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林带防护效果试验与理论研究

疏浚林带防护效果试验与理论研究

一、疏透型林带防护效应的实验及理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雄[1](2020)在《阿拉尔垦区农田防护林结构特征及其防护效益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阿拉尔垦区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区实地情况选择典型的防护林带,通过野外调查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的研究和评价了阿拉尔垦区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和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两种农田防护林的成林现状、防护效益,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临时标准地法,详细调查了样地的植被组成和成林现状:新疆杨、胡杨直径结构分布和标准正态分布较为一致,两种农田防护林直径结构分别不合理;林下灌木组成单一,主要有柽柳(Tamarix chinensis)、枸杞(Lycium barbarum);草本较丰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林下优势种,其中常见的草本植物:乳苣(Mulgedium tataricum)、羊角子草(Cynanchum acutum)、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2)将林带各结构因子与物种多样性特征综合分析,影响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结构因子:胸径、林带行数、株行距和疏透度;林带行数、株行距越大,其物种越丰富;稀疏型(新疆杨)、疏透型(胡杨)林带结构物种较丰富;新疆杨防护林的物种较胡杨防护林丰富。(3)不同结构类型的农田防护林防风效果有差异,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好;影响疏透度的主要林带因子:胸径、冠幅、带高、行数等;胸径越大,林带越高防护林防风效果越好;林带行数为2行(胡杨)、34行(新疆杨)时,防风效果最佳;株行距为2.5m×3m(新疆杨)、3.5m×2m(胡杨)时的防风效应最好;林带间距应控制在150m250m之间;不同类型防护林防风效应:新疆杨防护林优于胡杨防护林。(4)通过研究不同农田防护林的小气候、土壤物理性质表明:防护林通过调节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保温保湿)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影响,且新疆杨防护林对田间小气候的调节效应优于胡杨防护林;土壤水分的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且胡杨防护林土壤持水性明显高于新疆杨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对土壤改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厉静文[2](2020)在《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防护林配置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自然条件恶劣,流动沙丘广布,每年大量风沙输入黄河,导致黄河堵塞、河床抬升,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沿岸防护林老化枯死严重,保存率不到20%,急需更新改造,因此营建阻沙型防护林体系对减轻风沙灾害,改善和恢复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良好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为此以乌兰布和沙漠造林树种樟子松、新疆杨、沙枣、旱柳、柽柳、梭梭、花棒、柠条、白刺、油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国内外防护林研究现状基础上根据树种组成(纯林型、阔叶乔灌混交林型和针阔乔灌混交林型)、林龄(低龄、中龄和高龄)和株行距(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设计了3大类81种防护林配置模式。采用风洞模拟研究不同配置防护林的风速频数分布、风速流场和防风效能,对比分析了不同配置防护林的防风效果。根据防风效果筛选出的典型防护林配置模式,采用输沙风洞实验方法开展了输沙量、风蚀速率和降尘量观测,对比研究了不同配置防护林的阻沙和固沙效果。综合防风与阻沙实验结果提出了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防护林配置新模式,为黄河岸边防护林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乔灌混交林带防风能力高于乔木纯林带和灌木纯林带。油蒿、柽柳、沙枣、旱柳、新疆杨组成的阔叶乔灌混交林带和油蒿、柽柳、沙枣、旱柳、樟子松组成的针阔乔灌混交林带防风能力突出。林带防风效能随带高增加而增加,且防风效能最佳区随带高增加向后移动;高密度林带降低风速的作用突出,但随林带高度的增加,密度对其影响减弱。低龄高密度林带防风效果优于同高度疏林,中密度高龄林带防风效果与低龄高密度林带相当。(2)乔灌针阔混交林带固沙能力突出优于乔灌阔叶林带、针叶纯林带和灌木纯林带。相同风速下,林带林龄越大,土壤风蚀速率越小;风速越大,高龄林带减少土壤风蚀作用越明显;不同配置林带带后降尘随距离增加而增多,乔灌混交林带带后总降尘量少于纯林型林带。不同防护林配置模式的土壤输沙量与风蚀速率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林带覆盖下土壤风蚀小于裸露地表。(3)针阔叶乔灌混交林带是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防护林理想的配置模式。综合考虑不同配置林带的防风效果和固沙效果以及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特殊的地理区位和气候环境,研究认为多树种组成的乔灌混交林带,即油蒿、梭梭、柽柳、樟子松、旱柳组成的针阔乔灌林带和油蒿、柽柳、沙枣、旱柳、新疆杨组成的阔叶乔灌林带,是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阻沙型防护林较为理想的配置模式。同时林带营建初期,林带高度有限,增加林带密度可以有效减少风沙入黄量;随林带高度增加,适当间伐增加其疏透性可以保持林带的阻沙能力。

闫桂林[3](2019)在《基于防风林带聚风作用下垂直轴风力机发电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传统化石能源的有限以及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清洁干净、可持续的新能源来代替,利用无污染、可再生且总量丰富的风能进行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解决问题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聚风型风力发电技术,结合防风林林带上方的聚风效应、以及垂直轴风力机的启动风速要求低、无需对风偏航装置、结构安装简单、噪音小的优点,本文提出一种将垂直轴风力机安装在林带上方合适的聚风位置进行风力发电的构想。既能利用防风林林带的聚风效应,增强垂直轴风力机的发电特性,又能利用垂直轴风力机转化林带上方的风能,减缓林带后方风速的恢复,增强林带的防护效应,提高林带的有效防护区域。根据垂直轴风力机和防风林带的流体运动特性,本文选择了Realizable6)-模型作为求解模型。通过将林带处理为多孔介质模型,利用UDF编译林带入口风速以及林带阻力源项,建立了防风林带的流场,比较和分析了不同林带宽度下林带高度内的防风效应和林带上方的聚风效应。基于防风林带的聚风效应和风机安装成本考虑,确定了风机的最佳安装位置,利用滑移网格技术,建立了基于防风林带聚风作用下的垂直轴风力机流场,比较和分析了不同叶尖速比下的垂直轴风力机的发电特性。结果发现:(1)不同林带宽度下,同一高度上林带风速变化规律是一致的;(2)不同林带高度下,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随林带宽度变化的规律一致,林带宽度从0.05H增加到2.5H时,林带有效防护距离先增大,后减小,之后开始稳定,在林带宽度为1.0H时,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最大;(3)不同林带宽度下,林带上方不同高度的风速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林带高度从1.25H增加到1.75H时,林带上方聚风出现的最大风速值的增加速率是最大的,结合垂直轴风力机的安装成本以及风速增加比,本文选择在林带上方竖直高度为1.75H处安装垂直轴风力机进行风力发电;(4)随着叶尖速比的增大,风力机单个叶片的最大转矩系数出现的方位角增大,风力机在叶尖速比为2.5的时候,Cp取得最大值;(5)林带上方的聚风效应虽然使得风速增加,但只有在林带宽度为1.5H、叶尖速比为2.5时,风力机的Cp比无林带时高,其他林带宽度和叶尖速比下,Cp均比无林带时的低;(6)不同林带宽度和叶尖速比下,有林带聚风作用下,垂直轴风力机的可发电量明显高于无林带下的可发电量,在本文选用的垂直轴风力机参数下,当叶片高度为500mm,叶尖速比为2.5时,1.5H林带宽度下的可发电量达到68.7W,相比无林带时的可发电量31.1W,提高了1.2倍,可发电量提升明显。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及方法有助于防风林和垂直轴风力机的数值模拟研究,为增加防风林林防护效应提供一种新的方法的同时,也为垂直轴风力机的聚风发电技术与自然物的结合提供了一个新的应用方向。

范慧涛[4](2019)在《御道口樟子松防护林防风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承德坝上地区防护林防风效能,选取御道口沙地樟子松防护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风洞试验,研究不同树高以及不同疏透度的防护林林带后风速规律,分析防护林防风效能;选取最适疏透度下的樟子松防护林,借鉴传统林分密度控制图绘制方法,研制樟子松防风效能密度控制图,分析林分因子与防风效能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风洞试验并结合野外调查结果,对不同树高樟子松防护林防风效能进行研究。随着树高的增长,防护林林带后风速和相对风速都是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防风效能与树高呈正比,6m为16.19%、10m为21.02%、14m为25.16%、18m为31.37%。不同树高樟子松防护林林带后防风效能差异显着。林带后防护林防风效能随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林带后1H处防风效能最大,20H处最小。林带后防护林防风效能随垂直距离的增高而减小,30cm处防风效能最大,300cm处最小。(2)通过风洞试验,对不同疏透度樟子松防护林的防风效能进行研究。林带后风速、相对风速随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的增加而增大,防风效能随水平和垂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水平距离1H、垂直距离30cm处防风效能最大。紧密型、疏透型和通风型防护林防风效能,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疏透型(0.5-0.6)防护林防风效能最大,通风型最差,紧密型防风效能介于疏透型和通风型之间。(3)利用树干解析数据,并结合二类调查资料,研究了樟子松防护林林木因子间及林分因子间相互关系。林木因子方面,选取Logistic、Gompertz、Richards以及Korf四种经验方程拟合樟子松树高、胸径生长规律,并研究樟子松树高与胸径的关系。樟子松树高生长规律符合Gompertz模型,树高与年龄变化呈正相关,即树高随年龄的变大而不断增长;胸径生长规律与树高相似同样符合Gompertz模型,胸径与年龄变化呈正相关;胸径与树高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符合二次函数的变化趋势。林分因子方面,通过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最大密度线、自然稀疏线等经验方程,拟合樟子松林分因子间相互关系,建立了樟子松防护林林分生长模型。(4)基于传统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绘制方法,拟合樟子松人工林林分蓄积量相关模型及参数,以林分密度控制为基础,拟合林分蓄积量与防风效能的相关模型及参数,综合林分树高、林分胸径、密度等因子,绘制樟子松防风效能密度控制图,并分析其林分因子间关系,介绍防风密度控制图应用方法。

牛庆花[5](2019)在《御道口地区主要林分类型防护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御道口牧场冬季风沙频繁,气候恶劣,草场逐渐退化沙化,防风固沙林的建设有效防治了风沙,明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了探究承德坝上地区典型林分防护效益的规律,以御道口牧场华北落叶松防护林带和4种防护林分(Ⅰ樟子松纯林、Ⅱ华北落叶松纯林、Ⅲ樟子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Ⅳ樟子松榆树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及风洞试验,分别对华北落叶松防护林带的防风效应以及4种不同防护林分的小气候效益和土壤改良效益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华北落叶松防护林带具有明显的防风规律。在水平方向上,风速在带后1H处出现最小值,同时防风效能达到最大,但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风速在逐渐升高而防风效能呈逐渐下降趋势,10H之后趋势均变缓。林带背风面1H10H范围内形成的风速降低区,是林带主要保护区和作用范围。1H10H区域内风速值降低幅度为15%55%;10H15H区域内风速降低约8%15%;15H20H区域内风速降低程度相对较小,降低约2%8%;直至林后20H处,风速值基本恢复到旷野风速值水平,其防风效能仅为2.16%。在垂直方向上,牧场防护林林后防风效能的变化趋势为:0.3 m>0.5 m>1 m>2 m,风速的分布规律与防风效能正好相反,为:0.3 m<0.5 m<1 m<2m。2)4种不同防护林分有明显的降温增湿效应,且降温增湿规律具有一致性,即为:Ⅳ>Ⅲ>Ⅰ>Ⅱ。各林分内各高度(0.3m、1m和2m)处的气温日变化、空气相对湿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温日变化是先呈上升趋势,在14:00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下降,但18:00时的空气温度仍比8:00时高,而空气相对湿度与空气温度的日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即先呈下降趋势,在14:00时达到最小值,而后逐渐上升,但18:00时的空气相对湿度仍比8:00时低。在垂直高度上,各林分内的空气温度均有:0.3m<1m<2m,而空气相对湿度则呈现出其相反的变化规律,即0.3m>1m>2m。3)4种不同防护林分对土壤质地结构及理化性质均有明显的改良作用,但各林分的改良效果具有差异性,其对表层土的改良最显着。Ⅰ和Ⅱ林分在0-10cm、10-20cm、20-40cm土层均为壤砂土,在40-60cm土层均为砂土,但总体均为壤砂土;Ⅲ林分,在0-10cm、10-20cm土层均为砂壤土,在20-40cm、40-60cm土层均为壤砂土,但总体为砂壤土;Ⅳ林分各土层均为砂壤土,总体也呈现为砂壤土。综合来看,Ⅳ林分对土壤质地的改良最好,Ⅲ林分次之,Ⅰ和Ⅱ林分差一些。相对于CK,各林分中各养分指标的规律一致,表现为:Ⅳ>Ⅲ>Ⅰ>Ⅱ,土壤容重表现为:Ⅱ>Ⅰ>Ⅲ>Ⅳ,土壤pH值表现为:Ⅳ>Ⅱ>Ⅰ>Ⅲ。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各理化性质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且土层之间的差异减少。4)土壤理化性质各因子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粒径<0.25mm的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与土壤全磷、全钾、速效磷含量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土壤容重与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全磷、速效磷含量呈正相关,但未达显着水平。土壤pH值与其他因子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杨阳[6](2017)在《库布其沙漠灌溉农田沙害防治体系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通过对库布其沙漠灌溉农田防风阻沙林、农田防护林、农田内部风蚀防控技术及其成效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配置防风阻沙林防风效果以及带间植被恢复状况;不同配置灌溉农田防护林带及林网的防风效果;不同灌溉农田免耕留茬的防风蚀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防风阻沙林防风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林种、配置、带距、带数等,沙柳柠条两种防风阻沙林在防风效果上存在差异性,行带式配置的防风阻沙林防风效果存在累加性,4带后趋于平稳。行带式配置林带防风效果要优于随机配置。随着带间距增大,林带的防风效果逐渐下降,带间植被状况变好。(2)不同结构林带的防风效能差异明显,其中,疏透型林带带后平均防风效能为17.64%,通风型为13.13%,紧密型为12.31%。不同高度林带防风效能差异明显,7、11、14m高度带后防风效能为13.71%、16.05%、18.33%。随着林带高度越高,林带的防风效能也呈线性增大。不同林带的防风效能林带与风向的夹角与防风效能呈正弦函数,当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防风效能达到最大,夹角在30°以内时,林带基本失去了防风效能。农田防护林网的防风效果具有累加性。(3)农田留茬能够显着改变近地表0~20cm风场结构,增加近地表10~20%的防风效能,降低11~41%的输沙量。农田留茬措施对农田沙害以及风蚀具有着明显的防控效果,有效的降低地表风蚀量,减弱地表的风蚀3~7倍,且留茬高度越高且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防控的效果逐渐增加。农田留茬能够有效的保护土壤细颗粒,维持土壤分形维数。

段娜,刘芳,徐军,陈海玲,张格,郝玉光[7](2016)在《乌兰布和沙漠不同结构防护林带的防风效能》文中研究说明为对乌兰布和沙漠地区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乌兰布和沙漠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防护林带进行风速观测,结果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林带高度、结构、疏透度等因子有关,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平均为41.37%,疏透型次之,为29.58%,通风型防风效果最差,为23.92%。林带防风效能较好的疏透度为40%50%,随着林带总平均疏透度的增加,防风效能显着降低。分层疏透度不同也直接影响防风效果,因此,林带结构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分层疏透度应控制在林冠层30%50%,林干层50%。

彭帅[8](2015)在《河北坝上农田防护林带结构配置及防护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北坝上地区春季土壤风蚀不仅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也对当地种植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农田防护林是减缓农田土壤风蚀、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稳定种植业产量的有效措施。坝上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大多是20世纪“三北防护林”体系及近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设计营造的。由于该区域处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心位置,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不利于乔木防护林生长,加之营造时间长、管理粗放和经营手段落后,部分农田防护林带处于衰退和死亡状态,其配置结构和防护水平已不能满足农田保护的需求。本文野外实验区域选定于河北坝上西北部的康保县,在总结前人研究资料和对研究区多条农田防护林带调查和实地观测基础上,对河北坝上农田防护林成林现状、结构配置及防护效益开展研究,并取得以下结论。(1)康保县的农田防护林带大多已处于衰退期,或是过熟林,且树种单一,以纯杨树林居多。林带内的树木配置以品字形和矩形为主,通过对比发现品字形林带配置方式有利于减少栽植数量和占地面积。(2)林带树种搭配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灌木生长状况较之乔木在当地适应性更好,但灌木林带防护距离较小,杨树等乔木生长状况差但防护距离大,而乔灌混交配置方式能够兼顾防风效能和防护距离,是研究区农田防护林带树种配置的首选。(3)林带宽度和株行距配置的优化分析表明,研究区疏透型林带带宽应在10m以内,通风型应控制在1015m的范围内;林带行距以青杨为例,通过回归分析和理论推导,得出适合青杨林带的株行距为2.5m×3m或者3m×4m。(4)不同结构类型林带的防风效应观测结果表明,疏透型、紧密型和通风型三种结构类型的林带都有明显削弱林后风速的作用,且风速削弱的程度和范围具有明显差异。以20cm高度的防风效应为主要参考,林后三种林带平均防风效应疏透型为20.5%>紧密型为18.8%>通风型仅为12.9%。疏透型林带在林后形成了210H的弱风区域;紧密型林带林后附近风速削弱程度剧烈,在2H处防风效应达到40.5%,7H恢复到对照风速的91%,林后形成了25H的弱风区域;通风型林带在林后形成了510H的弱风区域,防风效能低,仅有7H处达到20%左右。三个垂直高度上的平均防风效能:疏透型19.1%>紧密型18.6%>通风型12.6%,且呈现出随着高度上升风速增大且防风效应降低的特征。最大效应值出现在紧密型林后3H处的20cm高度上,防风效应为40.5%;最小效应值出现在通风型林后20H处的20cm高度,效应值仅为5.4%。不同高度间的防风效能差异并不大,紧密型林带三个高度上的防风效应最为接近,均差为1.7%,疏透型林带差异明显,均差为7.7%。(5)其他防护效益分析结果表明,①疏透型、紧密型和通风型三种结构林带对林后土壤均有明显的增温、增湿作用,且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对土壤温度、湿度的提升效果:疏透型>紧密型>通风型。②林后土壤粒度分析表明林后土壤粒径12mm范围内的极粗砂颗粒及粒径小于0.25mm的易受风蚀颗粒的含量与林带防风效能关系密切;疏透型、紧密型和通风型三种林带背后粒径<0.05mm的颗粒在林后20H处均具有较高值,分别为8.94%、8.31%、7.38%,这可能是流经防护林的颗粒物由于动能减弱沉降在近林缘附近累积而成。③研究区疏透型、紧密型和通风型三种类型林带林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均有所改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粒径<0.05mm的颗粒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系数为0.862,与土壤容重为-0.833,表明粒径<0.05mm的土壤颗粒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容存在直接影响。

包岩峰[9](2015)在《基于流场分析的绿洲防护林防风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天然荒漠植被退化、湿地萎缩、土壤盐渍化加剧、土地风蚀等问题十分严重,是沙漠中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绿洲及外围营建防护林体系对保护绿洲生态安全,维护绿洲生产建设稳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具有多年的防护林建设经验,对绿洲现有的防护林体系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评价,可以为营建新的防护林体系提供示范样板及实践模式,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受损的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初叶期5种不同配置结构的防护林带(网)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林网内空间多点风速的同步观测,分析不同林网内的风速流场、风速统计及频数分布、风速半方差变异函数模型以及基于有效防护面积的防风效能,探究不同防护林带(网)模式的防风效果,并筛选出具有较好防风效果的防护林林带(网)模式。通过风洞模拟试验,进一步对选取的防护林带(网)模式在不同风速下单林带、单林网及多林网叠加的防风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具有高防风效能的防护林带(网)新模式。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野外实验得出疏透结构大网格林网2,窄林带小网格乔灌混交林网3和窄林带小网格乔木纯林林网4均发挥着较好的防风效果。林网2内96.4%土地面积上的防风效能在70%以上,林网3内92%土地面积上的防风效能在55%以上,在60%防风效能以上,乔灌混交配置的林网3的有效防护比约为纯林林网4的2.5倍。(2)野外实验得出风向变化使5种典型林网内的防风效能分别减少了约5%、10%、18%、15%及0%,对大网格林网内的风速流场分布及防风效能影响较大,对窄林带小网格影响并不明显。“U”配置林网其开口处要避免朝向主害风向,以免扰乱、降低林网内的防风效能。“□”型配置的纯林林网可以将风向夹角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充分发挥长副林带的防护作用,林网内的风速流场及防风效能较为稳定。(3)风洞模拟实验得出紧密结构的林带及高度较高的林带发挥着较好的防护效应,在相对较高防风效能以上,林带的有效防护面积及防护比大小均为6 cm紧密林带>8 cm疏透林带>6 cm疏透林带。由林带结构造成的最大差异为6 cm紧密结构林带的有效防护面积及防护比比疏透林带大2367.9cm2(47.3%);林带高度造成的最大差异为8 cm高林带的有效防护面积及防护比比6 cm高林带大1373.8 cm2(21.2%)。(4)风洞模拟实验得出不同配置林网(D=10H)模式当防风效能在50%以上即削弱一半以上的风速,各林网模式的有效防护面积及百分比大小依次为8 cm乔灌混交林网5407.2 cm2(75.1%)>6 cm乔灌混交林网5025.6 cm2(69.8%)>6 cm乔木+灌木混合林网4816.8cm2(66.9%)>8 cm纯林林网4161.6 cm2(50.3%)>6 cm纯林林网3038.4 cm2(42.2%),乔灌混交配置的林网模式及乔木+灌木混合的林网模式发挥了较好的防护效应。优化的乔木+灌木混合的林网模式在高防风效能发挥着较好的防护效果。(5)风洞模拟实验得出不同配置林网(D=6H)模式当防风效能在50%以上,各防护林林网模式的有效防护面积依次为8 cm乔灌混交林网>6 cm乔灌混交林网>8cm纯林林网>6 cm纯林林网。其中,6 cm和8cm两种林带高度的窄林带乔灌混交林网配置模式其有效防护比比纯林林网模式分别高2.1倍(38.1%)和1.6倍(29.1%),可见乔灌混交配置的防护林林网模式可以发挥出较好的防护效果。林带高度对相同配置防护林网模式防风效果的影响为,8 cm纯林林网的有效防护比比6 cm纯林林网大14.3%,8 cm乔灌混交林网的有效防护比比6 cm乔灌混交林网大5.3%。(6)风洞模拟实验得出在6林网叠加的窄林带(D=6H)纯林复合林网内,从网格1至网格6风速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逐渐减小,风速平均值整体呈减小趋势。防风效能在网格1逐渐增加,网格2为过渡,在网格3、林网4内达到最大,之后趋于一个稳定值;当防风效能在60%以上,与相同配置的单林网(16.8%)比较,网格2内的有效面积防护比增加72.2%,网格3、网格4内增加83.2%,网格5内增加82.6%,网格6内增加79.3%,平均每个叠加后的网格内的有效防护比比单林网增加近5倍。(7)风洞模拟实验得出在6林网的叠加窄林带(D=6H)乔灌混交复合林网内,网格1至网格6风速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逐渐减小,风速平均值整体呈减小趋势。防风效能在网格1过渡,网格2、网格3内即达到最大,之后趋于一个稳定值;当防风效能在70%以上,与相同配置的单林网有效防护比(23.3%)比较,网格2、网格3内的有效防护比增加76.6%,网格4内增加72.3%,网格5内增加74.4%,网格6内增加68.3%,平均每个叠加后的网格内的有效防护比比单林网增加近3倍。

罗万银,董治宝,钱广强,马立鹏[10](2012)在《栅栏防护体系空气动力学效应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栅栏防护体系的空气动力学效应研究是揭示其防护机理的重要基础,也是风沙工程学和风沙物理学应用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全面综述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栅栏防护体系空气动力学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各个时期的主要成果作以介绍,并对几种代表性防护栅栏最佳疏透度的确定方法及范围分别加以对比分析。分析认为,对栅栏空气动力学效应已取得了相对较深的认识,并且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对于认识栅栏防护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但影响栅栏防护效益的因素是复杂的,众多研究都运用了过多的简化与假设,而且研究者们对于栅栏防护效应的理解不同以及所强调的保护侧重点不同导致评判的标准也各不相同,最终得到的最佳疏透度也有所差异,不能直接运用于实践中。鉴于此,在将来的研究中运用现代测量技术获取可靠的数据资料仍然很重要。

二、疏透型林带防护效应的实验及理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疏透型林带防护效应的实验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阿拉尔垦区农田防护林结构特征及其防护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田防护林发展历史
        1.2.2 农田防护林树种选择研究
        1.2.3 农田防护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1.2.4 防护林结构及林带疏透度研究
        1.2.5 农田防护林防护效应研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点
        2.1.3 植被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样地调查
        2.2.2 土壤样品采集
        2.2.3 风速与小气候测定
        2.2.4 疏透度的测定
        2.2.5 数据整理与计算
第3章 阿拉尔垦区农田防护林植物区系组成及样地基本概况
    3.1 植物区系基本组成
    3.2 样地基本概况
    3.3 林带直径结构分布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阿拉尔垦区农田防护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4.1 新疆杨、胡杨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差异分析
    4.2 径级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3 林带行数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4 林带高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5 林带株行距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6 疏透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7 小结
第5章 阿拉尔垦区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研究
    5.1 农田防护林的防风效益
        5.1.1 林带结构对疏透度的影响
        5.1.2 水平梯度下林带防风效能的变化
        5.1.3 垂直梯度下林带防风效能的变化
    5.2 农田防护林的小气候效益
        5.2.1 农田防护林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5.2.2 农田防护林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5.3 农田防护林的改良土壤效益
        5.3.1 农田防护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5.3.2 农田防护林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农田防护林树种组成
        6.1.2 物种多样性
        6.1.3 防风效益
        6.1.4 小气候与改良土壤效益
        6.1.5 农田防护林可持续发展建议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防护林配置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防护林结构
        1.2.2 风速流场研究方法
        1.2.3 防护林防护效益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植被
    2.3 气候
    2.4 土壤
3 研究方法
    3.1 防风实验
        3.1.1 实验设备
        3.1.2 实验材料
        3.1.3 风速观测
        3.1.4 分析方法
    3.2 固沙实验
        3.2.1 实验设备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布设
        3.2.4 分析方法
4 不同配置防护林防风效果研究
    4.1 纯林型林带
        4.1.1 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4.1.2 林带风速流场分布特征
        4.1.3 防风效能变化特征
    4.2 阔叶乔灌混交型林带
        4.2.1 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4.2.2 风速流场分布特征
        4.2.3 防风效能变化特征
    4.3 针阔乔灌混交型林带
        4.3.1 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4.3.2 风速流场分布特征
        4.3.3 防风效能变化特征
    4.4 小结
5 不同配置防护林固沙和阻沙效果研究
    5.1 纯林型林带
        5.1.1 土壤输沙量
        5.1.2 土壤风蚀速率
        5.1.3 降尘量
        5.1.4 降尘分布特征
    5.2 乔灌混交型林带
        5.2.1 土壤输沙量
        5.2.2 土壤风蚀速率
        5.2.3 降尘量
        5.2.4 降尘分布特征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存在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基于防风林带聚风作用下垂直轴风力机发电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风力发电机类型
        1.1.3 聚风型风力发电技术
    1.2 研究现状
        1.2.1 聚风型垂直轴风力机的研究现状
        1.2.2 防风林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防风林带和垂直轴风力机的理论模型
    2.1 数值模拟方法的选取
    2.2 垂直轴风力机的模型建立
        2.2.1 垂直轴风力机的数学模型
        2.2.2 垂直轴风力机的结构与参数
    2.3 防风林带的模型建立
        2.3.1 林带结构的多孔介质模型
        2.3.2 防风林的结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防风林带流场的建立及分析
    3.1 计算域的确定
    3.2 网格布置
        3.2.1 网格划分
        3.2.2 网格无关性验证
    3.3 控制方程
    3.4 边界条件的设定
        3.4.1 入口边界条件
        3.4.2 出口边界条件
        3.4.3 上下边界条件
    3.5 求解控制设定
        3.5.1 求解方法及其参数设定
        3.5.2 监视器的设定
    3.6 计算结果与分析
        3.6.1 不同宽度下林带风速变化
        3.6.2 不同高度下林带风速变化
        3.6.3 不同宽度下不同高度的防风情况
        3.6.4 不同宽度下不同高度的聚风情况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风林带聚风作用下垂直轴风力机流场的建立与分析
    4.1 几何模型的建立
        4.1.1 垂直轴风力机的几何模型
        4.1.2 防风林带与风机整体布置
    4.2 网格布置
    4.3 控制方程
    4.4 边界条件的设定
    4.5 求解控制设定
        4.5.1 求解方法及其参数
        4.5.2 监视器的设定
    4.6 计算结果分析
        4.6.1 流场分析
        4.6.2 不同叶尖速比下的风轮叶片转矩分析
        4.6.3 不同叶尖速比下的Cp分析
        4.6.4 不同叶尖速比下的可发电量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林带疏透度及阻力源项自定义函数
附录二 入口边界及源项自定义函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4)御道口樟子松防护林防风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防风效能研究进展
        1.2.2 防风效能密度控制图研究进展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展望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土地与土壤
    2.6 植被状况
3 研究方法
    3.1 样地设置与调查
        3.1.1 带状防护林样地选取
        3.1.2 片状防护林样地选取
    3.2 野外试验
    3.3 风洞模拟试验
    3.4 林带疏透度计算
    3.5 防风效能以及相对风速的计算
    3.6 防护林防风效能密度控制图的编制
        3.6.1 实地调查
        3.6.2 林木因子间关系
        3.6.3 防风效能密度控制图的相关模型
        3.6.4 绘制防风效能密度控制图
    3.7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樟子松防护林防风效能研究
        4.1.1 樟子松防护林不同树高防风效能
        4.1.2 不同疏透度防风效能研究
        4.1.3 小结
    4.2 樟子松密度控制图研制
        4.2.1 樟子松林木因子间相互关系分析
        4.2.2 樟子松林分因子间相互关系分析
        4.2.3 樟子松防护林防风效能密度控制图绘制
        4.2.4 小结
5 讨论
    5.1 樟子松防护林防风规律
    5.2 樟子松林木及林分因子间相互关系
    5.3 樟子松防风效能密度控制图绘制及应用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读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
致谢

(5)御道口地区主要林分类型防护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防风效益研究进展
        1.2.2 小气候效益研究进展
        1.2.3 土壤改良效益研究进展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展望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水文气象特征
    2.3 土壤植被
    2.4 土地利用现状
    2.5 自然灾害
3 研究方法
    3.1 防护林带防风效能的测定
        3.1.1 野外观测
        3.1.2 风洞试验
        3.1.3 参数计算
    3.2 防护林小气候与土壤改良效应的测定
        3.2.1 标准样地的布置与设计
        3.2.2 小气候效应的测定
        3.2.3 土壤改良效应的测定
    3.3 数据处理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林带的防风效益
        4.1.1 林带后风速流场的分布特征
        4.1.2 林带防风效能水平距离上的特征分析
        4.1.3 林带防风效能垂直高度上的特征分析
    4.2 改善小气候效益
        4.2.1 空气温度
        4.2.2 空气相对湿度
    4.3 土壤改良效益
        4.3.1 土壤机械组成
        4.3.2 土壤容重
        4.3.3 土壤有机质
        4.3.4 土壤氮元素
        4.3.5 土壤磷元素
        4.3.6 土壤钾元素
        4.3.7 土壤pH
        4.3.8 土壤理化性质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5 讨论
    5.1 防护林带防风效益的分析
    5.2 防护林分小气候效益的分析
    5.3 防护林分土壤改良效益的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6)库布其沙漠灌溉农田沙害防治体系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风蚀
        1.2.2 防护林体系及模式
        1.2.3 防护林效益
        1.2.4 保护性耕作措施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3.1 库布其沙漠灌溉农田风蚀防控体系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特征
    2.5 水文特征
    2.6 植被状况
3 防风阻沙林效益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观测内容
    3.2 单带柠条林与沙柳林防风效果分析
    3.3 行带式配置柠条与沙柳林防风效果分析
    3.4 行带式与随机式柠条林防风效果分析
    3.5 不同带间距柠条林防风效果分析
    3.6 防风阻沙林带间植被分析
        3.6.1 柠条防风阻沙林带间植被分析
        3.6.2 沙柳防风阻沙林带间植被分析
4 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观测内容
    4.2 林带结构对防风效果的影响
    4.3 林带高度对于防风效果的影响
    4.4 风向对防护林防风效果的影响
    4.5 不同主林带间距防护林防风效果的分析
5 灌溉农田留茬沙害防治效益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观测内容
    5.2 农田留茬对防风效果的影响
    5.3 农田留茬对风沙流结构的影响
    5.4 农田留茬对风蚀量的影响
    5.5 农田留茬对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
6 结论与讨论
    6.1 讨论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乌兰布和沙漠不同结构防护林带的防风效能(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选择
    2.2 风速观测
    2.3 林带高度观测
    2.4 防风效能观测
    2.5 疏透度观测
    2.6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同一林带不同位置防风效能的分析
    3.2 林带高度对防风效能的影响
    3.3 不同林带结构类型对防风效能的影响
    3.4 林带疏透度与防风效能的关系
    3.5 不同防护林降低风速效应
4 讨论
5 结论

(8)河北坝上农田防护林带结构配置及防护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林带结构的研究
        1.2.2 林带优化配置模式研究
        1.2.3 防护效益研究
    1.3 选题来源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水文条件
    2.5 土壤条件
    2.6 植被条件
    2.7 耕地与林地的分布
3 研究内容、目的与方法介绍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方法
        3.3.1 实验样地的选择
        3.3.2 林带测量步骤
        3.3.3 疏透度的计算
        3.3.4 林带防风效应的观测
        3.3.5 农田土温及湿度的测量
        3.3.6 土壤粒度及土壤容重的测定
        3.3.7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4 技术路线图
4 林带的结构配置
    4.1 树木配置方式
    4.2 林带树种的搭配
        4.2.1 不同树种搭配的成林状况
        4.2.2 不同树种搭配方式的防风效应
    4.3 林宽的确定
    4.4 株行距的确定
5 农田防护林带的生态效益研究
    5.1 农田防护林带的防风效应
        5.1.1 不同水平距离上防风效应的特征
        5.1.2 不同垂直高度上防风效应的特征
    5.2 林后土壤温度的变化
        5.2.1 土壤温度的变化
        5.2.2 土壤温度与防风效能的关系
    5.3 林后土壤湿度的变化
        5.3.1 不同水平距离上的土壤湿度
        5.3.2 土壤湿度的显着性评价
    5.4 林带的土壤改良效益
        5.4.1 不同结构类型林带的土壤粒度组成
        5.4.2 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5.4.3 土壤有机质、容重与粒径<0.05mm土壤颗粒的关系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基于流场分析的绿洲防护林防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防护林带结构研究进展
        1.2.2 绿洲防护林防护效益研究
        1.2.3 防护林带(网)风速流场研究
        1.2.4 防护林带(网)有效防护面积研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水文
        2.1.6 植被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试验区简介
3 研究方法
    3.1 野外实验
        3.1.1 防护林网概况
        3.1.2 实验布设
    3.2 防护林网风速风向观测
    3.3 风洞模拟实验
        3.3.1 实验风洞及仪器
        3.3.2 树木模型制作及相关参数
        3.3.3 观测点布设
    3.4 分析方法
        3.4.1 风速数据空间插值法
        3.4.2 风速统计分析
        3.4.3 风速变异函数
        3.4.4 防风效能
        3.4.5 风速加速率
4 不同配置绿洲防护林网防风效果野外试验
    4.1 不同林网内风速流场分布
        4.1.1 林网1内风速流场分布
        4.1.2 林网2内风速流场分布
        4.1.3 林网3内风速流场分布
        4.1.4 林网4内风速流场分布
        4.1.5 林网5内风速流场分布
    4.2 不同配置林网内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4.3 不同配置林网内风速分布变异函数
    4.4 不同配置林网的防风效能
        4.4.1 林网1内的防风效能
        4.4.2 林网2内的防风效能
        4.4.3 林网3内的防风效能
        4.4.4 林网4内的防风效能
        4.4.5 林网5内的防风效能
    4.5 小结
5 风向变化对不同配置绿洲防护林网防风效果的影响
    5.1 风向变化对不同林网内的风速流场的影响
        5.1.1 风向变化下林网1内风速流场分布
        5.1.2 风向变化下林网2内风速流场分布
        5.1.3 风向变化下林网3内风速流场分布
        5.1.4 风向变化下林网4内风速流场分布
        5.1.5 风向变化下林网5内风速流场分布
    5.2 风向变化对不同林网内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的影响
    5.3 风向变化对不同林网内风速变异函数的影响
    5.4 风向变化对不同林网内防风效能的影响
        5.4.1 风向变化下林网1内防风效能分析
        5.4.2 风向变化下林网2内防风效能分析
        5.4.3 风向变化下林网3内防风效能分析
        5.4.4 风向变化下林网4内防风效能分析
        5.4.5 风向变化下林网5内防风效能分析
    5.5 小结
6 典型林带防风效果的风洞模拟试验
    6.1 紧密结构6 cm林带模型防风效果
        6.1.1 林带模型前后风速流场的变化
        6.1.2 林带模型前后的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6.1.3 林带模型前后风速变异函数
        6.1.4 林带模型的防风效能
        6.1.5 林带模型风速加速率分布
    6.2 疏透结构6 cm林带模型防风效果
        6.2.1 林带模型前后风速流场的变化
        6.2.2 林带模型前后的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6.2.3 林带模型前后风速变异函数
        6.2.4 林带模型的防风效能
        6.2.5 林带模型风速加速率分布
    6.3 疏透结构8 cm林带模型防风效果
        6.3.1 林带模型前后风速流场的变化
        6.3.2 林带模型前后的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6.3.3 林带模型前后风速变异函数
        6.3.4 林带模型的防风效能
        6.3.5 林带模型风速加速率分布
    6.4 小结
7 典型林网及优化林网的防风效果风洞模拟试验
    7.1 乔木林网模型防风效果
        7.1.1 乔木林网模型内及前后风速流场的变化
        7.1.2 乔木林网模型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7.1.3 乔木林网模型风速分布变异函数
        7.1.4 乔木林网模型防风效能
        7.1.5 乔木林网模型风速加速率分布
    7.2 乔灌混交林网模型防风效果
        7.2.1 乔灌混交林网模型内及前后风速流场的变化
        7.2.2 乔灌混交林网模型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7.2.3 乔灌混交林网模型风速分布变异函数
        7.2.4 乔灌混交林网模型防风效能
        7.2.5 乔灌混交林网模型风速加速率分布
    7.3 相同植被盖度乔灌优化模型防风效果
        7.3.1 乔木+灌木混合林网模型内及前后风速流场的变化
        7.3.2 乔木+灌木混合林网模型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7.3.3 乔木+灌木混合林网模型风速分布变异函数
        7.3.4 乔木+灌木混合林网模型防风效能
        7.3.5 乔木+灌木混合林网模型风速加速率分布
    7.4 高度增加对乔木林网模型防风效果的影响
        7.4.1 高度增加对乔木林网模型内及前后风速流场的影响
        7.4.2 高度增加乔木林网模型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7.4.3 高度增加乔木林网模型风速分布变异函数
        7.4.4 高度增加乔木林网模型防风效能
        7.4.5 高度增加对乔木林网模型风速加速率的影响
    7.5 高度增加对乔灌混交林网模型防风效果的影响
        7.5.1 高度增加对乔灌混交林网模型内及前后风速流场的影响
        7.5.2 高度增加乔灌混交林网模型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7.5.3 高度增加乔灌混交林网模型风速分布变异函数
        7.5.4 高度增加乔灌混交林网模型防风效能
        7.5.5 高度增加对乔灌混交林网模型风速加速率的影响
    7.6 小结
8 复合林网防风效果的风洞模拟实验
    8.1 不同配置典型林网模型防风效果
        8.1.1 不同配置及高度对林网模型风速流场的影响
        8.1.2 不同配置林网模型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8.1.3 不同配置林网模型风速分布变异函数
        8.1.4 不同配置及高度林网模型防风效能变化
        8.1.5 不同配置及高度对林网模型风速加速率的影响
    8.2 乔木复合林网模型防风效果
        8.2.1 乔木复合林网模型内风速流场分布
        8.2.2 乔木复合林网模型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8.2.3 乔木复合林网模型风速分布变异函数
        8.2.4 乔木复合林网模型内防风效能变化
        8.2.5 乔木复合林网模型对风速加速率的影响
    8.3 乔灌复合林网模型防风效果
        8.3.1 乔灌复合林网模型内风速流场分布
        8.3.2 乔灌复合林网模型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8.3.3 乔灌复合林网模型风速分布变异函数
        8.3.4 乔灌复合林网模型内防风效能变化
        8.3.5 乔灌复合林网模型对风速加速率的影响
    8.4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疏透型林带防护效应的实验及理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阿拉尔垦区农田防护林结构特征及其防护效益研究[D]. 王雄. 塔里木大学, 2020(11)
  • [2]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防护林配置模拟研究[D]. 厉静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基于防风林带聚风作用下垂直轴风力机发电特性的研究[D]. 闫桂林. 广西大学, 2019(06)
  • [4]御道口樟子松防护林防风效能研究[D]. 范慧涛.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御道口地区主要林分类型防护效益分析[D]. 牛庆花.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6]库布其沙漠灌溉农田沙害防治体系效益分析[D]. 杨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2)
  • [7]乌兰布和沙漠不同结构防护林带的防风效能[J]. 段娜,刘芳,徐军,陈海玲,张格,郝玉光. 科技导报, 2016(18)
  • [8]河北坝上农田防护林带结构配置及防护效益研究[D]. 彭帅. 河北师范大学, 2015(11)
  • [9]基于流场分析的绿洲防护林防风效果研究[D]. 包岩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 [10]栅栏防护体系空气动力学效应研究进展[J]. 罗万银,董治宝,钱广强,马立鹏. 中国沙漠, 2012(04)

标签:;  ;  ;  ;  ;  

疏浚林带防护效果试验与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