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发展”200年

疯狂“发展”200年

一、疯狂“发展”200年(论文文献综述)

王学典[1](2022)在《全党工作重心的第四次转移与文化自信的提出》文中研究表明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从"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从反传统走向礼敬传统,从崇奉西方价值到确认重建自我历史主体性的节点上。这一历史性转折与全党工作重心的第四次转移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程中,其工作重心有四次大转移:第一次为1921年到1949年的"以武装革命为纲,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第二次为1949年到1978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巩固政权为中心";第三次为1978年到2012年的"以经济建设为纲,以脱贫致富为中心";第四次为2012年至今的"以民族复兴为纲,以信仰、精神、伦理、秩序、规则重建为中心。"由百余年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历程而言,以文化自信为标志的党的第四次工作重心转移是一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选择,其终极目标是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同时,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使人民重新君子化、圣贤化或精英化,从而再造一个更加文明、更加富强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丁银娣[2](2021)在《顺应论指导下《蚊子-人类致命捕食者的历史》(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英汉实践报告选取自《蚊子—人类致命捕食者的历史》前两章以及介绍和结论部分作为翻译实践素材。源文本属于科普性文本,内容专业,行文正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研究蚊子,并且重新探讨了蚊子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作用。目前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了解一些蚊媒疾病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在语言顺应论基础上,本文主要从语境顺应(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语言结构顺应(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动态顺应、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等角度出发,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对例句予以分析。本文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动态选择的过程。通过转换法、省略法、增译法、注释法、意译法等翻译方法,本文试图在重现源文文本风格的基础上,顺应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认知水平、文化背景等因素。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顺应论在信息类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实用性。

郑帅[3](2020)在《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代西方思想界,伊格尔顿是继雷蒙德·威廉斯之后英国重要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文学、美学等多个领域有着世界影响。新千年后他在文化批判领域不断开拓,其哲学思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认为新千年后伊格尔顿的研究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意识形态批判转为文化批判,出现神学和“形而上学”转向,《理论之后》(2003)和《文化的理念》(2000)为开始变化的主要标志,文化批判和神学、“形而上学”转向是这一过程的不同侧面。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呈现于10余部着作中,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总体性分析和评价。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产生的大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信仰本质愈加凸显,资本主义国家不公正政治导致恐怖邪恶现象,而西方世界社会主义和左派运动长期处于低谷。其理论来源主要为经典马克思主义、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基督教神学、尼采哲学和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详细考察了文化的多重涵义,分析了五种文化形式的联系冲突和当代普遍文化与文化之争,阐述了文化与文明、自然、权力三组文化的基本关系。针对文化理论对政治的忽略和左派研究的缺失点,伊格尔顿提出“伦理—政治”宣言。以此为总纲,他在近20年里以近10部着作的辛勤探索,系统阐述了“异端四部曲”即恐怖、悲剧、邪恶、基督教四种重要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以及“异端四部曲”与资本主义制度严重缺陷的密切关系。伊格尔顿倡导以“身体唯物主义”和重塑人生的意义来培育社会主义新主体。他揭示出资本主义大众文化是一种虚假的共同文化,在艾略特和威廉斯关于共同文化思想的对比中阐明社会主义共同文化的构建路径,即在平等团结的原则下,大众合作共造社会主义共同文化。其培育社会主义新主体和共同文化思想构建起“社会主义新文化生存方式”。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的价值主要在于开辟了一种具有鲜明辩证性、政治性、实践性特征的文化批判形式,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新文化生存方式”成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创新路径。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对中国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理论限度主要体现在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不够坚定,对信仰的范围和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本研究是对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进行的较为系统的哲学研究,有助于凸显新千年后伊格尔顿思想的主题和整体脉络,形成总体性把握,有助于改变伊格尔顿文化批判研究主题相对分散和哲学研究偏少的问题,丰富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研究能够揭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凸显的文化矛盾,事实和价值的割裂,对破解邪恶、恐怖和虚无主义等现实热点难点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王颖[4](2020)在《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爱迪生发明了“活动电影放映机”,电影业的初创和发展就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从那一刻起,电影同科学就深刻交织,无法割裂。好莱坞作为全球商业电影产业巨头,留给了科学家很重要的银幕空间。银幕后是科学家为理论科学进步、技术革新做出的反复验证和试验,银幕上是一位位栩栩如生的科学家形象。无论是记录历史上现实科学家的科学家传记电影,还是表现虚构的科学家的科幻电影,都为传播科学理念和帮助树立科学价值作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从而在文化交流和科学传播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本文以好莱坞电影银幕上呈现的科学家为研究对象,从历时的角度梳理好莱坞科学家电影的演变,从共时的角度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科学家形象对公众理解科学的影响。论文的核心在于考察好莱坞电影如何通过其特定的制作渠道、拍摄角度和文化视点,借助其庞大的资金、技术、规则、市场运作和传播渠道的影响力,进而影响科学家形象在科学传播中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又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媒介作用解构和重构科学家形象以及阐述他们的科学理念,从而达到体现科学价值与传播科学文化的目的。本研究结合电影摄制背景、科学家传记、新闻报道等文献资料,对好莱坞电影历史上的主要科学家形象进行总体归纳和个案分析,从身份认同、角色扮演、性别差异、现实虚构等多种维度对人物进行考量,从内容上进行印证。论文同时注意结合受众对电影和科学家的理解,深入探究好莱坞从其特定角度塑造某个或者某类科学家形象的历史和意识形态原因,力求做到更为辩证地、更为完整地、更为历史化地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以期超越电影二维屏幕的“平面化”局限,从而“立体化”地认知银幕和现实中的科学家的“共生映像”。本文共分六章,从理论概述总起整篇论文,然后结合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详尽的案例分析,最后总结归纳,提出本论文所具有的实践意义。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综述有关好莱坞科学家形象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本文的研究进路,指出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提出解读电影文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章,对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进行一般概述总论。界定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分析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科学家的形象受到的制约因素。通过对138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演变过程的梳理,概括好莱坞电影对科学家形象建构运用的策略与手段。演员是呈现银幕科学家形象的角色诠释者和最终实践者,本章专列一节分析演员通过角色扮演从而建构科学家形象的心路历程。第3章,通过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的现实科学家形象的典型案例,划分好莱坞电影所树立的科学家银幕形象的类型。现实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是好莱坞电影历史上影响甚广的形象标准,“圣人科学家”一度成为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科学家的普遍脸谱,而随着时代的演变,越来越多的银幕上的科学家突显了更多的人性光辉,因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经典科学家形象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接受。在银幕形象与原型参照中,科学家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好莱坞化”的一面。通过科学家现实性和电影艺术性的对比,总结得出现实科学家形象在形象调整和呈现变化中对受众的不同影响力和强化效果。第4章,作为现实的科学家在电影中的形象的呈现的延续讨论,以电影《居里夫人》为例,参照相关史料,分析了对男权科学界带来巨大挑战并得到肯定的女性科学家居里夫人在银幕上的呈现,显现了好莱坞电影在呈现女性科学家方面的性别文化维度。同时参照既是好莱坞影星又是发明家的海蒂·拉玛在科学界获得身份认可的艰难历程,结合海蒂·拉玛的人物传记纪录片,突出好莱坞在性别上对科学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影响和制约。第5章,从跨文化的角度解读好莱坞电影中呈现的邪恶派虚构中西科学家的形象,分析了科学狂魔的形象特点,阐述虚构科学家和现实科学家的距离,以及好莱坞电影如此呈现的原因和对受众的影响。第6章,结语部分从全局对好莱坞电影中建构的科学家形象进行总体类型和特征归纳,从电影对公众理解科学的实践意义上突显本篇论文分析的立足点以及实践意义所在。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无论哪种好莱坞科学家电影类型,电影中的科学往往或者必然是当时科学技术特定阶段和科学思想发展的产物,电影对科学知识的合法性的传播面临着挑战,电影所呈现的科学家的可信度影响着受众对科学家电影的理解。2.受众对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的接纳度反作用着科学家形象的进一步塑造。3.在科学普及和教育中正确导入有关科学家的电影能够强化教育和传播效应。因此,描绘科学家形象的电影在反映科学家群体这个社会成员团体时,必须将其融入社会背景中,突破其刻板模式化印象,无论是呈现正面、或反面的,现实的、或艺术层面虚构的科学家形象,都要考虑到引导公众理解科学的传播任务。

窦少杰[5](2019)在《世界最古老企业金刚组的2006年》文中提出要建造那么大的神殿,需要很多巨大的木材,这些木材从小树苗成长到可以使用的状态,至少需要200年的时间,所以2013年"式年迁宫"的真正准备工作,则可能是至少在1813年就开始了。关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企业金刚组,笔者已经在2017年11月刊的《家族企业》杂志刊登的《世界最古老企业的功败垂成》一文中为广大读者朋友分析过金刚组作为一个家族企业如何传承1400多年,也简单地

张明[6](2019)在《《太脏太恶心啦—儿童科普系列之科学笑话与历史故事》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是基于作者2017年承担的《儿童科普读物通俗笑话》系列丛书中部分英汉翻译任务所撰写,主要包括《科学》和《历史》两个分册的英汉翻译。原文共计约为2万英文单词,委托方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注重以译语读者为中心,使译文对译语读者产生原文对源语读者近似的效果,主张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根据其文本分类,本次翻译实践所涉及的科普读物既属于信息型文本又属于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翻译可运用交际翻译法,使译文信息简洁明了,同时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以达到交际效果;表达型文本翻译可使用语义翻译法,以再现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效传递原文中幽默生动的语言风格。因此,本文主要从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和文化信息三个层面分析了本项目相关翻译的重点及难点,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如何运用交际翻译法和语义翻译法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以提高儿童科普翻译质量。在案例分析中,针对信息型文本的长句、被动句、专有名词和逻辑结构的翻译,作者采取拆译长句、解释专有名词、将被动句译为主动句、将逻辑结构显性化的方法,使译文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并更易被译文读者接受;针对表达型文本中大量运用的双关、头韵、仿拟等修辞手段,作者通过采用加注释、增译、改写等方法进行翻译,使译文达到交际效果,尽量再现原文风格和形式;针对源语文本中文化负载词和历史典故的翻译,作者主要通过增加注释的方式有效传递原文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总之,基于本文的分析探讨,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既能为译者提供宏观层面的翻译原则与策略理论指导,也能在微观层面帮助译者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希望本文所总结的翻译经验能为同类翻译提供借鉴。

韩佳楠[7](2019)在《《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下》教学设计 ——以《中国人,你了解多少?》为例》文中提出教学设计体现教学原则,明确教学方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其在教学活动中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依据相关的学科理论,简要地介绍了中级阶段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以苑良珍、张艳华编着的《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下》中的第10课《中国人,你了解多少?》为例,对这一课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教学设计。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现状。第二部分介绍了中级阶段汉语综合课教学的特点,教学设计所遵循的原则以及教学方法。第三部分从教材、课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时数安排以及教学用具的使用方面对《中国人,你了解多少?》教学设计进行了前期分析。第四部分即《中国人,你了解多少?》课程的具体教学设计。第五部分对本次教学设计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与反思,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蒙金含[8](2018)在《疾病视域下的陶渊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陶渊明是一位特殊而伟大的诗人,他在历史上有着多重身份——胸怀理想的士人、固穷守节的隐者、琴书自娱的诗人;在生活中他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他承载着家庭复兴的希望;穷困潦倒时受到妻子埋怨,面对孩子又深感愧疚自责。后人把陶渊明看成一位鄙弃功名、恬淡自然的高士,却往往忽视了他在生活中的凡人角色和真实处境,甚至屏蔽了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身心交瘁的病人。陶渊明自幼体弱多病,成年后又患脚疾、店疾,这些身体疾患严重影响他正常的生活节奏,他甚至一度因病“不复为文”。晋宋易代之际本身就是一个疯狂、血腥、病态的时代,陶渊明在这样的时代里,忧惧时局,嗟叹贫穷,忍受孤独,悲悼亲情,从现代心身医学的角度看,这些消极情绪本身就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虽然贴有多重身份标签,但陶渊明的本质是怀才不遇的“士”,这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清楚。在心理学的层面上看,政治上充满挫败感的陶渊明对个人的价值目标进行了转移,从复兴家业、兼济天下转向固穷守节,躬身田园,“逃禄归耕”就是这种价值转移的实现路径。在这一点上,陶渊明似乎做得很成功,他当时就成了着名的隐士,心理上也获得了一定的满足和补偿;死后又成了伟大的诗人,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身后之名。但是,隐居只是陶渊明理想破灭的权宜之举,田园是其身心无处安放时的无奈归属。隐士或诗人的光环并不能掩盖他在现实中贫病交加的艰难处境;他也从未忘记自己作为一位士人的“猛志”,面对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他更是无法做到内心波澜不惊!陶渊明的一生对现实充满了幽怨,但鱼骇鸟惊的政治环境让他不敢怨天尤人,哪怕是一声清脆的呐喊!重压之下他只能发出“人生实难”的无声叹息!这种幽怨而压抑的负面生存体验,是陶渊明致死的痼疾。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在于,作为一位身心俱痛的病人,他在阅读和创作中寄托情感,缓释痛苦、愉悦身心,心理得到平衡,人格保持稳定,从而实现了从疾病到健康的自我超越。他的自疗实践不但完美契合文学治病的艺术原理,也给后人留下了如何调适身心的健康遗产。

孙忻,徐永春,曾祥乐[9](2018)在《疯狂鸟人》文中研究表明200年观鸟史,打造了一批批热爱自然的人群……不知道你是否接触过真正喜爱观鸟和拍鸟的人群,如果接触过,一定也会称他们是"疯子"!如果想了解这群"疯狂的鸟人",就要从观鸟史入手。观鸟活动兴起于18世纪晚期的英国和北欧,在其初期一直是少数有钱又有闲的贵族人

杜营[10](2016)在《《幽暗之地》的疯癫形象和疯癫叙事》文中认为《幽暗之地》是库切的第一部小说,由《越南计划》和《雅各·库切之讲述》两部分组成。这两个故事一个发生在20世纪的美国,一个发生在18世纪的南非,连接彼此的桥梁就在于,二者都以疯癫者为叙事对象和叙事视角,体现出作者对伴随着历史进程的殖民暴力和权力话语的反思与批判。因此,论文综合运用叙事学、文化研究和社会历史批评等研究方法,通过文本细读来探讨《幽暗之地》的疯癫形象和疯癫叙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缘由、相关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幽暗之地》的疯癫形象解读,通过分析越战狂热分子尤金·唐恩和南非殖民祖先雅各·库切的疯癫特质在文本中的具体呈现,解读二者疯癫的独特之处和原因所在。第二章从叙事者、叙事手段和叙事声音三个方面着手,探讨《幽暗之地》的疯癫叙事策略。第一节分析非正常的疯癫叙事者以及多重叙事者并置的叙事效果;第二节分析两个疯癫者分别采用的日记语体和回忆录体叙事所蕴涵的戏仿色彩;第三节分析疯癫叙事中穿插的具有对话性的声音和杂语体叙述,表现出库切对历史叙事权威性的质疑。第三章研究《幽暗之地》疯癫叙事的文化意义。第一节探讨殖民暴力与身体和创伤的直接联系,体现出作者对伴随着殖民历史的暴力和酷刑的批判;第二节通过对文本中的历史书写、帝国神话以及文明野蛮论的解构,表现出作者对权力话语的反思和怀疑。第三部分为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幽暗之地》中的疯癫形象和疯癫叙事,并不是库切刻意地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是在后殖民文化背景和后现代学术背景下,他对南非传统文学的反思及其自由言说精神的大胆尝试。

二、疯狂“发展”200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疯狂“发展”200年(论文提纲范文)

(1)全党工作重心的第四次转移与文化自信的提出(论文提纲范文)

从“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
以武装革命为纲,以夺取政权为中心
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巩固政权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纲,以脱贫致富为中心
以民族复兴为纲,以信仰、精神、伦理、秩序、规则重建为中心
精神脱贫,文明再造

(2)顺应论指导下《蚊子-人类致命捕食者的历史》(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Purposes of Choosing the Souce Text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1.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1.1.1 Styl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1.1.2 Related Resources and Translation Tools
    1.2 While-translation Work
        1.2.1 Time Arrangement
        1.2.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1.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Language Use as a Choice-making Process
    2.2 Three Properties of Language
    2.3 Four Angles of Investigation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3.1.1 Communicative Context
        3.1.2 Linguistic Context
    3.2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3.2.1 Lexical Level
        3.2.2 Syntactic Level Concerning Passive Structures
    3.3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3.4 Salienc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3)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点
第一章 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一、资本主义社会无信仰本质愈加凸显
        二、资本主义国家不公平政治导致恐怖邪恶现象
    第二节 理论来源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
        三、基督教神学
        四、尼采哲学
        五、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化的多种涵义、张力冲突与基本关系
    第一节 文化的多重涵义与张力冲突
        一、文化的多重涵义与历史变迁
        二、五种文化形式的联系冲突与两类文化之争
    第二节 文化与外界的三组基本关系
        一、文化与文明
        二、文化与自然
        三、文化与权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伦理—政治”宣言与“异端四部曲”
    第一节 文化理论的兴衰与“伦理—政治”宣言
        一、文化理论的兴衰
        二、文化理论对政治的遗忘
        三、“伦理—政治”宣言
    第二节 恐怖:毁灭与创造的结合体
        一、理性与欲望
        二、律法与爱
        三、恐怖与崇高
        四、恐怖与绝对自由
        五、自杀炸弹客致命的意志与两种虚无
    第三节 悲剧的哲学复兴
        一、悲剧与现代性
        二、替罪羊的解体与新生
    第四节 “邪恶”的类型、面向及根源
        一、有无目的功用的两种邪恶
        二、邪恶的“双重面向”
        三、“平庸的恶”与“体制性的恶”
    第五节 “上帝已死”与上帝代理者的失败
        一、信仰与理性
        二、启蒙理性情感想象的缺失
        三、唯心主义“主体”企图成为“基础”的失败
        四、浪漫主义想象的创造性与虚幻性
        五、文化:马修·阿诺德的诗意化“基督教”
        六、“上帝已死”与上帝的隐匿存在
        七、上帝在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最终消亡和原教旨主义的勃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生存方式
    第一节 新主体的身体建构:身体唯物主义
        一、身体与灵魂的和谐统一
        二、解放感官
        三、两种蜕变方式——彼此的自我实现和超人的诞生
    第二节 新主体的意义探寻:重塑人生的意义
        一、王尔德的“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
        二、在不同时代的色调对比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三、幸福与爱——人生意义的归宿
    第三节 共造社会主义共同文化
        一、资本主义大众文化:虚假的共同文化
        二、社会主义共同文化:民主团结与合作共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评价
    第一节 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的价值
        一、开辟了具有鲜明辩证性、政治性、实践性特征的文化批判形式
        二、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成果
        三、社会主义新文化生存方式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创新路径
    第二节 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的理论限度
        一、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不够坚定
        二、对信仰的范围和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
    第三节 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对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一、积极汲取多种理论资源,以微观视域和宏观视域的紧密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
        二、积极投身生活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三、着力破解邪恶、恐怖、虚无主义等重要现实文化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动因及意义
    1.2 科学家形象以及科学家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形象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思路与框架
第2章 科学家银幕形象建构的一般概述
    2.1 科学家银幕形象建构的相关要素
        2.1.1 科学家以及科学家形象概念的界定
        2.1.2 影响科学家银幕形象确立的好莱坞电影运作机制和社会环境
        2.1.3 科学家形象的建构立场
        2.1.4 科学家形象的建构策略
    2.2 西方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历史回顾:世界史角度
    2.3 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历史分期和变迁综述:好莱坞电影史角度
        2.3.1 20 世纪流行的疯狂科学家高潮
        2.3.2 20 世纪30-40 年代:基于现实科学家生活的电影平息疯狂科学家的高潮
        2.3.3 20 世纪50-70 年代,电影多样性下的战后反思和冷战思维下的科学家形象
        2.3.4 20 世纪80 年代始:成熟的科学英雄形象的兴起
        2.3.5 20 世纪90 年代始,“人性回归”:温情的科学家形象的出现
        2.3.6 21 世纪:科学大背景下的大制作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
    2.4 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塑造:演员理解科学家的角度
    2.5 形象塑造与形象差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实中的科学家的形象建构案例分析
    3.1 现实中的科学家银幕形象历史沿革
    3.2 典型性归纳与个案分析
        3.2.1 刻板印象的树立
        3.2.2 人性体现的融入
        3.2.3 走进科学家心灵
        3.2.4 科学家的合作形象
        3.2.5 文化冲突中的科学家形象
        3.2.6 有争议的科学实验中的科学家形象
    3.3 电影中呈现的现实科学家和科学家原型的参照
        3.3.1 《伟人爱迪生》中的圣人印象
        3.3.2 好莱坞化的爱因斯坦
        3.3.3 《美丽心灵》离现实中的纳什的心灵有多远?
        3.3.4 《模仿游戏》对现实中图灵的模仿成功了吗?
        3.3.5 《知无涯者》观众不知道的拉马努金的一面
        3.3.6 《自闭历程》面对的挑战:呈现当代在世科学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女性科学家形象的建构
    4.1 女性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历史分期及形象演变回顾
    4.2 个案分析
        4.2.1 居里夫人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呈现
        4.2.2 海蒂·拉玛:从好莱坞影星到发明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构的科学家形象建构
    5.1 邪恶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呈现
        5.1.1 西方邪恶科学家形象的典型:弗兰肯斯坦
        5.1.2 东方邪恶科学家形象的典型:傅满洲
    5.2 痴迷狂魔科学家的呈现:数学家麦克斯颠倒的数字人生
    5.3 对新一代科学家心灵救赎的关注:电影《心灵捕手》
    5.4 对未来科学家形象的展望:《漫威动画》系列
    5.5 虚构科学家形象的特点以及现实和虚构的形象差异
    5.6 本章小结
第6 章 结语
    6.1 科学家银幕形象建构之归纳
    6.2 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建构之科学传播意义与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图目录
附录2:文中出现的主要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3:文中出现的部分电影在各大媒体上的译名一览表
附录4:100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统计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
致谢

(5)世界最古老企业金刚组的2006年(论文提纲范文)

今天的金刚组
    八组专属工匠
    每隔20年一次的“式年迁宫”
2006年,金刚组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第三十八代传承人到第三十九代传承人
    家族退出传承人空缺
金刚组的八个专属工匠团队

(6)《太脏太恶心啦—儿童科普系列之科学笑话与历史故事》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the Project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Requirements of the Project
Chapter Two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 Translation Strategy Based on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2.2 Target Readers’Expectation
    2.3 Stylistic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ST and TT
    2.4 Preparation for Encyclopedic Knowledge
    2.5 Work Division and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Translation Solutions
    3.1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oject
    3.2 Translation of Informative Texts
        3.2.1 Amplification of Terms
        3.2.2 Division of Long Sentences
        3.2.3 Activation of Passive Voice
        3.2.4 Explicitation of Logic Structure
    3.3 Translation of Expressive Texts
        3.3.1 Preservation of Style and Form
        3.3.2 Transform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3.4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3.4.1 Explan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3.4.2 Addition of Historical-Cultural Background
Chapter Four Reflection and Suggestions
    4.1 Feedback of Editor
    4.2 Self-evaluation
    4.3 Suggestion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Appendix

(7)《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下》教学设计 ——以《中国人,你了解多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级阶段汉语综合课的教学特点、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
    第一节 中级阶段汉语综合课的教学特点
        一、中级阶段汉语综合课语音教学的特点
        二、中级阶段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的特点
        三、中级阶段汉语综合课语法教学的特点
        四、中级阶段汉语综合课文化教学的特点
        五、中级阶段汉语综合课技能训练的特点
    第二节 中级阶段汉语综合课教学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二、精讲多练原则
        三、课堂教学交际化原则
        四、语言与文化相结合原则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原则
        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三节 中级阶段汉语综合课教学方法
        一、词汇的教学方法
        二、语法的教学方法
        三、课文的教学方法
        四、文化内容的教学方法
第二章 《中国人,你了解多少?》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第一节 教材及课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课型分析
    第二节 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对象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第三节 教学内容
        一、词汇
        二、语法
        三、课文
        四、文化
    第四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时数的安排
        一、教学重点
        二、教学难点
        三、教学时数的安排
第三章 《中国人,你了解多少?》的具体教学设计
    第一节 第一、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流程
        六、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第二节 第三、四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流程
        六、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第三节 第五、六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流程
        六、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第四节 第七、八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流程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五节 第九、十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用具
        五、教学流程
        六、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第四章 教学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对本次教学设计的反思
        一、本设计的优点
        二、本设计的不足之处
    第二节 对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的建议
        一、明确中级阶段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合理丰富教学方法
        二、课堂讲授精讲多练,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三、提高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培养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
        六、培养教师应对课堂突发情况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疾病视域下的陶渊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陶渊明的魅力
        二、陶渊明的魔力
        三、偶然与必然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疾病的多维解读
        二、疾病的文化治疗
        三、疾病的文学治疗
        四、疾病视域中的陶渊明个案研究
        五、陶渊明研究的开放视野
        六、陶渊明诗文的文本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传记研究法
        二、社会历史研究法
        三、精神分析研究法
        四、接受美学研究法
第一章 疾病和文学
    第一节 疾病的文化诠释
        一、个体疾病的文化诠释
        二、疾病的政治隐喻
        三、疾外之疾:士人称疾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魏晋的社会病
        一、政治病
        二、文化病
        三、自然疾疫
    第三节 疾病作家与文学治疗
        一、病蚌产珠: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
        二、文学治疗的艺术原理
        三、文学治疗的对象和模式
第二章 被忽视的病人:陶渊明的历史形象
    第一节 陶渊明文学自塑的心理动机
        一、自述血统的心理诉求
        二、陶诗的双重自我与身心境况
        三、酷贫寒士:陶渊明苦痛的根源
    第二节 消失的病人:陶渊明的偶像生成
        一、偶像的基础:从隐士到诗人的自我设计
        二、隐逸偶像的生成
        三、文学偶像的确立
    第三节 丹渥与枯槁:陶渊明的两种历史肖像
        一、颜如丹渥:绘画中的陶渊明
        二、枯槁憔悴:被忽视的病人陶渊明
第三章 陶渊明文学中的身心疾病
    第一节 忧惧时局
        一、魏晋士人的忧惧
        二、鱼骇鸟惊:陶渊明的政治处境
        三、达人善觉,逃禄归耕
    第二节 嗟叹贫穷
        一、贫士的处境和心态
        二、因贫入仕的陶渊明
        三、陶渊明诗文的贫困主题
    第三节 诉说病痛
        一、陶渊明疾病的历史记录
        二、陶渊明的多重病痛
        三、幽怨—陶渊明致死的痼疾
    第四节 忍受孤独
        一、孤独:焦虑时代的病症
        二、陶渊明孤独的文学书写
        三、陶渊明孤独的成因
    第五节 悲悼亲情
        一、无怙无恃,孤弱穷民
        二、室无莱妇,十愿十悲
        三、屡失手足,痛入心扉
第四章 陶渊明“文学自疗”的多维解读
    第一节 境由心造:陶渊明的哲学解困
        一、儒:陶渊明的精神食粮
        二、道:陶渊明的心灵药方
        三、佛:陶渊明的人境灵光
    第二节 复返自然:陶渊明的生态疗救
        一、陶渊明的自然之思
        二、躬耕田园:陶渊明的自然实践
        三、桃源幻境:陶渊明的精神生态
    第三节 酒中深味:陶渊明的人生思考
        一、饮酒:闲愁的化解
        二、止酒:身心的矛盾
        三、述酒:美酒叙事与政治隐喻
    第四节 琴书消忧:陶渊明的精神寄托
        一、无弦之痛:陶渊明抚琴的奥秘
        二、欣然忘食:陶渊明的阅读治疗
第五章 疾病与健康:陶渊明的生命透视
    第一节 陶渊明的自我超越
    第二节 两个王国的风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疯狂鸟人(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位“疯子”
“美国林中居民”
“鸟人群体”的诞生
疯狂的鸟人
为鸟疯狂

(10)《幽暗之地》的疯癫形象和疯癫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概念界定
        (一) 选题缘由
        (二) 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外库切研究现状
        (二) 国内外《幽暗之地》研究现状
        (三) 国内《幽暗之地》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疯癫形象解读
    第一节 越战狂热分子的疯癫
        一、疯狂的战争臆想
        二、畸形的自我认知
    第二节 南非殖民祖先的疯癫
        一、疯狂的征服欲望
        二、对暴力的疯狂崇拜
    第三节 疯癫形象的特质和原因
        一、疯癫的特质:从理性走向疯癫
        二、疯癫的原因:工具理性崇拜
第二章 疯癫叙事策略
    第一节 叙事者:不可靠叙事者
        一、反常的叙事者
        二、多重叙事者
    第二节 叙事手段:戏仿
        一、尤金·唐恩的日记体叙事
        二、雅各·库切的回忆录体叙事
    第三节 叙事声音:狂欢化
        一、对话性的声音
        二、杂语体叙述
第三章 疯癫形象和疯癫叙事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对殖民暴力的鞭挞
        一、暴力与身体
        二、暴力与创伤
    第二节 对权力话语的颠覆
        一、解构宏大的历史叙事
        二、颠覆帝国的殖民神话
        三、批判帝国的文明野蛮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疯狂“发展”200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党工作重心的第四次转移与文化自信的提出[J]. 王学典.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顺应论指导下《蚊子-人类致命捕食者的历史》(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丁银娣. 兰州大学, 2021(12)
  • [3]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研究[D]. 郑帅.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4]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D]. 王颖.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世界最古老企业金刚组的2006年[J]. 窦少杰. 家族企业, 2019(09)
  • [6]《太脏太恶心啦—儿童科普系列之科学笑话与历史故事》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明.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新阶梯中级汉语教程·下》教学设计 ——以《中国人,你了解多少?》为例[D]. 韩佳楠.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8]疾病视域下的陶渊明文学研究[D]. 蒙金含. 厦门大学, 2018(12)
  • [9]疯狂鸟人[J]. 孙忻,徐永春,曾祥乐. 森林与人类, 2018(06)
  • [10]《幽暗之地》的疯癫形象和疯癫叙事[D]. 杜营.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疯狂“发展”200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