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名牛品种介绍

国内外名牛品种介绍

一、国内外着名牛品种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韩雨薇,王笛,汤驰,解鹏,韩国才,邓亮[1](2020)在《国内外驴品种的肉用指数评价与聚类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驴的用途正从役用向肉、皮、奶等多方向转变,但在驴的肉用品种选择上至今尚缺乏标准。本文利用体重与体高的比值得到驴的肉用指数,由此计算国内外34个驴品种的肉用指数,并进行聚类分析,提出驴经济类型划分的肉用指数界限值。结果显示:根据肉用指数值,国内外34个驴品种大致可分为肉用型、肉役兼用型、役肉兼用型、役用型等4类,不同品种驴的肉用指数聚类趋势与体格大小相关,将肉用指数公驴1.68、母驴1.62定为区分肉用(肉用型和肉役兼用型)与役用(役用型和役肉兼用型)驴的基本界限值,肉用指数可作为驴肉用性能选择的参考指标之一。

任青松[2](2019)在《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肉牛产业在我国整个畜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肉牛养殖业则是肉牛产业链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这就带动了对牛肉需求量的增加。据统计2018年全球牛肉总产量为6260多万吨,人均占有量为8.46kg,河北省的牛肉总产量为56.46万吨,人均占有量为7.51kg,对牛肉的需求仅次于猪肉。然而目前面对不断增长的牛肉消费需求和不断完善的屠宰加工技术,河北省肉牛养殖业却持续低迷,规模化养殖水平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研究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把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已有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国内外学者在肉牛养殖方面进行的研究,发现其主要在规模化、成本效益情况和市场份额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次,对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发展环境及相关主体进行了分析,发现河北省目前对肉牛规模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但是发展空间巨大;而后对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且分析了河北省发展规模养殖的巨大优势,发现河北省虽然出栏量位于全国第4位但存栏量却位于全国第16位,“重繁轻育”现象严重,且品质单一,没有培育自己的地方优质品种,在繁育方面管理水平低,造成母牛繁育能力不足,饲料价格受中美贸易战影响而提高,进而导致规模成本收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选取50家肉牛规模养殖场作为样本,将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最小经济规模模型测算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8头和33头,而河北省目前规模情况远低于测算值,规模化程度较低;然后通过分析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山东、河南先进的规模养殖经验,分析适合河北省借鉴的先进之处,探索适合河北省肉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经验方法。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提出针对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肉牛产业的扶持力度、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健全调控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战;针对养殖户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度规模发展、提高自身养殖技术水平、加强疫病的防控工作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机会成本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肉牛养殖稳定发展的最小经济规模模型,通过对河北省规模养殖场进行实地调研,对50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建立最小经济规模模型,测算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阈值。第二,通过研究国内外肉牛规模养殖的先进模式,并与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对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可以借鉴的成熟养殖经验,为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

朱玉泉[3](2019)在《通辽地区肉牛流通中利益分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肉牛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项目以内蒙古通辽地区肉牛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肉牛流通现状、各个参与者、支持者及影响者进行了实证分析,目的是厘清肉牛流通中各个参与者经济、社会特征及其在流通中利益分配,同时分析各个流通渠道和各个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研究项目分析结果显示,当前通辽地区肉牛产业已基本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它匹配的两种流通渠道,直接参与者包括肉牛繁殖户、育肥户、中间商、交易市场;主要的影响者和支持者是当地政府和畜牧兽医部门、饲料企业。直接参与者、影响者、支持者在肉牛流通体系中具有各自的地位且发挥着作用。众多的肉牛繁殖户是经营着繁殖母牛生产犊牛,架子牛,在肉牛价值链体系中处于源头位置,生产周期长,成本较高,影响着整个肉牛产业的发展。肉牛价值增值的主要过程在肉牛育肥户环节,其获得的利润也是可观的。交易市场和中间商是肉牛流通体系中的主要流通媒介,起着传递价格信息、供求信息、生产资料信息的作用。

党树璋[4](2019)在《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肉牛生产国,以本地黄牛为主,存栏数近1亿头,但存在体型小,生产性能较低的缺点。为了改变现况,中国许多地区大量引进生长发育快、屠宰率和净肉率高的国外肉牛品种,对本地牛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产性能。不同的杂交模式,其杂交优势不同,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有差异。为了探究三元杂交牛的杂交效果,同时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本试验以夏西本三元杂交牛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生长发育指标、屠宰后肉质指标,结果如下:(1)夏西本杂种牛生长性能表现较高,生长速度快,尤其是早期生长速度快,成年公牛体重能达到534.17±45.75kg,体高为129.05±5.95cm,胸围197.63±8.31cm,胸宽45.82±4.71cm,管围21.99±2.03,腿围66.13±8.52。(2)夏西本杂种牛屠宰性能表现优良,胴体重为277.26±35.48kg,净肉重232.6±32.13kg,肉骨比为5.42:1,屠宰率为51.89±4.57,净肉率为43.48±3.97,胴体产肉率为83.84±3.15;而且夏西本杂交牛头、蹄、皮及各种内脏重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夏西本杂种牛肉品质表现较好,尤其是变异系数较小的指标,肌肉pH值为6.59±0.3,肉亮度为29.25±1.9,熟肉率54.47±1.58,背膘厚度为6.94±0.4mm。值得一提的是牛肉的眼肌面积达到了106.17±11.96 cm2,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理化组成来看,夏西本杂种牛肉质营养丰富,尤其是其粗蛋白含量为22.95%±0.4%,符合人们高蛋白肉质来源的标准,肌纤维直径较小,为49.76±6.45μm,肉质适口性好。(4)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试验结果显示,肾周脂肪细胞直径为104.41±25.97μm,而皮下脂肪细胞直径为101.51±18.79μm,稍小于肾周脂肪细胞,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夏西本杂交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均含有33种脂肪酸,其中SFA15种,MUFA8种,PUFA10种。而且,皮下脂肪组织中PUFA/SFA和ω-3/ω-6比值均高于肾周脂肪组织,其中PUFA/SFA差异极显着(P<0.01),而ω-3/ω-6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结果都表明,夏西本杂种牛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达到了国内肉牛生产的先进水平,三元杂交模式能明晰那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为提升我省肉牛育种水平和加速产业化进程奠定基础,对于农民致富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莹雪[5](2018)在《新疆褐牛群体亲本对于后代产奶性状的遗传效应评价》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种牛场新疆褐牛种公牛及所有泌乳母牛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该场所有种公牛及泌乳母牛产奶量及乳成分数据,进行有效的筛选及整理后,分别从父本和母本对其后代的影响上进行具体研究。从父本方面,选取该场后代母牛数最高的前6头种公牛及其后代母牛,用SAS 8.1分析环境因素(胎次、产犊年度、产犊季节、初产月龄、产犊间隔)对其后代母牛的影响,并用DMU软件AI-REML方法对所选种公牛后代母牛进行遗传参数的估计,运用动物模型BLUP方法对种公牛及后代母牛进行育种值的估计。最终对种公牛种用价值进行总体评价,为该场提供理论依据。从母本方面,选取该场所有泌乳母牛,并建立两种动物模型,按照不加母体效应和加入母体效应,分别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和育种值的排序,最终进一步确认母体对后代产奶性状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如下:1新疆褐牛种公牛产奶性能的种用价值评定用SAS 8.1软件最小二乘方差法分析5个因素对新疆褐牛种公牛后代母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胎次、产犊季节、初产月龄对产奶量都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年度对乳脂率、总固体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乳蛋白率有显着影响(P<0.05)。季节对总固体有显着影响(P<0.01),初产月龄对乳蛋白率有显着影响(P<0.05)。产犊间隔对乳糖率和总固体有显着效应(P<0.05)。胎次对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都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对总固体无显着影响(P<0.05)。将影响显着的因素放入模型中进行计算,利用DMU软件AI-REML算法估计各性状遗传力,用动物模型BLUP法估计个体育种值,并进行排序。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总固体的遗传力分别为0.35、0.06、0.19、0.06、0.04。根据育种值结果,00233号种公牛在这个群体中的各项育种值最高,196318号种公牛各项育种值最低,00247号种公牛各项育种值排名较前。该场可依据结果对种公牛进行有效利用。2母体效应对新疆褐牛产奶性状遗传参数及育种值的影响根据研究对象,用SAS 8.1软件最小二乘方差法分析5个因素对新疆褐牛泌乳母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胎次对产奶量影响极显着(P<0.01),对乳脂率影响显着(P<0.05);年度对产奶量、乳脂率、总固体影响极显着(P<0.01),对乳糖率影响显着(P<0.05);季节对乳蛋白率、乳糖率影响显着(P<0.05);初产月龄对产奶量影响显着(P<0.05),产犊间隔对乳脂率及总固体影响极显着(P<0.01),对其余性状影响不显着(P>0.05)。利用DMU软件AI-REML算法,将影响显着的效应放入两种不同模型中,对所有母牛估计产奶量和乳成分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力,及各性状的育种值,经过两种模型结果对比:不考虑母体效应的母牛产奶量遗传力为0.40,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和总固体的遗传力分别为0.04、0.03、0.02、0.02。当考虑母体效应,新疆褐牛母牛产奶量的遗传力为0.20,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和总固体的遗传力分别为0.48、0.49、0.12、0.13。说明母本影响该场后代母牛产奶性状的遗传力。且在母体效应的影响下,该场总体后代母牛产奶量育种值降低,而该场母牛总体的乳成分育种值增大。说明该场在生产中要更加注重母畜的管理,以便更加准确地对母体及后代进行遗传评估。

夏小婷[6](2018)在《中国黄牛Y-SNPs和Y-STRs遗传多样性及父系起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子遗传标记广泛用于动物起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不同于线粒体和常染色体DNA,Y染色体分子遗传标记反映动物的父系遗传特征,提供父系起源证据。常用的Y染色体特异性分子标记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微卫星标记(STR)。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蕴育了十分丰富的黄牛遗传资源。但目前有关中国黄牛的Y染色体分子遗传多样性及父系起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黄牛和中原黄牛,南方黄牛研究的较少。本研究采用PCR扩增、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利用已发表的2对Y-SNPs标记(UTY19和ZFY10)和2对经典的Y-STRs标记(INRA189和BM861),以荷斯坦牛(N=30)和夏南牛品种(N=32)作对照,对我国23个地方黄牛品种/群体共575头公牛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结合本课题组前期已发表的302头公牛的相应数据,共同探讨中国33个黄牛品种/群体共计877头公牛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父系起源。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黄牛具有较高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中国北方黄牛以普通牛Y2单倍型组为主,南方黄牛以瘤牛Y3单倍型组为主。少量Y1单倍型组可能与国外牛的基因渗入有关。(2)普通牛和瘤牛的特异性Y-STR标记INRA189不能用于区分中国地方黄牛的普通牛和瘤牛起源。(3)发现西藏牛是较为特殊的品种,Y染色体单倍型非常丰富,以普通牛起源为主,同时存在瘤牛的基因渗入现象。(4)与国外着名肉牛品种的Y染色体单倍型相比,发现中国部分地方黄牛品种具有向专门化肉牛品种培育的遗传潜力。本研究发现中国黄牛具有丰富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对全面了解中国地方黄牛品种的父系遗传结构和父系起源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培育专门化肉牛品种提供了遗传素材。

梅楚刚[7](2017)在《基于多组学的秦川牛、黑毛和牛、安格斯牛与大额牛遗传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地方黄牛品种数较多且适应性强,但肉质生产性能等方面相较于国外黑毛和牛及安格斯牛等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目前国内高档牛肉长期依赖进口问题的根源所在。另外,国内一些盲目引种杂交,造成了很多地方品种纯种数量急剧下降,有些品种甚至濒临灭绝(如大额牛)。近些年,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为物种保护及资源开发与利用创造新机会和挑战,该领域的突破为科学地提高动植物育种效率以及全面探索遗传信息提供技术支持。2009年,牛的全基因组序列成功组装,为不同品种牛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便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秦川牛、黑毛和牛、安格斯牛及大额牛进行基因组、转录组测序和比较分析,以期揭示不同品种牛的遗传特性,为我国肉牛遗传改良以及地方牛品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秦川牛、黑毛和牛及安格斯牛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共获得343.69G数据,与UMD3.1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平均比对率为99.08%,平均测序深度为11.14×。共检测到24562477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2764904个插入/缺失变异(In Del)、27699个拷贝数变异(CNV)和429748个结构变异(SV),秦川牛的各类型遗传变异数目均明显高于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说明秦川牛遗传多样性较高。与db SNP140数据库比较,发现检测到的32.20%的SNPs和41.09%的In Del是新发现的,丰富了现有遗传突变数据库。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在黑毛和牛基因组中筛选到了985个受选择基因,这些基因显着富集到了脂肪酸代谢、黑色素沉积等相关信号通路和功能分类;在安格斯牛基因组中筛选到了1298个受选择基因,这些基因显着富集到了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胰岛素相关通路、AMPK信号通路,催产素信号通路等重要经典通路和功能分类;与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相比较,在秦川牛基因组中筛选到了4622个品种特异性错义突变相关基因,这些基因显着富集到了自身免疫反应、抗原处理和提呈、免疫应答、非洲锥形虫病等信号通路和功能分类。该研究结果为解析黑毛和牛肉质好、黑色被毛,安格斯牛肉质好、繁殖性能优,秦川牛适应性好、抗逆性强等遗传特性提供理论依据。(2)对大额牛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共获得了42.77G数据,测序深度为13.06×,在UMD3.1参考基因组上的比对率为98.44%。在大额牛基因组中共检测到了23828562个SNP、1970270个In Del、3659个CNV和70810个SV,其中62.24%的SNPs和64.50%的In Dels是新发现的。与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相比,大额牛的各类型遗传变异数目均明显较高,说明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驯化和选择程度要强于大额牛。结果还显示大额牛SNP在各个染色体上的分布规律和测序数据比对率、覆盖度与黑毛和牛、安格斯牛的非常一致,暗示了大额牛染色体数目(2n=56)相对于普通牛(2n=58)少两条,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发生过染色体融合事件。与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相比较,在大额牛基因组中筛选到了6167个品种特异性错义突变相关基因,这些基因显着富集到了补体系统、生物附着、外部刺激应答、防御反应等信号通路和功能分类,可能与大额牛抗逆性强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大额牛群体历史规模推测表明其在进化过程中经历过两次群体扩张和两次群体收缩,而且分析推断群体大小波动与气候环境变化有关。利用单拷贝基因分析父系遗传和利用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母系遗传,我们推断大额牛可能是雄性野牛与雌性家牛杂交后代进化而来的独立牛种。(3)对秦川牛、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背最长肌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通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分别与另外两个品种比较,在黑毛和牛背最长肌中筛选了36个显着差异高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明显富集到了脂质代谢相关的通路和功能分类,从转录组水平揭示了黑毛和牛脂肪沉积能力强的遗传特性;在秦川牛背最长肌中筛选了37个显着差异高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明显富集到了免疫与病虫易感性相关通路和功能分类,从转录组水平揭示了秦川牛适应性强的遗传特性;在安格斯牛背最长肌中筛选了162个显着差异高表达的基因,但这些基因仅富集到了4条通路和功能分类,其中两条与机体免疫相关,可能说明了安格斯牛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4)鉴于黑毛和牛和秦川牛分别是肉质好和适应性强的品种代表,本试验将转录组与基因组联合研究,筛选与黑毛和牛脂质代谢、秦川牛免疫和适应性相关的受选择基因和差异表达基因,并探索两类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结果发现,ELOVL6基因是黑毛和牛两组学筛选到的共有基因,该基因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可作为影响肉质的重要候选基因;BLA-DQB、HBA、PRG4和VWF是秦川牛两组学筛选到的共有基因,可能在牛机体适应性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控网络分析发现,基因组筛选到的受选择基因与转录组筛选到的高表达基因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为揭示黑毛和牛脂质代谢调控和秦川牛免疫应答等特性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秦川牛、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进行基因组和转录组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遗传差异,从基因组和转录组不同角度揭示不同品种肉牛特性的内在遗传差异,为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培育自主高档肉用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另外,通过对大额牛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研究,揭示了其强适应性的潜在遗传机制,并进一步的解析了其演化历史,为我国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朱冠楠[8](2015)在《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在中国,除了牧区之外的广大农业生产地区,畜禽业一直是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历史上向来是畜禽业高度发达的地方,近代江苏畜禽生产在全国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又因其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作为近代最先受到海外畜牧业影响和冲击的地区,江苏畜禽业发展也因此处于中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最前沿。民国时期(1912—1949年),虽仅有短暂的38年时间,但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是我国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传统畜牧科技与近现代畜牧科技相互交汇、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苏省作为国民政府的政治核心区,其畜禽业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方向的重要转折和发展。根据江苏畜禽业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将民国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二阶段是1927—1937年,国民党建立并巩固其南京政权阶段,第三阶段是1937—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江苏沦陷阶段;第四阶段是1945—1949年,抗战结束,国民党政权崩溃阶段。在第一阶段1912—1927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乱,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致使江苏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在第二阶段1927—1937年社会政治相对平稳,各项建设事业均得到较快发展,史称"民国十年黄金期",在此期间,畜禽业发展才开始真正受到政府的重视。国民政府主导下的较为完善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初步建立起来,大量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引进江苏,用以改良地方畜禽品种,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也逐渐建立起来,江苏畜禽业在这十年期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三阶段1937—1945年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江苏省因日本侵略沦陷,损失惨重,畜禽业发展被迫中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第四阶段1945—1949年期间,江苏畜禽业逐渐恢复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国民党政权日渐崩溃,导致这一时期江苏畜禽业的发展规划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完全付诸实践。资产阶级政权性质的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畜牧业发展政策,大都是围绕着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方向发展来制定的。这一时期的江苏畜禽饲料生产与加工利用、中兽医技术等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经验,变化较小。而现代畜牧兽医机构的初步建立、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地方畜禽品种的改良和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的建立,不仅是近代江苏整个畜牧业发展中最突出的三个方面,也是江苏畜禽业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一时期初步建立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及改良地方畜禽品种和建立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等江苏畜禽业发展集中体现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建立的具有现代特征的畜牧兽医组织机构在引进、推广、研究及传播西方畜牧兽医技术,保障中国畜禽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江苏畜禽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以及运用现代实验科学育种技术改良地方畜禽品种,是不同于以往历代传统育种技术的人工有意识的培育选种,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畜禽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建立后,采用了先进的现代畜禽生产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畜禽养殖业的生产率与商品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尽管它们为数不多且发展缺乏连续性,但却代表了长江中下游畜禽业的近现代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挖掘我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前我国畜禽业良性发展及畜牧业的现代转型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经验主要是:多重力量及外力因素的推动和介入;注重对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畜产合作经验的学习;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畜禽业。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民间资本对现代畜禽业的投入较少,畜禽业在农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政府及畜牧界专家缺乏深入到农村的实地调研;政府缺乏对国外市场和外国资本经济入侵的控制及防范意识;政府与专家主导型的现代畜禽业发展导致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政府及民众缺乏对本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自主保护意识。最后归纳反思,以史为鉴,以史观今,对当前我国畜禽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张英汉[9](2013)在《对中国黄牛资源认知及持续利用问题的冷思考》文中认为黄牛资源(Chinese indigenous cattle breed resources)是中国牛肉产业发展的基础母本资源,对其正确认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指导性。依据相关动物育种学基本原理和养牛学基本知识,说明前辈科学家对黄牛资源的经济类型界定——为"地方品种"——的科学性,并依据数量指标——牛肉用指数(BPI)和牛品种科技含量(K值)指数证明其客观真实性。这已成为业界共识。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如:将各种牛(Cattle)统称为"肉牛";有人说本地黄牛品种已成为"优秀的肉牛品种";还有人不顾国内牛数剧减的事实而极力夸大品种内数量。这些在学术上均属学术不端行为(非科学或伪科学作法)。背离前人界定,撕裂已有共识,客观上表现出四方面危害:扰乱国际粮农组织(FAO)通用规则(FAO统计无有"肉牛"项)、搅乱业界内外人心(损害对"肉牛"科学概念的学习与理解)、抹煞本地黄牛的种质资源价值(冠以"肉牛"而虚化资源意义)、阉割新育成的肉牛品种的种质创新价值("假似真时真亦假")。对此种种异象应予以厘清,还发展中的中国养牛科学以尊严。本文对黄牛资源保护利用提出了建议,并对农业部发布的"20112025:肉牛遗传改良计划"中存有的不周之处也提出了修补意见,以利对黄牛资源的正确认知和持续利用,促进牛肉产业中牛源基础的稳定发展。

高然[10](2013)在《外来遗传资源对中国养牛业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中国对于外来牛遗传资源的引进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养牛业也在快速的发展。外来遗传资源的引进对中国养牛业的发展存在重要影响。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通过对全国畜牧总站以及部分地方畜牧局进行的问卷调查以及收集汇总大量详实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与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中国养牛业发展现状、外来牛遗传资源的进口以及在国内的利用分布和外来牛遗传资源对中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通过构建生产函数模型,以地区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量化的遗传因素、地方资源禀赋以及生产投入要素,测算外来遗传资源对中国肉牛产业的经济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其一,虽然中国养牛业的饲养规模在逐渐缩小,但肉牛和奶牛产业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奶牛产业发展迅速。其二,中国多年来对于外来牛遗传资源的引进保持增长,引进方式更倾向于遗传物质的引进。其三,引进外来遗传资源对中国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促进中国牛品种的改良,强化中国牛品种的生产性能,进而促进中国养牛业发展,另一方面是对地方品种多样性造成了冲击。其四,在地区资源禀赋、生产成本、劳动力资源的联动作用下,外来遗传资源对肉牛产业的经济贡献达到19.61%。最终,本文在前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外来牛遗传资源引进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与措施。研究结论将为全国畜牧总站牧业发展处制定养牛业的引种和利用规划提供相关实证支撑,也将有利于相关部门针对性的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进而为中国未来的外来牛遗传资源的引进和利用提供指导。

二、国内外着名牛品种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着名牛品种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驴品种的肉用指数评价与聚类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肉用指数计算
    1.3 肉用指数聚类分析
    1.4 经济类型划分的肉用指数界限值确定
2 结果
    2.1 国内外不同驴品种的DMPI
    2.2 聚类分析
    2.3 驴经济类型划分的肉用指数界限值
3 讨论
4 小结

(2)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主要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肉牛
        2.1.2 规模养殖
        2.1.3 小规模养殖
        2.1.4 肉牛养殖主体
    2.2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机会成本理论
3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环境及相关主体分析
    3.1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环境分析
        3.1.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技术环境分析
        3.1.4 社会环境分析
    3.2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相关主体分析
        3.2.1 供应方分析
        3.2.2 购买者分析
        3.2.3 新进入者分析
        3.2.4 替代品分析
        3.2.5 行业竞争者分析
4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4.1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现状
        4.1.1 河北省肉牛生产基本情况
        4.1.2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情况
        4.1.3 河北省肉牛养殖成本收益情况
        4.1.4 河北省肉牛养殖模式情况
        4.1.5 河北省肉牛养殖品种情况
        4.1.6 河北省肉牛竞争力情况
    4.2 河北省肉牛养殖优势分析
        4.2.1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4.2.2 丰富的饲料秸秆资源
        4.2.3 发达的奶牛产业带动
5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现存问题分析—基于问卷调查
    5.1 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
        5.1.1 养殖场肉牛存栏量
        5.1.2 养殖场占地面积
        5.1.3 养殖场出栏量
        5.1.4 养殖场疫病情况
        5.1.5 饲养人员与技术人员数量
        5.1.6 政策规划和扶持情况
    5.2 养殖成本和养殖利润
        5.2.1 样本成本构成
        5.2.2 样本养殖利润
        5.2.3 未来预期
    5.3 农户肉牛养殖最小经济规模测算
        5.3.1 肉牛养殖机会成本界定及核算
        5.3.2 肉牛养殖最小经济规模测算
    5.4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存在问题
        5.4.1 肉牛饲养成本高
        5.4.2 母牛繁育能力明显不足
        5.4.3 肉牛良种化程度较低
        5.4.4 资源环境约束大
        5.4.5 疫病防疫压力大
        5.4.6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调控能力弱
        5.4.7 中美贸易战增加了河北肉牛养殖的不确定性
6 国内外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经验及借鉴
    6.1 国外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经验及借鉴
        6.1.1 国外经验
        6.1.2 经验借鉴
    6.2 国内肉牛养殖业经验及借鉴
        6.2.1 国内经验
        6.2.2 经验借鉴
7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对策建议
    7.1 针对政府的对策建议
        7.1.1 加强对肉牛产业的扶持力度
        7.1.2 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7.1.3 健全调控机制
        7.1.4 积极应对贸易战
    7.2 针对规模养殖场(户)的对策建议
        7.2.1 因地制宜采取适度规模
        7.2.2 提高肉牛养殖技术水平
        7.2.3 加强疫病控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3)通辽地区肉牛流通中利益分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畜产品流通体系
        1.3.2 畜产品流通渠道
        1.3.3 市场流通效率
        1.3.4 畜产品交易市场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4.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流通
        2.1.2 肉牛产业链
    2.2 理论依据
        2.2.1 产业链
        2.2.2 成本收益理论
        2.2.3 利益分配理论
3 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肉牛的养殖生产分布
        3.1.2 牛肉产量分布
        3.1.3 活牛交易市场
    3.2 肉牛流通体系
        3.2.1 繁殖户
        3.2.2 育肥户
        3.2.3 中间商
        3.2.4 肉牛交易市场
    3.3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3.3.1 问卷设计
        3.3.2 数据来源
        3.3.3 人口特征
        3.3.4 经济特征
        3.3.5 社会特征
4 案例分析
    4.1 繁殖户A
    4.2 育肥户兼中间商B
    4.3 初级中间商C
    4.4 交易市场D
    4.5 通辽地区肉牛参与者利益机制分析
        4.5.1 畜牧业产业化中的利益机制
        4.5.2 肉牛产业化中的利益主体
        4.5.3 通辽地区肉牛利益主体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主要肉牛品种现状及简介
        1.1.1 我国黄牛品种资源现状及部分品种简介
        1.1.2 国外肉牛品种资源现状及部分品种简介
    1.2 肉牛杂交生产现状及趋势
        1.2.1 肉牛杂交生产现状
        1.2.2 肉牛杂交的趋势
    1.3 肉牛生产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试验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1 测定指标
        2.2.2 测定方法
        2.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夏西本杂种牛体尺体重性状分析
    3.2 屠宰性能测定
    3.3 肉质性能测定结果
        3.3.1 夏西本杂种牛的肉品质结果
        3.3.2 夏西本杂种牛肌肉理化性状
        3.3.3 夏西本杂种牛胴体分割结果
    3.4 夏西本杂种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3.4.1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质量和组织学差异分析
        3.4.2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3.4.3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中33项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
4 讨论
    4.1 夏西本杂种牛体尺体重性状
    4.2 夏西本杂种牛屠宰性状
    4.3 夏西本杂种牛肉质性状测定
    4.4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新疆褐牛群体亲本对于后代产奶性状的遗传效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新疆褐牛概述
    1.2 动物育种及遗传评定的发展
    1.3 国内外奶牛遗传育种的研究发展
    1.4 亲本对后代产奶性状的遗传效应评价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新疆褐牛种公牛产奶性能的种用价值评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母体效应对新疆褐牛产奶性状遗传参数及育种值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国黄牛Y-SNPs和Y-STRs遗传多样性及父系起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国黄牛遗传资源概述
        1.1.1 中国黄牛的系统分类学
        1.1.2 中国黄牛遗传资源的分类与分布
    1.2 Y染色体的结构特征
        1.2.1 Y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1.2.2 牛Y染色体基本结构
    1.3 Y染色体遗传标记
        1.3.1 Y染色体的多态类型
        1.3.2 单核苷酸多态标记技术
        1.3.3 微卫星标记分型技术
    1.4 哺乳动物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4.1 马属动物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4.2 绵羊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4.3 猪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5 牛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5.1 牛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5.2 牛常染色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5.3 牛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6 家牛的起源与驯化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中国黄牛Y-SNPs和Y-STRs遗传多样性及父系起源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本采集与数据来源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组DNA检测
        2.2.2 中国黄牛Y-SNPs标记的多态性检测
        2.2.3 中国黄牛Y-STRs标记的多态性检测
        2.2.4 中国黄牛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2.2.5 中国黄牛群体间的遗传分化、遗传距离和群体结构水平
    2.3 讨论
        2.3.1 Y染色体分子标记在中国黄牛中的特异性
        2.3.2 中国黄牛品种/群体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
        2.3.3 Y染色体单倍型在中国黄牛中的地理分布
        2.3.4 中国黄牛具有向专门化肉牛品种培育的潜力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多组学的秦川牛、黑毛和牛、安格斯牛与大额牛遗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牛业现状
        1.1.1 家牛的起源进化
        1.1.2 我国牛品种资源现状
        1.1.3 我国肉牛育种现状
    1.2 牛育种技术的转型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1.3 牛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1.4 牛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秦川牛、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全基因组测序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2.2.2 文库制备
        2.2.3 上机测序
        2.2.4 数据过滤
        2.2.5 序列比对及变异检测
        2.2.6 连锁不平衡分析
        2.2.7 系统发育树构建
        2.2.8 主成分分析
        2.2.9 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基因筛选
    2.3 结果分析
        2.3.1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结果
        2.3.2 测序数据质量检测结果
        2.3.3 序列比对
        2.3.4 遗传变异检测
        2.3.5 主成分分析、发育树构建和连锁不平衡分析
        2.3.6 黑毛和牛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基因的筛选
        2.3.7 安格斯牛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基因的筛选
        2.3.8 秦川牛基因组受选择基因的筛选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大额牛全基因组测序
    3.1 试验材料
        3.1.1 样品采集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3.2.2 文库制备
        3.2.3 上机测序
        3.2.4 数据过滤
        3.2.5 序列比对与变异检测
        3.2.6 功能富集分析
        3.2.7 历史规模推断
        3.2.8 进化树构建
    3.3 结果分析
        3.3.1 DNA提取与检测结果
        3.3.2 测序数据质量检测结果
        3.3.3 测序与比对结果
        3.3.4 单核苷酸多态检测分析
        3.3.5 插入缺失、拷贝数变异和结构变异检测分析
        3.3.6 遗传变异及其相关基因功能分析
        3.3.7 群体规模推测
        3.3.8 进化树构建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秦川牛、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背最长肌转录组测序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4.2 试验方法
        4.2.1 背最长肌组织的采集
        4.2.2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4.2.3 文库制备及RNA测序
        4.2.4 数据过滤和质控
        4.2.5 数据比对及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4.2.6 差异基因筛选
        4.2.7 差异基因q RT-PCR验证
        4.2.8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总RNA提取与检测结果
        4.3.2 测序数据过滤和质控
        4.3.3 差异基因筛选及验证
        4.3.4 黑毛和牛背最长肌中显着差异高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4.3.5 秦川牛背最长肌中显着差异高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4.3.6 安格斯牛背最长肌中显着差异高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4.3.7 转录组与基因组联合筛选牛肉质与适应性关键基因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况及以往研究局限
    三、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的解释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晚清江苏畜禽业发展概况
        一、养猪业
        二、养牛业
        三、养羊业
        四、养马、驴、骡业
        五、养兔业
        六、养禽业
    第二节 晚清中国畜禽业发展的困境
        一、中国畜禽业日趋衰落
        二、中国畜禽产品贸易的困境
    第三节 晚清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引进
        一、翻译介绍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文章和着作
        二、重视畜牧兽医教育,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
        三、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并建立畜牧试验场
第二章 现代畜牧兽医机构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
        一、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
        二、江苏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
        三、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在江苏的主要工作
    第二节 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一、我国的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二、位于江苏的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三、各级畜牧兽医教育机构在江苏的主要工作
        四、畜牧兽医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及留学生教育
    第三节 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一、设立于南京的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二、设立于上海的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第三章 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地方品种的改良
    第一节 猪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猪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猪种改良
    第二节 牛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牛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牛种改良
    第三节 羊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羊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羊种改良
    第四节 马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马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马种改良
    第五节 兔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兔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兔种改良
    第六节 鸡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鸡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鸡种改良
第四章 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的建立
    第一节 现代畜禽企业的建立
        一、现代奶牛企业的建立及发展
        二、现代养鸡场及蛋品公司的建立
        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畜禽企业的建立
    第二节 畜产合作社的建立
        一、建立畜产合作社的背景
        二、江苏畜产合作组织的概况
    第三节 现代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的特点
        一、由政府和畜牧兽医专家学者主导和发起
        二、发展缺乏连续性
第五章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多重力量及外力因素的推动和介入
        二、注重对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和畜产合作经验的学习
        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畜禽业
    第二节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资本对畜禽业投入较少,畜禽业在农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
        二、政府及畜牧界专家缺乏深入到农村的实地调研
        三、政府缺乏对国外市场及外国资本经济入侵的控制及防范意识
        四、政府与专家主导下的现代畜禽业发展导致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缺失
        五、政府及民众缺乏对本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自主保护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江苏省民国时期建制沿革
    附录2 江北各县二十四年度推进畜禽养殖业情形简明表
    附录3 无锡牛乳营业登记一览表
    附录4 《牛乳营业取缔规则》
    附录5 《南京市牛乳保证责任合作社章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主持科研项目

(9)对中国黄牛资源认知及持续利用问题的冷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几项有关的知识背景
    2.1 关于“养牛学”
    2.2 关于牛的经济类型问题
    2.3 关于牛的品种培育层级问题
        2.3.1培育品种 (国际上称为Specialized/Stand-ardized breed)
        2.3.2 过渡品种 (国际上称为Industrial Strains)
        2.3.3 原始品种
    2.4 关于黄牛的种质资源认知问题
3 关于黄牛品种的经济类型界定
    3.1 邱怀教授指出
    3.2 陈幼春研究员指出
    3.3 2011年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对中国黄牛作的经济类型界定
    3.4 对上述“界定”的定量性证明
        3.4.1 黄牛 (品种) 与肉牛 (品种) 区别之一
        3.4.2黄牛 (品种) 与肉牛 (品种) 区别之二
    3.5 已有“界定”及“证明”的启示
4 国内养牛科技界出现的异常现象
    4.1 异象表现
    4.2 对异象的简析
5 关于中国黄牛持续利用问题
    5.1 值得警觉———“中国牛数到了危险的时候”
    5.2 急需设立国家级跨部委的保护与发展养黄牛母牛“行动战略” (对此, 本文作者将另文阐述, 在此仅列几项考虑)

(10)外来遗传资源对中国养牛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2.1 关于国内遗传资源现状的研究
        1.2.2 关于外来遗传资源经济影响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研究创新
    1.6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6.1 牛遗传资源概念
        1.6.2 牛遗传资源的引进方式
        1.6.3 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概念
        1.6.4 投入产出理论
        1.6.5 生产函数
        1.6.6 成本收益法
        1.6.7 比较分析法
        1.6.8 遗传资源保护理论
        1.6.9 其他经济理论基础
2 中国养牛业发展概述
    2.1 中国养牛业发展概述
    2.2 中国养牛业生产情况
        2.2.1 中国牛总存栏量呈下降趋势
        2.2.2 牛肉总产量持续缓慢增长
        2.2.3 牛级总产量稳步增长
        2.2.4 牛肉单产平稳上升,牛奶单产快速增长
    2.3 养殖区域生产分布
        2.3.1 肉牛养殖区域分布
        2.3.2 奶牛养殖区域分布
    2.4 小结
3 中国引进和利用外来牛遗传资源现状分析
    3.1 种牛进口及利用分析
        3.1.1 种牛进口金额分析
        3.1.2 种牛进口价格分析
        3.1.3 种牛进口利用分布情况
    3.2 牛遗传物质进口及利用分析
        3.2.1 牛冻精进口及利用分析
        3.2.2 动物胚胎进口情况
    3.3 中国利用牛遗传资源的状况分析
        3.3.1 牛遗传资源推广利用情况
        3.3.2 外来牛遗传资源时空变化规律
    3.4 外来牛遗传资源引进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4.1 引进量相对不足
        3.4.2 缺乏规划,重复引种,轻视培育环节
        3.4.3 外来牛遗传资源进口依赖问题
        3.4.4 牛品种品牌建设环节薄弱
    3.5 小结
4 外来牛遗传资源对中国养牛业的影响
    4.1 外来牛遗传资源对中国地方品种多样性的影响
        4.1.1 地方牛品种特性
        4.1.2 外来牛遗传资源的适应性研究
        4.1.3 改良地方品种
        4.1.4 对某些地方畜禽品种间接形成冲击
    4.2 外来遗传资源对中国养牛业发展的经济贡献研究
        4.2.1 方法及数据说明
        4.2.2 外来牛遗传资源的利用率与生产情况分析
        4.2.3 外来遗传资源对中国肉牛业发展的经济贡献测度
    4.3 小结
5 政策建议
    5.1 加强规划,科学引进,重视培育,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
    5.2 加强地方品种保护
    5.3 大力发展特种畜牧养殖
    5.4 建立种用牛质量监督和管理运行机制
    5.5 加强牛品种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四、国内外着名牛品种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驴品种的肉用指数评价与聚类分析研究[J]. 韩雨薇,王笛,汤驰,解鹏,韩国才,邓亮. 中国畜牧杂志, 2020(10)
  • [2]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发展对策研究[D]. 任青松.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3]通辽地区肉牛流通中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 朱玉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4]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D]. 党树璋.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5]新疆褐牛群体亲本对于后代产奶性状的遗传效应评价[D]. 李莹雪.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6]中国黄牛Y-SNPs和Y-STRs遗传多样性及父系起源研究[D]. 夏小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7]基于多组学的秦川牛、黑毛和牛、安格斯牛与大额牛遗传特性研究[D]. 梅楚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 [8]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D]. 朱冠楠.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5)
  • [9]对中国黄牛资源认知及持续利用问题的冷思考[J]. 张英汉. 中国牛业科学, 2013(06)
  • [10]外来遗传资源对中国养牛业的影响研究[D]. 高然. 北京农学院, 2013(04)

标签:;  ;  ;  ;  ;  

国内外名牛品种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