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近地表大气尘埃地球化学特征

成都近地表大气尘埃地球化学特征

一、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刘睿,黄艺,王丽,李祥,赵浩任[1](2019)在《西南典型矿业城市土壤及近地表大气尘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以攀枝花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攀枝花市为研究区域,分别采用富集因子法、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和单因子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有针对性地对土壤和近地表大气尘中As,Cd,Cr,Cu,V,Zn和Ni七种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攀枝花宝鼎煤矿区和攀钢片区土壤及近地表大气尘中的重金属含量较高,均超过四川省土壤背景值。富集因子指数分析表明,研究区重金属污染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污染也较为严重,其中Zn和Cd的富集情况较为显着,Cd,V,Zn,Cu为主要污染因子。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结果表明,在各元素中,绝大多数元素处于轻微生态危害,Cd 8个点位处于强生态危害,7个点位处于很强生态危害,处于中等生态危害的占5%,处于强生态危害的占47%,处于很强生态危害的占41%,土壤中Cd元素的潜在生态危险最高,其余元素处于轻微生态危险状态。单因子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析结果表明,Cd,Cr和Ni元素在宝鼎煤矿区和攀钢片区都存在重度污染,Cd(7.70),Cr(3.38),Cu(4.49),V(3.62),Zn(3.68)和Ni(5.80)存在重度污染,As(2.07)存在中度污染。

李杰,施泽明,高琴,倪师军,张成江,李世勇[2](2012)在《我国城市地球化学热点领域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指出城市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运用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研究城市及城市群的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大气及其降尘、生物等环境体系中化学元素和部分有机物的分布、演化、环境作用及健康效应,区分污染源,对未来环境演变趋势作出预警并给出治理方案。我国城市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态环境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城市环境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估)、城市生态环境对人体的健康效应、城市隐伏活动断层的地球化学探测、城市地球化学系统的调控等领域,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施泽明,倪师军,张成江,阚泽忠,葛良全[3](2012)在《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地球化学基线》文中研究说明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空间分布显示,经济区中东部高于西部,北部高于中南部,重工业城市高于综合性城市和旅游城市,工矿影响区元素含量总体偏高,人口密集的平原区高于山区。通过标准极限方法确定了近地表大气尘中元素的"极限浓度",以低于"极限浓度"值统计确定了地球化学基线值:As为28.6mg/kg、Hg 0.63mg/kg、Cd 2.94mg/kg、Cr110mg/kg、Pb 281mg/kg、Ni 32mg/kg、Zn 535mg/kg。近地表大气尘中元素地球化学基线与区域地质背景和矿产开发有关,矿业活动、工业活动及居民生活是造成近地表大气尘中人为扰动元素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

邵丽娟[4](2010)在《成都市城郊汞污染与农副水产品质量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汞作为全球性污染物倍受关注,农副水产品中的汞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体,会引起汞中毒,危害人类健康。论文依托四川省科技厅项目“成都市汞污染与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07JY029-028)、“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60616020)”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经济区城市生态地球化学评价”(200314200015)联合资助,通过典型水产品鱼、蔬菜中汞的分析研究,对成都市城郊水产品和蔬菜中汞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合水、水系沉积物、大气尘中汞含量的对比,探讨了环境中汞的循环。取得主要认识如下:水产品:对照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鱼肉中汞含量(300ng/g)和甲基汞含量(200ng/g),鱼肉中汞和甲基汞的含量均未超标;同一鱼中甲基汞含量和汞的含量成正相关;空间上,成都市城郊鱼中汞和甲基汞总体呈现:东部>西部>南部;不同鱼类中汞和甲基汞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鲶鱼>鲫鱼>鲤鱼>草鱼,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鱼肉中汞含量高于鱼内脏。蔬菜:对照质量标准相比,韭菜部分超标,红油菜全部超标,莴笋叶部分超标。大白菜、萝卜、莴笋茎和红薯汞含量均在安全范围内。茎叶类蔬菜对汞等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总体上高于块茎类蔬菜。成都市农副水产品安全性跟周围环境密切相关。

施泽明,倪师军,张成江,谭晓莲,高志友[5](2010)在《基于元素毒性赋值的模糊数学环境质量评价——以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根据元素毒性的大小进行权重赋值,对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进行地球化学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城市中,成都、乐山、眉山的大气环境质量较好,处于一级清洁级别;眉山、雅安的大气环境质量处于二级安全级别;德阳的大气环境质量已经处于三级警戒级。不同地区中,绵阳和眉山的大气环境质量较好,处于一级清洁级别;德阳和雅安处于二级安全级别,成都和乐山处于三级警戒级。

蒋实,张成江,徐争启,徐进勇[6](2010)在《攀枝花市大气降尘的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表明运用ICP-MS和ICP-OES分析了攀枝花市不同时段不同地点大气降尘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并对大气降尘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攀枝花市大气尘中As、Co、Mn、Pb、Ti、V的含量,与四川省其他城市相比均偏高,Zn的含量相对较低;②Cd、Mn、Pb主要分布在冶炼区和石灰石矿区,Co、Cu、Ti主要分布在石灰石矿区,Cr和V主要分布在冶炼区,As在仁和河富集较为富集,Zn集中在排土场附近,Fe集中在冶炼区和煤矿区;③除Pb外,其余十种元素旱季含量基本都高于雨季,而雨季Pb的含量却明显高于旱季。通过主成份分析,得出了在攀枝花市大气降尘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主要为矿山污染和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

谭晓莲[7](2009)在《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地表大气尘是采集于人的平均呼吸高度(1.5~2米处)的较长时间累积的地表扬尘和大气颗粒物的混合物。目前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雅安、乐山、绵阳、德阳、眉山六个地区)近地表大气尘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化学组成、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矿物组成、形貌特征及源解析等方面;在分区研究上,多以传统行政分区、或地貌单元划分,而根据元素地球化学性质不规则分区的研究还未涉及。论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四川省成都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编号200314200015)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中重金属元素的分配规律及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060616020),以成都经济区区域环境和经济区内以成都市主城区为例的典型城市环境中的近地表大气尘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区域和典型城市近地表大气尘的元素地球化学分区及其理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适合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元素地球化学分区,但因研究区域的不同而降维方法不同。成都经济区是在R型聚类基础上提取Si、Al、Na、Ca四大造岩元素和五毒元素为Q型聚类变量,既未造成原有地球化学典型特征信息的丢失也达到了降维目的,Q型聚类可直接将样品聚为六大类;而成都市主城区是典型的综合城市环境,人为扰动强,R型聚类不能明确划分各元素组合,因此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主因子降维,再以各主因子得分为新的综合变量Q型聚类,将样品分为四大类。这种方法可以快捷的达到分区目的,且是根据近地表大气尘的元素地球化学性质来分类,避免了定性划分的随意性。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结果显示,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可分为Ⅰ~Ⅵ个区域。Ⅰ区位于盆地边缘,为山区;Ⅱ区范围与四川东部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带大体一致,为低山丘陵区;其余集中在成都平原,与整个研究区的地貌分区基本一致。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分为商业和居民生活区、三环路环带区域、东郊工业区以及黄田坝和琉璃场工业区四个区域,与成都市城市功能分区基本一致。山区和城市近地表大气尘中小粒径含量不同。山区的近地表大气尘中粒径小于20μm的体积百分含量为72.61%,其中PM10含量高达37.61%;而成都市区的含量为50.46%,PM10含量为23.41%,低于山区的细粒径颗粒物含量水平。空间分布上,整个经济区规律较好:可吸入颗粒物(PM10)、20μm~30μm和粒径大于50μm的大气尘分布较为均匀,10μm~20μm的大气尘中北部高于南部, 30μm~50μm的恰好相反,而成都市主城区各粒径段的近地表大气尘在空间上以点源分布为主。可能是城市人为扰动较大,地表扬尘贡献较多所致。成都经济区和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的矿物组成有所不同,表明其物质来源的差异。成都经济区和成都市城区近地表大气尘中均含有石英、长石、粘土矿物、石膏、方解石、白云石等。石英和长石的含量之和在成都经济区为56.59%,而在成都市的高达71.65%,粘土矿物在二者上差别不大,也说明成都市的地表扬尘贡献多。成都经济区石膏、方解石、白云石来源与地质背景有关,而成都市的则与工业烟尘或建筑扬尘有关。通过富集因子源解析得出成都经济区及成都市城区近地表大气尘中造岩元素及稳定元素如SiO2、Al2O3、Na2O、Mn等源于本区或邻区的表土,而Hg、Cd、Se、Pb等元素主要受矿业开发、汽车交通、居民生活等人为活动的影响。

李奕霖[8](2009)在《成都经济区居民呼吸道疾病与大气尘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呼吸道疾病已连年列成都市居民死因首位。文献调查发现,成都市肺癌发病率年增长高达44%,此现象可能与大气污染有关。对呼吸道疾病与大气污染的相关性研究目前大都集中于大气中简单氧化物和大气颗粒物颗粒本身上,对大气颗粒物上元素的健康效应研究较少。本文依托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子课题《四川省成都经济区城市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200314200015)》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中重金属元素的分配规律及机理研究(20060616020)》,专题研究居民呼吸道疾病与大气尘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大气颗粒物中的元素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可能是导致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本文选择在成都经济区,将大气环境地球化学原理与方法应用于居民健康效应研究,寻找呼吸道疾病的元素起因。本文以近地表大气尘样品代表大气颗粒物,以肺癌和儿童哮喘代表居民呼吸道疾病,测试各个区域大气尘的元素含量(共测试20余种元素),同时统计各区域呼吸道疾病入院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大气颗粒物元素含量”和“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之间的相关性。宏观上,对整个成都经济区进行研究,比较各地区大气颗粒物元素状况和呼吸道疾病发病状况,发现重金属富集大的区域呼吸道疾病发病高;微观上,在成都市区按每平方公里设置网格,统计网格内的大气尘元素含量和呼吸道疾病入院率,通过多元回归计算各元素浓度与呼吸道疾病入院率的相关程度,结果显示,各网格中元素含量与肺癌入院率的回归结果较好,与儿童哮喘回归结果较差,Hg与两种呼吸道疾病的相关系数都最高。在以上结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大气尘粒径分析和大气飘尘元素分析、人发元素分析、元素的致癌性检验等方法,进一步验证重金属元素与肺癌的关系:首先,证实可以用近地表大气尘元素含量代表大气颗粒物元素含量。由于近地表大气尘是粗微粒,大气颗粒物是细微粒,对近地表大气尘做了粒径分析,确认其中有细微粒的成分,证实近地表大气尘与大气颗粒物有物质上的联系。为了检验近地表大气尘和大气颗粒物的元素相关性,本文在成都市区采集了大气飘尘样品13件,测试元素Hg含量,与相同位置近地表大气尘中Hg元素含量对比,发现两者的元素分布是一致的,说明用近地表大气尘元素含量代表大气颗粒物元素含量的方法是可信的。其次,根据元素富集程度和居民健康情况的不同,在全经济区范围选取4个重点地区,采集居民人发样品,并采取肺癌确诊患者的人发,分析其中9种元素含量,揭示居民体内元素赋存状况。一方面,对比地区间大气尘重金属元素含量和居民人发元素含量;另一方面对比肺癌患者和普通人群人发元素含量。来验证大气的元素赋存是否影响居民体内元素赋存,肺癌发病与否是否伴随体内元素含量的差异。第三,对前文中发现的与肺癌有关的元素进行致癌性检验,分作两个子实验。一是选择元素Hg,以甲基汞为受试物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致突变实验,推断Hg的致癌性。二是由于烟草是已知导致肺癌的因素,采用一种新方法进行烟草燃烧过程11种元素迁移状况的研究,探究与肺癌有关的元素在吸烟过程中以多大比例转移进入气相,从而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同时有机物燃烧是向大气排放重金属的重要途径,选择烟草作为有机物样品进行燃烧过程的元素气固分配比实验,还可揭示哪些元素容易向大气富集。本文取得如下结论:(1)将大气元素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居民呼吸道疾病的元素起因研究,发现近地表大气尘中有约17%的细粒子能随呼吸进入呼吸道深处,并在人体存留,发挥健康效应。定性分析和定量的多元回归计算均表明大气中的Hg、Cd、Pb、As等重金属元素与肺癌发病存在相关性,后续实验认定大气颗粒物中的Hg元素是导致肺癌的原因之一。(2)实地调查数据显示,在成都经济区范围内大气颗粒物中Hg、Cd、As、Pb等元素的富集程度高,分别达到上地壳克拉克值的58倍、35倍、20倍、17倍,这与该地区肺癌、儿童哮喘两种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平均年增长约20%的情况相对应。其中,德阳元素富集最大,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最高;而眉山元素富集最小,呼吸道疾病发病最低。说明大气颗粒物中的元素确实对健康造成影响。(3)居民人发中元素含量与环境中大气颗粒物元素含量存在对应关系,肺癌组与对照组人发中元素Hg含量存在差异,P<0.05。(4)致突变毒理实验表明甲基汞很可能是一种致癌物,香烟燃烧元素气固分配比实验也表明烟草燃烧过程中约90%的Hg元素迁移进入气相,Hg可能是吸烟致癌的又一原因。综合以上结论,本文认为,大气中以Hg为代表的Hg、Cd、Pb、As等元素可能是导致肺癌的起因之一,与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有一定的联系,这些元素通常都被划入重金属范畴。降低这些元素在大气中的赋存可能是防治居民呼吸道疾病的途径之一。

徐争启[9](2009)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区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提出由于矿山环境问题及表现形式不同,硫化物型矿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而氧化物型矿山由于不产生酸性矿业排水(AMD)等明显的环境问题,人们对氧化物型矿山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研究程度较浅,但氧化物型矿山产生的环境问题和潜在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视。本论文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5BA901A03)和国际合作项目(2005DFA20900)支持下,选择我国着名的氧化物型矿山——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作为研究对象,以矿区不同环境介质作为研究载体,采用ICP-MS、ICP-OES等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矿业活动过程中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植物等矿山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取得了以下成果:(1)对重金属在矿区水—悬浮物—水系沉积物系统中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水体重金属含量很低,悬浮物及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较高;Cu、Zn、Co、Ni、Fe、As在悬浮物中的含量高于沉积物,Pb、V、Ti、Cr在沉积物中的含量高于悬浮物;分配系数反映活动性最强的是Hg,其次为As和Ni,Ti最不活泼;从沉积物形态分析结果来看,攀枝花矿山水系沉积物中Ti最稳定,V、Cu、Cr较稳定,Zn、Mn、Co、Ni较活泼;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发现水系沉积物中大多数重金属元素都发生了中度和重度污染,其中Cu、Co、V和Ti受到重度污染以上,从潜在生态指数来看,所有点均为轻微生态危险,总体上矿区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不高,对环境的影响有限。(2)通过土壤与水之间钒的分配系数实验、渗透实验、土壤中钒的迁移实验以及土壤中钒的化学形态分析,研究了土壤中钒的地球化学活动性、迁移特征。通过实验分析了钒在土壤中的各种参数及特征。等温吸附曲线表明,壤土对钒的吸附能力最强,砂土对钒的吸附能力较差,特定的温度区间和Kd值呈正相关关系。pH值对分配系数在壤土和砂土两种类型土壤的变化趋势一致。不同类型土壤中渗透系数不同,砂土的吸附系数明显高于壤土。土壤中残渣态钒占总钒的绝大多数,表明钒在土壤中是不活泼的。(3)研究了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土壤中各重金属以采矿场和排土场为中心分布;元素在剖面上的变化总体上仍是表层高于下层;通过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则被分为两类:Zn、Cd、Pb、Hg、As和V、Co、Ti、Cu、Ni、Cr、Mn,不同区域采集样品,重金属相互关系及聚类结果不同,其原因可能与采样点土壤类型及性质有关,也可能由不同区域人为污染程度不同引起;通过对土壤中重金属进行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表明所测定的攀枝花矿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大多数都发生了中度和重度污染,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来看,仅有一个点为很强生态危害,总体上矿区土壤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不高。(4)研究了攀枝花矿区及矿业活动区两类大气尘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攀枝花矿业活动区大气降尘和近地表大气尘中重金属的含量很高,特别是V、Ti、Fe等与攀枝花矿业活动有关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别高,是成都经济区其他城市的数倍到十余倍。近地表大气尘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研究表明,Cu、Pb、Zn、Co、Ni、Mn等6种元素的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含量较高,对环境有重要影响;V、Cr对环境影响较小;Ti元素残渣态占了99%以上,对环境影响很小。近地表大气尘的粒度和矿物学研究表明,近地表大气尘的粒度很细,大都在80um以下,主要集中在20-50um,个别点在20um以下;矿物成分总体上以石英为主,其次为长石和石膏,再其次为碳酸盐矿物。(5)研究了不同区域树芯年轮样品中的重金属特征。结果发现树芯年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矿区重金属的污染变化,不同区域树芯年轮重金属与该区域的矿业活动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对比,发现树芯年轮中重金属与根系土呈显着正相关。发现树芯中的元素不仅仅来自土壤,还有可能来自于大气沉降等途径。(6)分析了不同介质中重金属的相互关系及重金属的来源、存在形式和转化关系。矿区不同介质中的重金属有两方面的来源:一是来源于含重金属的基性超基性岩石的自然风化,二是由于人为对钒钛磁铁矿的开采、选矿和冶炼等矿业活动,其中矿业活动是重金属的最主要来源。矿区不同介质中重金属的存在形式不同,大部分重金属元素主要存在于矿物晶格中,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部分元素有机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所占比例也较高。矿区不同介质中重金属的活化及迁移过程以物理活化和物理迁移为主。在自然因素下重金属与其他所有元素一样有相同的转化关系,即通过风化作用与沉积作用在岩石—土壤—水体及植物之间转化与循环。在人为因素下,在矿业活动的不同阶段重金属通过废气(扬尘与废气)、废液(废水)、固体废弃物(废渣、废石、尾矿)在土壤、大气、水体、植物之间进行转化与循环。(7)对比了硫化物型矿山和氧化物型矿山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氧化物型金属矿山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氧化物型矿山与硫化物型矿山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最大的不同是硫化物型矿山环境介质中亲铜元素含量远高于氧化物型矿山,氧化物型矿山最大的污染是大气尘重金属污染,硫化物型矿床最大的污染是酸性矿业废水污染。相同点是,无论氧化物型矿山还是硫化物型矿山,重金属的形态特征相似。

谭晓莲,施泽明,张成江,倪师军,罗改[10](2008)在《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研究》文中认为将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通过多元统计的方法进行功能分区,可分为商业和居民生活区、三环路环带区域、东郊工业区、黄田坝和琉璃场工业区4个区域。源解析结果显示,商业和居民生活区的主要污染源是交通扬尘和城市生活垃圾尘;三环路环带区域近地表大气尘尘源是土壤风沙、燃煤、燃油和冶金;东郊的主要尘源是冶金和燃煤;黄田坝和琉璃场工业区近地表大气尘的主要排放源是冶金尘、污水和土壤。

二、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典型矿业城市土壤及近地表大气尘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以攀枝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域概况
2 实验部分
    2.1 样品采集
    2.2 样品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土壤与近地表大气降尘重金属分布规律
    3.2 富集因子法对土壤及近地表大气尘污染评价
    3.3 基于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的污染评价
    3.4 基于单因子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的污染评价
4 结论

(2)我国城市地球化学热点领域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地球化学的概念
2 我国城市地球化学热点领域研究进展
    2.1 城市群生态系统工程及总体规划
    2.2 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及治理
        2.2.1 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
        2.2.2 城市环境多环芳烃分布及行为
        2.2.3 地球化学工程学在城市环境污染中的应用
        2.2.4 特定地球化学条件下的模拟实验研究
        2.2.5 新理论模型的提出及应用
    2.3 城市生态风险评价及预警
    2.4 城市隐伏活动断层地球化学探测方法与技术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4 未来发展趋势

(3)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地球化学基线(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品采集和处理
    2.2 样品分析
3 结果和讨论
    3.1 统计分析
    3.2 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
    3.3 地球化学基线
    3.4 影响地球化学基线的因素
        3.4.1 自然地质条件
        3.4.2 人类活动
4 结论

(4)成都市城郊汞污染与农副水产品质量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产品中的汞污染研究现状
        1.2.2 植物中汞污染研究现状
        1.2.3 土壤中汞污染研究现状
        1.2.4 大气尘中汞等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
        1.2.5 水环境中汞污染的研究现状
        1.2.6 成都市汞污染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质
    2.3 环境概况
    2.4 土地资源
    2.5 矿产资源
    2.6 城市的行政区划分与人口分布
    2.7 工业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 样品的采集
        3.1.1 水产品
        3.1.2 蔬菜及根系土
    3.2 样品分析
        3.2.1 水产品中汞的测定
        3.2.2 水产品中汞、甲基汞的测定方法
        3.2.3 蔬菜及其根系土样品中汞含量的测定
第4章 水产品汞的安全性研究
    4.1 水产品中汞含量
    4.2 结果分析
        4.2.1 鱼中汞含量的空间对比
        4.2.2 不同鱼类汞含量对比研究
        4.2.3 不同体重鱼中汞含量的比较
        4.2.4 鱼肉与内脏的比较
        4.2.5 国内外不同地区对比
    4.3 鱼中甲基汞的结果分析
        4.3.1.鱼中甲基汞含量的空间对比
        4.3.2 同一地区不同鱼类甲基汞含量对比研究
        4.3.3 不同体重鱼中汞含量的比较
        4.3.4 不同地区比较
    4.4 鱼中汞与甲基汞含量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蔬菜中汞的安全性研究
    5.1 蔬菜及其根系土中汞含量的测定结果
    5.2 结果分析
        5.2.1 蔬菜中汞元素含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莴笋为例
        5.2.2 植物中汞的富集系数研究
        5.2.3 蔬菜与根系土中汞含量对比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6.1 汞在水-水产品-水系沉积物之间的迁移
        6.1.1 汞元素在水与水产品之间的迁移
        6.1.2 水中汞与水系沉积物中汞的相关性分析
    6.2 汞元素在蔬菜与土壤、大气尘之间的迁移转化
        6.2.1 成都市蔬菜与大气尘中汞含量关系
        6.2.2 成都市蔬菜与土壤中汞含量关系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基于元素毒性赋值的模糊数学环境质量评价——以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地表大气尘
    1.1 近地表大气尘的定义
    1.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2 研究区简介
3 近地表大气尘的模糊数学地球化学环境质量评价
    3.1 评价标准与评价因子的确定
    3.2 隶属函数的确定及模糊关系矩阵的建立
    3.3 各重金属元素权重值的确定
    3.4 进行模糊矩阵的复合运算
    3.5 结果分析
4 结论

(6)攀枝花市大气降尘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 样品分析过程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 试样的制备[14]
    2.3 样品的测定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大气尘元素的空间分布及季节性变化
        3.1.1 As、Cd、Cr、Co元素的变化
        3.1.2 Cu、Mn、Pb、Zn元素的变化
        3.1.3 Fe、Ti、V元素的变化
    3.2 大气降尘中重金属污染物来源
4 结论

(7)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环境功能分区
        1.2.2 大气尘物理特征
        1.2.3 大气尘的化学特征
        1.2.4 成都经济区大气尘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成都经济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成都经济区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貌特征
        2.2.2 区域地质特征
        2.2.3 区域矿产特征
    2.3 成都市主城区概况
第3章 工作方法
    3.1 样品采集
        3.1.1 区域采样点的布置
        3.1.2 成都市主城区采样点的布置
        3.1.3 采样高度及采样方法
    3.2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3.3 多元统计原理简介
        3.3.1 聚类分析基本原理
        3.3.2 主成分分析基本原理
第4章 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元素地球化学分区
    4.1 元素地球化学分区
    4.2 各分区元素组合特征
    4.3 各分区矿物组合特征
    4.4 粒径分布特征
    4.5 源解析
        4.5.1 各分区主成份分析
        4.5.2 成都经济区的富集因子源解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元素地球化学分区
    5.1 元素地球化学分区
    5.2 各分区元素组合特征
    5.3 各分区矿物组合特征
    5.4 粒径分布特征
    5.5 源解析
        5.5.1 各区主成份分析
        5.5.2 成都市主城区富集因子源解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成都经济区居民呼吸道疾病与大气尘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居民呼吸道疾病
        1.2.2 大气颗粒物
        1.2.3 大气颗粒物的元素组成及健康效应
        1.2.4 元素的致癌性与健康效应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成都经济区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现状
    2.1 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状况
    2.2 典型呼吸道疾病的分布
    2.3 典型呼吸道疾病在成都市区的分布
第3章 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重金属元素分布
    3.1 重金属元素可能是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原因之一
    3.2 大气尘元素在各城市含量比较
        3.2.1 近地表大气尘
        3.2.2 大气尘元素在成都经济区的分布状况
        3.2.3 大气尘元素分布与工业分布的关系
    3.3 大气尘元素在成都市区的分布状况
第4章 居民呼吸道疾病分布与大气尘重金属元素分布的相关性
    4.1 区域间居民呼吸道疾病分布与大气尘元素分布比较
    4.2 成都市区居民呼吸道疾病分布与大气尘元素分布的相关性
        4.2.1 回归分析
        4.2.2 图形比较
第5章 大气尘粒径分析及成都市区大气飘尘中元素含量分布
    5.1 近地表大气尘粒径分析
    5.2 大气飘尘中 Hg 元素的分布
        5.2.1 实验步骤
        5.2.2 实验结果和结论
第6章 重点地区和典型人群人发元素含量比较
    6.1 人发元素测试研究现状
    6.2 重点地区人发样品元素含量比较
        6.2.1 人发采样区域的选取
        6.2.2 人发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测试
        6.2.3 重点区域人发元素测试结果分析
        6.2.4 人发样品中元素含量与大气尘中元素含量的关系
    6.3 肺癌患者与普通人群人发元素含量比较
        6.3.1 肺癌患者人发与普通人发元素含量比较
        6.3.2 区域间肺癌发病率与相应人发元素含量比较
    6.4 人发样品的聚类分析
        6.4.1 对元素的聚类分析
        6.4.2 对样本的聚类分析
第7章 元素的致癌性检验
    7.1 单细胞凝胶电泳致突变实验
        7.1.1 元素致癌性研究
        7.1.2 实验原理
        7.1.3 实验步骤
        7.1.4 实验结果
    7.2 香烟燃烧过程的元素迁移实验
        7.2.1 实验原理
        7.2.2 实验步骤
        7.2.3 实验结果和结论
结论、不足和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区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重金属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0.2.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重金属污染
        0.2.3 矿山酸性废水的研究
        0.2.4 固体废弃物—废石和尾矿污染研究
        0.2.5 矿山土壤环境研究
        0.2.6 矿山水体及水系沉积物环境研究
        0.2.7 矿山大气环境研究
        0.2.8 矿区生物重金属研究
        0.2.9 研究区矿山环境研究现状
        0.2.10 矿山环境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0.3 主要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0.5 难点及创新点
        0.5.1 论文难点
        0.5.2 论文创新点
    0.6 完成的工作量
第1章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概况
    1.2 区域地质概况
    1.3 矿区地质概况
    1.4 矿产资源开发及环境现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矿区水系统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2.1 样品采集、处理与分析
        2.1.1 样品采集
        2.1.2 样品处理
        2.1.3 样品分析
    2.2 水体的重金属特征
        2.2.1 水体重金属的总体特征
        2.2.2 水体沿河流变化情况
        2.2.3 水体中重金属的相互关系
    2.3 悬浮物中重金属的特征
        2.3.1 重金属总体分布特征
        2.3.2 沿河分布特征
        2.3.3 悬浮物中重金属的相互关系
    2.4 水系沉积物的组成及重金属的特征
        2.4.1 粒度特征
        2.4.2 矿物组成
        2.4.3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特征
        2.4.4 重金属的形态特征
        2.4.5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相互关系
    2.5 水-悬浮物-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相互关系
        2.5.1 重金属在水-悬浮物-沉积物问的变化特征
        2.5.2 重金属在沉积物-水之间的分配关系
        2.5.3 重金属在悬浮物-水之间的分配关系
        2.5.4 重金属在沉积物-悬浮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6 水系沉积物的环境效应
        2.6.1 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选择
        2.6.2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法简介
        2.6.3 评价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区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3.1 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
        3.1.1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测试
        3.1.2 重金属的总体分布特征
        3.1.3 不同区域重金属的特征
        3.1.4 重金属的剖面分布特征
        3.1.5 土壤重金属的相互关系
    3.2 矿区土壤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迁移特征
        3.2.1 土壤中典型重金属元素分配系数的测定
        3.2.2 土柱中水的渗透实验
        3.2.3 钒在土柱中的淋滤实验
    3.3 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活动性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3.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4 结果与讨论
    3.4 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区大气尘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4.1 大气尘样品采集、处理及分析
        4.1.1 大气尘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1.2 大气尘样品的分析方法
    4.2 近地表大气尘的粒度及矿物组成特征
        4.2.1 近地表大气尘的粒度特征
        4.2.2 近地表大气尘的矿物组成
    4.3 近地表大气尘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
        4.3.1 近地表大气尘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4.3.2 近地表大气尘中重金属的形态特征
        4.3.3 近地表大气尘中重金属的相互关系
        4.3.4 近地表大气尘的环境效应
    4.4 大气降尘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
        4.4.1 重金属分布特征
        4.4.2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大气降尘重金属的对比
        4.4.3 重金属的相互关系
        4.4.4 重金属的环境效应
    4.5 近地表大气尘与大气降尘的对比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区树芯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采集与处理
        5.1.1 采样区域概况
        5.1.2 树芯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5.1.3 根系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5.2 样品分析
        5.2.1 树芯样品的测定
        5.2.2 土壤样品的测定
        5.2.3 样品分析统计结果
    5.3 重金属元素在树芯年轮样品中的总体特征
    5.4 树芯年轮中重金属的演化规律
    5.5 不同区域树芯样品中重金属的对比研究
    5.6 树芯样品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5.6.1 每棵树各重金属平均值的相互关系
        5.6.2 全部树芯样品重金属元素相互关系
        5.6.3 不同区域树芯中重金属元素相互关系
    5.7 土壤与树芯样中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5.8 树芯元素含量与工业活动的关系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介质中重金属的相互关系及转化过程
    6.1 不同介质中重金属的相互关系
        6.1.1 不同介质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存在形式
        6.1.2 不同介质中重金属的活化及迁移形式
        6.1.3 不同介质中重金属的含量特征
    6.2 重金属的转化过程
    6.3 氧化物型矿山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硫化物型矿山的对比
        6.3.1 水体重金属对比
        6.3.2 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对比
        6.3.3 土壤重金属对比
        6.3.4 重金属形态特征对比
        6.3.5 氧化物型矿山环境地球化学问题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概况
2 实验部分
    2.1 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结 论

四、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典型矿业城市土壤及近地表大气尘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以攀枝花市为例[J]. 刘睿,黄艺,王丽,李祥,赵浩任. 矿物岩石, 2019(03)
  • [2]我国城市地球化学热点领域研究进展及展望[J]. 李杰,施泽明,高琴,倪师军,张成江,李世勇. 物探与化探, 2012(03)
  • [3]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地球化学基线[J]. 施泽明,倪师军,张成江,阚泽忠,葛良全. 地质通报, 2012(01)
  • [4]成都市城郊汞污染与农副水产品质量安全性研究[D]. 邵丽娟.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4)
  • [5]基于元素毒性赋值的模糊数学环境质量评价——以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为例[J]. 施泽明,倪师军,张成江,谭晓莲,高志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02)
  • [6]攀枝花市大气降尘的地球化学特征[J]. 蒋实,张成江,徐争启,徐进勇.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0(01)
  • [7]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研究[D]. 谭晓莲.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 [8]成都经济区居民呼吸道疾病与大气尘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D]. 李奕霖. 成都理工大学, 2009(12)
  • [9]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区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 徐争启.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 [10]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研究[J]. 谭晓莲,施泽明,张成江,倪师军,罗改.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8(05)

标签:;  ;  ;  ;  ;  

成都近地表大气尘埃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