等特性,研究了主线不同车道交通运行特性和受合流行为影响的差异;基于拥堵状态下合流区各车道的基本图和时空图揭示了通行能力陡降和时走时停现象,获取了各车道通行能力陡降的临界密度,为后续识别协调控制启动条件和建模等提供基础。归纳了可变限速控制的核心要素,明确了分车道可变限速系统的控制策略;论证了ALINEA算法求解单点匝道调节率的优越性;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框架协同了可变限速和匝道控制,提出了合流区协调控制策略。解析和推导了METANET交通流模型的流量、速度和密度方程;分别研究了可变限速控制和匝道控制对交通状态的影响,改进MEATNET模型,建立了协调控制影响下的合流区交通运行状态预测模型。根据预测模型计算的交通流参数,为提高路段整体通行效率,建立了合流区协调控制优化模型。选择了总行程时间和总通行交通量为优化目标,从各车道限速值变化幅度、入口匝道排队长度、匝道控制率敏感性和车辆换道等方面提出了约束条件。选择了遗传算法为求解算法,求解可变限速值和入口匝道调节率等控制参数。开展基于SUMO交通仿真的合流区协调控制方法案例分析。以沪宁高速公路某一合流区为例,标定了交通运行状态预测模型、控制目标模型和仿真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对比分析协调控制和无控制条件下的各车道交通流参数变化情况,选取总行程时间、总通过交通量等交通效益指标,及CO、HC、NOx等环境效益指标评估协调控制优化模型实施效果。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协调控制方法可有效减小总通行时间、提高总通过交通量,提升了通行效率;且协调控制后的CO、HC和NOx排放量均有减少。

肖尧[10](2020)在《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控制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公路在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国民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合流区是供车辆汇入高速公路的设施,在合流区车辆换道、变速行为频繁,易引发交通拥堵,带来安全和效率方面的问题,需要全面的信息基础、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来应对合流区交通拥堵。网联车技术是应对交通拥堵的一项新兴技术,通过车间、车路等信息交互技术,交通决策者能够依据实时的道路交通数据形成对整体车流的控制策略。研究网联车环境下的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控制方法对于降低合流区交通拥堵发生概率,提升高速公路运行安全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定义,梳理其与智能交通、车联网等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总结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体系以及核心功能。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三条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阶段划分原则,将发展阶段划分为三段,包括无网联环境、初级网联环境和高级网联环境。以多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视频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合流区主线和入口匝道交通量的时空分布、车型比例分布、主线交通密度和地点速度分布以及主线1车道和合流匝道车辆的车头时距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合流区主线各车道交通量和各车道车型分布存在不均匀性,车头时距分布特征服从韦布尔分布。界定了合流影响区空间范围。统计了拥堵时段内合流区车道地点车速变化情况及各车道之间车辆的换道次数:降速首先出现于主线4车道并逐渐向上游和外侧蔓延,存在大量向内侧换道的驾驶行为,认为变速和换道是引发合流区拥堵的关键因素。明确网联车环境下车辆合流汇入用时需考虑的因素,将合流汇入行为引发的主线速度扰动分为轻微、一般和严重三种情况,计算出三种情况下车头时距的临界值、降速值及降速次数。建立了网联车环境下合流区汇入速度扰动向上游传播的概率模型。提出初级网联条件下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控制策略,对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流环境进行了分析,推导出高速公路发生交通拥堵的充分必要条件。对拥堵吸收驾驶策略在初级网联环境下用于合流区缓堵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提出拥堵吸收驾驶策略的三项启动判别条件并给出策略的降速值、拥堵吸收车辆位置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形成完整的合流区拥堵吸收驾驶策略。使用SUMO仿真软件对拥堵吸收驾驶策略进行效果验证,仿真结果显示策略能够缩短车均通过合流区用时,缓堵效果明显。提出高级网联环境下协同式合流控制方法,明确控制模型中的基本假设和边界条件,以整个合流过程中所有车辆能耗最少和乘客舒适度最高为目标,选取了车辆加速度和急动度作为建模的目标泛函。所建立的模型为初端和终端均确定的泛函极值求解模型,使用变分法进行求解。提出合流车辆通过合流点序列确定方法,包括所在车道和到达合流点耗时两个因素。使用MATLAB软件对主线、匝道各八辆车辆车辆的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模型能够使得车辆以相同的速度和车头时距通过合流点,车均油耗降低约15.7%,通过合流区耗时降低约5.7%。

二、客车 行驶速度加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客车 行驶速度加快(论文提纲范文)

(1)地面交通振动作用下明长城城墙的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交通荷载研究现状
        1.2.2 地面交通振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路线
2 大同古长城地面交通振动监测
    2.1 现场监测
        2.1.1 监测内容
        2.1.2 监测仪器
        2.1.3 监测方案
    2.2 保安堡长城段概况
        2.2.1 城墙结构特点
        2.2.2 监测数据分析
    2.3 徐达窑长城段概况
        2.3.1 城墙结构特点
        2.3.2 监测数据分析
    2.4 保安堡与徐达窑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2.5 保护建议
    2.6 本章小结
3 单车行驶条件古长城动力响应分析
    3.1 车辆荷载
    3.2 模型概况
        3.2.1 模型假设
        3.2.2 材料参数
        3.2.3 模型尺寸
        3.2.4 数值模拟方案
    3.3 模态分析
    3.4 土体阻尼确定
    3.5 模型验证
    3.6 保安堡古长城计算结果分析
        3.6.1 衰减分析
        3.6.2 城墙本体动力响应分析
    3.7 徐达窑古长城计算结果分析
        3.7.1 衰减分析
        3.7.2 城墙本体动力响应分析
    3.8 保安堡与徐达窑模拟数据对比
    3.9 保护建议
    3.10 小结
4 双车行驶条件古长城动力分析
    4.1 模型概要
    4.2 设计工况
    4.3 同向行驶
        4.3.1 衰减分析
        4.3.2 城墙本体动力分析
    4.4 对向行驶
    4.5 对比分析
    4.6 保护建议
    4.7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主要结论
        5.1.2 保护建议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事故发生机理及安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的运行安全风险因素及分析
    2.1 风险因素分析
        2.1.1 人的因素
        2.1.2 大型客车特性
        2.1.3 道路状况
        2.1.4 环境因素
    2.2 弯坡组合路段交通特性调查分析
        2.2.1 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运行速度调查采集
        2.2.2 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运行速度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弯坡组合路段大型客车力学模型建立
    3.1 空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3.2 作用于大型客车气动六分力
        3.2.1 气动阻力
        3.2.2 气动升力及纵倾力矩
        3.2.3 侧向力、横摆力矩及侧倾力矩
    3.3 .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事故形态分析
    3.4 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受力模型建立
        3.4.1 大型客车力学模型
        3.4.2 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侧翻力学模型分析
        3.4.3 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侧滑力学模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事故机理分析
    4.1 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安全模型的建立
        4.1.1 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虚拟仿真试验
        4.1.2 大型客车车体模型建立
        4.1.3 驾驶员控制模型建立
        4.1.4 横风模型建立
        4.1.5 道路模型建立
    4.2 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安全模型结果及分析
        4.2.1 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冰雪路面侧滑模型
        4.2.2 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湿润路面侧滑模型
        4.2.3 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干燥路面侧滑模型
        4.2.4 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侧翻模型
        4.2.5 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不同路面侧滑侧翻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大型客车弯坡组合路段运行安全控制措施
    5.1 运行速度控制指标研究及措施
        5.1.1 运行速度控制指标
        5.1.2 道路全线统一限速
        5.1.3 道路分段限速
        5.1.4 分车道限速
        5.1.5 分车型限速
    5.2 基于道路的交通安全措施
        5.2.1 路面材料
        5.2.2 防风栅栏
        5.2.3 .护栏
    5.3 基于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措施
        5.3.1 诱导标志
        5.3.2 警示设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客运驾驶员驾驶行为分析及车速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驾驶行为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2 车速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驾驶行为分析和车速预测研究方案
    2.1 驾驶员信息决策过程
    2.2 驾驶行为分析研究基础
        2.2.1 驾驶行为概述
        2.2.2 驾驶行为分析的聚类算法研究
        2.2.3 驾驶行为对行车速度的影响
    2.3 驾驶行为分析与车速预测研究流程
    2.4 数据预处理方法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聚类方法的驾驶行为判别模型
    3.1 驾驶行为分析流程
    3.2 客运驾驶员驾驶特征类别
    3.3 驾驶行为特征参数分析
        3.3.1 驾驶行为特征参数
        3.3.2 基于分类属性的特征参数融合算法(CECD)
    3.4 基于改进权熵FCM聚类算法的驾驶行为判别模型
        3.4.1 权熵FCM驾驶行为聚类判别方法
        3.4.2 改进的权熵FCM驾驶行为聚类判别方法
    3.5 K-means驾驶行为聚类判别方法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融合驾驶行为的客车车速预测模型
    4.1 车速预测研究方案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车速预测模型
    4.3 BP神经网络车速预测模型的改进
        4.3.1 BP神经网络模型缺陷
        4.3.2 综合改进的BP神经网络车速预测模型构建
    4.4 基于灰色序列的预测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实例验证与结果分析
    5.1 实验准备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平台搭建
        5.1.3 数据预处理
    5.2 客运驾驶员驾驶行为判别实验与结果分析
        5.2.1 数据属性冗余处理
        5.2.2 模型参数选取
        5.2.3 不考虑天气状况下的客运驾驶员驾驶行为聚类分析
        5.2.4 考虑天气状况下的客运驾驶员驾驶行为聚类分析
    5.3 基于融合驾驶行为的客车车速预测实验与结果分析
        5.3.1 车速预测模型参数设置
        5.3.2 车速预测实验及结果分析
        5.3.3 多种车速预测模型实验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4)车辆行驶对公路隧道内流场与污染物扩散影响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机动车源强研究现状
        1.2.2 车辆行驶对于隧道环境的影响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条件假设
    2.2 控制方程
        2.2.1 质量守恒方程
        2.2.2 动量守恒方程
        2.2.3 能量守恒方程
        2.2.4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
    2.3 湍流模型
        2.3.1 数值模拟方法
    2.4 离散化方法
        2.4.1 有限差分法
        2.4.2 有限元法
        2.4.3 有限体积法
    2.5 动网格技术
        2.5.1 运动方式的描述
        2.5.2 网格的更新
    2.6 活塞效应理论
第三章 数值模型验证
    3.1 前人实验介绍
    3.2 CFD数值模拟设置
    3.3 网格独立性与时间步长独立性
    3.4 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辆行驶对隧道内速度场的影响
    4.1 模型建立与模拟工况
        4.1.1 模型建立
        4.1.2 模拟工况
    4.2 模拟结果与分析
        4.2.1 计算过程
        4.2.2 模拟结果评价参数
        4.2.3 不同车速汽车以不同间距行驶在隧道中
        4.2.4 不同数量汽车以不同车速行驶在隧道中
        4.2.5 不同车型汽车以不同车速行驶在隧道中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辆行驶对隧道内浓度场的影响
    5.1 几何模型
    5.2 边界条件设置及模拟工况
        5.2.1 边界条件
        5.2.2 模拟工况
    5.3 数值模拟结果及讨论
        5.3.1 数值模拟过程
        5.3.2 汽车以不同车速行驶在不同风速隧道中
        5.3.3 不同车型汽车以不同车速行驶在隧道中
        5.3.4 极端情况讨论
        5.3.5 极端情况优化分析
        5.3.6 车辆以正常速度行驶于设竖井隧道中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5)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时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动车排放因子的研究现状
        1.2.2 道路排放清单的研究现状
        1.2.3 时空分配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总结及本文切入点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OPERT排放模型介绍
    2.1 排放因子模型的评价与选取
    2.2 COPERT模型简介
    2.3 COPERT模型计算原理
        2.3.1 车辆的尾气排放
        2.3.2 燃料的蒸发排放
        2.3.3 磨损排放
    2.4 COPERT模型计算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清单估算
    3.1 广东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3.2 数据来源
        3.2.1 收费数据说明
        3.2.2 统计年鉴和技术标准
    3.3 模型参数的确定
    3.4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清单
    3.5 排放特征分析
    3.6 可靠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时空特征分析
    4.1 汽车排放时空分配的整体思路
    4.2 空间分配
        4.2.1 空间分配方法
        4.2.2 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4.2.3 空间分配结果与分析
    4.3 时间分配
        4.3.1 广东省高速公路车流量调查
        4.3.2 时间分配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高速公路网减排策略分析
    5.1 情景分析法介绍
        5.1.1 情景分析法概念及特点
        5.1.2 情景分析法步骤
    5.2 情景设置
    5.3 车流量预测
    5.4 不同情景下的排放量研究
        5.4.1 基准情景(BAU)
        5.4.2 提高排放标准情景(RES)
        5.4.3 淘汰“黄标车”情景(ESV)
        5.4.4 推广新能源汽车情景(PNEV)
    5.5 不同情境下的污染物减排效果比较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窄车身主动倾斜电动车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车身布置及辅助转向装置
        1.2.2 主动倾斜技术及优化方法
        1.2.3 车辆动态控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工作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车辆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2.1 车辆模型
        2.1.1 车辆关键参数
        2.1.2 倾斜动作模型
    2.2 运动学分析
    2.3 动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倾斜动作方案设计
    3.1 倾斜动作参数对载荷影响
        3.1.1 内侧轮移动对支持力的影响
        3.1.2 外侧轮移动对支持力的影响
        3.1.3 两前轮移动对支持力的综合影响
    3.2 倾斜动作方案
        3.2.1 两前轮轮心动作设计
        3.2.2 两前轮协调动作方案
    3.3 倾斜动作方案评价
        3.3.1 评价指标
        3.3.2 数值分析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辆动态性能研究
    4.1 车辆转向过程研究
    4.2 倾斜动作方式探究
    4.3 车辆载荷动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实验
    5.1 仿真方法介绍
    5.2 仿真模型搭建
        5.2.1 车辆三维模型
        5.2.2 ADAMS模型
        5.2.3 Simulink模型
    5.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3.1 模型精确度验证实验
        5.3.2 垂直载荷对比实验
        5.3.3 转向性能测试实验
        5.3.4 转向路径对比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机动车排放管控对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效应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反事实框架下政策效应评估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机动车排放模型及排放清单的相关研究
        1.2.3 机动车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效应评价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2.1 机动车排放清单
        2.1.1 排放清单编制原理
        2.1.2 机动车排放清单编制的排放源分级
        2.1.3 机动车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
    2.2 机动车排放模型
        2.2.1 机动车排放基本模型
        2.2.2 机动车车队信息
        2.2.3 机动车存活曲线
        2.2.4 机动车活动水平
    2.3 机动车排放因子
        2.3.1 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测定方法
        2.3.2 污染物排放因子
        2.3.3 CO_2排放因子
    2.4 反事实分析理论
        2.4.1 潜在结果框架
        2.4.2 因果效应识别策略
        2.4.3 回归合成方法
    2.5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模型选取
        2.5.1 回归模型的收缩与选取
        2.5.2 机器学习LASSO方法的基本模型
        2.5.3 基于LASSO的反事实分析方法
第3章 中国机动车排放特征与排放治理演进
    3.1 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与车队构成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3.1.1 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现状及变化趋势
        3.1.2 中国机动车车队构成现状
    3.2 中国机动车排放现状及历史趋势特征分析
        3.2.1 排放现状分析
        3.2.2 排放历史趋势分析
    3.3 中国机动车排放治理的演进
        3.3.1 新车准入管理
        3.3.2 在用车辆排放检测及管控
        3.3.3 燃油质量标准管理
        3.3.4 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
        3.3.5 强化交通规划治理和经济政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动车排放标准对空气污染物的减排效应研究
    4.1 基于反事实分析的机动车污染物减排效应评价模型
        4.1.1 基于回归合成方法的机动车污染物减排效应评价模型
        4.1.2 预测精度的分析和比较
        4.1.3 政策干预的显着性检验
    4.2 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组个体选取
        4.2.1 基于LASSO方法的控制组个体选取
        4.2.2 Monte Carlo模拟对比分析
    4.3 提升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污染物减排效应分析
        4.3.1 数据来源与说明
        4.3.2 实证分析结果
        4.3.3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动车燃油经济性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效应研究
    5.1 基于燃油经济性的碳排放模型
        5.1.1 碳排放基本模型
        5.1.2 模型参数设定
    5.2 天津市机动车碳排放现状
        5.2.1 天津市机动车流量及碳排放时空分布
        5.2.2 天津市机动车燃油消耗现状
        5.2.3 天津市机动车碳排放量估算
        5.2.4 天津市机动车碳排放变化趋势
    5.3 机动车排放控制对温室气体的治理效应评估
        5.3.1 提升燃油经济性
        5.3.2 限制道路机动车数量
        5.3.3 推广替代燃料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机动车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效应研究与策略优化
    6.1 天津市机动车排放模型与排放因子模拟
        6.1.1 保有量及车队构成
        6.1.2 车辆活动水平
        6.1.3 污染物排放因子
        6.1.4 温室气体排放因子
    6.2 天津市机动车排放情景设置
        6.2.1 保有量预测分析
        6.2.2 年均行驶里程预测分析
        6.2.3 排放控制情景设计
    6.3 基于情景分析的协同治理效应分析
        6.3.1 基准年排放估计
        6.3.2 目标年排放预测
        6.3.3 减排情景下机动车减排效应分析
        6.3.4 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效应分析
    6.4 天津市机动车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策略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新一代货运挂车列车—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汽车列车产品技术及应用现状
        1.2.1 国外汽车列车产品技术及应用现状
        1.2.2 国内汽车列车产品技术及应用现状
    1.3 国内外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研究现状
        1.3.1 国外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研究现状
        1.3.2 国内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新一代货运挂车及汽车列车需求与特征分析
    2.1 道路运输业转型发展对货运挂车及列车的新需求
        2.1.1 我国货运挂车及列车的发展现状
        2.1.2 道路运输业转型发展对货运挂车及列车的新需求
    2.2 科技创新促进货运挂车及列车新技术应用
    2.3 新型货运汽车挂车标准体系
        2.3.1 货运挂车标准体系现状与建设发展的相关建议
        2.3.2 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标准分析
    2.4 我国新一代货运挂车及汽车列车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挂汽车列车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3.1 车辆建模
        3.1.1 车辆动力学建模
        3.1.2 TruckSim仿真模型构建
    3.2 车辆行驶稳定性分析
        3.2.1 转向轮转角阶跃输入试验
        3.2.2 稳态回转试验
        3.2.3 单车道变换试验
        3.2.4 蛇形试验仿真分析
    3.3 参数变化对车辆行驶稳定性的影响
        3.3.1 使用参数变化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3.3.2 结构参数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道路试验验证
    4.1 试验方案设计
        4.1.1 试验场地
        4.1.2 样车及试验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稳态回转试验结果分析
        4.2.2 蛇行试验结果分析
    4.3 仿真模型验证
        4.3.1 稳态回转试验
        4.3.2 蛇行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见三种双挂汽车列车对比研究分析
    5.1 三种模块化车型参数
        5.1.1 A-double(半挂汽车列车+中置轴挂车)
        5.1.2 B-double(牵引车+带牵引座半挂车+半挂车)
        5.1.3 C-double(牵引货车+半挂牵引拖台+半挂车)
    5.2 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仿真研究
        5.2.1 操纵稳定性研究
        5.2.2 横向稳定性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协调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变限速控制
        1.2.2 入口匝道控制
        1.2.3 可变限速与匝道协调控制
        1.2.4 既有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运行特征分析
    2.1 研究范围与数据准备
        2.1.1 研究范围
        2.1.2 数据准备
    2.2 合流区交通流特性分析
        2.2.1 合流特性
        2.2.2 交通量特性
        2.2.3 速度特性
        2.2.4 车头时距特性
    2.3 合流区拥堵状态交通特性
        2.3.1 交通拥堵分析
        2.3.2 通行能力陡降
        2.3.3 时走时停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协调控制策略
    3.1 可变限速控制
        3.1.1 可变限速控制目的
        3.1.2 核心控制要素
        3.1.3 可变限速控制策略
    3.2 入口匝道控制
        3.2.1 入口匝道控制目的
        3.2.2 入口匝道控制算法
        3.2.3 入口匝道控制策略
    3.3 合流区协调控制
        3.3.1 模型预测控制
        3.3.2 协调控制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状态预测模型
    4.1 METANET模型
        4.1.1 基本思想
        4.1.2 交通流模型
    4.2 可变限速控制下的MEATNET模型
        4.2.1 基于车道交通流模型
        4.2.2 对稳态速度方程的影响
        4.2.3 对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
    4.3 入口匝道限制下MEATNET模型
        4.3.1 入口匝道汇入模型
        4.3.2 入口匝道控制
    4.4 协调控制下的METANET模型
        4.4.1 入口匝道控制对可变限速控制的影响
        4.4.2 可变限速控制对入口匝道控制的影响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协调控制优化模型
    5.1 优化目标选取
        5.1.1 通行效率指标
        5.1.2 安全性指标
        5.1.3 环境指标
    5.2 控制优化模型
        5.2.1 目标函数
        5.2.2 约束条件
    5.3 模型求解算法
        5.3.1 遗传算法
        5.3.2 遗传算法求解过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仿真平台搭建
        6.1.1 路段选取
        6.1.2 数据来源
        6.1.3 仿真设计
    6.2 参数标定与验证
        6.2.1 交通状态预测模型参数
        6.2.2 模型预测控制参数
        6.2.3 SUMO仿真模型参数
        6.2.4 有效性验证
    6.3 仿真结果分析
        6.3.1 遗传算法优化过程
        6.3.2 交通流参数对比分析
        6.3.3 交通效益评价
        6.3.4 环境效益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10)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联车技术应用成果与发展趋势
        1.2.2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特征分析的研究
        1.2.3 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运行特性与拥堵机理的研究
        1.2.4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缓堵控制方法的研究
        1.2.5 既有研究概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面向合流区缓堵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阶段划分
    2.1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定义
        2.1.1 智能网联汽车定义及技术体系
        2.1.2 智能网联汽车与相关概念的联系
        2.1.3 智能网联汽车的价值体系
    2.2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分析
        2.2.1 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分析
        2.2.2 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2.3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阶段划分
        2.3.1 现有划分方法
        2.3.2 阶段划分原则
        2.3.3 阶段划分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运行特性分析
    3.1 多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的设施构成及分类
        3.1.1 多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设施构成
        3.1.2 合流区的设施分类
        3.1.3 合流区研究对象界定
    3.2 多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流数据统计分析
        3.2.1 提取数据及方法确定
        3.2.2 交通量分布特性
        3.2.3 车辆类型与交通量车道分布特性
        3.2.4 交通密度与地点速度分布特性
    3.3 车头时距分布模型
        3.3.1 车头时距分布特征
        3.3.2 车头时距分布模型构建
    3.4 合流影响区范围界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拥堵形成机理分析
    4.1 高速公路合流区拥堵形成时段实测交通流特性分析
        4.1.1 拥堵发生时段内交通流特性分析
        4.1.2 拥堵扩散时段内交通流特性分析
    4.2 高速公路合流区通行能力下降机理
        4.2.1 高速公路合流区通行能力影响因素
        4.2.2 变速行为对合流区交通运行的影响
        4.2.3 换道行为对合流区交通运行的影响
    4.3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拥堵形成建模
        4.3.1 合流匝道中单车汇入过程分类
        4.3.2 合流汇入行为引发的交通拥堵机理
        4.3.3 高速公路合流区拥堵传播机理
        4.3.4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拥堵概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初级网联条件下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控制策略
    5.1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拥堵发生条件与缓堵思路
        5.1.1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流环境分析
        5.1.2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拥堵发生充要条件
        5.1.3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思路
    5.2 拥堵吸收驾驶策略在初级网联车辆环境中适应性分析
        5.2.1 拥堵吸收驾驶策略概述
        5.2.2 拥堵吸收驾驶策略评价
        5.2.3 拥堵吸收驾驶策略适应性分析
    5.3 初级网联条件下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控制策略
        5.3.1 拥堵吸收驾驶策略启动判别条件
        5.3.2 关键参数计算
        5.3.3 高速公路合流区拥堵吸收驾驶策略
    5.4 拥堵吸收驾驶策略仿真与效果分析
        5.4.1 合流区环境与情景构建
        5.4.2 仿真拥堵吸收驾驶策略参数计算
        5.4.3 仿真拥堵吸收驾驶策略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级网联环境下车辆协同式合流控制方法
    6.1 合流区车辆协同式合流控制范围及目标确定
        6.1.1 合流区车辆协同式合流控制策略
        6.1.2 模型基本假设前提和边界条件确定
        6.1.3 目标函数参数的选取
    6.2 合流车辆经过合流点序列确定方法
    6.3 合流区车辆轨迹规划建模
        6.3.1 以加速度为目标的建模与求解
        6.3.2 以急动度为目标的建模与求解
        6.3.3 混合目标建模
    6.4 协同式合流控制数值模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四、客车 行驶速度加快(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面交通振动作用下明长城城墙的动力响应研究[D]. 王猛.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大型客车在弯坡组合路段事故发生机理及安全控制研究[D]. 寇越. 烟台大学, 2021(11)
  • [3]客运驾驶员驾驶行为分析及车速预测方法研究[D]. 朱凯家.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4]车辆行驶对公路隧道内流场与污染物扩散影响的模拟研究[D]. 陈小凡.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5]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时空特征研究[D]. 王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窄车身主动倾斜电动车控制技术研究[D]. 冯磊. 贵州大学, 2020(04)
  • [7]机动车排放管控对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效应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D]. 张昊楠.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8]新一代货运挂车列车—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研究[D]. 李月.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2020(01)
  • [9]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协调控制方法研究[D]. 李怡. 东南大学, 2020(01)
  • [10]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控制方法[D]. 肖尧.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公共汽车加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