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洪福元

民间艺人洪福元

一、民间艺术家洪福远(论文文献综述)

向凤丽[1](2020)在《湖北秭归龙舟竞渡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龙舟竞渡既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又是极具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源起至今已有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历史,并在社会变迁中历久弥新,发展成为了集体育竞技,祭祀,娱乐于一体的民族盛会,更是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现阶段我国大力弘扬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其演变与传承过程,传承主体进行研究,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口述史研究方法等研究方法,以秭归龙舟竞渡传承人郑祥龙为主要调查对象,透过传承人的口述资料分别从传承人的生命历程与从艺经历,秭归龙舟竞渡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秭归龙舟竞渡源起屈原,在传承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地域特色为特征的竞渡时期、因战乱而导致的萧条时期、以民间特色为特征的娱乐竞渡时期、以官方主导的现代竞渡时期等显着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形成了完整的木质龙舟制作工序,形成了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要的传承方式,形成了运用“言传身教”的传承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传承步骤,秉承“外化于形,内修于心”的传承理念等传承特点。但也存在传承人缺乏,传承主体不受重视,传承项目自生能力不足等传承困境。在此基础上传承人提出了传承目标从“技术”到“艺术”、传承方式从“家族”到“大众”、传承思路从“坚守”到“创新”、传承态度从“热爱”到“保护”,对官方建议从“支持”到“重视”等传承愿景。基于上述研究,总结认为秭归龙舟竞渡在悠久的传承发展中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圈,但随着秭归社会变迁进程的不断推进,其亦秉承着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传承发展方向在适时而变。但需注重在变化中保持秭归龙舟竞渡作为一项民俗活动的本真性,更需重视和保护传承人在其传承发展中的价值与地位。

何嘉欣[2](2019)在《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的独创性判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间故事衍生作品,是指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能体现作者独创性的故事文本类文学作品,区别于民间故事作品,其既有作者的独创性成分也有世代流传的民间故事传统成分。独创性是作品能受到着作权法保护的必要条件,作品的独创性判断是着作权侵权案件中的先决性问题。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之中,一些处于中间模糊地带的民间故事衍生作品,其独创性却往往得不到认可,难以获得着作权法的保护或充分保护。这不仅挫伤了作者创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国家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要解决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的独创性判断问题,需要通过理清民间故事衍生作品与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作品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明确满足独创性要件的民间故事衍生作品是受到着作权法保护的这一先决性性质特征。再在明确独创性判断是一种以促进文化多样性为价值目标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分析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独创性判断中涉及到的各种利益主体与利益冲突,平衡个中关系,以鼓励创新投入与促进文化传播为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独创性判断的原则,既要保护作者的专有权,又要禁止权利滥用、促进文化传播,与之相适应,需要对民间故事衍生作品采以较高的独创性判断标准,鼓励作者创作出高质量的民间故事衍生作品。在明确了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的独创性程度要求后,就需要确定具体的独创性判断主体及方法。考虑到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的特殊性,在对民间故事衍生作品进行独创性判断的时候应尝试引入民间故事原生社群作为抽象价值主体,具体可通过当事人举证、陪审员制度等方式来实现,并使之参与到抽象-过滤-比较的三步判断法当中对民间故事衍生作品进行独创性判断。通过对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独创性判断的各项制度进行合理安排,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区分不同情况对民间故事衍生作品进行独创性判断。以期对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的独创性判断理论进行丰富,为实践中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的独创性判断提供理论工具与视角。

刘思思[3](2019)在《论民间文学艺术衍生作品的着作权保护案例评析》文中指出我国在2014年发布了《民间文艺作品着作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对于民间文艺作品的着作权保护问题,该条例给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而对于民间文艺衍生作品的着作权保护问题上,该条例只是给出了模棱两可的规定,即参照着作权法有关内容行使。衍生作品作为民间文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民间文艺不断向前发展的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法律上也应制定较为完备的规定和措施来对其进行保护。本文以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洪某等诉贵州五福坊食品有限公司等着作权纠纷案”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此案的核心争议焦点是民间文艺衍生作品的独创性认定以及着作权保护问题。首先,探究民间文艺衍生作品的内涵以及民间文艺衍生作品与民间文艺作品的关系。顾名思义,民间文艺衍生作品从民间文艺作品中演变而来,是在民间文艺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创作而产生的作品,因而其必须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标准,本身与民间文学艺术相区别而受着作权法保护。其次,明确民间文艺衍生作品满足着作权作品的条件,其独立创造性的基本原则、判断标准以及举证责任怎样划分的问题。衍生作品应具有独创性才能满足着作权法意义上作品的条件。民间文艺衍生作品的基本原则包括遵循着作权法一般原则、利益平衡原则以及独创性标准高于一般作品原则。独创性包含两层标准,即“独立完成”和“具有创造性”,我国对于衍生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标准采用较高标准,即“独立完成“和“较高的创造性”。我国在实务中往往由被告承担“创造性”的举证责任,原告仅承担了独立完成的举证责任,而此种举证责任也仅仅是在作品上署名即可认定。这一做法有其合理性,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合理性表现在,要证明作品的创造性的确十分困难,每位创作者都会主张自己的作品具有创造性,尤其是初次创作完成的作品,没有在先作品进行比对,缺乏参照物予以佐证,而仅靠在作品上署名并不能证明其具有独创性,只能说明是其独立完成这个事实。因此,独创性的举证责任对于其权利主体的原告来说都如此困难,却将其证明责任分配给并非权利主体的被告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于原告独立创作的衍生作品,原告接触和收集证据的资源和能力都明显比被告占有优势。因此,对于民间文艺衍生作品独创性的举证责任,分配给原告更为妥当。最后,对于民间文艺衍生作品具体案件中侵权赔偿数额的确定,有实际损失说、法定赔偿说与综合标准说,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具体选择哪一种赔偿标准来保护衍生作品权利人的利益。结合本案的客观实际,难以确定原告方洪福远与邓春香的实际损失,被告方因侵权所获利润也难以计算,在此种情形下,实际损失说无法适用,而对于民间文学艺术衍生作品侵权的法定赔偿也无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则采用综合标准说比较妥当。从以上三个方面出发,发现和解决在理论和实务中对于民间文艺衍生作品给予着作权保护的困难与问题,再逐一找出应对方法与措施,推动衍生作品在法律保护上的完善和发展。

吴念[4](2019)在《中国画技法在传统蜡染工艺形式中的再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技不成艺”,可以看出技法的实施在创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践创作中,一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征都是其自身技法营造出来的,没有独到的技法支撑,一副作品的神韵之气可能荡然无存。传统民间蜡染以蓝底白花居多,染料大都为手工制作的植物型染料,国内施蜡工具多为蜡刀,染色技法上一般为单色浸染技法,色彩和表现手法略显单一。不管从表达形式还是艺术美感上来说,都略显单调。从丰富蜡染技艺水平,传承文化的视角出发,本文在中国画技法的语境下,结合理论及实践,对蜡染实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阐述了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对国内外蜡染创作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汲取灵感并找出不足之处。第二个部分,通过对比中国画技法与蜡染载体、媒介、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和特性,对纸与织物,毛笔与蜡刀,同时代的历史文化进行性能、使用效果和背景的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互借鉴的可能性。第三个部分,以中国画中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为分类标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分析、归纳了中国画的用笔、施墨、着色技法的特点。核心在于突出线条的曲张、墨色的浓淡。中国画流传至今,诸多笔墨设色技法不断完善,如行笔方式、皴法的种类都在历代发展中推陈出新。第四个部分,把中国画的艺术特性抽离出来,将笔法、墨法、着色技法的表现方式植入到蜡染的施蜡工具,施蜡技巧,染色方法之中,以布代纸、以蜡和染料代墨、以刀代笔,将笔墨情趣融入其中,对大量的蜡染作品从中国画艺术语言的角度进行实践对比分析,探究该作品在不同技法中的独特魅力。第五个部分,从中国画中工笔重彩和写意泼墨两种不同视角出发,分析用蜡笔法的变化,通过创作实践,探究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与蜡染工艺结合的艺术效果以及最后产品的实现。第六个部分,笔者探讨了蜡染的语言突破及目前趋势,并对全篇作出归纳总结。蜡染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而中国画从古至今在我国历史文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画种,研究两者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对蜡染的创新,亦对中国画有着特殊的意义,希望对开拓蜡染设计思路提供有价值的现实依据,激发新的创作灵感。

李秋[5](2018)在《口头叙事中的“民族故事”——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洪福远口述史》文中提出口述史作为一种既新颖又传统的收集历史的方法,它是一用种口头讲述的、有声音的历史,是采访者对当事人的回忆而进行的口述凭证,从而将本文历史转化为普通人的历史。本文通过对贵州地区的民间艺术家洪福远进行访谈,并结合梳理口述史料,从而了解贵州地区蜡染工艺历史及其本人相关历史。

王洪斌[6](2018)在《民间美术知识产权的界定与保护》文中提出民间美术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民族、族群,其权利主体的权利包含精神性权益和经济性权益;民间美术知识产权的客体就是民间美术作品。在民间美术知识产权的认定中,应坚持原真性原则和独创性原则。基于民间美术权利主体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我国,应建立个人、集体和国家三位一体的民间美术权利主体制度。

王天凤[7](2014)在《苗族蜡染艺术研究 ——以贵州安顺地区为对象》文中认为走进贵州省的安顺,这里有神奇的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奇山秀水,深沉厚重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百家争鸣的民间手工艺术工艺,热情淳朴的民土风情,舒适宜人的自然气候。世世代代居住着众多的苗族人家,她(他)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在这片丰厚的沃土上孕育着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蜡染。贵州安顺地区的苗族蜡染根植于苗族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中,一直以来深受苗族人们的喜爱,它既有审美的艺术功能又有实用的使用价值。现在,它已经走出了小小的村寨,开始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艺术家们的青睐。蜡染的艺术价值是无可替代的,苗族的文化内涵也是独一无二的。本论文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以贵州安顺地区苗族蜡染为基础,对贵州各地各民族的蜡染代表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阐述了贵州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蜡染特点,各地区民族蜡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每个地区自己的专属特点,如织金苗族蜡染被称为“世界上最精细的蜡染”、安顺苗族蜡染被称为“五彩蜡染”等。笔者打算以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方式将安顺苗族蜡染的差异性与独特性进行展开性的介绍。通过分析广泛地区的蜡染概述,有目的有根据地针对安顺苗族蜡染进行研究。进而对安顺苗族蜡染的流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说明。深受苗族文化影响的蜡染图案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重点,图案的“寓意双关”、“复合造型”都是它所独具的鲜明特征,得出运用西方的透视变化解析民族蜡染的构图方式。分析安顺苗族蜡染每一个图案的所指意义与能指意义,将苗族的巫术思想、传说故事赋予蜡染新的形式意义,透过图案的表面意义挖掘到故事背后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对蜡染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艺术内涵等多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安顺苗族蜡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传承什么?如何创新?是蜡染艺术发展的必须面对的问题,得出改变当前安顺蜡染面临的困境。

苏霈,袁涛[8](2013)在《浅析蜡染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在现在的设计中,原来越多的出现设计文化之说,设计文化作为一面镜子,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整体风貌。不同的民族,便有了不同的设计文化。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心理、审美习惯等的集中体现,民族个性与风格的形成,往往取决于由来已久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统。设计的民族风格的形成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民族审美意识;二是设计的表现形式。在现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的背景下,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越发显得重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就成为了一个可行的办法。笔者来自贵州,对于贵州苗族、布依族蜡染文化有一定研究,故此处选择贵州苗族、布依族蜡染作为典型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可用参考。

蒋晓昀[9](2011)在《美术学视野下安顺蜡染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享有"蜡染之乡"美誉的安顺,是蜡染艺术的荟萃之地。目前安顺蜡染发展经历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震荡、传统文化的动摇和涣散所引发的危机,其发展出现异化。本文从美术学角度对安顺蜡染在发展中如何保持传统,又如何融入现代社会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提出现代蜡染作品发展应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以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手段进行创作。

姜天骄,王新伟[10](2010)在《贵州蜡染:美丽的花朵 靓丽的风景》文中指出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少数民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印花)并称为三大防染工艺。“防染”就是不让染料浸染到布上的花纹。而蜡染便是借助蜂蜡的防染特征,以蜡绘画,而后置入染缸浸染,再经煮沸脱蜡后,花纹自然呈?

二、民间艺术家洪福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间艺术家洪福远(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秭归龙舟竞渡传承人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口述史的研究
        1.2.2 有关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
        1.2.3 有关龙舟竞渡的研究
        1.2.4 有关龙舟竞渡传承人的研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口述史
        1.3.2 传承人
        1.3.3 龙舟竞渡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田野调查法
        2.2.3 口述史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传承人生长环境概况分析
        3.1.1 地理环境
        3.1.2 人文环境
    3.2 秭归龙舟竞渡传承人的从艺之路
        3.2.1 习艺历程
        3.2.2 手工“船”说
        3.2.3 情系四代
    3.3 传承人对秭归龙舟竞渡的记忆与表达
        3.3.1 细说秭归龙舟竞渡的起源
        3.3.2 忆述秭归龙舟竞渡的发展历程
        3.3.3 叙谈秭归龙舟竞渡的发展现状
    3.4 传承人对秭归龙舟竞渡传承的阐释
        3.4.1 传承方式
        3.4.2 传承特点
        3.4.3 传承困境
    3.5 传承人对秭归龙舟竞渡的传承愿景
        3.5.1 目标:从“技术”到“艺术”
        3.5.2 方式:从“家族”到“大众”
        3.5.3 思路:从“坚守”到“创新”
        3.5.4 态度:从“热爱”到“保护”
        3.5.5 建议:从“支持”到“重视”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4.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的独创性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的界定
    第一节 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的关系定义
        一、民间故事的概念与特征
        (一)民间故事的概念
        (二)民间故事的特征
        二、民间故事衍生作品与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作品的关系
        (一)三者间的联系
        (二)三者的区别
    第二节 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的性质定义
        一、民间故事衍生作品概念的来由
        (一)对民间文学艺术衍生作品的借鉴
        (二)与演绎作品相区分
        二、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的特征
        (一)是具有独创性的表达
        (二)具有很强的继受性
        (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形式多样
第二章 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独创性判断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
    第一节 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独创性判断中的利益冲突
        一、独创性判断的属性
        (一)独创性判断是一种对表达的价值判断
        (二)独创性判断以促进文化多样性为价值目标
        二、民间故事衍生作品涉及的利益主体及冲突
        (一)作者与原生社群间的利益冲突
        (二)作者与社会公众间的利益冲突
    第二节 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独创性判断中的利益平衡
        一、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独创性判断原则
        (一)鼓励创新投入原则
        (二)促进文化传播原则
        二、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的独创性判断标准
        (一)适用较高标准的含义及原因
        (二)较高独创性判断标准的具体要求
第三章 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独创性的具体判断
    第一节 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独创性判断的主体及方法
        一、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独创性判断的主体
        (一)一般判断主体的局限性
        (二)以原生社群为价值判断主体的意义
        二、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的独创性判断方法
        (一)实践中的判断方法及使用问题
        (二)对三步法的完善
    第二节 不同情况下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的独创性判断
        一、区分不同情况判断的考虑
        (一)对作者意图的考虑
        (二)对创作空间的考虑
        二、民间故事作品与衍生作品的区别判断
        (一)以原始形态的民间故事为基础的情况
        (二)以完整形态的民间故事为基础的情况
        三、对后作的独创性判断
        (一)前后作不构成来源关系的情况
        (二)前后作构成来源关系的情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3)论民间文学艺术衍生作品的着作权保护案例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基本案情
    2.1 基本案情介绍
    2.2 裁判结果及理由
        2.2.1 本案法院审理结果
        2.2.2 本案法院审理理由
第3章 本案的争议焦点
    3.1 原告衍生作品是否应受着作权保护
        3.1.1 肯定说
        3.1.2 否定说
    3.2 被诉侵权产品的包装图案是否构成对着作权的侵犯
        3.2.1 肯定说
        3.2.2 否定说
    3.3 关于侵权赔偿数额的确定标准
        3.3.1 实际损失标准
        3.3.2 法定赔偿标准
        3.3.3 综合赔偿标准
第4章 案件评析
    4.1 原告衍生作品受着作权法保护的条件
        4.1.1 民间文艺作品及其衍生作品的概念及特征
        4.1.2 民间文艺作品与民间文艺衍生作品的联系
    4.2 被诉侵权产品的包装图案构成对着作权的侵犯
        4.2.1 民间文艺衍生作品独创性的认定原则
        4.2.2 民间文艺衍生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标准
        4.2.3 民间文艺衍生作品独创性的举证责任
    4.3 着作权侵权赔偿数额的确定
        4.3.1 衍生作品侵权责任主体及责任方式的认定
        4.3.2 衍生作品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标准
    4.4 拓展性思考与研究
        4.4.1 民间文学艺术衍生作品的着作权保护问题
        4.4.2 民间文学艺术衍生作品的着作权权利行使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画技法在传统蜡染工艺形式中的再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方法及创新性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性
2 中国画与蜡染艺术的互通性
    2.1 审美文化的互通性
    2.2 媒介性格的互通性
    2.3 载体的互通性
3 中国画笔墨着色技法的发展历程
    3.1 从人物画发展中看中国画的用笔
    3.2 从山水画发展中看中国画的施墨
    3.3 从花鸟画发展中看中国画的着色
4 笔墨着色技法在蜡染工艺中的再现形式
    4.1 笔法在蜡染工艺中的再现形式
        4.1.1 由“骨法用笔”到“骨法施蜡”
        4.1.2 皴法与蜡裂纹设计
        4.1.3 中国画中的十八描与刻蜡法
    4.2 泼墨、着色技法在蜡染工艺中的再现形式
        4.2.1 由泼墨看泼蜡
        4.2.2 从“传统着色”看“蜡染染色”
5 笔墨着色技法在蜡染工艺实践中的综合应用
    5.1 写意泼彩在蜡染工艺实践中的应用—以《蜡染荷花系列抱枕》为例
        5.1.1 设计理念及定位
        5.1.2 蜡染荷花系列抱枕设计表达
    5.2 工笔精绘与蜡纹理的结合—以《蜡染包包》为例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口头叙事中的“民族故事”——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洪福远口述史(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十年行走蜡染地
2 尊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3 民族文化需要弘扬
4 所思所想

(6)民间美术知识产权的界定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间美术的概念及特征
二民间美术知识产权权利主体的确定
三民间美术知识产权主体的权利及其限制
四民间美术知识产权客体及其侵权认定

(7)苗族蜡染艺术研究 ——以贵州安顺地区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状况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蜡染简况
    2.1 蜡染简述
        2.1.1 蜡染概念
        2.1.2 蜡染起源
        2.1.3 蜡染出土文物
    2.2 国内外蜡染发展现状
        2.2.1 国内蜡染发展
        2.2.1.1 云南苗族蜡染
        2.2.1.2 四川苗族蜡染
        2.2.1.3 湖南苗族蜡染
        2.2.1.4 广西苗族蜡染
        2.2.1.5 海南苗族蜡染
        2.2.2 国外蜡染发展
        2.2.2.1 印度尼西亚蜡染发展
        2.2.2.2 西非蜡染发展
        2.2.2.3 日本蜡染发展
    2.3 贵州各地蜡染特点
        2.3.1 丹塞地区的苗族蜡染
        2.3.2 榕江地区的苗族蜡染
        2.3.3 黄平革家蜡染
        2.3.4 麻江地区的瑶族蜡染
        2.3.5 荔波地区的瑶族蜡染
        2.3.6 六枝地区的苗族错染
        2.3.7 镇宁布依族蜡染
        2.3.8 织金地区的苗族蜡染
        2.3.9 黔西苗族蜡染
        2.3.10 安顺地区苗族蜡染
第三章 贵州安顺苗族蜡染分析
    3.1 贵州安顺苗族简介
    3.2 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的制作工艺
        3.2.1 安顺苗族蜡染工具
        3.2.2 安顺苗族蜡染的材料
        3.2.3 安顺苗族蜡染工艺的一般程序
    3.3 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的图案内容
        3.3.1 安顺苗族蜡染的图案题材
        3.3.2 安顺苗蜡的图案内容
    3.4 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的造型特征
        3.4.1 “满”、“全”的整合之美
        3.4.2 “共生”“独存”的融合之美
        3.4.3 “程式化”造型的构图之美
        3.4.4 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的民俗文化
第四章 安顺苗族蜡染艺术与审美赏析
    4.1 蜡染艺术的形式法则美
        4.1.1 对称与均衡的综合之美(平衡法则)
        4.1.2 节奏与韵律的音乐美(节律法则)
        4.1.3 比例与对照的数学美(数理法则)
    4.2 蜡染艺术的构成美
        4.2.1 活泼灵动的点
        4.2.2 匀速流畅的线
        4.2.3 沉着稳定的面
    4.3 蜡染艺术的色彩美
        4.3.1 安顺苗族蜡染的“朴素”
        4.3.2 安顺苗族蜡染的“五彩”
    4.4 蜡染艺术的透视美
        4.4.1 散点透视法
        4.4.2 环形透视法
        4.4.3 反向透视法
    4.5 蜡染的“碎瓷”美
    4.6 蜡染艺术的实用美
第五章 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的传承与发展
    5.1 安顺苗族蜡染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5.2 安顺苗族蜡染的发展趋势
    5.3 安顺苗族蜡染的价值
    5.4 安顺苗族蜡染的保护与传承
第六章 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的创新
    6.1 创新的“新”思考
    6.2 风格上的创新
        6.2.1 汉代装饰风格
        6.2.2 商周装饰风格
        6.2.3 南北朝装饰风格
        6.2.4 民间艺术创新
        6.2.5 安顺苗族风情创新
        6.2.6 书法艺术风格的创新
        6.2.7 安顺苗族蜡染艺术风格的思考
    6.3 技法上的创新
        6.3.1 蜡版画的技法创新
        6.3.2 绘画技法的创新
        6.3.3 刺绣与蜡染的结合创新
    6.4 蜡染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第七章 贵州安顺苗族蜡染创新性实践
    7.1 实践调研心得
    7.2 蜡染艺术作品
第八章 结论
    8.1 论文结论
    8.2 论文研究得出的观点
    8.3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片来源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9)美术学视野下安顺蜡染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安顺蜡染传统蜡染的纹样和风格
二、现代化背景下安顺蜡染的困惑与思考
三、美术学视野下安顺现代蜡染的传承与创新
    (一) 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与运用
    (二) 现代艺术手段的吸收与创新
结 语

四、民间艺术家洪福远(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秭归龙舟竞渡传承人口述史研究[D]. 向凤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民间故事衍生作品的独创性判断[D]. 何嘉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1)
  • [3]论民间文学艺术衍生作品的着作权保护案例评析[D]. 刘思思. 湖南大学, 2019(07)
  • [4]中国画技法在传统蜡染工艺形式中的再现[D]. 吴念. 武汉纺织大学, 2019(02)
  • [5]口头叙事中的“民族故事”——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洪福远口述史[J]. 李秋. 西部皮革, 2018(24)
  • [6]民间美术知识产权的界定与保护[J]. 王洪斌.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7]苗族蜡染艺术研究 ——以贵州安顺地区为对象[D]. 王天凤.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5)
  • [8]浅析蜡染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A]. 苏霈,袁涛. 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 2013
  • [9]美术学视野下安顺蜡染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 蒋晓昀.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1(01)
  • [10]贵州蜡染:美丽的花朵 靓丽的风景[N]. 姜天骄,王新伟. 经济日报, 2010

标签:;  ;  ;  ;  ;  

民间艺人洪福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