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乳酸脱氢酶在口腔肿瘤中的临床意义

唾液乳酸脱氢酶在口腔肿瘤中的临床意义

一、唾液乳酸脱氢酶对口腔肿瘤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俊林[1](2021)在《犬尿氨酸对口腔鳞癌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募集及分化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背景OSCC又称为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OSCC具有局部浸润率高、转移能力强,且后期易复发的特点。TAMs(tumor associate macrophage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TME(tumor microenvironment,肿瘤微环境)的调控中占据重要地位,OSCC的发生、进展和局部转移与TME有关,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TME能够促进TAMs产生M2型巨噬细胞,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1,IDO1)是人体中能够将必需氨基酸色氨酸分解为犬尿氨酸(L-Kynurenine,KYN)的一种限速酶。近年来有研究表明,KYN能够促进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并且参与了免疫逃逸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关于KYN等代谢物在OSCC中相应的细胞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而且其在OSCC肿瘤微环境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课题主要是探究了OSCC患者的癌组织与其癌旁组织之间差异性代谢物,结合这些差异代谢物在OSCC的生长与转移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并进一步说明了在OSCC的肿瘤微环境中恶性肿瘤细胞与TAMs之间的交互调控作用及其潜在可能发生的机制,为OSCC的免疫治疗代谢重编程工作奠定了实验基础和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目的及方法1、基于LC-MS/MS(Liquid Chromatograph 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方法对收集到的10例OSC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的组织进行非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研究。通过多维统计分析,研究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样本之间的代谢产物的差异,筛选出具有显着差异的代谢物。利用ELISA实验对16例OSCC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浆样本和18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浆样本进行验证,判断其对头颈部肿瘤的诊断效能,判断其用于诊断OSCC的评价指标作用。2、外源性分别加入0.06μmol/L、0.6μmol/L、6μmol/L的KYN/ACE(N-acetylserotonin,N-乙酰-5-羟色胺)对CAL27细胞进行干预。通过CCK-8(Cell counting kit-8,细胞计数试剂盒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KYN/ACE对CAL27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及Transwell实验检测其对CAL27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3、通过IDO1的siRNA对CAL27细胞进行转染。Real-time PCR实验检测CAL27细胞中转染siRNA后对IDO1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CCK-8实验检测抑制IDO1目的基因表达后对CAL2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抑制IDO1目的基因表达后对CAL2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4、刺激THP-1细胞,获得M0型、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进行形态学分析和Real-time PCR鉴定其表型。将M0巨噬细胞与含1μmol/L的KYN/ACE的CAL27细胞悬浮液建立一个共培养的细胞体系。而后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KYN或者ACE对M0巨噬细胞迁移情况,以及Real-time PCR检测其对M0巨噬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1、基于LC-MS/MS检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标本,我们发现在KYN、ACE等代谢物均在色氨酸代谢通路中检测到,且KYN和ACE在OSCC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相比明显增加,它们的ROC分别为1和0.99,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在ELISA实验中并未发现OSCC患者的术前和术后以及健康人的血浆中KYN的浓度差异。2、CCK-8检测加入KYN条件培养基实验组的OD值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平板克隆结果显示加入KYN的条件培养基的实验组克隆形成数较对照组增加,且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但是加入ACE的条件培养基CCK-8检测和平板克隆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发现显着差异。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在下室中加入KYN和ACE的CAL27细胞较阴性对照组相比,其迁移数量增多,其中最佳浓度为0.6μmol/L。CCK-8结果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转染IDO1的siRNA后CAL27细胞OD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细胞迁移数量明显减少。3、形态学分析和Real-time-qPCR结果表明我们成功诱导了M0型、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KYN能够促进M0型巨噬细胞向CAL27细胞迁移,而后Real-time PCR鉴定M0型巨噬细胞的分化表型,发现加入KYN能够促进M0型向M2型分化。ACE没有促进M0巨噬细胞募集和分化的作用。结论1、KYN和ACE在OSCC患者的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相比代谢水平明显增加,且这两种代谢物在口腔鳞癌组织中表达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是在血浆中没有检测到相同的结果。2、IDO1调控的KYN代谢途径能够促进CAL2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3、KYN能够促进M0型巨噬细胞的迁移,并使其产生向M2型巨噬细胞分化的趋势。

如斯坦木·依米提[2](2021)在《74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个病区的74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发病年龄,性别特点,民族分布,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及主要危险因素等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1月一2019年12月间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颌面创伤正颌外科、颌面肿瘤外科)住院治疗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将获取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回顾性分析其年龄、性别、族别,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及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收集743病例,其中男性475例,女性268例,男女性之比为1.77:1,50~59岁是好发年龄段,总群体平均年龄为53.67±14.30。民族分布上以汉族为主,其次是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发病部位依次为舌224例(30.15%)、腮腺96例(12.92%)、唇75例(10.09%)、牙龈72例(9.69%)、颊部67例(9.02%)、颌骨59例(7.94%)、腭部51例(6.86%)、颈部37例(4.98%)、口底25例(3.36%)、面部皮肤23例(3.09%)、颌下腺9例(1.21%)、舌下腺5例(0.67%)。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上皮来源性恶性肿瘤中的鳞状细胞癌,占的比例为59.08%。鳞状细胞癌发病部位中例数最多的部位是舌部,152例,占的比例为34.62%。吸烟的男性鳞状细胞癌患者例数为189例,占男性鳞癌患者总数的比例58.85%,吸烟的男性腺样囊性癌为26例,占男性腺样囊性癌患者总数的比例为44.07%。结论:40~80岁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好发年龄区间,50~59岁是其高峰年龄段,患者当中男性多见于女性,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民族构成比中汉族占首位(52.62%),发病部位以舌部最常见,恶性肿瘤以上皮来源性肿瘤中的鳞状细胞为多见,SCC好发部位以舌最为常见,吸烟是导致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韩瑨,吴燕婷,万嗣宝,吴正钧[3](2020)在《益生菌防治龋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口腔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益生菌对口腔菌群和宿主健康的调节作用已成为广泛研究的话题。已有证据表明,益生菌可以竞争性地抑制口腔中致病细菌的黏附和定植,分泌抗菌物质以减少病原菌。本文综述了相关益生菌对变形链球菌这一公认的龋齿病原菌的作用,包括:(1)生物表面活性剂、细菌素、胞外多糖等益生菌代谢产物对变形链球菌牙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2)刺激宿主免疫反应,调节口腔菌群组成;(3)下调或阻断变形链球菌细胞中与黏附在牙齿表面形成生物膜相关的基因表达。

陈媛媛[4](2020)在《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动物模型、剂量学和临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实验研究叙利亚金黄地鼠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模型建立及重组人白介素-11干预研究目的:基于小动物辐射仪,建立叙利亚金黄地鼠(金鼠)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adiation-induced oralmucositis,ROM)损伤模型,检测口腔微生物组成变化,探索对于ROM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核心微生物,并寻找ROM的预测因子;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金鼠ROM的干预作用。方法:单次40Gy照射48只7-9周龄金鼠单侧颊囊构建ROM模型,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并分别接受rhIL-11和生理盐水皮下注射直至解剖,在相应时间点解剖获取颊囊组织,PCR检测炎症因子(TGFβ、TNF-α、IL-1β)水平,HE染色观察黏膜修复和炎症细胞浸润状况。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ROM病程中口腔微生物组成的变化。观察rhIL-11治疗ROM的疗效。结果:口腔微生物在ROM病程中的组成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其中拟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的丰度显着上升。rhIL-11干预可以延后ROM高峰出现时间,加速回落,促进修复,缩短病程。结论:口腔微生物与ROM进程具有明确的相关性;rhIL-11可以促进金鼠ROM的修复,缩短病程。临床试验研究第一部分 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剂量学研究一、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同步化疗后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预测因素目的:探索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患者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adiation-induced oral mucositis,ROM)的预测因素。方法:92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调强放疗同步化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采用RTOG标准评估ROM严重程度,≥3级定义为重度ROM。获取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剂量体积直方图(DVH)等信息,分析ROM的相关预测因素。结果:入组患者重度ROM的发生率为20.7%(19/92),体重下降和口腔黏膜受照射剂量≥30Gy的体积(V30)是重度ROM的独立预测因素(P值分别为0.017和0.003)。体重下降≥5%的患者发生3级以上ROM的危险提高4倍以上。ROC曲线分析显示V30预测重度ROM的阈值为 73.155%(灵敏度:0.842,特异度:0.671),ROC 曲线下面积:0.753(P=0.001)。结论:体重下降≥ 5%和V30>73%是鼻咽癌患者发生重度ROM的危险因素。二、鼻咽癌患者重度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预测模型建立目的:比较两种口腔黏膜勾画方法对接受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急性重度口腔黏膜炎的预测效果,并进一步应用剂量学参数和临床特征因素建立重度口腔黏膜炎发生的预测模型。方法:对270例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的初诊鼻咽癌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全口腔勾画法(oral cavity contour,OCC)和黏膜表面勾画法(mucosa surface contour,MSC)两种包含口腔黏膜的勾画方法。根据RTOG急性放射反应评分标准将治疗期间发生的口腔黏膜炎分为两组:重度黏膜炎组(≥3级)和非重度黏膜炎组(<3级)。对剂量学参数和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建立治疗重度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adiation-induced oral mucositis,ROM)发生的预测模型并应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中到高等照射剂量-体积百分比(V40-70)、体重指数(bodymass index,BMI)、放疗技术、咽后淋巴结区域照射情况、同期尼妥珠单抗治疗是重度ROM发生的危险因素。选择口腔黏膜受照射剂量≥55Gy的体积(V55)作为剂量学参数的代表,联合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分别建立两个判别模型。基于OCC的模型AUC为0.761(95%CI:0.701-0.821),灵敏度为 0.812,特异性为 0.595;基于 MSC 的模型 AUC 为 0.766(95%CI:0.707-0.826),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700和0.716。结论:基于OCC和MSC两种勾画方法的预测模型,均可有效地判别重度ROM的发生。建议综合考虑剂量学参数和临床相关因素,对治疗中可能发生重度ROM的患者进行预先评估。第二部分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对鼻咽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一、营养支持疗法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目的:探索营养支持疗法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找到营养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117例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局部晚期(Ⅲ-ⅣB)鼻咽癌患者,患者按照放疗期间是否予营养支持,分为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比较放疗前(T0)、放疗中(T1)、放疗后(T2)不同时期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同一时期两组患者营养状态的差异。再根据同步放疗过程中患者体重下降是否超过5%,分为营养不足组和正常组,统计分析体重下降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放疗中及放疗后的营养指标均比放疗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同一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营养支持组较对照组的总治疗时间明显缩短(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急性重度(≥3级)放射性口腔黏膜毒性和前白蛋白下降>15%是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P=0.021和0.041)。结论:营养支持虽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但效果不明显。急性重度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前白蛋白下降>15%是体重下降的危险因素。二、口服营养干预对接受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近期营养状况及治疗耐受性的影响目的:探讨口服营养干预对接受放化疗的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营养状态、治疗耐受性的影响。方法:我院患者前瞻性随机入组,干预组从放疗起予口服肠内营养干预,对照组予常规饮食。治疗前中后分别收集体重、血液指标及营养评估资料等。结果:2016年10月-2018年5月共入组114例患者(干预组58例,对照组56例)。放化疗期间,患者体重进行性下降,干预组下降趋势更明显,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比,干预组放疗中断率更低(0 vs 7%,P=0.039),同步化疗完成率更高(90%vs 71%,P=0.013),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稳定性也更高(P=0.003,0.001),但急性毒副反应发生率组间无差异。治疗开始后,营养筛查状况同样进行性下降,对照组NRS 2002 ≥ 3分的患者显着多于干预组(P<0.05);PG-SGA评估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鼻咽癌放化疗中体重下降及营养不良风险逐步增加。口服营养干预能够提高治疗耐受性及血清蛋白稳定性,但在体重及短期营养评估方面未体现出明显优势。第三部分 重组人白介素-11防治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初步结果分析目的:探索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adiation-induced oral mucositis,ROM)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并观察营养支持对 ROM 的作用。方法:随机入组92例T1-4N1-3M0-1鼻咽癌放疗患者。经0-3程诱导放疗后,两组患者接受放化疗/放疗,放疗期间实验组使用rhIL-11加生理盐水进行雾化,对照组单纯生理盐水雾化。治疗期间每周记录患者的ROM分级和各项营养指标: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体重、检验指标(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结果: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共入组92例,rhIL-11组47例,生理盐水组45例。两组按照CTC AE4.0评价的Ⅲ°及以上ROM发生率为27.2%和31.5%(P=0.672),按照RTOG标准评价的Ⅲ°以上ROM发生率为15.2%和23.9%(P=0.140)。两组患者随着放疗的进行,各项营养指标均出现明显的恶化,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hIL-11不能减少鼻咽癌放化疗患者ROM的发生。适当的营养支持有利于口腔黏膜损伤的修复。

楼佳敏[5](2020)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特征和口腔微生态特征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慢性、免疫介导的非特异性肝脏炎症。流行病学统计表明,我国AIH发病率高达20/10万,北欧白人年均发病率为1.071.9/10万[1]。其病因与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但尚未完全阐明。自身免疫型肝炎的易患对象包括了世界各地的儿童和成人,其特点是病因和临床异质性,这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e cirrhosis;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少数病例也和PBC或PSC有重叠的特征。长期未治疗的AIH与肝硬化和/或肝细胞癌(HCC)的风险增加有关,死亡率极高,因此,快速和及时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2]。尽管AIH的临床诊断标准已经建立并得到广泛地验证,但由于自身抗体的可变性,仍有部分不典型的自身免疫型肝炎如自身抗体阴性AIH、药物诱导的AIH、重叠综合征(同时表现出AIH和PBC或PSC的特征)以及移植术后新发的AIH等难以依赖现有的AIH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或观察疗效[3]。近年来,微生物领域的蓬勃发展使微生物在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或治疗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目前,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已被认为是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的部分,成千上万的微生物正在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系统,潜移默化地影响宿主的免疫功能和代谢[4]。近年来,以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紊乱为特征的肠道菌群改变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5]、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ILD)[6,7]、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8]和 1 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9]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微生态学在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领域中的地位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专家将目光投向人类微生物群落的相关研究。考虑到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的人类微生态系统与某些慢性肝病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我们随即提出了一个疑问: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肠道以及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是否与正常人群的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如果差异存在,那么是否有可能利用肠道或口腔微生物作为无创的生物标志物对自身免疫型肝炎患者与健康人群进行区分?首先,以小鼠模型为基础的相关实验为肠道微生物参与AIH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奠定了基础[10]。此外,最近一项研究中对91例AIH患者和98例健康对照进行了 16S rRNA基因测序,发现AIH患者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较低,微生物组成明显不同于健康人群[6]。先前的实验与研究都支持了肠道微生物对AIH诊断的重要意义。而在口腔微生态方面,口腔微生物菌群的异常不仅对口腔疾病(如牙科、牙周炎、口腔炎、口腔粘膜疾病)有影响,而且还涉及包括胃肠道炎性疾病(IBD)(Said HS,2014)[11]、肝硬化(LC)(Bajaj JS,2015)[12]、胰腺癌(Ren Z,2017)[13]、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AD)(AguayoS,2018)[14]、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Xiao,2017)[15]、不良妊娠结局(Corwin EJ,2017)[16]、肥胖和多囊卵巢综合征(Akcali A,2014)[17]、类风湿性关节炎(RA)(Zhang X,2015)[18]等免疫系统疾病和动脉粥样心血管系统疾病(AS)(Koren 0,2011)[19]。大量已发表的文献显示了口腔微生物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为止,AIH患者的口腔微生物还没有被科学地研究过,这一领域缺少充分的系统的随机对照实验,因此,我们对口腔微生物在AIH领域的研究是有依据且有必要的。此外,地域差异是肠道微生物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20]。在此,我们旨在确定华中地区AIH患者与HCS之间肠道与口腔微生物群的差异,并验证肠道与口腔微生物群作为AIH诊断工具的有效性。目的本课题旨在确定中国中部地区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与健康对照组(HCs)肠道及口腔微生物群的差异,并验证肠道与口腔微生物群作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无创诊断工具的有效性。方法我们前瞻性地在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体检科收集了 115例粪便样本和138例唾液样本,其中包括AIH患者的粪便样本(n=37),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Cs)的粪便样本(n=78),46例AIH患者的唾液样本(n=46)和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唾液样本(n=92),对所有粪便和唾液样本进行了 16S rRNA基因测序。随后,为了探索粪便及唾液的微生物的组成特征并确定AIH的微生物标志物,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微生态数据分析,包括物种组成分析、α多样性分析和β多样性分析等。具体步骤如下:(1)参与者的筛选与临床特征;(2)样本采集与DNA提取;(3)PCR扩增、MISEQ测序;(4)序列数据处理;(5)细菌多样性与分类学分析;(6)基因功能预测;(7)确定OTU生物标志物与疾病概率;(8)统计学分析。结果1.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HCs相比呈下降趋势。两组间肠道微生物群落差异显着。在门水平上,与HCs相比,AIH组的患者肠道中的抚状菌(Verrucomicrobia)丰度显着增加,而Lentisphaerae和Synergistetes显着降低。与HCs相比,在 AIH 组的患者中,包括 Veillonella、Facalibacterium和Akkermansia在内的 15个属富集,而 Pseudobutyrivibri、Lachnospira和Ruminococaceae等19个属减少。在随机森林模型上,通过五次交叉验证,确定了最优的5个微生物标记,分别为 Lachnospiraceae、Veillella、Bacteroides、Roseburia和Ruminococaceae,五种微生物生物标志物被认为是AIH的最佳诊断工具。与HCs组相比,AIH组的POD指数明显升高,并且这5种微生物标志物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模型达到83.25%的曲线下面积。2.口腔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在AIH组患者中明显高于HCs组。口腔微生物群落分布在两组间有显着差异。我们发现包括Fusobac terium,Ac tinomyces,Capnocytophaga,Peptostreptococcus,IncertaeSedis,Sol obac teri um和Sphingomonas在内的7个属在HCs组占优势;相应地,包括Streptococcus,Veillonella,Leptotrichia,Gemella,Aggregatibacter,Selenomonas和Rothia在内的51种细菌属在AIH组中显着富集,被认为是微生物优势属。值得注意的是,在基因功能分析中,有41种基因功能在AIH组中明显富集,包括6磷酸果糖激酶1,乳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和L丝氨酸脱水酶等;而有21种基因功能在HCs组明显富集。在随机森林模型上,通过五次交叉验证,确定了最优的5个微生物标记,分别为OTU412(Selenomonas)、OTU277(Corynebacterium)、OTU315(Leptotrichia)、OTU42(Rothia)和 OTU484(Selenomonas),并在46个AIH和92个HCs样品之间达到了 99.88%的曲线下面积。结论1.本研究首次分析了中国中部地区AIH患者的肠道及口腔微生物表征。一方面,包括lachnospiraceae、veillella、bacteroides、Roseburia 和ruminococaceae在内的五种肠道微生物标志物,对AIH患者具有很高的诊断潜能,可用于区分AIH患者和健康人群。另一方面,Selenomonas、Corynebacterium、Leptotrichia和Rothia的口腔微生物组合被认为是区分AIH患者和健康人群的有效的诊断标志物。2.本研究重点突出了肠道和口腔微生物群对AIH强大的诊断潜能,为未来临床工作中对AIH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诊断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首次将AIH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及口腔微生物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为未来AIH的微生物研究领域提供了依据,并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人体微生态影响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具体机制打下了一定基础。

关春如[6](2020)在《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致龋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龋病,作为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一种多因素作用下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主要始动因子是牙菌斑生物膜。变异链球菌是公认的主要致龋菌。蔗糖的摄入与龋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蔗糖替代物的使用对于龋病的控制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甜茶苷是从天然中药植物甜茶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高强度甜味剂。前期研究证明甜茶苷对浮游状态下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粘附有抑制作用,同时也被证明它会抑制浮游菌葡糖基转移酶的活性,减少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产生。目的:本实验从生物膜的层面,研究甜茶苷作为糖代物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致龋性的影响,探讨甜茶苷的防龋作用,并通过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生物膜致龋相关毒力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防龋机制,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甜茶苷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龋病的预防工作提供一种崭新的思路。方法:1.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及产酸状况的影响配置含1%蔗糖、甜茶苷、木糖醇的BHI液体培养基及不额外添加甜味剂的BHI液体培养基(空白对照组),并将初始pH调至7.04,按标准菌悬液与各培养基溶液1:10(v:v)比例接种于96孔板中,37℃厌氧培养12、24、36、48、60、72、96h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生成量,并绘制生物膜生长曲线。同时,另取一 24孔板按上述操作培养,每24h用pH计测定培养基的pH值,并进行比较。2.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生物量及菌活力的影响配置含1%蔗糖、甜茶苷、木糖醇的BHI液体培养基及不额外添加甜味剂的BHI液体培养基(空白对照组),按标准菌悬液与各培养基溶液1:10(v:v)比例接种于放有盖玻片的24孔板中,37℃厌氧培养5天,将盖玻片上的生物膜刮下重悬形成菌悬液后,测定生物膜的干重,并提取菌液中的可溶性蛋白,用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其浓度。生物膜的菌活力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量,将菌悬液接种到BHI固体培养基上,37。C厌氧培养48h,计算菌落形成单位(CFU)的数量,并用稀释因子校正结果,用生物膜干重做标准化,表示为log10cfu/mg。3.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态结构的影响利用96孔板上盖制备树脂片,配置含1%蔗糖、甜茶苷、木糖醇的BHI液体培养基及不额外添加甜味剂的BHI液体培养基(空白对照组),按标准菌悬液与各培养基溶液1:10(v:v)比例接种于放有树脂片的24孔板中,37℃厌氧培养48h,将覆有生物膜的树脂片取出,乙醇梯度脱水,冷冻干燥,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组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态结构特点,并比较。4.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多糖含量的影响配置含1%蔗糖、甜茶苷、木糖醇的BHI液体培养基及不额外添加甜味剂的BHI液体培养基(空白对照组),按标准菌悬液与各培养基溶液1:10(v:v)比例接种于放有盖玻片的24孔板中,37℃厌氧培养5天,将盖玻片上的生物膜刮下重悬形成菌悬液后,分别提取水溶性胞外多糖(SEPS)、水不溶性胞外多糖(IEPS)、胞内多糖(IPS),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生成量,并比较。5.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致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配置含1%蔗糖、甜茶苷、木糖醇的BHI液体培养基及不额外添加甜味剂的BHI液体培养基(空白对照组),按标准菌悬液与各培养基溶液1:10(v:v)比例接种于放有盖玻片的24孔板中,37℃厌氧培养5天,将盖玻片上形成的生物膜刮下重悬形成菌悬液后,提取RNA,反转录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生物膜中致龋相关毒力因子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1.蔗糖组培养基中生物膜的量一直远多于其他三组(P<0.05)。对照组与木糖醇组生物膜的生成量在12h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12h后木糖醇组少于对照组(P<0.05)。甜茶苷组在培养24h时生物膜的生长达到顶峰,与其它组相比,形成的生物膜是最少的(P<0.05)。蔗糖组细菌培养24h后,pH迅速降至5.5(牙釉质脱矿临界pH)以下,并一直保持最低水平,而且pH值随时间增长而逐渐降低(P<0.05)。在24h时,木糖醇组pH高于对照组,而在120h时,木糖醇组则比对照组低,其余时间两组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甜茶苷组pH值在四组中一直是最高的(接近7),而且pH值随时间变化不明显(P>0.05)。2.蔗糖培养基中形成的生物膜干重高于其他处理组(P<0.001),木糖醇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甜茶苷组干重量最低(P<0.01)。蔗糖中生物膜总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高于甜茶苷、木糖醇和对照组(P<0.001),其余三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蔗糖培养基生长的生物膜的活菌数高于甜茶苷、木糖醇和对照组(P<0.05),木糖醇组平板计数结果略低于对照组(P<0.05),而甜茶苷组活菌数与其他组相比,数量明显降低(P<0.05)。3.扫描电镜放大10000倍和30000倍观察,空白对照组生物膜上的细菌形态规则,结构完整,胞外基质较少,细菌数量少,零散分布,呈链条状,无明显的团状网络状结构。在蔗糖中,变异链球菌数量增多,菌链变长、增多,细菌产生大量无定形胞外基质物质,使细菌被包裹在这些胞外基质所形成的三维立体结构中。甜茶苷和木糖醇中生物膜的菌数量减少,菌体表面的胞外基质较少,细菌呈短链状分散分布,三维立体结构不明显。但木糖醇和甜茶苷之间的差异不显着。4.蔗糖中的生物膜水溶性胞外多糖(SEPS)的含量高于其他三组(P<0.001),而木糖醇和空白对照组SEPS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甜茶苷组生物膜SEPS含量是最少的(P<0.05)。蔗糖中生长的生物膜水不溶性胞外多糖(IEPS)的含量最多(P<0.001),甜茶苷组IEPS最少(P<0.05),木糖醇和空白对照组介于两者之间。而胞内多糖(IPS),蔗糖组生物膜的糖量是最高的(P<0.001),而其他三组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多糖合成相关的基因(gtfB、gtfC、gtfD、ftf)在蔗糖组中显着上调,高于其它组(P<0.001)。甜茶苷中gtfB和gtfC的表达水平低于木糖醇(P<0.05)。甜茶苷、木糖醇与对照组中gtfD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甜茶苷中ftf的表达略高于木糖醇组(P<0.01)。与粘附有关基因中,spaP在甜茶苷和木糖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远低于蔗糖(P<0.001)。在蔗糖存在下,gbpB的表达水平在四组中是最高的(P<0.001)。而gbpB在甜茶苷中的表达比对照组轻微上调(P<0.05),但远低于木糖醇和蔗糖组(P<0.05)。在与产酸和耐酸性相关的基因中,甜茶苷中ldh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低于蔗糖(P<0.001)和木糖醇(P<0.01)。而atpF在甜茶苷中的表达比对照组和木糖醇组有所上调(P<0.001),但远低于蔗糖(P<0.001)。与应激调控系统相关基因中,vicR在蔗糖中与其他组相比是上调的(P<0.001),在甜茶苷和木糖醇中表达呈下调水平(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omD在甜茶苷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木糖醇(P<0.05)。comD在蔗糖培养基中的表达水平是最高的(P<0.001)。结论:1.甜茶苷可以抑制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生长和产酸。2.甜茶苷会降低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生物量及菌活力。3.扫描电镜下发现甜茶苷可以抑制细菌的粘附,减少胞外基质的分泌,形成的生物膜较薄,三维立体结构不明显。4.甜茶苷能减少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中水不溶性胞外多糖、水溶性胞外多糖、胞内多糖的合成。5.甜茶苷会影响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致龋相关毒力基因的表达,使与粘附相关的spaP、gbpB基因、与多糖合成相关的gtfB、gtfC、gtfD和ftf基因、产酸和耐酸相关的ldh和atpF基因、应激调控相关的vicR和comD基因表达水平降低。这种基因表达的差异有可能导致了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产酸、生物量、菌活力、多糖量、黏附性等方面的影响。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甜茶苷这一天然来源的甜味剂,有潜力作为蔗糖替代物应用在龋病防治领域,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

张琳琳[7](2020)在《在口腔鳞癌中糖代谢相关因子与肿瘤来源的IgG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肿瘤来源的IgG(cancer-IgG)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中的表达情况,明确cancer-IgG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验证肿瘤增殖、侵袭、迁移等生物学行为与cancer-IgG的相关性,同时探讨与糖代谢因子表达的相关性,以此来探究其在口腔鳞癌生物学行为影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采集并整理91例口腔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石蜡病理组织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统计肿瘤来源的IgG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病理组织切片中的表达情况,总结并分析cancer-IgG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其次,筛选出cancer-IgG表达量较高的OSCC细胞系SCC-15,转染敲低cancer-IgG的si RNA,并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的方法验证敲低效率,观察cancer-IgG敲低后的肿瘤细胞在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迁移、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变化;再其次,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等方面的改变;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糖代谢相关因子(MCT4、MCT1、LDHA、IDH2、G6PD)的表达量变化;最后,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糖代谢相关因子(MCT4、MCT1、LDHA)的表达趋势;利用葡萄糖和乳酸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基上清中的葡萄糖和乳酸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cancer-IgG在91例OSCC石蜡病理组织切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高低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和复发成正相关(P<0.05);另外,患者总生存时间在高表达cancer-IgG者明显短于低表达cancer-IgG者(P<0.05)。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敲低IgG的SCC-15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侵袭和迁移能力、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弱,而细胞周期的变化主要以G1、G2期,而代表有丝分裂的S期变化不明显。此外,糖代谢路径中的诸多因子表达趋势不尽相同:敲低IgG后,在24小时的m RNA水平检测见,MCT4、HIF-1α的表达水平都降低,其他因子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在24小时的蛋白水平检测得知,MCT4呈明显降低趋势,MCT1呈增加趋势,其他因子表达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在48小时内的细胞免疫荧光染色中,敲低组的MCT4、MCT1、LDH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呈升高趋势。并且,在48小时之后,IgG敲低组的细胞上清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量和生成乳酸的产量比对照组都减少,即糖酵解水平降低。由此可见,RP215-IgG在口腔鳞癌中与糖代谢中糖酵解因子MCT4关系密切。结论:肿瘤来源的IgG影响口腔鳞癌的预后,与淋巴结转移和复发息息相关,敲低肿瘤来源的IgG会使肿瘤的增殖、克隆形成、侵袭、迁移能力以及细胞凋亡率都降低。在糖代谢方面,敲低肿瘤来源的IgG之后可能通过介导糖酵解路径中的MCT4,使葡萄糖消耗量减少,乳酸产量减少,从而使糖酵解水平降低,即达到肿瘤细胞内“Warburg”效应。

耿畅[8](2019)在《固定矫治器对龋活跃性影响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Cariostat检测法检测儿童固定矫治中龋活跃性的变化,探讨固定矫治中以及有意向选择固定矫治器治疗的儿童是否为龋病的高危易感人群,从而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有效的防龋方案,减少正畸治疗过程中因龋病带来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方法随机选择正畸科患者44人(1114岁),口内均为恒牙列,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治疗。1.口腔检查:对研究对象于固定矫治器配戴前、配戴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进行口腔检查,计算龋失补指数(DMFT)。2.龋活跃性检测:于固定矫治器配戴前、配戴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采用Cariostat检测法进行龋活跃性检测(caries activity test,CAT),得出龋态值(CAT值),CAT值≥1.5为高患龋风险,CAT值≤1.0为低患龋风险。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F检验),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CAT值与DMFT相关性,以α=0.05为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调查1114岁配戴固定矫治器的儿童共44人,其中男性18人,女性26人,不同性别之间配戴固定矫治器前后CAT值和DMF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固定矫治中不同患龋风险人数的变化:高患龋风险人数在配戴固定矫治器前为19人(43.18%),配戴后1个月为17人(38.64%),3个月为36人(81.82%),6个月为37人(84.09%),低患龋风险人数在配戴固定矫治器前为25人(56.82%),配戴后1个月为27人(61.36%),3个月为8人(18.18%),6个月为7人(15.91%),配戴固定矫治器后高患龋风险人数呈上升趋势,相反,低患龋风险人数呈下降趋势。3.固定矫治中CAT值与DMFT的变化:CAT值:配戴固定矫治器后1个月与配戴前CA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3个月CAT值高于配戴前及配戴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6个月CAT值高于配戴前、配戴后1个月、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FT:配戴后1个月与配戴前DMF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3个月与配戴前、配戴后1个月DMF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6个月DMFT高于配戴前、配戴后1个月、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CAT值与DMFT相关性:本研究显示CAT值与DMFT具有相关性,呈正相关,即CAT值越高,DMFT越高。结论1.本研究显示配戴固定矫治器前后不同性别之间CAT值及DMF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配戴固定矫治器后3个月、6个月CAT值均高于配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固定矫治器的使用会影响机体的龋病活跃程度,导致患龋风险增高。配戴固定矫治器后6个月CAT值及DMFT均高于配戴前、配戴后1个月、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固定矫治器配戴时间越长,龋病发生的可能性越高。3.CAT值与DMFT有相关性,呈明显正相关,说明Cariostat检测法能反映患龋现状,对龋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4.固定矫治中的患者和有意向进行固定矫治的人群是龋病的高危易感人群,应对这类人群给予早期综合防治手段,预防及阻断龋病的发生。

黄思妺[9](2018)在《口腔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益生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酸菌是公认的益生菌,它广泛地分布在自然界和我们的生过环境当中并且被应用于食品加工、医疗保健等相关领域。作为人体的正常菌群,乳酸菌对人们的健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显示它有助于控制体重,可以保护心血管系统,调节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点从以往的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常见慢性病扩大到了口腔卫生保健领域。然而龋齿、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传统的治疗方式作用有限。近年来益生菌疗法对肠道疾病的防治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而在口腔中的应用尚不多见。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分离筛选优质口腔乳酸杆菌,对其益生效果进行评价,阐明其益生功能,并进行初步的人群实验,制成易于储运的片剂,以改善官兵的口腔环境,提高部队的战斗能力。我们从健康志愿者口腔中采集唾液样本,并从中分离出一系列的乳酸杆菌。通过对他们抑制病原菌能力,抗生素耐药性,生物膜形成能力、产H2O2和产酸能力的测定,筛选出一株潜在的优质乳酸菌。通过对其16s rDNA进行测序和生化鉴定,得知这是一株唾液乳酸杆菌,我们将其在中国普通微生物保藏中心进行保藏并取得了编号CGMCC 12857。为了解12857的基因组信息,我们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将注释结果在多个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和分析,除了基因组的基本信息外,我们还比对了多种与代谢通路、转运蛋白相关的基因,从而在核酸水平上探究12857的益生功能,解释其益生机理。作为一种最终要运用于人体、有可能引起毒性作用的活性菌株,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毒理学评价。本部分内容按照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试验技术指导原则》,采用SD大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分别观察12857是否会造成实验动物的急性死亡或对动物造成慢性影响。通过对实验动物的一般行为特征,体重、脏器指数、血液学指标和生化学指标进行观察和测定,我们未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存在显着且合理的差异,最终我们认为,12857对动物无急性或慢性毒性,可以作为无毒无害的安全性食用品。在进行12857体外益生功能评价时,我们用体外易于培养的Hela细胞系,对口腔正常细胞进行模拟,以评价12857在细胞水平上的免疫调节功能。益生菌在口腔环境中易于定殖和生存是其发挥所有功能的前提,我们通过对12857黏附细胞能力的测定来评价其是否易于定殖于口腔中;同时我们分别通过检测细胞代谢过程中的LDH和MTT,测定12857对细胞的毒性和对细胞的生长促进作用;另外我们通过western blot的方法对细胞自噬和凋亡的有关蛋白进行检测,以评价12857是否会影响细胞正常的自噬和凋亡;LPS是常见的细胞致炎性因子,为了探究12857对细胞炎性反应的调控,我们分别在细胞高炎性状态和正常状态下观察它是否会引起几种常见的细胞炎性因子TNF-α、IL-1β、IFN-β表达量的改变。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菌株,12857黏附能力强,非常容易定殖于口腔环境,同时他不会引起细胞膜的破坏造成细胞的凋亡和坏死,对细胞活性抑制作用较小,有利于细胞的生长繁殖;通过WB未发现12857会引起细胞发生异常的凋亡和坏死;另外,12857可以引起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FN-β的表达量上升,同时抑制LPS引起的IL-1β表达量上升,实验结果表明12857可以调节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调控细胞炎性反应。为了将12857制备成易于储运的片剂并最终用于改善官兵的口腔健康,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扩大生产和加工。我们在军事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中试生产基地进行了对12857的大规模生物发酵、离心收集和冻干,将其制备成菌粉,并将菌粉交于鑫福瑞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压片和包装形成商品化的12857乳酸菌含片。我们将乳酸菌含片分发给招募的军人志愿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人群实验,然后分别采取受试者实验前、后的牙菌斑和唾液样本,提取样本总核酸后进行16s二代高通量测序,通过OTU聚类分析、稀疏性曲线、Beta多样性分析和多样品物种分类探究受试者的口腔微生物组成和改变。实验结果揭示了样本所代表的我国北方地区军人的口腔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组成;受乳酸菌12857干预后,唾液样本组成变化相对较大,证明其较容易受外界环境干扰;Metastats分析结果显示,在干预后乳酸菌含量显着上升,同时一系列的口腔致病菌如放线菌、卟啉单胞菌、普雷沃特菌、链球菌等的含量显着下降;实验结果还证明,除了在体外模拟环境中,乳酸菌12857亦能在体内环境中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保护口腔健康的环境。同时,我们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方便的LAPM检测技术,用来从临床样本中检测常见的牙周病致病菌具核梭杆菌。这种技术可以检测到“种”的水平,用来对16s二代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补充;同时与传统的PCR技术相比,LAMP反应耗时短,对仪器设备要求简单,敏感性高,特异性良好。对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其检出率高于传统PCR的方法。综上所述,本课题分离出一株优质的乳酸杆菌,它具有口腔保健的功能,并且安全可靠,可以在部队官兵执行特殊任务或卫生条件受限的情况下,用来保护他们的口腔环境,维持口腔健康,也为以乳酸菌为主要成分的保健用品在口腔中的开发和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苗娜娜[10](2018)在《电离辐射联合EGFR抑制剂增强NK细胞对口腔鳞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肿瘤是一种免疫疾病,改善和提高患者免疫力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多数肿瘤患者NK细胞数目减少,NK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核心细胞,NK细胞表面的NKG2D配体通路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放射治疗中产生的电离辐射对NK细胞的杀伤能力的影响和机制尚不清楚。EGFR抑制剂(西妥昔单抗)对口腔鳞癌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也较少。本研究通过探讨电离辐射和EGFR抑制剂(西妥昔单抗)对口腔鳞癌细胞系SCC25表面NKG2D配体表达的影响,为口腔鳞癌的放疗联合EGFR抑制剂增强NK细胞治疗提供实验支持。研究方法1.流式细胞术检测临床患者放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型数目变化,CCK8试剂盒检测NK细胞的杀伤能力跟NK细胞比例的关系。2.PCR技术检测SCC25电离辐射前后24h NKG2D配体m RNA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EGFR抑制剂处理后肿瘤细胞表面NKG2D配体的变化。3.CCK8试剂盒和LDH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检测电离辐射和EGFR抑制剂处理后NK细胞对SCC25的杀伤能力。研究结果1.临床口腔肿瘤患者放疗后外周血NK细胞在放疗后外周血中的比例是增高的。CCK8实验显示NK细胞可以显着杀伤SCC25,且NK细胞比例越高,对SCC25杀伤作用就越强。2.SCC25接受2Gy电离辐射后,NKG2D配体m RNA表达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MICB表达量增加显着,且在一定时间内达高峰。3.NK细胞与EGFR抑制剂均可以显着杀伤SCC25;电离辐射、EGFR抑制剂和NK细胞三者共同作用时,对SCC25的杀伤作用最为显着。研究结论1.患者放疗后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等数目均下降且比例降低,可NK细胞在放疗后外周血中的比例是增高的;NK细胞比例越高,对肿瘤细胞杀伤能力越强。2.电离辐射和EGFR抑制剂均能使SCC25表面NKG2D配体表达量有所增加。3.电离辐射、EGFR抑制剂和NK细胞三者共同作用时,对SCC25的杀伤作用最为显着。4.电离辐射联合EGFR抑制剂可能通过提高肿瘤细胞表面的NKG2D配体表达,从而增强NK细胞对口腔鳞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二、唾液乳酸脱氢酶对口腔肿瘤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唾液乳酸脱氢酶对口腔肿瘤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犬尿氨酸对口腔鳞癌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募集及分化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及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口腔鳞癌组织与血浆样本的代谢组学分析
    引言
    1 实验对象
    2 实验步骤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第二部分 色氨酸代谢产物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对象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第三部分 犬尿氨酸对巨噬细胞募集和分化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对象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代谢物对头颈部肿瘤的肿瘤微环境的调控以及代谢组学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74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内容与方法
    5 质量控制
    6 统计方法
    7 研究流程图
结果
    1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一般资料
    2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部位分布情况
    3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分布
    4 吸烟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分布
讨论
    1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年龄与性别分布分析
    2 口面部腔颌恶性肿瘤民族分布分析
    3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发病部位分布分析
    4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分布特点
    5 鳞癌、涎腺肿瘤的发病特点
    6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危险因素分析
小结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调查表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口腔鳞状细胞癌流行病学及诊治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3)益生菌防治龋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益生菌的防龋作用
    1.1 生物表面活性剂
    1.2 细菌素及其类似物
    1.3 乳酸脱氢酶抑制剂和酸中和剂
    1.4 胞外多糖
    1.5 抑制S.
    1.6 营养竞争性防龋
2 益生菌疗法以及防龋口腔益生菌种类
3 益生菌疗法与现有传统疗法的优缺点对比
4 总结与展望

(4)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动物模型、剂量学和临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前言
    参考文献
基础实验研究
    基于小动物辐射仪的叙利亚金黄地鼠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基础实验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试验部分
    第一部分 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剂量学研究
        一 局部晚期鼻咽癌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预测因素
        背景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二 鼻咽癌患者重度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预测模型建立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对鼻咽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一 营养支持疗法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营养状况的影响
        背景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二 口服营养干预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近期营养状况及治疗耐受的影响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放射性黏膜炎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初步结果分析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定义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机制
        临床特征
        预防及治疗
        展望
        参考文献
    Meta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课题受助基金项目
致谢

(5)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特征和口腔微生态特征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特征
    材料与方法
        1. 参与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2. 粪便样本的收集和DNA提取
        3. PCR扩增和MiSeq测序
        4. 序列数据处理
        5. 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和分类注释
        6. 细菌多样性与分类分析
        7. 基因功能预测
        8. OTU生物标志物鉴定与疾病概率(POD)构建
        9.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参与者的临床资料
        2. AIH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3. AIH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群的差异
        4. AIH和健康人群中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及比较
        5. AIH患者肠道及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系统发育特征
        6. 基因功能分析
        7. 肠道微生物群与AIH疾病状态的相关性
        8. 肠道微生物群在AIH诊断中的潜在应用
    结论
第二部分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口腔微生态特征
    材料与方法
        1. 参与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2. 唾液样本的收集和DNA提取
        3. PCR扩增和MiSeq测序
        4. 序列数据处理
        5. 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和分类注释
        6. 细菌多样性与分类分析
        7. 基因功能预测
        8. OTU生物标志物鉴定与疾病概率(POD)构建
        9.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参与者的临床资料
        2. AIH患者的口腔微生物多样性
        3. AIH与健康人群口腔微生物群的差异
        4. AIH和健康人群中口腔微生物群的组成及比较
        5. AIH患者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系统发育特征
        6. 基因功能分析
        7. 口腔微生物群与AIH疾病状态的相关性
        8. 口腔微生物群在AIH诊断中的潜在应用
    结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粪菌移植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致龋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及产酸状况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菌株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1.4 培养基、试剂液体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变异链球菌复苏、鉴定和标准菌悬液的制备
        1.2.2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的影响
        1.2.3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代谢产酸的影响
        1.3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菌株鉴定结果
        2.2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的影响
        2.3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代谢产酸的影响
    3. 讨论
实验二、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菌量及菌活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菌株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1.4 培养基、试剂液体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变异链球菌复苏、增菌和标准菌悬液的制备
        1.2.2 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1.2.3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菌量的影响
        1.2.4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菌活力的影响
        1.3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生物量的影响
        2.2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菌活力的影响
    3. 讨论
实验三、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菌株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1.4 培养基、试剂液体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变异链球菌复苏、增菌和标准菌悬液的制备
        1.2.2 树脂片的制作
        1.2.3 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1.2.4 生物膜扫描电镜观察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多糖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菌株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1.4 培养基、试剂液体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变异链球菌复苏、增菌和标准菌悬液的制备
        1.2.2 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1.2.3 苯酚硫酸法测定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中多糖产量
        1.3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标准曲线结果
        2.2 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产生多糖含量的测定
    3. 讨论
实验五、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致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菌株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耗材
        1.1.4 培养基、试剂液体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变异链球菌复苏、增菌和标准菌悬液的制备
        1.2.2 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1.2.3 RNA提取
        1.2.4 RNA质量及浓度测定
        1.2.5 反转录(根据Takara反转录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2.6 Real-time PCR
        1.3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变异链球菌生物膜RNA提取结果及引物检验结果
        2.2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相关致龋毒力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致龋性甜味剂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在口腔鳞癌中糖代谢相关因子与肿瘤来源的IgG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肿瘤细胞相关的部分糖酵解相关因子的研究概况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图

(8)固定矫治器对龋活跃性影响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口腔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益生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分离筛选优质乳酸杆菌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
        1.2 试剂耗材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人群选择
        2.2 唾液样本的采集
        2.3 乳酸杆菌的分离和DNA提取
        2.4 对细菌基因组16s区域进行PCR扩增
        2.5 测序结果比对分析
        2.6 API细菌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
        2.7 菌种的复苏、培养和保存
        2.8 pH测定
        2.9 产H202能力分析
        2.10 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2.11 抑菌能力分析
        2.12 生物膜形成能力和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抑制能力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样本情况统计
        3.2 乳酸菌的分离和鉴定
        3.3 产酸能力分析
        3.4 产H2O2能力测定
        3.5 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3.6 抗菌能力测定
        3.7 生物膜形成能力和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抑制能力测定
        3.8 优质乳酸菌的保藏和专利申请
    4 小结
第二章 乳酸菌12857的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
        1.2 试剂耗材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细菌培养和基因组DNA提取
        2.2 测序平台和技术
        2.3 基因组组装
        2.4 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
    3 实验结果
        3.1 基因预测结果
        3.2 非编码RNA的预测
        3.3 基因功能注释
    4 小结
第三章 乳酸菌12857的安全性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菌株
        1.3 试剂耗材
        1.4 仪器设备
        1.5 统计方析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急性毒性实验
        2.2 大鼠慢性毒性实验
        2.3 动物组织包埋切片观察
        2.4 牙齿表面生物膜结构观察
    3 实验结果
        3.1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3.2 慢性毒性实验主实验组结果
        3.3 慢性毒性实验恢复组结果
        3.4 动物脏器组织切片
        3.5 牙齿表面生物膜结构
    4 小结
第四章 乳酸菌12857在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功能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和菌株
        1.2 试剂耗材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参与本部分实验的细菌
        2.2 细菌黏附细胞能力评价
        2.3 体外模拟细胞免疫实验
        2.4 细菌培养上清液的细胞毒性
        2.5 细菌培养上清液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2.6 细胞凋亡、自噬的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细菌黏附能力评价
        3.2 细胞炎性反应条件建立
        3.3 细菌对细胞免疫调节的影响
        3.4 细胞毒性测定结果
        3.5 细胞活性测定结果
        3.6 乳酸菌对细胞自噬作用观察
        3.7 乳酸菌对细胞凋亡作用观察
    4 小结
第五章 乳酸菌12857对人群口腔菌群的调节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
        1.2 试剂耗材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12857的大规模发酵及片剂生产
        2.2 口腔干预措施和样本采集
        2.3 牙菌斑微生物总DNA提取
        2.4 唾液中微生物总DNA提取
        2.5 口腔样本DNA的处理和分析
        2.6 结肠癌病人的粪便样本收集和提取
        2.7 LAMP检测方法
        2.8 PCR检测与分析
    3 结果
        3.1 样品和样本情况
        3.2 序列质量评估和处理
        3.3 OTU聚类分析
        3.4 稀疏性曲线
        3.5 Beta多样性分析
        3.6 多样品物种分类
        3.7 LAMP对具核梭杆菌的检测
    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健康志愿者一般情况统计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10)电离辐射联合EGFR抑制剂增强NK细胞对口腔鳞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文献回顾
第一章 放疗前后外周血中NK细胞数目和功能变化
    引言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章 电离辐射和EGFR抑制剂对口腔鳞癌细胞表面的NKG2D配体表达的影响
    引言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及结果
    3.讨论
第三章 电离辐射联合EGFR抑制剂是否能协同增强NK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
    引言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及结果
    3.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四、唾液乳酸脱氢酶对口腔肿瘤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犬尿氨酸对口腔鳞癌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募集及分化的调节作用[D]. 周俊林.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74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D]. 如斯坦木·依米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益生菌防治龋病的研究进展[J]. 韩瑨,吴燕婷,万嗣宝,吴正钧.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0(09)
  • [4]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动物模型、剂量学和临床干预研究[D]. 陈媛媛. 苏州大学, 2020
  • [5]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特征和口腔微生态特征的变化[D]. 楼佳敏. 郑州大学, 2020(02)
  • [6]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致龋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关春如. 郑州大学, 2020(02)
  • [7]在口腔鳞癌中糖代谢相关因子与肿瘤来源的IgG的相关性研究[D]. 张琳琳. 佳木斯大学, 2020(12)
  • [8]固定矫治器对龋活跃性影响的相关研究[D]. 耿畅.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9]口腔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益生功能的研究[D]. 黄思妺. 军事科学院, 2018(12)
  • [10]电离辐射联合EGFR抑制剂增强NK细胞对口腔鳞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机制研究[D]. 苗娜娜.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唾液乳酸脱氢酶在口腔肿瘤中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