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入世”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一、“入世” 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1](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徐锋[2](2020)在《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武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资源,对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传播和认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亟需挖掘并弘扬中国传统武德思想中的道德精髓和思想价值,以期让中华民族灿烂的东方文明在全世界传播。鉴于此,本文拟从传统武德思想的发展脉络开始,在探索中国传统武德思想演变历程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并以史为鉴,汲取优秀的思想道德精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服务。本文主要围绕以下思路展开论述:首先,厘清“武德”、“传统武德”概念的缘起、内涵及武德思想的实质;其次,梳理各个历史时期最突出的武德思想内容及其特征,以及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下,以少林和武当两个文化流派作为案例进一步分析传统武德思想的内容及其特征;然后,通过对传统武德思想的梳理与分析,对传统武德思想进行历史评判和价值重估;最后,揭示和弘扬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此,本文研究观点主要概括如下:第一,武德概念最早萌芽于古代人类生存生产的劳动,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逐渐形成与发展。早期的“武德”与军事发展脉络相契合,既存在于彼此交融的个体与集团间,又分别存在于内涵各异的个体武德和军事武德中。个体武术武德或民间武术武德是本文分析的重点。传统武德既指传统的武德,又指武德的传统。传统的武德主要指历代存留下来的武德伦理思想、制度和规范,而武德的传统主要指从古延续至今、无所在又无所不在的武德伦理传统,囊括实践领域和精神领域,其实质是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传统武德思想的实质涵盖所有与“武”有关的思想品德内容,包括道德自觉、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等。第二,不同历史时期,武德思想内容和文化特征不同。本文以古代历史上武德文化特征明显、武德思想鲜明为分期理念,把武德思想的发展分为先秦、盛唐、宋元、明清四个主要时期。先秦经历了历史上重要大变革,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争鸣,思想大繁荣大发展,“尚礼、尚谋、尚侠”是当时主要的武德思想内容。盛唐时期,唐王朝的开明政治与繁荣经济为社会形成崇武尚侠风气打下基础,“以武壮志、以武立志、以武言志”成为当时武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宋元时期,在“崇文抑武”国策的影响下,导致民间习武结社规范化、民间武术表演娱乐化特征明显,从而推动武术审美思想的伦理变迁。明清时期,明代的兵家思想为武术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清王朝对民间武术的镇压使民间秘密结社和清规戒律兴起,武侠小说中侠者形象的塑造使侠者们行侠天下,镖师们侠骨义胆的高尚武德使镖局和镖师们镖行天下。第三,中国传统武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哲学中的儒、释、道、墨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武德思想之根。儒家的仁爱、道家的阴阳、佛家的禅定、墨家的侠义等思想,在传统武德思想中都有深刻的反映。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性的中国传统武术,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传统武术文化流派及特征,少林功夫和武当武术是其中的典型。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少林功夫修禅悟道的武德传统。道教文化与武当文化的相互影响,形成武当武术养生修道的武德传统。少林武德与武当武德,形象反映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特征。第四,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以中国文化为理论基础的中国传统武德思想,形成了一套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教育意义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仁爱为本的伦理核心、贵义轻利的价值导向、尊师重道的礼教风尚、忠诚守信的精神节气,是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优秀传统。由于历史局限性造成传统武德思想的封闭性、神秘性和虚幻性等消极因素是中国传统武德思想中的糟粕,要加以批判和改造。因此,要使中国传统武德思想发挥时代价值,满足现实需要,必须要对传统武德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坚持武德思想的仁勇结合、内外相应、古今相继和真善相随。第五,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经过近百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自觉”后,留下优秀的武德思想内容和独特的精神内涵,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重要价值。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挖掘与弘扬,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优势,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路径,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视野。应积极发挥中国传统武德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内容优势、融入优势和传播优势,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共享,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付正[3](2019)在《《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文中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实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在整个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与变迁的过程中,也呈现出诸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过大、官员贪污腐败等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呈现出的问题都极大地激发了海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和热情,他们密切关注着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试图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多种方式揭开一个又一个“中国之谜”,并用多元化视角讲述着各式各样的“中国故事”。其中,国外最早专门研究当代中国的权威学术期刊《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就对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予以了长达40年的持续关注,累计发表了880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是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的重要参照。本文就以《中国季刊》为个案,对1978年以来该期刊中海外学者关注度最高的“中国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章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评析。本研究采用纵向的宏观考察与横向的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从宏观上对《中国季刊》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研究概况进行“粗线条”梳理,把握研究的总体脉络、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以及主要观点;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对《中国季刊》研究的具体问题、选取的理论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具体地分析和评判,既介绍海外学者的观点,也深入挖掘这些观点背后的内涵与逻辑,并通过“述评结合”的方式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价值与局限。《中国季刊》关于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与发展历程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变迁,本研究就针对这些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述评。正文首先对《中国季刊》的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包括该期刊的创办历程及运营情况,1978年以来历任主编的研究侧重点、选题偏好及其指导下的“特刊”(Special Issue),以及《中国季刊》四十年研究概况和研究主题的变迁。接着,围绕《中国季刊》对政治、经济、社会三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展开述评。就政治领域而言,主要对1978年以来《中国季刊》关注最多的中国共产党的调适与变革、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走向和中国政治变迁的前景预判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海外学者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政治发展之路的评价逐渐突破了20世纪80——9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消极悲观论”和“民主转型论”的束缚,愈发认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积极调适和主动变革,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之路也呈现出理解的态度。就经济领域而言,重点围绕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原因、问题与挑战以及前景预判等问题对《中国季刊》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海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看法在20世纪80末、90年代初主要被“消极否定”派学者的观点占据上风,他们认为改革的局限性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后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学者们逐渐改变了之前的判断,不再将自由市场和私有化看作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也更加认可中国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的改革之路。就社会领域而言,《中国季刊》以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组织为切入点分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采用了多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范式探讨了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与社会抗争,并对改革开放后显现出来的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与社会治理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改变了改革开放前对中国国家和社会关系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统筹一切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判断,在对中国民生问题的研究中,也从最开始对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的严重怀疑逐渐转变为对一些治理举措和改革成效的充分肯定和认可。本文通过对如上问题的研究发现,1978——2018年间《中国季刊》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改革与发展进程的关注重点、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形象”都发生了变化。总的来看,《中国季刊》对中国的认识逐步趋于理性客观,绝大多数学者都能秉承严谨求实的态度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认可,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也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反思1978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实践,拓展国内学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因难以摆脱西方中心观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偏见,缺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以及过度依赖西方理论寻找中国现实等原因做出了一些误读和误判,本文对这部分内容也予以了客观的评判和回应。《中国季刊》迄今为止已经连续出版60年,其发表的数千篇文章和书评累积起来就是一部反映海外当代中国研究的重要史料库。为此,我们应持续关注《中国季刊》关于当代中国研究的成果和动向,加强海内外学者的对话与交流,为推动当代中国研究的学理化、国际化,构建既符合中国现实又能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做出贡献。

郑哲[4](2018)在《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军是一支战功彪炳、英模辈出的伟大军队。进入新时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官兵英勇无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涌现出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进集体。正是他们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在各项工作中拼搏进取、锐意创新,在引领风尚中躬亲践行、模范带头,才有了人民军队凯歌高奏、发展壮大的生动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火如荼的新军事变革,迫在眉睫的军事斗争准备,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审时度势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深化军队改革,加快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为促进新时代我军官兵成长成才指明了根本路径。时势造英雄!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必将会造就千千万万个新时代的英雄模范。纵观新时期我军英模人物,无不是从一名普通官兵一步步成长为享誉军内外的英雄模范,成为军中娇子、时代楷模。其过程之复杂,参与因素之多,反应之剧烈,非常人所能想象。本研究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对新时期以来数百名军队英模人物的成长历程、先进事迹的梳理,从文化环境、成长历练、主要贡献、组织因素等方面考察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的精神内核和成长路径。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界定,讨论了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吸收和借鉴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履行使命、文化传统、自身素质、组织关怀等角度探索新时期我军英模人物成长路径。认为广大官兵必须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大环境下,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立足本职、瞄准使命、迎势而上才能有所建树,成长为众人景仰的英雄模范。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党的优良作风、我军光荣传统等文化传统为广大官兵成长为英模人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而其自身所具备的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专业素养、昂扬的战斗精神、高尚的道德品格是其成长为英模人物的坚实基础,各级组织又从筑牢思想根基、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制度保障等方面为英模人物的成长进步发挥了重要的服务保障作用。文化熏陶、自身努力以及组织关怀,这三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对英模人物的成长自始至终,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从深入学习英模、依法扞卫英模、形成崇尚之风三个方面对开创新时代英模辈出新局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汤浩[5](2018)在《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湘军集团与理学文化有着深层次的互动关系。咸同湘军兴起,不仅是宏济艰难的现实选择,更是儒学内部结构运动的结果,是理学自救的产物。湘军是一支以文化立军,有着自身政治目标和文化理想的理学之军。湘系理学经世派受内忧外患的深重刺激,开启“以实动名”的崛起之路,自下而上地打破有清以来二百余年理学内敛时期之沉寂,比较成功地将学术思想转化为政治军事组织能力,开启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政治—文化自强运动。咸同湘军以理学作为节制之道,培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权威结构,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湘军以理学为宗,结合圣王理想和豪侠气象,形成“兵儒合流”“以礼治军”“明耻教战”的军事管理理论。湘军将理学思想全面运用到军事实践指导中去,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其儒兵思想中的儒学向度,使之成为军事活动中活用理学的典范。湘军中曾较普遍树立了以身殉国、克己廉介的价值观。湘军不同支脉中,理学浸淫最深的王錱老湘营战斗力最强最持久,在勇营制度下由地方军逐渐取代国防军,特别是在国势陵夷中注重“隐图自强”,力破“不勤远略”的儒学政治传统。湘军以理学原则为指导,对政治军事制度进行改创,并在事功领域广泛运用,其“以实动名”的创化改制,涵盖了吏治文法、军制财政、文教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这种创制也具有实用性、渐进性、适应性、局部性特点,缺乏整体上、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具有明显“过渡性”的特征。湘军集团作为湖湘理学的发舒,对晚清理学产生过政治与学术方面的多重影响,包括:对理学学术走向,对理学乃至儒学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对理学信仰和主流地位强有力的扞卫等。可以说,湘军集团体立用行、务本开源的“通儒”经济,极大地丰富扩充了儒学的践履范畴,实现了为儒学的“正名”,在更广阔的社会格局和宏观文化视野上深刻影响着晚清理学发展的轨迹。湘军一定程度改变了宋明儒学柔弱函胡之弊,焕发了理学价值,形成了激越高亢的审美情趣。咸同湘军立足于建立“学”“道”“政”的良性互动关系,助推形成的政治新秩序成为晚清政局转捩的重要枢纽;湘军集团致力于隐图自强,在对外战争中挽回了军事颓势,挽救保存了中国疆域的主体部分,为中国的逆势复兴奠定了基本的领土格局,同时也将儒学社会价值在封建社会晚期最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湘军人物匡济时艰的精神,自励殉道的操守、任事敢为的勇气、坚毅不拔的意志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与民族文化中的进步基因融为一体,感召后人。

魏美玉[6](2016)在《井冈山红色基因的内涵与功能研究》文中认为文化人类学自上世纪兴起以来,就备受学界的认可与推崇,也是人类发展史研究的一大里程碑。没有人否认,人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文化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除此之外,尤其对于中国来说,文化在现实社会具有更为远大的意义所在。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充斥着各种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需要发挥优秀文化的凝聚功能、传播功能、教化功能等来凝聚力量、汇聚共识,也为早日实现“美丽中国梦”。本文从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和基因的复制与突变视角为切入点,借用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前沿成果——文化基因,通过梳理文化基因、红色文化、井冈山红色文化基因等相关概念,来研究揭示红色文化传承的意义、规律,通过个案——井冈山红色基因研究具体分析、阐述红色基因的内涵与功能。所以,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通过论证选题的缘由、意义,说明此次论文研究的重要现实价值及学术价值所在;通过研究综述及论文创新之处,突出文章的闪光点与文章的重点所在。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通过文献研究法、定性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界定。此部分是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关系到文章质量的好坏,是研究与写作的难点与重点。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是课题研究的主体部分。在第二部分关于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井冈山红色基因的内涵与功能。使整个课题研究更具体、全面,可抽象、可具体。尽力做到宏观上可抽象,具体时可深入。

张永亮[7](2016)在《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军的地位比喻是“生命线”,这是经过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来检验的真理。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面,本身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中讲话精神的重要特征和客观要求,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现实经验。当前,随着军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深刻变化,要求军队政治工作必须打破守旧观念、守常思维、保守思想的枷锁,拓宽视野、更新思维,改进方式、革新机制,努力提高政治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然而,怎么样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深入探讨的全新命题。当前部队面临着社会与自然复杂条件下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时代特色,做到教育有针对、注重教育的实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生存和发展中站在主动一方。我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创新,首先需要创新思维观念、丰富内容内涵,以此来转变固有思想,其次要在形式与方式方法上改变与创新,结合理论与机制的创新才能够有实际操作性,从而进一步使军队的改革创新得以来实现。具体来说,就是观念创新是先导;内容创新是核心;方法创新是保证;机制创新是根本;形式创新是补充;队伍素质创新是关键。本文以习近平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总政治部颁发的《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为主要依据,主要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制约军队发展中居第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问题,即什么是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怎样创新等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而且关系到新形势下建设一支怎样的军队、怎样建设这支军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此,结合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本文着重从六个方面分别作了论述: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三章,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依据;第四章,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第五章,国外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启示;第六章,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方法与思路。

张晶[8](2015)在《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罗荣桓元帅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被誉为“全军政工第一帅”。研究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不仅能够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提供丰富的资料,也能够为解决当今的思想政治工作难题探寻破解之道,罗荣桓诚挚的革命精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底蕴、高超的工作技巧和独具特色的政治工作思想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都具有极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文章主体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一是论述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挖掘其理论来源,以历史脉络为线索,理顺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二是解析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体系,对其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原则、内容以及特色作出全面系统总结;三是评价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价值,总结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和推进革命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四是研究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现实启示,着重研究高校中党的领导建设、青年工作开展以及思想工作者素质提高三个方面的现实启示,并且提出建设性措施。

付东青[9](2013)在《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基本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推进部队全面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而正确认识和分析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军官兵在传统价值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在官兵成分构成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研究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征的重要意义出发,探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基本分析。这一部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涵及特征、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涵及特殊性进行了阐述。为分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结合军队实际,运用历史分析法和立体分析法,从时代特征、文化程度特征、民族特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根据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加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在研究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征,从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构建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李队[10](2011)在《试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先导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决策。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军队要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列,这既是党和国家对军队的殷切期望,也是对军队发挥先导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文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分析研究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通过比较论证得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先进方面,可以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从当前社会对先进价值观发挥作用的需要和我军所具备的优势等方面分析了发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导作用的可行性;三是从社会大环境和军队小环境两个方面分析研究了影响先导作用发挥的负面因素;四是从保持军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先进性和主动引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两个方面的三个内容探讨了发挥当代革命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导作用的实践途径。本论文认为,研究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先导作用,是军队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贡献力量的有益探讨,有助于推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入世” 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 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1.3.1 德育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2.4 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3.3 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4.4.1 德育评价论
        4.4.2 德育效用论
        4.4.3 德才兼备论
        4.4.4 德育功能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5.1.1 理想信念教育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5.5 小结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6.3 小结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7.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武德史料研究
        1.2.2 武德现状研究
    1.3 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分析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1.4.2 本选题的不足之处
2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内涵解读
    2.1 武德概念的缘起
        2.1.1 武德概念的萌芽
        2.1.2 武德概念的形成
        2.1.3 武德概念的分化
    2.2 传统武德的内涵
        2.2.1 “武德”释义
        2.2.2 传统武德的内涵
    2.3 传统武德的思想实质
        2.3.1 武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道德自觉
        2.3.2 武德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行为规范
        2.3.3 武德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
3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演进历程
    3.1 先秦时期武德思想
        3.1.1 西周时期的“尚礼”思想
        3.1.2 春秋时期的“尚谋”思想
        3.1.3 战国时期的“尚侠”思想
    3.2 盛唐时期武德思想
        3.2.1 “以武壮志”的兴国思想
        3.2.2 “以武立志”的治国思想
        3.2.3 “以武言志”的爱国思想
    3.3 宋元时期武德思想
        3.3.1 “崇文抑武”思想的形成
        3.3.2 民间结社与社约社规的形成
        3.3.3 民间武艺表演的娱乐化趋向
        3.3.4 武艺审美思想的伦理变迁
    3.4 明清时期武德思想
        3.4.1 兵家思想对武德思想的贡献
        3.4.2 秘密结社与门规戒律的兴起
        3.4.3 武侠小说中侠者形象的塑造
        3.4.4 镖局和镖师们的镖行天下
    3.5 民国之后的武德思想
4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流派及特征:以少林和武当为例
    4.1 修禅悟道——佛教文化与少林武德
        4.1.1 少林功夫与中原文化
        4.1.2 佛教禅宗与少林戒约
        4.1.3 禅拳合一的少林武德
        4.1.4 少林武德思想特征
    4.2 养生修道——道家文化与武当武德
        4.2.1 武当武术与武当文化
        4.2.2 武当道教与养生
        4.2.3 道家思想与武当武德
        4.2.4 武当武德思想特征
5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历史价值与转化
    5.1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5.1.1 仁爱为本的伦理核心
        5.1.2 贵义轻利的价值导向
        5.1.3 尊师重道的礼教风尚
        5.1.4 忠诚守信的精神气节
    5.2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5.2.1 传统武德思想的封闭性
        5.2.2 传统武德思想的神秘性
        5.2.3 传统武德思想的虚幻性
    5.3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5.3.1 仁勇结合的武德境界
        5.3.2 内外相应的武德呈现
        5.3.3 古今相继的武德传承
        5.3.4 真善相随的武德追求
6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6.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
        6.1.1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6.1.2 厚德载物,贵和尚中的包容精神
        6.1.3 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6.1.4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合作精神
    6.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6.2.1 武舞同源,发挥以舞演武的亲和力
        6.2.2 武书同构,利用以笔论武的影响力
        6.2.3 文以载道,提升以文会武的传播力
    6.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优势
        6.3.1 健全人格,提高个体修养
        6.3.2 注重礼仪,增进社会和谐
        6.3.3 传承文明,振奋民族精神
    6.4 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路径
        6.4.1 建立践行传统武德思想的长效机制
        6.4.2 营造崇尚传统武德思想的校园环境
        6.4.3 创编体现传统武德思想的教材体系
        6.4.4 探索融入传统武德思想的课堂实践
    6.5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视野
        6.5.1 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国际形象
        6.5.2 连接国际交往的共享通道
        6.5.3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选题界定
        (一)学术史回顾
        (二)选题界定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季刊》概论
    第一节 《中国季刊》的创办及运营
    第二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历任主编及其指导下的特刊
    第三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作者队伍
    第四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研究概况及主题梳理
第二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政治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挑战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流变
        三、中国共产党的党政干部队伍建设
    第二节 转型时期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从“橡皮图章”到“钢铁图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二、从指定到民选: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
        三、从人治到法治: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走向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前景预判
        一、“消极悲观论”
        二、“民主转型论”
        三、“柔韧有余论”
第三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一、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原因探析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三、农业改革与农村巨变
    第二节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情况
        三、对中国“入世”的观察和评价
    第三节 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性评价
        一、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原因探究
        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三、经济发展的前景分析及评价
第四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一、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力量
        二、宏观结构论争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三、微观多元化视角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抗争
        一、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二、社会抗争的动力源泉和政治机遇
        三、社会抗争的行动主体和动员策略
        四、社会抗争的影响以及国家的应对之策
    第三节 民生问题与社会治理
        一、环境污染与治理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与变革
        三、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结语
    一、《中国季刊》关于中国改革与发展四十年的研究变迁
        (一)《中国季刊》不同时期关注重点的变化
        (二)《中国季刊》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二、《中国季刊》的研究特点及启示
        (一)《中国季刊》的研究特点
        (二)《中国季刊》的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4)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区分
        2.1.1 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与新时代
        2.1.2 英雄模范、先进典型与榜样
        2.1.3 成长路径与成长规律
    2.2 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2.1 开展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的必要性
        2.2.2 开展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的可行性
    2.3 相关理论支撑及借鉴
        2.3.1 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3.2 依据军队政治工作相关规定
        2.3.3 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成果
第三章 在履行使命时涌现
    3.1 在维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中身先士卒
        3.1.1 维护社会稳定
        3.1.2 支援经济建设
        3.1.3 参与抢险救灾
    3.2 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冲锋陷阵
        3.2.1 自卫还击作战
        3.2.2 应对突发威胁
        3.2.3 扞卫海外利益
    3.3 在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中大显身手
        3.3.1 参与维和行动
        3.3.2 实施人道救援
        3.3.3 中外联演联训
第四章 在文化传统中熏陶
    4.1 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4.1.1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4.1.2 传承朴素的传统美德
        4.1.3 吸收优秀的传统武德
    4.2 党的优良作风的滋养
        4.2.1 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成长
        4.2.2 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提升
        4.2.3 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进步
    4.3 题军队光荣传统的教诲
        4.3.1 牢记听党指挥的根本原则
        4.3.2 践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
        4.3.3 坚持英勇善战的根本要求
第五章 在自身素质上着力
    5.1 锻造坚定的理想信念
        5.1.1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5.1.2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5.1.3 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5.1.4 坚定对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信赖
    5.2 磨砺超群的专业素养
        5.2.1 刻苦学习不断积累
        5.2.2 反复实践逐步提高
        5.2.3 勇立潮头锐意创新
    5.3 锤炼昂扬的战斗精神
        5.3.1 在思想教育中认同
        5.3.2 在训练管理中磨砺
        5.3.3 在重大任务中锤炼
    5.4 锤炼昂扬的战斗精神
        5.4.1 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
        5.4.2 恪守自觉的道德养成
        5.4.3 投身积极的道德实践
第六章 在组织关怀下成长
    6.1 筑牢坚实的思想基础
        6.1.1 构建科学的世界观
        6.1.2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6.1.3 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6.2 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6.2.1 选送交流学习
        6.2.2 变换岗位历练
        6.2.3 下达任务考验
    6.3 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6.3.1 崇高的政治地位
        6.3.2 严格的管理监督
        6.3.3 优厚的生活待遇
第七章 开创新时代英模辈出新局面
    7.1 谦逊的进取态度学习英模
        7.1.1 学习英模人物要在领会精神
        7.1.2 学习英模人物重在躬亲践行
        7.1.3 学习英模人物贵在持之以恒
    7.2 严正的法律手段扞卫英模
        7.2.1 确立弘扬英模的法律地位
        7.2.2 依法维护英模的合法权益
        7.2.3 打击诋毁英模的不法行为
    7.3 有力的政策措施崇尚英模
        7.3.1 建立和完善英烈纪念制度
        7.3.2 兴建和修葺英烈纪念设施
        7.3.3 宣传和褒奖英烈光辉事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三、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1章 湖湘理学发展与晚清湘系集团的兴起
    1.1 湖湘理学的传播和在清代的发展
    1.2 晚清湘系理学经世集团的集结
第2章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及建军思想
    2.1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活动
    2.2 湘军与团练勇营
    2.3 湘军建军思想初析
    2.4 湘军早期建军思想与《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第3章 湘军:淬砺理学精神的新军
    3.1 理学自救的产物
    3.2 湘军理学经世思想来源的几个侧面
    3.3 凝士以礼:理学导向下的湘军“节制”机制分析
第4章 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理学导向下独特的湘军军事思想
    4.1 儒学的转向:兵儒合流的豪侠气象
    4.2 明耻教战:湘军建军治军思想的核心
    4.3 湘军“兵争”思想中的儒学向度
    4.4 湘军对传统兵学的继承与扬弃
第5章 湘军军系与理学
    5.1 湘军军系文化表征
    5.2 湘军军系文化中的“气节观”
    5.3 湘军发展重心转移及后期湘军军事实践
    5.4 湘军军事实践中对理学的疏离
第6章 湘军创制与理学
    6.1 湘军集团的理学经世思维
    6.2 湘军的主要经世实践:创制
    6.3 湘军创制评析
第7章 湘淮军集团的同源异流:一个理学文化视角的比较
    7.1 湘淮军理学文化背景的异同
    7.2 湘淮军集团价值文化取向差异
    7.3 湘淮军集团不同的历史际遇
第8章 湘军集团对咸同理学的影响
    8.1 湘军集团对于晚清理学融合发展的影响
    8.2 湘军经世文化对理学思想的扩充和完善
    8.3 湘军人物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
    8.4 重建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人文信仰
第9章 湘军理学经世的历史地位
    9.1 晚清理学复兴是儒学自身运动的结果
    9.2 湘军崛起成为晚清政治格局转捩的重要枢纽
    9.3 湘军集团与晚清“国运”相终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井冈山红色基因的内涵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文化基因
        1.2.2 红色文化
        1.2.3 井冈山红色基因
    1.3 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的局限
        1.3.1 论文的创新点
        1.3.2 研究的局限
第二章 红色基因相关概念考察
    2.1“文化”与“基因”
    2.2“红色文化”与“红色文化基因
    2.3“井冈山红色文化”与“井冈山红色基因”
第三章 井冈山时期红色基因的内涵
    3.1 井冈山革命传统基因
        3.1.1 党指挥枪,人民军队为人民
        3.1.2 铁的纪律,行为的规范与道德的引领
        3.1.3 艰苦朴素,信念的纯洁与作风的纯正
        3.1.4 统一战线,社会团结的重要粘合剂
        3.1.5 思想政治工作,关注民意引领主流意识形态
    3.2 井冈山精神基因
        3.2.1 坚定信念,星火燎原的精神
        3.2.2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
        3.2.3 依靠群众,为民谋利的精神
        3.2.4 艰苦奋斗,同舟共济的精神
        3.2.5 勇于胜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3.3 井冈山作风基因
        3.3.1 优良的思想作风,与社会道德风尚的提高
        3.3.2 优良的工作作风,与服务意识与人民公仆意识的提升
        3.3.3 优良的生活作风,与社会风气与社会正气的发扬
    3.4 井冈山领导艺术基因
        3.4.1 注重个人修养的领导艺术
        3.4.2 科学决策的领导艺术
        3.4.3 知人善任的领导艺术
        3.4.4 团结干部依靠群众的领导艺术
        3.4.5 善于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艺术
    3.5 井冈山军事谋略基因
        3.5.1 井冈山时期的军事战略
        3.5.2 井冈山时期的军事战术
第四章 井冈山红色基因的功能
    4.1 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4.1.1 保持党的先进性
        4.1.2 增强党的凝聚力
        4.1.3 增强党的免疫力
        4.1.4 增强党的创新力
        4.1.5 增强党的战斗力
    4.2 有利于加强军队建设,建设强有力的现代化国防
        4.2.1 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4.2.2 强化军队的纪律性
        4.2.3 加强军队的凝聚力
    4.3 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4.4 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4.5 有利于实现伟大中国梦,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综述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的界定
    2.1 思想政治工作
    2.2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2.3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
3 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依据
    3.1 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理论依据
    3.2 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历史依据
    3.3 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现实依据
4 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4.1 国际环境给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带来的挑战与问题
    4.2 社会变革给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带来的挑战与问题
    4.3 科学技术给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带来的挑战与问题
        4.3.1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4.3.2 高科技战争要求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4.3.3 信息网络技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4.4 现实状况给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带来的挑战与问题
5 国外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启示
    5.1 国外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5.1.1 开展公共事务工作,为军事行动进行舆论造势
        5.1.2 进行民事行动,为军事行动提供良好环境
        5.1.3 完善宗教工作机制,开展宗教支援行动
    5.2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
    5.3 顽强的战斗意志是战胜敌人的强大精神武器
    5.4 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已成为发挥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重要手段
    5.5 政治工作信息化是整个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6 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方法与思路
    6.1 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创新
        6.1.1 确立以战斗力为根本标准的观念
        6.1.2 树立人才培养是关键的观念
        6.1.3 突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观念
        6.1.4 始终树立以先进军事文化武装官兵头脑的观念
    6.2 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
        6.2.1 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
        6.2.2 坚持依法从严治军教育
        6.2.3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
    6.3 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
        6.3.1 情理相容法
        6.3.2 激励教育法
        6.3.3 心理咨询法
        6.3.4 典型示范法
        6.3.5 环境熏陶法
    6.4 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创新
        6.4.1 领导机制创新
        6.4.2 动力机制创新
        6.4.3 运行机制创新
        6.4.4 约束机制创新
    6.5 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创新
    6.6 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素质创新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着作类
        1.2.2 期刊文献类
        1.2.2.1 关于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来源与内容研究
        1.2.2.2 关于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方法与特点研究
        1.2.2.3 关于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启示与意义研究
        1.2.3 学位论文类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 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来源
        2.1.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
        2.1.2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2.1.3 以革命工作实践为动力
    2.2 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奠基和形成
        2.2.1 自觉领导工农运动的奠基时期
        2.2.2 入党后政治工作理论的萌芽时期
        2.2.3 古田会议后的全面形成时期
    2.3 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发展与成熟
        2.3.1 抗日战争统一领导山东时期
        2.3.2 解放战争协同领导东北工作时期
        2.3.3 建国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第三章 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体系解析
    3.1 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核心
        3.1.1 坚持党的领导
        3.1.2 坚持群众路线
        3.1.3 坚持实事求是
    3.2 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内容
        3.2.1 党的建设思想
        3.2.1.1 党的思想建设
        3.2.1.2 党的组织建设
        3.2.1.3 党的作风建设
        3.2.2 干部培养思想
        3.2.2.1 坚持科学工作方法,克服主观主义
        3.2.2.2 加强纪律教育,规范干部行为
        3.2.2.3 关心爱护干部,提升干部素质
        3.2.3 青年教育思想
        3.2.3.1 加强组织建设,正确指导青年工作
        3.2.3.2 坚持青年工作青年化,改善青年工作
        3.2.3.3 贴合实际需要,服务青年发展
        3.2.3.4 正确学习模范榜样,开展启发教育
        3.2.4 知识分子改造思想
        3.2.4.1 坚持知识分子“工农化”
        3.2.4.2 坚持又“红”又“专”
        3.2.4.3 坚持团结与保护
    3.3 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特色
        3.3.1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3.3.1.1 坚定而不专断
        3.3.1.2 谨慎而不迟疑
        3.3.1.3 果断而不鲁莽
        3.3.2 坚持民主化与人性化相统一
        3.3.2.1 贯彻民主,塑造品格
        3.3.2.2 讲情讲理,入脑入心
        3.3.2.3 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3.3.3 坚持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统一
        3.3.3.1 立足现实,目光长远
        3.3.3.2 物质保障,加强团结
第四章 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价值
    4.1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
        4.1.1 提升了政治工作地位
        4.1.2 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4.1.3 促进了我军优良传统的形成
    4.2 在革命建设工作中的价值
        4.2.1 增强思想凝聚力
        4.2.2 壮大革命队伍
        4.2.3 提高军队战斗力
第五章 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对高校的现实启示
    5.1 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5.1.1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1.2 推进高校党团建设
    5.2 完善高校青年工作建设
        5.2.1 要运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来教育和武装青年头脑
        5.2.2 开展青年工作必须与青年的切身利益相结合
        5.2.3 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实现青年工作的青年化
    5.3 注重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5.3.1 激励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5.3.2 鞭策思想政治教育者改进工作方法
        5.3.3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力量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基本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基本分析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涵及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征
    第二节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涵及特殊性
        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涵
        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第二章 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时代特征
        一、日益强化的主体意识
        二、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
        三、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意识
    第二节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文化程度特征
        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文化程度的层次性
        二、文化程度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特征的影响
    第三节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民族特征
        一、不同民族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意识和习俗的差异
        二、不同民族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四节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
        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我意识特征
        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情绪、情感特征
        三、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志、性格特征
第三章 根据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教育的科学性
        一、加深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二、尊重官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三、全面提高官兵的素质
    第二节 充实教育内容,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一、进一步吸收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进一步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四、增加教育内容的知识含量
    第三节 综合运用多种的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一、因材施教法
        二、自我教育法
        三、军营文化熏陶法
    第四节 重视教育手段的更新,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要注重运用网络载体展开沟通交流
        二、要注重运用大众传媒载体搞教育
        三、发挥地方、家庭的教育作用,实现教育方法的社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试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先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 概述
    2.1 基础概念解析
    2.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概述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述
    2.4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部分
第三章 发挥先导作用的需要与可能
    3.1 发挥先导作用的需要
        3.1.1 意识形态多样性统一的客观需要
        3.1.2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具体需要
        3.1.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需要
    3.2 发挥先导作用的可能
        3.2.1 我军继承的民族传统武德文化具有引导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
        3.2.2 我军价值观建设一直走在社会前列,具有领先地位
        3.2.3 我军历来注重发挥价值观对人民群众的引导,具有丰富经验
        3.2.4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人民群众,具有最广泛的基础
第四章 发挥先导作用的影响因素
    4.1 客体中存在的影响因素
        4.1.1 全球化导致价值观念多元化
        4.1.2 市场经济催生物化社会影响精神文明建设
        4.1.3 信息化加剧价值观的不稳定性
    4.2 主客体关系中存在的影响因素
        4.2.1 军事专业化训练导致军民交流相对减少
        4.2.2 和平环境影响民众对军人价值的理解
        4.2.3 民众富庶造成军人在民众心中地位降低
    4.3 主体中存在的影响因素
        4.3.1 军队人员成分复杂化导致教育难度加大
        4.3.2 基层主官队伍年轻化使得部分教育者经验不足
        4.3.3 军队教育观念、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导致教育效果不好
第五章 发挥先导作用的实践途径
    5.1 始终占领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保持领先地位
        5.1.1 抓好理论武装,铸牢根基
        5.1.2 切实履行使命,夯实基础
        5.1.3 活跃军营文化,营造氛围
        5.1.4 运用典型引导,树立榜样
    5.2 始终把好军民交流的关键点,打牢情感基础
        5.2.1 在创新双拥机制中维护军民感情
        5.2.2 在发挥军队主导中巩固军民感情
        5.2.3 在参与爱民行动中加深军民感情
    5.3 始终扭住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丰富先导手段
        5.3.1 加强国防教育
        5.3.2 用好舆论宣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关于国防教育及军人形象调查问卷
附录B 关于军民关系及军人地位调查问卷

四、“入世” 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2]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研究[D]. 徐锋.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3]《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D]. 付正.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4]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D]. 郑哲.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5]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D]. 汤浩. 湖南大学, 2018(06)
  • [6]井冈山红色基因的内涵与功能研究[D]. 魏美玉. 华东交通大学, 2016(11)
  • [7]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D]. 张永亮. 西安工业大学, 2016(02)
  • [8]罗荣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晶.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4)
  • [9]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基本特征研究[D]. 付东青.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10]试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先导作用[D]. 李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入世”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