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尼关系研讨会总结

中尼关系研讨会总结

一、中国尼泊尔关系研讨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伍金加参[1](2021)在《阿里噶尔本体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重点研究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阿里噶尔本即“堆噶尔本”(?)体制整体架构和所属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探揭阿里基层组织的建立和结构模式;总结“堆噶尔本”行政体制运行时期的阿里地方政治、文化及其边境贸易的状况。还在结尾处,深入分析“堆噶尔本”体制的延续之“阿里廓松基恰”(?)行政设置运行,以及与“堆噶尔本”体制之间的历史关系、组织结构的异同,总结出“堆噶尔本”体制早于“廓松基恰”体制,“廓松基恰”体制是基于“堆噶尔本”体制影响和基础之下的历史产物。本文的主体内容共有五章:第一章,阿里噶尔本体制建立前的阿里史回顾。主要依附阿里自然地理条件,以不同时期阿里行政体制史作为历史背景,详述了从远古时期到吐蕃时期的阿里行政体制至古格时期的阿里行政体制的千余年时间,最终在时光岁月的洗礼下,逐渐形成一套具有阿里本地区历史和地方文化特色的行政体制。第二章,阿里噶尔本体制建立。本章中以“堆噶尔本”是以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的主体环境为基础、具有一定地方文化特色的行政体制的形成为开篇,深入分析和厘清档案文献和口述中“噶尔本”(?)一词的不同概述,追溯吐蕃后期阿里地方行政体制至“堆噶尔本”体制形成的历史脉络,详细阐释该区域行政体制的整体历史沿革和体制的行政机构、行政职能,以及“堆噶尔本”的印章和历任“堆噶尔本”名录为依据,总结出阿里噶尔本行政体制建立的重要意义及其特殊历史地位。第三章,阿里噶尔本体制的组织结构。根据“堆噶尔本”辖区特殊组织与机构及其运行,以“宗”(?)和“茹”(?)为单位,对阿里噶尔本体制及其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阿里噶尔本体制与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之间的上下级互动情况。第四章,阿里噶尔本时期的贸易与文化。以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地理特点入手重点论述阿里噶尔本体制下的阿里。由于阿里地区地广人稀,又处于多国边境,其多元文化体制下产生了众多边境要塞。以边境事件为切入口,深入分析在诸多边境事件的博弈中地方政权如何推进基层行政体制,并对其行政体制之下发展的阿里文化因素和边贸事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辨,力图在真实画面,展现当时阿里边贸和文化的全貌。第五章,阿里“廓松基恰”的设立。本章以档案史料和口述资料结合的方式,主要探讨阿里“廓松基恰”的形成历史。以阿里“廓松基恰”建立的原因和历史背景为出发,对比分析历史上的阿里“廓松基恰”与“堆噶尔本”的行政体制特征,从而进一步明确西藏历史上各地方特有的行政组织结构,凸显“堆噶尔本”体制的延续这一历史事实和及阿里噶尔本体制在实施中的不断演变和完善。总之,阿里噶尔本体制并非自古至今,阿里噶尔本体制之前阿里地区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出现了诸多行政体制。而后期形成的阿里噶尔本地方行政体制也随着整个社会历史的演变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发展的冲击。它在延续地方行政执行的同时,不断地吸收和充实其它区域的行政体制的元素,形成一种较为独特,却不乏地方特性的行政体制的建构。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基层组织的体制研究相对较少,尤其以阿里噶尔本行政体制为主线的基层体制研究更显薄弱,文献资料较为零散且不统一,缺乏对阿里噶尔本体制进行系统的考证与整理。本文主要以历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参考、分析大量藏、汉、英原始档案和文献资料,对历史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还结合先人的研究成果和对阿里噶尔本后裔进行时事访谈,进一步深入分析、滤清、弥补阿里噶尔本体制史发展的前因后果,给后人展现了较为完整的阿里噶尔本体制发展史,也为研究“堆噶尔本”体制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

孙迎喆[2](2020)在《多方参与下的尼泊尔遗产保护管理研究 ——以加德满都谷地巴克塔普尔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长虹,鲍楠[3](2020)在《新时代的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第七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文中认为2018年10月19-21日,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七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国内外的1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有65位学者在17场大会发言中报告了他们在青藏高原考古新发现、藏传佛教遗存研究、藏传佛教文物与多民族文化交流、文本与图像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会议发言内容的综述,归纳了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领域近年来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并认为此次会议在搭建学术平台、促进学术交流、推动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向纵深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齐婉兵[4](2020)在《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成长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是以毛泽东主义为基础诞生的政党。在冷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时异军突起,发展壮大,是世界共产党团体中独具特色的政党。该党在建立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革命道路迅速壮大,成为尼泊尔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但在武装斗争取得不小成就后,它却决定放弃武装斗争,走议会道路,成功在大选中获胜成为执政党,组成联合政府执政。然而执政道路十分坎坷,曾三次执政,目前与另外的左翼政党尼共(联合马列)合并为尼泊尔共产党。尼共(毛)主导及影响尼泊尔政局20多年,仍是尼泊尔政坛一支重要力量,在尼泊尔具有重大影响力。尼共(毛)的发展独具特色和亮点。一方面领导建立了尼泊尔新的国家制度,另一方面为国际共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开辟了新的道路。尼共(毛)坚持马列毛主义不动摇,又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符合尼泊尔国家实际的发展道路,在思想理论、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群众路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发展乃至执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有益启示。

张昊[5](2020)在《2018年《新兴尼泊尔报》涉华报道研究》文中认为尼泊尔是中国居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重要邻邦。近年来,该国政局逐渐稳定。在尼泊尔共产党的领导下,双边关系日益升温,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保持密切交往,中尼两国关系迈入新时代。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大众媒介已经成为重要载体,是大众紧跟全球化潮流的重要工具。中国基于软实力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在对象国中树立公正客观的中国形象尤为重要。国内对尼泊尔的了解基本局限于中国的媒体宣传,尼泊尔媒体在当地如何对受众群体构建中国形象、如何评述涉华热点事件和新闻议程,都无从知晓。研究发现,与西方主流媒体相比,中国媒体在尼泊尔地区的话语影响力处于劣势。本论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8年度尼泊尔官方媒体《新兴尼泊尔报》,该报社历史最为久远,其地位类似于中国的《人民日报》,拥有较高的公信力。从该报社涉华报道出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不同领域厘清报社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和解读,旨在找出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论文第一部分详细交代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相关内容,对材料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第二部分运用传播学中的内容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幻想主题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兴尼泊尔报》涉华报道的新闻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探究该报社在中尼交往的各个领域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的传播现状、还原该报社对中国报道语境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找出双方媒体现存问题和不足;最后一部分针对相应问题,结合尼泊尔实际国情,对我国对尼传播策略进行启示性思考。期望此次研究成为中国对外传播领域案例补充素材,指导和增进中尼官方和民间友好交往,掌握对尼外宣和政策制定的主动权。

付琳琳[6](2020)在《全球灾害中的军事因素与中国军队的国际救灾实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变异或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生活与发展造成不同程度影响的异常自然现象和人为现象。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人类社会的过度开发,地球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灾害种类及数量逐年增加,多重灾害交织成为常态,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难以估算。当灾害发生在具有重要的国际经济或战略地位的国家时,灾害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也就不再局限于受灾地区,而是外溢到国际社会,具有了政治和经济属性,增加全球安全风险。与环境压力相比,灾害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压力更为直接致命。在这种形势下,灾害救助与风险管理成为全球的共同关切。在国际救灾体系中,主权国家和各类组织一直都是救灾主力。然而,近些年来日益严峻的全球灾害形势向各救灾主体的协调、效率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事因素在国际救灾中的作用由此突显。一方面,军队具有快速的动员能力、出入境救灾的程序性便利、专业的救援能力和稳定社会秩序等优势;另一方面,各国组建一定规模的军队开展国际救灾行动有具有提升国家形象、改善国家间关系、增强军队能力等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全球灾害形势为背景,以中国军队为研究对象,分析军事因素与全球灾害的互动关系,勾勒出中国军队参与国际救灾实践的基本框架,并对其进行内外环境评估和发展策略建议,从而在理论和现实层面为中国军队日后在该领域的行动开展提供积累。作为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中国主动适应国际救灾体系,积极探索中国军队的实践路径,多次派遣军队承担国际救灾任务。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非灾害时期通过平台搭建、联合演习开展的救灾合作;二是灾害时期通过运送物资、派遣人员、技术支持等方式开展的救灾支援。21世纪初至今,中国军队的救灾足迹遍布全球,投入的救灾资源难以统计,其实践具有广泛性、主动性、可靠性等特征,获得国际社会的一致称赞。中国军队的国际救灾实践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更需要系统性的条件支撑。其中,支持军队参与国际救灾的政策方针是前提和基础,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装备投入等力量建设是关键环节,综合性及专门性法规的颁布是重要保障,服务中国外交是动力源泉。这四种条件相互支撑,共同为中国军队提供助力与保障。为提升中国军队在国际救灾领域的能力与地位,本研究引入SWOT分析法对其内外环境和实践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分析得出,中国军队的国际救灾实践具有国家战略重视和军队管理严明的内部优势,具有国内法律阻碍和国际话语不足的内部劣势;面临全球现实需求和国际机制保障的外部机会,面临政治动因疑虑和国际竞争协调的外部威胁。通过因素匹配最终形成增长型(SO)、扭转型(WO)、多元型(ST)和防御型(WT)四种战略选项,为中国军队的国际救灾实践提供方向指引。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灾害形势,如何增强军队自身本领始终是核心要义。中国军队未来需要从法律、机制、队伍、话语四个层面进行重点建设与突破,从而为应对全球灾害风险贡献力量。

王清华[7](2020)在《中国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藏医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与汉地医学在“理法方药”上有着密切的交流、汲取了汉地医学的精华,并且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携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另外,藏医药文化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与印度、尼泊尔的传统医学文化亦有交流,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互惠性。近年来,古老的藏医药文化广受关注,从2018年11月28日“藏医药浴法”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2019年末藏医药积极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承载着中国智慧的“藏医药方案”是藏医药文化传播的最好名片,探讨藏医药文化传播的研究适逢其时。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梳理古代藏医药文化的交流情况,找到藏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共同的文化密码,有益于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第二,通过分析当代藏医药文化的传播情况,探讨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勾勒藏医药文化传播的现实图景。第三,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中藏医药文化的传播情况,为藏医药文化“走出去”营造文化“软环境”。第四,探究藏医药文化传播的优化方案。通过藏医药文化的传播现状及现实案例做出梳理归纳并提出传播构想。这对增强中国传统医学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播力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传播中华文化亦有重大意义。本研究由六部分构成,包括绪论、正文四个章节、结语。绪论中论述了选题背景、关键概念、研究综述、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一章是古代藏医药文化传播,阐述了藏医药文化与汉医药、儒释道、尼泊尔印度等文化的交流互鉴;第二章是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通过藏文化圈和非藏文化圈不同的传播情况,总结传播中的困难和挑战;第三章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梳理了藏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第四章是藏医药文化传播的路径构建,以“知信行”为研究范式探讨藏医药文化如何在藏文化圈和非藏文化圈中进行传播。最后,结语部分包括文章内容,研究观点及研究不足。

张茂一,王洪树[8](2020)在《中国与南亚共有性社会风险的复合治理路径探析》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赖加深,中国与南亚共处于世界风险社会之中。彼此都受到由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引发的诸多共有性社会风险的挑战。这些多样性的社会风险具有内在的复杂性、跨域的关联性、跨国的传播性,在多重构成中复合性趋势日益增强,威胁着中国与南亚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在固有观念、旧有机制和权力博弈等因素的制约下,传统意义上开展的社会风险治理合作是一种简单的协作式治理,难以真正取得治理效能。面对世界风险社会的特点,中国与南亚需要共同整合多元治理力量,从传统的简单协作式治理转变为复合治理,这有赖于治理结构转型、认知观念塑造及国际机制改革。

吉元戎[9](2020)在《新闻报道中的身份建构:《印度时报》网站“一带一路”议题框架分析》文中认为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意味着“一带一路”建设正式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阶段转向精耕细作的“工笔画”阶段,但直到2020年初,南亚的“轴心性”大国印度都没有加入。印度的态度也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亲印派”国家产生影响,这使得印度对“一带一路”的真实态度及印度在“一带一路”议题中的身份定位成为当下需要了解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诠释包裹”理论来对《印度时报》网站“一带一路”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总结“一带一路”的诠释包裹、框架装置以及框架特征,并依托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关于语言、身份和国际关系的理论逻辑,借助报道框架分析来探究“一带一路”议题中印度内生身份和社会身份建构。本研究选取了《印度时报》网站145篇英文报道,依托框架理论,以“诠释包裹”理论为分析路径,来分析《印度时报》网站报道文本对“一带一路”报道框架和身份建构。研究归纳出印度抵制“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发展遇阻、“一带一路”带来负面影响、“一带一路”议题下印度的友好外交、成员国为“一带一路”辩护、“一带一路”发展势头良好等七个诠释包裹。通过进一步进行框架分析发现:《印度时报》网站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框架多元,但总体以负面框架为主。《印度时报》网站“一带一路”报道的框架“利己性”和“内视性”明显,报道框架议题深度不足推理过程浅表化,隐性与显性框架配合表达谨慎的抵制态度,新闻专业主义缺失导致框架界限模糊,同时还运用国际信源解构中国“一带一路”内涵。《印度时报》网站“一带一路”报道镜像中的身份建构分为三个层面。《印度时报》网站将印度的内生身份定位为大国,不仅能够与国际和区域大国保持友好外交关系,同时还能在南亚诸国中处于主导地位。在社会身份建构中,《印度时报》网站将印度定位为“一带一路”的“受害者”和制衡者,同时又与中国保持着暧昧多变的关系。在框架分析和建构分析的基础之上,本研究从传播理念、传播原则和传播策略等方面探讨了几点“一带一路”对印传播思考:一是要建构身份认知,引领双方友好发展;二是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协同传播机制;三是加强“一带一路”对印“精准传播”;四是用微观叙事完成宏大主题的传播。

赵雅辞[10](2020)在《飞来峰造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飞来峰造像毗邻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佛教造像遗存,其开凿年代为五代至明代,其中以元代造像最具特色。飞来峰造像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初,多年来,学界对飞来峰元代造像的粉本来源争议颇多,尤以21世纪初开始的西夏说与西天梵相说最具影响力。通过造像宝冠、发髻、服装、璎珞、台座等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观点——飞来峰元代造像的粉本来源不隶属与西夏和西天梵相,它有自身的特色,分别是:空间塑造中的中国园林美感;避免过多的细节刻画;雕凿边界线的模糊性。概言之,飞来峰元代造像并未沿袭前代风格,它更多是具有自身的特色,创造了一种新风格,并对明代永宣造像产生影响。在飞来峰元代造像创造出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同时,毋宁说也是一个新时代造就了飞来峰元代造像的独特风格。飞来峰元代造像独特的风格并非横空出世,它背后隐含着君主忽必烈的意志和有元一代的政策。包括:民族一统的政治局面;推崇汉法治国;兼容并包、莫不崇奉的宗教政策。元代君主对长寿的渴求和对下一代君主的期许,也在造像题记中有所展现。又,一直困扰学界的第99龛造像独特组合形式的问题,也可以结合当时的背景和造像题记来解释。与此同时,《大元至元辨伪录》所记载的佛道之争,与飞来峰开凿的时间接近,从中可以窥见飞来峰造像汉藏并存式布局的意义。无论是从造像风格,还是从造像背后的历史情境来看,飞来峰造像均体现出佛教的中国化。正是宋代以来佛教的本土化逐渐完成、忽必烈对汉法的重视与海纳百川的胸怀、西藏自元代以来的归附促成了汉藏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等原因,促成了中国化的飞来峰造像的形成。指出飞来峰造像中国化的特色,对飞来峰造像的整体认识,以及佛教中国化进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个案价值。

二、中国尼泊尔关系研讨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尼泊尔关系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阿里噶尔本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阿里噶尔本体制建立前的阿里史回顾
    第一节 阿里自然地理
    第二节 远古至吐蕃时期的阿里
    第三节 古格时期的阿里
    小结
第二章 阿里噶尔本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 “堆噶尔本”一词考证
    第二节 “堆噶尔本”的设立与演进
    第三节 阿里噶尔本体制的组织架构
    第四节 阿里噶尔本体制的功能
    小结
第三章 阿里噶尔本体制的基层组织结构
    第一节 阿里噶尔本管理辖区
    第二节 宗谿及其构成和运行
    第三节 茹及其构成和运行
    小结
第四章 阿里噶尔本时期的贸易与文化
    第一节 阿里噶尔本体制下的边贸活动
    第二节 阿里噶尔本体制下的传统文化
    小结
第五章 阿里“廓松基恰”的设立
    第一节 “廓松基恰”的称谓及其形成年代
    第二节 “廓松基恰”的机构
    第三节 “廓松基恰”与“堆噶尔本”的异同
    第四节 “廓松基恰”与其他基恰的对比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历任“堆噶尔本”名录
附录2 堆噶尔本的访谈节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成长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尼共(毛)的建立发展及其显着成就
    第一节 尼共(毛)的建立发展
        一、尼共(毛)的诞生组建
        二、尼共(毛)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尼共(毛)的显着成就
        一、对尼泊尔国家制度的开创性贡献
        二、为国际共运的发展提供崭新模式
第二章 将马列毛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第一节 始终坚持马列毛主义的思想理论与分析方法
        一、尼共(毛)对马列毛主义的阐释
        二、以马列毛主义分析世界形势及国际共运变化
    第二节 创造性提出“普拉昌达道路”并与时俱进发展
        一、“普拉昌达道路”的提出
        二、“发展21世纪民主”理论
第三章 善于从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提出及形成理论主张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战争思想
        一、尼共(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
        二、尼共(毛)新民主主义武装革命道路的形成
    第二节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及策略
        一、充分进行游击战
        二、实施积极的战略防御
        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
第四章 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武装革命与议会道路的抉择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
    第二节 21世纪初尼泊尔的内外形势
        一、内部政局变化出现利于和平新局面
        二、外部势力的打压不利于继续作战
    第三节 尼共(毛)走向议会道路投身选举政治
        一、尼共(毛)走向议会道路的可能性分析
        二、尼共(毛)在议会政治中的实践活动
第五章 妥善处理与其他党派和各种势力的关系
    第一节 战争时期尼共(毛)处理同内外势力的关系
        一、争取议会反对派支持与建立民族阵线联盟
        二、发展同他国共产党的关系争取外部势力援助
    第二节 选举时期尼共(毛)处理同议会党派的关系
        一、尼共(毛)与议会内主要党派的关系
        二、尼共(毛)与其他左翼政党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把党的建设贯穿始终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第一节 党的思想建设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二、加强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 党的政治建设
        一、发挥政治路线的引领作用
        二、制定党的政治纲领
    第三节 党的组织建设
第七章 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夯实党的民意基础
    第一节 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挥群众作用
        一、革命时深入群众形成强大的群众基础
        二、选举时亲近民众形成独特的竞选策略
    第二节 将民心民意需求作为党的行动指南
        一、满足民众对和平环境的渴望
        二、符合民众对国内变革的期待
    第三节 采取服务民生的惠民政策巩固群众基础
        一、经济政策切实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
        二、社会政策注重妇女权益及孩童教育
第八章 尼共(毛)曲折发展历程的重要启示
    第一节 要始终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一、重视党的革命性先进性纯洁性建设
        二、要避免党组织的分裂
        三、要将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第二节 要妥善处理革命武装问题
        一、尼共(毛)对军队领导权的放弃
        二、尼共(毛)处理武装问题的教训启示
    第三节 要守护革命成果维护人民利益
        一、尼共(毛)对土地革命成果的抛弃
        二、必须高度重视人民利益
    第四节 要协调好党的对外关系
    第五节 要善于积累执政经验提升执政能力
        一、积累在复杂政治环境下的执政经验
        二、提升应对外部势力干涉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2018年《新兴尼泊尔报》涉华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尼泊尔媒体生态
        1.1.2 尼泊尔报业发展概况
        1.1.3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综合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样本选取与设计
        1.3.3 信度检测
        1.3.4 研究路径
第二章 《新兴尼泊尔报》涉华报道数据统计分析
    2.1 样本内容数量分析
    2.2 议题数量分析
    2.3 情感倾向数量分析
    2.4 主题数量分析
    2.5 稿源数量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发现:中尼关系议题
    3.1 中尼关系相关背景
    3.2 中尼关系“幻想主题”分析
        3.2.1 人物主题分析
        3.2.2 场景主题分析
        3.2.3 行动主题分析
        3.2.3.1 高层往来主题
        3.2.3.2 政府议程主题
        3.2.3.3 经贸投资、基建与援助主题
        3.2.3.4 文化与教育交流主题
        3.2.3.5 中尼铁路主题
        3.2.3.6 互联互通主题
        3.2.3.7 其他主题
        3.2.4 正当性机制(稿源)分析
    3.3 中尼关系语义视野分析
第四章 研究发现:“一带一路”议题
    4.1 中尼“一带一路”相关背景
    4.2 “一带一路”报道议程分析
    4.3 “一带一路”新闻话语分析
    4.4 “一带一路”负面报道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发现:负面新闻议题
    5.1 政治类负面新闻分析
    5.2 经济类负面新闻分析
    5.3 社会类负面新闻分析
    5.4 其他负面新闻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中国对尼泊尔传播策略启示
    6.1 《新兴尼泊尔报》涉华报道现存问题综述
    6.2 尼泊尔传统纸媒受众特性分析
    6.3 对外传播软实力因素
    6.4 中国对尼泊尔传播领域策略启示
    6.5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6)全球灾害中的军事因素与中国军队的国际救灾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 国际救灾
        (二) 国际救灾中的军队力量
        (三) 中国军队的国际救灾角色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全球灾害的发展特征及其安全风险
    第一节 全球灾害的发展概况与特征
        一、全球灾害的数量及种类递增
        二、灾害中的人为因素日益突出
        三、多重灾害交织叠加成为常态
        四、灾害损失严重且难准确评估
    第二节 全球灾害问题中的安全风险
        一、灾害引发全球经济风险
        二、灾害引发国际政治变革
        三、灾害引发政治族群冲突
第二章 国际救灾行动中的军事力量
    第一节 国际救灾主体及其资源特征
        一、主权国家
        二、各类组织
    第二节 军队介入国际救灾行动的演进与考量
        一、军队参与国际救灾的发展脉络
        二、各国投入军队参与救灾的政治考量
    第三节 军队的国际救灾优势
        一、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动员能力
        二、出入境救灾时的程序性便利
        三、灾害救助中的专业救援能力
        四、社会失序下稳定秩序的先天条件
第三章 中国军队的国际救灾实践
    第一节 中国军队参与国际救灾的实践演进
    第二节 中国军队的国际救灾形式
        一、救灾合作
        二、救灾支援
    第三节 中国军队在尼泊尔地震中的救灾案例
        一、灾难概况及国际反应
        二、中国军队的救灾力量投入及成效
第四章 中国军队参与国际救灾实践的支撑条件
    第一节 政策方针支撑
        一、中国国际救灾政策的演变
        二、中国海外用兵理念的转变
        三、中国军队参与国际救灾的政策发展
    第二节 专业力量建设
        一、队伍编成
        二、装备投入
    第三节 法律制度建设
        一、综合性法规
        二、专门性法规
    第四节 中国外交需要
        一、宣传国家安全观念
        二、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三、推动对外合作交流
第五章 中国军队的国际救灾实践评估与建议
    第一节 中国军队国际救灾实践的SWOT评估
        一、S: 内部优势分析
        二、W: 内部劣势分析
        三、O: 外部机会分析
        四、T: 外部威胁分析
        五、SWOT框架下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中国军队参与国际救灾实践的对策建议
        一、法制建设:制定专向法规,签订合作协定
        二、机制建设:优化国内协调,搭建国际平台
        三、队伍建设:强化救灾能力,提升装备水平
        四、话语建设:推动军媒融合,讲好军队故事
结论
参考文献

(7)中国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2.理论意义
    二、关键概念
        (一)健康传播
        (二)藏文化圈与非藏文化圈
        (三)藏医药文化
        (四)藏医药文化传播
        (五)藏医药文化传播的历史分期
        1.口语传播时期
        2.文字传播时期
        3.电子传播时期
        4.网络传播时期
    三、研究综述
        (一)“健康传播”研究综述
        (二)“藏医药文化”研究综述
        (三)“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古代藏医药文化传播
    第一节 藏医药文化与汉医药文化间交流互鉴
        一、藏医药与汉医药的药材交流
        二、藏医药与汉医药的理论交流
    第二节 藏医药文化与儒释道的观念互鉴
        一、藏医药文化与儒家的互联互通
        二、藏医药文化与佛教的交流互鉴
        三、藏医药文化与道家的文化勾连
    第三节 藏医药文化与尼泊尔、印度医学文化的交流
        一、藏医药文化与尼泊尔医学文化的交流
        二、藏医药文化与印度医学文化的交融
第二章 :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
    第一节 藏文化圈: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概况
        一、大众传播概述:西藏媒体的藏医药文化传播现状
        二、主流媒体传播:——以“中国西藏网”为例
        三、文化传播困境:藏医药文化在藏文化圈的传播困境
        (一)“知”:外来医学文化对藏医药文化的冲击
        (二)“信”:藏医药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平衡
        (三)“行”:藏医药产业创新不足发展滞后
    第二节 非藏文化圈: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概况
        一、国内传播概述:非藏文化圈的国内传播概况
        二、国际传播概况:非藏文化圈的国外传播概况
        三、文化传播挑战:藏医药文化在非藏文化圈的传播挑战
        (一)“知”: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与跨文化传播共存
        (二)“信”:刻板印象的“阻力”与文化适应的“拉力”同在
        (三)“行”:藏医药品牌的缺失与医学文化观的冲突
第三章 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以新冠肺炎疫情下藏医药防疫文化传播为例
    第一节 :藏文化圈: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
        一、“知”:采用“藏汉双语”增强“参与式传播”
        (一)汉藏双语传播契合受众习惯
        (二)创新内容形式增强受众参与感
        二、“信”:把握“传播时机”注重“信源权威”
        (一)注重传播时效把握传播时机
        (二)官方信源发布藏药防疫方案
        三、“行”:致力“药品研发”分发“防疫藏药”
        (一)审批生产防疫藏药
        (二)向一线捐赠防疫藏药
    第二节 :非藏文化圈: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
        一、“知”:聚焦“疫情主题”注重“文化解读”
        (一)聚焦藏药实效解读藏医方案
        (二)增进医学交流寻找文化共通
        二、“信”:培养“意见领袖”开展“藏药防疫”
        (一)藏医专家权威解读
        (二)联动报道设置议程
        三、“行”:研发“防疫藏药”推广“藏药方案”
        (一)推进防疫藏药海外出口
        (二)推广藏医药防疫方案
第四章 :藏医药文化传播的路径构建
    第一节 藏文化圈:创新藏医药文化的传播路径
        一、“知”:培养“专家型记者”注重“文化传承”
        (一)培养藏医药专家型记者
        (二)加强藏医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二、“信”:增进“医患沟通”构建“传播场域”
        (一)增进医患间文化交流
        (二)构建文化传播场域
        三、“行”:依托“文化载体”传递“医学观念”
        (一)以特色产业为载体传播文化
        (二)以藏医药产品推广医学观念
    第二节 非藏文化圈: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藏医药文化的传播路径
        一、“知”:转变“单向宣传”兼顾双向“平等对话”
        (一)坚持对话原则,推动传者本位向传受互动的过渡
        (二)注重精准传播,大众传播与分众化传播双管齐下
        (三)转换传播语态,宏大叙事和平民化视角兼备
        二、“信”:汇聚“信息流”构建“关系网”
        (一)构建多元传播主体:促进专家与记者的协同合作
        (二)培养本土意见领袖:寻找文化共鸣重构关系节点
        (三)由线上引流到线下:通过影视合作促进交流互访
        三、“行”:依托“藏医药产品”传递“文化观念”
        (一)依托本土优势产业,延伸藏医药文化的产业链
        (二)挖掘藏药预防潜力,推广未病先防的养生理念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传承
        (四)塑造优质品牌形象,以藏药疗效传递医学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后记

(8)中国与南亚共有性社会风险的复合治理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互依赖中的世界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
    (一)相互依赖中的世界风险社会
    (二)超越传统治理范式:世界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复合治理
二、中国与南亚共有性社会风险及传统合作治理的局限性
    (一)中国与南亚共有性社会风险及其复合趋势
        1. 由人与自然关系引发的社会风险
        2. 由人与人关系引发的社会风险
    (二)传统合作治理的局限性
三、共有性社会风险的复合治理路径
    (一)治理结构转型:从传统结构向复合型治理网络结构转变
    (二)认知观念塑造:从零和博弈的竞争观念向复合共生的价值追求转变
    (三)合作机制改革:从大国意志主导型向基于公共协商的开放系统型转变
结语:共有性社会风险复合治理———新型治理范式

(9)新闻报道中的身份建构:《印度时报》网站“一带一路”议题框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理论基础
        1.框架理论
        2.身份认同
        3.后建构主义下的语言、身份与国际关系
    (四)研究综述
        1.印度英文媒体涉华报道相关研究
        2.印度英文媒体“一带一路”报道及相关研究
    (五)研究方法
        1.文本分析法
        2.文献分析法
    (六)研究思路
    (七)研究问题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1.《印度时报》网站概况
        2.取样时间段
        3.样本选择
    (二)样本概况
        1.报道分布
        2.报道字数
        3.报道体裁
        4.稿件来源
        5.消息来源
        6.议题类型
二、《印度时报》网站“一带一路”报道框架分析
    (一)“诠释包裹”
        1.“诠释包裹”分布
        2.七个“诠释包裹”稿源比较
    (二)框架分析
        1.印度抵制“一带一路”
        2.“一带一路”发展遇阻
        3.“一带一路”带来负面影响
        4.“一带一路”议题下印度的友好外交
        5.各方期待印度加入“一带一路”
        6.成员国维护“一带一路”
        7.“一带一路”发展势头良好
    (三)框架矩阵
    (四)框架特征
        1.报道框架“利己性”和“内视性”明显
        2.报道框架议题深度不足推理过程浅表化
        3.隐性与显性框架配合表达谨慎的抵制态度
        4.新闻专业主义缺失导致框架界限模糊
        5.运用国际信源解构中国“一带一路”内涵
三、《印度时报》网站“一带一路”报道中的身份建构
    (一)“一带一路”报道中印度的内生身份建构
        1.大国定位
        2.大国关系的平等伙伴
        3.小国关系的主导者
    (二)“一带一路”报道中印度的社会身份建构
        1.“受害者”与制衡者
        2.暧昧多变的印中关系
    (三)“一带一路”报道中印度对他国的角色建构
四、中印“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策略
    (一)建构身份认知,引领双方友好发展
    (二)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协同传播机制
    (三)加强“一带一路”对印“精准传播”
    (四)用微观叙事完成宏大主题的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成果
致谢
附录
    (一)图表列表
    (二)类目统计表
    (三)样本新闻列表

(10)飞来峰造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研究概况
    第一节 张岱笔下的飞来峰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问题梳理
    第三节 形式分析与图像学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飞来峰五代至宋代造像
    第一节 五代时期造像
    第二节 两宋时期造像
第三章 飞来峰元代造像
    第一节 造像背景
    第二节 佛部造像
    第三节 菩萨部造像
    第四节 其它造像
    第五节 个案研究:飞来峰摩利支天像浅析
第四章 飞来峰元代造像风格来源问题
    第一节 飞来峰元代造像与西夏佛教艺术
    第二节 飞来峰元代造像与“西天梵相”——以菩萨造像为例
    第三节 飞来峰元代造像风格
    第四节 个案研究:飞来峰第93龛四臂观音像分析
第五章 飞来峰元代造像的政治意蕴
    第一节 民族一统的政治局面
    第二节 推崇汉法治国
    第三节 兼容并包、莫不崇奉的宗教政策
    第四节 从《大元至元辨伪录》看飞来峰元代造像的开凿意义
    第五节 附议:造像题记隐含的政治问题
第六章 飞来峰元代造像与永宣造像
    第一节 飞来峰造像与永宣造像的对比
    第二节 永宣造像继承飞来峰造像的历史渊源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四、中国尼泊尔关系研讨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阿里噶尔本体制研究[D]. 伍金加参. 西藏大学, 2021(12)
  • [2]多方参与下的尼泊尔遗产保护管理研究 ——以加德满都谷地巴克塔普尔为中心[D]. 孙迎喆. 东南大学, 2020
  • [3]新时代的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第七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J]. 张长虹,鲍楠. 藏学学刊, 2020(01)
  • [4]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成长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D]. 齐婉兵. 外交学院, 2020(08)
  • [5]2018年《新兴尼泊尔报》涉华报道研究[D]. 张昊.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6]全球灾害中的军事因素与中国军队的国际救灾实践分析[D]. 付琳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7]中国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D]. 王清华.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8]中国与南亚共有性社会风险的复合治理路径探析[J]. 张茂一,王洪树.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20(02)
  • [9]新闻报道中的身份建构:《印度时报》网站“一带一路”议题框架分析[D]. 吉元戎. 长安大学, 2020(06)
  • [10]飞来峰造像研究[D]. 赵雅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中尼关系研讨会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