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油气地球化学综合勘探异常影响因素

土壤油气地球化学综合勘探异常影响因素

一、土壤油气综合化探异常的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杨敏,陈叔阳,王国建[1](2021)在《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AT2井区高精度化探异常及其开发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评价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AT2井区三叠系中、上油组多个圈闭的含油气性,采用基于烃类微渗漏的高精度化探技术在该井区进行了油气地球化学精查研究。选用的地球化学勘探指标均为活动态指标,包括游离烃、物理吸附烃以及顶空气。采用测网方式采集了近地表土壤样品,网度为0.25 km×0.25 km,在重点圈闭上方采用了0.1 km×0.1 km加密采样网格。以游离烃甲烷、物理吸附烃甲烷、顶空气甲烷为代表性指标,研究了AT2井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5个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区(对应于5个圈闭)。通过化探—地质双因素评价方法,对上述5个化探异常区进行了排序,评价了圈闭的含油气性,为油田滚动开发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黎绍杰,李学彪,姚锦其[2](2012)在《柴达木盆地油气化探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表油气化探和井中化探勘探工作,结果显示油气化探对盆地内现有油气田具有良好的地质指示效果,并建立了以环状或半环状晕为主的油气藏综合化探异常模式。油气化探技术在盆地勘探新区的油气远景预测评价、钻井预测等方面效果良好,在现场随钻预测和发现井中油气产层、显示层方面亦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油气化探技术在柴达木盆地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吴传璧[3](2009)在《中国油气化探50年》文中指出分探索、调整、发展、创新4个时期回顾了20世纪中国油气化探的发展历程。根据所掌握的文献和资料,就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勘查方法与技术系列建立、分析技术改进与推动作用、数据处理与解释的进展,对中国油气化探的发展做了技术评述。就油气化探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阐述了笔者的观点。

姚志刚,高璞[4](2008)在《油气化探异常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判断深部油气藏的性质和保存状态,为油气勘探部门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化探是油气勘查的一种手段,它建立在烃类垂向微运移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对油气化探指标的讨论,认为土壤中的次生烃类、热释汞和甲烷同位素是油气化探的有效指标;讨论了油气化探中异常的形成模式,根据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形态组合可以判断深部油气藏的性质和保存状态,为油气勘探部门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

金浚,陈伟民[5](2005)在《有色地质部门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创新成果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有色地质部门50年来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创新主要成果进行综合评述,对这些理论与技术创新的时代背景、创新内容、技术特点及应用效果作了简要介绍。

夏响华[6](2003)在《油气微渗漏理论与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和供应的矛盾日益加剧,我国自1993年变成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供需差距逐年增大。预计到2010年,国内年石油供需缺口1亿吨,天然气缺口400亿方,油气正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作为主要能源和战略资源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工作形势非常严峻,老油区储产量日益减少,寻找新的接替区越来越难。因此,老油区挖潜和新区勘探工作是目前油气勘探的重点,廉价高效的勘探方法技术研究是当务之急。油气化探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选择油气化探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研究题目,结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科研项目《油气化探综合评价新技术研究》项目,在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现状的基础上,实际采集了各类化探样品6441个,收集了研究区地质资料、物探资料和以往大量的化探资料,重新开展了传统化探方法和化探新方法实验研究,在研究各种化探方法的稳定性、重现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化探方法指标组合;对油气微渗漏引起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变化和地表化探异常模式进行了探索,开展了油气微渗漏动力学模拟,充实了油气微渗漏理论;从干扰源、干扰程度和干扰因素抑制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了油气化探干扰因素分析体系;用地球化学场层次分析手段进行异常信息提取,在异常解释评价方面研究了根据地表化探异常特征预测油气藏属性和埋深的技术方法,形成了油气化探综合评价新技术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不乏突破和创新之处。论文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黎绍杰,周奇明,姚锦其,赵友方[7](2001)在《四川盆地油气化探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总结了四川盆地内不同类型油气藏的综合化探异常模式 ,发现了白马—松华气田及其它 10多个油气藏 ,并在油气化探产层预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发现了须家河组和蓬莱镇组产气层的地球化学指纹指标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获取了丰硕科研成果

贾国相[8](2000)在《土壤油气综合化探异常的影响因素》文中指出在土壤油气综合化探异常的评价解释工作中 ,如何区分和判别由地下深处油气藏引起的真异常和因某种影响因素引起的干扰异常是非常重要的。在研究不同性质土境 ,即土壤酸碱度对吸附烃和某些微量元素含量影响的基础上 ,探讨了生油岩出露地表引起的干扰异常、断层引起的干扰异常和煤层引起的干扰异常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及其与油气藏化探异常的判别

贾国相,栾继琛,陈远荣,张茂忠,朱其胜[9](2000)在《百色盆地油气综合化探工作方法及异常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百色盆地油气综合化探异常 ,指出断块 (断鼻 )型、演化型、断层裂隙型、浅层油藏、浅层气藏等油气藏的异常特征 ,是评价油气藏的基础和寻找油气藏的地球化学依据

贾国相,栾继琛,陈远荣,张茂忠,朱其胜,黎武[10](2000)在《油气综合化探异常成因和异常模式》文中研究指明以百色等油田的测试数据为依据 ,讨论了油气综合化探异常的成因和形成模式

二、土壤油气综合化探异常的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壤油气综合化探异常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AT2井区高精度化探异常及其开发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发地质概况
2 高精度化探样品采集与指标方法
    2.1 采样面积与网度
    2.2 选用的化探方法
3 地球化学指标优选及异常下限确定
    3.1 指标优选
    3.2 异常下限确定方法
        (1)浓度—面积(C-A)分形方法分离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
        (2)迭代法分离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
4 AT2井区地球化学异常评价
    4.1 单指标异常分布特征
    4.2 综合地球化学异常确定
    4.3 综合地球化学异常评价
        4.3.1 化探参数评价
        (1)异常指标总贡献率(G)
        (2)平均衬度系数(Cavg)
        (3)烃类热成因概率(R)
        (4)综合异常化探评价概率系数(P)
        4.3.2 地质参数评价
        4.3.3 双因素评价
5 结论

(2)柴达木盆地油气化探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气地质概况
2 油气化探概况
3 异常综合评价方法
4 油气化探成果
    4.1 油气地球化学场结构特征
    4.2 油气田上方化探异常模式
        4.2.1 冷湖4号油田
        4.2.2 涩北气田
    4.3 油气远景评价实例
        4.3.1 油泉子油田
        4.3.2 马海西坡构造
        4.3.3 那北构造
        4.3.4 油砂山构造
        4.3.5 黄瓜峁构造
        4.3.6 井中化探效果
5 结论

(3)中国油气化探5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回顾
    1.1 探索时期
    1.2 调整时期
    1.3 发展时期
        1.3.1 积极发展期
        1.3.2 蓬勃发展期
    1.4 创新时期
2 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进展
3 勘查方法的研制改进和技术系列的建立
    3.1 烃类测量法
    3.2 水化学法
    3.3 井中化探
    3.4 间接指标法
    3.5 同位素法
    3.6 方法组合及综合运用
4 分析技术的进展和对化探发展的推动
    4.1 仪器设备的更新和微机化
    4.2 制样和操作的改进与规范
    4.3 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
5 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的进展
    5.1 数学方法与数据处理
    5.2 油气化探数据库建设
    5.3 数据处理与地质依据
6 总结与展望

(4)油气化探异常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
    1.1 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
    1.2 油气化探指标
        1.2.1 土壤烃类指标
        1.2.2 土壤热释汞 (RHg)
        1.2.3 土壤气体的甲烷碳同位素组成
2 油气综合化探技术异常模式的建立
    2.1 理想异常模式
    2.2 找矿异常模式
    2.3 天然气田综合化探找矿异常
        (1) 环中顶异常模式。
        (2) 面状异常模式。
3 油气化探异常模式的形成机理
4 结语

(5)有色地质部门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创新成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与勘查模型
2 寻找隐伏矿床的化探新方法技术研究
    2.1 土壤汞气测量
    2.2 地电化学测量
    2.3 元素活动态测量
3 运用痕量相态分析评价铁帽和化探异常
4 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
5 运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开展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
6 特殊景观区中大比例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研究
7 研制先进的分析仪器与分析方法
8 油气化探硕果累累

(6)油气微渗漏理论与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基础资料概况
    第五节 研究突破和创新点
第二章 油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探研究、应用现状
    第一节 油气化探应用效果评述
    第二节 油气化探方法技术现状
    第三节 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第四节 油气化探发展趋势
第三章 油气化探有效方法指标组合研究
    第一节 油气化探方法分类
    第二节 所选方法原理及油气指示意义
    第三节 主要油气化探方法稳定性与重现性分析
第四章 干扰因素研究
    第一节 干扰因素含义
    第二节 干扰因素研究方法
    第三节 干扰源探索及分析方法
    第四节 干扰程度及分析方法
    第五节 干扰因素的抑制措施
第五章 油气微渗漏理论探索
    第一节 油气微渗漏理论研究及实践检验
    第二节 川西地区及松辽南部油气垂向微渗漏特征
    第三节 油气藏上方岩石和土壤的综合磁性、地球化学与矿物学特征分析
    第四节 烃类组分垂向微运移动力学模拟
    第五节 油气微渗漏与物化探共生异常
第六章 油气化探综合评价技术研究
    第一节 地球化学场层次分析及异常评价技术
    第二节 圈闭含油气属性评价技术
    第三节 油气藏埋藏深度预测技术
    第四节 化探/地震圈闭综合评价技术
第七章 总结
    第一节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节 认识
参考文献

(7)四川盆地油气化探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概况
2 四川盆地油气化探工作概述
3 技术措施
4 四川盆地油气化探应用效果
    4.1 已知油气区的应用效果
        4.1.1 油气化探有效性试验
        4.1.2 老区勘探
    4.2 新区勘探效果
    4.3 油气化探产层预测技术试验效果
5 主要研究成果

四、土壤油气综合化探异常的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AT2井区高精度化探异常及其开发地质意义[J]. 杨敏,陈叔阳,王国建. 石油实验地质, 2021(04)
  • [2]柴达木盆地油气化探应用效果[J]. 黎绍杰,李学彪,姚锦其. 物探与化探, 2012(05)
  • [3]中国油气化探50年[J]. 吴传璧. 地质通报, 2009(11)
  • [4]油气化探异常模式[J]. 姚志刚,高璞. 物探与化探, 2008(06)
  • [5]有色地质部门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创新成果综述[J]. 金浚,陈伟民. 地质与勘探, 2005(06)
  • [6]油气微渗漏理论与检测技术研究[D]. 夏响华. 成都理工大学, 2003(04)
  • [7]四川盆地油气化探应用效果[J]. 黎绍杰,周奇明,姚锦其,赵友方. 物探与化探, 2001(03)
  • [8]土壤油气综合化探异常的影响因素[J]. 贾国相. 矿产与地质, 2000(S1)
  • [9]百色盆地油气综合化探工作方法及异常特征研究[J]. 贾国相,栾继琛,陈远荣,张茂忠,朱其胜. 矿产与地质, 2000(S1)
  • [10]油气综合化探异常成因和异常模式[J]. 贾国相,栾继琛,陈远荣,张茂忠,朱其胜,黎武. 矿产与地质, 2000(S1)

标签:;  ;  ;  ;  

土壤油气地球化学综合勘探异常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