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流风机位置对隧道施工通风风量的影响

射流风机位置对隧道施工通风风量的影响

一、隧道施工通风中射流风机位置对风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清海[1](2021)在《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的环境空气污染物散发传播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山巷道、交通通行隧道、地下防空通道和城市地下管廊均是地下通道空间。地下通道空间的建筑截面多为筒状形状,具有较大的纵横比,与外界环境接触受限。随着工业生产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下通道的使用越来越多,地下通道空间的环境污染日益凸现,已成为健康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亟需解决的问题。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主要为颗粒污染物和有害气体,这些空气污染物在地下通道空间中长期存在,会对安全生产与人员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在地下通道空间中长期工作带来的职业病问题。本论文以典型地下通道中的巷道为对象,结合比较成熟的隧道空间研究工作与成果,对地下通道空间中以颗粒物为主的环境空气污染物散发特性与控制技术展开研究。地下通道空间环境污染控制大多采用包括诱导式通风、局部送风和巷道回风的通风方式,对散发的污染物控制处理主要表现为稀释效果,造成相当量的污染物仍在地下通道空间中长期存在,需要研究更有效的控制方式。本研究采取现场调研测试及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对巷道采掘面固定源散发的颗粒污染物特性、车辆移动源污染物散发特性、诱导通风存在的污染物传播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控制技术并进行预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果如下:(1)对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进行调研测试,研究分析地下通道空间内部环境空气污染物的散发特性,测试分析典型地下通道空间内通风系统运行状况,分析归纳污染物散发与通风流场控制规律。本部分内容对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的巷道采掘固定面源散发的颗粒污染物特性、车辆移动源污染物散发特性、诱导通风存在的污染物传播问题进行了测量,统计了颗粒污染物的粒径分布与散发强度,测量计算了通行工况颗粒物与CO的排放强度与分布规律,分析了通风稀释控制系统存在的全域污染、累积危害及排放污染的问题。(2)对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的环境空气污染物散发传播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模型与数值模型进行建立与验证。对涉及到的地下通道风机与射流流场、巷道通风流场、颗粒物与空气耦合流场等建立了试验测试平台,采用正交设计对试验工况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数值计算与测试结果、文献数据结果进行了验证。对机械车辆通行造成的线源污染问题研究,建立了机动车源强排放计算模型,并根据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本部分内容为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的环境空气污染物散发传播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模型计算方法依据,为通风净化及控制系统的优化与评价提供参考标准。(3)对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的环境空气污染物散发传播特性及控制技术进行控制需求、措施与策略的研究分析。针对地下通道空间环境污染控制大多采用包括诱导式通风、局部送风和巷道回风的通风方式造成相当量的污染物仍在地下通道空间中长期存在,造成全域污染、危害累积及污染排放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干式除尘净化、分区通风控制、风管输送清洁风、系统互补通风及低污染外环境排放等技术措施,实现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控制需求与控制效果相协调,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控制与外部环境保护相一致的目标。引入基于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将地下通道空间施工与生产运营的污染与控制问题量化计算。使用统一的百分制评价体系量化评价局部空间及整个通风净化系统设计运行工况的优劣,为地下通道空间通风净化系统的评价比较提供指标。(4)对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控制的工程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分析了本研究中的清洁控制相对于射流诱导通风稀释方案的优越性。通过对施工开挖巷道、车辆通行隧道及矿山开采通风等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的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清洁控制措施与方案的净化控制效果,对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的控制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熊华涛[2](2021)在《高瓦斯隧道施工通风方案设计及瓦斯运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风是防治隧道瓦斯浓度超限及爆炸事故的关键措施。以石黔高速公路七曜山隧道为背景,阐述双洞高瓦斯隧道射流巷道式通风方案的设计方法,基于FLUENT软件研究隧道内部风速与瓦斯浓度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内燃机械尾气为七曜山隧道需风量的主控因素,排风洞风筒在横通道弯折处的阻力达到总阻力的21.7%,应注意保持风筒圆顺度;同一断面不同位置风速各不相同,远离风筒的拱顶与拱壁相交处、横通道与正洞连接处等位置积聚;隧道纵向瓦斯浓度在风筒出口附近呈两端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建议施工人员尽量在风筒出口的后方附近驻足。

常晓珂[3](2020)在《不同通风方式下隧洞气流场特性及有害气体运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工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隧洞施工爆破产生的有害气体严重危害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合理的设计和解决隧洞的通风问题成为保障工程安全建设的关键。本文融合理论推导、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施工期隧洞压入式通风方式为主,与多种通风方式相结合的思路,对洞内流场特性、有害气体运移规律、风管漏风率计算、有害气体分布函数、隧洞通风时间估算函数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揭示了隧洞纵向流场中涡流分布区、涡流影响区、流速稳定区的分布规律。基于隧洞压入式通风方式,推导了通风风管漏风率的计算公式,揭示了风量的衰减符合对数函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隧洞掌子面爆破有害气体的运移规律主要表现为移动和扩散两部分运动。(2)阐明了隧洞内的风流结构与有害气体运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关系。分析了隧洞通风时间受不同因素影响的敏感度。基于掌子面附近涡流区流态的复杂性,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有害气体运移规律的影响机理。(3)推导了掌子面爆破后隧洞内CO气体随时间与空间分布的数学关系。通过数值试验提出了考虑气体对流作用和扩散作用的计算方法。基于风机风量、隧洞横截面积等变量的CO分布函数,构建了隧洞达到安全浓度所需通风时间的估算函数,以工程实例验证了公式的可靠性。(4)揭示了抽出式通风系统下隧洞掌子面附近炮烟停滞区的分布规律及有害气体的运移机理。阐明了加入射流风机对加速停滞区内有害气体运移的作用机制。基于数值计算结果估算了隧洞在组合式通风下,前压后抽式通风和前抽后压式通风节约的时间成本。提出了改善长压短抽式通风有效风量减小的措施。依据多种通风方式下气流场分布特性与有害气体运移规律提出了环流的通风方式,为工程中通风时间的优化问题提供了借鉴意义。(5)基于隧洞气流场特性与有害气体运移规律,提出了上下游主洞不同掘进深度所需通风时间与施工方案的建议和依据。研究了施工期带有支洞的隧洞在压入式、抽出式、组合式与环流式通风系统下所需的通风时间,分析了隧洞边壁对流经空气在温-湿度耦合作用下的影响机理,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蒲实[4](2020)在《隧道独头施工通风瓦斯扩散规律及风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据不完全统计,从建国年到2017年,我国修建的瓦斯隧道已不少于205座。瓦斯灾害是隧道修建过程中严重的地质灾害,瓦斯隧道在修建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如何有效将瓦斯浓度控制在规定限值内是瓦斯隧道安全施工的重要工作。本论文以牛峒山瓦斯隧道为研究背景,基于Fluent软件对风管布设参数对瓦斯分布规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隧道喷射混凝土壁面粗糙度对摩擦阻力系数的影响;结合风流场及瓦斯浓度场规律的研究,提出针对牛峒山瓦斯隧道施工通风的检测与监测方案。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浦梅铁路牛峒山瓦斯隧道工程实际,基于Fluent软件有限容积法对隧道建立瞬态数值模型。分析了有限空间内的射流风流场规律及瓦斯扩散规律,评价了牛峒山瓦斯隧道通风效果。并以牛峒山隧道风流及瓦斯的分布规律为依据,对类似瓦斯隧道的建设提出了瓦斯检测与通风监测建议。2.采用Fluent软件的数值方法建立瓦斯在隧道内的运移模型,详细研究了不同风管直径、不同风管口距掌子面的距离、不同风管悬挂位置以及不同风管贴壁间隙四个风管布设参数对隧道风流场及瓦斯分布规律的影响,确定了在单一变量下四个参数的最优风管直径、风管口距掌子面的距离、风管悬挂位置及风管附壁程度。并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瓦斯排放效果的影响大小,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最佳风管布置方式。探明了四种因素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3.隧道采用钻爆法施工后,其开挖轮廓线不可避免地形成不规则的几何特征,对隧道壁面进行了简化。在考虑了粗糙单元形状、间距及高度的情况下,研究了隧道壁面粗糙度对摩擦阻力系数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摩阻系数的影响大小,在施工通风的视角下,为喷射混凝土壁面条件提出了建议,并提出喷射混凝土壁面摩阻系数参考值。4.针对牛峒山隧道提出了风速、风量及瓦斯浓度的检测与监测方案。阐释了瓦斯隧道发生事故时相应的应急预案措施。

邱童春[5](2019)在《螺旋隧道施工通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逐渐深入,我国公路、铁路的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纵多复杂形式的隧道工程不断涌现,同时对隧道的施工通风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本论文以金家庄特长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螺旋隧道施工通风的相关参数和隧道多工作面施工通风方案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不同曲率半径的螺旋隧道三维数值模型,探明了隧道在施工通风过程中隧道内部的风流流场分布状态和瓦斯气体扩散规律。研究表明,随着曲率半径的减小,隧道内风流流场的非对称性愈发明显,隧道外侧风速大于隧道内侧风速,而瓦斯也出现不均匀分布,瓦斯积聚区逐渐向隧道内侧拱脚处移动。(2)分别以风管末端风速、风管末端距掌子面距离和风管悬挂位置为变量,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各参数对隧道内风流流场和瓦斯气体浓度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风管末端风速大小对整个隧道的瓦斯浓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风管末端风速的增大,瓦斯浓度值逐渐减小,而风管末端距掌子面的距离和风管悬挂位置对掌子面附近区域的瓦斯浓度和分布状态有着不小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宜将风管布置在曲线隧道外侧,风管末端距掌子面的距离宜控制在15m左右。(3)基于隧道施工通风基本理论,计算得到金家庄特长隧道各掌子面的需风量,并通过现场测试和理论计算分析对该隧道施工通风方案进行设计优化。最终确定主线进出口工区采用压入式通风方案,而斜井工区则采用更加经济、适用和便捷的“风箱接续式”通风方案。(4)建立金家庄特长隧道斜井工区三维数值模型,对优化后的通风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了爆破产生的一氧化碳扩散运移规律,同时预测了一氧化碳易在左洞与3#车行横通道交叉位置积聚,在现场施工时,应对该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并加强局部通风。

范仁玉[6](2019)在《攀枝花至大理高速公路宝鼎二号隧道施工关键技术》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交通路网将向西部纵深拓展,高速公路隧道的数量和路线总里程的比例越来越高,穿越煤层瓦斯地层和断层破碎涌水带的情况越发普遍,不仅给隧道工程建设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营运期难以维修和管理。本论文攀枝花至大理(四川境)高速公路宝鼎2号隧道为依托,基于隧道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煤层及瓦斯突出、断层破碎带涌水量大等施工难点问题,主要采用资料调研、理论计算、现场实践论证等研究方法,针对宝鼎2号隧道穿越煤系地层的施工技术、通风技术,以及超前帷幕注浆堵水技术等开展了深入研究。(1)依据穿越煤系地层(含煤层或半煤半岩)在施工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总体设计方案、施工准备工作、危险性预测、防治突出技术、安全防护措施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隧道石门揭煤的施工方式和方法,制定了瓦斯涌出后的具体防治措施。(2)通过归纳总结长大隧道施工通风方式及选择原则,依托攀大高速公路宝鼎2号隧道的实际工程情况,基于对施工通风的计算,以及施工通风设备的选择,提出了施工现场实施通风管理的动态管理方案。(3)通过归纳总结隧道施工期间出现大量涌水后的超前帷幕注浆技术准备工作,制定了严格可行的注浆施工方案,对并其注浆效果果进行了安全及效果验收。研究成果在攀大高速公路(四川境)宝鼎2号隧道的建设过程中得以较好的实施,及时的解决了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有效的保障了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及进度,为工程建设创造了一定的经济及社会价值,对类似隧道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乔力伟[7](2019)在《风幕通风方式下施工隧道粉尘浓度场相似模化实验与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隧道钻爆法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尤其是掌子面爆破后粉尘浓度瞬间值可达几千毫克每立方米,不仅恶化了作业环境,而且对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施工人员长期处在高浓度粉尘作业场所内作业,极易患上尘肺病。针对该状况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多种降尘措施,包括炮泥降尘、喷雾降尘等,然而施工过程中即使采取了上述技术措施,隧道内的环境条件依然十分恶劣,尤其是掌子面爆破完毕长时间通风后,隧体内的粉尘浓度依然很难控制在我国规定的施工环境行业标准之内。由此可见研究行之有效的防尘措施即是施工作业的客观需求,也是文明施工的必然趋势。对此,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施工隧道粉尘防治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及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现状的整理、归纳,找出了当前主要防尘技术措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对于粉尘的防治当前主要技术措施重于“排”而轻于“集”,普遍存在降尘效率偏低的问题,从防尘保护的角度提出了“利用风幕通风方式隔离脱尘”的研究,以解决传统压入通风条件下粉尘沿程扩散的问题,达到改善施工作业环境的目的。2、通过对小范坪隧道施工通风环境的现场检测,得出了压入通风方式下隧道作业区以及沿程方向的气流矢量特点和粉尘浓度演化规律。现场实测结果表明:掌子面附近各方向乱流较多,距离掌子面越远风速越稳定,隧道施工区域后方一定范围内的隧体内气流流场上层回流风速更为稳定,纵向沿程方向上回流存在非稳定运动,排尘具有活塞特性,通风60min后上下台阶掌子面、仰拱及I号衬砌台车两侧的相对降尘效率均在85%以上,其他断面处降尘效率相对较低,尤其是II号衬砌台车两侧相对降尘率均未超过65%,施工作业区内粉尘浓度峰值为38.7mg/m3,沿程方向上粉尘平均浓度为23.38mg/m3。3、根据平面紊动射流理论分析了风幕射流在施工隧道中应用的隔尘机理,提出了施工隧道风幕通风方式的隔尘除尘方法,并对射流运动过程、射流断面速度分布,流量衰减等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根据射流轴向与壁面之间夹角的大小对射流分配后的正、斜向冲击流的运动特点及流量分配进行了探讨。4、对小范坪隧道模型内风幕式通风设备隔尘除尘效果进行了模化相似性实验,确定了相似模型内风幕喷口最佳宽度、射流冲击壁面处的最优风速及最优风速条件下风幕射流喷口的最优设置角度。实验发现:影响风幕隔尘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射流喷口的宽度、射流初速度及射流喷射角度;大角度斜向冲击射流在外部负压作用下会导致初始段轴心延长线在隧道底板上的落点与最射流轴心最大风速时射流主体段轴心线在隧道底板上落点之间的出现偏移量,通风过程中若风速不稳定将发生偏移量过大的情况会导致粉尘穿越风幕污染清洁区。实验结果确定了相似模型内风幕喷口最佳宽度为5mm,射流冲击壁面处的最优风速为1.6m/s,在最优风速值时对不同射流喷口角度条件下时风幕对粉尘的隔尘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风幕射流喷口的最优设置角度为30°。同时根据相似模化模型的最优实验参数对小范坪隧道实体内的相关参数进行了回归行分析,为Fluent数值模拟提供数据支持。5、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软件Ansys-Fluent根据小范坪施工隧道现场实际情况建立了压入通风及风幕通风条件下隧道模拟模型,并将两个模型在流场特点、粉尘演化特点以及降尘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风幕通风条件下除尘的高效性。结果表明:小范坪隧道在采用风幕通风方式后其污染区内粉尘浓度在通风除尘60min后达标,清洁区内粉尘浓度在通风除尘30min后达标,而在压入通风条件下通风除尘60min后施工作业区内粉尘浓度依然很高,未能达标;通风30~60min,风幕通风方式的降尘效率明显高于压入通风方式,整个通风过程中风幕通风方式的绝对降尘率均优于压入式通风方式,通风60min后风幕通风方式的绝对降尘率接近100%。

幸垚[8](2018)在《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施工通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高速公路干线已经深入川西、新疆、西藏等内陆腹地。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在川藏高海拔地区修建的长大公路隧道逐渐增多。高海拔地区的隧道施工不同于一般地区,尤其是施工通风技术的运用。在低压缺氧、掘进长度大、施工条件恶劣的高原环境下,施工通风技术已经成为高海拔公路隧道建设的技术难题。因此,本文依托雪山梁隧道工程对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施工通风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查与监控量测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软件对实际工程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国内外高海拔隧道施工通风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现状;总结了公路隧道施工通风污染物的卫生控制标准,分析了基于流体动力学的隧道内空气流动的基本理论,为研究雪山梁隧道工程的通风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总结了现阶段高海拔隧道施工通风的主要方式和通风设备,提出了高海拔隧道施工通风的设计原则;总结了高海拔环境下的气候参数计算公式和施工通风参数计算公式,并以此进行了高海拔隧道施工通风参数修正公式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对雪山梁隧道工程进行了高原环境参数计算和修正,并重新设计和优化了施工通风方案,提出了压入式通风和无风门巷道式射流通风的两阶段通风方案,有效地改善了隧道施工过程中排尘、供氧不足的问题。3、对雪山梁隧道工程洞室内粉尘、有害气体浓度及风速进行了监控量测,得出了隧道施工循环中产生的污染物随时间和空间的扩散变化规律和风速大小,以及当前通风条件下的通风效果,为进一步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了实测数据。4、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软件Fluent对雪山梁隧道工程施工通风环节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压入式通风、巷道式通风两个阶段通风工程中,隧道内的风流结构、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运移规律,并验证通风方式的合理性。通过数值模拟和监测数据对比,结合通风方案提出了合适的降尘措施,有效的降低了污染物浓度。通过施工通风优化设计和参数修正,为雪山梁隧道施工通风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确保了高海拔隧道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为实现雪山梁隧道高效、快速以及安全的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且为其他类似高海拔隧道施工通风技术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李茹[9](2018)在《高地温隧道施工通风数值模拟及降温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断提高,隧道里程和埋深也在不断增加。由隧道埋深的加深带来的高地热和隧道施工中产生的热量,已成为影响隧道安全施工和降低施工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深埋特长隧道在隧道施工期间,由于只有一个出口和长度的限制,在掌子面附近无法形成自然循环风流,导致隧道高温热害问题更为严重。施工通风是降低或彻底解决隧道内高地温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设计科学的隧道施工通风系统能够改善隧道内热环境问题,提高隧道的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保证隧道内施工人员的安全。首先分析深埋特长隧道一般都采用压入式通风和巷道式通风相结合的通风方式,简单介绍了压入式通风和巷道式通风及基本特性。本文为保证研究的方便,将隧道内气体运动过程简化为不可压缩的、非稳定的、三维湍流流动,介绍了流体运动的基本控制方程。描述了湍流流动的特点,根据湍流时均方程和k-ε两方程模型的适用性,湍流模型选用可实现k-ε型两方程模型。其次,根据高黎贡山隧道的地质构造及水文条件,从水热活动、活动断裂和岩浆活动三个方面分析了隧道高地温的形成条件,分析得出主要热源为高水温和高岩温,为数值模拟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使用ANSYS 15.0中的FLUENT模块以高温特长深埋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影响施工隧道通风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选择送风温度、送风速度和风管出口距掌子面距离三个送风参数进行隧道在高温环境下通风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侧壁送风、拱顶送风、中心送风三种不同送风方式下各种因素对隧道内热环境的作用。根据分析结果,可得中心送风方式比较合理。最后以高黎贡山隧道为依托,根据FLUENT三维数值模拟结果,提出相应的施工通风方案、技术措施和通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高地温施工通风安全控制技术,以达到改善隧道施工热环境的效果。

吴瑾[10](2018)在《鹧鸪山高瓦斯隧道施工通风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威胁着隧道施工安全,由于隧道施工是在封闭的环境进行,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严重。通过统计分析近年来隧道建设施工事故可知,瓦斯爆炸事故在隧道施工事故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爆炸会造成极大的人员与财产损失。本文以新建鹧鸪山隧道为工程依托,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瓦斯隧道施工通风的瓦斯分布规律以及通风方案优化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鹧鸪山隧道工程实际,建立隧道数值计算模型,分析研究了两种通风方案优劣。结合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数据可知,改造后的隧道通风方案排污效果提升很大,能够满足瓦斯出现后隧道的施工安全要求。(2)通过数值模拟总结了瓦斯分布规律,发现瓦斯由一侧掌子面涌出时,不会对于另一侧隧道掌子面及其附近区域造成污染;瓦斯容易聚积于横通道、射流风机侧前方,在实际工程中应加强该区域的监测;掌子面局部风管布置对于瓦斯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掌子面附近,当距掌子面距离超过一定值后,隧道内瓦斯分布均匀,各工况差距不大。(3)射流风机最好布置在与横通道距离为5m的气流上风向,该处瓦斯的排出效果最佳。射流风机的布置位置较低时,瓦斯易聚积在隧道下方,反之,瓦斯易聚积在隧道上方,因此,射流风机布置在较高处,瓦斯沿着隧道上部空间排出,有利于隧道内作业人员的安全。风管末端距掌子面的距离不宜太近或太远,距离太近,会造成掌子面两侧风速差异过大;距离太远,射流未能到达掌子面,并在掌子面附近形成涡流区,使得掌子面处瓦斯未能与新鲜空气混合。风管末端距掌子面距离一定时,提高风管出风口风速能够加快瓦斯排出。风管布置在较高的位置,掌子面总体风速分布更为均匀,并且由于瓦斯密度相比空气小,易聚积于隧道顶部,将风管布置在高处,有利于隧道顶部的瓦斯排出,减少瓦斯聚积。

二、隧道施工通风中射流风机位置对风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隧道施工通风中射流风机位置对风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的环境空气污染物散发传播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1.6 参考文献
第2章 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调查调研与问题分析
    2.1 引言
    2.2 固定面源污染物散发特性调研
    2.3 移动线源污染物散发特性调研
    2.4 本章小节
    2.5 参考文献
第3章 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控制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数值模型的验证
    3.1 引言
    3.2 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环境污染物分析模型的建立
    3.3 测试平台与计算模型检验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4章 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散发与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分布受通风机与车辆通行影响分析
    4.3 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分布受爆破施工过程影响分析
    4.4 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分布受净化设备气流影响分析
    4.5 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分布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节
    4.7 参考文献
第5章 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控制措施、策略与评价体系的建立
    5.1 引言
    5.2 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控制需求分析
    5.3 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控制措施与策略分析
    5.4 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控制系统效果评价模型
    5.5 测试场景环境空气污染物控制优化分析
    5.6 本章小节
    5.7 参考文献
第6章 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环境空气污染物清洁控制技术的工程应用与分析
    6.1 引言
    6.2 应用研究对象与参数
    6.3 结果与分析
    6.4 结论
    6.5 本章小结
    6.6 参考文献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第8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高瓦斯隧道施工通风方案设计及瓦斯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七曜山隧道
    1.1 七曜山隧道简介
    1.2 瓦斯溢出情况
2 隧道通风量计算及方案设计
    2.1 掌子面需风量计算
        2.1.1 瓦斯涌出稀释需风量
        2.1.2 规定风速需风量
        2.1.3 最大作业人数需风量
        2.1.4 爆破排烟需风量
        2.1.5 施工机械尾气稀释需风量
    2.2 掌子面通风量计算
        2.2.1 海拔影响
        2.2.2 掌子面通风量计算
    2.3 隧道通风阻力及风机风阻计算
        2.3.1 巷道式通风主循环风阻
        2.3.2 风筒阻力计算
    2.4 通风方案设计
3 基于FLUENT的隧道通风效果模拟
    3.1 计算模型
    3.2 风场分布规律
        3.2.1 总体分布规律
        3.2.2 掌子面风速分布
    3.3 瓦斯运移规律
        3.3.1 掌子面瓦斯分布
        3.3.2 隧道内瓦斯总体分布规律
        3.3.3 横通道瓦斯分布
4 结论

(3)不同通风方式下隧洞气流场特性及有害气体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隧洞通风方式及理论
    2.1 施工期通风分类
    2.2 湍流模拟方法
    2.3 湿热传递模型
    2.4 模型边界条件
3 隧洞压入式通风模拟研究
    3.1 隧洞模型验证
    3.2 隧洞算例分析
    3.3 风管漏风模型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隧洞压入式通风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1 工况设置
    4.2 风管位置分析
    4.3 风管口与掌子面距离分析
    4.4 风管风速分析
    4.5 隧洞断面形态分析
    4.6 综合比较分析
    4.7 有害气体分布函数推导
    4.8 本章小结
5 隧洞抽出式及组合式通风模拟研究
    5.1 概述
    5.2 抽出式通风
    5.3 加入射流风机通风
    5.4 前压后抽式通风
    5.5 前抽后压式通风
    5.6 长压短抽式通风
    5.7 环形式通风
    5.8 不同方式通风结果比较
    5.9 本章小结
6 椒溪河隧洞通风模拟研究
    6.1 工程概况
    6.2 风流结构分析
    6.3 有害气体浓度分析
    6.4 安全时间的建议
    6.5 湿热环境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二、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三、攻读博士期间所获奖励

(4)隧道独头施工通风瓦斯扩散规律及风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隧道风流场及瓦斯分布规律研究
    2.1问题提出
    2.2 瓦斯隧道分析
    2.3 数值计算基本理论
        2.3.1 Fluent介绍
        2.3.2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2.4 工程概况
        2.4.1 工程位置及规模
        2.4.2 瓦斯情况
    2.5 通风方式选择
    2.6 风量风压计算
    2.7 瓦斯隧道模型建立
    2.8 有限空间射流特征研究
        2.8.1 射流结构
        2.8.2 运动特征
        2.8.3 动力特征
    2.9 隧道内风流场规律研究
        2.9.1 稳定状态风流场规律
        2.9.2 风流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10 隧道内瓦斯扩散规律研究
        2.10.1 瓦斯扩散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10.2 稳定状态瓦斯分布规律
    2.11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道独头施工通风风管优化研究
    3.1 问题的提出
    3.2 影响因素确定
    3.3 风管直径对瓦斯分布的影响研究
    3.4 风管悬挂位置对瓦斯分布的影响研究
    3.5 风管出口距工作面的距离对瓦斯分布的影响研究
    3.6 风管贴壁间隙对瓦斯分布的影响研究
    3.7 基于正交试验的风管优化研究
        3.7.1 正交试验基本理论
        3.7.2 正交试验设计
        3.7.3 特定工况正交试验瓦斯扩散数值模拟
        3.7.4 特定工况的正交试验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喷射混凝土壁面粗糙度对摩擦阻力系数的影响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紊流粗糙区确定
    4.3 理论基础
    4.4 试验方案
    4.5 形状、高度及间距对摩阻系数的影响研究
        4.5.1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选取
        4.5.2 粗糙单元气流场效应分析
        4.5.3 能量损失及摩阻系数计算
        4.5.4 粗糙单元高度对摩阻系数的影响
        4.5.5 粗糙单元间距对摩阻系数的影响
        4.5.6 粗糙单元形状对摩阻系数的影响
    4.6 基于正交试验的不同壁面粗糙度对摩阻系数的影响研究
    4.7 喷射混凝土壁面摩阻系数参考值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瓦斯隧道施工通风监测方案及事故应急措施
    5.1 问题的提出
    5.2 瓦斯监测
        5.2.1 瓦斯监测方法
        5.2.2 瓦斯隧道风速要求
        5.2.3 瓦斯浓度要求
    5.3 瓦斯检测与通风监测方案
        5.3.1 风速与风量测试
        5.3.2 瓦斯浓度监测
    5.4 瓦斯爆炸与突出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5.4.1 瓦斯爆炸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5.4.2 瓦斯突出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5)螺旋隧道施工通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隧道施工通风理论研究
    2.1 隧道施工通风的目的
    2.2 隧道施工通风控制标准
        2.2.1 国内标准
        2.2.2 国外标准
    2.3 隧道施工通风方式
    2.4 隧道施工通风理论计算方法
        2.4.1 掌子面需风量计算
        2.4.2 风机供风量计算
        2.4.3 系统风压计算
        2.4.4 风机输入功率计算
        2.4.5 风机的选用与风管的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曲线隧道施工通风关键参数研究
    3.1 隧道施工通风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3.1.1 基本假定
        3.1.2 控制性方程
        3.1.3 计算参数与边界条件
    3.2 曲线隧道洞内风流流场影响因素分析
        3.2.1 曲率半径对风流流场影响分析
        3.2.2 风管末端风速对风流流场影响分析
        3.2.3 风管末端距掌子面距离对风流流场影响分析
        3.2.4 风管悬挂位置对风流流场影响分析
    3.3 曲线隧道瓦斯气体扩散规律分析
        3.3.1 曲率半径对瓦斯扩散规律影响分析
        3.3.2 风管末端风速对瓦斯扩散规律影响分析
        3.3.3 风管末端距掌子面距离对瓦斯扩散规律影响分析
        3.3.4 风管悬挂位置对瓦斯扩散规律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家庄特长隧道施工通风方案设计优化
    4.1 工程概况
    4.2 既有通风方案
        4.2.1 主洞掌子面需风量计算
        4.2.2 斜井掌子面需风量计算
        4.2.3 主线进出口工区既有通风方案
        4.2.4 斜井工区既有通风方案
    4.3 斜井工区通风方案优化
        4.3.1 斜井工区第二阶段通风方案优化
        4.3.2 斜井工区第三阶段通风方案优化
    4.4 优化前后通风方案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家庄特长隧道斜井工区施工通风数值模拟
    5.1 初始条件
    5.2 斜井工区第二阶段通风数值模拟
        5.2.1 计算模型
        5.2.2 边界条件和监测点布置
        5.2.3 计算结果分析
    5.3 斜井工区第三阶段通风数值模拟
        5.3.1 计算模型
        5.3.2 边界条件和监测点布置
        5.3.3 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6)攀枝花至大理高速公路宝鼎二号隧道施工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主要技术指标
        1.1.2 隧道规模
        1.1.3 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
        1.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穿越煤层瓦斯隧道的施工及通风技术
        1.2.2 断层破碎带注浆堵水技术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穿越煤系地层隧道施工开挖技术
    2.1 施工准备
    2.2 揭煤总体技术方案设计
        2.2.1 揭煤工艺流程
        2.2.2 隧道石门揭煤施工过程
    2.3 隧道石门揭煤准备工作
        2.3.1 资料收集
        2.3.2 超前探测钻孔
        2.3.3 煤层瓦斯参数测定
    2.4 煤层突出危险预测
        2.4.1 初步预测
        2.4.2 二次预测
        2.4.3 综合指标D、K的测定及其临界值
        2.4.4 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价
    2.5 防治突出技术措施
        2.5.1 防突措施方法
        2.5.2 揭煤区域防突措施
        2.5.3 揭煤局部防突措施
    2.6 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2.7 安全防护措施
    2.8 隧道石门揭煤施工
        2.8.1 隧道揭煤开挖方式
        2.8.2 石门揭煤
    2.9 瓦斯涌出处治措施
        2.9.1 隧道揭煤通风系统
        2.9.2 瓦斯检测及制度
        2.9.3 瓦斯爆炸防治措施
        2.9.4 煤尘爆炸防治措施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穿越煤系地层隧道施工通风技术
    3.1 隧道施工通风方式
        3.1.1 压入式通风
        3.1.2 抽(排)出式通风
        3.1.3 混合式通风
        3.1.4 巷道式通风
    3.2 隧道施工通风特点
    3.3 施工通风计算
        3.3.1 通风方式的选择
        3.3.2 工区划分
        3.3.3 需风量计算
    3.4 施工通风设备的选择
        3.4.1 风机供风量的确定
        3.4.2 风管阻力计算
        3.4.3 隧道阻力及射流风机计算
        3.4.4 设备选型
        3.4.5 风管选型
        3.4.6 风机的布置方案
    3.5 通风方案现场管理
        3.5.1 方案的执行
        3.5.2 方案的过程控制
        3.5.3 方案动态调整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涌水超前帷幕注浆堵水施工技术
    4.1 施工准备
        4.1.1 注浆材料
        4.1.2 浆液的配比
        4.1.3 注浆设备及系统
    4.2 注浆施工方案
        4.2.1 注浆段长度及注浆孔的布置
        4.2.2 注浆孔的钻进
        4.2.3 注浆工艺
    4.3 施工设备人员安排及验收
        4.3.1 人员安排及作业循环时间
        4.3.2 注浆设备
        4.3.3 注浆效果验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风幕通风方式下施工隧道粉尘浓度场相似模化实验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粉尘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现状
        1.2.2 技术研究现状
        1.2.3 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现状
    1.3 风幕隔尘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理论研究现状
        1.3.2 技术研究现状
    1.4 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1 防尘降尘措施的局限性分析
        1.4.2 风幕隔尘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分析
        1.4.3 数值模拟分析的不足性分析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线路及研究方法
第2章 隧道粉尘扩散运动分析与现场检测
    2.1 本章研究意义
    2.2 隧道钻爆条件下粉尘产生过程及其微观特征
    2.3 气流运动基本控制方程及求解
        2.3.1 空气流动计算的条件假设
        2.3.2 空气流动基本控制方程
        2.3.3 空气流动基本控制方程求解
    2.4 粉尘扩散运动受力分析
    2.5 实验隧道概况
    2.6 检测指标与检测设备
        2.6.1 通风实验检测指标
        2.6.2 检测设备及相关参数
    2.7 气流流场运动特征测定
        2.7.1 流场检测方案
        2.7.2 气流流场检测点布设方案
        2.7.3 风管出风风速衰减分析
        2.7.4 气流矢量特点检测结果及分析
    2.8 粉尘浓度场演化特征测定
        2.8.1 粉尘浓度场检测方案
        2.8.2 检测点布设方案
        2.8.3 粉尘初始浓度检测结果
        2.8.4 产尘量拟合计算
        2.8.5 施工作业区粉尘浓度检测结果及分析
        2.8.6 隧道沿程粉尘浓度检测结果及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幕射流基本运动特性
    3.1 本章研究意义
    3.2 风幕通风技术原理
    3.3 平面紊动射流特性
        3.3.1 条缝射流运动过程及构成分区
        3.3.2 射流参数关系
        3.3.3 射流断面流速分布特征
        3.3.4 射流运动基本关系式
        3.3.5 射流主体段轴线速度与流量衰减规律
        3.3.6 射流相关运动参数计算
    3.4 平面紊动冲击射流参数分析
        3.4.1 射流运动分区
        3.4.2 自由射流区运动参数
        3.4.3 射流冲击区运动参数
        3.4.4 附壁射流区运动参数
    3.5 平面紊动冲击射流流量分配
        3.5.1 正向冲击射流流量分配
        3.5.2 斜向冲击射流流量分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幕通风方式模化相似性实验
    4.1 本章研究意义
    4.2 模化相似准则及相关理论
        4.2.1 相似定理
        4.2.2 自模性理论与相似准则数的导出
        4.2.3 气固两相流运动的单值条件
        4.2.4 相似准则数及单值条件的化简
    4.3 隧道模型结构相似参数
        4.3.1 模型空间几何参数
        4.3.2 风幕射流腔布设位置
        4.3.3 射流喷口布设高度
        4.3.4 射流喷口几何尺寸
        4.3.5 射流喷口布设角度
        4.3.6 射流喷口处风速
        4.3.7 吸尘口几何尺寸及风速
    4.4 气固两相流介质相似参数
        4.4.1 隧体内风速参数
        4.4.2 粉尘粒径参数
        4.4.3 粉尘量参数
    4.5 模型制作及主要检测设备
        4.5.1 模型制作
        4.5.2 实验材料与检测设备
        4.5.3 检测点布设
        4.5.4 风幕隔烟演示实验
    4.6 模型风幕隔尘实验效果分析
        4.6.1 喷口不同宽度及风速条件下风幕隔尘效果
        4.6.2 冲击壁面处最优风速值
    4.7 最优射流角度实验效果分析
        4.7.1 不同射流角度条件下风幕气流特点
        4.7.2 不同射流角度条件下风幕隔尘效果
        4.7.3 不同射流角度条件下风幕系统除尘效果
    4.8 相似参数回归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粉尘扩散数值模拟及降尘率对比分析
    5.1 本章研究意义
    5.2 CFD简介及特点
    5.3 气固耦合运动数学模型
        5.3.1 模型求解的基本假定
        5.3.2 气固两相流控制方程
    5.4 隧道几何模型建立
        5.4.1 施工隧道几何模型建立
        5.4.2 几何模型网格划分
    5.5 模型流场及粉尘浓度场初始条件分析
        5.5.1 初始风速
        5.5.2 初始产尘量与粉尘粒度分布
    5.6 模型求解器设置
        5.6.1 模型求解逻辑关系分析
        5.6.2 风流场模型求解器参数设置
        5.6.3 粉尘浓度场模型求解器参数设置
        5.6.4 流场介质参数设置
        5.6.5 尘源参数设置
        5.6.6 气固两相流离散项模型设置
        5.6.7 模型边界条件参数设置
        5.6.8 模型求解时间步长与解迭代次数设置
    5.7 压入式通风条件下流场及浓度场数值模拟
        5.7.1 流场内风流运动规律
        5.7.2 风速风向解算结果
        5.7.3 粉尘浓度场演化特点
        5.7.4 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误差分析
    5.8 风幕式通风条件下流场及浓度场数值模拟
        5.8.1 流场内风流运动规律
        5.8.2 流场风速解算结果
        5.8.3 二维平面内气流方向解算结果
        5.8.4 粉尘浓度解算结果
        5.8.5 粉尘浓度场演化特点
    5.9 非稳态条件下降尘效率对比分析
        5.9.1 相对降尘效率对比分析
        5.9.2 绝对降尘效率对比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幕通风方式的优越性及应用前景
    6.1 优越性分析
        6.1.1 环保效益
        6.1.2 时间效益
        6.1.3 经济效益
    6.2 推广应用前景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创新点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施工通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海拔隧道施工通风的基本理论
    2.1 隧道施工通风的一般理论
        2.1.1 隧道施工污染物控制标准
        2.1.2 隧道内空气流动的基本规律
        2.1.3 计算流体力学(CFD)理论
    2.2 高海拔隧道施工通风方式
        2.2.1 机械通风
        2.2.2 利用辅助通道通风
        2.2.3 高海拔隧道通风方式及设备的选择
    2.3 高海拔环境气候参数计算
        2.3.1 海拔高度与气压的关系
        2.3.2 海拔高度与空气重率的关系
        2.3.3 海拔高度与含氧量的关系
    2.4 高海拔隧道施工通风参数计算
        2.4.1 需风量计算
        2.4.2 通风阻力的计算
        2.4.3 风管漏风率计算
    2.5 高海拔隧道通风参数计算修正
        2.5.1 需风量修正
        2.5.2 海拔高度对风阻的影响
        2.5.3 海拔高度对风机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施工通风技术应用研究
    3.1 工程概况
        3.1.1 隧道概况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象条件
    3.2 既有施工通风方案设计
        3.2.1 高海拔隧道施工通风设计原则
        3.2.2 既有通风设备及通风现状
    3.3 各阶段施工通风优化设计
        3.3.1 高海拔环境下的主洞通风参数修正
        3.3.2 平行导洞通风参数修正
        3.3.3 优化后的风机选型
        3.3.4 各个阶段施工通风优化
    3.4 粉尘及有害气体的监测
        3.4.1 监测内容及方法
        3.4.2 监测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施工通风数值仿真分析及优化
    4.1 雪山梁隧道工程三维模型的建立
        4.1.1 建立模型
        4.1.2 网格划分
        4.1.3 判断风流状态
        4.1.4 模拟参数及边界条件设定
    4.2 前期压入式通风数值模拟分析
        4.2.1 隧道内风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4.2.2 粉尘浓度模拟结果及分析
        4.2.3 CO浓度模拟结果及分析
    4.3 巷道式射流通风数值模拟分析
        4.3.1 隧道内风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4.3.2 粉尘浓度模拟结果及分析
        4.3.3 CO浓度模拟结果及分析
    4.4 高海拔公路道隧道通风降尘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高地温隧道施工通风数值模拟及降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隧道施工通风理论研究
        1.2.2 关于隧道施工通风的数值模拟计算研究
        1.2.3 隧道通风模型试验研究
        1.2.4 隧道施工通风降温措施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高地温隧道施工通风基本理论
    2.1 隧道施工通风的目的和控制标准
        2.1.1 隧道施工通风目的
        2.1.2 隧道施工作业环境通风控制标准
    2.2 隧道施工通风方式
    2.3 施工隧道热量计算方法
    2.4 隧道风流基本理论及数学模型
        2.4.1 隧道通风的基本假设
        2.4.2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高黎贡山隧道高地温热源分析
    3.1 地质构造及水文条件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条件
        3.1.3 地质构造
        3.1.4 水文地质条件
    3.2 隧道高地温的影响因素
        3.2.1 水热活动对地热的控制作用
        3.2.2 活动断裂对地热的控制作用
        3.2.3 岩浆活动对地热的控制作用
    3.3 高地温形成条件及成因分析
        3.3.1 形成条件
        3.3.2 成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高地温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4.1 高地温隧道通风模型建立及参数选择
        4.1.1 模型建立
        4.1.2 边界条件的确定
        4.1.3 网格划分
    4.2 侧壁送风方式
        4.2.1 送风温度对场分布的影响
        4.2.2 送风速度对场分布的影响
        4.2.3 风筒出口距掌子面的距离对场分布的影响
    4.3 拱顶送风方式
        4.3.1 送风温度对场分布的影响
        4.3.2 送风速度对场分布的影响
        4.3.3 风筒出口距掌子面的距离对场分布的影响
    4.4 中心送风方式
        4.4.1 送风温度对场分布的影响
        4.4.2 送风速度对场分布的影响
        4.4.3 风管出口距掌子面的距离对场分布的影响
    4.5 三种送风方式降温效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高黎贡山隧道通风降温方案设计
    5.1 隧道工况简介
    5.2 通风方式确定与风量计算
        5.2.1 通风方式
        5.2.2 计算参数
    5.3 通风设备选型与通风布置
        5.3.1 通风设备选型
        5.3.2 通风布置
        5.3.3 降温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鹧鸪山高瓦斯隧道施工通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隧道通风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重大瓦斯隧道事故
        1.3.1 国内瓦斯事故
        1.3.2 国外瓦斯事故
    1.4 工程概况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隧道通风相关理论
    2.1 瓦斯隧道概述
        2.1.1 瓦斯爆炸
        2.1.2 瓦斯隧道等级判断
    2.2 隧道内主要污染物
        2.2.1 粉尘
        2.2.2 有害气体
    2.3 隧道通风方式
        2.3.1 自然通风
        2.3.2 风管式通风
        2.3.3 巷道式通风
    2.4 计算流体力学(CFD)理论
        2.4.1 计算流体力学概况
        2.4.2 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简介
        2.4.3 网格划分软件ICEMCFD简介
        2.4.4 基本方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瓦斯隧道通风方案研究
    3.1 瓦斯出现前通风方案
    3.2 瓦斯出现后通风方案
    3.3 通风需风量计算
    3.4 隧道通风设备
        3.4.1 掌子面局部通风机选型
        3.4.2 主要通风机选型
        3.4.3 射流风机选型
        3.4.4 局扇选型
    3.5 通风方案比较
        3.5.1 模型建立
        3.5.2 网格划分
        3.5.3 计算模拟参数
        3.5.4 隧道速度场变化规律研究
        3.5.5 瓦斯左线涌出分布规律研究
        3.5.6 瓦斯右线涌出分布规律研究
        3.5.7 瓦斯两线同时涌出分布规律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机与风管布置优化研究
    4.1 横通道射流风机布置数值模拟
        4.1.1 模型建立
        4.1.2 网格划分
        4.1.3 数值模拟参数
        4.1.4 计算结果分析
    4.2 射流风机布置高度数值模拟
        4.2.1 模型建立
        4.2.2 网格划分
        4.2.3 数值模拟参数
        4.2.4 计算结果分析
    4.3 风管末端距掌子面距离数值模拟
        4.3.1 模型建立
        4.3.2 网格划分
        4.3.3 数值模拟参数
        4.3.4 计算结果分析
    4.4 风管出风口风速数值模拟
    4.5 风管放置高度数值模拟
        4.5.1 模型建立
        4.5.2 网格划分
        4.5.3 数值模拟参数
        4.5.4 计算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鹧鸪山隧道瓦斯防治措施研究
    5.1 瓦斯监控方案
        5.1.1 瓦斯自动监测
        5.1.2 人工监测
        5.1.3 瓦斯监测结果分析
    5.2 瓦斯超前地质预报
        5.2.1 超前钻孔探测
        5.2.2 加深炮孔探测
    5.3 防爆改装方案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隧道施工通风中射流风机位置对风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地下通道空间的环境空气污染物散发传播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 杨清海. 东华大学, 2021(01)
  • [2]高瓦斯隧道施工通风方案设计及瓦斯运移规律研究[J]. 熊华涛.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1(02)
  • [3]不同通风方式下隧洞气流场特性及有害气体运移规律研究[D]. 常晓珂.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隧道独头施工通风瓦斯扩散规律及风管优化研究[D]. 蒲实.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螺旋隧道施工通风关键技术研究[D]. 邱童春.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攀枝花至大理高速公路宝鼎二号隧道施工关键技术[D]. 范仁玉.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风幕通风方式下施工隧道粉尘浓度场相似模化实验与数值模拟[D]. 乔力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8]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施工通风关键技术研究[D]. 幸垚.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9]高地温隧道施工通风数值模拟及降温技术研究[D]. 李茹.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10]鹧鸪山高瓦斯隧道施工通风技术研究[D]. 吴瑾.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标签:;  ;  ;  ;  ;  

射流风机位置对隧道施工通风风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