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琉璃瓦合格率的措施

提高琉璃瓦合格率的措施

一、提高釉面砖合格率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陈旭龙,张吟玲[1](2020)在《甘肃省白银地区陶瓷发展史略》文中研究指明甘肃省白银市委、市政府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指导下,转换发展思路,振兴陶瓷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在连续举办五届西部陶瓷峰会的同时,提出打造"西部陶都"的口号,并为之进行了不懈努力。白银市政府在充分挖掘本地陶瓷文化历史资源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致力于陶瓷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文章旨在通过对白银地区陶瓷产业发展历程的考证,展示白银为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做出的努力。

奚慧春[2](2020)在《辊棒抗热震性对制品影响的研究及数值模拟》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建筑陶瓷行业极速发展,建筑陶瓷辊道窑是朝着越来越宽的方向发展。作为辊道窑的核心部件——辊棒,同时起着支撑和传送制品的作用,必须具有良好的抗热震性,才能适应辊棒宽断面下的高使用温度及温度的急剧变化,达到在保证制品成品率的情况下增加其使用寿命的目的。而国内对于辊棒的抗热震性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因此,对辊棒的热应力分析和抗热震性研究将对国内陶瓷工业窑炉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意义,更能响应国家节能降耗的政策。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着力研究辊道窑辊棒在温度急剧变化时所受应力,并通过热力耦合分析了解辊棒抗热震性对制品的影响。同时通过改变辊棒其它物性参数达到改善辊棒的抗热震性,并且对制品烧成过程中增加窑炉调节措施,把辊棒抗热震性能对制品的影响降至最小,为国内相关行业的生产提供理论研究依据。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及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对辊棒进行力学分析后了解辊棒做成空心圆轴状的优势,不仅能节省材料,还能保证辊棒横截面的圆心区域的材料得到充分地利用。2、通过对辊棒的结构力学研究,当辊棒表面达到最高温度后,在开始降温时,表面的降温速率比内部的升温速率要高,最后辊棒趋近于稳态。并且辊棒中心区域的温度载荷要更大,故辊棒远离中心的两侧的材料并没有被充分利用。3、通过理论计算得到质量为m的制品对辊棒产生压力载荷与辊棒间距d及制品底面边长L相关,其具体的范围为[0,mg×3d/2L]。急冷带前端辊棒受到高温制品载荷的作用,结合传热学对辊棒进行动力学研究分析后,制品在即将被辊棒带动向前传动时与制品即将脱离辊棒向前传动时,辊棒受到的应力大小变化具有较大差异。同时,辊棒内侧表面的应变比外侧小。应力使辊棒产生周向位移,从动端的周向位移大小要普遍比齿轮传动端高。4、对制品进行热-力耦合分析后,制品的各部分从最高温度开始下降是不规则的,当制品经过急冷时,最高、最低温度分布在制品的四个侧面和四个角区域。在制品的厚度方向上,靠近中间的区域的应力比两侧外表面的应力要小。制品应变趋势较为明显,渐渐趋于平缓。若热震性能较差,制品中心区域的应力明显比两侧更小,会导致制品中心区域的部分更容易产生变形和裂纹。5、依据数值模拟的分析结果,辊棒制备时可以尝试加入其它相或材料来改善其抗热震性能,若抗热震性能稍差一些,也可在制品的生产过程中通过调节窑炉使制品的降温速率保持正常。但如果辊棒抗热震性能会使制品表面变形量增加时,必须更换辊棒。

林漫亚[3](2016)在《提高釉面砖烧成合格率的措施》文中认为本文针对某厂釉面砖在素烧、釉烧过程中产生周边小裂纹,导致烧成合格率偏低的现象,从原料配方、釉料配方、成型方法、烧成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实验证明:导致周边小裂纹产生的原因是该厂的窑炉温度、气氛及压力未得到控制,温度梯度过大,经过调整控制后问题得到解决。

吴隽,李其江,张茂林,吴军明[4](2015)在《景德镇陶瓷原料负荷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景德镇已属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时又是环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的一座主要城市,因此,为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改善景德镇陶瓷工业原料资源的过度消耗的现状,并提高其利用率,无疑迫在眉睫。为此本课题针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结构、矿物原料负荷等情况做了系统调研与分析,论述了景德镇瓷业矿物原料的使用现状及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影响,提出了景德镇陶瓷原料负荷的评价体系,并展望了景德镇瓷业发展的新方向。

黄弘[5](2012)在《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依据相关理论,研究了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了建筑陶瓷产业链以及国内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现状,提出了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评价与保障思路,并建立了灰色关联评价模型,以高安、法库、夹江为例对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研究包括:第一,分析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系统探讨,确定了本文的逻辑思路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本理论基础,以循环经济理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重要原则和理念,借鉴种群理论的宏观视角和组织管理方法,指明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总方向。第二,剖析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建筑陶瓷产业集群中产业链构成要素。首先,基于产业集群产生原因的差异性,本部分将国内外现有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为内生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外生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两大类。在此分类基础上,研究并探讨了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优缺点。继而对建筑陶瓷产业集群中的产业链构成要素的分析,为构建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和选择奠定基础。第三,分析了国内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现状。通过概述中国建筑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界定并分析了“传统建筑陶瓷产业集群”与“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的概念、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对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传统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模的对比分析,更深刻地剖析了国内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提供了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思路。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不能套用传统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也不能在现有的产业集群模式中做简单的选择,必须重新构建新的适合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同时其发展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第五,建立了以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依据发展实际对高安、法库、夹江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支持对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的市场发育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第六,提出了有效实行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保障策略,并对江西高安市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案例分析。其中,保障策略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保障、人力资源保障、金融保障、技术保障、公共平台及基础设施保障、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体制制度保障等几个方面。

陈耀昂[6](2008)在《新型釉面砖抛光机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釉面砖抛光机存在抛光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介绍了一种新型釉面砖抛光机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实践表明,这种釉面砖抛光机可提高釉面砖的镜面效果和合格率,并可减少磨头数和电机总功率,从而达到节能效果。

谭绍祥,谭汉杰[7](2007)在《陶瓷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的研究应用》文中指出文章就目前广东陶瓷行业的能耗和物耗状况,从原料加工,成形过程,干燥工艺,烧成过程的节能降耗方面做了详尽的说明,并对陶瓷行业的废旧低质材料循环再利用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新的节能措施及技术。

谭绍祥,谭汉杰[8](2007)在《陶瓷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的研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就目前广东陶瓷行业的能耗和物耗状况,从原料加工,成形过程,干燥工艺,烧成过程的节能降耗方面做了详尽的说明,并对陶瓷行业的废旧低质材料循环再利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节能措施及技术。

谭绍祥,谭汉杰[9](2007)在《广东陶瓷行业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就目前广东陶瓷行业的能耗和物耗状况,从原料加工,成形过程,干燥工艺,烧成过程的节能降耗方面做了详尽的说明,并对陶瓷行业的废旧低质材料循环再利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节能措施及技术。

谭绍祥,谭汉杰[10](2007)在《广东陶瓷行业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

二、提高釉面砖合格率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釉面砖合格率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白银地区陶瓷发展史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千年窑火—磁窑沟
二、建国前白银地区的陶瓷产业
三、建国后白银地区的陶瓷产业:靖远陶瓷厂
    (一)靖远陶瓷厂的初建
    (二)靖远陶瓷厂的辉煌
    (三)举步艰难的靖远陶瓷厂
四、白银地区陶瓷产业的新生
五、“西部陶都”之路
    (一)白银平川陶瓷研究中心成立
    (二)举办西部(白银·平川)陶瓷峰会
    (三)白银地区陶土资源的调查
    (四)打造平川陶瓷小镇
六、结语

(2)辊棒抗热震性对制品影响的研究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辊棒的研究现状
    1.2 国内研究的不足
    1.3 辊棒的抗热震性及其对窑炉生产的影响
        1.3.1 辊道窑辊棒的抗热震性能
        1.3.2 抗热震性对制品影响的理论分析
    1.4 研究辊棒抗热震性能的目的和意义
2 辊棒传动的力学分析及热震模拟
    2.1 陶瓷辊棒传动的力学分析
        2.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2 空载传动中的扭矩分析
        2.1.3 传动中的辊棒的扭转强度计算
        2.1.4 传动中的辊棒的扭转刚度计算
    2.2 辊棒传动中的热震模拟及研究
        2.2.1 模拟的必要性和研究意义
        2.2.2 辊棒非稳态导热的理论基础
        2.2.3 热边界条件和热载荷的施加
        2.2.4 热震中辊棒导热的数值模拟
    2.3 本章小结
3 辊道窑辊棒的瞬态动力学数值分析
    3.1 辊棒传动的瞬态动力学基础
        3.1.1 分析概述
        3.1.2 制品在被传动过程中的分析
        3.1.3 制品对辊棒的交变载荷分析
    3.2 辊棒的瞬态动力学模拟分析
        3.2.1 辊棒的模型建立和材料的设置
        3.2.2 网格的划分和载荷及约束的施加
        3.2.3 求解选项的设置及后处理
        3.2.4 求解结果的显示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辊棒抗热震性能对制品的影响
    4.1 抗热震性能对制品影响的研究分析
        4.1.1 急冷带前端制品的概述
        4.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3 分析的理论基础对照组的设置
        4.1.4 瞬态热应力分析照组的设置
    4.2 制品的热应力耦合分析
        4.2.1 建立几何模型和材料参数的设置
        4.2.2 划分网格和条件的设置
        4.2.3 结果后处理及计算
        4.2.4 两组制品结果数据的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改善辊棒抗热震性能和减小对制品影响的探索
    5.1 辊棒热冲击下的理论分析
        5.1.1 辊棒热冲击下的简介
        5.1.2 热应力下的断裂分析
        5.1.3 热冲击下的损伤分析
    5.2 改善辊棒抗热震性能
        5.2.1 辊棒制备的方法
        5.2.2 改善辊棒抗热震性的途径
    5.3 减小辊棒抗热震性能对制品的影响的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辊棒式样测试报告

(3)提高釉面砖烧成合格率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原料
3 实验工艺
    3.1 实验工艺流程
    3.2 实验工艺参数
4 釉料配方及参数
    4.1 釉料配方
    4.2 工艺参数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6 结语

(4)景德镇陶瓷原料负荷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景德镇陶瓷产业结构现状调研与分析
2 景德镇陶瓷生产原料负荷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景德镇陶瓷生产用矿物原料的使用现状、来源及等级
    2.2 景德镇陶瓷生产所用原料的利用率
        (1)烧前原料损失
        (2)烧后原料损失
3 景德镇陶瓷原料负荷指标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3.1 原料的标准化(原料的稳定性)
    3.2 坯釉的配方组成
    3.3 产品的价值空间
    3.4 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
4 景德镇陶瓷行业矿物原料开发与使用的措施
    4.1 规范原料开采,加大原料开发利用
    4.2 注重开发和推广废料、废瓷的回收利用技术

(5)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简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群理论
        2.1.1 产业集群的内涵
        2.1.2 产业集群的类型和特征
        2.1.3 西方主要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2.1.4 我国产业集群理论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2.2 循环经济理论
        2.2.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2.2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意义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2.3 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
    2.3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3.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3.3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2.3.4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2.4 种群理论
        2.4.1 种群理论的主要思想及意义
        2.4.2 种群的概念和特点
        2.4.3 种群生态模型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3.1 内生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3.1.1 资源禀赋型
        3.1.2 市场拉动型
        3.1.3 传统延续型
    3.2 外生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3.2.1 政府主导型
        3.2.2 外资主导型
    3.3 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征分析
        (1) 外生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征
        (2) 内生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征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产业集群的建筑陶瓷产业链分析
    4.1 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的内涵分析
    4.2 基于产业集群的建筑陶瓷产业链的构成要素分析
        4.2.1 建筑陶瓷产业链上游核心构成要素分析
        4.2.2 建筑陶瓷产业链下游构成要素分析
        4.2.3 建筑陶瓷产业链核心环节——建筑陶瓷企业分析
        4.2.4 建筑陶瓷产业链相关配套机构和行业的分析
    4.3 建筑陶瓷产业链延伸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外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5.1 国外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5.1.1 西班牙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5.1.2 意大利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5.1.3 发展中国家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5.2 国内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2.1 传统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2.2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5.3 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比分析
        5.3.1 国外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
        5.3.2 国内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
        5.3.3 建筑陶瓷不同发展模式对本文研究的启迪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
    6.1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构建的目标
        6.1.1 经济目标
        6.1.2 社会目标
        6.1.3 环保目标
    6.2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构建的原则
        6.2.1 以政府控制为主导
        6.2.2 以市场调节为核心
        6.2.3 具体模式具体分析
        6.2.4 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发展
        6.2.5 兼顾循序渐进和长远性目标
    6.3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构建的标准
        6.3.1 资源消耗方面
        6.3.2 环境污染方面
        6.3.3 经济效益方面
        6.3.4 社会和谐发展方面
    6.4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要素
        6.4.1 生产要素
        6.4.2 市场
        6.4.3 政府
        6.4.4 相关产业和机构
    6.5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类型
        6.5.1 政府主导的资源禀赋型
        6.5.2 政府主导的市场拉动型
        6.5.3 政府主导的传统延续型
    6.6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构建的步骤
        6.6.1 开展可行性研究
        6.6.2 进行产业规划
        6.6.3 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6.6.4 建立职能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6.6.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集群软硬环境
        6.6.6 加大招商力度,提升进入企业门槛
        6.6.7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创新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灰色关联评价模型---------以高安、法库和夹江为例
    7.1 基于不同集群发展模式下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述评
    7.2 灰色关联分析在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中的运用
        7.2.1 灰色关联分析数学模型基本原理
        7.2.2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与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7.3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评价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构建
        7.3.1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边界的界定
        7.3.2 集群发展模式评价的数据获取
        7.3.3 集群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7.4 三个区域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7.4.1 母序列和评价序列的选定
        7.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7.4.3 数据无量纲性处理模型
        7.4.4 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7.4.5 模型的求解及分析
        7.4.6 结果分析及结论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保障策略
    8.1 自然资源保障
        8.1.1 原辅料自然资源状况及保障
        8.1.2 土地开发与利用
        8.1.3 能源供应与保障
    8.2 人力资源保障
        8.2.1 高端人才保障措施
        8.2.2 产业人才保障措施
    8.3 金融保障
        8.3.1 拓展融资途径
        8.3.2 强化风险意识
    8.4 技术保障
        8.4.1 技术保障策略
    8.5 基础设施及公共平台保障
        8.5.1 完善基础设施
        8.5.2 加快公共平台建设
    8.6 体制制度保障
        8.6.1 完善陶瓷工业管理组织
        8.6.2 强化陶瓷行业管理
        8.6.3 制定鼓励政策
        8.6.4 培育鼓励自主创新制度与机制
        8.6.5 建筑陶瓷产区政府应加强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
        8.6.6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办事效率
        8.6.7 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本章小结
第9章 中国(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9.1 中国(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发展背景及现状
        9.1.1 发展背景
        9.1.2 高安建筑陶瓷发展现状
    9.2 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9.2.1 区位条件
        9.2.2 资源条件
        9.2.3 交通条件
        9.2.4 投资环境
        9.2.5 市场条件
    9.3 高安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9.3.1 集聚程度不断提高
        9.3.2 政府积极推动,大力完善基础设施
        9.3.3 坚持规划先行,发展目标明确
        9.3.4 产业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
        9.3.5 高安陶瓷产业配套进一步完善
        9.3.6 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创新能力
        9.3.7 高安建筑陶瓷产业经济促进能力
    9.4 模式发展改善建议
    本章小结
第10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10.1 全文总结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10)广东陶瓷行业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陶瓷行业能耗和物耗状况
2 陶瓷工业的节能技术措施
    2.1 原料加工过程中的节能
    2.2 陶瓷成形过程中的节能
        2.2.1 大吨位压砖机
        2.2.2 改进压砖机模具
        2.2.3 压釉一体化
        2.2.4 高中压注浆成形
        2.2.5 等静压成形
        2.2.6 单螺杆空气压缩机
    2.3 干燥消耗的节能
    2.4 烧成过程中的节能
        2.4.1 正确选择先进和节能型的陶瓷窑炉
        2.4.2 低温快烧
        2.4.3 一次烧成
        2.4.4 采用先进的燃烧设备
        2.4.5 采用耐高温轻质耐火材料和新型涂料
        2.4.6 改善窑体结构
        2.4.7 窑车窑具材料轻型化
        2.4.8 加强窑体密封和严格窑内压力制度
        2.4.9 采用自控技术
        2.4.10 新型双层双温窑炉
        2.4.11 微波辅助烧结技术
        2.4.12 窑炉的余热利用
        2.4.13 使用变频器
        2.4.14 新型胶辊印花机和激光喷墨印花技术
        2.4.15 降低陶瓷墙地砖的厚度
        2.4.16 不断研究和大批生产新产品
        2.4.17 降低风机电耗和噪音
3 陶瓷行业废旧低质材料循环利用
    3.1 绿色陶瓷的标准
    3.2 实现绿色陶瓷的奋斗方向
    3.3 实现绿色陶瓷的好处
4 展望未来

四、提高釉面砖合格率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白银地区陶瓷发展史略[J]. 陈旭龙,张吟玲. 丝绸之路, 2020(02)
  • [2]辊棒抗热震性对制品影响的研究及数值模拟[D]. 奚慧春.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3]提高釉面砖烧成合格率的措施[J]. 林漫亚. 佛山陶瓷, 2016(04)
  • [4]景德镇陶瓷原料负荷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J]. 吴隽,李其江,张茂林,吴军明. 中国陶瓷, 2015(01)
  • [5]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 黄弘.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
  • [6]新型釉面砖抛光机的研制[J]. 陈耀昂. 中国陶瓷工业, 2008(02)
  • [7]陶瓷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的研究应用[J]. 谭绍祥,谭汉杰. 广东建材, 2007(12)
  • [8]陶瓷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的研究应用[A]. 谭绍祥,谭汉杰. 南方七省(区)硅酸盐学会第25届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 2007
  • [9]广东陶瓷行业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A]. 谭绍祥,谭汉杰. 2007年国际陶瓷工业发展论文集, 2007
  • [10]广东陶瓷行业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谭绍祥,谭汉杰. 陶瓷, 2007(04)

标签:;  ;  ;  ;  

提高琉璃瓦合格率的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