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加强我校大学生党建工作

关于如何加强我校大学生党建工作

一、浅论如何加强我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龙[1](2021)在《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建设现状研究》文中认为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发组建的学生组织,是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本研究把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的建设现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的管理体系、规章制度、类型规模、成员情况、社团活动、硬件设施、经费来源等方面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和对社团负责人访谈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期为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接下来的建设建言献策。通过研究发现,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梳理出存在的问题:1、各类型社团发展不均衡;2、社团成员参与比例失衡,流动性大;3、社团自治能力不足,制度不够完善4、社团活动不规范,缺乏有力指导;5、社团活动场地不足;6、经费缺乏保障。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1、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质的提升,大学生参与社团积极性有所上升;2、形成了如冰雪轮滑社一样规章制度较完善、运行机制成熟的大学生社团,学校社团建设如火如荼;3、社团类型发展不均衡,学校非体育类大学生社团亟需学校、大学生的支持与鼓励;4、社团内部管理力量薄弱,自治能力有限,社团规章制度仍然存在笼统、没有针对性的问题;5、社团活动的开展在形式、内容上有一定创新,但力度不足,且活动不规范,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缺乏有力指导,有待进一步提升;6、我校体育场馆设施在数量上有一定优势,但多用于课堂教学、训练竞赛与对外经营,专门用于社团活动或者可供大学生作为社团开展活动的场地或教室有限,尚不能满足首都体育学院各类型社团活动开展的需要。根据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实际情况,结合对团委老师、社团负责人的访谈情况,提出以下解决对策:1、科学划分社团类型,鼓励非体育类社团发展;2、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3、提升社团自治能力,完善社团规章制度4、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加强对活动的指导5、实现场地器材共享,拓宽经费来源渠道6、明确社团定位,树立服务意识。

黎育生[2](2021)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1951年开始的。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不但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而且是一项典型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然而,当我们回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70年来的历史时发现,人们对高校辅导员制度中国首创性历史地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显然,这是一种缺少历史知识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史实表明,前苏联并没有高校辅导员制度。不过,前苏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且业已成为事实。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被默认为从清华大学开始,但最早建立实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高校并不是清华大学。对这些观点进行学理爷正,这绝非件小事易事,因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不但是一项历史科学工作,而且一项科学历史工作。而这些工作恰恰证明,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者、勇敢创新者和坚强奋斗者。遗憾的是,当我们在推动伟大工程稳步前行时,人们还没有真正清醒认识到站起来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的重要性,至少目前实践探索层和学术研究界是这样。尽管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进入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快车道,但对于一个具有近70年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来说,这仍然难说是一个满意的交代,更不能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庆幸的是,我们没有忽略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和价值发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不管从历史角度说还是从现实视角看,不管是从实践角度看,还是从理论角度说,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本文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1949-1978)”为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策制度和具体史料为依据,坚持以时间为线索,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1949到1978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进行历史梳理和理论分析,力图从史学角度揭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客观规律,总结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获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有效推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文章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阐明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现状,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为深入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提供了前提。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问题,主要探索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历史流变,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情况,确证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始于我国之历史地位,介绍了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初创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二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问题,主要透视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历史背景,通过分析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和局限性,探索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制度化建设的曲折历程,考察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治挂帅”倾向,分析了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三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问题,主要考察了“文化大革命”发生使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曲折发展,探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缺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分析了挫折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四章论述的是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不过,受“左倾”错误思想泛滥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曲折发展,教训十分深刻,主要表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重要启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持续新发展,就要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要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要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要坚持老新、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要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结论部分对文章的研究理路、主要内容、创新观点、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点拨。选择“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这样一个还没有人系统研究过的问题作为论题,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简称为“选题新”。没有前人研究可借鉴,新研究就显得非常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对文献史料的搜集与把握难,学界之所以避而让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而本研究能克难而成是因为充分占有了1949到1978年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文献史料,其中包括党和国家政策文件、高校校史和地方年鉴等,大量文献史料的占有与引用使文章内容丰新,这简称为“内容新”。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我国开始的,而并不是从原苏联传入;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被大众默认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开始,但最早开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校却并不是清华大学,等等,这简称为“观点新”。新选题的完成所带来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必将使人们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新认识,从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

刘日燕[3](2019)在《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探析——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文中认为理想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具有"总开关""牛鼻子"的作用。本文从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背景出发,分析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必要性、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问题尝试提出可行性措施。

刘瑞蕾,杨火保[4](2019)在《对高职学生党建工作的调查及思考——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文中指出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2017秋、2018春、2018秋三个学期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分析了这些大学生的党建知识及思想状况,以期了解他们在入党动机、入党条件、入党程序、模范效果、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等方面真实情况,特别是结合实习期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的开展,如何深度延续。在调查分析结果上,提出了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以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创新开展学生党建工作,提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王晖[5](2018)在《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涵盖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科研,更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资助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生活辅导等多方面的事务。因此,深入了解并把握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现实状况,与时俱进地创新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建构学生工作新模式,对于实现高等学校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迫切的时代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历经传承、开拓、创新而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球化背景、信息化时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特定社会环境下,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镜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合理的成长成才需要,学生群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重要环节的学生工作,唯有紧贴时代脉搏,勇于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求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才能破解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颇、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学生就业及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等。本研究以系统分析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出发点,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青年成长理论、社会需要理论等科学理论体系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即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在学生工作实践创新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主体意识推进、学生工作发展机制建设、学生文化自觉唤醒、素质能力平台搭建等方面凝练出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理路。最后,以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全面呈现该校在学生工作上的创新探索。该校学生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自由、创新、和谐发展为宗旨,经过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面向全体本科生构建并实施素质能力培育工程;从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个维度建构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目标体系;从思政教育、专业培养、人文修养、身心保障等方面搭建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并建立相应的实践项目,形成“目标体系——课程平台——实践项目”的多层次、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实践育人科学模式,探寻和建构了目标明确、标准健全、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着的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提供了生动的示范与参考。

张耀[6](2017)在《高校学生党建的价值观蕴涵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以华中科技大学“党旗领航工程”为案例》文中提出在不断深化的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必然会发生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一方面,全球化进程打破了传统较为封闭的一元主导的价值观格局,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交流得到加强,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全球化在消解一元化和封闭式价值观的同时,却导致价值观多元化发生和发展,多元价值的交流与碰撞又导致了多种矛盾的复杂交织,甚至带来社会的严重分化。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和世界,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该如何选择、定位自身的价值观?高等学校又该如何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当前,中国高等院校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成为引领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但是不可否认,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一,教育途径比较单一;其二,教育方法缺少灵活性;其三,教育内容比较空泛。这些不足最终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停留在诵读和记忆层面,很难通过鲜活的事例或严谨的逻辑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因此,创新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是当前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自2007年以来实施的学生党建工作“党旗领航工程”为案例,系统总结“党旗领航工程”的成效和经验,在高校党建一般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下,建构“党旗领航工程”的理论、方法、原则及其实践模式。“党旗领航工程”有丰富的价值观蕴涵。其一,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民主观、人权观等;其二,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包括竞争与合作、公平与正义、继承与创新等;其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其四,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包括自我完善与奉献社会的统一、个人努力与尊重规律相统一、自我调适与协调环境相统一等。正因为“党旗领航工程”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因此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成为华中科技大学落实中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部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党旗领航工程”包括三个主题:一是“早日站在党旗下”,面向新生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帮助新生深化对党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党旗在我心中”,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引导和管理,帮助他们提高党性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三是“我为党旗添光彩”,面向高年级学生党支部和党员的“特色党日”活动,帮助学生党员践行党员承诺、发挥党员作用、升华党性认识。实践证明,“党旗领航工程”强化了学生基层党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创新了学生党员的组织体系、活动形式和发展培养机制,使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得到增强和提高,充分发挥了大学生价值引导的功能。概括而言,华中科技大学“党旗领航工程”准确把握了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充分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充分掌握党章所规定的党员的党性原则和行为规范,通过“早日站在党旗下”、“党旗在我心中”、“我为党旗添光彩”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扩大大学生党员的队伍,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从而使高校成为党的优秀后备人才成长的主要阵地。华中科技大学“党旗领航工程”有较完善的运行体制和保障机制,包括建立学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以党建带动团建,建立党员培训制度和党员挂职锻炼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和严格的考评机制等,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取得了学生党建的良好效果,因而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胡友根[7](2017)在《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文中认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宗旨。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既要重视自身内因的决定性因素,激发内源性发展动力;也要重视外因的重要影响,借助外源性发展动力促进自身的发展。作为教育者,认识和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坚持以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外源性动力,引导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应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肩负的历史责任,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激发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个人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本研究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感悟,观察和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发展轨迹并关注部分学生毕业离校后的发展情况,总结认为学生群体可以做如下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学生目标明确,发展动力十足,妥善应对压力,奋发向上并不断取得成绩的优秀学生。第二类学生有目标,发展动力不强,能承受一定压力,有较强可塑性、表现良好的学生。第三类学生目标模糊,发展动力弱,压力感较大,各方面表现一般的普通学生。第四类学生几乎没有目标,没有发展动力,压力很大,多门功课考试不及格,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有精神抑郁、分裂症状的问题学生,他们虽居最少数但却是极度需要关注的一类学生。本研究立足于学生工作实践,采取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心理测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发展压力进行探究,围绕着如何帮助大学生调适发展压力,提出大学生内源性动力培育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外源性动力培育对策进行论述。全文分为导论、正文、结束语等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现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就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进行阐述。重点就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人与环境关系理论、精神动力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理论及其指导意义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主要知识借鉴。分别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本教育理论、齐克林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福勒的“信仰发展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着重以广西高校为例,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心理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广西高校在调适大学生发展压力方面的成因。第五章重点围绕大学生发展压力的调适对策进行论述。提出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对策的关键与重点在于发展动力的培育,即内源性动力的培育和外源性动力的发展。并具体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发挥主体能动性、情商与逆商培养等内源性动力培育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绿色校园环境和文化、开拓学生视野、共享教育公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外源性动力方面提出对策。

蒋琼[8](2015)在《大学生党建工作指标体系构建与推进措施探究——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担负着服务高校核心工作、维护高校发展稳定大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党建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绩效水平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成败,本文以大学生党建工作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应用关键绩效指标法,探索构建我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指标体系,力求对我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希望有助于推动我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肖宇[9](2014)在《新世纪新疆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研究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指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进行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是党员队伍中最有生机、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战略任务。就目前来看,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入党动机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对大学生党员的具体标准缺乏个性的分析,对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关于新疆大学生党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新疆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和谐美好新疆的主力军,而新疆大学生党员则是主力军中的核心力量。从目前新疆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主流是好的,但也呈现出很多的问题。因此,对新世纪新疆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对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提出进行简单的梳理,紧接着从高校党的组织建设的整体出发,结合当前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实际,界定了大学生党员建设的内涵,阐述了加强新疆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然后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点高等师范院校——新疆师范大学生为蓝本,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对新疆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在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实践的分析,总结出在新疆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学校党委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这三条基本经验。然而,在西方文化、市场经济、新疆特殊的宗教情况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下,新世纪新疆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在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党员党性修养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文章认为,新世纪在新疆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大学生党员、政治立场坚定的大学生党员、宗旨意识强的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好的大学生党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培养教育贯穿于党员发展的全过程;必须建立大学生党员队伍良性发展机制,必须优化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环境。新世纪在新疆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充满未知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问题、新情况,以促进新世纪新疆大学生党员队伍的良性发展。

姜广利,刘祚斌,吴杰[10](2011)在《“工厂化办学”模式下高职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思路研究》文中提出"工厂化办学"模式下实施"2+1"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时间短,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培养和考核的难度大,大学生党员的作用发挥受到一定影响。本文在总结我校近几年党建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校在党建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培养体系、大学生党员发展和党员作用发挥上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了创新我校高职学生党建工作应对措施。

二、浅论如何加强我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如何加强我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建设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个案研究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建设历程
    3.2 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
        3.2.1 管理体系
        3.2.2 规章制度
        3.2.3 类型规模
        3.2.4 成员情况
        3.2.5 社团活动
        3.2.6 硬件支撑
        3.2.7 经费收支
        3.2.8 个案分析——以冰雪轮滑社为例
    3.3 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3.3.1 各类型社团发展不均衡
        3.3.2 成员参与比例失衡,流动性大
        3.3.3 自治能力不足,制度不够完善
        3.3.4 社团活动不规范,缺乏有力指导
        3.3.5 社团活动场地不足
        3.3.6 经费缺乏保障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4.2 对策
        4.2.1 科学划分社团类型,鼓励非体育类社团发展
        4.2.2 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
        4.2.3 提升社团自治能力,完善规章制度
        4.2.4 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加强对活动的指导
        4.2.5 实现场地器材共享,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4.2.6 明确社团定位,树立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附件二 访谈提纲(社团负责人)
附件三 访谈提纲(社团指导老师)
附件四 访谈提纲(团委老师)
附件五 专家效度检验表

(2)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起点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四)关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经验问题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1949-1956)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孕育萌芽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
        (二)萌芽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流变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辅导员的呼唤
        (一)主渠道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二)主阵地的开辟:高校党团学干部队伍建设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与落实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落实
        (三)“双肩挑”: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四、开端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实行“双肩挑”,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二)示范典型突出,借鉴创新一脉相承
        (三)多重角色并存,工作任务指向统一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1956-1966)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艰辛探索的历史背景
        (一)思想政治革命: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二)经济技术革命:重视知识分子和高举“三面红旗”
        (三)文化教育革命:“双百”方针和“教育大革命”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发展演变
        (一)“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与局限性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学理分析与历史演进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三、“政治挂帅”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首要性地位的重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批判定性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实践分析
    四、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唯政治”倾向出现
        (二)“专职化”模式初显
        (三)“大众化”状态显现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1978)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透析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出现错误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机构瘫痪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被宣传队取代
        (四)高校辅导员身份角色发生颠倒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成绩遭否定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缺失造成的严重影响
        (一)严重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曲折发展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队伍建设遭受环境影响
        (二)队伍建设一度停滞中断
        (三)队伍建设缺失影响很大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最重要的是秉承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三)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判断标准
        (四)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教训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三、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
        (一)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
        (二)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
        (三)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
        (四)坚持新老、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五)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
        (六)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3)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探析——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保证
    (二)“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方向
二、当前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入党后忽视理想信念的自我教育
    (二)对全面从严治党理解不够深刻
    (三)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内容单调(1)
三、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行措施
    (一)大学生党员要加强自我教育
        1.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政治立场
        2. 加强理论学习,扎实思想
        3. 脚踏实地,知行合一
    (二)高校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1. 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
        2.运用新媒体,推动“互联网+党建”的理想信念教育
        3. 形成学校各部门、各支队伍教育的合力

(4)对高职学生党建工作的调查及思考——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
    (二)关于对入党的条件和程序认识情况
    (三)关于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关于学生党支部的五化建设情况
三、高职院校学生党建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设置难度高
    (二)培养标准易失衡
    (三)学生党员难作为
四、高职院校学生党建的创新举措
    (一)创新社团载体育人功能,实现“三自教育”新举措
    (二)创新大学生党团建设,新生党建知识早覆盖
    (三)创新身份教育管理,树旗帜亮身份
    (四)创新工学交替教育,共建校企联动党团组织
    (五)创新教育管理手段,用好互联网+网络平台
    (六)创新党务队伍建设,培训党务工作人员
五、结语

(5)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选题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2 国内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架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架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审视
    2.1 大学及其时代表征
        2.1.1 大学历史变迁
        2.1.2 大学自身属性
        2.1.3 大学所担之责
    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发展
        2.2.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起步阶段
        2.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探索阶段
        2.2.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停滞阶段
        2.2.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复兴阶段
        2.2.5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阶段
    2.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与特殊内涵
        2.3.1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
        2.3.2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定位与特征
        2.3.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功能
        2.3.4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内涵
第三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组织架构状况
        3.1.1 学校层面
        3.1.2 职能部门层面
        3.1.3 院系层面
    3.2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群体特征
        3.2.1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3.2.2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
    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队伍状况
        3.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状况
        3.3.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管理模式概况
        3.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选配状况
        3.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方式
    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取得的成就
        3.4.1 学生工作扩展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多个层面
        3.4.2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更加丰富和有效
        3.4.3 学生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程序日趋规范
        3.4.4 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日益得到重视
    3.5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
        3.5.1 高等学校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差
        3.5.2 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
        3.5.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
        3.5.4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
        3.5.5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
        3.5.6 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
        3.5.7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
    3.6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3.6.1 社会环境的变化
        3.6.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3.6.3 高等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3.6.4 学生个体的变化
        3.6.5 旧观念的束缚与西方思潮的消极作用
第四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4.1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1.1 全球化及其特点
        4.1.2 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
        4.1.3 应对全球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2 信息化时代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2.1 信息化及其特点
        4.2.2 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
        4.2.3 应对信息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3 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3.1 意识形态及其特点
        4.3.2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4.3.3 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4.1 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4.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4.3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5.1 新时代及其特点
        4.5.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4.5.3 适应新时代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第五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5.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理论基础
        5.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5.1.2 马克思主义青年成长理论
        5.1.3 马克思主义社会需要理论
    5.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工作要求
        5.2.1 全面育人、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目标指引
        5.2.2 坚持正确政治导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工作基本要求
        5.2.3 学生工作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工作基本途径
        5.2.4 发扬民主作风、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学生工作方式方法
    5.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
        5.3.1 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
        5.3.2 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
        5.3.3 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
        5.3.4 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
        5.3.5 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
        5.3.6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第六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理路
    6.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推进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政治基础
        6.1.2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6.1.3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
    6.2 学生主体意识推进
        6.2.1 大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
        6.2.2 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方式与途径
        6.2.3 优良学风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6.2.4 优化学生社团环境
    6.3 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建设
        6.3.1 建立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的现实必要性
        6.3.2 健全学生工作的协同领导体制
        6.3.3 建构学生工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6.4 文化自觉唤醒
        6.4.1 文化自觉唤醒的必要性
        6.4.2 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6.4.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5 改进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
        6.5.1 注重传统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思政教育的结合
        6.5.2 注重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方法的结合
        6.5.3 注重专业课程与文化认同教育的结合
    6.6 加强学生工作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
        6.6.1 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
        6.6.2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管理能力
第七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建构——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为例
    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基本情况
        7.1.1 生源基本情况
        7.1.2 学生学习状况
        7.1.3 理想信念教育
        7.1.4 能力修养培养
        7.1.5 辅导员队伍建设
    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的总体目标
        7.2.1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
        7.2.2 创新设计目标: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
        7.2.3 行动实施方略:坚持实践育人,实现学生工作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
    7.3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指标体系
    7.4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
        7.4.1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平台
        7.4.2 专业培养实践课程平台
        7.4.3 人文修养实践课程平台
        7.4.4 身心保障实践课程平台
    7.5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评估体系
        7.5.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课程评价机制
        7.5.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多元激励机制
        7.5.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信息反馈机制
        7.5.4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柔性管理机制
    7.6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保障体系
        7.6.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制度保障
        7.6.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队伍保障
        7.6.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网络保障
    7.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呈现
        7.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总结
        7.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图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研究工作的总结
        8.1.1 明确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
        8.1.2 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
        8.1.3 形成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理路
        8.1.4 建立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创新体系
        8.1.5 建构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矩阵式实践模型
        8.1.6 搭建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网络平台
        8.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成果取得了高价值推广应用效应
        8.1.8 总结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8.2 研究工作的展望
        8.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的“立德树人”新内涵研究
        8.2.2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蕴涵的学生工作新理念研究
        8.2.3 国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文件明确的学生工作新要求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高校学生党建的价值观蕴涵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以华中科技大学“党旗领航工程”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基本概念
2 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理论探讨
    2.1 价值观形成的基本理论
    2.2 价值观认同的基本理论
    2.3 社会动员的基本理论
3“党旗领航工程”的价值观意蕴
    3.1 华中科技大学“党旗领航工程”概要
    3.2“党旗领航”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
    3.3“党旗领航”所蕴涵的良好社会价值观
    3.4“党旗领航”所蕴涵的正确道德价值观
    3.5“党旗领航”所蕴涵的积极人生价值观
4“党旗领航工程”之价值观教育
    4.1“早日站在党旗下”的价值观教育
    4.2“党旗在我心中”的价值观教育
    4.3“我为党旗添光彩”的价值观教育
5“党旗领航工程”的评估与反思
    5.1“党旗领航工程”的整体调研反馈
    5.2“党旗领航工程”的个案跟踪调研分析
    5.3“党旗领航工程”的总结与反思
6 以高校党建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6.1 挖掘高校大学生党建的价值观意蕴
    6.2 彰显高校大学生党建的价值观教育功能
    6.3 加强以党建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科学体系构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或撰写的学术论文

(7)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压力、大学生发展压力、压力应对
        (二) 动力、大学生发展动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1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相关理论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二) 科学发展观理论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指导
        (三) 中国梦理论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指导
第2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主要知识借鉴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本教育理沦
    三、齐克林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理论”
    四、福勒的“信仰发展理论”
第3章 广西高校大学生发展压力实证分析
    一、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及研究假设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研究假设
    二、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 问卷产生与研究方法
        (二) 问卷量表内容
        (三) 问卷赋值与解析
        (四) 访谈调查
        (五) 心理测查
        (六) 调研考察
        (七) 文献研究
    三、实证调查基本情况
        (一) 问卷调查情况
        (二) 座谈会与个别访谈情况
        (三)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实证调查数据综合分析
        (四)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与自变量的均值比较分析
        (五)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六) 结论与分析
    四、大学生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实证分析
        (一) 测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二) 测查工具及内容
        (三) 学生心理测查情况及数据分析
        (四) 结论分析与结果处理
第4章 广西高校在调适大学生发展压力方面的成效、不足和原因
    一、取得的成效
        (一) 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 深化改革,教育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三)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校良好育人环境
        (五) 扩大交流融合,对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六) 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学生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师资队伍结构、数量和质量有待优化
        (二) 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有待扩展
        (三) 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革
        (四) 学生工作的实效性有待加强
    三、原因分析
        (一) 师资队伍结构、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 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 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 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5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的对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一) 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
        (二)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主体能动性,增强发展动力
        (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提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三) 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培育情商逆商,提升抗挫能力
        (一) 情商逆商培育对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的意义
        (二) 情商逆商培育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意义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助推高素质人才培养
        (一)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学生发展的外源力
        (二) 以优质师资为引领,助推优秀人才培养
    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指引,促进学生发展
        (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二) 协调学科专业建设,注重内涵和特色发展
        (三) 绿色发展,营造高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
        (四) 开放办学,加强交流,开拓师生视野
        (五) 共享教育,完善资助,促进公平
    六、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 加强教育,抵制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二) 抓好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压力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二: 大学生发展压力与动力个案访谈提纲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8)大学生党建工作指标体系构建与推进措施探究——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大学生党建工作指标体系的意义
二、建立大学生党建工作指标体系原则
三、大学生党建工作指标体系与要求
四、辅导员在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指标体系落实中的工作对策

(9)新世纪新疆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研究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的难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2 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理论概述
    2.1 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提出及其内涵
        2.1.1 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提出
        2.1.2 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内涵
    2.2 加强新疆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2.2.1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础工程
        2.2.2 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2.2.3 推动高校党建发展的重要途径
        2.2.4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3 新疆师范大学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实践与经验总结
    3.1 新疆师范大学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概况
    3.2 新疆师范大学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实践
        3.2.1 细化各项标准,提供制度保障
        3.2.2 专注党课改革,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3.2.3 创新教育活动,丰富党员组织生活
    3.3 新疆师范大学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
        3.3.1 坚持学校党委的领导
        3.3.2 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地位
        3.3.3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4 新疆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因素分析
    4.1 新疆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4.1.1 党员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4.1.2 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4.1.3 党员党性修养存在的问题
    4.2 影响新疆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因素分析
        4.2.1 西方文化的影响
        4.2.2 市场经济的影响
        4.2.3 新疆宗教情况的影响
        4.2.4 大学生自身的影响
5 加强新疆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5.1 新疆培养大学生党员的标准
        5.1.1 理想信念坚定
        5.1.2 政治立场坚定
        5.1.3 宗旨意识强
        5.1.4 党性修养好
    5.2 要把培养教育贯穿于党员发展全过程
        5.2.1 端正入党动机,加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培养力度
        5.2.2 坚持与时俱进,完善党员教育内容
        5.2.3 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水平
        5.2.4 强化党员继续教育,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5.3 建立大学生党员队伍良性发展机制
        5.3.1 构建大学生党员发展机制
        5.3.2 完善大学生党员质量考核评价机制
        5.3.3 建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
    5.4 优化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环境
        5.4.1 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5.4.2 构建立德树人的和谐校园文化
        5.4.3 营造诚信文明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工厂化办学”模式下高职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高职学生党建工作意义重大
二、几年来我校党委十分重视高职学生党建工作并取得显着成效
    (一) 高职学生党建基础工作扎实推进
    (二) 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越来越活跃
    (三) 高职学生党建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我校高职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高职学生党建重要性的认识还显不足, 大学生党建干部队伍还要进一步加强
    (二) 适应“工厂化办学”模式下的党建制度建设还有不适应的地方
    (三) 高职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
    (四) 高职学生党员发展周期短难度大, 党员发展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 高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四、改进我校高职学生党建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一) 学校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高职学生党建工作的领导, 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二) 切实加强适应“工厂化办学”模式下的
    (三) 创新适应“工厂化办学”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培养和教育体系
    (四) 切实做好“工厂化办学”模式下的党员发展工作
    (五) 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浅论如何加强我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建设现状研究[D]. 张海龙.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D]. 黎育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探析——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A]. 刘日燕. 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9
  • [4]对高职学生党建工作的调查及思考——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J]. 刘瑞蕾,杨火保.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6)
  • [5]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D]. 王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6]高校学生党建的价值观蕴涵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以华中科技大学“党旗领航工程”为案例[D]. 张耀.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3)
  • [7]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D]. 胡友根.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8]大学生党建工作指标体系构建与推进措施探究——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J]. 蒋琼.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7)
  • [9]新世纪新疆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研究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D]. 肖宇. 新疆师范大学, 2014(03)
  • [10]“工厂化办学”模式下高职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思路研究[J]. 姜广利,刘祚斌,吴杰.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4)

标签:;  ;  ;  ;  ;  

关于如何加强我校大学生党建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