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新年贺词

2002年新年贺词

一、2002新年贺辞(论文文献综述)

冯卓[1](2021)在《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文中认为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灵活易变的,对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依附性。清末民初是汉语发展史上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社会动荡,与外界语言接触频繁,导致此时期词汇产生较大的变化,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语言现象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作为大众传播的载体,能够快速、真实、全面地反映当时的词汇现象。因此本文以1872—1919年清末民初时期的《申报》为语料,对此期的《申报》词汇展开全面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2章为《申报》词汇的构词法研究。从复合式构词和派生式构词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复合式构词主要对偏正、联合、主谓、动宾、补充五种结构系统分析,考察分布情况和特点。派生式构词按词缀所在位置,分别考察前缀、中缀和后缀的构词情况。其中后缀是词缀系统考察的重点,分别对真后缀和类后缀展开研究。第3章为《申报》词汇的造词法研究。本章综合参考学界对造词法的分类标准,结合《申报》词汇特点,对语法造词法、仿词造词法、简缩造词法、修辞造词法展开讨论。语法造词法注重对造词理据的考察,修辞造词法比较丰富,又分为比喻造词、夸张造词、委婉造词三个方面。第4章为《申报》词汇的词形研究。主要研究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系统考察两种词形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异形词主要从成因、音节类型、意义关系几方面着手分析,成因包括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及音译词,意义关系包括全等关系、包孕关系或者交叉关系。同素异序词主要考察了AB—BA以及A—B之间的结构类型、语法属性和语义关系可能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同时,本章两种词形都与现代汉语进行历时比较,观察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申报》中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共存、有存有隐和共隐三种情况。第5章为《申报》新词新义研究。新词研究从外来新词和本土新词两个角度考察,主要探讨《申报》新词的来源和分类。外来新词包括西源外来词和日源外来词,西源外来词数量较多,主要来自英语,翻译的方式也比较丰富,包括单纯音译、半音译加半意译、音译兼意译、音译加义标、造字音译和字母借形几种方式。日源外来词中一部分是日本利用汉字新造的词,即原语借词;另一部分则是之前从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流传后又回归到中国的词汇,即回归借词。本土新词包括本族新词、意译和仿译的新词。新义研究从词汇义、色彩义和语法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词汇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一个词的意义的演变”和“词的一个意义的演变”。前者侧重分析词的义项增加或者减少,后者侧重于词的某个义项发生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等情况。另外,词汇义演变与引申有着密切联系,隐喻和转喻是引申的思维机制,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转喻的基础是紧密的关联,所以词义引申从相似引申和相关引申两个角度分析。结语:通过对全文内容梳理,分别从构词法、造词法、词形、新词新义几个方面概括出清末民初《申报》的词汇语言特色,从而归纳出《申报》词汇的整体特点,以期为清末民初词汇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董丽丽[2](2020)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纪录片解说词翻译策略研究 ——以《故宫》第3-4章英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纪录片解说词是纪录片在制作和播放过程中配合电视画面的文稿。该文稿通过对纪录片画面的准确描述和渲染,感染观众,使其了解画面所展现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收到宣传效果。近几年,中国纪录片走出国门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研究发现中国纪录片解说词翻译良莠不齐,从而大大影响了纪录片在外国的接受程度。因此,对纪录片解说词翻译的研究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纪录片《故宫》从建筑艺术、使用功能、馆藏文物、历史发展进程等方面,全面展示了故宫辉煌瑰丽的宫殿建筑,丰富多彩的珍贵文物,是一部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作品。该纪录片一经播出,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反响,对该纪录片的英译,既能促进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又能为纪录片解说词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关联理论是由法国语言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于1986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活动。因此,解说词翻译便是译者与目的语观众之间的交际活动。该理论详细归纳了明示-推理、最佳关联、最大关联三个层面的主要理念。本研究选取《故宫》解说词的部分章节作为翻译实践文本,运用关联理论并结合解说词翻译的特点,分别从明示-推理、最佳关联、最大关联角度对解说词英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旨在证明关联理论指导纪录片解说词翻译的适用性及科学性,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本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简介,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论文结构及纪录片《故宫》。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关联理论和纪录片解说词翻译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是理论框架,阐释关联理论的发展、原理和可行性。第四部分主要集中于纪录片解说词的文本分析。第五部分基于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最佳关联、最大关联理念对纪录片解说词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包括论文的主要发现、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刘霞[3](2020)在《申圭植的中国体验与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申圭植(1880-1922)是韩国近代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独立运动家。他于1911年流亡到中国上海,1922年在上海辞世。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开展了丰富的救亡运动和复国运动,展现出杰出政治外交家和独立运动家的面貌。但在奔走革命的同时,他也留下了诸多文学文本,特别是在长达十一年的中国流亡生涯中,他积累了丰富的跨国体验,包含中国革命体验、韩国独立运动体验、人际交流体验和离散生活体验等,这些体验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申圭植的文学体现出优秀的汉文水平和高超的文学造诣,书写着多样的跨国体验,更包含着丰富的情绪、思想和意识世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学界历来的研究,大都仅将申圭植视作一个独立志士,并未对其文本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文学迄今未能得到系统的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从文学和思想层面入手,综合使用“跨界”、“离散”、“身份认同”等后殖民批判理论、新历史主义、比较文学形象学及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具体阐述申圭植的中国体验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而阐明其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申圭植有着丰富的思想,并富于实践精神。他的思想指导着实践,并在实践的反作用下不断升华。在中国体验的影响下,国内时期便萌芽的民族意识发展成明确的抗日路线;对自由、民权朦胧的憧憬发展成为明确的近代国家意识;尚武意识和对国际局势的关注升华为外交武力融合的执政理念;对中国的关注、对辛亥革命的肯定及民族大同思想逐步发展成为中韩联合意识并进而发展成为国际联合意识。在这些思想意识的指导下,申圭植在流亡中国期间,以中韩联合和世界联合为策略,以民主共和制为复国政治理念,以大同思想为基础,充分利用国际局势、民族自决思潮和舆论宣传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韩国独立运动,构建了中韩革命联合的平台,培养了大批韩国爱国青年,并在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创建及获取孙中山护法政府的承认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上海地区韩国独立运动的开拓者和中韩革命联合的奠基人。可以说,中国体验使其由一个普通的民族独立斗士成长为反殖民的时代先驱。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其思想表现出过分依赖中国革命派及国际援助、未能重视和发动群众、因没有明确的革命指导思想而未能制止韩人内部各派间的斗争等局限性。申圭植丰富的中国体验促成了其文学中的书写和想象,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首先,申圭植广泛结交中国革命党人、加入革命文学组织南社,并创办了中文周报《震坛》,为中韩交流创造了阵地,这些跨界交流体验促成了其与中国革命先驱和进步文人间的文学交流。这种文学交流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以民族独立和资产阶级革命为主要话题,促进了中韩两国抗日话语和民族话语的构建,从而有力推动了共同话语和相互认知的发展;第二,申圭植对辛亥革命的认同和反日意识是双方交流的发展机制,从而实现了生成性对话模式;第三,双方都通过对对方的书写来进行自我观照,从而对本国的国家命运和革命前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第四,双向跨界叙事推动了各自文学的发展。其次,申圭植在跨界空间里经历的政治体验和革命体验对其中国认识和文学书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将资产阶级革命视作中国乃至亚洲的唯一前途,认为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卖国,由此产生了近代国家意识,并产生了中韩联合乃至国际联合意识以及世界和平认识。在其中国书写和文学想象中,他鼓吹辛亥革命,塑造了一系列中国革命志士的形象,批判封建专制以及北洋政府的倒行逆施、腐败无能及卖国行为。此外,他积极论述中韩关系的重要性、中韩合作的必要性、韩国独立之于中国、日本、东亚乃至世界和平的意义,使其文学也呈现出强烈的政论性,体现出政治外交家的独特面貌。但这种中国想象带有一定的乌托邦特点。再次,申圭植的跨界是伴随着流亡开始的,离散生活体验是其跨界体验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散生活体验使他感受到深深的乡愁和亡国之恨,这些苦闷促使他对日本的侵略本质及韩国的亡国原因等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并形成了明确的民族主体意识。此外,离散体验使得他有了更深刻的民族文化认知,对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身份也有了新的思索。他在文学中表达着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诉说着亡国苦痛,尖锐地揭露并批判日本侵略的掠夺性和欺骗性,呼吁民族主体一一“大韩之魂”即民族精神,刻画了一系列民族英雄和独立斗士的伟大形象。同时,他积极宣传民族历史和文化,强调民族历史的再书写,并通过对大淙教等民族精神象征的书写和宣扬来坚定地守护自己的民族身份。可以说,申圭植的跨国体验对其文学创作存在着明确的影响关系。交流体验促成了其对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志士的书写,并进而促成了中韩近代文人的生成性互动和相互认知;政治外交和革命体验,促使他形成了对中国、东亚及近代文明的认识和文学中的中国想象;离散体验和民族体验使其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作品中不仅表现出离散带来的愁和恨,更显示出对民族精神的赞扬和自身的民族认同感。统观申圭植的文学,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跨界性,即抗日的跨界性、民族想象的跨界性和语言的跨界性;第二,主体性,即民族主体意识和历史主体意识,这些主体意识均是殖民语境和流亡空间中的集体无意识之表现;第三,文化身份认同的混融性。申圭植在离散体验中遭遇身份认同的危机和焦虑,面对焦虑,他一方面通过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宣扬来坚守民族身份,另一方面,又以中韩联合的策略参与到中国革命中去,对中国文化和革命产生了认同,从而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进行了一定的重构,体现出混融性特征;第四,政论性。申圭植的文学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水准,但其文学的基调是坚定的抗日意识和民族使命感,因此其文学中充满着革命、抗日、救亡、中韩联合等富于时代感的政治话语和革命话语,体现出政治美学功能,展现出革命文人的独特面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定位申圭植及其文学。第一,申圭植文学是韩国抗日文学、韩国近代汉文学、韩国域外离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韩国文学之瑰宝,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地位和价值。第二,在中韩交流历史转型和价值重建的新时期,申圭植与中国革命先驱广泛交流,构建中韩革命联合的开端,开创了中韩人文交流的新局面,在这一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二十世纪中韩关系的奠基者。第三,申圭植凭借敏锐的时代意识和国际意识,在近代东亚复杂的时局中,把握住了时代要求,表现出坚决的抗日意识,看到中韩合作是二十世纪中韩两国共同的历史选择,他的抗日意识、中国认识、东亚认识乃至世界和平认识体现出时代自觉和东亚文化自觉,在东亚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申圭植的中国体验及其文学创作的研究,不仅对于全面客观地还原申圭植这一历史人物的综合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韩国汉文学研究、韩国抗日文学研究乃至中韩近代人文交流研究也都有重要的意义。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促进当下中韩交流与对话以及东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迪·瓦·伊万诺娃[4](2019)在《中俄领导人新年贺词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新年贺词是政治语言的一种类型,是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由国家元首发表的演讲。其目的在于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表达国家就相关重要事务的立场并加强与民众的联系。目前,学术界对新年贺词的关注越来越多,可以说已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2014年至2019年六年的演讲,总结出新年贺词这一政治话语种类在翻译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新年贺词属于政治体制及政治运行机制的体现。里面的内容一般不仅是为了祝贺人民,同时还包含更加重要且具有社会意义的信息。比如,一个国家政府政策的走向、治国理政和对外关系的理念。因此,在翻译政治话语的过程中,尤其是新年贺词,译员必须能够充分表达原文所特有的文化性,必须能够明确传达讲话人想要表达的信息。翻译质量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方面,是因为中俄政治话语的习惯与特点在内容与结构两个层面上有巨大差距;另一方面,是由于译员在两国国情、文化、历史方面知识储备不足。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讲话人的讲话风格与特点可能会增加翻译工作的难度。为了改正译文中的翻译错误,提高翻译质量,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了解了国内外学者们就翻译错误问题的研究情况。选题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如下: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笔者中俄双向同声传译,指出最常见的问题,了解它们的起因,找到解决方法。这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政治话语的翻译策略,提高翻译质量。

李玲玉[5](2018)在《明清徽州日常人情交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常人情交往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农业社会,以人情关系为主要联结,人情交往活动以多样的形式存在人们日常生活里。利用明清徽州遗留下来的大量文书资料,展现当地民众在明清时期所参与的日常人情交往,有助于了解人们在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明清时期,是徽州发展最负盛名的一个时期,徽商遍布天下,新安理学思想影响全国。徽州社会民众的日常人情交往主要是为了维持已有的良好关系,使彼此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而进行的活动。这些交往活动根据其庆贺方式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仪式性日常人情交往和非仪式性日常的人情交往,仪式性日常人情交往主要是用以记录人生的重大事件:活动举行的同时一般都配有礼簿记录所送的礼物以及大型的请酒活动,可以分为送嫁、贺娶、吊丧、祝寿、庆生、贺新居以及祝贺入学等。这些活动的举行可以调动大范围的人员,增加了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非仪式性日常人情交往主要分为新年时节的拜访活动与普通时节的走访活动,这些活动内容庞杂且名目繁多,基本涵盖了人与人之间日常的不具备明确庆贺意义的友好交往。这些组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并且使得乡土社会在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的基础上,自主维持了基层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徽州社会,传统的耕作模式,闭塞的生存环境,浓厚的宗族氛围,使得人们之间处于强烈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中,大大限制了人们的交往对象、交往范围、交往意愿、交往目的,使得传统的日常人情交往占据了人们交往的主要方面。明清徽州日常人情交往的目的是维持已有的关系,其丰富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乡村社会在互帮互助的人情交往中更为稳定。

车琳[6](2017)在《法国核心价值观在国内外的传播》文中认为法国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自18世纪末提出、19世纪中叶确立之后,通过宪法精神、大众宣传、节日与仪式、国家领导人的演说和学校教育等各种手段,逐渐以国家意志从社会精英阶层推广到社会各阶层。作为历史上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法国也在近两百年中不断通过语言、教育、文化外交和新闻媒体将自己的价值观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意识观念。本文梳理法国核心价值观在国内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探讨其中的经验与得失。

赵梦雪[7](2017)在《普京政治语篇的整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执政期间,曾三次被《时代》周刊推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而普京所获得的巨大影响力离不开其发表的政治语篇。正是借助政治语篇,普京的政治意图得以表达,其政治目的得以实现。本文通过整合普京政治语篇中语言材料的形式构造,进而整合出政治语篇的主题思想,分析出了普京在政治语篇中试图传递的政治意图,进而探究了普京形象是如何被塑造的。当我们把语篇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时,其研究方法不同于语篇各组成要素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应考虑到语篇全文层面具有的范畴,诸如:语篇信息性、情态性、连贯性、整体性等范畴。而从整合的视角研究这些语篇范畴,有助于语篇接受者更深刻地解读语篇主题思想,剖析语篇作者创作意图及情感态度。对语篇进行全方位的整合研究,除了其宏观全文层面,我们也需要考虑其微观的小句层面。在这一层面,系统功能语言学所提出的语篇衔接与语篇整合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在句子层面总结出的丰富衔接机制对语篇的整合研究更有借鉴意义。语篇衔接是谋篇的意义概念。衔接不仅能够在内部把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整合成一个语篇,同时还能够把语篇与语境相结合,所以语篇衔接不仅包括语篇内部的衔接机制,也包括语篇与语境相联系的机制。连贯且完整的语篇不仅要自身形成一个整体,同时还要符合语境,即要在语境中行使其适当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研究中也考虑到了将语篇与语境联整合起来的语域问题。本文由绪论、正文、结束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中明确了本论文的选题动机、研究对象、本论文研究任务、选题价值及新意、研究方法及语料说明和论文结构等。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本章中重点回顾了语篇整合、语篇的范畴理论及系统功能思想的研究成果,探究了从多层级研究研究语篇整合的可行性。第二章从宏观视角对语篇全文层面的信息性、情态性、连贯性和整体性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它们与语篇整合之间的关联。第三章从微观视角重点分析了语篇与系统功能视阈下的衔接及语域之间的关联。第四章采用举例法及语料库分析法重点探讨了语篇整合的形式表达手段。第五章借助语料库手段等研究了语篇整合的语义实施手段。结束语部分总结了语篇范畴理论和系统功能思想如何在整合思想的统领下应用于语篇分析,同时基于形式和语义整合手段的结果总结出了普京的领袖形象。

杨晔[8](2016)在《东亚权力转移背景下中国的角色冲突研究》文中认为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长以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美国主导性大国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东亚地区开始出现权力变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以及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期望,必须习得全新的大国角色。中国国家角色既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是中国对外战略的纲领、外交政策的方针,阐释了中国赋予自身的责任、亟待实现的使命,以及对未来国际地位的期望。本研究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对2008-15年间中国外交部重要讲话进行关键词提取以及主题归纳,得出中国当前国家角色观念主要涵盖六重角色,寻求合作的伙伴、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世界和平的建设者、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安全机制的构建者、领土主权的扞卫者。这些角色观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综合国力、意识形态因素以及体系结构与需求的变迁。同时,一国角色还受到外部认知与期望的作用。作为东亚体系的主导者,美国对中国角色的认知与期望严重影响着中美关系与地区秩序。由美国驻华大使馆2008-15年间重要讲话记录来看,美国在维和行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肯定了中国的角色扮演,而在领土主权、网络安全以及人权问题上对中国角色存在严重批判。这些认知分歧源于相异的国家政治传统、文化与价值体系,美国对中国政府决策模式的不了解以及对彼此实力差距日益缩小的认识。分歧的持续存在或导致美国加紧对中国的战略收缩、激化中美矛盾。因此,在美国主导的东亚体系中,中国存在三个层次的角色冲突,中国内部角色观念模糊、主次角色混淆的冲突;中美之间关于中国在领土主权、网络空间、人权与社会事务上角色扮演的认知冲突;以及中国与美国主导的东亚体系的冲突,包括中美在东亚地区的领导地位之争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对中国威胁的忧虑。三个层次的冲突倘若失去有效管控,或加剧中美在东亚地区的竞争态势,固化东亚二元格局,使得东亚其他国家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甚至选边站队,不利于营造和谐有序的地区秩序。要妥善解决分歧、管控冲突,中国必须对内调整本国角色观念,明确角色定位与期望;对外加强与美国战略与经济对话,以点及面缩小分歧;并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与亚投行倡议寻求利益汇合点、团结周边国家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以此消除中国威胁论及领土争端对国家问关系的负面影响,为优化东亚地区秩序做出创造性贡献。

肖婕,侯芳[9](2013)在《美国总统新年演讲的文体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英语演讲是具有重要文体价值的体裁。在对演讲词的研究和各种演讲文体研究的基础上,从新年演讲这一相对新颖的演讲词入手,运用文体学相关理论,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从词汇,句法和语法修辞效果这些层面进行分析。在语境效果方面,以韩礼德的理论从语场、语旨和语势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高松沾[10](2013)在《祝酒辞发展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古时候,在欢度佳节、庆祝喜事等活动的酒席上,人们频频举杯,借以传达祝愿和希冀。这些语言逐渐从口头形式演变成了一种传统性、交际性和礼仪性的书面应用文体,并被后世沿用,即祝酒辞。可以说,祝酒辞的运用十分广泛,上至国宴,下至平民百姓的喜庆酒、生日酒等,都少不了它的身影。祝酒辞得以绵延几千年而不衰,并演变为祝辞类应用文,不仅与其悠久的历史发展有关,更是在其独具风韵的内容及特点地推动下而日渐兴盛的。

二、2002新年贺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新年贺辞(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清末民初词汇研究现状
        1.3.2 《申报》词汇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对过渡时期词汇研究的补充
        1.5.2 考察现代汉语词汇源头
        1.5.3 大型语文类工具书的编纂与修订
    1.6 研究方法
        1.6.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1.6.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6.3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
第2章 《申报》词汇构词法研究
    2.1 复合式构词
        2.1.1 偏正式复合词
        2.1.2 联合式复合词
        2.1.3 动宾式复合词
        2.1.4 主谓式复合词
        2.1.5 补充式复合词
    2.2 派生式构词
        2.2.1 词缀界定
        2.2.2 词缀考察
    本章小结
第3章 《申报》词汇造词法研究
    3.1 造词法与构词法
    3.2 造词法分析
        3.2.1 语法造词法
        3.2.2 仿词造词法
        3.2.3 简缩造词法
        3.2.4 修辞造词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申报》词汇词形研究
    4.1 异形词
        4.1.1 异形词界定
        4.1.2 异形词成因
        4.1.3 异形词的音节类型
        4.1.4 异形词的意义关系类型
        4.1.5 异形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4.2 同素异序词
        4.2.1 同素异序词的结构类型
        4.2.2 同素异序词的语法属性
        4.2.3 同素异序词的语义类型
        4.2.4 同素异序词在《申报》中的使用情况
        4.2.5 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5章 《申报》新词新义研究
    5.1 新词研究
        5.1.1 外来新词
        5.1.2 本土新词
    5.2 新义研究
        5.2.1 词汇义的演变
        5.2.2 色彩义的演变
        5.2.3 语法义的演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关联理论视角下纪录片解说词翻译策略研究 ——以《故宫》第3-4章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1.3 Layout of the Thesis
    1.4 Palace Museum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2.1 Overseas and Domestic Studies on Relevance Theory
        2.1.1 Overseas Studies
        2.1.2 Domestic Studies
    2.2 Overseas and Domestic Studies on Documentary Commentary Translation
        2.2.1 Overseas Studies
        2.2.2 Domestic Studies
Chapter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Development of Relevance Theory
    3.2 Main Concepts of Relevance Theory
        3.2.1 Ostensive-inference
        3.2.2 Optimal Relevance
        3.2.3 Maximum Relevance
    3.3 Feasibilities of Relevance Theory in Documentary Commentary Translation
Chapter4 Text Analysis of Documentary Commentaries
    4.1 Types of Commentaries
        4.1.1 Documentary Commentary
        4.1.2 Guide Commentary
        4.1.3 Museum Commentary
    4.2 Features of Documentary Commentaries
        4.2.1 Dependency
        4.2.2 Narrativity
        4.2.3 Visuality
        4.2.4 Reflection
    4.3 Language Features of Palace Museum
        4.3.1 Lexical Level
        4.3.1.1 Four-syllable Words
        4.3.1.2 Demonstrative Pronouns
        4.3.2 Syntactic Level
        4.3.2.1 Short Sentences
        4.3.2.2 Loose Sentences
        4.3.3 Discourse Level
        4.3.3.1 Hierarchy
        4.3.3.2 Cohesion and Coherence
Chapter5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Documentary Comment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5.1 Ostensive-inferential Strategies
        5.1.1 Explication
        5.1.2 Omission
    5.2 Optimal Relevance Strategies
        5.2.1 Paraphrase
        5.2.2 Supplement
        5.2.3 Annotation
    5.3 Maximum Relevance Strategies
        5.3.1 Replacement
        5.3.2 Condensation
Chapter6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and Future Studi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Ⅰ
AppendixⅡ

(3)申圭植的中国体验与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申圭植资料整理及研究现状
        一、申圭植资料整理出版现状
        二、国内外申圭植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申圭植的生平与思想
    第一节 启蒙救国——国内启蒙运动时期(1880-1910)
        一、家庭背景与求学经历
        二、思想启蒙活动
        三、经济救国活动
    第二节 中韩联合——来华流亡初期(1911-1918)
        一、中国革命体验
        二、中韩联合下的独立运动实践
    第三节 民族自决——流亡政府时期(1919-1922)
        一、在流亡政府创建中的活动
        二、在流亡政府中的政治外交活动
第三章 申圭植的在华文坛活动与文学交流
    第一节 申圭植与中国革命党人的文学交流
        一、申圭植的中国革命党人书写
        二、中国革命党人的申圭植认识
    第二节 申圭植与南社
        一、申圭植在南社中的活动
        二、申圭植与南社社员的交流及相互认知
    第三节 《震坛》——中韩交流之阵地
        一、《震坛》的创刊与申圭植
        二、《震坛》的办刊宗旨、流布与影响
        三、中国人士撰稿的内容
        四、韩国人士撰稿的内容
第四章 申圭植的中国认识与文学想象
    第一节 中国革命认识与近代国家意识
        一、对辛亥革命的肯定
        二、近代国家意识
    第二节 军阀社会认识与批判意识
        一、对袁世凯政府的认识及批判
        二、对军阀割据的认识及批判
    第三节 中韩合作意识与世界和平认识
        一、中韩关系认识与中韩合作意识
        二、韩国独立与世界和平之关系
第五章 申桂植的离散体验与文学想象
    第一节 离散生活认识与苦闷的书写
        一、离散者的乡愁
        二、亡国奴的愤恨
    第二节 日本侵略认识与主体性
        一、日本认识与抗日路线
        二、民族主体意识
    第三节 民族历史认识与民族身份的坚守
        一、民族历史意识
        二、民族身份的坚守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中俄领导人新年贺词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翻译过程描述
    1.1 译前准备
    1.2 同传过程
第二章 翻译案例分析
    2.1 错译
    2.2 信息漏译
    2.3 语言表达不当
    2.4 语体风格疏漏
    2.5 同义反复
第三章 翻译实践总结
    3.1 模拟口译心得
    3.2 翻译经验和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原文/译文
附录2:2019 年新年贺词的词汇表
致谢

(5)明清徽州日常人情交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明清徽州日常人情交往的内涵
    一、人情交往的含义
    二、徽州日常人情交往的内涵
第二章 明清徽州日常人情交往的类别
    一、仪式性日常人情交往活动
    二、非仪式性日常人情交往活动
第三章 影响明清徽州日常人情交往的因素
    一、血缘关系与宗族主义
    二、地缘关系与小农经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6)法国核心价值观在国内外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传播:共和国箴言
    1. 宪法精神
    2. 大众宣传
    3. 节日与仪式
    4. 国家领导人的演讲
    5. 学校教育
二、国外传播:法兰西精神
    1. 语言与教育
    2. 驻外文化推广机构
    3. 新闻媒体

(7)普京政治语篇的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语篇整合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整合研究综述
    第二节 语篇及其范畴研究综述
        一、语篇的概念阐释
        二、政治语篇的概念阐释
        三、语篇范畴研究综述
    第三节 系统功能理论研究综述
    第四节 多层级语言单位与语篇整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语篇范畴理论与语篇整合
    第一节 语篇的信息性范畴与语篇整合
        一、信息性与信息类型
        二、信息度与信息处理
        三、信息性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第二节 语篇的连贯性范畴与语篇整合
        一、连贯性的界定
        二、宏观的连贯原则
        三、连贯性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第三节 语篇的情态性范畴与语篇整合
        一、情态性的逻辑学由来
        二、情态性的语言学界定
        三、语篇视阈下的情态性
        四、情态性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第四节 语篇的整体性范畴与语篇的整合
        一、整体性的界定
        二、整体性、完整性与完结性的区分
        三、整体性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功能思想对语篇整合的作用
    第一节 语篇的衔接与语篇整合
        一、衔接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二、语篇的衔接与语言三大元功能
        三、语篇衔接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第二节 语域思想对语篇整合的作用
        一、语域与体裁的区分
        二、语域与盖然率的思想
        三、语域因素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京政治语篇整合的形式手段
    第一节 概念功能视阈下的及物性
    第二节 概念功能视阈下的逻辑联系语
    第三节 人际功能视阈下的语气结构
    第四节 人际功能视阈下的对话性
    第五节 主观情态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普京政治语篇整合的语义手段
    第一节 词项密度手段
    第二节 核心词手段
    第三节 主位推进模式手段
    第四节 时空连续体手段
    第五节 小主题归纳手段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语料来源

(8)东亚权力转移背景下中国的角色冲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设定与思路
        1.3.1 研究设定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局限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关概念与互动关系
    2.1 角色的起源与“角色”概念
    2.2 角色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及其互动关系
        2.2.1 角色与角色丛
        2.2.2 国家角色观念
        2.2.3 角色期望
        2.2.4 角色表现与角色扮演
        2.2.5 角色认知
    2.3 角色变化、冲突与冲突的控制
第3章 中国国家角色观念与目标定位——基于中国外交部重要讲话的文本分析
    3.1 中国国家角色的判断基础:2008-15年中国外交部重要讲话的文本解读
    3.2 中国国家角色观念与目标定位
        3.2.1 寻求合作的伙伴
        3.2.2 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3.2.3 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3.2.4 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3.2.5 安全机制的构建者
        3.2.6 领土主权的扞卫者
    3.3 中国角色观念的根源
第4章 美国的中国角色认知——基于美国外交部重要讲话的文本分析
    4.1 美国对华角色认知的判断基础:2008-15年美国驻华大使馆重要讲话的文本解读
    4.2 美国对中国角色的认知与期望
        4.2.1 基于安全问题的中国观
        4.2.2 基于经贸往来的中国观
        4.2.3 基于人权问题的中国观
        4.2.4 基于社会事务的中国观
    4.3 美国对华认知的根源
第5章 中国三个层次的角色冲突与冲突的控制
    5.1 微观层次的冲突:中国国家角色观念的内在冲突
    5.2 中观层次的冲突:中美关于中国角色的认知冲突
        5.2.1 中国角色观念与美国对华角色认知的冲突
        5.2.2 中国角色表现与美国对华角色期望的冲突
    5.3 宏观层次的冲突:中国与美国主导的东亚体系的角色冲突
        5.3.1 中美“领导者”角色之争
        5.3.2 “大象”与“羔羊”的角色冲突
    5.4 角色冲突对东亚地区秩序的影响
    5.5 冲突的控制:中国战略的调整方向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美国总统新年演讲的文体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演讲词
二、美国总统新年演讲词的文体分析
    (一) 词汇特征
    (二) 句法特征
    (三) 修辞手法
    (四) 语境因素
五、结语

四、2002新年贺辞(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D]. 冯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关联理论视角下纪录片解说词翻译策略研究 ——以《故宫》第3-4章英译为例[D]. 董丽丽. 济南大学, 2020(05)
  • [3]申圭植的中国体验与文学创作研究[D]. 刘霞. 山东大学, 2020(10)
  • [4]中俄领导人新年贺词翻译报告[D]. 迪·瓦·伊万诺娃.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5]明清徽州日常人情交往研究[D]. 李玲玉. 安徽大学, 2018(11)
  • [6]法国核心价值观在国内外的传播[J]. 车琳. 法语学习, 2017(04)
  • [7]普京政治语篇的整合研究[D]. 赵梦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8]东亚权力转移背景下中国的角色冲突研究[D]. 杨晔. 山东大学, 2016(12)
  • [9]美国总统新年演讲的文体学分析[J]. 肖婕,侯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11)
  • [10]祝酒辞发展的因素分析[J]. 高松沾. 文教资料, 2013(31)

标签:;  ;  ;  ;  ;  

2002年新年贺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