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的“童年论”:现代贵族的萌芽

李治的“童年论”:现代贵族的萌芽

一、李贽“童心说”:近代崇高之萌芽(论文文献综述)

赵立庆[1](2021)在《以身为本:王艮儒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艮的儒学思想是中晚明市民生活的理论表达,本文概括为身本儒学。通过梳理可以发现,东西方无不经历了一个由心本论到身本论的过程,但从生活儒学而看,身本并非意味着把身看成是形而上的存在,而是生命的自由活动。在工夫论域中,衍生出“安身立本”的内圣工夫论和“亲民爱物”的外王工夫论,而且内圣工夫和外王工夫内在贯通。王艮建立了一个以“身”为本体、以“安身”为工夫、以躬身实践为旨趣的身本儒学体系。由此,“身”从理本体、心本体中解放出来,成为身心合一的具有现代价值的个体。张岱年先生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个体本位价值:“王艮的主要思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就是肯定个体是根本的。”从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看,“身”所表示的人类身体则是单个的人或特殊的社会自我,它基本上我由社会关系和累积起来的习惯、价值和气质来塑造的,而塑造的过程则是学习、经历、行为和反思。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目前学界关于王艮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王艮儒学的思想史意义,如从阳明后学、泰州学派,这是整体视角;一是阐发王艮儒学思想的某个侧面,如“百姓日用即道”、“淮南格物”等,这是局部视角。总起来说,还缺乏一种系统的体系研究。因此,构建王艮身本儒学的哲学体系及其所体现的现代个体思想是本文的核心问题。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活儒学、社会人类学和比较哲学方法,从本体、内圣工夫和外王工夫三个维度阐述王艮身本儒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价值。王艮身本思想的产生是儒学史上的一个划时代思想事件,所以应该从身本观念得以产生的思想论域加以理解。因此研究身本思想需要厘清西方身本观、儒家身本观,还要从生活论视域加以透视,因为身本思想本质上是市民生活的反映。必须说明的是,本文中的“身体”概念不能理解为单纯的躯体、肉身或四肢,而是奠基在生命之上的身心合一的个体。仅在与心相对时,“身体”主要是指身躯,而在其他论域中,身体一般是指身心合一的个体。西方身本观历程大致与儒家传统身本观相似,也有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王艮从阳明“身心一件”出发,颠倒“心主身辅”的关系而确立身本论。由此可见,形而上学一—无论是西方理性主义还是宋明理学——视域下“身”被贬低为身体。而生活儒学认为,生活本身既是形而上学的本源,更是形而下学的本源。以此观之,“身”的本源义也就不是感性欲望的肉身,而是生命及其生命活动,即生活,即百姓日用。本文第二章主要阐明王艮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和生平经历。明代政府高度集权,政治生态极度恶化,士人心态也呈现极大的不同。但是,权力集中同时使得官僚体制庞大,政府效率低下,商品经济得以持存并逐渐发达,白银成为主导货币,“促使赋役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并且把社会各个阶层大幅度地拖入商品交换关系中”,人身依附关系松解,市民奢侈消费意识抬头。阳明所言的“心即理”实际上便是“我即理”,亦即将价值评判的权利收归自我。尽管其自我的内容仍然是以忠信礼义为核心构成的,但却极大地突出了主体的地位,从而使士人的人格得以从外在的权威中拜托出来而独立。王艮从直接从“心即理”的良知主体转到“身即道”的身体主体,凸显出生命个体的价值。简单地说,阳明以自身的良知作为评价标准,王艮则以安身作为评价标准。质言之,王艮之“身”正是良知的具身化。王艮之身本论或尊身思想既与先前典籍的生命哲学相关,也有道家的贵身思想有关,还是时代生活的反映。第三章主要阐明王艮身本儒学的本体论。如果说阳明心学的本体是良知,那么王艮儒学的本体是身。本体在这里不是宇宙论意义上的世界产生的本源,毋宁是意义世界上的价值本体,是生活世界的本然状态。如陈来教授所说,“本体本指本根、本来,体指实体、状态、体段等。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实体、本体、道体,都涵有或涉及本体论的问题,尤其是道体。中国的本体是生生不已、有生命的。”“道体”在王艮儒学思想中其实指的就是“身与道一件”,即“道身”。首先,王艮把“身”抬高到本体位置,“身与道同尊”、“身与道原是一件”,借用王船山的话说就是“即身而道”。其次,保身爱身是人的良知良能,是生生之机;知保身,才能爱身,能爱身则爱人;进而达到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所以,安身才是立本:“不知安身便去干天下国家事,是之谓‘失本’。”第三,王艮借用本末范畴阐释“物有本末”:“‘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惟一物,而有‘本末’之谓。”“身”是天下国家的价值尺度。所以,王艮的明哲保身论不是狭义的保全生命,反而突破传统单向性的爱,使仁爱成为双向的“互爱”。宋明理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工夫论,工夫又可分为内圣工夫和外王工夫,故分两章论之。第四章主要阐述身本儒学的内圣工夫论内容和特征。工夫论是本体论体现的逻辑结果,有什么样的本体逻辑上要求相应的工夫。无论是理学工夫还是心学工夫都是本体-工夫框架下的工夫论,王艮则从良知现成出发注重百姓日常生活中体现的工夫。王艮十分重视工夫,他认为本体如何关键看工夫:“体用不一,只是工夫生。”显然,阳明心学蕴含着深刻的个体性评价原则,而这一原则在王艮的身本工夫中得到落实和阐发。王艮的工夫论建立在身本论之上,“身与道一件”,所以,安身工夫是其主旨;“身”是生命的显现,生命即是生生不已、活泼泼的自然之道,所以,工夫无须防检,当下即用、至简至易,以“乐学”为方法论。如前所言,安身的“身”是身心合一的个人,所以安身其实是“安其身而安其心”。“安身”自然包括保护生命权利,但“保身”也是“爱身”,所以,“明哲保身”其实是生命之爱,是生生之道。从自爱出发而爱人爱物才是本真的仁爱,爱有差等始于自爱,这就是爱身为爱人爱物奠基。由于王艮坚持良知现成,即肯定个体原则的优先性和现成性,所以个体权利和法则衡量天下国家之正与否,“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是以只去正矩,却不在方在求。矩正则方正矣。方正则成格矣。故曰格物”。这就是王艮“以身格物”的工夫论。第五章主要论述王艮身本儒学的实践维度,即外王工夫论,就是说外王工夫是现实发用,而不仅仅指向主体的良知本体。实践品格是王艮身本儒学的内在要求,“安身”并非认命听命、安于现状,“身”本来就包括躬身实践的含义。王艮把良知所蕴含的个体性思想改造成“我命虽由天,造命却由我”的自主性;并且将这种自主性赋予平民大众,从而推进儒学的世俗化。泰州学派多率性而为,符合社会底层民众的需求,以至于背离当时的社会礼制,足见其影响。身本儒学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讲学活动、乡会活动、参与治理和政治诉求。讲学活动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可谓是儒家思想的传教活动,其目的是启蒙大众。宗会实际上反映出松散的近世家庭在恶劣的环境下的一种自救性的自治组织。讲会乡会尽管有长幼之分,但受“满街皆是圣人”思想的影响,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代表观点是何心隐“天下统于友朋”的论断。从身本论看,这种圣愚平等实质是政治平等,从而为政治参与奠定理论基础。儒学的政治思想是“王道仁政”,后世一般称之为德性政治或伦理政治。王道仁政落实在士人身上就是“内圣外王”。就其理想状态而言即“三代之治”,这是儒者向往的理想社会秩序,间接反映出儒者对现实政治生态的不满。内圣外王最终要落实在政治制度上,这就预设君权的合法性,一旦进入现实政治中,政道与治道脱离,君主权威压倒一切,成为儒学现代转型的制约因素。在碰到制度这道硬墙后,儒家思想只能在内圣领域继续深挖。王艮采取“修身见于世”的实践策略,“觉民行道”,“内圣外王”架构在王艮这里出现裂缝,转化为自我主宰的“出处进退”之学:出处进退各有其道,“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师”。王艮的独立自主精神发展成为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等人的狂侠人格,这也是儒家在专制体制下的必然结果。余论部分是王艮身本论的延伸,即进一步揭示身本儒学所蕴含的个体性思想。“身”本就有“吾”、“我”的含义,经王艮的诠释,身获得与道同尊的本体地位,而在现代权利话语下,身体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格权。也就是说从道德话语和权利话语两个方面,“身”指向或等同于个体。现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不再是传统的宗法家族,此外作为制度形态的传统儒学已经解体,儒学的复兴必然落实在现代个体身上。个体,从国家层面讲就是公民;从经济领域讲就是经济人;从道德领域讲就是道德人,从市民社会讲就是市民。所以,有学者提出“现代的公民儒学”,以区别“传统的宗法儒学”。既然现代社会是个体化的社会,这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那么儒学的形而上表达就是个体儒学。换句话说,个体儒学就是在现代生活方式下,基于并有益于个体权利和德性,实现“成己成物”的价值诉求。当然这套价值诉求又不得不诉诸现代制度以实现自身,儒学不必再走心性论基础上的“内圣开外王”之路,而应落实到个体身上。

郗佩佳[2](2021)在《李贽“童心”思想及其教育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童心思想是李贽思想的核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主色彩和现代精神。但纵观已有研究,研究者多从哲学、文学等视角探讨童心思想的价值,教育领域中对李贽童心思想的研究则相对空白。而李贽本人和教育活动的联系又是密切的,其童心思想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因此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无疑是一个遗憾。文章主要采用文献法进行研究,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前一部分为第一、第二章,主要对李贽的童心思想进行了研究。第一章介绍了“童心”思想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第二章对“童心”思想的内涵进行了具体分析;后一部分为研究的第三、第四章,主要对童心思想的教育价值进行了研究。第三章分析了李贽童心思想本身蕴含的教育价值,第四章从童心角度出发,对当代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进行了探讨。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研究成果:(1)明确了李贽童心思想的演变过程。文章识别了李贽童心思想中来自佛教的本心概念、来自道教的真心概念,以及为了反对伪道学而提出的私心概念,明确了李贽对心之本体的认识过程;(2)确定了李贽童心思想的内涵。文章以李贽原文《童心说》中的逻辑为依据,对童心思想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不光明确了其自然之欲与自然之真的概念落脚、还阐明了童心失落的原因、危害并且提供了找回失落童心的路径;(3)分析了李贽童心思想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文章以四个教育要素为线索,抽出了童心思想对教育对象的扩大、教育目的的回归、教育方法的个性化以及师生关系平等化的价值;(4)以童心思想为镜头,对当代教育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观照。文章以童心思想的主要内涵为依托,发现了当代教育中存在的四个问题:儿童在做人与作文方面的失真问题、学生求知欲望被降低的问题、学生情感需求被忽视的问题以及创新教育未得到落实的问题,针对这四个问题,笔者仍从童心的核心内涵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李贽童心思想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人之生存谋求合理的空间,其对自然人性的相信和肯定、对人性之真的渴望和追求,都在提醒教育工作者追求生命和教育的真实,这些观念穿越历史的长河在仍然熠熠生辉,对我们当今的教育现实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刘瑞鹏[3](2021)在《傅山书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傅山在明清鼎革之时代裂变中,形成了“杂乱而无章”之书学思想,这一思想在其着作与书作中无不显露。其中,傅山在《庄子》《荀子》之批注中对时事巨变深刻反思,在《山海经》《淮南子》之批注中将世间愁怨置之度外,在入清以后之创作中对社会不满大肆宣泄。明清递嬗时代之傅山一章,主要对其“书风丕变”之人生经历进行论述,对其“经国济世”之思想建构进行分析,对其“矛盾多元”之遗民身份进行解读。傅山书学思想渊源考论一章,主要涉及子学、考据学和医学,三者之外或有其他还需进一步研究。以上种种,反映在傅山书学思想中,主要表现为“尚奇”“丑拙”“天倪”之书学观,即为文章第三至五章。傅山在明清易代之后,对人生有了截然不同之思考、感悟,并致其书风发生转向,或静心观变、或率性而为,或有意发泄、或随心得之。第六章主要阐述傅山书法创作以“篆隶笔意”贯穿始终,既有感性发挥,亦有理性思考,遂产生不可复制之笔墨效果。从明清之变的视角反观傅山之沉浮人生,通过其一生书作、诗文、题跋、批注等着述来剖析傅氏矛盾而又多元之书学思想,结合其生平交游、书法取法以及所接受的观念来分析傅氏复杂而有创见之书学思想。

刘亚娟[4](2021)在《1949—2020年李贽文论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李贽的文论思想对同时代及后世的文学创作都有重要影响,尤其他的小说评点对清代小说评点理论影响至深。1949年以来,李贽文论研究分为发展期、繁荣期、多元融合期三个阶段。研究重点由"童心说"的阐释、《水浒传》评点、文艺美学思想扩展到李贽散文、戏剧、音乐理论,研究范式向文化诗学转移。到了21世纪,研究范围和方法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西方话语的介入、过度阐释、文化研究的泛化也体现出当下中国文论研究中的症结。

连凡[5](2020)在《论岛田虔次的近世儒学建构与阳明学诠释——以《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为中心》文中提出岛田虔次在《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中,从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相互影响出发,阐明了近世儒学由士大夫之学到庶民之学的发展脉络。他指出中国近世的根本精神在于,站在确信人的能动性的立场上的自我扩充的热情以及与之互为表里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合理主义,而在阳明学关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强调中已经蕴含着肯定现成良知和欲望的趋势。在他看来,从王守仁存理去欲的道德主义、到泰州学派人欲即天理的自然主义、再到李贽将欲望才能置于道德根基上的功利主义的展开,几乎都可以看到欧洲的近代精神,但最终由于个人与社会的冲突而遭受挫折。岛田结合内在理路的梳理与身心体认的研究方法,通过中西文化观念的比较,阐发了阳明学的近代意义,同时表达了反对以西方或日本的立场来评判中国思想的态度。

王晓娣[6](2020)在《阳明后学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程朱理学对心性关系的阐发方式是以性为体、化心为性、化人心为道心。这种思路在将外在的具有普遍性规定的“天理”上升为绝对道德律令的同时,也逐步消解着个体的意志自由,抑制着个体的感性存在。因此,理学伦理思想中形而上的“性”与个体意义上的“心”出现了一种内在的矛盾与紧张。而以心体的重建为旨归的王阳明心学伦理体系的建构逐步消融了这种紧张。王阳明以“心即理”的良知本体作为统摄,又赋予先天的良知本体以“吾心”的形式,将外在的天理内化为个体之心。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个体之心与普遍之理的融合,并通过“致良知”的工夫将道德主体对天赋良知的体认转化为明觉之知。以良知为本体的心学伦理从正面肯定了个体之人的良知作为道德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存在的意义,消解了理学外在强制性的伦理束缚,为个体之人的成圣之道提供了本体论和工夫论依据。诉诸于每个人内心良知的简易直截性、自由开放性使得阳明心学在阳明后学的承继与发扬下盛行于中晚明时期。阳明后学的发展与分化始于王阳明“四句教”的提出,并围绕着良知与致良知的本体工夫问题,在阳明弟子王畿和钱德洪的不同诠释下开启了阳明心学分化的两个主要方向:“尊悟”的良知本体论与“主修”的致知工夫论。与此同时,针对“悟”与“修”各执于一边用力而逐渐彰显出的弊端,以主张躬行与经世的东林学者和蕺山学者展开了对王学末流的修正面向。因而,关于阳明后学在继承和发扬阳明心学中所呈现出的“尊悟”、“主修”、“修正”的三种伦理思想倾向便构成了本文的行文脉络,而由此反应到伦理实践中的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建构,以及由此带来的儒学转型发展和西学的输入便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主张“尊悟”的阳明后学以“悟本体即工夫”作为良知学说宗旨,认为良知心体无善无恶,是纯粹至善的“赤子之心”、“童心”。因而在现实的生活中“以日用见在指点良知”,并“率现成良知”,不仅顺应了明觉良知本体的自然发用与扩充,而且也充分彰显了个体的自然情感和意志自由,体现了伦理意义的个体性向度的强化。以自然人性论为依据,肯定了面向世俗社会的而又本于自然心体的“情”、“欲”、“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地位,重新评估了“情理”、“理欲”和“义利”的伦理关系。在一步步突破理学对自然人性固有束缚的同时,突显着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与高扬。经过“尊悟”阳明后学阐发的心学伦理思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反对封建纲常伦理的早期伦理启蒙意义,但同时他们也造成了后学末流空谈良知本体、忽略道德修养工夫的“自然主义”流弊,形成了不切实际的空疏学风和狂禅倾向,受到了提倡“主修”的阳明后学的批判与纠偏。提倡“主修”的阳明后学以“即工夫以达本体”作为致良知的工夫论,认为良知心体至善无恶,需要在不离物事的现实世界中“循良知”以致良知,反对在良知心体上的“意必”、“增益”的工夫。同时,对于良知心体“意之动”的已发状态,则需要在道德实践中落实“归寂”、“主静”和“主敬”的致知工夫,以保任良知心体,实现纯然至善的良知心体的复归。通过化良知为德行的致知工夫的展开,逐渐实现了道德主体伦理实践的深化,并且通过为善去恶的德性修养、以良知心性贯通事功的社会实践不断彰显出来。虽然注重致良知的工夫论起到了纠偏“尊悟”学者空疏学风的目的,也为晚明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兴起提供了思想资源。但与此同时,他们以“静”止“动”、以“寂”遏“感”的思想主张使得心学的发展逐渐陷入了枯守虚寂状态,不可避免的遭到了“修正”阳明后学的质疑与反驳。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学者和以刘宗周、黄宗羲为代表的蕺山学者在明清易代之际展开了针对王学流弊的“修正”运动。高攀龙的“敬心”工夫与顾宪成的“小心”工夫一脉相承,以提倡“悟修并重”的道德修养论在社会实践和政治实践中将学问与治世、道德与政治相结合。刘、黄以本体工夫合一的慎独诚意之学发挥王阳明良知之学,使儒学由虚返实,强调有利于政治、民生的实用之学,注重挽救时弊的道德经世实践。“修正”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对心学系统内“高谈性命,直入禅障”的补偏救正和对枯守虚寂之学的超越,也在于它以反虚务实的实用主义精神和明道救世的外王实践逐渐发展出了明清之际古学复兴、考据学兴起的儒学转型。阳明后学关于良知本体、工夫、躬行与经世的阐发,最终目的是为了“挽复三代之治”以挽救晚明社会变局和人心动荡,以实现儒家合乎道德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基于这样一份救世情结,阳明后学展开了基于良知统摄、化治心以治世、倡民本限君权的“政学合一”的政治伦理实践,以及讲学觉民、乡约教化、经世济民的儒学民间化转向的社会伦理实践。伦理实践的建构是儒家士大夫藉以实现理想政教秩序的途径,也是他们进行觉民行道、推进儒学世俗化伦理教化的自觉担当。阳明心学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促使了儒学内部进行了一场道学革新运动,而阳明后学对心学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将心学伦理思想对理学束缚人性发展的反叛、对自然人性论的提倡发展到极致。伴随着晚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市民阶级的壮大,这种基于心学伦理思想的理性觉醒和主体精神的高扬,以及对民本、平等、民主的呼唤,具有反对封建伦理专制的积极意义。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心学末流奢谈心性本体,杂糅佛老学说,导致晚明士人逐渐沦入空谈心性的学风之中。面对道德沦丧的社会局势和易代的政治情形,明末清初的学者围绕道德人心的危机所展开的对阳明心学的批判,促使了心学逐渐式微,由此发展而来的是古学复兴和经史考据学兴起的儒学转型,以及注重实证考据、提倡科学精神的西方科学的落地生根。

钱姝妤[7](2020)在《晚明印论中的“自然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晚明印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自然”为切入点,串联晚明印论中的“自然观”,向上追溯“自然观”的学术思想和文艺思想来源,梳理其是如何作用于篆刻艺术中;在晚明印论中,从篆刻家心理、品第划分、审美内涵等角度,阐发“自然观”在其中的内涵和作用;向下考察“自然观”在具体创作中的表现和作用,揭示艺术观念对创作的深刻影响。由此,试图构建晚明印论中的“自然观”思想体系,加深对传统篆刻艺术理论的理解,给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带来启示。

肖宁[8](2020)在《李贽庄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庄子学说作为道家学派的一方重镇,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突出,影响深远,解庄注庄释庄者络绎不绝。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和解注者的视角、方式和识度的差异,在庄学研究的创获上也是大异其趣。庄学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基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特殊状况,特别是受到心学的影响,从而又迎来一次不小的高潮。注者蜂起,着述叠出,并呈现出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特色,李贽便是这一时期涌现的代表人物。李贽立根心学,依傍自王艮以来的泰州学派,面向大众日用,不空谈心性,要求冲破社会文化的网罗,富有开放、自由、自我的精神。从其思想体系来看虽深受心学、释、道等多家思想的影响,但从其个性张扬,反对礼乐制度,批判“伪道学”等方面不难看出其中与庄学的关联。李贽作《老子解》和《庄子解》,也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解注方式,更注重借助解老解庄的形式抒发己意,创构新说。因此,展开对李贽庄学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明代庄学的发展脉络和特征,更有助于揭示李贽思想的内在理路和特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展开对李贽庄学思想的研究,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论述了李贽庄学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李贽生在明中期以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因素发生新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价值观面临诸多挑战等等,所有这些对李贽庄学意趣都产生了影响。更为直接的是,心学的兴盛,主体的高扬和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明代庄学高潮的到来。明代庄学经历了从前期沉寂到明中后期爆发的过程,在承袭宋代解庄方式的同时,也表现出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特色,这一学术氛围无疑也对李贽解庄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了李贽解庄的意趣与特色。《庄子解》是李贽抒发个人精神志向的一部作品,其许多思想和庄子思想也极为契合。李贽解庄方式也是不拘一格,独解内篇,舍弃外杂篇,并围绕着“道”这一宗旨,贴合庄周的思想进行解庄。李贽还重视对《庄子》文本进行分层次的阐释,文章主旨明确。当时崇佛的社会氛围和李贽对佛、道的喜爱,使得李贽的解庄方式明显带有以佛解《庄》的倾向。所以,李贽《庄子解》既带有时代特色,又展现出他思想的个性特征。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李贽庄学思想的内容进行阐发。李贽在解庄的同时流露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思想。主要表现在有关道论、逍遥论、齐物论、童心说等诸多方面。李贽对“道法自然”有着自己的体悟,且尤为推崇庄子“真”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人道、道之用;真人、真性等方面。《庄子解》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李贽的庄学思想,提倡真心、主张独立思考、反对儒学的精神。这些思想在当时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第四部分主要是展开对李贽庄学思想的评价,指出其庄学思想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解庄存在的偏颇和李贽庄学思想存在的局限,分析李贽庄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李贽解庄独解内篇,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阐释,力求思想的系统完整,但是略于训诂、考证,有一定的不足。另外,李贽庄学思想提倡的人格独立和思想解放,破除了当时理学带来的虚浮风气,促进了社会进步,但他的思想中也充满了新与旧、儒与佛、自由与束缚等各种矛盾,而且,李贽的庄学思想只是对封建社会的修正,其冲决网罗的意义也仅限于此。尽管如此,在当今社会,李贽的庄学思想依旧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思想的解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吴震[9](2020)在《“名教罪人”抑或“启蒙英雄”?——李贽思想的重新定位》文中提出16世纪晚明心学时代的李贽,是一个颇有争议性的人物,至今一直如此。时人称他"背叛孔孟""名教罪人",近人则以为他是"启蒙英雄",是前近代中国启蒙思想运动的一面旗帜。其实,这两种看法都过高估计了李贽思想的历史地位。历史真相也许是李贽只是晚明时代的悲剧性人物,其性格乖张、言论刻薄、愤世嫉俗,故难以容人;其思想承续了阳明学的批判性精神,与泰州学派推动的儒学世俗化运动的时代气息比较契合;然其学说思想缺乏理论系统性,不宜过分夸大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若认定李贽是反传统的思想英雄,显然是源自现代性的观念预设或"启蒙情结",而非是真实的历史判断。若认为李贽思想作历史定位,则可说其近承王畿、远绍阳明、学主童心、融通三教。

张晓彤[10](2020)在《晚明“颓废”审美风格下人物画变形画风研究》文中指出明代的绘画就题材而言,山水、花鸟占据明显的主导地位,人物画由于功能的局限以及时代审美风尚变化的原因,呈现出相对式微的态势,直到晚明以陈洪绶、崔子忠、丁云鹏、吴彬为代表的追求变形、革新风格的出现,才使人物画在明代的发展展现出特殊的一面,彰显了人物画自身发展的属性与生命力。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晚明是一个不乏“变局”的年代,封建专制统治松弛,加之心学兴起带来的思想转变,使整个社会处于变革和发展的一个转型时期,世人常常将这一时期看作重自我、重个性、重情欲的“真我”思潮的源头。这种思潮的大肆流行,是自我感官对传统伦理的彻底颠覆,而“欲”的沉溺,也使个体陷入了迷茫和堕落的深渊,儒家伦理规约要求的崇高化雅正审美风格受到严重冲击,进而极度个性化的“颓废”审美风格的艺术创作开始登上文艺舞台。“颓废”审美风格作为晚明人物画的一大特征,变儒家伦理推崇的崇高化的雅正审美为丑怪化“颓废”审美,表现出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而晚明文士所表现出来的崇奇尚异、以怪为美、世俗化的“颓废”审美风格冲击着晚明人物画坛,致使此时期的绘画作品中表现出一种丑怪化的个性特征。本文将此种具有个性解放精神的“颓废”审美风尚与晚明变形人物画丑怪化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从时代社会的视角论证在此种审美风格下,晚明变形人物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貌及特点。本文分四个部分对晚明“颓废”审美风格下人物画变形画风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简单论述晚明人物画的发展概况,探究在晚明时期这一特殊背景下变形画风盛行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探析晚明“颓废”审美与新思潮下的变形画风。从“颓废”审美风格的成因入手,分析在已有的历史条件下晚明的政治、经济、思想对此种审美风格的影响。以及阐述王学、“童心说”、狂禅等个性之潮对艺术氛围的影响。最后通过对丁云鹏、崔子忠、吴彬、陈洪绶等人及作品的研究,揭示变形画风的丑怪化荒诞之美。第三部分充分揭示“颓废”审美风格与变形画风的内在联系;首先了解“颓废”审美风格的特点。其次结合诸多作品从崇奇尚异、以怪为美、世俗化的审美角度,给这种审美风格以合理解释和深度阐发。第四部分别阐述了晚明变形人物画风的历史地位、影响以及当代的审“丑”文化。传统的以雅、正为美的崇高化审美标准必定导致了个体精神得到难产,因此我们亟须建构适合当代社会的新的意识形态与审美体系,也需反思传统伦理道德的优缺,探索个我生命发展的新路径。

二、李贽“童心说”:近代崇高之萌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贽“童心说”:近代崇高之萌芽(论文提纲范文)

(1)以身为本:王艮儒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选题缘由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本文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一、本文主要创新点
        二、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关于“身本”观念的先行讨论
    第一节 西方身本观
        一、西方哲学视域下的身本观
        二、权利话语下的身本观
        三、文化人类学下的身本观
    第二节 儒家身本观
        一、“身”、“心”释义
        二、身体的类型
        三、身体的转向
    第三节 生活论还原下的身本观念
        一、形上之身
        二、形下之身
        三、本真之身
第二章 王艮身本儒学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中晚明市民社会
        一、商品经济
        二、市民阶层
        二、市民生活
    第二节 中晚明政治文化与士人心态
        一、政治生态
        二、士人心态
    第三节 王艮生平与思想渊源
        一、身份的转变
        二、王艮与阳明心学
        三、王艮与释道
第三章 王艮身本儒学的本体论
    第一节 身与道
        一、尊身即尊道
        二、以身弘道
    第二节 安身立本
        一、良知良能
        二、明哲保身
        三、具身良知
    第三节 身为国家天下之本
        一、身是家之本
        二、身是国之本
第四章 王艮身本儒学的内圣工夫论
    第一节 工夫论概述
        一、工夫考义
        二、儒家工夫概念
        三、本体-工夫与日用工夫
    第二节 穷理与致良知
        一、穷理与知礼
        二、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第三节 安身工夫
        一、静坐默识以体道
        二、“良知致”
        三、淮南格物论
        四、当下日用即工夫
        五、乐学工夫
第五章 王艮身本儒学的外王工夫论
    第一节 实践品格
        一、大人造命
        二、世俗化
    第二节 乡村实践
        一、讲学活动
        二、乡会实践
    第三节 政治理想
        一、平等观
        二、政治参与
        三、理想社会
余论: 儒学与个体
    一、个体与个人、整体
    二、儒学与个体性
    三、个体儒学的两个维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李贽“童心”思想及其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李贽思想资源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童心思想内涵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李贽教育思想的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李贽“童心”思想的产生及演变
    一、社会环境及个人生活对李贽思想的影响
        (一)生存环境的影响
        (二)生活经历的影响
        (三)教育经历的影响
    二、李贽“童心”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一)心学个体价值为童心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禅宗心性观念为童心思想提供了条件
        (三)老庄无为贵真思想为童心思想供应了养分
    三、李贽“童心”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积淀阶段(1566—1576 年)
        (二)深化阶段(1577—1580 年)
        (三)成熟阶段(1584—1586 年)
第二章 李贽“童心”思想的内涵及审思
    一、童心的本质
        (一)肯定人之私欲,直面自然人性
        (二)强调内外一致,坚持真诚人格
    二、童心失落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未坚持童心的原发性地位
        (二)外部原因:阅读了远离童心的文章
    三、童心失落带来的危害
        (一)自愿相信假知,压抑自然人性
        (二)自发表达假文,造成道德虚伪
    四、如何找回失落的童心
        (一)内部途径:敢于坚持自然人性
        (二)外部途径:阅读贴近童心的着作
第三章 李贽“童心”思想的教育价值
    一、注重平等观念,突破教育对象的限制
        (一)主张生而可知的人性观
        (二)尊重女性的求知欲望
    二、重视主体价值,推动教育目的的回归
        (一)主张培育人的自立人格
        (二)要求培养人的庇人精神
    三、强调个性发展,促进教育方法的灵活
        (一)主张性非一也的学生观
        (二)采用随其资性的教育方法
    四、尊重自然人性,推进师生关系的平等
        (一)主张至人之治的管理理念
        (二)提倡师友型的师生关系
第四章 李贽“童心”思想对当代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求真精神,回归儿童生命之真
        (一)童心思想有助于培养真诚人格
        (二)童心思想有助于缓解儿童作文失真现象
    二、保护求知欲望,慰勉学生厌学情绪
        (一)童心思想有助于调整学生自我导向
        (二)童心思想有助于转换教师的学生观
    三、加强情感教育,释放学生生命渴求
        (一)童心思想有助于改善唯理智教育
        (二)童心思想有助于提高教师情感素质
    四、落实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童心思想有助于改善批判思维教育
        (二)童心思想有助于改善实践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傅山书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明末清初之鼎革与变迁
    二、傅山思想之矛盾与多元
    三、对傅山书学研究之重新审视
第一章 明清递嬗时代之傅山
    第一节 傅山生平与交游略论
        一、傅山生平概说
        二、傅山交游撷论
    第二节 傅山“经国济世”思想建构
        一、经世思潮与西学东渐对傅山之启蒙
        二、直隶孙奇逢北学思想对傅山之激励
        三、苏南顾炎武经学思想对傅山之促进
    第三节 傅山之遗民身份
        一、对明王朝之眷恋及清王朝之拒斥
        二、傅山与王铎书法之契合与背离
第二章 傅山书学思想渊源考论
    第一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子学摭论
        一、傅山书学观之“激进”与子学批判意识
        二、傅山书学观之“支离”与老庄“自然”思想
        三、傅山书学观之“求变”与《荀子》“如蜕”思想
    第二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考据学蠡测
        一、傅山“严谨规范”之用字观与考据学
        二、傅山“补经证史”之金石观与考据学
        三、傅山“重篆崇隶”之碑学观与考据学
    第三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医学略述
        一、傅山书学观之“无所不临”与“餐采”说
        二、傅山书学观之“先萌一意”与“气”论
第三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尚奇”观
    第一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成因考论
        一、明末“尚奇”之风的影响作用
        二、明清甲申之变的强化作用
    第二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之“奇异”
        一、楷法篆隶,出新生奇
        二、杂体兼施,彰显奇异
    第三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之“奇正”
        一、“字正体直”,回归古法
        二、“正极奇生”,“大巧若拙”
第四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丑拙”观
    第一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成因考论
        一、以“丑拙”为美之时代风气
        二、傅山遗民心态下追求“丑拙”
    第二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之“丑怪”
        一、心向庄子,否定“妍媚”
        二、推崇颜书,反倡“丑怪”
    第三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之“朴拙”
        一、追溯篆隶,探求“朴拙”
        二、研习隶书,践行“朴拙”
第五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天倪”观
    第一节 傅山“天倪”书学观成因考论
        一、庄子“天倪”思想之影响
        二、晚明浪漫主义思潮之驱动
    第二节 神至而笔至之“天”
        一、专精下苦,自近古人
        二、勤而引之,即具是倪
    第三节 笔不至而神至之“天”
        一、野书以行,放荡无绳检
        二、字中之天,不可有意遇之
第六章 傅山书法创作理念审视
    第一节 篆隶笔意——贯穿主线
        一、用圆锋香象力,竭诚运腕
        二、不知篆隶之变,终是俗格
    第二节 感性发挥——法本无法
        一、情性之发:无心而作,冀有可观
        二、丑拙之美
        (一)溯古求变,标新立异
        (二)俗物逼面,大违心手
    第三节 理性思考——技进乎道
        一、不自正入,不能变出
        二、志正体直,技道相通
余论
    第一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总结
        一、明清之际的傅山及其书学思想渊源考论
        二、傅山书学思想之“三观”
        三、傅山书法创作观念审视
    第二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展望
        一、傅山书学思想生成之多元因素
        二、傅山书学思想“三观”之再探究
        三、傅山书法创作理念之深入剖析
    第三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局限
        一、文献资料的欠缺与期待
        二、研究方法的单一与改进
        三、知识结构的充实与更新
附录《傅山书学思想研究》文章附图一览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1949—2020年李贽文论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50至70年代:发展期
二、20世纪80至90年代:繁荣期
三、21世纪:多元融合期
结语

(5)论岛田虔次的近世儒学建构与阳明学诠释——以《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岛田虔次与《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
二、近世儒学的历史建构
三、阳明学的思想诠释
    (一)王阳明的思想精神
    (二)泰州学派的思想精神
    (三)李贽的思想精神
四、学术论争及其思想立场
结语

(6)阳明后学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价值
        (一)系统反思理学伦理思想之弊端
        (二)阳明后学的思想分化及学派分立
        (三)对阳明后学伦理思想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相关阳明后学人物的界定
        (二)与伦理思想相关的学术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创新点、思路、难点和方法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难点和方法
第一章 阳明后学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除流弊:理学伦理思想的理论局限
        一、理学伦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弊端
        二、心学伦理思想体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节 倡“心”说:王阳明心学伦理思想体系的建构
        一、心即理:本体与道德主体的建立
        二、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道德实践品格
        三、致良知:道德本体的自我开显与扩充
    第三节 分化与流传:阳明后学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天泉证道与王学的分化
        二、阳明后学学派的思想论争与修正
        三、道德启蒙的引领及近代贡献
第二章 尊悟:良知本体的自然明觉与扩充
    第一节 “尊悟”方向的主要人物及其伦理思想
        一、王畿的“现成良知”说
        二、王艮之泰州学派的“率现成良知”说
        三、李贽的“童心”说:个体性向度的强化
    第二节 人性论依据:自然人性论的提倡
        一、“自然之性”的新理欲观
        二、“正利”的新义利观
        三、“崇理到尊情”的情本论
    第三节 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与高扬
        一、理性觉醒:“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二、“以身任天下”的自由豪杰精神
        三、“以友朋代君臣”的新人伦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修:道德实践过程中的心体涵养与伦理担当
    第一节 “主修”方向的核心人物及其伦理思想
        一、事上磨练:钱德洪、欧阳德不离物事的道德实践
        二、归寂主静:聂豹、罗洪先“习静”的道德修养
        三、修己以敬:邹守益、刘邦采“主敬”以复良知之精明
    第二节 化良知为德行:道德主体实践的深化
        一、实修:道德主体为善去恶的德性修养
        二、实功:以良知心性贯通事功的社会实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修正:躬行与经世
    第一节 “修正”方向的代表人物及其伦理思想
        一、东林学者“悟修并重”的道德修养论
        二、蕺山学者“慎独之学”的经世实践论
    第二节 从思到学:反虚务实的实用主义精神
    第三节 明道救世的道德经世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伦理实践: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建构
    第一节 政学合一:政治伦理建构的阐发
        一、治心以治世:基于“良知”统摄的信念政治
        二、“挽复三代之治”:理想政治秩序的追求
        三、“抑君申民”:民本政治伦理思想
    第二节 儒学民间化:社会伦理建构的转向
        一、“士学”向“民学”的平民儒学转变
        二、乡约制度:心学教化的伦理认同
        三、讲学明道:觉民行道的伦理实践
        四、经世济民: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阳明后学伦理思想的评价与意义
    第一节 阳明后学伦理思想的评价
    第二节 对明清之际儒学转型的影响
        一、新质文化的潜滋暗长:复古与考据
        二、异质文化的导入:西方科学与儒学的会通
    第三节 阳明后学伦理思想的近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7)晚明印论中的“自然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晚明印论“自然观”的学术思想背景
    第一节 晚明印论“自然观”的传统学术思想背景
        一、老庄“自然”思想对篆刻的影响——以“道”喻印
        二、以“禅”喻印中的“自然”内涵
    第二节 晚明印论中“自然观”的晚明学术思想背景
        一、王氏心学中的“自然”涵义
        二、禅悦之风和以李挚“童心说”为代表的晚明思潮中的“自然”涵义
        三、晚明印论中的“本真情性”
第二章 晚明印论中主体心态论的“自然观”
    第一节 晚明印论中篆刻家的“精神自然”
    第二节 篆刻家创作目的的非功利性
第三章 晚明印论中审美品评论的“自然观”
    第一节 以自然譬喻品评
    第二节 晚明篆刻品第中的“自然”
    第三节 晚明印论中的古朴自然之美
第四章 晚明印论中创作技法论的“自然观”
    第一节 创作前才能和学养的积累
        一、印内学识积累
        二、提升印外修养
        三、熟能生巧
    第二节 创作时心手关系和情感状态
        一、得心应手
        二、兴
    第三节 创作取法于天工
    第四节 创作技法及其运用的“自然”性
        一、有法无法之间
        二、章法的“自然”性
        三、字法的“自然”性
        四、笔法的“自然”性
        五、刀法的“自然”性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李贽庄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与难点
        2.创新点
一、李贽庄学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李贽庄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明中晚期庄学的繁盛
二、李贽解庄意趣与特色
    (一)李贽解庄的意趣
        1.对现实政治的激愤
        2.对儒学的批判
        3.对独立人格追求
    (二)李贽解庄特色
        1.独解内篇
        2.分层解读
        3.融合释道
三、李贽庄学思想的阐发
    (一)李贽庄学中的道论
        1.道与人道
        2.道之用
    (二)李贽庄学中的逍遥论
        1.逍遥的境界
        2.理想人格
    (三)李贽庄学中的齐物论
        1.是非之辨
        2.万物齐一与圣凡平等
    (四)童心与贵真
        1.真人
        2.真性
四、李贽庄学思想的评价
    (一)李贽庄学思想的贡献
        1.李贽对庄子思想的掘进
        2.丰富了李贽整体思想体系
    (二)李贽庄学的缺憾
        1.李贽庄学思想的矛盾
        2.李贽解庄方式的不足
    (三)李贽庄学的现代启示
        1.绝假还真的精神
        2.追求平等的精神
        3.人格独立的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名教罪人”抑或“启蒙英雄”?——李贽思想的重新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0)晚明“颓废”审美风格下人物画变形画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晚明人物画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明代人物画的阶段性发展
    第二节 晚明人物画的转捩期
        一、特殊环境下人物画之新貌
        二、晚明人物画的写真与变形
        三、晚明人物画变形画风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 晚明“颓废”审美与新思潮下的变形画风
    第一节 晚明“颓废”审美风格的形成背景
        一、颓废现象的历史寻踪
        二、动荡的政治环境
        三、经济高度成长与奢侈习俗风靡
    第二节 明末思想文化的生态表现
        一、王学与晚明思想文化的嬗变
        二、李贽“童心说”与“禅宗”思想
    第三节 “颓废”审美下的变形主义人物画
        一、古法出新意——丁云鹏、吴彬释道人物画
        二、笔墨奇异写性情——崔子忠人物画
        三、狂怪奇崛显本心——陈洪绶人物画
第三章 “颓废”审美风格与变形画风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 晚明丑怪化“颓废”审美的特点
    第二节 晚明审美心理与变形之“奇”
        一、崇奇尚异的审美追求
        二、一反常态——以《五相观音图》《十八应真图》为例
        三、造型之奇
    第三节 以“怪”为美的审美追求
        一、晚明时期的“怪诞”生活
        二、崔子忠《洗象图》之内涵
        三、陈洪绶人物画的怪异簪花现象
    第四节 以“俗”为美的审美趣味
        一、晚明社会的世俗欲望
        二、陈洪绶与通俗艺术
        三、道释题材作品的世俗化表征
        四、物欲渐长——绘画作品中的生活艺术
第四章 影响
    第一节 晚明变形人物画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第二节 “丑怪化”的当代审“丑”观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书籍、专着类
    二、期刊、论文类
附录
    文章中选取作品一览表
专业能力展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四、李贽“童心说”:近代崇高之萌芽(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身为本:王艮儒学思想研究[D]. 赵立庆. 山东大学, 2021(11)
  • [2]李贽“童心”思想及其教育价值研究[D]. 郗佩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傅山书学思想研究[D]. 刘瑞鹏.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1949—2020年李贽文论研究综述[J]. 刘亚娟.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03)
  • [5]论岛田虔次的近世儒学建构与阳明学诠释——以《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为中心[J]. 连凡.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0(04)
  • [6]阳明后学伦理思想研究[D]. 王晓娣. 东南大学, 2020(02)
  • [7]晚明印论中的“自然观”研究[D]. 钱姝妤.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8]李贽庄学思想研究[D]. 肖宁.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名教罪人”抑或“启蒙英雄”?——李贽思想的重新定位[J]. 吴震. 现代哲学, 2020(03)
  • [10]晚明“颓废”审美风格下人物画变形画风研究[D]. 张晓彤.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李治的“童年论”:现代贵族的萌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