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和家长会

妈妈和家长会

一、一个母亲与家长会(论文文献综述)

姚鄂梅[1](2021)在《少年前传》文中认为一 "净心茶馆"四个字弯弯曲曲烫在一块赭色的原木上,门口挂着一只铜风铃,风吹过来,叮叮当当清越好听。店里客人不多,相比之下,三百米之外的星巴克就热闹多了,这是因为星巴克就在顶慧楼下,而顶慧,生意好到四部电梯都不够用,两年前还因为挤电梯发生过学生家长互殴事件,从那以后,电梯门口就多了几名身强力壮的保安,不停地招呼:学生先上!学生先上!被保安伸手拦住的家长们别无选择,只能暂避星巴克。细看就能发现,

丁佰慧[2](2021)在《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日照市G小学为例》文中认为

邓松华[3](2021)在《守着村庄的母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积玉口开往潜江的车上,我睡着了,忽然醒来,车已到了潜江城,眼前扑面而来的是路面上的广告牌、广场上飘扬的旗子、建材店面的招牌,中百仓储、厂家直销、鹰牌卫浴、索菲亚定制等文字纷至沓来,许久未回潜江,一瞬间有点恍惚,并感觉陌生。忽然想到,如果这些文字是我看不懂的德文、法文等,我是不是会更加惶恐,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母亲,明白了她的胆小。对于我们来讲,这些文字是习以为常的存在,我们通常根据这些文字不假思索就知道要去哪里,怎么走。

陈思齐[4](2021)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农村陪读现象研究 ——基于安徽省Y中陪读母亲经验的分析》文中指出教育作为向上流动的渠道,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的重视。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撤点并校”为标志的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农民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打工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送孩子进城读书成为许多农村家庭的教育选择。在这一选择下,农村母亲成为陪读的主力军。为了研究陪读母亲的产生原因、她们是怎样进行陪读的以及陪读对她们的影响,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采用了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选取了安徽省Y中的农村陪读母亲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农村陪读母亲的产生是农村家庭策略最优化逻辑下性别分工的结果,也是新教养脚本下母职规范的要求。在陪读中,农村母亲由于自身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不足只能以生活照料的形式、在学校权威的主导下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去,充当着“后勤部长”和“教导主任”的角色。在陪读过程中,失去现金收入的陪读母亲也面临着“贬值”风险,由于陪读母亲的陪读劳动是“无酬照料劳动”,其价值是通过陪读成功与否来衡量的,这使得农村母亲的陪读劳动价值存在被低估甚至被忽视的可能,为了抵御由于陪读所带来的“贬值”的风险,陪读母亲通过巩固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以及发展兴趣爱好、参加兼职的方式提升自我价值,获得自我肯定。

张新昕[5](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姚蕾[6](2020)在《跨文化视角下内地进口“新概念印度电影”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末21世纪初,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先进影像理念的宝莱坞电影工作者创作出一批在美学和内容上挑战了印度主流电影的影片——新概念印度电影。影片对性别和性的展现推翻了主流电影保守且敏感的标准,对歌舞片段的改良打破了宝莱坞模式的美学原则。此外,现实主义作品的延续和普世价值观的打造助力新概念印度电影在世界影坛中逐步占据一席之地。新世纪内地电影市场引进的新概念印度电影始终保持着上佳的票房和口碑,影片于异质文化国家的流行表明该电影样式具备某种文化特质。为把握影片特质,文章从跨文化视角出发,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支撑,在感知、理解与体认的过程中对影片中的文化奇观、文化内核、困境与焦虑等文化文本进行细读。该研究系统跨越了地理与空间意义的隔阂,实现了从文化形式到文化价值、从视觉识别到精神识别的递进。在本土与全球的混合关系中,新概念印度电影对本土文化资源即宗教、种姓制度等特定文化主题和贫民窟、火车等特定文化空间的艺术关照体现了电影鲜明的民族特性;质询与反抗父权家长制文化的权威性、探寻与打破传统文化的现实禁锢、直面与反思历史遗留问题的当代变异等表现现代观念冲击下印度家庭伦理、民族观念的文化内核,体现出影片对印度历史文化更为内在的反思;当生存困境与生存焦虑成为现代人面临的普遍问题时,影片对女性成长困境、人类生命困境、中产阶级身份焦虑以及底层阶级贫困焦虑的切实把握,触及到人类的生命价值,流露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全球化语境下,新概念印度电影以其坚守民族文化特色、建构文化主体性、构建多元文化认同理念的文化特质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

付秀莹[7](2020)在《他乡》文中认为这么多年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不愿意回忆往事。比起往事,如果一定要,我更愿意谈论现在。现在,我的生活似乎不算太坏。至少表面上如此。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活能够经得起深究,或者追问。那谁说过,难得糊涂。不是吗?上篇一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喝酒这件事的呢?好像是,来北京之后。帝都太大了,大到

赵迎男[8](2019)在《小学家校共育模式问题研究 ——以锦州市Y小学4-5年级为研究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校合作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家校合作,研究家校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家庭和学校共育及共育模式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指导。家校之间如何互动,或者说在怎样的参与模式下才能最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笔者以Y小学家校共育模式为研究主题,以Y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案例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具体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笔者通过对Y小学领导、老师正式或非正式的访谈总结出该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探索历程。紧接着梳理出Y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操作流程,具体有科学运筹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系统培训把提升家长科学育子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精心组织把家校联手互动活动列入德育工作当中。其次,根据家校共同教育模式的探索历程和操作流程总结了Y小学“一二三四”家校共育模式的基本特质。此部分“一”为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的一套机制;“二”是打造以Y学校和Y学校家长学校为基础的二支队伍;“三”则构建以校委会、家教领导小组和校级领导为核心的三大组织网络;“四”推行文明家庭、和谐家庭、知心家庭、学习型家庭为导向的活动。再次,通过对学校老师、家长、四五年级学生的访谈和观察得出Y小学家校共育模式所带来的共育成效,总结出在共育模式中有待深化的三大问题,包括缺乏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家校共育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家长和家校共育时间有限。最后,针对Y小学家校共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加强家校共同教育理论和实践指导方面、树立家校平等观念奠定家校信任基础方面和科学规划建立立体化指导网络方面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为实现家校共育理论上、观念上、交流上和谐共进提供可操作性策略。本研究试图改变小学家校共育模式中“名存实亡”的现象,努力使家校共育模式落到实处。此外,还力图使家校共同教育能够针对每个群体的家长,从而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积极互动,营造和谐教育环境,提高共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王庆欣[9](2017)在《试谈一年级新生家长会的仪式感》文中指出对孩子来说,一年级的新生入学季是接受学校教育的起点。家长对即将陪伴孩子未来六年的学校既抱有极大的兴趣与期待,也有着不明朗的忧虑,就像作家张晓风在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写的那样:"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了她那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每年在开学前,学校都会召开一次一年级新生家长会,之后才是新生训练。学校给家长与初来乍到的孩童的第一印象往往非常重要,甚至会固着并影响着

孙惠芬[10](2017)在《寻找张展》文中认为上部寻找1寻找张展,是儿子提出来的。我和张展从未见过面,可当他在微信上提到这个名字,说妈妈,你还记得我的高中同学张展吗?我脑海里迅速就浮现出一个形象。这形象没有身高,没有五官,只有和飞机有关的一些连缀。他的名字有伸张和展翅的意思,容易让人联想到飞鸟和飞机,我记住他,正因为一次和飞机有关的事故。他的父亲死于2009年法航447空难,当时离高考只有不到一周时间。儿子在微信上提到他,很出我的意料。儿子在美国加州读生物信息学博士,因为学

二、一个母亲与家长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母亲与家长会(论文提纲范文)

(1)少年前传(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4)社会性别视角下农村陪读现象研究 ——基于安徽省Y中陪读母亲经验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陪读的研究
        1.2.2 关于陪读女性的研究
        1.2.3 关于母职的研究
        1.2.4 关于劳动性别分工的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陪读母亲
        1.3.2 母职
        1.3.3 教育劳动
        1.3.4 劳动性别分工
    1.4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1.4.1 理论视角
        1.4.2 分析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方法论
        1.5.2 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方法
第2章 陪读现象产生的结构性原因
    2.1 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农村家庭
    2.2 打工经济的影响与农民家计模式的变迁
    2.3 城乡二元体制与“撤点并校”的负外部性
    2.4 从学校到家庭:教育责任的溢出
    2.5 小结
第3章 母亲陪读:被动的性别分工与主动的母职实践
    3.1 从打工到陪读:家庭策略最优化下的性别分工
        3.1.1 陪读:家务劳动的新形式
        3.1.2 母亲陪读:家庭策略最优化的逻辑
    3.2 从缺席到在场:母职的回归与强化
        3.2.1 缺席:远距离母职实践的挣扎
        3.2.2 “好妈妈”再定义:新教养脚本下的母职要求
        3.2.3 在场:农村陪读母亲母职的回归与强化
    3.3 小结
第4章 农村陪读母亲的教育参与
    4.1 陪读母亲的生活素描
        4.1.1 陪读母亲的一天
        4.1.2 陪读母亲的生活纪实:“孟母三迁”与“斗智斗勇”
        4.1.3 陪读生活自评:“坐牢”与“交代”
    4.2 教育劳动女性化背景下的农村陪读母亲
        4.2.1 角色定位:“后勤部长”与“教导主任”
        4.2.2 陪读母亲角色定位的原因剖析
    4.3 小结
第5章 陪读对母亲影响:“贬值”危机与价值重构
    5.1 陪读母亲的“贬值”危机
        5.1.1 不挣钱的陪读母亲
        5.1.2 失去话语权的妻子
        5.1.3 被孩子成绩捆绑的陪读母亲
    5.2 陪读母亲的价值重构
        5.2.1 母职实践的强化与“子宫家庭”的重建
        5.2.2 不做“闲人”:陪读母亲自我价值的提升
        5.2.3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陪读母亲的自我辩护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讨论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5)“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二、研究问题域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母亲文化
        (二)家庭教育
        (三)家庭教育行动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行为决策理论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者的反思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五)家庭经济因素
反思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结语
    一、研究发现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二、研究的局限性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跨文化视角下内地进口“新概念印度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现状
    1.印度电影发展史的相关研究
    2.新概念印度电影的研究现状
    3.电影研究的跨文化视角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新概念印度电影”及其跨文化研究维度
(一)“新概念印度电影”的兴起
    1.“新概念印度电影”的概念及特点
    2.作为内地进口片的“新概念印度电影”
(二)民族电影的跨文化研究维度
    1.跨文化研究方法
    2.文化维度理论
    3.跨文化视野下的民族电影 二、跨文化感知——新概念印度电影中的文化奇观
(一)特定文化主题
    1.宗教的多元与冲突
    2.种姓制度的延续与羁绊
(二)特定文化空间
    1.贫民窟的地缘与文化
    2.火车、公交车的意象与内涵 三、跨文化理解——新概念印度电影中的文化内核
(一)质询与反抗父权家长制文化的权威性
(二)探寻与打破传统文化观念的现实禁锢
(三)直面与反思历史遗留问题的当代变异 四、跨文化体认——新概念印度电影中的困境与焦虑
(一)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困境
    1.成长困境
    2.生命困境
(二)阶层分化下的阶级焦虑
    1.中产阶级的身份焦虑
    2.底层阶级的贫困焦虑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他乡(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一
    二
    三
    四
        彼此
    五
    六
    七
    八
        跌宕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下篇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谁起了反叛之心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三十三
        断章,或者浮云
        三十四
        亲爱的某

(8)小学家校共育模式问题研究 ——以锦州市Y小学4-5年级为研究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Y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探索历程
    (一)动因:家校共育是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初步探索:开设家长学校加强家校沟通
    (三)基本成型: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委员会等机构拓宽教育渠道
    (四)深化阶段:家校深度合作“互联网+”介入其中
        1.校讯通与博客增进互动交流
        2.QQ群与微信群加深互动交流
        3.“公众号”拓宽交流形式
二、Y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操作流程
    (一)科学运筹——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
        1.摆正“两个教育”和“两个学校”的关系
        2.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三个观念
        3.建立健全家长学校三大组织网络
    (二)系统培训——把提升家长科学育子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1.发挥家庭教育志愿者的辐射作用
        2.借用社会公益讲座倡导真爱教育
        3.选拔具备一定家教常识教师给家长授课
    (三)精心组织——把家校联手互动活动列入德育工作当中
        1.家长配合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学校领导和教师走进学生家庭
        3.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活动
        4.家庭和学校共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三、Y小学“一二三四”家校共育模式的基本特质
    (一)建立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的一套机制
        1.成立家庭教育组织确保共育有序
        2.立足实践实施共育管理制度保障
    (二)打造以Y学校和Y学校家长学校为基础的二支队伍
        1.正确认识家长学校必要性增强办学自觉性
        2.加强学习规范管理提高家长学校办学水平
    (三)构建以校委会、家教领导小组和校级领导为核心的三大组织网络
        1.校委会的组织体系建设
        2.家教领导小组开展的主要工作
        3.校级领导小组的组建与管理
    (四)推行以文明、和谐、知心、学习型为导向的四项家庭活动
        1.创建“文明家庭”活动
        2.创建“和谐家庭”活动
        3.创建“知心家庭”活动
        4.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
四、Y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教育成效及有待深化的问题
    (一)Y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教育成效
        1.家长的参与意识及配合度高
        2.家委会配合班级有效开展多项活动
        3.学校开展的多项活动为促进家校之间交流搭建平台
    (二)Y小学家校共育模式有待深化的问题
        1.缺乏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有力指导
        2.家校共育实践中存在的偏差
        3.家长参与家校共育时间有限
五、改进Y小学家校共育教育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践行家校共育制度,完善长效考评机制
        1.建立长效家校共育实施管理保障机制
        2.完善家校共育效果跟踪反馈机制建设
        3.完善家校共育实施效果评价机制建设
    (二)立足家校共育生态,建构合力育人机制
        1.树立正确利用家长资源示范导向
        2.拓宽共育内容形式突出学校主导地位
        3.做学校的同盟军发挥家长主体作用
    (三)拓宽家校共育网络,创新互动新途径
        1.指导对象全覆盖以服务所有类型家长
        2.指导方式全覆盖为家长增加时间和途径选择
        3.指导内容全覆盖为家长增加学习内容选择性
结束语:家校共育,促其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9)试谈一年级新生家长会的仪式感(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年级新生家长会的意义
     (一) 是家校沟通的桥梁
     (二) 是展示学校风貌的窗口
     (三) 是学校走向家长的起点
二、如何让新生家长会具有仪式感
     (一) 精心制作学校宣传片
     (二) 精心准备家长会的“开场秀”
     (三) 精心准备家长会的内容
     (四) 精心设计家长学校的开班仪式

四、一个母亲与家长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少年前传[J]. 姚鄂梅.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6)
  • [2]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日照市G小学为例[D]. 丁佰慧. 青岛大学, 2021
  • [3]守着村庄的母亲[J]. 邓松华. 中国农资, 2021(02)
  • [4]社会性别视角下农村陪读现象研究 ——基于安徽省Y中陪读母亲经验的分析[D]. 陈思齐.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跨文化视角下内地进口“新概念印度电影”研究[D]. 姚蕾.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他乡[J]. 付秀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2)
  • [8]小学家校共育模式问题研究 ——以锦州市Y小学4-5年级为研究个案[D]. 赵迎男. 渤海大学, 2019(12)
  • [9]试谈一年级新生家长会的仪式感[J]. 王庆欣. 辽宁教育, 2017(14)
  • [10]寻找张展[J]. 孙惠芬.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7(03)

标签:;  

妈妈和家长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