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gn类在MFC程序中的几个高级应用

CRgn类在MFC程序中的几个高级应用

一、CRgn类在MFC程序中的几种高级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施涛[1](2018)在《基于RDM协议的三合一电脑灯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电脑灯是一种集光、电、机械工程三位一体的产品,可以为舞台照明提供各种照明需要,比如光束效果、还有获得各种各样的图案和定制的LOGO效果,以及对整个墙面进行染色效果。而将这三种效果集成到一台电脑灯具上,就成为了三合一电脑灯。对于目前电脑灯应用配置困难、维护升级不安全、生产测试不方便等原因,设计了基于RDM协议的三合一电脑灯控制系统,包括电脑灯工作原理分析及设计选型、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等分别进行研究,完成了以下内容:1.将整个灯具的内部构造进行解剖;分析了控制系统的设计需求并给出了其设计方案;根据其结构特性,计算其特性部件的转动惯量,从而分析其所需求的力矩,根据步进电机的矩频特性曲线来对电机进行选型;将目前较为流行的MCU进行对比,最终选取了以STM32F103系列芯片作为本控制系统的主控制芯片。2.下位机硬件电路设计包括人机接口和电机驱动控制部分,根据其设计需求功能分别对协议转换功能、人机接口功能、散热控制功能、特性传动功能等进行驱动电路设计。3.软件设计部分,根据实际工程的应用经验,介绍嵌入式开发软件流程,对上位机开发所需要使用到的MFC类库做了简述;介绍了免费软件RDM Control应用软件,分析其RDM搜索设备的过程;对Monitor DMX512应用软件进行界面功能分析以及分层设计,简述了其UploadIAP功能;灯具内部双向通信协议采用了TT[L]V格式进行设计;灯具内部的人机接口软件设计部分包括了TFT液晶屏驱动、信号接收与发送、AES的加密与解密、IAP功能以及主程序流程图等分别进行了详述;灯具内部的电机控制软件使用的加减速控制算法、滑步算法进行了概述,并对主程序流程图进行了设计以及对电脑灯特性软件进行了设计分析。该论文完成了该控制系统设计内容的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功能测试、稳定性测试以及性能测试;并对常出现的故障进行诊断分析。

谢杰良[2](2018)在《结构光扫描三维全自动重建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快速推动下,三维信息测量技术在逆向工程、3D打印、地理测绘、考古发掘等领域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不同场景下的三维重建需要应用到不同的三维信息获取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如何快速、高精度、自动化地完成的物体的三维重建成为了科学前沿热点问题。本文基于结构光的原理提出了两种三维全自动重建方法:基于线激光与精密程控三轴平移台结合的三维重建方法;基于拍照式三维扫描仪与六自由度机器人结合的三维重建方法。两种方法均能快速高精度地获得被测物体的三维形态信息,而且实现了从三维信息获取到三维重建的自动化。针对平面微观三维形态的重建,文中提出一种基于线激光与精密程控三轴平移台结合的三维重建方法,为油画等细节丰富的物品的3D打印奠定了基础。系统的硬件组成包括二维激光传感器、精密程控三轴平移台、红外光电开关与零位装置、空气吸盘载物台和计算机。在软件控制与处理下,实现了对A3、A4、A5、A7四种幅面范围内的物体进行选择性的自动三维扫描,根据选择的尺寸将扫描范围分为多个带状幅面,得到多幅面的点云数据。扫描结束后将自动拼接多幅面点云成为整体点云。主程序中还包含有多种点云处理的功能,包括提取感兴趣点云区域、点云高度统计直方图、点云抽稀、等高图绘制、Delaunay三角剖分等,实现了点云数据的分析与融合。实验表明,该系统针能很好地还原物体的三维形貌,尤其对油画类表面微观三维形貌能精确重构,其点云在平面上的精度可达0.02mm,在高度上的精度可达0.001mm。上述系统针对微观三维形态的几何模型重建,具有一定局限性。如何获取获得复杂形态物体的真实三维模型是下一步的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本文再提出了一种基于拍照式三维扫描仪与六自由度机械人结合的自动三维重建系统,实现了对中小型带纹理物体的真三维重建。系统由拍照式三维扫描仪、六自由度机器人、旋转台及其控制器与计算机组成。在扫描过程中,扫描仪安装在机器人手腕处,自动调整姿态扫描放置在旋转台上的被测物体。经过点云和纹理的处理最终生成带纹理表面的真实三维模型。该系统很好地解决了第一套基于线激光的自动重建系统无法扫描较高物体、无法获得模型纹理的问题。经实验表明,该系统获得的三维模型的几何形态准确,纹理粘贴准确,具有扫描时间快、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的优点。该系统可以适用于0.4m × 0.4m × 0.4m范围内的任意形状物体,三维模型精度可达0.1mm。

李洋[3](2018)在《平板显示屏自动光学检测系统人机界面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平板显示屏自动光学检测系统用于液晶面板制造工艺中的缺陷检测,该系统精密复杂,集成了光学成像、机械运动、电气控制、计算机编程、网络通信等诸多领域。目前,国内企业在技术、性能、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上均不敌于国外产商,在国内液晶面板的建设高潮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本项目所开发的人机界面程序实际应用于平板检测系统设备,有助于推动平板检测系统研究高端化、制造本土化、应用国产化的发展进程。根据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软件构架,本系统采用“触摸屏上位机+PLC下位机”的结构,充分发挥上位机的运算处理和下位机的运动控制能力。将人机界面的软件开发划分为交互模块、通信模块、控制模块,使本系统高内聚、低耦合、可重用、易维护、能扩展。基于MFC的对话框应用程序开发模式,使用NI控件作为控制按钮,根据通用的人机界面设计方式,开发符合工业现场的人机操作界面。该界面针对不同的使用者设计差异化的功能模式界面。采用CAsyncSocket类作为软件通信接口,实现三种不同通信协议的数据交流。人机界面与下位机安川运动控制器MP2300S采用扩展MEMOBUS协议,人机界面与图像处理单元采用自定义的通信协议,人机界面与远程监控单元使用TCP/IP通信协议。虽然协议繁多,编程要求较高,但保持了通信的灵活性。制定上位机与下位机的控制接口,包括图像处理单元的指令解析和命令转换,完成上位机对系统运行的可靠控制。采用多线程多缓冲区的编程技术,结合自定义Windows消息,实现线程同步,保证该复杂系统的有序高效运行。通过对平板检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设计并实现各个模块的功能,最终发布平板检测系统的人机界面软件。经过现场安装运行调试,表明该软件运行稳定,操作流畅,基本实现了系统控制的预期目标。

张鹏[4](2017)在《基于多维泰勒网优化控制的舰船减摇三维仿真》文中认为舰船在海上运动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直线和摇摆运动,其中横摇的影响最大。剧烈地横摇将会对船舶的适航性以及船上人员及财产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了降低横摇,减摇装置的应用必不可少,而减摇鳍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设备。为了展现基于多维泰勒网优化控制的减摇鳍系统在复杂海况干扰下达到的良好减摇效果,本文进行了减摇鳍的三维仿真的研究开发。本文以非线性舰船模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多维泰勒网优化控制的舰船减摇的控制方法,然后利用Matlab仿真数据和三维仿真技术,实现了基于多维泰勒网优化控制的船舶减摇的三维仿真,并通过对比实验和视觉感受证明多维泰勒网优化控制理论的优越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不规则波的形成,建立了海浪干扰的数学模型,同时,分析舰船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建立了横荡、横摇与艏摇三自由度舰船数学模型。2.介绍并利用多维泰勒网优化控制的原理,设计了舰船减摇系统的多维泰勒网优化控制器,并且使用单纯形法对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除此之外,本文通过设计PID优化控制器以及滑模变结构优化控制器进行对比实验,最终得到如下结论,多维泰勒网优化控制可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对舰船横摇进行有效控制,滑模变结构优化控制不仅结果次之,而且需要精确机理模型,PID优化控制结果大部分情况下都不好。3.分析三维建模实体技术,选择MultiGenCreator软件,利用纹理映射技术、实例化技术等构建船舶三维实体模型;了解Vega Prime软件并利用其构建虚拟海洋环境,然后将三维模型导入到Vega Prime中,通过该软件实现了船舶运动的实时显示功能。4.为了进一步展现舰船的三维姿态,利用MFC对Vega Prime程序进行二次开发;为了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功能,利用套接字的服务器/客户端模式进行实时数据传输;为了让用户对舰船的摇摆有个更加理性的认识,利用OpenGL实现实时数据的显示;为了增强交互性和实时感,设计人机交互界面,最终完成了船舶减摇的三维仿真系统,并且通过不同控制器下姿态的不同验证了多维泰勒网优化控制的优越性。5.对本研究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展望。

李辉[5](2016)在《MEMS自动气象站远程数据处理、控制与可视化监测系统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气象站已成为当今气象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气象监测与预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自动气象站建设起步时间较晚,自主研发的气象传感器在精度上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近年来,随着MEMS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我国自研的自动气象站数量越来越多,检测精度越来越高,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如今自动气象站不仅在地方气象监测部门中使用,还应用于一些有气象监测需求的厂矿、农田、公路、企业等小范围观测场景。这两类应用场景在气象站类型、观测要素类型、台站管理方式、数据使用方法等多处均有所区别,前者可以与国家气象局联网,通过统一的规范将观测数据层层上传至国家气象中心,有专门的大型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进行统一观测和管理,后者则是在某个特定的区域网络内部署一定数量的气象台站,观测的气象数据也仅用于本地存储分析而无需上报给气象部门,显然,控制和管理这种局域网型的气象站,其数据中心的监测软件在功能上应当更加轻量和灵活,通常需要根据台站类型和实际需求专门编写。本文所研究的是一款可以满足区域型气象观测需求的、用于配套自研MS50U型五要素气象站和数据采集器硬件产品的自动气象站远程监测软件。软件基于微软MFC框架编写,可以运行在Windows XP及更高版本的操作系统中,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通过串口或GPRS将多台气象站数据分组采集到中心计算机中,采集成功率均达到90%以上;气象数据存储至关系数据库中,并为用户提供数据查找和筛选可视化界面,筛选数据可以导出为Excel报表,查询时间与报表导出时间均保持在10秒/万行内;提供两种工作模式,可分别用于无人值守监控和台站调试;具有实时监控界面,支持用户以虚拟仪器的方式查看任何远端台站的实时数据等。论文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根据软件功能指标进行总体方案设计,然后详细介绍了远程通信、数据处理与存储、参数配置、台站控制、实时数据显示、历史数据查询等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码,最后以论文工作中遇到的几个典型问题和困难为例,介绍了软件的测试和优化过程,并分析比较了性能优化前后的效果。软件通过与气象台站和数据采集器的多次联合调试、测试和优化后,现已实现设计指标中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可以作为MS50U型自动气象站设备的配套远程监测软件使用。软件的无人值守可靠通信、报表导出、实时监控界面等功能的实现思路对类似的工控类远程监测软件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虎斌[6](2015)在《基于几何引擎库Open CASCADE的三维建模软件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三维建模软件研发的不断完善及成熟,以及大量的市场需求大大的促进了三维建模软件的发展。但是目前的三维建模软件主要是通用型的,即不支持针对特殊需求的功能,本课题通过对目前存在的主要的三维建模软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对这些三维建模软件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对比之后,决定使用基于几何引擎库Open CASCADE和MFC的框架开发本三维建模软件。其中,通过MFC实现本建模软件的界面,而建模软件中的模型创建,模型处理以及模型的可视化等功能都是基于开源的几何引擎库Open CASCADE实现的。本三维建模软件最终是在windows平台下以MFC类库为基础创建的,所以本文重点介绍了在开发本三维建模软件时涉及到的一些MFC中的类。最后,基于这些类构建了本三维建模软件的可视化界面,包括菜单栏、工具栏和模型的显示界面。开源的几何引擎库Open CASCADE是本三维建模软件的核心,除了可视化界面的实现之外,所有的功能都是基于Open CASCADE库实现的。因此本文对Open CASCADE库做了详细的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Open CASCADE类库中的7个主要的功能模块。本文最后详细的介绍了本三维建模软件的具体实现,主要包括三维建模软件具有的所有的基本功能及一些基于Open CASCADE类库实现的高级功能。

朱文杰[7](2015)在《高速数控加工中心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实验室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所以虚拟实验室教学法应运而生,而本课题研究的“高速数控加工中心虚拟现实教学系统”正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法。“高速数控加工中心虚拟现实教学系统”是以数控加工中心机床为实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有交互性能的三维可视化教学系统。高速立式加工中心已被列入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把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高速数控加工中心,将为机床教学提供一个逼真、动态、可视化的教学环境,推动机床教学的重大变革。教学系统是面向高校机械专业研发的。系统可用于教学、实验、科学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课题围绕教学系统的研发,完成了机床的三维建模、动画制作、虚拟建模、虚拟拆装、数据手套调试、三维立体显示等研究工作,具体内容如下:(1)三维建模:运用Auto CAD和Solidworks软件,完成了机床的总体方案设计。确定了机床的主要部件十字滑台、立柱、主轴箱、刀库等部件的结构。并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机床的三维模型。(2)动画制作:分析了机床各部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编写了部件的拆装流程图和工作原理图。运用Deep Exploration软件完成部件的展示动画,自动拆装动画,工作原理动画等。(3)虚拟建模:将机床三维模型导入到Creator软件中。在Creator界面中,对零件进行节点编制,并赋予各零件以统一规范的编程代号。(4)虚拟场景:在Vega Prime中构建虚拟场景。把虚拟模型导入到场景中。设置虚拟场景中的光源,视点,碰撞检测等参数。(5)虚拟拆装:分析机床部件的拆装过程,编写虚拟拆装顺序表。用VC++编程完成部件的虚拟拆装程序。(6)系统软件:运用PS技术和VC++编程,构建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的总程序和主界面,并把动画模块和虚拟拆装子程序导入到总程序中,完成教学系统的软件部分。(7)硬件配置:为系统配置立体显示、输入、音效等硬件设备,强化了系统的性能。实现了鼠标交互,三维鼠标交互,数据手套交互三种交互功能。开发了显示屏显示,投影屏显示,头盔显示三种立体显示方式。

江宇浩[8](2015)在《地铁自动售票机现金处理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愈演愈烈。自动售检票(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 AFC)系统应运而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AFC系统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实现了快速分流和信息统计等任务。其中自动售票机(Ticket Vending Machine, TVM)是AFC系统中的关键设备,能够指导乘客自助式购买地铁单程票。因为自动售票机直接面向乘客,所以其系统的界面、操作难易度和运行性能将直接影响整个AFC系统的效果。起初的地铁自动售票机完全由国外企业提供,为推进国产化进程,有必要对自动售票机系统进行研究。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AFC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然后对TVM系统进行总体逻辑和功能需求分析,阐述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开发方法。接着以南京地铁3、10号线的实际需求为依托,对TVM系统中的现金处理子系统进行业务划分,模块开发和流程设计等工作。先实现硬币处理模块和纸币接收模块的驱动任务,在此基础上,逐层实现各个主要模块,并通过和单程票发售子系统协作实现整个自动售票机系统的整体功能。最后对子系统进行模块测试和集成测试,确定系统软件能够满足上线运行的要求。在子系统开发过程中,还通过Windows消息机制、线程同步机制、线程池技术完善系统。最终,提出子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之后改进的方向。

宋荣健[9](2015)在《非制式枪射击弹头痕迹自动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非制式枪支的制造和涉枪案件的逐步增多对社会安全造成了极大地威胁,由于同一把枪支的射击弹头痕迹具有一致性,因此,弹头痕迹的识别对快速侦破涉枪案件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设计实现了非制式枪射击弹头痕迹自动识别系统,系统采用了MFC多文档开发框架,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实现了自动识别模块、专家比对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是一个综合度较高的弹头痕迹自动识别和管理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1)设计实现自动识别比对模块依据性能良好的自动比对算法,以较高的准确率和检索速度完成非制式枪射击弹痕的比对识别任务,并能选择比对结果中弹头痕迹图像将其在图像处理模块中打开。(2)设计实现专家比对模块实现了多种基础的图像处理操作,并针对弹头痕迹图像的图像特点,实现了弹头痕迹图像的重叠比对和分割比对。为了尽可能的方便用户使用,提供了弹头痕迹图像比对报告自动生成的功能,报告可以根据图像名称自动从数据管理库中提取弹头痕迹图像的基本信息。(3)设计实现数据库管理模块依据弹头痕迹图像属性,建立了案件弹痕管理、档案弹痕管理和实验弹痕管理三个弹头痕迹图像信息数据库,实现了对弹头痕迹图像的特征提取及相关信息管理。同时为原始采集的弹头痕迹图像提供了裁剪采集功能,方便用户快速完成弹头痕迹图像的标准采集。

闫冰[10](2015)在《基于ATO的CTCS2级列控系统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中国高速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日趋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成为了下一代铁路事业发展的关注点,实现高效安全的列车自动化运行已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列车自动运行控制系统(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简称ATO)可以让列车在无人驾驶模式下,自动开停车,自动开关门,对于保障列车的自动化运行十分重要。为验证ATO系统的功能正确性,本文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发了基于ATO的CTCS-2级列车控制系统的仿真测试平台。列控系统仿真测试平台旨在提供一个低成本、高精度、高密度和高还原性的仿真和测试环境。利用此平台可以在实验室内对列控系统的功能以及系统接口关系等进行测试验证。作为高速列控系统仿真测试平台的核心,软件系统肩负着场景模拟和设备管理及调度等重要功能。本文以CTCS-2级列控系统规范的需求为基础,对CTCS-2级列控系统仿真测试平台软件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论文首先介绍了整个列控系统的结构和各子系统的功能及接口设计:其次,对仿真测试平台各个模块的设计、实现、测试和结果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和介绍;最后,从底层数据库管理和通信接口、中间层计算,以及应用层显示四个方面介绍了系统的优化工作。本文的所有软件开发均基于Virtual Studio2008平台,并大量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数据库应用技术。

二、CRgn类在MFC程序中的几种高级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Rgn类在MFC程序中的几种高级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DM协议的三合一电脑灯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脑灯的发展历史
    1.2 电脑灯功能分类
    1.3 DMX512协议简介
    1.4 RDM协议简介
    1.5 研发背景及意义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脑灯原理分析及设计选型
    2.1 电脑灯工作原理
    2.2 总体设计
        2.2.1 设计需求
        2.2.2 设计方案
    2.3 器件选型
        2.3.1 控制芯片选型及简介
        2.3.2 步进电机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协议转换功能
    3.2 人机接口功能
    3.3 散热控制功能
    3.4 特性传动功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开发
    4.1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简介
        4.1.1 Shell环境的安装
        4.1.2 嵌入式平台的定制
        4.1.3 代码编译及备份
    4.2 MFC框架开发应用软件
        4.2.1 MFC简介
        4.2.2 MFC核心机制
        4.2.3 MFC开发流程
    4.3 RDM协议应用软件
    4.4 MonitorDMX512应用软件
        4.4.1 界面及功能简介
        4.4.2 软件分层设计
    4.5 UploadIAP应用软件
    4.6 电脑灯内部双向通信协议设计
    4.7 人机接口软件设计
        4.7.1 TFT液晶屏驱动
        4.7.2 信号接收与发送
        4.7.3 AES加密与解密
        4.7.4 IAP功能介绍
        4.7.5 主程序流程图
    4.8 电机控制软件设计
        4.8.1 加减速算法设计
        4.8.2 滑步算法控制设计
        4.8.3 主程序设计及特性设计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故障分析
    5.1 系统测试
        5.1.1 功能测试
        5.1.2 稳定性测试
        5.1.3 性能测试
    5.2 常见故障分析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2)结构光扫描三维全自动重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三维重建概述
    1.2 应用领域与意义
    1.3 三维扫描技术发展现状
    1.4 课题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
2 三维获取原理与方案
    2.1 三维信息获取技术分类
        2.1.1 接触式
        2.1.2 非接触式
    2.2 三维激光测量技术
        2.2.1 激光测距的原理
        2.2.2 激光三角法的测量原理
    2.3 拍照式三维扫描技术
    2.4 三维空间信息自动化扫描方案
        2.4.1 线激光扫描方案
        2.4.2 拍照式扫描方案
3 基于线激光的自动三维重建系统
    3.1 自动化三维重建系统模型
        3.1.1 系统总体组成
        3.1.2 三维重建流程步骤
    3.2 硬件系统模块
        3.2.1 LJV-7200二维激光传感器
        3.2.2 精密程控三维平移台
        3.2.3 空气吸盘载物台的设计
        3.2.4 红外光电开光装置
    3.3 软件系统设计
        3.3.1 总体功能要求
        3.3.2 主程序框架设计
        3.3.3 自动化扫描与点云采集过程
        3.3.4 点云处理与三维重建方法
        3.3.5 程序主界面与功能实现
    3.4 实验验证与分析
        3.4.1 点云扫描的精度测试实验
        3.4.2 点云模型效果与分析
        3.4.3 点云处理功能测试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拍照扫描仪和机器人的三维重建系统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的组成方案
        4.1.2 系统扫描流程设计
    4.2 系统硬件设计
        4.2.1 拍照式三维扫描仪
        4.2.2 六自由度机器人
        4.2.3 转台与步进电机控制器
        4.2.4 三维扫描仪安装部件
    4.3 系统程序设计
        4.3.1 多串口编程方法
        4.3.2 机器人外部控制编程
        4.3.3 Artec Studio12软件应用
        4.3.4 主控制扫描程序设计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扫描模型效果分析
        4.4.2 三维模型测量精度分析
        4.4.3 最佳转速和扫描时间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平板显示屏自动光学检测系统人机界面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平板检测系统概述
2.1 硬件结构简介
2.2 系统工作流程
2.3 运动控制模块
    2.3.1 控制模块设计
    2.3.2 运动控制器MP2300S
    2.3.3 218IF-01模块
    2.3.4工业平板电脑PPC-3120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程序架构设计
3.1 功能规划
3.2 程序架构
3.3 系统启动过程
3.4 数据流路由
3.5 开发环境简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I操作界面设计与实现
4.1 设计要求
4.2 界面功能分析
4.3 功能总体规划
4.4 界面布局设计
    4.4.1 主界面
    4.4.2 自动模式界面
    4.4.3 检修模式界面
    4.4.4 系统设置界面
4.5 交互功能实现
    4.5.1 创建界面类
    4.5.2 界面逻辑结构
    4.5.3 模式切换分析
    4.5.4 界面交互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机界面核心功能
5.1 系统启动
    5.1.1 线程的创建
    5.1.2 子线程类结构
    5.1.3 人机界面初始化
5.2 多线程同步
    5.2.1 多线程概述
    5.2.2 线程间通信
    5.2.3 自定义消息
5.3 通信数据结构
    5.3.1 扩展MEMOBUS协议
    5.3.2 218 header数据结构
    5.3.3 命令数据结构
    5.3.4 响应数据结构
    5.3.5 PLC数据结构
    5.3.6 远程报文结构
5.4 人机界面通信功能
    5.4.1 工业以太网
    5.4.2 C/S通信模式
    5.4.3 Socket编程
    5.4.4 PLC线程通信
    5.4.5 IMP线程通信
    5.4.6 RMT线程通信
5.5 人机界面控制功能
    5.5.1 IMP控制协议
    5.5.2 PLC动作定义
    5.5.3 命令解析
    5.5.4 命令执行条件
    5.5.5 命令变量结构
    5.5.6 IMP指令解析
5.6 软件测试
    5.6.1 定时器测试
    5.6.2 PLC模拟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基于多维泰勒网优化控制的舰船减摇三维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减摇装置的发展历程
    1.3 减摇鳍的研究状况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4 减摇鳍的控制算法研究
        1.4.1 控制算法发展
        1.4.2 多维泰勒网现状简介
    1.5 虚拟现实技术概况及研究状况
        1.5.1 虚拟现实技术概要
        1.5.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6 课题的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海浪以及舰船运动的建模和仿真
    2.1 海浪干扰模型
        2.1.1 不规则波叠加原理
        2.1.2 海浪波能谱的描述
        2.1.3 遭遇频率的波能量谱
        2.1.4 海浪的干扰力和力矩
    2.2 舰船动力学分析
        2.2.1 坐标转换
        2.2.2 舰船动力学模型
    2.3 船体所受外力及外力矩分析
        2.3.1 水动力与水动力矩方程
        2.3.2 舵和鳍的控制力和控制力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舰船的多维泰勒网控制器设计
    3.1 多维泰勒网控制器设计
        3.1.1 多维泰勒网控制原理
        3.1.2 系统控制结构框图
        3.1.3 控制器设计
    3.2 单纯形法
        3.2.1 单纯形法原理
        3.2.2 改进单纯形法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3.1 仿真结果分析
        3.3.2 不同控制器的对比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减摇鳍三维仿真实现
    4.1 减摇鳍三维仿真视景系统实体模型建立
        4.1.1 三维实体建模技术
        4.1.2 可视化建模软件MultiGen Creator
        4.1.3 船舶的实体建模
    4.2 视景仿真系统软件Vega Prime
    4.3 Vega Prime应用程序的设计
        4.3.1 创建海洋环境
        4.3.2 舰船的动态效果和通道配置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MFC框架下仿真程序的设计
    5.1 MFC概述
    5.2 Vega Prime和MFC的联合开发
        5.2.1 Vega应用程序开发环境的选择
        5.2.2 基于MFC对话框的Vega Prime应用程序的设计
    5.3 实时数据传输
        5.3.1 Socket网络编程
        5.3.2 客户机/服务器模型
        5.3.3 数据传输模型
    5.4 实时数据的显示
        5.4.1 OpenGL的特点
        5.4.2 理解Vega Prime与OpenGL混合编程
        5.4.3 OpenGL显示文字
    5.5 仿真程序界面设计
        5.5.1 仿真程序界面总体布局
        5.5.2 MATLAB仿真展示与基本环境配置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内容与结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列表

(5)MEMS自动气象站远程数据处理、控制与可视化监测系统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指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设计指标
    1.4 课题关键点与难点分析
    1.5 论文组织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气象采集系统介绍
        2.1.1 气象采集系统一般定义
        2.1.2 气象采集系统硬件架构
    2.2 Windows桌面软件设计方法
        2.2.1 Windows编程特点
        2.2.2 Windows程序结构与嵌入式程序结构比较
        2.2.3 现代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
    2.3 设计方案
        2.3.1 开发平台和工具的选择
        2.3.2 MFC简介
        2.3.3 MFC应用程序框架
        2.3.4 气象监测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远程通信设计
    3.1 RS485串口通信
        3.1.1 串口通信简介
        3.1.2 气象台站与监测中心串口通信物理连接方法
        3.1.3 多线程串口通讯库CnComm
        3.1.4 使用CnComm类库实现串口通信功能
    3.2 基于GPRS的网络通信
        3.2.1 GPRS简介
        3.2.2 Windows的Socket网络编程模型
        3.2.3 软件网络通信功能实现
        3.2.4 无人值守通信:断线自动重连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处理与存储设计
    4.1 数据处理
        4.1.1 数据处理类设计
        4.1.2 用户可见的模式:普通模式与调试模式
        4.1.3 串口方式下的数据处理模式
        4.1.4 GPRS网络方式下的数据处理模式
    4.2 数据库存储
        4.2.1 数据库接口简介
        4.2.2 数据记录集(Record Set)类
        4.2.3 实现数据存储功能
    4.3 报表导出
        4.3.1 数据导出至Excel的几种方法
        4.3.2 使用COM组件操作Excel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象站定制功能设计
    5.1 软件参数配置
    5.2 台站ID修改
    5.3 实时数据显示
    5.4 历史数据查询
        5.4.1 历史数据对话框与查询算法
        5.4.2 台站选择子对话框
        5.4.3 气象要素选择子对话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软件测试、优化与运行情况
    6.1 软件测试
        6.1.1 软件测试技术简介
        6.1.2 串口通信过程中的“数据截断”问题
        6.1.3 多线程操作MFC控件导致软件崩溃的问题
    6.2 软件优化
    6.3 软件运行情况
        6.3.1 软件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6.3.2 串口方式数据采集成功率
        6.3.3 GPRS方式数据采集成功率
        6.3.4 数据库数据查询时间
        6.3.5 气象数据报表导出时间
        6.3.6 软件实际运行情况与设计指标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附1 软件主监控界面运行演示图
    附2 软件主界面类协作图(Collaboration Diagram)
    附3 总体依赖关系图(Assembly Dependencies)

(6)基于几何引擎库Open CASCADE的三维建模软件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三维建模软件国内外研究
    1.2 本三维建模软件的实现方法
    1.3 本文结构
第二章 MFC框架简介
    2.1 Visual C++
    2.2 MFC基础介绍
        2.2.1 基本基类
        2.2.2 应用程序结构类
        2.2.3 可视对象类
        2.2.4 通用类
        2.2.5 数据库类
        2.2.6 OLE类
    2.3 界面设计
        2.3.1 菜单设计
        2.3.2 工具栏设计
第三章 Open CASCADE
    3.1 基础类库(Foundation classes)
    3.2 建模数据相关的类库(Modeling data)
    3.3 模型算法相关的类库(Model ing algori thms)
    3.4 网格相关的类库(Mesh)
    3.5 可视化相关的类库(Visualization)
    3.6 标准的数据转换相关的类库(Data Exchange)
    3.7 应用程序框架相关的类库(Application framework)
第四章 三维建模软件具体实现
    4.1 软件架构
    4.2 软硬件运行环境
        4.2.1 硬件环境
        4.2.2 软件环境
    4.3 软件功能实现
        4.3.1 文件操作
        4.3.2 模型编辑
        4.3.3 创建对象
        4.3.4 视图功能
        4.3.5 属性功能
        4.3.6 工具栏
        4.3.7 高级功能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高速数控加工中心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的优势
    1.4 本文章节安排
2 系统的总体框架与技术路线
    2.1 系统的设计要求与总架构
        2.1.1 系统设计要求
        2.1.2 系统总架构
    2.2 系统软件简介
    2.3 系统硬件简介
    2.4 系统的研发过程及关键技术
        2.4.1 系统主要技术路线
        2.4.2 系统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数控机床的设计与建模
    3.1 机床整体设计
    3.2 十字滑台模块
        3.2.1 十字滑台模块整体设计
        3.2.2 运动类部件设计与建模
        3.2.3 防护罩类零件设计与建模
        3.2.4 十字滑台整体装配
    3.3 立柱模块
        3.3.1 立柱整体设计
        3.3.2 立柱部件设计与建模
        3.3.3 立柱整体装配
    3.4 主轴箱模块
        3.4.1 主轴箱整体设计
        3.4.2 电主轴的设计与建模
        3.4.3 主轴箱其他部件的设计与建模
        3.4.4 主轴箱整体装配
    3.5 刀库模块
        3.5.1 刀库整体设计
        3.5.2 刀库部件的设计与建模
        3.5.3 刀库整体装配
    3.6 外围部件
    3.7 机床整体装配
    3.8 辅助零件的建模
    3.9 本章小结
4 机床动画制作原理与应用
    4.1 动画制作基础理论
        4.1.1 拆装动画的简化
        4.1.2 最优视点理论
        4.1.3 零件关系理论
    4.2 动画制作
        4.2.1 模型导入和外观渲染
        4.2.2 部件展示动画
        4.2.3 自动拆装动画
        4.2.4 导轨工艺安装动画
        4.2.5 电主轴刀具更换动画
    4.3 动画模块功能开发
    4.4 本章小结
5 虚拟拆装子程序编制
    5.1 虚拟现实软件介绍
    5.2 模型格式转换与导入
        5.2.1 模型格式转换与节点编制
        5.2.2 初始设置
        5.2.3 将模型导入LP界面
    5.3 参数设置
        5.3.1 Vega Prime中的对象初始化
        5.3.2 光源设置
        5.3.3 观察方式设置
        5.3.4 Vega Prime碰撞检测
        5.3.5 立体显示参数设置
    5.4 拆装子程序
        5.4.1 虚拟拆装设计思路
        5.4.2 程序分类
        5.4.3 编制结构程序
        5.4.4 编制模块程序
        5.4.5 生成应用程序
    5.5 本章小结
6 教学系统总程序编制与优化
    6.1 软件系统设计
        6.1.1 系统主界面与二阶界面的编制
        6.1.2 子模块的导入
    6.2 硬件系统配置
        6.2.1 系统显示方法
        6.2.2 硬件接法
    6.3 教学系统功能完善与优化
        6.3.1 教学系统功能完善
        6.3.2 教学系统的优化
        6.3.3 系统总调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系统程序
    程序 1:屏幕状态程序
    程序 2:零件拾取
    程序 3:虚拟拆装
    程序 4:零件移动
    程序 5:系统总界面编制
    程序 6:总界面的按键设置
    程序 7:初始化定义
    程序 8:创建二阶界面按键
    程序 9:二阶界面按键的位置和尺寸大小
    程序 10:底座模块界面
    程序 11:虚拟手位置
    程序 12:虚拟手手势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8)地铁自动售票机现金处理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AFC系统发展概述
        1.2.2 国外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3 国内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自动售票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和选题的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安排
2 地铁自动售票机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分析
    2.1 自动售票机的总体需求分析
        2.1.1 自动售票机的逻辑模块分析
        2.1.2 自动售票机的功能需求分析
    2.2 自动售票机系统工作流程分析
        2.2.1 售票流程分析
        2.2.2 工作人员操作流程分析
    2.3 自动售票机系统的分层设计及业务模块结构
        2.3.1 自动售票机系统的分层设计
        2.3.2 自动售票机系统的业务模块结构
    2.4 自动售票机现金处理子系统的预期目标
        2.4.1 功能目标
        2.4.2 性能目标
    2.5 自动售票机现金处理子系统的开发方法
        2.5.1 开发语言
        2.5.2 开发工具
    2.6 本章小结
3 现金处理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开发
    3.1 通信层的设计与实现
        3.1.1 串口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2 设备驱动层的设计与实现
        3.2.1 硬币处理模块(CHS)的设计与实现
        3.2.2 纸币接收模块(BU)的设计与实现
        3.2.3 纸币接收模块(BIM)的设计与实现
    3.3 基础业务层的设计与实现
        3.3.1 硬币付款模块的设计
        3.3.2 纸币付款模块的设计
        3.3.3 硬币找零模块设计
    3.4 业务层的设计与实现
        3.4.1 付款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5 表示层的设计与实现
        3.5.1 购票界面的设计
        3.5.2 购票过程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地铁自动售票机系统软件的相关技术
    4.1 消息机制
        4.1.1 Win32程序中的消息机制
        4.1.2 MFC程序中的消息机制
        4.1.3 地铁自动售票机系统中的消息机制
    4.2 多线程同步机制
        4.2.1 多线程同步方式
        4.2.2 TVM系统中的多线程同步机制
    4.3 线程池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线程池的特点
        4.3.2 线程池的基本原理
        4.3.3 线程池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现金处理子系统的开发与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方案
        5.2.1 CHS模块单元测试
        5.2.2 BU模块单元测试
        5.2.3 集成测试
    5.3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非制式枪射击弹头痕迹自动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枪弹痕迹识别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章节结构
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
    2.1 数据库相关
        2.1.1 数据库简介
        2.1.2 数据库管理系统
        2.1.3 Oracle简介
        2.1.4 SQL语言简介
    2.2 MFC多文档结构
        2.2.1 文档/视图架构
        2.2.2 MFCMDI中各个类之间的互相访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制式枪射击弹头痕迹自动识别系统的分析
    3.1 需求分析
    3.2 功能结构分析
        3.2.1 权限需求的功能结构分析
        3.2.2 自动识别需求的功能结构分析
        3.2.3 图像处理需求的功能结构分析
        3.2.4 数据管理需求功能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弹痕图像数据管理设计
    4.1 连接数据库
    4.2 弹痕图像存储的数据结构
    4.3 数据管理
        4.3.1 数据录入
        4.3.2 数据入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弹头痕迹图像处理
    5.1 弹头痕迹图像的读取和保存
        5.1.1 图像读取
        5.1.2 图像保存
    5.2 弹头痕迹图像的处理
        5.2.1 图像放大与缩小
        5.2.2 图像亮度调整
        5.2.3 图像对比度调整
        5.2.4 图像循环移动
        5.2.5 图像旋转
        5.2.6 图像镜像
    5.3 弹头痕迹图像的比对
        5.3.1 重叠比对
        5.3.2 分割比对
        5.3.2.1 分割区域的实现
        5.3.2.2 绘制图像
    5.4 撤销与重做
    5.5 屏幕图像的截取与格式转换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动识别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6.1 Ribon框架和Ribbon功能区
        6.1.1 设置Rbbon主菜单按钮及快速工具栏按钮
        6.1.2 程序中获取Ribbon功能区控件指针
    6.2 创建文档模板
    6.3 同一文档类型中不同视图间的访问
    6.4 打开弹头痕迹图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学术论文

(10)基于ATO的CTCS2级列控系统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CTCS2+ATO列控系统现状介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测试平台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高速列控系统整体架构介绍
    2.1 系统简介
        2.1.1 计算机仿真技术介绍
        2.1.2 列控系统仿真测试平台的研究意义
    2.2 测试平台关键技术介绍
        2.2.1 面向对象技术
        2.2.2 多线程技术
    2.3 列控系统的基本框架介绍
    2.4 列控系统整体需求
        2.4.1 性能需求
        2.4.2 功能需求
    2.5 小结
第三章 仿真平台整体设计与实现
    3.1 仿真测试平台的需求
        3.1.1 功能需求
        3.1.2 线路数据需求
        3.1.3 系统性能需求
    3.2 仿真测试平台的接口架构
    3.3 系统拓扑结构
        3.3.1 系统拓扑结构图
        3.3.2 系统分层架构图
    3.4 仿真测试平台各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4.1 数据库服务器
        3.4.2 仿真测试服务器
        3.4.3 接口信息服务器
        3.4.4 显示终端服务器
    3.5 仿真测试平台各模块内部的通信协议
    3.6 仿真测试平台同外部模块的通信协议
    3.7 测试成果
    3.8 小结
第四章 基于ATO的CTCS2仿真平台优化与实现
    4.1 底层的优化
        4.1.1 底层数据库的优化
        4.1.2 与ATO通信接口的实现
    4.2 仿真功能算法的优化
    4.3 应用层的改进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当前工作总结
    5.2 后期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四、CRgn类在MFC程序中的几种高级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DM协议的三合一电脑灯控制系统设计[D]. 施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2]结构光扫描三维全自动重建方法研究[D]. 谢杰良. 武汉大学, 2018(06)
  • [3]平板显示屏自动光学检测系统人机界面软件开发[D]. 李洋.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4]基于多维泰勒网优化控制的舰船减摇三维仿真[D]. 张鹏. 东南大学, 2017(04)
  • [5]MEMS自动气象站远程数据处理、控制与可视化监测系统软件设计[D]. 李辉. 东南大学, 2016(03)
  • [6]基于几何引擎库Open CASCADE的三维建模软件的实现[D]. 杨虎斌. 兰州大学, 2015(03)
  • [7]高速数控加工中心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的开发[D]. 朱文杰. 陕西科技大学, 2015(01)
  • [8]地铁自动售票机现金处理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江宇浩.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1)
  • [9]非制式枪射击弹头痕迹自动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宋荣健.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10]基于ATO的CTCS2级列控系统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闫冰.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CRgn类在MFC程序中的几个高级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