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瓜子金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复方瓜子金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一、复方瓜子金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学娥[1](2021)在《瓜子金提取物抗炎乳膏的研制》文中提出目的:瓜子金是民间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和抗神经等药理活性,常用于治疗疔疮疖肿、跌打损伤及蛇虫叮咬等。已被收载于《中国药典》2015和2020年版。针对瓜子金疗效确切但研究开发工作较薄弱的现状,本文采用乙醇溶液对瓜子金进行提取,采用大孔树脂对提取液进行纯化得到瓜子金总皂苷。并开展了瓜子金总皂苷的体外抑菌试验、抗氧化试验以及远志酮III的抗炎试验。基于以上物质药效研究,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等试验优化方法筛选出瓜子金总皂苷乳膏的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所制得的瓜子金乳膏开展了初步的质量研究,为瓜子金的资源利用和产品开发奠定基础。方法:(1)瓜子金总皂苷的提取纯化。采用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比色法和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比色法测定瓜子金中的总皂苷和总黄酮,采用单因素优化瓜子金提取物最佳提取方式,通过静态吸附筛选大孔树脂的种类,在此基础上,优化瓜子金提取液的上样浓度、上样量、水洗用量、洗脱溶剂及洗脱用量等参数。(2)瓜子金提取物的检验。参考药典使用TLC及HPLC两种色谱方法对瓜子金提取物进行检验,分别以比移值Rf和相对保留时间t R进行定性鉴别,以瓜子金皂苷己为指标,采用HPLC-ELSD对纯化前后的瓜子金皂苷己含量进行测定对比。(3)瓜子金总皂苷体外抑菌试验与体外抗氧化试验。分别采用滤纸片法和二倍稀释法开展了瓜子金总皂苷的抑菌圈及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并以Vc为阳性对照,考察瓜子金总皂苷对DPPH、ABTS和TPTZ三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4)远志酮III的抗炎试验。采用切尾诱导的斑马鱼炎症模型开展了远志酮III的抗炎试验,根据炎症部位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评估远志酮III的抗炎作用,采用脂多糖诱导的斑马鱼炎症模型对远志酮III的抗炎机制进行初步研究。(5)瓜子金提取物乳膏的制备及质量研究。采用单因素及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制备瓜子金提取物乳膏的处方和工艺并进行验证,开展了瓜子金提取物乳膏的质量研究并制订了初步质量标准。建立了乳膏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外观、物理特质和流变学性质等质量研究,开展了影响因素试验等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1)筛选得到瓜子金的最佳提取方式为采用70%乙醇超声提取。纯化前的提取液中总皂苷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7.207%与0.7295%。总皂苷的最佳纯化工艺为:采用HPD-826树脂,上样浓度0.2g/m L,体积3 BV,水洗用量8 BV,80%乙醇洗脱,用量4 BV,纯化后出膏率为(8.918±0.27)%,总皂苷纯度为(71.79±0.76)%。(2)采用TLC及HPLC法检出瓜子金总皂苷中含有远志酮III、瓜子金皂苷己、瓜子金皂苷V与瓜子金皂苷XXXI等化合物。纯化后得到的瓜子金总皂苷中瓜子金皂苷己的含量从纯化前的(0.52±0.01)%增加至(6.10±0.34)%。(3)纯化后的瓜子金总皂苷在质量浓度为200 mg/m L时对八个菌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耐甲氧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沙门氏杆菌对药物比较敏感,MIC分别为1.5625、3.125、6.25、6.25及12.5 mg/m L,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三种菌对药物的的敏感度则相对较弱,最小抑菌浓度均大于25 mg/m L。此外,瓜子金总皂苷清除DPPH与ABTS自由基的能力较强,对TPTZ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弱。其中清除DPPH的IC50为0.1062 mg/m L,最大清除率为90.95%;清除ABTS的IC50为0.2947 mg/m L,最大清除率为93.82%;浓度达到1 mg/m L时,FRAP值为1.27 mmol/L。以上结果表明瓜子金总皂苷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和抗氧化能力。(4)斑马鱼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远志酮III的浓度在≤800μM及作用时间在96 h内对斑马鱼是安全的。远志酮III的浓度在200~800μM时对切尾诱导的斑马鱼炎症有抑制作用,表现为抑制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在切尾处的聚集,以及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反向迁移出切尾处。远志酮III抑制了LPS诱导的斑马鱼体内ROS及NO水平的生成。表明其抗炎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ROS与NO水平的产生。(5)以离心稳定性、耐热稳定性与黏稠度为考察指标筛选瓜子金提取物乳膏处方。通过AHP法、CRITIC法与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4285、0.4156和0.1559。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筛选瓜子金乳膏处方中十八醇、十六醇、混合乳化剂的用量,得到最优处方为十六醇1.96 g,十八醇5.17 g,混合乳化剂2.48g,聚山梨酯60 1.83 g,单硬脂酸甘油酯0.65 g,苯甲醇1 g,丙二醇5 g,肉豆蔻酸异丙酯6 g,瓜子金提取物1.25 g,加水至100 g。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乳膏呈浅黄色,易于涂布,p H值为5.73,粒度为0.5~2.5μm,采用比色法对乳膏中的总皂苷进行含量测定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专属性强,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性,离心、耐热及耐寒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乳膏均无油水分离和膏体变粗等现象,流变学考察结果显示,乳膏为假塑性流体,特性为剪切变稀,利于乳膏的生产与日常使用,影响因素实验表明乳膏易受湿度和光照的影响,应于干燥避光处保存。结论:(1)提取并纯化了瓜子金总皂苷,证明了瓜子金总皂苷对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2)实验证实了瓜子金总皂苷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作用。(3)发现酮类物质远志酮III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4)开发瓜子金乳膏可用于细菌性与真菌性等皮肤疾病以及局部炎症的治疗,替代或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且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闵杰[2](2020)在《瓜子金药材化学成分研究及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抗肿瘤活性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瓜子金为远志科植物Polygala japonica Houtt.的干燥全草,是民间广泛使用的中草药,《中华本草》记载该药材用于祛痰止咳、活血消肿等。现代医学研究报道,该药材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抑郁等药理作用。在瓜子金成药研究中,我们发现市场上流通的瓜子金药材含量多数不合格,但药材仍在广泛流通使用,且使用者反应其清热解毒等疗效很好。因此,对瓜子金药材的基源、成分和药效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对于该药材及其成方制剂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为了更全面地分析瓜子金药材的成分,建立瓜子金药材多成分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和UPLC-Q-TOF-MS法。对多批瓜子金药材的成分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根据不同的化学成分预测瓜子金药材的抗肿瘤作用靶点,进而对瓜子金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方法:(1)按照现行瓜子金质量标准,对从市面上购得的12批瓜子金药材进行检验。同时,为了分析瓜子金药材的更多成分,通过筛选供试品溶液的不同制备方法、色谱条件,建立了可测定三个皂苷(瓜子金皂苷V、瓜子金皂苷己、瓜子金皂苷XXXI)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甲醇超声制备供试品溶液,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固定相、乙腈-甲醇(90:10)为流动相A、0.3%甲酸为流动相B、梯度程序洗脱和ELSD作为检测器。采用该方法重新对12批瓜子金药材进行检验。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三种皂苷在不同药材部位中的含量分布差异。(2)采用UPLC-Q-TOF-MS法分析两类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裂解规律,代表批号分别为170110和180306,色谱条件:固定相为C18色谱柱,流动相A为乙腈-甲醇(90:10),流动相B为0.3%甲酸,梯度洗脱;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监测,数据采集范围m/z为300-2000。(3)采用Chemdraw和Schrodinger 2018软件描述药材成分的分子信息,通过与Lipinski规则、系统药理学和参考文献的所要求的成药性原则进行比较,预测化合物的药效基团。同时,寻找肿瘤发生、形成过程中的蛋白分子。采用PPI网络分析、GO和KEGG富集分析法预测化合物药效基团和蛋白分子的相互作用位点、功能和通路。(4)筛选并建立了瓜子金两类药材(代表批号170110和180306)的组分分离方法。采用50%乙醇超声提取药材,75%、90%乙醇分级沉淀药材提取物,多溶剂依次(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取乙酸乙酯萃取液和水饱和正丁醇萃取液分别采用大孔树脂柱层析分离药材中化学成分。同时,采用薄层色谱及方法1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提取、纯化、分离过程各产物的成分。结果:(1)按瓜子金现行质量标准检验药材,12批药材中仅有4批的瓜子金皂苷己含量合格。同时,采用新方法检验,按液相图谱中成分保留时间的集中度不同,将药材分为两类,主要成分保留时间在5-35min的为第一类,40-68min的为第二类。新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经方法学验证,测定三种皂苷含量准确可行。采用该方法测定的三种皂苷,其中瓜子金皂苷己的含量与采用现行瓜子金质量标准方法测定结果一致。不同药材部位的三种皂苷含量和分布差异结果为瓜子金皂苷Ⅴ、瓜子金皂苷己的含量:叶>茎>根,瓜子金皂苷XXXI:根>叶>茎。(2)通过液质分析两类药材,结果如下:第一类药材主要含31个化合物,包括18个皂苷(瓜子金皂苷V、瓜子金皂苷己、瓜子金皂苷XXXI、瓜子金皂苷II、Astragalin、Tenuifolin等)、6个黄酮(Polygalin C、Polygalin B等)、4个糖脂和3个酮。第二类药材主要含30个化合物,包括10个皂苷(瓜子金皂苷XXXI、瓜子金皂苷E、瓜子金皂苷J、瓜子金皂苷XXI)、10个糖脂(Tenuifoliose F、Tenuifoliose A、Tenuifoliose L)、6个黄酮(Polygalin C、Polygalin B等)、3个酮、1个苯丙素。同时,我们发现皂苷类的保留时间普遍比黄酮类较短。在反相色谱中,由于皂苷类极性较大,与固定相的亲和力较差,流动相可较快洗脱这类成分,所以保留时间较短。而黄酮类,由于母核极性较小,与固定相的亲和力较好,所以保留时间较长。(3)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两类药材的抗肿瘤作用靶点,结果如下:第一类药材的17个成分成药性较好,通过MMP2、IGF1、KIT等19个靶点发挥抗肿瘤作用。19个靶点影响到186个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生物过程,如生物调节、代谢和应激,主要富集在趋化因子、PI3K-Akt代谢通路、NOD-like受体信号通路等。第二类药材的16个成分成药性较好,通过KIT、JAK3、SRC等12个靶点发挥抗肿瘤作用。12个靶点影响到150个基因本体GO生物过程,如生物调节、细胞信号转导等,主要富集在雌激素信号、癌症代谢通路、内分泌抵抗受体信号通路等。(4)通过提取、纯化、分离两类药材,获得了含成分较多的两个纯化产物。两个纯化产物分别为180306批次药材的水饱和正丁醇萃取液经大孔树脂纯化的40%-80%乙醇洗脱液,主要为皂苷类成分;170110批次药材的乙酸乙酯萃取大孔树脂纯化的60%-80%乙醇液。主要为黄酮类成分。结论:本研究通过建立药材分析方法、分析药材成分、预测药材化学成分的抗肿瘤作用靶点和初步纯化分离药材成分,更全面地认识到药材的化学成分信息。按液相检出成分保留时间的成分集中度不同,将药材分为两类。对比出两类药材的共有成分21个,包括瓜子金皂苷II、紫云英苷、Polygalin C等;差异成分17个,包括瓜子金皂苷X、瓜子金皂苷XLVII、瓜子金皂苷丁等。其中,两类药材中的瓜子金皂苷XXI、瓜子金皂苷II、Polygalin C、Polygalin B等,结构相似,可能具有类似的活性。同时,测定了不同药材中3种皂苷含量,发现叶中含瓜子金皂苷己较多,且可能与不同药用部位相关。综上所述,在瓜子金成药研究中,药材中多个成分具有药理活性,可作用于多个靶点。一方面,体现了瓜子金药材多成分-多靶点-多活性的抗肿瘤作用特点。该特点为综合研究瓜子金药理学特征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另一方面,本研究说明仅以瓜子金皂苷己作为含量测定指标进行药材质控是不够严谨的,本研究提出了更合理的药材成分分析方法,为完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意见。

钱程[3](2019)在《芪贞降糖颗粒的开发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将临床应用20多年的临床经验方“芪贞降糖方”,按国家中药新药和医院制剂标准开发成为安全、有效、服用方便、临床依从性好的颗粒制剂,为临床提供一种干预糖调节异常及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特色中药制剂。方法:以水作为提取溶媒,以枸橼酸、特女贞苷的转移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法优选并验证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并对常压和减压条件下的浓缩工艺进行考察,选取最佳浓缩工艺参数;通过颗粒成型率、制剂可行性、制剂载药量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干燥和成型工艺参数。在进行3批芪贞降糖颗粒中试产品加工后,建立了质量标准方案:采用TLC法对颗粒中的黄芪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颗粒中的枸橼酸、特女贞苷进行定量测定,并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制剂通则0104项相关要求,完成了颗粒剂的相关检查研究。以所建立的质量标准对3批中试产品的稳定性进行考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PLC-DAD),建立芪贞降糖颗粒的特征图谱,对不同批次样品间相似度进行考察,并将颗粒对照特征图谱、单味饮片、临床汤剂色谱图进行谱峰匹配,进行制剂与临床汤剂的物质基础一致性研究。结果:芪贞降糖颗粒的最优提取工艺参数:加水10倍量,每次1.5小时,提取3次;浓缩工艺参数:减压条件下浓缩控制温度应不高于80℃,浓缩后提取液60℃下,提取液相对密度1.25-1.35;最优成型工艺参数:加入处方量0.5%的纽甜和1.0%的三氯蔗糖,以糊精为辅料,湿法制粒。在芪贞降糖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中,黄芪的TLC鉴别方法专属性好,枸橼酸、特女贞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学符合要求,1606001、1606002和1606003三批颗粒中2个成分的含量分别为46.47-47.28 mg/g和1.01-1.03 mg/g,颗粒剂常规检查符合要求。3批样品在2个稳定性条件下分别能保持6个月和12个月稳定。芪贞降糖颗粒特征图谱共有峰27个,颗粒对照特征图谱与单味药材色谱图中相匹配的色谱峰分别为黄芪2个、制女贞子9个、灵芝1个、制乌梅2个。其中指认的特征峰有3个,分别为枸橼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特女贞苷。各批芪贞降糖颗粒样品之间的相似度均大于0.998,各批芪贞降糖颗粒样品与对照特征图谱之间的相似度均大于0.999。芪贞降糖颗粒与汤剂的色谱峰均能匹配,即经过制剂过程,颗粒的物质基础与临床汤剂保持一致。结论:芪贞降糖颗粒制备工艺简便、稳定、可行,以中药制剂学方法改善了患者服药的便利性和临床依从性。研究成果为国家中药新药及医疗机构制剂申报打下扎实基础。

吴梅[4](2019)在《临床试验用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以后,中药制剂的临床试验设计开始鼓励以安慰剂对照进行受试制剂的优效性评价。目前中药制剂安慰剂的研究较少,主要是因为与化学药物制剂安慰剂相比,中药安慰剂在制备、评价和质量控制方面均存在较多的难点。本研究以藿苓生肌颗粒为模型,探索中药制剂安慰剂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目的:本课题针对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中药复方制剂藿苓生肌颗粒,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的相关要求,遵循安全性、相似性、适用性和可控性四个基本原则,开展临床试验用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研究。方法:首先对藿苓生肌颗粒进行处方分析和特征属性的提取:通过经典的人工评价方式对藿苓生肌颗粒的处方工艺、颗粒和溶液状态、饮片信息的特征属性进行初步感官化描述;在剂型、视觉、气和味特征属性方面,分别使用激光粒度仪、水分测定仪、粉体综合特性测试仪、色卡、电子舌和人工评价等方法,通过夹角余弦算法建立安慰剂与受试制剂的相似性评价方法;基于藿苓生肌颗处方组成、辅料的物理性质、外观、口感和气味,分别筛选填充性辅料、色素、风味物质,并进行安慰剂的制剂成型工艺考察;在可控性、安全性和适用性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安慰剂的质量标准研究和初步安全性评价。结果:藿苓生肌颗粒是具有特殊中药气味的棕褐色颗粒,溶液状态下口感酸、苦,溶液呈深棕色。藿苓生肌颗粒的特征属性主要体现在颜色、味道和气味,以受试制剂的这三个特征属性为核心,借助人工评价和客观评价手段,对安慰剂与藿苓生肌颗粒进行相关属性的相似性评价。通过系统筛选确定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处方组成如下:藿苓生肌颗粒提取物浸膏、糊精、麦芽糊精,焦糖色、β-胡萝卜素、柠檬黄,栀子黄、蔗糖八乙酸酯、橘皮提取物、乌梅提取物、薄荷香精、菊花香精、中药香型香精。采用干法制粒技术进行着色和制剂成型。在质量标准研究中,安慰剂颗粒中马钱苷和淫羊藿苷经HPLC测定均不超过受试制剂的10%,黄芪、白术、茯苓、淫羊藿在TLC色谱中,均没有与受试制剂色谱明显对应的斑点符合适用性要求。对于受试制剂和安慰剂,人工综合评价相似度COS为0.9936,剂型和味道的特征属性客观评价结果分别为1.000,0.8616,视觉特征属性以RGB,HSV和灰度值为评价指标,两种制剂的其相似度均接近1。研究中所用到辅料(β-胡萝卜素、柠檬黄、栀子黄和蔗糖八乙酸酯)每日使用量分别为:8 mg、2 mg、1.2 mg和1.5mg,符合安全性标准限量要求。初步建立完成临床试验用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质量标准草案。结论:本研究制备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与受试制剂从外观、颜色、气、味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处方组成合理,制剂工艺可行,质量可控,适用性符合要求,可用于藿苓生肌颗粒的临床试验。

曾璞[5](2017)在《中成药微生物限度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主要是用于药品口服制剂等的质量控制。目的在于检查出药品中能起到污染作用的微生物。由于污染的微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能稳定存在一段时间,即使受到损伤,但并未死亡,当条件发生改变时,可生长繁殖。因此,通过对中成药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研究和验证,可以为药品生产、检验及监管提供必要的安全性保障。研究方法:从药品市场随机收集90个中成药品种,每个品种3个批号,分为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止咳平喘类中成药、胃肠道类中成药、抗感冒类中成药、妇科内服类中成药、镇痛抗炎抗风外用中成药和滋补类中成药等七组,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进行试验,分别从微生物适用性方法的平皿法,到使用中和剂以及薄膜过滤法的方法,不断加大试验难度的过程。其检查项目包括需氧菌数、霉菌及酵母菌数和控制菌。研究结果:清热解毒类中成药较其它类别的药物,其抗炎抑菌能力强,需要加大消除抑菌成分的力度;止咳平喘类的中成药若含有麻黄、川贝母、薄荷脑等成分的药物的抑菌性比较强,需考虑使用培养基稀释法以上的方法;胃肠道类中成药以儿童健脾品种居多,虽然内含的中药有些许抑菌性,其浓度较低对整个实验的菌株不造成伤害;抗感冒药大多是复合制剂,对于金银花、甘草、柴胡以及薄荷含量比较高的中成药,需使用培养基稀释法;妇科内服类中成药抑菌性不强,除了含有酒白芍、夏枯草以及甘草等中药的配方制剂外,可选用最低稀释级平皿法;镇痛抗炎抗风外用中成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抑制作用不强,可选用药典规定的最低稀释级培养基实验;滋补类中成药成分种类多,辅料也不少,可选用静置的方法,消除药渣的干扰。结论:1.同一品种不同或同一生产企业的工艺、原料及辅料来源不同,造成方法差异性较大;大多数中成药可选用最低稀释级别的平皿法进行实验;2.对于抑菌作用较强的中成药,可采用培养基稀释法、薄膜过滤法以及使用中和剂等两两结合的方法进行试验;3.可选用中成药主要抑制的菌株进行最初的方法试验;4.使用中和剂时,必须做中和剂对照组

陈红英[6](2014)在《野菊花清咽含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野菊花清咽含片来源于医院制剂,由野菊花、黄芩、射干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之功效。用于热邪所致之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症见咽部灼热、疼痛,喉核红肿,吞咽不利或吞咽时疼痛加剧,发热,微恶寒,口渴,舌边尖红或鲜红,苔薄黄,脉浮数。本课题根据中医药理论,将应用于临床多年的医院制剂,用现代中药制剂技术,按国家中药6类新药技术要求进行研发,最终目的是获得野菊花清咽含片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野菊花清咽含片提取工艺研究、制剂成型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和稳定性研究。目的是建立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为生产本产品提供可操作、可重复的大生产工艺,并制定原料、半成品、成品质量标准,以全面控制产品的质量。1文献综述论文分别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对急性咽炎及急性扁桃体炎的发病机制、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进行了综述;对处方中各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主要药效学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2试验部分2.1制剂工艺研究根据处方中各药材所含有效成分与药效作用,同时结合含片能在含化过程中直接接触病灶、快速缓解咽部疼痛和喉核红肿等症状的特点,选用含片为本品的剂型。分别对野菊花等多味药材的乙醇提取、黄芩的水提酸沉工艺、制剂成型工艺等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拟定了生产工艺。对拟定的生产工艺进行中试放大、生产工艺验证和试生产研究,最终确定了适合本品工业化生产的制法。具体制法如下:黄芩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沸水煎煮30分钟,第二、三次每次30分钟,滤过,滤液合并,用盐酸调PH值至2.0,在80℃保温30分钟,静置,滤过,沉淀用水洗至近中性,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野菊花等多味药材用70%乙醇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25-1.30(60℃)的稠膏。蔗糖适量粉碎成细粉,与黄芩干膏粉混匀,加入野菊花等药材提取的稠膏,制粒,干燥。喷加薄荷脑乙醇液,加适量甜菊素、硬脂酸镁和枸橼酸,混匀,压片、包薄膜衣即得。2.2质量标准研究根据处方、制法及功能主治,对野菊花清咽含片进行了质量标准研究,制订了野菊花、黄芩、射干和玄参四味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对锦灯笼的薄层色谱鉴别进行了研究,但由于专属性问题,暂未列入标准正文。含量测定研究中,采用HPLC法测定成品中黄芩苷和蒙花苷的含量,并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采用薄膜过滤法和培养基稀释法测定。2.3稳定性研究将采用铝塑泡罩包装野菊花清咽含片(批号0804011、0804021、0804031)和高密度聚乙烯瓶包装野菊花清咽含片(批号0804012、0804022、0804032),放置于40℃±2℃、RH75%±5%条件下,考察6个月,按药品质量标准草案和微生物限度标准检验,六批样品在性状、重量差异、鉴别、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等方面均无明显变化。将以上六批样品放置于25℃±2℃、RH60%±5%条件下,考察24个月,并按药品质量标准草案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检验,六批样品在性状、重量差异、含量测定、鉴别、微生物限度等方面均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本制剂工艺稳定,质量可控。有效期可以确定为24月,贮藏条件为密封。

蔡红[7](2013)在《中药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fer RA)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鸭败血症等,多见于1-8周龄的雏鸭,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眼和鼻分泌物增多、喘气、咳嗽、下痢、头颈震颤或歪斜等症状,易引起雏鸭的大批发病和死亡,雏鸭发病死亡率可达40%。临床常用抗生素、化学抗菌药或疫苗进行治疗,但药物残留严重,耐药性及多种致病性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限制疫苗普遍应用等问题不断凸显。为开发低成本、疗效好、低残留的新型抗鸭疫里默氏杆菌药物,本研究首先通过单味中药对抗鸭疫里默氏杆菌体外研究,筛选出有良好效果的中药,再通过体外联合抑菌实验筛选出中药复方的处方,最后组方形成中药复方散,利用现代提取方法,对处方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考察指标为中药复方提取物的得率、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最终筛选得到中药复方散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观察以最佳工艺提取得到的中药复方有效提取物对小鼠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疗效确定其最佳治疗浓度,最后将提取得到的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制备成颗粒制剂,建立该颗粒制剂的质量标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单味中药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MIC和MBC值,大黄、白头翁、板蓝根、佛手、杜仲、秦皮和大青叶提取物抑菌效果好,MIC值均为15.6mg/mL,选择大黄、白头翁、秦皮和杜仲提取物采用棋盘法进行体外联合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杜仲和秦皮联合具有相加作用,白头翁与杜仲和秦皮联合均表现无关作用,秦皮与大黄联合表现相加作用,白头翁与大黄联合表现拮抗作用,选择杜仲、秦皮和白头翁组成中药复方。2以提取溶媒为考察对象,以提取物有效部位提取率、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MIC值和MBC值为考察指标,采用冷凝回流提取法、体外试管二倍稀释法初筛适宜的溶媒,通过单因素筛选,最终得到3个较好的乙醇浓度即50%、60%与75%作为正交试验中药提取工艺的考察对象。3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料液比(A)、提取次数(B)、提取时间/次(C)及乙醇浓度(D)为考察因素,以提取物有效部位浸膏得率、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MIC和MBC值为考察指标,采用冷凝回流提取法、体外试管二倍稀释法筛选最佳提取工艺,最终获得其最佳提取工艺为:A3D3C1B2即10倍量75%7,醇,提取2次,每次0.5h。4先对小鼠进行预试验,确定最优的攻毒菌液浓度为1×109CFu/mL。正式试验结果显示,复方“秦白杜”提取物中剂量组对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小鼠有明显抗感染效果,死亡率为35%,其死亡率低于头孢噻呋组的死亡率,而复方“秦白杜”提取物高剂量组和复方“秦白杜”提取物低剂量组均无效果,小鼠死亡率都在95%以上,因此复方“秦白杜”提取物中剂量组即给药浓度为复方“秦白杜”临床用药剂量的1倍有明显的抗感染效果。5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研制及其质量标准的建立,首先按照实验室颗粒剂制剂方法,筛选适宜的药液(提取后溶液浓缩到1g浸膏·mL-1浓度)与辅料总量比例,主要以软材品质和颗粒外观作为指标。结果表明,当药液与辅料比例为1:4时,软材品质及颗粒外观均合符标准。正交试验优选辅料组份,选择可溶性淀粉、α-乳糖、糊精用量及黏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HPMC)溶液的不同浓度为考察因素,以外观、澄明度、含水量为考察指标,确定各辅料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最佳处方为可溶性淀粉:a-乳糖:糊精为4:1:2,且以0.3%HPMC为黏合剂。在该工艺下制备的颗粒剂澄明度良好,微有浑浊;外观色泽均匀,碎末少;含水量约为3.2%。以上各指标符合中药颗粒剂的质量要求。采用岛津SH MADZU LC-2010C HT (CLASS-VP6.13multi)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建立复方“秦白杜”颗粒中秦皮乙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先将颗粒剂用甲醇溶解,然后以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Krom asil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5:95,v/v);柱温为25℃;流速为1.OmL·min-1;检测波长为334nm;进样量为10μL进行含量测定,理论塔板数按秦皮乙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块·m-1。结果显示:在21.60μg·L-1-129.6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6),RSD=0.69%(n=6),加样回收率为98.29%,复方“秦白杜”颗粒剂中秦皮乙素的含量为0.26mg·g-1。

叶慧[8](2012)在《HPLC测定复方瓜子金颗粒中蒙花苷的含量》文中指出目的:采用HPLC法建立测定复方瓜子金颗粒中蒙花苷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SunFire C18柱(150 mm×4.6 mm,3.5μm),流动相:乙腈-水-冰醋酸(25∶73∶2),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34 nm。结果:蒙花苷在2.35~14.10μg.ml-1此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6%,RSD=0.38%。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准确,可用于复方瓜子金颗粒的含量测定。

王亮[9](2012)在《中药复方“加味白头翁”颗粒剂的研制及其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鸡大肠杆菌病(Chicken colibacillosis)是由某些血清型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简称大肠杆菌E. coli)引起的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总称,临床表现呈多种症型,较为常见的包括急性败血症、气囊炎、肝周炎、心包炎、卵黄炎性腹膜炎、肠炎、脐炎及肿头综合征等。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是严重危害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细菌疾病,常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临床常用抗生素、化学抗菌药或疫苗进行治疗,但药物残留严重,耐药性及多种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限制疫苗普遍应用等问题不断凸显。为开发低成本、疗效好、低残留的新型抗鸡大肠杆菌病药物,本研究选择经典方剂“白头翁散”并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加味,组方形成“加味白头翁散”,并利用现代提取方法,对处方中的有效成分进行了提取。考察指标为中药复方提取物的得率、对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及提取物中的主要成份秦皮乙素(aesculrtin)和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的含量,最终筛选得到“加味白头翁散”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将提取得到的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制备成颗粒制剂,建立该颗粒制剂的质量标准,最后观察该颗粒剂对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疗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单因素试验,以提取溶媒为单因素考察对象,以提取物有效部位提取率、对鸡大肠杆菌临床菌株的MIC值和MBC值、有效部位中秦皮乙素及盐酸小檗碱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冷凝回流提取法、体外平皿稀释法及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初筛适宜的溶媒。结果显示,溶媒乙醇浓度在30%、50%、60%、70%和95%时,有效部位提取率分别为20.93%、23.02%、22.08%、22.44%和18.34%;对大肠杆菌MIC值分别为3.270mg·mL-1、3.597mg·mL-1、3.450mg·mL-1、3.506mg·mL1-和5.731mg·mL-1; MBC值分别为13.080mg·mL-1、7.194mg·mL-1、6.900mg·mL-1、7.012mg·mL-1和5.731mg·mL-1;秦皮乙素含量分别为0.04%、0.08%、0.10%、0.11%和0.07%;盐酸小檗碱含量分别为0.19%、0.45%、0.37%、0.55%和0.38%。结果表明,以浓度为50%、60%、70%的乙醇为提取溶媒时各对应考察指标值均明显优于以浓度为30%和95%乙醇为提取溶媒的试验组,因此初选浓度50%、60%、70%的乙醇用于下一步正交试验筛选最佳提取工艺。2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料液比(A)、提取次数(B)、提取时间/次(C)及乙醇浓度(D)为考察因素,以提取物有效部位浸膏得率、对鸡大肠杆菌临床菌株的MIC和MBC、浸膏中秦皮乙素含量及盐酸小檗碱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冷凝回流提取法、体外平皿稀释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最佳提取工艺。经过正交试验分析及方差分析最终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组合为A3B3C1D2即料液比为1:10,提取次数为3次,0.5小时/次,60%乙醇浓度。在该工艺条件下,复方有效部位浸膏得率为24%;对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的MIC和MBC值均为3.750mg·ml-1;秦皮乙素及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分别为0.13%和0.57%。3优选“加味白头翁”颗粒剂的辅料组成,考察其各方面性质。首先按照实验室颗粒剂制剂方法,筛选适宜的药液(提取后溶液浓缩到2g生药·mL-1浓度)与辅料总量比例,主要以软材品质和颗粒外观作为指标。结果表明,当药液与辅料比例为1:5时,软材品质及颗粒外观均合符标准。正交试验优选辅料组份,选择常用的可溶性淀粉、α-乳糖及糊精用量及作为黏合剂的羧甲基纤维素钠(HPMC)溶液的不同浓度为因素,以外观、澄明度、含水量为考察指标,确定各辅料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加味白头翁”颗粒剂的最佳处方为,可溶性淀粉:a-乳糖:糊精为3:1:1,且以0.3%HPMC为黏合剂。在该工艺下制备的颗粒剂外观色泽均匀,少碎末;澄明度良好,微有浑浊;含水量约为2.90%。以上各指标符合中药颗粒剂的质量要求。4采用岛津SH MADZU LC-2010C HT (CLASS-VP6.13multi)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建立“加味白头翁”颗粒中秦皮乙素及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将颗粒剂用甲醇溶解,以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Krom asil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12:88,v/v);柱温为25℃;流速为1.1mL·min-1;检测波长为334nm;进样量为10μL。理论塔板数按秦皮乙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块·m-1测定秦皮乙素含量。结果显示:在21.60μg·mL-1~129.6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n=6),加样回收率为98.27%,RSD=1.16%(n=6)。以色谱条件为Krom asil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与0.03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体积比30:70的混合溶液,流速1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65nm,柱温:30℃,进样量为10μL,测定颗粒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结果显示:在93.00μg·mL-1~186.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n=6),平均回收率为99.49%。RSD=0.76%。“加味白头翁”颗粒剂中秦皮乙素及盐酸小檗碱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6mg·g-1和2.90mg·g-1。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可靠。5观察“加味白头翁”颗粒剂对自然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鸡的疗效。挑选若干只患病症状基本相同的病鸡,进行临床及实验室病症确诊,确诊后,随机挑选150只病鸡平均分为5组,I组为复方颗粒低剂量组(2%,颗粒质量:饲料质量);Ⅱ组为复方颗粒中剂量组(4%,颗粒质量:饲料质量);Ⅲ组为复方颗粒高剂量组(8%,颗粒质量:饲料质量);Ⅳ组为1%磺胺间甲氧嘧啶西药标准用量对照组;V组为空白组(不投药),每组30只,并进行对应饲喂治疗。投药期7天后,对“加味白头翁”颗粒剂的疗效进行初步的评估。结果显示,空白组无疗效率为76.7%,磺胺组无疗效率43.3%,中药低剂量组无疗效率为56.7%,中药中剂量组无疗效率为40%,中药高剂量组无疗效率为36.7%。空白组死亡鸡与未死亡鸡经临床病征判断、实验室病原菌分离和病理切片表明该组病鸡呈现典型的和严重的大肠杆菌疾病特征;磺胺组和中药组死亡鸡与未死亡鸡经临床病征判断、实验室病原菌分离和病理切片表明患病鸡只经磺胺药物和“加味白头翁”颗粒剂治疗后,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以上结果说明“加味白头翁”颗粒具有效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功效,且以4%的添加量最佳。

郭申娥[10](2011)在《瓜子金发酵口服液的制备工艺及药理活性研究》文中认为瓜子金具有祛痰止咳、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等作用,在药品开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对瓜子金的研究屡有报道,国内主要集中在复方瓜子金制剂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而国外主要报道了瓜子金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等。但是,关于瓜子金经过发酵后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口服液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了充分利用天然植物瓜子金、研究开发其新的制剂,本文通过对瓜子金药材用传统发酵方法进行发酵,提取出有药理活性的瓜子金发酵总皂苷,将其制成口服液。并对制成口服液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及药理活性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结论:1、在制备工艺方面,用传统发酵方法进行发酵,提取出有药理活性的瓜子金发酵总皂苷制成口服液,采用正交试验法对瓜子金发酵口服液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工艺:加水量为总皂苷的8倍,加蔗糖1倍,pH7.0,静置时间为10h.按最佳工艺进行了多次重复试验,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2、在质量标准研究方面,分别对瓜子金药材和制备的口服液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实验结果显示,在与对照品以及对照药材相应的位置,有明显的斑点,且斑点分离效果好。在此基础上对制成的口服液进行了初步稳定性研究,对其进行了室温、加速试验(40℃、相对湿度75%)等影响因素的考察试验,各项指标都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稳定性良好。3、在药理活性研究方面,分别对瓜子金发酵口服液的体外抑菌性,药理毒理,镇痛作用以及抗炎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滤纸片扩散法对不同浓度的瓜子金发酵口服液的抑菌性进行了比较,瓜子金发酵口服液对五种供试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口服液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通过琼脂平板连续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口服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假单胞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5mg/ml、50mg/ml、50mg/ml、50mg/ml和100mg/ml;结果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最小,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瓜子金发酵口服液对小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瓜子金发酵口服给药毒性小,安全范围大,可供临床用药。通过热板致痛法反应和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对口服液的镇痛作用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瓜子金发酵口服液各剂量组均具有镇痛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镇痛作用越明显。通过经典的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对瓜子金发酵口服液进行抗炎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瓜子金发酵口服液各剂量组均对小鼠耳廓肿胀具有明显抗炎作用,但随着瓜子金发酵口服液浓度的增加,其抗炎作用越明显。综上所述,瓜子金经传统发酵提取总皂苷制成的口服液,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的工艺稳定,符合质量标准,具有良好的抑菌、抗炎、镇痛活性,并且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复方瓜子金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瓜子金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瓜子金提取物抗炎乳膏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药材概述
    2 瓜子金研究现状
        2.1 化学成分
        2.2 药理活性研究
        2.2.1 抗炎
        2.2.2 抗肿瘤
        2.2.3 抗抑郁
        2.2.4 神经保护
        2.2.5 细胞保护
        2.2.6 改善学习记忆
        2.2.7 其他药理作用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研究方法与主要技术路线
    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瓜子金总皂苷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瓜子金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1 溶液的制备
        2.1.2 专属性考察及测定波长的选择
        2.1.3 线性关系的考察
        2.1.4 精密度实验
        2.1.5 重复性实验
        2.1.6 稳定性实验
        2.1.7 加样回收实验
        2.2 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1 溶液的配制
        2.2.2 线性关系的考察
        2.3 含量测定
        2.4 瓜子金总皂提取方式的筛选
        2.5 大孔吸附树脂型号的筛选
        2.5.1 大孔吸附树脂型号
        2.5.2 静态饱和吸附量及吸附率测定
        2.6 大孔树脂纯化工艺考察
        2.6.1 上样浓度的考察
        2.6.2 上样量的考察
        2.6.3 水洗用量的考察
        2.6.4 洗脱溶剂的考察
        2.6.5 洗脱用量的考察
        2.6.6 验证实验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瓜子金提取物的检验
    1 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瓜子金提取物的薄层色谱分析
        2.1.1 溶液的制备
        2.1.2 薄层色谱条件
        2.1.3 瓜子金各提取物薄层色谱图的比较
        2.2 瓜子金提取物的HPLC分析
        2.2.1 溶液的制备
        2.2.2 HPLC色谱条件
        2.2.3 HPLC色谱分析
        2.3 HPLC测定瓜子金皂苷己的含量
        2.3.1 溶液的制备
        2.3.2 HPLC色谱条件
        2.3.3 方法学考察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药瓜子金总皂苷体外抑菌及抗氧化试验
    1 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所用菌种
    2 方法与结果
        2.1 体外抑菌试验
        2.1.1 溶液的配制
        2.1.2 实验药液的制备
        2.1.3 菌液的活化与计数
        2.1.4 滤纸片法测定抑菌圈大小
        2.1.5 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测定
        2.2 总皂苷的抗氧化活性试验
        2.2.1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2.2.2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2.2.3 FRAP法测定总抗氧化能力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斑马鱼模型研究远志 酮 III 的抗炎活性
    1 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远志酮III的安全性评价
        2.1.1 斑马鱼的饲养和产卵
        2.1.2 溶液配制
        2.1.3 远志酮III暴露实验
        2.1.4 毒性实验结果
        2.2 远志酮III的抗炎活性研究
        2.2.1 抑制炎症细胞聚集试验
        2.2.2 促进炎症细胞清除试验
        2.3 远志酮III的抗炎机制研究
        2.3.1 抑制斑马鱼体内氧化应激
        2.3.2 抑制斑马鱼体内NO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瓜子金乳膏的处方工艺及质量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剂型选择依据
        2.2 瓜子金乳膏的初步制备工艺
        2.3 评价指标及标准
        2.3.1 离心稳定性
        2.3.2 耐热稳定性
        2.3.3 黏稠度
        2.4 乳膏基质的选择
        2.4.1 乳化剂的选择
        2.4.2 乳化剂HLB的考察
        2.4.3 油相基质的考察
        2.4.4 十八醇与十六醇用量的考察
        2.4.5 乳化剂用量的考察
        2.4.6 保湿剂种类及用量的筛选
        2.4.7 抑菌剂的选择
        2.5 星点设计-效应面试验设计优化瓜子金乳膏的处方
        2.6 指标权重的确立
        2.6.1 层次分析法(AHP法)
        2.6.2 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CRITIC法)
        2.6.3 AHP-CRITIC混合加权法
        2.6.4 三种权重分析方法计算的综合评分结果比较
        2.7 模型拟合及验证试验
        2.8 主药的加入量
        2.9 制备工艺的确定
        2.9.1 乳化设备的选择
        2.9.2 油水两相混合方法
        2.10 乳膏验证试验
        2.11 乳膏的质量研究
        2.11.1 外观形态及粒度
        2.11.2 物理性质检查
        2.11.3 流变学的考察
        2.11.4 功能与主治及用法用量
        2.11.5 乳膏的方法学考察及含量测定
        2.11.6 稳定性实验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瓜子金药材化学成分研究及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抗肿瘤活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瓜子金
        1.1 基源
        1.2 化学成分
        1.2.1 皂苷类
        1.2.2 黄酮类
        1.2.3 其他成分
    2 瓜子金药理活性研究
        2.1 抗肿瘤活性研究
        2.2 其他药理活性
    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目的
        3.2 意义
    4 研究思路和可行性
        4.1 研究思路
        4.1.1 瓜子金药材分析方法的建立
        4.1.2 瓜子金药材的成分分析
        4.1.3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瓜子金抗肿瘤活性初探
        4.1.4 瓜子金药材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
        4.2 可行性分析
    5 创新点
        5.1 建立药材质量分析的新方法
        5.2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瓜子金药材抗肿瘤活性
第二章 瓜子金药材分析方法的建立
    1 仪器、试药与药材
    2 方法
        2.1 药材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溶液制备方法
        2.1.2 色谱条件
        2.2 含量测定指标的选择
        2.3 瓜子金药材中三种皂苷成分的含量测定法
        2.4 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2.4.1 系统适用性实验
        2.4.2 线性与范围考察
        2.4.3 精密度试验
        2.4.4 重复性实验
        2.4.5 溶液稳定性试验
        2.4.6 准确度试验
        2.4.7 检测限
    3 结果
        3.1 药材检验结果
        3.2 色谱图比较
        3.2.1 十二批次药材液相色谱图比较
        3.2.2 全草与根、茎、叶比较
        3.3 三种皂苷含量测定
        3.3.1 测定结果
        3.3.2 主成分分析
    4 结论
    5 讨论
        5.1 瓜子金药材质量标准的思考
        5.2 差异性研究对质量控制的意义
        5.3 保留时间、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瓜子金药材的成分分析
    1 仪器、试剂与药材
        1.1 仪器
        1.2 试药
        1.3 药材信息
    2 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1.1 供试品溶液制备
        2.1.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2 液质联用条件
        2.2.1 色谱条件
        2.2.2 质谱条件
        2.3 液质分析测定法
        2.4 液质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质谱信息数据归属
        3.2 各类化合物裂解规律
        3.2.1 皂苷类裂解规律
        3.2.2 黄酮类裂解规律
        3.2.3 其他裂解规律
    4 结论
    5 讨论
        5.1 质谱分析讨论
        5.2 保留时间、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瓜子金抗肿瘤活性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网络药理学分析采用的数据库
        1.2 分析软件
    2 方法
        2.1 化合物数据的建立
        2.2 药物和疾病蛋白靶点数据的建立
        2.2.1 药物靶点蛋白反向预测
        2.2.2 疾病蛋白靶点预测
        2.2.3 靶点筛选
        2.2.4 网络构建与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化合物性质评价
        3.2 靶点蛋白预测及分析
        3.3 代谢通路和作用机制预测分析
    4 结论
    5 讨论
    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瓜子金药材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
    1 仪器、试剂和药材信息
    2 方法
        2.1 提取方法的选择与分析
        2.2 纯化方法的选择与分析
        2.2.1 纯化方法的选择
        2.2.2 纯化物的分析
        2.3 分离方法的选择和分析
        2.3.1 分离方法的选择
        2.3.2 分离产物的分析
        2.4 精制分离物
    3 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5.1 检测条件的选择
        5.2 瓜子金成分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瓜子金含皂苷成分汇总表
附录2 瓜子金含黄酮类成分汇总表
附录3 蛋白靶点转化表1
附录4 蛋白靶点转化表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芪贞降糖颗粒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1 糖调节异常(IGR)的概述
    2 糖调节异常(IGR)的病因分析
    3 糖调节异常(IGR)的临床治疗
        3.1 中医内治法
        3.2 中医外治法
        3.3 临床治疗前景展望
    4 芪贞降糖方概述
    5 立题目的与意义
    6 课题研究思路
第一章 芪贞降糖方提取与浓缩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出膏率测定
        2.2 指标性成分的选择
        2.3 枸橼酸含量测定
        2.4 特女贞苷含量测定
        2.5 提取工艺研究
        2.6 浓缩工艺研究
    3 分析与讨论
第二章 芪贞降糖颗粒干燥成型工艺与矫味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干燥和成型工艺研究
        2.2 矫味工艺研究
        2.3 湿法制粒工艺的放大和确定
        2.4 制剂成型中试研究
    3 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芪贞降糖颗粒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
    第一节 芪贞降糖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制剂的性状
        2.2 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研究
        2.3 制剂通则常规检查
        2.4 枸橼酸含量测定
        2.5 特女贞苷含量测定
        2.6 芪贞降糖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
        3 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稳定性试验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方法
        2.2 检测项目及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芪贞降糖颗粒特征图谱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特征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物质一致性评价
    3 分析与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用于改善糖调节异常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三 :论文发表情况

(4)临床试验用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立题意义
    3 研究思路
        3.1 藿苓生肌颗粒的处方分析和特征属性的提取
        3.2 基于特征属性的安慰剂相似性评价方法
        3.3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制剂工艺研究
        3.4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章 藿苓生肌颗粒的处方分析和特征属性的提取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人工评价样品的制备
        2.2 人工评价的实施
        2.3 藿苓生肌颗粒的处方工艺分析
        2.4 藿苓生肌颗粒的特征属性提取
        2.5 藿苓生肌颗粒处方特征属性来源辨析
        2.6 分析与讨论
第二章 基于特征属性的安慰剂相似性评价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数据处理软件
    2 方法与结果
        2.1 健康志愿者人工评价试验设计
        2.2 相似度计算
        2.3 剂型特征属性相似性评价
        2.4 视觉特征属性相似性评价
        2.5 味道相似性评价
第三章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制剂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1.3 数据处理软件
    2 方法与结果
        2.1 受试制剂提取物加入方案考察
        2.2 基于颜色模拟的处方筛选
        2.3 基于辅料物理性质对填充性相关辅料筛选
        2.4 基于味道模拟的辅料筛选
        2.5 基于气味模拟的处方筛选
        2.6 安慰剂制剂工艺研究
        2.7 安慰剂处方和工艺研究小结
        2.8 安慰剂样品的制备
        2.9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1.3 数据处理软件
    2 方法与结果
        2.1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通用性质量控制
        2.2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适用性质量控制
        2.3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相似性质量控制
        2.4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安全性质量控制
        2.5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质量控制方案
        2.6 分析与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临床试验用中药安慰剂设计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藿苓生肌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附录三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已发表文章

(5)中成药微生物限度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语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概念
    1.2 新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方法学修订概况
        1.2.1 国外药典概况
        1.2.2 国内药典修订概况
    1.3 影响药品微生物限度方法学建立的因素
        1.3.1 药品的影响
        1.3.2 药品中抑菌成分的影响
        1.3.3 原料药的影响
        1.3.4 实验条件的影响
    1.4 企业中成药微生物限度方法学建立的情况
    1.5 中成药微生物限度方法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2.1.2 稀释液、冲洗液及其制备方法
        2.1.3 实验用菌株及其编号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供试品的检验量
        2.3.2 供试液的制备
        2.3.3 菌悬液制备
        2.3.4 菌株回收比值计算公式
        2.3.5 试验组、菌液组、供试品以及中和剂对照组
        2.3.6 控制菌的检查方法
        2.3.7 消除药品抑菌性的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清热解毒类中成药
        3.1.1 中成药的成分
        3.1.2 需氧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3.1.3 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
        3.1.4 讨论
    3.2 止咳平喘类中成药
        3.2.1 中成药的成分
        3.2.2 需氧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3.2.3 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
        3.2.4 讨论
    3.3 胃肠道类中成药
        3.3.1 中成药的成分
        3.3.2 需氧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3.3.3 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
        3.3.4 讨论
    3.4 抗感冒类中成药
        3.4.1 中成药的成分
        3.4.2 需氧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3.4.3 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
        3.4.4 讨论
    3.5 妇科内服类中成药
        3.5.1 中成药的成分
        3.5.2 需氧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3.5.3 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
        3.5.4 讨论
    3.6 镇痛抗炎抗风外用中成药
        3.6.1 中成药的成分
        3.6.2 需氧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3.6.3 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
        3.6.4 讨论
    3.7 滋补类中成药
        3.7.1 中成药的成分
        3.7.2 需氧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3.7.3 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
        3.7.4 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野菊花清咽含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临床概述
        1 急性咽炎的临床治疗及研究现状
        2 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治疗及研究现状
    第二章 处方中各单药味的研究进展
        1 野菊花的研究进展
        2 黄芩的研究进展
        3 射干的研究进展
        4 锦灯笼的研究进展
        5 玄参的研究进展
前言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野菊花清咽含片制备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试验方法与结果
        1.2.1 黄芩提取工艺研究
        1.2.2 野菊花等醇提工艺研究
        1.2.3 成型工艺研究
        1.2.4 中试研究
        1.2.5 工艺验证
        1.2.6 试生产研究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野菊花清咽含片质量标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试药
        1.2 性状
        1.3 薄层鉴别研究
        1.3.1 野菊花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1.3.2 黄芩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1.3.3 射干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1.3.4 玄参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1.3.5 锦灯笼的薄层鉴别方法[97-101]的建立
        1.4 检查项
        1.4.1重量差异、溶散时限
        1.4.2 重金属检查
        1.4.3 砷盐检查
        1.5 含量测定
        1.5.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5.2 黄芩苷和蒙花苷混合对照品的制备
        1.5.3 阴性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5.4 色谱条件的选择
        1.5.5 系统适用性试验
        1.5.6 记录色谱图时间的选定
        1.5.7 方法学考察
        1.5.8 耐用性考察
        1.5.9 含量测定结果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预试验研究
        1.3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研究
        1.3.1 菌液制备
        1.3.3 验证方法
        1.3.4 测定结果
        1.4 控制菌检查
        1.4.1 菌液制备
        1.4.2 供试液的制备
        1.4.3 验证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稳定性研究
        1 加速稳定性考察
        1.1 仪器与试药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结果
        2 长期稳定性试验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药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与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研究概况
        1.1.1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原学
        1.1.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流行病学
        1.1.3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4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学
        1.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
        1.2.1 化学药物的防治概况
        1.2.2 中兽药研究概况
    2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二十味中药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外抑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物与试剂
        1.1.2 试验菌
        1.1.3 仪器
        1.2 方法
        1.2.1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1.2.2 菌悬液的制备
        1.2.3 二十味中药体外抑菌实验
        1.2.4 中药提取物对鸭疫里默氏杆菌体外联合抑菌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20味中药提取物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2.2 杜仲等四味中药提取物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3 讨论
第三章 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成份最佳提取工艺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物与试剂
        1.1.2 试验菌
        1.1.3 仪器
        1.2 方法
        1.2.1 菌悬液的制备
        1.2.2 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成份提取单因素实验设计
        1.2.3 正交试验筛选复方“秦白杜”散的最佳提取工艺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设计结果
        2.1.1 单因素试验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提取物的得率测定
        2.1.2 单因素试验复方“秦白杜”散有效物质的体外抑菌试验
        2.2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及分析
        2.2.1 正交试验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提取物的得率测定结果及分析
        2.2.2 正交试验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提取物体外抑菌试验测定结果及分析
        2.2.3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与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2.3 最优提取方法的验证试验
    3 讨论
第四章 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提取物对小鼠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抗感染疗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1.2.1 菌悬液的制备
        1.2.2 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小鼠最佳攻毒浓度的筛选
        1.2.3 抗感染疗效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攻毒菌液浓度筛选结果
        2.2 抗感染试验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制备及稳定性考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物与试剂
        1.1.2 仪器
        1.2 方法
        1.2.1 颗粒剂处方
        1.2.2 制粒方法
        1.2.3 颗粒制备的验证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液与总辅料量配比的考察
        2.2 辅料配方选择与复方秦皮颗粒剂的制备
        2.3 颗粒剂制备的验证试验
    3 讨论
第六章 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物与试剂
        1.1.2 仪器
        1.2 方法
        1.2.1 常规检查
        1.2.2 秦皮乙素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常规检查结果
        2.1.1 粒度检查
        2.1.2 含水量检查
        2.1.3 溶化性检查
        2.2 秦皮乙素含量测定
        2.2.1 方法专属性研究
        2.2.2 秦皮乙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精密度试验研究
        2.2.4 稳定性试验研究
        2.2.5 空白试验研究
        2.2.6 样品含量测定
        2.2.7 加样回收试验研究
    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发表和形成的主要研究文章

(8)HPLC测定复方瓜子金颗粒中蒙花苷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2.1 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
        2.2.3 阴性样品溶液
    2.3 线性关系考察
    2.4 精密度试验
    2.5 重复性试验
    2.6 稳定性试验
    2.7 回收率试验
    2.8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9)中药复方“加味白头翁”颗粒剂的研制及其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与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鸡大肠杆菌病研究概况
        1.1.1 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
        1.1.2 鸡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
        1.1.3 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机理
        1.1.4 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5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学
        1.2 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
        1.2.1 引种感染
        1.2.2 临床用药不当
        1.2.3 长期存在应激因素
        1.2.4 养殖场环境恶劣,卫生条件差
        1.2.5 饲料污染或营养缺乏
        1.2.6 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
        1.3 鸡大肠杆菌的防治
        1.3.1 西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概况
        1.3.2 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概况
        1.4 “加味白头翁散”的概述
        1.4.1 “加味白头翁散”组成及应用概述
        1.4.2 “加味白头翁散”各单味药的研究概况
    2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加味白头翁散”有效成份最佳提取工艺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物与试剂
        1.1.2 试验菌
        1.1.3 仪器
        1.2 方法
        1.2.1 “加味白头翁散”有效成份提取单因素实验设计
        1.2.2 正交试验筛选“加味白头翁散”的最佳提取工艺
        1.2.3 最佳提取方法的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设计结果
        2.1.1 单因素试验“加味白头翁”散有效提取物的得率测定
        2.1.2 单因素试验复方提取物的体外药敏试验
        2.1.3 单因素试验“加味白头翁”有效提取物中秦皮乙素的含量测定
        2.1.4 单因素试验“加味白头翁”散有效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
        2.1.5 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分析
        2.2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及分析
        2.2.1 正交试验“加味白头翁”散有效提取物的得率测定结果及分析
        2.2.2 正交试验“加味白头翁”有效提取物体外抑菌试验测定结果及分析
        2.2.3 正交试验“加味白头翁”有效提取物中秦皮乙素及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2.2.4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与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2.3 最优提取方法的验证试验
    3 讨论
第三章 “加味白头翁”颗粒剂的制备及稳定性考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设备
        1.1.2 试验药品
        1.2 试验方法
        1.2.1 颗粒剂处方
        1.2.2 制粒方法
        1.2.3 颗粒制备的验证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液与总辅料量配比的考察
        2.2 辅料配方选择与“加味白头翁”颗粒剂的制备
        2.3 颗粒剂制备的验证试验
    3 讨论
第四章 复方“加味白头翁”颗粒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仪器设备
        1.1.2 药品及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常规检查
        1.2.2 含量测定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常规检查结果
        2.1.1 粒度检查
        2.1.2 含水量检查
        2.1.3 溶化性检查
        2.2 含量测定
        2.2.1 秦皮乙素含量测定
        2.2.2 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
    3 讨论
第五章 “加味白头翁”颗粒对鸡自然感染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鸡自然感染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1.2.2 “加味白头翁”颗粒防治鸡大肠杆菌病试验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鸡自然感染大肠杆菌病的诊断结果与分析
        2.1.1 临床诊断
        2.1.2 剖检症状
        2.1.3 实验室诊断结果与分析
        2.2 “加味白头翁”颗粒剂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和形成的主要研究文章
附图

(10)瓜子金发酵口服液的制备工艺及药理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瓜子金药材的研究概况
        1.2.1 瓜子金的生药学研究
        1.2.2 理化反应
    1.3 化学成分
        1.3.1 皂苷类化合物
        1.3.2 黄酮醇类化合物
        1.3.3 酮类化合物
    1.4 药理作用
        1.4.1 瓜子金的药理活性
        1.4.2 复方瓜子金制剂的药理活性和临床研究
    1.5 口服液的研究现状
        1.5.1 口服液的特点
        1.5.2 口服液在临床上的应用
        1.5.3 小结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瓜子金发酵口服液的制备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药
        2.2.1 实验仪器
        2.2.2 试药
    2.3 试验方法
        2.3.1 瓜子金发酵总皂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2.3.2 瓜子金发酵口服液的制备工艺
        2.3.3 正交试验法优选制备工艺
    2.4 结果与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瓜子金发酵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药
        3.2.1 实验仪器
        3.2.2 试药
    3.3 实验方法
        3.3.1 性状
        3.3.2 质量检查
        3.3.3 薄层鉴别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质量检查
        3.4.2 薄层鉴别
    3.5 小结
第4章 瓜子金发酵口服液初步稳定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药
        4.2.1 实验仪器
        4.2.2 试药
    4.3 考察项目
        4.3.1 性状
        4.3.2 相对密度
        4.3.3 pH 值
        4.3.4 鉴别
        4.3.5 卫生学检查
    4.4 试验方法
        4.4.1 初步稳定性试验
        4.4.2 加速试验
    4.5 结果与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瓜子金发酵口服液的药理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仪器与试药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药
        5.2.3 实验所用菌种
    5.3 实验方法
        5.3.1 体外抑菌实验
        5.3.2 急性毒性试验
        5.3.3 热板致痛法测镇痛活性
        5.3.4 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
        5.3.5 对二甲苯诱导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体外抑菌实验
        5.4.2 急性毒性试验
        5.4.3 热板镇痛法测镇痛活性
        5.4.4 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
        5.4.5 对二甲苯诱导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复方瓜子金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瓜子金提取物抗炎乳膏的研制[D]. 李学娥.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2]瓜子金药材化学成分研究及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抗肿瘤活性初探[D]. 闵杰.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3]芪贞降糖颗粒的开发研究[D]. 钱程.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4]临床试验用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研究[D]. 吴梅.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中成药微生物限度方法学研究[D]. 曾璞. 暨南大学, 2017(05)
  • [6]野菊花清咽含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陈红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7]中药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研制[D]. 蔡红.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8]HPLC测定复方瓜子金颗粒中蒙花苷的含量[J]. 叶慧. 中国药师, 2012(09)
  • [9]中药复方“加味白头翁”颗粒剂的研制及其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观察[D]. 王亮.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7)
  • [10]瓜子金发酵口服液的制备工艺及药理活性研究[D]. 郭申娥. 湖北工业大学, 2011(08)

标签:;  ;  ;  

复方瓜子金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