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乌尔旗汉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项目实施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谈乌尔旗汉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项目实施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一、浅谈乌尔旗汉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现状及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马雪松[1](2021)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经济波动、气候条件变化、资源消耗危机、新冠疫情持续不断等严峻的形势挑战下,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关注性焦点,而林业作为重要的资源供给、生态功能输送与气候环境调节的产业,其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演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都比较有优势的东北国有林区,自然义不容辞的承担了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向的转型,会给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带来较大程度的发展不协同之状况,资源的衰减会在经济发展、林区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给东北国有林区造成不利的影响。林业产业的运行方式是所有产业中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最为相似的,可以借鉴成熟的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力图使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协同演化逐步缓解资源危机,优化并高效利用可以整合的资源,实现东北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同步发展,最终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运营的发展目标。本研究在集合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林业产业演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发展的研究思路。首先在理论层面,对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概念进行梳理,同时,对相关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做了分析,通过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阐述在组成结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方面的接近性,并对协同演化模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可行性。其次在分析层面,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森林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林业产业技术要求、投资、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或动力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必要性。再次在机制层面,明确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提出了协同演化的四种机制,进而引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立体式研究模型。第四在协同演化研究层面,基于协同演化的机制和研究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形成了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最后在保障层面,为了能够确保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顺利进行,提出需要在企业个体协同、产业种群协同、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三方面进行保障,综合提升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效率。

刘润,牛香,王兵[2](2021)在《天保工程对森林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内蒙古森工林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对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功能产生的影响,体现天保工程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的林区为研究对象,对天保工程实施前(1998年)和实施后(2018年)2期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功能进行量化分析,认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林区(简称"内蒙古森工林区")涵养水源价值为950.16亿元(1998年)和1 341.32亿元(2018年),保育土壤的价值为563.49亿元(1998年)和760.11亿元(2018年)。天保工程实施前后,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总价值量排名前3位的林业局依次是根河、莫尔道嘎、乌尔旗汉,保育土壤功能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根河、乌尔旗汉、金河。从整体空间分布上分析得出的2期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功能价值量均呈现中部>北部>南部的趋势。

沙晓娟[3](2020)在《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经营方案是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森林资源,高效、科学的经营管理森林法定性文件,也是林业主管部门管理、检查和监督森林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的评价对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缺乏对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乌尔旗汉林业局是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示范点。因此,本文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研究案例,对比两期森林经营方案来评价森林经营方案(2006年)编制情况,建立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2006年)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对乌尔旗汉林业局两期森林经营方案对比,发现2017年森林经营方案在内容上编制的更为丰富和完善,几乎涵盖了《纲要》中要求编制的内容,涵盖了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游憩规划、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与维护、经营能力建设和森林经营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在2006年森林经营方案中没有体现。(2)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森林经营方案的经营措施和经营效果的评价,共有9项标准31项指标。其中森林经营方案的经营措施评价有森林采伐、更新造林、森林抚育3项标准,经营效果评价由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森林结构、自然灾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6项标准。(3)通过对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分析计算,表明在上一经理期内,经营措施中除生长抚育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外,其余指标完成情况不理想;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表现在: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年均净增率分别为0.33%和3.56%,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年净增率分别为0.46%和0.37%,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增长率为33.19%等;森林结构中,中龄林面积和蓄积明显高于其它龄组;森林火灾较其他自然灾害更为严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有提升。(4)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总体得分为4.2,表明此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接近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针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的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森林经营方案调整建议,可为修订森林经营方案提供指导意见;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在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评价过程简单易懂,便于操作。

玮丽斯[4](2019)在《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研究 ——以根河林业局为例》文中提出保护森林和生态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重要任务。国有林区是我国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培育的战略基地,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因国有林区管理制度不完善,过度的开发森林资源,导致民生问题较突出,严重制约了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为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及全面停止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确定和全面停止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国有林区必须要进行的一次新的发展方式转型。随着这种转型,国有林区职工的角色从“伐木人”转变成了“护林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林区职工的生活相对落后,并且由于大部分林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再加上近几年林业产品的替代品增加等原因,相关林业企业的收入减少,林区职工的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有力的提升,林区职工家庭生活、发展出现困境。原以林木采伐的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将以怎样的生计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什么因素会影响他们的生计问题。本文以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以内蒙古根河林业局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式研究根河林业局职工家庭生计问题。之后,在相关调研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总结国有林区改革后转岗职工家庭的实际情况,了解根河林业局职工家庭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以及生计现状,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的影响因素(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提出国有林区职工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保障措施。本文在综合前文研究内容和根河林业局职工家庭生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分析了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等都对参与林下经济产业和兼业经营生计策略呈现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与单一工作岗位(是指只有一个工资性收入来源)是呈现负相关关系的,而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与单一工作岗位是呈现正相关关系的,因为政策原因和地区的特殊性所以自然资本几乎没有差异,所以自然资本不计入模型当中。最后,总结相关文献中和结论对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可持续生计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龚荣发[5](2019)在《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鉴于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在完善、弥补退耕还林补贴到期后的生态补偿方面的优势和对退耕还林工程资源的高度依赖性,推动退耕还林工程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有效衔接不仅是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巩固、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履行国际减排承诺、实现森林碳汇有效供给的必然选择。农户作为退耕还林工程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重要主体,必然成为退耕还林工程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重要桥梁,其是否有效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是巩固、提升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实现森林碳汇有效供给的关键。因而,深入剖析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供给理论、机制设计理论为主线,在对以往学者研究进行梳理、借鉴的基础上,构建了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分析框架,辨析了森林经营碳汇项目与REDD+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退耕还林工程的差异性,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不同组织模式下退耕农户、地方政府、项目业主之间的行为博弈以及退耕农户最优行为模式选择,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剖析了行为意愿的形成机理和资源禀赋、村域情境、项目制度对行为意愿的影响路径,基于生产要素理论探讨了林地投入和劳动力投入能力及其制约因素,基于机制设计理论从组织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构建了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机制。研究结论显示:(1)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具有鲜明的特征。基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与REDD+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退耕还林工程的差异性,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与造林再造林项目农户参与行为和后退耕时代退耕农户行为存在显着的差异。(2)利益诉求差异导致退耕农户与地方政府、项目业主之间形成(强制型推动、抗争型参与)的博弈困境。囿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诉求差异,项目业主、地方政府、退耕农户行为博弈面临困境,因地制宜,发挥中介组织引领作用,地方政府监督、调控作用,是退耕农户参与的最优行为模式。(3)退耕农户对情境风险感知最为敏感,是退耕农户是否履约决策的关键因素。感知利益的敏感程度依次为感知经济利益>感知社会利益>感知生态利益,感知风险的敏感程度依次为感知情境风险>感知经济风险>感知心理风险。强化对生态衍生负面效益的治理,是进一步激发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意愿的重要内容。(4)资源禀赋是导致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意愿差异化的最主要因素。三类制约因素对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意愿的影响程度为资源禀赋约束>村域情境约束>项目制度约束。通过延伸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利益链、优先在社会资本丰富的区域开展、完善碳汇产权制度、落实项目契约、优化项目公示公告制度、强化森林碳汇知识宣传等是激励退耕农户有效参与的重要途径。(5)项目制度是影响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能力的最主要因素,三类因素对退耕农户林地投入的影响程度依次为项目制度约束>村域情境约束>资源禀赋约束。在满足碳交易市场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放宽规范设置,放宽项目运行管理、增强技能培训、强化惠民产业等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退耕农户建立差异化的参与方式,实现林地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分离等措施是保障退耕农户有效途径的重要举措。创新之处在于:(1)构建了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分析框架。基于供给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感知价值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从行为模式、行为意愿、行为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的分析框架,系统性分析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弥补了以往学者片面关注行为意愿的不足(创新点出处:第三章)。(2)以感知价值为基础剖析了退耕农户行为意愿的形成机理。以感知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利大于弊”的主观价值评判替代传统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客观标准作为行为意愿分析的基础,弥补了以往学者行为意愿研究对心理因素的相对忽略(创新点出处:第三章)。(3)以嵌入式社会结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退耕农户行为的制约因素。以嵌入式社会结构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资源禀赋、村域情境、项目制度三类因素对行为意愿和行为能力的制约路径,丰富了农户行为研究的内容(创新点出处:第七章、第八章)。

李京华[6](2016)在《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有林区是我国木材生产储备和生态建设重要战略基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国有林区建设停滞不前,职工生活困难。针对这一状况,国家和国有林区自身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由于历史积弊已久,贫穷落后的面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农村地区,国家扶贫政策在也主要在农村地区实施,尚未完全覆盖至国有林区这一“不城不乡,非工非农”的特殊区域。基于上述背景,以内蒙古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贫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怎么发生的?在哪个阶段出现?具有的特点是什么?形成的机制是什么?二是,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发生的范围和程度如何?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特殊区域的贫困问题?根据福利经济学理论,贫困会影响整体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以此为主线,研究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从森林资源利用和变化的角度,梳理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探究贫困发生的阶段及特点。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随着可采森林资源的减少出现的,贫困状况表现在林业产值水平及增长速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岗职工工资水平较低、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方面,贫困具有对森林资源依赖程度大、个人生产资料稀缺、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更多、人力资本水平低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贫困发生机制。宏观方面,可采森林资源量减少引起产业结构变化、企业经济危机,产权制度安排造成国有林区企业社会负担沉重、企业生产效率较低、个人生产资料稀缺,自然区位劣势导致的接续产业发展不足、林地生产力低,国家投入和支持不足等是贫困产生的重要原因;微观方面,个人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弱势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了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的发生。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表现在区域整体贫困落后和微观个体贫困两个方面,利用贫困测度理论和方法从区域贫困和人口贫困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建立了包含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共22个指标的综合贫困指标体系,选取27个林业局2004年—2014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因子分析方法进行贫困综合评价,提取出产业结构与资源量、森林资源潜力、就业与发展等8个公因子。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产业和资源量因子、森林资源生态潜力因子是综合贫困的两个最重要公因子,贡献率达到40%。(2)各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五岔沟贫困度最高,为0.784,红花尔基贫困度最低,为-0.527。对各地区综合贫困度进行聚类分析,五岔沟、白狼、免渡河为重度贫困地区,南木、乌奴耳为中度贫困地区,甘河、巴林等5个地区为轻度贫困地区,毕拉河、满归等15个地区为脱贫地区,红花尔基、莫尔道嘎为较富裕地区。(3)各区域每个公因子的得分不同。在2004—2009年、2010年—2014年两个阶段内,贫困度及相对排名位置也有所变化。微观个体的贫困不仅表现在收入方面,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下,贫困更表现在教育、健康、生活等多个方面。利用内蒙古国有林区607户有效家庭调研样本数据,从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两个角度对人口贫困进行实证分析。(1)国有林区人口属于城镇人口,以年人均收入7644元为相对贫困线,利用FGT指数测算贫困发生的广度和程度。结果表明,内蒙古国有林区收入贫困发生率为8.07%,贫困缺口率为19.63%,平方贫困距指数为0.64%,综合贫困指数为0.79%。(2)建立包含教育、健康、生活水平三个维度共8指标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有3个及3个以上指标贫困的家庭为多维贫困户。从单维贫困来看,卫生贫困发生率最高,为50.9%,其次为饮用水46.13%、燃料43.49%、住房33.11%。多维贫困发生率为43.16%,平均被剥夺指数为30.17%。(3)以是否贫困为因变量,选取家庭中在岗职工人数、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所在社区等家庭特征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对贫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中在岗职工人数、是否有领导干部、是否兼业、户主年龄都对家庭收入有显着影响,但仅在岗职工人数一项对收入贫困有显着影响,家庭中每增加1名在岗职工,陷入收入贫困的概率降低1.8989。家庭中是否有领导干部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最大,若有领导干部,则家庭陷入多维贫困的概率降低1.4160,其次所在社区、在岗职工人数、户主年龄也对家庭多维贫困有显着影响。政府、国有林区、个人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保护与培育森林资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反贫困起到了促进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覆盖范围较窄,各层级目标不同,侧重于“输血”、而非“造血”等问题。在气候变化、经济新常态等背景下,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还面临着资金困难和就业压力的挑战,应将国有林区反贫困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从以救济性政策为主向以救济政策为基础、开发政策为主转变,从收入贫困救助转向多方位救助。因反贫困具有的巨大外部性、市场的逐利性和国有林区自身发展的弱质性,单独依靠某一方都不能实现全面反贫困和可持续发展。在继续以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为主要任务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建立政府—市场双导向、国有林区参与的反贫困机制。政府主要在公共服务产品提供机制的完善与改革,反贫困制度与政策法规的制定,贫困标准的认定、测度与反贫困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职能。市场在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培育增长极、调整产业布局,促进经济成分和主体多元化。国有林区通过为反贫困提供具体信息,提高劳动力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借助产业的布局调整促进劳动力转移等,提高自主脱贫的能力,积极参与反贫困。并提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国有林区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国有林区改革步伐,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政策建议。

林红[7](2016)在《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把林业放在新常态的大格局中去,林业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把握、主动适应、全力服务新常态,实现林业新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和民生为总任务,着力解决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充分释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强大功能,为惠民生作贡献,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是改善生态民生的物质基础,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民生林业是指把保障和改善林区群众的生存发展条件作为主线贯穿于林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以政府为主导,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尊重人的基本权利为前提,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的良好生存状态、发展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事业。重点国有林区发展民生林业,保生态、保民生,注重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和林产品需求,做到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保障和改善林区民生,让林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首先,本文系统分析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以民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为研究基础,利用国家林业局重点国有林区民生监测数据,分析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发展民生林业的优势和劣势,发现其存在相关问题,并结合民生林业文献研究的相关成果,构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以提高其民生林业的发展水平。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次运用投影寻踪模型,从收入与消费、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居民生活环境六个方面对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鉴于教育、医疗卫生、居民生活环境所选取的具体指标更多是涉及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这三个方面统一概括为服务民生。研究表明,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就业、收入、社会保障、服务民生对最终目标——民生林业发展作用效应分别为0.0736、0.1094、0.1916、0.2299,即服务民生是对民生林业发展水平所做贡献最大。再次,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框架。指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目标、构成、机制运行机理、机制效果监督与保障,从职工转岗就业、收入增长、服务民生、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分析其相互关系,职工转岗就业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收入增长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服务民生是民生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保障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安全保证。各个因素之间通过彼此之间关联效应的有效联结,最终影响民生林业发展。进而分析了民生林业运行机制的效果及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运行的监督保障。最后,以理论框架为指导,以投影寻踪模型的计量结果为依据,设计构建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分别从职工转岗就业、收入增长、服务民生、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职工转岗就业机制、收入增长长效机制、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发展民生林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了提高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举措,对促进林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点国有林区的优势,保障和改善民生,践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思想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李静[8](2012)在《东北国有森工企业改制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森工企业,尤其是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国有森工企业,为了摆脱可采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和职工生活贫困的“三危”困境,一直进行着各种经营机制和企业基本制度等层面的改革。目前,在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的吉林森工集团、内蒙古森工集团和龙江森工集团的清河林业局等企业已经实施了不同特点的改制实践,每种改制模式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和取得成效,究竟哪一种改制模式能成为国有森工企业改制的主导模式和路径选择,这都需要评价并比较各种改制模式,探讨改制模式的运行条件以及进一步推进改制的设想等,对促进东北国有森工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所界定的国有森工企业改制就是森工企业根本性制度的变革,是相对于传统森工企业而言的企业经营制度的创新,即从传统的森工企业经营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目标就是要建立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首先,以林业、森林资源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诉求,从外部的环境和企业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国有森工企业改制的动因,应用合作博弈模型,分析国有森工企业改制的利益相关者,并提出进行合作博弈的策略选择。其次,选取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中的吉林森工集团、内蒙古森工集团和龙江森工集团的清河林业局的改制为例,分别分析了以这三个国有森工企业为代表的三种改制模式的内容、特点等,并对三种改制模式的异同点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再次,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方法,筛选并构建了国有森工企业改制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综合指数法等方法,对以吉林森工集团、内蒙古森工集团和龙江森工集团的清河林业局为代表的三种改制模式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三种改制模式的效率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对改制企业间以及改制企业与其他企业间的效益和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改制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吉林模式的改制绩效稍好于内蒙古和清河模式,但也都存在着进一步深化改制的瓶颈和问题。最后,提出了推进国有森工企业改制的设想与援助策略。分析了推进国有森工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外部与内部条件,阐述了推进国有森工企业改制的重点内容,明确了深化改制的基础、突破口、核心以及内在动力等。针对国有森工企业所具有的公益性特点和国有森工企业为国家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的情况,提出了推进国有森工企业改制的强制性、服务性和激励性援助策略。

刘新宇[9](2012)在《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规范和指导我国企业在境外的森林培育活动,2007年8月,国家林业局、商务部联合编制并发布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指南》。本研究根据《指南》的要求,提倡中国企业在境外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森林培育活动,遵守国际公约和当地相关法律法规,编制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对企业境外人工造林、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等也提出科学的建议,并由此建立指导今后中国企业的境外森林培育活动的示范性模板。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企业在境外的森林培育活动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提出了企业应采取的具体措施:自觉遵守相关国际公约及法律;编制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注重生态保护;促进社区发展。通过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在境外进行可持续森林培育活动的中国企业应做到: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包括:遵守森林培育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协议;遵守中国政府关于企业(林业)境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法律和法规;遵守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正确把握该国的政治、经济、林业及法律发展走势,争取投资利益最大化。2制定科学的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包括以下具体内容:森林培育活动目标,包括调查资源结构和优化培育模式;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包括森林特别是高保护价值森林资源、环境限制因素、土地利用及所有权状况、社会经济条件、社会发展与主导需求、森林培育活动沿革,以及邻近土地的概况;林业生产的总体布局;森林培育体系和营林措施,包括种苗生产、更新造林、抚育间伐、林分改造等;森林采伐和更新规划,包括年采伐面积、采伐量、采伐强度、出材量、采伐方式、伐区配置和更新作业等;森林和环境保护规划,包括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水土保持、化学制剂和有毒物质的控制,以及林地占用等;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特别是珍稀、受威胁及濒危物种;多种经营和林产品加工规划设计;重要非木质林产品培育、保护与利用的经营规划和措施;基本建设和林道规划;森林培育活动效益和风险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措施;与森林培育有关的必要图表;应符合所在国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3重视生态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将森林培育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森林保护,包括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管理;森林监测。4促进当地社区发展,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本地化;处理好劳工关系;保障社区对森林及相关资源的法定权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商晓东[10](2009)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湿地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是水陆相互作用的自然过渡带,具有陆地生态和水域生态的双重特征,湿地是国土生态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湿地是东北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湿地资源丰富,以各种类型分布于林区境内,形成特有的寒温带森林湿地景观。林区湿地不仅可以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控制洪水,保护环境,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还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产品,包括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在林业、农业树种改良、品种选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湿地了解甚少。自1952年开发建设以来,林区湿地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原因是人们没有把湿地当作一种自然资源,不知道湿地功能,不了解湿地形成的规律,人为的改造湿地,如大面积的水湿地改造,进行人工造林,加上开矿、围垦、污染、火灾、乱捕滥猎等人为干扰,使湿地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物种数目减少,实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功能降低,这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在全面调查林区湿地生物资源底数的基础上,分析了林区湿地受破坏的原因,提出了林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建议:①完善有关保护湿地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章程,健全执法机构,加强执法和监督,尽快使林区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纳入法制管理轨道;②对开发湿地的强度、范围进行规范,制止人为破坏和污染,努力做到对湿地的开发利用不超过其可耐受的程度,尽快扭转湿地日渐减少的局面。对已建设施中有破坏湿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或影响水禽等物种生息繁衍的,要采取恢复措施,还湿地以本来面目;③对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湿地和重要水禽栖息地加强保护和管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④加强对整体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组成部分的演变、代谢机制的研究工作,为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浅谈乌尔旗汉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现状及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乌尔旗汉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现状及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应用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学的概念界定
        2.1.2 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
        2.1.3 协同演化的概念界定
        2.1.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演化相关的其他概念
    2.2 理论应用分析
        2.2.1 生态学理论应用分析
        2.2.2 协同演化理论应用分析
        2.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生态性特征分析
        2.2.4 林业生态系统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内在联系
    2.3 本章小结
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动因分析
    3.1 环境层方面林业资源禀赋的限制
        3.1.1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2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3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4 东北国有林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3.2 市场需求方面变化的压力
        3.2.1 市场需求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影响机制
        3.2.2 主要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状况
    3.3 自身发展方面林业产业技术升级的趋势要求
    3.4 资本方面林业投资的激发力
        3.4.1 林业投资总量
        3.4.2 林业产业投资结构
    3.5 宏观方面林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拉力
    3.6 制度方面林业管理体制的活力
    3.7 本章小结
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框架
    4.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
    4.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机制
        4.2.1 稳定机制
        4.2.2 动力机制
        4.2.3 竞合机制
        4.2.4 协同机制
    4.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模型
        4.3.1 协同演化理论模型
        4.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研究层次
        4.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研究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协同演化
    5.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
    5.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
        5.2.1 生态位“态”、“势”评价研究思路
        5.2.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发展现状
        5.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模型构建
        5.2.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结果
        5.2.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演化路径选择
    5.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测度及优化
        5.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关系测度思路
        5.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重叠度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5.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关系测度
        5.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优化
    5.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策略
        5.4.1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扩展策略
        5.4.2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分离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协同演化
    6.1 东北国有林区各区域内的种群发展分析
        6.1.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分析数据说明
        6.1.2 研究林业产业种群发展的区位熵法
        6.1.3 基于区位熵的林业产业种群发展分析
    6.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演进阶段判别
        6.2.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生命周期划分
        6.2.2 各种群产业生命周期演进阶段判别
    6.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及模拟仿真
        6.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相关性测度
        6.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关系分析
        6.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
        6.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拟仿真
    6.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
    7.1 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
        7.1.1 研究的基本思路
        7.1.2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分析
        7.1.3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评价模型
    7.2 序参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7.2.1 协同度测算指标体系构建
        7.2.2 数据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7.2.3 序参量权重的确定
    7.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与序参量有序度的测算与评价
        7.3.1 生态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3.2 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3.3 社会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算与评价
    7.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策略
    7.6 本章小结
8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保障措施
    8.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1.1 加强林业企业个体的创新力度
        8.1.2 开发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8.1.3 在思想上层面上提升创新意识
        8.1.4 加强对林业辅助产业的开发
        8.1.5 加强林业企业与林业院校的人才合作
    8.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2.1 加强对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8.2.2 注重非木材林产品的培育与利用
        8.2.3 引导衰退产业的退出
        8.2.4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替代产业的发展
        8.2.5 完善林业生态建设专项基金
    8.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3.1 强化森林资源培育的力度
        8.3.2 加强对林业培育技术的重视
        8.3.3 优化生态补偿机制
        8.3.4 在林业企业内部完善激励制度
        8.3.5 落实留住人才及人才引进的工作
        8.3.6 加大政府的帮扶力度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附录B 龙江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天保工程对森林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内蒙古森工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森林资源数据来源
    2.2 物质量转换价值量的社会公共数据来源
    2.3 指标的选取及计算公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内蒙古森工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功能物质量测算结果
    3.2 内蒙古森工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功能物质量空间格局特征
    3.3 内蒙古森工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功能价值量测算结果
    3.4 内蒙古森工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功能价值量空间格局特征
4 讨论
    4.1 与林业政策有关
        4.1.1 停伐减产政策
        4.1.2 森林抚育政策
        4.1.3 森林管护政策
    4.2 与社会经济因素有关
        4.2.1 富余职工安置
        4.2.2 科技发展水平
    4.3 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4.3.1 降水量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的影响
        4.3.2 气候条件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的影响
5 结论

(3)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森林经营方案发展、概念研究进展
        1.3.2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研究进展
        1.3.3 森林经营方案检查与评定研究进展
        1.3.4 森林经营方案调整与修订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自然条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2 研究方法
        2.2.1 比较研究法
        2.2.2 文献阅读法
        2.2.3 数理统计分析法
        2.2.4 多准则决策分析法(MCDA)
        2.2.5 层次分析法(AHP)
3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情况评价
    3.1 森林资源及经营评价
        3.1.1 森林资源分析
        3.1.2 两期方案相关内容对比
    3.2 森林经营方针与目标
    3.3 森林区划与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3.3.1 森林区划
        3.3.2 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3.4 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3.5 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游憩规划
    3.6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3.7 森林经营基础设施与维护
    3.8 经营能力建设
    3.9 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价
    3.10 森林经营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
4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 评价指标选择方法
    4.2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标准与指标确定
        4.3.2 经营措施评价
        4.3.3 经营效果评价
5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5.1 标准与指标权重确定
    5.2 各评价指标计算分析
        5.2.1 经营措施各指标分析
        5.2.2 经营效果各指标分析
    5.3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结果
    5.4 方案调整及实施建议
        5.4.1 完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内容,提升森林综合效益
        5.4.2 统筹编案内容的完整性和差异化,促进方案优化升级
        5.4.3 重视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监督与检查
        5.4.4 强化更新造林,提高林地利用率
        5.4.5 加强森林抚育,提高林分质量
        5.4.6 着重调整森林资源的龄组结构
        5.4.7 适当增加阔叶树种比例,维持树种结构平衡
        5.4.8 增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内容
        6.1.2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1.3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方法
        6.1.4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结果
    6.2 主要结论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附录 B 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研究 ——以根河林业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有林区改革相关研究
        1.2.2 生计相关研究
        1.2.3 全面停伐对生计的影响研究
        1.2.4 林业经济发展对生计的影响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国有林区
        2.1.2 国有林区改革
        2.1.3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
        2.1.4 家庭生计
        2.1.5 家庭收入
        2.1.6 林下经济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2 林区职工林业经济行为理论
        2.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3 国有林区改革概述
    3.1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主要内容和特点
        3.1.1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主要内容
        3.1.2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特点
    3.2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进展
4 根河林业局概况及调查样本情况分析
    4.1 根河林业局概况
        4.1.1 地理环境
        4.1.2 森林经营情况
    4.2 调查内容
    4.3 数据来源
    4.4 样本的基本特征
        4.4.1 户主的基本特征
        4.4.2 职工家庭的基本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根河林业局转岗职工家庭生计状况案例分析
    5.1 根河林业局职工转岗安置现状
    5.2 根河林业局转岗职工家庭对改革政策和收入满意度分析
        5.2.1 转岗职工对全面停伐政策的满意度
        5.2.2 转岗职工家庭对收入满意度分析
    5.3 根河林业局转岗职工收入现状分析
        5.3.1 收入特征分析
        5.3.2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支出情况
    5.4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生计现状
    5.5 季节性工作职工和非季节性职工的参与林下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5.6 存在的问题
6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6.1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
        6.1.1 模型含义
        6.1.2 模型评价指标
    6.2 模型构建
        6.2.1 提出模型研究假设
        6.2.2 变量选择
        6.2.3 可持续模型构建
    6.3 模型信度,效度检验
        6.3.1 信度检验及结果
        6.3.2 模型效度检验
    6.4 实证模型结果及分析
        6.4.1 模型验证
        6.4.2 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
        6.4.3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完善国有林区职工民生改善方面的保障政策
        7.2.2 多途径提高林区职工生计资本存量
        7.2.3 抓好生态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实现职工家庭生计多样化
        7.2.4 提供林业产业相关技术培训
    7.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计量分析法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创新
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森林碳汇
        2.1.2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
        2.1.3 退耕还林
    2.2 文献综述
        2.2.1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研究
        2.2.2 退耕农户行为决策的研究
        2.2.3 森林碳汇农户参与行为的研究
        2.2.4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与退耕还林有效衔接的研究
        2.2.5 文献述评
3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研究的分析框架
    3.1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的内涵
        3.1.1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的特征
        3.1.2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的定义
    3.2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研究的理论分析
        3.2.1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3.2.2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模式的理论分析
        3.2.3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意愿的理论分析
        3.2.4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能力的理论分析
    3.3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研究的逻辑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发展现状分析
    4.1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特征
        4.1.1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与REDD+机制的差异性
        4.1.2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与造林再造林项目的差异性
    4.2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发展实践
        4.2.1 区域分布特征
        4.2.2 规模分布特征
        4.2.3 时间分布特征
    4.3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障碍
        4.3.1 组织开发难度大
        4.3.2 履约激励不足
        4.3.3 保障机制不完善
    4.4 本章小结
5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的调查分析
    5.1 调研设计
        5.1.1 调研问卷的设计
        5.1.2 样本区域的选择
        5.1.3 调研方案的设计
    5.2 数据收集及整理
        5.2.1 样本的总体分布
        5.2.2 样本特征的描述
    5.3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的描述
        5.3.1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的具体内容
        5.3.2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的现状描述
    5.4 本章小结
6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模式分析
    6.1 不同组织模式下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6.1.1 典型组织模式
        6.1.2 博弈模型构建
        6.1.3 项目供给方的最优策略
        6.1.4 退耕农户的最优策略
        6.1.5 博弈困境
    6.2 创新组织模式下的博弈分析
        6.2.1 引入中介组织的博弈模型
        6.2.2 中介组织博弈模型的对比分析
        6.2.3 不同中介组织的差异分析
    6.3 实证分析
        6.3.1 模型构建
        6.3.2 描述性分析
        6.3.3 计量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意愿分析
    7.1 研究假说
        7.1.1 影响因素识别
        7.1.2 资源禀赋约束的影响路径
        7.1.3 村域社会资本的影响路径
        7.1.4 项目制度的影响路径
    7.2 指标量化及描述性分析
        7.2.1 行为意愿的量表设计
        7.2.2 行为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7.2.3 资源禀赋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7.2.4 村域情境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7.2.5 项目制度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7.3 计量分析
        7.3.1 模型构建
        7.3.2 计量分析过程
        7.3.3 计量分析结果与讨论
    7.4 探讨:退耕还林感知价值对行为意愿的影响
        7.4.1 理论基础
        7.4.2 指标量化与描述性分析
        7.4.3 计量分析
        7.4.4 计量结果分析与探讨
    7.5 本章小结
8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能力分析
    8.1 研究假说与模型构建
        8.1.1 资源禀赋约束
        8.1.2 村域情境约束
        8.1.3 项目制度约束
    8.2 指标量化及描述性分析
        8.2.1 行为能力分析的量表设计
        8.2.2 行为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8.3 计量分析
        8.3.1 信度效度检验
        8.3.2 模型拟合
        8.3.3 计量分析结果与讨论
    8.4 本章小结
9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机制构建
    9.1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组织机制
        9.1.1 强化示范引领,引入中介组织降低组织开发的交易成本
        9.1.2 增强监督调控,依托地方政府助推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
        9.1.3 注重因地制宜,依据区域特征选择不同类型的组织模式
    9.2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激励机制
        9.2.1 创新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区域识别机制
        9.2.2 完善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运行管理机制
        9.2.3 构建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示范引领机制
    9.3 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保障机制
        9.3.1 建立差异化的退耕农户参与方式
        9.3.2 健全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相关制度保障
        9.3.3 适度放宽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制度规范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I 退耕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 II 村级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6)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范围与目标
        1.2.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2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福利经济学
        2.1.2 发展经济学
        2.1.3 新制度经济学
        2.1.4 区域经济学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国有林区
        2.2.2 国有林区的贫困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贫困的内涵
        2.3.2 贫困的成因理论
        2.3.3 贫困的测量
        2.3.4 国有林区贫困
        2.3.5 文献综述评析
    2.4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与贫困现状
    3.1 内蒙古国有林区概况
    3.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
        3.2.1 森林资源未开发阶段(1898年以前)
        3.2.2 森林资源疯狂掠夺阶段(1898年—1945年)
        3.2.3 森林资源计划开发利用阶段(1946年—1978年)
        3.2.4 森林资源危机阶段(1979年—1997年)
        3.2.5 森林资源恢复与保护阶段(1998年—)
    3.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现状与特点
        3.3.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现状
        3.3.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机制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机制
        4.1.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的宏观原因分析
        4.1.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的微观因素分析
    4.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2.1 贫困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4.2.2 贫困影响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
        4.2.3 贫困影响森林资源的保护效果
    4.3 本章小结
5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
    5.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框架
        5.1.3 指标的筛选与表达
    5.2 贫困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5.2.1 因子分析及基本思想
        5.2.2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5.2.3 因子分析步骤
        5.2.4 因子分析模型中各变量的统计意义
    5.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
        5.3.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5.3.2 面板数据贫困综合评价
    5.4 贫困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4.1 综合贫困度分析
        5.4.2 各公因子分析
        5.4.3 分析结果讨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家庭视角
    6.1 调研地选择
    6.2 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分布
    6.3 内蒙古国有林区家庭贫困特征
        6.3.1 人均收入低
        6.3.2 生活居住条件差
        6.3.3 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现象普遍
    6.4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测量
        6.4.1 收入贫困测量
        6.4.2 多维贫困测量
        6.4.3 多维贫困与收入贫困测度结果对比分析
    6.5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6.5.1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收入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6.5.2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多维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6.5.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政策措施及运作机理
    7.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政策措施
        7.1.1 中央及地方政府帮扶政策
        7.1.2 企业自身探索
        7.1.3 林区职工自身的发展与探索
    7.2 反贫困政策措施成效与运作机理
        7.2.1 保护与培育森林资源
        7.2.2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7.2.3 完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7.2.4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7.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3.1 政策涵盖范围窄
        7.3.2 各层级目标不统一
        7.3.3 仍侧重于“输血”,而非“造血”
    7.4 本章小结
8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机制构建
    8.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背景分析
        8.1.1 气候变化
        8.1.2 经济新常态
        8.1.3 生态功能区划定与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8.1.4 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实施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8.1.5 国有林区改革
    8.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面临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8.2.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面临的挑战
        8.2.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的路径选择
    8.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机制构建
        8.3.1 政府导向机制
        8.3.2 市场导向机制
        8.3.3 国有林区参与机制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
        9.1.1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随着可采森林资源的匮乏产生的
        9.1.2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宏观环境与微观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9.1.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程度较高
        9.1.4 非林产业发展、森林资源量对内蒙古国有林区区域贫困影响最大
        9.1.5 就业是内蒙古国有林区人口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
        9.1.6 反贫困需要政府、市场、国有林区的共同努力
    9.2 政策建议
        9.2.1 进一步完善国有林区社会保障体系,是反贫困工作的重要基石
        9.2.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国有反贫困注入新的活力
        9.2.3 加快国有林区改革步伐,是国有林区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
        9.2.4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反贫困同时有效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
    9.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之处
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范围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民生
        2.2.2 民生与林业相辅相成
        2.2.3 民生林业概念及特征
        2.2.4 民生林业的发展目标
        2.2.5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概念及分类
    2.3 生态林业、社会林业、民生林业的理论解析
        2.3.1 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生态林业
        2.3.2 现代林业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林业
        2.3.3 现代林业的核心内容——民生林业
        2.3.4 生态林业与社会林业、民生林业的关系
    2.4 理论基础
        2.4.1 民生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生态经济理论
        2.4.4 福利经济学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现状
    3.1 重点国有林区自然概况
    3.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的发展阶段
        3.2.1 木材过度利用阶段(1949-1977)
        3.2.2 多功能利用阶段(1978-1998)
        3.2.3 可持续利用阶段(1998-至今)
    3.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环境现状分析
        3.3.1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分析
        3.3.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3.3.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3.4 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统计数据分析
        3.4.1 林业产业总产值
        3.4.2 重点国有林区单位人员情况
        3.4.3 林业民生工程投资情况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职工家庭视角的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状况调查
    4.1 数据来源
        4.1.1 抽样方法与样本特征
        4.1.2 调查地点与样本分布
        4.1.3 调查内容
    4.2 重点国有林区收入与消费分析
        4.2.1 家庭收入状况
        4.2.2 山上林场和山下局址的家庭纯收入
        4.2.3 家庭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4.2.4 山上林场和山下局址的家庭生活消费状况
    4.3 重点国有林区的就业与工作状况
        4.3.1 年龄结构对就业状态的影响
        4.3.2 文化程度对就业状态的影响
        4.3.3 在职工作者的职业类型
    4.4 重点国有林区的教育状况
        4.4.1 居民教育水平
        4.4.2 子女的就学情况
    4.5 重点国有林区医疗卫生状况分析
        4.5.1 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4.5.2 居民健康的整体状况
        4.5.3 性别健康状况的差异
    4.6 重点国有林区居民生活环境分析
        4.6.1 家庭住房类型
        4.6.2 家庭饮用水情况调查
    4.7 重点国有林区社会保障状况
    4.8 本章小结
5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5.2 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5.2.1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5.2.2 科学性与完备性相结合
        5.2.3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协调
    5.3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5.4 民生林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5 评价指标解释
        5.5.1 收入与消费指标
        5.5.2 就业指标
        5.5.3 社会保障指标
        5.5.4 教育指标
        5.5.5 医疗卫生指标
        5.5.6 居住环境指标
    5.6 基于PPE的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
        5.6.1 投影寻踪理论
        5.6.2 粒子群算法
        5.6.3 指标体系信度分析
        5.6.4 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构建
    5.7 本章小结
6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框架设计
    6.1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设计的指导思想
    6.2 发展机制设计的原则
        6.2.1 可持续性原则
        6.2.2 公平性原则
        6.2.3 民本主线原则
        6.2.4 可操作性原则
    6.3 发展机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6.3.1 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6.3.2 多措并举增加职工收入
        6.3.3 建设民生型政府
        6.3.4 保持林区社会公平
    6.4 发展机制的主要构成
        6.4.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6.4.2 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6.4.3 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6.4.4 社会保障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安全保证
    6.5 发展机制的运行机理
        6.5.1 各机制间的耦合机理分析
        6.5.2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运行机理
    6.6 机制运行的效果及监督保障
        6.6.1 机制运行的效果
        6.6.2 机制运行的监督保障
    6.7 本章小结
7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基础机制
    7.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
        7.1.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的目标
        7.1.2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的构成
        7.1.3 职工转岗就业的社会环境
        7.1.4 实施职工转岗就业工程的保障条件
    7.2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
        7.2.1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目标
        7.2.2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构成
        7.2.3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外部运行保障
        7.2.4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内部运行保障
    7.3 本章小结
8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8.1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
        8.1.1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主要目标
        8.1.2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构成
        8.1.3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运行保障
    8.2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8.2.1 社会保障机制的主要目标
        8.2.2 社会保障机制构建的突破口
        8.2.3 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行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8)东北国有森工企业改制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改制与国有企业改制
        2.1.2 国有森工企业改制
        2.1.3 国有森工企业改制评价
    2.2 基础理论
        2.2.1 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2.5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国有森工企业改制历程、动因及利益相关者分析
    3.1 国有森工企业改制历程
    3.2 国有森工企业改制动因
        3.2.1 宏观环境推动
        3.2.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2.3 企业自身的渴求
    3.3 国有森工企业改制利益相关者分析
        3.3.1 国有森工企业改制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3.3.2 国有森工企业改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3.3.3 基于合作博弈的国有森工企业改制利益相关者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东北国有森工企业现有改制模式分析
    4.1 现有改制模式及其特点
        4.1.1 吉林森工集团改制模式
        4.1.2 内蒙古森工集团改制模式
        4.1.3 清河林业局改制模式
    4.2 现有改制模式的比较分析
        4.2.1 共同性分析
        4.2.2 差异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东北国有森工企业改制评价体系构建
    5.1 国有森工企业改制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5.1.1 国有森工企业改制评价的基本原则
        5.1.2 国有森工企业改制评价的思路
    5.2 国有森工企业改制效益评价指标及方法
        5.2.1 经济效益评价
        5.2.2 社会效益评价
        5.2.3 生态效益评价
    5.3 国有森工企业改制效率评价方法选择与指标体系构建
        5.3.1 效率评价方法的选择
        5.3.2 数据包络分析法
        5.3.3 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 本章小结
6 东北国有森工企业改制绩效评价
    6.1 吉林森工集团改制绩效评价
        6.1.1 吉林森工集团改制效益分析
        6.1.2 吉林森工集团改制效率分析
    6.2 内蒙古森工集团改制绩效评价
        6.2.1 内蒙古森工集团改制效益分析
        6.2.2 内蒙古森工集团改制效率分析
    6.3 清河林业局改制绩效评价
        6.3.1 清河林业局改制效益分析
        6.3.2 清河林业局改制效率分析
    6.4 改制绩效的比较分析
        6.4.1 改制企业间的绩效比较
        6.4.2 改制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绩效比较
    6.5 结论与讨论
        6.5.1 结论
        6.5.2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推进东北国有森工企业改制的设想及援助策略
    7.1 推进东北国有森工企业改制的设想
        7.1.1 推进东北国有森工企业改制的内外部条件分析
        7.1.2 推进东北国有森工企业改制的原则
        7.1.3 推进东北国有森工企业改制的重点
    7.2 推进东北国有森工企业改制的援助策略
        7.2.1 加大强制性援助
        7.2.2 完善服务性援助
        7.2.3 强化激励性援助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研究背景与方法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2 国际森林可持续发展
    2.1 森林可持续经营
        2.1.1 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近况
        2.1.2 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趋势
    2.2 企业境外森林培育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3 森林培育相关法律法规
    3.1 国际公约和协议
    3.2 中国政府关于企业(林业)境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法律和法规
    3.3 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3.4 案例
        3.4.1 国外林业相关法律法规
        3.4.2 光大木业森林采伐权权益置换模式
    3.5 讨论
4 森林培育
    4.1 案例
        4.1.1 东宁在俄罗斯兴建木材工业园
        4.1.2 中非林业合作
        4.1.3 内蒙古森工集团与俄罗斯林业开发贸易
        4.1.4 日本企业海外造林
        4.1.5 云南天然橡胶"走出去"发展战略
        4.1.6 广垦境外橡胶加工
        4.1.7 山东阳信欧亚木器海外发展
        4.1.8 云南孟连农场缅甸替代种植
    4.2 讨论
        4.2.1 种苗培育
        4.2.2 造林
        4.2.3 抚育
        4.2.4 更新
5 生态保护
    5.1 案例
        5.1.1 巴西、美国林业生态保护
        5.1.2 澳大利亚、新西兰森林防火
        5.1.3 金光集团投资中国遭"毁林"质疑
        5.1.4 德国的森林监测
        5.1.5 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环境影响评价
    5.2 讨论
        5.2.1 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
        5.2.2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制定相关对策
        5.2.3 采取森林保护措施
        5.2.4 进行森林监测
        5.2.5 反面教材
6 促进当地社区发展
    6.1 案例
        6.1.1 太阳纸业老挝种植金合欢林
        6.1.2 "安信"在巴西投资森林
        6.1.3 西双版纳在老挝进行替代种植
        6.1.4 尼泊尔棕榈藤社区管理
        6.1.5 云南境外替代发展
        6.1.6 巴西的中国企业处理劳工关系
    6.2 讨论
        6.2.1 人力资源本地化
        6.2.2 处理好劳工关系
        6.2.3 尊重当地的森林、相关资源的法定权益
        6.2.4 发展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关系
7 结论
    7.1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7.2 制定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
    7.3 重视生态保护
    7.4 促进当地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内蒙古大兴安岭湿地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3.4 植物资源调查
        1.3.5 动物资源调查
第二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湿地资源现状分析
    2.1 林区湿地概述
        2.1.1 湿地的分布
        2.1.2 湿地的类型
        2.1.3 湿地特殊类型
    2.2 林区湿地生物多样性
        2.2.1 湿地植物多样性
        2.2.2 湿地动物多样性
    2.3 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
        2.3.1 湿地植被生态系统多样性
        2.3.2 湿地动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4 林区重点湿地的调查分析
        2.4.1 林区重点湿地的划分
        2.4.2 林区重点湿地概述
        2.4.3 林区湿地脆弱性评价
    2.5 林区湿地保护与利用现状
        2.5.1 林区省部级湿地保护区概述
        2.5.2 林区盟市级湿地保护区概述
        2.5.3 林区湿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和对策
    3.1 林区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思路
    3.2 林区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3.2.1 合理规划保护区,长远打算奠基础
        3.2.2 建设物种基因库,保护生物多样性
        3.2.3 完善湿地法律制度,改进湿地保护政策
        3.2.4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协调部门利益关系
        3.2.5 适度发展旅游,开发观鸟项目
        3.2.6 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监测网络
        3.2.7 加强湿地知识普及,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3.2.8 开展合作争取基金,培养人才确保发展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浅谈乌尔旗汉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现状及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D]. 马雪松.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天保工程对森林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内蒙古森工林区为例[J]. 刘润,牛香,王兵. 中国地质调查, 2021(02)
  • [3]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D]. 沙晓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研究 ——以根河林业局为例[D]. 玮丽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5]退耕农户参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行为研究[D]. 龚荣发.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6]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D]. 李京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1)
  • [7]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D]. 林红.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8]东北国有森工企业改制分析与评价研究[D]. 李静. 东北林业大学, 2012(11)
  • [9]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D]. 刘新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6)
  • [10]内蒙古大兴安岭湿地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D]. 商晓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1)

标签:;  ;  ;  ;  ;  

谈乌尔旗汉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项目实施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