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的思考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的思考

一、凤凰古城旅游开发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杨凯[1](2020)在《基于比较视角的零陵古城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城拥有悠久历史,蕴含特色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积淀。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古城建筑遗存和传统文化遭受破坏的现象层出不穷。旅游是一个资源消耗较低的服务型产业,在促进产业链上其他相关行业发展、带动就业方面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古城保护性旅游开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难题。作为湖南四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零陵古城是湖南永州一颗亮眼明珠和靓丽名片,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保护性旅游开发引起各界关注。选取湘西凤凰古城和怀化洪江古商城与零陵古城开展对比分析,将两座古城发展旅游的形式进行梳理、分析和论证,有针对性的结合零陵古城的实际情况和古城类旅游市场的竞争优势,为零陵古城旅游景点的开发打造以及其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基于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相关概念内涵,在原真性、完整性、可读性、可持续性原则的指导下,梳理古城保护性旅游开发主要的三种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政企合作开发模式、经营权出让模式。结合零陵古城的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与旅游开发现状,明确其保护性旅游开发存在以下问题:居民参与度不高,古建筑原始风貌被损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缺少精品旅游线路;古城区发展活力不足,过度商业化。将零陵古城与凤凰古城、洪江古商城的保护性旅游开发进行两两对比,分别探究其存在的异同之处,由此得出凤凰古城在资源保护方面、洪江古商城在环境保护规划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零陵古城的开发模式可结合洪江古商城政府主导模式与凤凰古城经营权转让模式各自的特征与优缺点进行综合考量,同时两地在旅游发展中均出现一系列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及问题,零陵古城应当吸取教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可持续性原则,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的指导下,零陵古城可采取以下保护性旅游开发对策:科学规划,保护与利用并举;全民参与,提升居民幸福感;模式借鉴,保护与开发并重;产业植入,增强景区活力;整体推介,提升古城知名度;分级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丰田[2](2020)在《凤凰古城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凤凰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之一,本身就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镇”,因此也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和审美价值。凤凰古城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少数民族风情,近十年来旅游热度一直位居湖南前三,而长期的旅游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当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旅游区商业化膨胀、文化内涵缺失以及历史建筑受到毁坏、旅游发展同质化失去市场竞争力等。知名度不断提高的凤凰古城在美誉度方面遭受了一定的挫折。究其根源,在于凤凰古城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失衡,而想要在保护当地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获得可持续的旅游发展,了解凤凰古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及冲突矛盾,并且建立有效的解决机制至关重要。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进行切入,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支持下,首先利用米切尔评分法并且结合国内学者陈宏辉的分类方法,通过邀请学术界与旅游行业内相关研究专家进行打分评价从而得出,凤凰古城核心利益相关者是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四类。2018年10月与2019年9月两次深入凤凰古城进行实地调研,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发放问卷并且随机进行半结构访谈,以全面了解其利益诉求以及各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冲突。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20.0分析数据之下所呈现的规律和关系。结果表明除旅游者之外,核心利益相关者都认为旅游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且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完善等,但是关于旅游业是否缩小当地贫富差距具有一定的认知差异;对于文化方面,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都认为保护和挖掘当地文化十分重要,而旅游的发展也导致当地的传统民居发生变化;关于社会方面,当地居民缺乏参与管理的意愿与信心。而对于发展旅游确实能提高当地的知名度表现出一致认同;最后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诉求,各方表现出强烈的不一致,主要是水资源保护和垃圾处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这一点也导致大家对凤凰古城的生态环境总体评价不高。研究发现,核心利益相关者都十分关注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并且希望通过旅游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基于客观的经济效益,在坚持制度化原则、全民参与原则、环境保护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均衡机制可以使得矛盾协调。

胡汝佳[3](2020)在《基于游客感知的凤凰古城旅游形象的独特属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形象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打造自身形象或提升旅游地形象,已经成为各旅游目的地增强竞争力的有效经验。目的地形象不仅对潜在游客出行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规划、品牌价值、市场营销等方面有着决定性作用。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提高旅游综合实力的因素。本文以凤凰古城旅游地为例,以网络文本为依据,从游客的视角,分析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独特属性。首先,根据旅游品牌公信度,选出最有影响力的携程网站为数据来源,搜集选定凤凰古城和比对古城(平遥古城、阆中古城、大理古城)游客网络评论的文本数据,并建立四大古城旅游形象感知分析的文档数据集。并对文档数据集进行文本去重、整合、筛选等数据预处理工作,初步确定网络评论的有效值;运用ROST CM6.0软件的将游客网络文本数据量化成数值,通过ROST高频词汇统计、情感分析功能,分析游客感知到的各古城旅游的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重点运用比较分析法,将凤凰古城与其它三大古城比对,在剔除共同古城形象的特征词的基础上,对凤凰古城独有的旅游形象个性词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游客在专项体验凤凰古城旅游中感知到的旅游地形象属性。最后,根据古城形象比对以及凤凰古城独特属性分析过程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提出有益于凤凰古城旅游形象提升的建议及策略。根据数据采集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凤凰古城独特属性主要体现在以沱江为主的自然景观上、以名人文化为重的人文内涵上、以苗家特色为代表的风土人情上、以璀璨喧闹着称的现代化夜景上。在经过一些系列的认知和情感分析得知,游客感知形象与旅游目的地的主体地位是相吻合的,总体情感态度是积极认可的,但古城现在存在的泛滥推销、过度开发、内部同质化现象,是降低游客满意度的主要痛点问题。借助独特属性的强代表性和针对性,制定完善和提升古城旅游形象策略,是有效提高古城竞争力的重要方法。

勾娜[4](2020)在《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而历史街区是支撑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取得了不同的成效。湖南现有长沙、岳阳、凤凰、永州等四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拥有的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也是颇值得注意的。本文选择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七个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即长沙市太平街、潮宗街,岳阳市洞庭南路、陆城南北正街,凤凰县古城历史街区、沙湾历史街区,永州市柳子街。本文在界定概念和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分析各街区及其资源,认为其历史文化、教育、科学价值,是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其次,从理念影响、价值驱动、需求推动的角度论述街区开发利用的动因。再次,从开发主体的角度分析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认为其开发利用模式有两种:政企主导型和政企合作型。其中,政企主导型可分为政府主导型(永州柳子街)和企业主导型(凤凰古城历史街区和沙湾历史街区);政企合作型可分为政府和国有企业合作型(长沙太平街、潮宗街和岳阳洞庭南路历史街区)、政府和非国有企业合作型(岳阳陆城南北正街)。结合具体案例,本文对不同类型街区的开发利用作了分析,对其开发利用的成效进行阐述,并总结了这些街区开发利用的共性与差异。最后,本文综合考察,认为七个街区的开发利用有如下问题:管理和开发模式效益有待提升;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不协调;资源开发路径和实现成效受限制。针对问题,本文结合相关政策和行业趋势,为问题解决提出具体对策,旨在从开发利用入手,为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为中国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蘧海伦[5](2020)在《湘西凤凰古城的“非地方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镇旅游一直是国内旅游业的热点,其一方面带动了旅游地的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古镇旅游发展面临的严重危机。其中,旅游与地方性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和社会的关注。以往关于地方性的研究表明,旅游发展在依赖于地方性的同时,却也带来了地方性消弭,导致旅游地出现了无地方性、“去地方化”以及“非地方化”的趋势。凤凰古城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非地方化”过程,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尤为清晰。为此,本文以湘西凤凰古城作为典型研究个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深度访谈以及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系统对凤凰古城“非地方化”的表征、过程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对古镇旅游的地方化发展有所裨益。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和访谈获得的一手资料对凤凰古城的“非地方化”进行了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凤凰古城的“非地方化”表现在三个维度,分别是空间功能发生变化、民族景观消失以及文化空间混杂。处于地方性变迁不同阶段的凤凰古城存在不同的“非地方化”表征。(2)凤凰古城的“非地方化”是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同因素的作用主体在地方性变迁过程中存在作用差异。其中,制度因素主要表现为政府管制缺位,源于本地政府对经济发展过度的追求,而经济因素则主要体现在凤凰古城空间内的过度商业化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旅游企业和本地居民对全民皆商的追求。(3)基于对凤凰古城“非地方化”的研究和分析,笔者从政府管制、开发商规划和有效引导本地居民三个方面提出了凤凰古城地方化的有效对策建议,望能够助推凤凰古城地方化的旅游发展,并为其他古镇的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牟傲飞[6](2020)在《广西黄姚古镇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古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是民族的印记,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而传统文化资源则是一个古镇的灵魂,是古镇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古镇古村落正在快速地消失。许多旅游开发的古镇,反而较好地保留了其原有的风貌和传统文化资源。因此,如何在保护古镇传统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同时兼顾旅游开发的需要,使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取得平衡,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领域。黄姚古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其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是岭南传统文化的代表,拥有道教文化、匾额文化、宗祠文化、民俗节庆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特色体现在黄姚古镇建筑艺术与周围环境和谐一体、岭南建筑风格突出、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风水理念、道教文化影响深远等方面,优越的文化资源条件十分利于旅游开发。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旅游开发的深入,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当地政府保护技术力量薄弱;古镇居民和商户缺乏保护意识;非物质文化受众越来越少;传承人紧缺;旅游开发方式简单,不利于古镇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等问题,亟待研究解决。本文以黄姚古镇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论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绪论、正文、结语。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阐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以及创新点。正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黄姚古镇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进行了介绍,就黄姚古镇的沿革和兴起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黄姚古镇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概述,并总结归纳了特色。第三部分,对黄姚古镇的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和旅游开发历程及开发特色进行介绍,发现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分析乌镇、凤凰古城、平遥古城保护与开发模式,总结借鉴它们的经验。第五部分,提出黄姚古镇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最后,综合全文,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概括,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胡婷[7](2019)在《区域旅游地共生系统测量与结构研究 ——以湖南湘西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共生是审视旅游地空间关系的新视角。有效识别旅游地共生单元,科学测度共生单元质量,量化旅游地共生引力,揭示区域旅游地共生系统结构特征,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推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借助大数据爬虫、实地调研等方法收集多源数据,以质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范式,采用回归模型、社会网络、空间计量等分析方法,以空间相互作用为着眼点,对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系统进行研究。在识别旅游地共生单元并构建其“质量”表达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地共生引力模型,刻画出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单元的数量空间、质量空间以及共生引力空间特征,并从网络化视角解析区域旅游地共生系统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旅游地共生单元的关键约束条件在于共生距离、共生界面与共生潜力。旅游地共生单元必须满足的三大条件包括:有效共生距离内存在至少一个潜在共生伙伴;活跃于共生界面;表现出明显的、与内部成员的共生潜力。湘西地区存在114处旅游地共生单元,整体呈现出“多核并存、零星散布”的集聚向心分布特征,表现出沿南北偏东向扩散以及“先波动式增长、后递减、再回升”的圈层变化态势。(2)旅游地共生单元质量决定了满足共生发展需要的程度,表征旅游地具备的有助于实现共生发展的特性和能力的总和。从旅游经济规模与旅游共生条件两大方面筛选评价指标,基于指标区分程度确定权重,构建出旅游地共生单元质量评估模型。结果显示,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单元质量整体水平偏低,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在张家界的武陵源-天门山团块、湘西州的凤凰团块出现了局部的高值集聚。(3)立足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以负指数式威尔逊引力模型为母体模型发展出旅游地共生引力模型。基于湘西地区旅游地线上旅游预定市场的共生表现,拟合求解出共生引力的空间阻尼约束处于10-2数量级水平,共生引力呈现明显的负指数式距离衰减规律。湘西地区共生引力水平较高,地级市尺度下的旅游共生引力呈现出“张家界>湘西州>怀化”的梯度格局,县级尺度下的旅游地共生引力则表现出明显的“多极并存”格局;湘西地区共生引力高值集聚明显,市域内部共生显着高于市际共生,且县际共生活跃,湘西州、张家界市域内部共生引力明显,怀化市域内部以及张家界-湘西州、湘西州-怀化跨市共生空间属于第二梯度的潜力空间,张家界-怀化跨市共生空间的潜力表现明显不足。(4)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网络共有于114个共生节点及1993条有效共生边,整体上共生网络密度偏低,其中高值中心节点集聚分布在湘西州区域。该区域表现出多层级的内部子群结构:第1层级包括114处共生单元节点;第2层级可划分为张家界西线共生次子群、张家界东线共生次子群、永顺共生次子群、吉凤沅共生次子群、凤怀共生次子群、怀南共生次子群、怀东共生次子群7大次子群;第3层级形成了张家界共生子群、湘西州北部共生子群、湘怀共生子群、怀化共生子群4大子群。湘西地区的共生网络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圈层结构特征,其中张家界核心景区武陵源、天门山、黄龙洞、张家界大峡谷、溪布老街、宝峰湖等景区,构成整个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网络的核心。(5)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网络具有空间集聚性,内部形成了较为明晰的子群结构,显现出核心辐射共生以及节点间的邻近共生和择优共生特征。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空间极化现象明显,围绕天门山、武陵源、矮寨大桥景区、凤凰古城、芋头古侗寨群等核心出现了等级分明的共生圈层。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网络服从幂律分布,无标度特性显着,也呈现出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本研究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遵循“理论分析—对象识别—质量评估—关系测度—网络特征量化”的研究主线,尝试搭建出区域旅游地共生系统测量的方法论体系,丰富了区域旅游研究的理论和方法;(2)设计旅游地共生单元识别路径,构建旅游地共生单元质量评估体系,发展旅游地共生引力模型,形成了旅游地共生关系的创新型量化工具,有助于拓展旅游地空间关系研究深度与精度;(3)借助大数据来破解旅游地间游客流量官方数据缺失的难题,为旅游地共生及旅游地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邵颖慧[8](2019)在《文化遗产在遗产地旅游形象建构中的作用:场域与惯习的中介角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遗产对遗产地旅游形象的重要作用已经被理论界和实践界所认识,但对于文化遗产在遗产地旅游形象建构过程中的作用过程、作用变迁和作用结果等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文章以文化遗产在遗产地旅游形象建构中的作用过程为核心研究内容,依据场域理论、惯习理论和旅游地形象理论,以丽江、凤凰、大理、阳朔为案例地,运用跨案例研究方法,对四个案例地不同时期文化遗产在其旅游形象建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文化遗产在遗产地旅游形象建构经历了了原真阶段、官方阶段、商业阶段和异化阶段,随着当地居民、政府、商户、游客四个主体的依次加入,它们在相互博弈中依托文化遗产的中介作用形成各自的场域,且占主导地位的主体的文化会在场域中形成相应的惯习,随之惯习形成该阶段的遗产地旅游形象进行了总结,得出以下四个结论:(1)文化遗产通过场域和惯习影响遗产地旅游形象的建构;(2)文化遗产在原真形象与官方形象建构中起到主导作用;(3)文化遗产在商业形象与异化形象建构中起到“陪衬”作用;(4)遗产作用不断减小与市场力量不断增强,导致遗产地旅游形象异化的趋势具有不可逆性。文章尝试对文化遗产与旅游地形象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补充,并从理论上深入探究文化遗产在旅游地形象构建中的作用。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搭建一个合理的研究框架,并揭示文化遗产在旅游地形象构建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构建和构建的过程。

辛杰[9](2015)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研究 ——以凤凰古城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古城镇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综合性课题,古城镇景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但绝不是不可调和的,而是可以协调统一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是推动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走向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是促进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行动指南。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古城镇景区的开发与管理之中,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古城镇景区的开发与管理进行探讨和研究,解析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层次,并以凤凰古城为例开展实证研究,阐释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表达方式以及达成效果,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分析框架。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的保护优先、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三项基本原则,提出古城镇景区的开发与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一是转变地方政府管理理念,明确职能定位;二是提升社区居民决策参与,维护合法权益;三是推动旅游产业经济转型,注重综合效益;四是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本文的创新研究将有利于推动古城镇开发与管理创新,促进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古城镇景区的科学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

李俐佳[10](2015)在《旅游广告中民族文化传播问题研究 ——以湘西凤凰为案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已经成为众多少数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民族文化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由于旅游经济开发和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不当,在旅游传播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和商业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原住民生活行为方式的不断转变,本土地域民族文化逐渐发生变异,主要表现在本土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混杂、旅游受众对民族文化内涵的不完全理解、民族文化被商品化等,这些现象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出现民族城市旅游形象同质化、民族文化产品同质化等不良发展。本文以湘西凤凰为个案,从旅游传播方式中的广告传播为切口,对民族文化传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利用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分析凤凰旅游广告对民族文化形象的表征和传播,探究民族文化在旅游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现象,以及造成变异的原因,从而提出优化凤凰旅游传播实践的对策和加强民族文化保护的建议。目前,凤凰民族文化在旅游传播中出现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混杂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生了失衡的不良现象,造成民族文化发生变异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是部分不良旅游传播实践活动的影响,从主观上来说则是原住民民族意识逐渐弱化的结果,因此,为优化凤凰旅游传播实践,再现真实民族文化,文章提出重点打造凤凰旅游品牌形象,全方位多角度传播凤凰民族文化形象,加强凤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凤凰古城旅游开发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凤凰古城旅游开发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比较视角的零陵古城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古城研究综述
        1.2.2 国内古城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比较研究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2.2.1 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原则
        2.2.2 古城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
第3章 零陵古城概况及旅游开发现状
    3.1 零陵古城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历史沿革
        3.1.3 旅游资源
    3.2 零陵古城旅游开发现状
        3.2.1 旅游景区开发现状
        3.2.2 保护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4章 零陵古城与典型古城保护性旅游开发对比及经验借鉴
    4.1 零陵古城与凤凰古城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对比
        4.1.1 相似之处
        4.1.2 不同之处
    4.2 零陵古城与洪江古商城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对比
        4.2.1 相似之处
        4.2.2 不同之处
    4.3 比较分析的借鉴
        4.3.1 凤凰古城资源保护的借鉴
        4.3.2 洪江古商城环境保护规划的借鉴
        4.3.3 对比分析的教训吸取
        4.3.4 古城开发模式的借鉴
第5章 零陵古城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
    5.1 零陵古城保护性旅游开发总体思路
    5.2 零陵古城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对策
        5.2.1 科学规划,保护与利用并举
        5.2.2 全民参与,提升居民幸福感
        5.2.3 模式借鉴,保护与开发并重
        5.2.4 产业植入,增强景区活力
        5.2.5 整体推介,提升古城知名度
        5.2.6 分级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凤凰古城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利益相关者研究
        1.2.2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旅游
        1.2.3 古城镇旅游发展研究
        1.2.4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古城镇旅游发展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地调查法
        1.3.3 统计分析法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利益相关者
        2.1.2 当地居民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参与式发展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凤凰古城概况
    3.1 凤凰古城历史沿革
    3.2 凤凰古城民族人口及分布
    3.3 凤凰古城节庆与文化习俗
    3.4 凤凰古城生计与经济发展
    3.5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简介
第4章 凤凰古城利益相关者及其诉求
    4.1 凤凰古城利益相关者界定
    4.2 问卷设计
    4.3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4.4 凤凰古城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诉求
        4.4.1 基本情况分析
        4.4.2 政府部门利益诉求
        4.4.3 旅游企业利益诉求
        4.4.4 当地居民利益诉求
        4.4.5 旅游者利益诉求
        4.4.6 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诉求分析
第5章 凤凰古城利益相关者群体中存在的问题
    5.1 居民参与程度有限,管理难度较大
    5.2 文化保护后劲不足,参与体验较少
    5.3 基础设施尚不完备,引发主客矛盾
    5.4 反馈机制尚不健全,形象维护较难
    5.5 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存在环境破坏
第6章 凤凰古城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6.1 利益协调的原则
        6.1.1 文化保护原则
        6.1.2 多方参与原则
        6.1.3 环境保护原则
        6.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6.2 凤凰古城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6.2.1 利益表达机制
        6.2.2 利益激励机制
        6.2.3 利益保障机制
        6.2.4 生态保护机制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凤凰古城利益相关者分类专家意见调查表
    附录B 关于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的问卷调查
    附录C 关于凤凰古城利益相关者的访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游客感知的凤凰古城旅游形象的独特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古城旅游竞争十分激烈
        1.1.2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进入瓶颈
        1.1.3 网络助力旅游业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景区形象感知
        1.3.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
        1.3.3 区域、国家旅游形象感知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古城旅游
        2.1.2 旅游目的地形象
        2.1.3 旅游形象感知
        2.1.4 独特属性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2.2.2 心理学认知理论
        2.2.3 传播理论
第3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样本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的确定
        3.1.2 网络文本的收集处理
        3.1.3 样本内容的预处理
    3.2 数据分析方法
        3.2.1 网络文本内容挖掘
        3.2.2 网络文本内容分析
第4章 凤凰古城旅游形象感知分析
    4.1 凤凰古城概述
    4.2 凤凰古城形象感知的属性分析
        4.2.1 凤凰古城高频特征词分析
        4.2.2 凤凰古城游客情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凤凰古城旅游独特属性分析
    5.1 比对古城概况
        5.1.1 比对古城选取
        5.1.2 比对古城旅游发展现状
    5.2 比对古城旅游形象感知分析
    5.3 凤凰古城独特属性分析
        5.3.1 凤凰古城个性词分析
        5.3.2 凤凰古城个性情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凤凰古城旅游形象独特属性提升建议
    6.1 优化现有旅游资源,加快资源整合开发
    6.2 维系文化名城风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6.3 增强湘西地域风情,深化特色旅游品牌
    6.4 创新应用新兴媒体,打造多元化宣传平台
    6.5 完善游客反馈机制,重视景区游客满意度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历史文化名城
        二、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街区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文化经济学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市场营销理论
第二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及文化资源分析
    第一节 休闲主导型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一、长沙市太平街及其文化资源
        二、长沙市潮宗街及其文化资源
    第二节 旅游主导型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一、岳阳市陆城南北正街及其文化资源
        二、凤凰县古城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三、凤凰县沙湾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四、永州市柳子街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第三节 居住主导型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一、岳阳市洞庭南路历史街区
        二、岳阳市洞庭南路历史街区文化资源
第三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动因
    第一节 历史街区保护与活用理念的影响
        一、国际社会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活用的理念
        二、国内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活用的理念
    第二节 实现历史街区经济价值的现实驱动
        一、直接经济价值的驱动
        二、间接经济价值的驱动
    第三节 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推动
        一、社会生活需求的推动
        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推动
第四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模式
        一、政企主导型开发利用模式
        二、政企合作型开发利用模式
    第二节 不同类型的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一、休闲主导型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二、旅游主导型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三、居住主导型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第三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特色
        一、保护街区文化遗产,体现遗产的公共属性
        二、发挥街区特色优势,推动资源向资产转化
        三、积极融入现代生活,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四、整合开发遗产资源,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第五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一、管理和开发模式效益有待提升
        二、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协调
        三、资源开发路径和实现成效受限制
    第二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提升遗产管理效力,彰显开发模式的生命力
        二、协调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实现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拓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湘西凤凰古城的“非地方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主要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个案研究法
        1.5.2 深度访谈法
        1.5.3 观察法
        1.5.4 扎根理论
        1.5.5 文献研究法
2 文献综述
    2.1“非地方化”的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关于地方性的研究
        2.2.2 国外关于“地方消弭”的研究
        2.2.3 国内关于地方性的研究
        2.2.4 国内关于“地方消弭”的研究
    2.3 理论基础
        2.3.1 地方性理论
        2.3.2 集体记忆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案例地概况和旅游发展现状
        3.1.1 凤凰县概况
        3.1.2 凤凰古城地理位置
        3.1.3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历程
        3.1.4 凤凰古城地方性解读
    3.2 资料收集与调研
        3.2.1 拟定访谈提纲
        3.2.2 研究数据的获取
        3.2.3 调研过程
    3.3 资料分析和检验
4 凤凰古城“非地方化”表征及其过程分析
    4.1 文本资料预处理
    4.2 文本资料编码分析
        4.2.1 开放式编码
        4.2.2 轴心式编码
        4.2.3 选择式编码
    4.3 凤凰古城“非地方化”表征及过程的分析解读
        4.3.1 空间功能发生变化
        4.3.2 民族景观消失
        4.3.3 文化空间混杂
    4.4 本章小结
5 凤凰古城“非地方化”成因
    5.1 制度因素——政府管制缺位
    5.2 经济因素——全民皆商的空间业态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政府:加强政府管制
        6.2.2 旅游开发商:空间规划凸显本地特色
        6.2.3 本地居民:提升文化认同
    6.3 创新点
    6.4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A.1 凤凰本地居民访谈提纲
    A.2 旅游者访谈提纲
    A.3 外地商户访谈提纲
附录B 实地调研部分照片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广西黄姚古镇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关研究
        二、国内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关研究
        三、黄姚古镇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地调查法
        三、个案研究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黄姚古镇的概况及历史沿革
    第一节 黄姚古镇概况
        一、自然概况
        二、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节 黄姚古镇的历史沿革及兴起繁荣原因
        一、黄姚古镇历史沿革
        二、黄姚古镇兴起繁荣的原因
第二章 黄姚古镇的传统文化资源及其特色
    第一节 黄姚古镇传统文化资源
        一、物质性传统文化资源
        二、非物质性传统文化资源
    第二节 黄姚古镇传统文化资源的特色
        一、错落有致,岭南建筑风格特征突出
        二、枕山面水,独特的风水理念
        三、师法自然,建筑艺术与周围环境和谐一体
        四、多姿多彩,浓郁的民族风情
        五、天人合一,道教文化影响深远
第三章 黄姚古镇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第一节 黄姚古镇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
        一、依法保护,制定《贺州市黄姚古镇保护条例》
        二、科学规划,编制黄姚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三、维护修复,加强对于文化资源的日常保护维护
    第二节 黄姚古镇传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及市场感知
        一、旅游业开发历程
        二、黄姚古镇旅游开发的特点
        三、黄姚古镇旅游开发的市场感知
    第三节 黄姚古镇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与修复力量不足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
        三、保护开发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
        四、旅游业态落后,产品吸引力低
第四章 我国古镇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典型案例
    第一节 典型案例
        一、平遥古城-政府主导模式
        二、乌镇-政府+企业模式
        三、凤凰古城-经营权转让模式
    第二节 案例经验借鉴
        一、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的本真性
        二、保护与传承创新并重
        三、确定保护与开发主体
第五章 黄姚古镇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
    第一节 保护先行,加强保护与修复
        一、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的本真性
        二、提升旅游从业者的保护意识
    第二节 传承创新,为传统文化资源注入新动力
        一、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创新保护与开发的方式
    第三节 丰富业态,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
        一、培育乡愁旅游产品
        二、发展研学旅行特色文旅产业
    第四节 合作交融,融入周边全域旅游大格局
        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圈
        二、融入大桂林文化旅游圈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区域旅游地共生系统测量与结构研究 ——以湖南湘西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论文结构
2 文献回顾
    2.1 旅游共生相关研究
        2.1.1 研究规模的时序演变
        2.1.2 研究方向的动态特征
        2.1.3 研究热点的归纳总结
        2.1.4 小结
    2.2 旅游地空间关系相关研究
        2.2.1 旅游地竞争
        2.2.2 旅游地合作
        2.2.3 旅游地竞合
        2.2.4 旅游地共生
        2.2.5 小结
    2.3 湘西地区旅游发展研究
        2.3.1 研究基本情况
        2.3.2 研究内容分析
        2.3.3 小结
    2.4 总体述评
3 理论基础与概念辨析
    3.1 理论基础
        3.1.1 共生理论
        3.1.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3.1.3 区域竞合理论
        3.1.4 社会网络理论
    3.2 概念内涵
        3.2.1 共生
        3.2.2 旅游地
        3.2.3 旅游地共生
        3.2.4 旅游地共生系统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区域
        4.1.1 研究范围确定
        4.1.2 基本情况介绍
        4.1.3 典型代表性分析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综述:梳理研究脉络,明确本质内涵
        4.2.2 数学模型:评估共生单元质量,修正旅游地共生引力模型
        4.2.3 社会网络分析:构建区域旅游地共生系统,探索网络结构特征
        4.2.4 地理空间分析:揭示研究区域旅游地共生格局特征
    4.3 研究数据
        4.3.1 在线旅游厂商数据
        4.3.2 百度地图数据
        4.3.3 其他资料数据
    4.4 本研究技术路线
5 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单元识别
    5.1 旅游地共生单元识别的技术方案
        5.1.1 基本原则
        5.1.2 识别标准
        5.1.3 识别方案
    5.2 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单元识别
        5.2.1 备选旅游地筛选
        5.2.2 识别过程
        5.2.3 综合识别结果
    5.3 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单元空间分布形态
        5.3.1 基于KDE的空间形态特征
        5.3.2 基于NNA的空间集聚性特征
        5.3.3 基于SDE的空间方向性特征
        5.3.4 基于缓冲分析的空间圈层性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单元质量评价
    6.1 旅游地共生单元质量内涵
    6.2 旅游地共生单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6.2.1 旅游经济规模
        6.2.2 旅游共生条件
    6.3 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单元质量评价方案
        6.3.1 数据来源
        6.3.2 数据标准化
        6.3.3 权重确定
        6.3.4 评价模型
    6.4 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单元质量水平及其空间差异
    6.5 本章小结
7 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引力水平测量
    7.1 引力模型的旅游学应用与演变
    7.2 旅游地共生引力内涵与基础模型
        7.2.1 核心内涵
        7.2.2 模型形式
        7.2.3 变量设定
    7.3 旅游地共生引力距离阻尼参数估计
        7.3.1 估计方案
        7.3.2 分析步骤
        7.3.3 估计结果与讨论
    7.4 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引力及其空间分析
        7.4.1 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引力特征
        7.4.2 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引力空间
    7.5 本章小结
8 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网络结构及其复杂性特征分析
    8.1 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网络要素与空间表达
        8.1.1 点—共生单元
        8.1.2 边—共生联系
        8.1.3 空间表达
    8.2 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网络结构
        8.2.1 网络密度
        8.2.2 网络中心性
        8.2.3 网络凝聚子群
        8.2.4 网络核心边缘结构
    8.3 湘西地区旅游地共生网络复杂性特征
        8.3.1 空间集聚性
        8.3.2 空间异质性
        8.3.3 无标度性
        8.3.4 小世界性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识-量-测”过程式构建区域旅游地共生系统的测量体系
        9.1.2 “点-线-网”递进式揭示区域旅游地共生系统的结构特征
    9.2 研究创新
        9.2.1 旅游地共生单元识别方案的探索性创新
        9.2.2 旅游地共生单元质量评估体系的整合性创新
        9.2.3 旅游地共生引力模型的改良式创新
        9.2.4 区域旅游地共生系统结构揭示的组合式创新
    9.3 政策建议
    9.4 研究局限与展望
        9.4.1 研究局限
        9.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附录2:湘西地区候选旅游地共生单元名录
附录3:湘西地区旅游地有向共生网络邻接矩阵
致谢

(8)文化遗产在遗产地旅游形象建构中的作用:场域与惯习的中介角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1.3.2 旅游地形象相关研究
        1.3.3 场域与惯习相关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之处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场域
    2.2 惯习
    2.3 旅游中场域与惯习
    2.4 旅游地形象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案例研究法简介
        3.1.1 研究方法和工具的选择
    3.2 案例选取
    3.3 案例情况介绍
    3.4 数据收集与处理
        3.4.1 数据的收集
        3.4.2 数据处理
第4章 文化遗产对遗产地旅游形象影响的过程研究
    4.1 原真场域、惯习、形象形成阶段
        4.1.1 文化遗产形成原真场域
        4.1.2 原真场域形成原真惯习
        4.1.3 原真惯习形成原真形象
    4.2 官方场域、惯习、形象形成阶段
        4.2.1 政府主导形成舞台场域
        4.2.2 舞台场域形成官方惯习
        4.2.3 官方惯习形成官方形象
    4.3 商业场域、惯习、形象形成阶段
        4.3.1 商户加工形成商业场域
        4.3.2 商业场域形成商家惯习
        4.3.3 商家惯习形成受损的官方形象
    4.4 异化场域、惯习、形象形成阶段
        4.4.1 游客和商户加工形成异化场
        4.4.2 异化场域形成异化惯习
        4.4.3 异化惯习形成异化形象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文化遗产通过场域和惯习影响遗产地旅游形象的建构
        5.1.2 文化遗产在原真形象与官方形象建构中起到主导作用
        5.1.3 文化遗产在商业形象与异化形象建构中起到“陪衬”作用
        5.1.4 遗产作用不断减小与市场力量不断增强,导致遗产地旅游形象异化的趋势具有不可逆性
    5.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9)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研究 ——以凤凰古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 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及主体界定研究
    2.3 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研究
    2.4 可持续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
    2.5 古城镇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
    2.6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3 凤凰古城旅游概况
    3.1 凤凰古城景区概况
    3.2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状况
    3.3 凤凰古城开发与管理模式
4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凤凰古城景区治理实证研究
    4.1 凤凰古城收费事件回望
    4.2 凤凰古城景区利益相关者界定
    4.3 凤凰古城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生态图谱
    4.4 凤凰古城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及表达方式
        4.4.1 当地政府利益诉求及表达方式
        4.4.2 旅游开发商利益诉求及表达方式
        4.4.3 社区居民利益诉求及表达方式
        4.4.4 个体商户利益诉求及表达方式
        4.4.5 游客利益诉求及表达方式
5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的原则及对策
    5.1 古城镇景区管理原则
        5.1.1 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
        5.1.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5.1.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2 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对策
        5.2.1 转变地方政府服务职能,不越位不缺位
        5.2.2 提升社区居民决策参与,维护合法权益
        5.2.3 推动旅游产业转型,注重综合效益
        5.2.4 构建合理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
6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旅游广告中民族文化传播问题研究 ——以湘西凤凰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写作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湘西凤凰的历史与变迁
    第一节 寻根溯源:凤凰民族文化的历史
        一、历史的沿革
        二、凤凰民族文化历史
    第二节 变迁:凤凰的发展
        一、凤凰旅游经济发展
        二、凤凰的现代化建设
        三、凤凰原住民生活行为方式变迁
第二章 旅游广告对凤凰民族文化形象的传播
    第一节 民族文化形象建构:为了你,这座城已等了千年
        一、广告内容
        二、广告分析
        三、广告建构的表征形象
    第二节 整合营销传播:民族文化形象的故事性塑造
        一、平面广告营销
        二、网络广告宣传
        三、事件营销、借势营销
    第三节 拟态形象塑造:《烟雨凤凰》大型民俗情景剧宣传片
        一、《烟雨凤凰》广告宣传片主要内容
        二、广告分析
        三、广告拟态形象塑造
第三章 真实与表征的碰撞:凤凰民族文化形象的变异
    第一节 现代商业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混杂
        一、古城沦为商业购物街
        二、后现代资本主义文化入侵
        三、现代工业文明打造的视觉呈现
    第二节 旅游经济造成凤凰民族文化的变迁
        一、成为广告主打内容的民族文化逐渐舞台化
        二、原住民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
第四章 变异的原因:旅游传播实践与民族文化自我变迁
    第一节 客观因素:消极不良的旅游传播实践
        一、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传播者
        二、不良旅游广告传播行为
        三、欠成熟旅游活动传播
    第二节 主观因素:民族文化的自我变迁
        一、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城市形象变迁
        二、民族文化让步商业发展
        三、强势文化的冲击与碰撞
第五章 优化旅游传播实践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
    第一节 重点打造凤凰旅游文化品牌形象
        一、打造精品旅游广告推动凤凰旅游文化品牌形象建设
        二、整合广告媒介资源全面真实反映凤凰民族文化形象
        三、全面展现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旅游文化品牌形象塑造
        四、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品质
    第二节 正确利用大众传媒资源实现有效民族文化传播
        一、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二、作为民族文化的发现者和拯救者
        三、避免过分差异化消解原本文化品质
        四、避免大众传媒过分改造包装偏离本真面貌
    第三节 加强凤凰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一、创新民族文化传承形态
        二、协调民族文化与商业经济发展
        三、理性看待民族文化变迁强化民族文化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凤凰古城旅游开发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比较视角的零陵古城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 杨凯. 湘潭大学, 2020(02)
  • [2]凤凰古城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 丰田. 湘潭大学, 2020(02)
  • [3]基于游客感知的凤凰古城旅游形象的独特属性研究[D]. 胡汝佳. 湘潭大学, 2020(02)
  • [4]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研究[D]. 勾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湘西凤凰古城的“非地方化”研究[D]. 蘧海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广西黄姚古镇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D]. 牟傲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区域旅游地共生系统测量与结构研究 ——以湖南湘西地区为例[D]. 胡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8]文化遗产在遗产地旅游形象建构中的作用:场域与惯习的中介角色[D]. 邵颖慧. 湘潭大学, 2019(02)
  • [9]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研究 ——以凤凰古城为例[D]. 辛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2)
  • [10]旅游广告中民族文化传播问题研究 ——以湘西凤凰为案例[D]. 李俐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