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桤木立木量采模型

四川桤木立木量采模型

一、四川桤木立木干材材积收获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于磊[1](2019)在《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缺乏科学的密度控制技术,以辽东低山丘陵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密度的油松人工林固定样地48块,油松人工林标准木96株,采样木芯96个,样枝576份,样叶576份,以及辽东山区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油松人工样地21900块等大量数据的收集与调查下,对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林分生长指标的影响、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及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的科学营造及合理经营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一定林分密度范围内,不同龄级的油松人工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均呈现出,随着密度的增大,油松人工林的高径比呈增大趋势,冠高比呈降低趋势,油松人工林的干形质量有一定的提升。在低山厚土层的阳坡,成熟林与过熟林胸径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明显大于其他立地条件。在低山中土层的阴坡,低密度条件下近熟林胸径随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明显强于其他立地条件。无论在何种立地条件下,林分密度对油松幼龄林林分胸径生长的影响较弱。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分平均胸径呈减少趋势,这种现象是林木生长的某一时间段范围内,低密度情况下,林分平均胸径连年生长量持续高于高密度情况下所造成的,对于低山阳坡来说,这个年龄段为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前10年;对于低山阴坡来说,这个年龄段出现在油松人工林生长的1020年。辽东山区油松幼龄林林分密度与林分平均胸径生长方程为=(6-07)2-0.006+19.305,中龄林为=-4.6827)9)()+48.942,近熟林为=-4.1667)9)()+46.493,成熟林为=-5.4797)9)()+56.62,过熟林为=33.2650)-5-04。3、辽东山区不同龄级油松人工林都在较低的林分密度下有较大的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林分密度对过熟林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影响最为明显,达到极显着水平。油松中龄林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随林分密度的增大,分配到干与叶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分配到枝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减小;成熟林表现为分配到干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分配到枝和叶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增加;过熟林则表现为分配到干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分配到枝和叶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减小。4、构建出不同龄级油松人工林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方程,中龄林(2=0.5752(2)0.6964,成熟林(2=(5-06)(2)2-0.0326(2)+231.72,过熟林(2=(-6-06)(2)2+0.1203(2)-314.1,全龄级(2=1.6053(2)0.5694。随林分密度的增大,油松人工林单株地上部分年净生产量逐渐减小;在相似密度下,油松中龄林和成熟林乔木层林分生产力随密度增大逐渐增大,过熟林乔木层林分生产力随密度增大而逐渐增小;中龄林乔木层林分生产力明显高于成熟林与过熟林;依据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林分平均高,基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出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生产力分布图。5、研制出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图,依据辽东山区油松建筑材林径阶划分标准,确定在辽东山区培育大径材油松人工林时,需在林分生长至成熟林时期前将林分密度控制在453株/hm2左右;培育中径材油松人工林时,需在林分生长至成熟林时期前将林分密度控制在926株/hm2左右;培育小径材油松人工林时,需在林分生长至成熟林时期前将林分密度控制在1208株/hm2左右。

郜昌建[2](2017)在《不同杨树林分密度测树因子分析及材积表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杨树人工林经营密度与出材量密切相关,为充分发挥人工林各项经营效益,需要对林分密度合理调控以达到最佳配置。材积表是林业调查中常用的林业基础数表,其中林分密度控制材积表在平原地区杨树人工林收获估计中显得尤为重要。激光扫描技术提供了林业精准测量的数据,是本研究分析不同杨树林分密度测树因子变化及材积研制的数据基础。本文基于江苏苏北地区不同密度杨树实验林立木激光点云数据,做了两个方面分析,一是研究分析4种林分密度(株行距:3m×8m、5m×5m、4.5m×8m、6m×6m)对林木直径、树高、干形和出材量的影响。二是基于地面激光扫描数据和机载数据对林分林木(株行距:3m×5m)的树高、冠幅-材积模型的分析,并编制树高、冠幅二元杨树材积表。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4种林分密度林木胸径差异显着,林木平均胸径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逐渐增大,且不同林分密度直径分布曲线近似于正态分布曲线,5m×5m林分密度直径分布呈峰态较显着曲线,3m×8m、4.5m×8m和6m×6m林分密度直径分布呈宽而平的分布曲线。在直径分布拟合时,不同林分密度中,Weibull分布拟合精度均优于相对直径法,尤以3m×8m林分密度直径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较优,调整决定系数R2在0.99以上。2、4种林分密度林木树高差异显着,4种林分密度林木株数按树高分布都具有明显相同的结构变化规律,且都呈现出接近于该林分密度平均高的林木株数最多的非对称的山状曲线,总体来说,林分树高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且增大趋势缓慢。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4种不同林分密度树高结构效果较好,其中6m×6m林分密度树高拟合效果较优,拟合调整决定系数R2在0.99以上,这是由于6m×6m林分密度林木株数按树高分布较集中,在树高曲线上集中分布在径阶22cm~28cm内。3、4种林分密度林木形数、形率差异显着,林分形数、形率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形数、形率降低,干形尖削度大。在林分株数密度相近,种植方式不同的林分密度下,5m×5m林分密度下的形数、形率大于3m×8m林分密度的形数、形率,6m×6m林分密度下的形数、形率大于4.5m×8m林分密度的形数、形率,可知5m×5m和6m×6m林分密度干形更加饱满。分不同林分密度建立材积改进式时,6m×6m林分密度材积改进式为:V=a0g1.3H+a1gH/2H+(a2g1.3)/a2,2,3m×8m、5m×5m和4.5m×8m林分密度材积改进式为:V=a0q2g1.3H+(a2g1.3)/a2,其a0、a1、a2各不同。6m×6m林分密度均方根误差RMSE是0.014,精度FA是97.4%,其模型拟合精度优于其他3种林分密度。不分林分密度建立材积改进式时,材积改进式为V=0.539q2g1.3H+(1.299g1.32)/q2,不分密度材积式的相对误差与精度满足林业调查标准,均方根误差RMSE是0.024和精度FA是96.2%,其精度低于分林分密度建立的材积改进式。4、6m×6m林分密度其出材量较高,低林分密度大径材所占比例较大,其中以6m×6m林分密度优势木大径材出材率最高,达到46.50%;中径材出材率均以5m×5m林分密度为最高,中径材出材率为51.08%;小径材出材率均以3m×8m林分密度为最高,小径材出材率为56.93%。5、通过地面激光扫描数据和机载数据研建的3m×5m林分密度立木最优胸径模型为:V=a0(ea1+a2H+a3CW),调整决定系数R2为0.82,方差齐性检验F值为454.3,采用树高(H)和树冠(CW)对林下胸径建立反演模型,为机载点云数据用于材积计算提供了反演方法。根据江苏省阔叶树二元材积模型推算材积,得到基于树高、冠幅的材积模型:V=a0(ea1+a2H+a3CW)a4Ha5,平均相对误差为4.84%,并依此编制了3m×5m林分密度树高、冠幅二元杨树材积表。

韦昌幸[3](2014)在《48年生木荷人工林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荷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常绿乔木树种,耐贫瘠,生态位较宽,因而常作为先锋树种种植,另外,由于其出色的防火性能常作为防火林带,是具有较大潜力的人工林树种。目前,对于木荷人工林的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较少。本文以广西省南宁地区48年生木荷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收获方法对其生物量、生产力及分配格局、生长规律、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为木荷人工林生产力及效益评价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8a木荷人工林生物量大小平均为281.78t·hm-2,其中乔木层为268.70t·hm-2,占总生物量的95.36%。木荷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格局为:树干>根兜>树皮>枝条>粗根>树叶>中根>细根。木荷生物量按径级的分配关系为:20-24cm>16-20cm>24-28cm>12-16cm>28-32cm>32cm及以上>12cm及以下,并且平均胸径19.85cm以上的林木总生物量大小为185.57t·hm-2,占乔木层生物量的69.06%。林分总生产力为7.89t·hm-2·a-1,其中乔木层生产力为7.77t·hm-2·a-1。(2)48a木荷人工林平均树高为22.79m,平均胸径为19.85cm,平均材积为0.3398m3。材积连年生长量曲线呈波动增长,树高平均生长量最大值为14a-16a阶段的0.58m,胸径平均生长量最大值为lOa-12a阶段的0.54cm。48a木荷人工林胸高形数呈现先急速后缓慢的下降趋势:2a-6a胸高形数为1.05-3.32,8a-10a为0.55-0.69,12a-34a为0.50-0.52,36a-48a为0.48-0.49,表现出通直完满的干形以及早期速生、持续生长较长的特性,符合作为大径材树种的培育要求。对树高、胸径和材积的模型拟合得出测树因子与林龄具有较大相关性,树高最优模型为二次曲线模型,胸径与材积最优模型为威布尔模型,而材积数学模型可较准确用于估测木荷林后期的材积。(3)48a木荷人工林的销售收入平均为184566元·hm-2,营林成本为58997.7元·hm-2,净利润为125568.3元·hm-2。对48年生木荷人工林经济效益指标影响最大的是木材价格,其次是投资成本,最小的是单位出材量。分析结果表明,木荷人工林原木、薪材的市场临界价格分别为270.91元·m-3、125元·m-3,目前,木荷市场价格分别为临界价格的3.0倍、2.4倍,且未来价格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因此,木荷造林项目盈利空间较大,盈利周期较长,具有很强的长期投资潜力。

肖兴翠[4](2013)在《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湿地松(Pinus elliottii)自引种到我国已有80多年历史,是一种优良的脂材两用树种,因其适应性强、分布广,早期生长快,树干通直,材质好,已经成为我国南方丘陵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本文以湖南省泪罗市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林分的林木生长量、生物量、根系状况、养分变化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就施肥、修枝对湿地松中龄林生长等方面的影响状况进行了观测与分析,为制定湘北区域湿地松人工林营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对除树高外的各生长指标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均从8a生、林分蓄积从4a生开始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密度以高密度林分高径比大、冠高比小、树干相对饱满。到11a生时,低密度林分中≥14cm的中径阶木所占比例大,高密度林分中8-12cm的小径阶木所占比例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培育湿地松中大径材及脂材两用林宜选用1667、2000株.hm-2两种密度,培育中小径材宜选用2400株·hm-2作为初植密度。2.林分密度对单株、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均有极显着影响。9a生及11a生乔木层单株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明显减小,乔木层、凋落物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地被物生物量总体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各组分中以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林分总量的81.6%-88.1%和83.0%-87.6%;乔木层各器官中均以树干生物量比例最大,分别占其总量的37.7%-43.7%和41.4%-45.8%;建立的各器官生物量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于估测湿地松各器官生长量;不同密度林分平均生产力分别为8.9t·hm-2a-1和9.1t·hm-2a-1,以2400株.hm-2林分结构较为合理,适宜作为湘北湿地松纸浆材造林密度。3.林分密度对单株、林分根系生物量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9a及11a生单株根系生物量减小,林分根系生物量总体增大,其中根桩和大根合计分别占总根量的60.7%-70.9%和63.9%-75.2%;不同密度根系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11a生时有63.1%以上的根系集中分布在0-40cm土层内,有81.4%以上的根系集中分布在距树干0-50cm范围内,因此对湿地松施肥的位置应该设在距树干50cm、深度20cm左右为宜,以确保肥料最大限度的被根系吸收。利用建立的湿地松单株各级根系生物量模型,可以估测单株各径级根系生物量及总根量,为根系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4.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单株及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均有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9a及11a生乔木层单株营养元素积累量减小,乔木层、凋落物营养元素积累量及林分总量总体增大;林分各组分以乔木层为主,分别占林分营养元素积累总量67.7%-79.2%和69.3%-76.5%,乔木层以林冠枝叶和干材营养元素积累为主,11a生时分别占其总量的44.1%-50.1%和39.1%-44.9%。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林分吸收量和存留量显着增大,归还量略微减小,周转期总体变长,养分循环速率略微减小,养分利用效率增大;综上分析,以1667、2000株.hm-2作为湿地松人工林适宜经营密度,对林地进行选择性除杂,并将凋落物及采伐时剩余的枝叶保留在林地,适当增施P、N、K肥,以维持湿地松人工林的地力。5.施肥对湿地松生长及土壤等均有明显影响。施肥3a后,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比对照显着提高,以700g·株-1的施肥量各指标生长量最大。施肥2a后的土壤养分与施肥前相比,不同土层pH值及速效P均有所减小,有机质、速效K含量均有所增加,速效N含量大幅增加。施肥7个月后,豆马勃子实体个数在施肥量100-800g·株-1范围内总体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是对照的2.0-24.0倍,施肥量过多可能会抑制豆马勃菌的生长。综合分析,对湿地松中龄林追肥,以追施N、P、K配方肥700g·株-1最佳。6.修枝对湿地松中龄林除冠幅外的各指标生长量均有不利影响,高强度修枝2a后,不同密度湿地松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生长量显着低于对照,冠幅生长量显着高于对照,中低强度和留桩的方式修枝对生长量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对高密度湿地松进行修枝对干形影响更大,中高强度及留桩方式修枝使高径比变大,冠高比变小,干形更为饱满。修枝3-4个月,流脂松节数量总体随修枝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采用低强度、留桩的方式修枝可以减少松节流脂。综合修枝2a的成本效益,对6a及7a生湿地松以不修枝为宜。综合以上研究结果,1667、2000株·hm-2两种密度投入产出较好,养分周转期较短,循环速率较高,可作为培育湿地松中大径材首选造林密度,而2400株.hm-2林分结构较好,生物量相对较高,可作为培育中小径材的初植密度。在培育过程中对湿地松中龄林进行选择性除杂,追施700g·株-1的P、N、K肥配方肥,注意将凋落物保留在林地,采伐时将枝叶保留在林地,有利于维持地力,提高湿地松林分生产力。

王飞[5](2013)在《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与碳平衡研究》文中指出兴安落叶松林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之一,其碳汇功能在寒温带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采用样地清查和异速生长法测算乔木层生物量、收获法估算林下植被生物量和凋落物现存量,收集法测定年凋落物量,结合各组分的含碳率,计算了森林碳密度(植被层、碎屑层和土壤层)和碳年固定量及其分配格局,精确估算了碳库能力。同时利用LI-6400/9,采用挖壕沟法分类土壤呼吸,测定了土壤CO2释放速率,估算出土壤呼吸年释放量,进而量化了不同龄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碳源/汇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杜香-兴安落叶松从幼龄—成熟林,乔木层和林下植被层生物量分别在98.63-249.46和2.10-6.01t·hm-2之间,植被层总生物量为104.64-254.56t·hm-2。乔木层生物量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林下植被层呈“U”型分布,中龄林最小,幼龄林最大,植被层总生物量呈增加的趋势。2.有机碎屑生物量从幼龄—成熟林为15.17-48.46t·hm-2。其中,凋落物现存量为13.79-38.86t·hm-2,占碎屑生物量的67.46-90.86%;木质物残体生物量为1.39-13.43t·hm-2。随着龄组的增大,有机碎屑生物量和凋落物现存量呈增加趋势,木质物残体生物量从幼龄林开始,增加到中龄林达到最大值,之后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缓。3.不同龄组兴安落叶松林年凋落量在0.811.37t·hm-2之间。大小顺序为:成熟林>幼龄林>近熟林>中龄林,呈“U”型分布。落叶是年凋落量的主体,占53.11-74.12%。4.兴安落叶松林净初级生产力为8.81-10.81t·hm-2·a-1,净初级生产力随着龄组的增大而降低。乔木层年净生产力(年凋落量和乔木层生物量净增量)所占比例最高,为72.97-90.88%,其次是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为3.93-12.66%和4.82-17.49%),最低是藓被层(0-1.25%)。5.兴安落叶松单木各器官碳含量为:叶>枝>干>皮>根。除了成熟林外,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乔、灌、草三层碳含量均有:地上器官>地下器官。凋落物层碳含量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随年龄的变化,乔木层树叶、树皮和粗根碳含量呈单峰曲线,灌木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大,土壤层的碳含量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而递减。6.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空气温度和5cm土壤温度相关显着(R2>0.6303)。实测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均与瞬时(30min)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有显着线性相关(R2>0.7068)。7.从幼龄林到成熟林,兴安落叶松林碳密度分别为211.16、389.08、330.77和435.2t·hm-2,土壤层>乔木层>碎屑层>灌木层>草本层>藓被层,分别占60.91-74.82%、21.60-33.36%、2.34-5.91%、0.19-0.89%、0.05-0.35%和0-0.01%。乔木层、植被层、碎屑层碳密度随着年龄的增大呈增加的趋势,总碳密度和土壤层碳密度大小顺序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幼龄林。8.兴安落叶松林年碳固定量从幼龄到成熟龄为4.02-4.85t·hm-2·a-1,其中,植被年净增量为3.43-4.82t·hm-2·a-1;凋落物归还量为0.38-0.59t·hm-2·a-1。土壤年释放量为2.12-3.24t·hm-2·a-1。随着龄组的增大,森林年碳固定量和植被年碳净增量呈降低趋势,凋落物碳归还量呈“U”形分布。9.森林碳平衡估算结果为:从幼龄林到成熟林,兴安落叶松林都是大气CO2的“汇”,碳汇分别为2.56、2.23、0.92和0.9t·hm-2·a-1。可见,不同年龄的森林碳汇能力有明显差异。

邓伦秀[6](2010)在《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效应及材种结构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林分密度调控是森林经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论文利用江西大岗山28年未经人工干扰(5种初植密度)和27年经人工间伐处理(4种间伐强度)的杉木人工林长期定位测定时间序列数据,在按径阶分布统计各测树因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其与材种结构的有关动态规律,得出如下重要结果:1.林分自然稀疏强度随着林龄、初植密度和立地指数级的增大而增大,初植密度和立地指数级越大,林分发生自然稀疏的林龄越小。林龄28年时,14立地指数级的A2(2 m×3 m)、B2(2 m×1.5 m)、C2(2 m×1 m)、D2(1 m×1.5 m)、E2(1 m×1 m)各密度小区,自然稀疏总强度分别为1.0%、5.5%、25.7%、37.0%、63.7%,尤以高密度的E3(1 m×1 m)小区最大,为85.0%。16立地指数级的A1、A3、B1和B3小区,自然稀疏强度分别达到13.0%、7.0%、16.0%、46.0%。2.立地指数级和林龄相同时,林分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冠幅随初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断面积、总材积、蓄积、高径比、枝下高随初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14立地指数级的A2、B2、C2、E2小区间林分优势高差异不显着,表明优势高的差异主要决定于立地指数,而非林分密度;林分平均高除B2与C2小区间差异不显着外,其它小区间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表明在过稀或过密的林分中,密度对林分平均高有显着影响。杉木生长速度快,需要的养分多,在稀植的条件下,单位面积林木获得的营养面积大,促进了树高的生长,同时稀植林分的平均胸径较大,依其求出的林分平均高就大;在密植的条件下,单位面积林木获得的营养面积小,且被压木较多,林分平均高较低。林龄和初植密度相同时,立地指数级越大,所有测树因子的值越大。3.间伐不能有效促进林分平均高、总材积和总断面积的生长,但间伐能有效促进林分活立木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及单木断面积的生长,且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大。林分活立木断面积除弱度间伐与对照间差异不显着外,其它间伐处理间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且有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间伐处理的林分,虽然单木断面积比对照增长很多,但因间伐后保留木株数明显比对照少,间伐后短期内单木断面积的增长仍补偿不了因株数减少引起的总断面积的减少,但随着林龄的增长,密度小的林分以单木断面积的迅速增长来增加总断面积,密度大的林分以单位面积株数较多来增加总断面,最终各密度林分断面积将趋向一致。4.林分径阶株数(%)和材积(%)的最大分布率所处的径阶,随着林龄的增大向高径阶方向进级。林龄相同时,低密度比高密度林分进级的径阶更高,进级的速度更快;初植密度相同时,立地指数级越高,进级的径阶越高,速度越快。不同间伐水平的径阶株数与材积最大分布率,随间伐强度的增加依次向高径阶方向进级,间伐强度越大,进级的幅度越大,速度越快;间伐强度相同时,立地指数级越高,进级的径阶越高,速度越快。5.林分材种株数(%)和材积(%)的分布因材种不同而不同,中、大径材株数和材积的百分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递增,初植密度越小、立地指数级越高,递增的速度越快;林龄28年时,中、大径材株数与材积的百分率,16立地指数级的A密度(1667株·ha-1)小区最大,大径材分别为11.5%、14.2%,中径材分别为56.3%、74.8%。不同间伐水平中、大径材的株数(%)和材积(%),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递增;立地指数级越高,间伐强度越大,递增的速度越快。18立地指数级的A区组,中、大径材株数(%)与材积(%)显着大于16立地指数级的D区组与14立地指数级的B区组,且任何间伐小区都显着大于对照小区;林龄20年时,各间伐水平小区株数(%)分别为58.3%、34.9%、36.0%、22.4%,材积(%)分别为81.5%、60.6%、66.3%、50.0%。6.林分的总出材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林龄相同时,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初植密度相同时,随着立地指数级的增大而增大。但活立木出材量占总出材量的比例,立地指数级相同时,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递减;林分密度相同时,随着立地指数级的增加而递减;枯损木出材量占总出材量的比例,则随着林分密度和立地指数级的增加而递增;林龄28年时,14立地指数级的A2、B2、C2、D2、E2各密度小区,林分活立木占总出材量的比例,分别为99.6%、98.3%、91.8%、88.7%、69.4%,林分枯损木占总出材量的比例,分别为0.4%、1.7%、8.2%、11.3%、30.6%。间伐林分的总出材量以对照与弱度间伐小区较大,强度间伐与中度间伐小区较小,但林分活立木出材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林龄相同时,间伐小区大于对照小区,表明间伐不能有效促进林分总出材量的增加,但可有效的促进活立木出材率的提高;林分活立木出材率,18立地指数级的A区组,林龄20年时,强度间伐>弱度间伐>中度间伐>对照,分别为78.1%、76.7%、77.1%、76.3%;14立地指数级的B区组,林龄25年时,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对照,分别为76.4%、75.2%、74.5%、74.0%。7.林分活立木规格材(大、中、小径材)的出材率,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少和立地指数级的增加而增加;林龄28年时,大径材出材率,16立地指数级的A、B密度小区较高,A1>A3>B3>B1,分别为16.8%、13.2%、9.0%、5.5%,每公顷出材量分别为69.399m3、57.694m3、31.587m3、27.069m3;中径材出材率A3>A1>B1>B3,分别为53.5%、47.3%、32.1%、31.9%,每公顷出材量分别为234.014m3、195.555m3、157.177m3、111.941m3;但小径材出材率相反,A3<A1<B3<B1,分别为12.1%、14.8%、36.1%、38.3%,每公顷出材量分别为52.970m3、61.137m3、126.733m3、187.427m3;林龄28年时,16立地指数级A、B密度林分的大径材出材率与出材量都很小,达不到培育大径材的标准,但A密度林分中径材出材率与出材量占很大比重,适宜培育中径材。8.不同间伐强度林分活立木规格材的出材率,随间伐强度和立地指数级的增大而增大;林龄27年时,大径材出材率,16立地指数级强度与中度间伐的D区组较大,各间伐处理中度间伐>强度间伐>对照>弱度间伐,分别为19.0%、17.1%、2.2%、1.8%,每公顷出材量分别为56.376m3、44.239m3、6.832m3、6.325m3;中径材出材率,对照>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分别为47.3%、42.3%、41.6%、24.2%,每公顷出材量分别为146.928m3、123.783m3、105.196m3、85.408m3;小径材出材率,中度间伐<强度间伐<对照<弱度间伐,分别为17.8%、18.8%、25.9%、48.4%,每公顷出材量分别为52.837m3、47.121m3、80.561m3、171.099m3。

文仕知[7](2010)在《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5年、8年、14年生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产量、碳贮量、养分积累与分布及水文学过程等生态功能,揭示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过程,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和反馈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5年生、8年生和14年生桤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51.23 t·hm2、73.05 t·hm2和95.31 t·hm2,地上生物量分别占林分总生物量的85.69%、82.36%和88.18%。树干、树枝的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大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各组分生物量的大小排序:树干>树冠>树根。林分的净生产力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为13.02、13.09和15.03t-hm-2·a-1。5年生桤木人工林根系总根长度变化趋势呈现出:细根>大根>粗根。根系比根长(SRL)变化为细根SRL>粗根SRL>大根SRL。桤木人上林大根RLD根长密度(RLD)沿沿水平方向上,大根呈递减趋势,粗根、细根RLD随着距树干距离的增大先减少再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沿垂直方向上,大根和粗跟RLD在0-30cm内逐渐增加,随后开始逐步减小;细根随上层的加深而逐步减小。桤木根系分布良好的相范围为固相率38.5-54.5%,液相率21-36.5%,气相率12.5-35.5%,在此之外的根系牛长都呈现不良状态。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8、14年生桤木生态系统生物量分别为54.65、76.50、103.23t-hm-2,活地被物生物量分别占系统总生物量的3.18%、1.71%和3.75%,林下死地被物层生物量分别占系统总牛物量的3.07%、2.91%和3.91%。桤木各器官的碳密度算术平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5年生、8年生和14年生的分别为0.4788、0.4857和0.4958 gC·g’,变异系数在0.25%-9.58%之间,不同器官C密度由高至低排序大致为: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树皮,林下植被各组分和死地被物的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层(0-60 cm)平均碳密度也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且在垂直分布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林木不同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随着林龄增长,乔木层碳贮量的优势逐渐增强,从5年生的25.88 t·hm-2增加到14年牛的49.63 t-hm-2。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植被层、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组成,按其碳库大小顺序排列为:上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5年生、8年生和14年生桤木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贮量分别为95.89、122.12和130.75 t·hm-2,土壤碳贮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碳贮量的59.42%以上。随着林龄增长,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碳贮量之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5年生、8年生和14年生桤木年净固定碳量分别6.51、6.26和7.82 t·hm2·a1。湖南省现有桤木林植被层碳贮量为2.8034×106t,为其潜在C库的47.51%。桤木叶片中营养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枝条中各营养元素的含量变化与叶基本一致;干材中N、P、K、Ca元索含量均在春季达到最低值;树皮中营养元素季节变化规律不明显。N的含量以叶片中最高,而Ca的含量则以树皮中最高,这与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不同而密切相关。林下植被和枯落物与乔木层相比,养分含量相对较高;桤木叶中N、P、K浓度明显高于枯落物,而Ca则相反。5年、8年和14年生桤木林乔木层、活地被物层大量元素含量的排序均为:N>Ca>K>Mg>P。随着年龄的增加N的含量增加;而K的含量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林下活地被物层大量元素的含量排序依次为:8年生>14年生>5年生。死地被物大量元素养分含量的排序为:N>Ca>Mg>K>P。桤木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各层养分含量顺序均为:K>Mg>N>P>Ca,养分积累量为166046.23 kg·hm-2;乔木层养分积累量为754.77 kg·hm-2,各组分养分积累量排列顺序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树皮;林下植被层的养分积累量为154.83 kg·hm-2,枯落物层的养分积累量为99.21 kg·hm-2,二者的养分积累量为254.04 kg·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的0.15%。生态系统养分总积累量达167809.80 kg·hm-2,绝大部分由土壤层贡献所得。桤木每生产1t干物质,需要营养元素12.516 kg。四川桤木和台湾桤木林穿透雨量、林冠截留量和树干径流量与大气降雨量有显着关系,分别呈直线关系、指数函数关系和二次函数关系。四川桤木木人工林的穿透雨量、林冠截留量、树干径流量分别占大气降雨量的78.21%、16.51%、5.28%;台湾桤木人工林的穿透雨量、林冠截留量、树干径流量分别占大气降雨量的80.77%、15.03%、4.20%。四川桤木和台湾桤木人工林穿透水中养分元素含量排列顺序分别为:Ca>K>Mg>NH4+-N>NO3--N>Mn>Fe>Cu;Ca>K>NH4+-N>Mg>NO3--N>Fe>Mn>Cu。其中NH4+-N含量穿透水较林外降水降低了60%以上,且在穿透水和树干径流中含量呈现为先减后增,而K、Fe、Cu均呈增大趋势。四川桤木林降水过程以K元素增幅最大,从2.010mg·L-1增加至10.461mg·L-1。5年生四川桤木和台湾桤木的林冠截留率分别为:16.51%和15.03%,茎流率分别为5.28%和4.20%。四川桤木人工林有效持水量较高,为17.0t·hm-2,台湾桤木林为16.2t·hm-2。灌木草本层的持水速度与浸水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变化,浸水时间越长,持水速度越小,在浸水3h后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枯落物有效持水量排序为四川桤木人工林(1.70mm)>台湾桤木人工林(1.62mm)>宜林地(0.13mm)。桤木林地枯落物总量和未分解层枯落物储量随季节变化逐渐增加,半分解层枯落物随季节的变化基本呈现增加趋势。枯落物总量和未分解层储量均是四川桤木林>台湾桤木林,半分解层枯落物和枯落物层含水率均是台湾桤木林>四川桤木林,而未分解层枯落物含水率是四川桤木林最大。各层次枯落物含水率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关系。0-75cm土层范围内土壤水分随土层的加深其含量逐渐增大,土壤平均含水量排序为:四川桤木林(19.86%)>台湾桤木林(17.59%)>宜林地(17.18%)。30-75cm层土壤,各分层次含水量都是四川桤木林>台湾桤木林>宜林地。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小。桤木林地30cm以下土壤含水量与降雨量相关性不显着;日平均气温对四川桤木林和台湾桤木林各层土壤含水量无显着(p>0.05)影响;日平均相对湿度对四川桤木林各层次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着,对台湾桤木林0-75cm层有显着性正相关影响。

侯振宏[8](2010)在《中国林业活动碳源汇及其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的加剧,森林碳汇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如何能在付出较少经济代价的同时,取得同等减排效果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议题。在减缓全球变化的各种努力中,林业活动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第3.3款和3.4款中规定,造林、再造林、毁林、森林管理、农地管理、牧地管理和植被恢复等人为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源排放或汇清除,可通过适当的方式用于抵消附件I国家承诺的温室气体减限排指标。这就要求对这些活动引起的排放减少或汇清除进行科学评价和监测。林业活动产生的森林碳汇是降低大气温室气体增长的一个较好的选择,为此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都十分重视林业活动的碳计量。本论文在IPCC指南框架下,从全国尺度计量和预测了中国目前主要林业活动(造林再造林、毁林、森林管理等)的碳汇及其潜力,以确认中国林业活动碳汇潜力热点区域,为未来帮助我国抵消部分由于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数据支撑,为开展林业碳汇项目选址提供技术支持。利用目前国际碳贸易契机,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帮助我国林业取得更大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前我国造林再造林年碳储量变化呈迅速增加趋势,2020年以后稳定在约100 MtC.a-1的水平。基年越早,造林再造林碳汇潜力越大,2020年以后差距缩小,说明2020年后基年选择对造林再造林碳汇影响不大。19902009年造林再造林累计吸收10.89亿吨碳,其中生物量固定8.18亿吨碳,土壤2.71亿吨碳。2)造林再造林碳吸收主要以人工造林为主,约占总碳吸收量的90%,飞播造林占10%。基年为1990年时,人工造林碳吸收在2010年前主要来自经济林造林和用材林造林。2010年后防护林造林碳吸收迅速增加,成为人工造林碳吸收的主要来源,其次为用材林、经济林和竹林造林,薪炭林造林碳吸收潜力较小。基年为2000年时,防护林造林为主要碳吸收汇,是其它林种造林总碳吸收汇的近两倍,其次为用材林、经济林、竹林和薪炭林造林。3)西南地区造林再造林生物量碳吸收潜力明显大于其它地区,其次为华东华南、西北和华北,其潜力相近,再次为东北,西藏的潜力非常小。为我国今后发展碳汇项目选址提供支持。4)基年为1990年时,森林转化排放在2002年以前呈迅速上升趋势,以后逐渐降低。当基年为2000年时,森林转化碳排放在2003年以前迅速增加,之后逐渐降低。基年越晚,森林转化碳排放越大。森林转化引起的土壤碳排放量大于生物量碳排放。19902009年,森林转化累计碳排放6.19亿吨碳,其中生物量2.94亿吨碳,土壤排放3.25亿吨碳。在森林转化碳排放及减排额中,生物量约占44%,土壤碳排放占55%左右。5)同一基年,总-净核算方式和净-净核算方式下的森林管理碳吸收汇变化趋势相同,总-净核算方式下的森林管理碳吸收汇大于净-净核算方式下的森林管理碳吸收汇;总-净核算方式下,基年越早,森林管理活动的面积越小,碳汇潜力越小;净-净核算方式下,基年越早,森林管理活动的碳汇潜力越高。基准年选择的不同,对森林管理的碳汇计量影响较大。6)综合我国造林再造林、森林转化、封山育林及森林管理碳汇计量结果发现,我国林业活动总碳汇潜力从基年到2020年左右,呈快速增加趋势,2020年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总-净核算方式下,我国林业活动从基年开始就一直表现为碳吸收汇,且在2020年前基年为1990年时的碳汇量大于基年为2000年的碳汇量,2020年后两种基年情况下的碳汇量基本相同。但是,在净-净核算方式下,基年后的第23年表现为碳排放源,以后才表现为净碳吸收汇,且基年为1990时的碳汇量始终明显大于基年为2000年的碳汇量。7)林业活动碳吸收汇主要来自林木生长碳吸收。一旦发生森林转化,对土壤碳的影响是巨大的。研究发现,我国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带来的林业碳汇是巨大的,可以支持我国相关气候变化谈判,同时和我国对2020年的林业承诺是一致的,可以完成我国的“413”目标下的林业碳汇任务。但还需认识到由于研究方法中涉及的某些参数来自文献收集和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这对研究结果的精度带来影响。下一步还需针对方法中的参数进行细致研究,以降低估算结果的不确定性,为我国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碳汇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田宇明[9](2009)在《水曲柳人工幼龄林密度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帽儿山实验林场10年生的水曲柳密度试验林为对象,采用标准地调查、树干解析和根系挖掘等方法,研究了4种造林密度(1m×1 m(A)、1.5 m×1.5 m(B)、2 m×2m(C)、3 m×1.5(D))对林木生长、干形、生物量及其分配、根系的分布、叶面积以及叶片的营养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冠幅随密度的减小而增加,林分蓄积量随密度的减小而减小,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影响不显着。与最大密度林分(A)相比,B、C、D林分的林木平均胸径分别增加9.4%、20.7%、37.7%(P<0.05),单株材积分别增加9%、66%、77%(P<0.05),冠幅分别增加20%、46.7%、80%(P<0.05);林分蓄积量分别减少29%、28%、57%(P<0.05)。(2)造林密度对林木树干形质有显着的影响。其中冠高比、分杈率随密度的减小而增加,林木高径比、分杈高随密度的减小而减小。与最大密度(A)相比,B、C、D林分的林木分杈率分别增加了92%、195%、323%(P<0.05),冠高比分别增加了26.4%、35.8%、52.8%(P<0.05);高径比分别减少8.1%、21.8%、31.5%(P<0.05);分杈高分别减少15%、16%、41%(P<0.05)。(3)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分生物量有明显的影响。单株生物量随造林密度减小而显着增大,总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减小而显着减小(P<0.05)。与最大密度(A)相比,B、C、D林分的平均单株生物量分别增加30%、86%、148%;林分总生物量分别减少15%、20%、40%。各林分林木生物量分配顺序均为树干>根系>枝>叶。随造林密度的增加,树干生物量比例逐渐增加,从46%增加到58%;枝、叶生物量比例逐渐减少,枝从18%减小到12%、叶从10%减小到3%。(4)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根系生物量、根系分布、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影响明显。单株根系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减小而显着增加,林分根系总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减小而显着减小(P<0.05)。与最大密度(A)相比,B、C、D林分的单株林木根系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34%、83%、140%;群体根系生物量分别减小了13%、21%、42%。林木根幅随造林密度减小而增大,与最大密度(A)相比,B、C、D林分的根幅分别高出38%、93%、129%,造林密度对根深的影响不显着。根系主要分布在中、上层土壤中,下层土壤中的根系相对较少。随造林密度的增加,下层土壤中的根系比例从13%逐渐增加到30%,细根的比例从7%逐渐增加到20%。(5)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分单株叶面积的影响显着,对叶面积指数、叶片的N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显着。单株林木的叶面积随造林密度的减小而增加,与最大密度(A)相比,B、C、D林分林木的单株叶面积分别增加92%、228%、323%。林分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林分过密叶面积指数反而减少。高密度A、B林分的叶绿素含量高于低密度C、D林分的叶绿素含量。(6)综合分析目前水曲柳在幼龄林阶段的林分生长、干形、产量以及生物量的情况,密度水平C是最合理的造林密度。

邱辉[10](2004)在《湿地松工业用材林集约栽培和经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优良种源选育、苗木培育、整地方式、造林密度、抚育间伐、造林效应等方面对安徽省南部部分山区湿地松工业用材林集约栽培和经营技术进行了研究,组装出了湿地松工业用材林集约栽培和经营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湿地松种源生长及木材材性研究 (1) 19个种源间木材气干密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和顺纹抗压强度差异极显着;管胞长度与宽度,以及冲击韧性差异显着,而管胞壁厚木材气干密度、力学强度及胞壁率差异不显着。管胞长、宽和壁厚的差异均显着且高于种源间的差异。综合分析不同种源的生长和材性特征,适宜于用作建筑材性培育的优良种源有s4、s15、s16、s5与s6,适宜于作为造纸原料培育的优良种源有s13、s12、s3和s16。 (2) 湿地松不同种源木材气干密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与冲击韧性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3927、0.2589、0.1101、0.2896和0.1311;树高及胸径的广义遗传力为0.4103和0.4759。木材管胞长度及宽度、管胞壁厚、胞壁率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3707、0.6005、0.7182、0.1636;表明湿地松种源木材主要管胞性状、木材密度及林木生长性状受中度或中上度遗传控制,通过选择,能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 (3) 木材气干密度与其力学强度呈极显着相关,但冲击韧性与木材管胞形态相关不显着;木材的管胞形态(胞壁厚度除外)、气干密度和主要力学性质与树木生长速度也相关不显着。 2 湿地松苗木培育技术 (1) 种子分级结果表明,中粒种子的重量、粒数和饱满度明显高于大粒和小粒种子,而大粒的千粒重明显高于其它粒级的种子;大粒种子播种后第7天的发芽率、发芽值及1月芽苗高明显大于其它粒级的种子,而中粒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小粒种子发芽速度明显超过大粒种子。相同粒级的种子,随种子重量的增加其发芽天数缩短;种子形态影响苗木高和地径生长,大粒种子的苗高和地径明显高于中小粒种子。大粒种子的苗高和地径变异系数、Ⅰ级苗的比例、单株苗木生物量、苗木质量指数明显高于其它两种类型的种子。 (2) 切根明显降低地上部分干重(s(9月份一次切根)处理除外)、主根干重(s处理除外)和侧须根干重(ASO(8、9、10月各切根一次)处理除外)。s处理能增加地上部分干重、主根干重及单株苗木生物量。ASO切根处理能显着增加侧须根干重、侧主根干重比。四种切根处理能增加苗木高径比;不同切根处理与根系相关的各项指标差异不显着。切根使主根生物量减少,侧须根生物量增加;多次切根对生长的影响大于一次切根,侧根与主根干重也随切根次数增加而提高;切根使主根生物量减少,侧须根生物量增加,侧根数和根尖数量增多;切根苗的侧须根与主根干重比显着大于对照苗。 (3) 截顶显着降低苗高、地径、各器官生物量、及单株总生物量,但8月中旬截顶(pA)和9月中旬截顶(pS)两种截顶处理明显增加侧主根干重比。四种截顶处理中9月中旬截顶(pS)处理效果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3、造林整地及新造林地水土流失 (1) 不同整地方式影响到幼树的栽植当年和栽植第二年的新梢生长、地径生长和苗木的保存率。四种整地方式中采用块状80×80×50cm(SPA)方式整地后的幼树栽植当年和栽植第二年的新梢生长量和苗木保存率最高,而用全面垦复20cm(SPE)整地后的栽植当年地径生长量最大。(2)整地方式不同而导致造林成本产生显着差异。五种整地方式中,全面垦复(sPE)和块状50 x 80 x soCm(sPA)整地方式总投人最高,块状连0 x 40火3oem和块状60 x 60 x Zoem(sPD)最低。 (3)实行大块状(8 0 x 80 x socln)整地,并实行集约经营不致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属于无明显侵蚀类型。造林当年的土壤,养分流失量占前6年总流失量的70%以上。造林当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从造林后第2年起、,少苦、、产力仕二」/万胜、、Z厅.降水量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降水强度的影响较弱。4、造林密度 (1)造林密度明显影响冠幅生长。随密度增大,湿地松冠幅减小。7年时,全垦整地林木树冠重叠度大于1,而块状整地树冠重叠度小于1。 (2)造林密度对湿地松树高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的影响不显着。密度对树高的影响,随着树龄的增加逐渐减小。初植密度为2 000株/腼,和2500株/腼,的林分平均高最大。 (3)胸径随着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而且随着林分林龄的增加,胸径的密度效应愈加明显。高密度林分小径木比例高、中径木比例低;低密度林分中的中径木比例高,而小径木比例小。 (4)单株材积随密度减小而增大,林分蓄积量则随密度减小而减小。 (5)中密度林分具有较高的净现值,高、低密度林分净现值均偏低。5、植距配置 在湿地松造林密度为1 667株/腼,时,不同植距配置(2 .45x2.45m、Zx3m、1.8x3 .33m、1.6哇x3.67m及i.sx4m)的研究结果表明,Zx3m和1.8x3.33m植距配置显着优于其它处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蓄积量均以1 .8 x 3 .33m最高,生长量可提高10%以上,蓄积量提高近30%。6、抚育间伐 (1)间伐实施后的第6年,随间伐强度的增大,各林龄湿地松胸径、林木单株材积、总材积等显着提高,但林分蓄积较

二、四川桤木立木干材材积收获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桤木立木干材材积收获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分密度对干形的影响
        1.2.2 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2.3 林分密度对生物量的影响
        1.2.4 林地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1.2.5 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气候特征
        2.1.2 地形土壤特征
        2.1.3 植被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及林分调查
        2.2.2 林分标准木的选择及调查
        2.2.3 辽东山区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
        2.2.4 油松人工林胸径年生长量的测定
        2.2.5 油松生物量的测定
        2.2.6 密度控制图的编制
        2.2.7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林分密度对油松生长的影响
        3.1.1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干形的影响
        3.1.2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胸径生长的影响
        3.1.3 不同龄级油松人工林胸径生长方程的拟合
        3.1.4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胸径年生长量的影响
        3.1.5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蓄积量的影响
    3.2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的影响
        3.2.1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
        3.2.2 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分布格局
        3.2.3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3.2.4 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生产力分布格局
    3.3 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图的研究
        3.3.1 等树高线的确定
        3.3.2 等疏密度线与饱和密度线的确定
        3.3.3 自然稀疏线的确定
        3.3.4 等直径线的确定
        3.3.5 精度检验
        3.3.6 密度管理图的应用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林分密度对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4.1.2 林分密度对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
        4.1.3 辽东地区油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图的研究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不同杨树林分密度测树因子分析及材积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研究进展
        1.2.2 林分密度控制研究进展
        1.2.3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进展
        1.2.4 形数与形率研究进展
        1.2.5 削度方程研究进展
        1.2.6 杨树材积表编制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采集方法
        2.2.1 地面激光扫描技术
        2.2.2 地面激光扫描点云数据预处理
        2.2.3 地面激光扫描数据立木结构参数提取
        2.2.4 机载激光扫描数据提取
    2.3 数据整理
第三章 不同林分密度测树因子的估测方法
    3.1 林分密度对林木直径的影响
        3.1.1 林分密度对直径生长的影响
        3.1.2 不同林分密度的直径分布
        3.1.3 不同林分密度直径分布拟合
    3.2 林分密度对林木树高的影响
        3.2.1 林分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林分密度树高分布
        3.2.3 不同林分密度的树高分布拟合
    3.3 不同林分密度的林木干形削度
        3.3.1 胸高形数、形率的测度
        3.3.2 形数和形率模型选取
        3.3.3 材积估测与拟合
    3.4 不同林分密度的出材量
    3.5 检验方法
第四章 结果检验与分析
    4.1 林分密度对林木直径的影响
        4.1.1 林分密度对直径生长的影响
        4.1.2 不同林分密度直径分布
        4.1.3 不同林分密度林木直径分布拟合
    4.2 林分密度对林木树高的影响
        4.2.1 林分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4.2.2 林分密度树高分布结构
        4.2.3 不同林分密度树高分布拟合
    4.3 林分密度对林木干形的影响
        4.3.1 林分密度对林木形数和形率的影响
        4.3.2 形数和形率模型分析与检验
        4.3.3 材积估测与拟合
    4.4 林分密度林分出材量的影响
第五章 杨树材积表的编制
    5.1 材积模型
        5.1.1 胸径模型研建
        5.1.2 材积模型分析与检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胸径模型分析
        5.2.2 二元材积模型检验与材积拟合
        5.2.3 二元杨树材积表编制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1 立木材积精度分析表
附表2 二元树高、冠幅杨树材积表

(3)48年生木荷人工林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木荷概况
        1.3.1 生物学特性
        1.3.2 分布情况
    1.4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木荷研究现状
        2.1.1 木荷生理的研究
        2.1.2 栽培、造林技术研究
        2.1.3 木材利用研究
        2.1.4 生态功能研究
        2.1.5 木荷群落学研究
    2.2 生物量、生产力研究现状与趋势
        2.2.1 国内外生物量研究概况
    2.3 生长规律研究现状与趋势
    2.4 林木价值核算概况
第三章 木荷人工林样地选择及研究方法
    3.1 样地概况
    3.2 样地研究方法
        3.2.1 林分调查与样地设置
        3.2.2 生物量和生产力测定
    3.3 数据分析及处理
第四章 木荷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4.1 木荷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4.1.1 木荷生物量回归方程
        4.1.2 木荷单株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4.1.3 木荷乔木层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4.1.4 木荷各器官生物量随径级的变化规律
        4.1.5 木荷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的分布情况
    4.2 木荷人工林生产力的研究
    4.3 小结
第五章 木荷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5.1 木荷林分胸径分布结构
    5.2 木荷树干解析
    5.3 木荷树高生长规律
    5.4 木荷胸径生长规律
    5.5 木荷材积生长规律
    5.6 木荷胸高形数规律
    5.7 木荷林木生长率
    5.8 木荷生长模型拟合及检验
        5.8.1 木荷树高生长数学模型
        5.8.2 木荷胸径生长数学模型
        5.8.3 木荷材积生长数学模型
        5.8.4 木荷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数学模型的检验
    5.9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木荷人工林经济效益评价
    6.1 投入和产出
        6.1.1 林分出材量核算
        6.1.2 木荷销售价格分析
        6.1.3 木荷营林成本分析
        6.1.4 其他成本费用以及林分现金收入计算
    6.2 木荷人工林盈亏平衡分析
    6.3 财务分析
    6.4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6.4.1 敏感性分析
        6.4.2 盈亏平衡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木荷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
    7.2 木荷人工林生长规律
    7.3 木荷人工林经济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4)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进展
        1.3.2 施肥效应研究进展
        1.3.3 修枝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2.2.2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干形的影响
        2.2.3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生物量的影响
    2.3 小结
3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及方法
        3.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林分密度对单株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2.2 林分密度对林分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2.3 林分密度对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
        3.2.4 根系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
        3.2.5 根系生物量与林木胸径、树高及林分密度的相关关系
    3.3 小结
4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养分循环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密度林分各组分养分含量及富集特征
        4.2.2 不同密度单株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
        4.2.3 不同密度林分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分布
        4.2.4 不同密度林分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4.2.5 不同密度林分养分循环特征
    4.3 小结
5 施肥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土壤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1.3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施肥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5.2.2 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2.3 施肥对土共生菌的影响
        3.2.4 施肥成本效益分析
    5.3 小结
6 修枝对湿地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修枝前湿地松林分生长情况
        6.2.2 修枝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6.2.3 修枝对湿地松干形的影响
        6.2.4 修枝对湿地松松节流脂的影响
        6.2.5 修枝成本效益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与碳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2 森林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概述
        1.2.1 碳贮量和碳平衡估算方法
        1.2.2 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现状
        1.2.3 森林植被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
        1.2.4 森林土壤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
        1.2.5 有机碎屑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
        1.2.6 不同年龄森林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试验地概况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和数据来源
        2.2.2 野外调查
        2.2.3 室内样品测定与数据计算
        2.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兴安落叶松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3.1 乔木层生物量
        3.1.1 单株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3.1.2 乔木层生物量及分配
        3.1.3 乔木层生物量影响因素分析
    3.2 林下植被层生物量
        3.2.1 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分配
        3.2.2 林下植被生物量影响因素分析
    3.3 有机碎屑生物量及凋落物产量
        3.3.1 有机碎屑生物量
        3.3.2 年凋落量特征
    3.4 植被层生物量及生产力
        3.4.1 植被层生物量及分配
        3.4.2 植被层净初级生产力及分配
    3.5 小结
4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研究
    4.1 各组分碳含量
        4.1.1 乔木层各组分碳含量
        4.1.2 林下植被层碳含量
        4.1.3 凋落物层和木质物残碳含量
        4.1.4 年凋落物各器官碳含量
        4.1.5 土壤层碳含量
    4.2 兴安落叶松林碳密度
        4.2.1 森林碳密度及分配
        4.2.2 乔木层的碳密度及分配
        4.2.3 林下植被层碳密度
        4.2.4 碎屑层碳密度及分配
        4.2.5 土壤层碳密度
    4.3 小结
5 兴安落叶松林碳平衡研究
    5.1 年碳固定量及分配
    5.2 土壤碳年释放量估算
        5.2.1 土壤温度为自变量估算年碳释放量
        5.2.2 空气温度为自变量估算年碳释放量
        5.2.3 对土壤温度模型与近地表空气温度模型比较
    5.3 碳平衡
    5.4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今后需要完善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效应及材种结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1.3 项目来源及主要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林分密度控制的理论基础
        1.2.2 林分密度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1.2.3 林分密度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林分密度控制图
        1.2.4 林分密度控制技术研究
        1.2.5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
        1.2.6 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杉木林分密度效应研究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测树因子调查
        2.4.2 数据分析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林分密度对自然枯损的影响
        2.5.2 林分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2.5.3 林分密度对优势高生长的影响
        2.5.4 林分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2.5.5 林分密度对胸径结构的影响
        2.5.6 林分密度对断面积生长的影响
        2.5.7 林分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2.5.8 林分密度对林分总材积与活立木材积的影响
        2.5.9 林分密度对干形的影响
        2.5.10 林分密度对树冠生长的影响
        2.5.11 林分密度对枝下高变动的影响
    2.6 小结
第三章 林分材种结构规律研究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设计
    3.3 研究内容
    3.4 研究方法
        3.4.1 径阶材积(%)的分布规律
        3.4.2 林分不同材种的数量结构
        3.4.3 林分不同材种原条出材量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不同初植密度林分径阶材积(%)的分布规律
        3.5.2 林分材种株数(%)与材种材积(%)的分布规律
        3.5.3 林分不同材种原条出材量的动态变化
        3.5.4 林分活立木规格材材种出材率及结构的动态变化
    3.6 小结
第四章 杉木林分间伐强度生长效应研究
    4.1 试验地概况
    4.2 试验设计
        4.2.1 标准地设置情况
        4.2.2 标准地间伐概述
    4.3 研究内容
    4.4 研究方法
        4.4.1 测树因子调查
        4.4.2 数据分析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间伐强度对林分树高生长的影响
        4.5.2 间伐强度对林分胸径生长的影响
        4.5.3 间伐强度对林分胸径结构的影响
        4.5.4 间伐强度对林分断面积生长的影响
        4.5.5 间伐强度对材积生长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杉木林分间伐强度材种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5.1 试验地概况
    5.2 试验设计
    5.3 研究内容
    5.4 研究方法
    5.5 结果与分析
        5.5.1 不同间伐强度林分径阶材积(%)的分布规律
        5.5.2 材种株数(%)及材种材积(%)的分布规律
        5.5.3 林分不同材种原条出材量的动态变化
        5.5.4 林分活立木规格材出材率及材种结构的动态变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
        1.3.1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1.3.2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
        1.3.3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分布特征
        1.3.4 森林水文过程研究
        1.3.5 桤木的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的基本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 生物生产量的测定
        2.2.2 养分含量的测定以及碳贮量的估算
        2.2.3 桤木土壤理化性质及水源涵养能力测定
        2.2.4 桤木人工林降雨再分配的测定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桤木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土壤物理性质
        3.1.1 不同林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3.1.2 不同类型桤木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3.2 林地土壤pH值变化
        3.2.1 5年生(汨罗)桤木人工林地土壤pH值变化
        3.2.2 桤木土壤pH值的季节动态变化
        3.2.3 不同林龄桤木人工林地土壤pH值变化
        3.2.4 不同类型桤木土壤pH值动态变化
    3.3 林地土壤有机质变化
        3.3.1 5年生(泪罗)桤木人工林地土壤有机质变化
        3.3.2 土壤有机质季节动态变化
        3.3.3 不同林龄桤木人工林地土壤有机质变化
        3.3.4 不同类型桤木土壤有机质含量动态变化
        3.3.5 不同类型桤木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水分相关性
    3.4 小结与讨论
4 桤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4.1 桤木生物量分配
        4.1.1 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垂直分布
        4.1.2 不同径阶生物量分配
        4.1.3 不同年龄桤木生物量及其分配
        4.1.4 不同地域桤木生物量及其分配
    4.2 桤木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分布
        4.2.1 不同林龄桤木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分布
        4.2.2 桤木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空间变化
        4.2.3 桤木根系分布和土壤三相比的关系
    4.3 桤木人工林根系形态分布特征
        4.3.1 桤木人工林根长空间变化
        4.3.2 桤木人工林比根长(SRL)空间变化
        4.3.3 桤木人工林根长密度(RLD)空间变化
    4.4 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垂直分布
    4.5 叶面积指数与林分生产力的关系
    4.6 桤木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4.7 桤木林分净生产力
    4.8 小结与讨论
5 桤木人工林碳密度、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5.1 不同年龄桤木林碳密度及分配特征
        5.1.1 桤木枝、叶中碳密度的空间变化
        5.1.2 不同年龄桤木器官碳密度及分配特征
    5.2 不同地域桤木林固碳能力的比较
        5.2.1 桤木各器官碳密度比较
        5.2.2 桤木器官固碳能力及分配
    5.3 桤木林土壤碳密度垂直分布特征
        5.3.1 不同年龄桤木人工林土壤的碳库特征
        5.3.2 不同地域桤木林土壤碳密度及碳库特征
    5.4 土壤碳密度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
        5.4.1 与土壤pH值相关关系
        5.4.2 与土壤全氮含量、C/N的相关关系
    5.5 桤木人工林碳库及分配特征
        5.5.1 不同年龄桤木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分配
        5.5.2 不同地域桤木林碳库分配特征
        5.5.3 桤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库相关关系
        5.5.4 桤木林年净固碳能力估算
    5.6 小结与讨论
6 桤木林生态系统养分积累与分布特征
    6.1 不同年龄桤木林各器官营养元素积累与分布特征
        6.1.1 不同年龄桤木营养元素动态
        6.1.2 乔木层营养元素动态
        6.1.3 桤木各器官营养元素的季节动态
        6.1.4 林下植被与枯落物的营养元素季节动态变化
        6.1.5 土壤营养元素的季节动态
    6.2 桤木根系营养元素空间变化
        6.2.1 大根营养元素空间变化
        6.2.2 粗根营养元素空间变化
        6.2.3 细根营养元素空间变化
    6.3 不同年龄桤木林土壤营养元素动态变化
    6.4 桤木林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和积累量
        6.4.1 桤木人工林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
        6.4.2 桤木各组分养分年积累量
    6.5 营养元素的利用及利用效率
        6.5.1 养分利用能力
        6.5.2 养分利用效率
    6.6 小结与讨论
7 水文学过程及其生态功能研究
    7.1 林冠层水文特征
        7.1.1 不同类型桤木对林内穿透雨量的影响
        7.1.2 林冠截留量与大气降雨量的关系
        7.1.3 林内树干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关系
        7.1.4 不同降雨量平均降水输入及再分配
    7.2 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养分元素含量
    7.3 林内灌木草本、枯落物贮量和持水特征
        7.3.1 林内灌草、枯落物贮量及组成
        7.3.2 林内灌草、枯落物持水能力
        7.3.3 林下灌木草本、枯落物持水速度
    7.4 土壤层持水蓄水特征
        7.4.1 土壤层蓄水能力
        7.4.2 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征
        7.4.3 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变化
    7.5 相关性分析
        7.5.1 气象因素与土壤水分相关性分析
        7.5.2 枯落物与土壤水分相关性
    7.6 小结与讨论
8 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桤木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
        8.1.2 桤木人工林碳贮量
        8.1.3 桤木养分积累与分布特征
        8.1.4 桤木水文学过程及其生态功能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8)中国林业活动碳源汇及其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1.1.2 森林与气候变化
        1.1.3 林业活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1.2 林业活动与气候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研究现状
        1.2.2 林业活动减排增汇方面的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中国林业活动碳源汇计算与评价方法及技术框架
    2.1 造林再造林
        2.1.1 造林再造林定义
        2.1.2 造林再造林碳储量变化计量方法
    2.2 毁林
        2.2.1 毁林定义
        2.2.2 毁林活动下活生物质碳计量方法
        2.2.3 毁林土壤碳计量
    2.3 森林管理
        2.3.1 定义问题
        2.3.2 森林管理碳计量方法
    2.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各林业活动计量参数确定
    3.1 活动水平数据
        3.1.1 活林木蓄积量
        3.1.2 林业活动面积参数确定
        3.1.3 造林再造林土壤碳参数
    3.2 主要生物参数
        3.2.1 树干材积密度
        3.2.2 生物量扩展系数
        3.2.3 经济林和竹林平均生物量
        3.2.4 树种含碳率
第四章 中国典型林业活动碳源汇计算与评价
    4.1 我国造林再造林和毁林的未来趋势分析
    4.2 林业活动碳源汇估算
        4.2.1 造林再造林
        4.2.2 毁林
        4.2.3 造林再造林和毁林碳源汇分析
        4.2.4 森林管理
        4.2.5 中国主要林业活动碳源汇潜力综合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中国林业活动碳源汇计算与评价的问题
    5.2 不确定性分析
    5.3 发展方向与对策
    5.4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水曲柳人工幼龄林密度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1 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1.2 林分密度对林木干形的影响
        1.1.3 林分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1.1.4 密度对根系生物量和根系分布的影响
        1.1.5 密度对林分光合能力的影响
    1.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调查研究方法
        2.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3.1.1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木胸径的影响
        3.1.2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木树高的影响
        3.1.3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木冠幅的影响
        3.1.4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木单株材积的影响
        3.1.5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3.1.6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木生长过程的影响
    3.2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木干形的影响
        3.2.1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木冠高比的影响
        3.2.2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木高径比的影响
        3.2.3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树干分权的影响
    3.3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3.1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分单株林木生物量的影响
        3.3.2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分群体生物量的影响
        3.3.3 林分密度对水曲柳林分生物量结构特征的影响
        3.3.4 造林密度对林分下层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3.4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分根系的影响
        3.4.1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木单株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4.2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分群体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4.3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分根系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3.4.4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木根系分布的影响
    3.5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木光合能力的影响
        3.5.1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木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3.5.2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分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5.3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木叶片N含量的影响
        3.5.4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林木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湿地松工业用材林集约栽培和经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湿地松研究综述
    1 研究进展
        1.1 生物生态学特性
        1.2 良种选育
        1.3 壮苗培育
        1.4 造林密度
        1.5 抚育间伐
        1.6 定向培育
        1.7 林分施肥
        1.8 森林保护
    2 工业用材林的发展和存在问题
    3 研究的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湿地松种源木材材性变异及优良种源综合评定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湿地松种子品质、苗木及林木生长
        2.2 湿地松种源木材管胞特征分析
        2.3 湿地松种源材性与生长性状的综合评价
        2.4 湿地松种源材性遗传参数估算
        2.5 木材构造与其力学性质相关分析
        2.6 木材材性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湿地松苗木培育生长调控技术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湿地松种子分级结果
        2.2 种子大小对发芽率及芽苗高度的影响
        2.3 各不同粒度级种子苗木生长进程的变化
        2.4 各粒度级种子苗木质量的变化规律
        2.5 切根对湿地松苗生长的影响
        2.6 截顶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湿地松整地方式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整地方式对新梢生长量的影响
        2.2 整地方式对地径生长量的影响
        2.3 整地方式对苗木保存率的影响
        2.4 造林成本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湿地松新造林地水土流失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水量的月变化
        2.2 降水量级分布
        2.3 造林区的迳流量、泥沙流失量及迳流系数的影响
        2.4 造林区的养分流失
        2.5 造林区的降水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6 幼林抚育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7 林木生长对地表迳流及泥沙流失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湿地松造林密度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造林密度对冠幅生长的影响
        2.2 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2.3 造林密度与胸径生长的关系
        2.4 造林密度与径阶分布
        2.5 初植密度与材积生长
        2.6 不同植距配置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2.7 不同密度处理经济效果评价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湿地松抚育间伐技术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四、四川桤木立木干材材积收获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D]. 于磊.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2]不同杨树林分密度测树因子分析及材积表研制[D]. 郜昌建. 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3]48年生木荷人工林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 韦昌幸.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7)
  • [4]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D]. 肖兴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5)
  • [5]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与碳平衡研究[D]. 王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6]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效应及材种结构规律研究[D]. 邓伦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7]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D]. 文仕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8)
  • [8]中国林业活动碳源汇及其潜力研究[D]. 侯振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9]水曲柳人工幼龄林密度效应的研究[D]. 田宇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1)
  • [10]湿地松工业用材林集约栽培和经营技术研究[D]. 邱辉. 南京林业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四川桤木立木量采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