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江两岸综合开发项目开工

上海浦江两岸综合开发项目开工

一、上海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程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梅,牟振宇,万英伶,张榕,任钰[1](2021)在《黄浦江滨水空间综合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滨水区开发是推动全球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能级水平,发挥全球城市的节点作用的重要战略。上海自2001年开始实施黄浦江滨水空间综合开发计划,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性质功能转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黄浦江滨水空间是上海城市发展历程中最核心最敏感地区,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总体要求,黄浦江滨江地区,将建设为上海"四个中心"重要核心功能区、全球知名的世界级滨水发展带和大众公共活动的高品质体验地。

邹钧文[2](2020)在《黄浦江4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规划回顾与思考》文中指出黄浦江两岸是上海的标志性滨水空间,也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多年来,该地区经历了由工业仓储向商业、办公、游憩等公共功能的不断更新转型。在此过程中,滨水公共空间的建设至关重要。2016年至2017年上海开展了"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使滨水公共空间的品质、效益得到很大的提升,成为国内滨水区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建设的样板。在此过程中,作为该项目建设总体纲领和蓝图的《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规划》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回顾该规划开展的背景与思路,归纳总结规划技术创新方法,以及规划实施和公众参与的创新经验,重点探讨超大城市核心区如何以城市更新为手段,开展滨水公共空间精细化提升的策略与措施,以期对国内其他城市同类型滨水空间建设提供借鉴。

骆斌[3](2020)在《公共空间治理模式研究 ——以北外滩滨江为例》文中提出公共空间是每个公民社会日常工作以及生活娱乐行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是一个人群集中活动的空间区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为公民提供社会日常交流生活与文化沟通的平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常态化的休闲娱乐活动和日常生活品质愈来愈受到重视,个性化、多层次、综合性的公民日常社会交往集聚在公共空间中,这对当前公共空间的开发、活动组织以及社会治理产生了非常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显着提升,生活观念逐步向休闲娱乐式方向转变,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学者从城市社区治理、公民理论等多视角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模式,但对公共空间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研究的还不多,且对滨江公共空间治理模式研究的很少。为此,本文借鉴国际主要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成功实践经验,以北外滩滨江为例,从滨江公共空间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四方面着手,对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治理情况进行了总结、梳理、查摆,较为全面地了解掌握了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现状,找准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合作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探讨有效的公共空间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依托党建联盟体(党委领导),由政府设立的组织牵头(政府负责),整合社会优质资源(社会协同),建立透明化市民监督机制(公众参与),针对性的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法治保障)的公共空间治理模式。拟对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因素进行探索研究,以此来创造迷人的公共场所,满足公众多样性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综合分析研究,能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并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张乐[4](2020)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黄浦江既是南北地区经济交流、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也是沟通海内外的重要通道。黄浦江两岸大量的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的缩影,是上海城市历史的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有不可替代地推动作用。但是,沿线工业遗产相对分散孤立、公众保护意识薄弱、保护管理体制尚未完善等问题,制约着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急需新的理论方法来指导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本文运用点轴理论、系统论、游憩地理学以及遗产廊道等相关理论,在工业遗产和遗产廊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河工业遗产廊道的定义、要素及功能,在梳理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工业遗产的城市属性和线性特征,提出了构建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廊道的构思。核心内容主要是通过遗产廊道,将工业遗产的旅游吸引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进行整合,从而形成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廊道的整体格局,实现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第一章:绪论。主要分析了本文构建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廊道的选题,阐述构建遗产廊道的意义,明确研究设计。第二章:理论研究。在对城市更新、工业遗产、遗产廊道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及归纳,确定以点轴理论、系统论、游憩地理学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后,对工业遗产、遗产廊道以及滨河工业遗产廊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章: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旅游吸引体系。从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的发展演变、构成类型、保护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分析。通过GIS空间分析法,从总体分布、集聚分布以及线性分布三方面分析其空间特征,发现其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分布不均衡,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第四章: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旅游服务体系。梳理服务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黄浦江两岸的公园绿地、游步道和旅游解说的现状,确定服务要素在遗产廊道中所发挥的作用。分析黄浦江两岸不同区段的发展定位、功能差异、空间特点和用户需求,明确公园绿地的分布及服务效用、游步道类型以及分段解说主题。第五章: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廊道构建与保护路径。根据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旅游吸引要素和相关的旅游服务要素,构建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廊道整体格局。确定遗产廊道的发展定位和层次边界,规划遗产廊道“区域”“遗产集聚区”“工业遗产点”的总体格局。从区域格局划分、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以及保护实施对策三个方面提出遗产廊道的保护利用策略。第六章:结论与不足。通过前面的研究,归纳总结研究结论,阐述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分析研究的不足。

丁凡,伍江[5](2020)在《上海黄浦江水岸发展的近现代历程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上海依水而兴,黄浦江的发展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同时黄浦江也是上海城市的象征,对上海独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上海城市空间中不可忽视的空间介体,黄浦江两岸的再生对于上海城市空间更新具有重要的作用,黄埔江的水岸发展脉络映射出上海城市发展的线索。文章通过梳理上海黄浦江两岸空间发展的现代化历程,将黄浦江发展的近现代历程划分为开埠以来(1843—1949)、工业化(1949—1990)、去工业化与浦东大开发(1990—2002)、浦江两岸综合开发(2002—2010)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浦江发展(2010年至今)等五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征进行归纳,试图总结黄浦江两岸的发展规律,并对未来的浦江开发以及上海城市空间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

李端阳[6](2019)在《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滨水区的复兴,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滨水区将成为最适合休闲的空间。首先城市滨水区做为城市中最为典型的公共空间,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自然属性明显、资源基础丰富,具有承载游憩活动与发展游憩产业的天然优势,同时也是不同社会群体融合相处的理想空间。就目前来看黄浦江两岸滨水区即将完成由生产功能向消费功能的转变,城市滨水区更新为游憩功能的开发提供了好的平台,黄浦江两岸滨水区在更新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功能复合的区域,未来在城市层面黄浦江两岸将打造属于人民的游憩公共空间、建设最魅力的市民舞台与城市客厅。本文以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探讨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更新为研究目的,主要得出以下几种结论。(1)从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演化来看,就演化阶段而言,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自1843年开始到2018年截至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843年——1949年)、停滞阶段(1949年——1990年)、初步发展阶段(1990年——2002年)以及复兴阶段(2002年——2018年);就演化规律而言,本文总结了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演化的三大规律,规律一由“单一型”走向“综合型,规律二由“主导型”走向“合作型”、规律三由“推倒型”走向“渐进型”;就演化因素而言,影响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更新的因素有四种,分别为黄浦江两岸地区更新、市民需求的多样、设计理念的转变以及重大事件的推动。(2)从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结构更新来看,就空间分布现状而言,从整体、局部以及类型三个角度分析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分布现状得出了游憩公共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各滨江区分布的主题性、游憩公共空间分布的叠加性以及空间结构的系统性四大特征;就空间分布变化而言,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的数量与规模一直都处在不断增加与扩大的状态,在复兴阶段黄浦江两岸的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之间分布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游憩公共空间,并且形成了显着、次显着以及初步形成三个不同等级的游憩公共空间的集聚区。(3)从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功能更新来看,通过对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类型更新的研究发现,游憩公共空间的类型经历了由单一类型向多样类型的转变,这进而也就导致了游憩公共空间从单一功能(观光、观景)向多元复合功能(文化展示、旅游游憩、休闲商业以及生态功能等)的转变。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功能更新的模式主要有三大模式分别为工业遗产活化模式、地标性景观植入模式以及生态景观建设模式,其中工业遗产活化模式又包括场馆类模式、游憩商业模式、创意园区模式以及娱乐休闲区模式。

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7](2018)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中提出规划四十年,改革再出发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4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城市规划同行作为这一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总结行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十分必要,对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改革的大潮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作为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探路者,始终站在改革的前沿和行业发展的前列,锐意进取,砥砺前行。2018年10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同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在《城乡

王星翰[8](2018)在《小陆家嘴地区滨水标志性建筑形态研究》文中认为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和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浦东小陆家嘴地区是上海的金融中心区,也是上海乃至中国代表性现代化建筑聚集区。因此,对小陆家嘴滨水建筑的研究有着很强的典型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上海小陆家嘴地区滨水标志性建筑的外部形态作为研究对象,将软件分析与视觉理论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与建模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了小陆家嘴地区滨水标志性建筑形态在发展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并通过比较分析与前瞻性分析力求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滨水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并引发人们对于滨水建筑与人和城市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本文基本内容为:第一章绪论,对研究背景、对象、目的、意义及方法做了阐述,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研究了全球典型滨水区及滨水建筑的发展,并对上海滨水建筑的发展做了概述;第三章整理归纳了滨水区建筑形态的相关研究方法,并对本文采用的视深度分析法和天际轮廓线分析法做了详细阐述;第四章从视深度分析法入手,选定了用于观测研究的九个代表性视点,并在对分析对象进行全面研究筛选之后,分别从视点与标志性建筑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延续第四章的研究,从天际轮廓线角度,分别从空间层次、形态复杂度与高度控制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第六章基于前两章的研究以及国际视野下的对比分析,对现有问题做出了总结和建议,并做了探索性的前瞻性建议。

张松[9](2015)在《上海黄浦江两岸再开发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文中提出以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重点综合开发项目为研究案例,针对2010上海世博会会址、徐汇滨江地区两处重点地段的工业遗产分布状况、类型以及保护利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对重大活动(世博)主导、市区政府不同主体推进开发项目中工业遗产的保护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今后推进城市更新规划过程中工业遗产地区整体复兴等问题做了展望。

施福平[10](2013)在《对国际视野下上海浦江文化发展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黄浦江是上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上海城市的符号,也是上海的重要地标;浦江文化与上海历史发展紧密相连,是上海城市发展永恒的文化主题。本文从江河文化这一新视点,以国际化视野来探讨浦江文化如何通过挖掘内涵,塑造特质,把握取向,创新抓手等途径来推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

二、上海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程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程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2)黄浦江4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规划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发展历程及公共空间贯通的提出
    1.1 黄浦江两岸地区建设发展历程
    1.2 滨江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的提出
2 滨江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的难点与目标
    2.1 规划建设难点与挑战
    2.2 规划目标与思路
3 规划核心策略探索
    3.1 打通空间断点、激活空间资源,使江岸更开放
    3.2 强化慢行链接、注入公共活动,使江岸更具活力
    3.3 聚焦工业遗产,彰显文化底蕴,使江岸更具人文性
    3.4 关注多维生态网络,凸显辐射渗透效果,使江岸更绿色
    3.5 着眼全域景观,强化全要素设计,塑造经典形象,使江岸更美丽
    3.6 运用智慧技术,丰富亲水体验,使江岸更舒适
4 规划实施机制创新
5 结语

(3)公共空间治理模式研究 ——以北外滩滨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研究意义
        (二)上海市浦江两岸开发战略
    二、国内外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文献述评
    三、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写作框架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城市公共空间概念
        二、城市滨江公共空间治理概念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治理理论
        二、合作治理理论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节 滨江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
        一、滨江岸线与滨水城市
        二、滨江空间岸线功能
        三、城市滨江公共空间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
第二章 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治理现状
    第一节 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作情况
        一、组织保障
        二、规划特色
        三、项目建设
        四、协调情况
    第二节 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建设情况介绍
        一、国客段建设情况
        二、置阳段建设情况
        三、国航段建设情况
第三章 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当前治理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北外滩滨江当前治理模式剖析
        一、北外滩滨江日常管理的主要特点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二、北外滩滨江管理机制体制
    第二节 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市民满意度调查问卷样本分析
        一、问卷人群的基本特征分析
        二、滨江公共空间使用行为特征分析
        三、滨江公共空间使用期望
    第三节 北外滩滨江面临的机遇、存在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北外滩滨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存在的问题
        三、北外滩滨江岸线治理问题的成因
第四章 国际滨水城市岸线开发治理的经验及借鉴
    第一节 国外滨水城市岸线开发治理经验
        一、联合开发管理模式
        二、政府立法规划主导模式
        三、资本运作模式
    第二节 城市滨水区分析
        一、滨水区结构功能重组
        二、滨水区用地形态调整
        三、滨水区开放空间整合
    第三节 对我国滨江城市岸线治理的认识与思考
        一、我国滨江城市岸线开发利用面临的困境
        二、国际滨水城市对我国滨水城市借鉴启示
第五章 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治理模式探究
    第一节 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治理总体思路
        一、公共属性优先,兼顾各方利益
        二、生态优先、公众参与
    第二节 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治理对策建议
        一、强化滨江公共空间治理社会化
        二、推进滨江公共空间治理法治化
        三、提升滨江公共空间治理智能化
        四、提高滨江公共空间治理专业化
    第三节 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模型
        一、模型设想背景
        二、模型参数设定
        三、模型运行环境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关于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的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4)城市更新背景下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后工业时代城市更新理念的转变
        1.1.2 黄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的机遇
        1.1.3 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性实践的深入
        1.1.4 线性遗产整体性保护成为新趋势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研究
    2.1 研究综述
        2.1.1 滨水区城市更新研究进展
        2.1.2 工业遗产研究进展
        2.1.3 遗产廊道研究进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点轴理论
        2.2.2 系统论
        2.2.3 游憩地理学
    2.3 概念解析
        2.3.1 工业遗产
        2.3.2 遗产廊道
        2.3.3 滨河工业遗产廊道
第3章 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旅游吸引体系
    3.1 黄浦江工业遗产发展历史沿革
        3.1.1 发端期(1840-1894)
        3.1.2 繁荣期(1895-1936)
        3.1.3 停滞期(1937-1948)
        3.1.4 转型期(1949 至今)
    3.2 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类型构成
        3.2.1 总体构成
        3.2.2 保护现状
    3.3 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空间格局
        3.3.1 点状格局
        3.3.2 线性格局
        3.3.3 面状格局
第4章 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旅游服务体系
    4.1 公园绿地
        4.1.1 公园绿地系统的现状分析
        4.1.2 公园绿地系统的服务效用及持续改进
    4.2 游步道
        4.2.1 游步道系统的现状分析
        4.2.2 游步道系统的服务效用及持续改进
    4.3 旅游解说
        4.3.1 旅游解说系统RPMR结构模式分析
        4.3.2 两岸不同区段旅游解说主题的确定
第5章 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廊道构建与保护路径
    5.1 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廊道的发展定位
        5.1.1 主题确定
        5.1.2 目标原则
    5.2 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廊道的层次范围
        5.2.1 构建范围
        5.2.2 构建层次
    5.3 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廊道的开发对策
        5.3.1 区域格局的划分
        5.3.2 保护与活化利用
        5.3.3 保护性实施对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统计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上海黄浦江水岸发展的近现代历程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浦江两岸权力空间的集聚(1843—1949)
2 浦江两岸的持续工业化(1949—1990)
3 浦江两岸去工业化与浦东开发(1990—2002)
4 城市的转型与浦江两岸综合开发(2002—2010)
5 世博会与全球城市(2010年至今)
6 结语

(6)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休闲时代来临,城市游憩公共空间的地位日益重要
        1.1.2 滨水区的更新进一步推动城市更新的发展
        1.1.3 黄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推动滨江游憩公共空间的发展
    1.2 研究选题与意义
        1.2.1 选题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路线
        1.4.2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游憩空间
        2.1.2 公共空间
        2.1.3 游憩公共空间
        2.1.4 更新与城市更新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综述
        2.2.1.1 滨水区游憩功能研究
        2.2.1.2 游憩公共空间研究
        2.2.1.3 黄浦江两岸滨水区游憩开发研究
        2.2.2 国外研究综述
        2.2.2.1 滨水区游憩功能研究
        2.2.2.2 游憩公共空间研究
        2.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城市更新理论
        2.3.2 空间结构理论
        2.3.3 场所文脉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小结
第3章 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演化
    3.1 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演化历程
        3.1.1 萌芽阶段(1843 年——1949 年)
        3.1.2 停滞阶段(1949 年——1990 年)
        3.1.3 初步发展阶段(1990 年——2002 年)
        3.1.4 复兴阶段(2002 年——2018 年)
    3.2 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演化规律
        3.2.1 由单一型走向综合型
        3.2.2 由主导型走向合作型
        3.2.3 由推倒型走向渐进型
    3.3 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演化因素
        3.3.1 黄浦江两岸地区的更新
        3.3.2 市民需求的多样
        3.3.3 设计理念的转变
        3.3.4 重大节事的推动
    3.4 小结
第4章 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结构更新
    4.1 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构成
    4.2 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分布现状
        4.2.1 整体分布现状
        4.2.2 局部分布现状
        4.2.3 不同种类分布现状
    4.3 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分布变化
        4.3.1 基于数量的空间分布变化
        4.3.2 基于规模的空间分布变化
        4.3.3 基于区域的空间分布变化
    4.4 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的空间特征
        4.4.1 现状特征
        4.4.2 变化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功能更新
    5.1 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类型更新
    5.2 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功能更新表征
        5.2.1 以单一功能——观光、观景功能为主
        5.2.2 以多元复合功能为主
        5.2.2.1 文化展示功能
        5.2.2.2 旅游、游憩功能
        5.2.2.3 休闲商业功能
        5.2.2.4 博览会展功能
        5.2.2.5 生态功能
    5.3 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功能更新模式
        5.3.1 工业遗产活化模式
        5.3.1.1 场馆类模式
        5.3.1.2 游憩商业模式
        5.3.1.3 创意园区模式
        5.3.1.4 娱乐休闲区模式
        5.3.2 地标性景观植入模式
        5.3.3 生态景观建设模式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规划四十年, 改革再出发
承前启后, 三版总规指导上海城市建设
    于探索中前行—1986版总规
    “八年磨一剑”—2001版总规
    与时俱进—上海2035总规
    一脉相承, 引领上海可持续发展
以规划促开放, 以开放面向国际
    跨过浦江, 向东发展
    编制规划, 重点开发
    浦东开放, 面向国际
规划世博, 打造“城市最佳实践区”
    申办世博, 规划先行
    “一波三折”的选址
    浦江上绽放的“花桥”
    世博精神永不落幕
创世纪精品, 全力推进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
    改革开放, “浦江重生”
    新世纪, 打造两岸新格局
    百年大计, 世纪精品
    新起点, 打造世界级滨水区
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上海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名城保护体系
    摸清优秀历史建筑“家底”, 创新名城保护监测手段
    立章建制, 规范名城保护的方式、方法和措施
    保护规划对标国际,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从破解困局到助推发展——记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演变
    凝聚共识, 破解上海交通之困:1985年以前
    “三年大变样”的快速发展阶段:1985—1995年
    规划开启城网时代:1996—2000年
    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2001年至今
从航空港到综合商务区, 看大虹桥发展战略演变
    大交通到大枢纽
    大枢纽到大商务
    大商务到大战略
从临港新城总规看“一张蓝图干到底”
    先规划后建设
    从“海港”到“临港”, 从“田园城市”到“现代装备产业基地”
    从“新城”规划到“多规”合一
    “一张蓝图干到底”
后记

(8)小陆家嘴地区滨水标志性建筑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1.2.1 地域范围
        1.2.2 时间范围
        1.2.3 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全球滨水城市与滨水标志性建筑的发展
    2.1 概述
        2.1.1 “因水而兴”的城市
        2.1.2 工业化发展与滨水区的衰退
        2.1.3 滨水区更新运动
    2.2 世界典型滨水城市发展
        2.2.1 欧洲典型滨水城市发展
        2.2.2 英国典型滨水城市发展
        2.2.3 美国典型滨水城市发展
        2.2.4 日本典型滨水城市发展
        2.2.5 中国典型滨水城市发展
    2.3 上海滨水建筑空间的发展
        2.3.1 上海滨水建筑的发展
        2.3.2 浦江贯通计划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水建筑形态研究综述
    3.1 滨水建筑形态的研究方法
    3.2 视深度分析法
    3.3 天际线轮廓提纯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陆家嘴滨水标志性建筑形态的视深度分析
    4.1 视点选择
    4.2 调研信息及研究对象筛选
        4.2.1 关于滨水建筑的筛选
        4.2.2 关于标志性建筑的筛选
    4.3 综合评价
        4.3.1 基于视点研究的视深度分析
        4.3.2 基于标志性建筑的视深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陆家嘴滨水标志性建筑天际轮廓线分析
    5.1 视点选择
    5.2 调研信息
    5.3 国内外建筑高度控制体系
        5.3.1 巴黎
        5.3.2 伦敦
        5.3.3 纽约
        5.3.4 北京
        5.3.5 香港
    5.4 天际轮廓线分析
        5.4.1 空间层次
        5.4.2 形态复杂度
        5.4.3 高度控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小陆家嘴滨水标志性建筑形态分析总结与前瞻性研究
    6.1 国际视野下全球典型滨水城市比较分析
    6.2 小陆家嘴滨水建筑形态现状总结与建议
        6.2.1 标志性建筑的消失与保护
        6.2.2 空间层次与建筑布局
        6.2.3 高度控制与天际轮廓线
    6.3 前瞻性研究分析
        6.3.1 研究对象选取
        6.3.2 位置条件分析
        6.3.3 高度模拟与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上海黄浦江两岸再开发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1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历程
    1.1推动城市转型的综合开发项目
    1.2黄浦江两岸开发总体规划
2“2010世博会”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
    2.1世博会会址范围内的工业遗存
    2.2世博会期间的工业遗产利用
    2.3世博会址工业遗产改造的缺憾
3徐汇滨江地区再开发中的工业遗产再生
    3.1徐汇滨江:被遗忘的工业锈带(brownfield)
    3.2地区更新改造规划及实施情况
    3.3利用工业遗产塑造滨江文化景观
4结语与讨论

(10)对国际视野下上海浦江文化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挖掘浦江文化内涵, 释放浦江文化的红利效应
    一是灵魂性。
    二是人文性。
    三是包融性。
二、塑造浦江文化特质, 彰显浦江文化的绿色效应
    一是先进性特质。
    二是开放性特质。
    三是生态性特质。
三、把握浦江文化取向, 放大浦江文化的惠民效应
    一是自然景观文化。
    二是浦江隧桥文化。
    三是特色旅游文化。
    四是浦江商圈文化。
    五是浦江生态文化。
    六是浦江设施文化。
四、创新浦江文化抓手, 形成浦江文化的放大效应
    一是制定规划推动。
    二是形成合力驱动。
    三是创新政策撬动。
    四是转变职能助动。
    五是培养人才牵动。

四、上海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程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浦江滨水空间综合开发研究[J]. 李永梅,牟振宇,万英伶,张榕,任钰.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 2021(02)
  • [2]黄浦江4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规划回顾与思考[J]. 邹钧文. 上海城市规划, 2020(05)
  • [3]公共空间治理模式研究 ——以北外滩滨江为例[D]. 骆斌.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4]城市更新背景下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研究[D]. 张乐.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上海黄浦江水岸发展的近现代历程及特征分析[J]. 丁凡,伍江. 住宅科技, 2020(01)
  • [6]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更新研究[D]. 李端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7]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 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 城乡规划, 2018(06)
  • [8]小陆家嘴地区滨水标志性建筑形态研究[D]. 王星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上海黄浦江两岸再开发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J]. 张松. 城市规划学刊, 2015(02)
  • [10]对国际视野下上海浦江文化发展的思考[J]. 施福平. 上海文化, 2013(08)

标签:;  ;  ;  ;  ;  

上海浦江两岸综合开发项目开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