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油田化学堵水调剖技术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探讨

中原油田化学堵水调剖技术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探讨

一、中原油田化学堵水调剖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方向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魏学刚[1](2021)在《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以安塞油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塞油田经过近40年的全面投入开发,部分油井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产能损失每年高达30×104t,常规增产工艺适应性差,稳产难度较大,因此考虑对油井采取堵水措施。本文主要通过综合分析堵剂在安塞油田中的适用性,提出优化堵剂的思路,并针对目前的开发现状,以安塞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和数据为基础,对高含水油井见水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见水原因主要受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注水开发年限等影响,划分主要见水类型为裂缝性、孔隙性、裂缝-孔隙性见水。利用含水特征曲线法,对研究区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化学堵水措施井进行效果评价,可知堵水后虽取得一定的降水增油效果,但总体来说存在着“堵剂繁杂且与油藏特征适应性差、堵水见效率低,效果差异大、有效期短”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有效支撑安塞油田持续稳产增产。分析应用多段塞堵剂体系进行堵水作业未见效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优选,并分析堵水未见效的其他原因是受油藏地质特征、油田开发状况、施工参数和现场操作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地质因素非人为所能控制,井网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很难量化,因此重点需对安塞油田现有的化学堵剂与段塞组合、施工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本文主要根据优化堵剂的思路方案,在室内对交联聚合物弱凝胶堵剂的性能进行评价,证明该堵剂能适应安塞油田的地层条件;选用粒径(1mm~2mm)和膨胀倍数较小(6倍)的预交联体膨颗粒,室内验证其具有一定的抗盐、抗剪切性、韧性和保水性能,且运移性好,封堵率可达97%以上,可替代安塞油田现有的预交联体膨颗粒和流向改变颗粒;此外,引入一种高强度裂缝封堵剂,具有硬度小、柔韧性强、黏弹性好、抗压形变能力好、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强等特点,可克服预交联体膨颗粒在多轮次实施应用后,表现出稳定性差、易破碎,效果逐渐变差等问题,能够加强封堵效果。同时确定了适合安塞油田堵水的多段塞堵剂组合方式,并对堵水施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介绍了堵水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施工具体步骤。在此基础上,编制开发了堵水软件,软件主要由选井决策模块、堵剂库模块、施工参数设计模块、堵水效果评价模块组成。通过编制堵水软件,能够较好地满足安塞油田现场实际需要。针对所优化设计的堵剂体系与段塞组合,在优化施工参数和开发堵水软件的基础上,对安塞油田三口高含水油井杏67-22井、山040-49井、山013-039井进行先导试验,并对施工作业后的堵水效果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杏67-22井堵水后含水率下降为64.5%,平均日增油1.04t,有效期为251d,累计增油249.25t;山040-49井堵水后含水率下降为83.9%,平均日增油1.58t,有效期为191d,累计增油327.81t;山013-039井堵水后含水率下降为56.7%,平均日增油0.93t,有效期为302d,累计增油300.74t。综合分析认为,由此所优化设计的堵剂体系与段塞组合适合安塞油田油藏地质特征,能够对裂缝、大孔道及高渗透层进行有效封堵,且堵水效果显着,能够恢复高含水油井的正常产能,提高油井采出程度,改善油藏整体开发水平。

李宜坤,李宇乡,彭杨,于洋[2](2019)在《中国堵水调剖60年》文中研究说明记述了中国油田油井堵水、注水井调剖,以及调驱、深部液流转向等技术的起源、试验、发展、成熟、更替的过程。在这60年中,油井机械封隔器分层堵水技术、水玻璃-氯化钙化学堵水技术、聚丙烯酰胺-黏土注水井调剖技术、膨胀颗粒深部调剖、弱凝胶调驱技术、聚合物微球深部液流转向技术、区块整体调剖PI、RE、RS决策技术,以及近十年发展的水平井化学及机械控水技术、选择性堵水技术等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随着油气田开发程度的加深,高温、深井、裂缝、海上等油藏的堵水调剖技术,水平井、气井的堵水技术,以及智能化学剂技术、高效选择性堵水技术、聚驱后的调驱技术等将会成为研究的重点。

任波[3](2019)在《塔河一区底水油藏水平井复合堵水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塔河一区油井高含水问题日益严重,截止2016年底,高含水井数(含水≥80%)达到165 口,占总开井数的54%。堵水作为高含水油井控水的有效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堵水轮次的增加,单一堵水方式难以满足底水油藏井周剩余油挖潜需求,因此亟需开展复合堵水工艺研究及现场应用。针对上述问题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对储层特征和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塔河一区底水油藏具有非均质性强、底水活跃等特征;基于出水物模实验,得到塔河一区底水沿高渗条带突进,剩余油以小孔喉低渗区域段间剩余油为主,在大孔喉高渗区域内局部富集和整体分散为主。(2)基于高效新型聚合物和交联剂的优选实验,确定AMS-2聚合物为高效新型聚合物,(AMS-A、AMS-B)交联剂为AMS-2聚合物冻胶体系用交联剂;开展耐温抗盐冻胶体系配方的优化研究,并基于微观形态和封堵率对冻胶体系性能进行评价。(3)分别从表面张力、性能优越情况对18种表面活性剂进行优选,得到6种较好的表面活性剂;评价6种复选表面活性剂的耐温耐盐性、岩石对表面活性剂吸附性、界面张力、乳化能力,并对6种复选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4)建立复合堵水增效技术室内实验装置,开展单一冻胶和冻胶+表面活性剂复合增效技术实验,通过实验对比表活剂+冻胶复合堵水方式较单一冻胶堵水方式的采收率;改进实验方案,开展注冻胶和表活剂的先后顺序影响实验,并分别对单一冻胶堵水、冻胶+表面活性剂堵水进行模拟实验。(5)以TK111H井为例开展复合控水增效方案设计,并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实施该工艺后,日增油22.8吨,累增油4166吨,投入产出比达8.18,且持续有效。

陈军杰[4](2018)在《K6区稠油油藏蒸汽驱整体调剖体系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自K6区齐古组油藏已经开发了有25年的时间。通过对油藏的开发过程和生产现状的分析,认为影响该油田开发效果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严重的非均质性和大孔道造成的吸汽剖面不均匀,汽驱时“汽窜”或水淹“水窜”频繁,严重的热损失和低效率的蒸汽驱导致油田整体开发效果下降。近几年对这个区块进行了高温调剖,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存在封堵剂用量小,成本高,有效期短等问题。深部调剖技术是解决大孔道窜流问题的重要方式,而“K6区齐古组井间动态示踪监测研究”证明地窜通道是地层大孔道。所以选择将深部调剖与整体调剖相结合来解决K6区块的问题。本文研究了采油污泥高温封堵剂、耐高温聚合物凝胶体系、HL-1体膨型堵水剂等四种堵剂形成高温调剖体系堵剂,并从K6区筛选出四个注汽井组,现场进行了整体调剖试验。根据施工前后示踪剂检测结果分析:高温调剖体系堵剂施工后,蒸汽突进现象明显得到改善,证明高温调剖体系堵剂能有效的解决层间和层内注汽的矛盾,提高了注汽效率和注汽波及系数。从目前整个K区存在的诸如地层亏空继续加大,汽窜频繁以及水淹水窜严重,汽驱含水率高所导致的油田整体开发效益下降的状况分析,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实施区块整体调剖,不仅可以防止油水井之间的矛盾转化,还可以提高油藏整体开发效果,降低区块的综合含水率,提高经济效益。2017年在K6区已成功实施封堵的4井组小型试验区,措施效果明显。

姬陆陆[5](2017)在《胡153区块侏罗系油藏油井堵水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胡153区块侏罗系油藏自注水开发以来,注入水沿着高渗带、大孔道和裂缝产生指进或锥进,导致主向井水淹严重、侧向井水驱不均,油井过早见水。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该油田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该区曾通过压裂的方式来增产,但是控水稳油效果不理想,因此考虑对该区油井采取更为有效的堵水措施。本文以胡153区块侏罗系油藏地质特征和油藏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堵水技术的调研及该区油井见水规律的分析,开展了室内堵剂配方优选实验。优选出弱凝胶堵水剂(体系配方为2000mg/L主剂+0.2%交联剂+0.25%稳定剂)、强凝胶堵水剂(体系配方为15%AM+0.1%交联剂+8%增强剂+0.14%引发剂)以及预交联体膨颗粒三种堵剂体系。通过静态实验和岩心实验对堵剂体系的成胶性能、抗盐性、抗剪切性、长期稳定性、封堵能力等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弱凝胶和强凝胶堵剂的封堵性能好、耐盐性高、抗剪切能力强,对不同渗透率岩心都能进行封堵。预交联颗粒粒径可控,能够选择性地封堵水层,而不封堵油层。同时还对现场施工工艺参数进行了设计。设计的施工参数为:注入压力控制范围为1020MPa,施工排量控制范围为35m3/h;段塞组合方式为:前置段塞+主段塞+保护段塞+注入水的组合方式。该优化工艺对于改善胡153区块侏罗系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增加原油产量和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开展胡尖山油田侏罗系油藏的调剖堵水作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张婧[6](2017)在《J油田堵水调剖措施效果评价》文中提出J油田目标区块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水驱效率降低,平面矛盾加剧。为提高采收率,缓解平面矛盾,堵水调剖措施成为主要应对方法之一。本文根据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特点,通过理论计算和室内实验资料、矿场动静态资料以及测试资料的系统分析总结,深入研究了J油田目标区块含水、产量等指标变化规律,预测了各项指标变化趋势。通过堵水调剖措施前后指标的对比,研究了堵水调剖对控制含水上升速度、产量递减速度的作用,测算了研究区措施增油量、降水量和有效期,评价了堵水调剖矿场试验技术效果。通过研究区各调剖井组之间开发效果的对比,研究了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调剖前含水、注入调剖体系等多项因素对调剖效果的影响。采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调剖效果与各项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建立了调剖增油量与影响因素间关系图版。研究结果表明,J油田目标区块含水上升规律具有典型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特征,含水上升模式分裂缝性、裂缝-孔隙性和孔隙性三种类型。区块整体含水上升模式表现为裂缝-孔隙性见水特征,中低含水期含水上升速度快、高含水期后含水上升速度有所减缓,目前处于含水快速上升阶段。目标区块不同类型见水井组在堵水调剖措施后都见到了一定的降水和增油效果。34个调剖井组措施后平均单井组累计降水量2076.37m3,含水上升率降低0.77个百分点;目标区块水驱产量递减规律为双曲递减类型,34个调剖井组措施后平均单井组累计增油量784.29t,有效期19个月。堵水调剖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措施时机、注入体系以及油层渗透率、厚度、裂缝发育情况。根据堵水调剖措施影响因素量化研究计算结果,措施前含水和含水非均匀系数对措施增油幅度影响最大,油层渗透率和厚度对措施增油幅度的影响相对较小。J油田实施堵水调剖技术,在选区选井方面,油层厚度大、渗透率高以及平面矛盾突出的区域措施效果更好;在见水类型方面,孔隙性见水井组措施效果更好;在措施时机方面,中含水期(含水60%以下)以前措施效果更好;在选择调剖体系方面,以缔合物凝胶+预交联颗粒+无机凝胶+复合堵剂和弱凝胶+颗粒+无机体系+封口剂效果更好。通过研究,形成了一套以产油量、含水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场试验效果评价方法,通过水驱无措施条件下各项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对比堵水调剖矿场实际开发指标变化特点,测算了堵水调剖措施增油量、降水量。各项指标测算方法从特低渗透油田渗流机理出发、理论分析与油田开发实践有机结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柯耀斌[7](2017)在《论油田化学中堵水调剖的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我国私家车数量也逐渐增多,同时增大了石油能源的需求。为了满足新时期科技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对石油的勘探与开发逐渐加快。当前我国现代油田存在含水量较高的现象,为了保障我国石油开发开采能力,加快对油田化学堵水调剖技术的研究十分重要。本文基于堵水调剖技术概念的阐述,分析了堵水调剖的品种与分类,探讨了油田化学中堵水调剖的开发及应用。

张威[8](2016)在《浅薄稠油油田热水驱新型耐高温调剖剂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为浅薄稠油油藏新型耐高温调剖剂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浅薄稠油油藏热水驱调剖与常规油藏调剖及深厚层稠油油藏热水驱调剖存在差异性,本文正是围绕浅薄稠油油藏热力开采调剖剂的开发、研制、合成、优化、应用等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大庆油田西部斜坡区具有较为丰富的稠油油藏,是大庆油田稳产上产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但该稠油藏不同于辽河油田、胜利油田等稠油油藏,具有储层埋藏浅,储层薄等特点,此类型的杜66区块由于储层非均质性,正韵律分布,储层上部不吸水,下部吸水,造成热水驱受效不均衡,油藏不能有效动用,制约了稠油热水驱开发效果,因此有必要开展针对浅薄稠油油藏热水驱的耐高温、抗剪切、成胶可控的调剖剂研究。以木质素(SL)、丙烯酰胺(AM)、烯丙基聚乙二醇(APEG)为原料,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合成了共聚物SL-AM-APEG,最优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90℃、单体浓度28%、引发剂(最佳配比为2)浓度0.5%、反应时间12h。合成产物在矿化度4000-10000mg/L、温度 50-120℃剪切速率 1000-5000s-1 pH 值 7-11 之间变化时,粘度基本稳定,具有一定的抗盐、耐高温、抗剪切、耐酸碱性能。以SL-AM-APEG为主剂,交联剂A、交联剂B、稳定剂C为组分合成的新型耐高温调剖剂NGW,当矿化度10000mg/L时,粘度高达30000mPa.s。加入控制剂浓度在0.1%-0.6%之间时,成胶时间可控制在1-5.5d之间,具有较强的耐盐及成胶时间可控性能。对NGW调剖剂与铬体系调剖剂、复合离子型调剖剂、树脂型调剖剂的抗温性、抗剪切性、储层适应性等进行实验评价优选,结果表明NGW调剖剂具有优异的抗高温、高温下抗剪切以及良好的储层适应性能,选为大庆西部稠油区块热水驱调剖剂。通过成胶强度测试及物模驱油实验,选定调剖配方为:SL-AM-APEG共聚物0.3% (浓度5000mg/L),交联剂A1%,交联剂B0.35%,稳定剂C0.25%、控制剂0.3%,通过室内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确定最佳注入参数为:注入量0.7PV、注入浓度2%、注入速度0.3mL/min。调剖剂残余阻力系数576.92、堵塞率99.83%、突破压力梯度7.2MPa/m, 80℃后续水驱10PV后堵塞率99.78%,原油采收率提高率44.12%,适用于杜66储层。应用数值模拟技术,优化出北部8 口注入井首轮NGW调剖剂用量、交替NGW调剖剂段塞用量、NGW调剖剂浓度、注入速度、调剖间隔时间等参数优化值分别为:0.07PV、0.05PV、3000mg/L、 16m3/d和2年;南部两口注入井首轮NGW调剖剂用量、交替NGW调剖剂段塞用量、NGW调剖剂浓度、注入速度、调剖间隔时间等参数优化值分别为:0.08PV、0.06PV、3500mg/L、12m3/d和1年。模拟效果良好,为后续NGW调剖剂现场应用提供了设计依据。应用多因素模糊决策方法科学选井,确定了2口现场试验目标井。实施后有效改善了杜66区块稠油热水驱开发效果,为大庆油田稠油调剖积累了经验、储备了技术。

付玮[9](2015)在《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界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注水井深部调剖是非均质油藏控水稳油、提高水驱采收率的重要手段。我国绝大多数油田都进入了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非均质性严重,长期的注水冲刷、反复射孔换层和部分井组及区块的强注强采,使得纵向、平面和层间渗透率差异进一步加剧,深部调剖工艺的难度越来越大,实施效果越来越差,常规的堵水调剖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油田生产的各种需求。深部调剖技术在特高含水期油藏应该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应用范围,然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开展深部调剖技术界限这一方面的研究。在分析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效果变差原因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深部调剖效果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等技术指标,建立物理实验模型,以分流比作为评价指标,评价了常用调剖体系对吸水剖面的改善程度,为数值模拟提供了参数支持。实验结果证明了冻胶和颗粒类等堵剂的封堵特点和改善吸水剖面的能力,其中冻胶堵大优于堵小、颗粒类堵剂堵小优于堵大,为堵剂矿场应用选择提供了依据。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符合中高渗透油藏地质特征的概念模型,根据模拟结果制定了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界限图版,其中原油粘度小于5 mPa·s和渗透率级差小于2的油藏均不适合深部调剖;调剖时机越早越好;含水率在90%95%时,封堵半径大约在0.40.6之间效果较好;含水率在95%98%时,封堵半径大约在0.60.8之间效果较好。利用特高含水区块的48个井组调剖结果验证了所确定的深部调剖技术界限准确性。该研究成果分别在胜坨油田T1433区块STT143X29井组和T28断块ST3-6-09井组进行了应用验证,证明了所建理论图版是正确的,为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选井选层决策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捷径。

胡绍彬,王鹏,王哲,陈长亮,张成君[10](2015)在《耐温抗盐凝胶调剖剂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凝胶调剖剂用于封堵高温高盐油藏时需要满足耐温抗盐要求,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凝胶调剖剂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聚合物类、生物类、木质素磺酸盐类、膨胀型颗粒类、泡沫类等凝胶调剖剂的作用机理、配方和性能;指出了凝胶调剖技术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即现有的凝胶调剖剂未能很好地满足高温高盐等复杂油藏的实际需求,特别是蒸汽驱过程中汽窜现象导致的驱替波及体积小、采出程度低、油藏动用程度差、边底水锥进等问题还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今后凝胶调剖剂主要朝着耐高温、抗高盐、环保廉价等方向发展。

二、中原油田化学堵水调剖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方向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原油田化学堵水调剖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方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以安塞油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油井堵水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化学堵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化学堵剂的研究现状
        1.3.2 化学堵剂的发展趋势
    1.4 多段塞化学堵水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分析
        1.4.1 多段塞化学堵水的发展历程
        1.4.2 多段塞化学堵水的必要性分析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安塞油田主要堵剂评价及优化分析
    2.1 安塞油田主要堵剂评价
        2.1.1 交联聚合物冻胶堵剂
        2.1.2 颗粒类堵剂
        2.1.3 弱凝胶堵剂
        2.1.4 高强度封口堵剂
    2.2 优化堵剂必要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塞油田见水特征分析及多段塞堵剂体系优选
    3.1 安塞油田见水特征分析
        3.1.1 见水原因
        3.1.2 见水类型
    3.2 安塞油田多段塞堵剂体系优选
        3.2.1 堵水效果评价方法
        3.2.2 单井堵水效果评价
        3.2.3 多段塞堵剂体系优选
    3.3 优化堵水必要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
    4.1 堵剂体系的优化设计
        4.1.1 交联聚合物弱凝胶
        4.1.2 预交联体膨颗粒
        4.1.3 高强度裂缝封堵剂
    4.2 多段塞组合的优化设计
        4.2.1 压力梯度分布
        4.2.2 裂缝性见水井段塞优化设计
        4.2.3 孔隙性见水井段塞优化设计
        4.2.4 裂缝-孔隙性见水井段塞优化设计
    4.3 施工参数的优化设计
        4.3.1 堵剂用量的确定
        4.3.2 注入压力及施工排量的确定
        4.3.3 施工前准备
        4.3.4 施工具体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堵水软件设计
    5.1 软件概述
        5.1.1 软件编制开发目的
        5.1.2 软件主要模块组成
    5.2 软件模块主要功能
        5.2.1 选井决策模块
        5.2.2 堵剂库模块
        5.2.3 施工参数设计模块
        5.2.4 堵水效果评价模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6.1 杏67-22 井
    6.2 山040-49 井
    6.3 山013-039 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塔河一区底水油藏水平井复合堵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堵水剂和堵水技术
        1.2.2 堵水表面活性剂复合增效技术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塔河一区底水油藏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2.1 塔河一区底水油藏储层特征及开发现状
        2.1.1 油藏储层特征
        2.1.2 开发现状
    2.2 剩余油分布实验
        2.2.1 宏观可视化条带物模实验
        2.2.2 微纳级可视化物模实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增效用冻胶体系研发
    3.1 高效新型聚合物和交联剂优选实验
    3.2 耐温抗盐冻胶体系配方优化
    3.3 耐温抗盐冻胶性能评价
        3.3.1 冻胶微观形态
        3.3.2 冻胶的封堵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增效用表面活性剂体系研发
    4.1 表面活性剂优选
        4.1.1 初选表面活性剂
        4.1.2 复选表面活性剂
        4.1.3 精选表面活性剂
    4.2 表面活性剂复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堵水增效室内模拟实验
    5.1 复合堵水物模实验
        5.1.1 实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5.1.2 实验改进及结果分析
    5.2 亚克力玻璃板可视化实验
        5.2.1 单一堵水可视化实验
        5.2.2 堵水+表面活性剂复合堵水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现场试验
    6.1 TK111H复合控水增效方案设计
        6.1.1 潜力分析
        6.1.2 注表活剂和冻胶工艺方案设计
    6.2 现场试验及效果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K6区稠油油藏蒸汽驱整体调剖体系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1.1 高温调剖堵剂的发展现状
        1.1.2 调剖工艺的发展现状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第2章 K6 区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地理位置和环境
    2.2 地质概况
        2.2.1 沉积特征
        2.2.2 构造特征
        2.2.3 储层岩性与物性特征
        2.2.4 油藏类型
        2.2.5 流体性质
        2.2.6 储量
    2.3 油藏开发基本概况
        2.3.1 开发历程
        2.3.2 开发现状
    2.4 目前存在的问题
        2.4.1 地层亏空
        2.4.2 油层动用情况
        2.4.3 汽窜问题
        2.4.4 含水问题
        2.4.5 砂体沉积微相
        2.4.6 动态监测资料
    2.5 小结
第3章 高温调剖体系堵剂研究
    3.1 采油污泥封堵剂研究
        3.1.1 采油污泥的物性分析
        3.1.2 采油污泥的改性思路
        3.1.3 采油污泥的改性实验方案
        3.1.4 采油污泥的改性研究
    3.2 耐高温聚合物凝胶体系研究
    3.3 HL-1 体膨型颗粒的研制
    3.4 HTD耐高温复合封堵剂研究
    3.5 小结
第4章 汽驱整体调剖工艺研究
    4.1 试验井组的选择依据
    4.2 高温调剖工艺施工方案
        4.2.1 高温调剖配方设计
        4.2.2 高温封堵剂体系用量的计算
        4.2.3 高温调剖施工工艺
    4.3 高温调剖工艺施工
        4.3.1 施工前准备
        4.3.2 封堵液的配制
        4.3.3 施工技术要求
        4.3.4 施工注意事项
        4.3.5 施工后管理
        4.3.6 施工步骤
    4.4 整体调剖工艺施工实施情况
    4.5 小结
第5章 实施效果检测与分析
    5.1 示踪剂测试基本概况
    5.2 测试井组基本情况
        5.2.1 高温调剖措施前监测方案设计
        5.2.2 高温调剖措施后监测方案设计
        5.2.3 测试结果显示
        5.2.4 示踪剂测试结果解释
    5.3 封堵前后监测对比分析
        5.3.1 封堵前/后阶段示踪测试响应对比分析
        5.3.2 封堵前后示踪剂突进速度对比分析
        5.3.3 封堵前后波及参数对比分析
        5.3.4 封堵前后渗流通道参数对比分析
        5.3.5 封堵前后注汽压力对比分析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胡153区块侏罗系油藏油井堵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4 题目来源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胡153区块侏罗系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动态
    2.1 研究区基本特征及开发概况
        2.1.1 构造特点
        2.1.2 地质特征
        2.1.3 流体性质
        2.1.4 开发概况
        2.1.5 开发存在的问题
    2.2 井区见水规律研究
    2.3 近年油井堵水措施效果分析
    2.4 堵水必要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内堵剂体系的研制及配方优选
    3.1 弱凝胶堵剂的研制及配方优选
        3.1.1 弱凝胶体系作用机理
        3.1.2 实验条件及主要设备
        3.1.3 实验过程
        3.1.4 弱凝胶堵剂配方优选
    3.2 强凝胶堵剂的研制及配方优选
        3.2.1 实验条件及主要设备
        3.2.2 实验过程
        3.2.3 强凝胶堵剂配方优选
    3.3 预交联体膨颗粒堵剂的研究
        3.3.1 预交联体膨颗粒堵剂的作用机理
        3.3.2 预交联体膨颗粒的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堵剂体系的性能评价及岩心封堵实验
    4.1 弱凝胶堵剂性能评价及岩心封堵实验
        4.1.1 弱凝胶堵剂性能要求
        4.1.2 弱凝胶堵剂性能评价
        4.1.3 岩心封堵实验
    4.2 强凝胶堵剂性能评价及岩心封堵实验
        4.2.1 凝胶评价标准及性能要求
        4.2.2 强凝胶堵剂性能评价
        4.2.3 岩心封堵实验
    4.3 预交联体膨颗粒堵剂性能评价及岩心封堵实验
        4.3.1 颗粒型堵剂性能评价方法
        4.3.2 预交联体膨颗粒堵剂性能评价
        4.3.3 岩心封堵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工参数设计和单井施工方案设计
    5.1 油井堵水选井原则
    5.2 施工参数设计
        5.2.0 注入速度
        5.2.1 堵水井层的确定
        5.2.2 段塞的组合方式
        5.2.3 分层注入堵剂
        5.2.4 堵剂用量
        5.2.5 最佳堵水时间
        5.2.6 挤注压力的确定
    5.3 单井施工方案设计
        5.3.1 施工参数的确定
        5.3.2 施工前准备
        5.3.3 地面施工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J油田堵水调剖措施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产量递减规律以及含水上升规律研究综述
        1.2.1 产量递减规律的研究发展及现状
        1.2.2 国内外典型递减模型
        1.2.3 含水上升规律的发展和现状
    1.3 堵水调剖技术发展历程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J油田研究区块区域概况
    2.1 区块地质概况
    2.2 油藏开发情况
        2.2.1 油藏开发现状及问题
        2.2.2 堵水调剖措施实施情况
    2.3 小结
第三章 油藏含水上升规律研究
    3.1 含水上升规律的影响因素
        3.1.1 影响油田含水上升规律的地质因素
        3.1.2 影响油田含水上升规律的开发因素
    3.2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含水上升规律
    3.3 目标区块含水上升规律
        3.3.1 区块油井见水类型
        3.3.2 油藏理论含水上升规律
        3.3.3 区块实际含水与理论曲线对比
    3.4 目标油藏堵水调剖措施控水效果
        3.4.1 堵水调剖措施前后含水上升状况对比
        3.4.2 堵水调剖措施控水效果预测
    3.5 小结
第四章 油藏产量递减规律研究
    4.1 产量递减规律影响因素
    4.2 目标区块产量递减规律
        4.2.1 应用相渗曲线研究油田递减规律
    4.3 目标油藏堵水调剖措施增油效果
        4.3.1 堵水调剖措施前后产量递减状况对比
        4.3.2 堵水调剖措施增油量预测
    4.4 小结
第五章 油藏调剖见效规律研究
    5.1 堵水调剖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5.1.1 油层地质因素对堵水调剖效果的影响
        5.1.2 开发因素对堵水调剖效果的影响
        5.1.3 注入因素对堵水调剖效果的影响
    5.2 堵水调剖效果与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5.2.1 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5.2.2 堵水调剖效果与各项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论油田化学中堵水调剖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堵水调剖技术基础概述
2 堵水调剖的品种与分类
    2.1 水泥类堵水剂
    2.2 树脂类堵水剂
    2.3 无机盐沉淀类调剖堵水剂
    2.4 水溶性聚合物冻胶类堵水调剖剂
    2.5 颗粒类堵水调剖剂
    2.6 泡沫类
3 油田化学中堵水调剖的开发应用
    3.1 掌握堵水调剖发展历程, 明确堵水调剖开发方向
    3.2 区块整体堵水调剖的开发分析
4 结语

(8)浅薄稠油油田热水驱新型耐高温调剖剂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稠油研究进展
        1.2.1 稠油油藏的成因
        1.2.2 稠油油藏的类型
        1.2.3 稠油油藏的驱动类型及油气水关系
        1.2.4 世界稠油开采现状
    1.3 调剖剂及调剖技术发展现状
        1.3.1 调剖剂发展现状
        1.3.2 调剖技术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浅薄稠油热水驱调剖剂室内研究
    2.1 SL-AM-APEG调剖剂合成及性能评价
        2.1.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1.2 SL-AM-APEG共聚物合成与优化
        2.1.3 合成产物性能
        2.1.4 SL-AM-APEG共聚物调剖剂性能
    2.2 调剖剂室内对比评价与优选
        2.2.1 调剖剂抗温性能对比评价
        2.2.2 调剖剂抗剪切性能对比评价
        2.2.3 岩心流动实验效果对比评价
        2.2.4 调剖剂最终优选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浅薄稠油热水驱调剖剂应用研究
    3.1 NGW调剖剂组份用量优化
        3.1.1 SL-AM-APEG共聚物用量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3.1.2 交联剂用量对NGW调剖剂成胶性能的影响
        3.1.3 稳定剂用量对NGW调剖剂成胶性能的影响
    3.2 NGW调剖剂注入参数规律研究
        3.2.1 NGW调剖剂注入量与原油提高采收率的关系
        3.2.2 NGW调剖剂注入浓度与原油提高采收率的关系
        3.2.3 NGW调剖剂注入速度与原油提高采收率的关系
        3.2.4 优化后调剖剂封堵性能和驱油性能评价
    3.3 调剖剂数值模拟研究
        3.3.1 建立地质模型
        3.3.2 调剖剂数值模拟研究
        3.3.3 调剖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浅薄稠油热水驱调剖剂现场应用研究
    4.1 方案设计
        4.1.1 调剖井选择
        4.1.2 调剖剂用量优化
    4.2 方案实施
    4.3 实施效果
        4.3.1 注入井调剖效果
        4.3.2 生产井调剖效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9)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界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调剖堵水技术发展历程
        1.2.2 调剖剂研究现状
        1.2.3 区块整体调剖的决策技术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常用调剖体系对吸水剖面改善能力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聚合物溶液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实验过程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常用堵剂选择封堵性能评价
    2.5 冻胶及颗粒堵剂性能评价
第三章 吸水剖面改善效果对后续水驱效率影响程度研究
    3.1 概念模型的建立
    3.2 数值模拟对物模参数的拟合
    3.3 渗透率级差对吸水剖面的影响
    3.4 吸水剖面改善效果对后续水驱效率影响程度
第四章 特高含水期深部调剖技术界限研究
    4.1 优势通道的界定及级别划分研究
    4.2 深部调剖影响参数的确定
    4.3 深部调剖技术界限的确定
        4.3.1 地质因素技术界限
        4.3.2 开发因素技术界限
第五章 矿场验证及应用
    5.1 矿场验证
    5.2 矿场应用
        5.2.1 坨143区块STT143X29井组
        5.2.2 坨28区块ST3609 井组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10)耐温抗盐凝胶调剖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耐温抗盐凝胶调剖剂研究现状
    1.1 聚丙烯酰胺类凝胶体系
    1.2 聚丙烯腈类凝胶体系
    1.4 聚乙烯醇类凝胶体系
    1.5 腐殖酸钠类凝胶体系
    1.6 生物类聚合物凝胶体系
    1.7 木质素磺酸盐类调剖体系
    1.8 膨胀型凝胶颗粒调剖体系
    1.9 泡沫型凝胶调剖体系
2 耐温抗盐凝胶调剖的发展趋势
3 结束语

四、中原油田化学堵水调剖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方向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以安塞油田为例[D]. 魏学刚.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中国堵水调剖60年[J]. 李宜坤,李宇乡,彭杨,于洋. 石油钻采工艺, 2019(06)
  • [3]塔河一区底水油藏水平井复合堵水技术研究[D]. 任波.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K6区稠油油藏蒸汽驱整体调剖体系及应用[D]. 陈军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5]胡153区块侏罗系油藏油井堵水技术研究[D]. 姬陆陆. 西安石油大学, 2017(11)
  • [6]J油田堵水调剖措施效果评价[D]. 张婧.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7]论油田化学中堵水调剖的开发及应用[J]. 柯耀斌.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03)
  • [8]浅薄稠油油田热水驱新型耐高温调剖剂及应用技术研究[D]. 张威.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9]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界限研究[D]. 付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10]耐温抗盐凝胶调剖剂研究进展[J]. 胡绍彬,王鹏,王哲,陈长亮,张成君. 当代化工, 2015(02)

标签:;  ;  ;  

中原油田化学堵水调剖技术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