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华语音乐《世界忽冷忽热》

2002年华语音乐《世界忽冷忽热》

一、2002中国音乐“世态炎凉”(论文文献综述)

李槐子[1](2020)在《一枝独秀 死而不亡——深切怀念艺术歌曲大师、音乐教育家尚德义教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题记引自《道德经》敬爱的尚德义先生,知心的长者与朋友,登九秩寿域驾鹤西游。怅然若失之际,一座丰碑突然在心中耸起!就传世作品而言,先生堪与西方浪漫派大师比肩,在中国音乐史上填补了花腔艺术歌曲的空白,是继冼星海、萧友梅、黄自、赵元任、贺绿汀、王洛宾之后,又一位艺术歌曲大家。

郑建民[2](2020)在《民族歌剧《二泉》中阿炳的形象塑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歌剧创作以塑造角色为主要任务,围绕角色塑造展开戏剧冲突,可以说歌剧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好坏是决定一部歌剧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中国民族歌剧历经百余年的风霜洗礼,已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民族歌剧《二泉》作为当今中国歌剧事业的多元发展中出现的一部优秀代表作品,真正做到了利用西方体裁讲述中国故事,展示民族情怀,是民族歌剧发展过程中的全新探索。其中,主人公阿炳作为全剧的主要焦点,其人物形象的塑造成为歌剧创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戏剧和音乐创作脚本,以阿炳的形象塑造为切入点,通过聚焦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歌剧演员的二度创作和多元的舞台艺术手段对阿炳的音乐形象和舞台戏剧形象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归纳,并引发关于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思考。文章内容主要包括绪论、正文(三章)和结语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的由来和研究意义,明确了论题的研究重点,同时通过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对论题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整合,使研究内容在有力的理论支撑下展开进一步论述。第一章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民族歌剧《二泉》的创作背景,创作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全面概述,随后切入论题重点,对现实生活的阿炳和歌剧艺术塑造中的阿炳形象展开了比较分析。第二章结合戏剧内容,对阿炳在主题音乐、独唱、重唱、合唱等不同音乐表现形式中的音乐形象塑造展开了深入分析。第三章从演员本体和舞台主体入手,着重探讨了歌剧演员在唱演中的二度创作和多元化的舞台造型艺术手段下阿炳的舞台形象塑造。结语部分对歌剧《二泉》中阿炳的艺术形象塑造做了全面总结,深刻体现了歌剧中传达的人文内涵和创新理念,以民族化和世界化为落脚点促进了对中国歌剧创作和发展现状的思考。

黄璐[3](2020)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作曲家学习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结合民族风格创作的一种声乐体裁。1920年,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苏轼词)是第一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它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百年历史。中国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演出不断,常演常新。本文选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题目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演唱的理论阐释,下篇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上篇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对中外艺术歌曲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中国艺术歌曲在西方艺术歌曲内涵基础上,外延有所拓展。有些非艺术歌曲,通过某些条件转换具备了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品质。介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如技法多样,题材丰富,演唱考究。列举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三种类型:古曲、近代经典和当代新作。第二部分,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词与乐”的关系,介绍中外艺术歌曲普遍的词曲关系、文中重点在音乐与歌词意象的关联。介绍中国声韵字调与行腔布调的三种处理方式,如曲从文、文从曲、文曲自由三种。这部分还论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如何通过演唱处理来表达意境,如分节歌意境的赋予,气口连线的处理等,通过合理的演唱处理,来传达歌词、塑造意象、再现意境。第三部分,探讨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唱法与风格的关系。其中包括科学唱法、民族风格以及两者的结合。科学唱法包括声带闭合、呼吸共鸣等介绍。民族风格包括字义字音、声韵字调及依字行腔、润腔等介绍。论述了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既要有唱法的科学性,又要有中国的民族风格。指出唱法与风格的有机结合,是建立中国声乐学派应秉持的方向。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新思路。本文总结了前人学术研究成果和演唱经验,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原则并加以论述。概括为“字从音、声入腔,腔咬唇饰”。字从音,即强调演唱要遵从乐谱,讲究音准;声入腔,即强调咽腔共鸣,讲究现代声乐的专业性;腔咬唇饰,即强调韵母咬在咽腔内,声母发挥唇的校正和修饰作用,以达到中文唱字准确清晰、完整饱满。第五部分,以《黄璐中国艺术歌曲百校巡演》为实践依据,结合本人演出和交流,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下传播价值,包括不同受众的反应,不同剧场声效,以及多样演出形式的尝试。下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分为古曲、近代经典和当代新作三种类型,每一类型精选三首。所选作品既是声乐教学曲目,也是舞台上常演作品。留下了许多歌唱家的演唱版本。所选演唱版本,皆是具有代表性的演唱家,有的已经故去,有的正活跃在国内或国际舞台上,还包括世界着名的外国歌唱家。用于比较的演唱版本,涉及不同性别、不同唱法、不同声部、不同处理,也包括不常见的高男高音。这些演唱版本,用以鉴赏,作以范式,展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多样的呈现方式和演绎特色,同时,又共同形成了中国古诗词歌曲现代演绎新特点,比如,科学的发声方式,清晰的咬字吐字,注重歌词意境表达,富有个性特色的声乐表演等。古曲,择有《阳关三叠》《杏花天影》《老渔翁》。选用了郭淑珍、姜嘉锵、张立萍、雷佳四位演唱家的演唱版本。近代经典,择有青主《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和黄自《点绛唇·赋登楼》,选用了张权、温可铮、德·达姆娆、戴玉强、廖昌永、沈洋、石倚洁等七位歌唱家的演唱版本。当代新作,择有敖昌群《江城子》、周易《钗头凤》、赵季平《关雎》,选用了方琼、贺磊明、廖昌永、李秀英、肖玛、石倚洁等六位演唱家的演唱版本。每首作品都包括作品分析和演唱比较。作品分析,包括古诗词今译、词曲作者介绍,音乐作品分析。演唱比较,包括歌唱家介绍,歌唱家演唱处理,歌唱家的演唱特点。下篇不仅是作品分析和演唱比较,还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代演绎的归纳与总结。

张承志[4](2020)在《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文中认为作为新文学的闯将,刘半农短暂的一生集新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杂文家、战士、诗人、学者等于一身,是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刘半农几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着译内容多是以抨击时弊、启迪昏懵、开拓创新、审视国民性、宣扬人道主义等等为切入点,进而透射出刘半农文学创作的轨迹及思想嬗变的过程。从整个五四时期的一段时间范畴来看,刘半农不仅接受了进化论的有效整合,而且又承接了五四启蒙传统的高昂与激情。尽管这期间的“潜隐”遭到了历史上相关人士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从历史语境和思想诱因上可以发现“权威性”下的覆盖式理解遮蔽了历史差异性的存在和与五四精神延长线上的“共振”,抑或是,历史的错位与距离在原初的意义上更能廓清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思想个性、认识问题和一些反思中的复合化问题。当时代的误读由歧出、偏至而回归到理性之时,当一种新的学术思路的强光唤醒沉寂已久的资料之时,重新发现历史的微缩细节、个人的心路历程及做出多元反思性的科学研究,必定会使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价值再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相关着译文献的梳理与探究,来解析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语言学史、考古史上的诸多文学实绩。在回归历史现场的前提下,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从宏观性的视角对他整体的文学实绩进行观照;从境遇与体验、渴念与实践出发,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的深入探讨,力图拨云祛障,进而对刘半农的文学思想、创作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来确定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论文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确定与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历史性与宏观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和概括出3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和阐释了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论文第一章立足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角度谈及刘半农由清末民初上海“鸳鸯蝴蝶派”的才子到平民文学家、新文学闯将的转变。其中,借助刘半农的着译作品来分析其与“鸳鸯蝴蝶派”的纠葛与距离;考察其现代通俗小说理念的改良;阐释其平民文学意识的生成以及民间文学的实绩;解读《双簧信》的历史动因、建构与生成。论文第二章以刘半农新诗的开拓为聚焦点。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论争、理念构想等来论述刘半农新诗的尝试与启蒙审美特征。其中《扬鞭集》与《瓦釜集》的实践、“误读下”的散文诗、争议纷纭的“她”与“它”字等等既包蕴和彰显了五四启蒙命题中的应有之意,又呈现出五四开放性、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刘半农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理论,并考察刘半农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嬗变过程。从加入《新青年》阵营到《语丝》时期是刘半农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然而,当刘半农获得法国文学博士而归国后,他自己渐渐地进入了“沉潜”阶段,《论语》上的相关杂文似乎在宣告“五四时期的斗士兼文学家”的刘半农“落伍”了,但各中的缘由与事实并非如此。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半农的着译小说文本。他的着译小说是在五四启蒙视域之下的对现代化国族想象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启发昏懵、融汇中外、传授新知、关注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批判国民性的丰富意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对五四时期的社会面相、道德伦理价值及新女性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思考。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刘半农一生的功绩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力图复原与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相关细节。在刘半农的后半段时期,保家爱国的“斗士精神”依旧不减、矢志不渝的“真”与“诚”贯穿于他的全部精神理想与艺术的探索之中、多学科的学术实绩与献身教育的功绩是他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其文论及身后的评价则可以为全面理解五四提供新的视角和诠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的结语指出,对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作家与作品的探索与研究,毋宁说是以刘半农作为文学的原点而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的阐释与反思。

吴冠宏[5](2020)在《李贽对嵇康的评议及两者在音乐思想上的异同》文中研究指明李贽《焚书·读史》中有四篇评议嵇康作品的文章,其中有三篇存在着肯定嵇康其人却质疑嵇康作品的现象,本文即由此契与不契的差异探入,并试图探索个中原委;至於另一篇《琴赋》爲李贽读嵇康《琴赋》而产生的议论,李贽"琴者,心也"的论述命题,显然与嵇康"声心异轨"的音乐主张有别,本文即循此问题意识出发,对李贽《琴赋》的内涵展开分析与讨论,进而比较嵇康与李贽在音乐思想上的异同。

张裕涵[6](2020)在《唐代百戏演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戏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数千年变迁,及至唐时,由分化走向繁荣,演出内容不断增修扩充,举凡俳优、俗乐乐舞、杂技幻术皆被划归其范畴之内,在唐代的文艺娱乐活动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对唐人的影响跨越阶层,是中国演剧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唐代百戏作为一种“俗”的文艺样式而存在,相关资料并未被系统地辑录梳理,而是散落于两唐书、《全唐诗》《全唐文》、敦煌文书、各类笔记小说以及敦煌壁画、墓葬乐俑等百戏文物之中,这些散见史料是百戏在唐代发展的重要史证。因此,通过对散见文献、文物资料的系统梳理整合,还原唐代百戏演出的整体情貌是本文的研究重心。唐代,是百戏疾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此间百戏在多重外力与内因互相作用下迈向巅峰。本文首先论述唐代百戏繁荣的外部因素,唐代百戏的繁盛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先秦至隋代多朝的繁衍积淀过程。唐时的政治、经济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对百戏的发展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三种因素看似老生常谈,空洞宽泛,实则不然。唐时的社会大背景与它朝相较,在诸多共性之下又极具迥异的时代特色,统治者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市坊制崩溃导致商品经济的兴起、频繁的对外交往——胡乐入华等,皆对百戏的发展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推动它向前迈进。继而采用文物与文献相互结合印证的方式,将涉及到唐代百戏内容的近百件墓葬文物(百戏乐俑或壁画)悉数辑录,并结合文献史料将其分门别类为歌舞戏、俳优杂戏类、乐舞类、幻术杂技类等四种类型,并对其中较为重要的文物进行述评。百戏文物非常具象地还原了唐时踏摇娘、参军戏、乐舞杂技等百戏演出的生动场景,让我们对唐代百戏的演出形态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与了解,如此甚多的百戏文物也印证了唐代百戏演出的繁盛。唐代百戏的社会大环境与演出类型交代清楚之后,再从管理机构、民俗、宗教、观演关系的视角对唐代百戏演出生态进行全面多方位的剖析。百戏诸伎作为唐代游艺活动的中流砥柱,除去外部大环境的影响,还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内部构建,官方力量的介入将百戏纳入职能部门的管辖之下,为其提供了相对系统规范的指导,为百戏的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民俗视域下中的婚丧嫁娶、生诞节日以及宗教信仰视域下的迎神赛社、宗教祭祀等与百戏存在着深广交错的因缘,这些绵长悠久的世俗活动共同建构起唐代百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生态,是推进唐代百戏葆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内在动因,唐代百戏与民俗宗教文化熔于一炉的紧密连缀,为后学打开了一扇透视唐代百戏的精神文化之窗。唐代多重繁兴的百戏演出空间与百戏的生产、消费对百戏艺术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也折射出唐代百戏由“贵族化”向“平民化”下移的发展轨迹。总之,上述各个要素皆是勾勒串联起唐代百戏整体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切入,辑录整理相关资料,以期探究唐代百戏在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并厘清其发展脉络。

王诗丹[7](2020)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中的古典美及其演唱处理》文中认为从古至今,中华文化的精神涵养深厚且意蕴悠长,拥有它独特的美感和气质。从中国诗词、中国绘画、中国书法,到中国建筑、中国传统音乐等等方面,均体现出了中国独特的古典美。本文对中国古典美的特征进行了探究,提炼出主要的几个特征,分别是内敛含蓄之美、情景交融之美和对称和谐之美。中国的四大名着之一——《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奇书,它所代表的艺术高度和艺术美感都是可以被称为标杆一般的存在。1987年,《红楼梦》被搬上电视荧幕,本就是一个丰满的艺术成果,被影视剧二次创造后,它的影响力又达到了新的高度。作曲家王立平为此耗费心血创作的《红楼梦》电视剧插曲,是其中最鲜明的一笔。在这部影视作品的表现中,音乐插曲不仅保持了原本自己拥有的艺术特点,而且在突出影视作品的抒情性、戏剧性以及情感氛围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影视音乐作品,一方面要根据影视作品的题材类别、风格特征和艺术结构,在表现形式上实现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有效结合。在另一方面,需要从影视作品的故事内容、情节环境、人物塑造等方面着手,实现与演唱者音色的有机融合。声音与情节的契合,使影视作品突出作品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拓展故事情节,推进故事发展节奏,从而实现音乐独特的审美功能,带给观众及听众美的体验。虽然一转眼过去了 30多年,但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其艺术价值无可替代。当然还有成为经典的,艺术价值颇高的此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插曲。插曲音乐依托电视剧《红楼梦》的情节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电视剧的故事走向又依托插曲音乐完成情节的发展推进,它们之间互相成就、互为助力。别具一格的《红楼梦》插曲音乐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记忆,每每响起,都可以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电视剧的情节中,特定的音乐特定的情节,固定成为特定的记忆,让人不得不感叹《红楼梦》歌曲的魅力。本文就以87版《红楼梦》的插曲音乐为本,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具体地分析这些歌曲所体现的中国音乐特有的古典美,以此让大家对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插曲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用自己的理解总结《红楼梦》插曲的演唱处理方法,也让更多声乐学习者和爱好者对如何演唱表现这组《红楼梦》插曲做一个参考和借鉴。本文总共有五大章,分为绪论、主要内容三章,以及结论。绪论部分将前期调查的资料做了整理总结,内容分为选题缘由、选题价值、前人研究成果和选题研究方法总结。正式第一章是古典美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中的综合呈现,在这一章,笔者综合前人的相关论述,对“古典美”的定义,对中国特有的“古典美”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进行总结,并且引出音乐中的“古典美”是如何展现的,在《红楼梦》歌曲是否符合“古典美”的体现。第二章是从词曲结合看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中的古典美,是在第一章的论证基础上,从《红楼梦》歌曲中的歌词和旋律分别分析它们如何展现“古典美”。第三章是从歌曲演唱的角度看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中的古典美,好的音乐作品会被一次次搬上艺术舞台,进行表演,就是所谓的“二度创作”,舞台上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是以对作品的分析认知为基础的,因此对舞台表演的总结也是演唱者提升和加深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最后结语是总结篇.

刘梅[8](2020)在《盛唐乐府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最辉煌灿烂的时期之一,而盛唐乐府诗作为众诗体中的一朵奇葩,其文学成就之高,影响之大,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推崇备至,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盛唐乐府诗创作的创作原理,探寻盛唐乐府诗的发展脉络,厘清盛唐乐府诗的创作情况。本文拟从盛唐乐府文献收录、盛唐乐府制度、盛唐乐府诗创作论析以及盛唐乐府诗批评史等方面入手,揭示盛唐乐府诗学全貌。论文分三章,第一章为《盛唐乐府诗文献收录研究》,本章第一节的重点内容在于仔细梳理盛唐乐府诗在诸别集与总集中的载录情况;第二节以《乐府诗集》作为参照,辑录该书漏收之盛唐乐府诗,并对其中误收、重复的乐府诗进行考辨和校勘;第三节对校勘过程中遇到的“挽歌诗”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与定性,该节首先分析了盛唐以前的挽歌诗流变情况,并梳理了挽歌诗在盛唐时期的创作、演奏情况,辨析盛唐挽歌诗的属性。总体上讲,该章旨在为后续研究工作打好文献基础,正本清源。第二章为《盛唐乐府诗论》,本章第一节首先从盛唐的乐府制度入手,着重阐述初、盛唐乐府制度、乐府机构的沿革与新变,考察该时期的乐人活动及流行曲调,探讨盛唐乐府诗创作背后的诗学原理;第二节对盛唐文人乐府诗创作进行论析,在梳理盛唐以前乐府诗发展流变的基础上,将盛唐乐府诗创作分为拟古乐府与新题乐府,同时对成就最高的“歌行体”乐府进行深入探讨;第三节主要内容是梳理李白、杜甫两位大家的乐府诗创作概况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并对二人的题材选取与创作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第三章为《盛唐乐府诗学批评》,第一节盛唐乐府的总体批评,梳理唐代至清代诗话对盛唐乐府诗的接受与批评情况,第二节为历代诗话对李、杜乐府的批评,对李、杜乐府“优劣论”之争再作进一步论析。

庄严[9](2020)在《邓垚创作歌曲《残花》《采桑子·春》的演唱诠释》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7 0年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作曲家和歌唱家,成为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生力军。从歌曲创作而言,体裁多样,题材丰富,色彩斑斓,风格各异,呈现出大量优秀的经典声乐作品,从而也带动了民族声乐演唱呈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我国青年作曲家、着名钢琴艺术指导邓垚便是其中优秀的作曲家代表之一。他在民族声乐创作上捷报频传,佳作不断。本文以邓垚新创作的具有古诗词格律的声乐作品《残花》《采桑子·春》作为研究对象,从作品的艺术特征、音乐意境塑造、名家演唱版本解读以及演唱技巧运用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揭示出这两首作品无论从创作手法、写作技巧及演唱风格特征等方面展现出古词新韵的时尚性和灵动性的现代审美特征。仔细分析和把握邓垚新创作的这一类具有新民歌特征、古诗词格律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演唱特征,对了解和如何把握我国当代民族声乐创作的同类型新创作的古典诗词类民歌的韵味、演唱技巧、并且使演唱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是笔者当下要研究与探索的一个问题。

温跃强[10](2019)在《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洪作为我国近现代具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我国“新音乐”运动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在立足自己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先进音乐文化,进而创造富有中国时代精神的新音乐,创建中国民族乐派,最终实现中国音乐的伟大复兴。这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实践家,他立足学校音乐教育并关注参与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他编辑期刊、创作音乐作品、译介西方音乐等,他从事的这些音乐实践是服务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从广义上讲,属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一部分。他不仅投身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而且还参与并关注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经历了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萌芽期)、私立广州音乐院时期(早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中期)、南京国立音乐院和南京师范学院时期(晚期)。他的音乐理念产生自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救国”“中庸之道”“实用主义”等教育理念基本上贯穿了他的音乐教育实践。他的每一阶段的音乐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有其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南京师范学院(1983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时期,他在高师音乐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师范性”“为师之道在于慈”“师德是教师的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等高师音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促进了当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对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仍有积极的影响。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整体向何处去?就必须在深入考量当前形势和问题的同时,系统归纳和总结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了解并研究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有利于为我国当下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陈洪作为近现代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教育实践和音乐教育理念值得后人去梳理和研究。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时我国的音乐事业有什么影响?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尤其是音乐教育事业有什么样的积极借鉴意义?从史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对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道路和音乐理念进行研究,有助于客观地评价陈洪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尤其是他倡导的立足民族性、借鉴西方形式的开创性音乐理念及“师范性”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积极启示意义。从而更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包括音乐教育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二、2002中国音乐“世态炎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中国音乐“世态炎凉”(论文提纲范文)

(1)一枝独秀 死而不亡——深切怀念艺术歌曲大师、音乐教育家尚德义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西北情结
“黄金搭档”
    (一)获国家级大奖且传世的作品
        1. 中宣部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2. 中国音乐“金钟奖”
    (二)其他受到国内外观众特别欢迎的传世作品
        1. 独唱歌曲
        2. 合唱歌曲
主动的谱曲方式
    (一)《大漠之夜》
    (二)《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
    (三)《去一个美丽的地方》
坐镇“西北民大”

(2)民族歌剧《二泉》中阿炳的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从百年发展看歌剧《二泉》
    1.1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脉络梳理
        1.1.1 产生、成长与发展
        1.1.2 停滞、成熟与多元
    1.2 民族歌剧《二泉》的创作始末
        1.2.1 创作背景
        1.2.2 剧情介绍
        1.2.3 艺术价值
    1.3 民族歌剧《二泉》中的阿炳
        1.3.1 现实生活中的阿炳
        1.3.2 歌剧塑造中的阿炳
第二章 阿炳的音乐形象塑造
    2.1 阿炳在主题音乐中的形象塑造
        2.1.1 主题旋律塑造中的阿炳
        2.1.2 主题乐器塑造中的阿炳
    2.2 阿炳在独唱中的形象塑造
        2.2.1 唱段《一把胡琴话乾坤》
        2.2.2 咏叹调《再看一看》
    2.3 阿炳在重唱、对唱中的形象塑造
        2.3.1 阿炳与彩娣
        2.3.2 阿炳与父亲、母亲
        2.3.3 阿炳与纨绔子弟
    2.4 阿炳在合唱中的形象塑造
        2.4.1 《天上的泉》
        2.4.2 《老天爷你塌了吧》
第三章 阿炳的舞台形象塑造
    3.1 歌剧演员的“二度创作”
        3.1.1 内心体验与舞台表演
        3.1.2 唱腔设计与舞台风格
    3.2 多元化的舞台艺术呈现
        3.2.1 舞美灯光的场景衬托
        3.2.2 服饰造型的视觉代入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阿炳(华彦钧)年表·大事记
附录二 :歌剧《二泉》剧照及演员合影留念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整理状况与研究现状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献整理
        1.专着类
        2.论文类
        3.分类统计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的现状
        1.现有研究成果
        2.研究缺憾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比较研究法
        (三)跨学科研究法
        (四)实践研究法
上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理论阐释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一)中外艺术歌曲的界定
        1.西方艺术歌曲概念
        2.中国艺术歌曲特点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点
        1.技术多样
        2.题材丰富
        3.演唱考究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类型
        1.古曲
        2.近代经典
        3.当作新作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词曲关系及意境表达
        (一)艺术歌曲中的词曲关系
        1.音乐营造歌词气氛
        2.音乐凸现诗词意象
        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平仄与旋法
        (二)用演唱阐释歌词意境
        1.意象的赋予
        2.气口的处理
        3.意境的理解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唱法与风格
        (一)唱法的科学性
        1.声带闭合与声音集中
        2.横膈膜与呼吸
        3.共鸣与泛音
        (二)民族风格
        1.歌词的字义字音
        2.声韵字调
        3.依字行腔与润腔的传统
        (三)唱法与风格的结合
    四、中国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新思路
        (一)字从音
        1.12 平均律律制的音高规范
        2.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约定
        3.汉译歌曲演唱的影响
        (二)声入腔
        1.林俊卿的“咽音唱法”
        2.武秀之的“假位真声法”
        3.沈湘“贴着咽壁吸着唱”
        4.金铁霖的“U通道与支点”
        (三)腔咬唇饰
        1.腔咬
        2.唇饰
    五、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播及价值
        1.不同受众及反馈
        2.不同剧场声效及调整
        3.多种演出形式的尝试
下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古曲
        (一)阳关三叠
        1.诗词分析及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二)《杏花天影》
        1.诗词分析及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三)老渔翁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演唱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近代经典
        (一)《大江东去》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二)《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三)《点绛唇·赋登楼》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当代新作
        (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词曲作者简介
        3.作品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二)《关雎》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演唱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三)《钗头凤·红酥手》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本文中现代演绎的九首完整谱例
    附录二:中国艺术歌曲百场巡演高校邀请涵
    附录三:中国艺术歌曲百场巡演、欧洲巡演实录
    附录四:中国艺术歌曲学术讲座与交流
致谢
学术发表及活动
个人简历

(4)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确立与缘起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三、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章 从才子到闯将:跳出“鸳蝴派”与骂倒王敬轩们的双簧信
    第一节 刘半农与“鸳鸯蝴蝶派”的距离
    第二节 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理念的改良
    第三节 平民的启示与“平民文学”的生成
    第四节 文学革命中的无畏斗士:从《双簧信》说起
第二章 新诗之开拓
    第一节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刘半农的新诗理念与创新
    第二节 《瓦釜集》、《扬鞭集》的实践
    第三节 “误读”下的散文诗
    第四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她”与“它”
第三章 “跑入与落伍”:以散文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界说:启蒙、批判与审美
    第二节 投入《新青年》的阵营与散文“杂感”的凸显
    第三节 “斗士的重现”:《语丝》时期批判的再延续
    第四节 《论语》时期的“潜隐与疏离”
    第五节 从传统到现代:刘半农散文“体制”的建构
第四章 启蒙视域下的着译小说文本
    第一节 文学、历史与荒诞的启蒙建构
    第二节 穷人命运的思考与国民性批判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第四节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 新文化视野中的历史考察与定位
    第一节 刚劲操守者的批判与呐喊
    第二节 “我手写我口”:矢志不移的“真”与“诚”
    第三节 博才多艺的学教生涯
    第四节 叫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以来的毁誉褒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刘半农研究和纪念文献辑要
    附录二 :刘半农的发表在《世界日报·副刊》(1926-1933 年)及其相关栏目上的小说、杂文、译诗、民歌
    附录三 :刘半农发表在《人间世》(1934 年)上的杂文、诗歌
    附录四 :刘半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1918-1925 年)上的信函、杂文及其他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唐代百戏演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一、涉及唐代百戏的综合性研究
        二、对唐代百戏的专题研究
        三、对唐代百戏特定形态或分支的研究
        四、对唐代百戏的考古图像学研究
        五、对唐代百戏演出场所的研究
        六、对唐代百戏演出主体及相关管理机构的研究
第一章 百戏的沿革与繁荣背景
    第一节 百戏溯源
        一、先秦:百戏的发端期
        二、秦汉:百戏的发展期
        三、魏晋南北朝:百戏的铺垫期
        四、隋朝:百戏的过渡期
    第二节 唐代百戏繁盛背景
        一、政治开明:百戏兴盛之源泉
        二、经济繁荣:百戏发展之基石
        三、文化交流:百戏兴盛之助力
第二章 唐代百戏演出类型
    第一节 歌舞戏类
        一、踏摇娘
        二、大面
        三、傀儡戏
    第二节 俳优杂戏类
        一、参军戏的演出形态
        二、参军戏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乐舞类百戏
        一、唐代乐舞类型
        二、乐舞文物展现的演出情态
    第四节 幻术杂技类
        一、幻术
        二、杂技
    第五节 个案研究:韩休墓乐舞壁画演出类型考辩
        一、韩休墓乐舞壁画演出类型诸说
        二、韩休墓乐舞壁画演出类型探析
第三章 唐代百戏管理机构
    第一节 初盛唐时期百戏管理机构——太常寺
        一、太常寺管理百戏之沿革
        二、太常寺对百戏的管理
    第二节 中晚唐时期百戏管理机构——教坊
        一、教坊的设立背景
        二、教坊的建制与构成
    第三节 教坊的演出形态与演出场合
        一、教坊四部乐及新制乐舞
        二、教坊百戏演出场合的迁移
    第四节 梨园
        一、梨园的设立与构成
        二、梨园的演出盛景与衰落
第四章 礼俗活动与百戏演出
    第一节 丧葬仪式与百戏演出
        一、丧葬用乐制度与官方演出情况
        二、官方丧仪用乐
        三、民间丧仪中的百戏演出与禁断
        四、丧葬百戏的演出功能
    第二节 婚嫁寿诞中的百戏演出
        一、婚嫁与百戏
        二、寿诞与百戏
    第三节 岁时节日民俗中的百戏演出
        一、唐代岁时节日
        二、岁时节日之百戏观演
第五章 宗教信仰活动下的百戏演出
    第一节 混合型宗教信仰与百戏
        一、唐代混合型宗教信仰的特征
        二、混合型宗教信仰中的百戏活动
    第二节 制度型宗教信仰与百戏
        一、佛教影响之下的百戏活动
        二、道教、祆教影响之下的百戏活动
        三、制度型宗教信仰对百戏的构建与影响
第六章 观演关系
    第一节 百戏演出场所流变
    第二节 百戏观演空间
        一、宗教活动观演空间
        二、城市商业观演空间
        三、皇家殿庭及水上观演空间
        四、军营观演空间
    第三节 百戏观演活动之运作
        一、宫廷百戏观演
        二、营利性的民间百戏演出
    第四节 百戏观演商业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今人着作
    三、学位论文
    四、期刊论文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致谢

(7)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中的古典美及其演唱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价值
    第三节 前人研究成果
    第四节 选题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古典美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中的综合体现
    第一节 中国古典美的美学辨析
        一、含蓄内敛之美
        二、情景交融之美
        三、对称和谐之美
    第二节 中国音乐中的古典美及其表现
    第三节 电视剧《红楼梦》插曲的古典美概述
第二章 从词曲结合看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中的古典美
    第一节 《红楼梦》插曲歌词的古典美表现
        一、含蓄内敛之美
        二、情景交融之美
        三、和谐对称之美
    第二节 《红楼梦》插曲音乐的古典美表现
        一、旋律运用中的古典美
        二、乐器配乐中的古典美
第三章 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古典美的演唱处理
    第一节 演唱处理的总体原则及要求
    第二节 主线人物歌曲的演唱处理
        一、《枉凝眉》
        二、《题帕三绝》
        三、《红豆曲》
        四、《葬花吟》
        五、《秋窗风雨夕》
    第三节 副线人物歌曲的演唱处理
        一、《紫菱洲歌》
        二、《晴雯歌》
        三、《分骨肉》
        四、《叹香菱》
        五、《聪明累》
    第四节 不同歌唱家的演唱处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盛唐乐府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盛唐乐府诗学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盛唐乐府诗学研究现状与不足
    三、盛唐乐府诗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盛唐乐府诗文献收录研究
    第一节 盛唐乐府诗载录情况
        一、盛唐乐府诗在别集中的载录情况
        二、盛唐乐府诗在唐及五代的载录情况
        三、盛唐乐府诗在宋代的载录情况
    第二节 盛唐乐府诗辑佚
        一、辑录标准
        二、辑录作品
    第三节 盛唐乐府诗中的挽歌载录献疑
        一、唐前挽歌诗流变
        二、挽歌诗在盛唐的创作情况
        三、盛唐挽歌诗诗体辨析
第二章 盛唐乐府诗论
    第一节 盛唐乐府制度
        一、初、盛唐乐制度的沿革与新变
        二、盛唐乐府机构
        三、盛唐乐人、乐曲考
    第二节 盛唐乐府诗论析
        一、盛唐前乐府诗的发展流变
        二、盛唐乐府诗创作
        三、盛唐歌行体乐府诗创作
    第三节 李、杜乐府诗的创作与比较研究
        一、李白乐府诗创作及研究现状
        二、杜甫乐府诗创作及研究现状
        三、李白、杜甫乐府诗比较研究
第三章 盛唐乐府诗学批评
    第一节 历代诗话对盛唐乐府诗的总体批评
        一、唐、宋、元时期对盛唐乐府诗的总体批评
        二、明、清时期对盛唐乐府诗的总体批评
    第二节 历代诗话对李、杜乐府诗的批评
        一、历代诗话对李白乐府诗的批评
        二、历代诗话对杜甫乐府诗的批评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邓垚创作歌曲《残花》《采桑子·春》的演唱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由
    2.研究价值
    3.歌曲创作背景概述
        3.1 词作者艺术简介
        3.2 曲作者艺术简介
第一章 两首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
    1.《残花》的艺术特征
        1.1 歌词内涵
        1.2 旋律特征
        1.3 钢琴伴奏
    2.《采桑子·春》的艺术特征
        2.1 歌词内涵
        2.2 旋律特征
        2.3 钢琴伴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残花》《采桑子·春》的演唱诠释
    1.音乐意境的塑造
    2.歌唱声音的调控
    3.歌唱语言的处理
    4.歌唱情感的把握
    5.与钢琴伴奏的配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度创作及引发的思考
    1.名家演唱版本解读
    2.二度创作的思考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萌芽期—求学时期与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
    第一节 求学时期
    第二节 留法归国
    第三节 新音乐思想
        一、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三、新音乐思想的观点
    第四节 新音乐运动
    小结
第二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早期(广州音乐院时期)
    第一节 创办私立广州音乐院
        一、办学缘起
        二、办学目标
        三、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
        四、教师和学生
    第二节 重视音乐实践
    第三节 创办《广州音乐》
    第四节 重视音乐教育
    第五节 专着和译介
    第六节 音乐创作
    小结
第三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中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
    第一节 专注教学管理
    第二节 引进固定唱名法担任公共课教学
    第三节 创办音乐期刊
    第四节 编译音乐专着组建管弦乐队
    第五节 音乐创作
    第六节 培养的学生
    小结
第四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晚期—南京国立音乐院与南京师范学院时期
    第一节 坚持音乐教育的师范性
        一、培养目标紧扣“师范性”
        二、学制制订围绕“师范性”
        三、教材建设凸显“师范性”
    第二节 重视社会音乐教育
    第三节 西方音乐的译介
        一、选题考究
        二、信达雅
        三、选译作品的革命性倾向
        四、关注音乐家的生活
    第四节 音乐创作
        一、讴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二、饱含深情的艺术歌曲
    小结
第五章 陈洪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专业音乐教育思想
        一、教育救国
        二、中庸之道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思想
        一、坚持师范性
        二、师德是教师的根本
        三、为师之道在于慈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六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及当下意义
    第一节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
    第二节 陈洪的“中庸”思想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陈洪“师范性”理念对我国当下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结论
附录一 陈洪创作的部分歌曲曲谱
附录二 陈洪履历表
附录三 后人对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002中国音乐“世态炎凉”(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枝独秀 死而不亡——深切怀念艺术歌曲大师、音乐教育家尚德义教授[J]. 李槐子. 歌唱艺术, 2020(12)
  • [2]民族歌剧《二泉》中阿炳的形象塑造研究[D]. 郑建民. 江南大学, 2020(01)
  • [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D]. 黄璐.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8)
  • [4]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D]. 张承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5]李贽对嵇康的评议及两者在音乐思想上的异同[J]. 吴冠宏. 中国文化, 2020(01)
  • [6]唐代百戏演艺研究[D]. 张裕涵.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中的古典美及其演唱处理[D]. 王诗丹. 扬州大学, 2020(05)
  • [8]盛唐乐府诗学研究[D]. 刘梅. 苏州大学, 2020(03)
  • [9]邓垚创作歌曲《残花》《采桑子·春》的演唱诠释[D]. 庄严.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10]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D]. 温跃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2002年华语音乐《世界忽冷忽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