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行株HIV-1gag-gp120和IL-2/IL-6共表达核酸疫苗质粒的构建及实验免疫研究

中国流行株HIV-1gag-gp120和IL-2/IL-6共表达核酸疫苗质粒的构建及实验免疫研究

一、中国流行株HIV-1gag-gp120与IL-2/IL-6共表达核酸疫苗质粒的构建和实验免疫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韧[1](2021)在《MERS-CoV与SARS-CoV-2亚单位疫苗与核酸疫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冠状病毒(Coronavirus)是一类含包膜结构的单股正链非节段的RNA病毒,广泛分布于多种哺乳动物宿主中,具有跨种传播能力。目前已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有7种,其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与 201 9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是三种高致病人感染冠状病毒,在不同地区国家都曾造成严重的疫情危害。MERS-CoV自2012年首次于中东地区发现,2015年曾在韩国引发严重疫情,而至今依旧在部分地区发现偶发病例。2019年12月底由SARS-CoV-2引起的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疫情快速在全球蔓延,至今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针对几种高危冠状病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性药物。因此,开发安全且有效的疫苗是控制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手段。亚单位疫苗及核酸疫苗,具有安全性高,易于生产制备研发等良好特点。本文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使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制备了基于MERS-CoV S蛋白RBD结构域的亚单位疫苗蛋白,使用肌肉或滴鼻免疫的方式在小鼠体内评价了抗原蛋白免疫原性。另外,研究基于重组RBD蛋白设计制备了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疫苗与自扩增RNA(Self-amplify mRNA,saRNA)疫苗,并在小鼠体内对两种RNA疫苗的免疫原性进行初步的评价。COVID-19疫情早期,我们设计了密码子优化序列的SARS-CoV-2 S蛋白的DNA疫苗与mRNA疫苗,其中mRNA疫苗与上海斯微公司合作研制。两种核酸疫苗在不同品系小鼠内进行免疫应答研究,并进行攻毒保护实验,探究疫苗的保护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MERS-CoV RBD重组亚单位疫苗和mRNA疫苗的设计与免疫原性研究MERS-CoVRBD偶联不同三聚体基序在CHO细胞表达制备的蛋白具有不同的聚集倾向,偶联T4f基序的RBD蛋白可以形成以三聚体为主二聚体为辅的高聚集态。重组蛋白RBD-T4f配合铝佐剂或铝佐剂联合CpG ODN均可以有效在BALB/c小鼠内诱导高滴度中和活性的抗体,不同佐剂的使用在细胞免疫水平表现有所差异。重组蛋白RBD-T4f配合CTA1-DD或CpG ODN佐剂滴鼻免疫可以有效诱导系统性及呼吸道局部免疫应答,在血液及呼吸道黏膜均可检测到高滴度的中和活性抗体,并可在肺组织局部检测到的高水平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重组抗原RBD-T4f序列插入体外转录载体,通过酶促反应制备了重组抗原的mRNA与saRNA疫苗。研究同时对SFV4骨架saRNA的体外转录反应进行优化,成功制备了完整专一的长链saRNA分子,优化后的saRNA进入小鼠体内后可以持续表达目的蛋白至少11天。使用LPP技术包裹的重组抗原RBD-T4fmRNA疫苗初免后可以诱导抗原特异性IgM应答,两次免疫可以诱导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高剂量三次免疫可以诱导一定水平的中和活性抗体产生。使用in vivo jet-PEI包裹的saRNA疫苗在免疫两次后可诱导高水平的细胞免疫应答,但难以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应答。2.SARS-CoV-2 DNA与mRNA核酸疫苗免疫原性与保护效果研究研究对SARS-CoV-2 S蛋白序列进行人源细胞密码子优化,基于该序列设计制备了 DNA疫苗与化学修饰的mRNA疫苗。DNA疫苗使用肌肉免疫附电穿孔免疫部署后,可以有效诱导具有中和活性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并诱导高水平Th1偏向的特异性细胞免疫。高剂量两次免疫后可产生攻毒保护效果。mRNA使用LPP技术包裹后物理稳定性良好,该方法生产的mRNA-LPP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后可诱导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且具有一定的广谱中和性,可中和多种突变株病毒。高剂量两次免疫后,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与Th1偏向的细胞免疫记忆可保持13周。SARS-CoV-2攻击后,高剂量单次与两次免疫的C57BL/6小鼠肺组织病毒滴度显着降低,并有效缓解炎症病变;高或低剂量两次免疫的BALB/c小鼠也表现出相似良好的攻毒保护效果。另外,mRNA-LPP疫苗在恒河猴中也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诱导高滴度广谱中和抗体,并产生攻毒保护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使用CHO制备的MERS-CoVRBD-T4f重组抗原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诱导高滴度的中和抗体,配合合适的佐剂可以用于传统疫苗及黏膜疫苗的制备。基于重组抗原RBD-T4f设计的mRNA与saRNA疫苗诱导体液免疫能力相对有限,但可以诱导高水平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基于SARS-CoV-2 S蛋白优化序列的DNA疫苗与含化学修饰的mRNA-LPP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及高水平的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合适的免疫剂量与方案可以诱导足够强的免疫应答,产生攻毒保护效果。这些研究为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岳涛涛[2](2021)在《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抗肿瘤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是当前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目前,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免疫疗法。生物免疫疗法主要包括抗体疗法、细胞疗法和肿瘤疫苗。研究发现细菌活载体疫苗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其中乳酸菌是益生菌,具有免疫调节能力和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已有研究表明乳酸菌可作为疫苗载体用于宫颈癌的防治。近年来,人们发现旋毛虫可抑制骨髓瘤、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生长。本实验室前期发现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sHSPs抗血清具有良好的抗肺癌作用。因此,本试验构建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研究其对Lewis肺癌的作用,以期为肿瘤防治提供新思路,并为肿瘤疫苗的研发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的构建扩增出sHSPs基因,连接真核质粒pValac,转染293T细胞验证表达,将验证后的重组质粒转化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NC8/FnBPA,筛选出阳性克隆命名为NC8-sHSPs。对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的生长特性、黏附、侵袭、定植能力及安全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相关抗原基因sHSPs,构建的重组质粒pValac-sHSPs在真核细胞内可以表达。生长特性分析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的生长特性无明显改变,能以活菌的形式通过人工胃液,并可在人工肠液中繁殖。定植试验表明NC8-sHSPs在体外可黏附、侵入小鼠mode-k细胞,在小肠内也可定植。安全性检测表明NC8-sHSPs对mode-k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体内、外均未引起IL-1β、IL-6、IL-12、IFN-γ和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过量释放,也未引起小鼠体重的明显改变和组织器官的明显损伤。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NC8-sHSPs对Lewis肺癌的预防作用首先经口免疫1×109 cfu NC8-sHSPs,二免后7 d皮下注射2×106个Lewis肺癌细胞荷瘤,荷瘤后14 d,处死小鼠,剥离肿瘤,计算抑瘤率。通过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学指标。CCK-8、LDH试验研究体外重组sHSPs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诱导CTL杀伤Lewis肺癌细胞的能力。最后对病理组织学损伤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可明显抑制Lewis肺癌生长,平均肿瘤体积和重量抑制率分别为62.36%和68.37%。免疫学检测发现重组植物乳杆菌可诱导sHSPs特异性IgG,提高血清中TNF-α、IFN-γ、总sIgA以及肠道灌洗液中总sIgA的水平,增加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表明免疫NC8-sHSPs可激活宿主的体液免疫,增强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抑制Lewis肺癌的生长。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表明重组sHSPs可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联合IL-2可诱导产生直接杀伤Lewis肺癌细胞的CTL。免疫组化表明肿瘤内PCNA的表达降低,病理组织学观察未见明显损伤。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NC8-sHSPs对Lewis肺癌的治疗作用首先皮下注射2×106 Lewis肺癌细胞建立荷瘤小鼠模型,然后用1×109 cfu NC8-sHSPs连续治疗15 d,治疗结束剥离肿瘤,计算抑瘤率。使用ELISA检测免疫学指标,最后对组织器官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损伤。结果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NC 8-sHSPs治疗可抑制Lewis肺癌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时间,平均肿瘤体积和重量抑制率分别为40.76%和44.22%。免疫学检测结果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可诱导sHSPs特异性IgG,提高血清中IL-12、TNF-α、IFN-γ、总sIgA以及肠道灌洗液中总sIgA的水平,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治疗可诱导体液免疫,增强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杀伤Lewis肺癌。组织器官HE染色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NC 8-sHSPs治疗后未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

齐金铭[3](2021)在《基于β-葡聚糖与甘露聚糖修饰的寨卡病毒重组蛋白疫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寨卡病毒(ZIKV)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因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而受到广泛关注。寨卡病毒可造成先天性小头畸形,以及成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由于寨卡病毒既通过蚊媒传播,又可通过非媒介传播途径传播,控制寨卡疾病的传播比较困难,且感染寨卡病毒后有较高的致病风险和严重的健康威胁。因此,研制安全有效的寨卡病毒疫苗显得极其重要和紧迫。重组蛋白疫苗是一种包含病毒抗原蛋白的新型疫苗,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青睐。但由于病毒抗原本身的免疫原性较弱,需要添加佐剂以及选择合适的递送系统,使其可以诱导强大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E蛋白作为寨卡病毒的关键结构蛋白,是研制寨卡疫苗的理想抗原。为增强E蛋白的免疫原性,需要在抗原中加入佐剂。β-葡聚糖作为一种多糖佐剂,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并触发细胞免疫反应,将E蛋白与β-葡聚糖共价偶联是一种提高E蛋白免疫原性的策略。然而,E蛋白的抗原表位和β-葡聚糖的免疫调节位点在偶联物中会被屏蔽,此外,偶联物也可能会引发对β-葡聚糖的非预期免疫反应。因此,将酸敏感的腙键和硫醇敏感的二硫键用作E蛋白和β-葡聚糖之间的连接键,得到偶联物E-PS-4。当偶联物进入免疫细胞后,在溶酶体中的低pH及细胞质中高水平谷胱甘肽的作用下,导致腙键水解和二硫键还原,使E蛋白与β-葡聚糖充分解离,克服了抗原表位和免疫调节位点被屏蔽的缺点。与不含腙键和/或二硫键的偶联物相比,E-PS-4刺激产生了高水平的E蛋白特异性IgG,是E蛋白组的27倍,且β-葡聚糖特异性IgG滴度降低了 8倍,并且可诱导分泌高水平的IFN-γ、TNF-α、IL-2和IL-10。此外,E-PS-4可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活化,且对器官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E-PS-4在血清中的半衰期延长为E蛋白的3.3倍,清除速率降为1/5。因此,E蛋白通过腙键和二硫键与β-葡聚糖结合,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较强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EDⅢ蛋白是寨卡病毒E蛋白的第三结构域,包含了大部分中和抗体表位,且不会引起抗体依赖增强(ADE)效应。然而,EDⅢ蛋白必须与佐剂和抗原递送系统一起使用,以提高其免疫原性。血红蛋白(Hb)可以调节炎症和细胞因子水平,并激活巨噬细胞。甘露聚糖(Mannan)是组成真菌细胞壁的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活性。因此,我们将EDⅢ、血红蛋白和甘露聚糖共价结合,血红蛋白和甘露聚糖均作为佐剂,先进行共价结合,偶联物(HM)作为递送系统,以二硫键为连接键与EDⅢ偶联,得到偶联物HM-EDⅢ-2。通过细胞内高水平谷胱甘肽环境下二硫键的断裂,可以实现EDⅢ与HM在细胞内的有效分离。结构分析表明,与HM偶联后,可以基本维持EDⅢ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免疫学研究表明,与EDⅢ相比,HM-EDⅢ-2的EDⅢ特异性IgG滴度增长了 29倍,并可分泌高水平的IFN-γ、IL-2、IL-5和IL-10细胞因子,并且对器官没有明显的毒性。此外,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HM-EDⅢ-2在血清中的半衰期延长为EDⅢ组的2倍,清除速率降为1/10。因此,HM-EDⅢ-2可以增强对EDⅢ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我们的研究有望为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寨卡病毒疫苗提供一种途径。

李诗[4](2021)在《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的免疫效力及生物安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ILT)是由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virus,ILT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高,呈地方性流行趋势。目前,市场上用于防控ILT的最主要疫苗仍然是基于改良的ILT弱毒活疫苗,但它普遍存在毒力返强或在混合感染过程中可作为发病诱因等问题,急需寻找一种新的疫苗用于防控ILT,其中构建鸡痘病毒(Fowlpoxvirus,FPV)活载体疫苗是一个理想的替代选择。基于此,本实验室前期研究构建了表达ILTV优势流行株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ILTVgB),并初步测定了其对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鸡的免疫效力,结果显示,gB基因的供体毒株攻击后,该疫苗对SPF鸡的保护率为100%,高于商品化疫苗(cr-FPV)组,免疫效果良好,可作为疫苗候选株开发使用。因此,本研究以rFPV-ILT VgB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免疫效力及生物安全性评价,为该疫苗的市场化应用奠定基础。1.rFPV-ILTVgB的理化特性及遗传稳定性研究将rFPV-ILTVgB与wt-FPV282E4分别经不同理化条件处理后,接种到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cell,CEF)中,通过测定细胞半数感染量(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 50,TCID50)的变化探究gB基因的插入是否会影响FPV的理化特性;将rFPV在CEF上连续培养30代,进行序列测定,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assay,IFA)鉴定gB蛋白的表达,评价rFPV在体外的遗传稳定性;将rFPV在SPF鸡体中进行连续传代,评价rFPV在体内的传代致病性。结果表明,rFPV-ILTVgB和wt-FPV282E4均对高温、胰酶和氯仿敏感,在pH 3.0~9.0的范围内或经24 h的乙醚作用,病毒滴度变化不明显;rFPV-ILTVgB经CEF连续传代后,gB基因序列未发生任何突变,gB蛋白表达稳定;经SPF鸡连续传代后,gB基因的阳性检出率逐渐降低,表明rFPV难以在鸡体内连续传代,不存在毒力返强的风险。2.rFPV-ILTVgB对SPF鸡的免疫效力试验将21日龄SPF鸡随机分为4组,于翅部无血管区刺种免疫rFPV-ILTVgB,并设置cr-FPV、wt-FPV282E4和PBS组作为对照,每组免疫后7、14、21 d采血分离血清,利用ELISA方法检测针对FPV和ILTV的抗体水平;免疫后7、14、21 d分别处死3只鸡,采集脾脏样本,利用qRT-PCR检测IL-2、IL-6、IL-18和IFN-γ的相对表达水平。免疫后21 d,分别用FPV 1370株、102株及ILTVI19株、WG株进行攻毒,评价疫苗对SPF鸡的免疫效力,并采集ILTV攻毒后3、5、7 d的喉头拭子进行病毒分离,测定排毒情况。ELISA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21 d,针对FPV的血清抗体达到高峰,平均可达0.86±0.11,免疫后21 d,针对ILTV的血清抗体达到较高水平,平均可达为0.77±0.09;免疫后7、14、21d,采集脾脏对代表性细胞因子检测发现,与PBS组相比,其余各组均可以显着诱导IL-2、IL-18、IFN-γ和IL-6的转录表达水平。用FPV 1370株和 102 株攻击时,rFPV-ILTVgB、cr-FPV、wt-FPV282E4 和 PBS 组对 SPF 鸡的保护指数分别为90、60、90、0和90、80、90、0;用ILTVI19株和WG株攻击时,rFPV-ILTVgB、cr-FPV、wt-FPV282E4 和 PBS 组对 SPF 鸡的保护指数分别为 70、60、20、0和100、100、16.7、0。ILTV的排毒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试验组均可排毒,差异不显着(P>0.05)。3.rFPV-ILTVgB对靶动物及非靶动物的安全评价将21日龄SPF鸡随机分为5组,分别免疫rFPV-ILTVgB、10倍剂量rFPV-ILTVgB、cr-FPV、wt-FPV282E4和PBS。通过称重、血液理化指标检测、病毒体内分布、组织病理学观察、环境传播及同居感染能力的测定,系统评价rFPV对SPF鸡的安全性;通过ELISA方法监测免疫后分别针对FPV及ILTV的抗体,评价免疫后抗体的产生及持续时间。结果显示,rFPV-ILTVgB免疫后对SPF鸡血液的个别指标稍有影响,对增重无影响;组织病理学观察及体内分布结果显示,除接种部位皮肤有轻微病变外,其他器官均未发现任何病变,且未分离到病毒;同居感染结果显示,rFPV不会通过接触传播;饲料、饮水、粪便拭子中也均未分离到病毒,对周围环境安全;抗体监测结果显示,免疫后21~28 d针对FPV及ILTV的抗体均达到高峰,免疫后63 d仍能检测到一定水平的抗体。将48只麻鸭随机分成3组,分别免疫rFPV-ILTVgB、10倍剂量rFPV-ILTVgB和PBS。免疫后通过称重、血液理化指标检测及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价rFPV对麻鸭的安全性。结果表明,rFPV-ILTVgB免疫后对麻鸭血液的个别指标稍有影响;各组增重无差异,组织脏器均未发现任何可见病变。综上所述,rFPV-ILTVgB表达稳定,免疫效力良好,针对靶动物和非靶动物均是安全的,具有同时开发成防控鸡痘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的潜力。

段司沁[5](2021)在《TLR1/2激动剂激活潜伏HIV-1并介导NK细胞清除感染T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ART(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只能将 HIV-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控制在检测水平下限,不能清除病毒。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的潜伏病毒库是实现HIV功能性治愈的最大障碍。自“激活-杀灭”策略提出后科学家研发了多种潜伏激活剂(latency reversing agents,LRAs),其中小部分进行了临床试验。目前还没有关于初代LRAs能够减小病毒库的报道,多数LRAs虽能激活潜伏HIV-1,却没有“杀灭”病毒的能力。因此,双效LRA对于成功清除HIV潜伏库尤为重要。以TLRs(Toll-like receptors)激动剂为代表的二代LRAs因其激活天然抗病毒免疫特性而备受关注,以TLR7和TLR9激动剂的研究居多。然而,没有研究表明TLR2激动剂在“HIV-1杀灭”中的作用。前期我们合成了一个TLR1/2的小分子激动剂SMU-Z1,能够上调小鼠NK和CD8+T细胞的表达,具有抗肿瘤以及免疫佐剂的特性。本课题主要围绕SMU-Z1在HIV-1潜伏激活和杀灭中的作用和机制展开了研究。我们利用 HIV-1 潜伏细胞系,人 PBMC(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进行体外实验。首先,发现一系列TLR2激动剂能够激活潜伏单核细胞U1,从中筛选到活性最好的SMU-Z1,其能够靶向TLR2促进p24的表达,U1细胞TLR2敲低后SMU-Z1激活潜伏HIV-1的能力减弱。其次,SMU-Z1促进PBMC和THP1细胞产生炎症因子TNF-α等,TLR2敲低后SMU-Z1介导THP1产生TNF-α减少;且SMU-Z1通过单核细胞间接激活潜伏T细胞,还促进HIV潜伏患者PBMC中HIV-1 mRNA的表达。为了探讨其机制,我们对SMU-Z1处理的PBMC和U1细胞分别做了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其激活了免疫反应等信号通路,并通过Western Blot确证了 SMU-Z1对NF-κB、MAPK和P-TEFb通路的激活。为了进一步探讨SMU-Z1对于人免疫细胞的影响,我们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该药对于健康人和患者PBMC的活化作用以及TLR2的表达影响。首先,SMU-Z1能激活NK、B细胞和单核细胞,并且在激活CD4+T细胞的同时不引起T细胞广泛性活化。其次,SMU-Z1能上调NK和B淋巴细胞中TLR2的表达。第三,SMU-Z1增强了 NK细胞的毒性功能,促进其分泌颗粒酶CD107a及IFN-γ。最后,通过ELISA和RT-qPCR实验我们发现SMU-Z1能够抑制HIV-1在PBMC中的复制;为了进一步探讨SMU-Z1对NK细胞的作用,我们分离出患者的NK细胞与HIV-1感染的自体同源CD4+T细胞共培养,ELISA和流式结果表明SMU-Z1能够介导NK细胞抑制同源CD4+T细胞中的HIV-1。此外,CCK-8实验和细胞凋亡实验表明SMU-Z1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SMU-Z1不仅能够从体外和活体外激活潜伏HIV-1,且激活天然免疫细胞从而抑制感染细胞中HIV-1的产生,具有“激活”和“杀灭”双重功效。SMU-Z1 比 TLR1/2经典激动剂Pam3CSK4的体内稳定性更好,分子量更小,另外对B细胞的活化作用表明其作为免疫佐剂的潜力,未来可与疫苗或抗体联合使用。SMU-Z1有望成为一种清除HIV-1病毒库的新型LRA,本研究为未来的临床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金柱[6](2014)在《EEEV/WEEV病毒样颗粒疫苗和DNA疫苗的构建及实验免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方马脑炎病毒(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 EEEV)和西方马脑炎病毒(We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 WEEV)能够引起人和某些动物发生传染性脑炎,该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和致死率高等特点,所以它们属于高危病原,已经引起国际高度重视,已被列为二类生物恐怖试剂。自从EEEV和WEEV被发现以来,已经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市场上尚无有效EEEV和WEEV疫苗,用于预防EEEV和WEEV的疫苗主要采用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病毒活载体疫苗,但是,这些疫苗存在各自缺点,且它们不适用于人类。另外,EEEV和WEEV能够以气溶胶和蚊虫叮咬等方式传播,加上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国际间交流频率的增加给它们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它们具有随时爆发的可能。因此,研制新型高效EEEV和WEEV的储备疫苗是预防和紧急应对它们爆发的有效手段。近几年,病毒样颗粒(Virus Like Particles, VLPs)作为新型疫苗已显示出安全性好和免疫原性强等优点,具有巨大的开发和应用潜力;另外,DNA疫苗已展示了它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研究对EEEV和WEEV的病毒样颗粒疫苗和DNA疫苗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建立了东、西方马脑炎假病毒中和试验的检测方法,以为EEEV和WEEV新型储备疫苗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EEEV/WEEV假病毒中和试验的建立。为了有效评价抗体中和活性和避免自然病毒EEEV和WEEV作为中和试验所用的病原具有潜在的生物安全隐患,本研究首次利用HIV慢病毒包装系统和EEEV、WEEV的结构蛋白构建了这两种病毒的假病毒。假病毒鉴定结果显示获得的假病毒形态、结构与文献报道的EEEV、WEEV具有一致性,并且,假病毒感染抑制实验结果表明EEEV、WEEV假病毒的感染能力分别能被EEEV和WEEV的抗体所抑制,在此基础上,利用获得的假病毒分别建立了检测EEEV和WEEV抗体中和试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评价机体中抗体的中和作用。第二部分:EEEV病毒样颗粒疫苗的构建、鉴定与实验免疫研究。近些年,病毒样颗粒作为新型疫苗已展示了许多独特的优点,具有巨大的开发和应用前景。目前,EEEV的病毒样颗粒方面研究尚未见到报道,因此,本研究首次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Bac to Bac系统)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表达EEEV结构蛋白(C、E3、E2、6K和E1)的重组杆状病毒(BmNPV-C-E), BmNPV-C-E感染的家蚕细胞BmN可正确表达EEEV VLPs。免疫实验结果表明获得的EEEV VLPs免疫小鼠之后,VLPs能够有效诱导小鼠T淋巴细胞活化、刺激小鼠血清中产生高水平的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中和抗体;另外,VLPs能够刺激马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地活化、增殖,并且,马血清中产生高水平的VLPs中和抗体,且具有较强的中和作用。因此,免疫结果表明EEEV VLPs能够有效刺激小鼠和马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活化,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第三部分:WEEV病毒样颗粒疫苗的构建、鉴定与实验免疫研究。目前,已有很多病毒样颗粒疫苗研制成功,但是,尚无WEEV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首次利用Bac to Bac系统和WEEV结构基因(C、E3、E2、6K和E1)构建了重组杆状病毒(AcMNPV-C-E), AcMNPV-C-E能够在昆虫细胞SF9中正确表达WEEV VLPs,并且,制备的VLPs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够刺激小鼠产生抗原特异性的IFN-γ+T细胞免疫反应,可诱导小鼠的脾细胞产生高水平的IL-2、IL-4、IFN-γ以及血清中产生高水平且具有中和作用的WEEV VLPs抗体;另外,VLPs能够诱导马淋巴细胞发生活化、增殖,产生细胞免疫,并且,马血清中产生高水平的VLPs中和抗体,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第四部分:东方马脑炎DNA疫苗的构建、鉴定与免疫原性研究。近年来,DNA疫苗是新兴发展起来的新型疫苗,与其它疫苗相比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东方马脑炎DNA疫苗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本实验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C-E-eeev,鉴定结果表明pcDNA3.1-C-E-eeev能在293T细胞中表达EEEV的E1和E2蛋白,并且,表达的蛋白能够包装成EEEV VLP且可释放到细胞外;另外,免疫实验表明pcDNA3.1-C-E-eeev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诱导小鼠产生抗原特异性IFN-γ+T细胞免疫反应和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产生IL-2、IL-4和IFN-γ免疫反应以及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产生较强的IL-2和IFN-y免疫反应,并且,pcDNA3.1-C-E-eeev可诱导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并能够有效中和EEEV假病毒的感染。此外,免疫结果表明CpG与Poly(I:C)佐剂均可显着增强pcDNA3.1-C-E-eeev的免疫原性,其中,混合佐剂(CpG/Poly(I:C)应用产生的免疫增强作用要显着强于CpG或Poly(I:C)单独使用所产生的免疫效果,这表明不同佐剂的混合(CpG/Poly(I:C)或联合应用非常有望成为提高DNA疫苗免疫原性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第五部分:西方马脑炎DNA疫苗的构建、鉴定与免疫原性研究。自从DNA疫苗被研究以来,已经展示出了很多自身特有的优点,具有巨大的研发潜力,但是,目前,西方马脑炎DNA疫苗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利用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和WEEV结构基因(C、E3、E2、6K和E1))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C-E-weev,间接免疫荧光和电镜鉴定结果显示pcDNA3.1-C-E-weev能够在293T细胞中表达WEEV的E1蛋白和VLP,并且,表达的VLP可释放到细胞外;免疫实验结果显示pcDNA3.1-C-E-weev能够诱导小鼠T细胞活化和刺激小鼠产生高水平的细胞因子IL-2、IL-4、IFN-γ以及中和抗体,表明pcDNA3.1-C-E-weev能够有效诱导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活化。终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的EEEV和WEEV VLPs和构建的EEEV、WEEV的DNA疫苗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具有作为疫苗的开发潜力。本研究结果为EEEV和WEEV新型储备疫苗奠定了良好基础。

刘燕瑜[7](2012)在《Quil A、PICKCa对FMDV、PCV2-PRRSV DNA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Quil A是从南美Quillaja皂莫利纳的树皮中提取的三萜皂苷,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包含至少5种不同的皂苷,是一种表面活性剂,易溶于水、稳定、表面活性较好,是具有辅助属性的皂苷。1936年,第一次作为佐剂由Thibaulu和Richou部署在兽用疫苗,随之被发展起来。PICKCa是一种改进的佐剂,是复杂的基于聚肌胞核苷酸制定的,聚肌胞本身对人体有毒性作用,但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佐剂作用,卡那霉素和氯化钙能迅速水解于其中。作为一个带正电的分子,卡那霉素能够中和聚肌胞的负电荷,使聚肌胞更稳定,抗水解。添加氯化钙则有利于聚肌胞进入细胞。总之,PICKCa是一种稳定安全的佐剂。探讨QuilA、PICKCa及二者联合使用对实验动物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分别给小鼠、猪注射QuilA、PICKCa及二者混合物,于注射后不同时间采血,检测细胞因子水平;注射后第7d检测猪T淋巴细胞的体外增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小鼠和猪在注射药物之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实验组动物的IFN-γ、IL-2、IL-4、IL-10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猪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能力也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QuilA、PICKCa对小鼠和猪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免疫佐剂。为研究Quil A对O型口蹄疫DNA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在FMD核酸疫苗pVIRIL18P1中加入Quil A,经肌肉注射免疫猪,检测猪VP1结构蛋白抗体及细胞因子水平,观察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并与无佐剂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首免用猪口蹄疫核酸疫苗pVIRIL18P1及二免用重组鸡痘疫苗vUTAL3CP1中加入Quil A,两次免疫后抗体水平、细胞因子水平及T淋巴细胞增殖率都显着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甚至极显着(P<0.01),与未加佐剂组及商品化疫苗比较有显着差异。表明Quil A对O型口蹄疫DNA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为研究PICKCa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2型圆环病毒病二联核酸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在二联核酸疫苗pIRES-ORF2-ORF5m-ORF6a中加入PICKCa,经肌肉注射免疫猪,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2型圆环病毒病病毒抗体及细胞因子水平,观察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并与无佐剂组进行比较。猪体免疫试验结果证明,构建的重组核酸疫苗加以PICKCa均能刺激实验猪产生PRRSV、PCV2抗体。细胞免疫检测结果表明PRRSV、PCV2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IFN-γ和IL-2分泌水平显着提高、CTL杀伤活性增强,表明其能够介导较好的Th1类免疫反应。重组核酸疫苗免疫猪的组织器官无病理损伤,可以防止猪体病毒血症的出现。攻毒保护实验证明,添加PICKCa佐剂的重组核酸疫苗对实验猪起到明显的免疫保护提升作用。

易悦[8](2012)在《重组大熊猫白介素2和6及其融合蛋白在小鼠模型中对犬瘟热重组疫苗的佐剂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熊猫被誉为中国的“国宝”,是世界级珍稀野生动物,然而它却濒临灭绝,除了人为原因对大熊猫栖息地的破坏以外,疾病死亡成为当前大熊猫种群濒危的关键原因之一。在大熊猫所患的40多种疾病中,犬瘟热是威胁大熊猫种群数量和生命安全的首要烈性传染病。疫苗免疫目前是预防控制CDV的主要措施,但当前使用的疫苗并不十分理想,存在免疫效率低与安全性差两大难题。因此,在安全剂量疫苗接种下提高大熊猫机体的免疫力,成为当今疫苗开发研究的焦点。细胞因子是由免疫效应细胞和其他相关细胞产生,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免疫应答的产生和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2和6是白细胞介素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其被作为免疫佐剂增强疫苗免疫效果的报道屡见不鲜。鉴于此,本研究以大熊猫白细胞介素2(IL-2)和大熊猫白细胞介素6(IL-6)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重组大熊猫白介素2和6及其融合蛋白在小鼠模型中对犬瘟热重组疫苗的佐剂效应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本研究运用反转录PCR技术,从刀豆蛋白诱导培养的大熊猫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中扩增出大熊猫IL-2和IL-6基因,并将其亚克隆到PMD18-T载体中。经双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后,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目的基因进行序列分析显示,克隆得到的IL-2基因由468个碱基组成,编码155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由2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135个氨基酸的成熟肽组成,分子质量为17.92kDa。将IL-2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的人、犬、猫、小鼠、艾鼬等物种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其同源性在44%~90.4%之间不等。IL-6基因全长为636bp,编码211个氨基酸残基,包括25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186个氨基酸的成熟肽,分子量为23.67kDa。与Genbank中其他物种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其同源性在34.9%-77.9%之间。构建IL-2、IL-6的系统进化树发现大熊猫均与艾鼬的亲缘关系最近。2.将克隆的成熟肽大熊猫IL-2和IL-6基因以及构建的融合基因IL-6/2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a(+)-2、PET-32a(+)-6、 PET-32a(+)-6/2。将酶切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分别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5kD,41kD和57kD处有明显的蛋白质表达条带,用纯化的重组蛋白进行兔抗IL-2、IL-6多克隆抗体制备,其抗体效价分别为1:4和1:8。Western blot表明制备的抗血清能特异性的产生蛋白质反应。融合蛋白经过纯化和复性后,用MTT法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所获得的重组蛋白均具有较高的促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活性。3.将CDV疫苗与佐剂因子混合注射小鼠后,于7、14、21、28、35、42d尾静脉采集小鼠血清,通过ELISA方法检测不同免疫组所产生的抗CDV抗体水平,以及血清中IL-4、IFN-γ的水平,结果发现,IL-2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方面都对CDV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增强效应。表现为CDV+IL2试验组均显着高于CDV+PBS对照组。CDV+IL6免疫组与CDV+IL6/2组在CDV抗体产生和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上普遍比CDV+PBS对照组略高,但未表现出明显的佐剂效应。

赵占中,薛飞群[9](2010)在《DNA疫苗的免疫佐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目前应用于DNA疫苗的几种免疫佐剂,诸如细胞因子、蛋白质分子、CpG寡核苷酸、化学分子、脂质体等,总结了DNA疫苗免疫佐剂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李昌[10](2008)在《新型抗HIV-1蛋白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构建、表达与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当前AIDS/HIV治疗中面临的病毒变异快、病毒感染细胞贮存池难以清除、病毒感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损伤等关键问题,以构建具特异杀伤和免疫治疗双重功能的基因工程制剂为目标,筛选能够与HIV-1膜蛋白特异结合的抗病毒蛋白西诺维恩(CVN)、格瑞弗森(GRFT)以及免疫诱导因子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A(SEA)为研究对象,利用细菌和酵母表达系统,获得了重组抗病毒蛋白CVN、GRFT及其偶联SEA的重组导向制剂CS、GS,对其进行初步活性分析。同时制备了稳定表达中国流行株HIV-1膜蛋白的靶细胞模型,利用该模型,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测定(IFA)、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试验等,对CVN、GRFT及其重组导向制剂CS、GS的体外结合活性、细胞结合活性及细胞杀伤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抗病毒蛋白和重组导向制剂,并且都具有良好的细胞结合活性。重组导向制剂可非特异性活化PBMCs、特异性介导CTLs杀伤表达HIV-1膜蛋白的靶细胞,为该制剂进一步推向临床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流行株HIV-1gag-gp120与IL-2/IL-6共表达核酸疫苗质粒的构建和实验免疫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流行株HIV-1gag-gp120与IL-2/IL-6共表达核酸疫苗质粒的构建和实验免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MERS-CoV与SARS-CoV-2亚单位疫苗与核酸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冠状病毒概述
        1.1 冠状病毒结构
        1.2 冠状病毒的感染与复制
        1.3 人类冠状病毒
    2. 冠状病毒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3. MERS-CoV与SARS-CoV-2疫苗研究进展
        3.1 灭活病毒疫苗
        3.2 亚单位疫苗与病毒样颗粒疫苗
        3.3 重组病毒载体疫苗
        3.4 核酸疫苗
    4. 研究背景与目的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生物学材料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质粒构建
        2.2 疫苗制备
        2.3 抗原检测及表达验证
        2.4 动物免疫与分组
        2.5 免疫学检测
        2.6 攻毒保护实验
        2.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第一部分 MERS-CoV重组亚单位疫苗与mRNA疫苗研究
        前言
        (一) MERS-CoV重组RBD抗原亚单位疫苗研究
        1. MERS-CoV RBD重组蛋白设计与制备
        1.1 MERS-CoV RBD重组抗原设计与构建
        1.2 MERS-CoV RBD重组抗原蛋白的制备与鉴定
        2. 重组抗原蛋白RBD-T4f的免疫原性初步研究
        2.1 重组蛋白RBD-T4f诱导高水平的中和抗体
        2.2 重组蛋白RBD-T4f可以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3. 重组抗原蛋白RBD-T4f的黏膜免疫应用研究
        3.1 重组蛋白RBD-T4f配合黏膜佐剂诱导系统性体液免疫应答
        3.2 重组蛋白RBD-T4f配合黏膜佐剂诱导呼吸道高水平中和IgA
        3.3 重组蛋白RBD-T4f配合黏膜佐剂诱导肺组织细胞免疫应答
        (二) MERS-CoV mRNA疫苗研究
        1. 自扩增mRNA疫苗制备优化与体内表达研究
        1.1 自扩增mRNA分子体外转录制备优化
        1.2 自扩增mRNA疫苗分子可在小鼠体内持续表达目的蛋白
        2. 基于重组三聚体靶抗原RBD-T4f的两种mRNA疫苗的设计与构建
        2.1 重组抗原mRNA与自扩增mRNA疫苗设计
        2.2 重组抗原mRNA与自扩增mRNA的表达验证
        3. 重组抗原RBD-T4f的两种mRNA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3.1 重组抗原mRNA疫苗可诱导有限的体液免疫应答
        3.2 重组抗原mRNA疫苗与自扩增mRNA疫苗诱导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SARS-CoV-2核酸疫苗研究
        前言
        (一) SARS-CoV-2 DNA疫苗免疫原性与保护性研究
        1. SARS-CoV-2 DNA疫苗构建与表达鉴定
        2. SARS-CoV-2 DNA疫苗免疫原性研究
        2.1 SARS-CoV-2 DNA疫苗可以诱导中和活性抗体
        2.2 SARS-CoV-2 DNA疫苗诱导Th1型细胞免疫应答
        3. SARS-CoV-2 DNA疫苗免疫后可产生攻毒保护效果
        (二) SARS-CoV-2 mRNA疫苗免疫原性与保护性研究
        1. SARS-CoV-2 mRNA-LPP疫苗物理性状与表达鉴定
        2. SARS-CoV-2 mRNA-LPP疫苗免疫原性研究
        2.1 mRNA-LPP疫苗诱导高中和活性且较为持久的体液免疫应答
        2.2 mRNA-LPP疫苗诱导广谱中和活性抗体
        2.3 mRNA-LPP疫苗可以诱导高水平Th1型细胞免疫应答
        3. SARS-CoV-2 mRNA-LPP疫苗可产生持久的保护性
        4. SARS-CoV-2 mRNA-LPP疫苗与DNA疫苗免疫效果比较
        5. SARS-CoV-2 mRNA-LPP疫苗恒河猴攻毒保护效果评价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抗肿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旋毛虫抗肿瘤研究进展
        1.1 旋毛虫虫体抗肿瘤
        1.2 旋毛虫可溶性粗抗原抗肿瘤
        1.3 旋毛虫与肿瘤相关抗原抗肿瘤
        1.4 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抗肿瘤
    第二章 细菌作为活疫苗载体研究现状
        2.1 单增李斯特菌
        2.2 沙门氏菌
        2.3 牛结核分枝杆菌卡介苗
        2.4 乳酸菌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的构建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旋毛虫肌幼虫的富集与纯化
        1.2.2 旋毛虫sHSPs基因的扩增
        1.2.3 表达载体pValac-sHSPs的构建
        1.2.4 蛋白sHSPs的表达及鉴定
        1.2.5 NC8-sHSPs的生长特性
        1.2.6 黏附、侵袭能力检测
        1.2.7 质粒递送及表达能力检测
        1.2.8 小肠内定植能力检测
        1.2.9 安全性评价
        1.3 讨论
        1.3.1 sHSPs基因的选择
        1.3.2 真核质粒pValac-sHSPs表达鉴定
        1.3.3 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的转化与构建
        1.3.4 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生长特性分析
        1.3.5 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侵袭、定植能力
        1.4 小结
    第二章 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NC8-sHSPs对Lewis肺癌的预防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抑瘤率检测
        2.2.2 重组sHSPs的诱导、纯化
        2.2.3 血清sHSPs特异性IgG的检测
        2.2.4 肠道灌洗液和血清总sIgA水平的检测
        2.2.5 细胞因子检测
        2.2.6 脾淋巴细胞亚群及数量检测
        2.2.7 sHSPs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2.2.8 sHSPs诱导的特异性CTL的功能检测
        2.2.9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内PCNA的表达
        2.2.10 小鼠体重和病理组织学变化
        2.3 讨论
        2.3.1 NC8-sHSPs处理对黏膜免疫的影响
        2.3.2 NC8-sHSPs处理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2.3.3 NC8-sHSPs处理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NC8-sHSPs对 Lewis肺癌的治疗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小鼠Lewis肺癌模型的建立
        3.2.2 NC8-sHSPs治疗对LLC生长的影响
        3.2.3 NC8-sHSPs治疗对LLC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3.2.4 血清sHSPs特异性IgG的检测
        3.2.5 血清、肠道灌洗液总sIgA水平的检测
        3.2.6 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
        3.2.7 小鼠体重和组织病理学检测
        3.3 讨论
        3.3.1 NC8-sHSPs治疗对黏膜免疫的影响
        3.3.2 NC8-sHSPs治疗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3.3.3 NC8-sHSPs治疗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3.3.4 NC8-sHSPs疗效分析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3)基于β-葡聚糖与甘露聚糖修饰的寨卡病毒重组蛋白疫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寨卡病毒
        1.1.1 传播背景
        1.1.2 传播途径
        1.1.3 临床症状
        1.1.4 病毒结构
    1.2 寨卡病毒疫苗
        1.2.1 灭活疫苗
        1.2.2 减毒活疫苗
        1.2.3 DNA疫苗
        1.2.4 mRNA疫苗
        1.2.5 腺病毒重组疫苗
        1.2.6 病毒样颗粒(VLPs)
        1.2.7 重组蛋白疫苗
    1.3 疫苗佐剂
        1.3.1 铝盐佐剂
        1.3.2 水油乳剂
        1.3.3 脂质体颗粒
        1.3.4 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
        1.3.5 TLR激动剂
        1.3.6 联合佐剂
        1.3.7 多糖佐剂
    1.4 递送系统
        1.4.1 免疫应答原理
        1.4.2 微粒形成策略
    1.5 论文立题依据及策略
        1.5.1 立题背景
        1.5.2 研究策略
第2章 寨卡病毒E蛋白与EDⅢ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构建重组质粒ZKsE-pET21a
        2.3.2 质粒ZKsE-pET21a鉴定
        2.3.3 寨卡病毒E蛋白的诱导表达
        2.3.4 寨卡病毒E蛋白表达菌株的包涵体复性
        2.3.5 寨卡病毒E蛋白的分离纯化与分析鉴定
        2.3.6 EDⅢ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质粒ZKsE-pET21a鉴定
        2.4.2 E蛋白的诱导表达
        2.4.3 E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2.4.4 EDⅢ蛋白的诱导与表达
        2.4.5 EDⅢ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β-葡聚糖修饰的寨卡病毒E蛋白疫苗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基于β-葡聚糖修饰的E蛋白疫苗的制备与纯化
        3.3.2 尺寸排阻色谱分析
        3.3.3 动态光散射分析
        3.3.4 E-PS样品定量分析
        3.3.5 圆二色光谱表征
        3.3.6 荧光光谱表征
        3.3.7 红外光谱表征
        3.3.8 E-PS样品的裂解效率测定
        3.3.9 免疫原性评价
        3.3.10 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检测
        3.3.11 体外评价E-PS样品对DC细胞成熟的影响
        3.3.12 药代动力学评价
        3.3.13 毒性评价
        3.3.14 数据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基于β-葡聚糖修饰的E蛋白疫苗的纯化与鉴定
        3.4.2 尺寸排阻色谱分析
        3.4.3 动态光散射分析
        3.4.4 E-PS样品定量分析
        3.4.5 远紫外圆二色光谱表征
        3.4.6 荧光光谱表征
        3.4.7 红外光谱表征
        3.4.8 E-PS样品的裂解速率测定
        3.4.9 免疫原性的评价
        3.4.10 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检测
        3.4.11 体外评价E-PS样品对DC细胞成熟的影响
        3.4.12 药代动力学评价
        3.4.13 毒性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血红蛋白与甘露聚糖修饰的寨卡病毒EDⅢ蛋白疫苗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蛋白载体HM的制备与纯化
        4.3.2 HM-EDⅢ样品的制备与纯化
        4.3.3 尺寸排阻色谱分析
        4.3.4 动态光散射分析
        4.3.5 HM-EDⅢ样品定量分析
        4.3.6 圆二色光谱表征
        4.3.7 外源荧光光谱表征
        4.3.8 红外光谱表征
        4.3.9 免疫原性评价
        4.3.10 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检测
        4.3.11 药代动力学评价
        4.3.12 毒性评价
        4.3.13 数据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蛋白载体HM的纯化与鉴定
        4.4.2 HM-EDⅢ样品的纯化与鉴定
        4.4.3 尺寸排阻色谱分析
        4.4.4 动态光散射分析
        4.4.5 HM-EDⅢ样品定量分析
        4.4.6 圆二色光谱表征
        4.4.7 外源荧光光谱表征
        4.4.8 红外光谱表征
        4.4.9 免疫原性的评价
        4.4.10 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检测
        4.4.11 药代动力学评价
        4.4.12 毒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
    5.2 本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的免疫效力及生物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生物安全研究进展
    1 ILTV的理化性质及培养方法
    2 ILTV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3 ILTV疫苗的研究
    4 基因工程疫苗的安全评价
    5 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rFPV-ILTVgB的理化特性及遗传稳定性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rFPV-ILTVgB对SPF鸡的免疫效力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rFPV-ILTVgB对靶动物及非靶动物的安全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TLR1/2激动剂激活潜伏HIV-1并介导NK细胞清除感染T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HIV概述
    2. HIV潜伏库
    3. HIV的治疗
    4. 潜伏激活剂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TLR1/2激动剂激活潜伏HIV-1的活性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SMU-Z1激活HIV-1潜伏单核细胞和PBMC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MU-Z1激活潜伏HIV-1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MU-Z1介导免疫细胞清除HIV-1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讨论
    全文结论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6)EEEV/WEEV病毒样颗粒疫苗和DNA疫苗的构建及实验免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病毒样颗粒研究进展
    2.1 病毒样颗粒的形成
    2.2 病毒样颗粒的免疫原性
        2.2.1 树突状细胞与病毒样颗粒
        2.2.2 B淋巴细胞与病毒样颗粒
        2.2.3 T淋巴细胞与病毒样颗粒
    2.3 病毒样颗粒的种类
        2.3.1 无囊膜的病毒样颗粒
        2.3.2 囊膜型病毒样颗粒
    2.4 病毒样颗粒的应用
        2.4.1 病毒样颗粒作为分子载体
        2.4.2 在基础研究和免疫测定中的应用
        2.4.3 在疫苗方面的应用
    2.5 结束语
3 核酸疫苗研究进展
    3.1 核酸疫苗的构建
        3.1.1 目的基因选择与获得
        3.1.2 表达载体的选择
        3.1.3 重组表达载体的获得
    3.2 核酸疫苗的免疫机理
        3.2.1 CpG基序与TLR9
        3.2.2 DNA疫苗与AIM2
        3.2.3 DNA疫苗与DAI
        3.2.4 DNA疫苗与其它传感器分子
    3.3 核酸疫苗的佐剂
        3.3.1 细胞因子佐剂
        3.3.2 CpG佐剂
        3.3.3 Poly(I:C)佐剂
    3.4 核酸疫苗免疫方法
    3.5 核酸疫苗的优点及存在问题
        3.5.1 核酸疫苗存在的优点
        3.5.2 核酸疫苗存在的问题
    3.6 核酸疫苗的展望
4 实验一、EEEV/WEEV假病毒中和试验的建立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细菌、质粒、细胞
        4.1.3 设备和仪器
    4.2 方法
        4.2.1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4.2.2 假病毒的包装与鉴定
        4.2.3 假病毒感染滴度的测定
        4.2.4 假病毒感染的抑制实验
        4.2.5 假病毒中和试验的建立
    4.3 结果
        4.3.1 目的基因扩增结果
        4.3.2 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4.3.3 假病毒的获得与鉴定
        4.3.4 假病毒感染滴度的测定
        4.3.5 假病毒感染的抑制实验
        4.3.6 假病毒中和试验的建立
    4.4 讨论
    4.5 小结
5 实验二、EEEV病毒样颗粒疫苗的构建、鉴定与实验免疫研究
    5.1 材料
        5.1.1 菌种、质粒和细胞
        5.1.2 主要试剂
        5.1.3 家蚕细胞培养基
        5.1.4 设备和仪器
        5.1.5 实验动物
    5.2 方法
        5.2.1 重组杆状病毒基因组的获得
        5.2.2 细胞转染与重组杆状病毒的获得
        5.2.3 病毒样颗粒的表达与鉴定
        5.2.4 动物免疫
        5.2.5 免疫检测
    5.3 结果
        5.3.1 目的基因扩增结果
        5.3.2 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5.3.3 重组杆状病毒基因组的鉴定结果
        5.3.4 病毒样颗粒表达鉴定结果
        5.3.5 病毒样颗粒免疫实验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6 实验三、WEEV病毒样颗粒疫苗的构建、鉴定与实验免疫研究
    6.1 材料
        6.1.1 质粒、菌种和细胞
        6.1.2 主要试剂
        6.1.3 昆虫细胞培养基
        6.1.4 设备和仪器
        6.1.5 实验动物
    6.2 方法
        6.2.1 重组杆状病毒基因组的获得
        6.2.2 细胞转染与重组杆状病毒的获得
        6.2.3 病毒样颗粒的表达与鉴定
        6.2.4 病毒样颗粒的免疫原性研究
        6.2.5 免疫指标的检测
    6.3 结果
        6.3.1 目的基因扩增结果
        6.3.2 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6.3.3 重组杆状病毒基因组的鉴定结果
        6.3.4 病毒样颗粒表达鉴定结果
        6.3.5 病毒样颗粒免疫实验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7 实验四、EEEV DNA疫苗的构建、鉴定与免疫原性研究
    7.1 材料
        7.1.1 细胞、细菌、质粒与实验动物
        7.1.2 主要试剂
        7.1.3 设备和仪器
    7.2 方法
        7.2.1 重组表达载体构建与鉴定
        7.2.2 重组质粒的转染与表达蛋白鉴定
        7.2.3 动物免疫
        7.2.4 免疫指标检测
    7.3 结果
        7.3.1 目的基因扩增
        7.3.2 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7.3.3 重组质粒表达的鉴定
        7.3.4 重组质粒的免疫原性检测
    7.4 讨论
    7.5 小结
8 实验五、WEEV DNA疫苗的构建、鉴定与免疫原性研究
    8.1 材料
        8.1.1 主要试剂
        8.1.2 细菌、质粒、细胞与实验动物
        8.1.3 设备与仪器
    8.2 方法
        8.2.1 重组表达载体构建与鉴定
        8.2.2 重组质粒的转染与表达蛋白鉴定
        8.2.3 动物免疫
        8.2.4 免疫指标检测
    8.3 结果
        8.3.1 目的基因扩增
        8.3.2 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8.3.3 目的蛋白表达的鉴定
        8.3.4 重组质粒的免疫原性检测
    8.4 讨论
    8.5 小结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Quil A、PICKCa对FMDV、PCV2-PRRSV DNA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佐剂的研究进展
        1.1 佐剂的简介
        1.2 最新进展和未来的科学挑战
        1.3 展望
    2 DNA 疫苗的研究进展
        2.1 DNA 疫苗简介
        2.2 DNA 疫苗佐剂
        2.3 前景与展望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QuilA 与 PICKCa 对试验动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Quil A 对 O 型口蹄疫 DNA 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PICKCa 对 PCV2-PRRSV DNA 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重组大熊猫白介素2和6及其融合蛋白在小鼠模型中对犬瘟热重组疫苗的佐剂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大熊猫及犬瘟热的研究概况
        1.1 大熊猫现状研究进展
        1.2 犬瘟热病毒及其疫苗研究概况
    2. 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2.1 白细胞介素2的研究概况
        2.1.1 白介素2的产生
        2.1.2 白介素2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2.1.3 白介素2受体及信号转导机制
        2.1.4 白介素2的生物学活性
        2.1.5 白介素2在畜禽中的应用
        2.2 白细胞介素6研究概况
        2.2.1 白细胞介素6的产生
        2.2.2 白细胞介素6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2.2.3 白介素6受体及信号转导机制
        2.2.4 白介素6的生物学活性
        2.2.5 白介素6在畜禽上的应用
        2.3 IL-2与IL-6在细胞因子网络中的相互关系
    3. 细胞因子融合基因研究概况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大熊猫IL-2和IL-6全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载体和菌株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的配制
        1.4 主要仪器
        1.5 实验数据
    2. 实验方法
        2.1 大熊猫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
        2.2 总RNA提取
        2.3 cDNA的合成
        2.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5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2.6 目的基因PCR产物的TA克隆
        2.6.1 目的片段的回收
        2.6.2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连接
        2.6.3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6.4 连接产物的转化
        2.7 重组质粒的初步鉴定
        2.7.1 重组质粒的小量提取
        2.7.2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
        2.7.3 核苷酸序列的测定
        2.8 克隆序列的GenBank登录
        2.9 目的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9.1 基本信息分析
        2.9.2 氨基酸相似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2.9.3 密码子的偏嗜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IL-2,IL-6基因的PCR扩增
        3.2 IL-2,IL-6基因TA克隆质粒鉴定
        3.3 GenBank登录
        3.4 IL-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1 基本信息分析
        3.4.2 同源性分析
        3.4.3 偏嗜性分析
        3.5 IL-6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5.1 基本信息分析
        3.5.2 同源性分析
        3.5.3 偏嗜性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大熊猫白介素2、6及其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 实验材料
        1.1 载体和菌株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的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2.3 目的基因的TA克隆
        2.3.1 IL-2的TA克隆
        2.3.2 IL-6的TA克隆
        2.3.3 IL-6/2融合基因的TA克隆
        2.4 重组质粒的初步鉴定
        2.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6 重组表达菌株的培养及表达
        2.7 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
        2.8 重组表达蛋白的可溶性检测
        2.9 白介素2和6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效价测定
        2.9.1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9.2 饱和硫酸铵法粗提IgG
        2.9.3 琼脂扩散实验测定抗体效价
        2.10 融合表达产物的免疫印迹(Western-Blot)
        2.11 表达产物的纯化与复性
        2.11.1 可溶性蛋白的纯化
        2.11.2 包涵体蛋白的纯化
        2.11.3 纯化蛋白的复性
        2.12 MTT法检测表达产物活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目的片段TA克隆质粒双酶切鉴定
        3.2 目的片段原核表达载体的双酶切鉴定
        3.3 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可溶性检测与条件的优化
        3.4 多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
        3.5 目的蛋白的纯化与免疫印迹分析
        3.7 表达产物生物活性的检测
    4. 讨论
第四章 重组大熊猫白细胞介素2、6及其融合蛋白在小鼠模型中对犬瘟热病毒基因工程苗的佐剂效应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疫苗、细胞因子佐剂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因子佐剂的免前制备
        2.2 实验小鼠的分组与免疫
        2.2.1 动物分组
        2.2.2 免疫方法
        2.3 血清处理
        2.4 CDV抗体检测
        2.5 血清中IFN-γ、IL-4含量测定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血清中CDV抗体监测
        3.2 血清中IL-4检测结果
        3.3 血清中IFN-γ检测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以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DNA疫苗的免疫佐剂(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胞因子
2 协同信号分子
3 补体C3d分子
4 热休克蛋白70 (hsp70)
5 Flt3配体 (FL)
6 LAMP-1 (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
7 CpG寡核苷酸
8 化学分子
9 总结与展望

(10)新型抗HIV-1蛋白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构建、表达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HIV 感染分子机制及其防治研究现状
        1 AIDS/HIV 的流行情况
        2 HIV 病原学
        3 HIV 感染与致病分子机制
        4 HIV 的进化与变异
        5 AIDS/HIV 防治研究现状
        6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抗HIV 重组导向制剂与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1 AIDS 靶向治疗的历史、原理及研究现状
        2 AIDS 靶向治疗运载工具研究
        3 AIDS 靶向治疗生物弹头研究
        4 AIDS 新的免疫治疗策略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新型抗病毒基因西诺维恩、格瑞弗森的合成构建、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抗HIV 重组导向制剂CS、GS 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重组抗病毒蛋白及其导向制剂的纯化与复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HIV-1 感染靶细胞模型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活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在酵母中表达探索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CURRICULUM VITAE

四、中国流行株HIV-1gag-gp120与IL-2/IL-6共表达核酸疫苗质粒的构建和实验免疫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MERS-CoV与SARS-CoV-2亚单位疫苗与核酸疫苗研究[D]. 杨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2]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抗肿瘤效应研究[D]. 岳涛涛.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β-葡聚糖与甘露聚糖修饰的寨卡病毒重组蛋白疫苗[D]. 齐金铭.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4]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的免疫效力及生物安全评价[D]. 李诗. 扬州大学, 2021
  • [5]TLR1/2激动剂激活潜伏HIV-1并介导NK细胞清除感染T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D]. 段司沁.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6]EEEV/WEEV病毒样颗粒疫苗和DNA疫苗的构建及实验免疫研究[D]. 马金柱.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7]Quil A、PICKCa对FMDV、PCV2-PRRSV DNA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的效果观察[D]. 刘燕瑜. 吉林大学, 2012(09)
  • [8]重组大熊猫白介素2和6及其融合蛋白在小鼠模型中对犬瘟热重组疫苗的佐剂效应研究[D]. 易悦.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7)
  • [9]DNA疫苗的免疫佐剂[J]. 赵占中,薛飞群.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0(02)
  • [10]新型抗HIV-1蛋白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构建、表达与活性研究[D]. 李昌. 吉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中国流行株HIV-1gag-gp120和IL-2/IL-6共表达核酸疫苗质粒的构建及实验免疫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