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测绘在水电建设地质中的应用

数码相机测绘在水电建设地质中的应用

一、数码摄像成图在水电施工地质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煜[1](2017)在《基于无人机与摄影测量的不同尺度地质结构面精细识别》文中认为岩体中存在不同尺度的结构面,其发育特征与特性参数是岩体特性识别的关键。完整岩体本身强度高,但其中存在的不同尺度的结构面导致了岩体的力学性能和渗流特性的不连续、非均匀、各向异性。一方面,岩体中的地质结构面是控制地下水迁移的通道;另一方面,围岩质量等级更主要地受结构面发育特征的控制。因此,针对结构面特征参数的研究至关重要。而岩体中不同尺度结构面的识别是获取结构面参数的关键和前提,探索更为精准、快速的节理识别和提取方法对岩体结构面参数的准确获取尤为重要。不同尺度地质结构面具有的工程意义不同,因此需要对结构面进行尺度分级。目前普遍将结构面分为五级,其中Ⅰ、Ⅱ级结构面,可统称为断层,对区域构造起控制作用,区别在于断层长度和宽度的差异;Ⅲ、Ⅳ、Ⅴ级结构面,可统称为节理,规模相对较小,因此主要影响岩体局部稳定性和渗透性能,从尺度上区分同样在于节理延伸长度和张开度的区别。本文针对不同尺度的结构面,采取了无人机航测和数字摄影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之以现场传统方法实测,精准、快速地对不同尺度结构面进行识别和参数提取,得出了系统的多尺度结构面参数识别及提取研究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对于十公里以上断裂带的Ⅰ级结构面,本文以甘肃北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预选区典型的十公里以上的断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低空精细摄影测量,对Ⅰ级断裂带内重点构造和露头参数提取分析,判别Ⅰ级断裂带对岩体完整性的影响范围。并通过近景摄影测量方法提取Ⅰ级断裂带坑探内节理参数,研究Ⅰ级断裂带坑探内的结构面特性,将坑探内与坑探地表结构面参数对比分析,判别节理受风化影响程度。(2)对于公里级断层的Ⅱ级结构面,本文主要以甘肃北山新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预选区典型的Ⅱ级断层为分析对象,并以Ⅱ级断层下盘典型露头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取其中良好露头表面Ⅲ级结构面节理裂隙研究断层对岩体完整性的影响范围。再以北山新场内重点测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低空精细摄影测量和近景摄影测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无人机低空精细摄影测量和近景摄影测量方法的优劣,形成对Ⅲ级结构面在测量方法的互补。(3)对于十米以下级别的Ⅳ级结构面,以成兰高铁某隧道掌子面节理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成兰高铁某隧道掌子面节理,通过摄影测量和图像处理的方法,提取掌子面节理参数,分析掌子面岩体完整性,并结合现场力学试验,实时动态对掌子面进行监测并对围岩质量等级展开评价。(4)对于米、亚米级别的Ⅴ级结构面,即微节理面,以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预选区典型Ⅰ级断裂带核部的探槽节理为研究对象,进行精细三维节理裂隙测量,提取Ⅰ级断裂带核部裂隙岩结构面参数,分析Ⅰ级断裂带核部裂隙岩的完整性,并为断裂损伤带渗流模型建立提供数据基础。本文在对不同尺度的结构面识别和参数提取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尺度结构面识别和测量方法,为不同尺度结构面模型的建立和岩体力学、渗流特性的研究快速提供精准的结构面参数。

张厚岱[2](2016)在《基于照相量测的隧道地质素描与岩体裂隙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质编录是隧道施工中一种重要的过程安全与风险控制手段和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地质素描是地质编录的核心内容,岩层裂隙特征识别分析则是地质素描与一般岩体结构的主要分析功能。为实现地质编录向计算机辅助作业和信息化管理的转变,提升隧道工程施工中地质编录的技术水平,本文针对隧道工程的施工特点,利用高效快速开发语言Delphi和组件式GIS二次开发工具Super Map Objects 2008,同时结合正摄影像测量理论,将数字图像处理、工程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和程序设计等多学科交叉集成,旨在研究开发一个面向隧道开挖面产状与岩体结构特征识别分析的地质素描与岩体裂隙识别程序系统。本文研发的系统基于经过图像图形几何处理、校准和镶嵌后的隧道地质编录的展示图像,实现岩层产状地质编录信息的提取、编辑、运算一体化和岩体裂隙的识别分析,能够有效的提高隧道施工地质编录的工作质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文献归纳分析,阐述了基于数字照相的隧道开挖面的地质编录基本原理,明确了常见隧道洞型的平面展示图与三维工程空间的坐标映射关系及其转换方程式。(2)研究了岩层节理面走向、倾角等产状要素的计算原理并实现了基于GIS的隧道岩层产状的素描方法与计算。即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在素描底图上画线、描点获取岩层节理面产状要素信息来实现半自动化的地质素描。(3)研究并编程实现了基于GIS矢量编辑功能与数字图像分析的岩体裂隙可视化表征方法。针对隧道开挖面或含有裂隙的岩体素描,通过计算岩体裂隙图像的分形维数来分析裂隙的分布特征,以进一步研究岩层或岩体的节理结构特征。(4)基于GIS二次开发平台,研制了隧道地质素描与岩体裂隙分析的可视化程序系统并进行了核心计算功能验证与初步工程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工作空间创建、素描底图导入、图像关键点与构造线绘制、空间几何坐标转换与查询、岩层构造线产状计算、裂隙特征图像分析、地质素描计算结果的Excel与Word表格导出等。

董秀军[3](2015)在《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地质工程调查的主要手段还是以罗盘、皮尺等方式来采集现场数据,这种方法不但工作量大、效率较低,而且得到的数据准确性较差。山高坡陡的地质勘察工作艰苦并且危险,在施工期间,开挖、运渣、支护工作往往同时进行,很难为调查人员提供充裕的时间和安全的空间进行详细的现场地质调查。另外,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十分频繁和严重的国家,及时、准确的获得地质灾害点的基本地质信息,为抢险救灾及地质灾害治理争取宝贵时间。以上这些问题都向传统地质勘测手段提出的挑战与要求。所有这些,都需要在现场地质调查工作中引进快速、高效,且对地形条件有很强适宜性的调查技术。三维空间影像技术是指能够远距离、无接触、高精度、高密度、快速便捷的获取目标物体的三维空间数据,主要包括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可以解决工程地质勘测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但是新技术方法的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完善。本论文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特点研究在地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分别对三维激光扫描、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详细的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提出了在地质工程应用中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融合方法,充分发挥两种三维空间获取技术的优势、互相补充完善;(2)论述了三维空间影像技术的数据获取流程及数据处理方法,涵盖了大量实际操作经验的总结与归纳;针对三维激光扫描现场数据获取阐述了扫描设备机位点的选择与优化原则、彩色点云数据获取方法及注意事项、点云数据灰度信息的使用、根据扫描目的设定采样间距与时间的关系;在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处理的分析中,讨论了彩色信息配准、系统坐标转换、植被噪音数据剔除等内容;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从近景摄影测量和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的不同角度对数据获取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与研究,阐述了在相机设置、拍摄方法、无人机航线规划等方面的经验与技巧;(3)、研究了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分析了海量点云数据的抽稀与提取方法,结合传统测量技术要求讨论了点云数据的测点间距,并对地形图绘制方法、等高线与地物匹配、图像分幅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基于三维空间数据的处理探讨了地形三维模型的建立方法;(4)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的岩体结构地质编录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分析了三维点云数据结构面识别方法;在结构面点云识别前提下讨论了结构面的提取方法,提出了平面方程拟合岩体结构面空间发育特征,并针对结构面空间不同的出露特征进行提取进行了研究;推导了平面拟合结构面产状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工程实际需求,在三维点云处理通用软件Polyworks中开发了结构面自动识别与产状计算的插件程序。另外,开发了利用识别的结构面数据生成地质上常用的玫瑰花图插件;(5)阐述了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研究包括了危岩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勘察,根据不同的灾害特点分别论述了三维空间影像技术的应用情况及方法,同时也研究了该技术在地下硐室、隧道中的应用;另外,还讨论了该技术在钻孔岩芯的数字化存储、物理模型试验中的应用;探讨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变形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通过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具有很强的工程适用性,将先进的三维空间影像技术与地质工程领域的传统调查方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技术与方法、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在工程地质测绘中开展综合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宋肖冰,陈又华,薛果夫,王家祥[4](2013)在《大型地下洞室仪测成像可视化地质编录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大型地下洞室仪测成像可视化地质编录技术是在三峡地下电站工程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的数字化编录技术,具有简单、方便、快捷、精确和实用性强的特点,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

张文[5](2011)在《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岩体结构信息化处理方法及工程应用》文中指出多年来岩体结构信息快速采集以及信息化处理技术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重视的问题之一。在大量工程实践和研究工作中,国内学者已经建立了一套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岩体结构面信息采集技术,但是由于影响其测量精度的因素很多因而难以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近年来才兴起的高新测绘技术,是GPS技术以来测量领域内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其具有“非接触、快速、精确”等特点,在众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其在岩体结构信息采集中的应用,开发岩体结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岩体结构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基于数据库自动生成工程地质图程序以及块体稳定性评价等,系统研究中取得如下的研究成果:(1)本文在总结传统岩体结构信息采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到岩体结构信息采集的工作中的优势,并系统阐述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特点。(2)结合岩体结构信息采集工作分析了Leica ScanStation2激光扫描仪软件、硬件性能,提出了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岩体结构信息获取点云数据的流程及处理方法。(3)研究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的结构面信息的快速提取方法,并完成了基于Polyworks、Cyclone软件特征的产状计算程序设计;通过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与现场人工罗盘量测对比进行精度分析,得出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岩体结构面信息获取方面的可行性和工程应用中的适用性。(4)对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的地质编录图生成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在边坡快速、精确地质编录中的应用,并与传统人工现场地质编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在地质环境恶劣区域有着传统人工编录无可比拟的优势。(5)开发了岩体结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快速高效的对复杂繁多的地质编录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完成了基于数据库自动生成边坡节理玫瑰花图和钻孔柱状图程序。将块体稳定性评价程序SASW嵌入系统中从而实现了对块体进行快速稳定性评价。

王洋[6](2010)在《基于数字图像技术岩体隧道开挖三维模型数值实现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岩质边坡、地下洞室工程而言,由于岩体被自然界中一系列断层、层面、挤压带和节理裂隙等结构面切割,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不连续介质。当边坡或洞室岩体失稳时,失稳岩体将沿结构面或由结构面与岩桥组合形成的滑面滑动。尤其是结构面,其强度参数直接关系到地下洞室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计算,进而直接影响支护处理措施,对工程进度、工程安全性、工程造价均起到最基本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地下洞室稳定性分析中,查明地质条件与岩土工程地质特征至关重要,若能准确地提前了解掌子面前方岩石结构的变化情况,不仅可以及时合理地安排掘进进度、修正施工方案、安排防护措施,还可以避免许多险情的发生。传统的测量方法即通过皮尺和罗盘人工现场逐一接触测量结构面信息,这种方法低效、费力、耗时,难以满足现代快速施工的要求,而且有些采场及隧道顶板等不可能全面接触,测量数据的代表性受现场条件的限制。文中针对岩体隧道工程施工稳定性分析的现状,采用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对隧道图像进行分析和研究,基于现场地质资料的图象和信息资料采集,利用现代测试技术,重点对掌子面进行三维成像,并对隧道开挖扰动区进行离散元稳定性数值分析。文章的具体研究内容为:首先在岩体节理信息采集方面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获取岩体节理信息,研究中以高像素数码相机为信息采集工具,通过数字摄影测量分析软件获得了岩体裂隙特征点的空间坐标,以及岩体裂隙的迹长和产状信息;分析研究岩体节理强度参数取值确定方法,得出适合本隧道工程的岩体以及节理的强度参数信息;基于离散元方法确定岩体力学参数信息,并且通过数字测量所获得的节理迹长以及产状等信息,建立开挖扰动区节理切割后所得的离散元几何模型;以二道河子岩体隧道开挖工程为背景,采用三维离散单元法进行了台阶法开挖模拟,计算并分析其施工支护步骤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拱顶区出现较多块体掉落情况,并且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冷彪[7](2009)在《基于数码成像的隧道掌子面地质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从研究隧道掌子面地质图像入手,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隧道掌子面地质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自动或半自动方式提取出掌子面上岩体层理、节理、断层等结构面信息。对宏观上较为明显的结构面,建立相邻隧道掌子面上各岩层层理、节理、断层等结构面的对应关系,从而根据三维建模技术建立隧道开挖部分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并以此预测掌子面前方未开挖部分的岩体结构等信息。根据对前方未开挖部分的岩体结构的预测,反馈给隧道设计与施工,为实现隧道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主要结论和成果如下:1、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隧道掌子面地质图像进行图像预处理、边缘检测和边界提取,对同一结构面上不连续结构面边界采用边界聚合、边界自动连接算法进行连接,提取出的边界可作为地质素描图中的结构面边界,加以少量的人工干预,形成地质素描图,提高了地质素描速度,同时使人工地质素描中因素描人员不同结果也可能极不相同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2、对于自动边界提取过程中出现实际结构面边界线漏检和误检的情况,加入人工智能剪刀功能。它将图像边界自动提取和人工干预的方式相结合,实现了对结构面边界的半自动提取,既解决了全自动边界提取过程中边界提取错误的情况,也减少了完全手工对结构面边界提取费时、费力且不能精确定位结构面边界的情况。3、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细观上对隧道掌子面岩体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取得岩体结构面长度、单位面积裂隙长度、结构面平均间距、RQD等结构面的自然特征,并据此对掌子面岩体状况进行描述。实现了对隧道掌子面岩体的自动分析和评价功能。4、对隧道掌子面附近边墙及拱部未衬砌区域的围岩,分析了图像采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了生成地质展开图像的算法。5、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近距离拍摄的多种岩石标本的大量岩石图像样本进行特征提取。根据BP神经网络算法,对图像特征参数进行训练,得到参数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自动判别不同的隧道掌子面岩体的岩性。6、根据现场测得的结构面产状信息,对自动建立相邻隧道掌子面上岩体层理、节理、断层等结构面边界线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探讨。根据OpenGL三维建模技术及三维重建相关算法,建立隧道已开挖部分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实现了隧道地质结构的可视化,从而更加直观的认识隧道开挖部分的地质情况。7、根据已开挖部分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预测隧道掌子面前方未开挖部分的三维地质结构。由隧道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及预测模型,生成隧道边墙及拱部的地质展开图、横剖切面、纵剖切面、虚拟地质钻孔等图形,同时利用结构面在大地坐标系下的空间位置关系,分析和计算出各结构面的岩层产状以及结构面走向与隧道开挖方向间的夹角。这些信息有利于全面分析和掌握隧道的地质状况。8、根据对隧道掌子面的分析,实现了对“隧道掌子面地质信息系统(TFGIS) 2008"的研发,为隧道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郭强[8](2009)在《平硐摄影成像测量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岩体中存在很多诸如节理、断层、软弱面、层面等不连续面,是决定岩土工程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平硐勘察是工程地质勘察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对平硐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方法直接关系到勘察结果的优劣,所以,需要通过不断探索更新、更好的数据测量、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从而准确、全面、快捷、方便地记录实际地质情况。本文重点研究了一种新的适用于平硐勘察的摄影测量方法,研制出了专门的设备并开发了相应的采集、建模和数据分析配套软件,主要的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将摄影测量应用到平硐勘察中代替传统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平硐勘察的近景摄影测量方法,这种方法与传统纯光学近景摄影测量方法相似,但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相对于传统的相对测量,该方法能够提供更详细的数据,测量过程更简便,而且资料精度有望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提高。论文中采用位移编码器和三维罗盘联合定位的方法计算测量点的坐标,避免了传统摄影测量中应用控制点迭代反演的繁琐步骤和计算中的不收敛情况。(2)根据该方法的原理研制了相应的设备—平硐摄影成像测量系统。该系统主要部分包括摄像头、罗盘和位移编码器。通过这3个主要部分来采集测量点的位移、方位和对应的扫描图像,根据这些数据结合硐室结构面参数可以计算出各个点的三维坐标。(3)根据多次试验得出了设备各部件的最佳设计和运行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该状态下设备运行平稳,不易出错,而且采集效率最高。在该基础上开发了相应的控制软件HAquisit.exe,通过软件来设置设备运行参数,控制数据的采集、传输和保存,并在出现错误时做出相应处理。针对采集数据的特点,采用多种思路和数学计算方法识别和处理硬件本身引起的错误数据,同时对数据误差提出了校正的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数据采集采用位移触发,位移变化超过某个值就进行一次采集。设备运行过程中速度如果超过某一个值,就会引起数据损失,包括图像掉帧、位移数据的损失和方位数据的损失。文中提出并详细阐述了损失数据的修复方法和具体步骤,最后开发了相应的软件,试验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4)建立了该方法测量的光路示意图,得出了平硐内点的三维坐标和其在图像上投影点坐标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推导出了计算平硐内像点坐标的数学公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根据采集资料建立平硐三维模型的方法e。(5)提出了利用采集数据计算节理面产状和宽度的数学模型,并开发了相应软件CHIFileAna.exe。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6)在软件编写中,涉及到动态数组、三维建模、矩阵计算和图形绘制,单纯使用底层工具开发将会耗费大量的精力,而且结果并不一定完美。该系列软件将VC++6.0作为一个开发平台,将多种工具采用各种方法应用到软件编写工作中,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量,而且结果更准确,展现手段更灵活。

刘子侠[9](2009)在《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岩体结构面信息快速采集的研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目前岩体结构面信息采集方法一方面存在劳动强度大、不能准确、全面、及时的获取信息;另一方面存在仪器造价高、精度不能满足要求及方法技术不成熟,不能满足现代化施工的现状,研究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快速采集岩体结构面信息的方法,为岩体结构面信息的快速采集开辟新的途径,以期推动岩石力学的发展。本研究把测绘学与工程地质学紧密结合,通过现场的免棱镜激光全站仪测量、活动控制系统测量、摄影测量和人工接触测量等多种手段,研究以免棱镜激光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外业控制测量、普通单反数码相机为传感器拍摄像片、以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解译为依托的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快速获取岩体结构面信息的工作方案、作业流程。通过不同方案的测量比较分析,研究应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快速采集岩体结构面信息的可行性及所能达到的精度。研究中以长春市净月北山二采石场岩质边坡为研究区域,通过上述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岩体边坡结构面信息的快速采集,然后将外业所采集的数据在内业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Z上进行了解译,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研究的产状计算模型,求取岩体结构面的信息即迹长与产状,并依据所解译的产状进行了边坡稳定性的判断,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可行且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钟声[10](2008)在《钻孔雷达与数字摄像动态勘察技术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交通工程建设对场区稳定性的要求较高,在线路选择方案中主要考虑的是场地稳定、地基适宜、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但是,仍不可避免地会通过一些地质、地形条件极为复杂的区域,包括断裂、破碎带、岩溶、地下暗河等不良地质构造。本文鉴于高速交通工程建设对工程场区稳定性要求高的特点,结合目前最先进的钻孔成像技术与钻孔雷达技术,在工程中利用尽可能少的钻孔将工程场地内较细的地质情况反映出来,为工程提供重要的设计和施工依据,以期建立一种新的、有效的动态勘察技术。本文通过钻孔地质雷达波几何-物理模型、常见不良地质体雷达反射截面数值模拟、钻孔雷达与数字摄像综合分析方法等若干关键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为动态勘察技术的提出与实践建立了重要的理论与方法基础。针对这几个关键问题,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系统研究地下岩体工程钻孔地质雷达探测理论及技术,深入分析雷达电磁波在岩土体中传播与衰减的规律,简要介绍钻孔地质雷达的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根据常见地质体的雷达图像,总结钻孔地质雷达反射截面的主要特征。2.根据钻孔地质雷达探测中遇到的岩体内典型不良地质现象,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详尽地分析不同高度、宽度、形状、埋藏深度、收发天线距、充填状况和围岩介质等情况的目标地质体模型雷达响应,分析这些不同模型在实际探测中的分辨能力和应用条件,为钻孔雷达在岩体工程勘察中的可行性及应用条件提供一种直观感性的认识。3.分别对点状地质体和面状地质体的钻孔雷达波几何-物理模型进行分析,推导出两种简化几何模型的钻孔雷达波传播距离和双程走时公式,并研究钻孔雷达反射截面随地质体几何形态变化的规律。4.基于高精度数字钻孔图像,研究了钻孔间岩体结构面的延展性、两两钻孔岩体结构面的相关性和钻孔间岩体结构面的不确定性等关键问题,进而通过数字钻孔图像所计算出的倾向、倾角、位置以及赋存条件等信息,分析了两两相邻钻孔结构面连通性所应满足的条件,这些研究为了解钻孔内结构面的延伸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5.结合钻孔雷达与数字摄像两种探测数据,提出一种新的介电常数εr估算方法,该方法符合钻孔地质雷达往往要穿越数个地层,各个地层的介电常数可能有较大差别这一特点,通过在工程实例中钻孔内某结构面的实际应用,证明该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之后,研究工程场区内结构面倾向、倾角和延展性的确定方法以及空洞大小和位置的估算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确定与估算步骤。6.根据实际工程勘察过程中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钻孔雷达与数字摄像的动态勘察技术,初步给出动态勘察技术的操作流程、实现方法和基本思路,并对两种探测数据的结果做了对比分析。

二、数码摄像成图在水电施工地质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码摄像成图在水电施工地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无人机与摄影测量的不同尺度地质结构面精细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字摄影测量研究现状
        1.2.2 无人机航测研究现状
        1.2.3 不同尺度结构面信息采集方法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Ⅰ级结构面-区域断裂精细量测研究
    2.1 断裂带区域条件概况
    2.2 Ⅰ级断裂带大尺度无人机航测
        2.2.1 低空无人机航测理论
        2.2.2 无人机现场工作
        2.2.3 无人机航片后处理
        2.2.4 Ⅰ级断裂带识别分析
        2.2.5 基于Ⅰ级断裂带航测数据的节理统计分析
    2.3 坑探近景摄影测量
        2.3.1 现场摄影测量流程
        2.3.2 节理类型特征分析
        2.3.3 坑探三维模型建立
        2.3.4 地下坑探节理参数提取
        2.3.5 坑探地表节理识别和测量
        2.3.6 坑探和地表的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Ⅱ级结构面-北山典型断层及重点露头Ⅲ级节理研究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新场大尺度航测
        3.2.1 区域航测及模型建立
        3.2.2 节理提取及统计分析
    3.3 近景摄影测量和无人机航测结合的新场重点露头分析
        3.3.1 重点露头三维建模
        3.3.2 节理迹线识别和提取
        3.3.3 近景摄影测量和无人机航测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Ⅳ级结构面-隧道掌子面节理识别
    4.1 隧道掌子面研究
    4.2 隧道工程概况
    4.3 围岩质量等级评价方法
        4.3.1 岩石坚硬程度
        4.3.2 岩体完整程度
        4.3.3 岩体基本质量分级
    4.4 隧道现场掌子面近景摄影测量
        4.4.1 研究方法和思路
        4.4.2 现场具体工作
        4.4.3 掌子面模型建立
    4.5 掌子面岩体完整性分析
        4.5.1 节理迹线提取
        4.5.2 节理迹长分析
        4.5.3 节理产状解译
        4.5.4 掌子面完整性分析
    4.6 隧道掌子面围岩质量等级评价
        4.6.1 现场力学试验
        4.6.2 掌子面围岩分级质量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Ⅴ级结构面-典型断裂内在结构面探槽精细识别
    5.1 典型断裂带探槽概况
    5.2 探槽摄影测量
    5.3 探槽裂隙岩完整性分析
        5.3.1 探槽节理产状提取
        5.3.2 探槽节理迹线提取
        5.3.3 探槽节理迹长统计分析
        5.3.4 探槽Ⅴ级结构面体密度及块体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和课题研究
致谢

(2)基于照相量测的隧道地质素描与岩体裂隙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当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基于数字照相的隧道地质素描基本方法
    2.1 隧道地质素描的基本原理
    2.2 隧道与洞型空间映射模型
    2.3 岩层节理面产状参数计算
    2.4 开挖面岩层产状素描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隧道地质素描程序系统设计与开发
    3.1 地质素描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 地质素描系统功能设计与架构
    3.3 地质素描系统编程与功能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隧道地质素描系统的关键计算功能验证
    4.1 直墙拱形隧道硐室的计算验证
    4.2 圆形隧道硐室的计算验证
    4.3 马蹄形隧道硐室的计算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地质素描中岩体裂隙识别研究
    5.1 功能需求分析与系统框架设计
    5.2 岩体裂隙识别的关键算法
    5.3 岩体裂隙识别模块编程
    5.4 本章小结
6 应用实例
    6.1 隧道开挖面地质素描
    6.2 岩石试样裂隙识别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成果
    7.2 存在问题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1.2.2 数字摄影测量学研究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概述
    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概述
        2.1.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2.1.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
        2.1.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分类
        2.1.4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技术指标
        2.1.5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传统空间测量技术的对比分析
        2.1.6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误差分析
    2.2 摄影测量技术概述
        2.2.1 摄影测量的发展历史
        2.2.2 数字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
        2.2.3 摄影测量技术的分类
        2.2.4 摄影测量技术的基本技术指标
        2.2.5 摄影测量技术误差分析
    2.3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数据成果形式
        2.3.1 三维点云数据
        2.3.2 三维数字模型
    2.4 三维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技术融合方法研究
        2.4.1 三维空间坐标校准融合
        2.4.2 三维点云数据匹配融合
第3章 三维空间影像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研究
    3.1 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获取方法研究
        3.1.1 三维点云数据现场获取工作流程
        3.1.2 三维激光扫描机位点的选择与优化
        3.1.3 三维点云数据彩色信息与灰度值
        3.1.4 三维点云数据的采样间距与扫描时间
    3.2 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3.2.1 三维点云数据拼接
        3.2.2 三维点云数据彩色信息配准
        3.2.3 三维点云数据的坐标校准
        3.2.4 三维点云数据中的植被剔除方法
    3.3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数据获取方法研究
        3.3.1 现场工作流程
        3.3.2 相机拍照的技术方法
    3.4 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数据获取方法研究
        3.4.1 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平台概述
        3.4.2 无人机航线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3.4.3 数码相机的基本设置
        3.4.4 地面坐标控制点的设置方法
第4章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4.1 传统地形测绘方法概述
        4.1.1 有棱镜测量
        4.1.2 免棱镜测量
    4.2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地形海量点云数据的处理方法
        4.2.1 基于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点云数据的抽稀与提取
        4.2.2 不同比尺地形图的测点间距选择
        4.2.3 基于地形三维空间点云数据的地形图绘制
        4.2.4 地形图等高线及地物匹配
        4.2.5 地形图分幅
    4.3 地形三维模型的建立
        4.3.1 传统地形图三维模型化方法
        4.3.2 基于三维点云数据的地形模型化方法
    4.4 应用案例分析
        4.4.1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的地形图测量
        4.4.2 基于无人机航拍的地形图测量
第5章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岩体结构地质编录中的应用研究
    5.1 岩体结构面三维点云数据的识别方法
        5.1.1 基于三维点云数据中的结构面几何形态判识
        5.1.2 基于三维点云数据中的结构面色彩信息判识
    5.2 岩体结构面三维点云数据的提取方法
        5.2.1 结构面空间形态提取方法研究
        5.2.2 结构面空间出露迹线提取方法研究
    5.3 岩体结构面产状的计算方法
        5.3.1 结构面产状的计算原理
        5.3.2 结构面产状计算的计算机编程
        5.3.3 结构面产状自动统计分析编程
    5.4 岩体结构快速辅助地质编录方法
        5.4.1 快速地质编录
        5.4.2 现场复核及补充地质调查
第6章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6.1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危岩体调查方法研究
        6.1.1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危岩体的识别与提取
        6.1.2 危岩体几何尺寸的量测
        6.1.3 危岩体裂缝调查
        6.1.4 危岩体结构组合特征调查
        6.1.5 危岩体不利结构面产状量测
        6.1.6 危岩体勘察图件的生成
    6.2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滑坡调查方法研究
        6.2.1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数据滑坡调查的基本内容
        6.2.2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滑坡应急抢险中的应用
        6.2.3 滑坡多期三维空间影像技术的对比分析
    6.3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泥石流调查方法研究
        6.3.1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泥石流调查
        6.3.2 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泥石流调查
    6.4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的隧道、地下硐室测量方法研究
        6.4.1 地下空间三维点云数据获取
        6.4.2 地下三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6.4.3 地下隧道、硐室岩体结构调查
    6.5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钻孔岩芯存储方法研究
        6.5.1 钻孔岩芯的保存意义
        6.5.2 钻孔岩芯三维空间影像数据的存储
    6.6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物理模型测量方法研究
        6.6.1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物理模型试验中的意义
        6.6.2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离心机模型试验中的应用
        6.6.3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泥石流冲刷模型试验中的应用
    6.7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变形监测方法研究
        6.7.1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变形监测原理
        6.7.2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滑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6.7.3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危岩体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6.7.4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面沉陷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岩体结构信息化处理方法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体结构特征研究现状
        1.2.2 结构面信息采集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特点与原理
    2.1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特点
    2.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原理
    2.3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分类
第3章 三维激光扫描方法及数据处理
    3.1 Leica ScanStation2 激光扫描仪简介
        3.1.1 仪器简介
        3.1.2 硬件组成
    3.2 三维激光激光扫描仪操作方法及流程
        3.2.1 Leica ScanStation2 激光扫描仪操作注意事项
        3.2.2 Leica ScanStation2 激光扫描仪操作流程
    3.3 三维点云数据预处理
        3.3.1 点云数据的拼接
        3.3.2 点云着色
        3.3.3 坐标系的转换
    3.4 点云精度及影响因素
        3.4.1 点云精度误差
        3.4.2 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岩体结构信息提取研究
    4.1 结构面信息解译
        4.1.1 结构面识别与拟合
        4.1.2 结构面迹长、间距解译
    4.2 结构面产状计算
        4.2.1 产状计算原理
        4.2.2 产状计算软件设计
        4.2.3 解译精度评价
        4.2.4 边坡地质编录图生成研究
第5章 岩体结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及应用
    5.1 设计思路与开发工具
    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5.3 系统模块功能设计
        5.3.1 地质信息录入与保存
        5.3.2 信息查询管理
        5.3.3 地质信息输出保存
    5.4 基于三维数据的工程地质图生成研究
        5.4.1 节理玫瑰花图的生成方法研究
        5.4.2 钻孔柱状图自动生成方法研究
    5.5 块体稳定性分析
第6章 工程应用
    6.1 大岗山水电站工程概况
    6.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6.2.1 地形地貌
        6.2.2 地层岩性
        6.2.3 地质构造
    6.3 岩体结构信息化处理技术的应用
        6.3.1 边坡快速地质编录工程应用
        6.3.2 岩体结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
        6.3.3 边坡稳定性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基于数字图像技术岩体隧道开挖三维模型数值实现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体结构面现场测量方法
        1.2.2 数字摄影图像分析技术
        1.2.3 结构面的工程分类
        1.2.4 结构面强度参数取值方法研究
        1.2.5 节理岩体数值分析方法
    1.3 课题研究特点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岩体结构面的工程量测与几何学描述
    2.1 节理迹长的测定方法
        2.1.1 节理密度的计算
        2.1.2 结构面其它参数的测定方法
    2.2 岩体结构而的几何学特征
    2.3 节理几何模型
        2.3.1 节理几何形态模型
        2.3.2 节理产状概率模型
        2.3.3 节理迹长概率模型
        2.3.4 节理间距和密度概率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岩体信息快速数字获取
    3.1 数字三维成像原理
        3.1.1 体视图概念
        3.1.2 体视技术测量原理
        3.1.3 体视三维重建主要过程
    3.2 数字成像系统
        3.2.1 数字成像系统
        3.2.2 主要仪器组成
    3.3 数字成像步骤
        3.3.1 二维图像获取步骤
        3.3.2 三维图像合成
    3.4 二道河子隧道掌子面数字成像
        3.4.1 工程概况
        3.4.2 二维掌子面图片采集
        3.4.3 数字摄影图像三维处理
    3.5 二道河子隧道节理信息快速获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体结构面强度参数确定
    4.1 岩体结构面解译
        4.1.1 裂隙的识别与判定
        4.1.2 岩体裂隙信息的解译
    4.2 岩体结构面质量分级
    4.3 岩体结构面强度
        4.3.1 平直光滑无充填硬性结构面力学参数研究
        4.3.2 粗糙起伏无充填硬性结构面力学参数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扰动区岩体稳定性分析模型建立
    5.1 岩体隧道节理模型分析方法
        5.1.1 数值分析方法
        5.1.2 离散元软件及其功能
    5.2 节理建模参数选取
        5.2.1 节理岩体模型建立
        5.2.2 参数敏感性研究
    5.3 结构面计算主要参数确定
        5.3.1 节理岩体变形模量的确定
        5.3.2 不连续面法向刚度和切向刚度的确定
    5.4 离散元模型建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岩体隧道开挖稳定性数值分析
    6.1 隧道工程概况
        6.1.1 工程地质条件
        6.1.2 隧道设计要求
        6.1.3 施工方法简述
    6.2 隧道开挖全过程离散元模拟分析
        6.2.1 离散元节理模型建立
        6.2.2 开挖稳定性模拟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7)基于数码成像的隧道掌子面地质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
        1.2.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1.2.2 三维建模技术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隧道掌子面数字图像采集
    2.1 图像质量要求
    2.2 图像采集设备
        2.2.1 照明设备
        2.2.2 三角架
        2.2.3 钢卷尺
        2.2.4 数码相机
    2.3 图像采集
        2.3.1 图像采集时间选择
        2.3.2 图像采集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道掌子面数字图像处理
    3.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简介
        3.1.1 图像数字化
        3.1.2 数字图像表示方法
    3.2 图像比例转换
    3.3 隧道掌子面数字图像预处理
        3.3.1 直方图变换
        3.3.2 亮度/对比度
        3.3.3 色相/饱和度
        3.3.4 灰度折线变换
        3.3.5 柔化/锐化
    3.4 边界提取
        3.4.1 边缘检测
        3.4.2 数学形态学
        3.4.3 清除节点及单点
        3.4.4 全自动边界连接
        3.4.5 人工智能剪刀
    3.5 隧道掌子面上结构面的特征分析
        3.5.1 结构面延续长度
        3.5.2 单位面积裂隙总延长
        3.5.3 结构面线性拟合
        3.5.4 结构面视倾角
        3.5.5 节理组数
        3.5.6 结构面间距
        3.5.7 结构面产状量测
        3.5.8 岩石质量指标RQD
    3.6 隧道掌子面岩体识别
        3.6.1 神经网络简介
        3.6.2 BP神经网络
        3.6.3 图像特征分析
        3.6.4 BP算法的应用
    3.7 地质展开图像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隧道掌子面地质图像的三维建模
    4.1 隧道岩体三维重建方法选择
        4.1.1 三维重建技术分类
        4.1.2 隧道三维重建方法选择
    4.2 数据结构的建立
    4.3 相邻隧道掌子面上结构面对应关系的建立
        4.3.1 自动建立对应关系
        4.3.2 手动建立对应关系
    4.4 隧道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重建
        4.4.1 高速光截法简介
        4.4.2 AFT面形重建原理
        4.4.3 高速光截法的改进
        4.4.4 改进算法在隧道掌子面中的应用
    4.5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分析
        4.5.1 结构面产状分析
        4.5.2 结构面走向与隧道开挖方向间夹角
        4.5.3 生成地质剖面图
        4.5.4 地质展开图形
        4.5.5 虚拟地质钻孔
    4.6 地质预测
        4.6.1 根据三维地质结构模型进行地质预测
        4.6.2 根据地质钻孔对三维地质预测结构模型进行修正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编程实现及工程应用
    5.1 系统实现
        5.1.1 硬件要求
        5.1.2 系统研发环境
        5.1.3 界面设计
        5.1.4 系统操作流程
        5.1.5 图层逻辑结构设计要点
        5.1.6 平、纵、横曲线要素的输入
    5.2 工程应用
        5.2.1 工程概况
        5.2.2 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技术应用
        5.2.3 OpenGL三维建模技术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8)平硐摄影成像测量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与选题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5 技术路线
    1.6 结语
第二章 平硐摄影测量方法的提出和基本原理
    2.1 方法的提出
    2.2 摄影测量的光学原理
    2.3 计算机图形变换原理
    2.4 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处理
    2.5 摄影测量原理
    2.6 结语
第三章 平硐摄影测量的系统构建
    3.1 问题的提出
    3.2 硬件运行参数及结构设计
    3.3 系统精度分析和运行速度计算
    3.4 系统运行过程控制
    3.5 结语
第四章 平硐摄影测量系统数据处理
    4.1 问题的提出
    4.2 数据校正涉及的数学计算方法
    4.3 深度数据的校正
    4.4 方位数据的校正
    4.5 损失数据的修复
    4.6 数据校正的软件实现
    4.7 结语
第五章 基于平硐摄影测量系统的三维模型构建
    5.1 问题的提出
    5.2 测量设备的运行过程分析
    5.3 计算过程的优化
    5.4 结语
第六章 基于摄影测量系统的岩体结构特征提取
    6.1 问题的提出
    6.2 产状的测量
    6.3 倾向、倾角及走向的计算
    6.4 地质特征提取的软件实现
    6.5 结语
第七章 基于平硐摄影测量系统的结果验证
    7.1 结果验证
    7.2 实验1
    7.3 实验2
    7.4 结语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成果和结论
    8.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在学期间申请的专利
在学期间参加的项目及编写的报告
致谢

(9)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岩体结构面信息快速采集的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岩体结构理论及结构面特征研究现状
        1.2.2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2.1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发展现状
        1.2.3 普通数码相机用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研究现状
        1.2.4 岩体结构面信息采集现状
        1.2.5 岩体结构面信息快速采集的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论文研究思路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法快速采集岩体结构面信息的基础理论
    2.1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基础理论
        2.1.1 近景摄影测量常用的坐标系
        2.1.2 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
        2.1.3 共线及共面条件方程式
    2.2 近景摄影测量中的直接线性变换法
        2.2.1 直接线性变换解法的基本公式及其解算过程
        2.2.2 基于直接线性变换的Canon 800 万数码相机检校
        2.2.3 近景摄影测量的精度评定
    2.3 影像处理与影像解译理论
        2.3.1 图像增强
        2.3.2 数字影像采样
        2.3.3 影像特征提取与特征匹配理论
        2.3.4 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
    2.4 岩体结构面信息提取理论
        2.4.1 岩体裂隙的判识
        2.4.2 岩体裂隙信息的解译
第3章 岩体结构面信息快速采集
    3.1 长春市净月北山二采石场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3.1.1 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3.1.2 区域地质概况
        3.1.3 地质构造
    3.2 外业控制测量工作
        3.2.1 免棱镜激光全站仪的检校
        3.2.2 控制测量方法
        3.2.3 控制点的布设原则
        3.2.4 长春市净月北山二采石场边坡的控制测量方案
    3.3 数字近景摄影工作
        3.3.1 摄影方式
        3.3.2 摄影仪器
        3.3.3 摄影基线
        3.3.4 立体像对的摄取方法
        3.3.5 数码摄影注意事项
    3.4 利用VZ进行岩体结构面三维信息快速采集
        3.4.1 利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irtuoZo进行岩体结构面特征点的空间坐标解算工作程序
        3.4.2 利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irtuoZo进行岩体结构面特征点的空间坐标解算注意事项
        3.4.3 净月北山二采石场边坡近景摄影测量的VirtuoZo解译过程
        3.4.4 净月北山二采石场边坡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VirtuoZo解译结果
    3.5 解译精度评定
        3.5.1 罗盘量测产状的精度分析
        3.5.2 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Z解译精度分析
        3.5.3 岩体边坡两像对重叠部分VZ解译精度分析
        3.5.4 800万单反数码相机与家用1300万数码相机VZ解译数据精度分析
第4章 利用活动控制系统进行小区域岩体结构面三维信息快速采集
    4.1 活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4.1.1 建立活动控制系统的目的
        4.1.2 活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4.2 活动控制系统控制点测量方法
        4.2.1 免棱镜激光全站仪极坐标法
        4.2.2 空间前方交会法
        4.2.3 控制点精度分析
    4.3 基于活动控制系统的小区域岩体边坡近景摄影测量与数据处理
        4.3.1 近景摄影测量工作
        4.3.2 VZ解译
        4.3.3 解译精度分析
    4.4 基于活动控制系统的小区域岩体边坡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快速获取岩体裂隙信息小结
    4.5 基于不同的控制测量方法的岩体裂隙信息快速采集解译精度分析
        4.5.1 采用不同测量方法获取岩体结构面信息精度对比
        4.5.2 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及实际应用
第5章 利用解译的结构面信息进行净月二采石场边坡的稳定性评价研究
    5.1 净月二采石场岩体结构面优势组数划分
        5.1.1 岩体结构面优势组数划分的意义
        5.1.2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工作站VZ解译的产状进行岩体随机结构面优势组数划分
    5.2 净月北山二采石场边坡稳定性赤平极射投影分析
        5.2.1 北坡稳定性赤平极射投影分析
        5.2.2 东坡稳定性赤平极射投影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主要结论
    6.2 主要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钻孔雷达与数字摄像动态勘察技术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钻孔地质雷达研究现状
        1.2.2 数字钻孔摄像技术及其在地质勘察中的应用综述
    1.3 地下岩体工程钻孔地质雷达探测理论
        1.3.1 钻孔地质雷达探测的基本理论
        1.3.2 钻孔地质雷达探测技术与方法
    1.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5 研究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6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岩土介质中雷达波传播与衰减规律研究
    2.1 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理论
        2.1.1 电磁波波动方程
        2.1.2 偶极子天线的电磁场
        2.1.3 电磁波的时间场与射线方向
    2.2 岩土体材料的介电特性分析
        2.2.1 介质介电常数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2.2 空气、水对岩土体材料介电特性的影响
        2.2.3 高频电磁场中的岩土体电特性探讨
    2.3 电磁波在多层非均匀岩土体介质中传播规律研究
        2.3.1 雷达波在两种不同岩土介质交界面上的特性探讨
        2.3.2 雷达波在多层岩土体介质中的传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钻孔地质雷达FDTD正演模型研究
    3.1 钻孔地质雷达电磁波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
        3.1.1 麦克斯韦方程的FDTD形式
        3.1.2 数值稳定性
        3.1.3 吸收边界条件
        3.1.4 钻孔地质雷达的FDTD激励源
    3.2 钻孔地质雷达FDTD方法数值模拟研究
        3.2.1 点状地质体的钻孔雷达响应数值模拟
        3.2.2 面状地质体的钻孔雷达响应数值模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钻孔雷达电磁波几何-物理模型研究
    4.1 钻孔地质雷达几何模型研究
        4.1.1 面状地质体几何模型
        4.1.2 点状地质体几何模型
    4.2 钻孔地质雷达反射截面分析
        4.2.1 面状地质体雷达反射截面
        4.2.2 点状地质体雷达反射截面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钻孔雷达与数字摄像的综合分析方法研究
    5.1 钻孔地质雷达的数据处理与解释
        5.1.1 钻孔地质雷达的数据处理
        5.1.2 钻孔地质雷达剖面图像的解译
    5.2 基于数字钻孔图像的结构面连通性研究
        5.2.1 钻孔间岩体结构面的延展性分析
        5.2.2 两两钻孔岩体结构面的相关性分析
        5.2.3 钻孔间岩体结构面的不确定性分析
    5.3 钻孔雷达与数字摄像的综合分析方法
        5.3.1 介电常数及波速估算新方法
        5.3.2 介电常数及波速的估算实例
        5.3.3 结构面倾向、倾角和延展性的确定
        5.3.4 结构面反射点实际位置的估算实例
        5.3.5 空洞的雷达剖面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钻孔雷达与数字摄像的动态勘察技术
    6.1 基于钻孔地质雷达与数字钻孔摄像的动态勘察技术
        6.1.1 动态勘察技术的定义
        6.1.2 动态勘察技术的操作流程
        6.1.3 动态勘察技术方法研究
    6.2 钻孔雷达与数字摄像的综合应用
        6.2.1 数字摄像测试结果分析
        6.2.2 钻孔雷达测试结果分析
        6.2.3 钻孔雷达与数字摄像对比及数据融合
        6.2.4 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进要求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数码摄像成图在水电施工地质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无人机与摄影测量的不同尺度地质结构面精细识别[D]. 李煜. 南京大学, 2017
  • [2]基于照相量测的隧道地质素描与岩体裂隙识别研究[D]. 张厚岱.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3]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研究[D]. 董秀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4]大型地下洞室仪测成像可视化地质编录技术[A]. 宋肖冰,陈又华,薛果夫,王家祥. 第三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3
  • [5]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岩体结构信息化处理方法及工程应用[D]. 张文.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6]基于数字图像技术岩体隧道开挖三维模型数值实现与分析[D]. 王洋. 东北大学, 2010(03)
  • [7]基于数码成像的隧道掌子面地质信息系统研究[D]. 冷彪.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2)
  • [8]平硐摄影成像测量系统的研究[D]. 郭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9(10)
  • [9]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岩体结构面信息快速采集的研究应用[D]. 刘子侠. 吉林大学, 2009(08)
  • [10]钻孔雷达与数字摄像动态勘察技术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钟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8(12)

标签:;  ;  ;  ;  

数码相机测绘在水电建设地质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