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管理:信息科学的特征与管理的视野

论信息管理:信息科学的特征与管理的视野

一、论信息管理:情报学特色与管理学视野(论文文献综述)

王知津[1](2022)在《拓宽专业与学科融合:以MLIS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明确拓宽专业与学科融合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探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学科融合之路,本文通过对MLIS (Maste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现状的统计分析,阐述了MLIS拓宽专业的特点,引出并重点探讨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学科融合问题。本文认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学科融合主要不是指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之间的融合,而是指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跟其他一级学科或学科门类的融合;在学科融合过程中,应当注重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分支学科。

李树青,冯昊,丁晓蔚,胡桓,张玉,梅子石[2](2021)在《学科发展相关性视角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特点与定位》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情报学学科正在进入新时期发展的关键阶段,只有准确的明晰和设定情报学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和学科特色建设,才有助于该学科的长期发展,并真正发挥该学科在社会应用中的价值。本文对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从学科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情报学与诸多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情报学学科的学科交叉性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和相关学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交互和发生融合。其中,情报学理论本身需要积极面对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现实应用要求,具有社会科学研究的文化性特点,更侧重于它的价值应用和社会服务结合,是管理学学科的重要分支领域,在应用方面有广泛的多学科融合特点。本文系统地从学科发展历史的角度,全面介绍了情报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特点对比,总结了学科发展特点的历史成因,归纳了情报学学科自身的学科属性和定位。

王延飞,唐超,王郑冬如,杜婉莹,秦小平,何卓浩,赵凤[3](2020)在《国内外情报学理论研究进展综述》文中提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情报学术认知与探索。文章以情报的感知、刻画和响应为核心关切,针对数据科学、信息行为、智库实践,以及安全发展兼顾理念等情报理论与实践的持续热点领域,梳理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勾勒出情报学理论探索的基本脉络,为情报学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黄新茹[4](2020)在《海峡两岸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文章通过网络调研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对海峡两岸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是文章的选题来源,二是文章的选题背景与意义,三是国内外研究综述,四是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五是文章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为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基本概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及历史沿革,包括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发展与变化、iSchools运动的构成要素与核心特征以及iSchools运动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关系;二是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特点,包括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教育形式多样,满足不同需求、教育层次完善,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第三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海峡两岸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对比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基本制度设计,包括入学方式、修业年限以及毕业条件分析;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分析;三是课程设置,包括课程总体情况以及课程体系结构分析;四是师资队伍,包括教师队伍教育背景以及研究领域分析。第四章为海峡两岸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对大陆的启示,文章根据第三章研究内容得出相应启示:在基本制度设计上,一是积极招收海外留学生,促进国际化发展,二是入学方式更加灵活,注重多元化人才选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是以培养跨学科人才为目标,二是混合式教学,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三是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一是丰富课程数量,提供个性化教学,二是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跨学科性,三是打造特色课程,保持学科独立性;在师资队伍上,一是立足院系特色,平衡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二是增强学科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三是“走出去”“引进来”,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第五章为结论与展望,这一部分对文章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大陆地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发展提出期许。

陈海贝[5](2020)在《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体系构成与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智库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之态,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智库在科学决策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健全决策体系。中国智库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丰富智库研究的理论体系,也有利于提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整体水平,更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实力。本文首先查阅并整理与智库相关的国内外学术着作、期刊、硕博论文、政策文件、研究报告、媒体报道及评论等资料,梳理了智库和智库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构建了以研判选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思想生产能力和传播转化能力四个维度为主的中国智库能力体系。其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相关假设,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智库能力体系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然后,构建了智库能力模型,通过问卷星、电子邮件等线上调查方式和纸质问卷等线下调查方式,邀请国内智库专家对各项智库能力进行评价,验证中国智库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能力对综合能力的影响程度,形成智库能力体系的综合评价,并对中国智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根据国内不同类型智库的差异化问题以及各类型智库的突出能力和薄弱能力,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建议。本文主要解决了“智库能力是什么”以及“智库能力如何建设”两个重点问题。通过智库能力评价结果,发现中国智库能力缺失的问题所在。虽然中国智库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需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和发展过程中的重难点,从各方面提升能力:一是从主动意识、大局意识、认知意识、学习意识、问题意识和动态意识等方面,不断提高其研判选题能力;二是从系统优化、专业方法、战略优化、组织管理和临场发挥等方面,不断提高其信息收集能力;三是从精准剖析、数字技术、思想创新、专业动态、学术写作和察错纠错等方面,不断提高其思想生产能力;四是从传播转化动力、传播转化意识、传播转化内容、传播转化对象、传播转化目的、传播转化渠道和传播转化形式等方面,不断提高其传播转化能力。中国智库如果通过全方位的能力提升,必定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更大效用。

袁祖笑[6](2020)在《图书馆学视域下的文献学课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图书馆学正规教育自文华大学图书科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在近代社会风云激荡、波澜起伏的历史背景下,晚清我国引入了西方图书馆学思想,民国初创办了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学者们利用西学将以朴学为代表的传统学术学科化,梁启超认为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内容上包括广义的校雠学。近代我国图书馆学虽近学日本远学欧美,建设中国自己的图书馆学仍是文化教育所必需。第一代图书馆学人以校雠学为本土化的路径将其引入到图书馆学教学实践中,由此校雠学成为图书馆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于图书馆学逐渐发展为文献学课程。本文所讲的文献学课程是指基于图书馆学高等教育开设以古文献学或古文献学命名或等同的以及相关的课程的统称,包括古典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中国图书馆学对文献学知识的传承即是现实需要;又为图书馆学找到了古代源头形成文化认同;直至改革开放前,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教育中一直是核心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随着新一轮现代化进程逐渐由核心下降为一种选修课程,遭遇了现代性困境,其原因为:适应就业的需要、核心知识的转变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课程体系调整失衡。因此,本文梳理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对图书馆学本科、研究生阶段涉及文献学课程和研究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以便较为全面而深刻反映图书馆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的微观历史、宏观趋向与现状;深入探讨重塑基于图书馆学的文献学课程的学科人文价值、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再调整及加强引导,从而为基于图书馆学的文献学课程突破困境提供有效的途径,推进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教育中的变革实践,提高其在图书馆学内部的竞争力。

闫慧,韩蕾倩,吴萌,韩艳芳[7](2019)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2029年发展前景研究》文中提出文章回答了两个研究问题:中外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三个专业的现实关系;2029年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三个专业的发展前景。经问卷调查与网络调查,文章将国内外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的关系类型分为:图书馆学主导、情报学主导、档案学主导、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主导、三者或二者均衡发展。中国大陆的学科发展中档案学主导类型比国外更丰富一些。经过民族志未来访谈研究,文章归纳了54位受访者认为的三个专业的独特使命、研究对象和刻板印象;受访者认为图书馆学的独特使命是为保障信息公平对信息开展组织和存取;情报学的独特使命是为特定用户提供信息加工和分析,从而使得信息效率最大化;档案学则是为保存信息凭证价值而适当控制信息流动。受访者所在学科点三个专业话语权排序为情报学大于图书馆学,图书馆学大于档案学;受访者对图书馆学未来前景相对更悲观一些;对档案学未来前景相对更乐观一些,对情报学的乐观程度介于图书馆学与档案学之间。文章梳理了三个专业在2029年基本生存状态、发展规模、与技术结合的趋势、服务社会、科研与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最乐观、最悲观和最可能实现的场景,并从个人修为、学科建设、基础理论与知识创新、研究技能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归纳了受访者为实现最有可能实现的前景而要付出的行动。文章进一步梳理了受访者对2029年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三者的关系,包括六种关系类型、九个一级学科名称(如果还在一个一级学科下的话)、两类局部分开类型(如果分散在不同一级学科下的话)。

杨国立[8](2019)在《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军民情报学融合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的战略环境倒逼的结果,是中国情报学特色发展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军、民情报学界均认识到了双方融合的重要性,并在研究成果、项目研究、学术会议中逐渐体现出来。然而,当前对于军民情报学融合的认识和研究一直试图突破体制和机制障碍以及情报秘密属性限制等因素的阻碍,然而,这样的阻碍在短期内难以克服,为了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需要人们改变思路,另辟蹊径。学科发展中的融合本该是水到渠成,但是军、民情报学多年的平行发展与范式冲突导致两者融合为大一统的情报学难以在短期内达成。当下,比较可行的举措是通过军、民情报学的跨界交流与融合为孵化大一统情报学提供基础生长环境。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学术交流和情报学发展本质规律出发,充分发挥“无形学院”的自觉行为,在学者和学术团体自发行动下推进军民情报学的融合。相较于“他组织”而言,自发行动可能更为有效。例如,相比于“他组织”下的《国家情报法》而言,近年来军、民情报学界所展开的各种自发的学术交流对于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本研究的基本观点是:“军民情报融合”无外乎两种途径,以情报工作的融合促进情报学理论体系的融合;以情报学理论体系的融合推动情报工作、情报体制的融合。前者难度较大,军民情报融合目前宜选择第二种融合路径。相比于体制、机制等建设而言,以学术共同体的自我觉醒和自发行为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合模式。为了使学术共同体的行动更科学、更有效,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对军民情报学的融合进行指导,“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突变论)有助于深刻揭示军民情报学融的基本机理。另外,有融合就会有分离,在认可他们之间存在分离基础上,控制他们之间不合理的分离,使这些不合理的分离逐渐走向交叉、融合,这是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核心。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首先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的必要性问题。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这一问题。总体上,军民情报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体现情报学社会价值、彰显情报学社会地位的关键,是进行中国特色情报学发展的重要路径。其次,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机理,简言之,就是回答军民情报学融合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本文的第四章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的条件方法论、协同学理论的动力学方法论和突变论的途径方法论系统分析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机理。主要运用系统观,对军民情报学融合过程中涉及的各要素及其关系以及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的结构等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关键要素(例如,作为序参量的情报文化、作为主控制变量的需求牵引力等)在融合中的作用以及多角度的要素融合层次性(例如,要素协同—体系协同—范式协同等)进行分析。最后,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如何推进,简言之,就是回答军民情报学融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本文的第五章在第四章论述的基础上,依据“新三论”提供的方法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回答。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的着力点主要围绕强化双方共通的基础和控制两者之间不合理的分离这两个方面。针对这两个着力点,本文提出信息流控制、竞合管理和发展路径三个方面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推进策略。三类策略中,发展路径建设是重点,它具有综合性和逻辑完整性,主要包括目标、出发点、路线、方向与动力和保障;信息流控制和竞合管理包含在发展路径中的各个环节中,其中,信息流控制主要包括信息流控制渠道、信息流控制机制和信息流控制的价值引领,竞合管理主要包括要素层面竞合管理、关系层面竞合管理和过程维度的竞合管理。

王喜明,王金娜,李燕燕,史海嫣[9](2019)在《“馆系合一”模式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图情学科基础理论教学探索——基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其与图情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馆系合一"特殊的办学背景下,为该专业开设图情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图情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的实践经验,并对课程教学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吴琼[10](2019)在《基于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认为为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满足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对图书情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2010年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设置了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以下简称MLIS)。虽然MLIS教育已经过多年的实践,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但是MLIS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期间积累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图书情报学者们对MLIS培养制度、实践教学、师资状况、课程设置、职业核心能力等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但是较少有学者针对MLIS研究生能力结构和能力结构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以我国授权MLIS院校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内容为研究对象,对我国MLIS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生需要具备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开展研究,以期望提高各培养院校在课程设置体系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和深化改革,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实现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从两个层面进行研究,首先对全国MLIS院校的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从课程总体覆盖情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权重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并与国外iSchools联盟(iSchools联盟是在2004年建立的,由十几个国家60余所高校的信息学院组成的国际信息学院联盟)的课程内容现状进行对比研究;其次,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分别对研究生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进行研究。能力结构的研究是基于胜任特征理论来确立MLIS研究生的能力要素指标,经过专家访谈法对各项要素指标进行修正与补充,得到MLIS研究生在未来从事工作岗位中需要具备的能力结构体系。知识结构的研究是以《全国MLIS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内容中专业核心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和图书情报工作者分别从实践和工作的角度,对MLIS研究生知识结构进行研究并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最后,本研究希望对MLIS课程设置体系建设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论信息管理:情报学特色与管理学视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信息管理:情报学特色与管理学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1)拓宽专业与学科融合:以MLI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从MLIS的现状看拓宽专业
    2.1 招生规模持续增长
    2.2 从培养方向看拓宽专业
    2.3 从课程设置看拓宽专业
3 专业与拓宽专业
    3.1 专业的含义
    3.2 拓宽专业的内容
    3.3 拓宽专业的做法
4 学科与学科融合
    4.1 学科的含义
    4.2 科学发展的演化
    4.3 学科融合的本质
    4.4 学科融合与交叉学科
5 拓宽专业和学科融合的关系
    5.1 专业和学科的区别
    5.2 专业和学科的联系
    5.3 拓宽专业和学科融合的区别
    5.4 学科融合的特点
6 学科融合: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6.1 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6.2 学科融合要融合什么
    6.3 学科融合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6.4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学科融合之路
7 结语

(2)学科发展相关性视角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特点与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情报学学科基本发展情况
2 我国情报学发展历史特点与定位
3 情报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比较分析
    3.1 与信息技术学科的关系
    3.2 与图书馆学科的关系
        3.2.1 两个学科早期的联系
        3.2.2 两个学科后期的不同
    3.3 与信息学科的关系
    3.4 与管理学的关系
    3.5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 结语

(3)国内外情报学理论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情报关切下的数据研究
    1.1 国内研究进展
        1.1.1 基于代表性团队的分析
        1.1.2 基于代表性机构的分析
        1.1.3 基于代表性课题的分析
    1.2 国外研究进展
        1.2.1 基于代表性团队的分析
        1.2.2 基于代表性机构的分析
        1.2.3 基于代表性课题的分析
    1.3 比较与评论
        1.3.1 国内外研究的比较
        1.3.2 评论
2 情报关切下信息行为研究
    2.1 国内研究进展
        2.1.1 基于代表性团队的分析
        2.1.2 基于代表性机构的分析
        2.1.3 基于代表性课题的分析
    2.2 国外研究进展
        2.2.1 基于代表性团队的分析
        2.2.2 基于代表性机构的分析
    2.3 基于代表性课题的分析
    2.4 比较与评论
        2.4.1 国内外研究的比较
        2.4.2 国内外研究的评论
3 情报关切下的智库研究
    3.1 国内研究进展
        3.1.1 基于代表性团队的分析
        3.1.2 基于代表性机构的分析
        3.1.3 基于代表性课题的分析
    3.2 国外情报学领域对智库的关注
        3.2.1 基于代表专家的知识结构分析
        3.2.2 基于代表性机构的做法
        3.2.3 基于代表性课题的分析
    3.3 比较与评价
        3.3.1 国内外研究的比较
        3.3.2 评论
4 情报关切下的安全与发展研究
    4.1 国内研究进展
        4.1.1 基于代表性团队的分析
        4.1.2 基于代表性机构的分析
        4.1.3 基于代表性课题的分析
    4.2 国外研究进展
        4.2.1 基于代表性团队的分析
        4.2.2 基于代表性机构的分析
        4.2.3 基于代表性课题(项目、报告)的分析
    4.3 比较与评论
        4.3.1 国内外情报学领域有关数据研究的比较
        4.3.2 评论
5 评论与展望

(4)海峡两岸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来源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基本概述
    2.1 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及历史沿革
        2.1.1 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2.1.2 iSchools运动的构成要素与核心特征
        2.1.3 iSchools运动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关系
    2.2 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特点
        2.2.1 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
        2.2.2 教育形式多样,满足不同需求
        2.2.3 教育层次完善,以研究生教育为主
第3章 海峡两岸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对比分析
    3.1 基本制度设计比较
        3.1.1 入学方式
        3.1.2 修业年限
        3.1.3 毕业条件
        3.1.4 小结
    3.2 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3.2.1 人才培养目标
        3.2.2 人才培养方式
        3.2.3 小结
    3.3 课程设置比较
        3.3.1 课程总体情况
        3.3.2 课程体系结构
        3.3.3 小结
    3.4 师资队伍比较
        3.4.1 教师队伍教育背景
        3.4.2 教师队伍研究领域
        3.4.3 小结
第4章 海峡两岸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对大陆的启示
    4.1 基本制度设计
        4.1.1 积极招收海外留学生,促进国际化发展
        4.1.2 入学方式更加灵活,注重多元化人才选拔
    4.2 人才培养模式
        4.2.1 以培养跨学科人才为目标
        4.2.2 混合式教学,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
        4.2.3 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
    4.3 课程设置
        4.3.1 丰富课程数量,提供个性化教学
        4.3.2 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跨学科性
        4.3.3 打造特色课程,保持学科独立性
    4.4 师资队伍建设
        4.4.1 立足院系特色,平衡师资队伍知识结构
        4.4.2 增强学科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
        4.4.3 “走出去”“引进来”,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体系构成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研究问题
        1.2.1 研究综述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重难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难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系统分析法
        1.4.3 统计分析法
        1.4.4 问卷调查法
        1.4.5 对比分析法
        1.4.6 经验总结法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创新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情报学理论
        2.1.1 知识吸收理论
        2.1.2 社会传播理论
    2.2 管理学理论
        2.2.1 战略管理理论
        2.2.2 动态能力理论
    2.3 软科学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体系构成
    3.1 智库能力
    3.2 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划分
        3.2.1 需求分析阶段
        3.2.2 情报收集阶段
        3.2.3 情报分析阶段
        3.2.4 情报流通阶段
    3.3 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构成
        3.3.1 研判选题能力
        3.3.2 信息收集能力
        3.3.3 思想生产能力
        3.3.4 传播转化能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体系验证
    4.1 处理方法
    4.2 研究设计
        4.2.1 相关假设
        4.2.2 问卷及量表构建
    4.3 数据采集
    4.4 数据处理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4.4.3 模型评估
    4.5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智库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5.1 处理方法
    5.2 模型构建
        5.2.1 选取变量
        5.2.2 构建模型
    5.3 数据采集
    5.4 数据处理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回归分析
    5.5 结果分析
        5.5.1 同一能力对不同智库的影响
        5.5.2 不同能力对同一智库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库能力建设策略
    6.1 提高研判选题能力
    6.2 提高信息收集能力
    6.3 提高思想生产能力
    6.4 提高传播转化能力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图书馆学视域下的文献学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价值
    1.2 研究综述
        1.2.1 图书馆学史视域下的古代图书馆学研究
        1.2.2 图书馆学视域下的文献学课程研究
        1.2.3 我国图书馆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
        1.2.4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的现代性困境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学课程与图书馆学的历史渊源
    2.1 文献学课程与图书馆学及其发展
        2.1.1 文献学与文献学课程
        2.1.2 图书馆学与文献学课程
    2.2 文献学课程与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渊源
        2.2.1 古代文献整理工作
        2.2.2 近代校雠学与图书馆学的交融
    2.3 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视域下的发展史
        2.3.1 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中的地位演变
        2.3.2 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教育中内容的演变
3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的现状
    3.1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的总体情况
        3.1.1 图书馆学本科开设的文献学课程
        3.1.2 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开设的文献学方向及课程
    3.2 图书馆学文献学方向博硕学位论文的分析
    3.3 图书馆学界对文献学课程的反思与呼吁
4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现代性困境的原因
    4.1 图书馆学教育适应就业的工具理性
    4.2 学科核心知识与学科人文教育的转变
        4.2.1 接轨西方近现代图书馆学与本土化探索
        4.2.2 深受苏联模式及其目录学教育的影响
        4.2.3 学科归属的调整与信息学情报学的融入
    4.3 文献学课程的特性与课程体系调整失衡
5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发展对策
    5.1 重视文献学课程的学科人文价值与建构其共识
        5.1.1 重视文献学课程的学科人文价值
        5.1.2 建构文献学课程是学科古典教育的共识
    5.2 培养目标与方案的再调整并加强引导
        5.2.1 本科培养目标的再调整并加强升学就业引导
        5.2.2 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与研究方向并引导实践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学术论文
致谢

(7)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2029年发展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文献综述
3 研究问题与方法
4 研究发现:作为前景预测前提的三专业关系现状
    4.1 国外学科概况与图情档关系类型梳理
        4.1.1 图书馆学主导
        4.1.2 情报学为主导
        4.1.3 档案学为主导,图书馆学、情报学辅助发展。
        4.1.4 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主导带动档案学发展
        4.1.5 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共同发展
    4.2 国内图情档专业关系梳理
        4.2.1 图书馆学主导
        4.2.2 情报学主导
        4.2.3 档案学主导
        4.2.4 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主导
        4.2.5 三个或两个专业均衡发展
5 研究发现:2029年三个专业及关系前景预测
    5.1 三个专业的特质
    5.2 受访者所处学科话语权环境分析
    5.3 分专业前景预测
    5.4 三专业关系前景预测
6 结论与讨论

(8)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创新
        1.4.1 论文结构
        1.4.2 研究创新
    1.5 研究问题界定
        1.5.1 研究对象界定
        1.5.2 军民情报学融合中军、民情报的定位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军事情报学研究
        2.1.1 发展历程简述
        2.1.2 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简述
    2.2 民口情报学研究
        2.2.1 发展历程简述
        2.2.2 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简述
        2.2.3 国内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
        2.2.4 国外“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研究现状分析
    2.3 军民情报融合研究
        2.3.1 美国和以色列情报工作的军民融合
        2.3.2 竞争情报与公开来源情报利用中的军民融合
        2.3.3 中国特色的军民情报融合研究
第3章 面向军民融合的现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
    3.1 现代情报学发展取向
        3.1.1 情报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
        3.1.2 界定基于Intelligence属性的情报学核心问题域
        3.1.3 重视情报学教育与情报工作的匹配
        3.1.4 加强情报组织融合
        3.1.5 从历史中获得镜鉴
    3.2 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情报工作深化
        3.2.1 树立总体国家情报思维
        3.2.2 构建总体国家情报工作体系
        3.2.3 以任务为情报工作的组织线索
        3.2.4 形成多层次情报工作策略
    3.3 军民融合视角下现代情报学的发展
第4章 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
    4.1 军民情报学融合的基础
        4.1.1 军、民情报学关系构成了融合的客观基础
        4.1.2 信息链奠定了两者关系的理论基础
        4.1.3 致力于内涵式大情报观构筑为融合提供了动力
        4.1.4 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统一增强了融合的活力
        4.1.5 对情报秘密属性看法的转变奠定了融合的文化基础
    4.2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分析
        4.2.1 以系统论的方法解析军民情报学融合过程
        4.2.2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的耗散性机理
        4.2.3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各要素的协同机理
        4.2.4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突变机理
    4.3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整体分析框架
第5章 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推进策略
    5.1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推进模型
    5.2 军民情报学融合信息流控制策略
        5.2.1 信息流控制自发性
        5.2.2 信息流控制渠道
        5.2.3 信息流控制机制
        5.2.4 信息流控制的价值引领
    5.3 军民情报学融合竞合管理策略
        5.3.1 军民情报学融合中的竞合关系及其自发特性
        5.3.2 要素层面的竞合管理
        5.3.3 关系层面的竞合管理
        5.3.4 过程维度的竞合管理
    5.4 军民情报学融合发展路径建设
        5.4.1 军民情报学融合发展路径自发特性
        5.4.2 目标着眼于为孵化“大一统情报学”酝酿学术环境
        5.4.3 以学术研究的问题化为出发点
        5.4.4 以学科层面的融合为路线
        5.4.5 将解决时代发展的“大问题”作为方向和动力
        5.4.6 制定保障措施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和贡献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贡献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阶段研究成果
致谢

(9)“馆系合一”模式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图情学科基础理论教学探索——基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开设及课程设置
    1.1 专业开设情况
    1.2 课程设置情况
2“馆系合一”模式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图情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的意义
    2.1 帮助学生建立整体学科知识体系
    2.2 提高学生图情行业就业竞争力
    2.3 充分发挥“馆系合一”模式优势
3“馆系合一”模式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图情学科基础理论教学实践与探索
    3.1 课程规划
    3.2 教材选择及教学内容的优化
    3.3 着重发挥“馆系合一”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
    3.4 作业及考核
4 未来展望
    4.1 继续深化挖掘“馆系合一”办学模式的优势
    4.2 打造深度整合的图情学科教学内容体系
    4.3 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实践性与互动性
5 结语

(10)基于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图书情报学教育历史
        2.1.2 国外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2.1.3 国外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2.1.4 国外图书情报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国内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
        2.2.2 国内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
        2.2.3 国内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核心能力研究
第三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模型
    3.1 概念界定
        3.1.1 专业学位
        3.1.2 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
        3.1.3 课程设置
        3.1.4 知识与知识结构
        3.1.5 能力与能力结构
    3.2 理论研究与模型
        3.2.1 杜威实用主义理论
        3.2.2 建构主义理论
        3.2.3 胜任特征理论与模型
第四章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查对象
        4.1.3 课程结构评价调查情况
        4.1.4 课程内容需求调查情况
        4.1.5 课程实施调查情况
    4.2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结构的现状调查
        4.2.1 研究设计
        4.2.2 课程总体分布情况
        4.2.3 课程分类标准的制定
    4.3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4.3.1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专业核心课程覆盖情况
        4.3.2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专业核心课程的结构分析
        4.3.3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分析
        4.3.4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专业核心课程的权重分析
    4.4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与国外iSchools院校图书情报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4.4.1 国内外院校课程类别的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4.4.2 国内外院校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第五章 基于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
    5.1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结构要素研究
        5.1.1 文献分析提取能力结构要素指标
        5.1.2 专家访谈提取能力结构要素指标
        5.1.3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
    5.2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要素研究
        5.2.1 问卷设计与实施
        5.2.2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5.3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指标权重分析
        5.3.1 研究设计
        5.3.2 学生对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指标权重分析
        5.3.3 在职人员对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指标权重分析
        5.3.4 结论
    5.4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
第六章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建议
    6.1 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6.2 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合理优化课程结构
    6.3 从职业生涯出发,推广并健全双导师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二 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三 调查问卷在职人员版
附录四 我国21所授权MLIS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类别在总各院校课程总数中的分布情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论信息管理:情报学特色与管理学视野(论文参考文献)

  • [1]拓宽专业与学科融合:以MLIS为例[J]. 王知津. 情报学报, 2022(02)
  • [2]学科发展相关性视角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特点与定位[J]. 李树青,冯昊,丁晓蔚,胡桓,张玉,梅子石. 情报学报, 2021(09)
  • [3]国内外情报学理论研究进展综述[J]. 王延飞,唐超,王郑冬如,杜婉莹,秦小平,何卓浩,赵凤. 情报学进展, 2020(00)
  • [4]海峡两岸iSchools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D]. 黄新茹. 湘潭大学, 2020(03)
  • [5]情报视角下智库能力体系构成与建设[D]. 陈海贝.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6]图书馆学视域下的文献学课程研究[D]. 袁祖笑. 郑州大学, 2020(02)
  • [7]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2029年发展前景研究[J]. 闫慧,韩蕾倩,吴萌,韩艳芳. 图书与情报, 2019(06)
  • [8]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D]. 杨国立. 南京大学, 2019(01)
  • [9]“馆系合一”模式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图情学科基础理论教学探索——基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实践研究[J]. 王喜明,王金娜,李燕燕,史海嫣. 图书馆学刊, 2019(10)
  • [10]基于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D]. 吴琼.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信息管理:信息科学的特征与管理的视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