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明代玉盒鉴定

上海博物馆明代玉盒鉴定

一、上海博物馆藏明代玉盒鉴别(论文文献综述)

胡凌燕[1](2021)在《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尝试从写本文献的角度,对武周时期这一特殊时段的文学面貌,进行专题与个案相结合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通过对武周文学的重要写本进行文献层面和文学层面的双重挖掘,结合传世文献和石刻文献,以诗歌、序文、小说三种文体为核心,着重关照刘希夷、崔融、李峤、王勃、张鷟、珠英学士等武周时期的着名作家及文学群体,对文本流传、文体演进、文学传播与影响以及特殊文学现象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求尽可能全面、有体系地呈现武周时期文坛的原生状态,挖掘被历史掩埋的某些文学史现象,进而为纠正长期以来中古文学研究注重以传世刻本文献作单面建构的偏颇与缺失抛砖引玉。论文共六章,第一章为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总述,第二章为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专题研究,后四章为武周文学重要写本的个案研究。第一章,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类别与特点研究。研究武周文学可资利用的写本文献主要有敦煌写本、吐鲁番写本和日藏写本三类。本章重点从文本的形态和内容两方面,总结这三类写本文献各自的特点,同时对敦煌和吐鲁番写本的发现过程与整理历史进行爬梳,对日藏写本的源流与藏所进行追溯、考察。第二章,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研究。本章先对敦煌遗书所存武周诗文做了全面搜集、考辨与汇录,并从作家、作品及写本形态三方面概述其总貌。其次据作品存佚情况和文本形态特征,对残卷的文献价值进行了具体发掘。最后在综论残卷文学价值的基础上,以刘希夷《白头翁》诗为个案代表,探讨初盛唐七言歌行从中原传入敦煌后其传播渠道与作品性质发生的转变。第三章,敦煌写本《珠英学士集》研究。本章首先结合传世文献考知珠英学士间交游唱和之史实,审视武周文坛的整体唱和环境。其次探讨时代诗风影响下选家崔融的诗学趣味,论述《珠英集》对于初唐诗歌选学的推进作用及其在“唐人选唐诗”中的先驱意义。再者,《珠英集》作为编《三教珠英》的副产品,启发我们进一步探讨武周时期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并兴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四章,古钞本《李峤杂咏诗》研究。《杂咏诗》的敦煌写本和日藏写本近代以来重现国人视野,从文献层面看,有助于考清《杂咏诗》在书目文献和现实世界中的流传情况,解决诗注相关的一些问题。从文学层面看,则启发我们关注初唐咏物诗在武周时期的变革,以及李峤咏物诗对日本平安朝诗歌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正仓院本《王勃诗序》研究。本章主要从王勃文集的唐本还原、王勃诗序的重新解读、王勃生平的补充订正三方面论证了院本《诗序》的文学实证功用,同时从集会诗序的文体内涵、演进历程及其与集会诗歌的关系三方面审视了院本《诗序》的文体学意义,此外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了王勃诗文东传日本之经纬及其对日本奈良和平安时期汉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六章,日藏古本唐传奇《游仙窟》研究。本章厘清了《游仙窟》湮没与回传的历史问题,并从十娘的身份入手,对《游仙窟》的内容与主旨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深度探讨,同时以《游仙窟》文本为切入点,考察了唐代诗歌与小说文体交融的现象及唐传奇的情感表现等问题,从而可见《游仙窟》之文学史意义。

路崇薪[2](2021)在《绵阳双包山汉墓经脉漆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四川绵阳双包山2号汉墓出土的经脉漆人为研究对象,试图讨论这件溢出古代雕塑常识之外的特例带来的关于“身体”的艺术表现和认知。文章以“身体”为切入角度和理论支点,拟在医学史研究之外找到针对经脉漆人能够形成有效研究的另一条路径。首先将其从出土环境中提取出来,在美术史视野中对其进行本体的对比分析。参照对象的选择并不限于材质或者用途的框定,“身体的艺术表现”是他们的最大公约数,附以身体史研究中的若干子概念,讨论漆人为什么是一件理论化身体?第二个层次考察历史文献中对“身体”的关注与认知。最后再回到墓葬的礼仪原境。透过漆人“断臂”切入口,讨论破坏性的行为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再针对此墓中各种共存的“身体”——玉人、经脉漆人、陶俑、木俑——探讨名与实,功能和意义的问题。进而扩展视角,讨论一位汉代贵族对知识的占有及身份塑造。

赵成清[3](2020)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中国玉器收藏与研究初探》文中认为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国家在远东考古探险的深入,以及中西交流的日益加深,西方公私领域的中国玉器收藏开始引起越来越多西方学者的关注。在对中国玉器的认知、收藏和展览过程中,西方学界也开始了中国玉器的研究,并涌现出温索浦、毕晓普、波西尔、福开森等一批杰出的玉器研究学者,他们在探索中国玉器鉴赏和研究方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向西方传播着中国玉器文化。

李伦鹏[4](2020)在《明清瓷绣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墩是一种无靠背的小型坐具,以腹壁代替腿足的统称为坐墩。墩一般腹部大,上下小,造型若堂鼓,又称为鼓墩。墩面多覆丝绣织物作为垫子,故又名绣墩。考古发掘发现了宋代绿釉鼓型墩的残片,装饰有鼓钉,颜色鲜明,证明了宋代时瓷鼓墩的存在。明清时期瓷制绣墩较为流行,生产窑口众多,生产量较大。现存的瓷绣墩也多为明清时期,宋元少见,明清时期瓷墩迅速普及,但清末之后瓷绣墩的数量又迅速减少。绣墩的发展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明清时期瓷墩作为一种常见的家具不仅数量较多,普及区域广泛,类型丰富,装饰华丽精巧,而且在陶瓷发展史上、家具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所以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瓷墩的器型、纹饰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不同的图案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瓷墩的工艺浓缩了古人制瓷艺术的精华。明清瓷瓷墩的保护、流通现状也反映了当下的文物保护现状、艺术品市场的现状。本文主要以实地探访史料论证等方法,探讨了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1、绣墩发展演变的脉络;2、瓷绣墩的探源及发展演变,明清瓷绣墩兴衰的原因;3、梳理明清瓷绣墩的产地、品种,搞清明清瓷绣墩的制作工艺流程;4、以博物馆所藏明清瓷绣墩为基本,结合考古出土材料和历史文献,主要就明清瓷墩器型、纹饰、分类等方面有一个综合全面的梳理,进而探讨瓷墩在明清时期的功用及明清陶瓷家具文化;5、了解博物馆藏明清瓷绣墩的保护传承现状;6、分析明清瓷绣墩拍卖市场交易情况。

张小杨[5](2019)在《辽塔考述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元10世纪前后,契丹游牧民族在中国北方草原逐渐崛起,在唐末五代乱世之中积蓄力量,稳步发展。会同元年收取幽云十六州,统和二十四年签订澶渊之盟,其统治长达219年。在此期间,历代君主皆有佛教寺院及佛塔营建活动,至兴宗起,崇佞释教,大肆树塔营建寺院,其佛塔广泛分布于辽境各处。辽塔遗存数量丰富,地上遗存多达八十余处,在已有的大范围建筑调查的基础之上,笔者通过历代方志、史料、金石志以及民国早期调查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官方测绘调查及考古发掘,进行考证梳理,大致形成一份辽时期佛塔营建考述,终总结170余例辽塔案例。在通考基础之上,首先对辽塔的建筑类型与时空分布、寺院布局等建筑及时代地域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绘制辽佛塔分布地图。其次对辽塔突出特征——壁饰造像题材与舍利瘗埋类型进行图像学与考古学分类,试图从辽塔的外在表现分析其反映的佛教思想内涵。

李万康[6](2018)在《图像证据的证明、诠释与甄别:“礼部评验书画关防”印考》文中指出图像证据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在史学研究中已引起重视。但正如彼得·伯克所说:"虽然像文本证词一样,图像提供的证词也提出了背景、功能、用语和收集(事隔多久才收集的)以及是否间接作证等问题,但相比而言,可视证据的考证还不够发达。"1尤其传世文物中的图像证据的甄别、考证及其文献价值的挖掘依然不够,学界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以"人"为传承媒介的传世文物,存在大量真伪难辨的赝伪图证。倘若对图像证据的真实性不

施玮[7](2018)在《故国宫卷》文中指出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题记一、进门1脸上身上都充满加州阳光的宋天一——John,出生在纽约,加州理工大学毕业后,他不愿意回东部,就一边读研一边和几个小哥们儿创办了一个小小的软件开发公司。去年他研究生毕业了,其他几个小伙伴都赞成把公司搬到北加州硅谷去,他却无意去那个满地都是IT男的地方。今年正好硅谷有家大的软件公司想要收购他们

马颖[8](2018)在《汉代玉器审美形式与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以其后世不可企及的审美形式和艺术风格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学术界尚缺少从美学层面对汉代玉器的形式与风格做出全方位、系统研究的论着。论文尝试以汉代玉器的审美形式和艺术风格为核心,对汉代玉器审美形式及艺术风格的特点、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土壤做出辨析和探讨。汉代玉器生产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创新。随着汉朝疆域的扩大、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汉帝国对西域的经营,大量和田玉进入中原,成为汉代玉器生产的主要原料。温润、细腻的和田玉以其丰富的自然物理特性引起汉代人深邃的审美和文化体验,从而赋予它更多的道德与审美内涵。治玉工具在汉代得到改造,尤其是铁质砣头砣机的使用,使得精细化、立体化的玉器雕琢成为可能。精妙流利的阴刻技法使玉器线条刚劲饱满,遒劲流畅。浅浮雕增加了玉器造型的立体感和纹饰的写意性;透雕、圆雕和高浮雕的成熟运用极大的增强了玉器的立体化美感。汉代的玉器制度也不断完善和精密,玉器使用场合广泛,品类空前丰富,推动了汉代从礼器到佩饰、日常用玉、丧葬用玉、辟邪用玉等玉器器型、样式的繁荣和新变。汉代玉器具有无与伦比的形式魅力。它的设计因材施艺,自然天成;取大势,去繁缛;一物多用,营造无限的想象空间。汉代玉工善于运用流畅动感的S形构图、重心偏移的非对称构图、蓄势待发的倾斜构图、多重视角的反向构图和局部共形的斜截构图等来表现多姿多彩的运动效果。汉代玉工们创造出多视点、多角度取象和裁截扭转、艺术镂空等多种造型手法,使所雕刻形象产生空间扭转、时空交驰的螺旋张力和虚实相生、新奇震撼的审美感受。造型中大弧度的曲线和凹弧面的使用,使玉器产生了丰富的光影效果。汉代玉工还创造出云气化模块作为造型单元,自由地组合这些云气单元,营造出丰富的比例、平衡、韵律等形式美感。汉代玉器的纹饰有装饰性纹饰和结构性纹饰。多个装饰性纹饰组合形成了具有节奏、韵律和丰富统一的纹饰之美。结构性纹饰以动物类纹饰为主,动物纹饰在没有细部描绘的夸张姿态中,显示出一种野性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运动、气势之美。审美成为汉代玉器的重要功能,所以,其玉器纹饰也突破了商周以来宗教、理性色彩浓郁的凝重、严谨、对称,呈现出飞扬灵动、充满张力的审美趣味。汉代玉器艺术风格主要体现为充满动感和张力的艺术形式以及雄浑刚健、自由灵动的美感特征。汉代的工匠善于将线、型的物理张力转换成视觉和精神的张力,从而赋予对象以饱满的生命力。他们善于塑造速度和运动的状态,使玉器充满天马行空的活力。汉代玉器具有雄浑古拙的体量感,单纯、简洁、夸张、写意的造型。它遗形骸尚神韵,通过体现和传达对象的内在精神超越了原生状态的“形”。汉代玉器呈现出粗犷豪放、蓬勃进取的精神气质,表现了汉代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汉代玉器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得力于对楚文化中神秘浪漫精神与北方文化的深沉理性的吸收和融合。根据汉代玉器艺术风格的演变,可以将汉代玉器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它们呈现为从个体化向图案化的逐渐发展变化的趋向。汉代治玉理念和哲学、美学观念是促进汉代玉器审美形式和艺术风格发展的精神土壤。汉代工匠崇尚兼容并包的治玉理念:在思想观念上儒家和道家互补;在使用目的上礼制和世俗并举;在风格来源上南方和北方合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写实与写意交融。汉代玉器的道德化内涵与人格美密切相关。汉代论玉既重“德”又重“符”,“符”就是玉器的感性形式,玉器的道德、人格内涵真正寄寓融化在玉器材质色泽等有意味的形式中。“道”、“器”平衡是中国古代造物追求的最高理想,它促进了汉代工匠对玉器审美形式的重视,大道无形,存以“大象”,“象”既是玉器的感性形式。道器平衡的哲学观促进了汉代玉器精神内涵与审美形式的高度统一。它影响了汉代的美学思想,促进了汉代玉器制作中材与艺、工与技、用与美、形与神、文与质等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汉代玉器雄浑豪放、自由灵动的“大美”气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汉代玉器审美形式和艺术风格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降金晶[9](2018)在《明代锺繇书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代小楷进入新的发展高峰,名家辈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明人对锺繇书法的学习,开启了一代小楷之新风。本文对明代锺繇书风进行深入研究,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通过对宋元时期书家关于锺繇书法认识的梳理,考察出宋元书家对锺繇书法“篆籀意象”和“天然之趣”的崇尚,奠定了明代锺繇书风的发展基础。第二,针对明代的锺繇法帖进行对比分析,指出锺繇法帖之间面貌迥异,导致明人对锺繇书法的评价出现既怀疑又折服的两极化现象,进而形成对“古拙”与“姿态横溢”的不同审美取向。第三,对明代锺繇书风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进行分析,首先在政治因素的刺激下,锺繇书法的正统地位受到书家关注;其次在文人之间的雅集和鉴藏活动中,锺繇书法影响了众多书家,尤其在苏、浙地区,使锺繇书风的形成与传播带有地域和群体性特征。第四,以祝允明、王宠、黄道周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小楷创作中从不同角度对锺繇书法的继承与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明代小楷面貌。

陈雅婧[10](2018)在《日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艺术资源运营研究 ——以京都国立博物馆藏中国近代绘画为中心》文中提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已成为国家间相互竞争的关键,而外来艺术资源本土化运营将为当代国家文化发展开辟一条新的创意路径,并为地区文化的长久繁荣提供更多的可能。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现日本国立博物馆收藏有众多的中国艺术资源,这些资源经过日本政府及博物馆多年的经营,在海外异乡绽放华夏文明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文化生态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京都国立博物馆因受到上野理一、富冈谦藏、长尾雨山、森冈峻山及须磨弥吉郎等与中国渊源颇深的私人藏家寄赠,而获得了为数众多的高品质中国近代绘画。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京都国立博物馆藏中国近代绘画的收藏过程,半公开式的分类保存方式,自建团队与外部专家的合作修复,博物馆文化财保护基金的运营,专门研究人才的培养,以及与藏品相关的展览、出版、教育、研讨等活动的展开,以特定藏品的具体管理措施为切入点,来探讨日本国立博物馆对待中国艺术资源的态度及其背后的运营机制。并由此引申出当今日本国立博物馆在大型特别展览会制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海外艺术品引进法及“文化艺术立国”政策等的指导和影响下所呈现出的对外来艺术资源管理的未来视野及全球战略。再通过与欧美国家博物馆进行横向对比,概括出国家文化事业从“行政管理”到“资本运营”的必然趋势,博物馆作为国际资讯中心的平台塑造,以及外来艺术资源本土化运营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全球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国家文化品牌的树立等方面的战略价值。

二、上海博物馆藏明代玉盒鉴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博物馆藏明代玉盒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二、武周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主要论题与思路
    四、基本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类别与特点
    第一节 敦煌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整理
        二、经典传钞与民间丛钞的并行流传
        三、中原文人的诗歌与文章
    第二节 吐鲁番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吐鲁番文书的发掘与整理
        二、零碎残片的杂抄散写
        三、西州民间的书信与俗文学
    第三节 日藏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日藏古钞本的源流与藏所
        二、文学典籍与文人小说的佚存
        三、日人重钞:忠于底本的抄写态度
第二章 敦煌写本武周诗文残卷
    第一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梳理
        一、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汇录
        二、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概貌
    第二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文献价值
        一、久佚诗文的辑佚价值
        二、存世篇章的校勘价值
        三、唐集唐抄的文本还原
    第三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文学价值
        一、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文学价值总论
        二、刘希夷《白头翁》与七言歌行的性质演变
第三章 敦煌写本《珠英学士集》
    第一节 《珠英集》与武周时期的文人唱和
        一、珠英学士成员再考
        二、《珠英集》与珠英学士之交游唱和
        三、《珠英集》与武周文坛之唱和环境
    第二节 《珠英集》与武周诗歌选学的演进
        一、崔融的选诗趣味与时代诗风的体现
        二、唐前诗歌选学的兴起与发展
        三、《珠英集》在唐人选唐诗中的先驱意义
    第三节 《珠英集》与三教思想的文学影响
        一、《三教珠英》编纂与初唐三教关系论略
        二、敦煌本《珠英集》残卷的三教内涵
        三、三教融合对武周文学的深层影响
第四章 古钞本《李峤杂咏诗》
    第一节 古钞本《杂咏诗》的发现与流传
        一、李峤诗文集版本源流考述
        二、敦煌本《杂咏诗》的发现
        三、日藏本《杂咏诗》的流传
    第二节 古钞本《杂咏诗》的注释
        一、《杂咏诗》注本系统
        二、《杂咏诗》注者问题
        三、《杂咏诗》所见唐人注唐诗特点
    第三节 《杂咏诗》与初唐咏物诗的历史变革
        一、形制:从咏物单篇到咏物组诗
        二、咏法:从物的描摹到情的寄寓
        三、功用:从社交抒情到启蒙示范
        四、体裁:从五言短诗到长篇歌行
    第四节 《杂咏诗》与日本平安朝的诗歌发展
        一、《杂咏诗》的东传与平安初期的咏物风尚
        二、《杂咏诗》在道真咏物诗中的受容与变容
        三、句题诗的先声:一场中秋诗宴引发的思考
第五章 正仓院写本《王勃诗序》
    第一节 院本《诗序》的发见始末及文本面貌
        一、院本《诗序》的发见与研究
        二、院本《诗序》的文本面貌
    第二节 院本《诗序》的实证功用
        一、王勃文集的唐本还原
        二、王勃诗序的重新解读
        三、王勃生平的补充订正
    第三节 院本《诗序》的文体审视
        一、诗序文体与集会诗序
        二、唐前集会诗序的肇端与演进
        三、集会诗序与集会诗歌的关系
    第四节 王勃诗文与日本汉文学的发展
        一、《王勃集》东传日本之经纬
        二、王勃诗文于奈良朝汉文学之影响
        三、王勃诗文于平安朝汉文学之影响
第六章 日藏古本唐传奇《游仙窟》
    第一节 《游仙窟》的湮没与回传
        一、古本《游仙窟》的湮没
        二、古本《游仙窟》的回传
    第二节 《游仙窟》的内容与主旨
        一、身份猜想:十娘五嫂为“别宅妇”的可能性
        二、内容定位:落魄才子与别宅妇的爱情传奇
        三、主旨探微:理想幻灭本质的影射
    第三节 从《游仙窟》看唐代诗与小说的文体交融
        一、《游仙窟》小说融诗的具体情况
        二、《游仙窟》小说融诗的叙事功能
        三、《游仙窟》小说融诗的语言特质
    第四节 《游仙窟》与唐传奇的情感表现
        一、以诗书为载体:诗歌传情与书信陈情
        二、以实物为承托:咏物言情与赠物定情
总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绵阳双包山汉墓经脉漆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学术史
    二、研究思路与问题
第一章 经脉漆人:“身体”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形躯
    第二节 体表
第二章 对“身体”的关注与认知
    第一节 技艺层面
    第二节 “身体”的魔力
第三章 回到墓葬:经脉漆人的名与实
    第一节 断臂:经脉漆人是俑吗?
    第二节 昔日场景与墓葬原境
    第三节 一位汉代贵族的知识占有
结语
附录:古代医学雕像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3)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中国玉器收藏与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对古玉认识的初步建构
    1、清宫玉器收藏时期(1840~1910)
    2、汉玉及先秦玉器收藏时期(1920~1940)
    3、高古玉收藏时期(1940~1950)
二、西方对中国玉器的主要收藏
三、20世纪早期西方汉学界的中国玉器研究
四、结论

(4)明清瓷绣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绣墩的相关定义界定
    第一节 绣墩的定义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明清瓷绣墩定义
    第三节 绣墩与其他家具的区别
第二章 明清瓷绣墩的起源、产地及其发展演变
    第一节 瓷绣墩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明清瓷绣墩的兴起
    第三节 明清瓷绣墩的主要产地及分期
第三章 明清瓷绣墩的形制、纹饰分类与功用
    第一节 明清瓷绣墩的形制分类
    第二节 明清瓷绣墩的纹饰
    第三节 绣墩的功用
第四章 明清瓷绣墩坯体的制作工艺
第五章 明清瓷绣墩的保护、流通现状
    第一节 明清瓷绣墩市场流通情况(以着名拍卖行为例)
    第二节 博物馆藏明清瓷绣墩的保护、开发现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辽塔考述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范围
    1.2 研究现状
        1.2.1 早期以日本为主的外国学者调查
        1.2.2 营造学社的奠基作用
        1.2.3 1949年后全面的调查、发掘与研究
        1.2.3.1 以国家为主导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
        1.2.3.2 新考古资料的发掘
        1.2.3.3 大范围的调查与测绘
        1.2.3.4 文献材料的发现与整理
        1.2.3.5 全面的综合研究
        1.2.4 小结
    1.3 研究方法与材料
    1.4 研究目的
    1.5 选题意义
2 文献与遗址中的辽塔
    2.1 说明
        2.1.1 各京道辽塔分布情况综述
        2.1.2 各京道辽塔分布图
        2.1.3 重要辽塔举例
        2.1.4 各京道辽塔情况一览表
        2.1.5 图表
    2.2 上京道
        2.2.1 上京西坡塔遗址
        2.2.2 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庆州白塔)
        2.2.3 上京道辽塔情况一览表
        2.2.4 上京辽塔图表
    2.3 东京道
        2.3.1 东京辽阳府广佑寺塔(辽阳白塔)
        2.3.2 黄龙府农安辽塔(隆安塔)
        2.3.3 祥州万金塔(农安万金塔)
        2.3.4 沈州无垢净光舍利塔(沈阳塔湾塔)
        2.3.5 沈州崇寿寺白塔
        2.3.6 辽州辽滨塔
        2.3.7 崇兴寺东塔
        2.3.8 懿州宝严寺塔(阜新塔营子塔)
        2.3.9 东京道辽塔情况一览
        2.3.10 东京道辽塔图表
    2.4 中京道
        2.4.1 中京感圣寺塔(宁城大明塔)
        2.4.2 霸州兴中府延昌寺塔
        2.4.3 霸州姚汉英造舍利塔
        2.4.4 霸州灵感寺释迦佛舍利塔(朝阳南塔)
        2.4.5 霸州释迦定光二佛舍利塔
        2.4.6 建州黄花滩塔
        2.4.7 建州八棱观塔
        2.4.8 海云寺空通山悟寂院舍利塔(白塔峪塔)
        2.4.9 精严禅寺塔(喀左大城子塔)
        2.4.10 阜新东塔山塔(红帽子乡塔)与吕舟大师塔
        2.4.11 中京道辽塔分布一览表
        2.4.12 中京道辽塔图表
    2.5 南京道
        2.5.1 仙露寺塔
        2.5.2 天王寺舍利塔
        2.5.3 奉福寺塔
        2.5.4 大延寿寺双塔
        2.5.5 大悯忠寺塔
        2.5.6 燕京大昊天寺宝塔
        2.5.7 永安寺舍利塔
        2.5.8 罗汉院八大灵塔
        2.5.9 广济寺木塔
        2.5.10 井亭院舍利塔
        2.5.11 房山北郑院塔
        2.5.12 云居寺内塔
        2.5.13 涿州云居寺塔与智度寺塔
        2.5.14 蓟州独乐寺白塔
        2.5.15 蓟县天成寺舍利塔
        2.5.16 丰润大天宫寺塔
        2.5.18 南京道辽塔一览
        2.5.19 南京道辽塔图表
    2.6 西京
        2.6.1 应州宝宫寺释迦塔
        2.6.2 丰州宣教寺塔
        2.6.3 蔚州南安寺塔
        2.6.4 辽西京道佛塔情况一览表
        2.6.5 辽西京道佛塔图表
3 辽塔建筑形制与时空分布
    3.1 建筑形制
        3.1.1 密檐式塔
        3.1.2 楼阁式塔
        3.1.3 复合式塔
        3.1.4 华塔
        3.1.5 单檐塔
    3.2 平面
    3.3 时代与地域分布
    3.4 佛塔在寺院中的布局
    3.5 小结
4 辽塔相关问题研究
    4.1 砖塔塔身壁饰造像题材
        4.1.1 过去七佛与大日如来
        4.1.2 金刚界五方佛
        4.1.3 八大灵塔
        4.1.4 八大菩萨
        4.1.5 明王与天王像
        4.1.6 圆觉经
        4.1.7 佛说八大吉祥经
        4.1.8 其他
    4.2 瘗埋舍利类型
        4.2.1 真身舍利
        4.2.2 法舍利
        4.2.2.1 经塔、法舍利塔、香泥小塔
        4.2.2.2 石经幢
        4.2.2.3 藏经
        4.2.3 感应舍利
        4.2.3.1 隋仁寿分舍利
        4.2.3.2 建圆寂道场
        4.2.4 定光佛舍利
        4.2.5 塔墓、塔幢互融
        4.2.6 小结
    4.3 辽塔反映的辽代佛教信仰
    4.4 辽塔功能探索
5 结语
    5.1 辽塔通考以及形制、分布特点
    5.2 辽塔所反映的辽代佛教信仰
    5.3 辽塔功能探索
    5.4 余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无出土位置的辽塔金石文献信息
作者简历

(6)图像证据的证明、诠释与甄别:“礼部评验书画关防”印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礼部评验书画关防”一印的从属时代
二秘书监图籍庋藏关防
    (一) 黏连入卷, 用印关防
    (二) “缴连开呈”与“乞照详事”
三半印关防与庋藏勘验
四“礼部评验书画关防”与楷字墨印编号
五图像证据与图证造伪
余论

(7)故国宫卷(论文提纲范文)

一、进门
二、丹脸
三、聆音
四、繁弦
五、观舞
六、为疏
七、小憩
八、蟾影
九、清箫
十、一书

(8)汉代玉器审美形式与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材料综述
        1.3.1 使用的考古图录
        1.3.2 使用的考古文献
    1.4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5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审美视域中汉代玉器的新发展
    2.1 汉代玉料材质的扩充
    2.2 汉代治玉工艺的进步和创新
        2.2.1 治玉工具的进步
        2.2.2 雕刻技法的创新
    2.3 汉代玉器器型的继承和新变
        2.3.1 仪礼用玉品类的变化
        2.3.2 丧葬用玉的重要地位
        2.3.3 装饰用玉的繁荣
        2.3.4 生活用玉的新发展
        2.3.5 陈设玉器显示了汉代玉雕的高超技艺
    2.4 汉代玉器生产与用玉制度的变化
        2.4.1 玉器生产制度
        2.4.2 用玉制度
    2.5 汉代用玉思想的多元包容
    2.6 汉代玉器审美意识的变化
第三章 汉代玉器的审美形式
    3.1 汉代玉器的设计原则
    3.2 汉代玉器构图的审美追求
        3.2.1 流畅动感的S曲线构图
        3.2.2 重心偏移的均衡构图
        3.2.3 蓄势待发的倾斜构图
        3.2.4 多重视角的反向构图
        3.2.5 局部共形的斜截构图
    3.3 汉代玉器造型的审美创造
        3.3.1 多视点的立体化追求
        3.3.2 云气化单元的创造和运用
        3.3.3 艺术镂空手法的新变化
        3.3.4 曲度(曲线)凹弧面造型带来的灵动和光影效果
        3.3.5 裁截扭转的螺旋张力
        3.3.6 多手法并用的美感效应
    3.4 汉代玉器纹饰的审美特征
        3.4.1 装饰性纹饰的继承和丰富
        3.4.2 结构性纹饰的浪漫飘逸和自由奔放
第四章 汉代玉器的艺术风格
    4.1 充满张力、动感的力量与气势
        4.1.1 汉代玉器的艺术张力
        4.1.2 汉代玉器的动感效应
    4.2 雄浑刚健、粗犷豪放的大美气象
        4.2.1 雄浑古拙的体量感
        4.2.2 遗形取神的创作原则
        4.2.3 粗犷豪放、蓬勃进取的精神风貌
    4.3 夸张写意、自由灵动的浪漫气息
        4.3.1 单纯简洁、夸张写意的造型
        4.3.2 自由灵动的线条纹饰
    4.4 汉代玉器艺术风格的嬗变及分期
        4.4.1 艺术风格的嬗变
        4.4.2 艺术风格的分期
        4.4.3 个体化与图案化特点
        4.4.4 艺术风格形成的渊源
第五章 汉代玉器的审美文化精神
    5.1 汉代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
        5.1.1 思想观念上儒家和道家并重
        5.1.2 使用目的上礼制与世俗并举
        5.1.3 风格来源上南方与北方合流
        5.1.4 艺术手法上写实与写意并用
    5.2 汉代玉德说的审美化发展
        5.2.1 玉器的道德化与人格化
        5.2.2 玉符与玉德的完美统一
    5.3 汉代道器平衡观对玉器的影响
        5.3.1 “道”“器”平衡是中国古代造物追求的最高理想
        5.3.2 道器平衡观促进汉代玉器创造出有意味的审美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插图目录
附录2:图例说明
附录3:表格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明代锺繇书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一、明以前的锺繇传统
    (一)宋代书家对锺繇传统的探寻
    (二)元代锺繇传统的延续
二、明代书家对锺繇书迹的整理与评价
    (一)明代刻帖中的锺繇书迹
        1.《贺捷表》
        2.《荐季直表》
        3.《力命表》
        4.《宣示表》
    (二)对锺繇书迹真伪的论述
        1.《贺捷表》
        2.《荐季直表》
    (三)明代书家对锺繇书法的评价
        1.同一书家评价的矛盾
        2.对同一审美层次的两极化评价
三、明代锺繇书风的形成与传播
    (一)从政治因素看锺繇书风的形成
        1.程朱理学的影响
        2.铨选制度的影响
        3.书法的启蒙教育
    (二)从社会风尚看锺繇书风的传播
        1.明初雅集活动中锺繇书风的传播
        2.吴门书派中锺繇书风的兴盛
        3.董其昌与其他晚明书家
    (三)刻帖对锺繇书风的推动
    (四)明人对锺繇书风的学习纵论
四、明代书家对锺繇书风的继承与创新
    (一)锺繇书风的继承者——祝允明
    (二)锺繇书风的出新者——王宠、黄道周
    (三)其他书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日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艺术资源运营研究 ——以京都国立博物馆藏中国近代绘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日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艺术资源收藏背景和现状
    第一节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立博物馆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中国艺术资源在日本国立博物馆收藏史中的位置及影响
    第三节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中国艺术资源现状分析
第二章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中国近代绘画来源及特点
    第一节 博物馆与收藏家的战略联盟
    第二节 须磨弥吉郎的中国近代绘画收藏
    第三节 馆藏中国近代绘画的整体性与多样性
第三章 京都国立博物馆对中国近代绘画的保存与修复
    第一节 半公开式的藏品分类保存
    第二节 自建团队与外部专家的合作修复
    第三节 博物馆文化财保护基金的运营
第四章 京都国立博物馆对中国近代绘画的研究和推广
    第一节 专门研究人才的培养——西上实与吴孟晋
    第二节 作为知识生产的展览、出版与教育活动
    第三节 相关作品鉴定、论坛与国际研讨会的开展
第五章 日本国立博物馆中国艺术资源运营的制度研究
    第一节 大型特别展览会的普及和完善
    第二节 以市场为导向的博物馆法人化改革
    第三节 多重法律体系的保驾护航
    第四节 “文化艺术立国”政策的强力助推
第六章 日本国立博物馆中国艺术资源运营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非政府部门公共机构——英国大英博物馆
    第二节 资本化运作的非营利机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第三节 政府直接管辖的公益机构——法国吉美博物馆
    第四节 日本与欧美国家博物馆的运营比较
第七章 日本国立博物馆中国艺术资源运营的价值启示
    第一节 从“文化行政管理”到“文化资本运营”
    第二节 国家博物馆外向型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三节 外来艺术资源本土化运营的战略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中国艺术品公开目录
附录2: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中国近代绘画官网公开目录
附录3: 须磨弥吉郎中国近代绘画收藏笔记部分藏品目录及简介
附录4: 京都国立博物馆学艺员西上实与吴孟晋先生访谈稿
附录5: 日本的博物馆法
附录6: 海外艺术品公开促进法等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四、上海博物馆藏明代玉盒鉴别(论文参考文献)

  • [1]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D]. 胡凌燕. 浙江大学, 2021
  • [2]绵阳双包山汉墓经脉漆人研究[D]. 路崇薪.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3]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中国玉器收藏与研究初探[J]. 赵成清. 艺术设计研究, 2020(06)
  • [4]明清瓷绣墩研究[D]. 李伦鹏. 郑州大学, 2020(02)
  • [5]辽塔考述及相关问题研究[D]. 张小杨. 浙江大学, 2019(03)
  • [6]图像证据的证明、诠释与甄别:“礼部评验书画关防”印考[J]. 李万康. 形象史学, 2018(02)
  • [7]故国宫卷[J]. 施玮. 作家, 2018(09)
  • [8]汉代玉器审美形式与风格研究[D]. 马颖. 西北大学, 2018(01)
  • [9]明代锺繇书风研究[D]. 降金晶. 渤海大学, 2018(12)
  • [10]日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艺术资源运营研究 ——以京都国立博物馆藏中国近代绘画为中心[D]. 陈雅婧. 上海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上海博物馆明代玉盒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