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城市环境条件下超大跨度浅(超浅)地埋隧道施工现场监测与测量

复杂城市环境条件下超大跨度浅(超浅)地埋隧道施工现场监测与测量

一、城市复杂环境条件下特大跨浅(超浅)埋隧道施工中的现场监控量测(论文文献综述)

刘军帅[1](2021)在《变坡面条件下某特大断面隧道的围岩受力变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铁路建设中,大多数隧道需要穿越复杂地质地形条件的山岭地区,出口和傍山段极易形成变坡面的特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在此类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可能产生较大变形,若对围岩变形机制和变形规律认识不足,对围岩特征部位受力变形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处置措施不当,或采取的隧道围岩控制技术不够成熟,极易造成施工安全事故,也会成为运营隧道出现病害的主要原因,甚至会导致隧道整体倾覆。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论文以蒙西至华中地区某三线重载铁路隧道为例,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时数据监测的方法深入探究了变坡面条件下特大断面浅埋大偏压隧道的围岩受力特征、变形规律、支护结构与围岩的关系、围岩变形控制和结构安全性评价等,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利用极限平衡原理分析求解了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压力,深入探究了变坡面影响下特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的围岩受力模式和理论计算方法,对隧道围岩水平侧压力系数修正值K进行了重新修正,使得计算结果更加准确且贴近实际;分析了隧道变坡坡度和综合坡度对隧道围岩压力的不同影响,探究了隧道水平侧压力系数随其系数修正值K变化的相关曲线。当隧道水平侧压力系数修正值K增大时,水平侧压力系数?随之增大,隧道水平侧压力增大。隧道变坡面的坡度和变坡点个数明显变化时,隧道围岩受力变化明显。(2)以数值模拟的方式分析了施工期内隧道围岩受力状态,确定了围岩应力的空间分布形态,表现为竖向应力和水平应力随开挖步序的增大而增大,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分析了数值模拟状态和现场实测状态下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开挖隧道的围岩变形特征,得出了隧道围岩时间效应变形-时间特征曲线四个阶段、隧道围岩空间效应的表现形式和隧道断面特征部位竖向变形规律;探究了特大断面隧道和大断面隧道围岩的不同变形形态,隧道围岩竖向变形随断面开挖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变形曲线分别呈现为线性分布、二次曲线分布,且特大断面隧道变形相比大断面而言更加复杂,变形量增加明显。(3)对比分析了隧道施加预支护措施和未施加预支护措施下围岩受力变形特征,施加预支护措施后,围岩竖向变形量锐减了45%,竖向应力减少了约21%,初期支护压力减少了11%左右,说明了复杂较大变形隧道施加预支护措施对控制围岩变形效果明显。针对隧道较大受力变形区域,提出合理的变形控制对策,为类似隧道施工设计提供参考。(4)在变坡面隧道开挖基础上,针对隧道支护结构做出了安全评价。得出了隧道实际施工支护结构安全系数大于规范要求最低安全系数,隧道断面可靠性依次为:浅埋侧拱脚>深埋侧上拱腰>浅埋侧下拱腰>深埋侧拱脚>仰拱>浅埋侧上拱腰>拱顶>深埋侧下拱腰,说明隧道支护结构承载体系满足要求,隧道结构安全。

张磊[2](2020)在《半成岩地层地铁车站隧道群围岩变形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结合南宁轨道交通3号线青秀山站复杂暗挖站台隧道群工程,采用数值模拟软件MADAS/GTS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采用不同施工方法下暗挖隧道群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变化规律,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施工方法,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验证施工方法的合理性,研究斜扶梯通道和竖井间的施工顺序,在此基础上对隧道群中主线隧道、横通道、斜扶梯通道及竖井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如下:(1)采用有限元软件MADAS/GTS建立青秀山站暗挖隧道群三维数值模型,分析研究了不同施工方法下的2号横通道和3号横通道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变化规律,半成岩地层中合适的隧道施工方法是三台阶法,并将2号横通道和3号横通道衬砌结构的现场监测数据与三台阶法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隧道施工方法的合理性。(2)通过改变斜扶梯通道和两条竖井通道间的施工顺序,分析研究斜扶梯通道和竖井通道间相互影响引起的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变化规律,发现先施工3号竖井和4号竖井后施工斜扶梯通道对隧道围岩的影响较小。(3)在确定合理的斜扶梯通道和竖井的施工顺序后,在此基础上又研究了斜扶梯通道和竖井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变化规律,还研究分析了斜扶梯通道和横通道间及主线隧道和两条竖井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变化规律。

王博[3](2020)在《浅埋隧道回填土层变形规律及管幕选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隧道和地下工程得到前所未有地迅速发展,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正朝着复杂艰险山区、跨江跨海通道和地下深部发展,各种大规模、复杂结构形式和高建造难度隧道及地下工程不断涌现。为了解决在浅埋隧道下穿建筑或软弱破碎地层地段施工时可能发生围岩失稳、地表沉降过大和冒顶等问题,管幕支护技术在大量浅埋隧道和地下工程中被采用。而以工程经验为主的管幕设计参数选取,已无法满足当前隧道和地下工程面临的种种挑战。因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实例相结合的手段对影响管幕设计参数选择的多种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总结了浅埋隧道开挖地层变形规律和管幕支护下浅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理论。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对国内外管幕支护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影响浅埋隧道回填土地层变形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回填土地层围岩的变形规律、浅埋隧道地表沉降规律和浅埋隧道地表沉降预测公式;研究了衬砌支护下隧道开挖掌子面前方地层变形、掌子面挤出变形及掌子面后方围岩变形规律;系统论述了管幕支护下浅埋隧道的地层变形、掌子面稳定和管间土稳定理论;分析和总结了目前对管幕设计参数有关的研究。(2)研究了管幕支护机理,同时推导了管幕选型的公式。分析了管幕支护下隧道围岩和管幕的受力变形过程;以拱顶管幕支护钢管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力学模型,对回填土地区,浅埋隧道管幕的单根钢管的受力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计算公式;同时,对影响管幕设计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埋深一定的情况下隧道断面尺寸、围岩级别对管幕设计参数的影响较大,开挖循环进尺、开挖方法、开挖步距以及管幕支护段长度对管幕变形影响较小;采用Pasternak双参数弹性地基梁理论推导了隧道埋深与管幕的钢管直径和钢管间距之间的隐式公式;该公式涉及的参数较多,基于遗传算法,利用软件计算出了不同埋深情况下的理论钢管直径和钢管间距,并拟合了埋深和钢管直径和钢管间距的关系,直观的呈现了埋深和钢管直径和钢管间距的关系。(3)研究了浅埋隧道回填土地层埋深和断面尺寸对管幕的钢管直径和间距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不同埋深和不同隧道断面尺寸情况下,不同钢管直径和不同管幕钢管间距共102种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拱顶沉降、管幕钢管挠度和路面沉降进一步研究了埋深和断面尺寸等因素对管幕的管径和钢管间距的影响,给出了回填土层下不同埋深和不同跨度条件下合理的钢管直径和钢管间距建议值;拟合了埋深和钢管直径、埋深和钢管间距、隧道跨度和钢管直径和钢管间距之间关系;将数值模拟得到的钢管直径和埋深的关系与基于Pasternak双参数弹性地基梁理论推导的钢管直径和埋深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发现两种情况得到的埋深和管幕设计参数之间的关系的趋势基本一致;另外,将隧道埋深和隧道跨度对管幕选型的影响进行了显着性分析,表明,隧道埋深对管幕选型的影响远远大于隧道跨度对管幕选型的影响;隧道扁平率对管幕选型存在一定影响。(4)以猫垭口隧道工程为例,将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控量测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同时对原管幕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基于猫垭口原管幕设计参数不变情况下使用有限元软件模拟了猫垭口隧道沉降,并与现场监控量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有限元模拟结果和现场监测结果的趋势基本一致;同时使用基于Pasternak双参数弹性地基梁理论推导的公式对重庆猫垭口隧道原管幕支护工程参数进行优化,通过有限元模拟了原管幕设计参数与设计参数优化后的两种工况表明:参数优化后的管幕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本文得到的管幕设计参数建议值对与本工程接近的工程可以参考,本文基于Pasternak双参数弹性地基梁理论推导的关系可用于各类工程设计及施工参考。

肖珂辉[4](2020)在《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稳定性研究 ——以银西高铁环县隧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建设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面临下穿黄土地层的问题,而黄土性质特殊,随着黄土隧道断面的增大,隧道开挖难度急剧增加。为了保证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过程得以安全进行,施工质量满足要求,论文以银西铁路环县一号隧道为工程背景,进行了隧道深、浅埋界限值的确定,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开挖方式、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黄土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力学特性和变形变化规律;基于损伤统计理论推导了Q2黄土的本构模型,给出了适用于Q2黄土隧道的围岩稳定性判断方法。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黄土隧道深、浅埋判定问题,研究了适合于大断面黄土隧道的深、浅埋判定方法;对银西铁路环县一号隧道的深、浅埋界限值进行计算,确定了隧道不同围岩段的深、浅埋界限值,将隧道DK372+862DK372+922段确定为环县一号隧道的施工重难点。(2)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大断面隧道穿越超浅埋黄土地层施工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施工方案隧道的拱顶沉降、净空收敛、地表沉降以及支护结构受力的变化规律;研究黄土大断面隧道不同施工方案的优劣势,引用“应力三维度”概念,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围岩受力情况,确定了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受力的危险位置。(3)通过有限元软件对隧道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进行方案优化,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黄土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受力及变形规律,研究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结果误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结果,给出了隧道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的参数优化方案。(4)基于对现有黄土本构模型分析的不足,假设黄土微元强度服从复合幂函数分布,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建立了能够反映不同含水量和不同围压条件下Q2黄土的应力-应变本构模型;根据Q2黄土的力学特性和已有试验结果,确定了Q2黄土的模型参数;基于已有试验结果,对构建的Q2黄土的本构模型进行验证,证明了建立的本构模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5)总结了现有的围岩稳定性判定方法,分析了现有判定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基于构建的Q2黄土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结合围岩极限应变判断法,提出了适用于Q2黄土地层的大断面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判定方法。

吴乾坤[5](2019)在《五里店站超浅埋特大断面暗挖施工技术及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五里店站是一个超浅埋隧道,开挖最大面积约433m2。此站施工难点为浅埋、断面大、拱顶上方为杂填土、洞口位于土层处开挖风险高、明挖段距离短、现场施工场地极其狭小、土石开挖量大,如若按原设计施工步序,在左右侧壁导坑开挖支护完之后再进行核心土的施工,届时上部核心工作业面两侧凌空14m,安全风险系数大,安全防护成本高且施工难度极大。与五里店站暗挖相接的出入口较多,施工部序繁多,原设计和施工方案不能满足同步施工的要求。特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数据,建立了四种有限元模型进行对比,得到了优化施工方案的稳定性分析。主要内容有:(1)临时横撑数量优化,由原来的两道临时水平支撑变为一道。由ANSYS分析得,横撑的减少对围岩竖向位移、初支竖向位移、临时支护竖向位移、二衬应力的整体变化几乎没有影响,它只影响分部开挖过程中围岩的水平位移、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护的水平位移。(2)提前拆除12m核心土形成横通道,每隔24m在上部导坑之间增设一条12m宽临时横向应急逃生通道(兼作出入口施工车辆左右转换错车道),核心土的拆除对施工整体过程的最大位移和应力变化没有影响,只是在上导开挖过程中围岩和临时支护影响较大,上导①、②部开挖支护过程初支底部隆起值增大了0.434mm,增大了约25%,临时支护的最大水平位移增大了 0.586mm,最大竖向位移值增大了 0.74mm。(3)核心土形式优化,直立形式核心土有一定的自稳能力,6m宽的扩大基础型直立核心土和8m弧形核心土相比,围岩水平变形最大值、围岩竖向变形最大值、初支水平、初支竖向变形基本相同。只是对临时竖撑影响大,直立型核心土竖向临时支护变形较明显,直立型相对弧形核心土竖向临时支护变形增大了54.5%,但扩大基础形式的直立型核心土相对稳定,在核心土尺寸较小的情况下直立型相对弧形核心土位移值基本相同,应力值相对较小,第一主应力小0.58Mpa,第三主应力小0.02Mpa。(4)仰拱二衬由洞内向洞外施作,在相对地质条件较好处,即小里程端拆除30m核心工作为台车拼装区域。为洞口地质条件较差,台车拼装空间受限的暗挖车站提供经验。图31表55参86

何孟黎[6](2018)在《特大断面地铁车站围岩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交通的拥挤问题日愈突出,地铁交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许多地铁车站、线路下穿古建筑、高速公路、铁路、河流、居民小区、油气管道等,施工环境特别复杂。并且伴随着城市的扩展与需求对地铁车站的要求越来越高,地铁车站的断面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特大断面地铁车站围岩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规律意义重大。本论文以重庆市轨道交通四号线头塘站为研究背景——该车站跨度26.4m,高度28.2m,断面面积667m2,埋深为20.0-32.4m,属于特大断面浅埋地铁车站,从围岩稳定性与受力分析到支护结构的设计对特大断面的隧道的实际施工工程做详细的分析与总结,以期为国内地铁车站的施工项目提供参考与借鉴。首先,论文介绍了特大断面车站施工工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隧道围岩变形特性及控制技术、隧道施工地表沉降控制等技术的研究现状;其次,介绍了特大断面地铁车站的围岩分级方法,再此基础上对头塘站的围岩进行岩土力学强度测试及围岩完整性分析,得出该车站的不同岩柱的围岩分级;第三,依据围岩压力理论对不同工况下的围岩压力、顶板下沉量及支护反力及围岩应力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对锚索的受力进行分析;最后,对车站围岩进行监控量测和地表沉降预测,得出车站地表沉降的规律。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应用声发射系统和非金属超声检测系统分别测试了岩石的纵波波速、岩体纵波波速,对头塘车站开挖前后进行了围岩分类,因爆破施工损伤了岩体和开挖扰动引起应力集中,车站开挖后岩体完整性系数有所降低。(2)对地铁车站采用预留T型岩梁岩柱施工围岩变形、拱顶沉降、地表沉降、锚杆锚固力进行了监测,应用Peck公式分析了拱顶沉降、地表沉降规律,并进行了预测。(3)通过利用围岩应力及变形分析,施加安全型压力分散锚索能有效限制岩体的变形,尤其是存在顺层的地质中,能够有效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4)基于微地震技术,监测了地铁车站施工围岩的微破裂信号,得出预留T形岩梁岩柱施工工法适合于特大断面浅埋地铁车站施工。(5)利用3D-σ有限元软件模拟了分析了围岩应力、围岩变形及稳定性系数分布规律,在理论上对特大断面地铁车站的围岩变形及稳定性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

杜文涛[7](2017)在《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支护力学特性及施工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大,受限于地形、总体线型规划化等问题,特大跨度小净距隧道的修建将变得越来越多。以双向八车道公路隧道为代表,这类隧道单洞跨度可达20~25m,高度在14m左右,具有断面大、净距小、扁平率低的特点。隧道开挖时双洞相互影响大,结构受力、变形复杂多变,施工风险大。目前国内已修建的双向八车道公路隧道数量还非常少,可供借鉴的工程经验非常有限,缺乏一套系统、可行的设计与施工方法及相应的配套技术,而我国现行的公路隧道设计和施工规范中也还未涉及双向八车道小净距隧道。因此,对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展开系统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贵阳市1.5环七冲村一号双向八车道公路隧道为工程依托,综合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1)通过总结归纳现行规范中围岩压力计算理论的推导思路及不足,重新设定了围岩破坏模式,推导出了适用于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围岩压力计算公式,并通过七冲村一号隧道的工程实例对公式进行了验证。(2)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围岩条件下适用于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开挖方法进行了模拟,确定出了不同围岩级别下的最优开挖工法。结合工程实际对双侧壁导坑开挖工法进行优化,提出了双直臂导坑法,并通过模拟计算验证了其可行性。确定了双线净距合理取值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围岩条件下适用于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双线合理间距进行了研究。(3)以七冲村一号隧道为工程依托,对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中支护力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典型断面初支与二衬接触压力、喷混凝土应力、钢拱架应力、锚杆轴力及二次衬砌钢筋应力的现场监测,获得了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支护结构的受力规律及特征,并验证了衬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4)概括归纳了大断面隧道洞口段塌方的影响因素、塌方分类、基本处置原则。通过对国内大断面隧道洞口段塌方处治案例进行调研和总结,归纳出了可参考的工程要点,分析了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塌方处治的关键点;针对七冲村一号隧道洞口段浅埋偏压地形的塌方,研究了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塌方的工程力学特征并给出了可供借鉴的治理方案。

曹祥渊[8](2017)在《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围岩压力作用模式和计算方法是隧道工程支护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采用文献案例统计分析浅埋隧道的围岩压力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法分析推导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并结合数值模拟对浅埋隧道围岩压力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最后结合祥岭隧道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23个浅埋隧道的围岩压力分布分析说明:对于浅埋隧道,随着围岩等级提升,围岩压力会有显着提升;浅埋隧道在隧道断面上的围岩压力分布,多以拱顶围岩压力较大,拱脚围岩压力较小,但是也会出现围岩压力最大值处为拱脚的情况,说明浅埋隧道的围岩压力受到施工、地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具体的围岩压力分布受到隧道地质条件与开挖方法等因素的影响。(2)以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浅埋隧道为对象,对隧道断面进行合理简化建立模型,推导出围岩压力与收敛变形之间的关系公式,并根据隧道围岩可能出现的实际情况,分别考虑单土层围岩、双土层围岩、三土层围岩情况下,隧道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3)以祥岭隧道为背景,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三维隧道模型,模拟祥岭隧道的开挖支护,分析其围岩压力分布特征,并和理论推导围岩压力计算公式进行对比,两者压力分布曲线基本吻合,证明了理论推导公式的合理性。(4)根据祥岭隧道的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得到围岩收敛变形的分阶段发展规律,并以此为指导对监测数据整理、选取合理数据代入推导的公式进行围岩压力计算,并和按规范中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推导公式的合理性、适用性,为后续施工、支护设计提供指导作用。

朱根桥[9](2016)在《轨道交通大型十字换乘地下车站施工动力响应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地下轨道交通一般埋深较浅,且周边存在建(构)筑物、市政管网等,再加上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以及轨道交通区间之间关系复杂,相互影响大,导致设计施工难度非常大。目前,相对于城市地面道路交通建设技术而言,地下轨道交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轨道交通大型地下换乘车站,具有空间跨度大,枢纽之间相互影响等建设难题,设计建设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技术是地下工程中研究的前沿问题。鉴于此,本文依托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综合采用理论分析、工程类比、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控量测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浅埋大型地下十字换乘车站的施工力学响应及控制技术。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轨道交通大型十字换乘地下车站结构优化与工法研究依托重庆轨道交通红旗河沟车站工程,分析了红旗河沟车站的内部布置型式和结构设计方案,提出了“拱-墙”相交的大断面交叉方案;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开挖方法下轨道交通大型十字换乘车站的动态施工过程,通过分析不同的工法施工时隧道结构及围岩变化情况,对比不同工法时结构受力特征,结果表明上下侧导坑法在位移及受力等方面要更适合于特大断面暗挖隧道的快速开挖。(2)轨道交通大型十字换乘地下车站施工力学响应研究针对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问题,推导了基于Mohr-Coulomb准则的围岩屈服接近度计算公式,引入了基于屈服接近度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从而为准确的判断隧道动态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应力状态和屈服情况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首先通过建立单个大型断面地下车站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浅埋车站施工期间的动态响应规律;进一步通过建立大型近接十字换乘地下车站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开展地下车站围岩施工力学响应及稳定性研究,分析了交叉位置围岩的受力特性。计算结果表明三号线车站和六号线车站的设计施工步序和支护措施能满足要求,隧道开挖施工安全。(3)轨道交通大型十字换乘地下车站施工影响及控制技术研究针对大型地下车站沉降控制标准问题,分析了地表建筑物和地面环境要求对地表沉降的不同控制标准,并根据Peck公式、结构极限拉应变、地层极限应变等控制标准计算了重庆轨道交通红旗河沟车站施工时的极限地表沉降值。并通过分析建筑物破损的评定标准,提出了房屋破损的Greenfield模型法、隔离法和整体分析法的三阶段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红旗河沟车站的爆破控制标准,提出了轨道交通红旗河沟地下车站的爆破控制技术。(4)轨道交通大型十字换乘地下车站建造方案及施工工法研究基于地下暗挖车站常规建造方案及施工工法,在分析双侧壁导坑法优缺点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预留部分核心土、仰拱后做的双侧壁导坑法”,以及“上下侧导坑+先墙后拱法”的施工方案和工法,并在红旗河沟地下车站中运用实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车站总体实施步序,结构突变段施工方案。(5)轨道交通大型地下车站信息化施工技术研究基于地下工程施工监控量测的基本要求,开发轨道交通暗挖隧道监测动态反馈与分析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方便地对隧道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红旗河沟车站进行监控量测,利用监测反分析、数值计算等方法,在地下车站施工过程中综合分析围岩力学参数和变形特点,为隧道的设计计算参数及施工开挖方法的确定提出优化措施和建议,从而实现信息化施工。主要创新点在于:(1)对特大断面“十字换乘”轨道交通暗挖地下车站提出了“拱-墙”相交的结构型式,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特大断面平面交叉隧道的结构设计关键技术。(2)通过对超大型十字交叉换乘地下车站施工力学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对比研究了双侧壁导坑法和上下侧导坑法的施工力学响应规律,提出了两种方案在超大断面施工中的的适应性。(3)首次建立了大型地下暗挖车站“预留部分核心土、仰拱后做的双侧壁导坑法”和“上下侧导坑+先墙后拱预留部分核心土法”的施工工法。

何历超[10](2016)在《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新型支护形式及开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建设是一项工程难题。所以需要对黄土地层双连拱隧道与小净距隧道的适应性进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在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的合理间距及双洞施工影响、支护体系、施工方法等问题也需进行研究。本文结合河南武西桃花峪隧道工程,并通过与以往工程类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隧道现场对比试验和现场实测等方法对其进行彻底的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以往工程的类比分析,与黄土隧道的适宜性相结合,本文对双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进行比较。依托桃花峪隧道的工程背景,建立了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隧道在双连拱以及小净距开挖过程中隧道围岩受力和变形的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了桃花峪黄土隧道采用小净距形式为合理的结构形式。(2)以桃花峪黄土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监测,对CD法施工下的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的变形和受力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净距下围岩的稳定性。得出结论最小间距宜设为4.38m(单洞开挖跨度17.5m)。(3)在隧道采用CD法施工的情况下,对试验段进行试验分析,该试验段位于先行隧道与后行隧道的净间距为5m处,且位于先行隧道掌子面超前后行隧道掌子面距离为1.5倍洞径左右处。研究表明后行隧道开挖对先行隧道施工影响较小。(4)本文设置了两处试验段,一处为型钢钢架支护体系与格栅拱架支护体系对比试验段,另一处为有系统锚杆与无系统锚杆对比试验段。在试验段内测试隧道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围岩压力、支护结构内力。之后对测试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在喷混凝土早期强度大于要求强度的条件下,型钢钢架与格栅拱架支护支护体系的控制变形及承载能力相当,因此,两种支护形式均可适用于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通过对有系统锚杆和无系统锚杆的试验测试,发现在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中系统锚杆作用效果不明显,可以取消,取消系统锚杆后可加快断面及早闭合,能更有利于控制支护变形。(5)通过对双侧壁导坑法、CD法、台阶法的研究,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现场对比试验的方法,创新提出了直立中隔壁CD施工方法。实践证明更能有效的控制大跨扁平隧道的拱顶沉降。此结构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二、城市复杂环境条件下特大跨浅(超浅)埋隧道施工中的现场监控量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复杂环境条件下特大跨浅(超浅)埋隧道施工中的现场监控量测(论文提纲范文)

(1)变坡面条件下某特大断面隧道的围岩受力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坡面浅埋偏压隧道的围岩压力理论分析现状
        1.2.2 特大跨度隧道的围岩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1.2.3 特大跨度隧道围岩支护理论及变形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2 变坡面下特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的围岩压力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浅埋隧道的荷载计算原则
        2.2.1 浅埋隧道的界定
        2.2.2 浅埋隧道的一般理论方法
    2.3 特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的计算原则
        2.3.1 特大断面偏压隧道的界定
        2.3.2 特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的一般理论研究
    2.4 变坡面下特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的理论计算方法
        2.4.1 变坡面的界定
        2.4.2 变坡面浅埋偏压隧道的理论原则
    2.5 λ参数影响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变坡面条件下隧道施工期围岩数值模拟研究
    3.1 工程概况
        3.1.1 概述
        3.1.2 研究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
        3.1.3 隧道施工方法
        3.1.4 工程特点
    3.2 隧道计算模型
        3.2.1 计算参数选取
        3.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3.3 隧道围岩及结构受力变形分析
        3.3.1 围岩位移变化分析
        3.3.2 围岩应力变化分析
        3.3.3 围岩柔性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3.3.4 围岩超前预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监控量测的变坡面下特大断面隧道的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隧道监控量测
        4.2.1 监测内容及监测测点布置
        4.2.2 监测断面布置及监测频率
        4.2.3 监测信息管理
        4.2.4 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极限相对位移管理
    4.3 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4.3.1 隧道施工期围岩变形时间效应分析
        4.3.2 隧道施工期围岩变形空间效应分析
        4.3.3 不同开挖面积影响下隧道围岩的受力变形分析
        4.3.4 隧道围岩变形控制
    4.4 本章小结
5 隧道二衬支护结构的安全性评价
    5.1 引言
    5.2 隧道二衬安全系数
    5.3 隧道二衬内力计算
        5.3.1 隧道二衬内力云图
        5.3.2 隧道二衬特征部位安全系数计算
    5.4 隧道二衬安全评价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半成岩地层地铁车站隧道群围岩变形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暗挖地铁隧道施工方法研究现状
        1.2.2 近接及交叉隧道施工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模型建立
    2.1 青秀山站隧道群工程概况
        2.1.1 工程概况
        2.1.2 地质状况
        2.1.3 工程难点
    2.2 模型的建立
        2.2.1 MIDAS/GTS NX简介
        2.2.2 计算假定
        2.2.3 本构模型
        2.2.4 模型边界
        2.2.5 模型计算参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半成岩地层隧道群施工方法研究
    3.1 半成岩地层隧道群施工方案
    3.2 复杂隧道群不同施工方法对围岩的施工力学分析
        3.2.1 3号横通道围岩施工力学分析
        3.2.2 2号横通道围岩施工力学分析
        3.2.3 结果分析
    3.3 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3.3.1 3号横通道衬砌结构监测分析
        3.3.2 2号横通道衬砌结构监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半成岩地层隧道群间相互影响研究
    4.1 近接隧道施工基本力学行为
    4.2 近接隧道划分标准
    4.3 斜扶梯通道对竖井围岩的施工力学分析
        4.3.1 半成岩地层隧道群施工顺序方案
        4.3.2 斜扶梯通道对4号竖井围岩的施工力学分析
        4.3.3 斜扶梯通道对3号竖井围岩的施工力学分析
    4.4 斜扶梯通道对横通道围岩的施工力学分析
    4.5 竖井对主线隧道围岩的施工力学分析
        4.5.1 4号竖井对左线隧道围岩的施工力学分析
        4.5.2 3号竖井对右线隧道围岩的施工力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浅埋隧道回填土层变形规律及管幕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浅埋隧道地层变形规律及管幕工法研究现状
        1.2.1 浅埋隧道地层变形规律及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管幕工法研究现状
        1.2.3 管幕支护下隧道开挖引起的土体变形研究现状
        1.2.4 管幕设计参数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线路
        1.3.2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回填土地层浅埋隧道开挖地层变形规律与围岩稳定性研究
    2.1 回填土地层围岩变形及地表沉降分析
        2.1.1 回填土地层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2.1.2 回填土地层隧道围岩变形预测
        2.1.3 回填土地层隧道围岩变形控制
        2.1.4 回填土地层隧道地表沉降规律
        2.1.5 回填土地层隧道地表沉降预测
    2.2 浅埋隧道开挖围岩变形规律
        2.2.1 浅埋隧道围岩变形特征
        2.2.2 掌子面前方变形与稳定性分析
        2.2.3 掌子面后方变形与稳定性分析
        2.2.4 掌子面的变形与稳定性分析
        2.2.5 浅埋隧道开挖掌子面稳定性计算
    2.3 管幕支护下浅埋隧道开挖围岩变形及地层沉降规律
        2.3.1 基于管幕支护下的掌子面稳定性研究
        2.3.2 基于管幕支护下的管间土体稳定性研究
        2.3.3 基于管幕支护下的地表沉降规律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幕支护机理及管幕选型公式推导研究
    3.1 管幕支护概述
        3.1.1 管幕特点及用途
        3.1.2 管幕支护机理
        3.1.3 管幕施工
    3.2 管幕设计参数的影响因素研究
        3.2.1 围岩级别
        3.2.2 隧道断面尺寸
        3.2.3 埋深
        3.2.4 隧道断面形状
        3.2.5 地下水
        3.2.6 开挖方法
        3.2.7 开挖循环进尺和步距
        3.2.8 下穿隧道段长度
    3.3 基于弹性地基梁模型和遗传算法的管幕设计参数研究
        3.3.1 管幕计算理论概述
        3.3.2 浅埋隧道回填土地层管幕受力计算
        3.3.3 基于Pasternak双参数地基模型的管幕弹性地基梁分析
        3.3.4 浅埋隧道回填土地层管幕弹性地基梁求解
        3.3.5 基于遗传算法的管幕直径计算
        3.3.6 浅埋回填土隧道管幕间距计算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回填土地层浅埋隧道埋深对管幕设计参数的影响研究
    4.1 隧道埋深对管幕选型影响研究模拟方案
        4.1.1 管幕支护与普通衬砌支护对比研究
        4.1.2 埋深对管幕直径选型影响
        4.1.3 埋深对管幕间距选型影响
    4.2 模型建立
        4.2.1 整体模型介绍
        4.2.2 分析对象确定
        4.2.3 材料本构模型
        4.2.4 材料参数选取
        4.2.5 单元选择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管幕支护与普通衬砌支护结果分析
        4.3.2 基于管幕挠度研究埋深对管幕直径选型的影响
        4.3.3 基于管幕挠度研究埋深对管幕间距选型的影响
        4.3.4 基于地表沉降研究埋深对管幕直径选型的影响
        4.3.5 基于地表沉降研究埋深对管幕间距选型的影响
        4.3.6 基于拱顶沉降研究埋深对管幕直径选型的影响
        4.3.7 基于拱顶沉降研究埋深对管幕间距选型的影响
        4.3.8 基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对比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回填土地层浅埋隧道断面尺寸对管幕设计参数的影响研究
    5.1 模型建立
        5.1.1 整体模型介绍
        5.1.2 材料参数选取
        5.1.3 单元选择
    5.2 隧道断面尺寸对管幕选型影响研究模拟方案
        5.2.1 跨度对管幕直径选型影响
        5.2.2 跨度对管幕间距选型影响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1 基于钢管挠度研究跨度对管幕直径选型影响
        5.3.2 基于钢管挠度研究跨度对管幕间距选型影响
        5.3.3 基于地表沉降研究跨度对管幕直径选型影响
        5.3.4 基于地表沉降研究跨度对管幕间距选型影响
        5.3.5 基于拱顶沉降研究跨度对管幕直径选型影响
        5.3.6 基于拱顶沉降研究跨度对管幕间距选型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实例
    6.1 管幕支护工程概况
        6.1.1 工程概况
        6.1.2 管幕施工参数
        6.1.3 隧道暗挖施工方法
    6.2 猫垭口隧道管幕支护工程三维有限元分析
        6.2.1 猫垭口隧道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介绍
        6.2.2 参数选择
        6.2.3 结果分析
    6.3 浅埋暗挖施工地表沉降现场监测及结果分析
        6.3.1 全自动监测方案
        6.3.2 量测方法及要求
        6.3.3 监测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4)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稳定性研究 ——以银西高铁环县隧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工程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2.1 工程概况
        1.2.2 存在的工程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隧道深、浅埋判定研究现状
        1.3.2 大断面土质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3.3 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技术优化研究现状
        1.3.4 土的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创新点
2 黄土隧道深埋、浅埋及超浅埋界限讨论
    2.1 常用隧道深埋、浅埋及超浅埋的判定方法
        2.1.1 基于围岩松弛荷载角度的确定方法
        2.1.2 基于松散介质极限平衡角度的确定方法
        2.1.3 基于经验的直接判定法
    2.2 黄土隧道深、浅埋界限值的确定
        2.2.1 基于现场调研统计计算的方法
        2.2.2 改进的谢家烋极大值法
    2.3 本工程隧道埋置类型的判定
    2.4 本章小结
3 穿越超浅埋黄土地层的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选择
    3.1 数值分析参数及方案
        3.1.1 数值分析参数确定
        3.1.2 数值分析方案设计
    3.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2.1 隧道围岩变形分析
        3.2.2 隧道围岩应力三维度分析
        3.2.3 初期支护受力分析
    3.3 基于数值模拟的施工方案建议
    3.4 本章小结
4 超浅埋段黄土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优化及现场监测分析
    4.1 衬砌时间方案优化研究
        4.1.1 数值模拟参数及方案
        4.1.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1.3 隧道衬砌时间建议
    4.2 台阶进尺方案优化研究
        4.2.1 数值模拟参数及方案
        4.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2.3 施工台阶进尺建议
    4.3 穿越超浅埋黄土地层的大断面隧道施工特性现场监测
        4.3.1 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4.3.2 监控量测结果分析
        4.3.3 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Q_2黄土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的围岩稳定性判断
    5.1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5.1.1 黄土的物理性质
        5.1.2 黄土的力学性质
    5.2 现有的黄土本构模型
        5.2.1 线弹性模型
        5.2.2 弹塑性模型
        5.2.3 损伤力学模型
    5.3 Q_2黄土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
        5.3.1 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的建立
        5.3.2 模型参数确定
        5.3.3 模型验证
        5.3.4 新型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
    5.4 隧道工程围岩稳定性判断
        5.4.1 现有围岩稳定性判断方法
        5.4.2 Q_2黄土围岩基于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的极限应变判段法
        5.4.3 环县一号隧道界限压应变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业成果

(5)五里店站超浅埋特大断面暗挖施工技术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依托工程的技术特点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本文的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五里店站超浅埋特大断面暗挖施工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水文地质条件
    2.3 暗挖段车站主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4 周边环境及风险控制措施
        2.4.1 周边环境调查
        2.4.2 风险等级评价及控制措施
    2.5 本章小结
3 超浅埋特大断面双侧壁导坑优化工法稳定性分析
    3.1 双侧壁导坑优化工法
        3.1.1 原设计方案
        3.1.2 优化施工方案
    3.2 双侧壁导坑优化方案模拟分析
        3.2.1 横撑布置形式稳定性分析
        3.2.2 提前拆除核心土稳定性分析
        3.2.3 核心土形式优化稳定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超浅埋特大断面施工组织及施工工艺研究
    4.1 五里店站暗挖施工准备工作
    4.2 优化的双侧壁导坑法施工
    4.3 出入口、换乘通道、风道特殊部位施工
        4.3.1 车站主体隧道与出入口交叉处施工方法
        4.3.2 车站主体隧道与换乘通道交叉处施工方法
        4.3.3 车站主体隧道与风道交叉处施工方法
    4.4 仰拱衬砌施工
    4.5 拱墙衬砌施工
    4.6 本章小结
5 超浅埋特大断面施工监测
    5.1 监控量测
    5.2 量测的目的及内容
    5.3 监测设备及频率
    5.4 监测技术成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特大断面地铁车站围岩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依托工程概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特大断面地铁车站围岩分级
    2.1 围岩分级方法
    2.2 岩土强度试验
    2.3 围岩完整性分析
    2.4 头塘车站围岩分级
第三章 特大断面地铁车站围岩压力及稳定性分析
    3.1 围岩压力理论
    3.2 不同工况下围岩压力分析
    3.3 顶板下沉量及支护反力计算
    3.4 结构模型和边界条件
    3.5 车站施工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3.6 车站围岩支护结构受力状况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大断面地铁车站锚索优化设计
    4.1 锚索设计一般要求
    4.2 锚索设计方法
    4.3 锚索设计参数
    4.4 锚索施工
    4.5 安全型压力分散锚索应力损失
    4.6 锚索预应力的补偿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大断面地铁车站变形预测与监控量测
    5.1 特大断面地铁车站地表沉降规律预测分析
    5.2 特大断面地铁车站围岩稳定性与完整性监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后记
    6.1 结论
    6.2 后记
参考文献

(7)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支护力学特性及施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依托工程背景
        1.2.1 七冲村一号隧道基本概况
        1.2.2 工程地质概况
        1.2.3 水文气象概况
    1.3 依托工程施工难点
        1.3.1 工程主要难点
        1.3.2 解决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修建现状
        1.4.2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2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理论
    2.1 现行规范中的围岩压力计算
        2.1.1 隧道埋深分界
        2.1.2 单洞隧道围岩压力
        2.1.3 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
        2.1.4 规范计算理论的评价
    2.2 考虑空间效应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2.2.1 先行洞开挖
        2.2.2 后行洞开挖
        2.2.3 计算公式优化
    2.3 围岩压力计算结果分析
        2.3.1 围岩压力规律分析
        2.3.2 计算值与规范公式值对比
        2.3.3 计算值与实际监测值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研究
    3.1 前言
    3.2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最优开挖方法研究
        3.2.1 Ⅴ级围岩开挖方法
        3.2.2 Ⅳ级围岩开挖方法
        3.2.3 Ⅲ级围岩开挖方法
        3.2.4 双侧壁导坑法优化
        3.2.5 小结
    3.3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净距优化研究
        3.3.1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合理净距取值标准
        3.3.2 基本模型及参数
        3.3.3 Ⅴ级围岩情况
        3.3.4 Ⅳ级围岩情况
        3.3.5 Ⅲ级围岩情况
        3.3.6 小结
    3.4 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支护力学特性研究
    4.1 前言
    4.2 支护参数设计
    4.3 监测方案
        4.3.1 监测内容
        4.3.2 测点布设及元件安装
    4.4 支护监测及力学特性分析
        4.4.1 变形监测分析
        4.4.2 应力监测分析
        4.4.3 不同监测断面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洞口段塌方处治研究
    5.1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洞口段塌方概述
        5.1.1 公路隧道塌方类型
        5.1.2 洞口段塌方影响因素
        5.1.3 基本处治原则
    5.2 大断面隧道塌方处治的特殊性
        5.2.1 大断面隧道塌方处治难点
        5.2.2 类似处治案例
    5.3 现场塌方处治技术
        5.3.1 现场概况
        5.3.2 原因分析
        5.3.3 处治方案
        5.3.4 要点总结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城市下穿建筑物研究现状
        1.2.2 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归纳分析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隧道围岩压力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浅埋隧道围岩压力分布特征
    2.2 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分析
    2.3 浅埋隧道围岩压力的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3.1 双侧壁导坑法
    3.2 围岩压力计算力学模型
        3.2.1 超静定梁位移计算
        3.2.2 超静定拱位移计算
    3.3 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3.3.1 超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3.3.2 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3.4 双土层围岩隧道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3.4.1 双土层围岩上台阶结构力学模型
        3.4.2 双土层围岩左导坑结构力学模型
    3.5 三土层围岩隧道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浅埋隧道施工力学行为研究
    4.1 工程简介
        4.1.1 工程概况
        4.1.2 气候特征
        4.1.3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4.1.4 浅埋暗挖段施工方案
        4.1.5 浅埋暗挖下穿福厦铁路及成功大道隧道的对策措施
    4.2 数值分析模型
        4.2.1 基本假设
        4.2.2 计算模型
        4.2.3 计算参数
    4.3 浅埋施工力学行为数值模拟
        4.3.1 计算步骤
        4.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应用
    5.1 监控量测内容
    5.2 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5.3 监测结果分析
    5.4 围岩计算方法对实际地层的适应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轨道交通大型十字换乘地下车站施工动力响应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大断面隧道建设情况
        1.2.2 特大断面隧道施工工法及力学特性研究
        1.2.3 交叉隧道设计及施工响应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轨道交通大型十字换乘地下车站结构优化分析
    2.1 引言
    2.2 依托工程概况
        2.2.1 总体概况
        2.2.2 工程地质情况
    2.3 轨道交通红旗河沟地下车站结构设计方案研究
        2.3.1 平面位置
        2.3.2 建筑限界
        2.3.3 交叉段结构方案优化分析
        2.3.4 内轮廓及衬砌类型
        2.3.5 支护参数的确定
        2.3.6 车站结构布置
    2.4 红旗河沟地下车站结构施工方案的确定
        2.4.1 特大断面常用施工方案
        2.4.2 计算方法选择
        2.4.3 计算参数的确定
        2.4.5 双侧壁导坑法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2.4.6 上下侧导坑法方案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2.4.7 两种方案的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轨道交通大型十字换乘地下车站施工力学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大型地下暗挖车站围岩稳定性评价基准研究
        3.2.1 基于单向强度的围岩稳定性评价
        3.2.2 基于复杂应力下的强度评价指标
        3.2.3 基于屈服接近度的围岩稳定性评价
    3.3 单个特大断面三维动态开挖数值模拟分析
        3.3.1 计算参数的选取
        3.3.2 计算尺寸的选取
        3.3.3 施工工序模拟
        3.3.4 计算结果分析
    3.4 十字交叉断面三维动态施工力学响应研究
        3.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3.4.2 施工步序模拟
        3.4.3 计算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轨道交通大型十字换乘地下车站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大型地下车站沉降控制标准研究
        4.2.1 按地面建筑物倾斜程度控制地表沉降标准
        4.2.2 按地面环境要求控制地表沉降标准
        4.2.3 红旗河沟十字换乘地下车站地表沉降控制标准
    4.3 地表建筑物损坏的评价方法研究
        4.3.1 地表建筑物损坏的评定标准
        4.3.2 房屋破损三阶段评价方法
        4.3.3 红旗河沟轻轨换乘站周边房屋破损评价
    4.4 红旗河沟暗挖车站爆破控制研究
        4.4.1 爆破控制振速标准
        4.4.2 爆破振速计算
        4.4.3 红旗河沟十字换乘车站爆破控制技术
    4.5 本章小结
5 轨道交通大型十字换乘地下车站开挖方案及施工工法研究
    5.1 引言
    5.2 轨道交通大型十字换乘地下车站交叉段施工工法研究
        5.2.1 车站断面围护结构设计
        5.2.2 轨道交通大型十字换乘地下车站交叉段施工工法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超浅埋暗挖大断面隧道模型试验研究
    6.1 交通隧道多功能工程试验系统研发
        6.1.1 试验系统简介
        6.1.2 试验系统功能
        6.1.3 模拟试验工艺流程
    6.2 试验方案
    6.3 相似材料的选取及其力学参数
        6.3.1 围岩相似材料的选取及其力学参数
        6.3.2 模型相似材料的选取与配比确定
        6.3.3 既有隧道二次衬砌相似材料
    6.4 模型制作与数据采集
        6.4.1 模型制作
        6.4.2 试验结果数据采集与记录
    6.5 试验结果分析
        6.5.1 围岩位移分析
        6.5.2 围岩应力分析
        6.5.3 地表沉降数据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轨道交通大型十字换乘地下车站信息化施工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监控量测的要求
        7.2.1 量测项目及其分类
        7.2.2 施工监控量测目的
        7.2.3 红旗河沟车站监测的主要内容
    7.3 轨道交通暗挖隧道监测动态反馈与分析系统
        7.3.1 系统总体设计
        7.3.2 隧道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子系统
    7.4 红旗河沟十字换乘车站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7.4.1 地表沉降分析
        7.4.2 周边收敛分析
        7.4.3 拱顶沉降分析
        7.4.4 初期支护量测数据分析
        7.4.5 监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

(10)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新型支护形式及开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必要性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隧道研究现状
        1.2.2 小净距隧道研究现状
        1.2.3 双连拱隧道研究现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2 黄土地层双连拱隧道与小净距隧道的适应性研究
    2.1 引言
    2.2 工程概况及黄土特性研究
        2.2.1 工程概况
        2.2.2 工程难点
        2.2.3 黄土工程特性研究
    2.3 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及优缺点
        2.3.1 双连拱隧道的基本特征
        2.3.2 双连拱隧道存在的不足
    2.4 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及优缺点
        2.4.1 小净距隧道的基本特征
        2.4.2 小净距隧道的优缺点
    2.5 双连拱隧道与小净距隧道的比选
        2.5.1 双连拱隧道与小净距隧道的比选分析
        2.5.2 黄土地层隧道结构形式的适宜性分析
    2.6 双连拱与小净距隧道数值模拟对比
        2.6.1 双连拱双侧壁导坑法
        2.6.2 双连拱CD法
        2.6.3 小净距右洞CD法
        2.6.4 小净距右洞台阶
        2.6.5 双连拱与小净距对比
    2.7 结论
3 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的合理间距及双洞施工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浅埋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模型的建立
        3.2.1 工程地质概况
        3.2.2 材料本构模型
        3.2.3 围岩计算参数的选取
        3.2.4 浅埋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模型的建立
        3.2.5 施工步骤
    3.3 不同净距下围岩稳定性研究
        3.3.1 围岩的应力分析
        3.3.2 中岩墙的变形分析
        3.3.3 中岩墙的塑性区分析
        3.3.4 地表沉降分析
        3.3.5 隧道拱顶沉降分析
        3.3.6 隧道的合理和最小安全间距
    3.4 隧道双洞施工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
        3.4.1 试验段及测点设置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6 小结
4 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支护体系研究
    4.1 引言
    4.2 格栅和型钢钢架现场监测试验及数据
        4.2.1 现场监测方案
        4.2.2 监测断面及监测点的布置
        4.2.3 现场监测仪器及试验现场
        4.2.4 现场监测数据
    4.3 格栅钢架与型钢钢架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4.3.1 拱顶沉降的对比分析
        4.3.2 钢拱架应力对比分析
        4.3.3 土压力对比分析
        4.3.4 喷混凝土早期强度试验
    4.4 锚杆试验方案及监测数据
        4.4.1 锚杆试验内容
        4.4.2 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4.4.3 试验测试系统及仪器
        4.4.4 试验监测数据
    4.5 有无锚杆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4.5.1 拱顶沉降的对比分析
        4.5.2 水平相对收敛
        4.5.3 格栅钢架应力对比分析
        4.5.4 土压力对比分析
    4.6 小结
5 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施工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隧道不同施工方法试验研究
        5.2.1 不同施工方法开挖步序
        5.2.2 不同施工方法拱顶沉降分析
        5.2.3 不同施工方法格栅钢架应力分析
        5.2.4 不同施工方法土压力分析
        5.2.5 施工方法确定
    5.3 隧道CD法开挖土体变形研究
        5.3.1 试验概况
        5.3.2 地表沉降
        5.3.3 土体多点水平位移
    5.4 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城市复杂环境条件下特大跨浅(超浅)埋隧道施工中的现场监控量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变坡面条件下某特大断面隧道的围岩受力变形研究[D]. 刘军帅.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半成岩地层地铁车站隧道群围岩变形规律研究[D]. 张磊.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3]浅埋隧道回填土层变形规律及管幕选型研究[D]. 王博.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稳定性研究 ——以银西高铁环县隧道为例[D]. 肖珂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五里店站超浅埋特大断面暗挖施工技术及稳定性研究[D]. 吴乾坤.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6]特大断面地铁车站围岩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规律研究[D]. 何孟黎.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7]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支护力学特性及施工方法研究[D]. 杜文涛.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8]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研究[D]. 曹祥渊.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9]轨道交通大型十字换乘地下车站施工动力响应及控制技术研究[D]. 朱根桥. 重庆大学, 2016(07)
  • [10]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新型支护形式及开挖方法研究[D]. 何历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复杂城市环境条件下超大跨度浅(超浅)地埋隧道施工现场监测与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