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

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

一、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及其质量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闫晶晶[1](2014)在《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但蔬菜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使得蔬菜安全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蔬菜生产中引入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不仅可以提高蔬菜质量,保证蔬菜安全,也已经成为蔬菜生产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依托吉林省世行贷款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研究在吉林省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方法。在研究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情况及我国蔬菜生产质量管理和追溯系统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的关键要素,总结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组织形式、标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提出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案及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保障措施。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研究结合网络资料和吉林省蔬菜生产调研情况分析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现状。根据HACCP原理,以蔬菜的生产流通过程为线索,从蔬菜产前生产环境、产中农业投入品及产后加工、储运3方面分析影响蔬菜质量安全的因素,确定了产地环境、水分管理、肥料管理、病虫害防治、包装和储藏6个关键要素。以无公害蔬菜为标准,确定了蔬菜产地环境中土壤、空气、灌溉水的质量标准和主要的农药残留指标。(2)我国蔬菜生产质量管理和追溯系统应用情况分析通过对北京、山东寿光、淄博等部分蔬菜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调研,分析调研地蔬菜生产模式、管理控制措施、蔬菜质量安全追溯软硬件平台及蔬菜追溯情况,结果表明,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产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是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重点。目前我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不仅实施范围小、消费者认可度低,而且还存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3)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基于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信息储存查询、蔬菜召回和责任追究的功能,对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软件系统进行总体框架设计。该软件系统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3个模块。其中,信息服务模块包括短信、电话、网络、触摸屏等操作平台。确定了蔬菜基地、加工企业、批次及最终产品的编码原则,提出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XML)解决异构数据库的数据同步问题。(4)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保障措施研究从生产标准化、社会化信息服务、农业保险和安全法规及监管体系4个方面对发达国家及我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保障措施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提出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保障措施:①逐步完善蔬菜生产标准化体系,并将蔬菜标准化体系引入到蔬菜生产中;②加强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逐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③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和金融服务;④完善蔬菜生产法律法规,同时建立行政等级严密、职责明确的蔬菜监管体系,避免执法空白。

王琳,黄晶,董铮[2](2010)在《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鲤鱼和河蚌中汞和砷》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微波消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以Rh作为内标物进行基体干扰校正,同时测定了鲤鱼和河蚌中Hg和As的含量。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均大于0.9990,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7.9%~104%之间。

郭可汾[3](2010)在《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文中指出在我国实行多年的《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经充分调研,在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历经多年修改、审议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终于在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不仅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也将为我国建立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法律屏障提供依据。特别是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尚不令人满意,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的背景下,对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本文分析的背景材料,首先就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和具体沿革以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通过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了分析,并对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进行了初步的介绍;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从三个方面为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研究建立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经验借鉴,本文从管理机构、法律法规、标准、检测、认证、危险性分析、可追溯制度、产品召回制度和危险性预警系统等着手,对美、欧、日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随后,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具体监管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机构进行了归纳;从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和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三方面对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从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认证认可的规定、我国水产养殖领域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水产品认可认证的发展现状;还对我国的水产品可追溯、水产品召回、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结合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带来的在监管方面的变革,就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从大菱鲆事件着手,以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作为实例,分析了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对大菱鲆养殖过程中与环境、投入品和初级产品有关的监管部门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总结,对相关认证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唐胜军[4](2010)在《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繁荣安定、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要素。农产品质量安全已不仅仅涉及到人类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各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消费者消费观念逐渐改变,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而近几年,农产品安全问题依旧层出不穷,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不断,并显示出一些新特点。这些都要求政府不断完善农产品安全的管理,为保障国民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尽责,研究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更具意义。本文根据发展背景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科学界定,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博弈论、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出发,分析、总结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历程、现状、动态、趋势与经验。’本文通过对中外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体系建设、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监管中的重要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国内外比较,探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可取之处。在分析现阶段全国、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情况,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战略目标和新疆政府的职能定位以及新疆农产品安全政府管理体系的组织构架。进而提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战略目标应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决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以整个农业及其产品为对象,政府推动,强制执行,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中心,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二层次是增强新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业收益和农民收入。以优势特色农业及其产品为对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为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为中心,追求经济效益。根据总体目标,新疆农业质量安全战略必须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绿色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实施区域资源优势发展战略,确定新疆绿色农业的优势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绿色农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提升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分别从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两个方面提出完善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对策。剖析农产品安全利益相关者责权,对农业环境、功能区划、基地建设,农户、农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等生产环节和市场、消费者的政府监管提出政府管理措施。探讨新疆政府建立农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绿色农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以及新疆政府建立、完善农产品(农产品)安全风险分析、预警与应急体系。认为新疆需要优先建立适合的农产品安全预警体系,构建农产品安全预警体系框架,着重建设体系中的信息源系统、预警分析系统、反应和快速反应系统,提高预防和控制农产品安全卫生的能力。又进一步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措施,健全新疆政府农业质量安全管理的支撑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检测检验体系。提出增加投入,完善绿色农业保护措施,加大绿色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绿色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整合现有农产品(农产品)认证机构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进程。最后得出论文的主要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靳延平[5](2009)在《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品作为我国人均消费量增长最快的食品之一,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奶业在高速发展,但连接发生的乳品安全事件充分暴露了生鲜乳生产环节的“短板”,奶源已成为乳业发展的瓶颈。原料乳(即生鲜乳,以下同)的质量安全攸关消费者的健康、生命,攸关公众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攸关奶农及相关产业农民的收入。“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给我国奶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奶业正逐渐恢复。但长期以来积累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生鲜乳乃至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及乳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了从源头上探索消除生鲜乳质量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在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以我国生鲜乳需求行为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安全生鲜乳的供给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内蒙古是我国乳品生产、加工、消费的主要省区之一,呼和浩特市已被命名为“中国乳都”,因此,以呼和浩特市的消费者、奶户(场)、乳品加工企业为例,在分析内蒙古及呼和浩特市奶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基于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奶牛养殖户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奶站的行为——的分析来把握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分别对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管理体制、检验检测体系、认证和质量追朔体系、信息体系、预警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竞争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建议:经过分析,揭示出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需要政府干预和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奶牛养殖方式的基本国情还将是以散养为主,我国生鲜乳重量安全政策的制定要此为基础;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不可急于求成;我国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管理以政府部门为主,已基本构建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为奶业通过整顿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建议全社会都要把生鲜乳生产作为一项战略资源来抓,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奶农安全生鲜乳发展基金”,分散与规模化要辩证统一,大力发展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的的养殖组织,发展无公害奶业和有机奶业,提升政府监管生鲜乳重量安全的执行力。

王海华,熊晓钧,黄江峰[6](2006)在《国际农业标准及其衍生的技术壁垒对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对我国水产品的出口市场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就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国(地区)设置的技术贸易壁垒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在我国加入WTO且水产品出口保持强势增长的情况下,进口国采取配额、关税等歧视性政策会相应减少,而会代之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卫生检疫标准等种种形式出现的技术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水产品的出口。技术贸易壁垒已使我国水产品出口遭受重创,且扩散效应显着,原因既有国外水产技术标准的歧视性因素,也有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品牌意识薄弱以及我国水产标准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等客观因素。并就此提出我国水产品出口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三大对策:1、提高我国水产品质量,树立我国水产品品牌;2、建立健全我国水产技术法规与标准体系,完善认证制度;3、充分利用WTO的TBT协议应对国外歧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张青青,王海华[7](2005)在《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对我国水产品的出口市场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就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国(地区)设置的技术贸易壁垒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在我国加入WTO且水产品出口保持强势增长的情况下,进口国采取配额、关税等歧视性政策会相应减少,而会代之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卫生检疫标准等种种形式出现的技术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水产品的出口。技术贸易壁垒已使我国水产品出口遭受重创,且扩散效应显着,原因既有国外水产技术标准的歧视性因素,也有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品牌意识薄弱以及我国水产标准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等客观因素。并就此提出我国水产品出口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三大对策。

高佳莉[8](2005)在《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推进工业化的有力支持。现代大工业以及城市的发展进步,一方面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食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食物中毒事件不断见诸报道,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对环境保护,对消费无公害食品的意识大大增强,迫切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发展无公害农业,满足人们绿色消费的需要。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加入wTO以及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需求的日趋增长,发展无公害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打破农业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保障生态和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无公害农业的缘起、特征以及我国发展无公害农业的现实意义,接着阐述、分析了国内外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及研究现状,最后针对我国发展无公害农业的有利基础及制约因素,并结合国内外(特别是广东省)无公害农业发展的的实例,就如何发展我国无公害农业提出了可操作性较强的对策。

李松涛[9](2005)在《北京市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框架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伊始,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已开始主导世界食品的营养主流,人们对其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在农产品方面,其影响也日益明显。正式成为WTO的一员之后,中国果品尤其是无公害果品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但其质量安全水平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对我们的无公害果品标准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我们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挑战,进一步深入的工作有待展开。质量是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国际市场上产品竞争的焦点。无公害优质果品技术标准体系作为科学组织果品生产、评价果品质量、规范果品市场秩序和促进果品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保障措施,在北京市果树产业结构调整、果品质量升级和扩大进出口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构建基本完善的北京市果品无公害技术标准体系及技术平台,将为提高首都果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首都农村的经济发展,稳定首都的农村形势,解决农村、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论文在阐述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国内外果品及加工品标准体系的同时,对北京市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的现状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在洞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国际组织的优秀成果,构建北京市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的结构框架以及其制定、修订和实施,从而严格规范北京市无公害果品的生产及加工过程,用标准化组织果树生产及加工工艺,提高北京市果品的综合竞争实力,尽量达到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接轨,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进而指导北京市果品及加工品技术标准的制修订计划的编制工作,为果品及加工品标准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使北京市无公害果品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工作更具全局性、前瞻性和主动性;提出标准化手段组织和规范果树生产的总体思路,使几乎所有的果品及其每个加工过程都有标可依,达到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目的,从而提高果品及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并有效提升北京市果品的核心竞争力。

钱峰燕[10](2005)在《茶叶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以浙江为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质量安全是当今世界食品生产与消费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茶叶作为全球消费最普遍的饮料性产品,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茶叶保健功能的发挥和消费健康风险,而且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生产、消费和贸易国,解决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对我国茶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尽管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对作为中国传统特色农产品——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至今仍相对单薄,尚缺乏系统研究,尤其是尚未从微观层次上系统地研究茶叶质量安全的特殊性、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对茶叶安全性的影响以及安全茶叶生产绩效等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上述思考展开研究的。 本研究的思路为:在对茶叶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茶叶质量安全特性为出发点,采用笔者对浙江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调查数据资料,实证分析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及其对安全茶叶生产的影响,并从生产技术、产业组织及政府管理的角度评价安全茶叶生产绩效,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上揭示影响茶叶质量安全性的内在机理,提出市场化与国际化背景下提升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制度条件与政策选择。按照上述思路,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系统地回顾与评述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柠檬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对包括茶叶在内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并从中归纳与演绎出对研究茶叶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结论。 第二部分是对茶叶质量安全特殊性的研究。首先从茶叶质量和茶叶安全性的角度分析茶叶质量安全的内涵,提出“过程安全”是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实质,并分别从感官品质、理化品质和安全指标评价茶叶质量安全,最后剖析了茶叶交易特性与质量安全的关系,明确了安全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特性。 第三部分是国内外茶叶质量安全体系的比较研究。以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进口国和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等出口国为例,从法规体系、管理体系和支持体系等三个方面分别探讨外国茶叶质量安全体系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茶叶质量安全体系状况,比较研究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茶叶质量安全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 第四部分是基于调查数据展开的茶叶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实证分析。在生产者方面,在提出茶叶企业安全生产行为一般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茶叶企业和茶

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及其质量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及其质量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实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意义
    1.3 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研究发展情况
        1.3.1 发达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情况
        1.3.2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相关技术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研究
    2.1 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情况
        2.1.1 长春市绿园区合心镇新农家村蔬菜基地
        2.1.2 四平市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蔬菜基地
        2.1.3 吉林省蔬菜生产情况分析
    2.2 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管理分析
    2.3 蔬菜生产流程及其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3.1 蔬菜生产流程分析
        2.3.2 蔬菜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4 蔬菜质量安全关键要素及其指标的确定
        2.4.1 蔬菜质量安全关键要素分析
        2.4.2 蔬菜质量安全关键要素的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蔬菜生产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调研分析
    3.1 调研企业总体情况
    3.2 蔬菜生产与管理情况分析
        3.2.1 蔬菜生产模式分析
        3.2.2 蔬菜管理控制措施分析
        3.2.3 蔬菜追溯软硬件平台管理
    3.3 国内蔬菜生产管理经验及蔬菜追溯现存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
    4.1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分析
        4.1.1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4.1.2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用户及其职责
    4.2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设计
        4.2.1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设计原则及思路
        4.2.2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总体框架
        4.2.3 多平台追溯结构设计
        4.2.4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实施
    4.3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中关键技术
        4.3.1 编码技术
        4.3.2 数据同步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外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保障措施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5.1 发达国家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保障措施
        5.1.1 蔬菜生产标准化体系
        5.1.2 社会化信息服务
        5.1.3 农业保险
        5.1.4 蔬菜质量安全法规及监管体系
    5.2 我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保障措施现状
        5.2.1 蔬菜生产标准化体系
        5.2.2 社会化信息服务
        5.2.3 农业保险
        5.2.4 蔬菜质量安全法规及监管体系
    5.3 发达国家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保障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2)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鲤鱼和河蚌中汞和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试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分析步骤
        2.2.1 汞和砷标准溶液的配制
        2.2.2 样品预处理
        2.2.2.1 消解体系的选择
        2.2.2.2 样品的消解
        2.2.3 仪器工作条件
        2.2.4 内标元素选择
        2.2.5 干扰的消除
3 结果与讨论
    3.1 线性关系及方法检出限
    3.2 精密度与准确度
    3.3 样品测定与加标回收
4 结 论

(3)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
        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
        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沿革
        0.1.3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0.2 研究内容和方法
        0.2.1 研究内容
        0.2.2 数据来源
        0.2.3 研究方法
        0.2.4 研究目的
        0.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0.2.6 学术构想与思路
        0.2.7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0.3 关键术语
        0.3.1 食品卫生
        0.3.2 食品安全
        0.3.3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0.3.4 无公害水产品
        0.3.5 绿色水产品
        0.3.6 有机水产品
        0.3.7 良好农业规范
        0.3.8 良好作业规范
        0.3.9 水产养殖认证委员会
        0.3.10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0.3.11 ISO 9000
        0.3.12 ISO 14000
1 理论分析
    1.1 基于不完备法律理论的食品安全法分析
        1.1.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
        1.1.2 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食品安全法的分析
        1.1.3 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1.2 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
        1.2.1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1.2.2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1.3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1.3.1 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分析
        1.3.2 水产品供给链中的水产品安全——博弈分析
2 国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1 美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1.1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管理机构
        2.1.2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1.3 危险性分析与标准和技术法规
        2.1.4 检验检测和认证
        2.1.5 危险性预警系统、可追溯制度和产品召回制度
    2.2 欧盟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2.1 欧盟食品安全运作的管理机制
        2.2.2 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和法律体系
        2.2.3 风险分析
        2.2.4 检验、检测及认证体系
        2.2.5 预警系统、水产品链可追溯和食品召回
        2.2.6 教育和培训
    2.3 日本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3.1 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
        2.3.2 相关法律法规
        2.3.3 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
        2.3.4 风险信息沟通、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
3 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管
    3.1 从大菱鲆事件说起
    3.2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后产业的情况
        3.2.1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产业的情况
        3.2.2 大菱鲆事件发生后产业所受的影响
    3.3 大菱鲆养殖过程各环节的监管现状
        3.3.1 环境
        3.3.2 投入品
        3.3.3 初级产品
        3.3.4 认证工作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开展
        3.3.5 信息发布与产品召回
    3.4 存在的问题
        3.4.1 我国对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存在的问题
        3.4.2 在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3.4.3 在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3.4.4 检验检测存在的问题
        3.4.5 认证刚刚起步,诸多方面存在不足
        3.4.6 信息与产品召回中存在的不足
    3.5 相关的监管建议
        3.5.1 完善监管体制
        3.5.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3.5.3 加大大菱鲆养殖标准化步伐
        3.5.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3.5.5 认证体系、信息交流和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
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4.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4.1.2 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
        4.1.3 食品生产监管司和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司
        4.1.4 食品许可司和食品安全监管司
    4.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4.2.1 相关法律
        4.2.2 行政法规
        4.2.3 部门规章
    4.3 我国的水产标准化管理
        4.3.1 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
        4.3.2 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
        4.3.3 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
    4.4 我国的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4.4.1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4.4.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4.4.3 我国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4.5 水产品认证认可
        4.5.1 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规定
        4.5.2 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认证发展现状
        4.5.3 产品认证
        4.5.4 体系认证
    4.6 水产品可追溯
    4.7 水产品召回
    4.8 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
5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
    5.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5.1.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5.1.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5.1.3 我国水产品标准存在的问题
        5.1.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5.1.5 我国水产品质量认证存在的不足
        5.1.6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5.1.7 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5.2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5.2.1 建立和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5.2.2 逐步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5.2.3 积极推进我国水产标准化的进展
        5.2.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5.2.5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
        5.2.6 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
        5.2.7 建立完整有效的水产品可追溯性体系
        5.2.8 建立水产品召回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管理的基本概念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学特征
    2.3 政府经济学:政府干预的基础
    2.4 政府在管理中的职能
    2.5 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
第3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国际比较分析
    3.1 农产品(食品)安全政府管理模式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
    3.3 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3.4 国外政府加强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经验对新疆的借鉴意义
第4章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分析
    4.1 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2 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分析
    4.3 案例分析
第5章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现状分析
    5.1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机构及职能现状分析
    5.2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现状分析
    5.3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监管措施
第6章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的总体构想与管理体制
    6.1 新疆政府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总体目标
    6.2 总体构想和策略
    6.3 实施统一监管模式
    6.4 新疆农产品安全政府管理体系的组织构架
    6.5 建立新疆政府农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第7章 政府对生产源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7.1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管理
    7.2 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
    7.3 突出安全农产品基地管理
    7.4 政府对农产品(食品)生产者的监管
    7.5 推广支持安全农产品产业化发展
第8章 政府对市场、消费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8.1 政府市场治理模式的选择
    8.2 市场准入
    8.3 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
    8.4 政府引导农产品安全消费
    8.5 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8.6 案例:谁让"三聚氰胺"如此猖狂
第9章 构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和信息系统
    9.1 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意义重大
    9.2 新疆主要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
    9.3 新疆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内容建设
    9.4 政府推动农产品追溯制度
    9.5 建立新疆农产品安全信息系统
    9.6 社会和舆论的监督
第10章 构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应急系统
    10.1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
    10.2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
    10.3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10.4 典型案例
第11章 新疆政府农业质量安全管理支撑体系建设
    1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政策体系
    11.2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
    11.3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
    11.4 增加投入,完善农业保护措施
    11.5 加大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11.6 建立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11.7 整合现有农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职能
第12章 结论
    12.1 主要结论
    12.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4.1 研究特色
        1.4.2 研究的创新
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动态
    2.1 有关乳制品安全的研究进展
        2.1.1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2.1.2 食品质量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2.1.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2.1.5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2.2 有关饲料营养与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2.2.1 生鲜乳质量与饲料营养的关系
        2.2.2 提高生鲜乳质量的营养调控技术进展
        2.2.3 影响生鲜乳质量安全的营养因素
    2.3 有关农户行为的研究
        2.3.1 集中在农户是否理性的争论上
        2.3.2 对农户的某一具体行为及其影晌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2.4 有关乳及乳制品市场的研究
        2.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5 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2.6 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2.6.1 国外的研究
        2.6.2 国内的研究
    2.7 小结
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
    3.1 基本概念
        3.1.1 食品安全
        3.1.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安全食品
        3.1.3 有关牛奶的几个概念
        3.1.4 行为主体
    3.2 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
        3.2.1 政府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3.2.2 关于市场失灵及如何矫正的理论分析
        3.2.3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3.2.4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
4 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4.1 有关国家生鲜乳质量保障体系
        4.1.1 美国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2 加拿大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3 欧盟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4 法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5 荷兰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6 英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7 日本生鲜乳及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8 印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4.2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与欧盟、美国等的兽医管理体制
        4.2.1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
        4.2.2 美国的兽医管理体制
        4.2.3 欧盟的兽医防疫体制
        4.2.4 澳大利亚的政府兽医管理制度
    4.3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比较
        4.3.1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的共同特征
        4.3.2 中外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同之处
        4.3.3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5 消费者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有关事项的需求行为分析
    5.1 调查设计
    5.2 样本特征描述
    5.3 对政府的评价情况
    5.4 消费者对企业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评价
6 奶户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分析
    6.1 数据来源
        6.1.1 样本点的选择
        6.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6.1.3 样本特征描述
    6.2 奶牛养殖基本情况
        6.2.1 养殖户奶牛购买情况
        6.2.2 奶户奶牛养殖规模情况
        6.2.3 奶户奶牛饲养管理情况
        6.2.4 饲料使用情况
    6.3 对奶牛养殖技术的掌握运用情况
    6.4 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6.4.1 奶户对兽药效果的认知情况
        6.4.2 兽药的来源及使用状况
    6.5 对政府及社会服务的要求情况
    6.6 对奶业风险的认知情况
7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7.1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7.1.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7.1.2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
        7.1.3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
        7.1.4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7.1.5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现状
        7.1.6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7.1.7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7.1.8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现状
    7.2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7.2.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7.2.3 生鲜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7.2.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7.2.5 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8 完善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措施
    8.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8.1.1 加强配套法律建设工作及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建设
        8.1.2 加强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
    8.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8.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8.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8.4.1 建立全国性有效实时监控监测网络体系
        8.4.2 检测资源、检测结果共享
        8.4.3 建立第三方中立检验机构和完善牛奶质量一价格体系
    8.5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8.6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建设
        8.6.1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
        8.6.2 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
    8.7 生鲜乳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建设
    8.8 生鲜乳质量安全利益分配机制建设
    8.9 建立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理性竞争机制
    8.10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8.10.1 加快良种繁育,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8.10.2 加紧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产品质量
        8.10.3 大力支持乳品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和科技创新
        8.10.4 大力发展优质饲料饲草生产,建立奶牛饲料生产基地
        8.10.5 加强奶牛的科学饲养管理
    8.1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8.11.1 制定奶业保护政策
        8.11.2 制定相关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8.11.3 完善奶牛疫病防治体制建设
        8.11.4 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8.11.5 加强奶业行业协会的作用,确保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
9 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消费者对牛奶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调查
附录2 奶户(场)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调查
附录3 我国乳品加工相关安全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参考文献

(6)国际农业标准及其衍生的技术壁垒对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水产品的出口市场分析
2 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国 (地区) 的技术贸易壁垒
    2.1 日本
    2.2 韩国
    2.3 美国
    2.4 欧盟
3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
    3.1 技术贸易壁垒使我国水产品出口遭受重创
    3.2 技术贸易壁垒扩散效应显着
4 我国水产品出口遭遇技术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4.1 国外水产技术标准的歧视性
    4.2 我国水产标准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4.3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
    4.4 我国水产品品牌意识薄弱
5 我国水产品出口行业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对策分析
    5.1 提高我国水产品质量, 树立我国水产品品牌
    5.2 建立健全我国水产技术法规与标准体系, 完善认证制度
    5.3 充分利用WTO的TBT协议应对国外歧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7)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水产品的出口市场分析
2 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国(地区)的技术贸易壁垒
    2.1 日本
    2.2 韩国
    2.3 美国
    2.4 欧盟
3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
    3.1 技术贸易壁垒使我国水产品出口遭受重创
    3.2 技术贸易壁垒扩散效应显着
4 我国水产品出口遭遇技术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4.1 国外水产技术标准的歧视性
    4.2 我国水产标准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4.3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
    4.4 我国水产品品牌意识薄弱
5 我国水产品出口行业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对策分析
    5.1 提高我国水产品质量,树立我国水产品品牌
    5.2 建立健全我国水产技术法规与标准体系,完善认证制度
    5.3 充分利用WTO的TBT协议应对国外歧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8)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 无公害农业的缘起及其概念的提出
        1.1 无公害农业的缘起
        1.2 无公害农业概念的提出
        1.3 无公害农产品(食品)的分类及特点
    2 研究我国无公害农业的迫切性和意义
        2.1 发展无公害农业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2 发展无公害农业是适应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需要
        2.3 发展无公害农业是树立我国环境保护国际新形象的需要
        2.4 发展无公害农业是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
        2.5 发展无公害农业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国外无公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研究概况
    1 国外无公害农业的发展现状
        1.1 发达国家
        1.2 发展中国家
    2 无公害农业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发展趋势
        2.1 环保安全型替代生产资料研制与开发
        2.2 产地环境控制
        2.3 质量标准
        2.4 无公害农业检测技术趋向于高新技术化、智能化、速测化、动态化、便携化
        2.5 过程控制技术精准化、程序化
第三章 我国无公害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概况
    1 我国无公害农业的发展现状
    2 我国无公害农业存在的问题、发展目标及优先领域
        2.1 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1 环保安全型替代生产资料匮乏
        2.1.2 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不配套
        2.1.3 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不完整
        2.1.4 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待加速制定
        2.2 我国无公害农业的发展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2.2.1 发展思路
        2.2.2 总体目标
        2.2.3 主要研究内容
        2.2.3.1 新型无公害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
        2.2.3.2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
        2.2.3.3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
第四章 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 我国发展无公害农业具备的条件和基础
        1.1 我国政府部门对发展无公害农业的高度重视
        1.2 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研究为发展无公害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1.3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我国加入WTO所形成的国内外市场为发展无公害农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2 制约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2.1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是主要障碍
        2.2 生产规模仍较小,市场占有率低、效益低、产品成本过高、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2.3 缺乏无公害农业生产的专项技术及操作规程,一些生产技术、生产技术规程以及管理办法也有待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验证和不断完善
        2.4 无公害农产品物流体系尚需完善
        2.5 监管控制力度不够
    3 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研究
        3.1 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的思路
        3.2 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的对策
        3.2.1 制定扶持政策,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
        3.2.2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无公害农业、开发无公害农产品重要性的认识
        3.2.3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严禁有害化学品的滥用
        3.2.4 加强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加速产业化进程
        3.2.5 加强宣传,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业技术
        3.2.5.1 加强宣传,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3.2.5.2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业技术
        3.2.6 加强无公害农业立法和监管,强化执法体系建设
        3.2.7 加强无公害农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3.2.8 加强无公害农业(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3.2.9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
        3.2.10 规模化生产,降低无公害农产品价格
        3.2.11 培育无公害农业产业化龙头,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推动无公害农业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北京市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意义
    3 主要研究内容
        3.1 标准化基础理论及标准体系的研究
        3.2 国内外果品及加工品标准体系的对比研究
        3.3 北京市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
        3.4 北京市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3.5 北京市无公害果品标准的制订、修订与实施
第二章 果品无公害标准体系的理论研究
    1 标准和标准化
        1.1 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
        1.2 农业标准和标准化的作用
        1.2.1 农业标准是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有序发展的技术基础
        1.2.2 农业标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技术导向
        1.2.3 农业标准是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技术保障
        1.2.4 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 标准体系的概念及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构成
        2.1 标准体系的概念和涵义
        2.2 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构成
        2.2.1 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构建的原则
        2.2.2 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的构成
        2.2.3 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的特性
    3 小结
第三章 国外果品标准化及标准体系现状分析
    1 国际化标准组织(ISO)
        1.1 与果品相关的标准体系概况
        1.2 ISO制定国际标准的程序
        1.3 ISO标准化和标准体系特点
        1.3.1 组织内部分工明确,便于协调
        1.3.2 标准化对象范围及标准体系结构合理
        1.4 ISO标准化与标准体系的发展动态
    2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2.1 CAC标准化及标准体系概况
        2.2 CAC标准化及标准体系的特点
        2.2.1 产品标准老化
        2.2.2 标准制定依据世界贸易需要
        2.2.3 标准体系结构合理
        2.2.4 与ISO广泛合作
        2.3 CAC标准化与标准体系的发展趋势
    3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
    4 发达国家果品标准化发展现状分析
        4.1 国外果品标准制定与监管体系的特点
        4.1.1 高度重视果品安全体系建设
        4.1.2 更加突出农产品安全质量的生产过程管理
        4.1.3 果品标准管理中技术壁垒倾向明显
        4.1.4 重视果品标准管理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4.2 果品标准的制定体系
        4.3 果品标准体系框架
        4.3.1 果品标准管理体制及相应法律法规体系
        4.3.2 果品技术标准体系
    5 小结
第四章 我国果品标准体系现状分析
    1 我国果品标准化的发展阶段
    2 我国果品及加工标准的总体概况
        2.1 我国果品标准的构成层次
        2.2 果品标准的主要类别分析
        2.3 果品标准的标龄构成
        2.4 各级果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情况
        2.5 各级果品标准中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构成情况
    3 我国果品标准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3.1 果品标准体系建设成效
        3.1.1 果品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3.1.2 果品标准化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3.1.3 保障果品标准化建设的农业标准化法规逐步完善
        3.1.4 果品标准水平进一步提高
        3.1.5 产品质量认证起步
        3.2 果品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3.2.1 标准体系发展不均衡,不能满足加工和贸易的需要
        3.2.2 标准体系更新缓慢,标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2.3 标准体系配套性不强,影响标准的实施和应用
        3.2.4 总体标准水平不高,可操作性差,不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5 标准体系信息管理和交流效率低
    4 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果品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及其框架研究
    1 北京市果品标准体系的现状
    2 北京市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和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无公害果品标准数量少,不能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
        2.2 无公害果品标准的技术水平偏低
        2.3 国际标准采标率低
        2.4 标准时效性差
        2.5 果品标准缺少明确的监管部门,产销消三方难以了解掌握
    3 北京市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三维框架图
    4 小结
第六章 北京市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的结构
    1 基础标准
    2 技术标准
        2.1 产地环境标准
        2.2 投入品标准
        2.3 生产技术规程
        2.4 产品标准
        2.5 物流标准
        2.6 方法标准
    3 管理标准
    4 北京市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框架的特点
        4.1 标准体系框架应体现贸易的需要,而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4.2 果品安全标准是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的核心
        4.3 产品标准是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的基础
        4.4 检测标准是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的技术支撑
        4.5 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标准是无公害高频标准体系的主旨
    5 小结
第七章 无公害果品标准的制定、修订与实施
    1 无公害果品标准制修订原则
    2 制定、修订无公害果品标准的程序
        2.1 标准的立项
        2.2 组织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组
        2.3 调查研究(试验、验证)
        2.4 确定标准的技术内容和技术参数
        2.5 形成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和标准编制说明
        2.6 形成标准草案送审稿
        2.7 组织标准草案审查
        2.8 形成标准草案报批稿
        2.9 标准的审批和发布
    3 无公害果品标准的实施和复审
        3.1 无公害果品标准的实施
        3.2 复审
    4 小结
参考文献

(10)茶叶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以浙江为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1.3.1 “食品安全”的内涵
        1.3.2 食品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问题
        1.3.3 食品安全管理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问题
        1.3.4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问题
        1.3.5 安全食品国际贸易政策问题
        1.3.6 简要评述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5 研究数据来源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2.1 安全食品的定义与条件
    2.2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2.2.1 “柠檬市场”理论
        2.2.2 茶叶市场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3 产业组织理论
        2.3.1 茶产业组织的形成背景
        2.3.2 茶产业组织运行成本和行为策略
        2.3.3 茶叶合作组织(社)和茶叶行业协会
    2.4 茶叶质量安全行为分析
        2.4.1 生产者行为理论
        2.4.2 消费者行为理论
    2.5 小结:对本研究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理论性结论
3 茶叶质量安全的特殊性
    3.1 茶叶质量安全的含义
        3.1.1 茶叶质量
        3.1.2 茶叶安全性
    3.2 茶叶质量安全的评价
        3.2.1 感官品质评价
        3.2.2 理化品质评价
        3.2.3 安全指标评价
    3.3 茶叶交易特性与质量安全
        3.3.1 茶叶生产的资产专用性
        3.3.2 茶叶的交易频率
        3.3.3 茶叶农残的信息问题
        3.3.4 茶叶名称共享性
    3.4 安全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特性
4 国内外茶叶质量安全体系的比较
    4.1 外国茶叶质量安全体系
        4.1.1 茶叶质量安全法规体系
        4.1.2 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4.1.3 茶叶质量安全支持体系
    4.2 我国茶叶质量安全体系
        4.2.1 茶叶质量安全法规体系
        4.2.2 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4.3 与国外茶叶质量安全体系的差距
        4.3.1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4.3.2 茶叶安全管理体制不顺
        4.3.3 茶叶科研开发滞后
5 茶叶质量安全生产者行为的实证分析
    5.1 企业行为对茶叶安全性的影响
        5.1.1 理论框架
        5.1.2 研究假设
        5.1.3 样本资料概述
        5.1.4 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1.5 本节简要结论
    5.2 农户行为对茶叶安全性的影响
        5.2.1 理论分析框架
        5.2.2 研究假设
        5.2.3 样本资料概述
        5.2.4 茶农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2.5 本节简要结论
6 茶叶质量安全消费者行为的实证分析
    6.1 消费需求理论模型
        6.1.1 安全食品需求函数
        6.1.2 消费者支付意愿模型
    6.2 茶叶消费和分析假设
        6.2.1 茶叶消费情况
        6.2.2 需求分析假设
    6.3 问卷调查资料概述
        6.3.1 资料来源与基本特性
        6.3.2 茶叶消费习性描述
    6.4 安全茶叶的认知与消费行为分析
        6.4.1 了解程度与信息来源
        6.4.2 可信度和愿付价格
        6.4.3 茶叶偏好与购买行为
    6.5 消费者安全茶叶选择的内在机理
        6.5.1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6.5.2 愿意用较高价格购买安全茶叶的意愿分析
    6.6 购买安全茶叶愿意支付价格的计量分析
        6.6.1 愿意支付价格增幅的计量分析
        6.6.2 愿意支付价格增额的回归分析
    6.7 本章主要结论
7 安全茶叶生产的绩效分析
    7.1 不同技术条件下茶叶生产绩效的实证比较
        7.1.1 资料来源与特性
        7.1.2 典型案例分析
        7.1.3 安全茶叶的成本效益分析
    7.2 不同产业组织形式下安全茶叶生产绩效分析
        7.2.1 茶叶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7.2.2 不同组织模式的安全茶叶生产绩效评价
    7.3 政府介入条件下安全茶叶的绩效分析
        7.3.1 政府介入安全茶领域的管理措施
        7.3.2 政府介入条件下安全茶绩效分析
    7.4 本章主要结论
8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提高茶叶安全性的建议
        8.2.1 宏观层面的有效措施
        8.2.2 微观层面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茶叶企业安全生产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2:「茶农茶叶生产的安全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3:「茶叶安全性消费现状评价」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及其质量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研究[D]. 闫晶晶. 吉林大学, 2014(10)
  • [2]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鲤鱼和河蚌中汞和砷[J]. 王琳,黄晶,董铮. 四川环境, 2010(04)
  • [3]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D]. 郭可汾.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4]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D]. 唐胜军.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7)
  • [5]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靳延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6]国际农业标准及其衍生的技术壁垒对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 王海华,熊晓钧,黄江峰. 江西水产科技, 2006(01)
  • [7]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 张青青,王海华. 渔业经济研究, 2005(06)
  • [8]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高佳莉. 湖南农业大学, 2005(06)
  • [9]北京市无公害果品标准体系框架研究[D]. 李松涛.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10]茶叶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以浙江为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钱峰燕. 浙江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