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海上潍坊”研究

加快建设“海上潍坊”研究

一、对加快“海上潍坊”建设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郄双泽[1](2020)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开发合理化问题研究 ——基于对山东省五个特色小镇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是我国发展新型城镇化以及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运动休闲以及健康养生需求的重要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加快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对推动全民健身以及实现“健康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体育资源开发状况是反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要素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特色”开发程度的重要体现,故研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体育资源开发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建设方向的把握,以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如何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开发提出合理化策略为研究问题,基于对山东省五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考察,运用结构功能主义中的AGIL分析框架对当前山东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的开发状况进行分析、挖掘各自资源开发的优长和不足之处,并据此尝试回应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资源合理化开发问题。自2017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96个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名单中山东省内有五个小镇入选,是试点小镇较多的省份之一,故本研究以入选试点名单的五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即潍坊国际运动休闲小镇、日照奥林匹克水上运动特色小镇、胶州铺集足球特色小镇、烟台南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以及临沂费县许家崖航空运动特色小镇调查对象。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政策文件;运用实地调查法对五个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以及回访调查并在此期间运用访谈法对小镇相关工作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游客等群体进行访谈形成对各小镇资源开发状况的认识;运用逻辑分析法以AGIL结构功能分析框架为理论依据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结构功能划分为适应、目标达成、整合以及维持四个子系统,对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由此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山东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地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即维模功能系统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故本研究认为山东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开发应当注重其与山东科教文卫体系的协同性,凸显山东体育资源文化基底与区域特色,以此推动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将西方的AGIL结构功能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特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开发的问题研究中,是一次将该理论本土化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同时本研究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影响,实地调查深度和广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故研究有些许不足之处。

王成韦[2](2019)在《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指出没有任何一个经济社会进程能够像城市化一样创造出如此多的机会,不论是对产业的发展还是就业的促进,城市化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继工业化之后新的经济发展引擎,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引擎驱动的新成长阶段。随着区域性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以及新一轮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信息、人员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产业间不断流动、集中和分配。城市的发展已经超越自身界限,涉及地理空间、经济空间和行为主体等多个层面。不同属性和层次的主体(产业、企业和城市等)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迥异,并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得不同属性主体在层内和层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在此背景下,厘清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要素主体关系以及识别影响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主体及其关联组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城市群为基础发展城市化既是提升我国城市化整体水平的内在要求,又是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城市经济发展问题涵盖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不同属性和层次的经济主体及其关系结构,可视为以产业关联为基础的企业和城市等多属性、多层次主体间的关系整合问题。其中,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是企业业务交流和城市经贸往来的内在基础;企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产业组织网络的高级细分形态,依赖产业空间集聚的同时也对城市经济产生动态影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实现;城市承载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具体反映着贸易与合作的效率与效能,是产业关联和企业发展的最终体现。城市内、外要素主体的关联强度和结构表征着资源要素整合和劳动地域分工程度,关键要素主体的辐射带动能力与功能支撑作用影响着城市化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在推进城市化发展,制定城市化战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群内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主体及其层内和层间关联结构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基于城市群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发展的研究中必须要开启新的视角,关注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影响因素、内在机制以及结构演进趋势。本文对城市群经济系统内的各层次要素主体归纳在一个框架下进行整合,在综合考虑城市间的产业投入产出关系和企业业务往来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采用超网络思想研究城市化发展问题。超网络存在于由很多单一网络相交织形成的现实系统之中,其可更全面描述复杂系统,逐步成为研究现实问题的新方法。因此,本文引入超网络分析方法,基于城市群经济系统构建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并从关联结构视角刻画和描述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各层次主体的层内、层间交互关系,这对制定科学有效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本文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内容:(1)分析多属性要素主体关联对城市化发展影响的内涵和机理,构建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城市群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群内的产业、企业和城市及其关联结构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城市群内要素主体关联的本质是在产业和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合作网络,核心是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基础是地区产业存在的投入产出关系。因此,本文第3章在分析城市群内要素主体及其关系对城市化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产业、企业和城市关联网络,并根据其内在的属性和逻辑关系,基于超网络理论耦合三层要素主体关联构建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2)设计城市化发展超网络的层内和层间结构度量指标。经济含义清晰且可操作的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的构建,不仅需要明确的应用目标和合理的描述工具,也包括指标设计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从多个维度分析揭示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主体内部及其间的关联结构,测度城市群内单层次和多层次要素关联结构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如基于子网络局部关联结构指标(节点度、点介中心性和边介中心性)可以从层内关联的视角识别层内关键节点和连边,基于子网络整体关联结构指标(基础关联结构、核关联结构和循环关联结构)可以识别单层网络中的关键支撑结构,基于超网络局部关联结构指标(节点超度和强度中心性)可以从层间关联的视角,识别层间交互的关键节点,基于超网络整体关联结构指标(超边度、超边相似度和超边距离)可以识别系统中影响力最强的产业、企业和城市组合。这些主体关联的结构特征可以为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及促进城市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定量依据。(3)对影响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省内、外要素及其关联结构进行应用研究。山东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城市化的发展不仅需要省内要素主体的协同,也离不开省外要素主体支撑,因此,通过构建山东省自身以及分别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要素关联的城市化发展超网络,分析要素主体间的关系及结构,找出支撑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省内、外关键产业、企业和城市及其组合。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山东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验证了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构建方法和指标计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具有如下创新点:(1)从产业、企业和城市关联视角分析城市化发展问题。文中研究了城市群内的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不同属性主体的层内和层间关联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首先,明确了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主体的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影响城市化发展的要素主体关联从单属性、单层次主体关联扩展到多属性、多层次主体间的关联。进而,基于要素关联关系定义城市化发展的内涵为:通过城市群经济系统内多属性、多层次要素主体的有序关联运动促使其在子系统层内和层间形成有序的关联和集聚,并找出子系统层内和层间的关键节点和结构,发挥其核心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城市群经济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互惠共赢和经济结构优化,最终推进城市化的发展。(2)将超网络的思想融入城市化发展模型构建中。超网络为研究社会经济生活中包含多属性、多目标、跨层级等特征的主体关联结构提供了有效工具。本文基于超网络理论抽象城市群经济系统,将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不同属性的要素主体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中进行分析,构建了包含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主体、反映城市化过程中的单层次内和跨层次间的要素主体关联超网络模型。并以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为例进行应用研究,进而为识别山东城市化发展中的关键产业、核心企业和重要城市,并确定辐射力广、支撑性强的产业、企业和城市组合提供了模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设计了经济含义清晰且可操作的层内和层间结构度量指标。文中从多个维度分析揭示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主体内部及其间的关联特征,找出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主体及其关联结构。具体指标包括基于子网络局部关联结构指标(节点度、点介中心性和边介中心性)、基于子网络整体关联结构指标(基础关联结构、核关联结构和循环关联结构)、基于超网络局部关联结构指标(节点超度和强度中心性)以及基于超网络整体关联结构指标(超边度、超边相似度和超边距离),文中并对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结构进行实例计算,找出了影响山东城市化发展的省内、省外关键要素主体及其关联组合。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化发展指标设计体系。

吴清祥[3](2017)在《QDP全链物流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全链物流是一个物流供应链的组织领导者,依托自身拥有的区位、服务、效率、能力等综合竞争实力和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产业要素的整体协调能力,优化、聚集、整合、统筹自身和第三方物流资源,将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从供应地转移到客户指定位置的低成本、高效率、“一站式”、“门到门”的物流解决方案。通过实施全链物流,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在物流供应链中的组织领导者地位,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拓展增值服务,扩大行业影响力,提升发展的品质与能级,实现增量增效。当前,世界经济处在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延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发展态势,全球贸易和国内进出口贸易增幅收窄,海运业务需求收紧,航运业发展未见明显好转,码头接卸能力呈现过剩倾向,导致港口行业吞吐量增幅收窄,相互之间同质竞争加剧,单纯依靠吞吐量增长拉动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思路、转型发展。新形势下,为了保持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内外港口企业纷纷自我变革、转变发展模式,沿港口上下游、沿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千方百计挖掘新业务、寻找新空间,培育支撑港口转型升级的新产业。特别是发挥自身优势,向与港口密切关联的全链物流节点挖掘新业务、配置新服务、培育新业态、拓展新空间,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通过掌控全程物流服务供应链把控腹地市场,反哺港口传统装卸主业增量,推动港口持续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和咨询机构对全链物流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知名港口布局和发展全链物流产业的成功实践,总结了国内外港口发展全链物流带来的启示,分析了QDP近年来全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梳理了QDP发展全链物流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深层次排查了QDP发展全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QDP发展全链物流的对策,即保持全链物流产业在港口转型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扩张港口现有全链物流产业的规模、培育港口全链物流产业的特色服务、完善以线上全程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港口全链物流服务信息化平台、优化港口内陆港和区域营销中心等全链物流网络布局、完善港口全链物流发展基础条件、强化港口全链物流发展人才支撑等对策,助推QDP加快布局和发展全链物流,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推动QDP巩固港口发展的存量市场、拓展增量市场,实现增量增效,支撑港口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并为全国沿海港口企业布局和发展全链物流产业提供借鉴。

山东省人民政府[4](2017)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鲁政发[2017]22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8月25日山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目录序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海洋自然状况第二节综合评价第三节存在问题与面临趋势第二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第一节总体要求第二节规划目标第三节战略任务第三章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发展

刘宁[5](2014)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文中提出低碳经济日益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受到政府决策部门、行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低碳经济理念逐渐在旅游业领域渗透、发展和深化,低碳旅游已经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响应方式,在促进我国旅游业节能减排和带动相关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推动社会经济体系的低碳化建设,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和低碳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旅游本质上是体育运动与旅游活动相互融合、互动共生的休闲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体育旅游持续升温、假日经济不断兴起以及带薪休假制度日益完善,催生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具有产业融合性、综合性与复杂性,建立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尝试将低碳经济理论融合和嵌入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和运行规律之中,试图探寻基于低碳经济理论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基本路径,为进一步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有效的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本文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低碳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构建起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的理论框架体系,并尝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发展。本文各章的研究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指出本文研究背景与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在全球变暖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在倡导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结合当前体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本文的研究落脚点,即基于低碳经济发展视角,探讨更加符合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的基本路径,并用于指导体育旅游发展实践。同时对当前国内外体育旅游产业研究的阶段特征、研究领域进行了梳理,指出目前体育旅游产业在研究领域拓展、研究视角整合、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有待改进。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该部分对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产业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深入分析了低碳体育旅游的基本内涵,探讨了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的基本特征,指出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是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等理念的有效诠释,是体育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游客消费提升和旅游价值观的真正变革。与此同时,对加快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的两大核心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其中低碳经济是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实现的技术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进行其低碳化发展模式构建的理念支撑。第三章:低碳视角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条件。从旅游产业发展角度,系统分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体育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开发的基本现状,认清今后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障碍。推动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有助于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提高低碳认知以及改善体育旅游发展环境,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低碳发展意识较为薄弱、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低碳技术发展受限等。第四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基础与环境条件。本章从地理环境条件、区域旅游资源基础、区域旅游市场条件、社会经济和政策技术系统方面,深入分析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环境条件。其中,良好的地理位置是其低碳化发展的重要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禀赋是发展的根本要素,旅游市场开发基础和社会经济条件是重要依托,发展政策和低碳技术是必要的支撑条件。第五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潜力测度与评价。从低碳发展能力、低碳产出、低碳环境、低碳设施支撑和低碳政策五个方面,构建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与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等方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潜力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揭示其低碳化发展潜力的构成与特征,进而提出符合体育旅游发展实际情况的政策建议,为制定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标准提供量化依据。碳排放量对于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旅游交通是体育旅游产业主要的能源消耗部门,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要依靠各类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协同发展,应积极实施交通、住宿、餐饮等各类旅游产业要素的低碳技术产业化。第六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本章对加快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的相关路径与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从转变传统观念,创新生产要素、统筹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等方面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第七章:结论。对全文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对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王夕源[6](2013)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山东半岛濒临黄海和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有长达3345千米的海岸线,近海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千米,海湾200多个,渔业资源丰富,近海渔业生产是半岛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山东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蓝色经济的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为蓝色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掀起了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的热潮。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作为半岛蓝色经济重要组成的近海渔业生产,如何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山东半岛要合理解决海洋环境、渔业生存与经济发展问题,首先要保证现有渔业资源免受进一步破坏。在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时,既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渔业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与此同时,需要建构一个高效有序的渔业循环经济体系,用全新的思想理念指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选择实用而有效的最佳模式及措施来发展渔业,以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由此,海洋生态渔业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渔业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法不断创新,经济与社会效益不断显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空间资源综合优势明显,海洋生物、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海洋人文资源底蕴深厚,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具备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条件和优势。本文立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发展的现状,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等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方法探讨,首先从蓝色经济和海洋生态渔业的基本概念及其现代涵义入手,结合山东半岛海洋渔业及生态渔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了蓝色经济与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内在联系,通过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的SWOT分析,依据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目标体系和模式选择,探索研究并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策略选择。本文研究提出了“海洋生态渔业”的创新概念,建立了“海洋生态渔业”的发展理论模型与途径。还提出了创建“禁渔区”或“海洋生态渔业自然保护区”的法规措施等。

张金珍[7](2011)在《潍坊海洋产业绩效评估及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浩瀚的海洋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把开发海洋资源列为重要课题。山东半岛作为国家首个以“蓝色经济”为特色的经济区域,省内各沿海地市都面临着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机遇。区域海洋资源禀赋具有异质性,区域海洋产业基础也存在差异,而海洋产业是一个复合产业群体,涉及国民经济三大产业门类的众多产业。基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综合要素来选择海洋主导产业对于区域“蓝色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在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和海洋产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潍坊海洋产业发展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以及省内环境,总结其面临的发展机会;分析了潍坊海洋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和自然资源条件,总结其发展的优势所在。分析了潍坊海洋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产业结构与竞争力优势和生态效应等产业绩效表现,总结其发展历程和产业素质。通过理论分析和专家建议,总结归纳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修正“钻石模型”的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综合基准体系。该体系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企业行为、生态环境、政府和机会六个选择基准。在模型算法上,联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Topsis法,并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专家问卷和典型企业调查获取指标数据,对潍坊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针对潍坊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结果,讨论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职能,从产业政策、公共服务和区域协调三个方面提出了地方政府在发展区域海洋产业中可能实施的主要措施。本文认为:产业所处区域的要素供给、产业市场需求、业内企业行为、区域生态环境约束、政府行为和发展机会都会对产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区域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应体现出这六种因素的综合要求。基于修正“钻石模型”的综合基准体系综合考量区域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避免了研究的片面性,丰富和发展了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两种评价方法联用使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研究成果对区域科学选择海洋主导产业、制定对应产业政策、避免因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具有参考价值。

伏睿[8](2011)在《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广阔的大国而言,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人力资源、人文环境、技术环境、经济基础等禀赋条件千差万别,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更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看,以地级市为地理范围的市域经济既是大的区域经济板块的基本单元,又是县域经济构成的区域经济,日益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作为位居我国经济发展前三甲的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本文首先系统总结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关理论,对市域经济的概念、特征和主要发展模式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先总体分析后分类研究的思路,对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典型市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分析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约束条件,提出促进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全文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目前理论界对市域经济的研究比较薄弱,尤其是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仍处于相对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随后,对区位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理论等区域经济有关理论以及市域经济的现有研究进行述评。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预期创新之处。第二章总结分析市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首先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其最新成果是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区域发展思想。随后,对西方经济学中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如增长极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之后,界定了市域经济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市域经济与区域经济、行政区经济、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市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发展市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客观必然性,提出市域经济发展具有极核式、梯度式、点轴式、网络式四个基本模式。第三章系统分析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首先回顾总结了山东省经济发展概况,将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并对全省区域经济政策的沿革进行了分析。随后,在阐述市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重要地位基础上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指出,山东省市域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域经济总体上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市域经济总量与发展阶段差异性较强,产业结构均为“二三一”结构但内部结构差异性明显,城镇化水平落后制约市域经济发展。最后,根据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市域经济特色等因素,将山东省的市域经济划分为沿海开放型市域经济、工业主导型市域经济、资源主导型市域经济、贸易特色型市域经济和内陆不发达型市域经济等五个主要类型。第四章对山东省五个主要类型市域经济进行案例分析。以威海为沿海开放型市域经济案例、潍坊为工业主导型市域经济案例、东营为资源主导型市域经济案例、临沂为贸易特色型市域经济案例、菏泽为内陆不发达市域经济案例,结合其市情实际,分别研究其市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市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市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市域经济发展的方向。第五章总结分析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发展方向。首先,通过第四章的分类型案例分析总结出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色包括地方政府强力主导市域经济发展、市域统筹与县域竞争的统一,发挥竞争优势打造特色经济、工业化主导的产业策略,层级化的城镇群发展战略。随后,分析了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的五条政策建议:提升政府统筹市域经济发展能力、市域经济发展融入两个国家级战略、发挥区位优势承接日韩产业转移、重点推动市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全力建设层级城镇增长极体系。

胡海燕[9](2011)在《潍坊市海水淡化厂选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各种极端气候频频来袭。2011年初,山东省遭受特大干旱灾害,多个城市工农用水告急。潍坊市作为山东省的人口大市,是全国42座重点缺水城市之一,其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潍坊市濒临渤海莱州湾,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水淡化无疑会成为缓解其用水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2011年1月,国务院出台水利改革文件,要求“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依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在海洋利用方面,“鼓励有条件的生活小区、工业企业使用海水淡化水,加快建设一批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示范城市”。作为蓝色经济区重点规划建设区域,潍坊市承担着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科技发展的重任,海水淡化行业将在潍坊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海水淡化技术已日趋成熟,但较高的海水淡化成本成为淡化水进入市场的障碍。海水淡化成本除了取决于海水淡化技术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海水淡化厂选址决策的影响。一个合理的选址决策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海水淡化成本,使淡化水有足够的实力进入市场与淡水进行公平竞争,进而缓解淡水资源紧缺的压力。因此,对潍坊市海水淡化厂选址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水淡化厂选址受很多因素影响,传统的设施选址方法通常只片面重视部分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这不免会影响最终的选址决策。本文将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给选址决策带来的影响,并运用因次分析法将其进行有效结合,为海水淡化厂的选址决策提供依据。本文将影响潍坊市海水淡化厂选址的因素主要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大类。在经济因素方面,本文用海水淡化成本来衡量。海水淡化工艺的不同会使海水淡化工程在建设成本上有很大差别。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对各种海水淡化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并依据潍坊市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其应用的海水淡化技术。之后,依据所选定的海水淡化技术进行海水淡化成本的计算,并以此作为经济因素指标。在非经济因素方面,本文将其分为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两类。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选址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以问卷的形式对各非经济因素进行重要性调查。在确定各非经济因素的权重之后,结合各候选厂址的非经济因素状态,计算得到各候选厂址在非经济因素方面的重要性指标。最后,运用因次分析法将经济因素指标与非经济因素指标按其重要性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候选厂址的综合指标,并以此作为选址决策的依据,指标值最大者即为潍坊市海水淡化厂厂址。本文选址问题围绕当下公众比较关注的水资源利用展开研究,特征鲜明、针对性强,这使得本文研究在有较充实的理论做基础之上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也为其他海水淡化企业选址提供了借鉴。

张金珍,张敏新[10](2011)在《潍坊海洋渔业的动态分析与发展对策》文中指出对潍坊海洋渔业1998~2007年间的发展进行动态分析,并结合SWOT分析提出今后发展海洋渔业的对策。潍坊海洋渔业若干指标呈增长趋势,平均增长速度较快,在全省的比例逐年小幅提高;今后发展海洋渔业的对策应包括实行统一规划、促进海洋渔业高层次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

二、对加快“海上潍坊”建设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加快“海上潍坊”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开发合理化问题研究 ——基于对山东省五个特色小镇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聚焦
        1. 政策背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 经济背景——体育产业转型的需要
        3. 文化背景——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需要
        4. 问题聚焦——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开发合理化
    (二) 研究内容与对象选择
        1. 研究内容
        2. 调查对象选择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 核心概念界定
        2. 理论依据:AGIL结构功能分析框架
    (五) 文献综述
        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 “体育资源开发”研究综述
        3. 研究述评
    (六) 研究意义与可能创新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3. 可能创新
二、 研究场域——山东省五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一) 山东省体育发展的自然与人文基础
        1. 自然环境基础
        2. 人文资源基础
        3. 资源与体育发展
    (二) 山东省五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概况
        1. 潍坊国际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2. 日照奥林匹克水上运动特色小镇
        3. 胶州铺集足球特色小镇
        4. 烟台南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5. 临沂费县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
    (三) 山东省五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概况评述
        1. 区位交通
        2. 气候环境
        3. 历史沿革以及发展情况
        4. 发展评述
三、 山东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开发现状分析
        1. 适应功能维度的考察A(Adaptation)
        2. 目标达成功能维度的考察G(Goal attainment)
        3. 整合功能维度的考察I(Intergration)
        4. 维模功能维度的考察L(Latency)
    (二) 开发问题分析
        1. 适应问题——政策适应性强,市场适应性弱
        2. 目标达成问题——驱动力不足,政策导向不够明确
        3. 整合问题——资源整合失衡
        4. 维模问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
    (三)小结
四、 山东省休闲特色小镇体育资源合理化开发策略
    (一) 加强体育资源开发的内在适应性与向外获取能力
        1. 维持较强的政策适应性
        2. 加强向外获取能力,提高市场适应力
    (二) 明确政策导向,提升产业驱动力
        1. 完善体制机制与法律法规
        2. 驱动多领域创新发展
    (三) 注重与山东科教文卫体系的协同性
        1. 加强多体系协同,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2. 加强管理能力,全方面提高管理水平
    (四) 凸显山东体育资源文化基底与区域特色
        1. 秉承传统深度发掘
        2. 开拓思路广域拓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后记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2)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系统论与协同论
        2.1.2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2.1.3 超网络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城市化的内涵
        2.2.2 城市化的动力研究
        2.2.3 城市化战略的选择
        2.2.4 超网络建模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模型构建
    3.1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内涵和特征
        3.1.1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内涵
        3.1.2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特征
    3.2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关键要素和机理
        3.2.1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要素
        3.2.2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机理
    3.3 城市化发展超网络建模原理
        3.3.1 产业关联网络建模原理
        3.3.2 企业关联网络建模原理
        3.3.3 城市关联网络建模原理
        3.3.4 城市化发展超网络耦合原理
    3.4 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构建
        3.4.1 产业关联网络模型构建
        3.4.2 企业关联网络模型构建
        3.4.3 城市关联网络模型构建
        3.4.4 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网络结构的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4.1 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2 基于子网络局部关联结构的发展指标
        4.2.1 节点度计算与内涵
        4.2.2 点介中心性计算与内涵
        4.2.3 边介中心性计算与内涵
    4.3 基于子网络整体关联结构的发展指标
        4.3.1 核关联结构计算与内涵
        4.3.2 基础关联结构计算与内涵
        4.3.3 循环关联结构计算与内涵
    4.4 基于超网络局部关联结构的发展指标
        4.4.1 节点超度计算与内涵
        4.4.2 节点强度中心性计算与内涵
    4.5 基于超网络整体关联结构的发展指标
        4.5.1 超边度计算与内涵
        4.5.2 超边相似度计算与内涵
        4.5.3 超边距离计算与内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构建
    5.1 问题描述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处理思路
        5.2.2 产业数据来源与处理
        5.2.3 企业数据来源与处理
        5.2.4 城市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子网络构建
        5.3.1 产业关联网络构建
        5.3.2 企业关联网络构建
        5.3.3 城市关联网络构建
    5.4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中子网络耦合
        5.4.1 子网络层间逻辑关系
        5.4.2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结构研究
    6.1 基于子网络局部关联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6.1.1 节点度计算与分析
        6.1.2 点介中心性计算与分析
        6.1.3 边介中心性计算与分析
    6.2 基于子网络整体关联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6.2.1 核关联结构计算与分析
        6.2.2 基础关联结构计算与分析
        6.2.3 循环关联结构计算与分析
    6.3 基于超网络局部关联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6.3.1 节点超度计算与分析
        6.3.2 节点强度中心性计算与分析
    6.4 基于超网络整体关联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6.4.1 超边度计算与分析
        6.4.2 超边相似度计算与分析
        6.4.3 超边平均距离计算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超网络的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分析和对策
    7.1 基于超网络的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分析
        7.1.1 山东省城市化要素重要性排序
        7.1.2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
    7.2 基于超网络的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对策
        7.2.1 延伸拓展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7.2.2 重视跨层级联动,培育发展内生动力
        7.2.3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协同网络体系
        7.2.4 完善要素流动机制,健全创新发展措施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和结论
        8.1.1 主要工作
        8.1.2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研究展望
附录1 上市公司对应的产业及其代码和名称
附录2 上市企业代码及其对应的产业和城市
附录3 上市公司分布的城市及其代码和名称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QDP全链物流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全链物流的含义
    2.2 全链物流的特点
第3章 QDP全链物流的现状与问题
    3.1 企业概况
    3.2 QDP全链物流的现状
    3.3 QDP全链物流的问题
        3.3.1 传统业务模式束缚发展
        3.3.2 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前瞻
        3.3.3 服务优势没有充分释放
        3.3.4 缺少引领发展的行业领军人才
    3.4 QDP全链物流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3.4.1 QDP全链物流发展的优势
        3.4.2 QDP全链物流发展的劣势
        3.4.3 QDP全链物流发展的机会
        3.4.4 QDP全链物流发展的威胁
    3.5 QDP全链物流发展优劣势分析交叉组合策略
第4章 全链物流在国内外港口的发展实践
    4.1 全链物流在世界港口的发展实践
    4.2 全链物流在国内港口的发展实践
    4.3 国内外港口全链物流发展的启示
第5章 QDP全链物流发展对策
    5.1 保持全链物流在港口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5.2 扩张现有全链物流业务的规模
    5.3 培育全链物流发展的新业务
    5.4 提升全链物流发展的智能化水平
    5.5 优化全链物流发展的网络布局
    5.6 完善全链物流发展的基础条件
    5.7 强化全链物流发展的人才支撑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低碳经济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体育旅游产业研究进展与述评
        1.3.1 体育旅游产业研究历程
        1.3.2 体育旅游产业研究领域
        1.3.3 体育旅游产业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
        2.1.2 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产业
    2.2 低碳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的理论探讨
        2.2.1 低碳体育旅游的内涵界定
        2.2.2 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特征
    2.3 相关基础理论
        2.3.1 低碳经济理论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低碳经济视角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条件
    3.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1 体育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3.1.2 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
        3.1.3 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状况
    3.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必要性
        3.2.1 转变传统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3.2.2 提高低碳体育旅游理念的社会认知
        3.2.3 改善体育旅游发展的整体环境质量
    3.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3.3.1 体育旅游产业的低碳发展意识较为薄弱
        3.3.2 低碳体育旅游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素
        3.3.3 低碳技术及低碳体育旅游产业链整体高碳化的限制
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基础与环境条件
    4.1 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地理环境条件
    4.2 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旅游资源基础
    4.3 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市场条件分析
    4.4 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4.5 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政策与技术条件
5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潜力测度与评价
    5.1 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潜力评价体系
    5.2 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潜力评价方法
    5.3 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潜力特征分析
6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
    6.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理念
    6.2 创新生产要素,推动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
    6.3 统筹发展规划,推进体育旅游产业系统化发展
    6.4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体育旅游低碳化模式转型
    6.5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低碳体育旅游融合与集聚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6)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框图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的发展概况
    2.1 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与产业地位
        2.1.1 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
        2.1.2 海洋渔业的产业地位
    2.2 海洋渔业的科技研发与生态需求
        2.2.1 科技研发的基础
        2.2.2 生态发展的需求
3 海洋生态渔业的相关理论与发展必然
    3.1 海洋生态渔业的概念及内涵与外延
        3.1.1 概念的提出
        3.1.2 内涵与外延
    3.2 海洋生态渔业的研究理论与发展必然
        3.2.1 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
        3.2.2 蓝色经济的发展必然
4 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 发展优势
        4.1.1 海洋资源丰富
        4.1.2 区位优势突出
        4.1.3 产业优势明显
        4.1.4 科研力量集中
    4.2 发展劣势
        4.2.1 生态渔业发展意识不强
        4.2.2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落后
        4.2.3 渔政管理分散规划滞后
        4.2.4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4.3 发展机遇
        4.3.1 国际市场广阔
        4.3.2 国家战略支持
        4.3.3 地方政策扶持
        4.3.4 消费市场需求
    4.4 发展威胁
        4.4.1 填海造地侵吞水域
        4.4.2 近海生态环境破坏
        4.4.3 区域经济竞争激烈
        4.4.4 邻海可捕渔场萎缩
5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目标与模式
    5.1 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目标体系
    5.2 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判别基准
    5.3 海洋生态渔业生产的模式选择
        5.3.1 自然型生产模式
        5.3.2 集约型生产模式
        5.3.3 低投入型生产模式
        5.3.4 高科技型生产模式
    5.4 海洋渔业组织运作的模式分析
        5.4.1 龙头企业带动型
        5.4.2 政府引导扶持型
        5.4.3 生态基地示范型
6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6.1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思路更新与方式创新
        6.1.1 更新海洋渔业的发展思路
        6.1.2 创新海洋渔业的发展方式
    6.2 现代海洋渔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6.2.1 产业的结构调整
        6.2.2 产业的优化升级
    6.3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体制建设
        6.3.1 借鉴完善管理制度
        6.3.2 强化科技先导机制
        6.3.3 创建生态补偿制度
        6.3.4 构建市场发展体系
        6.3.5 创新生产经营形式
        6.3.6 建立生态环保体系
    6.4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对策建议
        6.4.1 降低近海捕捞强度
        6.4.2 发展远洋捕捞渔业
        6.4.3 完善休渔禁渔制度
        6.4.4 实施海洋生态养殖
        6.4.5 提高从业渔民素质
        6.4.6 建立科海示范基地
        6.4.7 修复近海渔业资源
        6.4.8 建设海洋蓝色粮仓
        6.4.9 发展滨海休闲渔业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与不足
    7.3 研究展望
8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7)潍坊海洋产业绩效评估及主导产业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2 问题提出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5 研究目标
    1.6 创新点
2. 区域海洋产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海洋产业
        2.1.1 海洋产业的内涵
        2.1.2 海洋产业分类
    2.2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
        2.2.1 绝对成本理论
        2.2.2 比较成本理论
        2.2.3 协议性分工理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2.3 海洋产业结构理论及研究综述
        2.3.1 产业结构演变
        2.3.2 海洋主导产业选择
        2.3.3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2.3.4 产业结构优化
3. 潍坊海洋产业的经济社会基础与资源条件
    3.1 潍坊海洋产业发展的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2 国内背景
        3.1.3 省内环境
    3.2 潍坊在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演变
        3.2.1 半岛城市群
        3.2.2 一体两翼
        3.2.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3.2.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3.3 潍坊发展海洋产业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3.3.1 自然条件
        3.3.2 自然资源
    3.4 "海上潍坊"建设回顾
        3.4.1 潍坊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4.2 "海洋潍坊"建设历程
    3.5 小结
4. 潍坊海洋产业绩效分析
    4.1 潍坊海洋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4.1.1 潍坊海洋产业发展概况
        4.1.2 潍坊海洋产业构成及贡献率
    4.2 潍坊海洋产业结构演进过程
        4.2.1 潍坊海洋三次产业的结构演进
        4.2.2 潍坊海洋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
        4.2.3 潍坊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轨迹
        4.2.4 潍坊海洋产业的比较优势
    4.3 潍坊海洋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基于SSM的区际比较
        4.3.1 四城市海洋产业结构相似度
        4.3.2 四城市海洋产业结构总体分析
        4.3.3 四城市海洋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析
        4.3.4 四城市主要海洋产业偏离份额分析
    4.4 潍坊主要海洋产业的生态环境效应
        4.4.1 不同产业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4.2 基于海洋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动态评价
        4.4.3 结果分析
    4.5 小结
5. 潍坊海洋主导产业选择
    5.1 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综合基准模型
        5.1.1 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内涵和层次
        5.1.2 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
        5.1.3 钻石模型及其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应用
        5.1.4 基于修正钻石模型的综合基准体系
    5.2 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5.2.1 整体性原则
        5.2.2 客观性原则
        5.2.3 可比性原则
        5.2.4 可操作性原则
    5.3 综合基准体系的指标选取
        5.3.1 供给因素
        5.3.2 需求因素
        5.3.3 企业行为
        5.3.4 生态环境
        5.3.5 政府
        5.3.6 机会
    5.4 潍坊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5.4.1 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算法
        5.4.2 潍坊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数据处理及计算结果
        5.4.3 潍坊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5.4.4 潍坊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5.5 小结
6. 潍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职能界定
        6.1.1 地方政府的"经济人"特征
        6.1.2 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的诱导机制
        6.1.3 地方政府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中的职能
    6.2 地方政府发展海洋产业的主要措施
        6.2.1 产业政策方面
        6.2.2 公共服务方面
        6.2.3 区域协调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二:潍坊主要海洋产业的典型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8)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区域经济的一般理论
        1.2.2 市域经济的有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拟突破的难点和预期创新点
第2章 市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2.1 马克思主义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区域经济理论
        2.1.2 列宁和斯大林的区域经济理论
        2.1.3 我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
        2.1.4 科学发展观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
    2.2 西方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不平衡增长理论
        2.2.3 梯度推移理论
        2.2.4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2.2.5 中心-外围理论
    2.3 市域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模式
        2.3.1 市域经济的概念
        2.3.2 相关概念辨析
        2.3.3 市域经济的特征
        2.3.4 发展市域经济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2.3.5 市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第3章 山东省市域经济总体情况
    3.1 全省经济发展概况
        3.1.1 省情概况
        3.1.2 经济发展历程
        3.1.3 区域经济政策沿革
    3.2 市域经济发展情况
        3.2.1 市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
        3.2.2 全省市域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3.2.3 全省市域经济的主要类型
第4章 山东省典型市域经济发展
    4.1 沿海开放型市域经济—威海案例
        4.1.1 威海市情概况
        4.1.2 市域经济发展历程
        4.1.3 市域经济发展特点
        4.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5 市域经济发展方向
    4.2 工业主导型市域经济-潍坊案例
        4.2.1 潍坊市情概况
        4.2.2 市域经济发展历程
        4.2.3 市域经济发展特点
        4.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5 市域经济发展方向
    4.3 资源主导型市域经济—东营案例
        4.3.1 东营概况
        4.3.2 市域经济发展历程
        4.3.3 市域经济发展特点
        4.3.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3.5 市域经济发展方向
    4.4 贸易特色型市域经济-临沂案例
        4.4.1 临沂市情概况
        4.4.2 市域经济发展历程
        4.4.3 市域经济发展特点
        4.4.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4.5 市域经济发展方向
    4.5 内陆欠发达市域经济—菏泽案例
        4.5.1 菏泽市情概况
        4.5.2 市域经济发展历程
        4.5.3 市域经济发展特点
        4.5.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5.5 市域经济发展方向
第5章 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特色和发展趋势
    5.1 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特色
        5.1.1 地方政府强力主导市域经济发展
        5.1.2 市域统筹与县域竞争的统一
        5.1.3 发挥竞争优势打造特色经济
        5.1.4 工业化主导产业策略
        5.1.5 层级化城镇群发展战略
    5.2 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5.2.1 市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5.2.2 市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5.3 加快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5.3.1 提升政府统筹市域经济发展能力
        5.3.2 市域经济发展融入两个国家级战略
        5.3.3 发挥区位优势承接日韩产业转移
        5.3.4 重点推动市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5.3.5 全力建设层级城镇增长极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潍坊市海水淡化厂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选址研究发展历程
    2.2 设施选址方法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水淡化技术选择
    3.1 海水淡化技术简介
    3.2 海水淡化技术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选址区域定位及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4.1 选址区域定位
        4.1.1 潍坊市水资源状况
        4.1.2 选址区域定位分析
        4.1.3 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概况
        4.1.4 候选厂址
    4.2 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4.2.1 经济因素
        4.2.2 社会因素
        4.2.3 政策因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潍坊市海水淡化厂选址模型构建
    5.1 设施选址模型构建
    5.2 确定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对重要性M、N
    5.3 确定经济因素重要性因子TM
    5.4 确定单一非经济因素对于不同候选厂址的重要性TD
    5.5 确定各非经济因素的权重WI
    5.6 确定非经济因素重要性因子TN
    5.7 各候选方案重要性指标计算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潍坊海洋渔业的动态分析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潍坊海洋渔业发展的动态分析
    1.1 水平分析
    1.2 速度分析
2 潍坊海洋渔业的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岸线资源较多, 具备海洋渔业发展的条件。
        2.1.2 沿海滩涂生物种类多, 储量丰富。
        2.1.3 海洋渔业生产和管理的示范带动作用较强。
        2.1.4 区位交通条件优越。
    2.2 劣势
        2.2.1 海洋渔业的行业集中化程度较低。
        2.2.2 海洋渔业发展受生态敏感性因素的制约。
        2.2.3 海域资源的产出率有待提高。
    2.3 机遇
        2.3.1 政策法规的促进作用较强。
        2.3.2 资源增殖的支持作用明显。
        2.3.3 基础设施建设渐趋完备。
        2.3.4 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2.4 威胁
        2.4.1 工业及生活废水污染较严重。
        2.4.2 海洋开发活动的破坏程度加剧。
        2.4.3 近海捕捞强度和渔场范围缩小。
3 潍坊海洋渔业的发展对策
    3.1 实行统一规划
    3.2 促进海洋渔业高层次发展
    3.3 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

四、对加快“海上潍坊”建设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开发合理化问题研究 ——基于对山东省五个特色小镇的考察[D]. 郄双泽.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王成韦. 山东大学, 2019(02)
  • [3]QDP全链物流问题与对策研究[D]. 吴清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4]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26)
  • [5]低碳经济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D]. 刘宁.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8)
  • [6]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D]. 王夕源.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7]潍坊海洋产业绩效评估及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 张金珍.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4)
  • [8]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研究[D]. 伏睿. 武汉大学, 2011(05)
  • [9]潍坊市海水淡化厂选址研究[D]. 胡海燕. 山东大学, 2011(04)
  • [10]潍坊海洋渔业的动态分析与发展对策[J]. 张金珍,张敏新.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1)

标签:;  ;  ;  ;  ;  

加快建设“海上潍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