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达洗剂治疗瘙痒症200例疗效观察

乐达洗剂治疗瘙痒症200例疗效观察

一、乐达洗剂治疗200例外阴搔痒症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美裕[1](2020)在《加味外利汤治疗湿热阻滞型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加味外利汤对湿热阻滞型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更有效的治疗肛门瘙痒症提供一种效果肯定、可推广的方法,缓解肛门瘙痒症患者症状,减少复发率及并发症,改善其生活质量。材料与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纳入60例肛门瘙痒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加味外利汤(大风子15g、木鳖子15g、白芷30g、白矾15g、蛇床子30g、地肤子30g、雷公藤15g)坐浴。对照组用派瑞松(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涂敷。分别记录首次就诊、疗程结束当天的肛门瘙痒程度、肛门局部专科检查情况、肛门瘙痒持续时长、肛门瘙痒发作频率、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疗程结束后,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治疗后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肛门瘙痒程度、肛门局部专科检查情况、肛门瘙痒持续时长、肛门瘙痒发作频率、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肛门瘙痒程度、肛门局部专科检查情况、肛门瘙痒持续时长、肛门瘙痒发作频率、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小于0.05,说明治疗组对湿热阻滞型肛门瘙痒症具有显着疗效;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在肛门瘙痒程度、肛门瘙痒持续时长、肛门瘙痒发作频率、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小于0.05,而在肛门局部专科检查情况、焦虑抑郁评分情况比较,P值均大于0.05。疗程结束后,两组各项评分积分情况对比: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肛门局部专科检查情况、肛门瘙痒发作频率、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比较,P值均小于0.05,而在肛门瘙痒程度、肛门瘙痒持续时长比较,P值均大于0.05。可知治疗组对肛门瘙痒程度、肛门局部专科检查情况、瘙痒持续时长、瘙痒发生频率、焦虑抑郁情况、皮肤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对照组对肛门瘙痒程度瘙痒持续时长、瘙痒发生频率、皮肤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对肛门局部专科检查情况、焦虑抑郁情况不具改善作用。可知加味外利汤整体作用优于派瑞松。疗效对比:治疗组中治愈病例有9例,显效病例有9例,有效病例有11例,无效病例1例;对照组治愈病例为5例,显效病例为6例,有效病例为14例,无效病例为5例,治疗组显效率为60%,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显效率为36.67%,有效率为83.33%,两组经秩和检验得P<0.05。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复发情况比较:对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患者进行2个月随访,其中治疗组29例,复发2例,对照组25例,复发7例,治疗组复发率为6.9%,对照组复发率为28%,经卡方检验得P<0.05。可知在远期复发症状控制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外利汤对湿热阻滞型肛门瘙痒症具有显着疗效,安全有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派瑞松。不仅缓解症状,还可减少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裴聪聪[2](2018)在《复方甘草油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gE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病是近来皮肤病临床治疗的一个发展趋势。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深入了解湿疹的病因病机理论及其外治法的历史沿革,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明确湿疹的病因病机特点进而实现有效的临床指导,提升临床疗效;通过观察复方甘草油对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gE水平的影响,探索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新途径,冀能为中西医内外结合治疗慢性血虚风燥型湿疹的道路建设上增砖添瓦,为患者提供一种更加简、便、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将2017年5月至2018年03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的患者进行筛选,从中选出与本课题入组标准相符合的慢性湿疹患者60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60例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复方甘草油组)和对照组(糠酸莫米松乳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每次使用适量,每日2次;治疗组则用复方甘草油(生甘草10g、蛇床子10g、苦参15g、黄芩10g、麻油300ml)外涂,每次适量,每日2次,两组均以治疗2周为1个疗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资料,将治疗前后EASI评分、瘙痒评分、总积分及血清IgE水平的变化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照分析,通过观察指标对比分析结果来评价对于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复方甘草油外用的治疗价值。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入组60例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研究过程中未出现病例脱落现象,最终完成病例数为60例。治疗前,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E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总评分以及血清IgE水平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P值均大于0.05,证明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结果对比分析显示:复方甘草油组和糠酸莫米松乳膏组的EASI积分、瘙痒症状评分、总积分及血清IgE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有所降低,组内比较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EASI积分、总积分的差值经统计学分析,复方甘草油组对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的降低幅度比糠酸莫米松乳膏组的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瘙痒症状评分、血清IgE水平治疗的降低幅度基本相同,P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对比,复方甘草油组总有效率为86.7%,糠酸莫米松乳膏组总有效率为60.3%,经统计学分析,P<0.05,复方甘草油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糠酸莫米松乳膏组。研究结论:通过本次临床研究表明,复方甘草油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具有一定的疗效,其有效性、安全性在本次研究中得到验证;复方甘草油在改善患者皮损严重程度及皮损面积方面明显优于糠酸莫米松乳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黎强[3](2016)在《艾参露洗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皮肤癣菌病主要是指亲角质蛋白的皮肤癣菌,主要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而引起的感染,简称癣。目前皮肤癣菌病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等。皮肤癣菌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皮肤科就诊病例中,皮肤癣菌病仅次于皮炎和湿疹,而在感染性皮肤病中发病人数及发病率皆居于首位。皮肤癣菌病在我国患病人数数以亿计。鉴于皮肤癣菌病自身的特点及危害,积极防治皮肤癣菌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然而,根据现代临床研究,采用化学药物来治疗皮肤癣菌病有易复发、对身体伤害大等弊端,而采用中药治疗癣症早有古方记载,如《仲景癣方》、《神坊草本》等。它们记载的共有药物如蛇床子、苦参、地肤子等来治疗皮肤癣菌病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艾叶作为我国民间最常用的一味中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的功效。故本研究旨在开发出一款纯中药制剂,用于各种皮肤癣菌病的预防及治疗。故本研究对蕲艾、蛇床子、苦参、地肤子中有效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筛选,采用现代工艺复配成艾参露之后,再对艾参露的质量标准及初步药效学进行了研究。提取工艺以提高各单味药活性成分得总提取率为目的,以各单味药的干膏得率和目标成分的含量为指标,以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等影响因素为考察对象,采用Box-Behnken design(BBD)设计响应面法筛选出各单味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考察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筛选出的工艺条件下,各单味药中活性成分的提取率的综合评分较高,且工艺稳定可行,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工业化大生产奠定基础。在制备方法研究中,对蕲艾提取物、蛇床子提取物、苦参提取物、地肤子提取物向乳化剂中的加入顺序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最佳的配制工艺。在质量标准研究之中,采用了多指标来对艾参露的质量标准进行控制。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艾参露制剂中的绿原酸、蛇床子素、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齐墩果酸及熊果酸进行了鉴别。利用原位预处理方法对艾参露制剂中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进行了处理,得出了分离度良好的薄层色谱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艾参露中绿原酸及蛇床子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在液相图谱中标示出来。采用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 C-MS)技术结合内标测定法对艾参露中桉油精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以上实验结果均表明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艾参露洗剂的质量控制依据。艾参露的初步药效学实验中,采用菌落计数法研究艾参露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的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艾参露对于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均有较明显的抑制效果。上述研究为艾参露制剂的制备、质量标准及后期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王志坚(Wong Chi Kin)[4](2016)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的应用规律,并与本草文献和《伤寒杂病论》内对黄柏之运用作比较,探索黄柏在应用规律和温病学派对伤寒之继承和发扬,总结黄柏之功效及运用原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正确地运用黄柏的依据。方法:以《临证指南医案》为基础,分析有关黄柏运用和含有黄柏的医案,对其病种、症状、证型、病程长短、就诊次数和各卷门中的应用、病机、望诊、舌诊、脉象、黄柏配伍、成方等,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整理相关数据,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黄柏的医案中,(1) 10卷中各卷都有应用黄柏的医案,但其应用次数不同,其中卷七应用最多,共应用26次,占应用总数的25.2%;其次是卷三,共应用21次,占应用总数的20.4%。(2) 62门中共有39门应用黄柏,应用频次最多的依次为淋浊、遗精、痿、痢、便闭、疝、虫、便血、痹等。(3) 绝大部分医案全程运用黄柏,共80则,占所有103则医案的77.7%。(4) 记载的诊次一般为1次,共占所有医案的66.0%。其次为2次,占15.5%。(5) 应用黄柏医案遍及8大现代医学系统,应用较多的系统依次为消化、运动、泌尿、生殖、神经、循环等,其中消化系统最多(34次,33.0%)。(6) 只有3次论及患者舌象情况,其中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各1次。(7) 全书合共有23处记载脉象。依次序出现次数最多为数脉, 其后为其他相兼脉,沉脉,弦脉,细脉,实脉,洪大脉,散脉,濡脉及革脉。(8) 最多见的证型为实证(多为湿热、热毒、心肝肠实火),近45%,而虚证(多为肝、肾单独或同时阴虚)稍多于虚实夹杂证(多为肾虚合并湿热,或心肾不交)(9) 根据《医学心悟》治病八法,除汗法和吐法外,其余下、和、温、清、消、补,六法都有医案记录。其中以清兼补法用最多。其后依次为清法,温补法,清和法,消法,清兼下法,消补法,温下法与补法。。(10)共有103条含黄柏组方,共采用四种剂型,其中采用汤剂69条,占67%;丸剂31条,占30%。(11)含黄柏的成方只有9条,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滋肾丸,共出现12次,占所有成方的31.6%;其次安胃丸7次,占18.4%。成方以丸剂多见,共出现30次,占78.9%;其次为汤剂,出现7次,占18.4%;散剂出现1次,占2.7%。(12)与黄柏配伍最多的中药依次是黄连、茯苓、知母、泽泻、熟地黄、白芍、川萆薛、生地、人参、肉桂、龟版(连同龟甲)、广皮、牛膝、山栀、青皮、茅苍术、川楝子、当归。配伍次数最多的是黄连,共28次,占4.1%。(13) 标记了7中炮制类型的黄柏,分别为:炒焦黄柏、炒黑黄柏、略炒黄柏、盐水炒黄柏、炒黄柏、黄柏、生黄柏。运用最多的是黄柏,共应用93次,占总数的90.3%。(14) 共有8处记载黄柏的用量,用量从5分到8两不等。结论:(1) 叶氏使用黄柏的医案多是一两剂药即对症取效,而且多在全程或前期就使用黄柏。疗效之显着,反映了叶氏辩证能力超群,或者揭示黄柏使用指征的把握其实并不困难。(2) 叶氏应用黄柏治疗的病症广泛,月.不同的炮制方法,能分治表里上、中、下三焦,或趋降其寒性,增加其疗效。但其主治仍离不开其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苦寒坚阴等。(3) 黄柏药性苦寒最善清化湿热,滋阴降火。故望诊中出现湿热蕴结(色黄、形膨、胀、肿)、湿热熏蒸蒙蔽清窍(色苍、神呆、迷、欲昏),叶氏承《神农本草经》之旨,认为黄柏善解湿热蕴结,可使湿去热走,燥湿而不伤阴。或阴虚火旺(形瘦)、虚火上炎(色赤)等证候是叶氏使用黄柏的指征,叶氏多次提及黄柏的潜阳、和阳功效。(4) 叶氏在医案中只有3次论及舌象。分别为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证明黄柏在炮制后,寒性趋降,但仍能保持其化湿特性。(5) 所有黄柏医案中未见迟脉、结代脉等脉象,笔者认为若遇寒邪凝滞证型不宜用黄柏。(6) 脾胃虚弱、肾阴阳两虚、或素体虚寒者,慎用黄柏,或师李东垣法配伍健脾胃药或师朱丹溪法配伍补肾药。叶氏不只是一味使用黄柏泻实火,解热毒,还用来清虚火、潜阳、和阳,黄柏祛湿,湿去热走而阳气归源。(7) 清补法之所以使用最多,这是由于这些医案中,都不是以黄柏作为主药的缘故。(8) 叶氏擅长使用黄柏与其它药味配伍,实现相须为用或制约温燥药药性。(9) 叶氏使用含黄柏的内服膏剂和酊剂,这种剂型创新值得后世借鉴和研究。(10) 叶氏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李东垣独创的滋肾丸,大胆创新性地使用滋肾丸治疗多种病症如肝风、遗精、淋浊、便闭、疝、诸痛等,并取得良效。叶氏安胃丸是在仲景《伤寒论》中乌梅丸化裁而来,体现了叶氏对经方的传承与创新。(11) 叶氏采用含黄柏成方时多选丸剂,表明其使用黄柏每次量少,且不入汤剂水提取药理成分,而以吞服为主的用药特色。(12) 叶氏认为黄柏炒制的辅料及程度如果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的疗效药性药理变化。(13) 叶氏使用黄柏量小效宏的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尹诗[5](2015)在《除湿愈肤汤治疗湿疹(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以及评价导师经验方除湿愈肤汤治疗湿疹(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5例,连续治疗4周,每周复诊1次。治疗组口服导师经验方除湿愈肤汤,对照组口服皮敏消胶囊,两组均外用肤痔清软膏。观察患者瘙痒情况、皮损面积、皮损严重度、EASI评分以及次症情况。对临床总有效患者,随访4周。并评价其总疗效、复发率以及安全性。结果:①因对照组1例脱落,最终完成观察者69例。②在总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EASI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④在瘙痒方面,对照组在第1、2周均优于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⑤在次症方面,治疗组在第2、3、4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在各周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仅在第4周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除湿愈肤汤治疗湿疹(湿热证)具有明显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麦国威(Mak Kwok Wai)[6](2014)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一、本研究探讨以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陈氏飞针进针手法及分级补泻手法,达到调理气血,调治脏腑经络。二、利用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表(EPQOLS)客观评价患者治疗后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变化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评价针刺后改善瘙痒症状的有效性,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及皮损疗效评分来评价治疗后皮损改善的情况。三、希望找出能缩短治愈时间,降低复发率,和减轻复发症状等安全可重复的有效方案。方法选择脾虚湿蕴型和阴虚挟湿型的慢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采用SPSS19.0随机分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穴位配合中药颗粒冲剂内服,对照组单纯中药颗粒冲剂内服,两组以EASI、EPQOLS、VAS、皮损疗效等作为检测疗效指标,治疗组针刺处方选用曲池穴、合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运用陈氏飞针迅速地刺入皮内,调整刺入深度与传统穴位刺入深度一致,在动留针阶段,以分级补泻中的平补平泻手法,再以导气手法加强针感,针尖朝向皮损的病灶或根据经络的迎随补泻,每5分钟运针1次,动留针时间30分钟,每周3次,连续治疗3周,并配合服用中药颗粒冲剂,方法与对照组同。对照组每天依据中医证候分型选择服用健脾除湿汤和滋阴除湿汤中药颗粒冲剂,将颗粒放在容器内,用合适温度的开水约200毫升冲服,每日一剂,连续服用3周。两组均配合皮肤常规护理,如保持皮肤的湿润,避免接触洗手液、清洁剂等日常清洁用品、沐浴洗手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等。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两组均需依从专责人员作问卷调查评分,客观地评估其疗效。结果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问卷,从皮肤的皮损表现,病者瘙痒的主观感觉和一些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分析检测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脾虚湿蕴型及阴虚夹湿型慢性湿疹的疗效。从有效控制瘙痒、改善皮损、优化生存质量等多方面说明其疗效的稳定性、重复性。研究结果证明针刺配合中药组(治疗组)与单纯中药组(对照组)两组均对慢性湿疹具有疗效,但两组比较,由于针刺配合中药的治疗方案可互补的关系,所以在各方面的疗效探讨均优于单纯中药组。通过本研究得出的结果:(Ⅰ)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Ⅱ)两组治疗前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在视觉模拟评分(VAS)、皮损疗效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ASI)评分、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EPQOLS)评分等方面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病情具有可比性。(Ⅲ)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在各研究指标中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具有可比性。(Ⅳ)两组在总有效率均超过60%,但治疗组中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进行统计检验后(P<0.05)说明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组中的改善瘙痒总有效率为96.87%、痊愈率为34.37%;皮损疗效评分总有效率为93.75%、痊愈率为25%;EASI评分总有效率为93.75%、痊愈率为50%。而对照组的改善瘙痒总有效率为86.68%、痊愈率为10%;皮损疗效总有效率为86.66%、痊愈率为10%;EASI有效率为86.66%、痊愈率为13.33%。对两组各时段视觉模拟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表明治疗2周后开始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EASI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表明在治疗1周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EPQOLS评分比较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治疗2周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在生理维度、心理维度评分比较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两组均在治疗后2周开始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社会维度上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治疗1周后开始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分析得出治疗组在病程上、治愈时间上、病情严重程度的改善上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方法优于对照组,在临床治疗该种方案可值得推广应用。结论一、本研究表明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证型和阴虚挟湿证型慢性湿疹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皮肤瘙痒、皮疹、皮损,以相对较短时间达到较好的疗效。二、针药并施的互补作用能弥补单一方法的限制,从整体的角度来调节改善患者病情,精神情绪、睡眠饮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是治疗本病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值得继作深入的研究和推广。三、针刺不管在阴虚挟湿证型,脾虚湿蕴证型,都能快速地减轻瘙痒,加强脾胃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病能力,使慢性湿疹趋向痊愈方向发展,皮损相对地较速愈合,可避免受到细菌等感染而使病情恶化。四、现代的医学模式已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意识到疾病的发生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由于慢性湿疹病患者常受到剧烈瘙痒、反复发作,因抓破肌肤而出现渗水,或出现红班丘疹苔癣样病变,干燥皮肤皲裂等表现。引致仪容受损导致心灵遭受损害的负性情绪、失眠、抑郁焦虑、自卑感加重的现象,在心理行为学上更容易以回避、屈服或产生不成熟防御方式的行为表现如投射、被动攻擎、潜意识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躯体化等心理防御方式。因而使患者在情感上、社会交际等容易产生受歧视的感觉。所以除在生理病理医学上的治疗外,也必须顾及一些心理行为上治疗。

叶晓声[7](2013)在《肛门瘙痒症发病特点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肛门瘙痒症(Peritus Ani, PA)是常见的肛门良性疾病,是肛肠科医生门诊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之一。其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方面,而保守治疗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可通过多种不同的保守疗法获得一定的疗效。在保守治疗中,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使保守治疗的效果更加突出,是目前中医治疗肛门瘙瘁症疾病研究中的重点之一。目的:比较不同因素对肛门瘙痒症发病的影响,总结其中的规律,为其治疗的适应症、个性化方案选择及预后提供临床证据。方法:本课题病源来自从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肛肠外科就诊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研究的肛门瘙痒症患者进行研究,最后纳入共49例,每例患者均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完成病例观察表填写,观察指标主要由年龄、性别、病程、学历、肛门瘙痒程度及睡眠情况等组成。使用SPSS13.0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检验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x2±s)进行统计,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精确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此次收集患者肛门瘙痒的发病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年龄方面:40岁以下及55岁以上患者数量较少,40岁至50岁患者数量较多,表明年龄可能与肛门瘙痒症的发病相关。男女病程比较:女性患者病程明显长于男性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辨证分型,统计显示湿热下注型肛门瘙痒症患者明显多于其余三种证型患者,可能与岭南地区湿热体质人群基数较多相关。饮食偏嗜方面,57.1%患者喜好辛辣油腻之品,提示饮食辛辣可能与肛门瘙痒症的发病相关。不良生活习惯方面,63.3%患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表明不良生活习惯可能是肛门瘙痒症的一个诱发因素。2.不同分组间临床症状方面比较,女性患者肛门瘙痒程度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睡眠质量比男性患者要差(P<0.05),说明肛门瘙痒症对女性患者生活的影响比男性患者大;不同年龄组间比较,40岁-55岁年龄组肛门瘙痒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睡眠质量亦比其他两个年龄组患者差,表明中年患者发生肛门瘙痒症时,症状比其他年龄组般较重(P<0.05)。结论:肛门瘙痒症是一个病理因素复杂、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肛门瘙痒的发病与众多因素相关,其中性别、年龄、饮食偏嗜与肛门瘙痒程度存在明显正相关,更年期与饮食辛辣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肛门瘙痒症;反之,年轻、饮食清淡人群中肛门瘙痒症的发生率则较低,发生肛门瘙痒症时其症状也较轻。

朱璐,刘俊峰,黄美兴,雷水生,张远红[8](2013)在《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清代《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疥疮,搔之不止。"此病还可仅限于下肢、腰部、会阴等处,以阵发性皮肤瘙痒为特征,短者数分钟即过,长者可达数小时,多于夜间发作而难以遏止,搔抓后可引起抓痕、血痴、皮肤肥厚及苔藓样改变。西医治疗此病效果不明显或疗效不巩固。目前许多研究显示中医中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显着,现将近年来有关

麻晓玲[9](2012)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中药经验方口服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证明穴位注射联合中药经验方口服治疗的有效性,从而为更深入地普及中医药治疗皮肤瘙痒症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1.临床资料本研究病例均来源于2010年4月至2011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42例,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治疗组予以中药经验方口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饭后服;同时配合维生素B1100mg2ml、维生素B12500μglml穴位注射治疗,注射的穴位为双侧足三里或双侧曲池任意一穴。对照组单纯口服中药经验方,服用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治疗以1周作为一个疗程,共计4个疗程。3.疗效性观察疗效标准:①主症:皮肤瘙痒的面积、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分别采取4级评分法(每级2分,无为0分,轻为2分,中为4分,重为6分);②次症:入夜尤甚、皮肤干燥、口干、心烦、大便秘结等进行评分,无为0分,有为2分;③继发皮损:抓痕、局部结痂、苔藓样变分别采取4级评分法(每级1分,无为0分,轻为1分,中为2分,重为3分)。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主症、次症、继发皮损积分变化情况。证侯疗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为证候疗效率≥95%;显效为证候疗效率≥70%,<95%;有效为证候疗效率≥30%,<70%;无效为证候疗效率<30%。研究在治疗后7天、14天、21天、28天两组病例总有效率的变化,对结果采用SPSS18.0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明确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情况。4.安全性观察详细记录研究期间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皮肤发生局部变化如脱屑、干燥、抓痕等,全身症状如出现头晕、呕吐、嗜睡或腹泻等都需记录,以评价此研究的安全性。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28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61%。两组间总有效率的比较分析,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于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后查血、小便、大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其结果均无异常变化。结论:本研究以维生素B1、维生素B12穴位注射联合中药经验方口服为治疗组,单纯中药经验方口服为对照组,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得出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中药口服对治疗皮肤瘙痒症有明显疗效,其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同时安全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为中医药在治疗皮肤瘙痒症上提供了有效、安全可靠的理论和临床依据。

贺文娟[10](2008)在《蛇床子有效组分止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蛇床子为伞形科蛇床属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L.)Cuss的成熟干燥果实,《神农本草经》记载“具有温肾助阳、祛风、燥湿、杀虫之功效,用于阳痿、宫冷、不孕、寒湿带下、湿痹腰痛;外治外阴湿疹,阴道炎”。临床多外用为主,为治疗多种皮肤疾病的最常用药之一,尤其是对皮肤瘙痒症疗效显着。在许多治疗瘙痒症的外用复方中,蛇床子亦为主药,民问外用方剂中常用于抗真菌、抗病毒、驱虫及治疗湿疹和阴道瘙痒等。为进一步评价蛇床子的止痒有效组分,阐述其止痒的作用机制,我们进行了以下的研究。1.文献研究:本文对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总结了中医药对皮肤瘙痒症的研究进展及中药药效学的研究思路。2.实验研究:通过药效学、毒理学和离体回肠等实验方法对蛇床子有效组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蛇床子可显着提高磷酸组织胺对豚鼠的致痒阈;能减少右旋糖酐诱发小鼠因皮肤瘙痒而搔抓的次数,能降低小鼠皮肤瘙痒持续时间;能对抗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及抑制由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诱发的小鼠迟发超敏反应;对组胺引起的离体回肠平滑肌收缩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外用未发现皮肤过敏反应,对豚鼠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停药后皮肤刺激性反应可完全消退。提示蛇床子有抗组胺、抗炎、抗变态反应止痒的作用,且外用比较安全。

二、乐达洗剂治疗200例外阴搔痒症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乐达洗剂治疗200例外阴搔痒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外利汤治疗湿热阻滞型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及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中止试验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统计原则
    3 研究方案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评估
        3.5 治疗后2个月复发评定标准
        3.6 统计方法
    4 病例资料分布
        4.1 性别
        4.2 年龄
        4.3 治疗前各项评分积分情况
结果
    1 治疗后各项评分指标积分情况
    2 疗效对比
    3 2个月复发情况对比
    4 安全性对比
讨论
    1 中药坐浴治疗肛门瘙痒症的机制
        1.1 中医学对肛门瘙痒症的认识
        1.2 西医学对肛门瘙痒症的认识
        1.3 本研究对象的选择
        1.4 派瑞松(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作用及原理
        1.5 中药坐浴的原理及作用
    2 药物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作用分析
    3 临床疗效评价
    4 药物安全性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复方甘草油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gE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1 概念及分类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治疗现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湿疹的认识
        1 湿疹的命名
        2 湿疹的病因病机
        3 湿疹的中医治疗概况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价指标
        2.4 安全性观测及注意事项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疗前两组一般病例资料统计
        3.2 治疗后与治疗前数据对比分析
        3.3 脱落病例
        3.4 不良反应
    4 小结
    5 讨论
        5.1 对湿疹的认识
        5.2 中医对慢性湿疹血虚风燥型的理解
        5.3 中药外治法治疗湿疹的优势
        5.4 复方甘草油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的可行性分析
        5.5 对照组糠酸莫米松选择的依据
        5.6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5.7 研究结果分析
        5.8 本病的治疗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个人简历

(3)艾参露洗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艾参露各单味药提取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艾参露的制备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第三章 艾参露的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艾参露的薄层色谱鉴别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第二节 艾参露中绿原酸和蛇床子素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艾参露中桉油精含量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第四节 艾参露制剂的质量标准草案
第四章 艾参露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结语与创新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已发表论文
致谢

(4)《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临证指南医案》相关研究进展
        1.1.1 《临证指南医案》中单味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1.1.2 《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某病用药规律的研究进展
    1.2 黄柏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地道沿革
        1.2.2 分布
        1.2.3 性状
        1.2.4 炮制
        1.2.5 性味归经
        1.2.6 功效主治及相关论述
        1.2.7 现代应用
        1.2.8 张仲景对黄柏的方证研究
        1.2.9 近代名老中医对黄柏用药的体会
        1.2.10 黄柏配伍研究进展
        1.2.11 黄柏药理研究进展
        1.2.12 黄柏安全性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资料来源
        2.1.2 研究对象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步骤
        2.2.1 分析黄柏的药性与功效
        2.2.2 分析黄柏在经方中的应用
        2.2.3 筛选医案
        2.2.4 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
        2.2.5 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黄柏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2.3.2 黄柏在各门中的应用情况
        2.3.3 黄柏在病程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
        2.3.4 医案中患者的就诊次数
        2.3.5 所论述症状在现代医学系统中的分类情况
        2.3.6 医案中所论述望诊的情况
        2.3.7 医案中所论述舌象的情况
        2.3.8 医案中所论述脉象的的情况
        2.3.9 含黄柏医案的证型及脏腑虚实分布情况
        2.3.10 医案选用的治法分布情况
        2.3.11 含有黄柏的成方
        2.3.12 黄柏成方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2.3.13 各门中含黄柏成方应用的情况
        2.3.14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门中详细应用情况
        2.3.15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不同证型中的详细应用情况
        2.3.16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阴阳辩证中的应用情况
        2.3.17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脏腑中的应用情况
        2.3.18 含有黄柏组方的剂型分布
        2.3.19 与黄柏配伍的药味及其频次
        2.3.20 各种炮制黄柏的运用情况
        2.3.21 各种黄柏的用量统计
第三部分 讨论
    3.1 黄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各卷、门、系统应用的分析
    3.2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病证虚实、病位、病机与治则、治法的分析
    3.3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望诊的分析
    3.4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切诊的分析
    3.5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病程及就诊次数的分析
    3.6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成方及其在卷门中分布情况的分析
    3.7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组方剂型的分析
    3.8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与药味配伍的分析
    3.9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炮制种类的分析
    3.10 经方与《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用量的对比分析
    3.11 黄柏的药用忌宜
第四部分 结语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附录
第七部分 致谢

(5)除湿愈肤汤治疗湿疹(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与剔除标准
        2.6 中止研究标准
        2.7 研究方法与设计
        2.8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2.9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与分析
        3.1.1 两组总疗效比较
        3.1.2 两组EASI疗效比较
        3.1.3 两组瘙痒疗效比较
        3.1.4 两组次症疗效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与分析
        3.3 随访情况
        3.4 不良反应情况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概述
        4.2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概述
        4.3 湿热证的认识
        4.4 研究使用的中成药与外用药
        4.5 除湿愈肤汤的组方分析
        4.6 导师治疗湿疹的临床经验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一)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湿疹的历代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及治疗
        1.3 外治法
        1.4 其他治法
    2.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研究
        2.1 发病机制研究
        2.2 治疗
    参考文献(二)
致谢
附录一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临床观察表
附录三 随机数字表
附录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湿疹的定义
    第二节 慢性湿疹发病的流行病学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湿疹的成因探讨
        一、从免疫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二、从细菌、真菌致敏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三、从食物致敏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四、从日常生活接触物质致敏源探讨发病机理
        五、从机体的遗传、生理、疾病因素诱发该病的机制
    第四节 现代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一、西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二、西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第五节 古代医家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治疗
        一、古代医家对湿疹的外因描述
        二、古代医家对湿疹的内因描述
        三、古代医家对湿疹定名
        四、古代医家对局部湿疹定名
    第六节 慢性湿疹的中医药进展
        一、中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二、中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三、中药内服联合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第七节 现代名医专家对慢性湿疹治疗用药经验
    第八节 民族药物治疗慢性湿疹概况
        一、民族药物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二、民族药物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第九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进展
        一、中药内服联合西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二、中药内服西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三、中药内服外用联合西药外用概况
        四、中药西药联合外用概况
        五、中药内服联合西药内服配合外用西药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六、单纯药物注射、静脉点滴及联合中西药治疗概况
        七、单用物理治疗、理疗联合中西药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第十节 针刺、针灸联合和其它治疗概况
        一、传统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二、叩刺拔罐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三、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四、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五、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六、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第十一节 选用方药、针刺穴位的依据
        一、滋阴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报导
        二、健脾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报导
        三、治疗慢性湿疹针刺穴位的临床疗效报导
    第十二节 立题依据
        一、选择患者属于阴虚挟湿证型和脾虚湿蕴证型的依据
        二、选择滋阴除湿汤和健脾除湿汤的依据
        三、选择EPQOLS量表依据
        四、选择针刺的依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临床研究
        一、病例临床资料
        二、诊断标准
    第三节 疗效评估
        一、视觉模拟评分法
        二、皮损疗效评价
        三、皮损情况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计分
        四、问卷评价采用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
    第四节 实施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案
    第五节 观察方法
    第六节 临床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第七节 技术路线图
    第八节 研究结果
    第九节 讨论
        一、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二、皮损评分和EASI指数评分比较
        三、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
        四、皮肤屏障的生理功能与慢性湿疹的关系
        五、皮肤瘙痒的分型和机制
        六、中医止痒的研究进展
        七、治疗慢性湿疹运用针刺止痒的机制
        八、选用穴位对治疗慢性湿疹的有关研究文献报导
        九、临床结果
        十、临床治疗的体会
    第十节 本研究的存在问题和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7)肛门瘙痒症发病特点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肛门瘙痒症的病因病理
        1.1.1 原发性肛门瘙痒
        1.1.2 继发性瘙痒
    1.2 肛门瘙痒症发病的原因
        1.2.1 祖国医学对肛门瘙痒症病因的认识
        1.2.2 现代医学对肛门瘙痒症病因的认识
    1.3 肛门瘙痒症的治疗
        1.3.1 现代医学对肛门瘙痒症的治疗方法
        1.3.2 中医治疗
    1.4 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搜集与分析 #]0
        2.1.1 资料来源
        2.1.2 目标疾病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剔除标准
        2.1.7 终止研究标准
        2.1.8 病例资料归类分析
    2.2 统计分析
        2.2.1 数据录入与管理
        2.2.2 数据分析
    2.3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4.1 性别分布
        2.4.2 年龄分布
        2.4.3 病程
        2.4.4 学历
        2.4.5 饮食偏嗜情况
        2.4.6 不良生活习惯
        2.4.7 中医辨证分型情况
        2.4.8 合并病情况
        2.4.9 肛门瘙痒发作时间
        2.4.10 睡眠质量
        2.4.11 不同性别肛门瘙痒症状分级比较
        2.4.12 不同性别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情况
        2.4.13 不同年龄组肛门瘙痒症状分级评分
        2.4.14 不同年龄组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2.5 结论
    2.6 讨论
        2.6.1 研究目的
        2.6.2 研究结果分析
        2.6.3 影响肛门瘙痒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辨证治疗
    2.1 血热型
    2.2 血虚型
    2.3 血瘀型
    2.4 风 (湿) 热浸淫型
    2.5 风寒外袭型
    2.6 肝肾阴虚型
3 经验复方
4 外治法
5 讨 论

(9)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1.4 两组患者治疗前积分比较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2.3 注意事项
    3 临床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3.2 不良情况
    4 统计学处理
诊断标准
    1 诊断标准
        1.1 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分型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评定方法
        4.1 证候疗效率
        4.2 疗效判定
结果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皮肤瘙痒症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皮肤瘙痒症的认识
    3 经验方的临床疗效
    4 经验方的中医组方及原理分析
    5 经验方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6 穴位注射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分析
    7 穴位注射在皮肤科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蛇床子有效组分止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蛇床子的现代研究进展
        1.化学成分
        2.药理作用
        3.临床应用
        4.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现代医学关于皮肤瘙痒症的研究
        2.中医药对皮肤瘙痒症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蛇床子药材的显微鉴定和有效组分的提取
        1.蛇床子药材的显微鉴定
        2.蛇床子有效组分的提取
    第二节 止痒药效学和机制研究
        1.蛇床子有效组分对磷酸组胺致豚鼠皮肤瘙痒的影响
        2.蛇床子有效组分对低分子右旋糖酐诱发小鼠全身皮肤瘙痒的影响
        3.蛇床子有效组分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4.蛇床子有效组分对2,4-二硝基氯苯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5.蛇床子止痒有效组分对组胺兴奋离体回肠的影响
    第三节 皮肤毒理学研究
        1.皮肤刺激实验
        2.皮肤过敏实验
    第四节 讨论
        1.从药效学实验入手进行考察
        2.蛇床子止痒有效组分的作用机制研究
        3.蛇床子皮肤毒理学实验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评价
        2.1 本研究的成果
        2.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一、附图
        附图1:蛇床子药材的显微鉴定结果
        附图2:皮肤刺激实验豚鼠照片
        附图3:皮肤过敏实验豚鼠照片
    附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乐达洗剂治疗200例外阴搔痒症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外利汤治疗湿热阻滞型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研究[D]. 陈美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复方甘草油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gE水平的影响[D]. 裴聪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3]艾参露洗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黎强.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4]《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D]. 王志坚(Wong Chi Ki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5]除湿愈肤汤治疗湿疹(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尹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5)
  • [6]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D]. 麦国威(Mak Kwok Wa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7]肛门瘙痒症发病特点的相关研究[D]. 叶晓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4)
  • [8]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 朱璐,刘俊峰,黄美兴,雷水生,张远红. 陕西中医, 2013(01)
  • [9]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D]. 麻晓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02)
  • [10]蛇床子有效组分止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贺文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乐达洗剂治疗瘙痒症20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