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河南教育》总目录

2002年《河南教育》总目录

一、2002年《河南教育》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亓鹤童,马春风[1](2022)在《近20年金石目录的编纂与研究综述》文中指出金石为载体的文献称金石文献,"金石目录"则是对于金石文献的分类。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关于近20年金石目录的编纂与研究多围绕赵明诚《金石录》、金石学家对金石目录的编纂成就、金石目录的校注等主题。对近20年金石目录的文献进行搜集与爬梳,不仅是通过对已有的文献梳理研究,来审视有关金石目录学的编纂与缺失,更是为后来的学者提供相应的线索和方向。

张扬[2](2020)在《《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1930—1937)》文中提出《中学生》杂志是开明书店在1930年创办的教育类综合月刊,它以中等教育程度的青少年为读者对象,以补足课堂知识、提供丰富的趣味、解答读者困惑、指导青少年前途和做便利的发表机关为宗旨,是“开明人”实践其教育救国理念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话语空间,对当时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一本教育类杂志,1930—1937年的《中学生》因刊登大量的文学作品,而在同类刊物中极具特殊性,在文学传播与文学教育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学生》刊载的文学作品类型丰富,为中学生的文学阅读提供了便利,也为中学生提供了多种与文学接触的渠道和方式,有助于中学生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杂志开辟的“读者之页”“青年论坛”“青年文艺”等投稿栏目,给青少年读者提供了发表文学见解、刊登文学创作和讨论新文学作品的平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作家、读者和新文艺工作者。因此,本文结合“开明人”的教育救国理念研究《中学生》杂志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传播,探讨《中学生》杂志在文学传播方面的实践、效果和意义。本文从文学传播者、文学传播内容、文学传播媒介(文学文本载体)、文学受众及传播效果等角度全面论述1930—1937年的《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全文共四章,第一章主要从“开明人”的教育救国理念和文学出版实践入手,梳理了《中学生》杂志的创办背景和基本概况,并初步探讨其文学立场。第二章论述了《中学生》文学传播的内容与倾向,对其刊载的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内容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探究出了《中学生》文学传播的倾向,强调《中学生》对青少年的文学启蒙和对其文学素质的培养。第三章论析《中学生》文学传播的策略,充分展现其传播优势,并对杂志中刊登的文学广告做了重点分析。第四章揭示了《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效果、行业影响及历史意义,突出了《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实践的重要价值。

丁煜[3](2019)在《过庭训及《本朝分省人物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庭训是明代晚期一名着名的人物传记专家,同时也是一位仕历丰富的官员,浙江平湖人。经考证,生于万历二年(1574),卒于天启七年(1627),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历任江陵知县,云南道御史,北直隶、山东、河南巡仓御史,南京学政,江西参政,湖广参政,福建按察使,后升应天府府丞,可惜还未上任便卒于家,为官素有政绩。其仕历几乎贯穿当时东林党争的全过程,入仕期间,党争激烈,然庭训恬然自守,为人处世皆出于本心,对于党争有着自己清醒的看法。过庭训的着作甚丰,其中最为着名的为《本朝分省人物考》。对于此书的编纂,耗费了过庭训数十年的时间来搜集相关资料,大多来源私家着述、各省府通志以及家乘等资料。全书共计一百一十卷,收录人物上启元末至正年间,下至万历末年,总数多达5175人,跨度之大,数量之巨,史无前例。《本朝分省人物考》作为明代涵盖人物数量最多的人物传记,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首先,它保存了很多人物的原始传记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还首创了以行政区划来编排全国人物的体例,在查阅方面极具便利性,对后世人物传记的体例也有重要的影响。此书在编纂原则上以德行为宗,对人物记载以褒善为主,宁恕勿苛,充分体现了过庭训希望后生子弟能够择善而从的编纂初衷。

赵蓓红[4](2019)在《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文中研究表明上海妇女报刊是指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妇女问题、妇女文化、妇女教育、妇女生活等为主要内容,在上海创刊且编辑发行的报刊。本文通过全面系统梳理1898~1949年间的上海妇女报刊,论述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变迁轨迹、发展特点与发展规律。本文在纵向上,以上海城市与妇女报刊的互动以及妇女报刊自身发展逻辑为分期依据,分为五个时期:清末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898~1911)、民国初年的上海妇女报刊(1912~1918)、五四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19~1927)、十年相对稳定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28~1937)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37~1949)。横向上,对五个时期妇女报刊的发展背景与条件、整体状况、典型个案等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对典型妇女报刊个案作论述时,研究其办刊缘起、宗旨内容、编排风格、主要报人、经营管理以及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这些个案包括《女学报》《女报》《女子世界》(1904年版)《中国妇女》《妇女时报》《香艳杂志》《女子世界》(1914年版)《妇女杂志》《中华妇女界》《眉语》《女铎》《解放画报》《新妇女》《妇女声》《玲珑》《妇人画报》《女子月刊》《妇女生活》《女声》(1932年版)《上海妇女》《女声》(1942年版)《家》等。经本文梳理研究发现:一、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在与城市的互动中显现出独特的变迁轨迹:清末时期作为妇女启智的媒介工具;民初时期探索商业性运营;五四时期读者层延伸至平民,办刊主体多元;十年相对稳定时期性别意识增强,形态多样发展繁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女性主导报政,疏离政治,关注实际生存。二、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领全国风气之先,表现出创办时间最早、办刊主体多元、率先商业性运营、众声喧哗旋生即灭等特点。三、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呈现出:与妇女解放运动同步,发展拐点由男性群体促成,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进一步发展等规律。

王晨晨[5](2018)在《夔门世界的历史书写 ——论李劼人“大河三部曲”》文中研究指明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着名作家,有着“中国左拉”的美誉,他的系列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又被称作是“大河三部曲。”“大河三部曲”以恢弘的体制全景式再现了辛亥前夕的历史瞬间,被认为以“一种以多元视角鸟瞰社会变迁为特征的叙事模式,突出了民间社会的场景和历史意识。”“历史书写”是李劼人“大河三部曲”最鲜明的特征,李劼人以出虚入实的笔致力图呈现出历史复杂而多元的形态,而看似传统的文本背后实则是作家试图将历史资源转化为现代理念的实践。本文将重在揭示他所受到的自法国文学、巴蜀文化、五四新文学的三重影响,以及从夔门到世界,而又折返乡土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地方记忆的巴蜀世界如何演绎丰富的历史细节。以及在“大河三部曲三部曲”中作家又是如何将历史书写展开,其中有着历史真实与文学选择的博弈,并以教民冲突、红莲教案、保路风潮为历史切面直入近代中国历史冲突的焦点。“大河三部曲”中既有历史人物的原型,也有依托巴蜀的风土人情塑造出的与小说融合为一的虚构人物,这些人物无不显示出历史的复杂性与纵深感,构成了一系列鲜活的历史群像。

朱添[6](2018)在《武亿与乾嘉金石学》文中认为中国传统的金石学研究,在清代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顶峰,涌现出众多金石大家。他们搜访碑石、收藏拓片、编制碑目、释录碑铭、考证经史等,使金石学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入,武亿就是其中之一。武亿(1745-1799),字虚谷,号小石,又号半石山人,河南偃师人。一生致力于金石的搜访与研究,所着《金石三跋》《授堂金石文字续跋》《偃师金石记》《安阳金石录》等金石学着述,皆以考证详实精当着称。本文以“知人论世”为基本原则,采用文献描述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武亿及其师友的着述、往来信件、图卷、日记等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武亿的家世、生平、交游,对其治学品格和学术志趣的影响。总结乾嘉学术环境下,武亿金石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进而全面展示武亿金石学研究的学术价值,确立其在清代金石学术史的应有地位。

孙浩宇[7](2017)在《《盛京时报》清末诗词研究》文中指出《盛京时报》是一份重要的东北近现代报刊文献,整理研究所载清末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论文旨在发掘诗词作品,了解诗人行迹、洞晓诗学风尚,谙悉日人2汉诗的创作和刊载,为东北诗歌史研究提供文献、贡献思路。本文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是整理诗词文献,稽考诗人生平,二是总结清末东北诗词的创作情况及诗坛风貌,分析思想和艺术。所设重要章节有:前贤章:整理《盛京时报》所载明清两组诗作,展现其倡导东省3诗词创作之义。陈所蕴、陈继儒、谢肇淛是晚明名家,诗风偏重性情。周沐润等写太平天国,富有现实关怀。时代章:整理《盛京时报》主笔徐镜心、女杰秋瑾、吕清扬的诗文作品,其中吕氏执掌东省女教,是时代女性的代表。整理林广尘、陈敬岳、吴禄贞等的诗作以展现《盛京时报》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整理丁福保、徐卓呆等沪上文化精英以及南社陈蜕庵、沈次约的诗作,可见其时东省思想文化的进步开放。日本章:整理日本汉诗人森槐南、宫崎来城、落合东郭、三谷耕云、结城蓄堂、森沧浪等的作品以及郁曼陀《东京竹枝词》,展现东省诗坛与日本的密切关系。整理数次中日互访、交流的诗会作品,呈现所谓诗谊。日方森槐南、结城蓄堂、永井禾原,中方熊希龄、谢荫昌、程学恂、汪洋、姚绍崇、王荷、沈毅包括锡清、张元奇都曾参与其中。锡清的诗见报及存世很少,有拾遗价值。东省章:整理满洲蒙古人、下层官员怡钦的大量诗作,展现其思想文化在东省士绅中的代表性。整理退居东省的诗人刘焕书,梳理其所参与的京师着涒吟社,展现京奉文化交流的信息。整理张元奇在《盛京时报》发表的《辽东集》诗作,阐发有关作品深刻的政治文化涵义。如“好太王碑诗”,其创作较早,与日本人当时企图掠夺有关。该诗在《盛京时报》发表,对保护好太王碑有作用。整理陶大均、程道元、魏元旷等东省官员的诗作。整理《盛京时报》《东三省日报》两个报人群体的创作,呈现二者创作意图的区别。综论章:《盛京时报》所载诗词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报载特征。其作品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的广阔关怀。各类宦游士子的创作,表达出理想与现实、家与国的矛盾与困顿。报载诗词又体现出显着的地域特征与市井特征。

张晋[8](2017)在《美国小学科学教材Science Fusion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2000年以来,我国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定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基于此标准全国陆续出版了10套各具特色的小学科学教材。2011年,我国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从一年级开始设置科学课程。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势必伴随着我国现行小学科学教材的修订,以及新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制。如何编写出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利教便学的高质量的小学科学教材,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水平教材不失为一条捷径。美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在国际上一直比较领先,Science Fusion是美国哈考特教育出版公司最新出版的一套科学教材,在美国深受好评。我们选择其中15年级的教材进行系统分析,期望能为我国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制与修订提供启示。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国内现行小学科学教材的特点与问题,明确教材分析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综述近十几年间有关教材分析的研究,发现我国有关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不多,这也间接反映了我国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综述我国对国外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发现分析国外教材的特点从而对我国教材编制提供启示和借鉴是近年的研究趋势,但目前尚无对美国小学科学教材Science Fusion的相关研究;通过综述国内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了解我们现行小学科学教材的版本种类、各版本教材的特点以及小学科学教材存在的问题;通过综述国内外有关教材分析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确定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奠定基础。然后,对Science Fusion教材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通过哈考特官方网站上对Science Fusion教材的设计理念和特点的介绍,对该套教材建立整体认识;然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教材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内容呈现三个方面对Science Fusion进行客观、系统的统计与分析。具体来看,内容选择的分析包括四大科学主题及其所占的比重、教材中的概念及其特点、探究活动的种类以及探究课的呈现和活动内容的选择、各主题中知识内容的选择四部分。内容组织的分析从体系结构和编写体例两个角度展开:体系结构方面,该教材每章节内容都是围绕着基本问题和核心观念设计的,同一主题的知识内容集中式编排,事实理论类知识螺旋式编排、方法技能类知识镶嵌式编排、情感价值类知识渗透式编排,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和学生的认识顺序紧密结合;编写体例方面,由宏观到微观分析了教材的组成部分。内容呈现的分析包括图文、栏目和习题三个部分,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种类、特点和意义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得出Science Fusion教材的特点: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STEM教育,实现科学融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苗怀明[9](2016)在《宝卷文献研究述略》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可以将宝卷文献的研究分为五个阶段,即二十世纪上半期、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纪初的前十多年间。不同历史时期在宝卷文献新发现、目录索引编制、作品整理、文献资料的汇编及研究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经过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宝卷文献研究已初具规模,为宝卷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吴婷婷[10](2015)在《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趋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不断选择的过程,语文教育的建设历史是对语文教育现代性不懈追求的历史;而清末民国国文教科书的演变历程,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不断选择、诠释、重构和探索的过程。选取这一特殊历史时段,并以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趋向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在传统文化选择历程中表现出最为复杂、多变、奋进、挣扎的螺旋上升态势,诸多现代教育和文化问题,都可在这一时段发现惊人的历史印记。所以,研究清末民国的文化和教育问题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果不是历史以偶然中的必然给予古老中国强烈的外部刺激,乾嘉诸老所创立的学术范式或可为中国文化另辟新路,使得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自身的内涵式蜕变完成近代化转型,谋得康、梁、胡适所期待的“近代科学”的文化蜕变;亦或乾嘉诸老的遗智尚不足以达成使命,那么中华文化可能重新构建一番崭新的文化体系。遗憾的是,历史的车轮不会逆转,深深的车辙见证的往往与期待和假设相背离。历史的屈辱以亘古未见的惨败和屈辱的城下之盟告终,从此,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社会性质被迫改变,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再难自保,逐步融入在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全球扩展的轨迹中去。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文化狂飙的劲头席卷中华大地,面对西方各类教育思想的头脑风暴,“中体西用”的文化选择框架被打破,这“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1将传统文化的选择导入了现代化、科学化、人本化的征途。本研究以“中华传统文化选择为主体,价值趋向为主导、中学国文教科书文本研究为主线”而展开,遵循历史发展状态的研究逻辑,从理论层面系统地分析文化问题、教育问题、教科书问题。这三条线相互交叉和映证,最终作用于教育对象上,“教科书中怎样选择中华传统文化,选择怎样的传统文化用之于语文教育,如何通过语文教科书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向学生的转化,使得学生成为真正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这些问题就成为本研究的初衷和归宿。根据这一线索和研究思路,本论文分四章内容呈现研究过程和结论:第一章绪论。叙述了本研究的缘起、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方案、创新与不足之处等内容。第二章清末“中体西用”文化选择下中学堂国文教科书价值趋向的近代化转型。内容有:清末“民族危机”带来传统文化选择中的意识更迭;清末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在传统文化选择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踪迹;清末“国文课程”在传统文化选择中文学服膺于实用的价值趋向;清末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凝结——具体研究1908年吴曾祺主编的《国文教科书》内容,通过表格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本章结论:一是清末之文化选择—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传承民族命脉的根本,“修身”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线;二是清末传统文化选择之价值趋向——从“学优而仕”(工具主义)到“经世致用”(实用主义);三是清末之国文教科书——是对传统旧式文选型语文教材的艰难突破。一言以蔽之,清末国文教科书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未跳出“中体西用”的价值框架,可以形容为——“秋风不惊堂前雁,夕阳仍恋路旁鸦”。第三章民国时期“现代多元”文化选择下中学国文教科书价值趋向的现代化转型。内容包括:民国期间革新气象与传统文化选择的重构轮回;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在传统文化选择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踪迹;现代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选择上文学服膺于科学的价值趋向;民国时期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凝结——具体研究1935年叶圣陶、夏丐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通过表格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本章结论:一是民国时期之文化选择——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传承民族命脉的根本,这一时期“修身”的新内涵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线和脊梁;二是民国时期传统文化选择之价值趋向——从“独善其身”(个人功能)到“兼济天下”(社会功能);三是民国时期之国文教科书——在白话文教育中实现对传统文学教材的科学化突破。一言以蔽之,民国国文教科书对传统文化的选择破除了“中体西用”的价值框架,在坚定的前行中表现出对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可以形容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回”。第四章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价值趋向对于当代的启示。“让历史回答未来”,本章期望以历史之镜关注现实文化、教育、中学语文教科书问题,分四个问题进行阐述:其一,清末民国中学国文教科书是现代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选择的历史之鉴;其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趋向是语文教科书传承民族文化的根本;其三,兼容多元文化价值趋向且凝结民族之魂是语文教科书未来发展的方向;其四,基于严凌君语文教育读本的思考。

二、2002年《河南教育》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河南教育》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近20年金石目录的编纂与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赵明诚《金石录》研究
二、清代金石学家目录编纂成就的研究
    (一)阮元
    (二)钱大昕
    (三)毕沅
    (四)缪荃孙
    (五)其他
三、金石目录的版本源流与体例研究
    (一)版本源流
    (二)体例研究
四、金石目录的标点、校注与补证
五、金石目录的编目与研究
六、地域金石目录研究

(2)《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193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开明人”教育救国理念下的《中学生》杂志
    第一节 “开明人”的教育救国理念与实践
        一、“开明人”教育救国理念的萌芽
        二、“开明”文学出版的兴起
        三、从事文学创作与译介
    第二节 “开明人”教育救国理念下的《中学生》杂志
        一、创刊背景
        二、办刊方针及宗旨
        三、栏目设置与特色
    第三节 教育救国理念与《中学生》杂志的文学立场
        一、“爱与平等”的编辑观
        二、“文学+教育”理念
第二章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内容与倾向
    第一节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内容
        一、散文类作品丰富
        二、名家小说的刊载
        三、戏剧、寓言等作品
        四、外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
    第二节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倾向
        一、关注青少年的前途和命运
        二、传达白话文创作观念
        三、为教育和政治服务
第三章 《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策略
    第一节 借助名人效应扩大传播
        一、聚集着名编辑
        二、邀请知名撰稿人
    第二节 “亦师亦友”的读者关系建构
        一、奖金激励与征文互动
        二、杂志社与读者的共情话语
    第三节 文学类广告的辅助
        一、文学类广告的刊登
        二、文学类广告的特点
        三、文学类广告的作用
第四章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效果与意义
    第一节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效果
        一、读者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青少年主体意识的浮现
    第二节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行业影响
        一、在同类杂志中脱颖而出
        二、对后期文学教育杂志的启示
    第三节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历史意义
        一、“开明人”教育救国理念的宣扬
        二、助力新文学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1926—1949年开明书店文学书籍出版统计
附录2 :《中学生》杂志1930—1937年作品类别统计(节选)
附录3 :《中学生》杂志1930—1937年文学广告统计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3)过庭训及《本朝分省人物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依据
    2 有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态
1 过庭训生平考述
    1.1 生卒年考述
    1.2 家世考述
    1.3 仕历考述
    1.4 “浙党”或“阉党”
2 《本朝分省人物考》名称、版本及编纂过程
    2.1 名称考订
    2.2 版本考订
    2.3 编纂过程
3 《本朝分省人物考》的编纂动因
    3.1 “择善而从”
    3.2 “补《实录》之不实”
    3.3 “开卷了然”
4 《本朝分省人物考》的史料价值
    4.1 增《明史》之简略
    4.2 补《明史》之缺漏
    4.3 扩《明史》之局限
    4.4 不足之处
5 《本朝分省人物考》编纂体例及价值
    5.1 宋明时期人物传记编纂体例
    5.2 《本朝分省人物考》的编纂体例及价值
6 《本朝分省人物考》编纂思想
    6.1 编纂原则
    6.2 不足之处
7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分期依据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清末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898~1911)
    第一节 上海妇女报刊诞生的背景
        一、上海独特的城市空间与出版环境
        二、西方文明性别标准在中国语境下转化
        三、妇女报刊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创办
    第二节 中国首份妇女报刊——《女学报》
        一、《女学报》创刊缘起:以女报启女智
        二、首开女子办报主持笔政风气
        三、仿《湘报》版式以白话“开女学风气”
        四、依靠捐助办报经营
        五、另一份《女学报》与陈撷芬
    第三节 从辅助女学的教科书转向女权的话语阵地
        一、男性主持的首份女刊——《女子世界》
        二、三期未满的《中国女报》
        三、陈志群为女刊“续命”
    小结
第三章 民国初年的上海妇女报刊(1912~1918)
    第一节 民国初年上海妇女报刊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一、新闻出版业规制政策频发妇女报刊面临转向
        二、稿酬制度确立民营报刊出版业加速发展
        三、上海女性读者市场形成
    第二节 中国首份商业性妇女报刊——《妇女时报》
        一、《妇女时报》的商业性实践
        二、“合于时情”的内容倾向与独立品格
        三、以图像表达立场积极对话读者
        四、由包天笑提携的男女作者群
        五、出版人丧子无心经营
    第三节 专业性和综合性商业性妇女报刊双轨并行
        一、专业性妇女报刊:同年创刊各展所长
        二、综合性妇女报刊:出版社恶性竞争妇女报刊同质化
    小结
第四章 五四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19~1927)
    第一节 上海妇女报刊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一、以1919 年作为起点聚焦“新女性”
        二、出版物激增妇女问题居舆论中心
    第二节 中国首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
        一、从郑正秋的经历和家庭伦理观看五四初期性别观念
        二、五四“解放”声浪中创办的《解放画报》与其视觉化形态革新
        三、从文本内容看女性生存观念与现实的冲突与矛盾
        四、基于同业、同好建立的文图作者群
        五、难以实现的行销策略
    第三节 上海妇女报刊多样化的发展形态
        一、商业性妇女报刊的意识革新
        二、非商业性妇女报刊的复兴
        三、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份妇女报刊——《妇女声》
    小结
第五章 十年相对稳定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28~1937)
    第一节 上海妇女报刊繁盛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一、城市化与女性群体的分化
        二、出版物繁盛妇女报刊立场分化
    第二节 都市摩登商业性画报纷呈迭起
        一、中国首份妇女时尚画报——《玲珑》
        二、我国女子杂志最高权威——《妇人画报》
    第三节 女性主编的非商业性妇女报刊
        一、“纯女性”报刊——《女子月刊》
        二、知名党派刊物——《妇女生活》
        三、脱离教会独立经营——《女声》(1932 版)
    小结
第六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37~1949)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
        一、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妇女报刊的概况
        二、孤岛时期妇女界的指路明灯——《上海妇女》
        三、身份暧昧、地位尴尬的妇女报刊——《女声》(1942 版)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
        一、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妇女报刊的概况
        二、上海历时最长、发行量最大的妇女报刊——《女铎》
        三、唯一发行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商业性妇女报刊——《家》
    小结
结论
    一、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变迁轨迹
        (一)清末时期:妇女报刊作为妇女启智的媒介工具
        (二)民初时期:妇女报刊探索商业性运营
        (三)五四时期:读者层延伸至平民女性办刊主体多元
        (四)十年相对稳定时期:性别意识强烈形态多样发展繁荣
        (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报刊:女性主导报政 疏离政治 关注实际生存
    二、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发展特点
        (一)创办时间最早办刊主体多元
        (二)率先实践商业性运营
        (三)报刊形态革新最快
        (四)众声喧哗旋生即灭
    三、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发展规律
        (一)妇女报刊的发展与妇女解放运动同步
        (二)妇女报刊的发展拐点多由男性群体参与并促成
        (三)妇女报刊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一览表(1898~1949)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夔门世界的历史书写 ——论李劼人“大河三部曲”(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李劼人“大河三部曲”概说
    第二节 “大河三部曲”中的历史向度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二章 “大河三部曲”思想来源探究
    第一节 夔门之外:法国文学的滋养
        一、翻译的影响:从《包法利夫人》到《萨朗波》
        二、自然主义的余波
    第二节 冲出夔门:五四新文学的刺激
        一、出版的影响:以《新文学大系》为参照
        二、社团的影响:以“少年中国学会”为中心
        三、鲁迅的影响:以文言小说《怀旧》为例
    第三节 重返夔门:巴蜀文化的调和
        一、文学地理与“风景”呈现
        二、民间立场与“声音”表达
        三、饮食书写与“川味”叙事
第三章 “大河三部曲”历史书写
    第一节 “大河三部曲”中的历史场景
        一、洋教想象下的教民冲突
        二、大众的狂欢:看杀廖观音
        三、迫近的历史现场:保路风潮
    第二节 “大河三部曲”中的历史群像
        一、“非道德”:以“蔡大嫂”为代表的女性形象
        二、“非英雄”:“郝氏父子”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形象
        三、“非极恶”:“赵尔丰”为代表的官僚形象
第四章 再论“大河三部曲”的“改写”与“重写”
    第一节 “改写”与“重写”动因
    第二节 前后文本差异
    第三节 多元文化形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李劼人研究论文索引
后记

(6)武亿与乾嘉金石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资料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武亿的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武亿的家世
        一、武亿先世考述
        二、武亿戚属考述
    第二节 武亿家世对其影响
        一、笃义尚行
        二、清正廉洁
        三、积极用世
        四、勤于读书
        五、子孙承学与《授堂遗书》的编刻
    第三节 武亿生平行迹述略
        一、早年读书时期(乾隆十年至乾隆二十九年)
        二、问学与应举时期(乾隆三十年至乾隆四十五年)
        三、坐馆授徒时期(乾隆四十六年至乾隆五十五年)
        四、知博山县(乾隆五十六年至乾隆五十七年)
        五、授馆修志与着书刊刻(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四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武亿交游考略
    第一节 前辈师长
        一、吴县李章育、上海曹锡宝
        二、大兴朱筠、歙县程晋芳
        三、会稽王增
        四、大兴翁方纲、镇洋毕沅、青浦王昶
    第二节 笥河同门
        一、武进黄景仁、怀宁余鹏翀、祥符李坚
        二、阳湖洪亮吉、龙溪李威
        三、阳湖孙星衍、大兴朱锡庚
    第三节 金石同道
        一、钱塘黄易、夏邑李树谷
        二、曲阜桂馥、仪征阮元、甘泉焦循
        三、长宁赵希璜、秀水王复
    第四节 武亿的交游对其金石学研究的影响
        一、丰富了武亿的金石收藏
        二、拓展了武亿金石研究领域
        三、促进了武亿金石研究成果的刊刻与流传
        四、提高了武亿在乾嘉学术界的地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乾嘉访碑之风与武亿的金石收藏
    第一节 乾嘉访碑之风的兴起
        一、乾嘉以前学者的金石搜访
        二、乾嘉学者的访碑活动
    第二节 武亿的金石收藏
        一、武亿金石收藏的途径
        二、武亿的访碑经历
        三、武亿金石收藏的特点
        四、武亿特色藏品:《晋关中侯刘韬墓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乾嘉汉学思想与武亿的金石考据实践
    第一节 乾嘉汉学思想的孕育与形成
        一、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
        二、汉学思想的历史承继
        三、乾嘉学派的形成
        四、旁征博引的考证方法与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五、乾嘉汉学的学术成就
    第二节 汉学思想指导下的乾嘉金石学研究
        一、考辨书法与校勘经史:金石学研究的两个角度
        二、以金石材料校勘经史是乾嘉金石学研究的主流
        三、金石考据与小学研究
    第三节 武亿的金石考据实践
        一、重考据,轻鉴赏的金石学研究特色
        二、旁征博引,缜密精当的考证方法
        三、多闻阙疑,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四、小学研究方法在武亿金石考据中的运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亿的金石学着述及其学术贡献
    第一节 武亿金石学着述考
        一、《金石三跋》《授堂金石文字续跋》
        二、《偃师金石遗文记》《偃师金石记》《偃师金石遗文补录》
        三、《安阳金石录》
        四、其他金石学着述
    第二节 武亿金石学着述的特点
        一、着录简明、体例完备
        二、考证精审、内容丰富
    第三节 武亿其他着述中的金石考据思想
        一、金石考据影响下的方志编纂
        二、利用金石文献以证群经
        三、武亿的金石诗文创作
    第四节 武亿金石学研究对乾嘉学术的贡献
        一、搜集、保存和整理大量的金石文献
        二、乾嘉其他学者对武亿金石学研究成果的利用
        三、促进了河南汉学研究的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盛京时报》清末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步骤
    三、研究价值
第一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前贤章
    第一节 晚明篇
        一、陈所蕴
        二、陈继儒
        三、谢肇淛
    第二节 晚清篇
        一、周沐润
        二、周氏兄弟
        三、陶文鼎
第二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时代章
    第一节 志士篇
        一、徐镜心
        二、女杰:秋瑾、吕清扬,附:《读归安任烈妇事略题后》
        三、烈士:林广尘、陈敬岳、吴禄贞,附:《哀陆静山》
    第二节 时彦篇
        一、丁福保
        二、徐卓呆、马炯章
        三、南社:陈蜕庵、沈次约
第三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日本章
    第一节 日人汉诗篇
        一、宫崎来城
        二、森槐南
        三、鲤溪宫胁、落合东郭、三谷耕云、神田抱琴、结城蓄堂、森沧浪
        四、绝海中津《蕉坚稿》
    第二节 与日交往篇
        一、旅日诗:郁曼陀、于振宗
        二、赴日观光诗会
        三、日人来东诗会
    附:伊藤博文事件及山根立庵诗
第四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东省章
    第一节 怡钦篇
        一、诗痴与考据
        二、东省开明一士绅
        三、经济之心与世俗之情
        四、纪事之义与近体之好
    附:刘焕书及京师着涒吟社
    第二节 张元奇篇
        一、生平与交游
        二、《辽东集》
        三、诸体皆备一东坡
    第三节 东省官员篇
        一、陶大均及会稽诸陶
        二、程道元、曹祖培、王荷
        三、魏元旷
    第四节 东省报人篇
        一、《盛京时报》记者
        二、《东三省日报》记者
第五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综论章
    第一节 历史与现实
        一、政治记忆
        二、现实情怀
        三、爱国维新
    第二节 士子与传统
        一、淑世之志
        二、感时之心
        三、感遇之情
    第三节 地域与市井
        一、东北边塞诗
        二、沈阳八景诗
        三、消闲诗作
    第四节 游子与生活
        一、唱和交往
        二、羁旅情怀
        三、书生旨趣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盛京时报》清末诗词刊载一览表
附录二《盛京时报》清末作家作品一览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8)美国小学科学教材Science Fusion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社会的发展使科学教育得到广泛的重视
    1.2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影响着新一轮科学教材的修订和编制
    1.3 分析国外高水平教材可以给我国提供启示和借鉴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教材分析的研究现状
    2.2 对国外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概述
    2.3 国内现行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
        2.3.1 国内现行小学科学教材的版本及使用情况
        2.3.2 各版本小学科学教材的特点
        2.3.3 小学科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2.4 教材分析的研究思路的概述
        2.4.1 国内有关教材分析的理论研究
        2.4.2 国内有关教材分析的实践研究
        2.4.3 国外有关教材分析的研究
3 研究的目的、任务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任务
    3.3 研究方法
4 Science Fusion教材概貌
    4.1 教材设计理念
    4.2 丰富的课程资源及使用指南
5 Science Fusion教材的内容选择
    5.1 教材中的科学主题
    5.2 教材中的概念
    5.3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5.3.1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的种类
        5.3.2 教材中的探究课
        5.3.3 探究课活动内容的选择
    5.4 教材各主题中知识内容的选择
        5.4.1 科学本质与S.T.E.M.主题
        5.4.2 生命科学主题
        5.4.3 地球科学(或地球与空间科学主题)
        5.4.4 物质科学主题
6 Science Fusion教材的内容组织
    6.1 编写体系
    6.2 编写体例
7 Science Fusion教材的内容呈现
    7.1 图文
        7.1.1 教材图文的分布
        7.1.2 插图的分类
        7.1.3 插图的特点
    7.2 活动与栏目
        7.2.1 动动脑
        7.2.2 自主阅读
        7.2.3 重要意义
        7.2.4 算一算
        7.2.5 总结一下
        7.2.6 智力测验
        7.2.7 家庭作业
        7.2.8 科学名人、科学事业
        7.2.9 工程与技术
    7.3 习题
        7.3.1 教材习题的分布和种类
        7.3.2 习题的特点
8 Science Fusion教材的特点
    8.1 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8.1.1 科学知识内容广度大,注重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8.1.2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阅读理解能力
        8.1.3 重视学生对科学价值的认识,建构科学大观念
    8.2 重视STEM教育,实现科学融合
        8.2.1 教材以科学知识的学习为主体
        8.2.2 教材重视科学的应用,融入了工程与技术内容
        8.2.3 教材中融合了对学生数学技能的培养
    8.3 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8.3.1 教材的内容选择和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
        8.3.2 教材中插图丰富,帮助学生理解正文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9)宝卷文献研究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十世纪上半期宝卷文献研究
二、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间宝卷文献研究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宝卷文献研究
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宝卷文献研究
五、二十一世纪前十多年间的宝卷文献研究

(10)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趋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研究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一) 传统文化选择
        (二) 中学国文教科书
        (三) 价值趋向
    四、研究方案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清末“中体西用”文化选择下中学堂国文教科书价值趋向的近代化转型
    第一节 清末民族危机在传统文化选择过程中的意识更迭
        一、教育现状迫使对传统文化选择的“文化反省”
        二、新教育思想催促对传统文化选择的“文化自觉”
        三、革新举措导致对传统文化选择的“文化断层”
    第二节 清末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在传统文化选择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踪迹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教材与近现代语文教科书的同源异流
        二、编审制与首部国文教科书对传统文化选择的制度与现实回应
        三、中学国文教科书相对缩水与传统文化选择差异的深层呈现
    第三节 清末国文课程在传统文化选择中文学服膺于实用的价值趋向
        一、修身科和国文科的渐次导入与传统经学教育的价值趋向转型
        二、“范文学教育”向“文学教育”课程体系转型的价值趋向
        三、“八目教育”定位近代国文课程对传统文化选择的基本规格
    第四节 清末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凝结
        一、吴曾祺版《国文教科书》的基本情况
        二、吴曾祺版《国文教科书》的内容统计和数据分析
        三、吴曾祺版《国文教科书》的文本透视
    本章小结 秋风不惊堂前雁 夕阳仍恋路旁鸦
第三章 民国时斯“现代多元”文化选择下中学国文教科书价值趋向的现代化转型
    第一节 民国期间革新气象与传统文化选择的重构轮回
        一、新教育制度的确立与传统文化现代化选择的“文化巩固”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与传统文化现代化选择的“文化狂飙”
        三、三十年代文化思想的繁荣与传统文化现代化选择的“文化重构”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在传统文化选择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踪迹
        一、中国近代教科书的成长与中国现代语文教科书发展的波澜壮阔
        二、国审制和首部现代语文教科书对传统文化选择的制度与现实回应
        三、中学国文教科书的多样繁荣与传统文化选择纵深发展的深层呈现
    第三节 现代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选择上文学服膺于科学的价值趋向
        一、传统文化选择中的“问题之争”与语文课程早期的大众化方向
        二、传统文化选择的“运动之兴”与语文教育早期的科学化路径
        三、“修身”的演进与民国时期教科书科学化的反思
    第四节 民国时期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凝结
        一、叶圣陶版《国文百八课》的基本概况
        二、叶圣陶版《国文百八课》的内容统计和数据分析
        三、叶圣陶版《国文百八课》的文本透视
    本章小结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回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价值趋向的当代启示
    一、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是现代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选择的历史之鉴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趋向是语文教科书传承民族文化的根本
    三、兼容多元文化价值趋向且凝结民族之魂是语文教科书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基于严凌君语文教育读本的思考
结语 历史:过去—现在——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2002年《河南教育》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近20年金石目录的编纂与研究综述[J]. 亓鹤童,马春风. 西泠艺丛, 2022(01)
  • [2]《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1930—1937)[D]. 张扬.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3]过庭训及《本朝分省人物考》研究[D]. 丁煜. 宁波大学, 2019(06)
  • [4]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D]. 赵蓓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夔门世界的历史书写 ——论李劼人“大河三部曲”[D]. 王晨晨.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6]武亿与乾嘉金石学[D]. 朱添.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7]《盛京时报》清末诗词研究[D]. 孙浩宇. 吉林大学, 2017(03)
  • [8]美国小学科学教材Science Fusion的分析研究[D]. 张晋.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9]宝卷文献研究述略[J]. 苗怀明.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 2016(00)
  • [10]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趋向研究[D]. 吴婷婷.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2002年《河南教育》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