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集群通信刻不容缓

发展集群通信刻不容缓

一、发展集群通信刻不容缓(论文文献综述)

原斌[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人口外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口流动作为一种特定的人口现象,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后,东北三省人口流动形势发生了较大改变,从之前人口的主要流入区逐渐转变为流出区,而且流出的人口规模日益增大。东北三省大量人口的流出,不仅严重影响了东北三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实施。自2004年始,党和国家提出全面振兴东北战略。2018年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三省并主持召开了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强调要通过留住人等6个方面来实现东北的全面振兴。因此,全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人口外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通过研究窥视出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的社会变迁情况,也可以为解决东北振兴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路。论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人口外流问题为研究对象,分四部分进行论述。首先,通过梳理人口外流历程和外流的基本情况指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流失是东北三省人口外流的突出特征。其次,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东北三省自身发展的弊病和东北三省民众社会压力的加大三个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人口外流的原因有: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东移、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思想解放的不够彻底、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困局、东北国有企业改革的缓慢,东北三省民众生存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加大。再次,从使东北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社会治安不安定因素增多、社保体系负担压力加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履维艰、社会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等方面,探讨了东北三省人口外流对地区经济发展、民生问题的解决和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影响。最后,针对东北三省人口外流所造成的困局,从解放思想、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实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区域内市场大环境四个方面提出解决东北三省人口外流的对策,指出东北三省要通过破除固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思想束缚、摒弃僵化的“官本位”传统思想、祛除狭隘的短视眼光;优化人才环境,留住用好人才、落实创新举措,培养紧缺人才、利用政策导向,引进新型人才;更新换代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调整改造产业模式;建构规范严明的投资环境、创设以人为本的就业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创业环境等举措遏制住人口外流的现象,以实现东北的全面振兴。

蒲勇霖,于炯,鲁亮,李梓杨,国冰磊,廖彬[2](2021)在《基于Storm平台的数据恢复节能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目前主流的大数据流式计算平台之一,Storm在设计之初以性能为目的进行研究而忽视了高能耗的问题,但是其高能耗问题已经开始制约着平台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分别建立了任务分配模型、拓扑信息监控模型、数据恢复模型以及能耗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Storm平台的数据恢复节能策略(energy-efficient strategy based on data recovery in Storm, DR-Storm),包括吞吐量检测算法与数据恢复算法.其中吞吐量检测算法根据拓扑信息监控模型反馈的拓扑信息计算集群吞吐量,并通过信息反馈判断是否终止整个集群内拓扑的任务.数据恢复算法根据数据恢复模型选择备份节点用于数据存储,并通过拓扑信息监控模型反馈的信息判断集群拓扑是否进行数据恢复.此外,DR-Storm通过备份节点内存恢复集群拓扑内的数据,并根据大数据流式计算的系统延迟与能效评估DR-Storm.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研究成果相比,DR-Storm在减少系统计算延迟、降低集群功率的同时,有效节约了能耗.

白玉辛[3](2021)在《基于Flink平台并行SVM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降临,信息技术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影响着社会生产模式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移动设备、智能家居产品都在不停地生产数据,大量数据中也隐藏着巨大的利益价值。传统数据挖掘算法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训练模型时,会出现训练效率不高,因此对传统数据挖掘算法的改进变得刻不容缓。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对比其他常用的数据挖掘分类算法,在算法训练过程中很少会出现过度拟合、属性特征过多造成的维数灾难对算法性能影响微乎其微、对核函数运用巧妙,可以让算法处理数据集线性不可分的情况。但是传统单机支持向量机并不能高效的处理大数据集,其算法运行过程中会出现训练速度慢,内存溢出,运行崩溃等性能低下问题。针对单机SVM算法面对大规模数据集处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将算法与并行计算的思路相结合,结合目前主流的大数据计算框架Flink,设计基于Flink平台并行SVM算法,解决单机SVM算法训练效率不高的情况,通过实验表明,在精度损失低的情况能大幅度提高算法训练速度,降低训练时间。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单机全局网格搜索算法寻优速度慢的问题,根据大数据“分而治之”的思想,将全局参数对文件切分成若干小块交给各个计算节点并行寻优,最后汇总寻优结果,选取最优参数,相比较单机全局网格搜索算法,基于Flink并行网格搜索算法提高了寻优速度,降低寻优时间。(2)结合层叠和分组训练SVM算法的优缺点,设计基于Flink并行SVM算法,通过优化并行操作算子的性能引入分布式广播变量,优化算法,有效解决单机SVM算法训练效率低的问题,在精度略微丢失的情况下,能大幅度提高训练速度,有效的减少了训练时间。(3)总结本文所做工作和科研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实时机器学习思想进行展望。

唐昕[4](2020)在《高新区产城融合研究 ——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高新区启动建设以来,一直肩负推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的使命。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载体被任命为落实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担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任。而传统以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发展动力的“经开区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于当下高新区的发展,“重产轻城”的建设直接导致高新区难以集聚创新型人才及研发团队,因此为解决这一难题,产城融合会是大多数高新区的未来趋势。本文选取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为案例研究对象,园区从镇级工业园逐步发展跃升为国家级高新区核心园,是典型以“经开区开发模式”推动、政府主导建设的园区。发展至今,园区已经获得巨大经济成就,培育了特色产业集群和数量可观的高新技术企业,但作为新时期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之一,园区面临诸多发展困境。本文试图通过构建产城融合与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逻辑框架,为此类园区寻找一条破解之道,更好地完成新时期国家赋予的重任。本文梳理了高新区的发展阶段及其阶段特征,针对新时期我国高新区创新发展中遭遇的困境,分析了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及空间响应,构建了产城融合与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逻辑框架,并结合代表性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归纳出具体的规划路径。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结合园区发展历程、实态特征、发展阶段研判和调研访谈对园区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识别,并以此逻辑和路径为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产城融合是针对当前高新区创新发展瓶颈的一种响应措施,面对当前创新发展阶段高新区难以吸引、留住、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困境,产城融合可以通过为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高品质的空间支持,从而为高新区的创新发展吸引和集聚对工作、生活、学习、休闲有较高空间品质需求的创新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产城融合促进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是从空间、产业和管理体制三个方面展开,空间上加强园区和城区在区域层面的互联互动,实现一体化发展,园区层面上推动园区创新服务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高度融合;产业上深化产业高端化与集群化发展;管理体制上实施市场化管理制度。对于创新导向下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的产城融合主要从区域协调上和空间修补两方面开展,通过狮山核心区联动佛山西站新城发展融入佛山城市发展格局;构建园区内部“科创服务中心+创新产城组团”空间格局,集聚园区各独立发展功能组团的资源,通过三旧改造的更新方式,促进狮山核心区功能融合发展。

谢文涛[5](2020)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东莞市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这40年来,东莞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对外经济体量庞大。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我国对美输出的贸易商品被征高额关税,对于国内对美出口的外向型企业来说,其生存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东莞作为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对外出口的前沿阵地,更应该引起当地政府以及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在当今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来临之际,如何进一步推动东莞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是当地政府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为此,本文分析了东莞市政府在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所起的作用,并对其后续如何加强发挥政府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为东莞市政府成功推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促成外向型企业在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最终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使之具有更强应对日益复杂国际环境的能力,为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与繁荣稳定纳言献策。在中美贸易战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主要以东莞市外向型企业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中地方政府发挥的作用,采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实证研究三种研究方法,剖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在推动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所发挥的主要作用,笔者首先对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进行阐述,从外向型企业、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和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政府作用内涵进行了界定,以政府经济职能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两个基本理论,作为分析政府推动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为后续的研究做好相关铺垫。其次,从研究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东莞市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入手,分别从中美贸易战的由来及发展趋势,东莞市外向型企业概况,中美贸易战对东莞外向型企业带来的挑战,东莞市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根源的深层次原因这七个方面进行逐步展开。再次,通过对广东深圳、上海等国内对外经贸发达具有丰富经验的地区政府、以及国外德国鲁尔区、新加坡等地政府促进其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再结合东莞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了推动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需结合产业实际,加强政策引导;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重视科技人力资源,提升技术研发水平等三点经验启示,着重强调政府对企业转型升级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综合论述,为后续加强东莞市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打下基础。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针对东莞市政府推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根源的深层次原因,结合国内外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提出加强东莞市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即分别从强化政策引导,加快同高质量发展适应;完善市场监督机制,维护公平竞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等三大方面进行论述。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梳理总结东莞市政府推动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和成效,并在相关理论框架下分析当地政府在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找出深层次的原因。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与建议,试图勾勒出东莞市政府成功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地方政府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地方政府在发挥其职能的过程中应找准角色定位、地方政府在发挥其职能的过程中应做到整体谋划统筹兼顾等四点结论。随着国家级课题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东莞作为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当地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以及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中心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顾晨骁[6](2020)在《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及信息物理混合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or,DG)以其清洁、高效、即插即用的优点迅猛发展,以集群形式接入电网,单个集群中可能含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分布式电源,为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大量分布式电源及各种智能电子设备的接入,使得配电网的数据通信量大为增加,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之间的交互更为复杂,控制难度增大,配电网反映出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的更多特性,已经可以看作是电力网络和通信网络相互耦合的电力信息物理系统。本文针对分布式电源集群系统,主要进行了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以及信息物理混合仿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分布式电源集群的概念以及现有分布式电源控制的主流方法,指出在当前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背景下,需要研究新的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技术;研究了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定义及基本特征,调研了三种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方法,分析了各自的特点。2、研究了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方法,按照“群内自治”和“群间协调”的原则建立了分布式电源控制框架,包括本地控制层、集群分区控制层以及中央控制层,研究了分布式电源多层控制结构和有功无功控制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压越限惩罚成本的无功协调控制算法;基于安徽金寨实际网架进行了仿真测试,验证了所采用的控制方案和算法的有效性。3、研究了分布式电源集群通信网络建模,分析了分布式电源集群监控系统的通信数据类型和典型电力业务,并基于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建立通信网络工作站的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集群连通系数的通信线路和通信节点脆弱度评估方法,利用通信网络实时运行参数评估分布式电源集群系统的脆弱度;在OPNET中搭建了安徽金寨实际线路的通信模型,计算了不同通信场景下通信线路和节点的脆弱度值,验证了所提评估方法的合理性。4、搭建了基于RT-LAB和OPNET的电力信息混合仿真平台,研究了基于套接字的数据接口,设计了一种多系统动态事件触发方式的时间同步方式,保证了仿真过程中数据的精确传输和精准对时;利用仿真平台进行了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测试,研究在不同电力工况和通信场景下的控制效果的差异,仿真结果验证了平台的有效性和所采用的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7](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李稳国[8](2019)在《电力网络拓扑优化与弹性提升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智能电网是由互为耦合的物理电网和信息网构成的超大规模人造复杂巨系统,面临包括内部设备、自然灾害、人为因素与信息攻击等来自物理电网及信息网络方面的安全隐患。全球近年来发生的诸多停电事故,凸显了电力网络拓扑结构的脆弱性以及对难以预测的极端灾害性事件的弹性准备不足。另一方面,智能电网中分布式电源、柔性输电、信息化控制及智能电气设备等新技术的应用赋予了智能电网更多灵活有效的故障应对策略与措施,使得智能电网弹性发展和实现主动提升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展开对电力网络进行拓扑优化和弹性优化与控制相关的研究刻不容缓,这对确保中国能源安全与保证重要基础设施在各种扰动事件下持续可靠用电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基于智能自治和自愈恢复理念,综合运用系统弹性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以及优化与控制理论和技术,对电力网络弹性量化表征与度量方法、拓扑结构特性分析与关键节点及边快速辨识方法、拓扑弹性优化理论与方法、系统弹性(含吸收、响应及恢复弹性)提升方法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力求形成一套覆盖事故处理全过程的电力网络拓扑优化与弹性提升理论、方法及控制技术体系,为智能网络提供快速、准确、可靠的控制决策和技术支持,提升电力系统应付重大灾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论文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以及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提出一种电力网络弹性量化表征与度量方法。将电力网络映射到物理弹性系统定义电力网络弹性概念,给定电力网络拓扑弹性及系统弹性的内涵特征;对电力网络弹性相关的外部作用力、应力、应变、弹性系数、弹性势能及弹性余能等概念进行定义与量化表征,并分析电力网络弹性稳定性判据;从拓扑结构角度,提出了采用弹性形变范围内的总弹性势能量测电力网络拓扑弹性的度量方法;以能量角度从系统功能、应力、时间三个维度,提出了电力网络系统弹性(吸收、响应及恢复弹性)度量方法。该理论与方法为电力网络弹性优化理论与控制技术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图论及复杂网络理论,深入分析电力网络的通用拓扑结构特性,重点剖析电力网络的社团化(模块化)与层次化的拓扑特征,揭示电力网络社团间及层级间的自相似特征、层-核结构特性、层级间能量传输距离特性以及高层级子网在桥接各社团中的关键骨干作用;构建一种社团化与层级化分解模型,并据此提出一种电网介数快速分解计算方法,并通过本文定义的定理与推论对其进行严格理论推导与论证。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介数快速分解方法的有效性、效率及其在动态在线更新与并行计算中的应用。基于弹性量化表征与度量方法,研究恶意攻击下的电力网络拓扑弹性提升最大化问题。依据复杂网络理论并基于恶意攻击下的电力网络解列崩溃机理,建立电力网络拓扑弹性理论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论证框定拓扑弹性最大化提升的途径,并提出一种基于后验性地加边的拓扑弹性优化算法实现拓扑弹性最大化提升。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拓扑弹性优化方法能显着提升电力网络拓扑弹性且能很好地维持原有网络拓扑功能不变。这种方法有助于揭示网络中隐性迄今隐藏的功能、指导网络弹性系统的设计、提供高效方法来缓解恶意攻击以及提供自我修复重建失效的基础设施系统。提出一种基于对等式网络保护的电力网络吸收弹性提升方法,旨在借助于信息系统对电力网络的扰动进行快速吸收以最小化扰动造成的影响。定义主与后备差动域,依据电流差动保护原理并通过调整启动电流阈值躲过负荷电流实现后备的故障定位;提出一种设备故障检测方法用于预测主保护的失效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一体化的后备保护策略,该策略在正常操作阶段闭锁故障设备相关的主保护,电气故障后立即启动相应后备保护代替预测失效的主保护,加速了电气故障的后备定位与隔离并能最小化故障隔离范围。仿真与动模实验结果验证了吸收弹性提升方法的有效性及工程实用性。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多代理自愈控制的响应与恢复弹性提升方法。构建了一种新颖的缩减模型和自愈恢复模式,降低弹性计算维度和信息迭代次数;将自愈恢复问题数学表述为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并通过建立网络流模型和提出自愈恢复策略来解决这个多目标优化问题;所提出的自愈恢复策略融合了网络重构和计划孤岛算法,能以最小开关操作次数实现最大化负荷恢复,且能通过参数的调整显着缓解负荷及分布式电源间歇性波动的影响;构筑了一种针对不同身份属性代理的统一编程框架,使得各代理能依据自身的身份属性及故障点位置,自主执行与其对应的任务,并最终通过各代理的分工协作实现自愈恢复目标。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响应与恢复弹性提升方法能显着增强配电网的弹性性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马锋[9](2019)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决定科学技术成果能否转化成为经济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以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重要途径。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活动的义务之一,而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群体,更加需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国立科研机构作为国有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必然伴随国有资产管理问题,而国有资产管理的对象很多又与科技成果转化内容是交叉的。研究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必然要解决其中的资产管理问题,所以,本文围绕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资产管理相关问题对全院105家研究院所进行问卷调查,而且,三年内分两个阶段先后对分布于东北、西北、京畿、珠三角、长三角以及闽南等地区的中科院系统具有代表性的60多家研究院所、高校和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展开调研,并结合自身长期工作实践,对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相关问题做了详细研究。首先,深入了解各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探寻制约成果转化和资产管理的问题,分析新时期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引述科研院所资产管理相关理论,结合中科院各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分析借鉴国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经验。其次,探讨中科院院属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其对应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通过梳理当前中科院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问题和模式,构建一套中科院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以期对中科院国有资产管理成效进行科学评估。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做好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相应的监管和激励问题。因此,接下来进一步概括总结中科院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的投资与监管问题;通过研究中科院院属科研院所在激励分配方面的成功经验,详细分析各种不同激励方案,对激励与分配问题展开研究,力求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同时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现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总结分析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最终对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国有资产管理这一对当前热门的研究问题,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相关研究文献,而且研究结论对国立科研机构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将更具指导价值。研究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案例研究与实证调研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且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与以往学者采用的方法相比,增加了定量研究和案例研究的相关内容,使研究结论更全面、更具实践性。

刘淑萍[10](2019)在《“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急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更改变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技术的发展是对过往历史的不断总结与革新,更是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马克思指出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决定了现实财富的创造,是历史的革命性推动力量。随着大步迈向数字社会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技术的创新衍生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今最为炙热的话题,并深深地刻画着新时代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一切”的时代。随着制造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发达国家再次将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首要任务,先后制定出与新技术相关联的制造业发展战略与坐标定位。2015年全国两会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同年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均指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协同一体化制造技术,突破自主创新促进制造业强国建设;2019年,十三届二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互联网+”,积极广泛的运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根据《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我国互联网发展指数排名全球第二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商务市场主体,4G用户渗透率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在2019年春晚实现5G网络4K超高清直播后,5G商用已经进入制造业并将大规模推广。截止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为8.02亿,手机网民规模7.88亿,占比98.3%,互联网普及率为57.7%。1IDC公司预测2019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可达到486亿美元。2根据42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1到5月,我国电子商务平台收入就突破1164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我国已经具备抓住新机遇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需求市场以及政策支持,“互联网+”已经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推动产业优化的新引擎。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四次工业革命、各国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相关发展战略进行梳理,立足当前及未来“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情况,深入剖析“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遇和升级的必然性;以制造业结构升级规律以及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规律探索为主线,在系统梳理前沿文献基础上,利用历史分析与对比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理与路径,试图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变身制造业强国提供决策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工具选择。本文围绕“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为主题,从三方面开展研究。第一,“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第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因素和作用机理是什么?第三,“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路径是什么?本文在导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评述、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加以概括。第一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主要通过对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理清,对马克思技术进步思想与产业升级逻辑关系以及西方创新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升级间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为本文开展研究打好理论基础。本文第二章和第三章通过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必然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熊彼特指出如果不掌握历史,不具备历史感或历史经验,就不可能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3故第二章首先通过对历次工业革命与制造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新工业革命争论与制造业范式演化过程的梳理,总结出历史维度中互联网+制造业升级的历史机遇与面临的挑战。第三章主要对德、美、日三国互联网+制造业战略进行梳理和对比,总结出各国先进制造业战略发展的共性及关键;并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分析,总结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涵和关键;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维度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面临挑战进行分析。本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进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第四章首先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机理进行理论分析;根据第二章历史维度总结出影响制造业升级的五个要素,结合马克思理论、佩蕾丝技术-经济-制度协同演化模型、罗默经济增长四要素模型以及技术创新动力三元论模型,确定“互联网+”技术驱动力、市场拉动力和政策支撑力所形成的聚合力;其中技术驱动力部分包括“互联网+”技术基础驱动力以及融合驱动力,“互联网+”市场拉动力包括市场规模拉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动产生的拉动力和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以及淘汰机制产生的拉动力,“互联网+”政策支撑力包括互联网+政务能力以及“互联网+”相关政策的支撑力。其次,通过对社会总生产模型拓展,结合产业内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特征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制造业产业结构视角和制造业价值链视角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第五章,首先构建“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31个省“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分类。其次,在理论分析“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系统GMM计量方法对中国2006-2015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显着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升级。本文的第六章主要探讨“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技术驱动链、促进制造业升级市场驱动链以及促进制造业升级政策驱动链。最后是结论及展望,通过对本文研究结论的总结,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设计。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三点:第一,补充和完善“互联网+”相关概念和认识,明晰“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对“互联网+”作为历史发展新机遇予以分析,指出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对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对“互联网+”认识不足和认识不清进行补充和完善。此外,本文通过马克思技术进步思想与产业升级理论的指导建立“互联网+”技术基础模型和“互联网+”技术融合模型,提出“互联网+”三要素聚合力,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相关概念和认识进行补充和完善。第二,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框架。本文在理清“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基础之上,通过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研究框架,通过历史分析和理论分析提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制造业结构和制造业价值链作用机理的研究提出三驱动链条升级路径,对相关理论基础、作用机理、动力结构以及路径选择等方面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对我国“互联网+”发展以及制造业发展提出参考。第三,补充和完善“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证研究。本文构建了“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互联网+”与制造业升级的内生性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检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途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互联网+”影响制造业升级的机制,随后采用系统GMM方法尽可能减少“互联网+”与制造业升级二者之间的内生性来考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二、发展集群通信刻不容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集群通信刻不容缓(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人口外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1.对东北三省人口外流原因的研究
        2.对东北三省人口外流的现状及特征研究
        3.对东北三省人口外流带来影响的研究
        4.对解决东北三省人口外流带来困局的对策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人口外流概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人口外流历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人口外流状况
        1.人口外流规模逐渐增大
        2.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流失严重
二、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人口外流原因
    (一)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
        1.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东移
        2.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东北三省自身发展的弊病
        1.思想解放的不够彻底
        2.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艰难
        3.国有企业改革的缓慢
    (三)东北三省民众社会压力加大
        1.生存压力逐步加大
        2.就业压力的逐步增大
三、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人口外流带来的困局
    (一)严重影响东北三省经济的发展
        1.经济增长放缓
        2.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二)制约东北三省民生问题的解决
        1.社会治安不安定因素增多
        2.社保体系负担压力加大
    (三)滞缓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
        1.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履艰难
        2.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四、解决东北三省人口外流困局的对策
    (一)解放思想
        1.破除固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思想束缚
        2.摒弃僵化的“官本位”传统思想
        3.祛除狭隘的短视眼光
    (二)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
        1.优化人才环境,留住用好人才
        2.落实创新举措,培养紧缺人才
        3.利用政策导向,引进新型人才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更新换代产业结构
        2.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3.调整改造产业模式
    (四)优化区域内市场大环境
        1.建构规范严明的投资环境
        2.创设以人为本的就业环境
        3.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创业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基于Storm平台的数据恢复节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工作
2 问题建模与分析
    2.1 Storm的任务分配模型
    2.2 拓扑信息监控模型
    2.3 数据恢复模型
    2.4 能耗模型
3 节能策略分析
    3.1 吞吐量检测算法
    3.2 数据恢复算法
    3.3 算法的部署与实现
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4.1 实验环境
    4.2 工作节点的资源约束测试
    4.3 节能策略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1) 系统延迟
        2) 集群能耗
5 总结与展望

(3)基于Flink平台并行SVM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课题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原理
    2.1 数据挖掘
        2.1.1 数据挖掘概念综述
        2.1.2 数据挖掘任务分类
        2.1.3 数据挖掘数据预处理
        2.1.4 数据挖掘过程
    2.2 支持向量机算法概述
        2.2.1 支持向量机
        2.2.2 多分类支持向量机
        2.2.3 单机SVM算法的局限性及改进思路
    2.3 参数寻优算法概述
        2.3.1 遗传算法
        2.3.2 粒子群算法
    2.4 大数据计算框架Flink
        2.4.1 Flink的背景
        2.4.2 Flink基本架构
        2.4.3 Flink的优势
        2.4.4 Flink的应用场景
    2.5 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link并行网格搜索算法设计与实现
    3.1 基于Flink并行网格搜索算法描述
        3.1.1 单机全局网格搜索算法
        3.1.2 基于Flink并行网格搜索算法
    3.2 核函数和交叉验证
        3.2.1 核函数选择
        3.2.2 交叉验证
    3.3 基于Flink并行网格搜索算法
        3.3.1 分布式SVM参数寻优原理
        3.3.2 算法主要思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link并行SVM算法设计与实现
    4.1 基于Flink并行一对多SVM算法描述
        4.1.1 单机一对多支持向量机算法
        4.1.2 基于Flink的一对多SVM算法
    4.2 数据集切分与持久化
    4.3 SVM算法并行化设计
        4.3.1 分组训练算法
        4.3.2 层叠训练算法
    4.4 基于Flink的并行一对多SVM算法
        4.4.1 算法主要思路
        4.4.2 算法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实验环境搭建
        5.1.1 硬件概述
        5.1.2 软件概述
        5.1.3 Flink集群搭建
    5.2 并行网格搜索算法实验与结果分析
        5.2.1 实验准备
        5.2.2 实验结果
    5.3 并行SVM算法实验与结果分析
        5.3.1 实验准备
        5.3.2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高新区产城融合研究 ——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火炬计划”下的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地
        1.1.2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高新区,产城融合势在必行
    1.2 研究问题与目的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基于Citespace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知识图谱分析
        2.1.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究知识图谱及特点
    2.2 高新区的研究热点
        2.2.1 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2.2.2 高新区创新发展的相关研究
        2.2.3 产城融合的相关研究
        2.2.4 高新区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评述
    2.4 国内外产城融合促进园区创新发展的案例研究
        2.4.1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
        2.4.2 苏州工业园
        2.4.3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
        2.4.4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第三章 产城融合与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逻辑构建
    3.1 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3.1.1 要素驱动:生产要素集聚阶段
        3.1.2 投资驱动:产业集聚阶段
        3.1.3 创新驱动:创新发展阶段
    3.2 当前创新驱动下高新区发展的内在需求
        3.2.1 发展困境:产城分离的创新环境导致创新人才难以集聚
        3.2.2 需求特征:以吸引创新人才集聚为目标
    3.3 产城融合:高新区创新发展空间需求的响应
        3.3.1 产城融合的内涵:以人为本,实现产、城空间融合
        3.3.2 产城融合通过塑造高品质空间促进创新人才的集聚
    3.4 创新导向下高新区产城融合的路径构建
        3.4.1 区域联动,促进城市与园区空间融合
        3.4.2 功能完善,推动园区创新服务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高度融合
        3.4.3 产业结构优化,深化产业高端化与集群化发展
        3.4.4 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市场化管理制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历程与实态研究
    4.1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概况与阶段划分
        4.1.1 狮山镇的发展概况
        4.1.2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概况与阶段划分
    4.2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历程
        4.2.1 分散发展阶段:从“农村社区工业化”到“园区工业化”
        4.2.2 整合发展阶段:从“一园多镇”到“园镇合一”
    4.3 佛高区核心园的实态特征
        4.3.1 空间:粗放利用,功能结构失衡
        4.3.2 产业:集聚现象较明显,粗放型与高级化并存
        4.3.3 管理体制:“市统筹、区建设”,缺乏社会事务管理
    4.4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阶段研判
        4.4.1 经济成就巨大,制造业发展迅猛
        4.4.2 产业集聚已形成,高企培育数量可观
        4.4.3 创新引领正在进行,传统制造业产值占主导
    4.5 基于企业访谈的佛高区核心园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识别
        4.5.1 佛高区核心园创新环境的构建
        4.5.2 产城脱节的园区环境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创新导向下佛高区核心园产城融合策略研究
    5.1 战略谋划:从“园区”向“城区”的空间战略演进
        5.1.1 市级层面规划:从“城市组团”到“城市副中心”
        5.1.2 区镇级层面规划:从"承接东部"到"产业中枢+交通枢纽"
    5.2 空间修补:功能补强,优化园区内部空间
        5.2.1 重塑园区内部结构,构建“科创服务中心+创新产城组团”空间格局
        5.2.2 集聚园区各组团资源,以三旧改造促进核心区功能融合发展
    5.3 区域协调:核心引领,联动新城融入城市发展格局
        5.3.1 实现空间一体化发展
        5.3.2 融入区域生态格局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狮山镇政府访谈提纲
    附录2 佛山高新区核心园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3 佛山高新区核心园企业访谈记录
    附录4 狮山镇村、社区访谈记录
    附录5 狮山镇政府部门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东莞市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四) 研究目的
    (五)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阐述
    (一) 相关基本概念
        1. 外向型企业
        2. 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
        3. 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政府作用
    (二) 政府作用理论
        1. 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2. 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东莞市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现状
    (一) 中美贸易战的由来及发展趋势
        1. 初期基本形成
        2. 中期变化发展
        3. 后期持续发酵
    (二) 东莞市外向型企业概况
    (三) 中美贸易战对东莞外向型企业带来的挑战
        1. 贸易壁垒阻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2. 成本不可控因素增大企业经营风险
        3. 短板突出加剧企业竞争压力
    (四) 东莞市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
        1. 加强政策引导,力推企业转型升级
        2. 加强市场监管,推进创新发展
        3. 完善公共服务,加快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
    (五) 取得的主要成效
        1. 外向型企业基本稳定发展
        2.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3. 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4. 市场活力得到增强
三、东莞市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存在的问题
        1. 现行政策与实需求有差异
        2. 市场监管不到位
        3. 配套服务不到位
    (二) 问题根源的深层次原因
        1. 对本地市场资源配置的干预不够
        2. 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不适应
        3. 服务体系不健全
四、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一) 国内政府主要经验
        1. 深圳经验
        2. 上海经验
    (二) 国外政府主要经验
        1. 德国鲁尔区经验
        2. 新加坡经验
    (三) 国内外推动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启示
五、加强东莞市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 强化政策引导,加快同高质量发展适应
        1. 建立企业定期走访和动态管理机制
        2. 统筹推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
    (二) 完善市场监督机制,维护公平竞争
        1. 完善拓宽外向型企业的市场准入范围
        2.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推进执法体制建设
        3. 创新市场监管模式,提升政府公信力
    (三)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1. 建立健全信息服务平台
        2. 建立健全多层次融资体系
        3. 加快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机制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6)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及信息物理混合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分布式电源集群研究现状
        1.2.1 分布式电源集群概念
        1.2.2 分布式电源逆变器控制策略
        1.2.3 多分布式电源协调控制
    1.3 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研究现状
        1.3.1 电力信息物理系统定义及特征
        1.3.2 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方法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研究
    2.1 引言
    2.2 分布式电源集群分层控制框架
    2.3 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策略研究
    2.4 有功控制算法研究
        2.4.1 基于等边际成本的群内有功控制算法
        2.4.2 群间有功协调控制算法
    2.5 无功控制算法研究
        2.5.1 群内无功协调控制算法
        2.5.2 群间无功协调控制算法
    2.6 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2.6.1 有功协调控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2.6.2 无功协调控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电源集群通信网络建模与仿真研究
    3.1 引言
    3.2 分布式电源集群监控系统数据分析及业务建模
        3.2.1 通信数据分析
        3.2.2 电力业务建模
    3.3 分布式电源集群通信工作站建模
    3.4 分布式电源集群通信线路与通信节点脆弱度分析
        3.4.1 通信线路脆弱度评估
        3.4.2 通信节点脆弱度评估
    3.5 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3.5.1 正常通信环境下仿真结果
        3.5.2 通信堵塞环境下仿真结果
        3.5.3 网络攻击环境下仿真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电源集群电力信息混合仿真研究
    4.1 引言
    4.2 电力信息混合仿真平台组成及架构
        4.2.1 电力信息混合仿真平台组成
        4.2.2 电力信息混合仿真平台架构
    4.3 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接口
        4.3.1 数据交互接口
        4.3.2 时间同步方式
    4.4 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4.4.1 通信堵塞仿真结果
        4.4.2 通信节点故障仿真结果
        4.4.3 虚假数据攻击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发表的论文
    申请的专利
    参与的项目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8)电力网络拓扑优化与弹性提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电网弹性的发展背景
        1.1.2 电网弹性的发展趋势
    1.2 电力网络拓扑优化与弹性提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系统弹性定义及其量化表征与度量方法
        1.2.2 电力网络拓扑结构与关键元件辨识研究
        1.2.3 电力网络拓扑弹性优化方法
        1.2.4 电力网络系统弹性提升方法
    1.3 本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力网络弹性量化表征与度量方法
    2.1 引言
    2.2 电力网络弹性定义与量化表征
        2.2.1 电力网络弹性定义及内涵
        2.2.2 电力网络弹性相关概念及其量化表征
    2.3 电力网络拓扑弹性度量方法
    2.4 电力网络系统弹性度量方法
        2.4.1 吸收弹性度量
        2.4.2 响应弹性度量
        2.4.3 恢复弹性度量
        2.4.4 系统弹性综合度量
    2.5 算例仿真与分析
        2.5.1 电力网络拓扑弹性度量指标测试
        2.5.2 电力网络系统弹性度量指标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网络拓扑特性分析与关键节点及边快速辨识方法
    3.1 引言
    3.2 电力网络拓扑结构特性分析
        3.2.1 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参数
        3.2.2 实际电网的通用拓扑特性分析
        3.2.3 实际电网的社团化与层次化结构特性分析
    3.3 关键节点及边快速辨识方法
        3.3.1 社团化与层次化分解模型
        3.3.2 介数中心性社团化与层次化分解计算方法
        3.3.3 算例仿真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针对恶意攻击的电力网络拓扑弹性优化方法
    4.1 引言
    4.2 电力网络拓扑弹性优化方法
        4.2.1 拓扑弹性优化理论模型
        4.2.2 拓扑弹性优化算法
    4.3 算例仿真与分析
        4.3.1 拓扑弹性优化性能
        4.3.2 拓扑弹性优化后的网络系统功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对等式网络保护的电力网络吸收弹性提升方法
    5.1 引言
    5.2 通信与控制架构
    5.3 基于对等式网络保护的吸收弹性提升方法
        5.3.1 主保护及其后备保护差动域定义
        5.3.2 差动后备保护原理
        5.3.3 设备故障检测方法
        5.3.4 一体化的差动后备保护策略
        5.3.5 时间性能分析
    5.4 算例仿真与分析
        5.4.1 动模实验与分析
        5.4.2 基于RTDS的仿真测试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分布式多代理自愈控制的响应与恢复弹性提升方法
    6.1 引言
    6.2 完全分布式多代理系统的自愈控制架构
        6.2.1 分布式代理定义
        6.2.2 通信与控制架构
    6.3 基于完全分布式多代理的自愈控制策略
        6.3.1 自愈恢复模式
        6.3.2 缩减模型
        6.3.3 问题数学表述
        6.3.4 自愈恢复策略
        6.3.5 自愈恢复进程
    6.4 仿真实验
        6.4.1 TPC配电网
        6.4.2 CCPC配电网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和授权的发明专利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D 中国台湾某配电网(CCPC)84 点系统参数
致谢

(9)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相关问题文献综述
    2.1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进展
        2.1.1 科技成果转化的经典模式
        2.1.2 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2.2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研究进展
        2.2.1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分析
        2.2.2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分析
    2.3 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2.3.1 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方式
        2.3.2 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的投资与监管问题
        2.3.3 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的激励分配问题
    2.4 相关理论综述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公共产品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相关情况的调研与分析
    3.1 中科院科技成果管理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2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情况调查的调查与分析
    3.3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方式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典型案例研究
    4.1 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平台驱动案例分析
        4.1.1 成果转化方式
        4.1.2 资产管理方式
    4.2 西安光机所自创基金案例分析
        4.2.1 成果转化方式
        4.2.2 资产管理方式
    4.3 盱眙凹土中心科技引领特色资源开发案例分析
        4.3.1 成果转化方式
        4.3.2 资产管理方式
    4.4 合肥物质院自创园区案例分析
        4.4.1 成果转化方式
        4.4.2 资产管理方式
    4.5 中科大借助资本市场促进成果转化案例分析
        4.5.1 成果转化方式
        4.5.2 资产管理方式
    4.6 大连化物所知识产权运营案例分析
        4.6.1 成果转化方式
        4.6.2 资产管理方式
    4.7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孵化共赢案例分析
        4.7.1 成果转化方式
        4.7.2 资产管理方式
    4.8 泰州-河南中心对接案例分析
        4.8.1 泰州中心对接方式
        4.8.2 河南中心对接方式
    4.9 嘉兴-常州中心援建研发机构案例分析
        4.9.1 嘉兴中心援建研发机构方式
        4.9.2 常州中心援建研发机构方式
    4.10 小结
第5章 中科院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5.1 中科院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参与主体
        5.1.1 财政部门
        5.1.2 中国科学院
        5.1.3 社会公众
        5.1.4 第三方独立主体
    5.2 中科院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5.2.1 评价原则
        5.2.2 评价思路
    5.3 中科院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设计
        5.3.2 评价指标内涵及说明
        5.3.3 评价指标赋值和权重确定
    5.4 小结
第6章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的投资与监管问题研究
    6.1 孵化器转化模式中的投资与监管问题
        6.1.1 孵化器转化模式
        6.1.2 孵化器转化模式的投资分析
        6.1.3 孵化器转化模式的监管分析
    6.2 链式转化模式中的投资与监管问题
        6.2.1 链式转化模式
        6.2.2 链式转化模式的投资分析
        6.2.3 链式转化模式的监管分析
    6.3 再生式转化模式中的投资与监管问题
        6.3.1 再生式转化模式
        6.3.2 再生式转化模式的投资分析
        6.3.3 再生式转化模式的监管分析
    6.4 融合式转化模式中的投资与监管问题
        6.4.1 融合式转化模式
        6.4.2 融合式转化模式的投资分析
        6.4.3 融合式转化模式的监管分析
    6.5 渗透式转化模式中的投资与监管问题
        6.5.1 渗透式转化模式
        6.5.2 渗透式转化模式的投资分析
        6.5.3 渗透式转化模式的监管分析
    6.6 引领式转化模式中的投资与监管问题
        6.6.1 引领式转化模式
        6.6.2 引领式转化模式的投资分析
        6.6.3 引领式转化模式的监管分析
    6.7 小结
第7章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的激励分配问题研究
    7.1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及法律依据沿革
    7.2 中科院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分配政策简述
    7.3 院属研究所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情况调查
        7.3.1 调研范围及典型性分析
        7.3.2 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总体情况
        7.3.3 院属研究所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主要类型
        7.3.4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分配政策差异原因简析
        7.3.5 典型案例
    7.4 小结
第8章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症结
    8.1 制度、政策层面的问题
        8.1.1 政策冲突增加国有资产管理难度
        8.1.2 政策模糊迟缓工作进展
        8.1.3 政策缺乏操作性
    8.2 人才层面问题
        8.2.1 人员不稳定性提高
        8.2.2 成果转化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8.2.3 专业人才不足问题
        8.2.4 我国科技人才流动政策规定和体制限制偏离度较大
    8.3 工作流程问题
        8.3.1 资产评估备案审批程序繁琐、耗时长
        8.3.2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主要依赖技术团队自身而非中介机构
    8.4 利益分配问题
        8.4.1 非在职人员奖励问题
        8.4.2 成果发明人与转化人员利益分配问题
        8.4.3 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协调问题
        8.4.4 我国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分配范围
    8.5 融资与技术成果估价问题
        8.5.1 科技成果转化“第一公里”资本金缺失
        8.5.2 科技人员在与企业合作谈判时往往高估技术成果价值的问题
        8.5.3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阶段融资渠道相比发达国家要窄
    8.6 风险问题
        8.6.1 党员领导干部持股等问题
        8.6.2 无形资产在评估后折价入股时存在风险问题
第9章 加强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9.1 政府层面
        9.1.1 简政放权,精简手续
        9.1.2 减税降负,提升动力
        9.1.3 设立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资本金
    9.2 中科院层面
        9.2.1 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分配相关细则
        9.2.2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人员专业技术系列岗位
        9.2.3 完善领导、干部股权激励分配方法和约束机制
        9.2.4 多措并举,保证研究所集体利益
    9.3 研究院(所)层面
        9.3.1 加强科技成果质量管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9.3.2 优化对科技成果转化团队人员的激励
        9.3.3 完善非在职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
        9.3.4 激励分配额度宜采用累计递减模式
        9.3.5 探索建立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纪人工作机制
第10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总结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与评述
        一、“互联网+”与制造业升级相关研究
        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相关概念界定
        二、制造业升级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创新理论与产业升级理论
        二、西方创新理论与产业升级理论
第二章 历史维度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规律归纳研究
    第一节 工业革命与制造业发展历史经验
        一、工业革命演进与争论
        二、制造业结构升级一般规律
        三、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一般规律
        四、制造业竞争力演进一般规律
    第二节 历史维度下制造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因素一:需求面驱动
        二、因素二:技术面驱动
        三、因素三:人力资本面驱动
        四、因素四:能源机制面驱动
        五、因素五:制度面驱动
    第三节 新工业革命与制造业范式选择
        一、新工业革命浪潮:“互联网+”
        二、制造业范式演化与选择
        三、历史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升级历史机遇
        四、历史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升级面临挑战
第三章 空间维度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第一节 外国互联网+制造业战略梳理
        一、各国先进制造业战略
        二、各国先进制造业战略关键:“互联网+”
    第二节 《中国制造2025》战略选择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
        二、《中国制造2025》战略核心与内涵
        三、空间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战略机遇
        四、空间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升级面临挑战
第四章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研究
    第一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分析
        一、三模型拓展与“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因理论
        二、社会总生产模型拓展与“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理论
    第二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因素分析
        一、动力一:“互联网+”技术基础与技术融合驱动力
        二、动力二:“互联网+”市场多层次拉动力
        三、动力三:“互联网+”政策支撑力
    第三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一:基于产业结构视角
        一、“互联网+”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
        二、“互联网+”促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
        三、“互联网+”促进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
    第四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二:基于价值链视角
        一、“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横向扩张升级作用机理
        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纵向渗透升级作用机理
        三、“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跃迁升级作用机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实证研究
    第一节 “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一、“互联网+”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第二节 “互联网+”对制造业升级影响实证分析
        一、变量定义与数据选取
        二、模型设定与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路径选择研究
    第一节 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技术驱动链
        一、“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开放创新驱动路径
        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多层次可持续创新驱动路径
        三、“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协调创新驱动路径
    第二节 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市场驱动链
        一、制造业服务化驱动路径
        二、“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耦合驱动路径
        三、国家价值链协同发展路径
        四、链条式一体化管理发展路径
    第三节 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政策驱动链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优化路径
        二、社会层面的政策优化路径
        三、企业层面的政策优化路径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发展集群通信刻不容缓(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人口外流问题研究[D]. 原斌. 渤海大学, 2021(02)
  • [2]基于Storm平台的数据恢复节能策略[J]. 蒲勇霖,于炯,鲁亮,李梓杨,国冰磊,廖彬.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21(03)
  • [3]基于Flink平台并行SVM算法研究[D]. 白玉辛.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高新区产城融合研究 ——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为例[D]. 唐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东莞市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政府作用研究[D]. 谢文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及信息物理混合仿真研究[D]. 顾晨骁. 东南大学, 2020(01)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8]电力网络拓扑优化与弹性提升方法研究[D]. 李稳国. 湖南大学, 2019
  • [9]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D]. 马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10]“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D]. 刘淑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发展集群通信刻不容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