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璞[1](2021)在《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发展之路。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始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在与中国发展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关于人民利益的科学观点,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前进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续力保航。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发挥出超常的政治智慧与魄力,多次针对党员干部应当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进行重点阐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也以高达203次的出现频率贯穿始终,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心系人民,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使命初心,并最终逐步形成了习近平人民利益观。人民是党重要的执政基础,人民利益至上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当代体现,强调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文章在分析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时代背景和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回溯人民利益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以求探寻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来源以及形成、发展和完善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基础。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主要包括人民经济利益、人民政治利益、人民文化利益、人民社会利益、人民生态利益五大方面。同时,习近平人民利益观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使得这一思想成为新时代指导党做好人民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的重要指引。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的进一步丰富,形成了解决新时代人民利益矛盾的理论指南,彰显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利益;就其实践价值而言,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加强了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升民生建设质量,推进了新时代党的内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效能,凝聚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习近平人民利益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指南与行动纲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为全世界人民实现自身利益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王蓉[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生乃为政、治国之根本。事实上,民生是一个国家根本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事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宣布其奋斗目标是为人民谋幸福,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民生接力棒”也在历代领导集体手中依次传递,步步推进,从未停止。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是因为怀有对人民如此深厚的情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在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及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的基础上而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民生建设、政治民生建设、文化民生建设、社会民生建设以及生态民生建设“大民生观”的重要内容,揭示了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实践途径,内在蕴含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统筹兼顾、辩证思维以及问题导向等新时代民生建设方法论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把握、对新时代民生建设不断推进的新引领以及为世界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新时代我国民生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胡炅坊[3](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高度快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由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各种内部问题,以及由国际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外部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始终没有摆脱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走势持续低迷。加之2020年初全球范围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各地区经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重创。在这种世界历史背景下,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经济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多个地区抬头,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浓厚阴影。从内部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过去几十年发展所带来的部分问题开始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如生态环境破坏、产能过剩、贫富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各种矛盾交织并行的特殊历史背景。为了应对处理国内外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各种风险挑战、积极求变,在指导新时代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经济指导思想。在2017年12月党中央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探索新时代经济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经济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变范式,又克服了西方经济学重实证而轻实践的理论缺陷,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后带来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矛盾和困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通过系统总结以往经济发展理论的不足和缺陷,立足于新时代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科学揭示了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准确判断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走势。具体来说,本文一共分文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力图对本研究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思路,力图通过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科学完整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全貌。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概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结合相关资料,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成熟期。第四部分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从逻辑层面将其概括为“1+7+1”的逻辑架构,即为“新发展理念+七个坚持+新发展格局”。第五部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和理论特征进行了科学概括。在理论逻辑上具体体现为: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在理论特征上体现为科学性、现实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国际性的高度统一。第六部分集中论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在理论贡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而且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在实践价值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一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另一方面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屈彩云[4](2021)在《建党以来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知定位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知定位是伴随着中国国情的客观发展需求、国际生存环境的复杂变幻、中国社会矛盾的更替转变、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次序、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变化而逐步推进的。自建党以来的100年历程中,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知定位历经了从关注度不够到重视度超前的历史演进,历经了融入根据地生产自救运动、顺应国家经济复兴、提上国家议事日程、成为基本国策、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置于现代化战略突出位置、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定位变迁。在这一认知变迁过程中,贯穿着一条始终不变的主线,那就是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不断提出新的发展理念,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符合自然规律的绿色发展之路。

李繁荣[5](2020)在《绿色发展: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短板——基于政策文本和实践成效的梳理》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短板"的出现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受政策影响的一面。国家政策是引导一国发展的重要工具。解读关于"小康社会"发展的政策文本、洞悉政策文本展示的话语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政策文本背后政策主体的发展理念。基于小康社会建设、绿色发展政策文本研究,梳理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的实践成效,可以发现政策引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生态短板仍然突出。后小康社会时期,对标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政府治理现代化要求,必须通过政策引导继续推进绿色发展,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短板,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完善。

刘林莉[6](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生存、生活以及生产的决定性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总布局,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了突出地位,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以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为目标,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出发,围绕建成“美丽中国”这一主题,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等多领域、多层面采取行动,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举措,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生态文明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但是,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并不稳固,特别是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短板。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系统梳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凝练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明确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思路,梳理国内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理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国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等方面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依据,从改革开放前28年、改革开放初期和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时期这三个时期农村的主要建设任务及其对农村生态文明的影响,厘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依据,并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等方面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依据,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依据三个方面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条件,为下文阐述奠定基础、指明方向。第三部分从农业、农民与农村等方面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从自然观、生态观、环境观、发展观与生产力观等方面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观念;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创新建设与传统保护、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党政共管与民众参与、道德规范与法律治理等方面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从生态规划、生态法规、生态文化、生态产业与生态环境等方面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从目标要求、观念更新、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等方面系统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实际,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第五部分从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两方面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价值。

任雨馨[7](2020)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大理州南五里桥回族聚居村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提出“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对南五里桥的发展实践进行阐述。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地区,农村地区多,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大理州南五里桥在近几年经济发展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高,南五里桥的乡村发展已经颇有成效;南五里桥党支部带领村民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因村制宜,发挥好民族地区的优势,促进了南五里桥的乡村振兴,实现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本文通过对南五里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发展实践的调查研究,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等学科的多方面知识对其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当地在社会经济等方面中取得的成就,总结经验,提出自己的思考,同时也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相关思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本文在在乡村振兴研究对象上有一定创新,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南五里桥,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少数民族聚居地,但是村内居民又以回族为主,在此背景下该村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建设发展模式。本文在在研究思路上有一定创新,本文对南五里桥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都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该村发展路径和路径通过思考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系统性的分析。最后,本文在内容上有一定创新,本文的相关调研材料详实、新颖,是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获得的第一手材料。

肖芳[8](2020)在《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自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2002年联合国又召开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首脑会议,由此可见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是牺牲环境发展经济还是放弃经济保护环境一直是一个艰难的决择。于我国而言,消除贫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如何有效的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或者促使两者共同发展成为需要攻克的重点方向。继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论述中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命共同体理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等绿色发展思想融入到扶贫当中。本文首先探讨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产生的背景和渊源。绿色减贫方式不仅仅在我国实施,在国际上也倍受关注,有100多个国家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各界人士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在扶贫攻坚过程当中,应用生态扶贫方式产生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结合了马克思生态理念与反贫困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发展思想、历代领导人生态减贫等相关思想。其次梳理总结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生态扶贫是较为全面的扶贫开发新思路,是习近平在工作中应用绿色思想进行扶贫开发的经验总结,是对我国扶贫工作的一种创新、提高、与时代同步的新的扶贫开发思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新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观是其理论基础。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调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积极性为战略目标,通过生态移民、生态产业、生态补偿、生态教育等方式进行扶贫。同时对生态扶贫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生态思想教育和生态技术培训、建立健全生态扶贫相关制度,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为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最后,阐述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的重要意义。为我国新时代脱贫攻坚提供新的途径,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同时还促进第二个百年目标顺利完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减贫可借鉴经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张佳雨[9](2020)在《“全面小康”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决胜期最为关键。目前,我们已经非常接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完全有把握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但同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面临一些短板和弱项。其中,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还不能得到满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本文以“全面小康”为背景,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为主旨,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问的方式对湖南省十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分析,同时结合已有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本篇论文的撰写工作。本篇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为“全面小康”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概述;第三部分为“全面小康”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主要包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已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为“全面小康”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主要包括内在要义和现实要求两个方面;第五部分为“全面小康”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研究,从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语。本文以“全面小康”为视域背景,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研究,力求对和谐社会培养生态建设人才,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以及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欧东[10](2020)在《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研究》文中认为生态问题和民生问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任务。随着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对良好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多诉求。长期以来,我们的发展方式是以“过度开发、高消耗、粗放型”为主,造成了大量的生态环境恶化,不仅成为了制约国家发展的明显短板,更是成为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问题。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着力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本文从以下四个部分对习近平生态民生观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一部分对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理论渊源以及它的实践基础进行了梳理。其中,理论渊源由三个部分组成,从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它的现实基础也分三个小部分,由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迫切诉求以及国家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需要组成。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对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不同角度出发,揭示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深厚理论底蕴。第三部分对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主要特征和时代价值进行论述。它的主要特征大体上分为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民本性与实践性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当时代价值,主要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方面对习近平生态民生观进行论述,进而彰显其理论指导实践的重大价值。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相关概念
        1.4.1 人民的基本内涵
        1.4.2 利益的基本内涵
        1.4.3 人民利益的基本内涵
        1.4.4 人民利益观的基本内涵
2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
    2.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利益的相关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
        2.1.2 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2.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利益思想
        2.2.1 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
        2.2.2 邓小平人民利益思想
        2.2.3 江泽民的人民利益思想
        2.2.4 胡锦涛的人民利益思想
    2.3 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3.1 民本思想的萌芽
        2.3.2 民本思想的发展期
        2.3.3 民本思想发展的平稳期
        2.3.4 民本思想发展的完成期
3 习近平人民经济利益观
    3.1 习近平关于人民经济利益重要性论述
        3.1.1 人民经济利益实现进入瓶颈期
        3.1.2 人民对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3.1.3 中等收入陷阱阻碍了人民经济收入的提升
    3.2 习近平关于人民经济利益主要内容的论述
        3.2.1 人民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主体
        3.2.2 共同富裕是人民经济利益的目标导向
        3.2.3 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保证
    3.3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经济利益实现途径的论述
        3.3.1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3.3.2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3.3.3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3.4 经济工作要讲政治
4 习近平人民政治利益观
    4.1 习近平关于人民政治利益重要性的论述
        4.1.1 巩固党根本政治立场的使命追求
        4.1.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4.1.3 夯实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优势的现实需要
        4.1.4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应有之义
    4.2 习近平关于人民政治利益主要内容的论述
        4.2.1 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保障政治利益不走偏
        4.2.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治利益最直接的内容
        4.2.3 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实现政治利益的基础
    4.3 习近平关于人民政治利益实现途径的论述
        4.3.1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
        4.3.2 坚持好发展好现有政治制度
        4.3.3 建设人民政治权利保障机制
        4.3.4 抓“关键少数”落实主体责任
5 习近平人民文化利益观
    5.1 习近平关于人民文化利益重要性的论述
        5.1.1 推进伟大梦想的重要支撑
        5.1.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5.1.3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时代要求
    5.2 习近平关于人民文化利益主要内容的论述
        5.2.1 意识形态工作决定文化利益的发展方向
        5.2.2 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利益的关键内容
        5.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支撑文化利益的精神力量
    5.3 习近平关于人民文化利益实现途径的论述
        5.3.1 发挥道德教育的支撑作用
        5.3.2 提升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引领作用
        5.3.3 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驱动
        5.3.4 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5.3.5 增强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能力
6 习近平人民社会利益观
    6.1 习近平关于人民社会利益重要性的论述
        6.1.1 社会利益体现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6.1.2 与人民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利益因素
        6.1.3 建立人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必要准备
        6.1.4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6.2 习近平关于人民社会利益主要内容的论述
        6.2.1 教育和就业是人民社会利益的主要方面
        6.2.2 社会保障制度是人民社会利益的有益补充
        6.2.3 全民健康是实现人民社会利益的基础
        6.2.4 社会治理是实现人民社会利益科学化进程的保障
        6.2.5 社会公共安全是实现社会利益的前提条件
        6.2.6 社会公平正义是共享社会改革利益成果的保障
    6.3 习近平关于人民社会利益实现途径的论述
        6.3.1 多渠道实现人民就业稳定
        6.3.2 促进社会保障与社会建设的可持续良性运行
        6.3.3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6.3.4 构建更加完善全面综合的社会治理体系
        6.3.5 加强社会风险的应对和处理能力建设
        6.3.6 努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环境的实现
7 习近平人民生态利益观
    7.1 习近平关于人民生态利益重要性的论述
        7.1.1 全球性生态危机损害人民生态利益
        7.1.2 人民对健康生活和良好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诉求
        7.1.3 人民对生态文明发展提出新要求
    7.2 习近平关于人民生态利益主要内容的论述
        7.2.1“两山”理念是基本原则
        7.2.2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7.2.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实归宿
    7.3 习近平关于人民生态利益实现途径的论述
        7.3.1 提升人民绿色生态环保意识
        7.3.2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7.3.3 推动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进程
8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时代价值
    8.1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理论价值
        8.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利益观的价值追求
        8.1.2 形成了解决新时代人民利益矛盾的理论指南
        8.1.3 彰显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利益
    8.2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实践价值
        8.2.1 加强了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升民生建设质量
        8.2.2 推进了新时代党的内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效能
        8.2.3 凝聚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9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的现状
        1.2.2 国外对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理论创新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论文研究创新
    1.4 民生建设的概念界定
        1.4.1 狭义的民生
        1.4.2 广义的民生
        1.4.3 民生建设
2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基础
    2.1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理论
        2.1.1 现实的人的需要是民生的起点
        2.1.2 社会实践是民生的基础
        2.1.3 利益分配是民生的关键
    2.2 传承了中华民族重视民生建设的优良传统
        2.2.1 富民的思想
        2.2.2 公平公正的思想
        2.2.3 扶弱的思想
    2.3 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
        2.3.1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2.3.2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2.3.3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民生思想
    2.4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产生的现实基础
        2.4.1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4.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2.4.3 民生事业发展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3 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3.1 发展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3.1.1 立足民生事业新发展阶段
        3.1.2 贯彻新发展理念
        3.1.3 构建民生事业新发展格局
    3.2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
        3.2.1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3.2.2 就业增收是民生经济发展的基础
    3.3 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3.1 创业创新是经济民生建设的重要举措
        3.3.2 服务业、现代农业是经济民生的重要支撑
        3.3.3 小微企业是经济民生的重要形式
    3.4 调整优化分配结构
        3.4.1 创新民生收入增长链条
        3.4.2 制定差别化的收入分配政策
        3.4.3 注重初次分配公平
        3.4.4 加大再分配政策调节力度
4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4.1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1.1 健全民主制度
        4.1.2 完善选举制度
        4.1.3 扩大代表和选民权限
    4.2 加快民生政府建设
        4.2.1 以民生为导向深化政府改革
        4.2.2 规范民生政府权力运行监督制度
        4.2.3 建立科学的民生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4.3 发展广泛多层的协商民主
        4.3.1 拓宽民主协商渠道
        4.3.2 健全民主协商参与机制
        4.3.3 强化民主协商保障机制
    4.4 提高基层民主自治水平
        4.4.1 建立健全基层民主自治法律
        4.4.2 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4.4.3 健全基层群众工作机制
    4.5 推进民生法制化建设
        4.5.1 推进民生立法进程
        4.5.2 加强民生法治服务体系建设
        4.5.3 将民生建设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范畴
5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5.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文化民生建设
        5.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5.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民生理念
        5.1.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5.2 着力构建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2.1 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
        5.2.2 民生公共文化的发展路径
    5.3 健全服务民生的文化产业体系
        5.3.1 推动服务民生的文化产业发展
        5.3.2 健全文化民生市场体系
        5.3.3 创新服务民生的文化产业模式
6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6.1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6.1.1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6.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6.1.3 推进教育公平
        6.1.4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6.2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
        6.2.1 就业是民生之本
        6.2.2 多方努力,破解就业难题
    6.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6.3.1 保基础、兜底线
        6.3.2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6.3.3 格外关注困难群众
    6.4 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6.4.1 全民健康优先发展
        6.4.2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6.4.3 坚持公平性和公益性
        6.4.4 完善健康医疗制度保障
        6.4.5 发展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事业
    6.5 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6.5.1 坚持住房不炒基本定位
        6.5.2 多措并举形成住房新格局
        6.5.3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6.6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6.6.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社会治理
        6.6.2 追求秩序与活力的统一
        6.6.3 坚持公平正义
    6.7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6.7.1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
        6.7.2 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6.7.3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6.7.4 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7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7.1 强调生态民生关切
        7.1.1 从保护环境到生态民生建设
        7.1.2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7.1.3 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
    7.2 构筑生态民生发展规划
        7.2.1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7.2.2 狠抓生态环境生产力
        7.2.3 共建共享美好生态环境
    7.3 严抓落实,改善生态民生
        7.3.1 加强生态民生顶层设计
        7.3.2 以法治和制度保障生态环境
        7.3.3 强化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建设
8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方法论重要论述
    8.1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实事求是方法
        8.1.1 从民生实际出发推进民生建设
        8.1.2 调查研究是民生建设的基础
        8.1.3 遵循客观规律开展民生建设
        8.1.4 推进民生建设要讲求实效
    8.2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群众路线方法
        8.2.1 将群众路线视为民生建设生命线
        8.2.2 将群众路线视为民生建设根本工作路线
        8.2.3 将群众路线贯穿于民生建设工作始终
    8.3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统筹兼顾方法
        8.3.1 以系统思维统领民生建设
        8.3.2 加强各项民生措施的关联性和可行性研究
        8.3.3 民生建设各环节坚持精准施策
    8.4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辩证思维方法
        8.4.1 民生建设坚持普遍联系的方法
        8.4.2 民生建设坚持对立统一的方法
        8.4.3 民生建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8.5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问题导向方法
        8.5.1 着力解决民生建设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
        8.5.2 着力解决民生建设关键性和深层次问题
        8.5.3 循序渐进解决民生问题
9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9.1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9.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探索
    9.3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把握
    9.4 对新时代民生建设不断推进的新引领
    9.5 为世界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0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资源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2.1.3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崭新且复杂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理论资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相关政治经济学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经济思想
        2.2.3 西方经济学值得借鉴的相关理论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3.1 萌芽期:七年知青岁月的初期经验
        3.1.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树立
        3.1.2 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开启
    3.2 形成期:30 年的地方经济治理经验
        3.2.1 正定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2 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3 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4 上海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3 成熟期: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经济思想
        3.3.1 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2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3 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4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
    4.1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引领——新发展理念
        4.1.1 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4.1.2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4.1.3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涵——“七个坚持”
        4.2.1 经济发展领导核心论: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4.2.2 经济发展目的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4.2.3 经济发展阶段特征论: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4.2.4 经济体制改革论:坚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二元关系
        4.2.5 宏观经济管理论: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4.2.6 经济发展战略论: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4.2.7 经济工作方法论: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
    4.3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格局
        4.3.1 构建高质量国内大循环
        4.3.2 优化发展国际大循环
        4.3.3 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第5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及理论特征
    5.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
        5.1.1 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
        5.1.2 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
        5.1.3 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
    5.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特征
        5.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性
        5.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现实性
        5.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性
        5.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人民性
        5.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际性
第6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6.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6.1.2 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
    6.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实践价值
        6.2.1 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6.2.2 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建党以来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知定位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本的自然资源保护融入根据地的生产自救运动
    (一)中华苏维埃政府时期
    (二)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
二、建国初期(1949年至1966年):环境保护顺应国家经济复兴进程
三、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环境保护提上国家议事日程
    (一)“环境保护会议”首次召开
    (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系初建
    (三)环境保护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四)环境保护列入宪法
    (五)环境保护列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相关决定中
    (六)“环境保护法”出台
四、20世纪80年代:环境保护成为中国基本国策
    (一)环境保护成为政府工作关注的突出问题
    (二)环境保护列入党的执政报告议题中
    (三)环境保护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
    (四)环境保护在宪法中的比重增加
    (五)环境保护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决议中
五、20世纪90年代:环境保护是关乎中国发展全局的十大方面之一
    (一)环境保护成为党执政报告的重要议题
    (二)环境保护议题首次列入政府工作规划纲要
六、21世纪前十年:环境保护置于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一)环境保护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人与自然和谐首次写入党章
    (三)环境保护首次成为政府工作五年计划纲要的独立篇章
七、21世纪第二个十年:环境保护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构成
    (二)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写入党章
    (三)环境保护在政府工作五年规划纲要中的比重增加
    (四)生态文明列入宪法
结语

(5)绿色发展: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短板——基于政策文本和实践成效的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研究设计与分析框架
二、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发展的政策趋势
    (一)探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内涵与目标逐步清晰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内涵与目标更加明确
三、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绿色发展政策演变
    (一)宏观柔性预防性环境保护政策
    (二)分行业污染治理政策
    (三)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生态短板: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的实践效果
    (一)指标的选择
    (二)资源环境变化
        1. 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量的变化
        2. 能源消费状况
        3. 水资源情况
        4. 声环境质量
    (三)经济生态效益指标变化
        1. 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2. 万元GDP能耗情况
        3.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
        4. 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绿色发展及政策应然趋势
    (一)对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二)对标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政策引导补齐生态短板
    (三)对标政府治理现代化要求,继续加强政府的生态职能

(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阐释
        (一)生态文明建设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理论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三)国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四)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依据
        (一)改革开放前28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
        (二)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依据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依然严峻
        (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求
        (三)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农业绿色发展
        (二)人居环境优美
        (三)农民观念转变
        (四)农村社会和谐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更新
        (一)自然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二)生态观: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
        (三)环境观:环境就是民生
        (四)发展观:绿色发展
        (五)生产力观: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二)坚持创新建设与传统保护并举
        (三)坚持重点治理与整体推进结合
        (四)坚持党政共管与民众参与共建
        (五)坚持道德规范与法律治理融合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生态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二)健全生态法规,强化制度保障
        (三)建设生态文化,培养生态意识
        (四)发展生态产业,夯实农业根基
        (五)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渐进性
    二、系统性
    三、人民性
    四、实践性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理论
        (二)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
        (三)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三)为别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7)乡村振兴视域下大理州南五里桥回族聚居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重点难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综述
第一章 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及南五里桥发展现状
    一、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及其提出的背景
        (一)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
        (二)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二、大理白族自治州南五里桥村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现状
        (一)南五里桥历史沿革
        (二)南五里桥发展现状
第二章 “产业兴旺”奠定南五里桥振兴的物质基础
    一、南五里桥以产业发展为重点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三、餐饮住宿业的发展
    四、创建活动促进产业发展
        (一)“南五里桥文明集市”活动
        (二)“食品安全培训”活动
        (三)“厨师培训”活动
第三章 “生态宜居”提升南五里桥的人居环境水平
    一、南五里桥环保行动的背景
    二、南五里桥环保行动
        (一)环保行动的提出及实施效果
        (二)环保行动的具体措施
        (三)生态宜居稳步推进
第四章 “乡风文明”提升南五里桥的精神风貌
    一、南五里桥创建全国文明村目标制定
    二、南五里桥创建全国文明村工作部署
    三、南五里桥创建成全国文明村
        (一)“示范户”带动精神文明建设
        (二)丰富精彩的文化文艺生活
第五章 “治理有效”促进南五里桥创建平安村
    一、村党支部保障“治理有效”
    二、平安村建设主要任务
    三、平安村建设实施方案及成果
第六章 “生活富裕”提升南五里桥村民生活品质
    一、经济发展实现南五里桥村民生活富裕
    二、民族团结互助实现脱贫致富
    三、党员致富带动群众发展
第七章 南五里桥乡村振兴发展思考
    一、对南五里桥产业兴旺的思考
    二、对南五里桥生态宜居的思考
    三、对南五里桥乡风文明的思考
    四、对南五里桥治理有效的思考
    五、对南五里桥生活富裕的思考
    六、党支部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七、继续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八、继续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重要论述产生的背景和渊源
    2.1 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产生的背景
        2.1.1 绿色减贫方式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2.1.2 部分脱贫地区易因生态脆弱而返贫
        2.1.3 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态意识越来越强
        2.1.4 扶贫过程中生态保护越显重要
    2.2 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与反贫困思想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减贫思想
        2.2.3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绿色思想与扶贫思想
    2.3 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产生的前期实践
        2.3.1 我国生态扶贫开发的实践
        2.3.2 习近平历年生态扶贫经历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3.1.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3.1.2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生产力观
        3.1.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观
    3.2 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战略目标的重要论述
        3.2.1 激发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
        3.2.2 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3.2.3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3.3 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实施举措的重要论述
        3.3.1 生态移民扶贫
        3.3.2 生态产业扶贫
        3.3.3 生态补偿扶贫
        3.3.4 生态教育扶贫
    3.4 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的实施保障
        3.4.1 做好顶层设计
        3.4.2 加强生态思想教育和生态技术培训
        3.4.3 建立健全生态扶贫的相关制度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重要论述的意义
    4.1 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4.1.1 为我国新时代脱贫攻坚提供新的思路
        4.1.2 推进生态民生建设,增进了民生福址
        4.1.3 推动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4.1.4 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4.2 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的时代意义
        4.2.1 促进第二个百年目标顺利完成
        4.2.2 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减贫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全面小康”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全面小康”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概述
    一、“全面小康”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概念及逻辑关联
        (一)“全面小康”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概念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全面小康”的逻辑关联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第二章 “全面小康”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已取得的成就
        (一)“全面小康”突出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二)生态文明教育经常化、规范化日渐完善
        (三)“从我开始,从点滴做起”生态行为蔚然成风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缺乏规范
        (二)生态文明教育方式方法单一
        (三)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滞后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够重视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尚未形成体系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体制不完善
第三章 “全面小康”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一、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全面小康”对大学生的内在要求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意识
        (二)坚持生态持续发展观
        (三)培养生态法治思维
        (四)提升生态审美情趣
        (五)尊重生物多样性
    二、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是“全面小康”对大学生的现实要求
        (一)养成低碳行为
        (二)讲究健康消费
        (三)注重生态安全
        (四)运用生态科技
        (五)自觉履行生态义务
第四章 “全面小康”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一、大学生加强生态理论学习
        (一)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生态理论,强化“全面小康”的生态使命
        (二)大力普及生态科技知识,增强践行生态建设的本领
        (三)运用各种宣传载体,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
    二、建设一支专兼职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队伍
        (一)生态文明课程纳入教师进修培训体系
        (二)鼓励教师亲力亲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三、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编写规范实用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
        (二)组织生态文明教育系列实践活动
        (三)营造绿色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
    四、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一)遵循“全面小康”发展要求,鼓励各学科教师对生态文明进行课堂渗透
        (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渠道
        (三)加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生态养成教育
    五、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体制
        (一)制定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
        (二)创建校园生态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全面小康”视野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现状
        1.研究意义
        2.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1.生态
        2.民生
        3.生态民生
一 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理论渊源
        1.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
        2.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思想
        3.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
    (二)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实践基础
        1.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
        3.国家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需要
二 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基本内容
    (一)生态环境是重大民生政治问题
        1.生态环境是服务民生的基础
        2.生态环境是政治决策的根本遵循
    (二)生态环境是重大民生经济问题
        1.生态公共产品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
        2.生态良好是民生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
        3.生态化是民生产业转型的新方向
    (三)生态环境是重大民生文化问题
        1.生态环境是生态文化的根基
        2.生态良好是公民环境素质养成的基本条件
        3.生态环境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四)生态环境是重大民生社会问题
        1.生态公正是民生公平的保障
        2.生态红线是民生安全的底线
        3.生态良好是美丽中国社会的基本前提
    (五)生态民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1.生态民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趣
        2.生态民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源泉
三 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主要特征和当代价值
    (一)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主要特征
        1.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2.统筹协调的系统性
        3.人民至上的民本性
        4.求真务实的实践性
    (二)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时代价值
        1.深化了生态保护与民生建设的认识
        2.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国家管理能力
        3.保障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
        4.拓宽了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
结束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等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研究[D]. 张玉璞.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王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D]. 胡炅坊. 吉林大学, 2021(01)
  • [4]建党以来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知定位变迁[J]. 屈彩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1)
  • [5]绿色发展: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短板——基于政策文本和实践成效的梳理[J]. 李繁荣. 经济问题, 2020(12)
  • [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 刘林莉. 西南大学, 2020(01)
  • [7]乡村振兴视域下大理州南五里桥回族聚居村发展研究[D]. 任雨馨. 大理大学, 2020(05)
  • [8]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D]. 肖芳.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3)
  • [9]“全面小康”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张佳雨.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10]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研究[D]. 欧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