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复氧大鼠海马CA1区GABA和Glu表达的影响

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复氧大鼠海马CA1区GABA和Glu表达的影响

一、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复氧后大鼠海马CA1区GABA、Glu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朱婷[1](2021)在《三七皂苷R1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修复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脑卒中发病人群中大约有87%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目前,溶栓和血栓切除术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严格的时间窗(4.5 h以内)限制以及增加出血风险等不良反应,该种方法只能应用于少数患者。神经保护剂仍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有效方法,即抑制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等细胞的死亡。到目前为止,单纯采取神经保护剂治疗的策略在实际临床治疗中疗效并不显着,采取有效方法修复神经血管单元的所有组分是促进神经修复的关键策略。三七皂苷制剂广泛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三七皂昔R1(notoginsenoside R1,NGR1)是三七皂苷中分离出的特有皂苷成分。前期课题组研究发现,NGR1预防给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但NGR1治疗给药能否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修复期起到显着作用尚缺乏报道。目的本课题从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和神经发生(neurogenesis)两个关键环节,通过深入挖掘NGR1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修复的作用途径和关键靶点,系统阐明NGR1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三七皂苷类成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并为三七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建立脑中动脉缺血/再灌(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大鼠脑缺血模型与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诱导的细胞模型。NGR1于MCAO手术后立即腹腔注射,连续给药28天。①采用TTC染色法检测NGR1不同给药剂量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②采用免疫学手段(尼氏染色法)评价NGR1不同给药剂量对大鼠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形态和活力的影响;③通过多普勒成像、免疫荧光双标、双光子成像、透射电镜、划痕实验、EdU增殖实验和成管实验考察NGR1对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④通过ELISA、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质谱成像技术(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MALDI-MSI)、划痕实验、EdU增殖实验、western blot法分析NGR1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并采用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NAMPT)抑制剂 FK866和SIRT1抑制剂Ex-527进一步验证NGR1对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⑤通过行为学实验、免疫荧光双标、western blot、ELISA、MALDI-MSI、划痕实验和EdU增殖实验考察NGR1对修复神经功能和神经发生的促进作用。⑥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划痕实验、EdU增殖实验、western blot法分析NGR1促进神经发生的作用机制,并采用TrkB抑制剂ANA-12和PI3K抑制剂LY294002进一步验证NGR1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发生的分子机制。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40 mg·kg-1)和中剂量(20 mg·kg-1)NGR1治疗给药7天能显着改善大鼠局部脑梗死体积;改善大鼠皮层和海马CA1区尼氏小体丢失情况、提升神经元活力。另外,NGR1中剂量(20 mg·kg-1)对海马CA1区尼氏小体丢失的改善及神经元活力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2.NGR1(20 mg·kg-1)治疗给药28天能够显着恢复脑缺血大鼠的脑血流量、促进新生神经元CD31+/EdU+的增殖、增加血管密度及血管分叉数、增长总血管长度、改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显着提高血管生成因子VEGF、TGF-β、b FGF2和PDGF在皮层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显着改善能量代谢因子NAD+、ATP、ADP、AMP和GMP表达水平。体外实验结果表明,12.5~50μM的NGR1孵育处理可显着提高HBMEC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与成管,而NGR1对HBMEC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的作用被NAMPT抑制剂FK866和SIRT1抑制剂Ex-527抑制。通过体内外实验进一步发现,NGR1处理可以显着抑制由温度和蛋白酶引起的NAMPT降解,提高NAMPT的表达水平,上调SIRT1表达,SIRT1的上调能够使Notch细胞结构内域NICD脱乙酰化,从而抑制DLL4-Notch信号传导,引起内皮祖细胞中VEGFR-2的上调,从而增强了 EPC血管生成功能,而NGR1促血管生成功能被FK866和Ex-527抑制。另一方面,NGR1(20 mg·kg-1)治疗给药7天处理能够显着提高NAMPT的表达水平,上调NAD+,提高SIRT1/2/3的表达,增加线粒体保护作用,改善能量代谢,而NGR1改善能量代谢作用被FK866抑制。3.NGR1(20 mg·kg-1)治疗给药28天能够显着改善脑缺血大鼠各项行为学指标;促进新生神经元DCX+/EdU+、Nestin+/EdU+和NeuN+/EdU+的增殖;促进少突胶质细胞APC+/EdU+的增殖;提高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和NT-4在皮层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增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突触蛋白SYN、PSD95、MAP-2和Tau-1的表达水平;促进神经递质谷氨酸、N-乙酰天冬氨酸和K+的释放。体外实验结果表明,12.5~100 μM的NGR1孵育处理可显着提高PC12神经元细胞的迁移与增殖,而NGR1对PC12神经元细胞迁移和增殖的作用被TrkB抑制剂ANA-12和PI3K抑制剂LY294002抑制。通过体内外实验进一步发现,NGR1处理能够显着提高BDNF的表达水平,特异性激活其受体TrkB的表达,上调BDNF信号传导下游效应因子CREB和Akt的表达,而NGR1对BDNF/Akt/CREB信号通路的激活被ANA-12和LY294002抑制。结论NGR1(20 mg·kg-1)治疗给药能够显着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修复,促进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与调控NAMPT/Notch/VEGFR-2信号通路相关。另外,NGR1治疗给药能够显着改善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促进神经发生,其作用机制与激活BDNF/Akt/CREB信号通路相关。以上发现为三七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功能修复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张丹丹[2](2020)在《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供血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属中医“中风病”范畴。通络化痰胶囊(Tongluo Huatan Capsule,THC)有活血通络、化痰熄风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团队课题组前期已完成该药Ⅳ期临床试验资料采集,但未对数据进行总结,现基于前期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性总结及分析,进一步评价通THC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基于中医“异病同治”思想,痰瘀阻络证也是缺血性卒中后引发血管性痴呆(Vescular Dementia,VD)常见证型,由此提出假设:THC对VD是否也会有效?据最新研究显示,上调网格蛋白(clathrin)及其内吞标记物Rab5B能够促进神经元表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的内吞,减少神经元膜表面的NMDAR分布,从而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造成的神经元损伤,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但是clathrin和NMDA受体在这一过程中各个时点的变化还未明确。故本研究拟针对VD大鼠模型,早期给药干预后造模,取海马组织,按照造模后3h/1d/3d/7d/14d不同时点,采用动物行为学及Western blotting(WB)、RT-PCR检测clathrin及其内吞标记物Rab5B、NMDAR1(NMDAR功能亚单位)的表达,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动态变化特点,同时探讨THC在VD早期干预中可能存在的作用,从而从微观表征层面证明中药异病同治的疗效。临床研究目的:进一步评价THC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单臂队列临床研究,纳入34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中符合西医脑梗死恢复期及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诊断标准的病例,予THC治疗4周。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课题组前期采集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中医证候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为疗效评价指标;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1)2012年01月-2016年12月于34家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纳入的受试者共2169例,THC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09%、81.01%;mRS总分减少50%及以上者817例(37.67%),总分下降至0-1者1187例(54.73%);(2)影响NIHSS综合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24,95%CI 1.009-1.039,P=0.002)、基线合并高血压(OR=4.720,95%CI 3.513-6.341,PP=0.000)、冠心病(OR=2.601,95%CI 1.530-4.421,P=0.000)、高脂血症(OR=2.234,95%CI1.234-4.407,P=0.008)、基线 NIHSS 评分(OR=0.902,95%CI 0.849-0.957,P=0.001)影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综合疗效。(3)影响中医证候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中医证候评分对中医证候疗效有影响(OR=62.023,95%CI 37.407-113.026,P=0.000);(4)影响mRS改善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19,95%CI 1.007-1.031,P=0.001)、基线合并高血压(OR=2.898,95%CI 2.144-3.917,P=0.000)冠心病(OR=3.625,95%CI 1.516-8.673,P=0.004)对 mRS 的改善有影响;(5)THC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0.00%。结论:(1)THC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单用或联用其他西医基础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残障及中医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2)THC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年龄小、基线病情轻、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疗效越好。实验研究目的:(1)探索VD大鼠海马区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动态变化特点;(2)探索THC在VD早期干预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方法:大鼠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THC组、美金刚组(MH组)、参知健脑方组(SZJN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等量的蒸馏水灌胃,1次/日,连续7日。采用2VO+腹腔注射硝普纳的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血管,不注射硝普钠。造模后进行跳台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造模后3h、1d、3d、7d、14d分别取大鼠海马组织通过RT-PCR、WB检测海马clathrin、NMDAR1、Rab5B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①跳台试验(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潜伏期以及错误次数无统计学差异;VD大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加(P<0.05);②新物识别实验,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新物辨别指数下降(P<0.01);THC组、SZJN组、MH组辨别指数均比模型组高(P<0.01);③水迷宫: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缩短(P<0.01)。不同分组对逃避潜伏期的影响有差异(P<0.05),模型组与其他四组大鼠相比逃避潜伏期延长;撤去平台后,模型组与其他四组大鼠相比在目标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和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SZJN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2)病理学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海马CA1区结构形态未见异常,神经元形态完整,排列整齐,胞核与胞质界限清晰可见无坏死。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不完整,排列紊乱,间隙增大,胞质稀少,神经元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排列紊乱程度加重,间隙增加明显。与模型组比较,THC组、SZJN组大鼠海马CA1区整体组织损伤情况均有明显改善,神经元排列较为整齐,细胞形态结构较完整,胞质较均匀,胞核与胞质界限较清晰,少数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MH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层次减少,神经元排列稀松,形态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部分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尼氏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紧凑,染色后呈现为颗粒或状块状,染色浓密且规则。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散乱,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带出现了断裂,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大量神经细胞出现尼氏体碎裂。THC组、SZJN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排列较为整齐,少数细胞间隙增宽,细胞带稍有变薄,少量的神经细胞可见到有尼氏体碎裂、胞质中央尼氏小体消失。MH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形态和排列较模型组有所改善,部分神经元细胞凋亡,细胞带变薄。RT-PCR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3h、1d、3d、7d、14dVD大鼠clathrin mRNA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MHG组(P<0.01)、THC组(P<0.01)、SZJN组(P<0.01)大鼠海马clathrin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7d、14d模型组大鼠NMDAR1 mRNA表达增加(P<0.01),术后1d NMDAR1 mRNA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3h SZJN组NMDAR1 mRNA 表达降低(P<0.01),术后 7d、14dMH 组(P<0.01)、THC 组(P<0.01)、SZJN组(P<0.01)NMDAR1 mRNA 表达降低;③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1d、3d、7d、14d VD大鼠Rab5B mRNA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 3h、1d、3d、7d、14dMH 组(P<0.01)、THC 组(P<0.01)、SZJN组(P<0.01)大鼠海马Rab5B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3)WB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1d、3d、7d、14d模型组大鼠clathrin蛋白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THC组大鼠在术后3h(P<0.01)、1d(P<0.05)clathrin 蛋白表达升高,SZJN 组在术后 3h(P<0.01)、1d(P<0.05)、7d(P<0.05)、14d(P<0.05)clathrin蛋白表达升高,MH组在术后3h(P<0.01)clathrin蛋白表达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P<0.01)、7d(P<0.01)、14d(P<0.01)模型组大鼠的膜蛋白NMDAR1表达增加,术后1d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THC组大鼠术后3h(P<0.05)、7d(P<0.01)NMDAR1表达减少,1d时表达增多(P<0.01),SZJN组、MH组大鼠术后3h、7d NMDAR1表达减少(P<0.01)。结论:(1)THC早期干预可减轻VD大鼠海马CA1区的病理损伤,提高学习及记忆能力,具有脑保护作用;(2)VD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NMDAR1表达的动态演变在造模后先升后降再上升。clathrin及Rab5B表达降低导致神经元表面NMDAR内吞减少加重了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导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3)THC早期干预VD大鼠,可通过上调clathrin表达使神经元表面的NMDAR内吞增加,或下调NMDAR表达来减少兴奋性毒性作用对神经元的损伤,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李泽惠[3](2020)在《参麻益智方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改善VaD大鼠认知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患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第二常见痴呆类型。VaD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故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正逐渐成为社会主要健康问题之一。VaD的病理标准尚缺乏明确的共识,其发病机制与氧化应激损伤、神经炎症、脑能量代谢障碍、胆碱能系统失调等有关。尽管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法也只是对症治疗,可在短期内减轻一些认知功能症状,但几乎不能减缓疾病的进展。而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在增强记忆力、控制与痴呆相关的精神和行为症状方面有较多经验,在VaD治疗上也逐步显示出优势。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在脑内广泛分布,具有结构支持、信息传递、代谢平衡维持、脑血流量调节等众多功能;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病变,都可以使AS表现出形态、功能以及基因表达的反应性改变。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反应性AS增生也是复杂、多面性的过程,因此,研究VaD模型的AS类型及特化生物学功能,对于AS在VaD疾病过程中可能获得或失去的功能进行探讨,对于阐明VaD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参麻益智方由人参、天麻、鬼箭羽、川芎组成,具有补虚益智,化瘀通络的功效,是周文泉教授治疗气虚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的经验方,对于VaD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治疗效果显着。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参麻益智方对AS及其功能的调控作用,以明确其改善VaD大鼠认知功能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目的:观察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并阐明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微球栓塞法建立Va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微球栓塞模型(ME)组、参麻益智方低剂量(ME+SL)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ME+SH)组,灌胃给药2周。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免疫荧光法标记脑组织切片NeuN、GFAP并进行阳性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计数;抗体芯片筛选模型差异神经相关蛋白表达;ELISA检测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VEGF、HIF-1α的表达情况;qPCR检测Nrf2、HO-1 的 mRNA 水平。结果: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E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提示ME大鼠有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损伤;ME+SH组逃避潜伏期较ME组明显缩短(P<0.05),ME+SL组和ME+SH组穿越平台次数较ME组明显增多(P<0.05),ME+SL组和ME+SH组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较ME组明显延长(P<0.05),提示参麻益智方能够改善Va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2.NeuN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E组海马CA1区NeuN阳性细胞数量较Sham组明显减少(P<0.05),提示ME大鼠的海马CA1区神经元受到损伤而丢失;ME+SH组的NeuN 阳性细胞数量较ME组明显增多(P<0.05),提示参麻益智方能够减少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丢失。3.GFAP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E组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数量较Sham组明显增多(P<0.05),ME+SH组GFAP阳性细胞数量较ME组明显增多(P<0.05)。4.抗体芯片对神经相关蛋白筛选结果显示:ME组TNF-α、IL-1β、IFNγ、VEGFA水平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5)。5.ELISA结果显示:ME组IL-1β、TNF-α含量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5);ME+SL、ME+SH 组 IL-1β、TNF-α 含量均较 ME 组明显降低(P<0.05)。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E组VEGF表达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5),ME+SH组VEGF表达较ME组明显升高(P<0.05)。ME组HIF-1α表达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5),ME+SL、ME+SH组HIF-1α表达较ME组明显升高(P<0.05)。7.qPCR结果显示:ME组HO-1、Nrf2 mRNA水平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5);ME+SL、ME+SH 组 HO-1、Nrf2 mRNA 水平较 ME 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参麻益智方可能通过上调Nrf2/HO-1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具有保护作用的反应性增生,一方面抑制促炎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减少神经损伤,另一方面通过上调HIF-1α促进神经营养因子VEGF的分泌,发挥神经保护、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

吴艺琼[4](2019)在《中药金思维对散发性AD小鼠α7-nAchRs和mGluR相互作用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随着社会的老龄化,AD已成为日益明显的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脑病。虽然AD的研究已超过百年,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防治策略仍然面临许多挑战。AD主要的神经病理改变是蛋白质的异常表达、加工和共沉积,最低程度上表现为AD基本病理变化的两个蛋白Aβ和tau共沉积,相关级联事件中的关键步骤等疾病确切发病机制仍未明确。然而在AD基本病理变化中不可忽视的是突触对认知的影响,除了突触结构和结构蛋白,其中功能蛋白α7-nAchRs和mGluR相互作用(α7-nAchR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维护神经系统内环境稳态及突触可塑性。mGluR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谷氨酸受体,参与维持神经元存活、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回路形成)在AD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中医药在对抗AD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由补肾、化痰、益气和活血药物组成的抗AD中药复方制剂金思维,具有疗效持续时间长、改善记忆作用强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本文拟在既往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从α7-nAchRs和mGluR相互作用的影响,探讨中药金思维对拟散发性AD小鼠认知的改善作用,力图简要阐明金思维早期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0只正常组(0.5%CMC);100只在第1天和第3天,双侧侧脑室(在前囟后0.8mm、矢状缝旁开1.5mm处)注射链尿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3mg/kg(5μl),随机分为模型组(0.5%CMC)、多奈哌齐组(0.92mg/kg溶于0.5%CMC)、金思维大剂量组(20mg/kg溶于0.5%CMC)、金思维中剂量组(10mg/kg溶于0.5%CMC)、金思维小剂量组(5mg/kg溶于0.5%CMC),每组20只,连续灌胃3个月。采用行为学(Morris水迷宫和跳台)观察小鼠学习能力和记忆保持能力;透射电镜下观察小鼠突触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法观察α7-nAchR、mGluR5、PSD95及Shank1的表达与分布。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金思维可以减少AD小鼠定向航行的游泳距离和潜伏期;跳台实验结果潜伏期增长,均表明金思维可以改善小鼠学习能力和记忆保持能力。2.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可见突触外形模糊,结构被破坏。突触内线粒体模糊,伴有嵴断裂。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可见突触形态结构基本正常,突触间隙基本清晰正常。3.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α7-nAchRs、PSD95和Shank1的表达和分布明显减少(P<0.01),mGluR5表达增多(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α7-nAchRs、mGluR5、PSD95和Shank1的表达和分布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或P<0.05),均提示可能与金思维的神经保护机制有关。结论复方中药金思维连续灌胃3个月,可以提高散发性AD小鼠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保持能力、改善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提高突触后膜结构蛋白PSD95和Shank1在海马中的表达和分布,进而使突触结构间连接更加紧密,改善突触可塑性。复方中药金思维还可以改善突触前膜功能蛋白α7-nAchR和突触后膜功能蛋白mGluR5的表达,改善突触传递。因此,金思维改善散发性A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突触结构和功能有关,并为AD的治疗、临床用药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张业昊[5](2018)在《SLT对缺血缺氧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及保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绝大多数脑卒中病例是由短暂性或永久性脑血管闭塞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中风)最终导致脑梗死。缺血性中风是一种高度复杂和异质性的疾病,缺血后兴奋性毒性氨基酸的释放,炎性因子、趋化因子的释放等,都会对神经元产生二次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做为脑内大量存在的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管家细胞,其在神经兴奋时清除多余的兴奋性递质、控制离子和水分子动态平衡、释放神经营养因子、转移代谢产物和废弃物、参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形成、调控局部脑血流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探索有效中药对其的作用机制,对防治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意义。目的:整体与细胞水平,探讨缺血缺氧状态下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增殖、神经递质的传递、炎性反应及LCN2蛋白诱导的相关信号通路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中药复方SLT及其部分有效成分对星形胶质细胞相关功能的干预作用与相关机制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SLT治疗急性期多发性脑梗死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大鼠微球法至多发性脑梗死实验模型,通过神经行为评分、透射电镜观察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HE染色观察病理学形态评价SLT对皮层区损伤的保护作用;根据组织内及血清内炎性因子的表达,以及qPCR、免疫荧光、免疫印迹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特异蛋白LCN2及其诱导的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变化,以考察脑缺血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与炎性反应的关系及SLT对缺血损伤皮层区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第二部分——SLT治疗恢复期多发性脑梗死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大鼠微球法至多发性脑梗死实验模型,依据前期结果,首先通过microRNA基因组学评价恢复期脑梗死大鼠缺血侧大脑组织内microRNA的变化,根据前期急性期结果寻找相关的靶基因、相关通路以及SLT可能的作用靶点;其次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SLT对恢复期大鼠空间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随后,根据组织内及血清内炎性因子的表达,以及qPCR、免疫荧光、免疫印迹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特异蛋白LCN2及其诱导的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变化,以考察恢复期脑缺血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与炎性反应的关系及SLT对恢复期缺血损伤皮层区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第三部分——SLT及主要有效成分抗HA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机制研究——选择SLT及主要活性成分银杏叶总提物进行细胞水平的研究。首先建立人星形胶质细胞——Human Astrocyte细胞培养体系,通过CCK8法考察二者对正常培养HA细胞活力的影响;随后,依据前期基础及参考文献建立HA细胞糖氧诱导(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损伤模型,并采用慢病毒转染的方法过表达目的基因LCN2,检测细胞分泌炎性因子含量变化,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特异蛋白LCN2及其诱导的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变化,考察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SLT有效成分对其的影响。结果:在第一部分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如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SLT可显着降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评分的分值,银杏叶提取物亦能降低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评分的分值,但较SLT组分值略高;SLT可有效减轻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增殖,SLT组缺血侧病变减轻,皮层神经元少量变性,核固缩和核溶解程度减轻,神经元的凋亡与坏死受到抑制,较为明显改善脑脑缺血损伤大鼠皮层缺血周边半暗带区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损伤;SLT可抑制缺血侧皮层区及血清内炎性因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根据免疫荧光与免疫印迹的结果看出,SLT可能通过抑制LCN2诱导的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表达来抑制炎性反应。在第二部分试验中,首先我们发现,对于脑缺血恢复期大鼠,SLT可减少部分缺血侧组织的microRNA差异,并可预测到与LCN2-JAK2/STAT3通路有关;其次,SLT及银杏叶提取物可显着降低脑缺血引起的大鼠空间记忆认知功能障碍,与急性期结果相似,SLT可有效减轻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增殖,SLT组缺血侧病变减轻,皮层神经元少量变性,核固缩和核溶解程度减轻,神经元的凋亡与坏死受到抑制,较为明显改善脑脑缺血损伤大鼠皮层缺血周边半暗带区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损伤;SLT可抑制缺血侧皮层区及血清内炎性因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根据免疫荧光与免疫印迹的结果看出,SLT可能通过抑制LCN2诱导的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表达来抑制炎性反应。第三部分实验中,细胞水平结果与整体水平结果互相印证,SLT与EGB阻断了 OGD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内JAK2/STAT3的激活和炎性因子的生成,而LCN2的过度表达显着增强了这些效应;SLT与EGB下调了 LCN2过表达增强的这些效应。结论:(1)缺血缺氧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增殖,从而诱导一系列的炎性反应,并激活LCN2诱导的JAK2/STAT3信号通路;(2)SLT及其有效成分可能以LCN2为靶点,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抑制进一步的炎性反应,以达到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目的。

丁瑞丛[6](2018)在《基于PKA/CREB信号通路探讨涤痰化瘀开窍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血管性痴呆(VD)是痴呆发病的第二位原因,痰浊、瘀血是引起VD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由于脑窍生理功能及结构的特殊性,需要在涤痰化瘀的同时运用通脑窍的方法,即涤痰化瘀开窍的治法。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古代医家对VD疾病、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认识,对现代中医药治疗VD的进展进行了概述。从涤痰化瘀开窍的治法探讨VD发病的机理和治疗原则,本课题以SD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复合脑缺血模型作为VD动物模型,观察涤痰化瘀开窍法对大鼠行为学、血脂和炎性因子、海马区微血管密度(MVD)、脑组织病理形态和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涤痰化瘀开窍法对该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机理,旨在为涤痰化瘀开窍法防治VD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1.理论探讨:整理与中医涤痰化瘀开窍法有关的相关文献,分析涤痰化瘀开窍法的概念和内涵,及其防治VD的理论和中医临床基础。2.实验研究:以SD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复合脑缺血模型作为VD动物模型,以PKA-CREB信号通路为研究靶点,研究涤痰化瘀开窍法对VD的作用机制。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检测其学习、记忆能力。海马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测大鼠海马区MVD及大鼠海马区病理变化。ELISA法测定大鼠海马区炎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PKA-CREB通路上、下游相关物质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PKA-CREB途径主要蛋白表达量。结果1.MORRIS水迷宫定向航行实验:灌胃4周后模型组与空白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发现平台时间明显延长(P<0.01),游泳总路程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大鼠发现平台时间均有缩短(P<0.05,P<0.01),游泳总路程均减少(P<0.05,P<0.01);与涤痰汤原方组比较,活血组发现平台时间延长(P>0.05),游泳总路程明显增加(P<0.01)。涤痰汤加味组与原方组比较,发现平台时间较短(P>0.05),游泳总路程缩短(P<0.05)。空间探索实验:表现出与定向航行实验相似的趋势。2.对血脂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脂与空白组比较,TC、TG、LDL明显增高(P<0.01),HDL明显降低(P<0.01)。各用药组给药4周后,大鼠TC、TG、LDL均有不同程度降低,HDL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以涤痰汤加味组最为明显。炎性因子方面,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炎性因子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经用药后,各用药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炎性因子均有一定程度降低,其中以涤痰汤加味组最为明显。3.对微血管密度及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造模后用药4周进行相关检测,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Ang-1,VEGF含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各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海马组织内Ang-1、VEGF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其中涤痰汤加味组增高最多;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区微血管数明显少于空白组(P<0.01),用药后各用药组海马区血管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以涤痰汤加味组最为明显,其次为涤痰汤原方组。HE染色显示:空白组大鼠CA1区可见大量椎体细胞,排列紧密、整齐,模型组大鼠CA1区椎体细胞大量丢失,残存细胞肿胀,细胞间质稀疏,坏死细胞数量增多,各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椎体细胞丢失程度较轻,细胞变性坏死较少,其中以涤痰汤加味组最为明显。4.对VD模型大鼠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 AMP、PKA、CREB、NGF、BDNF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经药物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p<0.05)。涤痰汤加味组升高明显,涤痰汤原方组次之,活血组升高幅度较小。结论:1.痰浊和瘀血是导致VD发病的基本因素,涤痰化瘀开窍法是有效防治VD的重要治法。2.涤痰化瘀开窍法能够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和自主活动能力。3.涤痰化瘀开窍法治疗VD可能与降低大鼠血脂、炎性因子、促进血管新生,增加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物质表达,发挥抗缺血损伤和脑细胞凋亡有关。

甘业贤[7](2017)在《温肺降浊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SOD、MDA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温肺降浊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并从血清SOD、MDA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据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温肺降浊方,两组均观察用药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及ADL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水平明显上升,MDA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血清SOD、MDA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安全性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均未出现明显差异性(P﹥0.05);且用药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温肺降浊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肯定,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SOD含量及降低MDA水平有关。

刘斌[8](2017)在《补阳还五汤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血管单元RAGE/LRP1受体系统的调节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痴呆的一种常见类型,其发病率逐年升高,造成较重的社会负担。AD主要病理特征包括由淀粉样蛋白(Aβ)在细胞外大量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P)和神经元丢失。补阳还五汤(BYHWT)是中医补血祛瘀的经典名方,临床用于脑血管意外的治疗有确凿的疗效。本文在前期研究中发现BYHWT对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有明显改善作用,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信号通路有关。本研究继续对BYHWT作用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BYHWT是否作用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影响BMEC外排转运体LRP1内向转运体RAGE调整Aβ中枢代谢而起到防治AD的作用。目的:研究BYHWT对AD小鼠学习记能力、海马形态、内皮细胞和血管形态、细胞凋亡和转运子RAGE/LRP1影响,研究BYHWT对采用Aβ25-35造模的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通过观察AD细胞模型形态学变化、炎症介质分泌、细胞凋亡率和RAGE/LRP1转运体表达,探究药物是否通过影响BMEC功能从而对血脑屏障及神经血管单元产生影响,寻找药物的治疗靶点。方法:BYHWT提取物依据临床给药煎煮法制备。体内实验:选择7月龄APP/早老素(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AD模型进行实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验证APP和PS1基因表达。APP/PS1小鼠随机分为5组(n=20),Model组,多奈哌齐组,BYHWT高、中、低剂量组,另选择C57BL/6小鼠20只作为Control组。Control组和Model组给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阳性药组给多奈哌齐0.001g·kg-1,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37.06、18.53、9.26g·kg-1BYHWT(生药量),连续灌胃35日后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和Tunel染色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形态结构和细胞凋亡。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小鼠海马微血管形态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检测海马LRP1、载脂蛋白(Apo J)、RAGE 和 VCAM-1 表达。体外实验:体外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用含有24μmol/L的Aβ25~35细胞培养液培养24h,模拟AD细胞模型,用150μmol/L的BYHWT进行干预。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一般形态,采用TEM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和Aβ25-35分泌,FCM检测细胞凋亡率,WB法检测细胞RAGE、LRP1、ICAM-1、VCAM-1、ApoJ、ApoE、NF-κBp65 蛋白表达。结果:体内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与Model组相比,BYHWT高、中剂量组和Donepezil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较低,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在定位航行实验中,BYHWT高、中剂量组和Donepezil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HE染色显示Control组小鼠海马CA1区细胞排列规则,模型鼠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层数较少、核仁不清晰,BYHWT组海马CA1区细胞排列比较规则、核仁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层数较多。TEM观察到,ADModel组海马毛细血管变形且窄,内皮细胞不完整,腔外有大空泡,突触融合。经过BYHWT治疗,海马神经元形态逐渐恢复,毛细血管结构清晰,突触形态较好。Tunel法测细胞凋亡显示,与Model组相比,高、中剂量组海马Bcl-2/Bax比值明显增加。IHC显示,与Model组相比,高、中剂量组海马LRP1和ApoJ表达明显升高,且RAGE和NF-κBP65表达明显降低。体外实验通过透射电镜(TEM)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形态,Model组细胞形态学与Control组细胞相比,发生异常改变,如细胞变圆、增殖减慢、细胞核固缩、核周隙增宽、核质比异常、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空泡变性、微绒毛减少、脱落等。BYHWT低、中、高剂量组及Donepezil组与Model组相比细胞具一定程度的形态学恢复,其中BYHWT以中、高剂量组恢复较明显,且高剂量组及Donepezil组与Control组细胞形态最为接近。ELISA法显示,BYHWT高、中剂量可以下调Aβ诱导的BMEC细胞中IL-1β、IL-6、TNF-α和Aβ25-35的含量,从而减轻Aβ诱导的BMEC细胞产生的炎症反应。同时流式细胞术显示BYHWT高、中剂量可以降低由Aβ诱导的BMEC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显示BYHWT三个浓度组与Model组相比对RAGE蛋白表达有明显下调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高浓度组作用最明显(P<0.01);BYHWT三个浓度组对LRP1蛋白表达有明显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低浓度组即有明显作用(P<0.01);BYHWT三个浓度组对NF-κBP65蛋白表达有明显下调作用(P<0.05);BYHWT三个浓度组中仅高浓度组对ApoE蛋白表达有上调(P<0.05),低浓度和中浓度组没有作用。与Model组相比,BYHWT三个浓度组对ICAM-1、VCAM-1蛋白表达有明显下调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中浓度组(P<0.05)、高浓度组(P<0.01)作用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YHWT三个浓度组对NF-κBp65蛋白表达有明显下调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中、高浓度组作用最明显(P<0.01)。结论:体内实验表明BYHWT高、中剂量可改善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恢复AD小鼠海马CA1区形态,改善海马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其机制与BYHWT增强AD小鼠海马RAGE蛋白表达,减弱AD小鼠海马LRP蛋白表达密切相关。体外实验进一步得出BYHWT通过调节RAGE/LRP1转运体调节Aβ代谢,通过抑制NF-KBP65信号通路影响ICAM-1、VCAM-1蛋白介导的血管内皮炎症,改善Aβ诱导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的形态学改变,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伍大华[9](2013)在《基于脑髓理论分阴阳论治的补肾活血法干预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中医脑髓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温肾活血、滋肾活血两种不同的补肾活血法治疗(Vascular dementia, VaD)的临床疗效,并评价两法对VaD患者胆碱能系统神经递质及血管内皮功能活性物质的影响,以探讨作用机制;另外,通过对肾阳虚血瘀证、肾阴虚血瘀证VaD患者智能障碍结构差异、胆碱能神经递质失衡和血管内皮功能活性物质变化的不同特点及对应治法干预效果的分析,验证补肾活血法治疗VaD分阴阳论治的优越性,提出“脑髓阴阳论”的假说。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原则,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将符合肾阳虚血瘀证VaD诊断标准的50例肾阳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温肾活血组25例和对照1组(奥拉西坦胶囊)25例;将符合肾阴虚血瘀证VaD诊断标准的50例肾阴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滋肾活血组25例和对照2组(奥拉西坦胶囊)25例。温肾活血组给予温肾活血方治疗,滋肾活血组给予滋肾活血方治疗,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给予奥拉西坦胶囊治疗。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中医证候、中枢胆碱能神经递质、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等方面进行研究,观察温肾活血方和滋肾活血方治疗Va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生化机制。另外,从临床表现特点、智能障碍构成、胆碱能神经递质失衡、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变化等方面,比较肾阳虚血瘀证和肾阴虚血瘀证VaD的差异,寻找脑髓分阴阳的临床与物质依据。结果:共收集患者100例,包括肾阳虚血瘀证患者50例、肾阴虚血瘀证50例。其中剔除、脱落病例5例,最终纳入统计的病例为95例,其中肾阳虚血瘀患者47例(包括温肾活血组24例、对照1组23例),肾阴虚血瘀患者48例(包括滋肾活血组24例、对照2组24例)。温肾活血组、滋肾活血组、对照1组、对照2组的MMSE评分、ADL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观察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1或P<0.05),而且温肾活血组、滋肾活血组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奥拉西坦胶囊(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或P<0.01));温肾活血组、滋肾活血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均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P>0.05)。MMSE项目增分上,四组的记忆积分、计算积分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温肾活血组与对照1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滋肾活血组与对照2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温肾活血组的语言积分、滋肾活血组的视空间执行能力积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对照1组的语言积分、对照2组的视空间执行能力积分均改善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P>0.05)。温肾活血组与对照1组的定向力积分、视空间执行能力积分均无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滋肾活血组与对照2组的定向力积分、语言积分均无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肾阳虚血瘀组与肾阴虚血瘀组MMSE构成因子比较: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语言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肾阳虚血瘀VaD的语言损害重于肾阴虚血瘀证VaD。视空间执行能力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肾阴虚血瘀证VaD的视空间执行能力损害重于肾阳虚血瘀证VaD.肾阳虚血瘀证与肾阴虚血瘀证两组VaD患者的胆碱能神经递质和血管内皮活性物质比较:Ach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肾阳虚血瘀VaD患者的Ach含量较肾阴虚血瘀更低;AchE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肾阴虚血瘀VaD患者的AchE活性较肾阳虚血瘀增加更明显;ET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肾阴虚血瘀VaD患者的血浆ET含量较肾阳虚血瘀增加更明显;CGRP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肾阳虚血瘀VaD患者的血清CGRP含量较肾阴虚血瘀降低更明显。四组的Ach含量提高、AchE活性抑制、ET含量降低、CGRP含量增加均明显(与治疗前比较,P<0.01或P<0.05),而且温肾活血组治疗后的Ach含量提高较对照1组明显(P<0.05)、滋肾活血组治疗后的AchE活性抑制较对照2组明显(P<0.05),两中药组治疗降低ET含量、增加CGRP含量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温肾活血方和滋肾活血方均为VaD临床有效的治疗组方,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越性。2.温肾活血方和滋肾活血方的临床疗效及对认知障碍因子构成改善的针对性可能是分阴阳论治肾虚血瘀证VaD的优势体现。3.调节胆碱能神经递质失衡及调节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失调、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温肾活血方和滋肾活血方干预VaD的疗效机制之一。4.脑髓亦有阴阳之分,肾阳虚血瘀证和肾阴虚血瘀证VaD在痴呆临床表现、认知能力构成、胆碱能神经递质失衡、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变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可能是脑髓阴阳论的临床和物质基础。

刘洋[10](2012)在《醒脑静制剂对脑卒中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尤其在老年人中多发。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在既往报道中,绝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即使脱离生命危险,也会伴有不可恢复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为口眼歪斜、肢体功能障碍、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精神抑郁等。这些症状可能一直困扰患者,如不采用适当措施加以治疗和干预,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加重,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中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其作用靶点广泛,作用持久、温和,毒副作用小,在对症治疗的同时,也可对机体整体状态进行调节。我国医药资源丰富,经典名方、验方,经现代工艺制剂后,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也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得到广泛认可。醒脑静注射液由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等药物组成,能够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开窍醒脑。临床上用于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如脑卒中、一氧化碳中毒、肝昏迷等急重症,尤其是对于急性缺血性脑病具有良好疗效,得到临床工作者的认可。然而,由于其剂型原因,醒脑静注射液不便于病人自行给药,使其不能长期应用于脑缺血恢复期的治疗,为其临床应用带来一定局限性。醒脑静口服制剂是注射液原方提取物,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可延长药物临床应用时间,且便于服用。经过前期筛选,目前制剂工艺已确定。并其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具有一定作用保护作用,其对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得到初步肯定。本研究采用大脑中动脉血栓(MCAT)模型,通过比较两种醒脑静复方制剂(醒脑静注射液和醒脑静口服制剂)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动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明确口服制剂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并采用永久性局灶性中动脉阻断脑缺血(pMCAO)大鼠模型,观察醒脑静口服制剂在脑缺血恢复早期(14 d)对缺血模型动物肢体运动、平衡能力相关指标,评价药物在缺血性脑损伤恢复早期的神经保护作用。另外,本研究中还采用转基因脑卒中动物模型——自发性脑卒中大鼠(SHRSP),评价醒脑静口服制剂对SHRSP血压、心率及一般体征的影响,并从对抗氧化性损伤的角度评价了醒脑静口服制剂对SHRSP的保护作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醒脑静注射液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明确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抗炎、抗氧化、改善能量代谢障碍等作用有关,但其对突触结构、功能的影响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永久性局灶性中动脉阻断脑缺血(pMCAO)大鼠模型,从神经元病理改变、突触结构、功能角度,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脑缺血急性期神经元病理改变、突触结构改变、及突触功能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醒脑静口服制剂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和自发性脑卒中大鼠的影响第一节醒脑静口服制剂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实验一两种醒脑静制剂对三氯化铁所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两种醒脑静复方制剂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脑梗死范围的影响,明确口服制剂在脑缺血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醒脑静注射液3、9mL/kg组(相当于临床人用量9倍、27倍)、醒脑静口服制剂40mg/kg、120mg/kg(每10 mL注射液生药量相当于口服制剂0.1289g,分别相当于临床人用量9倍、27倍)组,另设假手术组。造模前,醒脑静口服制剂组灌胃给药两天2 d,醒脑静注射液组腹腔注射给药,1次/d;第3 d给药1 h后,采用三氯化铁凝闭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MCAT)模型,造模6 h后给药1次。于造模后6h、24 h分别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并于造模24 h后,取脑,冠状切片,进行TTC染色,对白色梗死组织进行称重,以梗塞组织重量占总脑重量的百分比作为脑梗塞范围。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缺血后模型动物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表现为:身体蜷缩,身体平衡能力下降,向左侧旋转、倾倒,不能行走等。术后6 h,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注射液9 mL/kg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5),醒脑静口服制剂也能够明显减轻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P<0.05);术后24h,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3 mL/kg、9 mL/kg组神经功能缺损均明显减轻(P<0.05,P<0.01),醒脑静口服制剂120mg/kg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减轻(P<0.05)。手术24 h后,缺血组动物脑组织可见不同程度的白色梗死灶。其中,模型组脑梗死组织可达14.9 g,经给药治疗,给药组脑梗死范围较模型组明显降低,醒脑静注射液3 mL/kg、9 mL/kg组均能够明显减小梗死范围(P<0.05,P<0.01);醒脑静口服制剂40mg/kg、120mg/kg组能够显着减少梗死体积(P<0.01)。结论:醒脑静口服制剂在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后24 h内能够改善缺血模型动物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少缺血后脑组织梗死范围,且与醒脑静注射液组相比,效果无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醒脑静口服制剂对三氯化铁所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实验二醒脑静口服制剂对永久性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阻断脑缺血(pMCAO)模型大鼠缺血损伤恢复早期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目的:考察醒脑静口服制剂在脑缺血损伤恢复早期对p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pMCAO大鼠模型。术后3 d,对缺血动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动物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醒脑静口服制剂12mg/kg组(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3.5倍)、醒脑静口服制剂25 mg/kg组(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7倍)、醒脑静口服制剂50 mg/kg (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14倍),以丁苯酞70 mg/kg组为阳性对照组,另设假手术组。给药组灌胃给服相应药物,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橄榄油。脑缺血后3 d至14 d灌胃给药,1次/d。分别于pMCAO后3d、6d、9d、12 d. 14 d,通过神经功能评分、横木行走实验、前肢触觉刺激实验、前肢抓握力量测试评价药物对缺血模型动物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于14 d末次给药后,取动物脑组织,生化法测定脑组织中MDA含量及SOD活力。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模型大鼠表现出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缺血后14 d,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12 mg/kg,25 mg/kg和50 mg/kg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降低(P<0.01),横木行走实验评分明显增加(P<0.05,P<0.01),撕除胶布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P<0.01),前肢抓握力量明显增加(P<0.01)。缺血14 d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SOD活力明显下降,MDA含量明显增加,且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12 mg/kg,25 mg/kg和50 mg/kg组脑组织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醒脑静口服制剂在脑缺血恢复早期(14 d)对pMCAO模型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够改善缺血动物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缺血后脑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第二节醒脑静口服制剂对自发性脑卒中大鼠(SHRSP/Izm)的影响及抗氧化性损伤作用的研究实验一醒脑静口服制剂对SHRSP机体状态的影响目的:采用自发性脑卒中大鼠(SHRSP)模型,观察醒脑静口服制剂对于SHRSP血压、心率及一般体征的影响。方法:SHRSP给予食盐负荷饮食(40 g/kg饮食),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SHRSP组、维生素C组(ascorbic acid, AA)、醒脑静25 mg/kg组、醒脑静50 mg/kg组。AA组每日给予维生素C水溶液(1000 mg/d),醒脑静组灌胃给服相应剂量药物,SHRSP组灌胃等体积饮用水,1次/d,连续给药6周。每周监测大鼠体重变化情况,并于给药前(0周),给药第2、4、6周进行收缩压(SBP)和心率(HR)测定,及一般体征(包括进食量、饮水量、24小时尿量、24小时排便量)的监测。结果:药前(第0周)各组动物体重、一般体征无差异。自给药第2周开始,给予食盐负荷后大鼠饮水量、排尿量、排便量明显增加,但与SHRSP组相比,AA组进食量明显减少(P<0.01),饮水量、排尿量、均显着降低(P<0.01),体重减轻(P<0.01)。给药第6周,各组进食量无差异,但AA组体重仍明显低于SHRSP组(P<0.01)。醒脑静组体重、进食量与SHRSP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前,各组大鼠SBP无显着性差异;给予食盐负荷后,第2周,各组大鼠SBP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第4周,AA组、醒脑静高剂量组SBP较SHRSP组有下降趋势,但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第6周此种趋势消失,除AA组SBP仍低于SHRSP组以外,其他各组SBP较模型组有所升高,但结果尚无统计学意义。给药第2周,各组HR有下降趋势,但从第4周至第6周实验结束,HR呈现出上升趋势,且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醒脑静口服制剂对SHRSP SBP及HR无显着影响,对动物体重增长、进食量、饮水量等一般体征无明显影响。实验二醒脑静口服制剂对SHRSP氧化性损伤的影响目的:观察醒脑静口服制剂对SHRSP氧化性损伤状态的影响,评价醒脑静口服制剂对SHRSP的保护作用。方法:SHRSP给予盐负荷饮食(40 g/kg饮食),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SHRSP组、维生素C组(ascorbic acid, AA)、醒脑静25 mg/kg组、醒脑静50 mg/kg组。AA组每日给予维生素c水溶液(1000 mg/d),醒脑静组灌胃给服相应剂量药物,SHRSP组灌胃给予等体积饮用水,1次/d,连续给药6周。大鼠于给药第2、4、6周采集血浆样本,生化法测定血中总体抗氧化状态(TAS, total antioxidant status);并于第6周给药结束后TBARS法测定脑组织、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测定尿液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RT-PCR (?)去测定脑组织中SOD、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给药第2周,与SHRSP组相比,AA组及醒脑静给药各组动物表现出自身抗氧化能力增加。醒脑静50 mg/kg组血浆TAS明显提高,抑制过氧化物能力增强(P<0.01):第4周,AA组血浆TAS明显增加(P<0.05),醒脑静各剂量组TAS也较SHRSP组有所增加,但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第6周,与SHRSP组相比,醒脑静50 mg/kg组血浆TAS均显着增加(P<0.01)。给药第6周,与SHRSP组相比,AA组尿液中8-OHdG含量明显降低(P<0.05),其他给药组末见统计学差异;各组大鼠脑组织中MDA含量无显着性差异;SHRSP组血浆MDA含量较高,各给药组血浆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醒脑静50 mg/kg组血浆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SHRSP组比较,给药第6周,给药组脑组织中SOD mRNA表达均增加,但至实验结束,尚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醒脑静25 mg/kg组、50 mg/kg组TNF-a mRNA表达出现下降趋势,但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醒脑静口服制剂能够降低SHPSP体内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提高动物体内总体抗氧化能力,这种抗氧化能力的改善或许对SHPSP起保护作用。第二部分醒脑静注射液的作用机制研究——醒脑静注射液对pMCAO模型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实验一醒脑静注射液对pMCAO模型大鼠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pMCAO模型大鼠在脑缺血急性期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pMCAO大鼠模型,缺血6 h后,模型动物随机分成5组:模型组、醒脑静1.2 mL/kg组(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3.5倍)、醒脑静2.5 mL/kg组(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7倍)、醒脑静5 mL/kg(当于临床人用量的14倍),以金纳多2.5 mL/kg组为阳性对照组,另设假手术组。给药组腹腔注射相应药物,假手术组与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脑缺血后6 h至7 d给药,1次/d。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 staining)和尼氏染色(Nissl staining)(?)去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缺血后神经元病理改变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脑缺血后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结果:缺血2 d后,光镜下可见假手术组皮层神经元细胞形态圆整,排列整齐,神经元胞浆丰富,尼氏小体分布均匀;模型组脑组织皮层神经元大量变性坏死,核固缩深染,尼氏小体含量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皮层完整神经元数目增加,海马区神经元排列较为整齐,死亡神经元数目减少,神经元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尼氏小体脱失减轻。电镜下可见假手术组神经元细胞核形态规整,核膜光滑完整,核仁明显,染色质分布均匀,胞浆内细胞器丰富,线粒体成椭圆或圆形,脊清晰;模型组神经元核固缩,细胞周围呈现空泡状,细胞器少见;给药组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核膜核仁清晰可见,且细胞器较为丰富。缺血7 d后,模型组缺血周围区域仍可见大量神经元缺失,神经元变性死亡,尼氏小体脱失;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注射液组神经元损失数目减少,结构完整、可辨认的神经元数量较多,尼氏体表达增加。电镜下可见缺血至7 d,模型组神经元固缩,核膜形态不规则,核内染色质浓缩、边集;醒脑静注射液组可见神经元形态基本正常,核膜光滑,核仁明显,且染色质均匀分布。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在脑缺血急性期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减轻因缺血造成的神经元死亡、尼氏小体脱失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破坏。实验二醒脑静注射液对pMCAO模型大鼠缺血突触结构的影响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pMCAO模型大鼠在脑缺血急性期突触结构,及突触结构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pMCAO大鼠模型,缺血6 h后,模型动物随机分成5组:模型组、醒脑静1.2 mL/kg组、醒脑静2.5 mL/kg组、醒脑静5 mL/kg,以金纳多2.5 mL/kg组为阳性对照组,另设假手术组。给药组腹腔注射给予相应药物,假手术组与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脑缺血后6 h至7 d给药,1次/d。采用透射电镜观察pMCAO模型大鼠突触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缺血后突触结构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醒脑静注射液的干预作用。结果:缺血2 d后,电镜下可见假手术组突触结构正常,突触前后膜结构清晰;模型组动物突触数量稀少,突触结构不清;给药组可见较多突触结构,形态丰富。缺血7 d后,模型组突触结构少见;给药组可见较为清晰突触结构,突触间隙可见,突触前膜靠近突触间隙一侧偶见突触小泡聚集。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2 d后,模型组动物synapsin-Ⅰ、PSD-95在海马CA1区、CA3区、皮层均明显下降(P<0.01),α-synuclein在海马CA1区、CA3区、皮层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synapsin-Ⅰ在醒脑静1.2 mL/kg组CA3区,2.5 mL/kg组CA3区和皮层,5 mL/kg组CA1区、CA3区、皮层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PSD-95在醒脑静1.2mL/kg组皮层,2.5 mL/kg组CA1区,5 mL/kg组CA1区和皮层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α-synuclein在醒脑静1.2 mL/kg组CA3区,2.5 mL/kg组皮层,醒脑静5 mL/kg组CA1区、CA3区和皮层表达均显着减少(P<0.05,P<0.01)。缺血7d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ynapsin-Ⅰ在海马CA1区、皮层表达仍显着降低(P<0.05,P<0.01), PSD-95在CA1区、CA3区和皮层表达仍显着降低(P<0.01),其中在CA1、CA3区表达略有上升,但与2d表达水平相比无显着性差异,α-synuclein在海马CA1区、CA3区和皮层表达仍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1.2mL/kg、2.5 mL/kg、5 mL/kg组synapsin-Ⅰ在CA3、皮层表达仍有明显增加(P<0.05, P<0.01), PSD-95在醒脑静1.2 mL/kg组CA3、皮层表达有所上升(P<0.05,P<0.01), 2.5 mL/kg组CA1表达增加(P<0.05),5 mL/kg组CA1、CA3、皮层表达均有明显增加(P<0.05,P<0.01);α-synuclein在醒脑静1.2 mL/kg、2.5 mL/kg、5 mL/kg组CA1区、CA3区、皮层表达均有所下降(P<0.05,P<0.01)。结论:脑缺血急性期,pMCAO模型大鼠突触结构破坏,与突触功能密切相关蛋白synapsin-Ⅰ、PSD-95、α-synuclein表达发生改变,表明突触结构、功能受到损伤。醒脑静注射液在缺血后2 d即能增加皮层、海马部位的PSD-95、synapsin-Ⅰ表达,并减少α-synuclein的积聚,这种作用持续到缺血后7 d仍然存在,表明醒脑静注射液在脑缺血急性期、亚急性期对神经元突触结构、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实验三醒脑静注射液对pMCAO大鼠突触功能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pMCAO模型大鼠突触功能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pMCAO大鼠模型,缺血6 h后,模型动物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醒脑静2.5 mL/kg组、醒脑静5 mL/kg,以金纳多2.5 mL/kg组为阳性对照组,另设假手术组。给药组腹腔注射给予相应药物,假手术组与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脑缺血后6 h至7 d给药,1次/d。采用Western Blot (?)去观察缺血2 d、7 d后,pMCAO模型大鼠皮层、海马区域PSD-95、p-CaMKⅡ、NR2B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醒脑静注射液对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缺血后2 d,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PSD-95蛋白在皮层、海马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PSD-95蛋白明显增加(P<0.05,P<0.01)。缺血后7 d,与假手术相比,PSD-95蛋白的表达仍显着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给药组皮层PSD-95蛋白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P<0.01),金纳多组、醒脑静5.0 mL/kg组海马PSD-95蛋白表达也有增加,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缺血后2 d,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p-CaMKⅡ蛋白在皮层、海马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金纳多组p-CaMKⅡ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缺血后7 d,模型组p-CaMKⅡ蛋白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无显着性差异;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p-CaMKⅡ蛋白的表达未见统计学差异。缺血后2 d,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NR2B蛋白表达有所下降,其中在海马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给药组NR2B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缺血后7 d,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NR2B蛋白在皮层、海马表达无显着性差异;但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给药组表达水平仍有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在缺血损伤急性期能够增加PSD-95、p-CaMKⅡ、NR2B蛋白的表达,对抗缺血引起的突触功能损伤。醒脑静注射液对突触的保护作用在脑缺血急性期(2d)作用较强,这或许是醒脑静注射液对抗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二、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复氧后大鼠海马CA1区GABA、Glu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复氧后大鼠海马CA1区GABA、Glu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七皂苷R1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修复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NGR1对MCAO/R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试剂材料
        1.3 仪器
        1.4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MCAO/R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分组与给药
        2.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大鼠脑血流量
        2.4 TT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
        2.5 尼氏染色检测大鼠尼氏小体形态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NGR1对MCAO/R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
        3.2 NGR1对MCAO/R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3.3 NGR1对MCAO/R大鼠尼氏小体的影响
    本章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NGR1对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新生的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NGR1对MCAO/R大鼠脑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试剂材料
        1.3 仪器
        1.4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MCAO/R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分组与给药
        2.3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脑新生血管数量
        2.4 双光子成像技术检测大鼠脑血管密度、总血管长度及血管分叉数
        2.5 透射电镜检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
        2.6 动物组织样本处理
        2.7 BCA定量
        2.8 ELISA法检测MCAO/R大鼠血清及皮层组织中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
        2.9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NGR1对MCAO/R大鼠脑新生血管数量的影响
        3.2 NGR1对MCAO/R大鼠脑血管密度、总血管长度及血管分叉数的影响
        3.3 NGR1对MCAO/R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的影响
        3.4 NGR1对MCAO/R大鼠血清及皮层组织中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
        实验小结
    第二节 基于MALDI-MSI技术探讨NGR1对MCAO/R大鼠皮层组织中能量代谢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试剂材料
        1.3 仪器
        1.4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MCAO/R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分组与给药
        2.3 MALDI-MSI技术检测MCAO/R大鼠脑皮层区ATP、ADP、AMP和GMP的表达
        3 实验结果
        3.1 NGR1对MCAO/R大鼠脑皮层区能量代谢因子表达的影响
        实验小结
    第三节 基于NAMPT/Notch/VEGFR-2通路探讨NGR1调控能量代谢促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试剂材料
        1.3 仪器
        1.4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MCAO/R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分组与给药
        2.3 ELISA法检测MCAO/R大鼠皮层组织中NAD+的表达
        2.4 Western blot检测MCAO/R大鼠皮层组织中NAMPT、SIRT1/2/3、VEGFR-2、NICD、DLIA、Hes1和Hey1的表达
        2.5 免疫组化检测MCAO/R大鼠皮层组织中VEGF的数量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NGR1对MCAO/R大鼠NAMPT-NAD~+-SIRT信号通路的影响
        3.2 NGR1对MCAO/R大鼠皮层VEGFR-2蛋白和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实验小结
    第四节 NGR1对HBMEC细胞迁移和OGD/R诱导的HBMEC细胞增殖、成管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细胞
        1.3 试剂
        1.4 仪器
        1.5 主要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OGD/R模型建立与分组给药
        2.3 划痕实验检测HBMEC细胞迁移
        2.4 EdU染色法检测OGD/R诱导的HBMEC细胞增殖
        2.5 成管实验检测OGD/R诱导的HBMEC细胞成管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NGR1对HBMEC细胞迁移的影响
        3.2 NGR1对OGD/R诱导的HBMEC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NGR1对OGDR诱导的HBMEC细胞成管的影响
        实验小结
    第五节 NGR1促HBMEC细胞迁移与OGD/R诱导的HBMEC细胞增殖分子靶点的验证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细胞
        1.3 试剂
        1.4 仪器
        1.5 主要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裂解液制备
        2.3 Western blot检测HBMEC细胞中NAMPT的表达
        2.4 CETSA法验证靶标蛋白NAMPT
        2.5 DARTS法验证靶标蛋白NAMPT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NGR1对OGD/R诱导的HBMEC细胞NAMPT蛋白的影响
        3.2 NGR1对HBMEC细胞由温度和蛋白酶引起的NAMPT降解的影响
        实验小结
    第六节 NAMPT抑制剂FK866干预验证NGR1调控NAMPT促进HBMEC细胞迁与增殖的分子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细胞
        1.3 试剂
        1.4 仪器
        1.5 主要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OGD/R模型建立与分组给药
        2.3 CCK-8检测细胞活力
        2.4 Mito-Tracker CMXRos检测OGD/R诱导的HBMEC细胞线粒体活力
        2.5 细胞裂解液的制备
        2.6 ELISA检测HBMEC细胞中ATP、ATPnase和NAD~+的表达
        2.7 Western blot检测HBMEC细胞中NAMPT、SIRT1、VEGFR-2、NICD、DLL4、Hes1和Hey1的表达
        2.8 划痕实验检测HBMEC细胞迁移
        2.9 EdU染色法检测OGD/R诱导的HBMEC细胞增殖
        2.10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FK866和SIRT1抑制剂Ex-527对HBMEC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FK866对NGR1促OGD/R诱导的HBMEC细胞线粒体损伤的影响
        3.3 FK866对NGR1促OGD/R诱导的HBMEC细胞内能量代谢水平的影响
        3.4 FK866对NGR1促OGD/R诱导的HBMEC细胞NAMPT-NAD~+-SIRT1信号通路的影响
        3.5 FK866和Ex-527对NGR1促HBMEC细胞迁移的影响
        3.6 FK866和Ex-527对NGR1促OGD/R诱导的HBMEC细胞增殖的影响
        3.7 FK866和Ex-527对NGR1促OGD/R诱导的HBMEC细胞VEGFR-2蛋白和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实验小结
    本章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NGR1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再生的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NGR1对MCAO/R大鼠脑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试剂材料
        1.3 仪器
        1.4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MCAO/R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分组与给药
        2.3 神经学评分检测MCAO/R大鼠神经功能损伤
        2.4 圆桶实验检测MCAO/R大鼠前肢运动功能
        2.5 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MCAO/R大鼠神经记忆功能
        2.6 免疫荧光检测MCAO/R大鼠新生神经元及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生成
        2.7 Western blot检测MCAO/R大鼠皮层组织中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表达
        2.8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NGR1对MCAO/R大鼠长期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
        3.2 NGR1对MCAO/R大鼠脑新生神经元的影响
        3.3 NGR1对MCAO/R大鼠少突胶质细胞的影响
        实验小结
    第二节 基于BDNF/Akt/CREB通路探讨NGR1促大鼠脑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试剂材料
        1.3 仪器
        1.4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MCAO/R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分组与给药
        2.3 动物组织样品处理
        2.4 ELISA检测MCAO/R大鼠血清及皮层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2.5 MALDI-MSI技术检测MCAO/R大鼠皮层组织中神经递质表达水平
        2.6 Western blot检测MCAO/R大鼠皮层组织中SYP、PSD95、MAP-2、Tau-1、BDNF、TrkB、CREB和AKT的表达水平
        2.7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NGR1对MCAO/R大鼠血清及皮层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3.2 NGR1对MCAO/R大鼠皮层组织中神经突触蛋白的影响
        3.3 NGR1对MCAO/R大鼠皮层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影响
        3.4 NGR1对MCAO/R大鼠BDNF/Akt/CREB通路的影响
        实验小结
    第三节 NGR1对PC12细胞迁移与OGD/R诱导的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细胞
        1.3 试剂
        1.4 仪器
        1.5 主要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OGD/R模型建立与分组给药
        2.3 划痕实验检测PC12细胞迁移
        2.4 EdU染色法检测OGD/R诱导的PC12细胞增殖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NGR1对PC12细胞迁移的影响
        3.2 NGR1对OGD/R诱导的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
        实验小结
    第四节 TrkB抑制剂 ANA-12和PI3K抑制剂LY294002验证NGR1调控BDNF/Akt/CREB通路促进PC12细胞迁移与增殖的分子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细胞
        1.3 试剂
        1.4 仪器
        1.5 主要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OGD/R模型建立与分组给药
        2.3 划痕实验检测PC12细胞迁移
        2.4 EdU染色法检测OGD/R诱导的PC12细胞增殖
        2.5 细胞裂解液的制备
        2.6 Western blot检测OGD/R诱导的PC12细胞BDNF/Akt/CRE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
        2.7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ANA-12和LY294002对NGR1促PC12细胞迁移的影响
        3.2 ANA-12和LY294002对NGR1促OGD/R诱导的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ANA-12和LY294002对NGR1促OGD/R诱导的PC12细胞BDNF/Akt/CREB通路的影响
        实验小结
    本章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与特色
综述 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研究成果
致谢

(2)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1 中药治疗
        2 针灸治疗
        3 推拿按摩治疗
        4 运动疗法
    综述二 血管性痴呆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血管性痴呆西医发病机制
        2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设计
        6 治疗方案
        7 观察指标及方法
        8 疗效评价标准
        9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观察对象入选及完成情况
        2 受试者基本信息
        3 受试者基线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4 受试者基线合并疾病情况
        5 药品使用情况
        6 基线体格检查情况
        7 基线辅助检查
        8 疗效评价
        9 安全性评价
    第三节 讨论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情况
        3 临床结果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实验研究通络化痰胶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行为学实验结果
        2 通络化痰胶囊对VD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海马组织clathrin、NMDAR1及Rab5b mRNA RT-PCR结果
        4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海马组织clathrin、膜蛋白NMDAR1 Western Blot结果
    第三节 讨论
        1 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特点
        2 组织形态学特点
        3 通络化痰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海马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不同时点的动态变化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创新与优势
    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1. 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病中经络(脑梗塞)恢复期(痰瘀阻络证)临床研究CRF表
    2. 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组织形态观察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3)参麻益智方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改善VaD大鼠认知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星形胶质细胞与脑缺血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药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参麻益智方对VaD大鼠认知功能和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参麻益智方对V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3.2 参麻益智方对VaD大鼠神经元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参麻益智方对VaD大鼠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参麻益智方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VaD大鼠神经相关差异蛋白筛选
        3.2 参麻益智方对IL-1β、TNF-α的影响
        3.3 参麻益智方对HIF-1α、VEGF的影响
        3.4 参麻益智方对Nrf2、HO-1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中药金思维对散发性AD小鼠α7-nAchRs和mGluR相互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Aβ 及 α7-n Ach Rs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
    1. Aβ
        1.1 Aβ 产生与毒性
        1.2 Aβ 与灰质
        1.3 Aβ 与白质
        1.4 Aβ 与外泌体
    2. α7-n Ach Rs
        2.1 α7-n Ach Rs的结构
        2.2 α7-n Ach Rs的功能
        2.3 α7-n Ach Rs于CNS中的表达和分布
        2.4 α7-n Ach Rs与m Glu R
        2.5 α7-n Ach Rs与突触后膜结构蛋白
    3. Aβ 及 α7-n Ach Rs与AD
        3.1 Aβ 与AD
        3.2 α7-n Ach R与AD
        3.3 Aβ 与 α7-n Ach R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传统中医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的研究
    1.AD治疗理论基础
        1.1 治本为主
        1.2 治标为主
        1.3 标本兼治
    2. 传统AD疗法
        2.1 常用单味中药
        2.2 常用中药复方
        2.3 针灸疗法
        2.4 芳香疗法
        2.5 食疗
        2.6 五行音乐疗法
    3.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一 中药金思维对散发性AD小鼠潜伏期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中药金思维对跳台实验中各组小鼠潜伏期的影响
        2. 中药金思维对各组小鼠定位航行游泳距离的影响
        3. 中药金思维对各组小鼠定位航行潜伏期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实验二 中药金思维对散发性AD小鼠神经元和突触形态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实验三 中药金思维对散发性AD小鼠突触相关蛋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中药金思维对散发性AD小鼠海马Shank1表达影响
        2. 中药金思维对散发性AD小鼠海马PSD95表达的影响
        3. 中药金思维对散发性AD小鼠海马m Glu R5表达的影响
        4. 中药金思维对散发性AD小鼠海马 α7-n Ach Rs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SLT对缺血缺氧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及保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一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lipocalin 2——围绕星形胶质细胞的脑损伤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SLT治疗急性期多发性脑梗死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LT治疗恢复期多发性脑梗死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 SLT治疗恢复期多发性脑梗死大鼠的microRNA基因组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二 SLT对恢复期多发性脑梗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第三部分 SLT及主要有效成分抗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复氧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附件

(6)基于PKA/CREB信号通路探讨涤痰化瘀开窍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1.1 对血管性痴呆病的认识
        1.2 古医籍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现状
    2 涤痰化瘀开窍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理论探讨
        2.1 脑窍的生理功能
        2.2 痰浊瘀血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致病因素
        2.3 涤痰化瘀开窍法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治法
    3 涤痰汤加味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理论依据
        3.1 中医理论基础
        3.2 单味药物药理作用机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制作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二 涤痰化瘀开窍法对V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三 涤痰化瘀开窍法对VD模型大鼠血脂、炎性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四 涤痰化瘀开窍法对微血管及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五 涤痰化瘀开窍法对VD模型大鼠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
        4. 结果
        5. 讨论
结语
    一、课题结论及创新
    二、课题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及论文情况
致谢

(7)温肺降浊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SOD、MDA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古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血管性痴呆病名的认识
        1.2 古代医家对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古代医家对痴呆病治疗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现状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分型
        2.3 治法概述
    3 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3.1 危险因素
        3.2 发病机制
        3.2.1 胆碱能系统
        3.2.2 氨基酸兴奋毒性作用
        3.2.3 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改变
        3.2.4 氧化应激与氧自由基
        3.2.5 神经细胞凋亡
        3.3 VaD的防治
        3.3.1 胆碱酯酶抑制剂
        3.3.2 脑保护剂
        3.3.3 康复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的纳入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选择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病例标准
        1.2.4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1.2.5 疗效判定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分组
        1.3.2 治疗方法
        1.3.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临床资料
        2.1 脱落病历
        2.2 一般资料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ADL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血清SOD、MDA水平治疗前后的比较
    4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人体阴阳本体结构与VaD
        1.1 阴阳本体结构的认识
        1.2 阴阳本体结构与VaD病机的关系
        1.2.1 从肺论治VaD的理论依据
        1.3 温肺降浊治则的提出
        1.4 温肺降浊方的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1.5 MDA、SOD与VaD的关系
    2 体会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补阳还五汤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血管单元RAGE/LRP1受体系统的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的研究
    第二节 中药及其提取物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研究
    第三节 补阳还五汤(BYHWT)的研究进展
    技术路线
第二章 BYHWT改善APP/PS1小鼠学习记忆障碍作用
    第一节 BYHWT对AD小鼠水迷宫行为学实验
    第二节 BYHWT对AD小鼠海马形态学及细胞凋亡影响
    第三节 BYHWT对AD小鼠海马RAGE/LPR1、Apo E和VCAM-1的影响
第三章 BYHWT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 RAGE/LRP1受体系统调节
    第一节 BYHWT对Aβ_(25-35)引起BMEC损伤形态学影响
    第二节 BYHWT对BMEC细胞凋亡和炎症介质的影响
    第三节 BYHWT对BMEC上RAGE/LRP1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脑髓理论分阴阳论治的补肾活血法干预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与文献研究
    一、脑髓理论的研究
        1. 脑髓构造
        2. 脑髓生理功能
        3 肾与脑的密切相关
        3.1 肾与脑结构上的联系
        3.2 肾精为脑髓之源
        3.3 肾精与脑髓在生理上密切相关
        3.4 肾精和脑髓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4 脑髓理论的阴阳观
        4.1 脑髓的生成、结构形态与阴阳关系密切
        4.2 脑髓的功能与阴阳关系密切
        5 基于脑髓理论的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
        5.1 对脑髓本质内涵的现代研究
        5.2 基于脑髓理论的应用进展
    二、从补肾活血论治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1 肾虚血瘀为VaD的主要病机
        1.1 中医传统理论溯源
        1.2 现代研究
        2 补肾活血法治疗VaD的临床疗效研究
        3 补肾活血法治疗VaD的机制研究
        3.1 补肾中药方、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治疗VaD的机制研究
        3.2 活血中药方、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治疗VaD的机制研究
        3.3 补肾活血法治疗VaD的机制研究
        4 问题与展望
        4.1 研究方法方面
        4.2 具体辨证、治法、方药方面
        4.3 具体机制方面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补肾活血方干预VaD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7 疗效评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药物选择
        2.3 给药方法、疗程及随访
        2.4 试验要求
        3 观察内容
        3.1 一般信息资料
        3.2 临床疗效观测
        3.3 ADL积分比较
        3.4 MMSE项目增分的比较
        3.5 NIHSS积分比较
        3.6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7 中医证候疗效指数评定
        4 对安全性指标的影响
    二、补肾活血方对VaD胆碱能系统、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
        1 研究对象
        2 检测指标
        2.1 胆碱能神经递质:Ach、AchE
        2.2 血管内皮活性物质:ET、CGRP
        3 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仪器
        3.2 主要化学试剂
        3.3 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血清胆碱能神经递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分析
        5.2 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一、血管性痴呆与脑髓理论
    二、补肾活血是治疗VaD的大法
        1. 肾虚精亏、精不生髓是VaD的发生基础
        2. 瘀阻脑络为VaD发生的关键
        3. 补肾活血是治疗VaD的主要治法
    三、导师分阴阳补肾活血论治VaD的经验与研究
        1. 理论研究
        2 临床研究
        3 实验研究
    四、温肾活血方、滋肾活血方的方药分析
        1. 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1.1 温肾活血方
        1.2 滋肾活血方
        2 现代药理研究
    五、选用奥拉西坦胶囊作阳性对照的依据
    六、临床疗效的评价
        1. 认知功能疗效
        1.1 温肾活血方
        1.2 滋肾活血方
        2 ADL疗效
        2.1 温肾活血方
        2.2 滋肾活血方
        3 NIHSS疗效
        3.1 温肾活血方
        3.2 滋肾活血方
        4 中医证候的疗效
        4.1 温肾活血方
        4.2 滋肾活血方
        5 对VaD患者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影响
        5.1 温肾活血方
        5.2 滋肾活血方
        6 对VaD患者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影响
        6.1 温肾活血方
        6.2 滋肾活血方
        7 随访疗效分析
    七、温肾活血方、滋肾活血方的疗效作用机制分析
        1. 对中枢性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影响
        2 对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影响
    八 脑髓阴阳论假说的提出依据
        1 肾阳虚血瘀证与肾阴虚血瘀证VaD患者的差异
        1.1 一般临床特点的差异
        1.2 痴呆特点差异
        1.3 胆碱能神经递质失衡特点差异
        1.4 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变化差异
        2 差异分析
    九、本课题特色及创新点
        1. 基于脑髓理论分阴阳论治VaD
        2. 提出“脑髓阴阳论”的假说
    十、本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持读题及发表论文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醒脑静制剂对脑卒中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醒脑静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突触功能与缺血性脑损伤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醒脑静口服制剂对局灶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大鼠和自发性脑卒中大鼠的影响
    第一节 醒脑静口服制剂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实验一 两种醒脑静制剂对三氯化铁所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醒脑静口服制剂对永久性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阻断脑缺血(PMCAO)模型大鼠缺血损伤恢复早期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醒脑静口服制剂对转基因脑卒中模型动物——自发性脑卒中大鼠(SHRSP/IZM)的影响及抗氧化性损伤作用的研究
        实验一 醒脑静口服制剂对自发性脑卒中大鼠(SHRSP)机体状态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醒脑静口服制剂对SHRSP氧化性损伤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研究小结
第二部分 醒脑静注射液的作用机制研究——醒脑静注射液对PMCAO模型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实验一 醒脑静注射液对pMCAO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醒脑静注射液对PMCAO大鼠神经突触结构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醒脑静注射液对pMCAO大鼠突触功能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小结
研究总结
本课题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四、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复氧后大鼠海马CA1区GABA、Glu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七皂苷R1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修复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朱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D]. 张丹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参麻益智方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改善VaD大鼠认知功能研究[D]. 李泽惠.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中药金思维对散发性AD小鼠α7-nAchRs和mGluR相互作用的影响[D]. 吴艺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SLT对缺血缺氧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及保护机制的研究[D]. 张业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6]基于PKA/CREB信号通路探讨涤痰化瘀开窍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影响[D]. 丁瑞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2)
  • [7]温肺降浊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SOD、MDA的影响[D]. 甘业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8]补阳还五汤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血管单元RAGE/LRP1受体系统的调节机制[D]. 刘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7)
  • [9]基于脑髓理论分阴阳论治的补肾活血法干预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伍大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醒脑静制剂对脑卒中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复氧大鼠海马CA1区GABA和Glu表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