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尚华外科临床经验实例

赵尚华外科临床经验实例

一、赵尚华外科临证经验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郝菲菲[1](2021)在《甲状腺癌的中医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搜集整理古代有关甲状腺癌的中医文献,梳理甲状腺癌的病名演变,同时系统分析总结古代甲状腺癌的用药规律。(2)基于期刊文献整理分析中医药专家对甲状腺癌的辨证论治,并挖掘中医药专家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用药经验。(3)对比分析古今医家治疗甲状腺癌用药差异,探寻甲状腺癌中医药诊治的新思路并提出防治甲状腺癌的初步方案,丰富中医肿瘤学内容,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1)古代文献来源:运用文献学方法,基于《中华医典》软件以“瘿”“石瘿”“石疽”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对搜索出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审析,同时根据选方标准,确定录入用药。(2)现代文献来源:运用文献学方法,分别用“甲状腺癌”或“甲状腺恶性肿瘤”或“石瘿”与“中医药专家”或“中医药治疗”等为主题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VIP)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搜索包括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地方名中医药专家等在内的于2020年11月之前公开发表的甲状腺癌治疗经验类相关文献,根据选方标准录入内容。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所搜集文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全面把握中医药专家对甲状腺癌的认识及辨证用药规律。结果:(1)依据症状体征表现,甲状腺癌包括中医古籍中石瘿及部分“石疽”等疾病。古代医家认为甲状腺癌病机之本在于本虚标实,以肝郁脾虚、气滞痰浊、痰瘀互结证等为主,用药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化痰软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补虚药、理气药等。化痰软坚药主要以软坚散结药为主,补虚药以补血药和补气药频次最高。(2)搜集到中医药专家治疗甲状腺癌期刊文献371篇,现代医家认为甲状腺癌病机根本在于本虚标实,以肝郁气滞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瘀毒内阻证、癌毒阻络证、气滞痰凝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结证等为主。(3)中医药专家对甲状腺癌术后的治疗用药按频率高低依次为清热药、补虚药、化痰软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等;药性频率由高而低依次为苦、甘、辛、咸、酸;归经频率排在前五位者为肝、肺、脾、胃、心;中医药专家治疗甲状腺癌术后常用药对支持度排在前五位者海藻-昆布、海藻-浙贝母、夏枯草-海藻、夏枯草-生牡蛎、浙贝母-夏枯草,置信度排在前五位者夏枯草-丹参、法半夏-海藻、山慈菇-黄药子、牡蛎-鳖甲、白花蛇舌草-重楼。(4)古今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皆认为甲状腺癌证属本虚标实,皆指出情志诱因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传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今之医家更为丰富发展了甲状腺癌的病因病机内容,包括内虚、癌毒、痰毒、瘀毒、火毒致病学说等,用药范围亦丰富完善。古代医家辨治甲状腺癌重温补,温化痰湿,而今之医家重清补,清热补虚。(5)笔者基于对甲状腺癌古今论治的研究分析,总结甲状腺癌中医诊疗现状等系列问题思考,提出防治甲状腺癌初步方案,包括体病同调、阴阳平期、气血和神、中西双举等。结论:(1)甲状腺癌包括中医古籍中石瘿及部分“石疽”等疾病。(2)古今医家对甲状腺癌的认识和治疗“和而不同”,“和”者,皆认为甲状腺癌病机为本虚标实,扶正祛邪为其治疗大法。其不同之处在于,古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认识着重于“湿”和“痰”,现代医家本于“郁”和“虚”。在治疗上,古代医家重用温法,温化痰湿,而今之医家对甲状腺癌术前多以攻邪为主,注重“痰”“瘀”病机,术后注重“清”“补”,尤重清热补虚。(3)甲状腺癌的防治尤重情志,注重体病同调,气血和神,时时扶正,适时杀癌、抗癌、抑癌,注重中西合用,综合防护。

王志斌[2](2021)在《脉管胶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脉络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脉管胶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脉络血瘀证后的症状(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麻木)、踝肱指数(ABI)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明确其疗效,并初步探讨其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以便于临床更好地使用及推广。方法本研究收集60例TAO(脉络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洛他唑联合中药汤剂(桃红四物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脉管胶囊,两组均治疗28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等,经相关统计学分析,客观评价脉管胶囊治疗TAO(脉络血瘀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间歇性跛行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7天、第1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21天、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静息痛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4天、第21天、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麻木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不同时间节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ABI: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炎症指标: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总积分: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总疗效:观察组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不良反应及安全指标评估: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结论脉管胶囊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患肢ABI,从而改善与患肢缺血相关的临床症状。同时在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姜娜娜[3](2019)在《中医诊治崩漏病学术源流探析》文中认为目的 崩漏是指女子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不止,或者下血淋漓不尽,突然大量出血称“崩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漏下”。崩漏在女性初潮后至绝经期间均可发病,在临床上,二者可以交替出现,相互转化。崩漏病严重影响了女性患者的生活工作及身体健康。崩漏病在女性各年龄段皆可发病,更年期、青春期发病者较多;该病发病原因较多,其中较快的生活节奏、生活压力等原因也增加该病的发病几率,该病可不同程度的引起贫血、不孕等妇科中常见并发症。西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病归属于“崩漏病”范畴。相对于西医,中医对于崩漏病症诊治有一定的优势,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对于崩漏学术理论的研究比较匮乏,有关崩漏的研究,现代学者更加侧重对于临床方药组成、功效、成分的研究,鲜有对文献渊源、针药的施治理论依据进行研究。崩漏病的古代文献论述,多分散在许多医家的医籍中,造成我们对古代医家理论与经验的继承的困难。综上,为临床治疗崩漏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发掘新的诊疗方法,对于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深入研究是势在必行,继承方可创新。方法 本课题采用传统文献研究的方法,以先秦至明清时期与崩漏相关的医家医着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崩漏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证治类型、治法用药、禁忌、调护等方面。首先通过使用《中华医典》查找与崩漏相关医籍,再通过阅读古籍、整理与崩漏相关的内容、总结相关的治疗经验;相关的图书资料可从山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中获取。结果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本论文系统的对崩漏病名源流进行了考辨,从《黄帝内经》最先提出崩漏病名开始,到后世医籍中出现的血崩、崩中去血、漏下赤白、崩中、漏下、崩中漏下、血山崩不止、崩暴下血等相关的病名,从而全面的了解了崩漏病的定义、范围。第二、本论文以时间为轴,医籍为索,系统整理了历代医家有关崩漏病的理论认识。本论文将崩漏的发展过程分为先秦两汉时期、两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四个时期。本论文从每个时期的着名医籍有关崩漏的病名演变、发病的原因和机制、证治分型、治法方药、禁忌调护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先秦两汉时期是崩漏病认识的发端时期,《黄帝内经》最先提出崩漏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但由于时代的原因相关内容较少,但为后世诊治崩漏乃至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两晋隋唐时期是诊治崩漏病的发展时期,《诸病源候论》补充崩漏的病因病机,提出冲任脉虚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病机,劳伤、瘀血为病因。《针灸甲乙经》记载了治疗崩漏的针刺用穴。《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崩漏的理论和治法方药,补充了《诸病源候论》有证无方的不足,提出治疗崩漏的新方法灸法,丰富了崩漏病的诊治内容。宋金元时期是崩漏发展的上升时期,陈自明提出冲任热损。严用和提出崩漏病机以肝伤为主。对崩漏病的理法方药的认识更为深入,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李东垣提出脾胃虚弱致崩与肾阴亏虚相火失制致崩理论。张从正认为情志致病以悲为主和火热之邪致病。朱丹溪提倡崩漏乃是热为主,理法方药完备,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是崩漏发展的继承、总结、完善并发扬的一个时期。方之约提出治崩三法。李时珍《本草纲目》给予崩漏用药指导。张景岳提出治疗崩漏要注意脏腑虚实寒热辨证。王肯堂、武之望、赵献可等医家对前人医家诊治崩漏病的理法方药进行详细总结。各医家在学习总结前人经验之时,又总结自身诊疗经验,崩漏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治法用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并日趋提高,不断完善。崩漏以冲任虚损、肝脾肾损伤为病机,劳伤、瘀血为病因最为常用,治疗崩漏重视四物汤的应用。第三、本论文讨论了山西地域名老中医治疗崩漏的学术经验,治疗崩漏主要从肝、脾、肾入手。山西地域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受东垣脾胃学说和明清医家影响较大,为山西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结论 本论文通过系统研究得出秦汉时期崩漏病的诊治发端于秦汉,《黄帝内经》指出崩漏病机是阴虚阳搏,《金匮要略》记载治疗方药胶艾汤。隋唐至宋是崩漏病的发展时期,巢元方提出了冲任损伤的病机,劳伤、瘀血为病因。《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丰富了治疗崩漏的方药,提出了治疗崩漏新方法针灸疗法。宋陈自明提出补阴、理气祛瘀的治疗原则,并强调炭药和风药的应用。严用和的情志致病和肝伤为主要病机,完善了崩漏的病因病机,丰富了崩漏的治法方药。金元时期是崩漏病的鼎盛时期,刘完素提出了滋阴清热法与补法配合使用,后服补药。张从正提出七情以悲为主与火热之邪是崩漏的主要发病原因,治疗主张凉血和经,慎用燥药。李东垣提出了脾胃损伤、肾水阴虚是崩漏的发病主要原因,提出脾胃是崩漏的治疗根本,开创了补脾升阳法、滋阴凉血的治法。朱丹溪提出血热是崩漏的主要原因,主张补气血,因证治宜。明清是崩漏发展的完备时期,理法方药丰富完善,方之约提出治崩三法。张景岳治疗崩漏重视阴阳、寒热虚实辨证。王肯堂对治法、方药进行归类。武之望在收录崩漏诊治内容由证录方,对崩漏的诊治更加细化。赵献可丰富了崩漏诊断的方法,腹诊法。傅山治疗重气血、调理脏腑以肝、肾为主。萧埙否认方之约治崩三法,提出澄源、复旧、塞流的治法。唐容川提出了正治法和从治法。崩漏的冲任损伤、肝脾肾损伤为病机,劳伤、瘀血为病因最为常用,活血化瘀、温中补虚、滋阴清热的治法治则流传至今,四物汤一方在临床上被历代医家广泛应用并沿用至今。山西地域名医治疗崩漏从肝、脾、肾入手,崇尚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临证化裁。在学术思想上山西地域名医治疗多受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和明清时期医家的学术思想影响。

赵艳[4](2019)在《逍遥蒌贝散在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逍遥蒌贝散在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2015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2例GL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进行分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激素联合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逍遥蒌贝散治疗,对比两组术前药物治疗有效率,两组术前药物治疗后乳房疼痛评分、局部皮肤状况评分、肿块直径改善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Ki-67抗原高表达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两组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两组(入院时、术前药物治疗后、术后7d)血清IL-6、CRP水平变化情况及两组乳房外观优良率。结果1.观察组41例患者中40例有效,术前药物治疗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41例患者中32例有效,术前药物治疗有效率为78.05%,添加逍遥蒌贝散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术前药物治疗后乳房疼痛评分(2.34±0.12)分、乳房局部皮肤状况评分(3.04±0.42)分均小于对照组患者乳房疼痛评分(3.65±0.48)分、乳房局部皮肤状况评分(3.92±0.52)分;观察组患者术前药物治疗后肿块直径改善情况评分(4.31±0.89)分大于对照组(2.12±0.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入院确诊时两组Ki-67抗原高表达率(观察组90.24%,对照组92.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Ki-67抗原高表达率(34.15%)低于对照组(5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7.05±2.03)d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7.41±2.1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7.01±1.41)d与对照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7.27±1.56)d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术后两组分别继续服药7d,随访6个月,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添加逍遥蒌贝散治疗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85.37%),复发率(0.00%)低于对照组(1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入院时组间血清IL-6、CRP水平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术前药物治疗后、术后7d分别检测血清IL-6、CRP水平,观察组血清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乳房外观优良率(90.24%)与对照组乳房外观优良率(82.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逍遥蒌贝散应用于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患者围手术期,能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围术期炎性反应,降低术后复发率。

严亚萍[5](2016)在《紫癜性肾炎患者尿红细胞形态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紫癜性肾炎患者尿红细胞形态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探求两者间的规律性,旨在为临床上紫癜性肾炎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并协助诊疗。方法:本研究搜集2014年08月至2015年08月,云南省中医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紫癜性肾炎患者,患者来自肾病科门诊和住院部。本研究收集患者新鲜中段晨尿10ml,经离心取片后使用相差显微镜法检测尿中红细胞,用血球计数板观察变形红细胞(大红细胞、小红细胞、环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其他形态红细胞)及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并计数两者出现的百分率。同时根据患者证候、舌象、脉象,进行辨证分型(风热搏结证、湿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对紫癜性肾炎患者尿红细胞形态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紫癜性肾炎患者中医证型所占比例高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42.57%),湿瘀互结证(35.36%),风热搏结证(22.06%)。2.异常红细胞含量在3个中医证型中所占比例高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79.5%),湿瘀互结证(76.5%),风热搏结证为(73.4%)。异常红细胞含量在3个中医证型中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风热搏结与湿瘀互结(P=0.037)及气阴两虚与湿瘀互结、风热搏结证(P=0.018、0.00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棘形红细胞在3个中医证型中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87.80%)、湿瘀互结证(76.67%)、风热搏结证(52.63%)。棘形红细胞出现频率在3个中医证型中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气阴两虚证与湿瘀互结证、风热搏结证组之间(P值分别为0.042、0.000<0.05)及湿瘀互结证组与风热搏结证组之间(P=0.036<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气阴两虚证中棘形红细胞出现的频率显着高于其他证型。4.中医证型中各异常红细胞含量百分比为:(1)风热搏结组内,各异常红细胞含量百分比高低依次为:小红(0.258),靶红(0.130),其他(0.126),环红(0.123),大红(0.083),棘红(0.018)。(2)湿瘀互结组内各异常红细胞含量百分比高低依次为:环红(0.279),小红(0.138),靶红(0.122),大红(0.105),其他(0.094),棘红(0.024)。(3)气阴两虚证组内各异常红细胞含量百分比高低依次为:靶红(0.286),环红(0.166),其他(0.144),小红(0.122),大红(0.048),棘红(0.029)。结论:1.气阴两虚证在紫癜性肾炎患者三个中医证型中出现比率较高。2.紫癜性肾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其异常红细胞含量百分比存在差异,气阴两虚证组较其他两组异常红细胞含量高。3.棘形红细胞出现的频率及含量百分比在气阴两虚证中最高。4.风热搏结证与小红细胞相关性最高,湿瘀互结证与环红细胞相关性最高,气阴两虚证与靶红细胞相关性最高。推测紫癜性肾炎患者中医证型与尿红细胞形态有一定的相关性。

张月[6](2016)在《基于乳痈脱疽的疮疡用药思维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乳痈、脱疽为两类常见的外科病症,隶属广义的疮疡范畴,其治疗既符合疮疡治法的共性,又有其独立的特点。本文以乳痈、脱疽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古今治疗这两类病证的方剂、医案,统计分析古今治疗乳痈、脱疽的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对比古今治疗疮疡的原则及配伍用药的不同,以及连翘作为疮家圣药的使用情况。以期对临床治疗这两类病证提供参考,为疮疡的治疗提供思路,并正视连翘“疮家圣药”的本身意义。方法:以《中华医典》、中医世家网络数据库为检索途径,检索治疗乳痈、脱疽的古代方剂、医案;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库检索现代治疗乳痈、脱疽的方剂。运用基本的统计方法统计各个时期治疗这两类病证的药物性味使用频次、剂量及在总药物中的占比,统计各个时期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统计软件,统计各个时期治疗这两类病证的常用药对及药物关联,分析常用药物;统计各个时期连翘的使用频次、药对及药物关联。分析归纳各个时期乳痈、脱疽的治疗原则、配伍规律及疮疡的用药规律;分析连翘在治疗乳痈、脱疽时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药物配伍规律。结果:古代治疗乳痈,从药性角度分析,总体来说使用温性药超过寒性药,二者使用频次占比差距不大,而现代治疗乳痈温性药比例明显小于寒性药,二者差距明显;从药味角度分析,古代治疗乳痈使用的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的差距不显着,现代治疗乳痈使用的苦味药比重明显超过甘味药和辛味药;从性味角度分析,古代甘温药、苦寒药、辛温药的使用频次占比均较多,且三者差距不明显,而现代治疗乳痈苦寒药的频次及剂量占比较古代增加明显,甘寒药的使用较古代也有所增加,辛温药的使用较古代有所减少,甘温药的使用较古代明显减少。古代治疗乳痈注重使用甘补药以补气养血滋阴,苦泄药以清泄里热,辛行药以通行气血经络、透散郁热外出,明代以后更加注重疏肝理气药的使用。而现代治疗乳痈补益气血、养阴作用的药物使用减少,甘寒清热药、苦寒清热药使用比重增加,疏肝理气作用的药物使用比重增加,通经活血药从古代的以温性药为主变为以寒性药或平性药为主。古今治疗脱疽使用药物的药性差距不明显。从药性角度讲,古代温性药和寒性药使用比例基本持平,现代使用寒性药较古代稍有增加,温性药稍有减少;从药味角度讲,古今均以甘、苦、辛药味最多,现代使用苦味药有所增加,甘味药、辛味药的使用有所减少;从性味角度讲,古代治疗脱疽的药物中,甘温药、甘寒药、苦寒药、辛温药、甘平药的使用频次占比均较多,且五者之间的差距不明显。现代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使用的苦寒药的频次及剂量占比较古代有所增加,甘平药有所减少,甘温药、甘寒药、辛温药相较古代变化不明显。古今治疗脱疽均用到甘补药以补益气血,甘寒药、苦寒药以清热,辛行药以理气、活血、通经,古今治疗脱疽均注重补养气血、清热活血。但相较于古代,现代更注重清热和活血,且活血药中寒性药物占比增加,而古代治疗脱疽的常用药具有祛湿作用的药物所占比重大于现代。连翘自宋金元时期以后使用逐渐增多,治疗乳痈从明代以后作为常用药物,但并非核心用药,治疗脱疽不属于常用药物。治疗乳痈脱疽时,多作为佐使药物使用,且多配伍与其具有共同属性的药物以增强药效。结论:古今对于乳痈的治疗原则及用药差距较大,对于脱疽的治疗原则及用药大体一致。连翘在治疗乳痈、脱疽时,使用频次较低,多作为佐使药使用,且自清代以后,使用不如金银花频繁,因此笔者认为其“疮家圣药”的称谓值得进一步考证。

郝静[7](2016)在《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闫慧敏老师是京城着名中医儿科医家,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四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而且在医、教、研各方面成绩卓着。本文全面整理、总结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更好的传承闫老师学术经验,为日后更好的发展、创新中医儿科的诊疗方法积累临床研究资料。2.同时,本文依据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思想,重点总结闫老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针对病程大于1月以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先进行了的证候分析及研究,进一步应用老师的“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进行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学术价值。方法1.第一部分追溯闫慧敏老师40余年的从医经历,详述师承渊源,总结老师的学术渊源、传承和发扬创新、学术思想成形的经过。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用药特点、古今各家学说等角度总结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整理和总结老师所擅长的临床病种的诊疗验案,全面总结老师的诊疗特色和学术经验。2.第二部分运用老师的学术思想展开临床研究。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患儿(病程>1月以上)进行临床分型研究,并进一步进行应用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等理化指标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闫老师的学术经验在临床的有效性、创新性。结果1.闫老师的学术经验总结:闫老师临床经验丰富,曾经作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拜师刘韵远先生,传承刘韵远先生的学术思想,故刘老学术思想对其影响深远。例如对于外感性疾病,尤其是小儿咳喘以及痰饮病的治疗,受刘韵远先生教诲,多以仲景之法治之,予经方加减化裁,特色鲜明,疗效显着。同时对于内伤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治疗,则受王鹏飞老先生的影响较多。而王老多以民间验方辨治脾胃病,闫老师汲取王老经验方的精髓,治疗小儿脾系疾病,卓有成效。总之,闫老师揣摩历代前辈医家的学术观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汲取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在临诊时,她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注重当代小儿的体质特征,审因论治,以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四诊合参,尤重小儿望诊,传承刘韵远先生独创小儿舌诊观察法,并予以继承发扬。强调首先辨病,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以免贻误病情。谨守病机,辨证用药以扶正祛邪为总则,虚实兼顾、标本兼治。无论是对脾系疾病的治疗,还是对于其他外感或内伤杂病的治疗,扶助正气方面无不强调以顾护脾胃为中心,兼顾他脏。强调祛邪为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注重内外之邪兼顾,尤重食积、湿热、痰饮和血瘀之邪。将仲景经方与时方相结合,灵活应用,用药清轻严谨,善于应用药对。体现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时,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醒脾助运;肝脾同治,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补泻兼施;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儿,注意祛除湿热之邪,攻伐有度;久病注重祛除瘀邪。在治疗小儿肺系疾病时,外感咳嗽初起,祛除外邪为要,避免清泻太过;急性咳喘祛除痰阻重在治肺调气,慢性咳喘重在扶正培土生金,对于小儿反复咳喘之证,扶正祛邪各有偏重,分期而治,标本兼顾,以促康复,防止反复。本文还总结了闫老师治疗对于小儿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如慢性咳嗽、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厌食、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便秘、滞颐、舔疮、胎黄、腺样体肥大、霰粒肿、麦粒肿等疾病临床经验总结和验案分析。多年来,闫老师努力学习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上不断尝试,收获颇丰。自198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测工作,迄今已进行数千例小儿胃镜的检测。以胃镜检查为基础在探索小儿胃肠黏膜的微观辨证和中医证候的宏观辨证的相关性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观察胃镜下微观病理变化的客观检测指标,探讨脾胃病舌脉宏观辨证和与胃镜下黏膜改变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提高对小儿脾系疾病的认识,开拓创新,拓宽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同时,临床与科研、教学并重,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以使儿科事业后继有人。2.闫老师诊治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本文重点探讨了闫老师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诊治经验。闫老师认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虚实夹杂之证,虚、瘀、湿热共同为患。其治疗周期长,应分期辨治,早期以祛湿解毒、活血化瘀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随着气阴耗伤,虚证逐渐显现,患儿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的症状逐渐显现加重。故后期易出现以阴虚、气虚为主的症状,且仍有挟瘀挟湿之象,应以养阴益气,健脾固精、清利化瘀通络为主。要根据患儿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辨证用药,审因辨证,以中医对于疾病序贯治疗的思维,将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原则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在进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分析时,选择116例病程大于1月以上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分为气阴两虚型、湿热瘀阻型和阴虚内热型三型进行证候分型观察。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采用多组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及分析。结果显示,116例患儿中,以气阴两虚型最多,72例,占62.07%;湿热瘀阻型33例占28.4%;阴虚内热型11例,占9.48%。并进一步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提示患儿血尿与蛋白尿程度与证候分型有一定关联,三型患儿均存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凝血纤溶系统紊乱,T细胞亚类、凝血指标D-二聚体的升高可能与临床证候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他如免疫球蛋白测定、补体的测定等提示与证侯分型关系不大,但因样本数量有限,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以验证。鉴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的患儿,以气阴两虚证患儿较多,且既往研究相对少见的现状,本研究进一步在气阴两虚证的患儿中纳入了66例患儿(选择轻度血尿蛋白尿型,未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闫老师拟定的养阴清瘀汤,与西药福辛普利钠和双嘧达莫对照,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疗程8周,每4周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复查肝肾功以及心电图,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凝血五项,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T细胞亚类等指标,记录中医证候表现及半定量积分,观察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和理化指标的改变情况。根据数据情况,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中药组治疗4周总有效率91.18%,8周总有效率97.06%;西药组4周总有效率71.88%,8周总有效率87.5%,说明在改善气阴两虚、挟瘀挟湿的症状上,中药具有较大优势。对于轻度蛋白尿(<25mg/(kg·d))的治疗,单纯的中药治疗和单纯的西药治疗均较为有效,且疗效差别不大。在对血尿的治疗上,中药治疗更具有优势。在免疫相关指标和补体的改善上,对治疗4周和8周后的相关检测数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紊乱状态,中药治疗组降低IgA值、提高T辅助细胞CD4+值、以及升高补体C3值的作用较西药更为显着。同时,在第一个4周的疗程中,中药组降低D-二聚体值的作用较西药观察组更为显着;提示中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调节机体的凝血机制,改善纤溶系统。结论本文全面总结了闫慧敏老师的学术经验,并运用闫老师的学术经验,以中药养阴益气清热活血化瘀之法,扶正祛邪,治疗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可以有效缓解中医证候,降低血尿、蛋白尿,调节免疫,改善凝血机制。

王玮[8](2014)在《《寒温条辨》方药特色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清代瘟疫学家杨栗山代表作《伤寒瘟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的遣方用药的思想以及现代文献运用杨氏学术思想的用药辨治规律。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主要从杨栗山的学术渊源、杨栗山对瘟疫的阐述以及杨栗山治温十五方四个方面对《寒温条辨》进行分析,从《条辨》原文出发,总结、整理、分析所体现的杨氏学术思想,关于杨栗山治温十五方的研究,则是借助于数据库技术,对杨栗山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探讨。杨栗山深痛世人“于病寒病温两者之辨不明”,面对“瘟疫盛行,死者枕藉”的残酷现实,对伤寒和温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集群言之粹,择千失之得,零星采辑,参以管见,”于1784年着成《伤寒瘟疫条辨》。杨粟山注重运气对人体的影响,开篇首论运气。尽管如此,杨氏仍强调以临床见证为要,而不以常局相推。从《寒温条辨》自序可以看出,杨栗山的学术渊源复杂,分别受到《伤寒论·辨脉法》“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喻嘉言“邪毒由口鼻而入,闭郁三焦”,吴又可杂气学说、张璐“温病由血分发出气分”以及刘河间双解、三黄的制方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伤寒和瘟疫进行条分缕析。杨栗山并未沿袭叶天士卫气营血的分证认识,提出温病(实为瘟疫)的病因为“杂气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燥非火,天地间另有一种偶荒旱潦,疵疠烟瘴之毒也”。杨氏在卷一总论各篇中始终贯穿了对温病的病机认识,即“怫热内郁,郁久而发,自内达外,由血分发出气分……”杨栗山所论实为瘟疫,但是也提到运用十五方治疗四时温病可收良效。由此可见杨栗山认为瘟疫和四时温病存在相同的病机—郁热。杨栗山注重强调寒温异治。尤其是疾病的初起,伤寒宜辛温发汗,而温病则宜苦寒清热、辛凉透散。对于疾病发展所出现的诸多里证变证,则应谨守病机,辨证论治。通过整理归纳,以及数理统计结果的分析,得出杨栗山治温十五方遣方用药规律如下。1.重视辛凉宣透;2.重视苦寒清热;3.重视辟秽解毒;4.注重调畅气机治从三焦;5.注重导赤泻心;6.治病求本,补泻兼施。第二部分是现代文献。研究对象为1958年5月至2013年6月,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补充检索到的文献,经筛选共223篇文献,448个病案纳入研究。采用Access2010数据库分析技术。以文献中所提供病案中的症状、病机、药物、诊断为基础,建立数据库的表和查询,得出后世运用杨栗山学术思想治疗疾病的种类、疾病的病机、舌苔脉象、主要症状以及辨治疾病的用药规律。通过查询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现代临床中运用杨栗山十五方所治疗的临床疾病种类繁多,涉及20类总计287种,其中以升降散的运用最为广泛,在皮肤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及感染性疾病中运用较多,所治病证热证居多,且多具有郁火郁热不达、气机不畅的病机。(2)现代临床448例病案研究发现,病机以热、郁尤其是肝郁、气郁最多,舌象以红舌黄(厚)苔、红舌黄腻苔多见,脉象多为数脉和弦脉。(3)病案出现的主要症状以发热、斑疹、头痛最为常见;次要症状有:咳嗽、眩晕、咽痛、口腔溃疡、面目红肿疼痛、腹痛、胸闷等。(4)现代临床中运用杨栗山十五方进行辨治时所用药物出现频次较多的有蝉蜕、僵蚕、大黄、姜黄、甘草、黄芩、连翘、栀子、柴胡、银花、丹皮、半夏、赤芍、生地、黄连、白芍、桔梗、玄参、薄荷等;两味药组成的药对出现频次较多的有僵蚕和蝉蜕、蝉蜕和大黄、姜黄和僵蚕、姜黄和蝉蜕、姜黄和大黄、甘草和僵蚕、甘草和大黄、甘草和蝉蜕、黄芩和蝉蜕、连翘和僵蚕、黄芩和大黄、栀子和蝉蜕、柴胡和蝉蜕、柴胡和僵蚕等;三味药组成的药对出现比例较高的有蝉蜕、大黄和僵蚕,蝉蜕、甘草和僵蚕,蝉蜕、黄芩和僵蚕,蝉蜕、僵蚕和连翘,大黄、黄芩和僵蚕等等。后世运用十五方的规律与杨栗山相似,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重视升降散原方尤其是僵蚕和蝉蜕的使用,以发挥其升降气机、解郁散结、涤热解毒的作用。针对热、郁的病机仍是多配伍性质寒凉、气味辛散的药物,如黄芩、栀子、连翘、银花、豆豉、石膏、薄荷、丹皮等药物。后世对黄连的重视程度不及杨栗山,且针对现代临床上气郁、肝郁的病机导致疾病的大量存在,对柴胡、赤白芍等疏肝解郁、柔肝药物的重视程度远远在杨栗山之上。第三部分是结语。此部分在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观点,并指出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贾颖[9](2012)在《赵尚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赵尚华(1943.8-)教授,2008年被推选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师从赵尚华教授学习3年,学习期满之时,将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为本篇结业论文。该篇论文的题目是“赵尚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赵尚华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系原山西中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兼任《中医外治杂志》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学会副主任委员。山西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医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傅山医学研究会副主任委员。1980年参加上海中医学院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医外科师资进修班结业,有缘学习了全国外科各大名医之长。1983年参加山西中医学院筹备领导组工作。1984年以来兼职从事学会工作,1985年与着名中医专家朱仁康等倡议建立全国中医外科分会,并出任委员。1989年调山西中医学院工作。赵尚华教授1992年曾应马来西亚中医学院邀请赴马讲学3个月,1994年得以代表山西中医药学会与马来西亚柔佛州中医师公会结成友好学会,开展双方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山西中医事业向世界发展。1998年受香港、泰国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邀请参加了在新加坡等地召开的“跨世纪医学新进展论坛暨世界名医颁奖大会”,发表了“中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电脑诊疗程序研制报告”,获得广泛好评。赵尚华教授的主要着述有《中医外科心得集》、《乳房病》、《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医外科方剂学》、《中医外科学》(光明日报出版社)、《中医皮肤病学》(科学出版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子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等40余种。赵尚华教授在中医外科的理论、临床和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篇论文的重点放在赵尚华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总结上,并对其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研究。1赵尚华教授学术思想概述1.1中医外科病因病机理论的思考和升华赵尚华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初首次明确提出“内因以气滞血瘀偏多、外因以火毒为主”是中医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的观点,这种提纲挈领的表达方式,有助于临床医生把握外科疾病的本质特征。在这个基本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外痈、内痈和皮肤病三大外科疾病基本病证类型的分析、演绎和归纳,赵尚华教授指出整个外科疾病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这种分析推理的方式和结果,证明了外科疾患的发病机理同样离不开传统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概念,实际上践行了吴师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哲学论断。1.2中医外科外治消、腐、收三法的总结宋元以降,外科医家将以痈疽疮疡为代表的外科疾患划分为三期:即肿疡期(初期)、脓疡期(中期)和溃疡期(后期)。并以此为分期辨证之依据,逐步总结出外科内治三大法则消、托、补。中医外科外治法,虽然具体方法、方药层出不穷,美不胜收,然而却缺乏一条类似内科消、托、补方式般凝练概括的理论线索。赵尚华教授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大胆提出了中医外科外治法的“箍围消散法”、“透脓祛腐法”、“生肌收口法”的三段式概括,从临床上看与疾病发展规律相吻合,从治疗上看与内治消法、托法、补法相对应,堪称中医外科外治的三大法。赵尚华教授对于传统中医“五善七恶”理论实际意义的阐扬,乃至中医外科辨证论治特点的概括和益气养阴法的倡导详见内文。2赵尚华教授诊疗经验总结本论文选择临床所见赵尚华教授治疗传统隶属于中医外科领域的脱疽、亚急性甲状腺炎、银屑病、泌尿系感染的4种病证和妇科月经后期的临床辨治经验加以介绍,以体现其临床审病用药特点。2.1亚甲炎的诊疗经验赵尚华教授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因不外内、外两种,外因是风湿、风热之邪搏结为患,内因为素有瘿肿,又兼七情太过,五志化火而成。针对上述两种主要证型,分别有昆布散加减、白头翁丸加减治疗。近年来,通过理论思辨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证明亚急性甲状腺炎风湿火热郁相兼的病机与温病经典方剂“升降散”的药味组成默相契合,遂将此方通过适当加味调整后引入本病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如果本病的具体个案中确有气阴不足征象的出现,则在加减法中适当增入益气养阴之品以为治疗。这种诊疗方式,既参考了前辈时贤的真知灼见,又符合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基本临床处置原则。2.2脱骨疽的诊疗经验“脱骨疽”又名“脱疽”,相当于西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好发于青壮年男子,治疗不当还可能带来肢体残疾,对于社会生产力影响较大。赵尚华教授治疗本病的最大特点是分阶段治疗,他把握了此病的发生、发展、转化、恢复四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将本病可分为阳虚寒凝、气滞血瘀、热毒瘀滞和气血双虚等四个证型。分别给出了补阳活血,温经通络,治以阳和通脉汤;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治以逐瘀通脉汤;泻火解毒、活血通络,治以解毒通脉汤;培补气血,治以顾步复脉汤的正治之法。验之于临床,疗效可靠,得到患家的认可。赵尚华教授治疗泌尿系感染擅用自拟柴翘五淋散,治疗银屑病、治疗妇科月经后期都强调了正确辨治处方的重要性。赵尚华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的内容,摘要详见该部分资料的“前言”部分,此不赘述。

赵颖[10](2009)在《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学术流派是指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迄今为止,在中医皮肤科学术领域尚未有学术流派的划分。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医学术流派有关问题的梳理,试分析中医学术流派发生发展的规律,并通过对中医皮肤科领域名家及其学术传人的生平、成就与影响、治学特点、学术思想的挖掘整理等,探讨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是否已经形成,并揭示各学术流派的历史沿革、学术特点等,开创中医临床学术流派研究的新领域。本研究以文献学方法为主,根据拟定的“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名医及其学术传人的论文、着作、医案、医话等进行了系统挖掘、整理,并结合口述资料,首次在中医皮肤科领域以赵炳南、朱仁康、顾伯华为核心进行了学术流派的划分与流派学术特点的系统总结。研究认为,以赵炳南、朱仁康、顾伯华为核心的三大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已经形成,而且各流派与明清时代的外科学流派有着学术上的渊源关系。

二、赵尚华外科临证经验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赵尚华外科临证经验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甲状腺癌的中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甲状腺癌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1 病名溯源
        1.1 瘿字含义及演变
        1.2 瘿病分类
        1.3 石瘿释疑
        1.4 小结
    2 甲状腺与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的关系
        2.1 甲状腺与脏腑
        2.2 甲状腺与经络
        2.3 甲状腺与气血
        2.4 小结
    3 病因病机
        3.1 病因
        3.2 病机
        3.3 小结
    4 治则治法
        4.1 治疗原则
        4.2 治疗方法
        4.3 小结
    5 饮食宜忌及情志调养
    6 转归及预后
第二部分 基于期刊文献的甲状腺癌辨证论治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文献剔除标准
    2 文献整理和统计
        2.1 筛选文献
        2.2 规范化处理
        2.3 文献统计
    3 结果
        3.1 文献搜集整理情况
        3.2 病因病机情况
        3.3 辨证分型情况
        3.4 治则治法情况
        3.5 治疗情况
    4 分析
        4.1 病因病机方面
        4.2 辨证分型方面
        4.3 治则治法方面
        4.4 治疗方面
    5 小结
第三部分 中医药专家诊治甲状腺癌术后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1.2 药物整理
        1.3 数据挖掘方法
    2 结果
        2.1 单味药使用情况
        2.2 药物功效类别情况
        2.3 药物性味情况
        2.4 药物归经情况
        2.5 常用药物关联情况
    3 分析
        3.1 药物功效分析
        3.2 药物分类分析
        3.3 药物性味分析
        3.4 药物归经分析
        3.5 常用药物关联分析
    4 小结
第四部分 甲状腺癌古今用药差异对比分析
    1 甲状腺癌古今用药差异比较
        1.1 古今用药类别频次比较
        1.2 补虚药中各类药频次比较
        1.3 化痰软坚药中各类药频次比较
    2 甲状腺癌古今用药差异分析
        2.1 时代更迁,饮食居处之异
        2.2 体质偏颇,五行生克之变
    3 小结
第五部分 讨论
    1 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癌相关问题思考
        1.1 诊治优势
        1.2 治疗作用
        1.3 存在的问题
    2 防治甲状腺癌初步方案探讨
        2.1 气血相用,形神一体
        2.2 体病同调,内外兼修
        2.3 未病先防,通利七情
        2.4 已病防变,药食同用
        2.5 术后固本,中西双举
结语
    1 本研究特点及创新点
    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2)脉管胶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脉络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病例标准
        4 排除病例标准
        5 剔除与脱落病例标准
    研究方案
        1 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2.1 健康宣教
        2.2 基础治疗
        2.3 分组治疗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项目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3.3 疗效指标
        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学分析
        5.1 数据收集
        5.2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分析
        2.1 年龄分布比较(详见表2-1)
        2.2 病程分布情况比较(详见表2-2)
        2.3 治疗前间歇性跛行评分比较(见表2-3)
        2.4 治疗前静息痛评分比较(见表2-4)
        2.5 治疗前麻木评分比较(见表2-5)
        2.6 治疗前ABI比较(见表2-6)
        2.7 治疗前炎症指标比较(详见表 2-7 及表 2-8)
        2.8 治疗前总积分比较(详见表2-9)
    3 临床疗效结果及分析
        3.1 两组治疗后间歇性跛行评分比较(详见表3-1)
        3.2 两组治疗后静息痛评分比较(详见表3-2)
        3.3 两组治疗后麻木评分比较(详见表3-3)
        3.4 两组治疗后ABI比较(详见表3-4)
        3.5 两组治疗后炎症指标比较(详见表3-5及3-6)
        3.6 总体疗效分析(详见表 3-7 及表 3-8)
    4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事件
第三部分 讨论
    1 TAO脉络血瘀证
        1.1 中医的认识
        1.2 中医治疗
        1.3 现代医学的认识
        1.4 现代医学的治疗
    2 炎症指标
        2.1 白介素-6(IL-6)
        2.2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3 脉管胶囊
        3.1 理论基础
        3.2 处方
        3.3 脉管胶囊药物作用机制
        3.4 脉管胶囊药理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脉管胶囊治疗TAO脉络血瘀证的疗效分析
        4.3 不良反应及安全指标评估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中医诊治崩漏病学术源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崩漏的定义、病名沿革
    1.1 定义
    1.2 病名沿革
2.先秦两汉时期对崩漏的认识
    2.1 概述
    2.2 《黄帝内经》
    2.3 张仲景《金匮要略》
    2.4 《神农本草经》
3.晋唐时期对崩漏的认识
    3.1 概述
    3.2 王叔和《脉经》
    3.3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4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5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3.6 小结
4.宋金元时期对崩漏的认识
    4.1 概述
    4.2 宋代官修医着
    4.3 齐仲甫《女科百问》
    4.4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4.5 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4.6 金元四大家
    4.7 小结
5.明清时期对崩漏的认识
    5.1 概述
    5.2 方之约《丹溪心法附余》
    5.3 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
    5.4 万全《万氏女科》
    5.5 李时珍《本草纲目》
    5.6 王肯堂《证治准绳》
    5.7 武之望《济阴纲目》
    5.8 张介宾《景岳全书》
    5.9 赵献可《邯郸遗稿》
    5.10 傅山《傅青主女科》
    5.11 萧埙《女科经纶》
    5.12 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
    5.13 沈金鳌《妇科玉尺》
    5.14 唐容川《血证论》
    5.15 小结
6.地域医家
    6.1 山西地方名医
    6.2 山西名老中医治崩特色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诊治崩漏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逍遥蒌贝散在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治疗进展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紫癜性肾炎患者尿红细胞形态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诊断标准
        1.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试验病例标准
    2 病例来源
    3 研究方法及实验器材
        3.1 相差显微镜检法
        3.2 实验器材
    4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紫癜性肾炎患者中医证型与异常红细胞形态含量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2 紫癜性肾炎患者中医证型与棘形红细胞含量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3 各证型中红细胞的含量百分比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紫癜性肾炎的认识
    2 紫癜性肾炎现代研究概况
    3 紫癜性肾炎中医证型与尿红细胞形态的相关性
    4 中西医结合,规范辨证
    5 存在不足与今后研究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基于乳痈脱疽的疮疡用药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乳痈、脱疽的中医治疗进展
    1. 乳痈的中医治疗进展
        1.1 内治法
        1.2. 外治法
    2. 脱疽的中医治疗进展
        2.1 内治法
        2.2 外治法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古今治疗乳痈、脱疽的用药研究
    1. 课题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2. 古今治疗乳痈的用药规律研究
        2.1 唐代及以前治疗乳痈的用药规律
        2.2 宋金元时期治疗乳痈的用药规律
        2.3 明代治疗乳痈的用药规律
        2.4 清及民国时期治疗乳痈的用药规律
        2.5 现代治疗乳痈的用药规律
    3. 古今治疗脱疽的用药规律研究
        3.1 古代治疗脱疽的用药规律
        3.2 现代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用药规律
    4. 连翘治疗乳痈、脱疽的用药研究
        4.1 连翘治疗乳痈的用药研究
        4.2 “疮家圣药”连翘治疗脱疽的用药研究
    5. 总结与讨论
        5.1 古今治疗乳痈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
        5.2 古今治疗脱疽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
        5.3 有关连翘“疮家圣药”的研究
结语
附录1:芍药的本草考证
附录2:贝母的本草考证
附录3:古代治疗乳痈、脱疽的方剂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一、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
        (一) 传承刘韵远先生学术思想
        (二) 汲取王鹏飞先生脾胃病辨治精髓
        (三) 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
        (四) 注重创新探索 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并重
        1. 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查 突出小儿脾胃病中医特色诊疗
        2. 开发痰喘宁合剂 弥补小儿咳嗽用药不足
        3. 临床与科研并重 拓宽思路 探索疑难病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五) 传道授业解惑硕 果累累
    二、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总结
        (一) 先辨病 其次辨证 谨守病机
        (二) 四诊合参 尤重小儿望诊
        (三) 扶正祛邪并重标 本同治
        1. 扶正祛邪之法概述
        2. 扶正为治本之法 以脾为核心 兼顾其他脏腑
        3. 祛邪为关键环节 内外之邪兼顾
        (四) 用药清轻严谨 善用药对
    三、闫慧敏老师临床诊疗经验总结
        (一)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脾系疾病
        1. 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 醒脾助运
        2. 肝脾同治 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
        3. 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 消补兼施
        4. 祛除湿热之邪 攻伐有度
        5. 久病注重祛除瘀邪
        (二) 闫老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1. 厌食
        2. 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3. 胎黄
        4. 滞颐
        5. 便秘
        (三)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肺系疾病
        1. 外感咳嗽初起 祛除外邪为要 避免清泻太过
        2. 急性咳喘祛除痰阻 重在治肺调气
        3. 慢性咳喘重在扶正 培土生金兼以温肾
        4. 反复咳喘 扶正祛邪 分期而治 标本兼顾
        5. 扶正不忘活血逐瘀 阻止咳喘反复发生
        (四) 闫老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1.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2. 痰湿蕴肺型慢性咳嗽
        3. 腺样体肥大
        (五) 闫老师对其他系统疾病的治疗
        1. 霰粒肿
        2. 麦粒肿
        3. 舔疮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一、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一、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证候研究
        (一) 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1. 闫慧敏老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
        2.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研究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小结
        (三) 养阴清瘀汤主要方药及立方依据
    二、养阴清瘀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结论
        讨论
        创新点总结
        小结及心得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8)《寒温条辨》方药特色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近二十年对杨栗山学术思想的研究概况
        前言
        1. 学术思想研究
        1.1 学术渊源
        1.2 学术思想
        1.3 治温十五方
        2.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杨栗山十五方现代临床运用概况
        前言
        1. 临床各科运用
        1.1 皮肤科
        1.2 耳鼻喉科
        1.3 神经内科
        1.4 消化科
        1.5 感染性疾病
        1.6 呼吸科
        1.7 肾病科
        1.8 内分泌科
        1.9 传染性疾病
        1.10 心血管科
        1.11 风湿免疫科
        1.12 口腔科
        1.13 血液科
        1.14 妇科
        1.15 儿科
        1.16 眼科
        1.17 肿瘤
        1.18 泌尿科
        1.19 男科
        1.20 其他
        2.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正文
    前言
    一、古代文献分析
        1. 杨栗山小传(成书背景)
        2. 《伤寒瘟疫条辨》学术思想内容概括
        2.1 学术渊源分析
        2.2 重视运气
        2.3 瘟疫与伤寒的区别
        2.4 瘟疫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主要治则治法
        2.5 杨栗山治温十五方原文分析
        2.6 杨栗山十五方数据库分析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二、现代运用文献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4.1 中药频次查询结果
        4.2 药对查询结果
        4.3 病机频次查询结果
        4.4 主要症状查询
        4.5 脉象频次查询结果
        4.6 舌苔频次查询
        4.7 舌质频次查询结果
        4.8 疾病分类查询结果
        5.现代文献分析结果讨论
        5.1 病机频次分析
        5.2 舌象分析
        5.3 脉象分析
        5.4 主要症状分析
        5.5 所治疾病分类
        5.6 药物分析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三、讨论
        四、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9)赵尚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赵尚华中医外科学术渊源概述
    1. 少年立志为良医
    2. 深造七载打基础
    3. 理论创新勤思考
    4. 实践验证唯谨慎
    5. 求真务实淡荣辱
    6. 学术兴盛与有责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赵尚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1. 赵尚华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1.1 赵尚华教授对中医外科病因学说的提炼
        1.2 赵尚华教授对中医外科辨证特点的概括
        1.3 赵尚华教授对五善七恶临床意义的探讨
        1.4 赵尚华教授对中医外科外治理论的升华
        1.5 赵尚华教授强调内外合治创立外治诸方
        1.6 赵尚华教授强调益气养阴法的外科应用
    2. 赵尚华教授诊疗经验总结
        2.1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治疗
        2.2 脱疽的辩证施治
        2.3 泌尿系感染的中医治疗
        2.4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2.5 月经后期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赵尚华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学术流派概论
    一、对中医学术流派的认识
        (一) 含义
        (二) 特点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产生原因
        (一) 中医理论发展的需要
        (二) 教育体制
        (三) 社会文化意识形态
        (四) 其他
第二部分 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的形成基础
    一、关于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
        (一) 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的含义
        (二) 中医皮肤病学与中医外科学的关系
    二、中医皮肤病学的发展为学术流派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 形成
        (二) 发展
        (三) 充实
        (四) 创新
    三、明清中医外科流派的形成为当代中医皮肤科流派的先导
        (一) 薛己学派
        (二) 正宗派
        (三) 全生派
        (四) 心得派
        (五) 金鉴派
第三部分 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的研究方法
    一、关键问题
        (一) 学术流派划分方法
        (二) 学术流派划分标准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一) 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标准的确定
        (二) 医家入选标准
        (三) 研究医家的梳理
        (四) 流派核心医家的确定
    四、中医皮肤科三大学术流派的确立
第四部分 中医皮肤科三大学术流派学术特点及其传承
    一、赵炳南学派——学宗《医宗金鉴》
        (一) 流派沿革
        (二) 学术思想
        (三) 临床经验及用药特色
        (四) 独特经验方剂及疗法
        (五) 学术传承
    二、朱仁康学派——学宗《疡科心得集》
        (一) 流派沿革
        (二) 学术思想
        (三) 临床经验及用药特色
        (四) 独特经验方剂及疗法
        (五) 学术传承
    三、顾伯华学派——学宗《外科正宗》
        (一) 流派沿革
        (二) 学术思想
        (三) 临床经验及用药特色
        (四) 独特经验及疗法
        (五) 学术传承
讨论
    一、核心医家的共性
        (一) 心系贫苦大众,治病一视同仁
        (二) 研读中医典籍,注重临床实践
        (三) 博采众方,兼收并蓄
        (四) 为人师表,悉心传授
    二、三大流派学术特点比较
        (一) 学术渊源
        (二) 内治特点
        (三) 用药特点
        (四) 外治特点
    三、三大学术流派对中医皮肤科发展的影响
        (一) 对中医皮肤科学术体系的影响
        (二) 对中医皮肤科学科发展的影响
    四、三大学术流派形成的启示
        (一) 目前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状况
        (二) 造成现状的原因
        (三) 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形成的经验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四、赵尚华外科临证经验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甲状腺癌的中医文献研究[D]. 郝菲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脉管胶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脉络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王志斌.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医诊治崩漏病学术源流探析[D]. 姜娜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逍遥蒌贝散在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D]. 赵艳.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5]紫癜性肾炎患者尿红细胞形态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D]. 严亚萍.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 [6]基于乳痈脱疽的疮疡用药思维研究[D]. 张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D]. 郝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寒温条辨》方药特色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D]. 王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赵尚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贾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10]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研究[D]. 赵颖.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赵尚华外科临床经验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