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综合工艺美术

我和综合工艺美术

一、我和综合工艺美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雅楠[1](2021)在《针对学龄初期儿童的蒙古族工艺美术传承方式探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小林[2](2021)在《当代景德镇女性陶艺家群体研究》文中提出

郭立忠[3](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曹斌华[4](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曹勇[5](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孙毅奇[6](2021)在《葫芦岛葫芦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葫芦岛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葫芦文化。作为中国民间美术的一个门类,葫芦岛的葫芦艺术不仅继承了传统葫芦艺术的技艺,而且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葫芦岛葫芦艺术作品种类丰富,工艺精细,题材广泛且具有特色。本文采用文献整理、图片分析、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葫芦岛葫芦艺术进行调研和考察,对葫芦艺术的分类、工艺技法,题材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图片分析和文献整理,对葫芦岛葫芦艺术的历史、功能和发展进行梳理,然后对葫芦岛葫芦艺术的分类、工艺、题材进行了分析。将葫芦岛葫芦艺术分为工艺葫芦、范制葫芦、天然葫芦进行详细的阐述,解读葫芦岛葫芦艺术的题材特征,包括关东民俗题材、东北民间传说和神话题材、吉祥图案题材等,通过比较整理出葫芦岛葫芦艺术作品的特色。最后对文旅驱动下的葫芦岛葫芦艺术进行分析,从葫芦岛的葫芦艺术发展现状和葫芦岛葫芦艺术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两个角度出发,阐述葫芦岛葫芦艺术品的发展与建设现状、葫芦艺术对打造葫芦岛特色文旅产业的重大影响,进而提出葫芦岛葫芦艺术发展的未来前景。针对传统民间艺人工作室的局限性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即葫芦岛葫芦艺术的创新、产业联动与“互联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希望通过本文对葫芦岛的葫芦艺术的解析、对于葫芦艺术所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可以对葫芦岛的葫芦艺术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迂狄童[7](2021)在《约翰·拉斯金的功能主义思想和材料理性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关于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理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建筑理论思想中功能主义思想和材料理性主义思想部分的专题研究。拉斯金以其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理论贡献者的身份为大众所熟知,拉斯金对建筑的精准论断,既直观地指导了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建筑设计,也持续地影响了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并仍然为当今的地域性、建筑遗产保护等建筑思想提供养分,具有历久弥新的学习和研究价值。本文以拉斯金着作及相关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理论背景、文献内容和影响意义三方面入手,对拉斯金理论中的建筑理论板块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拉斯金的主要建筑理论由三方面构成:其一是自然主义的形式审美原则;其二是功能主义思想;其三是材料理性主义思想。在对理论分析和研究基础上,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在更加宽广的建筑史视野中,拉斯金的“功能主义思想”和“材料理性主义思想”具有更丰富的启发意义——首先,这两种思想共同成为了欧洲先锋派注重功能、强调理性的主要思想来源。其次,“功能主义思想”唤起了关注环境、注重文脉之设计方法的出现。最后,“材料理性主义思想”启发了后现代时期设计方法的创新。可以确定,尽管距离今天已有一百多年,但拉斯金的建筑思想在整部近现代建筑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在后现代时期的今天仍保有强烈的启发价值和研究意义。拉斯金建筑理论研究的内容是向前看的,但其意义却是向后看的,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对当今建筑界找寻建筑发展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方政[8](2021)在《张朗工艺美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张朗,湖北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原工艺美术系系主任,在中国湖北地区工艺美术研究与教育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民间美术的保护者,民间美术研究的先行者、倡导者,也是湖北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建设者,为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奉献了毕生心血。他推进了湖北地区工艺美术教育的学科建设和转型发展。在艺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中,张朗坚持师法民间,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品,在湖北民间美术调研考察过程中推进民间美术革新,将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自1971年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系成立以来,张朗担任系主任,通过重组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方法,建设并完善了工艺美术教学系统,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系从此转型,走入了设计教育现代化发展轨道,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人才。张朗先生为中国近代工艺美术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工艺美术思想及其艺术创作实践和教学工作经验对于湖北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下工艺美术传承发展和创新转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期望张朗的工艺美术思想对当前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和工艺美术教育有所启示。

律静[9](2021)在《城市工业遗存文化在展示空间的设计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扩张势在必行,用地矛盾日益加深。为了缓解用地矛盾,发展目光锁定在城市工业遗存空间的开发利用上,并希望通过遗存空间的再利用,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进而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但是,在工业遗存空间的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现象。例如,一些工业遗存建筑缺乏必要的保护,在空间利用中进行不合理开发,建筑本体遭受破坏,许多遗存建筑被强行拆除,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工业遗存空间再利用过程中,大多数用于有显着经济效益的商业空间开发,开发过程基本不考虑传统产业文化的传承,造成工业遗存文化传承路径断层,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从长远规划来看,城市老工业区的保护利用,能更好的展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奋斗足迹,弘扬优秀中国工业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坚定好文化自信,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案还指出,应从不同维度提升城市功能,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独有特色,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换。由此可见,重新构建城市工业遗存空间再利用的理论体系势在必行。正确的理论体系能为城市工业遗存再利用提供科学的方法,使其既能合理开发遗存空间,又能传承好工业遗存文化,力求达到空间再用和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秉承从实际出发的理念,对济南啤酒厂、济南柴油机厂和鲁丰造纸厂等工业遗存进行实地考察,其中着重考察了与济南纺织工业有关的工业遗存空间,如济南国棉一厂、济南国棉二厂、济南国棉三厂和济南国棉四厂等,分别从遗存空间的建筑风格特点、工艺技术、厂志、包装和标志等内容切入,深入探讨社会发展与工业遗存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设计实践打破工业遗存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重物轻人”问题,立足于工人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当下工人群体对过往时代的追忆情怀。通过济南纺织工业博物馆及周边配套规划为实践,阐述了城市工业遗存文化在展示空间中的设计应用,挖掘了展示设计理念与城市工业遗存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并用此研究成果指导城市工业遗存空间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把工厂大院、乡愁情怀和工人精神等文化特征作为实践要素,分别从空间、制度、精神层面上来传承城市工业文化的内涵,在社会群体和工业厂区空间之间建立新的文化认知和感情交流。

于鑫超[10](2021)在《巨野农民工笔绘画生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乡村不可避免地出现空心化、生态污染、产业抽离及文化衰落等问题,为此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重振乡村价值。农村文化产业是全面振兴乡村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艺术学视角出发,综合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山东巨野农民工笔绘画产业为案例,通过对巨野农民工笔绘画产业生产主体身份变化、生产组织构成、产品形态与特点,以及其作为一种农村文化产业所显现出的意义进行论述,尝试分析巨野农民工笔绘画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以及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推动作用和重要意义。本文正文分为三部分:首先对巨野农民工笔绘画产业生产主体“农民画师”进行身份界定,并对传统农民到农民画师的身份转变过程、原因以及结合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特点进行分析;其次对巨野农民工笔绘画产业的生产组织构成和绘画产品类型进行描述,并对独特的高端绘画作品和中低端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最后通过巨野农民工笔绘画产业这一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总结其对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组织振兴的意义。巨野农民工笔绘画产业首先能够带动乡村产业和人才振兴。在当下我国广大农村产业发展滞后,结构单一等境况下,工笔绘画产业以较为完整的产业形态带动了当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人口外流,也吸引了各行业人才,促进乡村产业和人才振兴。其次,工笔绘画产业作为低碳产业,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也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了当地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再者,多数画师依托于画院,画院作为一种基层组织,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画师的自我管理,绘画水平和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二、我和综合工艺美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和综合工艺美术(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葫芦岛葫芦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葫芦文化的概述
    2.1 葫芦文化的历史
    2.2 葫芦的功用
        2.2.1 食用与药用
        2.2.2 工具器皿
        2.2.3 民俗礼仪用品
第3章 葫芦岛葫芦艺术的发展
    3.1 葫芦岛葫芦艺术的由来和兴起
    3.2 葫芦岛葫芦艺术的交流
第4章 葫芦岛葫芦艺术解析
    4.1 葫芦岛葫芦艺术的类型
        4.1.1 工艺葫芦
        4.1.2 范制葫芦
        4.1.3 天然葫芦
    4.2 葫芦岛葫芦艺术的工艺技法
        4.2.1 葫芦的选材
        4.2.2 制作工艺与技法
    4.3 葫芦岛葫芦艺术的题材特色
        4.3.1 关东民俗题材
        4.3.2 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4.3.3 吉祥图案
第5章 文旅驱动下的葫芦岛葫芦艺术
    5.1 葫芦岛葫芦艺术的现状
        5.1.1 政府扶植下的葫芦岛葫芦艺术建设与发展
        5.1.2 打造葫芦岛特色文旅产业对葫芦艺术发展的影响
    5.2 葫芦岛葫芦艺术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建议
        5.2.1 解决传统民间艺人工作室的局限性
        5.2.2 葫芦岛葫芦艺术的创新
        5.2.3 产业联动与互联网+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约翰·拉斯金的功能主义思想和材料理性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拉斯金生平的传记类研究
        1.2.2 关于拉斯金艺术思想的研究
        1.2.3 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以拉斯金思想与影响为主题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
2.约翰·拉斯金的工作生涯脉络剖析
    2.1 拉斯金的工作生涯划分
        2.1.1 拉斯金的工作生涯概述
        2.1.2 工作生涯的阶段划分
    2.2 拉斯金所处时代的背景综述
    2.3 工业时代背景下社会剧变对拉斯金工作的影响
        2.3.1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早期阶段(1819-1842 年)
        2.3.2 拉斯金工作的中期阶段(1842-1860 年)
        2.3.3 拉斯金工作的后期阶段(1860-1900 年)
    2.4 新旧时代交替背景下的艺术理论发展与拉斯金的艺术理论
        2.4.1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早期阶段(1819-1842 年)
        2.4.2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中期阶段(1842-1860 年)
        2.4.3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后期阶段(1860-1900 年)
    2.5 19 世纪前后的建筑潮流及建筑理论发展
        2.5.1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早期阶段(1819-1842 年)
        2.5.2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中期与后期阶段(1842-1860 年与1860-1900 年)
    2.6 本章小结
3.约翰·拉斯金的建筑思想
    3.1 拉斯金建筑思想体系认知
        3.1.1 拉斯金与普金建筑思想中对待宗教因素的异同
        3.1.2 类比人之品德的道德说教建筑评价方式
        3.1.3 自然主义的装饰方法与装饰主题
        3.1.4 强调建筑中手工艺因素的价值
        3.1.5 拉斯金“反修复”式的建筑遗产保护思想
    3.2 对拉斯金功能主义思想的考察
        3.2.1 对“功能主义”概念的界定
        3.2.2 对建筑“功能”概念的肯定和拉斯金的建筑分类
        3.2.3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
        3.2.4 好的建筑是健康社会关系的反映
        3.2.5 辩证观点下的功能主义思想
    3.3 对拉斯金材料理性主义思想的考察
        3.3.1 对“材料理性主义”的概念界定
        3.3.2 建筑的两种美德:力与美
        3.3.3 建筑结构中的三种欺诈
        3.3.4 以材料和真实性为评判标准的建筑评判方式
        3.3.5 基于材料理性主义的哥特复兴建筑思想
    3.4 本章小结
4. “功能主义思想”与“材料理性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4.1 拉斯金建筑思想在现代建筑理论发展中的影响
        4.1.1 现代建筑理论发展中的代表思想举例
        4.1.2 对“功能主义”和“材料理性主义”的再认识
        4.1.3 对单纯的“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的批判
        4.1.4 拉斯金建筑理论对“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融合
        4.1.5 拉斯金“材料理性主义”之于巴黎美术学院建筑理性精神的“承上”关系
        4.1.6 拉斯金“功能主义”之于新艺术、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启下”关系
    4.2 拉斯金建筑思想在现代建筑实践发展中的影响
        4.2.1 指导与启发
        4.2.2 萃取与整合
        4.2.3 批判与延伸
5.结论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图表目录及出处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8)张朗工艺美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
        1.1.1 课题研究意义
        1.1.2 文献综述
    1.2 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课题研究思路
        1.2.2 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保障
2.张朗工艺美术思想形成的背景
    2.1 求学经历
    2.2 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经历
3.张朗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精神
    3.1 虚心求教于民间艺人
    3.2 坚持民间艺术应去粗取精
4.张朗工艺美术设计思想
    4.1 物尽其用,以民艺元素装修设计人民大会堂湖北厅
    4.2 博采古今众长,设计黄鹤楼装饰纹样
    4.3 结合时代背景与现实情境做设计
5.张朗工艺美术教育思想
    5.1 理论联系实践,紧跟时代参与教育改革
        5.1.1 建设民间美术研究机构,带领学生下乡
        5.1.2 推动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美术教育改革
    5.2 发掘民间美术,编着实用教材
6.张朗工艺美术思想的当代价值
    6.1 张朗对湖北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6.2 张朗工艺美术思想对当下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7.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城市工业遗存文化在展示空间的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框架
    本章注释
第二章 城市工业遗存文化与展示设计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城市工业遗存文化相关理论与概念研究
    第二节 展示设计的核心概念
    第三节 工业遗存作为展示空间使用的必然性
    本章注释
第三章 城市工业遗存文化中的人文情怀
    第一节 凝聚“工厂大院”的包容之美
    第二节 重生“都市乡愁”的工业记忆
    第三节 弘扬“自强不息”的工人精神
    本章注释
第四章 济南城市工业遗存文化厂区调查
    第一节 济南城市工业遗存的地理区位
    第二节 济南城市工业遗存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济南城市工业遗存单体建筑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营造思想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城市工业遗存文化展示设计策略
    第一节 城市工业遗存文化展示设计策略概述
    第二节 城市工业遗存文化展示设计策略研究基地选址
    第三节 文化地标策略凝聚“工厂大院”的包容之美
    第四节 融合共生策略重生“都市乡愁”的工业记忆
    第五节 理念重塑策略对“自强不息”工人精神的弘扬
    本章注释
结语
附录 图纸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10)巨野农民工笔绘画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注释
第一章 巨野农民画师特征研究
    第一节 农民画师的身份研究
    第二节 农民画师的生产特征
    注释
第二章 巨野农民工笔绘画生产形式研究
    第一节 画院模式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第二节 巨野农民工笔绘画产品特征
    注释
第三章 巨野农民工笔绘画产业的乡村振兴意义
    第一节 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意义
    第二节 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意义
    第三节 组织振兴意义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四、我和综合工艺美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对学龄初期儿童的蒙古族工艺美术传承方式探究[D]. 赵雅楠.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当代景德镇女性陶艺家群体研究[D]. 李小林.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
  • [3]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葫芦岛葫芦艺术研究[D]. 孙毅奇. 沈阳大学, 2021(10)
  • [7]约翰·拉斯金的功能主义思想和材料理性主义思想研究[D]. 迂狄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张朗工艺美术思想研究[D]. 方政.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9)
  • [9]城市工业遗存文化在展示空间的设计应用[D]. 律静.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1(02)
  • [10]巨野农民工笔绘画生产研究[D]. 于鑫超.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1(09)

标签:;  ;  ;  ;  ;  

我和综合工艺美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