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牛滇”加快滇池换水项目方案初步设想

“引牛滇”加快滇池换水项目方案初步设想

一、“引牛济滇”加速滇池水体置换工程方案初步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张诗瑶[1](2019)在《浅水型水库水动力水质数值模拟及水环境改善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库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在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合理利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浅水型水库由于水体大多处于缓慢流动甚至静止状态,易产生泥沙淤积问题,水体交换和自净能力较差。此外,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农业废水和工业废水等加重了浅水型水库有机物及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染负荷,导致浅水型水库水质严重恶化。为缓解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常常采用一系列改善措施对水库水环境进行改善。因此,探明复杂的水环境演变规律,研究不同措施的水环境改善效果,是开展浅水型水库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科学基础工作。本文以宿鸭湖水库为研究对象,建立水库三维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研究水库水动力水质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为水库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其严重的泥沙淤积及水质污染问题,提出一系列水环境改善措施,包括底泥清淤、入流调控和外源负荷削减等,对不同措施的水环境改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1)基于EFDC建立了宿鸭湖水库三维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确定模型主要参数设置,通过比较模拟结果与水库实测数据的拟合程度对模型进行校准与验证,证明模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2)基于已建立的数学模型,模拟研究清淤扩容前、后水库的水动力水质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从流速场条件和水质达标情况两方面对水库的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定量分析清淤扩容工程对水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清淤扩容后,库区整体水动力得到一定改善,但对水质没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清淤扩容前、后库区水质均难以达到预期标准。(3)在控制库区内源污染负荷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入流调控改善库区水动力条件,模拟不同入流调控方案对库区水环境的改善效果。采用滞水区面积比和水体交换率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入流调控方案对库区水动力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入流调控能够显着改善库区的水动力条件,且不同调控方案的效果差异较大,但其对库区水质的改善有限。综合对比各工况的水动力水质模拟结果,可以发现当汝河分洪道两入口的流量均匀分配时,库区水质改善效果最好。(4)基于库区水质改善目标,提出外源负荷削减方案,确定各入库河流的污染负荷削减比例,模拟外源负荷削减后库区水质特征及演变规律,定量分析外源负荷削减对库区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外源负荷削减后,库区水质显着改善,大部分区域水质能够满足IV类水质标准,水库东北部区域水体TN、TP污染仍较为严重。(5)在内、外源污染负荷削减的基础上进行入流调控,模拟分析改善措施共同作用下对库区水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内、外源负荷削减后,入流调控对库区水质没有显着的改善效果,且不同入流方案间的效果差异较小。当汝河分洪道两入口流量均匀分配时,水库水环境改善效果最好。

张建强,傅忠,卜一峰,戚月东,周炳炳[2](2019)在《通惠湖水环境治理技术与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通惠湖无引水条件、有雨水口接入并且存在底泥污染、氮磷污染严重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挡墙、底泥锁定、微生物强化修复、水生植物修复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治理前后的水质检测结果表明,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由治理前的1.63变为0.52~0.61,水质状况由重污染状态提升至轻度污染状态。

熊蓓蓓[3](2017)在《扬州中心城区河网基于水质改善的闸泵联合调度研究》文中认为扬州是一座缘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然而由于近年来城市的扩张式发展导致局部水系遭到破坏,内城河上游因城区北部蜀岗分水岭的阻隔无补给水源,沿途承受漏排污水、雨水面源污染和底泥污染,水质不能自净,易产生水体黑臭和藻类繁殖现象。为消除水体黑臭,改善景观水体质量,扬州市定期引入邵伯湖水,实施引水冲污工程。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河水质,但仍存在调度方案凭经验、科学性不高、冲污效果不好等问题。本文先阐述了闸泵调度机理、国内外工程实例及河网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根据基本方程和求解方法建立扬州中心城区河网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水量水质联合调度。通过搜集扬州市水环境状况等有关资料,对建立的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进行验证。计算扬州闸闸门不同开度下,水体的TN、TP、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平面分布及变化过程;扬州闸同一开度,不同月份污染物浓度的降解情况。分析引用邵伯湖水对于增加研究区域水资源量、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改善中心城区水体水质效果。针对现状引清调度方案的缺陷,提出闸泵联合调控措施,通过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对拟定方案进行模拟演算,综合分析各工况的水质改善效果,优选出科学实用的闸泵调控方案。与此同时,为更好发挥水利工程对区域水环境改善、环境,生态等作用,结合我国目前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调度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阻碍,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在水质型缺水地区解决水资源配置和跨区域生态调水难题提供了借鉴。

许莉萍[4](2016)在《人工湖泊水质演变规律及水环境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城市人工湖泊受到持续不断的关注。人工湖泊的景观功能和水体自净能力常常受与水质和水体交换能力相关的水环境问题的影响。同生物化学过程协同作用,水体交换是一种决定污染物终极归宿的物理过程。对流输运和稀释扩散作用为污染物与外来水之间的水体交换提供了驱动力,使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得以降低,水质得以变好。为了改善湖泊水环境,常常采用水环境调控等一系列方法将清水输送到人工湖泊,通过水体交换将污染物稀释并排出湖区。掌握人工湖泊的水质演变规律,并定量地研究其水体交换能力和污染物输运扩散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人工湖为背景,建立了水动力和水质数学模型,探讨了人工湖长期静置下的水质演变规律,研究了水环境调控作用下的水体交换特性,研究了人工湖的水体输运时间和污染物输运扩散规律。(1)详细地介绍了环境流体力学程序EFDC,以某人工湖为背景建立了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给出了模型的主要参数设置,比较了实测数据和模拟值的吻合程度来进行模型的校核与验证,证明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研究了人工湖长期静置时的水质演变规律,分析了多年平均和典型年气象条件的影响,归纳了人工湖泊长期静置时水质变化的规律。(3)在以往研究中仅以流场或水质组分浓度变化为衡量指标的基础上,本文增加了水体置换率和水体更新路径等方法,分析了水环境调控对人工湖泊水体交换能力的影响。水体置换率随引水流量和时间的增大而升高且趋于稳定,但当引水流量增大至最大设计值的一半时,其增幅不再显着。调控作用可显着提高人工湖的水体交换能力。(4)基于以往常见于海湾水体交换研究中的水体输运时间概念,本文拓展了其在人工湖泊的应用范围,研究了水环境调控下人工湖的更新时间、水龄、滞留时间等指标。湖内死水区域的更新时间较大,水龄分布具有时空变异性,调控作用能有效地降低滞留时间数值。(5)本文改进并提出了适用于人工湖泊连通性概念的计算方法,研究了湖内各区域的污染物输运扩散规律,加深了对人工湖泊物质输运过程及时空变化上的认识和理解,可为湖泊管理者确定污染源的影响范围和水质管理提供实用的数据支持。

杨阳[5](2015)在《基于现场实验和数学模型的太湖贡湖示范区引水放流方案评价与优化》文中提出当前湖泊富营养化形势依然严峻,太湖作为重要经济发达地区的水源地,蓝藻水华时有发生。2002年开始实施的引江济太工程,通过引长江水经望虞河入贡湖,能够有效遏制太湖水环境的恶化,因此引清调水是太湖水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在已有生态修复的基础上,研究贡湖湾退渔还湖示范区引清调水的优化方案,在打造水环境优质示范区的同时为太湖制造更多清水。研究中通过构建示范区的实体模型,利用现场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引调水模式进行优化评价,从而为示范区的水动力调控方案提供建议。2014年6月对实体模型进行现场调水实验,分别模拟从许仙港、典基港和许仙港垂向入流口的多方案引水,通过流速仪测定断面流场并通过墨汁的示踪实验验证流场。研究结果表明流量过小调水效果不佳,短时间内大流量的调水可以发挥引清释污的效益,在进水口位置的优化选择上推荐许仙港垂向的入流口,同时从典基港调水有利于改善湖区东侧的水体活性。在对调水实验结果进行方案优化初选的基础上,建立ELCOM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以模型作为预测、调控决策支持的工具。从进水口位置和入流流量分配两个角度设计8种不同的引调水方案,并模拟不同条件下的流场变化情况。基于水动力特征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评价引调水方案,并为示范区的调控方案提供以下建议:设置单个入流口时优先选择许仙港垂向的入流口,大流量的引水可以有效提高水体流速,快速改善全区的水质状况,且滞水面积最小,水体置换效率最高,实际的引水路线应当考虑优化许仙港的放流口布设;设置多个放流位置时建议选择许仙港垂向的入流口和典基港入流口,同时适当加大典基港的引水流量,这一引水条件下水流流速较大,水体活性较高,且流场分布最为均匀,可以避免局部过快的流速破坏水生植物的生长,是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最佳引水方案。因此在示范区实际引水方案决策时,应当依据不同的修复目的选择相应的引水路线。在快速引清释污改善示范区水质的目的下,优先考虑许仙港垂向入流的单入流口、大流量引水方案;而在水生植物修复示范区、打造清水再造工程的目的下,可以选择许仙港垂向入流口和典基港同时放流的引水方案。

李悦[6](2014)在《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口的大量增长,水资源已经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之一,尤其是对于云南省这一全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干净的水资源显得弥足珍贵。但是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及水污染问题,造成云南省部分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有些地区相对匮乏。为了缓解水资源供需间的矛盾,以及进一步合理配置水资源,跨流域调水工程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大中小引水工程的实施,受水区的用水形势以及湖泊水环境均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为了保障工程的持续运行以及后期管理维护,亟待解决问题便是跨流域生态补偿。本文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地调研对掌鸠河引水工程、牛栏江补水工程、清水海引水工程、引洱入宾工程以及抚仙湖调水工程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工程关于生态补偿方面的资料,针对目前云南省调水工程,制定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不仅为工程的持续运行以及后期管理维护提供保障,还为各个流域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掌鸠河引水工程水源区水资源量补偿费用为2.19亿元,限制发展补偿费用均值约为14.82亿元,水污染防治补偿费用0.32亿元,水源涵养补偿费用为0.21亿元,其他潜在补偿费用为0.95亿元,而受水区承担用水费用为10.74亿元。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费用约为11.01亿元,受水区生态补偿费用为6亿元。2.结合案例分析,发现目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关于生态补偿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生态补偿方式为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政策性补偿和项目补偿,但均属于政府补偿,较为单一,水源区和受水区之间生态补偿费用缺口较大,目前的生态补偿方式不能满足工程以后的运行及后期管理维护,其次水源区因水量减少造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问题日益严峻,主要为面源污染严重、社会经济发展与水源保护的矛盾突出、湖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3.初步制定了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框架图,机制主要构成分为优质水源、补偿主客体、评定团队以及相关政策建议。分析了机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评定团队在机制运行中起核心作用,最后应加强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制定合理的核算方法、制定相关激励机制、加强补偿机制运行的监督。

刘丽[7](2012)在《福州江北城区引清补水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福州市内河污染越来越严重。福州市为改善内河水质,利用闽江穿市而过的有利条件,引入闽江水,实施引清补水工程。福州市引清补水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内河水质,但仍然存在冲污效果不均、缺乏科学的调度方案等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引清补水机理、国内外的实例和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根据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的基本方程和求解方法,建立了福州江北城区河网的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根据福州引清补水的现行补水过程和闸泵运行情况进行模拟和计算,综合分析了模拟出的引清补水效果,总结现行补水情况下的不足;提取重点分析断面对河网的水力联系进行分析,评价了三个水系内部和水系之间的水力联系状况,然后总结了现行引清补水方案下的问题及原因。根据现行引清补水工程的不足之处,提出了闸门调控措施,闽江高潮位时关闸,低潮位时开闸的运行方案,从闸门统一调控和分别调控的两个方案中优选出闸门分别调控的方案,河网的引清补水效果得到改善。为了改善河口水系的补水效果,提出了增加补水点以及在晋安河和凤坂河上增设闸门等四个方案,通过模拟和比较分析,优选出增设闸门的方案,增加晋安河的补水向凤坂河的分流以及凤坂河向陈厝河分流的补水,很好的改善了光明港河口水系的补水效果,再针对断头河和源头河增加补水点,使江北城区河网的补水冲污在补水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补水效果均衡,冲污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马超[8](2011)在《考虑景观要求的河间市中心城区坑塘群水体置换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按照河间市城区发展规划,其中心城区坑塘群将打造为整体绿地景观公园。针对建成后潜在的水质恶化可能,考虑景观水域水质要求和缺水现状,提出中心城区坑塘群的水体置换执行方式和差量周期置换策略。结合实测地形数据构建平面二维水质模拟模型验证了策略及其实施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制定中心城区坑塘群水体置换策略的原则。最后,构建水体置换策略决策支持系统为开展中心城区坑塘群水体置换提供决策支持。

刘连中,刘洪江[9](2010)在《以地理工程为主体的滇池多元化治污思路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长期以来滇池治污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分析滇池污染的主要原因。根据滇池具有倒流的自然地理条件,结合现有治污成果,提出以地理工程为主体,将滇池的污染治理纳入到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进行多元化治湖,通过改变滇池的出口位置,使昆明城区污水不再污染滇池,从而达到有效治理滇池污染的效果。

董娜[10](2009)在《白洋淀湿地生态干旱及两库联通补水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白洋淀湿地对维持华北平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气候的连续干旱,使白洋淀湿地水量不足,水位不稳,造成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白洋淀湿地面临萎缩甚至消亡的威胁,生态系统亟待拯救。水利部和保定市政府为拯救白洋淀湿地曾经多次从王快、西大洋、安各庄水库调水补淀,以及从外流域岳成水库和黄河引水补给白洋淀湿地,但是都不能从根本解决生态干旱问题,所以白洋淀湿地的生态干旱及生态补水问题,就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本文对白洋淀湿地生态干旱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湿地进行王快-西大洋两库联通的生态补水方案做了可行性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简要介绍白洋淀湿地的影响水量因素,以及生态与水量的关系。白洋淀湿地的生态状态与水量密切相关。如若水量不足,水位不稳定,就会发生生态干旱,生态系统受到威胁。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干旱以及干淀的威胁,消除生态危机,必须寻找合理有效的补水机制,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发展。②明确了生态干旱的定义,并对年内、年际、汛期、非汛期四种不同情况的生态干旱的发生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通过1956-2000年的水位资料进行频率计算得出生态适宜水位,以及选定10月1日为生态干旱识别期,并通过识别期对每年是否会发生生态干旱及发生生态干旱的概率做出预测。针对不同的特征水位提出了白洋淀生态补水措施,并分析了不同补水措施的优劣,为合理确定白洋淀补水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持。③根据1956-2000年的水文资料对白洋淀流域的水资源量进行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供需平衡分析。着重分析入淀水量的影响因素,得出白洋淀湿地入淀水量的变化与上游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用水量的变化和自然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而径流丰富的南支山区就成为入淀水量的主要来源。南支山区的径流主要由上游的大型水库控制,在以往向白洋淀调水的水利工程中,王快和西大洋水库占了主要地位。为此对这两个水库的水资源量多年调节计算,得到水库在不同保证率的情况下的可利用水量。④单座水库不能持续向白洋淀湿地补水,无法保证其生态需水,所以考虑两库联合向白洋淀湿地调水,经过两库联合的多年调节计算,在不同保证率(20%、50%、75%、90%)下都能得到2.0亿m3可利用水量的。这种经过保定市向白洋淀湿地供水的有效机制,即美化了城市环境,又解决了白洋淀湿地水量不足的问题,从根本上缓解了白洋淀湿地的生态危机,对维持白洋淀湿地的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⑤对两库联通不同的调水路线进行论证,得出最合理的调水路线。本文对白洋淀各水文要素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深入分析,并进行了生态干旱以及两库联通补水方案的研究,为白洋淀制定科学的管理原则,更合理的配置白洋淀水资源,缓解生态危机,保护白洋淀的生态环境,调水补淀等提供依据。

二、“引牛济滇”加速滇池水体置换工程方案初步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牛济滇”加速滇池水体置换工程方案初步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浅水型水库水动力水质数值模拟及水环境改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环境改善措施研究进展
        1.2.2 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水库概况
        2.1.2 地质地貌特征
    2.2 气象水文特征
        2.2.1 气象特征
        2.2.2 河流水系概况
    2.3 主要水环境问题
        2.3.1 泥沙淤积
        2.3.2 水质污染
    2.4 清淤扩容工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EFDC模型概述
        3.1.1 模型基本假设
        3.1.2 σ坐标变换
    3.2 EFDC水动力模型
        3.2.1 控制方程
        3.2.2 定解边界条件
    3.3 EFDC水质模型
        3.3.1 控制方程
        3.3.2 主要水质指标
    3.4 水体交换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宿鸭湖水库水动力水质模型的建立
    4.1 模型建立
        4.1.1 网格划分
        4.1.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4.2 模型校准与验证
        4.2.1 模型校准
        4.2.2 模型验证
    4.3 现状条件下宿鸭湖水库水动力水质特征模拟分析
        4.3.1 现状条件下水动力模拟结果分析
        4.3.2 现状条件下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4.4 现状条件下水库水动力水质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宿鸭湖水库水质改善措施模拟
    5.1 情景设置
    5.2 清淤扩容工程对水库水动力水质的影响
        5.2.1 清淤扩容后水动力模拟预测分析
        5.2.2 清淤扩容后水质模拟预测分析
        5.2.3 清淤扩容工程水质改善效果评价
    5.3 入流调控对水库水动力水质的影响
        5.3.1 入流调控对水库水动力的影响
        5.3.2 入流调控对水库水质的影响
    5.4 外源负荷削减对水库水质的影响
        5.4.1 外源负荷削减后水质模拟预测分析
        5.4.2 外源负荷削减水质改善效果评价
    5.5 改善措施对水库水质的综合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通惠湖水环境治理技术与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通惠湖水环境现状
2 治理措施选择
3 施工工艺与施工过程
    3.1 雨水口生态挡墙
    3.2 底泥锁定技术
    3.3 人工水草修复技术
    3.4 微生物强化修复技术
    3.5 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
4 治理效果分析
5 结 语

(3)扬州中心城区河网基于水质改善的闸泵联合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经济社会
    2.3 水文特性
        2.3.1 雨量
        2.3.2 水(潮)位、流量
    2.4 水系特征
    2.5 水动力特征
    2.6 研究区域水环境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6.1 水环境现状
        2.6.2 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水环境模型的建立与率定
    3.1 水动力模型的建立
        3.1.1 控制方程组
        3.1.2 方程组的离散
        3.1.3 离散连续方程
        3.1.4 离散动量方程
        3.1.5 离散方程组的求解
    3.2 水质模型的建立
        3.2.1 控制方程
        3.2.2 离散和求解控制方程
        3.2.3 水质指标与水质参数
    3.3 区域内部水利工程调控运行情况
    3.4 时间和空间步长
    3.5 模型的验证
        3.5.1 水动力数学模型的验证
        3.5.2 水质数学模型的验证
第4章 研究区域闸泵调控运行方案优化
    4.1 研究区域河网概化
    4.2 不同调度方案的制定
    4.3 基础资料的收集
        4.3.1 流域水系
        4.3.2 区域水系
        4.3.3 区域河道现状断面参数
    4.4 不同调度方案的计算结果
        4.4.1 污染物TP浓度分布
        4.4.2 污染物TP变化过程
        4.4.3 污染物TN浓度分布
        4.4.4 污染物TN变化过程
        4.4.5 污染物氨氮浓度分布
        4.4.6 污染物氨氮变化过程
        4.4.7 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分布
        4.4.8 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过程
    4.5 不同调度方案水环境改善情况分析
    4.6 调控效益分析
        4.6.1 水功能区水质改善
        4.6.2 生态需水满足度提升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人工湖泊水质演变规律及水环境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改善湖泊水体方法的研究进展
        1.2.2 水力调控改善水质的研究进展
        1.2.3 水体输运时间尺度的研究进展
        1.2.4 湖泊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1.1 人工湖概况
        2.1.2 引水线路及影响因素
    2.2 水动力及水质数学模型
        2.2.1 垂向坐标系
        2.2.2 水动力模块基本方程
        2.2.3 水质模块基本方程
        2.2.4 求解方法
    2.3 水体输运时间
        2.3.1 更新时间
        2.3.2 水龄
        2.3.3 滞留时间
        2.3.4 曝光时间
        2.3.5 连通性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人工湖泊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 模型建立
    3.2 模型的主要设置
    3.3 模型的校核与验证
        3.3.1 误差统计量
        3.3.2 水动力模型的校核和验证
        3.3.3 水质模型的校核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湖泊水质演变规律
    4.1 水域分区
    4.2 水质参数选取
    4.3 人工湖泊长期静置下的水质变化
        4.3.1 水质模拟工况
        4.3.2 多年平均气象条件下人工湖泊的水质变化
        4.3.3 典型年气象条件下人工湖泊的水质变化
    4.4 人工湖泊长期静置下的水质演变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环境调控下人工湖泊的水体交换特性
    5.1 人工湖泊的水环境调控
    5.2 水环境调控方案评价指标
    5.3 引水影响因素和方案设计
        5.3.1 引水影响因素
        5.3.2 引水方案设计
    5.4 水环境调控下人工湖泊的水体交换特性
        5.4.1 引水调控下人工湖泊的水体交换特性
        5.4.2 长期引水下人工湖泊的水体交换特性
        5.4.3 短期引水下人工湖泊的水体交换特性
        5.4.4 工程措施和人工调度对水体交换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工湖泊的水体输运时间及污染物输运扩散规律
    6.1 人工湖泊水体输运时间
        6.1.1 人工湖泊水体更新时间
        6.1.2 人工湖泊水体水龄
        6.1.3 人工湖泊水体滞留时间
    6.2 水体输运时间的比较
    6.3 人工湖泊污染物输运扩散规律
        6.3.1 无调控作用下人工湖的连通性矩阵
        6.3.2 调控作用对人工湖泊连通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基于现场实验和数学模型的太湖贡湖示范区引水放流方案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基于实体模型的不同调水实验分析
        1.2.2 基于ELCOM的实体模型引水方案优化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进展综述
    2.1 引清调水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2.2 湖泊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2.3 ELCOM三维水动力模型简介
第三章 现场模型实验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实体模型构建
    3.3 四种不同模式调水实验
    3.4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3.4.1 流速数据处理
        3.4.2 结果分析
    3.5 示踪实验验证调水流场分析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域ELCOM数学模型及计算结果
    4.1 模型计算条件
    4.2 模型结果后处理
    4.3 模拟结果及其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ELCOM模型的贡湖水动力调控方案评价
    5.1 实体模型不同引水情景模拟
        5.1.1 引水方案情景设计
        5.1.2 模拟结果及分析
    5.2 引水方案优化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
        5.2.2 方案优化评价
    5.3 贡湖湾示范区水动力调控方案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生态补偿定义及相关研究
        二、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研究
        三、 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技术路线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 经济学理论
        三、 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四、 水权与排污权理论
    第二节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原则
        一、 谁受益、谁补偿原则
        二、 明确界定主体责任原则
        三、 水源区与受水区公平、共赢原则
        四、 政府引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原则
    第三节 补偿对象
        一、 补偿主体
        二、 补偿客体
    第四节 生态补偿计算方法
        一、 补偿量计算
        二、 补偿量分担计算
        三、 补偿方式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研究
    第一节 云南跨流域调水现状分析
    第二节 掌鸠河引水工程生态补偿分析
        一、 工程概况
        二、 相关利益者分析
        三、 补偿费用分析
        四、 补偿方式
        五、 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牛栏江引水工程生态补偿分析
        一、 工程概况
        二、 相关利益者分析
        三、 补偿费用测算
        四、 补偿方式
        五、 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其他引水工程生态补偿
        一、 清水海引水工程生态补偿
        二、 引洱入宾工程生态补偿
        三、 抚仙湖调水工程生态补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第一节 生态补偿框架建立
    第二节 补偿对象确立
        一、 补偿主体的确定
        二、 补偿客体的确定
        三、 评定团队的确定
    第三节 补偿标准测算
        一、 补偿量计算
        二、 补偿量分担方案
    第四节 补偿措施
        一、 资金补偿措施
        二、 其它补偿措施
    第五节 政策建议
        一、 加强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
        二、 制定合理的核算方法
        三、 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四、 加强机制运行的监督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7)福州江北城区引清补水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引清调度机理分析及实例
        1.2.2 一维水动力及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2.2.1 一维水动力模型研究进展
        1.2.2.2 一维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3 福州概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福州江北城区河网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的构建
    2.1 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2.1.1 一维水动力模型
        2.1.1.1 基本方程
        2.1.1.2 求解方法
        2.1.1.3 定解条件
        2.1.2 一维水质模型
    2.2 福州江北城区水环境模拟模型的建立
        2.2.1 福州河网概化
        2.2.2 定解条件
        2.2.2.1 初始条件
        2.2.2.2 边界条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江北城区河网现状补水规则和补水效果评价
    3.1 河网引清补水工程现行运行方案
        3.1.1 基本情况
        3.1.2 泵站运行情况
    3.2 现行引清补水方案模拟计算
        3.2.1 闽江潮位
        3.2.2 闸门开度
    3.3 现行补水方案模拟
    3.4 水力联系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北城区河网改进补水策略和方案研究
    4.1 改进补水策略和方案的提出
    4.2 考虑洪潮水位特征的闸门调控策略
        4.2.1 方案二的水质模拟
        4.2.2 方案三的水质模拟
        4.2.3 两方案的比较分析
    4.3 工程改善措施
        4.3.1 方案设定和模拟计算
        4.3.2 方案比较分析
        4.3.3 断头河和源头河补水问题
    4.4 方案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考虑景观要求的河间市中心城区坑塘群水体置换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城水系连通方式和水体置换实现方式
2 中心城区坑塘群的水体置换策略
3 水体置换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3.1 差量周期置换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3.2 置换水源保障和污水处理可行性分析
4 中心城区坑塘群水体置换通用决策系统
5 结 语

(9)以地理工程为主体的滇池多元化治污思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滇池污染原因剖析及治污现状
    1.1 滇池污染剖析
        1.1.1 区位因素
        1.1.2 风向因素
        1.1.3 社会经济因素
    1.2 以污治污思路难以彻底解决滇池污染问题
2 多元化治湖新思路——“滇池倒流”
    2.1 滇池倒流的主要思路
    2.2 倒流的条件与解决污染的可能性
3 多元化治理分析
    3.1 北部倒流出口子系统
    3.2 城区污水处理子系统
    3.3 湖泊水动态循环子系统
    3.4 南部湖泊自净子系统

(10)白洋淀湿地生态干旱及两库联通补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湿地生态的研究
        1.2.2 调水工程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白洋淀湿地补水必要性分析
    2.1 水量因素分析
    2.2 水量与生态关系分析
    2.3 补水必要性分析
3 白洋淀湿地生态干旱及生态补水分析
    3.1 白洋淀湿地生态干旱及影响
        3.1.1 白洋淀湿地生态干旱
        3.1.2 白洋淀湿地生态干旱的影响
    3.2 白洋淀湿地生态干旱识别期的确定及生态干旱分析
        3.2.1 白洋淀湿地生态适宜水位
        3.2.2 生态干旱识别期的初步选定
        3.2.3 年际生态干旱变化规律
        3.2.4 年内生态干旱变化规律
        3.2.5 汛期生态干旱变化
        3.2.6 非汛期生态干旱变化
    3.3 白洋淀湿地生态补水
        3.3.1 白洋淀湿地生态补水量
        3.3.2 白洋淀湿地生态补水措施
4 白洋淀入淀水量及山区径流量分析
    4.1 白洋淀流域水资源量及供需分析
        4.1.1 白洋淀流域地表水资源量
        4.1.2 白洋淀流域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4.1.3 白洋淀上游流域水资源总量
        4.1.4 白洋淀上游流域水资源供需分析
    4.2 白洋淀湿地入淀水量分析
        4.2.1 白洋淀湿地自身因素
        4.2.2 流域降雨量变化
        4.2.3 径流变化
        4.2.4 水利工程建设影响
        4.2.5 工农业引用水
    4.3 白洋淀流域山区径流量的调控及可供水量分析
        4.3.1 白洋淀流域各区径流量分析
        4.3.2 白洋淀流域山区径流量分析
        4.3.3 王块、西大洋水库的径流
        4.3.4 王快-西大洋两库联通的径流调节
        4.3.5 王快-西大洋两水库联合运用
5 两库联通向白洋淀补水的保证率及线路分析
    5.1 两库联通向白洋淀湿地补水的保证率
    5.2 两库联通向白洋淀补水的合理性
    5.3 补水线路分析
    5.4 调水与南水北调之间的关系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引牛济滇”加速滇池水体置换工程方案初步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水型水库水动力水质数值模拟及水环境改善措施研究[D]. 张诗瑶. 天津大学, 2019(01)
  • [2]通惠湖水环境治理技术与效果[J]. 张建强,傅忠,卜一峰,戚月东,周炳炳. 水资源保护, 2019(04)
  • [3]扬州中心城区河网基于水质改善的闸泵联合调度研究[D]. 熊蓓蓓. 扬州大学, 2017(01)
  • [4]人工湖泊水质演变规律及水环境调控研究[D]. 许莉萍. 天津大学, 2016(12)
  • [5]基于现场实验和数学模型的太湖贡湖示范区引水放流方案评价与优化[D]. 杨阳. 南京大学, 2015(04)
  • [6]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李悦. 云南财经大学, 2014(12)
  • [7]福州江北城区引清补水及调控研究[D]. 刘丽. 天津大学, 2012(08)
  • [8]考虑景观要求的河间市中心城区坑塘群水体置换策略研究[J]. 马超.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03)
  • [9]以地理工程为主体的滇池多元化治污思路探索[J]. 刘连中,刘洪江. 水资源保护, 2010(04)
  • [10]白洋淀湿地生态干旱及两库联通补水分析[D]. 董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引牛滇”加快滇池换水项目方案初步设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