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城市标志”设计与建设构想

乐山“城市标志”设计与建设构想

一、乐山“城标”设计与建设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祝勇[1](2021)在《故宫文物南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抬着棺材找坟地:烽烟南渡一、山河已然破碎,故宫何谈完整1931年9月19日早上九点,时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的李宗侗先生像往常一样走出北京南城丞相胡同的家门,乘一辆洋车前往故宫博物院上班,过顺直门1,听到路边叫卖号外的声音,他让车夫停车,买了一张报纸。上面的大字标题,让他悚然一惊。2

章煜洁[2](2021)在《乐山市体育中心场馆运营管理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观念的转变,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体育场馆开放的需求日益迫切。公共体育场馆是政府提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了公共体育场馆的相关资料,为进一步推动本文的写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运用PEST理论模型对乐山市体育中心场馆的运营现状的政治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技术因素的分析,分析出目前乐山市体育中心场馆在运营管理中所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最后通过实地考察法及专家访谈法,了解目前在场馆运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本研究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乐山市体育中心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并向中央、省级、市级上争取了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专项资金支持。这一方面减轻场馆建设以及维护费用,另一方面也减少广大群众对运动支出经济负担。2.乐山市体育中心有非常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其处于市中心黄金地段,且目前是乐山市唯一的多功能体育场馆,能够有效吸引群众来此参与体育运动。3.乐山市体育中心场馆能够承办很多群众喜爱的省市级体育比赛项目,具有丰富的赛事经验。并且在诸多赛事项目中宣传体育观念,让体育强国深入人心,促使乐山市体育中心成为乐山市人民最喜欢的运动场所。4.乐山市体育中心场馆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场馆设备设施老化、管理体系待完善、专业人才待补充、服务项目待增加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提升健身环境、推动场馆科学化管理、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服务质量及积极开展全民健身等各类活动的解决对策。

朱厢炜[3](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提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帅静茹[4](2020)在《乐山城市品牌建设与传播方案策划》文中提出当前,对于城市旅游业来说,城市竞争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市品牌的竞争。乐山市是四川省的旅游大市,作为一个以旅游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城市,乐山在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情况下,却出现了旅游产业增长乏力、收入结构不理想等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延长产业链打造全域旅游、促进城市建设与发展,本设计拟打造和推广乐山市城市品牌。首先,基于乐山市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和软实力要素等,本方案以SWOT分析法进行了梳理和研判,结合成都市城市品牌的定位和推广经验,确认了乐山城市的相对优势,形成了以“地道川味,佛系乐山”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并以景观、美食、佛系、草根四个层次的价值要素支撑城市品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乐山市城市标志,希望通过符号的力量加深受众对于城市品牌的辨识和记忆。基于创新扩散理论,本方案拟定了品牌导入、品牌爆发与品牌成熟三个阶段的品牌推广方案,为各个阶段的推广策略提出了相对细化的建议,并从主题、步骤、媒介使用等方面具体化了品牌爆发期两个主要传播项目,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推广城市品牌。

牟欣园[5](2019)在《四川旅游城市政务微信中城市形象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的一项重要功能,其交互性、实时性、高黏度成为地方政府宣传本地区事务,构建城市形象的主要平台之一。城市政务微信一方面服务于本地市民、公开政务、反馈意见,另一方面通过对外传递的信息来宣扬城市特色,其高品质的传播内容有益于构建城市形象,凸显城市文化,有效提升城市竞争力并为其吸引更多的投资机会,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综合考察四川省地市级政务微信组织特点的基础上,选取“乐山发布”为代表的地方政务微信公众号为样本,以城市形象中的CIS理论作为研究支撑点,利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对政务微信公众号进行研究,试图建立起以CIS理论为基础的政务微信传播效果评估体系,总结其发布特点、现状。本研究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绪论部分的内容:选定本文研究对象,在阐明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探究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整理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阐述本研究相关理论,为研究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说明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政务微信、城市形象以及城市形象传播等重要概念进行界定。第三部分,针对研究对象——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乐山发布”政务微信公众号平台所发布的政务微信内容,进行研究设计,即界定研究对象、提出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做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并进行论证。其次,进行量化分析的处理工作,即样本搜集、类目构建、编码表制作、样本录入、数据统计与分析、信度检验。随后,对“乐山发布”政务微信账号基本特征予以分析。第四部分,根据搜集录入的样本数据,以城市形象CIS理论为基础框架,对研究假设进行论证,从政务微信基本信息层面、城市形象理念识别层面、城市形象行为识别层面、城市形象视觉识别层面四个方面,分析四川旅游城市政务微信中的城市形象传播特点。第五部分,借鉴当前研究对象政务微信的城市形象传播经验,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旅游城市政务微信城市形象传播策略。如政务微信层面:提升政务服务,构建融媒体平台;构建媒体联盟,打造微传播矩阵;紧贴时代前沿,描绘美丽城市;培养微信编辑,增强原创能力。城市理念识别层面:明确城市形象发展宗旨;理清城市形象发展定位。城市行为识别层面:宣传智能政务平台,打造智慧政府形象;强调文旅融合,坚持绿色发展;挖掘市民闪光点,塑造多元化市民形象;强调城市活动,突出本地特色。城市视觉识别层面:宣传旅游公共服务,展示旅游城市风情;注重旅游信息传播规划,形成独有的旅游品牌;围绕城市景观,建设城市形象等。

杨克明[6](2019)在《“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绿心规划策略研究 ——以温州生态园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绿心的保护建设与城市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出现了绿心边界遭受挤压、生态本底面临人为冲击、空间管控与修复脱离、人文价值持续衰败、交通供给形式单一等一系列生态、功能方面的问题。“城市双修”工作是治理城市病,改善生态环境、补足城市短板的重要手段,如何从生态修复、功能修补方面对城市绿心进行规划策略研究,促进城绿融合发展是本次论文研究所在。本文以城市绿心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基于“城市双修”工作背景的城市绿心规划策略的构建,改变当前绿心发展的困局,促进绿心为城市提供更多生态和功能方面的服务,实现从城绿独立建设向城绿协同发展转变,从生态要素保护向格局构建转变,从空间静态管控向修复结合转变,从人文遗存保护向文旅游憩转变,从单一交通穿越向交通体验转变。在生态修复策略上,重点把控生态容量、生态格局、空间管控三方面要素,确定城绿协调的绿心规模与容量,处理好绿心与城市的关系;构建基于生态敏感的生态格局,为城市提供生态安全格局核心区;建立兼顾保育修复的管控模式,协调好绿心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实现绿心可持续发展。在功能修补策略上,重点把控人文游憩和交通组织两方面要素,融合人文传承发展游憩服务系统,激活绿心活力,补充城市游憩功能;组织联城通景的体验型交通网络,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和市民休闲活动范围。本文由基础研究、绿心认知、规划策略研究、实例研究四部分组成。基础研究主要包含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特色等内容,并梳理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案例,明确当前城市绿心的研究趋势及存在不足。绿心认知部分主要解读城市双修背景下绿心的主要特征,并归纳分析了绿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绿心建设应该实现的转变趋势。规划策略研究部分主要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角度,结合当前绿心建设面临的难题,提出适宜城市绿心建设的规划策略,即“生态容量、生态格局及空间管控”三方面的生态修复策略和“人文游憩、交通组织”两方面的功能修补策略。实例研究部分主要以《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的规划实践为案例,验证前文提出的规划策略。

蒋箫兵[7](2017)在《乐山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以近期建设规划实施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即将从整体上迈入城镇型社会的行列。在城镇型社会的进程下,政府的制度结构和社会各阶层的职能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作为指导城市建设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我国众多的历史和社会问题,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一直不甚理想,许多城市的建设与既定规划偏离较大甚至南辕北辙,规划的指导作用等同虚设。所以,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就成为了整个工作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的起步较晚,理论和实证研究都不太丰富,城市的发展状况和管理方式与国外也不尽相同,这些客观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评价工作。本文从乐山市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多目标评价法,在遵循一定评价思路和原则的基础上,从空间建设布局、社会经济人文和公众主观感受三大领域和十类评价要素建立了乐山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通过对所选择的二十五项评价指标分别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依据结果来评价其实施状况。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得分为64.34分,根据文章中所构建的评价结果表,可以得出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已经和规划产生了较大偏离的结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得分不高仅代表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不符,并不代表城市的建设一定不好或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最后,文章对规划实施偏离的问题和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简单的建议。乐山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实施的问题包括规划编制的不科学、公共利益的偏离和公众参与的缺失。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区范围的改变、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资本的介入和公众规划参与意识的提高也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规划的实施。据此,文章提出了及时调整城市规划部分内容、转变规划实施手段、建立实施动态数据监测机制以及健全公众参与和监督体系四点建议,希望能对乐山市中心城区以及出现同样问题的城市,在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上有所启示。

谢传敏[8](2017)在《目的地旅游文化生态位的演变研究 ——以乐山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一体化趋势的加强,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也发展迅速,这使得目的地内部的文化景观生态单元之间不再是孤立的生态单元,取而代之的却是各种共存、共生关系。从生态景观学的层面来看,旅游文化作为一个生态单元的组合与分布,同样有着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旅游文化空间生态系统的研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所以,对目的地旅游文化生态空间关系的研究,能有效为提高目的地旅游文化的优势竞争力和实现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措施。本文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生态位态势理论的相关内容,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计算为主的方法,分析了乐山市旅游文化生态位的演变过程。首先,通过对旅游生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目的地旅游文化生态位维度的构建以及影响目的地旅游文化生态位的因素等进行研究。其次,根据影响目的地旅游文化的因素,构建旅游文化生态位的维度体系作为探讨旅游文化生态位所引起的生态空间系统演变的依据。最后,对乐山市旅游文化生态空间结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目的地旅游文化受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人文环境条件、旅游者的需求体验等要素的变化,对共同推动景观生态系统演变向高级化方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景观生态系统向高层次发展。乐山市不同时间段的旅游文化在生态位扩充和生态位压缩的过程中演变发展。其中,佛教文化景区依托其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及在乐山市旅游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旅游文化各维度的生态位宽度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市场地位有所下降。养生休闲文化景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逐渐增大,发展速度加快,游客的旅游行为越来越重视休闲养生,对乐山市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旅游竞争力不断增强。虽然生态文化景区、历史民俗文化景区的综合生态位在三个阶段不断压缩,旅游竞争力大致相当,主要是受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的限制,导致这两种文化的吸引力下降,但应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防止继续出现衰退。所以,影响目的地旅游文化生态位的因素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使得旅游文化生态单元的生态位也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从而带动了整个目的地旅游文化景观生态空间系统也进入到演变的行列。本文对乐山市旅游文化生态空间结构优化提出的发展建议有: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多渠道筹集旅游文化发展资金,提高乐山市旅游文化的市场影响力;引进外部旅游生态单元,完善和建设旅游文化景区基础设施;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保护世界遗产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计算了目的地不同发展阶段主要的旅游文化生态位数值,分析了乐山市旅游文化生态位的演变研究。

吴然[9](2016)在《四川盆地山水城市营造的文化传统与景观理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山水城市理论,以山水城市营造的文化传统和景观理法为研究对象,以四川盆地为研究范围,选择成都、都江堰、乐山、宜宾、泸州、自贡、重庆、阆中八个具有地域和文化双重代表性的典型山水城市为研究实例,旨在通过对盆地山水城市营造环境基础的梳理,探索四川盆地山水文化传统的形成及特征,总结山水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与空间、意境结构,并基于此要素和结构深入研究山水城市景观的具体营造理法,同时探讨其与山水文化传统的内在关联。论文通过对四川盆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观念文化环境三方面的论述,梳理了山水城市营造的环境基础,进而从原始崇拜、古代科技、哲学思想、礼乐制度、宗教信仰、风水理论、文化艺术及地域民俗八个方面,分析了四川盆地山水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总结出“天人合一”的文化特征以及四个具体的特征体现。论文进一步通过实地调研与相关历史文献的结合考证,从城市山水格局、风景名胜、园林与标志性景观建筑、城市“八景”四个方面对四川盆地八个典型山水城市的景观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研究,进而提出了山水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山水要素”、“城市要素”与“景观要素”)以及景观的空间与意境结构。基于此要素和结构,论文深入分析总结了四川盆地山水城市景观的具体营造理法。其中“山水要素”理法为城市山水格局的营造,包括“察山水之势”、“定山水之序”、“立山水之局”、“塑山水之境”四个方面;“城市要素”理法为城市景观风貌的营造,包括“边界”、“轴线”、“骨架”、“群域”、“基底”、“城市意境”六个方面;“景观要素”理法为城市景观单元的营造,包括“标志性景观建筑”、“园林”、“风景名胜”、“景观意境”四个方面。论文以抽象归纳类型、总结提炼特征、追溯文化根源、分析构建理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典型山水城市景观的具体实例,分析论证了四川盆地山水城市景观营造与山水文化传统的内在关联以及具体的理法体现,进而得出“信仰凝聚”、“自然和谐”、“人文内蕴”、“景境交融”的四个理法特征。本文的研究首次构建了以四川盆地为代表的山水城市景观理法的理论研究框架,探讨了将多元文化与景观相关联的研究方法,弥补了四川盆地城市景观的相关理论空白,完善了山水城市景观的理论研究体系,创新了山水城市景观的理论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侯硕[10](2015)在《基于形态因子分析的湘潭绿地空间格局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绿地空间格局构建既要考虑自然条件,又要满足功能需求,还应适应城市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城市形态理论的文献研究,探索绿地形态生成的外在构成要素及内在的影响因子,基于形态因子分析,提出空间格局构建的策略及步骤,并在湘潭绿地系统规划项目中进行实践,以期解决城市生态破坏、特色缺失的双重危机。首先,基于城市设计构成要素的研究及绿地规划理论的要素提取,明确绿地形态生成的外在构成要素,即点、线、面三要素,并总结绿地构成要素的对应载体。其次,基于城市形态学的影响因子研究以及绿地空间的实践问题,确定绿地形态生成的影响因子,包括三个大类,即自组织的基础因子、他组织的规划因子和功能因子;七个中类,即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交通骨架、功能布局、行为需求、生态机理、景观塑造。最后,运用协同规划的观点,提出区域、城市、社区三个层面的绿地空间格局构建策略,完成绿地基础构架、重点提升、合理布局三个步骤。通过适宜性分析法,建立绿地的基础性构架;通过空间结构分析,明确绿地的重点提升位置;通过归纳演绎法,完善绿地的空间格局,并分别对绿地进行休闲游憩、防灾避险、生态保育、景观塑造四方面的点、线、面空间格局构建。

二、乐山“城标”设计与建设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乐山“城标”设计与建设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故宫文物南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抬着棺材找坟地:烽烟南渡
    一、山河已然破碎,故宫何谈完整
    二、日人不可不防,文物不可不迁
    三、宫殿前小山般堆起文物箱
    四、文物连夜运出故宫
    五、列车停在浦口,不知道往哪里开
    六、请你明天九点钟再来一次
第二章一番风雨路三千:徘徊京沪
    一、上海仁济医院的“临时周转房”
    二、故宫文物中存在赝品
    三、马衡被任命为第二任院长
    四、影印《四库全书珍本》
    五、上海预展会取得“轰动效应”
    六、中国文物第一次有组织地走向国际
    七、文物在六朝古都安家
    八、易培基不可能活着看到洗清冤案了
    九、千军万马的内迁洪流
    十、运出南京的最后机会
第三章谁念客身轻似叶:西迁南路
    一、湖南大学图书馆被日本飞机炸平了
    二、长沙至贵阳有土匪出没
    三、安顺郊外的理想山洞
    四、烟波一笠,回首江天
    五、赴苏展品的安全,令故宫同人感到揪心
    六、安顺待不下去了
    七、在巴县的竹海中隐匿形迹
第四章千军万马一条江:西迁中路
    一、把两千多箱文物抛在南京,让马衡无比自责
    二、不易受潮湿的物品暂存重庆
    三、宜宾也不安全
    四、装满文物的木船纤绳断了
    五、轰炸乐山的纪录片成为日本空军的“样板片”
    六、当学术巨匠遭遇大足石刻
第五章到晚才知身是我:西迁北路
    一、一个家庭的“南迁”
    二、军火库做文物库房
    三、在大雪中翻越秦岭
    四、大慈寺僧人要遵守来自故宫的“戒规”
    五、古佛青灯,伴他写下一生中最重要的着作
    六、大火向存满故宫文物的武庙蔓延过来
    七、为守护国宝而牺牲的军人
第六章覆巢犹幸能完卵:沦陷之城
    一、故宫人员关闭了故宫大门
    二、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搞了件大事情
    三、日本收藏的大量文物,实为我国家博物馆之无上妙品
    四、日本投降了,有人半信半疑
    五、华北日军投降仪式在太和殿广场举行
    六、文物工作者的胜利“纪念碑”
第七章八千里路云和月:东归北返
    一、故宫文物走了,文化的种子留下了
    二、接二连三的翻车事故
    三、你不是学生,你是共产党的代表
    四、台湾,是什么地方啊
    五、南迁文物回到出发地
    六、追缴“小白楼”散佚书画
    七、“故宫盗宝案”尘埃落定
第八章人间毕竟晴方好:一宫两院
    一、文物迁出北平以来最大一次损失
    二、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三、生命中最后两个字

(2)乐山市体育中心场馆运营管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过程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资料法
        1.3.2.2 专家访谈法
        1.3.2.3 PEST分析
        1.3.2.4 实地调查法
    1.4 研究基本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综述
        2.1.1 公共体育场馆概念研究
        2.1.2 公共体育场馆现状研究
        2.1.3 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研究
        2.1.4 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
        2.1.5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服务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文献述评
3 乐山市体育中心现状
    3.1 乐山市体育中心基本情况
    3.2 乐山市体育中心组织管理模式
    3.3 乐山体育中心场馆的运营管理
        3.3.1 体育馆的运营管理现状
        3.3.2 游泳馆的运营管理
        3.3.3 体育场的运营管理
        3.3.4 室外全民健身场地的运营管理
    3.4 乐山市体育中心场馆运营管理的特征
        3.4.1 公共体育服务
        3.4.2 自主经营
        3.4.3 福利待遇
        3.4.4 维修保障
4 乐山市体育中心场馆在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 硬件设施待提升
    4.2 管理体系待完善
    4.3 专业人才待补充
    4.4 服务项目待增加
5 乐山市体育中心场馆运营现状的PEST分析
    5.1 政治环境因素
    5.2 经济环境因素
    5.3 社会文化因素
    5.4 技术因素
6 乐山市体育中心场馆运营管理提升路径
    6.1 全面提升健身环境
    6.2 推动场馆科学化管理
    6.3 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6.4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等各类活动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乐山市体育中心专家访谈提纲

(3)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4)乐山城市品牌建设与传播方案策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策划背景与目的
    1.1 策划背景
        1.1.1 城市竞争已成为品牌战争
        1.1.2 乐山市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策划目的
        1.2.1 延长产业链,促进全域旅游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
        1.2.2 增强居民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城市软实力
2 策划分析
    2.1 个案分析:成都城市品牌建设路径分析
    2.2 乐山市城市品牌资源SWOT分析
        2.2.1 内部优势
        2.2.2 内部劣势
        2.2.3 外部机遇
        2.2.4 外部威胁
    2.3 总体策划思路
        2.3.1 顶层设计,组建专业队伍,推进品牌工作常态化
        2.3.2 掌握话语权,创新传播手段
        2.3.3 避免旅游目的地城市形象同质化
        2.3.4 充分利用成都这一机遇,形成双赢局面
3 品牌建构
    3.1 核心价值确定
        3.1.1 城市品牌定位
        3.1.2 核心价值体系
    3.2 符号识别体系
        3.2.1 城市标志
        3.2.2 城市视觉系统
4 品牌传播
    4.1 导入:品牌入市,打响声量
        4.1.1 线上建立媒介传播矩阵
        4.1.2 线下广告铺陈
    4.2 爆发:重点项目,集中爆破
        4.2.1 小乐山的夏天:激发民众参与度,全面展示乐山“川味”
        4.2.2 就做小镇青年:以个体关怀,唤起“小镇”群体共鸣
    4.3 成熟:强化形象,形成效应
        4.3.1 源源细流,媒介传播常态化
        4.3.2 借助事件,不断强调存在感
5 策划总结
6 参考文献
附件一 调查问卷大纲

(5)四川旅游城市政务微信中城市形象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政务微信的研究
        1.3.2 关于旅游城市政务微信的研究
        1.3.3 关于城市形象传播的研究
        1.3.4 政务微信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1.3.5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理论基础
        1.4.1 城市CIS理论
        1.4.2 议程设置理论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1.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政务微信
        2.1.1 政务微信的概念
        2.1.2 政务微信的特征
    2.2 城市形象
    2.3 城市形象传播
第3章 研究设计
    3.0 研究设计
        3.0.1 研究对象
        3.0.2 研究问题
        3.0.3 研究方法
        3.0.4 研究路径
    3.1 编码
        3.1.1 定义
        3.1.2 编码标准
        3.1.3 操作性定义
    3.2 信度检验
    3.3 账号基本特性
        3.3.1 头像设置
        3.3.2 功能介绍
        3.3.3 菜单栏
第4章 四川旅游城市政务微信城市形象传播实践分析
    4.1 政务微信基本信息特征分析
        4.1.1 内容表现形式:以“文字+图片”的形式为主
        4.1.2 文章信息来源:以转载为主
        4.1.3 影响力分析:账号活跃度较强,用户黏性高
        4.1.4 标题栏目划分:突出乐山旅游的城市形象
    4.2 城市形象理念识别特点
        4.2.1 宗旨:坚持绿色发展
        4.2.2 定位:基于城市发展特点定位
    4.3 城市形象行为识别特点
        4.3.1 政府形象:建设服务型政府
        4.3.2 企业形象:着重描绘“特色产业+旅游”
        4.3.3 市民形象:凸显市民“工匠精神”
        4.3.4 城市活动:体现传统文化活动
    4.4 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特点
        4.4.1 城市风情:注重城市交通出行
        4.4.2 旅游营销:强调旅游广告宣传
        4.4.3 城市景观:山水风景最为突出
        4.4.4 影像识别类型:人物、动画类型最多
第5章 旅游城市政务微信城市形象传播策略
    5.1 政务微信与城市形象传播
        5.1.1 提升政务服务,构建融媒体平台
        5.1.2 构建媒体联盟,打造微传播矩阵
        5.1.3 紧贴时代前沿,描绘美丽城市
        5.1.4 培养微信编辑,增强原创能力
    5.2 城市理念与城市形象传播
        5.2.1 明确城市形象发展宗旨
        5.2.2 理清城市形象发展定位
    5.3 城市行为与城市形象传播
        5.3.1 推进信息公开,打造智慧政府形象
        5.3.2 坚持绿色发展,强调文旅融合
        5.3.3 挖掘市民闪光点,塑造多元化市民形象
        5.3.4 强调城市活动,突出本地特色
    5.4 城市视觉与城市形象传播
        5.4.1 宣传旅游公共服务,展示旅游城市风情
        5.4.2 注重旅游信息传播策划,形成独有的旅游品牌
        5.4.3 围绕城市景观,建设城市形象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绿心规划策略研究 ——以温州生态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双修”工作对我国城市发展提出新要求
        1.1.2 “两山”理论推动浙江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
        1.1.3 “城市病”问题倒逼城市绿心加快规划建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城市双修
        1.3.2 城市绿心
        1.3.3 城市双修与城市绿心
    1.4 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的主要对象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
        1.6.1 研究视角
        1.6.2 研究深度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2.1 “城市绿心”相关理论研究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1.3 研究综合评价
    2.2 “城市绿心”典型案例分析
        2.2.1 国外案例分析
        2.2.2 国内案例分析
        2.2.3 案例综合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双修”下城市绿心的基本认知
    3.1 城市绿心主要特征的认知
        3.1.1 地貌边界模糊性
        3.1.2 本底资源多样性
        3.1.3 空间管控复杂性
        3.1.4 游憩功能复合性
        3.1.5 交通有限开放性
    3.2 城市绿心主要面临的困境
        3.2.1 生态方面
        3.2.2 功能方面
    3.3 “城市双修”对城市绿心建设的影响
        3.3.1 城绿孤立建设向协同发展转变
        3.3.2 生态要素保护向格局构建转变
        3.3.3 空间静态管控向修复结合转变
        3.3.4 人文遗存保护向文旅游憩转变
        3.3.5 单一交通穿越向交通体验转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城市双修”的城市绿心规划策略
    4.1 城市绿心的规划要点
        4.1.1 规划设计主要原则
        4.1.2 规划设计任务重点
        4.1.3 城市双修要素选择
    4.2 城市绿心的生态修复规划策略
        4.2.1 生态容量——确定城绿协调的绿心容量规模
        4.2.2 生态格局——构建基于生态敏感的空间格局
        4.2.3 空间管控——建立兼顾保育修复的管控模式
    4.3 城市绿心的功能修补规划策略
        4.3.1 人文游憩——融合人文传承发展游憩服务系统
        4.3.2 交通组织——组织联城通景的体验型交通网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实践——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
    5.1 项目概况
        5.1.1 总体概况阐述
        5.1.2 相关规划解读
    5.2 问题分析与总结
        5.2.1 生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5.2.2 功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城市双修”视角下的规划任务重点
        5.3.1 生态修复的任务重点
        5.3.2 功能修补的任务重点
    5.4 生态修复规划策略
        5.4.1 建立服务价值导向的容量控制体系
        5.4.2 形成突出生态整体发展的生态格局
        5.4.3 制定刚弹空间管控标准及修复举措
    5.5 功能修补规划策略
        5.5.1 构建具有瓯越底蕴的文旅服务系统
        5.5.2 编织多元便捷的山水游赏交通网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乐山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以近期建设规划实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乐山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实施背景分析
    2.1 乐山市中心城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行政区划
        2.1.3 经济人文
        2.1.4 道路交通
    2.2 乐山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发展历程
        2.2.1 乐山市中心城区规划回顾
        2.2.2 前两轮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主要问题
    2.3 《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介
        2.3.1 规划地域层次和规划区范围
        2.3.2 城市性质和空间布局
        2.3.3 城市规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乐山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原则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的选取
        3.2.2 指标选取的依据
        3.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4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
        3.2.5 评价结果判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乐山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4.1 空间建设布局
        4.1.1 城市空间结构
        4.1.2 主要建设用地
        4.1.3 交通设施建设
        4.1.4 市政设施建设
    4.2 社会经济人文
        4.2.1 人口
        4.2.2 经济
        4.2.3 环境
        4.2.4 教育
        4.2.5 医疗
    4.3 公众主观感受
        4.3.1 调查对象分析
        4.3.2 公众满意度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乐山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实施机制与实施建议
    5.1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5.1.1 规划编制的不科学
        5.1.2 公共利益的偏离
        5.1.3 公众参与的缺失
    5.2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实施机制分析
        5.2.1 城市规划区范围的改变
        5.2.2 国家政策的倾斜
        5.2.3 社会资本的介入
        5.2.4 公众环境和规划参与意识的提高
    5.3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实施建议
        5.3.1 科学调整城市规划部分内容
        5.3.2 转变规划实施手段
        5.3.3 建立实施动态数据监测机制
        5.3.4 健全公众参与和监督体系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8)目的地旅游文化生态位的演变研究 ——以乐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2 理论基础
    2.1 旅游文化生态位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1 景观生态学概述
        2.2.2 生态景观格局
    2.3 旅游生态位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3.1 旅游生态位国外研究现状
        2.3.2 旅游生态位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区概况
    3.1 乐山市自然环境概况
    3.2 乐山市旅游资源概况
    3.3 乐山市社会与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3.4 乐山市旅游文化生态景观格局
4 模型构建
    4.1 目的地旅游文化生态位的维度
        4.1.1 维度的设计思路
        4.1.2 维度的构建
    4.2 旅游文化生态位态势理论及模型
5 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
    5.2 数据处理
        5.2.1 权重的计算
        5.2.2 目的地旅游文化景区旅游收入、人数生态位态势计算
        5.2.3 目的地主要旅游文化C层指标生态位测算
    5.3 目的地旅游文化综合生态位的评价分析
        5.3.1 旅游文化综合生态位的计算公式
        5.3.2 目的地旅游文化分维度的综合生态位测评分析
        5.3.3 乐山市旅游文化综合生态位的测评分析
    5.4 乐山市旅游文化生态位的演变分析
6 目的地旅游文化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6.1 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6.2 多渠道筹集旅游文化发展资金,提高市场影响力
    6.3 引进外部旅游生态单元,完善和建立旅游文化景区基础设施
    6.4 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保护世界遗产地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四川盆地山水城市营造的文化传统与景观理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城市景观的危机
        1.1.2.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传统文化的失落
        1.1.3.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建设的反思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相关概念解析
        1.4.1. 山水城市
        1.4.2. 文化传统
        1.4.3. 景观理法
    1.5. 相关研究情况
        1.5.1. “山水城市”研究
        1.5.2. 山水文化研究
        1.5.3. 城市景观营造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2. 四川盆地山水城市营造的环境基础
    2.1. 四川盆地自然地理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1.4. 水系条件
    2.2. 四川盆地社会文化环境
        2.2.1. 原始族源
        2.2.2. 人口流动
        2.2.3. 地域民俗
    2.3. 四川盆地观念文化环境
        2.3.1. 原始崇拜
        2.3.2. 古代科技
        2.3.3. 哲学思想
        2.3.4. 宗教信仰
        2.3.5. 风水理论
        2.3.6. 文学艺术
3. 四川盆地山水文化传统研究
    3.1. 四川盆地山水文化传统的形成
        3.1.1. 山水有灵——泛灵信仰中的山水崇拜
        3.1.2. 山水致用——古代科技中的山水利用
        3.1.3. 山水寄寓——哲学思想中的山水内涵
        3.1.4. 山水护权——礼乐制度中的山水观念
        3.1.5. 山水塑境——宗教信仰中的山水开发
        3.1.6. 山水生气——风水理论中的山水应用
        3.1.7. 山水唯美——文化艺术中的山水美学
        3.1.8. 山水入俗——地域民俗中的山水观念
    3.2. 天人合一:四川盆地山水文化传统的特征
        3.2.1. 通神之灵:“主宰之天”观念下的山水文化
        3.2.2. 自然之道:“自然之天”观念下的山水文化
        3.2.3. 人伦之序:“义理之天”观念下的山水文化
        3.2.4. 意境之美:“精神之天”观念下的山水文化
4. 四川盆地典型山水城市的景观演变概况
    4.1. 成都
        4.1.1. 城市山水格局
        4.1.2. 风景名胜
        4.1.3. 园林与景观标志性建筑
        4.1.4. 古成都十景
    4.2. 都江堰
        4.2.1. 城市山水格局
        4.2.2. 风景名胜
        4.2.3. 园林与景观标志性建筑
        4.2.4. 灌阳十景
    4.3. 乐山
        4.3.1. 城市山水格局
        4.3.2. 风景名胜
        4.3.3. 园林与景观标志性建筑
        4.3.4. 嘉州十五景
    4.4. 宜宾
        4.4.1. 城市山水格局
        4.4.2. 风景名胜
        4.4.3. 园林与景观标志性建筑
        4.4.4. 古宜宾八景
    4.5. 自贡
        4.5.1. 城市山水格局
        4.5.2. 风景名胜
        4.5.3. 园林与景观标志性建筑
        4.5.4. 自流井十八景
    4.6. 泸州
        4.6.1. 城市山水格局
        4.6.2. 风景名胜
        4.6.3. 园林与景观建筑
        4.6.4. 古泸州八景
    4.7. 重庆
        4.7.1. 城市山水格局
        4.7.2. 风景名胜
        4.7.3. 园林与景观建筑
        4.7.4. 古巴渝十二景
    4.8. 阆中
        4.8.1. 城市山水格局
        4.8.2. 风景名胜
        4.8.3. 园林与景观建筑
        4.8.4. 阆苑十景
5. 四川盆地山水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与结构
    5.1. 山水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
    5.2. 山水城市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特征
        5.2.1. 山水城市景观的空间结构模式
        5.2.2. 山水城市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
    5.3. 山水城市景观的意境结构与特征
        5.3.1. 山水城市景观的意境结构层次
        5.3.2. 山水城市景观的意境结构特征
    5.4. 基于要素与结构的四川盆地山水城市景观的营造理法
6. 四川盆地山水城市的城市山水格局营造理法
    6.1. 察山水之势
    6.2. 定山水之序
        6.2.1. 宇宙秩序
        6.2.2. 自然秩序
        6.2.3. 义理秩序
    6.3. 立山水之局
        6.3.1. 城市与山的空间格局关系
        6.3.2. 城市与水的空间格局关系
        6.3.3. 自然山水与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6.3.4. 城市山水空间格局
    6.4. 塑山水之境
        6.4.1. “八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6.4.2. 四川盆地山水城市的“八景”文化
        6.4.3. 四川盆地“八景”文化中山水意境营造理法
        6.4.4. 城市山水意境格局
7. 四川盆地山水城市的城市景观风貌营造理法
    7.1. 边界
        7.1.1. 边界的构成要素
        7.1.2. 边界的空间结构与特征
        7.1.3. 边界的营造理法
    7.2. 轴线
        7.2.1. 轴线的概念
        7.2.2. 轴线的构成要素
        7.2.3. 轴线的空间结构与特征
        7.2.4. 轴线的营造理法
    7.3. 骨架
        7.3.1. 骨架的空间结构
        7.3.2. 骨架的营造理法
    7.4. 群域
        7.4.1. 群域的概念与类型
        7.4.2. 群域的特征
        7.4.3. 群域的营造理法
    7.5. 基底
        7.5.1. 基底的概念与特征
        7.5.2. 基底的营造理法
    7.6. 城市意境
        7.6.1. 城市意境的结构
        7.6.2. 城市意境的营造理法
8. 四川盆地山水城市的城市景观单元营造理法
    8.1. 标志性景观建筑
        8.1.1. 标志性景观建筑的类型与特征
        8.1.2. 标志性景观建筑的营造理法
    8.2. 园林
        8.2.1. 园林的类型与特征
        8.2.2. 园林的营造理法
    8.3. 风景名胜
        8.3.1. 风景名胜的类型
        8.3.2. 风景名胜的营造理法
    8.4. 景观意境
        8.4.1. 景观意境的结构与审美机制
        8.4.2. 景观意境的营造过程
        8.4.3. 景观意境的营造理法
9. 结论与余论
    9.1. 结论:四川盆地山水城市的景观理法特征
        9.1.1. 信仰凝聚:山水城市景观与信仰文化的“天人合一
        9.1.2. 自然和谐:山水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天人合一
        9.1.3. 人文内蕴:山水城市景观与人伦秩序的“天人合一
        9.1.4. 景境交融:山水城市景观与审美意境的“天人合一
    9.2. 研究创新点
    9.3. 余论
附录一:四川盆地主要山水诗词作品收录表
附录二:四川盆地典型山水城市主要风景名胜收录表
附录三:四川盆地典型山水城市主要园林收录表
附录四:四川盆地典型山水城市主要标志性景观建筑收录表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基于形态因子分析的湘潭绿地空间格局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城市发展的双重危机
        1.1.2. 绿地系统规划的复杂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内外城市绿地研究
        1.3.1. 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
        1.3.2. 国内外城市绿地研究进展
        1.3.3. 绿地研究的理论视角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适宜性分析法
        1.5.3. 归纳演绎法
        1.5.4.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法
2. 形态因子分析
    2.1. 城市形态学理论的引入
        2.1.1. 城市形态学的概念
        2.1.2. 城市形态学的内容
    2.2. 绿地形态生成的外在构成要素
        2.2.1. 绿地形态的外在构成要素
        2.2.2. 绿地规划理论的构成要素提取
        2.2.3. 绿地构成要素载体
    2.3. 绿地形态生成的内在影响因子
        2.3.1. 城市形态生成的影响因子研究
        2.3.2. 绿地形态生成的影响因子
    2.4. 形态因子分析
3. 湘潭绿地形态生成的影响因子分析
    3.1. 湘潭绿地现状
        3.1.1. 湘潭概况
        3.1.2. 湘潭规划区绿地现状
        3.1.3. 湘潭规划区绿地问题
    3.2. 湘潭基础因子分析(自组织因子)
        3.2.1. 自然资源分析
        3.2.2. 人文资源分析
    3.3. 湘潭规划因子分析(他组织因子)
        3.3.1. 湘潭上位规划
        3.3.2. 交通骨架分析
        3.3.3. 功能布局分析
    3.4. 功能因子制约机制(他组织因子)
        3.4.1. 行为需求制约机制
        3.4.2. 生态机理制约机制
        3.4.3. 景观塑造制约机制
4. 湘潭绿地空间格局构建
    4.1. 构建原则
        4.1.1. 协同性原则
        4.1.2. 整体性原则
        4.1.3. 动态性原则
    4.2. 绿地空间格局构建策略
        4.2.1. 区域层面——引自然、辟绿廊
        4.2.2. 城市层面——分层级、建绿道
        4.2.3. 社区层面——造活力、塑绿轴
    4.3. 基础因子确定湘潭绿地基础构架
        4.3.1. 适宜性分析法
        4.3.2. 确定绿地基础构架
    4.4. 规划因子引导湘潭绿地重点提升
        4.4.1. 空间结构分析
        4.4.2. 明确绿地提升重点
    4.5. 功能因子制约湘潭绿地合理布局
        4.5.1. 演绎推理法
        4.5.2. 完善绿地空间格局
        4.5.3. 湘潭绿地的休闲游憩布局
        4.5.4. 湘潭绿地的防灾避险布局
        4.5.5. 湘潭绿地的生态保育布局
        4.5.6. 湘潭绿地的景观塑造布局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1.1. 绿地形态生成的影响因子
        5.1.2. 绿地空间格局构建策略
        5.1.3. 绿地空间格局构建机制
    5.2. 论文创新点
        5.2.1. 科学性
        5.2.2. 可操作性
        5.2.3. 学科交叉
    5.3. 不足与展望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乐山“城标”设计与建设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故宫文物南迁[J]. 祝勇. 当代, 2021(04)
  • [2]乐山市体育中心场馆运营管理探讨[D]. 章煜洁.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乐山城市品牌建设与传播方案策划[D]. 帅静茹. 浙江大学, 2020(02)
  • [5]四川旅游城市政务微信中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 牟欣园.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6]“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绿心规划策略研究 ——以温州生态园为例[D]. 杨克明. 天津大学, 2019(06)
  • [7]乐山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以近期建设规划实施为例[D]. 蒋箫兵.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8]目的地旅游文化生态位的演变研究 ——以乐山市为例[D]. 谢传敏.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6)
  • [9]四川盆地山水城市营造的文化传统与景观理法研究[D]. 吴然.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10]基于形态因子分析的湘潭绿地空间格局构建[D]. 侯硕.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乐山“城市标志”设计与建设构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