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通街子水电站水库诱发地震监测

大渡河通街子水电站水库诱发地震监测

一、大渡河铜街子水电站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赖芳[1](2020)在《大渡河中下游沿岸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分布及地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气候变化程度和人类活动强度加剧的双重压力下,全球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坏、水资源危机等资源环境问题,给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已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对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地质影响因素开展研究,可以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角度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生态环境,从而科学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促进人地关系和谐发展。大渡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向四川盆地西缘山地过渡地带,它是长江、黄河的上游及成都平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该流域跨越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其上游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下游位于扬子陆块。大渡河流域属于我国五大生态脆弱区的西南山地区,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地质灾害易发频发,是气候和生物响应的敏感地带,是进行脆弱性分布以及控制其分布因素研究的天然实验区。科学认知大渡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川西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专家学者对大渡河流域的研究主要存在于河流地貌、地质构造、地质灾害、气候变化等方面,对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从地质学角度解释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更为缺乏。本研究以大渡河中下游沿岸作为研究区,首先对生态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脆弱性等概念及其内涵进一步阐述,基于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数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建立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开展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时空变化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研究区地质环境中的主要地质因素,构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地质因素的关联规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探索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地质因素。本研究为大渡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根据研究区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参考已有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标体系,选取高程、坡度、植被盖度、土壤可侵蚀K值、经济等9个因子建立了研究区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投影寻踪模型和GIS技术对研究区2000年和201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得到重度脆弱、中度脆弱、轻度脆弱、微度脆弱和潜在脆弱五个等级的分区。按照重要性、对应性、可行性的原则,从地质建造和地质构造两方面着手,选取岩性和断层两类因素,确立了岩类、岩石坚硬程度、断层密度、距断层距离、断层走向五个维度,采用相关标准和自然断点法等方法筛选出26个地质因子。引入粗糙集模型做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地质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进行脆弱性等级分区与地质因子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与岩类,岩石坚硬程度,断层密度(m/km2),距断层距离(m),断层走向具有关联性。并且发现这些地质因子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程度排序为:岩类>岩石坚硬程度>断层密度>距断层距离>断层走向。

王翠芳,王世元[2](2020)在《四川省主要水系流域的地震监测》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省分布着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和渠江等8大水系。由于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等流域的水电站基本处于高海拔、高地震烈度、高边坡和地质条件复杂的高山峡谷中,据相关法律法规,有必要加强水电站地震监测。经30多年的努力,8大水系共计16个电站建成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并投入运行,其余56座电站的地震监测工作推进较缓,文中对四川省主要水系流域地震监测情况予以详细阐述,希望为地震监测工作推进缓慢的流域提供参考,促进地震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申通[3](2019)在《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形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广泛分布,多形成深切峡谷地貌,往往被选为大型水电工程大坝坝位的理想场所。历史上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深远的环境效应。而对于这类滑坡的孕育过程,目前在国内外缺乏较为深入系统的总结与研究,难以满足中国西南地区高位大型滑坡危险性的客观评价。因此,对于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形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论文以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解译、现场大比例尺调查、室内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对滑坡分布特征、发育特征、地质类型、启动条件、运动演化过程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南地区独特的地质环境条件、峨眉山玄武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以及滑坡运动学的研究成果,对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与进展:(1)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在西南地区高烈度高山峡谷区最为发育。滑坡在空间上主要沿大型河流的干流及其支流呈条带状密集成群分布,在研究区内主要形成4个分布区:金沙江上游及各级支流分布区(滑坡数量占比为35%)、金沙江中下游及各级支流分布区(滑坡占比为51%)、大渡河中游及各级支流分布区(滑坡占比为9%)、大渡河下游及各级支流分布区(滑坡占比为5%)。多孕育于顺层中倾、中缓倾斜坡结构的坡体中。(2)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由多个溢流旋回组成,如溪洛渡地区发育14个溢流层,具有巨厚层构造、岩体强度高、软硬相间的特点。强烈的构造改造致使峨眉山玄武岩多期褶皱叠加,切层节理及层间剪切错动发育;新构造期强烈内、外动力耦合,在玄武岩分布区形成地形反差极大的峡谷地貌,谷坡岩体强烈卸荷,河谷区凝灰岩水岩相互作用强烈,顺倾斜坡层间结合力大幅度降低。(3)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主要分为3种地质类型:隔挡式背斜翼部顺层滑坡、单斜中缓倾高位顺层滑坡和断层上盘顺层滑坡。隔挡式背斜翼部顺层滑坡发育于隔挡式褶皱的背斜侧翼。由于峨眉山玄武岩属于脆硬性岩,褶皱作用在埋深数千米深度的脆韧性环境中完成,在背斜与向斜过渡带因产状突变形成折断带,平面及剖面X长大节理发育,将玄武岩切割成板状结构体。该带岩体破碎,溪流、沟谷沿该带发育,玄武岩顺层谷坡坡脚临空,岩体因坡脚蠕变发生顺层滑移,削弱层间结合力,强震事件最终造成岩体拉裂失稳。单斜中缓倾高位顺层斜坡因层面倾角小于坡角,致使高位斜坡凝灰岩出露位置(潜在剪出口)与坡脚之间的高差达数百米,上部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凝灰岩向临空面顺层滑移,后缘拉裂,并受到卸荷风化、流水侵蚀等其他不利因素的耦合作用,最终在强震触发下发生大规模顺层高位滑坡。断层上盘顺层斜坡坡脚有断层通过,坡脚临空后断层带受压塑性挤出,牵动斜坡岩体顺层滑移,大幅度削弱层间结合力,当与两侧长大结构面耦合形成侧裂面时,形成巨型顺倾板状结构体;在强震等外力作用下断层附近的岩体能够发生拉破坏,以压致-滑移-拉裂模式而形成大型高位滑坡。(4)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的形成机理:硬岩夹软岩的岩性组合,强烈的构造改造致岩体断层、节理及层间错动发育;活跃的新构造运动使变形、破裂的峨眉山玄武岩形成峡谷地貌,河谷应力场背景下岩体强烈卸荷及水-岩的反复作用,斜坡岩体顺层滑移、顺侧裂面剪切,层间联结力及斜坡岩体整体性遭到彻底破坏,分割的顺倾板状结构体在地震惯性力作用下突然失稳形成大型高位滑坡。因此,滑坡孕育经历了长期的“变形累积”和“触发失稳”两个阶段。变形破坏模式主要有折断-滑移-拉裂,滑移-拉裂,压致-滑移-拉裂三种类型,典型代表分别为马湖滑坡、矮子沟滑坡及脚盆坝滑坡。玄武岩滑坡能够发生远程滑动,需要满足4个要素:滑坡体处于高位,具有较高的势能;滑源区存在原生结构面及构造结构面分割的结构体,岩体的碎裂化程度较高;解体后的颗粒近乎等轴状(球度好),缺乏细颗粒物质;滑坡体启程剧动后,颗粒间摩擦耗能偏弱,能够长时间保持高速运动。(5)通过室内滑槽模型试验对高位滑坡碎屑流运动学特性进行研究:破碎程度较高的玄武岩碎屑颗粒具备较好的颗粒球度(研究区内颗粒球度值在0.6以上的碎屑颗粒占比约为60%),球度良好的颗粒在运动过程中易发生弹跳和滚动现象,这种运动方式下颗粒与滑面的有效摩擦系数更低,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具有动量传递作用,使玄武岩碎屑颗粒表现出更强的运动性,进而能够滑动更远的距离,滑坡的治灾范围也会更大。(6)运用三维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3DEC对滑坡运动堵江全过程进行分析,可划分为四个连续的运动阶段:启程活动阶段,近程活动阶段,高速远程碎屑流阶段,堆积堵江阶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滑源区坡体高程的增加,斜坡水平及竖直向加速度均存在显着的放大效应,结构面附近地震加速度产生倍增效应(放大约6~7倍),地震加速度的显着放大是地震诱发高位滑坡的主要原因。

任理军[4](2017)在《大渡河安谷水电站建设生态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渡河流域是长江上游岷江水系中最大的支流,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四川盆地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安谷水电站属于大渡河干流梯级开发中的最后一级,该水电站建设的主要功能是发电、航运、防洪、供水和灌溉等用途,并兼顾区域湿地生态与河网生境保护。然而,大渡河安谷水电站的兴建必将对区域周边生态环境带来诸多影响。本论文开展全面的大渡河安谷水电站流域的环境现状调查,认真分析大渡河安谷水电站流域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大渡河安谷水电站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大渡河安谷水电站的建设提供一些科学参考。针对大渡河安谷水电站区域的主要环境影响及相应的研究因子,系统地开展现状复核与调查监测工作,进而对大渡河安谷水电站建设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分析,分析大渡河安谷水电站建设存在的湿地保护、水生生境保护等方面的负面影响,针对上述存在的负面影响,优化了大渡河安谷水电站建设方案。同时结合大渡河安谷水电站区域内的环境现状,采用数学模型进行生态环境的研究分析,研究了大渡河安谷水电站建设对水文泥沙情势、水环境、环境地质、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渡河安谷水电站建设后河段河势将趋于稳定;局部景观生态体系完整性而言受其影响明显,但对整个区域范围和程度的影响是有限的;局部区域陆生生物的生境条件,随着项目的建设必将受到干扰,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会遭受轻度的影响。针对研究分析大渡河安谷水电站的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湿地生态、水生生态、陆生生态、水环境、空气环境等方面提出大渡河安谷水电站建设保护措施,具体措施为调整回填区域、左岸湿地保护与修复、下游泄洪渠湿地重建、下泄生态流量、建设鱼道与仿自然旁通道、增殖放流等,为大渡河安谷水电站建设的环境合理性提供科学支持。

雷清雄[5](2017)在《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崩、滑灾害成因机制及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属于大渡河中游河段。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此河段的城镇建设不断拓展、交通设施不断完善、水利水电设施逐渐竣工投入使用。沿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发育的崩、滑灾害对上述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崩、滑灾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地质过程机制分析、离散元数值模拟、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结合分析等方法手段,对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崩、滑灾害发育特征、成因机制以及环境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不同岩层与河流谷坡形成的空间组合,对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河段进行岸坡结构分段,分段表明干流河段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缓倾岸坡。(2)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发育崩塌32处,沿大渡河干流呈串珠状分布,其中峡谷段分布最密集;崩塌坡面形态以凸形为主,规模主要为小型。(3)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发育滑坡61处,沿大渡河干流呈线状分布,其中宽谷段分布最密集;滑坡堆积体平面形态以矩形主,剖面形态以阶梯形为主,规模主要为大型。(4)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崩、滑灾害的形成主要受河谷演化、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岸坡结构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可知:崩塌灾害主要发育在高程550m750m之间和坡度50°80°范围内,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高程600m980m之间和坡度24°36°范围内;崩塌主要发生在以灰岩为主的硬岩中,滑坡则在软岩硬岩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前述影响因素决定了此河段崩塌成因机制主要以坠落为主,占总数的56%;滑坡成因机制以滑移-拉裂为主,占总数的50.8%。(5)对崩、滑灾害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崩、滑灾害产生的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对河谷地貌的影响,对交通设施的影响,形成深厚覆盖层以及导致库区淤积严重等影响。以核桃坪堵江滑坡为例分别对上述影响进行分析论述。

李双龙[6](2017)在《特定地质条件下重力坝坝基及近坝山体抬升变形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中,坝基及近坝山体的抬升变形现象相对罕见。如何分析抬升变形的形成机制及合理评价抬升变形对工程安全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为新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归纳,结合抬升变形问题理论研究,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诱导产生抬升变形的特殊地质结构模式以及岩体特性参数对抬升变形的影响,同时针对向家坝左岸近坝山体抬升变形实际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研究成果对类似水利工程抬升变形安全性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提出诱发坝基及近坝山体抬升变形的水文地质结构模式,即坝址区存在倾向下游或两岸的相对隔水层,同时相对隔水层下具有连通上游水库的透水性相对较大的地质结构层(含水层)。2.岩体扩容机制数值试验研究表明:岩体试样孔隙水压力、渗透系数及变形模量对岩体扩容有较大影响;初始应力对岩体扩容影响微弱。3.利用数值手段,对含有不同水文地质结构研究方案进行对比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隔水层在库底出露位置距离大坝越近,其下游近坝山体抬升变形值越大;坝基下伏隔水层倾向一定,随着倾角逐渐增大,下游河床中的抬升变形范围越来越小,抬升变形最大值出现部位距离坝体越来越近;隔水层倾角一定时,其倾向变化直接影响坝基及近坝山体抬升变形分布位置及范围大小。4.针对不同岩体变形模量及渗透系数对抬升变形的不同影响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抬升变形对变形模量比较敏感,变形模量越大,抬升位移量及其范围越小;抬升变形对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变化较隔水层更敏感。5.基于向家坝左岸近坝山体测点监测成果,研究左岸近坝山体抬升变形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左岸近坝山体的抬升变形是内部岩体在渗透压力作用下扩容变形积累的结果;左岸近坝山体挤压破碎带对渗流起到了阻滞作用,为抬升变形提供所需地质条件;左岸近坝山体布置的泄水孔可以有效降低挤压破碎带下盘岩体孔隙水压力;抬升变形可能导致近坝山体局部滑坡,还有可能造成坝基防渗帷幕开裂失效。

王金生,李清和[7](2015)在《猴子岩水电站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猴子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境内的大渡河干流上,正常蓄水位为1 842.0 m,水库总库容7.06亿m3,装机容量170万kW。本文从岩性、构造、地震活动背景定性分析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然后根据地质环境类比法定性估算水库诱发地震最大震级,再进行水库诱发地震的概率预测。经研究猴子岩水库蓄水后存在发生小于或等于4级的地震的可能,震中烈度低于Ⅶ度。

谢蓉华,杨晓源,杜瑶[8](2012)在《四川水库地震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四川省境内5例水库诱发地震和2例有争议的疑似水库地诱发震。上述水库诱发地震中既有构造水库地震,又有岩溶塌陷型水库诱发地震,还有水库快速加载诱发的地震,几乎含概了水库诱发地震的所有类型。

雷建成[9](2011)在《梯级电站系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以大渡河干流梯级电站系统为分析实例,考虑汶川8.0级地震后地震环境的变化,研究复杂地震环境对梯级电站工程系统地震危险性的影响特征,在对梯级电站大坝以及梯级电站系统进行一些简化和假定的基础上,将全部梯级电站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上游大坝对下游相邻大坝的附加危险性影响,提出梯级电站系统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新方法。本文充分收集了西南地区现代地震实际资料,统计、转换得出了西南地区地震烈度、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充分收集近年来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取得的资料和成果,广泛、深入地吸收汶川8.0级地震后取得的新资料、新认识,对大渡河流域及邻区的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区域地震活动、地质构造的具体特点,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划分了甘南川北地震带、川滇块体地震带和四川盆地地震带3个地震带,统计求出了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参数。采用小尺度的地震带划分方案,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区域的地震活动的水平,较好体现控制建筑物抗倒塌的地震作用的水平。本文开创性地提出了双场点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用以计算在相同地震构造环境中,在相同的地震作用下,相邻两个工程场点同时超越给定地震动参数的概率。该方法是确定系统的危险段落、场点遭受的附加地震危险的有效工具。大坝单元的地震危险性来源分析表明,其联合地震危险性由以下2部分构成:(1)在给定的地震环境中,该大坝单元遭遇超标地震作用而获得的自身地震危险性;(2)上游大坝破坏失效后,由于灾难性库水溢出的传递,而对该大坝单元产生的附加地震危险性。考虑到库容因素,本文引入一个调洪系数来衡量水库对上游洪水的承接消减能力。文中还对附加地震危险性的来源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把梯级电站系统简化为串联系统,计算得出梯级电站系统的地震危险性。此外,根据梯级电站系统各大坝单元的联合地震危险性,可以确定梯级电站系统的薄弱环节。在众多影响梯级电站系统地震危险性的因素中,本文只考虑地震因素引起的大坝失效,重点关注结构破坏、垮坝、漫顶等3种很可能直接导致灾难性库水溢出的失效模式。根据美国西部大坝的抗震设防目标和标准、在地震作用下的失效概率,以及我国大坝年平均溃决概率与美国西部大坝年平均溃决概率基本持平的事实,分析得出大坝在遭遇超标地震时发生失效的条件概率为P(F|E)=3.137×10-2。在梯级电站系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本文对梯级电站系统的地震失效风险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大渡河干流梯级水电站系统的实例研究发现,在当前的地震环境下,各个大坝的地震危险性与原设计目标有一定的差别。通过大坝的联合地震危险性发现,危险程度最高的几个电站依次是:铜街子、沙坪、龚嘴、老鹰岩、龙头石、卜寺沟、达维、硬梁包等。进一步分析表明,上游大坝的附加地震危险性对梯级电站系统地震危险性评价结果有重大影响,必须予以考虑。提高梯级电站系统最薄弱的几个电站的设防参数,是提高系统地震安全性的最有效的途径。

吕贵选,李卫兵,彭云金[10](2009)在《对岷江下游航电开发的一些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岷江下游航电开发工程是省、市确定近期开工建设的重大工程。该工程目前已正式启动,有关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使该工程建成后能更好地发挥利用,根据对众多历史文献资料研究和多年来开发水利资源一些经验教训的总结,提出在岷江航电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建议,供有关部门作参考。

二、大渡河铜街子水电站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渡河铜街子水电站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大渡河中下游沿岸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分布及地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1.3.2 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现状
        1.3.3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现状
        1.3.4 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5 区域研究现状
        1.3.6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地理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概况
        2.1.1 气候条件
        2.1.2 水文特征
        2.1.3 植被状况
        2.1.4 地貌特征
        2.1.5 经济与人口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大地构造背景
        2.2.2 构造特征
        2.2.3 地层岩性
第3章 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变化评价及分布特征分析
    3.1 概念界定
        3.1.1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脆弱性概念
        3.1.2 地质环境概念及本研究理念
    3.2 投影寻踪模型
    3.3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
        3.3.1 评价指标体系
        3.3.2 综合量化模型
        3.3.3 脆弱性程度分级
        3.3.4 脆弱性变化趋势
    3.4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
        3.4.1 2000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
        3.4.2 201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
    3.5 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5.1 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趋势
        3.5.2 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区
        3.5.3 有关分析
        3.5.4 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区生态建设建议
第4章 生态环境脆弱性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4.1 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1.1 岩性影响土壤、植被的形成
        4.1.2 构造运动塑造地形地貌、影响气候
        4.1.3 人地互动影响生态环境
    4.2 生态环境脆弱性地质影响因素选取
        4.2.1 地质影响因素选取原则
        4.2.2 地质影响因素选取
    4.3 生态环境脆弱性地质影响因素维度确定
        4.3.1 地层岩性因素维度
        4.3.2 断层因素维度
        4.3.3 有关分析
    4.4 生态环境脆弱性地质影响因素数据信息获取
        4.4.1 生态环境脆弱性地质影响因素数据来源
        4.4.2 生态环境脆弱性地质影响因素数据处理与分级
第5章 生态环境脆弱性与地质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5.1 粗糙集模型
        5.1.1 粗糙集理论相关知识
        5.1.2 知识约简与依赖
        5.1.3 粗糙集信息系统
        5.1.4 粗糙集决策表
        5.1.5 粗糙集模型
    5.2 生态环境脆弱性和地质环境指标耦合模型构建
    5.3 构建耦合信息决策表
    5.4 耦合决策分析
    5.5 生态环境脆弱性和地质影响因素耦合关联结果分析
        5.5.1 耦合关联结果
        5.5.2 耦合关联规则及分析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及分析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1 综合信息决策表
附录2 区别对象属性集合p(x,y)

(2)四川省主要水系流域的地震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加强水电站地震监测的必要性
2 水电站地震监测概况
    2.1 雅砻江流域地震监测
    2.2 大渡河流域地震监测
    2.3 金沙江流域地震监测
    2.4 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青衣江等流域地震监测
3 结论

(3)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远程滑坡的概念及运动特征研究
        1.2.2 高速远程滑坡的研究手段
        1.2.3 滑坡动力学机理的研究
        1.2.4 峨眉山玄武岩滑坡实例研究
    1.3 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史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构造及应力场演化史
        2.1.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2 峨眉山玄武岩的时空分布及构造分区
    2.3 峨眉山玄武岩的物理力学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的发育规律
    3.1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分布
    3.2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发育特征
        3.2.1 发育于构造强变形区
        3.2.2 发育于强烈地貌切割区
        3.2.3 发育于干流以及一、二级支流的高陡岸坡
        3.2.4 发育于中倾、中缓倾顺向高陡岸坡
    3.3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的类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隔挡式背斜翼部顺层滑坡的孕育机制-以马湖滑坡为例
    4.1 滑坡区的地质环境
        4.1.1 滑坡区地形地貌
        4.1.2 滑坡区气象水文
        4.1.3 滑坡区地质构造环境
        4.1.3.1 马湖滑坡区断层发育特征
        4.1.3.2 马湖滑坡区的褶皱发育特征
        4.1.4 滑坡区地层岩性
        4.1.4.1 下二叠统阳新灰岩(P_1y)
        4.1.4.2 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P_2β)
    4.2 马湖滑坡群的发育特征
        4.2.1 滑坡整体的形态特征
        4.2.2 滑坡源区特征
        4.2.3 滑坡堆积区形态及结构特征
        4.2.3.1 滑坡Ⅰ期堆积体特征
        4.2.3.2 滑坡Ⅱ期堆积体特征
        4.2.3.3 滑坡Ⅲ期堆积体特征
        4.2.3.4 滑坡Ⅳ期堆积体特征
        4.2.3.5 滑坡Ⅴ期堆积体特征
    4.3 马湖滑坡形成的控制因素分析
    4.4 马湖滑坡孕育机制分析
        4.4.1 累积损伤阶段
        4.4.2 变形发展阶段
        4.4.3 失稳剧动阶段
    4.5 马湖滑坡的远程滑动机理分析
        4.5.1 滑坡源区岩体结构的碎裂化
        4.5.2 锁固段岩体的聚能效应
        4.5.3 滑体具有高位势能
        4.5.4 滑坡碎屑流在运动过程中的碰撞加速效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断层上盘顺层滑坡孕育机制-以脚盆坝滑坡为例
    5.1 滑坡区的地质环境
        5.1.1 滑坡区地形地貌
        5.1.2 滑坡区地质构造环境
        5.1.3 滑坡区地层岩性
        5.1.4 滑坡区水文气象
    5.2 滑坡分区及形态特征
        5.2.1 汇流区特征
        5.2.2 滑源区特征
        5.2.3 碎屑流流通区特征
        5.2.4 主堆积区特征
    5.3 滑坡发生的主控因素分析
    5.4 滑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5.4.1 峨眉山玄武岩体的变形累积过程
        5.4.2 峨眉山玄武岩体的触发失稳过程
    5.5 滑坡碎屑流远程滑动机理分析
        5.5.1 滑源区坡体的碎裂化程度对滑坡远程滑动的影响
        5.5.2 滑坡体的持速效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单斜中缓倾高位顺层滑坡孕育机制-以矮子沟滑坡为例
    6.1 滑坡区的地质环境概况
        6.1.1 滑坡区地形地貌
        6.1.2 滑坡区地层岩性
        6.1.3 滑坡区地质构造及岸坡结构
    6.2 滑坡基本特征
        6.2.1 滑源区和高位高速下滑区特征
        6.2.2 撞击碎裂区特征
        6.2.3 高速碎屑流流通区特征
        6.2.3.1 主流通区特征
        6.2.3.2 铲刮区特征
        6.2.3.3 碰撞爬高区特征
        6.2.4 主堆积区、堰塞坝残体特征
    6.3 古堰塞湖沉积物特征
    6.4 矮子沟滑坡形成条件
        6.4.1 滑坡剪出口与坡脚之间存在巨大的高差
        6.4.2 有利于滑坡产生的坡体结构
        6.4.3 软弱夹层的影响
        6.4.4 强震作用是诱发岩体失稳滑动的关键因素
    6.5 滑坡运动过程数值模拟
        6.5.1 模型建立
        6.5.2 最大不平衡力
        6.5.3 加速度放大效应研究
        6.5.4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全过程分析
        6.5.4.1 启程活动阶段
        6.5.4.2 近程滑动阶段
        6.5.4.3 高速远程碎屑流阶段
        6.5.4.4 堆积堵江阶段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危险性分析
    7.1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的规模
    7.2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的运动性
        7.2.1 峨眉山玄武岩碎屑颗粒运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7.2.2 物理模拟的相似分析以及试验材料的选择
        7.2.3 试验装置设计
        7.2.4 试验结果描述
        7.2.5 分析与讨论
    7.3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的灾害链效应
    7.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大渡河安谷水电站建设生态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大渡河流域及安谷水电站概况
    2.1 河流规划概况
        2.1.1 流域概况
        2.1.2 河流规划及开发现状
    2.2 安谷水电站概况
    2.3 安谷水电站建设意义分析
        2.3.1 能源发展战略分析
        2.3.2 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2.3.3 电力消纳分析
        2.3.4 防洪效益分析
        2.3.5 航运效益分析
        2.3.6 综合环境效益分析
第3章 安谷水电站建设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分析
    3.1 安谷水电站建设合理性分析
        3.1.1 工程方案布置
        3.1.2 工程方案存在的环境问题
        3.1.3 建设方案优化调整情况
        3.1.4 正常蓄水位选择的环境合理性分析
    3.2 影响源分析
        3.2.1 工程运行
        3.2.2 水库淹没、占地及移民安置
第4章 安谷水电站建设环境影响分析
    4.1 水文、泥沙情势影响分析
        4.1.1 下泄流量分析
        4.1.2 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4.1.3 对河势河态的影响
    4.2 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4.2.1 蓄水初期水质影响
        4.2.2 运行期水质影响
    4.3 环境地质影响分析
        4.3.1 工程区地质灾害评估
        4.3.2 工程防震抗震分析
        4.3.3 水库浸没影响
    4.4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4.1 陆生生态影响分析
        4.4.2 湿地生态影响分析
第5章 安谷水电站建设生态保护措施
    5.1 湿地生态保护措施
        5.1.1 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方案
        5.1.2 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5.2 水生生态保护措施
        5.2.1 水生生态保护思路
        5.2.2 生态流量泄放措施
        5.2.3 栖息地保护措施
        5.2.4 重要生境保护与构建
        5.2.5 鱼类洄游通道构建
    5.3 陆生生态保护措施
        5.3.1 加强施工期管理
        5.3.2 库底清理
        5.3.3 表层土收集
    5.4 水环境保护措施
        5.4.1 水库库底清理
        5.4.2 电站污废水处理措施
        5.4.3 水源保护区水质保护措施
    5.5 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5.5.1 防治目标
        5.5.2 开挖、爆破粉尘的削减与控制
        5.5.3 砂石料加工系统、混凝土拌和系统粉尘削减与控制
        5.5.4 燃油废气的削减与控制
        5.5.5 道路扬尘的削减与控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崩、滑灾害成因机制及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谷演化
        1.2.2 大渡河流域崩、滑灾害
        1.2.3 崩、滑灾害环境效应
        1.2.4 堵江滑坡及其堰塞湖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自然地理与工程地质环境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环境
        2.2.1 区域地貌
        2.2.2 区域地层
        2.2.3 区域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3 研究河段工程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4 地质构造
        2.3.5 水文地质条件
        2.3.6 岸坡结构
第3章 崩、滑灾害发育特征
    3.1 崩塌灾害发育特征
        3.1.1 崩塌发育概述
        3.1.2 崩塌分布特征
        3.1.3 崩塌形态规模特征
        3.1.4 崩塌物质组成特征
    3.2 滑坡灾害发育特征
        3.2.1 滑坡发育概述
        3.2.2 滑坡分布特征
        3.2.3 滑坡形态规模特征
        3.2.4 滑坡物质组成特征
    3.3 典型崩、滑灾害分析
        3.3.1 月宝村崩塌
        3.3.2 黄草坪滑坡
        3.3.3 黑竹沟变电站滑坡
        3.3.4 核桃坪滑坡
    3.4 小结
第4章 崩、滑灾害成因机制分析
    4.1 崩、滑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4.1.1 崩、滑灾害与河谷演化关系
        4.1.2 崩、滑灾害与地形地貌关系
        4.1.3 崩、滑灾害与地层岩性关系
        4.1.4 崩、滑灾害与岸坡结构关系
        4.1.5 崩、滑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关系
    4.2 崩、滑灾害成因机制分析
        4.2.1 崩塌成因机制分析
        4.2.2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崩、滑灾害产生的环境效应
    5.1 对河谷地貌的影响
        5.1.1 核桃坪堵江滑坡对河谷地貌的影响
        5.1.2 河谷地貌改观对人居环境影响
    5.2 崩、滑灾害对道路影响
    5.3 形成深厚覆盖层
        5.3.1 深厚覆盖层基本特征
        5.3.2 深厚覆盖层组成特征
        5.3.3 深厚覆盖层工程地质特性
    5.4 其他环境效应
    5.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特定地质条件下重力坝坝基及近坝山体抬升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利工程抬升变形文献分析
        1.2.2 国内水利工程抬升变形文献分析
        1.2.3 坝基及近坝山体变形特性流固耦合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抬升变形理论与计算方法
    2.1 流固耦合基本方程
    2.2 流固耦合数值计算实现
        2.2.1 FLAC3D软件简介
        2.2.2 FLAC3D中流固耦合计算理论
    2.3 抬升变形机理分析
        2.3.1 物理试验研究
        2.3.2 数值试验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抬升变形的水文地质结构模式研究
    3.1 概述
    3.2 抬升变形水文地质结构模式
    3.3 研究方案及数值模型
        3.3.1 计算方案
        3.3.2 计算模型
    3.4 相对隔水层空间位置变化对抬升变形的影响
        3.4.1 相对隔水层出露位置对抬升变形影响
        3.4.2 相对隔水层倾角对抬升变形影响
        3.4.3 相对隔水层倾向对抬升变形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体特性参数对抬升变形的影响研究
    4.1 概述
    4.2 坝基岩体变形模量对抬升变形的影响研究
        4.2.1 计算方案与计算模型
        4.2.2 坝基岩体变形模量对抬升变形的影响
    4.3 坝基岩体渗透系数对抬升变形的影响研究
        4.3.1 计算方案与计算模型
        4.3.2 坝基岩体渗透系数对抬升变形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向家坝左岸近坝山体抬升变形研究
    5.1 工程背景
    5.2 左岸近坝山体地质概况及监测成果
        5.2.1 左岸近坝山体地质概况
        5.2.2 左岸近坝山体监测资料分析
    5.3 左岸近坝山体抬升变形计算
        5.3.1 数值模型及研究方案
        5.3.2 计算成果及分析
    5.4 左岸近坝山体及帷幕安全性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课题目录)

(8)四川水库地震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中型水库在小断层上诱发地震的新店水库
2 先后诱发了两类水库地震的铜街子水库
3只诱发了微小震群的二滩大型水库
4在强震多发的深大断裂上仅诱发了MS4.6级地震的大桥水库
5 在龙门山断裂上诱发了小震群的紫坪铺水库

(9)梯级电站系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大渡河干流梯级电站系统基本特征
    2.1 自然地理
    2.2 大渡河干流梯级电站规划方案
    2.3 工程等级及防洪标准
第三章 地震地质环境及潜在震源区划分
    3.1 区域大地构造环境的滋生及其演化简史
    3.2 研究区地貌与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3.3 研究区主要断裂带特征及其活动性
    3.4 潜在震源区划分
第四章 地震活动特征及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4.1 地震目录建立
    4.2 地震带划分
    4.3 地震带地震活动的时间进程分析与未来地震趋势估计
    4.4 地震带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4.5 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第五章 地震动衰减关系
    5.1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5.2 地震动衰减关系
第六章 大渡河干流梯级电站单体的设防参数与现今地震危险性
    6.1 原有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与现今地震危险性
    6.2 设防参数与相应的重现期
第七章 双场点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7.1 单场点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7.2 双场点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7.3 应用实例——大渡河干流梯级电站系统的河段危险性分析
第八章 梯级电站系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
    8.1 基本思路
    8.2 单元地震危险性的来源分析
    8.3 库容因素的考虑
    8.4 单元地震危险性的计算
    8.5 梯级电站系统地震危险性的计算
    8.6 大渡河干流梯级电站系统的地震危险性
第九章 梯级电站系统的地震失效风险初步研究
    9.1 基本原理
    9.2 影响梯级电站系统地震失效风险的几个基本因素
    9.3 地震失效风险初步研究——以大渡河梯级电站系统为例
第十章 提高梯级电站系统地震安全性的途径
    10.1 影响梯级电站系统安全性的因素
    10.2 提高梯级电站系统地震安全性的途径
    10.3 薄弱环节的确定
    10.4 提高薄弱环节设防参数对系统安全性的影响
第十一章 结论与讨论
    11.1 研究目标
    11.2 主要研究内容
    11.3 主要结论
    1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学习、实践活动
    1. 博士研究生学习过程
    2. 科研课题
    3. 社会实践活动
    4. 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
在学期间论文清单

四、大渡河铜街子水电站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渡河中下游沿岸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分布及地质影响因素研究[D]. 赖芳.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2]四川省主要水系流域的地震监测[J]. 王翠芳,王世元.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03)
  • [3]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形成机制研究[D]. 申通.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4]大渡河安谷水电站建设生态保护研究[D]. 任理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5]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崩、滑灾害成因机制及环境效应研究[D]. 雷清雄.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6]特定地质条件下重力坝坝基及近坝山体抬升变形研究[D]. 李双龙.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1)
  • [7]猴子岩水电站水库诱发地震预测[J]. 王金生,李清和. 水电站设计, 2015(02)
  • [8]四川水库地震综述[J]. 谢蓉华,杨晓源,杜瑶. 华南地震, 2012(S1)
  • [9]梯级电站系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D]. 雷建成.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1(12)
  • [10]对岷江下游航电开发的一些建议[A]. 吕贵选,李卫兵,彭云金. 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 2009

标签:;  ;  ;  ;  ;  

大渡河通街子水电站水库诱发地震监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