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现代表现手法——论高校中国画新课程的建设

中国画的现代表现手法——论高校中国画新课程的建设

一、中国画现代表现技法——谈院校中国画新课程的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于光华[1](2021)在《花鸟画教学的梳理与设想》文中提出中央美术学院的花鸟画家教学,遵循"传统、生活、创造"的教学原则,逐步形成了"临摹、写生、创作"的完整教学体系。花鸟画的临摹教学是在画理指导下对临摹范本、临摹步骤、临摹方法的系统推进,在临摹中建立画理与笔墨的直观联系,形成笔墨造型的基本功。花鸟画的写生教学是在临摹基础上,训练观察物象、理解应用画理规律,直到笔墨表现的实践能力,是理性认识落实到物象与笔墨形象之间的重要环节,也对随后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创作教学是结合临摹写生与自我个性的笔墨表现,也是画理规律的具体运用。花鸟画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临摹中的基本功训练不足,以及写生的笔墨提炼不够,也因此导致了创作中个性难于表现的症结。这为花鸟画教学的发展提出了长久的课题。

张民生[2](2021)在《“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南艺文脉源远流长,中国画教学思路贯穿其中,是为文脉的核心。民国伊始,刘海粟本着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中国画的历史担当,所创办的上海美专以“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救国救民”为办学初心,以“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为办学目的,以“不息的变动”为办学精神,以“美育”“闳约深美”“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原则,其中蕴含的“本质性”“灵活性”“学术性”这三个特点奠定了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继而,上海美专在中国画专业教学中形成了“中国画本体探究”“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这三个特点,标志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建国以来,中国画教学思路虽然一方面不断根据新中国文艺政策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受到市场经济、外来艺术思潮的影响,但仍坚守上海美专的传统并灵活的予以变通,众多名师在教学中构建了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因而产生了“南艺风格”,是为教学成果。简而言之,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是持纯粹学术眼光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研究中国画本质,以开中国画之新机运。学术性、灵活性、本质性是其特点,“持经达变”是为精炼的概括。

王兴华[3](2021)在《关于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方向研究生教育探讨》文中指出目前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方向研究生的教学及培养普遍存在缺少规范系统的教学体系情况,本文对研究生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研究生导师主干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管理、育人及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导师学术水平及专业能力提升,更需要管理者制定相应的教学体系和机制,形成教育文化系统。

梅德顺[4](2016)在《引进与融合马来西亚华裔高等美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中国近代出现的新式美术教育入手,就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百年对马来西亚华裔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和发展做出比较研究。尤其对英属马来亚处在殖民统治时期结束前(即是1957年国家独立前),华侨美术社团的活跃与西方美术主义的共同接触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末对马来西亚高等艺术教育制度的影响,留下三大美术教育发展的问题现状来对中华教育思想的传播进行比较研究。其一,从初期英殖民政府手工艺技艺取向的主流美术教育为统治策略,间中领先与替换了在华侨美术教育原有理念的本质,导致技艺取向与审美取向的对峙,促使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在此夹缝下的美术课程实施深感困惑与挑战;其二,是马来西亚当地华侨社会受其殖民地的国家教育政策约束与后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身份认同的问题,同时营造出南来或二代画家极力融入殖民文化的潮流以及共同创造出本土南洋美术文化的努力来作出改变;其三,英殖民政府教育部师训体制对美术课程教育目标转化了艺术教育的共存与多元文化发展的目标,间接引进与交汇了马来亚伊斯兰同化教育政策和技职教育的目标。针对这三大问题的出现,本文试图透过比较研究解开与探析英殖民政府统治结束前后50年间,中国艺术教育体制的传递带给马来西亚高等美术教育实施所引起民族性被同化的深远影响,尤其在美术设计人才方面的培养,美术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承,以及美术课程结构的设置,启发了马来西亚各大艺术大专院校的办学动力,进而崛起了东西方高等美术教育学制的设置和教学体系等实施状况做出一个宏观层面的比较,从其历史与社会学角度得出马来西亚高等美术教育的变迁与传承之意义。

马建博[5](2016)在《“黄土画派”研究》文中指出“黄土画派”是陕西地区继“长安画派”之后出现的在全国有巨大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当代画派之一。在深入生活,表现人民的艺术道路上,“黄土画派”坚持弘扬黄土文化、体现黄土精神,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主张吸收世界一切优秀艺术的“精华”,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以创作具有“黄土画风”、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品为己任,成为在全国颇具规模并不断发展中的“学院式”的当代画派。本文是对“黄土画派”的综合性研究。文中第一部分从20世纪美术思潮演变及近代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发展的背景出发,对影响“黄土画派”形成的西北自然与人文环境、长安画派的艺术实践,以及延安革命文艺的发展予以分析,研究刘文西西北画风的形成,及与受其教育和影响的一批画家形成群体风格,并最终形成画派的过程;第二部分具体分析“黄土画派”深入生活的艺术创作道路,阐述其以采风写生的方式介入生活、感悟生活、提炼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真、善、美艺术元素的创作方式;第三部分研究“黄土画派”的艺术特色,发现其注重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学习世界一切优秀艺术为我所用的艺术态度,以及“黄土画派”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中所倡导的“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艺术宗旨的内涵;第四部分对“黄土画派”的创作主题、导向及思路进行分析,研究其以黄土地人文风情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所体现出的黄土文化的美学特征,及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黄土画派”这种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艺术追求,使其成为当代绘画领域正能量的代表,体现出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下,文艺作品反映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主流趋势在社会主义发展大潮中产生的积极作用。“黄土画派”艺术从萌芽到形成及不断发展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当代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主题创作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黄土画派”在作品立意、审美,以及艺术追求等方面丰富地展现出当代中国画创作及审美理念的发展过程,其正在进行中的多元的艺术探索方向,也为中国画未来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可能性。对于“画派”的研究,尤其是对当代“画派”的认识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但“黄土画派”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其进行客观的、动态的关注和适时的研究,是对当代绘画发展现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以“黄土画派”为研究对象,并打破以往对画派成员个体绘画成就为主的论述而突出“群体”的概念,通过本文的分析与研究,以图呈现出当前以刘文西为代表的“黄土画派”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总体艺术风貌,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徐耘春[6](2015)在《视觉艺术教育的新动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的介入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无尽的创新性和可能性,新媒体艺术已成为当代视觉艺术的重要门类之一。它是人类通过摄影、摄像、计算机、网络以及数字虚拟交互媒体进行艺术表现、交流、联系的创新研究和实践成果。在科技日新月异和视觉影像爆炸的当今社会,学生对于数字新媒体的掌握程度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21世纪的技能以应对当前数字时代对社会、教育、文化的挑战,国际美术教育界积极转变原先的教育理念,在学校的美术课程中增设数码摄影、数码摄像、定格动画、网络艺术等新媒体艺术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媒体素养,以促进数字化时代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为适应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当前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学美术教科书、中学美术课程中增设了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内容。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中学新媒体艺术教育普遍存在关注度偏低、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手段单一、研究成果较少、教师培训课程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更好地向前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之道,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本研究共分八章,章节要义如下:序章从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提出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指明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界定与本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明确研究意义和目标,说明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一章通过对国内外各类美术教育专着、核心期刊、硕博士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等相关文献的先行研究,梳理了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国内外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把握了当前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学术基础。第二章通过对美术课程标准中新媒体艺术的相关条例以及中学美术教科书中新媒体艺术课例的研究,把握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第三章旨在通过对全国4个省市的中学生、美术教师有关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程度、美术学习以及美术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把握当前我国中学生以及美术教师对于新媒体艺术的认知情况以及美术课程和教学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论证当代新媒体艺术导入学校美术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有效性。第四章旨在从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艺术心理学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出发,以后现代课程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统整课程理论、教学评价理论、视觉文化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论证了编制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的理论依据,并结合这些理论对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总体课程方案进行了设计,为中学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奠定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基础。第五章旨在通过开发以“校园影像文化”、“城市影像文化”、“传统艺术的再生”为议题的中学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并进行教学实践,验证这些课程在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新媒体艺术创作表现能力、审美批判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视觉素养和媒体素养等方面的有效性,为我国中学开展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提供具有参照意义的经验,为推进基础教育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第六章从职前到在职的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课程设计及教学能力发展一体化的视角入手,对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师教育案例采用教学实践与个案追踪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课程开发及教学能力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有效途径,为未来美术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结章从大数据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出发,论述学校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对于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所具有的独特贡献,并结合世界发达国家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发展的趋势,对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我国当前的中学新媒体艺术教育普遍存在关注度偏低、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手段单一、研究成果较少、教师培训课程缺乏等问题,从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总体课程方案设计、中学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职前到在职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课程设计及教学能力发展的教学案例研究以及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教学能力发展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马锋辉[7](2014)在《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坐标及其实践 ——以浙江美术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美术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大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展览是美术馆的主业,最能反映美术馆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随着现代规则的转变而不断升级和加载新的功能,美术馆展览也已经从单纯的作品展示转向研究、典藏、教育和普及等多元化发展。展览不仅要体现美术馆的学术理念、学术观点,同时还要体现文化态度和文化立场。建构科学合理的展览体系对于美术馆更好地提升社会文化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美术馆展览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缺乏理论体系的指导。本论文提出“文化坐标”的观点,就是基于体系建设和价值定位的实践运用,有益于美术馆界的专业发展。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坐标”具有多元互动的参考轴系,在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包含了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地域风格与国际视野、艺术演进与时代精神等文化内涵和视觉主题,全面展示艺术成就,注重培育学术品格,健全完善保障机制,通过丰富的艺术展览精神产品满足社会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坐标”体现了现代美术馆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和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这是新型美术馆在时代背景下的实践经验。浙江美术馆在开放运行之初就提出展览“文化坐标”的理念,大胆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论文研究的依据主要来源于浙江美术馆在展览策划、项目实施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模式,建立起“观点—实践—研究—理论—实践”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关于美术馆展览“文化坐标”的理论阐述,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理论观点和实际运作的完全匹配性是论文的创新点。对于“文化坐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现阶段美术馆展览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先导性,符合我国美术馆的运行惯例。希望对我国美术馆界的专业规范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并更好地适应美术馆事业的时代进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呈现新的特点、新的模式。

王静[8](2013)在《中国画教学中工作室制模式探索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当今院校的中国画教学中,不同的院校在中国画教学中会有不同的侧重,把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教好,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找到规律,合理安排课程重点,保证教学课程设置的每一门课程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所有教学的最终目的。工作室教学群模式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操作平台。它的建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当今中国画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的探求和尝试。

林颖[9](2012)在《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教育处于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之中,中国画如何继承和发扬已经成为很多学者和美术家长期探讨的问题。中国画教育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的一个专业方向,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更在美术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中国画教育,有助于传承与光大中国画这一民族文化。在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冲击下,高等师范院校的中国画教育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因此,中国画教育亟需变革。本文以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主题,对影响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通过分析中国画教育的具体情况,结合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形势,试图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高等师范院校的中国画教育应该积极应对多元文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与时俱进,根据国家和时代的需求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画教育的发展道路,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中小学美育教师师资队伍。希望本文能够对未来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吴安丽[10](2011)在《当代语境下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中国画创作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师范院校的中国画创作教学是中国画学科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画教学成果得以展现的重要环节。由于所涉及内容颇为广泛,所以前期建设必不可少。本论文主要对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美术学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和当今三大主要国画教学模式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东西部师范院校国画教师在专业比例少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师资力量,培养创新意识,拓展思路,激发学生潜质,并对实施国画创作教学有效性方法进行探讨。本文认为——构建国画创作教学新模式是实现国画创作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这个模式中首先要重视创新意识培养,在国画教学中用比较的方法导入当代艺术、艺术批评等理论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拓展其创作思维能力、增强其独立思考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挥自身优势。成就未来的教师和创新者,并以多姿多彩的方式为促进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本研究首先参照对国家教育部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标准,调查上面三所师范院校美术学国画课程设置相关情况和特点。其次,通过华东师大、贵州师大的国画课程培养目标、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现状调查和当今三大教学模式的阐述,探明各校的教学特点。最后,提出本文核心——关于构建国画创作教学模式的系列探讨。关于对以上问题展开的讨论,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和借鉴教学成果进行论证,旨在阐述当下国画创作中观念创新意识培养在师范院校教学中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大学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其不断完善。希望通过国画创作教学模式的研究对当今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国画教学以及刚刚升本的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国画教学有所借鉴。

二、中国画现代表现技法——谈院校中国画新课程的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画现代表现技法——谈院校中国画新课程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花鸟画教学的梳理与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美术学院花鸟画教学传统的回顾
2.花鸟画教学的指导思想与课程基本内容
    2.1 花鸟画临摹教学
        2.1.1 临摹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2.1.2 临摹的步骤与方法
        方法之一:对临
        方法之二:背临和意临
        方法之三:变体临摹
    2.2 花鸟画写生教学
        2.2.1 写生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加深认识客观对象的物理结构。
        第二,已有技法的运用。
        第三,新的艺术语言的形成与探索。
        第四,积累素材与激发灵感。
        2.2.2 写生教学的几个重点
        (1)线造型意识的训练
        (2)单枝花卉写生
        (3)多枝花卉的写生
        (4)速写与背写
        (5)写生中的没骨教学
        2.2.3 写生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建立写生基地对教学的益处
        (2)写生基地建设的一般规范
    2.3 花鸟画创作教学
        2.3.1 创作中的笔墨
        (1)“先天不足”与后天补课
        (2)创作中的书写意识
        (3)笔墨结构
        2.3.2 创作中的章法布局
        2.3.3 创作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3.花鸟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花鸟画整体的社会氛围
    3.2 关于临摹课教学
    3.3 关于花鸟写生教学
    3.4 关于创作教学
    3.5 关于写生与创作题材的选择
4.对今后花鸟画教学的设想

(2)“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1、选题缘由
        2、研究目的
    二、选题范围及关键词
        1、选题范围
        2、关键词阐释
    三、研究现状
        1、专着与论文
        2、档案与资料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历程
    第一节 上海美专时期(1912-1952)
        一、课程的逐步设置(1912-1919)
        二、专业的创办与发展(1920-1937)
        三、全面抗战中的艰苦办学(1937-1945)
        四、教学的调整(1946-1952)
    第二节 华东艺专、南京艺专时期(1952-1959)
        一、专业的取消(1952 年第一学期)
        二、课程的逐步恢复(1952 年第二学期—1958)
    第三节 南艺初期(1959-1966)
        一、教学秩序的逐步恢复(1959-1964)
        二、教学秩序受到冲击(1964-1966)
    第四节 社会运动时期(1966-1976)
        一、教学的混乱(1966-1971)
        二、教学秩序的短暂恢复(1972-1973)
        三、教学再次受到“左倾”政治的冲击(1974-1976)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1977-至今)
        一、教学本质的回归(1977-1978)
        二、教学本质的新生(1979-1999)
        三、教学本质的发展(2000-至今)
    小结
第二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刘海粟办学初心和办学目的本质性
        一、“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
        二、“救国救民”
        三、“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
    第二节 刘海粟办学精神的灵活性
        一、“不息的变动”产生与保障
        二、“不息的变动”具体措施
    第三节 刘海粟办学原则的学术性
        一、“美育”
        二、“闳约深美”
        三、“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小结
第三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中国画本体探究
        一、特点:气韵、写意、笔墨
        二、画理:六法
    第二节 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
        一、师资:“学术自由”契合“海派无派”
        二、课程:“兼收并蓄”之中“突出国画”
    第三节 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深究传统并力主创新
        二、绘画实践结合史论研究
        三、强调写生
        四、重视文化修养
    小结
第四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流变与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的初变(1952-1966)
        一、新中国文艺政策主导中国画教学思路
        二、新中国文艺政策与中国画教学思路的融合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二节 社会运动时期的再变(1966-1976)
        一、“政治统帅教学”
        二、“政治统帅”下上海美专中国画教学思路的短暂恢复
        三、“左”倾的回潮
        四、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调整(1977-1999)
        一、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次调整
        二、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再次调整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四节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发展(2000-至今)
        一、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提出背景
        二、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明确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小结
第五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具体实施
    第一节 教学的“合”与“分”
        一、开始于“合”
        二、中途之“分”
        三、再次相“合”
    第二节 “分科教学”与“一专多能”
        一、“分科教学”
        二、“一专多能”
    第三节 临摹、写生、创作阶段性教学
        一、逐步形成
        二、成熟
        三、发展
    第四节 首重创作
        一、“创作”的由来及本义
        二、以创作课为中心
    小结
第六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个案体现
    第一节 人物画专业名师
        一、沈涛的教学主张、艺术追求和创作
        二、王孟奇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第二节 山水画专业名师
        一、张文俊的学画路径、创作追求和创作
        二、方骏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第三节 花鸟画专业名师
        一、陈之佛的学术研究、研习体会和创作
        二、谢海燕的学术研究、教育纲领和创作
        三、陈大羽的学术研究、教学主张和创作
    第四节 美术史论名师
        一、郑午昌的学术研究、学画路径和创作
        二、俞剑华的学术研究、教学方法和创作
        三、温肇桐的学术研究
        四、罗尗子的学术研究和创作
    小结
第七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教学成果
    第一节 教学体系
        一、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初步创建
        二、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三、教学体系思辨
        四、代表性院校教学体系
    第二节 中国画专业课程体系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课程体系的四个阶段
        二、人物画课程体系
    第三节 “南艺风格”
        一、逐步形成
        二、深化
        三、特点
    第四节 培养的杰出人才
        一、两个时期的人才
        二、特点:和而不同、一人一貌
    小结
结论
附录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大事记
    二、南艺中国画专业学习指南
参考文献
    一、主要参考书目
    二、主要参考论文
    三、档案资料
作者简介
致谢

(3)关于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方向研究生教育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以学术研究为首要任务
    1.阅读明理与论文撰写
    2.传承、写生到创作
育人为重
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
导师队伍建设
    1.加强新增研究生导师科研成果的把关及审核
    2.落实研究生导师负责制
    3.提升导师业务及学术水平
    4.完善师生互选机制

(4)引进与融合马来西亚华裔高等美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选题的依据
        1. 历史的事实
        2. 实证可考
    三、研究背景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研究方法与结构
    六、研究涉及的范围与关键词汇的选用
    七、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20世纪初叶中马艺术教育的形成比较
    第一节 20世纪中马艺术教育思潮的雏形
        一、中国美术教育目的为扞卫中华民族产业的传承
        1.沿袭晚清工艺传习所的工艺美术教育
        2.民国时期工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工艺教育
        3.华侨教育受到中华教育思维的影响
        二、马来亚殖民时期西洋美术的文化孕育与雏形
        1. 英殖民地政府主流教育促成手工美术
        2. 沿革英殖民地时期旅居画家艺术的传播
        三、中马两国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异同比较
        1. 历史文化的差异诞生了共同的艺术语言
        2.复杂的时代背景拉近了艺术符号的距离
    第二节 中国艺术运动为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发展的研究重点
        一、中国新美术运动兼收并蓄的中西艺术思潮
        1. 水墨书法与西方艺术精神思维的融汇
        2. 洋务运动与西画教育东渐形成的渊源
        二、先驱画家参与马来西亚抗战画展的教育启发
        1. 华侨美术社团与研究会创办的力量凝聚
        2. 以中国抗战思潮传播中的南洋互动关系
        三、中马两地艺术活动的开展研究意义之比较
    第三节“中学西用”美术教育在新时代夹缝中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西学仿照与引入西方美术教育的雏形与发展
        二、马来西亚契机并存的时代美术教育所面对的挑战
        三、中马两国美术教育办学际遇的挑战研究之比较
第二章 20世纪二战前后中马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策略比较
    第一节 中国新式高等美术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刘海粟为中国美术教育奠定标杆
        1. 刘海粟借洋兴中的美术教育思想与远见视界
        二、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颜文梁实用美术的创新美术课程
        1. 颜文梁实业求存思想为美术教育拓展新局面
    第二节 马来西亚高等美术教育南洋风的目标
        一、林学大为马来西亚纯美术定下南洋思想新概念
        二、南洋首二代华裔先驱画家共创南洋美术风格
    第三节 中马两国高等美术教育实施发展意义比较
        一、中马高等美术教育办学意义的共同点
        二、中马高等美术教育东西艺术融合走向多样化
第三章 20世纪上半叶中马高等美术教育办学理念与实施比较
    第一节 新中国教育课程体制艺术教育一脉相承发展的利弊
        一、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实质
        二、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的多元课程规范衔接
        三、中国艺术院校百年中西合并办学发展的利与弊问题探究
    第二节 马来西亚二战前后继承东方艺术教育新理念的反思
        一、首间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的反思
        二、南洋美术专科学校理念延续的挑战
        1. 移植南洋美术专科学校办学的存在问题
        2. 1967年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的创办目标的取向
        3. 1968年吉隆坡美术学院的创办目标与理念
第四章 中国对马来西亚美术教育传承与发展历程的比较
    第一节 印象中国与融合南洋色彩的美术作品风格特征的深思
        一、移居侨民身份认同与美术特征对峙的挑战
        1. 多重艺术情感的身份认同意识
        2. 强烈祖国情怀的美术创作符号再现
        二、早期中国南来华侨画家融合南洋色彩的题材
        1. 华侨画家为移居家园增添南洋气息
        2. 五一三种族事件后的美术创作气氛
        三、中国艺术教育百年历程美术作品风格特征的比较
    第二节 中马水墨传统绘画技法与跨媒介艺术火种的碰触
        一、中国水墨传统技法在马来西亚高等美术教育领域的传承
        1. 独立前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美术学校国粹画科设立的意义
        2. 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课程与科系的设置结构
        3. 独立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水墨画科的追随
        二、马来西亚水墨画媒介的艺术创新与转型
        三、中马两国现代水墨画家创作理念与风格异同之比较
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件一:相关文献回顾
    1. 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文献
    2. 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文献
    3. 吉隆坡美术学院文献
    4. 中国美术教育研究
    5. 上海美专与苏州美专的专题研究
附件二:20 世纪中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大事记
附件三:20 世纪中马各高等艺术院校资料简介与综述
附件四:中马艺术院校招生宣传资料
附件五:中马高等艺术院校章程(节选)
附件六:20 世纪中马高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概况综述(部分节选)
附件七:20 世纪中马艺术教育工作者兼画家的高等艺术教育背景概况综述
附件八:20 世纪马来西亚华文学校美术师资习艺来源状况综述
附件九:采访中马两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状况工作表和采访文稿(节选)
    (一)苏州美专校友严定宪访谈录
    (二)苏州美专校友陈士宏访谈录
    (三)苏州美专校友唐令渊访谈录
    (四)苏州美专校友尢玉淇访谈录
    (五)前吉隆坡美术学院院长谢有锡访谈录
    (六)槟城锺灵独中美术主任陈昌孔访谈录
    (七)槟城槟华女子独立中学美术老师刘达勇访谈录
    (八)雪兰莪巴生兴华中学美术主任谢金聪访谈录
    (九)柔佛麻坡中化中学美术老师陈培仁访谈录
    (十)槟城资深水彩画家兼钟灵国民型中学退休美术老师蔡传仁访谈录
    (十一)与锺金钩院长会见冯健亲院长的访谈录
附件十:中马高等艺术院校创办人或校长相关私人来往书信内容(节选)
    一、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创始人来往信函内容
    二、马来西亚艺术院校的创始人来往信函内容
附件十一:马来西亚美术教育课题专题报道
    一、吉隆坡美术学院院长美术教育课题专题报道
        1 大马美育渐入佳境
        2 绘画在当代艺术进程中的定位和前景与创作动机
    二、马来西亚艺术学院锺金钩院长美术教育课题专题报道
附件十二:其他相关马来西亚美术教育传承发展的重要文章
    一、陈世集:《小谈星洲木刻版画与创作》
    二、刘抗,《刘海粟与中国的近代艺术》
附件十三:马来西亚艺术学院与吉隆坡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
附件十四:20 世纪国际时事发展形势与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发展史料对照汇编总表
附件十五:20 世纪中国与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大事记历程年表

(5)“黄土画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的缘起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黄土画派”的孕育
    1.1 学术渊源
        1.1.1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
        1.1.2“徐蒋体系”与“浙派人物画”
    1.2 思想观念的确立
    1.3 西北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
2“黄土画派”的形成
    2.1 刘文西人物画风
    2.2 群体风格的形成
    2.3“黄土画派研究会”
3“黄土画派”的创作方式
    3.1“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3.2 采风写生的坚持
4“黄土画派”的艺术风貌
    4.1 传统笔墨技法的继承
    4.2 中西绘画理念的融通
    4.3 现实主义风格的延续
5“黄土画派”的艺术追求
    5.1 以黄土风情为对象的创作主题
    5.2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5.3 以社会主旋律为方向的创作思路
6“黄土画派”的现实意义
    6.1 在美术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6.2 学院美术教育的新范式
    6.3 传播与社会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奖
致谢

(6)视觉艺术教育的新动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章
    一、研究缘起
        (一) 研究背景
        (二) 问题的提出
    二、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
        (一) 新媒体
        (二) 新媒体艺术
        (三) 新媒体艺术教育
        (四) 本课题研究范畴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国内外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节 世界发达国家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一、世界发达国家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研究开端
        二、世界发达国家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综述
        三、国外研究现状的特色与局限
    第二节 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综述
        一、《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中相关研究论文的梳理
        二、其他国内文献中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三、国内研究现状的特色与局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中的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研究
        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现代媒体艺术内容系列研究
        三、小结
    第二节 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科书中的新媒体艺术课例比较研究
        一、我国各版本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科书中的新媒体艺术课例
        二、新版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科书中的新媒体艺术课例研究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三节 高中现代媒体艺术教科书研究
        一、《摄影·摄像》教科书
        二、《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科书
        三、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认知及其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调查设计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第二节 《中学新媒体艺术认知程度与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及结论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结论
    第三节 《中学新媒体艺术认知程度及其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结论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方案设计
    第一节 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编制的理论基础
        一、新媒体艺术课程编制中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二、心理学理论与新媒体艺术课程编制
        三、美术教育理论与新媒体艺术课程
    第二节 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方案设计
        一、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专业新媒体艺术课程的区别
        二、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方案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第一节 镜头下的校园生活——中学摄影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计缘起
        二、课程设计准备
        三、“镜头下的生活”——中学摄影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四、摄影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第二节 以影像文化为议题的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二、课程开发与实践——“记录静安即将消逝的色彩”
        三、课程教学总结
    第三节 激活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计缘起
        二、课前调研
        三、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四、教学创新点
        五、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第一节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
        一、高等师范院校新媒体艺术课程开设情况及其问题
        二、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三、课程评价
        四、结论
    第二节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实习——以“上海影像”为焦点的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
        一、项目学习与教育实习一体化的创新型美术教师教育
        二、以“上海影像”为焦点的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
        三、研究结论
        四、反思与展望
    第三节 中学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教学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概述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结论
        五、研究启示
    本章小结
结章 与大数据同行: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未来
    第一节 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愿景
        一、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学校美术教育
        二、21世纪学校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世界发达国家视觉艺术课程改革
        四、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愿景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发展方向
        一、研究成效
        二、研究局限
        三、今后的研究方向
        四、结语
附录
    一、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认知程度与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二、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认知程度及其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
    三、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教学资料
    四、《新媒体艺术实践》学生课程学习调查问卷
    五、以“上海影像”为焦点的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洋泾浜:追忆申城似水流年》学习调查问卷
    六、同济大学附属第一中学艺术节微电影《忠于初心》剧本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后记

(7)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坐标及其实践 ——以浙江美术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美术馆的发展现状
        2. 美术馆展览的特点和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凸显美术馆的社会文化效益
        2. 构建美术馆展览的策划体系
        3. 提出美术馆展览的实施规范
        4. 探究美术馆的文化发展内核
    1.3 研究的方法与论文的结构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贡献
第二章 文化坐标是美术馆展览的核心价值
    2.1 美术馆展览的功能定位
        1. 坚持公益性原则
        2. 培养大众审美趣味
        3. 展示艺术发展成就
    2.2 美术馆展览的学术品格
        1. 坚持自主策划
        2. 突出展览主题
        3. 注重学术普及
    2.3 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内涵
        1. 传统历史中的文化积淀
        2. 时代变革中的文化传承
        3. 国际视野中的文化交融
        4. 时代精神中的文化创造
第三章 传统强基:继承创新中的视觉标杆
    3.1 在展览文化坐标中的定位分析
        1. 传承有序的历史渊源
        2. 普及广泛的社会影响
        3. 立足当下的视觉创新
    3.2 展例解读
        1. 煌煌大观——敦煌艺术展
        (1)策展背景和理念
        (2)展览结构和解读
        2. 神州国光——黄宾虹艺术展
        (1)策展背景和理念
        (2)展览结构和解读
        3. 杭州·中国画双年展
        (1)策展背景和理念
        (2)展览意义
        4. 书风书峰:2011 浙江书法名家作品展
        (1)策展背景和思路
        (2)实施特点
        (3)展览解读
    3.3 实施启示
        1. 强化自主策划
        2. 体现综合效应
        3. 吸引社会支持
        4. 注重展览解读
第四章 地域流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特征
    4.1 在展览文化坐标中的定位分析
        1. 地域美术中呈现的文化特征
        2. 美术思想中彰显的社会功能
        3. 艺术演进中产生的美术形态
    4.2 展例解读
        1、“白社”及其群体研究之“吴茀之艺术展”、“张书旗艺术展”
        (1)策展背景和思路
        (2)展览结构和特点
        2. 鲁迅与新兴木刻纪念系列展览
        (1)策展背景和理念
        (2)展览结构
        3. 浙江现代版画系列展
        (1)刀木人生——赵延年先生捐赠作品展
        (2)八十凝望——赵宗藻艺术回顾展
        (3)瘦骨刀魂——张怀江作品展
        (4)刀锋民魂——张漾兮诞辰百年艺术展
    4.3 实施启示
        1. 重视地域特色、增强保护意识
        2. 整合美术资源,树立学术品牌
        3. 注重互动交流,发挥典藏效应
        4. 拓展征集渠道,增加资源积累
第五章 当代文脉:中西融合中的文化根源
    5.1 在展览文化坐标中的定位分析
        1. 现代思潮的传播启智
        2. 民族内涵的探索实质
        3. 当代艺术的思考立场
        4. 文化品格的传统溯源
    5.2 展例解读
        1. 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
        (1)策展背景和理念
        (2)展览结构
        (3)展览亮点
        2. 致葵园——许江作品展
        (1)策展背景和理念
        (2)展览结构和解读
        3. 春——蔡国强个展
        (1)策展背景和理念
        (2)展览结构和解读
    5.3 实施启示
        1. 展陈设计的当代性
        2. 展示平台的拓展性
        3. 国际借展的规范性
第六章 国际视野:时代境遇中的促进意义
    6.1 在展览文化坐标中的定位分析
        1. 文化艺术特征的相互吸引
        2. 艺术表现构成的不断拓展
        3. 人本关怀精神的共同探索
    6.2 展例解读
        1. 2013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1)策展背景和理念
        (2)学术主旨
        (3)展览主题
        (4)展览结构
    6.3 实施启示
        1. 多渠道借展促成主办全球性展览
        2. 大力度理性收藏国外艺术家作品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8)中国画教学中工作室制模式探索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国内中国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 考前速成式培训班造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2. 大量的西式素描训练让学生难以转变观念
    3. 教学手法相对单一, 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不合理
    4. 实践教学场所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二、中国画教学工作室制模式的定义
三、工作室制模式探索的具体实践方法
    1. 班级设置方面
    2. 教师面对工作室选择方面
    3. 体现地方特色教学方面
    4. 软硬件设施配备方面
结语

(9)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中国画教育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
    二、研究中国髙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意义
第一章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发展历程概况
    第一节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起源和目的
    第二节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困境和挑战
    第三节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人才和市场
第二章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现状和若干问题
    第一节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所处的信息时代
    第二节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课程设置
    第三节 实施中国画教育的指导者——教师
    第四节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培养设施
第三章 对未来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改革的思考
    第一节 针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新需求,明确培养的目标
    第二节 合理安排课程,培养符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师资
    第三节 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育模式,促进中国画的发展
第四章 结论
附录1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当代语境下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中国画创作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教学大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
    第一节 中国高等师范校美术教学大纲研究
        一、高等师范校美术学培养目标设置
        二、中国高等师范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
        三、课程结构及学时分配
    第二节 上海市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国画课程设置情况
        一、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国画课程设置情况
        二、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国画课程设置情况
    第三节 地方师范院校美术学院美术学国画课程设置情况
        一、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国画课程设置情况
        二、山东临沂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国画课程设置情况
        三、河南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国画课程设置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中国画教学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有关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中国画课程目标和教材选择研究
        一、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中国画课程目标及教材研究
        二、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中国画课程目标及教材研究
        三、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中国画课程目标及教材分析
    第二节 有关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中国画教学环节及方法研究
        一、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中国画教学环节及方法研究
        二、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中国画教学环节及方法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文化语境下不同理念的创作模式对中国画创作教学的影响
    第一节 当下中国创作教学的多元化模式
        一、以传统示范性为主的中国画创作教学
        二、以中西融合为主的中国画创作教学
        三、以现代水墨构成为主的中国画创作教学
    第二节 官方画展和非官方展览对高等院校中国画创作教学的影响
        一、官方画展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
        二、非官方展览的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当代艺术对师范院校国画创作教学的影响
        一、关于当代艺术的定义
        二、当代艺术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文化语境下中国画创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中国画教学的模式构想基础
        一、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中国画教学大纲制定的目标设置
        二、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中国画教学的基础学科问题
        三、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中国画创作教学的本土资源运用
    第二节 构建中国画创作教学模式之启发思维方法教学的运用
        一、师范院校国画教学中导入当代艺术理论学习
        二、师范院校国画创作教学中导入艺术批评方法的学习
        三、中国画创作作品评价体系的开发
    本章小结
结章
    第一节 拓展师范院校美术学国画创作相关课程展望
    第二节 开拓研究启发国画创作思维路径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国画现代表现技法——谈院校中国画新课程的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花鸟画教学的梳理与设想[J]. 于光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1(04)
  • [2]“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D]. 张民生.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3]关于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方向研究生教育探讨[J]. 王兴华. 陕西教育(高教), 2021(03)
  • [4]引进与融合马来西亚华裔高等美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D]. 梅德顺.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5]“黄土画派”研究[D]. 马建博. 西安美术学院, 2016(08)
  • [6]视觉艺术教育的新动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D]. 徐耘春.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7]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坐标及其实践 ——以浙江美术馆为例[D]. 马锋辉. 中国美术学院, 2014(12)
  • [8]中国画教学中工作室制模式探索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J]. 王静. 美术教育研究, 2013(17)
  • [9]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林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10]当代语境下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中国画创作教学模式研究[D]. 吴安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中国画的现代表现手法——论高校中国画新课程的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