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IPv6时代演进的核心网路由器

向IPv6时代演进的核心网路由器

一、向IPv6时代演进的核心网络路由器(论文文献综述)

艾政阳[1](2021)在《智慧标识网络可信边缘管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空间正朝着用户多元化、接入异构化、设备复杂化和服务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网络体系及运行机制难以应对当下和未来诡谲多变的安全威胁。一方面,传统网络架构存在管理边界模糊、组件协同关系松散、内生防御机制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不断涌现的新型业务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信息加密、防火墙、入侵防护等技术手段均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滞后性,使得网络空间长期处于“易攻难守”的状态。近年来,随着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信息中心网络(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ing,ICN)、智慧标识网络(Smart Identifier NETwork,SINET)等新型体系架构的提出,网络有望沿着内生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的方向演进。因此,本文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设计理念,针对可信边缘管控中的关键问题,从接入、路由、适配和调度四个场景开展相关研究,为建立更加完备的可信边缘架构提供支撑。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智慧标识网络的设计思想和服务机理进行总结和梳理,进一步分析网络边缘的可信性问题。首先,研究智慧标识网络的发展路线和体系模型,详细介绍智慧标识网络“三层、两域”结构及工作机制,从标识映射、协同适配、个性服务三个方面,归纳总结智慧标识网络的服务机理。其次,着重阐述边缘接入、边缘传输、边缘适配、边缘调度的可信性问题。最后,给出智慧标识网络在边缘侧面临的挑战及威胁,论证网络边缘安全、可靠、可控、可管的重要性,为后续章节中智慧标识网络可信边缘管控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目标。2.针对智慧标识网络的安全边缘接入问题,提出一种高安全、多维化的接入管控方案,实现基于用户标识的非法攻击抵御和细粒度控制特性。首先,对现有边缘接入安全管控技术进行全面地对比分析,详细介绍方案的模型结构和实施过程,通过融合智慧标识网络的解析映射机制实现网络间动态隔离,进一步优化方案的可实施性。其次,从接入管控、用户并发和认证时延三个方面对方案性能进行分析。通过搭建原型系统平台,验证理论推断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可有效实现对终端用户的统一访问控制管理。与基于传统网络架构的认证框架相比,该方案在有效减少接入认证时延的同时支持更高的并发数量。3.针对智慧标识网络的可靠边缘传输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地理感知的路由控制协议和节点监测机制,通过集成定向扩散路由、贪婪边界无状态路由和节点监测机制,确保数据交换的可靠性。首先,列举了现有基于地理能量感知的路由算法存在的不足,针对节点异常行为构建一种高效的检查机制,进而将两者融合形成智慧协同地理感知监测路由控制协议,完成数据包的安全有序交互。其次,提出改进型自适应能量转移算法用于优化边缘路由能耗,在保障路由安全的同时降低数据传输成本。最后,在攻击背景下,通过仿真平台验证所提协议在传输延迟、丢包率、吞吐量等方面的性能保障,进一步证明节能算法在能耗方面的优越性。4.针对智慧标识网络的可控边缘适配问题,提出一种按需驱动的可靠带宽适配策略,通过软件定义技术动态调整网络功能模块来增强带宽利用率,保障用户的合法性和数据的有效性。首先,建立基于概率分布的多用户带宽分配模型。其次,针对个性化服务需求和队列数据乱序所造成的资源占用问题,详细阐述按需驱动的可靠带宽适配策略和收发队列控制机制的设计细节,进一步提出智能驱动的边缘收发队列控制机制。最后,通过构建包含多个域和多个用户组的原型系统,验证所提方案的有效性。与现有SDN和传统网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按需适配策略在带宽使用和入侵防御方面均具有优势,特别是队列控制机制有效提升了传输容量和缓冲区利用率。5.针对智慧标识网络的可管边缘调度问题,提出一种标识驱动的资源编排方案,将复杂优化问题解耦为计算卸载和资源分配两个子问题,以特定场景的边缘缓存为例,进一步提出智能协同缓存策略。首先,建立标识空间映射模型用于表征访问属性与空间资源之间的匹配关系,构造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实现高可靠、低成本的最优边缘资源分配策略。其次,详细制定了方案的工作流程,分析边缘协同缓存的核心难题,并介绍协同缓存机制的设计思路。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可靠卸载和协同缓存的理论分析部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在降低时延和能量消耗的同时,有效地保障了边缘侧的可靠性。

吴畏虹[2](2021)在《软件定义骨干网段路由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网络业务在类型、数量与覆盖领域上均取得了飞速发展。例如4G与5G网络的商用极大的丰富了移动网络业务服务数量与类型,推动了固网业务的发展;云计算的发展降低了网络业务的部署门槛,提升了业务的服务水平;卫星网络的加速部署促进了天地一体化进程,延伸了网络业务深度;智能终端的兴起开启了万物互联的时代,扩展了网络业务覆盖领域。骨干网是网络业务互联互通的基础,网络业务以骨干网为核心,逐渐的向多个行业进行延伸,构建起了目前多样化的网络业务系统。而相比之下,骨干网由于规模较大、涉及多域互联、协议更新成本较高等问题,其发展与演进相对网络业务较为滞后,并逐渐与新兴业务的需求出现矛盾,成为网络业务发展的瓶颈。本文着眼于细粒度与高精度流量调度、功能化服务与多元服务质量保障等新兴的网络业务需求,对于骨干网的软件定义化技术展开深入研究,面向骨干网特征与新兴网络需求中的矛盾提出了解决方案,推进了骨干网的软件定义化进程。本文首先针对网络业务对于网络的细粒度与高精度流量调度需求,面向概括性SRv6(G-SRv6,Generalized SRv6)网络中,IPv6段路由(SRv6,Segment Routing over IPv6)策略列表压缩的性能问题展开了研究。G-SRv6基于SRv6段公共前缀进行压缩,其压缩性能受到网络编址策略与路由调度策略的限制。本文面向G-SRv6压缩性能受限的问题,创新性提出了 G-SRv6网络的双功能动态标记与优化方法,对于SRv6段的功能进行逻辑拆分,实现G-SRv6路径表示的动态性,以获取更好的压缩效率,并通过神经网络进行压缩策略的计算。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G-SRv6中流量获得压缩的概率和在获得压缩情况下的压缩效率,能够为源路由提供更多的调度信息承载能力,提升了网络流量的调度精度。本文其次针对用户业务对于网络的功能化的需求,着眼于主动性一对多传输功能,分别面向骨干网中的有状态场景与无状态场景展开了研究,以解决骨干网场景下组播会话需要进行组播组申请与预交互导致的会话主动性与实时性缺失问题。面向有状态场景,本文提出了源组播,设计了虚拟组机制解耦了组播地址的会话标识功能与传输处理标识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主动发起会话并能够进行完备性会话管理的能力,通过虚拟组的形式保证了会话管理与会话传输的独立性。面向无状态场景,本文提出了分播,为网络提供了无状态的一对多会话能力。分播直接基于SRv6设计了平行处理逻辑,设计了多个全新的功能化SRv6段,为用户进行多目的地址承载与处理提供了数据平面支撑。对于分播的传输,设计了多目的地址指示聚合传输,对于网络提供了直接基于用户数据进行一对多传输的能力,利用新设计的SRv6段对于携带的多目的地址进行路由行为的聚类表示,并将聚类信息插入数据包内部。基于P4与真实交换机进行了原型系统实现与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源组播与分播能够以可接受的开销带来主动性的一对多传输功能,并且与现有方案对比,在状态利用与传输处理开销上有一定的优势,使骨干网具备了与网络强耦合的一对多传输功能,推进了骨干网的功能化演进。本文最后针对骨干网中对于服务质量多元化的需求,面向目前网络服务质量保障策略的单一性问题,着眼于带宽与时延的独立性服务质量保障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带宽-时延解耦的集中式队列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保障模型,通过对于带宽与时延进行多元化分析,实现解耦的差异化服务质量,能够对于应用感知IPv6网络(APN6,Application-aware IPv6 Networing)等方案提供面向用户服务需求的实际保障能力。方案对网络节点的队列进行管理,提出了队列时延管理机制,在队列内部实现了独立于带宽队列时延的差异化服务。本文设计了综合参数Dijkstra路由算法,从路由计算上为用户的传输时延提供了差异化服务,并综合考虑了多种参数进行路由决策,提升网络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承载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能够对于带宽和时延进行独立且有效的差异化服务保障,并能够给网络带来更多的业务承载能力,提升高优先级业务的整体服务质量。

张志伟[3](2019)在《基于IPv6和LwM2M的智能家居设备管理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家居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方向。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智能家居设备通过物联网进行连接。智能家居设备的数量大幅度增长,设备底层的复杂度和多样化逐步提升。智能家居物联网设备IP化的需求和轻量级平台化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加。论文根据智能家居设备管理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ARM Mbed OS的新型物联网平台HEC-IoT(Hybrid Edge Computing IoT)。HEC-IoT平台架构分为设备层、网络接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设备管理系统是HEC-IoT平台层的关键组成部分,论文在轻量级设备管理协议LwM2M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IPv6异构网络环境的智能家居设备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对象-资源模型对物联网设备进行抽象,提供统一的设备管理接口,实现智能家居设备管理和控制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在线固件升级是设备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论文基于CoAP块传输技术设计了一种远程、实时和安全的在线固件升级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论文设计了HEC-IoT设备层硬件平台,并在网络接入层实现了一种包含Wi-Fi、以太网和Thread网络互联的全IPv6异构网络,实现了多源异构节点的接入和通信。论文在上述硬件平台上进行了IPv6组网、设备管理功能测试以及固件升级功能测试,验证了基于IPv6和LwM2M的智能家居设备管理系统的可用性。实验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智能家居设备管理系统在IPv6网络层实现了多源异构设备的统一接入,有效屏蔽了设备层硬件和网络接口的差异,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张冀明[4](2018)在《基于动态隧道的IPV6孤岛间通信研究及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PV6技术是下一代Internet演进的趋势,出于对业务需求、产业链成熟度等因素的考虑,IPV4向IPV6的过渡采用平滑、渐进的方式,IPV4和IPV6长期混合组网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现实情况。目前的IPV6过渡技术包括双协议栈、IPV6隧道过渡技术、6PE及NAT等都各自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其中IPV6隧道过渡技术工作于IPV4三层网络,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技术,但是该类技术也存在着部署不够灵活,缺乏动态管理机制等缺点。本文针对IPV6隧道过渡技术的不足,研究并阐述了一种新型的OSPFV2网络中IPV6孤岛自动发现与动态建立转发隧道的机制,以减少IPV6部署的复杂度和网络维护的难度,便于IPV6的进一步推广。同时,本文在分析实际的IPV4网络向IPV6网络演进的场景的基础上对网络场景进行归纳建模,并开发验证平台对技术的可行性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IPV6在Internet应用的现状以及演进技术的研究,包括当前的技术分类、优缺点、应用场景建模以及技术改进方向分析。2.动态IPV6孤岛隧道通信控制方法的研究。面向现有的运行OSPFV2协议的IPV4网络的IPV6演进场景,提出了基于OSPFV2协议扩展的IPV6动态隧道通信控制方法,定义了信令格式、数据结构、核心算法并给出参考实现。3.动态IPV6孤岛隧道通信数据转发方法的研究。提出了转发平面建议转发模型以及Uniform和Pipe两种不同的Qo S模型。4.基于开源路由器模拟软件Quagga,在Ubuntu Linux操作系统上设计开发实验系统。5.对典型园区网络应用进行网络建模和分析,结合实际业务场景在实验系统上进行实验验证。

邱霜玲[5](2015)在《基于IPv6的校园网组网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己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并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IPv4协议下的计算机网络暴露出了诸如路由表增长迅速、IP地址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国各高等院校近年来又在不断的扩招,校园网用户随之急剧增加,需求也日益多样化,随之逐渐出现了安全管理欠缺、带宽不足等多种问题。由此基于IPv6的下一代校园网络建设刻不容缓。本文基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IPv6校园网络建设工作,首先明确了IPv6校园网络的设计原则,同时结合我院网络现状做了IPv6组网需求分析,具体分析、对比了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翻译技术的各自特点,提出了IPv4/IPv6组网过渡策略,完成了IPv6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实施规划,包括网络层次划分、设备选型、路由策略、IP地址规划等各个方面。最后,我们立足于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网络现状,通过GNS3仿真软件构建起了适用于Windows XP系统的仿真平台,自行设计了一系列仿真实验:如双迹议栈技术仿真,使得IPv6同IPv4节点实现了互通;隧道技术仿真,则实现IPv6节点可通过IPv4网络对IPv6网络进行访问;包括静态与动态NAT-PT的仿真,使得IPv4主机与IPv6主机能够互相访问彼此的网络。经过上述一系列的仿真实验发现,测试环境网络通信正常,没有数据丢包现象,从而为我院校园网IPv6组网设计升级过渡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殿岫[6](2015)在《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科技部门户网站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传统IPv4地址已经枯竭,具有海量地址空间的IPv6重要性日益凸显,IPv6将成为全球下一代互联网的纽带。这样,当前基于IPv4技术的软硬件能否适合IPv6的技术要求,如何使基于IPv6的商业应用大规模推广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为了对现有软硬件产品对IPv6网络的适应程度进行实践研究,为IPv6技术的大规模商用积累经验,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专家委员会的支持下,我们实施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科技部门户网站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项目,在尽量利旧、优化的前提下,设计了针对传统IPv4网络主流软硬件产品的改造方案,完成了科技部门户网站的IPv6升级改造工作。文章分析了IPv6技术特点和IPv4到IPv6迁移技术,研究了科技部现有网络拓扑结构和科技部门户网站的软硬件基础情况,研究了网站应用系统升级改造、网络改造、安全防护等方面工作的技术路线及部署实施方案,实现了科技部门户网站在IPv6环境下的顺畅访问。其中,应用系统升级改造部分着重以公众问答模块的升级改版为例,说明对门户网站应用系统升级改造工作,本部分内容展示了对具体应用模块改造需求的实施应用能力;网络改造部分提出了接入网络的三种改造方案和网络核心层接入的解决方案,三种接入网络的改造方案主要侧重于接入交换机和负载均衡设备的部署方法,结合科技部网络实际,为优先保障原有网站保持畅通运行,提出适合的方案,本部分的工作展示了对网络结构顶层构建设计和动手实施的能力;安全防护部分讨论了IPv6出口安全、安全审计、应用安全、数据交换安全以及运维管理的功能点,本部分的工作展示了对网络安全工作的全面把控能力和对成熟产品的熟悉程度。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科技部门户网站在IPv6环境下的顺畅访问,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型商用门户网站升级改造方案样本,通过对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详细的操作规程,为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业应用提供了示范借鉴作用。

朱志超[7](2015)在《一种轻量级双协议栈隧道技术的实现与改进》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Pv4地址耗尽的速度超乎当初设计时的设想。目前广泛使用网络标准为IPv4,由于当初设计该协议时并没有预料到网络发展如此之快,对IP地址的需求如此之大,导致IPv4地址已于2011年2月3日分配完毕。一方面是可用的IPv4地址资源有限,另一方面是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东西需要接入互联网,也将意味着需要占用更多的IP地址,因此IPv6的提出是必然的。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IPv6的演进却进展缓慢,因此需要有相关的过渡方案为升级提供支持。DS-Lite(Dual-Stack Lite,轻量级双协议栈)就是这样一种实现IPv4业务延续和促进IPv6部署的过渡性方案。DS-Lite将目前比较成熟的两种技术——隧道和NAT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一种轻量级的过渡方式。4over6隧道主要负责对IPv4报文进行加、解封装,仅仅在要发送的报文前面加上一个IPv6头然后将其通过IPv6网络发往另一侧的汇聚点,而隧道另一端的汇聚点收到这个封装好的报文后对其进行解封装,得到原始的IPv4报文。NAT主要是对IPv4报文进行网络地址转换,一方面可以解决IPv4地址匮乏的问题,增强网络地址的复用性,另外一方面因为对外隐藏了转换前的地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私网网络安全的作用。通过对比目前已有的一些过渡方案,以及分析隧道技术、NAT技术,参考相关文档等,对DS-Lite系统进行了一个整体架构的设计,得出具体的设计目标和详细的实现方案。在系统实现后,对其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并针对测试中发现的一些比较严重的缺陷研究相关的解决方案予以改进。

罗浩[8](2014)在《DS-Lite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IPv4地址日益枯竭,IPv6网络时代的到来,IPv6取代IPv4是必然趋势,因为一些原因,取代的过程是漫长曲折的。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IPv4与IPv6共存的网络现状中,实现IPv4业务在IPv6网络中正常进行有重大意义。DS-Lite系统应运而生,它结合隧道技术与NAT技术,提出更加完善的IPv6过渡技术方案。本文首先阐述隧道技术与NAT技术的相关知识,隧道技术主要是报文的加解封装过程,NAT技术主要是网络地址转换过程。然后本文进行DS-Lite系统的业务功能的需求分析,包括功能需求、稳定性需求、性能需求。接着进行DS-Lite模块分解方案设计,并详细介绍DS-Lite系统业务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本文最后进行验收测试,根据功能需求、稳定性需求、性能需求进行相应的功能测试、稳定性测试、性能测试,得出验收结果并进行总结。实验证明了DS-Lite系统完全达到预期需求,能够很好完成IPv4业务在IPv6网络中正常运行,在实际应用中也很稳定,是相对完善的IPv6过渡技术方案。

崔胜鹏[9](2013)在《基于DS-Lite的IPv6过渡技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IPv4地址的耗尽,互联网开始进入IPv6网络时代,国家工信部也于2011年5月宣布全面建设IPv6网络。但是网络运营商尚无升到IPv6的意愿(主要是指硬件),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网络中的主要流量将是IPv4流量和IPv6流量共存。两种IP技术共存的阶段过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是在基于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一种IPv6过渡技术DS-Lite的系统功能。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DS-Lite的IPv6演进方案的设计与实现。首先深入研究了实现DS-Lite的相关技术,然后仔细分析了RFC6333和RFC6334(Dual-StackLite Broadband Deployments Following IPv4Exhaustion),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在路由器业务平台下DS-Lite系统的可行性。本文采用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流程,实现了基于DS-Lite的IPv6过渡方案的功能。本文开发的DS-Lite系统通过了开发人员和测试部门的严格测试,能够完成IPv4用户通过IPv6网络访问IPv4主机的功能,且健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均达到了预订的设计目标。

侯金刚[10](2013)在《ICP的IPv6演进》文中提出探讨了因特网业务提供商(ICP)如何综合应用双栈、应用网关、地址翻译等技术推动IPv6的演进。基于不同型态、不同质量的应用将导致IPv6改造采用的技术方案、实施的复杂性不同,提出了准备-试点-梳理-实施4步走的路线图,以帮助控制IPv6演进的风险,使演进过程有序进行。

二、向IPv6时代演进的核心网络路由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向IPv6时代演进的核心网络路由器(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标识网络可信边缘管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简略符号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现状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1.5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1.6 论文组织结构
2 智慧标识网络服务机理及边缘可信性分析
    2.1 引言
    2.2 智慧标识网络体系研究
        2.2.1 技术发展路线
        2.2.2 网络体系模型
        2.2.3 架构工作机制
    2.3 网络服务机理研究
        2.3.1 标识映射机理
        2.3.2 协同适配机理
        2.3.3 个性服务机理
    2.4 边缘可信性分析
        2.4.1 安全边缘接入
        2.4.2 可靠边缘传输
        2.4.3 可控边缘适配
        2.4.4 可管边缘调度
    2.5 挑战与亟待解决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安全边缘接入技术
    3.1 引言
    3.2 问题与需求分析
        3.2.1 安全边缘接入问题
        3.2.2 安全边缘接入需求
    3.3 多维细粒度接入管控方案设计
        3.3.1 方案整体结构
        3.3.2 模块交互流程
        3.3.3 防御能力对比
    3.4 多维细粒度接入管控方案实现
        3.4.1 拓扑结构
        3.4.2 部署环境
        3.4.3 方案功能
    3.5 实验与性能评估
        3.5.1 接入标识长度影响
        3.5.2 注册用户数量影响
        3.5.3 用户并发数量影响
        3.5.4 安全方案性能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可靠边缘传输方法
    4.1 引言
    4.2 问题与需求分析
        4.2.1 可靠边缘传输问题
        4.2.2 可靠边缘传输需求
    4.3 高可靠边缘传输协议设计与实现
        4.3.1 系统层级结构
        4.3.2 地理感知路由算法
        4.3.3 节点监测机制
        4.3.4 协议实现过程
    4.4 低能耗边缘路由算法设计与实现
        4.4.1 启发式PSB模型
        4.4.2 分布式移动充电算法
        4.4.3 算法实现过程
    4.5 实验与性能评估
        4.5.1 传输可靠性评估
        4.5.2 移动节能性评估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可控边缘适配机制
    5.1 引言
    5.2 问题与需求分析
        5.2.1 可控边缘适配问题
        5.2.2 可控边缘适配需求
    5.3 按需驱动的带宽适配策略设计与实现
        5.3.1 带宽适配结构
        5.3.2 改进型拥塞控制模型
        5.3.3 策略实现过程
    5.4 边缘队列动态控制机制设计与实现
        5.4.1 队列动态控制模型
        5.4.2 参数优化策略
        5.4.3 机制实现过程
    5.5 实验与性能分析
        5.5.1 带宽利用率与入侵防御效果评估
        5.5.2 传输能力与队列容量评估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可管边缘调度研究
    6.1 引言
    6.2 问题与需求分析
        6.2.1 可管边缘调度问题
        6.2.2 可管边缘调度需求
    6.3 边缘资源的调度方案设计与实现
        6.3.1 调度系统结构
        6.3.2 资源卸载模型
        6.3.3 方案实现过程
    6.4 边缘资源的协同缓存策略设计与实现
        6.4.1 协同缓存机理
        6.4.2 内容检索算法
        6.4.3 策略实现过程
    6.5 实验与性能评估
        6.5.1 系统损耗与可靠性评估
        6.5.2 缓存协同效率评估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软件定义骨干网段路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概述
        1.1.1 骨干网定义
        1.1.2 骨干网特征及其与业务间的矛盾点
    1.2 骨干网软件定义化进程
        1.2.1 基于SRv6的软件定义技术特征
        1.2.2 IPv6+技术分类概述
    1.3 论文内容概述
        1.3.1 论文面向的骨干网软件定义化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与论文相关研究
    2.1 源路由列表压缩机制与优化
    2.2 主动性一对多技术与传输优化
        2.2.1 IP组播增强
        2.2.2 IP单播扩展
        2.2.3 一对多传输优化
    2.3 多维度服务质量保障
        2.3.1 动态路由规划
        2.3.2 动态队列配置
第三章 面向软件定义G-SRv6网络的双功能动态标记与优化方法
    3.1 背景介绍
    3.2 方案适用约束条件
        3.2.1 非异构SRv6网络
        3.2.2 软件定义系统
        3.2.3 单一G-SRv6域
    3.3 动态双标记机制
        3.3.1 原理概述
        3.3.2 概念定义
        3.3.3 功能化模型
    3.4 顺序节点对快照优化算法
        3.4.1 定义与表示
        3.4.2 算法流程
    3.5 仿真测试与分析
        3.5.1 仿真设定
        3.5.2 SID列表压缩概率
        3.5.3 已压缩SID列表压缩效率与压缩字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Rv6的主动一对多传输技术
    4.1 背景介绍
    4.2 有状态源组播会话机制
        4.2.1 方案设计概述
        4.2.2 SRv6多目的地址增强
        4.2.3 源组播业务发起
        4.2.4 组成员操作与确认机制
    4.3 无状态分播机制
        4.3.1 方案设计概述
        4.3.2 SRv6平行处理逻辑扩展
        4.3.3 目的地址指示聚合传输
    4.4 仿真测试与分析
        4.4.1 源组播仿真测试
        4.4.2 分播仿真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带宽-时延差异化的集中式队列QoS保障模型
    5.1 背景介绍
    5.2 基础功能
        5.2.1 用户需求获取
        5.2.2 网络状态获取
    5.3 队列时延管理机制
    5.4 综合参数路由算法
        5.4.1 CPR参数
        5.4.2 CPR算法流程
    5.5 仿真测试与分析
        5.5.1 原型系统与环境设定
        5.5.2 QDMS解耦功能
        5.5.3 CPR传输时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章节5所包含算法
附录2 缩略语说明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基于IPv6和LwM2M的智能家居设备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系统需求及关键技术分析
    2.1 家庭设备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2.2 关键技术分析
    2.3 新型物联网平台
    2.4 本章小结
3 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设备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3.2 智能家居设备模型设计
    3.3 设备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设备节点接入设计与实现
    4.1 设备节点接入总体设计
    4.2 设备节点设计与实现
    4.3 设备节点网络接入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5.1 实验平台介绍
    5.2 多源异构设备IPv6 组网试验
    5.3设备管理功能实验
    5.4 固件升级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动态隧道的IPV6孤岛间通信研究及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双协议栈类技术
        1.3.2 IPV6隧道类技术
        1.3.3 NAT类技术
        1.3.4 MPLS VPN类技术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IPV6隧道过渡技术概述
    2.1 引言
    2.2 IPV6隧道过渡技术分类及特点
        2.2.1 IPV6隧道过渡技术体系
        2.2.2 手工隧道技术
        2.2.3 自动隧道技术
    2.3 IPV6隧道过渡技术分析
        2.3.1 转发技术分析
        2.3.2 应用综合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SPFV2网络动态IPV6隧道通信网络架构研究
    3.1 引言
    3.2 OSPV2网络简介
    3.3 OSPFV2网络中动态IPV6隧道通信技术方案概述
        3.3.1 研究目标和方向
        3.3.2 目标网络架构综述
        3.3.3 关键研究工作内容
    3.4 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3.4.1 技术兼容性分析
        3.4.2 应用场景满足度分析
        3.4.3 实现经济性及演进平滑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QUAGGA的实验系统开发设计
    4.1 引言
    4.2 实验系统综述
        4.2.1 验证基础平台选型
        4.2.2 Quagga体系架构
        4.2.3 关键系统功能
    4.3 实验系统设计实现
        4.3.1 总体实现方案
        4.3.2 多路由器组网虚拟化运行环境
        4.3.3 组网仿真拓扑管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IPV6隧道通信控制方法研究及实现
    5.1 引言
    5.2 通信控制方法研究
        5.2.1 IPV6孤岛边界路由器在自治系统内的发现
        5.2.2 隧道自动建立和维护
        5.2.3 IPV6孤岛路由前缀信息在OSPFV2网络上的扩散
        5.2.4 IPV6孤岛前缀信息的管理
        5.2.5 IPV6孤岛转发路由的度量和优选
    5.3 通信控制方法实现
        5.3.1 协议报文处理
        5.3.2 隧道处理
        5.3.3 IPV6前缀路由计算
        5.3.4 命令行人机接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态IPV6隧道转发方法研究及实现
    6.1 引言
    6.2 数据转发方法研究
        6.2.1 IPV6孤岛间6Over4隧道转发
        6.2.2 业务质量保证(Quality of Service,QoS)
    6.3 数据转发平面实现
        6.3.1 转发表项实现
        6.3.2 转发流程实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7.1 引言
    7.2 验证场景概述
        7.2.1 研究对象网络描述
        7.2.2 网络建模
    7.3 实验验证
        7.3.1 验证环境说明
        7.3.2 系统验证方案
        7.3.3 验证过程及结果
    7.4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存在的不足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系统验证实验拓扑配置文件
        1.路由器节点配置
        2.主机节点配置
        3.连接配置
    附录B 系统验证实验各节点关键配置
        1.路由器R1关键配置
        2.路由器R2关键配置
        3.路由器R3关键配置
        4.路由器R4关键配置
作者简介

(5)基于IPv6的校园网组网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本论文研究内容
        1.3.2 本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IPv6相关技术基础
    2.1 IPv6协议概述
        2.1.1 报文结构
        2.1.2 地址结构
    2.2 IPv6过渡技术
        2.2.1 双栈协议技术
        2.2.2 隧道技术
        2.2.3 翻译技术
        2.2.4 过渡技术总结
    2.3 小结
第3章 IPv6校园网组网现状及需求分析
    3.1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现状
        3.1.1 校园网现状介绍
        3.1.2 组网目标需求
    3.2 组网原则
        3.2.1 必需原则
        3.2.2 参考原则
    3.3 校园网IPv6组网路由协议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IPv6校园网组网方案设计
    4.1 校园网IPv4到IPv6过渡策略、阶段及演进方案
        4.1.1 校园网过渡策略
        4.1.2 校园网过渡
        4.1.3 校园网演进方案
    4.2 校园网整体结构设计
        4.2.1 校园网拓扑结构
        4.2.2 IP地址规划
        4.2.3 VLAN划分
        4.2.4 交换部分设计
        4.2.5 路由部分设计
    4.3 校园网组网设备选型
    4.4 组网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4.4.1 纯IPv6子网的建设
        4.4.2 路由规划
        4.4.3 地址分配
        4.4.4 ACL设计
第5章 IPv6校园网组网实现与测试
    5.1 概述
    5.2 网络环境结构搭建
    5.3 初始配置
    5.4 协议一致性测试
    5.5 隧道功能测试
    5.6 NAT-PT协议转换测试
        5.6.1 静态NAT-PT测试
        5.6.2 动态NAT-PT测试
    5.7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进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科技部门户网站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IPv6部署与发展现状
        1.2.1 国外IPv6部署与发展现状
        1.2.2 我国IPv6部署与发展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IPv6与过渡技术及科技部门户网站研究
    2.1 IPv6技术
        2.1.1 IPv6地址空间以及表示方法
        2.1.2 IPv6地址分类
        2.1.3 IPv6报文结构
    2.2 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
        2.2.1 IPv4/IPv6过渡的原则
        2.2.2 邻居发现协议
        2.2.3 域名系统
        2.2.4 现有综合组网技术概述
        2.2.5 双协议栈技术
        2.2.6 隧道技术
        2.2.7 翻译技术
    2.3 科技部门户网站基本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络基础情况及分析
    3.1 科技部网络情况
        3.1.1 科技部网络拓扑结构及实地测试情况
    3.2 需求分析
    3.3 网站升级改造的目标
    3.4 工作原则
    3.5 需关注的关键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科技部门户网站升级改造
    4.1 网络迁移技术路线
    4.2 应用系统改造
        4.2.1 科技部门户网站公众问答管理系统二次开发
    4.3 网络改造
        4.3.1 接入网络
        4.3.2 核心网络
    4.4 安全防护
        4.4.1 IPv6在安全领域的优势
        4.4.2 IPv6继承的IPv4安全问题
        4.4.3 IPv6新增的安全性问题
        4.4.4 IPv6出.安全
        4.4.5 IPv6安全审计
        4.4.6 IPv6应用安全
        4.4.7 IPv6数据交换安全
        4.4.8 运维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科技部门户网站测试
    5.1 IPv6环境下访问科技部门户网站
    5.2 网络回溯分析
    5.3 Web应用安全扫描
    5.4 系统测试
        5.4.1 黑盒测试
        5.4.2 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一种轻量级双协议栈隧道技术的实现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关键技术介绍
    2.1 隧道技术
    2.2 DS-Lite隧道
    2.3 NAT技术
    2.4 会话模块
    2.5 本章小结
3 DS-lite的分析与设计
    3.1 DS-Lite的设计目标
    3.2 DS-Lite整体架构分析
    3.3 DS-Lite模块功能设计
    3.4 DS-Lite的处理流程
    3.5 本章小结
4 DS-Lite的实现
    4.1 开发环境的选择
    4.2 B4 上主要模块的具体实现
    4.3 AFTR上主要模块的具体实现
    4.4 DHCP v6 Server的具体实现
    4.5 DS-Lite针对不同设备的其它实现
    4.6 DS-Lite其它模块的实现
    4.7 本章小结
5 DS-Lite的测试
    5.1 测试策略
    5.2 测试设备与配置
    5.3 测试方法与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DS-Lite的改进
    6.1 防DOS攻击
    6.2 从外网向内网发起连接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DS-Lite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IPv4 协议
        1.1.2 IPv6 协议
        1.1.3 IPv6 取代 IPv4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国内 IPv6 演进现状
        1.2.2 国外 IPv6 演进现状
    1.3 论文工作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传统 IPv6 过渡技术理论
    2.2 隧道技术
        2.2.1 IPv6 over IPv4 隧道
        2.2.2 IPv4 over IPv6 隧道
    2.3 NAT 技术
        2.3.1 NAT 工作机制
        2.3.2 NAT 转换控制
        2.3.3 NAT 实现方式
        2.3.4 NAT 表项
        2.3.5 NAT 会话日志
    2.4 测试技术
        2.4.1 测试平台和命令行
        2.4.2 辅助测试仪
        2.4.3 自动化测试和 TCL 语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S-Lite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3.1 业务陈述
    3.2 系统平台
    3.3 系统软件功能
    3.4 业务功能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S-Lite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DS-Lite 系统宏观架构
        4.1.1 DS-Lite 模块分解设计方案
        4.1.2 DS-Lite 系统运行设计
    4.2 DS-Lite 系统功能设计
        4.2.1 命令行子模块设计
        4.2.2 LIB 库子模块设计
        4.2.3 DS-Lite 守护进程子模块设计
        4.2.4 DS-Lite 内核子模块设计
    4.3 DS-Lite 系统功能实现
        4.3.1 命令行模块实现
        4.3.2 LIB 库模块实现
        4.3.3 守护进程模块实现
        4.3.4 内核模块实现
    4.4 DS-Lite 隧道与 NAT 交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S-Lite 系统测试及分析
    5.1 系统运行环境
    5.2 测试用例、过程及结果
        5.2.1 基本功能测试
        5.2.2 压力测试
        5.2.3 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DS-Lite的IPv6过渡技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IPv6 的演进过程
        1.2.2 IPv6 部署现状
    1.3 论文工作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DS-Lite 技术
    2.2 隧道技术
    2.3 NAT 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S-Lite 业务需求分析
    3.1 业务陈述
    3.2 系统平台
    3.3 软件功能
    3.4 具体需求点
        3.4.1 创建 DS-Lite 隧道接口
        3.4.2 删除隧道接口
        3.4.3 配置隧道源
        3.4.4 删除隧道源
        3.4.5 开启/关闭接口 DS-Lite 业务
        3.4.6 配置保存/配置恢复
        3.4.7 支持分布式
        3.4.8 HA 支持主备倒换
        3.4.9 查看 TUNNEL ID 与 IPv6 地址映射关系
        3.4.10 DS-Lite 入隧道解封装处理
        3.4.11 DS-Lite 出隧道加封装处理
        3.4.12 AFTR 中 DS-Lite 业务点处理
        3.4.13 AFTR 中解封装方向源地址转换处理
        3.4.14 AFTR 中加封装方向目的地址转换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S-Lite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DS-Lite 系统总体设计
        4.1.1 模块分解设计
        4.1.2 系统运行设计
    4.2 DS-Lite 系统功能设计
        4.2.1 命令行子模块设计
        4.2.2 LIB 库子模块设计
        4.2.3 DS-Lite 守护进程子模块设计
        4.2.4 DS-Lite 内核子模块设计
    4.3 DS-Lite 数据结构设计
    4.4 DS-Lite 系统功能实现
        4.4.1 命令行模块实现
        4.4.2 LIB 库模块实现
        4.4.3 守护进程模块实现
        4.4.4 内核模块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S-Lite 系统测试及分析
    5.1 系统运行环境
    5.2 测试用例、过程及结果
        5.2.1 DS-Lite 隧道接口相关命令测试
        5.2.2 隧道视图下配置相关命令测试
        5.2.3 Tunnel ID 与 IPv6 地址映射表测试
        5.2.4 性能压力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ICP的IPv6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1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
2 IPv6演进中存在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3 IPv6演进中关键技术探讨
4 IPv6演进策略
5 结束语

四、向IPv6时代演进的核心网络路由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标识网络可信边缘管控关键技术研究[D]. 艾政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软件定义骨干网段路由技术研究[D]. 吴畏虹.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3]基于IPv6和LwM2M的智能家居设备管理系统设计[D]. 张志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基于动态隧道的IPV6孤岛间通信研究及实验[D]. 张冀明. 东南大学, 2018(05)
  • [5]基于IPv6的校园网组网设计与实现[D]. 邱霜玲.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6]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科技部门户网站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刘殿岫. 北京工业大学, 2015(03)
  • [7]一种轻量级双协议栈隧道技术的实现与改进[D]. 朱志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8]DS-Lite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罗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0)
  • [9]基于DS-Lite的IPv6过渡技术的设计与实现[D]. 崔胜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3)
  • [10]ICP的IPv6演进[J]. 侯金刚. 中兴通讯技术, 2013(02)

标签:;  ;  ;  ;  ;  

向IPv6时代演进的核心网路由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