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交响乐团配乐

国家交响乐团配乐

一、民族管弦乐队总谱排列法(论文文献综述)

易果平[1](2021)在《谭盾民族器乐作品作曲技法》文中研究说明在谭盾众多的音乐作品中,早期的民族器乐作品仍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因1985年4月22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谭盾民族器乐作品音乐会"而一举获得成功。这次音乐会可以用观念新、影响大、起点高、个性强、意义大、哲理深来概括。

徐雯煊[2](2021)在《鼎新摘阮“咸”歌不辍 ——王仲丙阮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姜勇[3](2020)在《民族管弦乐队的配器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民族管弦乐队和西方管弦乐队在配器方面有着不少共同点,但是二者的差异性也是比较明显的。研究民族管弦乐队在配器方面体现出来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推动民族管弦乐队的创新改进,使得乐队在发展过程当中与时俱进,满足民族音乐事业的长足发展要求。民族管弦乐队在配器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个性原理和个性写作这两个方面。对两个方面展开归纳分析,有助于概括获得民族管弦乐队独特的配器特点,奠定乐队配器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也奠定理论上的完善基础。

吉喆[4](2020)在《管弦乐《蓝花花》的配器技术解析与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北民歌随想》一曲是通过解析管弦乐《炎黄风情》中《蓝花花》的配器技术,运用所学,凭借其启发与借鉴完成的管弦乐作品。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对陕西民间音乐文化的深层次了解,在保留陕西地域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将其元素与管弦乐队作品的创作与配器技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为了使具有独特且丰富多彩的陕西民间音乐走向世界并更好的得以传承与创新,更为了进一步提升管弦乐队的表现力及中国音乐母语的传承与创新能力而努力。

刘喆[5](2019)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研究 ——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的创作实践为例》文中指出中国民族管弦乐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它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之中,并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中成长起来。在近十年来民族管弦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而被越来越多的作曲家们所重视,投身于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之中。在当代,已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影响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时代感,而且也深深带着中国音乐风格的烙印。因此,及时地梳理当代民族管弦乐的创作特点是必将对我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当代民族管弦乐作品的作曲技术分析入手,对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创作的部分作品进行研究,观察这些创作在继承与发扬中国音乐文化方面所做的积极尝试。本文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介绍民族管弦乐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音乐学院在民族管弦乐创作方面所做的探索。中国的器乐合奏历史悠久,例如秦代的“钟磬之乐”与“房中乐”、汉魏时期的“鼓吹乐”、隋唐时期的“燕乐”等都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器乐合奏的重要形式。到了近代,器乐合奏逐渐从宫廷转向民间,产生了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等重要乐种。这些民间器乐的组合形式是近代民族管弦乐形成的基础。第二章主要研究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旋律与音高语言。在调式方面,五声调式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主要的调式手法之一,也是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主要调式手段,它在创作中有显性与隐性两种呈现形式:显性层面是将五声调式直接用于作品的主题之中,而隐性层面是指主题的音高材料具有五声性特点,即五声调式的特征隐藏在主题的音高材料之中。除了对于五声调式的直接或间接运用外,一些地区的民歌、戏曲中的调式变音手法也为作曲家们所关注,这些变音的广泛运用丰富了五声调式的音响效果。在和声方面,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将中国风格和声写作的探索置于首位,特别是对于五声纵合化和声以及和声的平行进行等手法的实践已有更深入的拓展。在复调方面,支声复调这一中国传统多声部手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西方音乐中的对比复调与模仿复调技术与中国的紧打慢唱等手法巧妙结合,使其带有中国音乐风格的特点;此外,紧接模仿、微复调等较为现代的复调技术也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有大量的运用,使得民族管弦乐这一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与时俱进,不断获得新的发展风貌。第三章主要研究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节奏语言,主要从韵律性节拍、“催”“撤”的手法、弹性律动、紧打慢唱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韵律性节拍是中国音乐所特有的一种节拍规则,李吉提将其解释为:“是节奏的长与短、轻与重的特定组合……它要比散节奏具有规范性,但又比机械的等分节奏运动和规范化的节拍重音循环运动要相对自由,也更富于弹性”(1),这种节拍手法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催”与“撤”是中国音乐中板式变化的主要手法,也是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主题发展的重要手段;弹性律动是带有伸缩的节拍、节奏或速度变化,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散板是其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在民族管弦乐创作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紧打慢唱是中国戏曲音乐中的一种独特的板式类型,体现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的律动思维,在当代创作中也有大量运用。第四章主要研究民族管弦乐的配器手法。中国的民族器乐有着丰富的演奏技法,特别是各类乐器的特殊演奏法,给当代作曲家们带来很多的启发。此外,中国传统器乐中“嵌挡让路”的音色组合方式也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广为运用,成为组织音色的重要手段。同时,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也在进一步借鉴西方配器法中的融合、统一的理念,特别是混合音色的运用、局部染色、音色转移等手法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器乐的音色技术,同时也拓展了民族管弦乐在音色上的表现力。第五章主要研究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音乐结构。本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首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乐发展手法,包括“鱼咬尾”、“连环扣”、“叠”、“拆头”、“过板掏”等,它们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也是音乐结构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是音乐陈述结构,列举了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主题的主要结构形态,包括一句结构、两乐句乐段结构、多乐句乐段结构以及乐节、乐汇的组群形态等,其中一句结构简洁而直接,是中国音乐中朴实风格的体现;两乐句乐段与多乐句乐段结构的主题常以连环扣、过板掏作为乐句之间的呼应;而组群形态往往与“垛”相结合,成为了具有中国音乐特色的一种结构模式。第三是中国传统音乐类型的运用,其中包括汉、唐歌舞大曲结构和中国音乐中的套曲结构,前者以“散序”、“中序”和“破”三阶段运动为框架,并在速度上呈现出“慢、中、快”的运动特点;后者是以“曲牌”为单位所构成的“头、身、尾”的三部性结构,曲牌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以连缀或变奏的手法贯穿于套曲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形态。这两种中国音乐的结构类型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都有深入的应用。本章的最后谈到了对西方曲式原则的借鉴,并以罗麦朔琵琶协奏曲《天梯》以及杨青《苍》为例分析了奏鸣曲式原则在这两部作品中的运用。第六章研究少数民族音乐语言在当代民族管弦乐中的运用。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的8.49%,各民族自治地区之和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中的一大特色,在当代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围绕少数民族调式、节奏与音乐结构进行研究,其中一些创作如权吉浩《乐之舞》对于朝鲜调式的运用、朱琳《侗乡》中对于侗族歌舞节奏的运用、刘青《琴弦上的叶尔羌》中对于木卡姆打击乐节奏的运用以及木卡姆套曲结构的借鉴等都是以少数民族音乐风格进行民族管弦乐创作的成功实践。

吴冉[6](2019)在《竹笛协奏曲《雪意断桥》音乐与意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笛为我国民族传统乐器,传承历史悠久,民间流传极为广泛,是我国民乐艺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许多曲目早已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竹笛演奏的曲目与我国古典音乐美学、当代传统音乐美学及当代中国音乐发展之间存在深层关联。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不论“国画”还是“唐诗宋词”历来传承写意之风格,写意成为我国古典艺术作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竹笛演奏曲目中也均有写意的体现。意象是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是指客观物象经过主体加工后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音乐意象则通过声音为媒介,触发人们的情感与想象。竹笛悠远、隽永、灵动的旋律传送的音乐意象汇集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艺术、美学观念、民风民俗及儒家、佛家、道家、禅宗文化,融入了民众美好的向往与追求。曲目中呈现的音乐意象具有厚重的历史根基与文化底蕴,是研究东方音乐意象的经典文本。音乐意象表达乐曲的丰厚内涵及作曲者、演奏者丰富的内心世界。音乐意象展示民族丰厚情感,传载千年文化底蕴。音乐意象是研究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要素,本文研究作品竹笛协奏曲《雪意断桥》蕴含丰富的音乐意象美,其所选主题为古老的爱情神话,所用技法融入西方音乐和声、配器手法,为民乐演奏注入新鲜活力。本研究内容基于音乐意象视角,通过分析《雪意断桥》的创作背景、作品文本,从和声处理、配器等方面研究作品的风格特点,探究作品蕴含的音乐意象表现,探寻作品演绎的美学价值及蕴含的民族文化,演绎、彰显东方音乐意象美。

何言[7](2019)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打击乐声部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萌芽于20世纪初的中国新型民族管弦乐队植根于传统,综合了南方的丝竹乐队与北方的吹打乐队,形成拉弦声部、弹拨乐声部、吹管乐声部、打击乐声部四个声部组。打击乐器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乐器之一,中国民族打击乐器有着繁多的种类与丰富的技法,不仅在我国古代社会具有的重要功能与独特意义,在各地的民间乐种与戏曲音乐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编制中,只有打击乐声部具有很大的编制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在不同的作品中看到其千变万化的组合方式。本论文聚焦民族管弦乐队中的打击乐声部,分析梳理了以民族打击乐为主体的各类主要乐器,针对它们不同的音色及演奏特点等,结合谱例,探讨其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作用,关注它们在常规手法创作中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多样性运用与创新意识的结合,使其在乐队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发挥与表现。

张茜[8](2018)在《当代晋剧多声构成与乐队编配 ——以《傅山进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晋剧音乐艺术经过漫长发展,最终形成了“线性”思维的艺术形式,并将这一固定模式继承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晋剧音乐的发展,并且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特别是在晋剧音乐创作、编配过程中,形式单一的缺点尤为突出。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大样板戏的风靡使晋剧受之影响。样板戏将传统三大件伴奏改为由西洋管弦乐队与三大件共同伴奏的混合乐队,编配手法改为多声,大大丰富了音响效果,地方为响应中央号召,纷纷普及样板戏,在实践排练过程中,山西晋剧工作者们看到了混合乐队伴奏的益处,便开始模仿改编传统晋剧曲目,对其重新编配整理。笔者捕捉到晋剧音乐从单声向多声发展的特殊意义,就此现象欲对近年来产生的优秀剧目之一—新编古代戏《傅山进京》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晋剧音乐的概述,从晋剧音乐构成与晋剧音乐乐队两方面介绍了晋剧音乐;第二章论述了晋剧音乐多声配置的发展,其中包含晋剧乐队史貌,晋剧音乐由单声转向多声的原因、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第三章以新编古代戏《傅山进京》为例,对多声配置在此剧中的和声现象、复调写作手法、织体编制类型运用进行详细分析与解读。第四章对《傅山进京》中的配器进行研究,着重从乐队编制和配器技术分析两方面阐述,举以大量谱例分析。笔者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通过对上述方面的分析,有责任为晋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献上微薄之力,为以后的晋剧音乐创作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加强自身的创作能力。总之,晋剧作为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多声构成与混合乐队编配是其传承与发展的途径之一,晋剧工作者们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需勇于改革、创新,才能是这一古老的剧种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车立华[9](2018)在《组曲《追梦红楼》音乐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民族管弦乐组曲《追梦红楼》为主要研究对象。《追梦红楼》派生于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主题音乐及配乐。是指挥家、作曲家张列先生选取电视剧音乐,重新编配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2011年首演于中央民族音乐厅。87版《红楼梦》的上映,将曹雪芹先生书中描摹的“大观园”活灵活现的呈现在世人面前。《红楼梦》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创作人员的付出和辛劳。其中,王立平先生更是功不可没。王立平为《红楼梦》所做主题音乐以及为其中的角色量身打造了极富个性的背景插曲。使得原本“梦”中人物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更加生动、立体展示。无疑,《红楼梦》音乐是成功的。而时隔三十余年,张列先生重新编配的民族管弦乐《追梦红楼》又能再次引起世人关注并肯定,这与《红楼梦》音乐所保留的艺术积淀不无关系,更与《追梦红后》重新编配后的艺术创新密切相关。组曲《追梦红楼》的研究以笔者收集到的其演出资料及总谱资料为基,借鉴现有对电视剧《红楼梦》中歌曲、背景音乐的研究成果,针对《追梦红楼》这部作品,以传统作曲技术理论从创作思维、技法入手分析其创作特点,总结共性,探求特性。去探究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以期为今后民族风格作品分析,创作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本论文准备分成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绪论章节,笔者将着重论述就选题来源,选题意义,选题现阶段研究现状,针对本研究论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此论题的价值等内容。为了对组曲《追梦红楼》有更全面的认识,在第二部分,将编创者张列先生做一简单介绍,并对组曲《追梦红楼》的起源及展演情况做出总结。第三部分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将依据收集整理到山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演出版本《追梦红楼》总谱进行本体分析,通过对主题构建,旋律发展,曲式结构及调式调性,和声应用以及配器手法等几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论证作曲家创作的特点。最后一部分是探讨组曲《追梦红楼》的创作价值以及对民族风格音乐创作的借鉴意义。

孙学庆[10](2016)在《文化生态语境下广东音乐管弦化现象研究 ——以海珠民族乐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切入,对广东音乐的管弦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章从广东音乐的创作来源、创作特点、广东音乐的曲意以及西方音乐对广东音乐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广东音乐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第二章针对本研究的案例——海珠民族乐团——的广东音乐管弦化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以其代表性作品《浩气黄花》为例,对广东音乐的管弦化特征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剖析,指出其题材特征、乐队配置、曲式结构、和声与织体等方面体现出了新的特点。第三章分析了广东音乐管弦化在广东音乐文化生态中的意义,认为管弦化丰富了广东音乐的文化生态环境,主要体现在对广东音乐的题材、体裁以及演奏形式等方面。

二、民族管弦乐队总谱排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族管弦乐队总谱排列法(论文提纲范文)

(1)谭盾民族器乐作品作曲技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旋律风格的多样性
    (一)传统风格的主题旋律
    (二)现代风格的主题旋律
        1.筝与箫二重奏《南乡子》。
        2.二胡与扬琴《双阕》。
二、和声的推陈出新
    (一)四五度叠置和声
    (二)复合和弦
    (三)多调性叠置和声
三、复调技术的运用
四、配器的创新
    (一)充分挖掘民族管弦乐的交响性
    (二)探索民族管弦乐队的新音响性
        1.民族器乐演奏法上的求新。
        2.衬词的巧妙运用。

(3)民族管弦乐队的配器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配器个性原理特征分析
二、配器个性写作特征分析

(4)管弦乐《蓝花花》的配器技术解析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管弦乐《蓝花花》作品概述
    (一)创作背景
    (二)作者简介
    (三)作品简介
二、《蓝花花》配器技术运用解析
    (一)乐队编制
    (二)织体设计
        1.和声织体
        2.复调织体
    (三)单纯音色与混合音色的对比处理
        1.单纯音色
        2.混合音色
    (四)个性化处理
        1.丰富的力度变化
        2.纯净音色的处理
        3.特殊演奏法的设计
        4.常规乐器的特殊运用
三、《陕北民歌随想》的创作设计
    (一)创作背景
    (二)主体框架
        1.呈示部
        2.展开部
        3.再现部
        4.尾部
    (三)乐队编制
    (四)配器技术运用解析
        1.弦乐组的配器特点
        2.弦乐器特殊运用
        3.木管组组的配器特点
        4.铜管组与打击乐组“音乐情绪”的推动
        5.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融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品总谱
    管弦乐《陕北民歌随想》

(5)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研究 ——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的创作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民族器乐合奏的历史衍变概述
    第二节 中国音乐学院在民族管弦乐创作领域的探索
    第三节 本文涉及的作曲家及作品
第二章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旋律与音高语言
    第一节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调式语言
        一、五声调式是中国传统音乐语言的核心
        二、五声调式基因在民族管弦乐旋律创作中的显性与隐性呈现
        三、五声调式中的变音系统
        四、旋律音的润饰手法
    第二节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和声语言
        一、融入中国元素的和声语言
        二、融入现代元素的和声语言
    第三节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复调语言
        一、对比复调
        二、模仿复调
        三、支声复调
第三章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节奏语言
    第一节 与节奏相关的各项参数
        一、节拍
        二、速度
        三、时值
        四、发音点与起音距
        五、节奏密度
        六、节奏的协和度
    第二节 中国音乐的节奏观念
        一、板眼节拍法
        二、中国音乐的速度观
        三、弹性节奏
    第三节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节奏语言
        一、韵律性节拍
        二、“催”、“撤”手法的运用
        三、散板
        四、紧打慢唱
第四章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在配器领域的探索
    第一节 中、西器乐合奏中配器概念的异同
        一、西方音乐中配器观念的三次重要转变
        二、中、西器乐文化在观念上的差异
    第二节 对中国民族管弦乐法的继承与发扬
        一、对中国传统器乐演奏法的借鉴及创新
        二、即兴片段的处理
        三、衬腔式支声复调的音色处理
    第三节 对西方配器技术的借鉴
        一、对“融合、统一”音色观念的探索
        二、块状织体的音色处理
第五章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发展手法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运用
        一、鱼咬尾和连环扣
        二、拆头
        三、裁截
        四、垛
        五、叠
        六、过板掏
        七、总结
    第二节 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主题的陈述结构
        一、一句结构的主题
        二、两乐句乐段的主题
        三、由多句结构的乐段构成的主题
        四、由乐节、乐汇的独立或族群形态构成的主题
    第三节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类型在当代创作中的运用
        一、汉、唐歌舞大曲结构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运用
        二、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套曲结构对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 对西方曲式结构原则的借鉴
第六章 少数民族音乐语言在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运用
    第一节 少数民族音乐的调式
        一、彝族音乐的调式
        二、朝鲜族音乐的调式
        三、新疆木卡姆调式
        四、侗族大歌“赶赛”中的旋宫手法
    第二节 少数民族音乐中的节奏语言
        一、新疆木卡姆的节奏手法
        二、侗族歌舞节奏
    第三节 少数民族的音乐结构
        一、新疆木卡姆的音乐结构
        二、侗族大歌的音乐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竹笛协奏曲《雪意断桥》音乐与意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意义
    2、研究现状
    3、研究方法
一、《雪意断桥》的创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创作背景
    3、作品情况
二、《雪意断桥》音乐结构、主题与意象分析
    1、作品曲式结构
    2、作品主题元素
    3、意象分析
三、《雪意断桥》和声织体与意象分析
    1、和声织体类型
    2、织体形态意象分析
四、《雪意断桥》音色调配与意象分析
    1、音色调配分析
    2、音响形态意象分析
五、《雪意断桥》作品风格与演奏意象
    1、作品风格特点
    2、演奏意象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民族管弦乐队中打击乐声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打击乐声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地位
    第一节 我国民族打击乐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第二节 打击乐声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价值体现
        一、繁多的种类与丰富的技法
        二、独特表现
第二章 皮质类(鼓类)
    第一节 大鼓
        一、色彩的渲染
        二、过渡连接因素
        三、节奏动力
        四、总结
    第二节 排鼓
        一、律动性节奏
        二、过渡连接因素
        三、总结
    第三节 小堂鼓
        一、乡土风情
        二、特殊气氛的烘托
        三、总结
    第四节 板鼓
    第五节 定音鼓
        一、节奏动力与和声支撑
        二、色彩性
        三、踏板长音
        四、总结
    第六节 军鼓
        一、小军鼓(Snare drum)
        二、大军鼓(Bass drum)
    第七节 少数民族鼓类乐器
        一、新疆手鼓
        二、朝鲜长鼓
        三、傣族象脚鼓
    第八节 总结
第三章 金属类
    第一节 锣
        一、节奏性强调
        二、色彩性背景
        1、热闹欢腾
        2、悲剧性格
        3、紧张
        三、旋律
        四、总结
    第二节 镲类
        一、制造高点
        二、渲染气氛
        三、与鼓类互补
        四、总结
    第三节 铃
        一、碰铃
        二、铃鼓
        三、总结
    第四节 编钟
    第五节 方响
    第六节 总结
第四章 竹木类
    第一节 木鱼
    第二节 梆子
    第三节 拍板
    第四节 总结
第五章 其它打击乐器及乐队“打击乐化”应用
    第一节 石制打击乐器
    第二节 乐队中的“打击乐化”应用
    第三节 特殊物品
第六章 打击乐声部在乐队中的主导性发挥与“提升”
    第一节 锣鼓段的绝对主导性
        一、较长篇幅的锣鼓段
        二、较短篇幅的锣鼓段
        三、锣鼓段与吹管声部
    第二节 “提升”
        一、同质性结构中的“提升”
        二、异质结构中的“提升”
    第三节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当代晋剧多声构成与乐队编配 ——以《傅山进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晋剧音乐的概述
    1.1 晋剧音乐的构成
        1.1.1 唱腔、板式与节拍
        1.1.2 晋剧音乐的调、调式、音区
    1.2 晋剧音乐的乐队
        1.2.1 传统乐队的组成
        1.2.2 当代晋剧乐队基本编制及其变化形式
第二章 晋剧音乐多声配置发展简述
    2.1 晋剧乐队史貌
    2.2 晋剧音乐由单声向多声的转变
        2.2.1 转变原因
        2.2.2 历史沿革
        2.2.3 发展现状
第三章 新编古代戏《傅山进京》音乐多声构成分析
    3.1 多声配置在和声方面的运用
        3.1.1 常规典型式的和声配置
        3.1.2 特殊风格性和声配置
    3.2 多声配置在复调方面的运用
        3.2.1 支声复调技术的运用
        3.2.2 模仿复调技术的运用
        3.2.3 对比复调技术的运用
        3.2.4 对位化写作
    3.3 多声配置在织体方面的运用
        3.3.1 二性的织体编制
        3.3.2 流水的织体编制
        3.3.3 平板的织体编制
        3.3.4 夹板的织体编制
        3.3.5 介板的织体编制
第四章 新编古代戏《傅山进京》乐队配器方面的运用
    4.1 乐队编制
    4.2 配器技术分析
        4.2.1 纯器乐部分的配器技术分析
        4.2.2 唱腔部分的配器技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组曲《追梦红楼》音乐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选题来源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及方法
        1.研究目标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组曲《追梦红楼》背景
    (一)编创者张列简介
        1.人物简介
        2.艺术成就
    (二)组曲《追梦红楼》的产生与展演
        1.组曲《追梦红楼》的产生
        2.组曲《追梦红楼》的展演
二、组曲《追梦红楼》音乐本体分析
    (一)主题及旋律发展手法分析
        1.民族化的主题核心材料贯穿组曲
        2.旋律发展手法
    (二)调式调性及曲式结构分析
        1.调式调性
        2.曲式结构
    (三)和声应用
        1.和弦标记
        2.三度和弦结构
        3.五声性和弦结构
    (四)配器手法
        1.民乐为主,西乐为辅的混合乐队编制
        2.民族乐器不同音色的组合
    (五)、立足于民族元素的创作
三、组曲《追梦红楼》价值与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文化生态语境下广东音乐管弦化现象研究 ——以海珠民族乐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价值与意义
    五、立论依据及相关概述
第一章 广东音乐管弦化及其所处的文化生态分析
    第一节 从国内民族音乐管弦化到广东音乐的管弦化
        一、国内民族音乐管弦化概况
        二、建国以来的广东音乐发展述略
        三、广东音乐管弦化概览
    第二节 广东音乐所处的文化生态分析
        一、传统广东音乐的来源及创作特点
        二、广东音乐的曲意
        三、西方创作技法在广东音乐中的使用
        四、西洋乐器在广东音乐中的使用
    第三节 广东音乐传承主体的文化构成
        一、广东音乐职业乐团
        二、广东音乐业余团体
第二章 文化生态影响下的海珠民族乐团及其广东音乐管弦化实践
    第一节 海珠民族乐团现状
    第二节 海珠民族乐团的演奏人员配置
    第三节 海珠民族乐团代表性作品的管弦化特征细描
        一、题材特征
        二、乐队配置
        三、曲式结构
        四、和声与织体
第三章 广东音乐管弦化在广东音乐文化生态中的意义
    第一节 对广东音乐之题材的拓展
    第二节 对广东音乐之体裁的拓展
    第三节 对广东音乐之演奏形式的丰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民族管弦乐队总谱排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谭盾民族器乐作品作曲技法[J]. 易果平. 艺海, 2021(09)
  • [2]鼎新摘阮“咸”歌不辍 ——王仲丙阮乐研究[D]. 徐雯煊. 西安音乐学院, 2021
  • [3]民族管弦乐队的配器特征分析[J]. 姜勇. 黄河之声, 2020(13)
  • [4]管弦乐《蓝花花》的配器技术解析与运用[D]. 吉喆.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5]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研究 ——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的创作实践为例[D]. 刘喆. 中国音乐学院, 2019(08)
  • [6]竹笛协奏曲《雪意断桥》音乐与意象分析[D]. 吴冉.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7]民族管弦乐队中打击乐声部作用研究[D]. 何言. 上海音乐学院, 2019(02)
  • [8]当代晋剧多声构成与乐队编配 ——以《傅山进京》为例[D]. 张茜. 山西大学, 2018(04)
  • [9]组曲《追梦红楼》音乐形态研究[D]. 车立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10]文化生态语境下广东音乐管弦化现象研究 ——以海珠民族乐团为例[D]. 孙学庆. 广州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国家交响乐团配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