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一、门静脉高压症外科的历程和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1](2020)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内外分支内的血栓形成。PVT在正常人中的发生率较低,而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概率明显升高。大多数PVT患者进展缓慢,无临床症状。然而,一些患者尤其是急性PVT患者,腹痛等腹部体征出现的概率较高,慢性PVT多在已发生的肝脏疾病基础上导致门静脉高压症加重。急性PVT患者往往起病急、症状重,慢性PVT患者临床症状相对缓慢,而一旦发现已出现临床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影响肝硬化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合并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若发展并累及到肠系膜静脉,有导致肠缺血甚或出现危及生命的肠坏死的可能。门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也使其临床治疗变得更为复杂,随介入微创技术和专用覆膜支架的临床应用,TIPS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近年TIPS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门静脉高压治疗也引起临床很大兴趣,已被认为TIPS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安全且有效方法。但门静脉血栓有范围和程度的差异,这些不同血栓范围、不同血栓程度和不同血栓类型是否影响肝硬化患者临床转归和TIPS治疗效果,目前尚有不同观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明确。为此,本论文就以上问题分为两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回顾分析303例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析在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PVT的存在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行TIPS的疗效特点的影响;第二部分回顾复习肝硬化并PVT为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而行TIPS治疗的患者165例,分析不同血栓类型和程度患者不同的TIPS操作方案;不同血栓类型和程度对TIPS术后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为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特别是有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史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第一部分门静脉血栓对行TIPS治疗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在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PVT的存在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303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TIPS治疗的患者。其中合并PVT184例(急性PVT患者24例,慢性PVT患者160例),无PVT组11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并进行随访,对PVT组(184例)与无PVT组(119例)的临床特征及TIPS疗效进行对比;同时对比急性PVT组(24例)与慢性PVT组(160例)的临床特征及TIPS临床疗效。结果1.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较非血栓组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更高(χ2=20.514,P<0.001),有出血史的患者所占比例更高(χ2=7.587,P=0.006),基线白细胞计数更高(t=2.543,P=0.011),基线血小板计数更高(t=3.957,P<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肝硬化合并PVT组的急性腹痛发生率较非PVT组更高,但并无显着性差异(χ2=2.771,P=0.096)。两组间基线腹胀病人所占比例及基线肝功能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2.肝硬化合并急性PVT组与肝硬化合并慢性PVT组,急性PVT组基线Child-Pugh 评分更高(t=2.615,P=0.010)、基线 Child-Pugh 分级更高(χ2=7.072,P=0.021)、基线腹痛发生率更高(χ2=27.727,P<0.001)、基线腹胀发生率更高(X2=6.660,P=0.010)、基线腹水程度更重(χ2=12.930,P=0.005)、基线白细胞计数更高(t=4.327,P<0.001)、基线血小板计数更高(t=3.426,P=0.001),但基线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病人所占比例较低(X2=15.777,P<0.001)。3.PVT组随访29.4±25.9个月,非PVT组随访22.8 ±21.4个月,虽然两组间随访时间存在差异,但肝硬化合并PVT组的患者相较于不合并PVT的患者在施行TIPS后具有更高的肝性脑病发生率(χ2=9.498,P=0.002)。且两组间在TIPS成功率、生存率、再出血率、术后支架狭窄率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且两组患者在施行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可显着下降。.4.肝硬化合并急性PVT组随访25.7±24.7个月,慢性PVT组随访29.9±26.1个月,两组患者在TIPS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在有限的随访期内两组间生存率、再出血率、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术后支架狭窄率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且两组患者在施行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可显着下降。结论(1)门静脉血栓形成会加重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和消化道出血等失代偿事件的发生,加重肠道血流循环障碍如腹痛等临床症状;尤其是肝硬化合并急性PVT,患者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更高,腹痛等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的发生率更高。(2)合并PVT的肝硬化患者行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较无PVT者相对较高,但手术成功率并无明显差别,基于有限的随访资料PVT的存在不影响TIPS操作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的个体化操作技术和临床疗效研究目的分析不同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临床分型和不同血栓程度对TIPS的技术要求,探索肝硬化合并PVT不同临床分型的个体化TIPS操作方案;进而观察肝硬化合并PVT分型和程度对TIPS后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肝硬化伴PVT因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行TIPS治疗的患者165例。其中急性PVT 16例,慢性PVT 149例。本研究在既往PVT分型的基础上,结合TIPS操作技术要求及影响TIPS操作的临床要素,提出了 PVT的新的分型:(1)Ⅰ型,无门静脉主干阻塞,仅有门静脉分支或属支阻塞(肝内分支包括门静脉左支或右支;肝外属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2)Ⅱ型,仅有门静脉主干阻塞,未累及肝内门静脉分支;(3)Ⅲ型,门静脉主干伴门静脉右支阻塞(Ⅲa)或门静脉主干伴门静脉左支阻塞(Ⅲb);(4)Ⅳ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均阻塞,无肠系膜上静脉阻塞,无脾静脉阻塞(Ⅳa),或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均阻塞,有肠系膜上静脉阻塞,无脾静脉阻塞(Ⅳb);(5)Ⅴ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阻塞,伴有脾静脉阻塞,无肠系膜上静脉阻塞(Ⅴa),或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阻塞,伴有脾静脉阻塞,有肠系膜上静脉阻塞(Ⅴb)。根据PVT分型的不同,选择不同TIPS治疗方案:Ⅰ型,首选常规TIPS途径多可门静脉穿刺成功;门静脉穿刺困难时可选择经皮经肝辅助TIPS途径。Ⅱ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若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可联合经皮经肝途径;门静脉肝内分支纤细经皮经肝途径仍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时可考虑联合经皮经脾途径。Ⅲ型,常规TIPS操作困难时,可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左支穿刺辅助(Ⅲa)或经皮经肝门静脉右支穿刺辅助(Ⅲb);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者则推荐经皮经脾途径。Ⅳ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时推荐联合经皮经肝途径;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则推荐经皮经脾途径。Ⅴ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若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可行经皮经肝辅助途径;若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在血栓为新鲜疏松血栓的情况下,可试行经皮经脾途径辅以取栓术。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并进行随访,分别观察临床分期、血栓程度等对肝硬化合并PVT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TIPS疗效。归纳出可以指导TIPS个体化操作的新的PVT临床分型,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临床特点及TIPS疗效和预后特点。结果1.共复习肝硬化PVT合并消化道出血行TIPS治疗165例,根据血栓的范围和程度,其中Ⅰ型20例,TIPS成功18例,14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4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Ⅱ型32例,TIPS成功29例,18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7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4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Ⅲ型42例,TIPS成功42例,27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15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IV型27例,TIPS成功25例,11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11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3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Ⅴ型44例,TIPS成功35例,13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20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2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五组间TIPS操作成功率(χ2=10.49,P=0.0313)、门静脉穿刺途径(χ2=19.377,P=0.013)、经皮经肝或经皮经脾穿刺病例所占比例(χ2=11.559,P=0.021)均有显着性差异,从Ⅰ型至Ⅴ型,五组患者操作难度逐渐增加,操作成功率呈下降趋势,非常规TIPS途径所占比例逐渐增加。2.五种类型患者在实施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获得显着性下降。Ⅰ型基线PVP 30.1±6.2mmHg,术后 PVP 18.2±3.6mmHg(t=9.771,P<0.001);Ⅱ 型基线PVP 28.5±6.0mmHg,术后 PVP 18.9±5.8mmHg(t=12.818,P<0.001);Ⅲ 型基线 PVP 26.2±7.0mmHg,术后 PVP 17.0±5.7 mmHg(t=10.491,P<0.001);Ⅳ型基线 PVP 29.1 ± 5.8mmHg,术后 PVP 19.7 ± 5.0 mmHg(t=9.4,P<0.001);Ⅴ型基线 PVP 28.2±5.9mmHg,术后 PVP 15.5±6.7mmHg(t=10.305,P<0.001)。五种类型患者在PVP下降绝对值(F=2.449,P=0.050)、PVP下降百分比(F=2.449,P=0.050)均有显着性差异,且V型患者的PVT下降绝对值及下降百分比均为最高。3.在实施TIPS成功后,各分型患者间生存率(χ2=1.610,P=0.807)、再出血率(χ2=2.778,P=0.596)、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χ2=1.470,P=0.832)、支架狭窄率(χ2=5.274,P=0.260)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根据所需TIPS操作方案不同,本研究将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分为五种临床分型,并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采取不同的TIPS操作方式,从Ⅰ型至Ⅴ型,TIPS操作难度逐渐增加,Ⅴ型(弥漫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手术成功率最低。(2)五种临床类型患者术后生存率、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支架狭窄率等疗效指标无显着性差异,但五种临床类型患者在成功实施TIPS后均可实现门静脉压力的显着下降,尤其是门静脉阻塞范围及程度最重的V型患者,门静脉压力下降幅度最大。(3)根据本研究的临床分型,肝硬化合并PVT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可以实现TIPS操作的个体化选择,并达到患者较高的TIPS成功率,即便在成功率相对较低的V型患者,与其他临床类型患者相比在成功实施TIPS后仍能同等获益。

陈静[2](2019)在《经颈静脉不同门静脉分支分流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颈静脉不同门静脉分支穿刺分流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的影响,并观察其对肝性脑病、分流道功能障碍、再出血及腹水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因消化道出血采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的71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穿刺部位分为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左支门腔分流术患者组(左支分流组)30例和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右支门腔分流术患者组(右支分流组)41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门脉系统不同分支的血氨水平,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血氨水平;测量分流前、后门静脉压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分流道功能障碍发生率、再出血及腹水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门静脉压力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门静脉压力均显着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门静脉压力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系统中以脾静脉的血氨浓度最低,分别为(32.2±9.5)μmol/L(左支组)和(30.6±8.6)μmol/L(右支组),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氨浓度最高,左支与右支分流组分别为(69.1±22.1)μmol/L和(68.6±18.3)μmol/L两组患者门脉左右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氨浓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动静脉血血氨浓度的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及组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支分流组中,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氨浓度均高于术前,且动脉血血氨浓度在不同时间点均高于静脉血血氨浓度(P<0.001),静脉血血氨浓度在术后半年较术后3个月明显上升(P<0.001),右支分流组中,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氨浓度均高于术前,且动脉血血氨浓度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均高于静脉血血氨浓度(P<0.001)然而在术后半年动脉血血氨浓度较术后3个月明显上升(P<0.001),在术前动静脉血血氨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左支分流组和右支分流组动脉血血氨浓度的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及组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静脉血血氨浓度的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支分流组在术后1d及术后3个月动脉血氨浓度低于右支分流组(P<0.05);而不同时间点左支分流组和右支分流组静脉血氨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左支分流组术后支架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右支分流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与腹水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门脉不同分支存在血氨浓度的差异,其中以脾静脉的血氨浓度最低,肠系膜上静脉的最高。不同分支的穿刺引流可能影响外周血的血氨浓度,TIPS术后动脉血氨浓度会明显上升,但经左支分流术后血氨的上升幅度较右支分流术低,这可能会造成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差异。经左支分流和经右支分流在降低门静脉压力上效果相当,但前者术后支架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相对低,提示经左支分流优于经右支分流。

李爽[3](2019)在《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危险评估模型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以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为检测手段,明确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发生、破裂出血、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别建立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破裂出血、治疗后复发的危险评估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别以肝硬化无食管静脉曲张、肝硬化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及肝硬化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并行套扎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EUS测量并描述食管侧枝静脉(esophageal collateral varices,ECV)的位置、直径和数量,统计研究对象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on-selective beta-blocker,NSBB)及抗病毒治疗情况,以首次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时间为起点,随访期18个月,分别以EV发生、EV破裂出血和EV复发或随访结束为终点。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确定EV发生、破裂出血及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起相应的Logisticc回归预测模型。以此为基础转化为危险因素评分表,绘制危险评分-概率曲线并建立危险分层。结果:1.第一部分:(1)EV发生危险评估模型共筛选出7个独立危险因素,各自危险评分如下:未接受NSBB治疗(3分)、未抗病毒治疗(2分)、Child-pugh B期(1分)、食管周围侧枝静脉(peri-esophageal collateral varices,peri-ECV)直径>2mm(1分)、peri-ECV数量≥5条(3分)、食管周围侧枝静脉(para-esophageal collateral varices,para-ECV)直径≥5 mm(4分)、para-ECV数量≥5条(4分);(2)危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评分从1分到4分不等,总分为0l8分,EV的预测发生率随评分的升高呈上升趋势0.003升至1;(3)该评分模型按照总评分划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三个危险分层,分别对应评分为≤2分,35分,≥5分;三个危险分层实际EV发生率分别为8.33%、36.36%、93.91%;(4)应用ROC曲线评估本模型的辨识能力,AUC0.947(P<0.05)提示辨识度良好。应用Hosmer-Lemeshow评估本模型的校正性能,P=0.450,提示拟合度优。2.第二部分:(1)EV破裂出血危险评估模型共筛选出5个独立危险因素,各自危险评分如下:未接受NSBB治疗(3分)、红色征阳性(4分)、peri-ECV直径≥5 mm(1分)、peri-ECV数量≥5条(2分)、para-ECV数量≥5条(3分);(2)危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评分从1分到3分不等,总分为013分,EV的预测破裂出血率随评分的升高呈上升趋势0.003升至0.0960;(3)该评分模型按照总评分划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三个危险分层,分别对应评分为≤5,68分,≥9;三个危险分层实际EV破裂出血率分别为1.94%、23.68%和96.62%;(4)应用ROC曲线评估本模型的辨识能力,AUC0.985(P<0.05)提示辨识度良好。应用HosmerLemeshow评估本模型的校正性能,P=0.539,提示拟合度优。3.第三部分:(1)EV治疗后复发危险评估模型共筛选出6个独立危险因素,各自危险评分如下:未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治疗(5分)、红色征阳性(3分)、胃底静脉曲张程度(1分)、peri-ECV直径≥5 mm(3分)、peri-ECV数量≥5条(3分)、para-ECV数量≥5条(2分);(2)危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评分从1分到5分不等,总分为017分,EV的预测治疗后复发率率随评分的升高呈上升趋势0.003升至0.0999;(3)该评分模型按照总评分划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三个危险分层,分别对应评分为≤7,810分,≥11;三个危险分层实际EV破裂出血率分别为0.00%、34.29%和95.42%;(4)应用ROC曲线评估本模型的辨识能力,AUC0.977(P<0.05)提示辨识度良好。应用Hosmer-Lemeshow评估本模型的校正性能,P=0.827,提示拟合度优。结论:基于EUS构建起的危险评估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EV发生、破裂出血及治疗后复发,且该模型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能够为肝硬化EV发生的预防及合理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廖佳桦[4](2018)在《简化断流术与标准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简化断流术与标准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门脉高压症(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呈“红色征”)伴严重脾功能亢进患者共34例,其中行简化断流术共14例(试验组),行标准断流术共20例(对照组)。结果:(1)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的比较:试验组:手术时间为127.5±28.9,术中出血量为178.5±125.1;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70.5±55.8,术中出血量为328.0±100.7;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P<0.05)。(2)两组术后结果对比:试验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的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门静脉内径大小、曲张静脉改善情况及肝功能情况对比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前后两组门静脉内径的变化情况:两组手术术后门静脉内径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两组间门静脉内径的减小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手术前后两组肝功能的变化情况:两组术后肝功能状态较术前变差(P<0.05),两组间手术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试验组术后出现胃肠不适情况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而两组间门静脉血栓、肝性脑病、胸腹水、切口感染及其他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预防性断流术,简化断流术的临床效果要优于标准断流术,它在简化手术步骤、促进术后恢复和解决脾亢的基础上,既达到了预防食管胃底静脉出血的目的,又保留了迷走神经,很大程度上维持了胃肠自身生理解剖及功能,明显降低了术后胃肠不适发生率,说明简化断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具有临床可行性。同时,对于基层医院开展断流术治疗脾功能亢进并预防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李松[5](2018)在《肝癌切除联合脾切断流术与单纯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分析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术及单纯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就诊的肝细胞癌并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术组(切脾组,即观察组)和单纯肝癌切除组(保脾组,即对照组)。其中切脾组共42例,男32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1.3±7.5)岁;保脾组共40例,男32例,女8例,平均年龄(52.4±8.0)岁,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白细胞、总胆红素、术后并发症、无瘤生存期、总生存期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2-3dWBC及PLT计数显着增高,于710d后逐渐下降并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并较术前水平高。而对照组患者术后WBC及PLT计数水平呈一过性增高,术后7d左右逐步下降,最终与术前水平基本持平。观察组术后14dWBC和PLT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术后相同时间观察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无统计学异。远期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患者门静脉血栓发生率(11.9%)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率(4.8%)明显低于(27.5%)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生存时间平均值分别为47.18±10.90个月、38.61±10.05个月,总生存时间中位数分别为49.0个月、41.0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无瘤生存时间平均值分别为33.83±9.34个月、28.78±9.98个月,无瘤生存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7.5个月、30.0个月。观察组1年、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5%、59.5%、29.5%,对照组1年、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2%、48.6%、18.4%。观察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为85.7%、67.8%、40.5%,对照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为78.4%、56.2%、20.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8/0.004)。结论肝癌切除联合脾切断流术可安全应用于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未增加手术近期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率。可使患者血小板、白细胞恢复至正常水平,并显着降低食管下段-胃底曲张静脉再出血率,但升高了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肝细胞癌复发,延长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

曹亚娟,潘一明,包善华,卢成林,许碧云,谢敏[6](2016)在《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2月至2014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断流术的39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42例,女性155例,年龄1279岁,中位年龄48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后因素。通过门诊复查、电话随访、信函回访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单因素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397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术后死亡8例,顺利出院389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48岁)(χ2=4.559,OR=2.048,P=0.033)、术前内镜下红色征(χ2=4.959,OR=2.129,P=0.026)及未保留门奇侧支静脉(χ2=13.348,OR=5.122,P=0.000)是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后因素。截止至2015年10月,共有370例患者获得随访,失访率为6.8%。随访时间021.5年,平均随访时间(5.7±4.6)年,随访期内与研究疾病相关的死亡103例。术后1、3、5、10、15、20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6%、86.9%、80.1%、59.3%、54.1%、38.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男性)、年龄(≥48岁)、术前上消化道大出血(单次≥500 ml)、病毒性肝炎、未保留门奇侧支静脉是可能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48岁)(χ2=9.850,RR=1.904,P=0.002)、术前上消化道大出血(单次≥500 ml)(χ2=34.402,RR=3.273,P=0.000)、病毒性肝炎(χ2=7.573,RR=2.525,P=0.006)、未保留门奇侧支静脉(χ2=5.905,RR=1.889,P=0.015)是影响远期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保留门奇侧支静脉的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及提高远期生存率。

权柯[7](2016)在《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热的发生率,并探讨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并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及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科择期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有无病毒性肝炎,有无消化道出血史,门静脉压力,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监测手术前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指标;监测手术前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的门静脉主干宽度及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指标。密切关注患者术后体温变化,将术后发热7天或以上,每日发热时最高体温?38.0℃(排除输液反应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一过性发热)的患者归入试验组,其余患者归入对照组。评估术后发热的发生率并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热的主要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判断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根据剔除标准,排除资料严重不全、观察期间死亡及失访的病例后,本组最终纳入154例研究对象,试验组36例,对照组118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热率为23.4%(36/1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热与既往有无消化道出血史,门静脉压力,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术后第14天血小板计数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差、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门静脉压力高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热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依次为:2.439、2.896、2.018、1.683。借助此回归模型,估算每例患者术后发热的预测概率,以大于0.5预判为将会出现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热,则总预测正确率为79.2%。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显示各因素的预测价值:术前肝功能分级?门静脉压力?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AUC:0.727?0.717?0.687?0.660)。结论:本研究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热率为23.4%;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差、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门静脉压力高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热的主要危险因素。

陈龙,颜娟[8](2014)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规范性治疗措施的探索》文中认为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一直是世界医学界的难题,在我国各大医院的治疗方法及措施相对混乱,治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作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及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本院感染科、普通外科、消化内科各科室协作治疗的经验,得出一些门静脉高压症治疗方面的成果和体会等,得出结论 :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多学科联手共同评估、制定治疗方案及治疗路径的个体化治疗策略。经长期临床实践也证明了其对改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预后的有效性。

车小双[9](2013)在《三种手术方式在门静脉高压治疗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10例改良冠腔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及疗效,为该术式进一步推广实施提供确切的临床参考。2.通过45例接受外科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疗门静脉高压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的比较,探索一种合理的外科治疗门脉高压的手术方式。方法:1.收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实施改良冠腔分流术1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值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吻合口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2.收集收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以17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患者作为断流组,18例经腹改良式Sugiura断流术加脾切除术作为横断流组、10例改良冠-腔分流术加脾切除术作为冠腔分流组,对三组间食管胃底静脉术前术后曲张程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并比较分析并进行总结。结果:1.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前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差值有意义(P<0.05),切脾后和分流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血流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月左右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术后回访给予门静脉CT成像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直接或间接证明8例患者吻合口通畅,2例患者吻合口栓塞,无再出血及肝性脑病发生,随访6个月至48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无失访,无死亡病例。2.改良冠腔分流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断流组(P<0.01),与横断吻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断流组死亡2例(11.76%),改良断流组死亡1例(5.56%),改良冠腔分流组死亡率(0%)低于其他2组;三组手术方式术前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术前术后比较P<0.001,三组病人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三组间经两两比较,*P<0.001为断流组与横断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为横断流组与冠腔分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冠腔分流组与断流组比较,两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1.改良冠腔分流术手术方式操作相对简单,预防近期再出血效果好,术后可以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压力,对门静脉血流影响小,对肝功能影响小,是部分门静脉高压病人外科治疗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2.改良冠腔分流术接分流了食管胃底静脉的血流进入下腔静脉,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效果良好,手术创伤较小,其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低,并发症少,近期存活率满意,如能有效预防术后血栓栓塞分流血管,可达到更为满意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孟高克[10](2013)在《内镜下与外科手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内镜下与外科手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对比。材料与方法150例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分为内镜下治疗组(endoscopy group, EG)86例、外科手术治疗组(surgical group, SG)64例,在同一水平Child-Pugh分级基础上,比较两组早期再出血率、迟发出血率、病死率、次均住院费、人均总住院费用。研究结果Child-PughA级:EG迟发性再出血率(38.1%vs5.9%, P=0.001)明显高于S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早期再出血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vs5.9%,P=0.055;14.3%vs2.9%, P=0.089)。Child-Pugh B级:EG早期出血率、迟发性出血率(40.9%vs6.7%, P=0.001;50.0%vs20.0%, P=0.009)明显高于S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死亡率(22.7%vs6.7%, P=0.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G:次均住院费用为33400.68元,其中27例患者反复出血多次住院,初次治疗距离二次出血时间平均为:102.39天,平均住院次数:2.64次,人均住院总费用为:73294.4元;SG:次均住院费用为44645.2元,其中6例患者因术后再次出血住院,初次治疗距离二次出血时间平均为:216.42天,平均住院次数为:1.12次,人均住院总费用为:48145.2元。结论1.内镜治疗组初次治疗距再次出血时间较外科治疗组明显短;2.内镜治疗组平均住院次数较外科治疗组明显增多;3.内镜治疗组虽次均住院费用比外科治疗组低,但因内镜治疗组存在严重二次出血问题反复住院,故内镜治疗组人均住院总费用较外科治疗组高。

二、门静脉高压症外科的历程和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门静脉高压症外科的历程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门静脉血栓对行TIPS治疗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五) 附录
第二部分 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的个体化操作技术和临床疗效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五) 附录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2)经颈静脉不同门静脉分支分流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危险评估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发生危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3 研究方法
        1.1.4 观察指标
        1.1.5 统计学分析
        1.1.6 伦理
    1.2 结果
        1.2.1 入组病例的基线特征描述
        1.2.2 影响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2.3 多因素logistic模型的预测价值分析
        1.2.4 危险评分体系的建立
        1.2.5 危险评分-概率曲线的建立
        1.2.6 危险分层等级设定
        1.2.7 危险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及拟合优度检验
        1.2.8 超声内镜对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预测价值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3 研究方法
        2.1.4 观察指标
        2.1.5 统计学分析
        2.1.6 伦理
    2.2 结果
        2.2.1 入组病例的基线特征描述
        2.2.2 影响出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2.3 多因素logistic模型的预测价值分析
        2.2.4 危险评分体系的建立
        2.2.5 危险评分-概率曲线的建立
        2.2.6 危险分层等级设定
        2.2.7 危险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及拟合优度检验
        2.2.8 超声内镜检测对出血的预测价值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复发危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3.1 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3 研究方法
        3.1.4 观察指标
        3.1.5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方法
        3.1.6 统计学分析
        3.1.7 伦理
    3.2 结果
        3.2.1 入组病例的基线特征描述
        3.2.2 影响复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2.3 多因素logistic模型的预测价值分析
        3.2.4 危险评分体系的建立
        3.2.5 危险评分-概率曲线的建立
        3.2.6 危险分层等级设定
        3.2.7 危险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及拟合优度检验
        3.2.8 超声内镜检测对复发的预测价值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综述 超声内镜评估诊治门脉高压的最新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简化断流术与标准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分流术
    2.2 断流术
    2.3 断流分流联合术
    2.4 腹腔镜微创治疗
    2.5 肝移植
    2.6 小结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基本资料
    3.2 病例筛选
    3.3 围手术期处理
    3.4 手术方式的选择
    3.5 观察指标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的比较
    4.2 两组术后结果对比
    4.3 手术前后两组门静脉内径的变化情况
    4.4 手术前后两组肝功能的变化情况
    4.5 随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5)肝癌切除联合脾切断流术与单纯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门静脉高压继发脾功能亢进症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2.4 随访
        2.5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单因素分析结果
        3.2 多因素分析结果
    4.讨论
        4.1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概述
        4.2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
        4.3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的预防
        4.4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的治疗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三种手术方式在门静脉高压治疗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改良冠腔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近期疗效分析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仪器和检查方法
        2.1 仪器
        2.2 检查方法
        2.2.1 门静脉血流量(PVF)的测量
        2.2.2 吲哚菁绿 15min 潴留率(ICG-R15)测定
        2.2.3 术中自由门静脉压(FPP)的测量方法
        3 手术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手术及随访情况
        2 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
        3 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
    讨论
        1 手术适应症的选择
        2 手术疗效的评价
        2.1 近期效果
        2.2 血流动力学变化
        2.3 肝功能变化
        3 手术中的基本要求
        4 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4.1 吻合口栓塞
        4.2 上消化道再出血
        4.3 术后感染
        4.4 术后定期复查进行内镜下治疗
        5 改良冠腔分流术的优势
第二部分 门静脉高压不同手术后并发症及疗效分析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材料背景
        2 手术方法
        3 资料收集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1 结果分析
        2 术后并发症防治
        2.1 术后腹腔内出血
        2.2 上消化道再出血
        2.3 门静脉系统血栓
        2.4 腹水
        2.5 吻合口狭窄
        2.6 定期复查
        3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内镜下与外科手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四、门静脉高压症外科的历程和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D]. 张凯. 山东大学, 2020(12)
  • [2]经颈静脉不同门静脉分支分流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及预后的影响[D]. 陈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3]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危险评估模型的构建[D]. 李爽.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简化断流术与标准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对照研究[D]. 廖佳桦. 吉林大学, 2018(01)
  • [5]肝癌切除联合脾切断流术与单纯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对比分析[D]. 李松. 郑州大学, 2018(01)
  • [6]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曹亚娟,潘一明,包善华,卢成林,许碧云,谢敏. 中华外科杂志, 2016(06)
  • [7]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研究[D]. 权柯.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规范性治疗措施的探索[J]. 陈龙,颜娟. 中国实用医药, 2014(31)
  • [9]三种手术方式在门静脉高压治疗中的应用分析[D]. 车小双.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10]内镜下与外科手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对比[D]. 孟高克. 宁夏医科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